国企审计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6:16

国企审计重点篇1

一、国企领导人履行的经济责任

确定国企领导人应履行的经济责任是进行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也是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关键。笔者根据对部分国企领导人的调查,结合审计教学及工作经验,对国企领导人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总结归纳如下:

(一)安全稳定责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国有企业长期不变的宗旨。近几年,涉及生产、设备、交通、人生安全、企业稳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和事故频频出现,尤其是一些重大生产事故,不仅使企业蒙受严重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危及职工的人身安全,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所以,保证企业安全稳定是国企领导人的首要责任。

(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作为国企领导人,肩负着一个重要的经济责任就是在其任期内防止企业资产损失,确保国家投入资本的保值,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盈利和积累资金,使资本得到增值。

(三)经营管理责任国有企业领导人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一方面需要为企业实现盈利,不断开发新技术、生产性能优、质量好、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另一方面要确保财务安全,保持企业有较强的资产运营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同时,通过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健全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四)重大决策责任在企业经济活动中,领导人不可避免地要做出各种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牵动着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政治稳定。因此,作为国企的领导人,必须健全企业重大经济决策的管理机制和程序,使决策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避免盲目、擅自决策造成企业的重大损失浪费和债务风险等问题。

(五)可持续发展责任国企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企业各方的经济利益,而且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作为领导人为确保国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应加强企业合规性、风险性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保障性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企业基础建设,增加科研投资及成果转化,吸引优秀人才,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六)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在保证社会稳定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国企领导人,一方面应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应在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缴纳税款等方面负有责任,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努力。

二、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根据国企领导人应履行的经济责任,确定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安全稳定情况重点查明国企领导人是否具有安全质量意识,是否制定健全的安全操作规程并有效落实,是否摆正安全与生产、效益、发展的关系。尤其要关注不顾企业、社会的安全稳定而追逐利益和政绩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重点查明国有资产是否真实完整、是否增值;债权债务是否清楚,资金偿还能力是否增强;企业各项收入、成本费用是否据实及时人账,利润是否属实。

(三)经营管理度可持续发展情况重点查明国企领导人任期内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资产运营情况;经营活动及管理活动的效益情况。审查中尤其要关注企业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是否重视积累的增加,处理好企业长远发展与近期利益的矛盾,确保企业宴现可持续发展。

(四)重大经济决策情况重点查明国企领导人对企业重大经济决策制度的建立情况,民主决策情况和决策执行情况。一是审查企业重大对外投资项目的决策是否通过会议进行可行性论证、操作是否遵循市场化规则。二是审查企业对外提供重大经济担保事项方面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并有效执行。三是审查企业大额资金运作、大额采购等事项,是否存在企业领导人擅自决定而造成损失的问题。

(五)企业内控制度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运行是企业管理层的责任。审计时主要查明国企领导人所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是否健全了合理的内部管理系统和内部会计系统,并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从而揭示因制度不健全或监管不力造成的各种舞弊,降低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重大风险。

(六)遵规守纪廉洁自律情况重点查明国企领导人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财经纪律及遵守《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的情况,是否存在虚报资产、少计负债,多计成本、虚减利润;、贪污受贿,偷逃税费、侵占国有资产等违纪违规行为。

三、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的认定及审计

对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进行认定,是正确判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关键。也是正确评价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的基础。只有合理界定国企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才能分清对领导人任期内企业出现的问题,是否属于其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应负什么性质的经济责任,从而对国企领导人任期业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一)经济责任定性的标准《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第三条,明确了国企领导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包括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第四条叉将主管责任划分为领导责任和管理责任,而《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的第四十二条,将企业负责人任期内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统一划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即把领导责任与直接责任、主管责任放在了一个层面。笔者认可后一种提法,认为领导责任就是直接责任、主管责任以外的管理责任,即经济责任定性标准并列为以下三种:(1)直接责任。国企领导人因直接违反或通过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以及失职、渎职等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应负直接责任。(2)主管责任。根据企业内部分工,国企领导人对其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应当承担主管责任。(3)领导责任。国企领导人对其非直接主管的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应当承担领导责任。这种责任一般是基于领导干部的职务而言的,不论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对本企业在其职责范围内的各种经济问题都应负有领导责任。

(二)经济责任划分的界限经济责任的界定,要根据经济权力运用和义务履行的主观能动性和结果的合法性来判断。权力运用和义务履行正确而且结果合法的,承担较轻的责任,否则就得承担较重的责任。在界定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时,要注意区分下列责任界限。(1)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的界限。原则上应根据任职时间界定前任、现任的责任,但要剔除前任领导人经济责任对现任的影响因素,当然,现任的责任也不能推给前任。如对前任遗留应收账

款、现任形成坏账责任的认定,现任国企领导人如能说明坏账形成的原因,并已积极清欠而且有应收账款催款函证,这种情况不属于现任企业领导的责任。但如果没有积极催讨、清欠力度不大使债务无法收回,特别是当债务人破产时,企业未及时向法院提出追偿债务请求,导致应收账款变成坏账的,现任国企领导人应负有主管责任。(2)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界限。决策者既可以是一个个体,也可以是一个团体,决策成功与否不能完全归结为屋企领导人。如。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失误,如果是出于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的结果,应当界定为集体责任,领导人只负主管责任;如果是领导人擅自决定或形式上经过集体研究,实质上是个人意志和权力影响所为,则界定为个人责任,领导人应当承担直接责任。(3)决策责任与执行责任的界限。国企领导人在任期内直接决定的重大事项,如果决策正确,只是分管领导人或下属单位执行错误,则分管或下属应承担直接责任,决策人只负领导责任;如果决策错误,而分管领导人或下属单位明知错误仍照常执行,不仅决策人要承担责任,分管或下属也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但上级指令、被动执行的事项。可以免除或减轻主管或下属的责任。(4)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界限。因不可抗力或国家经济改革过程中有关条例、措施不完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等客观原因,使企业经济活动受到影响的属于客观责任,不能由国企领导人负主要责任;但如果是由国企领导人管理不当、决策失误、、等个人原因造成的问题,则应由国企领导人个人负责,定性为直接责任还是主管责任,要视情况而定。(5)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的界限。按照经济责任制的分工原则,国企领导人只承担他所分工的那部分责任,而其部下分工的那部分责任,对国企领导人来说则是间接的领导责任。不是直接责任。具体在审计时应分清以下几方面的责任界限:一是凡是国企领导人亲自作出的重大决策,则应负直接的经济责任或主要领导责任;二是国企领导人的部下所作出的决策未经企业领导人审批的。应由其部下负直接的经济责任,国企领导人只负间接的经济责任;三是由于管理教育不严,致使下属人员违法违纪,国企领导人应负间接的领导责任。

参考文献:

[1]彭振威:《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探析》,《审计研究》2(105年第2期。

国企审计重点篇2

本文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意大利等八国最高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审计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归纳和分析提炼了上述国家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特点和经验做法,并结合我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我国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国外国有企业审计的基本情况

(一)审计依据

这八个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开展审计的依据主要包括对审计机关权限职责作出规定的法律法规、对国有企业及其监管作出规定的法律法规,以及规范审计行为的审计准则等。如美国的《1921年预算和会计法》《1993年政府绩效管理改革法案》等;英国的《1921年国库和审计部法修正案》《1957年国库和审计部法修正案》和《1983年国家审计法》等;法国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法国审计法院法》《财政法组织法》等;德国的《联邦和州预算基本原则法》规定了联邦审计院对私法企业的审计权、信息权及对公法法人企业的审计职责;意大利1934年1214号敕令规定了审计法院进行国有企业审计的审计职责、司法审判职责。为了规范最高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审计的具体行为,各国还制定了审计准则或指南,如美国的国家审计准则、英国的国家审计准则和最佳实务指南及《绩效审计手册》。

有的国家法律还对审计机关监督国家参股企业做出了详细规定。如依据《德国商法》,不仅联邦作为股东的参股活动应被审计,联邦股份的盈利和私有化过程中股份出让的情况也应接受审计。德国《联邦预算条例》进一步规定了联邦审计院的法定审计权和协议确定的审计权,其中,法定审计权规定:对于联邦或州联合持有50%以上股份的公共企业,凡是联邦作为股东能得到的文件资料(包括决算审计师的审计报告)都必须由联邦主管部门转送联邦审计院。协议确定的审计权规定:在获得联邦或州持多数股份的公共企业中75%股东同意时,联邦审计院可以行使实地调查权,对国家参股企业进行直接审计。

(二)审计对象和范围

各国国有企业审计的对象和范围主要依据相应的国家法律、审计法律法规和国有企业监管要求而确定,按照国有企业类型、国有资金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监管主体和企业负责人来划分。

