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7:20

中小学德育的方法篇1

小学新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三维目标”,鼓励学生采取主动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习惯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诚然,教师教学方式应发生根本性转变,不能只重视知识教育,还应重视在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全面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和学习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小学学科教学自然成为小学开展德育工作主要渠道,也成为教师培养学生思想品德重要途径。我们根据新课标要求,容易明白德育育人目标,懂得小学学科教学应“以人为本”,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二、着眼学校教育理念,探究德育育人方式

学生是中华文明传承者,是民族复兴之希望,应从小受到良好思想品德教育。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纵观古今,“敦品”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励学”是民族成员奋发图强的内在动力。在当今弱肉强食之国际形势下,“钓鱼岛”事件时刻提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弘扬和培育小学生民族振兴精神刻不容缓。我校从实际出发,倡导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确立“敦品励学”教育理念,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旨在培养小学生形成敦厚诚信的品德,具备吃苦耐劳、创新、实干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成就大事之远大志向。其做法如下: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理念

1、以多元智能为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认真践行“四课同创”。

3、以养成教育为目标,切实推动班级文化建设。

4、以学生发展为重点,竭力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二)、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

我校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强调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创新学科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中认真落实德育目标,做到:知识与智慧同步生成、情感与道德共同发展。

1、重视备课质量。学校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严格按照学校五步教学模式(目标引导、探究巡导、交流示导、达标训导和拓展疏导)实行有效备课。

2、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学校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应有效开展学生“听、说、读、写、演”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把课堂构建为良性“生态系统”,实现德育育人目标。

(三)、转变教师角色,优化学科教学

我校从实际出发,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用发展观点看待教学和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断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效掌握教学节奏,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自主地获取知识。师生在知识互动中加深了感情,实现了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实现了知识、情感价值的有机统一,优化了学科教学。

(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个性发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改变学习方式,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觉没有压力,尽情陶醉在学习知识乐趣中。这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健康心理和创新素质将起着积极作用。我校“敦品励学”五步教学模式,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出发,注重教师“引导”作用,让学生拥有更多学习机会和学习空间,使不同个性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走进小学学科教学,探究德育教育途径

(一)、优化教学设计,挖掘德育资源。教师实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时,时时注意渗透德育内容,充分利用学科教材、计算机网络进行德育教育,抓优秀典型,宣传学生好人好事,塑造真、善、美等良好形象。

(二)、以身为范,润物细无声。教师是学生表率,其形象直接影响学生。课堂上,教师语言、举止、着装和评价等对学生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好老师带好一个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形象地阐明了这个道理。教师是学生心中偶像,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属分内职责。故教师应以教好书和育好人为本分,处处以身作则,以其良好形象或优秀品格去感化学生,激励他们追求科学和进步。

(三)学以致用,拓宽知识视野。教师讲完知识点,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即从书本到生活,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价值。这将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

(四)巧用方法,促进发展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时应巧用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如研究开发德育教育校本教材,灵活建构教学与德育融合新模式,建立落实德育目标长效机制,纠正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以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等。从教学设计到上课结束,至始至终都应注意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在完成知识创生全过程中,学会团结、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探索和创新。这样,学科教学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中小学德育的方法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18-01

一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英语教师要想将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就要重视对英语教材中德育内容的挖掘,确定教学目标,将英语知识点的传授与德育相结合,利用科学方法,将德育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如在学习礼貌用语时,教师要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对话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文明礼貌观念,帮助他们养成文明习惯。小学英语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包含着大量德育信息,比如感恩、责任、宽容等,教师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将德育和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合理选择课堂教学内容

英语教学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教师要想让英语课堂发挥出作用,要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德育适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会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如在学习“it’stimeto...”句式时,可以让学生用此句型描述自己的作息时间,并且写出自己觉得健康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在学会英语表达的同时,认识到合理作息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问路的对话时,可以设定具体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利用当地的地名改编对话。当学生完成对话后,教师可以对他们提问:如在生活中遇到有人问路的情况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学会帮助他人。