大部分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审计机关按照国有企业类型确定审计对象。如英国审计署区分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确定审计范围,营利性企业外部审计师可以由企业自己聘用,但从2008至2009财年开始,主计审计长有资格批准相关的聘用协议;而对于承担公共事务职能,以及经财政部审批全部或主要由公共资金资助运营的非营利企业,则由主计审计长负责审计。意大利审计法院国有企业审查的对象包括定期接受公共资金的实体,以及公共经济实体改革后的国家独资或国家拥有控制权的股份制公司。但在俄罗斯,无论是独资国有企业,还是控股、参股企业,只要企业使用国有资金或从政府获得某种政策性补助或优惠,联邦审计院就有权进行审计。德国联邦审计院的国有企业审计对象主要包括联邦独资、参股的公法法人企业和私法法人企业,以及接受和使用联邦基金但不受联邦直接管理的团体和第三方机构。但是德国联邦审计院一般不直接审计公共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是审计该企业的股权所有者,即调查审计联邦参股企业的主管部门及作为国家股代表的监事会成员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情况。法国审计法院必须对国家直接持有50%以上股份的国有企业分类、分年度进行审计,也可选择性对持有多数股本、参与股本比例有较大影响的企业进行审计,同时,还对国有企业的拨款审核者(一般为企业负责人)进行审查。英国审计署、法国审计法院也强调对国资监管主体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重点审计。各国国有企业审计的范围主要是根据审计类型而确定,主要包括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专项审计)。其中,绩效审计还根据各国国有企业改革不同阶段和管理体制不同而各有侧重。美国审计署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可用高频次、多角度形容,其国有企业审计的范围包括财务收支、运营绩效和管理领域等国有企业运营的所有方面,如对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审计包括对其债券销售、采购、资产管理、支出、合同管理等专门领域单独开展审计。美国审计署也在国有企业私有化阶段对国有企业私有化政策进行审计,关注2008年金融危机救助过程中美国政府救市措施的贯彻落实。英国审计署财务审计的范围包括所有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的财务报表,涵盖不同主管部门负责监管的国有企业的财务报表;绩效审计范围主要涉及政府项目、方案和举措的实施,以及不同领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绩效。德国联邦审计院对国有企业财务审计的范围是在决算审计师的审计报告基础上确定,主要包括:决算审计师的审计报告中所认定的缺少控制和控制薄弱的业务系统或业务环节;特定时间内未得到良好控制的业务系统和业务环节;固有风险较大的经济业务,以及联邦参股私法法人企业的参股必要性等。

(三)审计内容和重点

1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这些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审计的内容基本相同,主要审计财务报表和财务收支活动。如,英国审计署对国有企业财务审计的内容和重点是财务报表和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真实性、公允性。德国联邦审计院对联邦公共法人企业财务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联邦公共企业的财政预算、信贷、财务收支(负债、资产、损益)和决算,以及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

2绩效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由于国有企业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各有侧重,各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政府监管等存在不同,各国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存在较大差异。如对于处于私有化阶段的国有企业,国家审计机关比较关注私有化过程、私有化政策和方式的合理性、有效性。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和公司治理不断完善后,大部分国家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重点业务管理和绩效等作为审计的重点。

(1)对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项目管理和经营活动的审计。美国审计署注重揭露国有企业存在的浪费、欺诈、滥用权力和管理不善等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发表审计意见。加拿大审计署将国有企业公司业务开展作为专项审计的重点,同时还关注公司治理体系的有效性,以及战略规划是否适应国有企业长远发展需要,是否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此外,还对国有企业的制度和业务是否存在重大缺陷以及存在的重大缺陷对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程度发表意见。法国审计法院的非司法性审计(绩效审计)注重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审核与评价,重点监督企业资产重组后的运营情况。俄罗斯联邦审计院强调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提出存在的风险漏洞和改进建议。澳大利亚审计署重点检查企业全部业务或特定业务的管理情况,并紧紧围绕提升联邦公共部门治理水平这一核心目标确定审计重点。

(2)对国家重大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美国审计署、英国审计署都对国有企业执行重大经济政策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它们与加拿大审计署一样,也注重审查评价国有企业债务及其风险。美国审计署对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有关经济、社会、国家安全方面的风险进行前瞻性分析。加拿大审计署则审查国有企业重点业务的效益性及其对联邦债务的影响。英国审计署对被审计公司风险防控和财务管理的做法进行审计和评价,并通过《绩效审计手册》及《可持续性和绩效审计指南》,把可持续性作为绩效审计评估的重要内容。

(3)将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作为绩效审计的重点。英国审计署把国有企业私有化全过程的审计划分为国有资产出售前准备、出售、售后等三个阶段,对国企关闭、重组、援助、私有化与国有化等重大事项开展专项审计。与之相类似,澳大利亚审计署根据私有化改革前的准备工作、改革初期和改革过程三个阶段的特点确定绩效审计重点。

(4)强调对国有资产监管情况进行审计,注重维护政府作为出资人的权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审计署、法国审计法院、德国联邦审计院。英国审计署2007年在名为《股东执行局和公共部门企业》的综合性绩效审计报告中,对股东执行局的制度框架及其管理的国有资产组合包进行了一次综合评估。英国审计署于2015年对政府持有的公司进行的综合性审计,也是其关注国有资产经营主体及其监管主体的重要体现。法国审计法院对国家参股局进行重点审计。德国联邦审计院重点从以下方面审计所有者: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管理是否合规;是否满足了出资的前提条件;出资的目标是否实现;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如何在股东大会中维护其权利、履行其义务;企业决策机构中国家股代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情况。

(5)对国有企业相关负责人的审计。除了上述与国有企业经营、治理、风险等相关的审计内容,有的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审计内容还涉及相关负责人和企业薪酬体制、可持续发展等。如法国审计法院国有企业审计主要涉及公共会计人员和拨款审核者两类人员。其中,对于公共会计人员,需要审查其是否有违反公共财务制度的行为,并作出清账或结欠的司法判决;对于拨款审核者存在的违法行为或管理不善的行为,由附属于审计法院的预算财政纪律法院对其进行经济处罚。法国审计法院还关注评价企业薪酬体制和检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德国联邦审计院在对联邦特殊财产开展绩效审计时,也将组织结构与人事管理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意大利审计法院根据意大利1934年1214号敕令,对由于工作疏忽给国家或单位的财产造成损失的官员、雇员和责任人,依法裁决。

(四)审计方式与方法

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所运用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

1财务审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并注重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核查。美国审计署、加拿大审计署、德国联邦审计院、法国审计法院、澳大利亚审计署都不同程度地将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美国审计署对联邦国有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外包给独立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实施,也可由公司的监察长办公室实施,但实施过程都要遵循美国审计署颁布的《财务审计手册》,审计署可以对他们的财务审计情况进行抽审或复审。加拿大审计署就皇家公司财务报表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准则发表审计意见,必要时可以将国有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德国联邦审计院主要采取的是决算审计师与联邦审计院相结合的方式,联邦审计院在社会审计机构普遍审计的基础上,监督、利用决算审计师的决算审计报告,在此基础上,选择一小部分企业进行抽样审计。德国联邦审计院在必要时可以要求更换决算审计师。

英国审计署可以聘用会计师事务所代表审计署对国有企业财务进行审计。法国所有国有企业的年度审计都必须聘请会计师事务所(除了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的特殊行业),法国审计法院需要将会计事务所的审计结果作为重要参考。澳大利亚审计署在人力资源不足以承担全部法定审计任务时,可以将审计业务整体或部分外包给私营单位,但需要对外包的审计项目质量负责。澳大利亚审计署不仅制定了严格的外包质量控制管理手册,而且审计报告全部由审计长或其授权的高级职员签署。

2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英国审计署对国有企业等经营实体开展绩效审计的方式是在评估可能产生的影响和风险的基础上进行,在确定绩效审计项目风险水平的基础上,决定审计的深度和范围。澳大利亚审计署对联邦国有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详细分析被审计单位业务职能、组织机构、关键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信息技术系统等风险信息对单位财务报表的影响,评估财务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探索新的审计方式与方法。各国在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方面,除了采取调查、检查、分析、报送审计、就地审计等常规方式方法外,还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比较典型的是英国审计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绩效审计工作流程和方法。审计署对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遵循确定审计项目、制订审计计划、现场审计和起草审计报告、交换意见、批准并审计报告、提交议会公共账目委员会、衡量审计影响和跟踪检查等8个关键环节,构成完整的绩效审计循环。澳大利亚审计署的专业服务部门每年都对审计方法进行更新,以反映所有审计、会计业务及相关法律框架的变化。

(五)审计结果运用

1国有企业审计报告和结果向社会公开。各国通常都将审计报告通过互联网或召开新闻会等形式向公众公开。美国、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英国的国有企业审计结果,在保守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大部分通过审计机关网站向社会公开。加拿大审计署的专项审计报告则送交公司董事会,董事会在收到报告60日内,向社会公众公开审计报告结果。德国联邦审计院通过召开新闻会或者互联网向公众公开年度审计报告。