三开展课外活动

德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生活体验的过程中,体会到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培养高尚的情操。由于英语课堂的时间有限,若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进行德育,往往不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将英语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道德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如在学习看医生的表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思考,让他们制订健康的生活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从而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能够体现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在掌握了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应用技能后,学生可以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且,英语学习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世界有更全面的认识。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学好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在扎实掌握了英语知识后,才能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并且将西方国家的先进观念引入到我国,促进国家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学生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时,教师要以客观者的身份进行教学,不能对西方文化夸大赞扬,也不能无故贬低。如在学习节日的表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会节日问候语的基础上,让他们了解中西方节日的不同,并探讨当前许多西方节日在我国广为流行的好处和弊端,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还能够让他们认识到我国传统节日的价值,培养其爱国情操。

五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人格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在此过程中,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学生通常会以教师为榜样,对教师的语言和行为进行模仿,因而教师道德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德育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和引导学生。如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素质对于教学效果都有着直接影响,要想提高德育的质量,必须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教育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小学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采取合理方法,将德育渗透到英语教学当中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渠璐.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策略[J].考试周刊,2013(67)

[2]渠璐.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与内容分析[J].考试周刊,2013(72)

中小学德育的方法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这个共和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又继续学习了《英雄黄继光》、《刘胡兰》、《我不能忘掉祖国》、《白杨》、《长征》、《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我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儿童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的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外,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中小学德育的方法篇4

一、情境教学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来进行,以促进德育与智育的结合。在课文学习时,教师要注重课文的真实情感,通过对多媒体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真实情景模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在学习中得到体会,融化文中的德育内容。例如,在教学《观潮》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潮来之时的录像录音,让学生感知潮来之时的气势,默读课文中关于潮来的描写,最后写出自己的体会,这样一来,学生很快被壮观的自然风景所吸引,也形成了热爱自然的良好品质。

二、结合教学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结合教学法,可以将校内校外知识、课内课外知识、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结合教学法中融入德育内容呢?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动性了。例如,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经历给学生上一次德育课,如,一次购物中发现售票员多给了一个阿姨一块钱,这位阿姨立即退回去了,通过这样简单的小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和讨论,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受到了诚信的熏陶,形成了良好的品质。

中小学德育的方法篇5

关键词:德育;存在问题;方法措施

近年来,我县根据县城教育现状大力提倡抓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但是不论城镇学校,还是藏区农村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对滞后的现象仍未改观,直接影响着教书育人的水准。下面我谈谈近半年来在农村中小学挂职期间了解到的藏区农村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学校思想品德工作现状

农村中小学学生均来自乡下贫困的农牧村,由于这里相比城镇学校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加之乡村基础教育的薄弱,造成了认识水平、个人修养、生活习惯等还有一定的差距。养成教育、健康文明整洁的生活习惯成为学校的一大棘手问题。目前,农村中小学学生在校期间常见的不良行为有:(1)衣冠不整,而且衣服脏、头发乱;(2)见长辈或师长没礼貌,横冲直撞的现象屡见不鲜;(3)语言不文明、举止不文雅,在教室、宿舍里有抄袭作业、偷东西、以大欺小的现象;(4)痴迷于上网、玩游戏等。纵观农村中小学学生存在的诸多陋习,不难看出他们大多数存在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不符合中小学学生的日常规范

作为学生,应该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环境下,严格遵守中小学学生行为准则,在校尊师爱幼,团结同学,刻苦学习,争当合格学生,但是,农村中小学学生当中没有学习意识、安全意识淡薄,生活习惯不良者,在家欺骗家长,在校隐瞒老师等严重现象。

2.不具备中学生应有的心理素质

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相比,现在的学生心理素质则非常脆弱。可以说是“一碰则倒,一说则晕”。具体来说是20世纪的农村中小学生因家庭条件的艰苦,学生能够自觉学习,同时还经常参加家务劳动,甚至随父母上山下地,难免受到家长的误解、责骂或老师的批评,但是,从行为习惯上可以看出能以端正的态度诚恳接受,久而久之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且增长生存技巧。而当今的学生,经不起教师的批评教育,回家不听父母的教诲,一旦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教育,就有弃学逃课现象;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最基本的困扰都不能解决,常见的表现为“紧张”“慌乱”,受到挫折便会有“忧虑”“失落”“厌学”等不良情绪。

二、分析存在的原因

1.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没有正确的定位

各级各类学校虽然有德育机构、德育工作室、德育工作人员、德育计划,但是现阶段评价农村中小学办学效益的唯一方法仍是应试教育培植下的“升学率”“合格率”。所以,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普通教师,起初虽然制订了一系列的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却为教学维护稳定、安全以及应付上级检查工作“让路”,这就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教师素养有碍于德育工作

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当中招录毕业生,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紧缺的困难,但是,大部分优秀毕业生以“教师工作辛苦,地位偏低,待遇较差”为由,不愿加入教师行列而想方设法“跳槽”,这样导致招进来的教师“专业成绩差,素养偏低”,在教师工作岗位上不能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作用,很难完成学校德育工作。

众所周知,近年来,大部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下滑,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片面地抓教学成绩,却忽视了德育工作,这种教育下的学生是没有学习兴趣、没有感恩意识、没有人生理想的,更谈不上教学成绩。为了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高办学水平,要提高认识,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学校德育工作与教学质量间的关系,结合学校实际,科学规划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性,并能为学校的全面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

三、存在原因的改善措施

1.提高认识,全面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学校的发展

鉴于以上情况,上至校领导下至普通教师要正确认识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是人形和灵魂的教育,是一个人最需要的教育,是一个能否成功的教育,只要科学开展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有利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良好德育工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所以,不能以成绩指标来定,且不可忽视德育工作,应把学校德育工作回归到学校工作的首位。

2.构建并完善“三全”“四化”“五育”“六结合”的德育管理模式

“三全”,即德育工作以全面领导为保证、全员教育促落实、全程管理为途径;“四化”,即经常化、制度化、网络化、科学化。

德育工作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基础,德育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齐抓共管。还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科学性的育人方法,这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中小学德育的方法篇6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德育是包含有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律、心理教育。而小学德育的教学是针对小学生的,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学龄阶段,自身批判能力较差,需要更为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形式则是对以教育者自己对教学进行评价,以为发展学习者的道德为根本目的来对小学德育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

2、构建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的原则

只有真正掌握了构建形成性小学德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才能够在教学中对形成性评价体系应用自如。所以从对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现状进行分析和小学德育教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小学德育评价体系。

(1)评价标准之类别归属。相对标准、绝对标准和个体内部差异和发展变化标准为评价的主要形式,相对标准通过参照组的评判标准来进行评判,而绝对标准是以特定的目标和标准来进行评判的,个体内部差异和发展变化标准则是侧重于个体的特点和历史发展的过程来进行评价。在对比较和选拔相对降低,从信息反馈中来进行主要评判方式的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对小学德育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以绝对标准为基础,对德育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与绝对标准进行对比,从而完善学校德育教学;其次,在考虑到不同的学校拥有其各自不同德育背景、历史和发展经历等多方面的差异,从而通过辅助运用个体内部差异和发展的方法来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2)评价标准之不直接应用政府文本条文。其实,为了能够让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运行正常,我国颁布了《小学德育大纲》、《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等多部文件、准则和条例。通过对小学德育教学的考察我们能够发现,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德育教学以国家颁布的各项文件、准则和条例为主要依据,这样对发展小学德育教育有方向性的指导,但也存在着学校在实施的过程中只是盲目的搬用、套用,缺乏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的相互结合。所以,为了确保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标准的实施,一定要杜绝照搬国家德育评价的相关规定和条例。

(3)评价标准之超越教育目标。形成性的小学德育教学评价体系,需要不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而是应该从加强德育条件和活动本身合理性的角度,来进行教育教学,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多类型的全面教学,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3、构建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的方法

形成性的德育评价并不是说非要创建完全标新立异的评价模式,是通过在实际应用中得出更适合本学校的评价模式,在不断改进中不断完善形成性德育评价体系。而如何创建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选择方法呢?