2国有企业审计结果提交议会用于问责。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审计机关都将其国有企业审计结果以不同形式提供给最重要的使用者议会,包括议会中的专门委员会(如英国的公共账目委员会)及全体议员,以协助议会开展对政府的问责。德国联邦审计院的审计报告通常以咨询报告的形式提交联邦议院和政府。法国审计法院对议会两院委托的企业审计结果必须报送议会两院的财经委员会;对于审计法院自行确定的审计项目,审计法院有权决定是否通报议会两院的财经委员会;如果调查情况关系重大,将直接由审计法院首席院长报送给总统和总理。意大利审计法院将审计法庭正式通过的报告连同附件,提交给上、下议院、总理,并由有关部门存档,为议会实施问责提供依据。

3国有企业审计报告提交给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用于改进企业治理。各国审计机关还将审计报告报送给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提出审计整改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整改,促进有关部门加强管理。此外,有的国家审计机关强调对国有企业审计结果的总体分析和经验总结。如澳大利亚审计署在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中增加整体比较和分析的内容,帮助联邦国有企业发现差距,改进企业治理框架。英国审计署和澳大利亚审计署还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编制《良好实务指南》,指导国有企业改进和完善运营管理。俄罗斯联邦审计院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分析,向被审计国有企业提出专项报告,建议被审计企业整改,并补偿给国家造成的损失,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国外国有企业审计的特点和做法

通过综合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各国国有企业审计具有如下共同之处。

(一)以立法和制度来保障审计机关的国有企业审计权限

各国都通过不同层面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审计的权责、对象、范围及审计成果运用等。有些国家还制定了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行业法律(如英国、澳大利亚),甚至对每一家国有企业的建立、管理和改革都设立专门法案(如美国),明确规定了国有企业审计的目标、重点和要求。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中,绝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系列相关法律明确了审计机关有权对私有化过程、私有化政策进行审计监督,以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实现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按照国有企业类型分别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

不同类型国有企业所处竞争领域、经营管理目标不同,国家持股情况不同,决定了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审计的目标和重点存在较大差异。如,加拿大审计署根据皇家公司(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非竞争性领域的特点,对皇家公司专项审计的重点是检查公司制度、业务保障法定目标实现的情况。在国有企业私有化阶段,为了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大部分国家审计机关将私有化过程、私有化政策作为审计重点。如英国审计署根据其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特点,把国有资产出售、国有企业运营管理、国家政策执行确定为审计重点。大部分国家审计机关主要是根据国家独资、控股、参股国有企业分别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俄罗斯还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强调对凡是使用国有资金的企业均进行审计。

(三)多角度的专项审计是国有企业审计的主要方式

各国审计机关都在法律授权范围内,多角度地对国有企业开展专项审计,专项审计重点关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项目管理、风险防控、资金使用绩效等方面,在国有企业市场化过程中重点监督私有化过程、私有化政策的落实,对国家政策在国有企业的贯彻落实发表建议和意见。大部分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强调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专项审计在维护国家安全,保护政府作为持股人的利益,增加社会效益,促进实现企业良好治理和改进经营绩效等方面的作用。如美国审计署的专项审计涉及招投标、危机管理、合同管理、投资等,且每年对每家国有企业的专项审计不少于4次,2014年对美国邮政服务公司(USpS)的专项审计多达10余次。除此之外,各国审计机关根据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不同领域或特定事项开展专项审计,如对国有企业关闭、重组、援助、私有化与国有化等重大事项的审计;对企业执行国家政策状况审计;对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退休制度改革、薪酬体系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等的专项审计;对国资监管和行业监管的审计;等等。

(四)注重对国有企业出资人进行审计

有些国家注重对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如法国审计法院于2008年专题报告,对国家参股局自成立以来行使国家股东代表职务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重点调查参股局是否维护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各项权利,是否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国有资本控制力的有效增长。英国审计署关注股东执行局的制度框架设计,以及对股东执行局投资的国有资产组合包的综合评估。德国联邦审计院审查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及其派出的国家股代表行使国家股权的情况。

(五)对国有企业私有化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私有化浪潮下,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经历了国有企业私有化历程,各国审计机关是这一历程的重要参与者。英国审计署按照议会要求,在国有资产售前、售中和售后三个时间节点开展国有企业私有化绩效审计。俄罗斯联邦审计院依据联邦资产私有化法,对凡是有私有化计划的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都要进行审计。美国审计署在对单个企业私有化进程开展审计的同时,也积极对政府制定的私有化的政策进行评估。例如对联邦政府的立约承包项目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报告,对近年来的竞争招标私有化新方法进行政策评估。澳大利亚审计署在联邦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中一直坚持参与改革进程,不仅对每次重大的联邦国有企业资产出售情况都实施审计,还跟踪检查企业出售以后相关合同的履行情况,并对出售过程和方案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意大利审计法院在国有企业改革和私有化进程中,及时开展对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私有化成果和成效的审计。法国审计法院在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中,一方面关注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履行情况,另一方面关注国有企业改革中企业资产重组后的运营情况。德国联邦审计院不仅审计联邦独资或者参股的私法法人企业中联邦所属股份的盈利和私有化过程中股份的出让情况,还将联邦参股私法法人企业的参股必要性列入审计范围。

(六)注重审计报告公开和审计结果运用

各国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审计报告重点反映企业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提出改进治理、加强财务管理和提升运营绩效的审计建议。美国审计署还对未执行的审计建议作出特别报告。澳大利亚审计署通过在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中增加整体比较和分析,以提升审计结果的价值和运用效果。英国审计署将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报告作为对国有企业实现资金价值情况进行独立鉴证的重要方式。意大利审计法院除了将审计结果报告提交议会和发给相关部门外,还可以在任何时候编制自己的观察报告。这些国家的审计机关都按照相关要求,通过不同的方式、途径在特定时间内公开国有企业审计报告。

除了一部分有特殊保密要求的审计信息,绝大多数国家审计机关通过网站向社会公开国有企业审计报告等审计成果信息,有的国家还定期向新闻媒体提供有关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信息。

(七)注重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成果并加强对其审计成果质量的检查

由于大部分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将国有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部分或者整体外包给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因此这些国家的审计机关都以不同方式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开展国有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监督和审计成果质量的检查。美国审计署通过制定《财务审计手册》并以抽审或复审方式指导、监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澳大利亚审计署通过制定严格的外包质量控制管理手册,并由审计长或其授权的高级职员签署审计报告,对外包的审计项目质量负责。德国联邦审计院必要时可以要求更换决算审计师,而且如果决算审计师提供虚假的审计报告或得出虚假的审计结果,将依法被处以三年拘禁或者罚款。这些规定保证了决算审计师的审计报告具有较高的可信性。法国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有义务向审计法院提供审计中的所有工作底稿和相关文件。

三、对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审计的建议

审计机关开展的国有企业审计是国有资本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30多年来,审计机关通过对国有企业审计,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维护国有资本安全完整和实现保值增值,提升国有经济的运营效率,增强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和改善国有资产管理作出了明确部署。围绕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启了我国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

结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借鉴国外国家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经验,我国审计机关应该按照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要求,进一步明确我国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定位,构建完备有效的国有资本审计监督制度,实现国有资产审计监督全覆盖;在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的职责范围内,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关注国有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情况,国有资本运作和监管主体职责履行情况,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产权流转过程中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和监管部门的财务审计和专项审计,加大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力度,改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同时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对国有企业审计报告的核查力度,改革国有企业审计报告制度,推进审计结果公开,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审计的保障和监督作用。

(一)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明确审计机关对所有形式的国有资本进行审计的权限

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对国有资本占企业(股本)总额的比例超过50%,审计机关具有审计权;国有资本占企业(股本)总额的比例在50%以下,但国有资本投资主体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审计机关也具有审计权。而对国有资本占企业(股本)总额的比例在50%以下,且国有资本投资主体不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相关法律法规对审计权的赋予并不明确。鉴于国有企业的全民性,审计机关代表国家这一出资人,对于一切与国有资本有关的机构、人和事均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审计。因此审计机关应借鉴国外国有企业审计的经验,通过推进修订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完善国有企业管理主体的规章制度,写入公司章程或者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合同(协议)中等方式,明确审计机关对所有国有资本的审计权限。

(二)以管资本为主线,对投资、运营、管理和使用国有资产的有关单位或企业,以及负责国有资产监管的部门等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国有资本流动优化配置、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都要从主要管国有企业向管国有资本转变。审计机关应当借鉴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经验,根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新变化,紧紧围绕管资本这条主线,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为基础,把握审计监督对象和审计重点:第一,对制定国家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国有资本收益管理规则的政府部门进行审计,评价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改组组建等政策设计是否贯彻了管资本为主的要求。第二,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代表本级人民政府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进行审计,包括国资委、有直属企业的部委办、有直属企业的协会或商会等,审查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进退机制、制定国有资本投资负面清单、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等方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情况。第三,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进行审计,由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政府直接授权或者国资监管机构间接授权范围内履行出资人职责,对其审计主要审查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和资本整合等,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情况;审查以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提高国有资本回报为目标,通过股权运作、价值管理、有序进退等,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保值增值的情况;审查其根据国资监管机构授权,享有部分出资人权利的履行情况。当前审计机关应根据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情况,适时组织开展对间接授权模式和直接授权模式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的审计。第四,对一般国有企业进行审计,评价国有资本控股或占主导地位企业的财务状况、资本运营质量、行业监控等,保障企业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维护资本安全;评价非控股和非主导参股企业国有资本参股的必要性,保证国家政策目标的实现。

(三)对不同功能的国有企业分别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

按照改革要求,我国将国有企业划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两类。对国有企业进行合规性审计,评价国家法律、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是商业类国有企业和公益类国有企业共同的审计内容。但由于商业类和公益类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不同,审计机关应依据其不同的功能定位,分别确定不同的审计目标和重点:对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审计目标主要是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对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审计目标主要是在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下,促进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发展前瞻性战略产业以及特殊任务的完成。对公益类国有企业,审计目标主要是促进其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能力。

(四)以财务收支审计、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为主,构建国有企业审计类型体系

1财务收支审计。按照审计法规定,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审计机关开展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时,要充分运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审计成果;要在保证财务收支审计目标实现的前提下,与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借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经验,建立经常性的国有企业年度财务收支审计制度,不论是采用审计机关直接审计还是外包给社会审计机构的方式,实行每年审计一次。

2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应按照审计法规定和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资本管理主体、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机构和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点监督检查国有企业及其领导人员承担的贯彻中央政策措施责任、经营管理责任、创新和转型升级责任、风险管控责任、可持续发展责任和廉政建设责任,促进领导人员尽职尽责,防止腐败,进而促进实现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改善投资经营绩效。

3专项审计。主要是对企业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投资项目、重要专项资金的审计。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专项审计,应沿着配套措施的制定、执行、进度和绩效的思路,注意发现、反映和纠正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执行中的问题;重大投资项目专项审计,应沿着立项、建设和运营的思路,注意项目建设的进度和绩效;重要专项资金专项审计,应沿着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结构的思路,重点关注资金的安全和使用有效。同时,审计机关也应对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开展专项审计,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我国将建立和完善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国有独资企业上交国家的利润,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获得的股利、股息,企业国有产权(含国有股份)转让收入,以及企业清算收入作为主要的国有资本预算收入,这些收入主要以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的形式安排使用;部分国有股权将划转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持有、分红和转让收益用于弥补养老等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审计机关应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审查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和分配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情况,维护国有资本收支安全,促进国有资本规范化管理,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本效益。

(五)重点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全过程实施跟踪审计,促进国有企业产权规范流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既包括直接出售、管理者收购、上市交易、清算破产等所有权的转让,也包括特许经营、签订管理合同、承包、放松管制等非所有权的转让。国有企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的规模大、数量多,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情况复杂,为避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审计机关应当紧跟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对国家政策落实情况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环节,实施跟踪审计。借鉴美国、英国的经验,在所有权和非所有权的转让过程中,审计机关应对清产核资、评估定价、转让交易、登记确权等国有产权决策、流转全过程进行监督,同时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薪酬分配、员工持股、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进行评估,对国有资本布局调整的宏观绩效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微观绩效进行评估。

(六)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探索实行国有资本审计专门报告制度

对国有资本整体运营情况、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经营业绩考核总体情况、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和监督检查情况等依法依规、及时准确披露是加强社会监督的必然要求。将国有企业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开是国外审计机关普遍的做法,借鉴他们的经验,在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审计机关要积极推进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财务收支审计结果、专项审计结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结果的公开,提高国有资本管理、运营的透明度,督促整改,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是财政的重要贡献者,国有企业审计结果对人大加强财政监督和问责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在现行每年审计机关向人大报告一次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审计机关每年专门向人大报告一次国有资本审计工作情况的制度,以便权力机关及时把握国有企业的运营及其绩效,也为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决策提供参考。

国企审计重点篇3

一、国有企业审计的对象 

要进行国有企业审计,首先要明确审计对象。审计对象就是审计监督的客体,正确的认识审计对象,目的在于明确审计的实体、内容和范围,进而科学的运用适当的审计方法,有效的实施审计,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国有企业与民间社会组织与个人的投资的企业不同,国有企业,具有国家经济管理、调节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代表国家所有权人负责着具体的投资、管理和经营活动。按照《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国有企业审计的具体对象为:国有独资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有资本占企业或金融机构资本(股本)超过50%的企业、国有资本占企业或金融机构资本(股本)在50%以下但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 

二、国有企业审计目标 

国有企业审计预期要达到的目的,是指导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方向和指南。审计目标要体现审计的基本职能,充分体现审计监督职能的需要,还要能反映社会的客观要求。《意见》中提出的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方向与重点,通过审计,找出体制、机制性问题,积极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就能够推动国有企业长远发展,健全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使监管更加科学、有效,从而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而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增强活力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本质要求,通过审计,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能够遵循市场的经济规律、企业的发展规律健康发展,坚持做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合理运用“三个区分”,才能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审计,综合分析绩效,能够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有效发挥国有企业主导作用,使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和履行社会责任中的引领和表率作用。 

三、国有企业审计方式和频次 

国有企业审计方式是国家审计制度规定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活动形式,国有企业审计方式是由审计的性质、内容和要求决定的。我国国有企业审计由最初的财经法规审计发展到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再到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国有资产安全审计,由国家审计单一形式发展到到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委托审计、授权审计、联合审计多种形式。按照《意见》要求,对于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及境外投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要做到应审尽审、有审必严。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要审计一次,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任期内至少要审计一次,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适时开展跟踪审计和专项审计。实现了国有企业审计由单点离散向多点联动的转变、由局部向全覆盖的转变,既统筹整合了审计资源,又使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制度化、常态化。 

四、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及审计机关任务 

国有企业审计内容是国有企业审计目标的具体化,在《意见》中国有企业审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3个方面,对此审计机关应努力做到: 

(一)国有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 

审计机关一要关注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利润及利润分配情况、现金流量和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业务、财务、管理合规性,促进国有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以提高国有企业盈利能力。二要推动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评估实施效果,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以及重大履职不到位等问题,推动政策落地、增强国有经济的整体功能和效益。 

(二)投资、运营和监管国有资本情况 

审计机关一要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进行审计,促进其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责任,力推国有企业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要研究、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二要对投资运营和管理使用境外国有资产的国有企业进行审计,重点审计境外投资的决策流程、绩效情况,夯实境外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摸清国有资本保值和增值情况,以推动健全完善境外国有资产监管的体制、机制、制度。三要关注国有企业的重点岗位、重点领域、重要环节,加大审计监督力度,规范国有资本运作,防止违规违纪问题发生,并促进国有资本配置、运行效率和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三)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等情况 

审计机关一要坚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并不断加大任中审计力度和广度。二要根据国有企业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情况,分门别类的研究和细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的具体内容,并且要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评价体系、指标,审查国有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及执行效果,重大决策和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促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依法作为、主动作为、有效作为。三要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等制度,推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纳入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的内容。 

参考文献 

国企审计重点篇4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国有企业审计的风险的防范与内部控制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国有企业财务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风险以及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目前财务审计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主要包括:首先国有企业审计人员要重视审计前的财务调查;其次审计人员要对国有企业充分评估管理层营私舞弊的风险;最后要严格履行现有的企业审计程序以及关注重要指标的审计。

【关键词】

国有企业;审计;财务

2004年国家资源委员会对现有的181家中央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进行了一次审查,结果发现120家中央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很大一部分没有纳入公司的财务审计报告之内。13家企业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中存在相当多的技术问题;其次还有很多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与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相反,或者是出现了财务审计报告不深入、不全面的问题。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1)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的态度,并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实施具体的审计过程以及出相应的审计检查报告;2)国有企业对年报的合法性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等是会计事务所对国有企业年报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国有企业审计的风险的防范与内部控制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国有企业财务审计目前存在的风险

目前国有企业的审计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有企业长期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由国家统一领导并进行企业财务的核算,因此会计处理起来比较规范;2)相对于私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的股东相对较少,除了目前的上市公司以外,大部分企业股东只有一个,所有者的收益核算相对比较简单。3)虽然我们国家名义上是要求政企分开,但是我们国家对国有企业仍然保持一定的监控,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国有企业的欺诈行为会相对少一点,因此国有企业的审计风险是相对较低的。

但是目前国有企业财务的审查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国有企业会计薄弱,不少企业管理混乱,核算并不规范。有很多企业存在原始凭证、记账不真实、不合规格等问题;2)存在人为操纵会计信息:很多企业违反会计处理原则,通过违规调整会计核算方法、变更折旧年限,随意选择合并范围等操作会计信息。3)目前社会上大部分社会审计机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基础工作的不规范问题;由于部分社会审计机构未严格执行审计专业标准,加之一些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合法性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从而导致审计结论出现一定的偏差,审计结果与实际并不符合。另外个别事务所还存在一些严重违纪的行为。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可知,可以看出社会审计在国有企业的审计方面还有更为艰巨的路程要走,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现阶段的国有企业审计存在较高的风险。