(1)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重点。赞同定量评价的人觉得通过采用定量评价的评价方法能够将德育评价中存在的模糊性和隐形的旧观点打破。同时,也有与之相反的观点。在看似矛盾的观点中我们能够发现,他们以评价功能的不同来进行小学德育教学的评价,造成对评价方法不同观点的不同。为了能够降低这种混乱的产生,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则是在对定性分析、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和定量分析三者进行相互结合中来进行评价的。

(2)注意事项。在以定性分析作为主要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基本评价方法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定量分析的相关方向,但要注意的是定量分析一定不能喧宾夺主,它始终处于评价构成次要位置。在对小学德育评价进行形成性运用时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注意:首先,只有对于德育范畴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才能在形成性评价中进行合理的定量分析;其次,通过应用定量分析来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来形成小学德育评价的初期阶段,之后以文字描述的形式来对相关信息进行反馈;最后,要注意的是定量和定性的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对数据进行收集的阶段就要确定是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

中小学德育的方法篇7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应该接受德育教学,这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益。小学生有着非常强的模仿能力,德育老师只需对学生给予适度引导,就能够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激发。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是非对错也不能够进行有效辨别,老师必须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通过各种方式与措施,强化德育教育工作。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一)教育方式非常单调

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德育教育课程与其他科目并未紧密联系,处于孤立状态,德育教育工作无法渗透、融入于课堂中。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大多采用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说理疏导法等方式,在品德实践、陶冶情操方面不够重视[1]。部分老师没有意识到丰富教学形式的重要性,采用死板、单调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行为与品德知识无法密切联系。

(二)师资力量缺乏

师资力量缺乏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阻碍作用。在班级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学生不愿接受其他人的意见、不愿与他人交流等,导致德育教育工作很难开展。

(三)不重视德育教育环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上有黄色信息、暴力信息流露,现阶段,很多小学生已经学会了上网,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不利,易导致学生思想意识发生偏差。

二、强化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丰富德育教育形式

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够单纯依靠某学科来实施,它必须渗透于各科的教学中。德育是小学生教育内容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很有必要,老师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实施德育教育,例如经验分享、角色扮演等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体现,而且在课后也要充分体现,例如学校可以组织社会实践、社团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树立正确的意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德育教育内容,指导小学生辨别善恶,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

(二)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学校要营造一个文明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文化环境通过班风、学风、校风表现出来,是无形力量,有利于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精神环境[2]。自然环境包括学生活动、生活、学习等各种场所,通过优化自然环境,可以使小学生保持好的心情,更愿意主动学习。

其次,家庭、社会、学校三者要相结合,小学生受到学校、社会与家庭的影响非常大,若老师、家长能够做好榜样,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这对于小学生成长有益[3]。

(三)老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在小学生成长阶段,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若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则学生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为此,老师必须要重视自身的行为表现,起到表率与带头作用,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老师甚至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学生活动,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4]。

(四)组织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不能够单纯依靠说教,学校还需创新教学方式,多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益。小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都比较简单,他们也渴望丰富自己的生活,学校通过组织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身心放松,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加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将品德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养老院送温暖,并鼓励学生将活动内容记录下来,学生还可进入田间劳作,享受劳动的快乐,培养节约粮食的习惯。通过开展这类活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结束语:

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可以使学生个人素质增强,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够通过强制说教的方式进行,老师要注重创新教育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必须起到带头作用,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现状,然后探讨了小学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有利于人们对德育教育工作增强了解。

参考文献:

[1]秦文娟,李巍,张立冬.浅谈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69.

[2]杜伟珍.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小组工作方法的尝试性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56-57.