2基于内部控制的国有企业审计风险防范的措施

2.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十年来在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和大力推动下,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并不是很严格,内部控制因素不足。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着内容上的缺陷、制度上的不完善、设计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很多企业在内部控制上还处在内部牵制的初级阶段上。2)国有企业内部缺乏良好的内部审计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的建设及有效运行,各种规范和制度的具体实施都要完全依赖于企业内部的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3)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还不够,缺乏一定的重视。很多国有企业的领导对内部控制的一些认识还存在比较原始的阶段,简单的认为所谓的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只是针对一般的员工,并没有针对整个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氛围。

2.2降低国有企业审计风险的具体措施

笔者通过调研大量的参考文献,总结出目前降低国有企业审计风险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审计前的财务调查:首先财务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档案、文件等书面材料的查阅以及被审计公司人会员的交流来收集相关的信息。其次对企业内部比较重要的比率和趋势进行复核,确定所要审计的重点对象。目前国有企业经济财务审计的主要包括财务收支审计常用方法、账户基础审计方法、专门审计方法以及审计调查方法。在定量的指标评价方面,笔者认为可以根据财务数据以及企业的实际经营数据得出具体的数值,并选取不同的比较对象。2)要对国有企业充分评估管理层营私舞弊的风险:首先就要查阅当年国资委批复的该企业的各项经营考核指标并结合该企业今年具体的经济财务状况,评估管理层的财务舞弊风险;其次通过与董事长办公室以及财务部和资产机构应不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任进行走访和焦炭,进一步了解企业法人的具体职责,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相关的控制制度以及运营情况等。3)严格履行现有的企业审计程序以及关注重要指标的审计。

3小结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国有企业审计的风险的防范与内部控制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国有企业财务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风险以及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目前财务审计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主要包括:首先国有企业审计人员要重视审计前的财务调查;其次审计人员要对国有企业充分评估管理层营私舞弊的风险;最后要严格履行现有的企业审计程序以及关注重要指标的审计。

【参考文献】

国企审计重点篇5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法律法规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中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难以发挥,限制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开展,使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进一步加剧。

一、中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

中国虽然已经颁布实施了《审计法》、《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法律法规,但是从部门和行业上来看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够健全,规范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约束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的制度和法规还不够系统,使得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检查和评价各项经济活动以及处理违纪问题时缺乏可靠依据。

2.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企业所有制形式日益多样化,给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内容和要求,但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却没有被强化,有的企业借机构改革减人增效之机,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撤销或并入财务、纪检等部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根本无从发挥;有的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随意配备一些业务不熟悉的人员充数;还有的企业把一些年龄偏大、岗位适应性差的职工配备到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使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名存实亡。www.133229.Com

3.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过于狭窄

目前,中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内部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其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从时间上来看,目前中国的企业内部审计绝大多数都是事后审计,几乎不涉足事前审计。

4.企业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及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虽然,中国的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都赋予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独立开展工作并独立作出内部审计决定的权利。但是,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却取决于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在中国,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表面上是对董事会或企业负责人负责,具有很高的独立性,但实际上却受企业领导及本企业其他部门的干预、制约和影响,甚至有的由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其监督制度形同虚设。更由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依附于企业,其切身利益决定于企业。因此,在涉及企业利益,甚至与国家、社会利益冲突时,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根本无法得到保证。

5.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不明确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产权制度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则完全转化成了具体的经营者。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也将重点放在了审计和评价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它的根本目的体现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上。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也相应地放在内部管理和经济效益上,这样将更有利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客观评价,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所有者的目标与经营者的目标相差越来越远。这种目标的不一致主要体现在对会计信息利用上的不同。所有者希望通过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收集来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了解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的业绩情况,全面掌握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实情以及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能对经营者本身进行必要的干预。而经营者的目标通常情况下却更为看重短期经济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收益,这种利益驱动在会计上的表现则是单方面夸大业绩,掩盖决策失误和损失,从随意改变会计政策或者提前确认收入或者过度消费等方面入手,结果导致正常的会计信息失真,直接给企业内部审计造成了复杂障碍。

6.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技术比较落后

中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直以手工查账为主,凭内部审计人员个人经验和职业判断,通过随意抽样进行,较少运用统计抽样和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企业的内部审计需要多种审计抽样方法和选样技术方法,大量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并通过建立各种内部审计风险模型的方式,减少自身工作风险,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以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

二、完善中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1.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

国家应抓紧出台与企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修改并完善不相适应的法规和条款,企业要健全切实可行的序时审计、集中审计、审计处罚、审计评价等办法,使内部审计成为本部门综合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企业还应当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内控制度的检查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基础,也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内部审计通过评审检查内控制度,如,内部的会计组织、制度、决策、方针和政策,经营计划、财务质量管理、内部承包合同等制度,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找到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弊端所在,确定审计的重点,要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来抓,促使各单位增强自我约束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

2.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优化内部审计人员队伍

各企业都应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需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员,要优化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培养选拔一些懂业务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培养内部审计干部时各企业应舍得投资,一方面要敢于给内部审计干部下任务压担子,敢于放到实践中去锻炼,使他们在实践中取得经验;另一方面要给他们学习深造机会,要处理好培养业务骨干和领导骨干的关系,对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通,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内部审计干部加强培养,并及时选拔到适当的领导岗位上来,为领导班子增加新活力输送新鲜血液。

3.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扩大内部审计的职能及作用

依照《审计法》、《国家审计规范》等法律法规,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合规性、合法性,促进内部审计实现法制化、规范化,从而发挥其应有的经济监督、评价及管理咨询服务的职能作用。目前,经济监督职能是企业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面资料的错误弊端会越来越少,传统的主要以查错纠错为目的、以检查复核为手段对经济活动的结果予以监察、督促的基本监督职能已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

4.合理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无论是执行何种审计,关键是必须具有独立性,能按规定的职权办事,不受干涉,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和客观。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的好坏主要是由管理当局的重视程度和所赋予的权力大小来决定。因此保持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首先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的组织上有较高的地位。一般地说,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所隶属的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就越大。借鉴国外经验,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是比较好的模式。其理由是:内部审计的性质决定了其应是一个常设机构;直属董事会,地位较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可以保证;另外,内部审计所需的各项资源也可以得到保证。

5.明确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突出内部审计重点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分权制度的产物,通过其对企业的依附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内部审计只能立足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代表企业对内实行经济监督,确保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目标的贯彻实施。要把握好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都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应独立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并对其进行监督,内部审计人员还应与被监督对象无利益关系,这样,才能体现出内部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公正性,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在规范企业经营的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的范围,突出内部审计的重点。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很多,首先要重点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其次要重点审计企业经营活动的法规性和政策落实情况,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经营方针、经营政策和经营计划的贯彻和执行;再者要重点审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资产变更的合法性。还应该有目标、有重点地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审查是否有侵犯企业利益的行为;有计划、有重点的检查分析企业所属各单位、各专业、各环节的经济效益情况,并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各单位的决策者进行定期考核或离任审计,进行必要的监督;积极参与经营决策,对重要的经济活动和投资决策提供参谋,等等。

6.改进企业内部审计的方式和方法

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与职能的转变要求相应改进内部审计的方式和方法。在内部审计方法上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广泛采用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改善内部审计手段、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降低内部审计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及其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企业逐步实现了业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由于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内部审计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也相应地需要改变。

参考文献:

[1]刘美玲.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4).

[2]尹玉堂.企业内审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0).

国企审计重点篇6

1.1内部审计在我国企业中的近况

随着我国对“简政放权”的不断提倡,我国逐步开始了向市场化高程度转化。作为市场的重要主体之一,企业也亟需建立起一种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机制来适应市场需求。而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也曾指出:内审工作可以对企业的各类经营业务和企业控制进行单独的评价,并以此来判断是不是适合企业自身的规定及尺度,是不是有效和经济地利用了资本,是不是能够达成企业最后的计划成效。因此,在这类情况下,内部审计的作用尤为重要。

1.2内部审计在我国企业中的作用

1.2.1内部审计是企业中的“监视器”一项业务,必须有执行者才能完成,也需要监督者来对其功效进行查验,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内审工作在一个单位中就是充当着如此的角色。企业的内审工作通过对企业事项的监督、控制,从而保证了企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保障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使得企业达到预期的效果。

1.2.2内部审计是企业各项工作的“调控者”

企业在处理问题时,会面临不同部门之间的不同问题,也可能会面临意见分歧。比如,一项投资业务,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会希望实现利益最大化来维护自身利益,但是企业的财会工作人员会更多地关注该项投资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要尽量规避这些风险。这时就需要企业的内审部门来进行统一的调控,将各个部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要做到同时关注不同部门的不同需求,做好企业的“调控者”。

1.2.3内部审计是评价企业成效的“标尺”

企业内审部门在对企业内部事项进行监督之后,自然就会生成一个评判结果。长期以往,内审部门就被当做企业评价自身成效的标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企业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评价标准。因为这个“标尺”,必须是以企业自身的实际经济业务、预算管理、内部控制情况及年终财务报表等多个方面为基础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个“标尺”的公允性。

2企业在内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了解了内部审计在我国的现状以及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接下来的重点就应该关注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下面就对主要的几点问题进行逐一详细的阐述。

2.1内部审计角色定位无法适应当下企业制度

企业内部审计职能有二:一是站在国家的角度上,维护国家合法权益,避免国家财产收益受到损失;二是站在企业角度上,对企业有效经营期内的一切活动以及其下属分管的各个经营业务进行监督。从其职能上来看,它的作用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企业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也正是由于其“一身兼两职”的特点才导致了企业内审无法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国家要求企业在有关政府对该项工作的干预下,采取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双管齐下设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企业的经营者则视内审部门为国家在本企业安装的“监视器”,对企业内审从思想源头上就没有加以重视。甚至个别企业迫于多方压力之下设立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但对其从业人员素质要求、工作性质规范、会计信息更新等方面要求不严格,内审部门的设立也只是流于形式。

2.2部分企业没有落实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我国审计署就内部审计的相关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虽然规定非常全面,但是在部分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内审工作人员仍然将工作重点放

在财会工作的事后审计。即:会计人员票据处理,分录业务处理,固定资产审核等这些日常业务处理方面,其工作的主要目标仍然是查错防弊,并没有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功效。内部审计不仅应该做事后审计,更应该对事前做好评估,为企业决策做好前期工作。充分参与到企业管理工作中来,对企业内控做好监管者,发现在管理中的漏洞以及投资筹资决策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2.3内部审计独立性差、可操作性差

众所周知,内部审计应该作为一个独立部门,这样利于审计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和公允性。但目前,我国的企业中却普遍存在着内审工作独立性不强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对于内审的重视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内审的工作人员经常会受到很多条件的束缚。比如:内审人员的工资均是由企业来负担,由于受到单位内部的利益牵扯或者由于领导等各方面人际关系的干预与制约往往无法以一种客观的视角来全面地对单位内部事务开展工作。我国虽然也有对于内部审计的行为规范规定,但是却出现了操作性不强的弊端。尤其是当下我国的企业内审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就显得尤为重要。

2.4内审部门人员从业素质差

单位的会计人员在上岗时需要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但是内审部门的工作人员多数是从财务部门中调离出来的一部分人,他们对于审计的了解并不多,更别说是具备审计专业素养的人才了。他们更多地只是服从企业人事部门的统一调配,这也是造成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执业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并且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领会和熟悉不止财务会计,还应当兼具审计、企业管理、统计学、风险评估等相干各方面的常识。而目前多数人员只能掌握其中一项技能,能都全面了解上述多种技能的审计人员则是少之又少,加上企业的不重视,导致一个企业当中符合要求的从业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3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目前正面临着“转型期”阶段的重要时期,如何进一步完善该项工作是亟需我们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采取有效的对策。

3.1从企业内部环境出发,完善内审的几点对策

企业的内部环境是孕育企业发展、引领企业整体形态导向的直接温床,也是我们内审工作的直接对象。要想对企业内审工作进行改善,就必须从自身的内部环境角度出发,从根本着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1.1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团队建设

首先要选取具备一定从业素养的人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工作人员。其次,要做好对内审人员的继续深造工作。结合在实际情况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不断提升内审人员的判断能力。例如:可以采取让账务处理人员与审计工作人员进行角色互换的方式。账务处理人员通过角色互换,就可以了解审计工作的重点在哪,需要注意的点在哪,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3.1.2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

若要内部审计发挥出其应有的特色作用,除了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投入外也要在其机构设置上下一定的功夫。目前我国企业的内审部门普遍存在着独立性较弱的问题,所以只有尽量提高内审部门在一个企业中的地位,增强其存在感,才能保证其独立性。通常来说,在一个企业中,一个部门的地位越高,其获取的数据资料准确性越高,受其他部门的干扰影响才越小,与其他部门产生交集的概率也越小,才能不断提高其独立性。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彻底杜绝以往企业在设立内审部门时往往是个“摆设”,一种形同虚设的状态,一定要杜绝以往工作人员身兼数职的局面———一名工作人员,既是财务工作人员,又是审计工作人员的情况。

3.1.3加强对内部审计结果的披露

将企业内审结果进行公示,通过一定形式将结果进行披露,是内审工作应该履行的职责。这个披露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事前对想要进行审计的内容进行披露;事中对审计过程发现的疑点部分及时披露;事后对最终结果出具的成果报告进行披露。通过对审计过程的全方位披露,有三方面的优势:第一,可以完善企业财务部分的工作,发现内审工作中的不足并便于日后的不断改进;第二,便于接受广大工作人员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对审计结果的及时公示,也能够引起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及时传递企业内部的一手信息,我们都知道财务信息的时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3.1.4逐步转移工作重心,扩大内部审计职能

目前,我国的内审工作还局限于基础的纠错查疑阶段,对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进行检查、控制。这样单一的功能已经无法满足当下企业多方向的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应该转移工作重心,内审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工作重点不应该只是检查,更应该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当中来。逐步做到立足于服务,关注财务决策之前的风险控制与分析,审核账务处理过程中的问题,做好后续的资金流向与收益变化的总结工作。由传统的工作一步步向新型的审计工作转变。其次,为了顺应工作重心的转移,也应该扩大其职能。应该从原来单一的工作内容,渐渐扩大业务范围。

3.2从外部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调控与监管

外部环境虽然不像内部环境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企业动态与状况,但是其具备的调控作用仍然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所以想要从根本上改善内部审计的环境,不仅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积极改进,也要从外部环境下手,对企业的内审起到一定约束作用,并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3.2.1继续完善立法

通过对美国内部审计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到立法对于内审工作的重要意义。虽然我国已经有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不妨根据我国目前内审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更为详尽、针对性更强的法律条款。通过法律的约束性,来对企业的内审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规范。通过立法,也能够让我国的内审工作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更上一层楼。

3.2.2国家审计委员会应对企业内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我国的审计委员会应该在这个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给予大力支持。首先,对于一些我国法律中规定要求的事项向企业进行详细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不妨开设一个专门的咨询机构,为单位内审工作人员提供培训,遇到相应问题也可以给予快速权威的解读。其次,我国委员会应对企业的内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形成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的工作机制,以此来规范企业内审的工作。

3.2.3从国家角度不断推进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会计记账处理从原来的手工成功转型至会计电算化,审计工作也一样。通过审计电子化的不断推进,也完全能够起到大大提高审计效率与准确程度的效果。当然应该看到,单凭企业的一己之力是很难实现审计信息化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外部环境共同努力来引领这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国家应该以实现审计信息化为目标,继续研究相关专业的电子软件,强化内审工作信息化的推广。每个企业也应该做好本企业的系统维护与升级工作,积极配合审计信息化的目标。

4结语

国企审计重点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

2013年国企“十大”新闻事件中,国企高管落马潮赫然在列,仅广东省自2013年来就查处国企违纪违法案件44起。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反腐风暴中,国企高管纷纷落马。国人在对新一届政府领导的反腐决心和力度拍手称快的同时,却不得不沉思“国企怎么啦”这个沉重的话题。曾几何时,这些国企高管全都是正面宣传的有为青年、明星国企管理者,最终竟成为招打的老虎,不能不令人深感遗憾。落马者固然有其贪婪成性的内因,然而国企的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助长了歪风邪气的形成,承担企业内部监督管理职能的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尽到自己的职责引人深思。

为了尽快在国有企业中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一些省部级直属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建立内部审计机构,20世纪开始,国家也日益关注国企的审计工作,修订颁布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有关审计规定,审计署和国资委也相继出台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和管理办法等法规,规范指导国企开展审计工作。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作为企业严肃财经纪律、促进廉政建设、维护合法权益、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审计和监督的职能作用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更无法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提并论。

一、国企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有企业都成立有内部审计部门,但从总体而言,实际职能不强,作用发挥不到位,已经影响了企业管理的整体质量。

(1)内审工作环境不理想。从企业内部来看,内部审计工作没有被纳入企业的重要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一般属于“冷宫”,远离核心权力层。很多企业领导和员工片面地理解内部审计就是挑毛病、找麻烦的机构。心理上就存在排斥内部审计的思想。企业各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部门也敬而远之,使审计工作环境不理想,导致人力、资金、工作的开展处处受到限制。更有甚者,一些国企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少数领导道德低下,荣辱不分,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地非法占有国有资产。国企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出于个人利益,把国企领导当作企业老板,阿谀奉承,唯命是从,助纣为虐,同流合污,以各种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资产。内审职责是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增加舞弊难度,堵住管理漏洞,其实就是防范制止他人非法占有国有资产,对于这些人来说内审是在损害他们的根本利益,这自然也增加内审工作难度。在这样的企业环境里,内审工作怎能很好地开展?

(2)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差。独立性是审计的核心和灵魂,保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审计报告客观、真实、准确的保证。依照《审计法》规定,审计部门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开展审计活动时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其他部门无权干涉。然而实际情形是,大部分国有企业虽然也依据《审计法》的要求建立了审计部门,但却没有赋予其完全的独立性,有的企业内审机构隶属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也有的虽独立于财务管理部门之外,但却从属企业纪检和监察部门,严重削弱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地位,难以保证审计质量。内部审计人员的职务升迁、工作地位都是由本企业领导决定的,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纯业务之外的因素考虑较多,在起草审计报告的过程中,既要防范控制审计风险,又要平衡协调国企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缺乏独立性的审计效果可想而知了。

(3)企业内审工作重点局限性大。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规定,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应包括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合适程度和有效性及其在完成指定的责任过程中的工作效果所进行的审查和评价,工作范围应当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离任审计都属于事后审计,因而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往往是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审计部门才介入,无法使企业及时避免经济损失,降低经营风险,没有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所以内部审计在许多国企中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一个部门,并不受到企业经营者的重视。在审计理念上的偏差,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大多只是对企业内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很难起到审计工作的预防、预算与计划作用,也难以体现审计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监督和管理作用。企业内部审计要加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在预算、计划或投资中对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程监控,随时发现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并予以纠正,这对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要贯穿在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将事前、事中和事后有机结合,形成健全的审计体系。

(4)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审计工作综合性较强,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较高,现代内部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法律等,还需要具备企业战略管理等管理学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企业内部审计的负责人及骨干还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这样的高素质人才基本是不会存在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一方面是这些全能型的复合人才通常即使是有“伯乐”发现,也往往将其安排在财务、人事等“关键”核心部门,认为这样才能人尽其才;另一方面,作为人才本身也更愿意待在掌握资源比较多、实际工作成绩显现化的财务、人事等部门,而极少愿意待在“清水衙门”的内审部门。因此,企业内审人员主要由两类人员构成,一是从财务等部门退居二线的年龄偏大的人员。二是自身综合能力不足以在一线岗位就职的人员。虽然转岗来的人员财务管理知识和经验丰富,但由于年龄偏大,接受新生事物、新理念的能力有限,学习动力不强,容易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和固定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

此外,现有企业内部审计运行体制缺乏应有的奖惩机制。审计人员干的好坏,没有合适的评判标准及奖罚措施,审计工作者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审计效果不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审计机构的权威性,使其不仅具有发现问题的职能,还具备追究责任的权力。企业领导层要把培养全能型的内审人员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才能使得企业内审真正发挥实效,企业经营才能少走弯路,良性发展。

二、完善国企内部审计的对策

内部审计部门是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企业管理的重任,随着新一轮国企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必须强化国企内部审计,才能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存在的这些问题。

(1)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内审工作的重要性。企业内审工作环境的不理想、工作独立性差的问题,主要根源在于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企业领导层对内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代国有企业要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必须强化监督和制约机制,而实现这一职能的最主要部门就是内部审计。因此,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首先必须解放思想,革新观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审计工作,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让内部审计机构参与到企业日常管理中来,在进行管理决策时,也要征求审计部门的意见,做到科学决策。其次,要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改变不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体系及其隶属关系,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实践表明,企业领导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和认知程度越高,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表现就越好,发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审计效果也就越大。

(2)改变内审工作重点,强化监督职能。现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应该改变其传统的财务审计模式,向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审计领域延伸,以更好地发挥其管理和监督的作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的风险导向审计是现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主流方向,内审工作应该以事前风险管理与过程控制为重心,让审计人员时刻关注未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供前瞻,真正成为企业增值资源、最具持久力和最有价值的资产,从而实现内部审计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企业内部审计的业务重点要逐步由事后审计为主改变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并重。内审人员要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计划、预算进行预测性的事前审计,将潜在的危险和可能的损失及时传达给有关执行人,以便加强决策分析,避免盲目的经营决策的实施。企业内部审计要紧紧围绕能够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点事项安排项目审计计划,并尽可能将事后审计改为事中审计,这样可以从容安排工作时间,将大量的年终效益审计安排在平时,避免出现在短时期内突击完成全年大部分工作任务的现象,确保审计工作能够做出对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有利的评价,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3)加强审计队伍的多元化建设。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功能的多元化对内审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从事内审工作的主力军,企业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内部审计的工作领域由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出现了高素质、多元化的趋势,需要懂经营管理、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士加入。

为改变我国现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所需的具有综合素质人员的现状,这就迫切需要企业重视配备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熟悉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运作流程、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并有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能力的专门人才充实到内审队伍。当前,专业的内审团队建设的必要前提即企业要明确提升内审部门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只有如此才能吸引优质的多元化人才注入内审队伍并保持稳定。此外,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内审工作奖惩考核机制,有效调动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向专业化、资格化及职业化发展,以便更好地实施审计并为企业管理服务。

三、结语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担负企业管理和监督职能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契机。内审机构只有立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强事前和事中审计,提出切实可行的、富有建设性的企业经营管理建议和措施,才能切实发挥其有效作用,确立其应有地位。

参考文献:

[1]施琦.国企内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冶金财会,2011(3).

[2]周晓莉.解析如何强化国企内部审计[J].现代商业,2013(7).

[3]闫立新,唐新.浅谈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如何保持独立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3).

[4]鲁心逸.从企业内部控制迈向风险管理――CoSo《风险框架》推动国企审计新变化[J].新会计,2009(8).

国企审计重点篇8

一、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

(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工作内容及重点检查项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项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组织治理结构的完善,如何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已迫在眉睫。内部审计在企业具有内部控制、内部管理、内部制约的职能,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项主要业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说,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具体包括企业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企业下属全资或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干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所在企业或部门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进行审计评价。

其中,遵守法律法规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等是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检查内容。主要审查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干部任职期间,企业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规则和程序是否建立健全,经济决策方案是否得到良好的执行以及执行的结果是否达到决策目标要求等内容,以明确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干部在重大经济决策中应负的责任。

(二)中央对“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主要范围规定

中央对“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范围有明确规定。“重大决策”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规定的应当由股东大会(股东会)、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职工代表大会和党委(党组)决定的事项。主要包括企业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上级重要决定的重大措施,企业发展战略、破产、改制、兼并重组、资产调整、产权转让、对外投资、利益调配、机构调整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企业党的建设和安全稳定的重大决策,以及其他重大决策事项。

“重要人事任免事项”是指国有企业直接管理的领导人员以及其他经营管理人员的职务调整事项。主要包括企业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和下属企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聘用、解除聘用和后备人选的确定,向控股和参股企业委派股东代表,推荐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和经理、财务负责人,以及其他重要人事任免事项。

“重大项目安排事项”是指对企业资产规模、资本结构、盈利能力以及生产装备、技术状况等产生重要影响的项目的设立和安排。主要包括年度投资计划,融资、担保项目,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业务,重要设备和技术引进,采购大宗物资和购买服务,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以及其他重大项目安排事项。

“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是指超过由企业或者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所规定的企业领导人员有权调动、使用的资金限额的资金调动和使用。主要包括年度预算内大额度资金调动和使用,超预算的资金调动和使用,对外大额捐赠、赞助,以及其他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

二、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一)“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并未在国有企业中全面推开和有效施行

虽然,中央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中明确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执行情况应作为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事项,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出台《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5号》对此进行了规范。

但现实是,不少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并未开展“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或者部分企业虽然开展了此项工作,但绝大部分都仅停留在审查企业是否制定决策制度的层面。而对于制定的决策制度、决策机制、决策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是否能真正有效避免未经决策机构集体讨论就由企业内部管理干部个人或少数人决策等方面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还远远不够,“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还未真正显现出来。

(二)“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缺少科学的工作方法指引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5号》指出,“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包括重大经济决策是否存在重大风险,决策方案中有无预防和控制风险转化为损失的应对措施,决策执行的结果是否达到决策目标要求,是否给企业造成损失或潜在损失等内容。

但在内部审计实际工作中,由于对如何正确评价重大经济决策是否存在重大风险,决策方案中预防和控制风险转化为损失的应对措施是否有效可行等缺少科学的,可操作的具体工作方法和工作标准。容易造成内部审计人员被表面现象蒙蔽,审计评价缺乏科学性,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能满足“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审计要求

“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审计是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覆盖了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人、财、物”关键管理环节,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基本的审计、会计等业务能力,更需要能深刻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规定,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主要环节,了解经济、金融、税收等知识。最重要的是对于审计过程中遇到的情形,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能综合运用广泛知识的能力,具备识别重大偏差的能力,以及开展必要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都只具有财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背景,再加上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通常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造成信息不对称。从而不能真正满足“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

三、有效实施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一)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订“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管理办法

虽然,国家相关规定对“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围等有了统一规定,但由于每个企业无论是经营规模、组织架构,还是经营模式都各有不同。为此,可考虑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订切实可行的“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管理办法,必要时可通过制定“决策流程图”的方式。既让企业在具体决策时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保制度落到实处。又让内部审计人员在具体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有俱以评价的基础。具体可包括几方面:

首先,应明确企业“三重一大”决策事项范围,准确界定“三重一大”事项的标准。也就是说,何为本企业的重大措施、何为本企业的重要人事任免、何为对本企业产生重要影响的项目、何为本企业的大额度资金应有明晰的标准。

其次,应制定企业“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明确重大决策事项的提出、论证、审议、决定、公布、实施以及决策的主体、内容和形式等。特别是应对国有企业党委、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等决策机构的职责、权限作出界定;对重大投资和工程建设项目,应明确评估机制如何建立和完善,以及在哪一个环节听取专家意见能更充分、更科学;对重要人事任免,应结合企业实际建立有效、完善的选人、用人、管人机制,具体到通过什么渠道、什么方式来实现事先征求国有企业和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机构的纪检监察机构意见的目的;对研究决定企业改制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制定的重要规章制度,应明确采取什么形式来实现群众参与决策等。

再次,为保证决策会议的科学性、有效性,应对企业“三重一大”事项决策会议作出明确规定。比如,决策事项的资料应于开会前多少时间送达参会人,最低参会人数,会议讨论的发言顺序,紧急会议召开方式以及会议记录、会议决定的形成与存档等。

再有,应对企业“三重一大”事项决策作出后的报告事宜作出相应规定。包括具体向哪一级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报告、如果参与决策的个人对集体决策有不同意见的处理办法等。

最后,应建立企业“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回避制度、考核评价和后评估制度,逐步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三重一大”事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标准和办法

结合国家对“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相关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调阅企业相关规章制度、会议纪录、请示报告、工作总结、法律文书等资料入手按“遵循性”审计业务流程实施内部审计。另外,实际工作中单靠内部审计人员其实是很难发现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是否真正的、严格的遵守国家及本企业所建立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因此,可以尝试通过发放制度执行情况“调查问卷表”、通过与企业参与决策成员的个别谈话、与企业关键经营岗位人员的调查取证、以及建立一条电话“热线”等多种形式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重点应主要围绕决策事项的全面性、决策内容的合规性、决策程序的民主性、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决策结果的有效性等五个方面。

决策事项的全面性,应重点通过审查企业结合自身情况明确的“三重一大”决策事项范围,对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规定。评价企业自已明确的事项范围是否全面、完整,是否符合该企业特点,是否有故意回避集体决策而“化整为零”拆散项目的情况;

决策内容的合规性,应重点通过审查企业制定的决策事项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规定。在具体内容的确定上,是否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否能树立依法、诚信的经营理念,是否能树立大局意识将上级主管部门的发展战略落实到企业的实际决策中;

决策程序的民主性,应重点审查企业是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切实有效、科学合理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制定的基本程序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是否有影响决策程序民主的做法。例如:决策会议“一把手”首先发言定方向和基调,决策会变成布置任务的会议;未提前将决策事项提前告知所有参与决策的人员,会议上只能由“一把手”发言,其他人员盲从;决策事项不上会,采用个别征求意见的方式做出决策,其他人员往往不敢当面反对;个别决策回避持反对意见的领导班子成员等;

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应重点审大投资和工程建设项目是否进行决策前期的调研论证与综合评估,是否进行了专家咨询,是否做到一事一议,决策平台是否科学有效;

决策结果的有效性,应重点审查决策作出后,企业是否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履行了向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报告的义务。是否按照集体决策结果,明确落实部门和责任人,认真组织实施。是否执行重大投资和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的考核评价和后评估制度。对于决策失误是否严格执行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采取措施,提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必须改变内部审计人员用人机制,打破内部审计人员只能从具有财务和审计专业背景的人员中产生的固有模式。可考虑选派一些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部审计队伍,更新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

其次,应不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鼓励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国际、国内专业资格考试。特别是应加强法律、信息技术、管理、经济学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学习。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辨别能力,逐步建立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队伍,以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

国企审计重点篇9

加强国有企业审计的几点思考

现阶段,国有企业在组织形式和规模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适应国有企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是企业审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人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强化对企业经常性财务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形成长效监督机制

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是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重要方面。国家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要求国有企业提供可靠、完整、准确的信息。审计职能部门必须对国有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其次,弄清家底、明晰产权,既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也是法律赋予审计的重要职责。同时,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现象在个别企业依然存在。我们必须把审计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作为重点,并形成长效监督机制,维护正常经济秩序,保证国有资产安全、有效地运营。

加强和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要进一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领导干部监督中的职能作用。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企业领导人树立正确的权立观和政绩观,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在审计的基础上,查清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的情况,界定企业领导人员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不真实,投资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查清企业领导人员个人有无侵占国有资产,违反与财务收支有关的廉政纪律和其它违纪的问题。

开展效益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促进国有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要认真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效益审计之路。效益审计是对企业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是现代审计的主流,也是审计的任务之一。近几年,审计不断探索企业效益审计的路子,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企业提高效益、持续发展、深化改期的意见和建议。今后应继续加强效益审计,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效益的提高。另外,要加强对企业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其它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利用审计调查发现并解决企业行业甚至整个国有企业内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站在宏观的角度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体制机制上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为促进国有企业全面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积极采用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

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活动迅速发展促使审计人员必须改变传统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加大审计风险评估、审计抽样、内控测评、分析性复核等现代审计方法的运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此外,随着企业电算化的普及,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将完全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导致传统审计也将迅速发展为电算化在内的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进行审计;二是建立审计信息系统,实现审计工作的办公自动化。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和应用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保证企业审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企审计重点篇10

关键词:免疫系统;审计;转变

一、审计在企业中发挥免疫作用的方式

1.加强内部控制,实现从“为管理进行审计”向“对管理进行审计”的转变

通过审计发现问题,纠正问题,这是审计的传统职责,也就是说通过免疫系统的作用,可以发现和纠正这些问题,保证整个系统继续健康运行,但这一功能相当于为人们治病,人们已是非常的熟悉,发挥治病功能对于维护企业利益,保护企业资产,推进企业健康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要把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系统,而不是一个检查系统,对企业来说,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也应服从于内部控制的目标。对于审计来说,既要依赖内部控制,又要高度重视促进内部控制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加强了,就等于各个子系统的自防、自愈能力加强了,整个系统的免疫能力也就加强了,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就这样通过促进内部控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发挥。

2.切实履行监督职能,深入揭露和查处企业违法犯罪行为,发挥批判性作用。

一方面要强化大要案意识,树立“遇案不查是失职”的理念,把维护经济国家安全作为查处大要案工作第一位的政治责任,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高度重视对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工作,及时将审计发现重大问题移送有关部门处理。另一方面要将专业的审计知识与国资、纪检监察等专家经验结合起来,找准企业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领域和基本规律,探究和弄清违法违规的主要形式和采用的技术手段,为查清问题找准方向,提供手段。

3.以需求为导向,针对重要问题开展专项审计和调查,发挥建设性作用。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国家审计既是民主与法制的产物,更是民主与法制的工具。国家审计的这种工具性,决定了其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以需求的满足程度来评判建设性发挥的有效性。企业审计应根据国家宏观调控需要,加强对企业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宏观调控政策情况的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评估政策执行效果,反馈相关信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构筑长效免疫机制的建议

1.增强服务企业发展的意识。服务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具体行为,还是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体现。国家审计在企业审计中,服务的主要任务是:一要服务大局,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执行,为最终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三大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目标服务,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服务。二要服务于重点工作,在具体审计工作中要选准审计服务的切入点和服务目标,在研究确定具体审计项目、审计内容与重点时,紧紧围绕当年审计机关确定的重点工作来开展。三要服务于微观个体,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在揭露问题的同时,帮助企业加强管理,通过各种审计渠道反映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存在的困难。召开企业负责人或财务负责人座谈会,搭建企业交流服务平台。

2.提高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企业审计要发挥“免疫”作用,要求审计人员不仅会审计,更要懂经营,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国家宏观调控、国资监管以及企业经营的角度来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要通过组织自学、案例培训、调查研究和经验交流等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培训,切实提高企业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宏观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企业审计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另一方面,要看看国有企业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是什么,国资部门监管重点是什么,国有企业迫切需求是什么,通过审计干部下企业、邀请国资部门领导、企业负责人授课等多种方式,使审计人员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实现审计“供给”和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审计人员为企业发展服务的能力。

3.整合企业审计资源。整合资源的目标,既是为了解决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员自身力量不足之问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使审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层面不应仅仅限于某一个局部,而是要实现上下级之间、内外部之间的联动,为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发挥机制保障。企业审计的资源整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将企业审计与财政、国资、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相结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办案机制,甚至可以参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做法,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的形式,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二是将国家企业审计与外部专家相结合。借入“外脑”,引入专家咨询制,发挥专家熟悉本行业情况的特长,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保证审计评价的适当性、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建设性。三是将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相结合,利用社会中介机构的业务优势扩大审计的覆盖面,利用内部审计熟悉所在企业经营情况的优势拓展审计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