中小学德育的方法篇8

然而,德育本身是一项十分复杂、难度非常大的工作,因为它是专门影响学生心灵世界的事业,又受着众多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也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特别是当前社会正在转型期,社会生活发生着急速的多层面、多侧面的变迁,德育受到了文化和价值多元文化的猛烈冲击,学校德育的要求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中小学德育面临许多新的严峻挑战,也出现了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对德育定位的认识点存在误区。认为德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它可以脱离其他各育、脱离学生的整体生活。使学校的德育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使德育脱离活生生的人际交往,学生缺乏实际的道德体验,对德育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在具体落实中大打折扣,虽然素质教育推行了多年,但不少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出现了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二是在德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偏差。在德育的价值取向上出现过多地强调传递既定的道德规范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基础德性、品格的培养。往往是过多地要求学生被动听从、盲目服从,限制了学生对生活中各种道德关系的敏感性,容易形成只知道背诵道德条文,把口头的道德言说与自己的生活行为分离的双重人格。三是在德育实践中缺乏实效性。一些学校德育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学校开展的一些教育活动目标目的性不明确,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品德基础和品德需要,组织的活动缺乏吸引力。一些活动内容陈旧、方法简单,缺乏创新,留于形式。四是对德育工作的评价软化、弱化。

要尽快解决目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构建有魅力的德育,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入手,大胆探索,变革思路,创新方法。

一是要更新观念,树立德育的新理念。即树立生活的德育观,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构建生活的德育,树立生态德育理念。树立关怀的德育理念。教育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树立智慧的德育理念。

二是要创新思路,实现“4个转变”。即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实现由单向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实现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的转变,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的转变。

三是要拓宽途径,改革教育方法,要继承传统的经过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如说理疏导、模样示范式、情感陶冶式、品德实践式等。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应结合实际需要,根据每种途径和方法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

四是在学校德育实践中,要做到多种途径和方法的有机结合。各种途径和方法能否得到实现,则主要取决于教育者能否根据学校德育的具体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德育变量灵活机动地选择使用。

中小学德育的方法篇9

关键词:小学德育;德育策略;德育管理

近年,我国教育领域对小学德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专家学者们不仅站在理论的高度高屋建瓴地进行小学德育研究,而且鞠躬实践,从实证出发对小学德育的得与失进行了分析。其中最主要的研究结果集中在德育观念的现代化研究、德育目标层次化研究、德育内容与方法手段的创新多样化研究、德育评价多元化研究、德育实践性研究、德育管理的协同化研究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现把我国的德育从虚无缥缈的“口号化”逐渐地付诸具体可见的“实践”,不仅提高了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更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

一、小学德育研究现状

1.德育观念的现代化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的鲁洁教授反对传统的德育单一政治功能和品德养成的功能,认为现代德育具有个体享用的价值。她在《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中指出:“德育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除了具有发展的功能外,还具有一种享用功能,就是可以实现个体的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胡斌武教授在《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德育价值观,他认为:“现代德育理念应该是生活化德育、交往性德育和体验性德育。”北京教育学院的关鸿宇教授认为:“现代德育不仅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教育,而是对青少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层次化研究

不管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一线的德育教师都一致认为:当前小学德育目标的设置需要具体化,具有层次性。江苏省东台市德育教师丁银辉在《加强小学德育策略研究》中提出小学德育要实施分层教育,一方面根据德育内容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德育模式进行教学;另一方面,不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教育。卓晴君认为:“小学德育需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让孩子们在不同的时间段达到不同的德育目标。”

3.德育内容和方法手段的多样化、创新性研究

目前,学生德育工作已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一门重要工作,如何使德育内容适应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合适的方法手段,避免“静态教育”的灌输方式,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德育出现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4.德育实践性研究

小学德育要躬行实践,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组织开展德育工作的效果要远远大于课堂的言语说教或纯粹的知识传递。王清平教授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的策略》一文中重点探讨了如何使学校德育课程回归学生实践,让学生主体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学生通过在实践中的自主参与,在实践中自我感悟,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内化相应的道德认识,从而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实现自我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提出:“小学德育工作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把德育渗透到他们的一日生活中去。”吕型伟、陆洁、冯国文等教授在广东佛山大良环城小学做的“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实践与理论研究”课题表明,在德育中去纯课堂化,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不能提高其自我意识,弘扬其个性,从而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

5.德育教育协同化研究

当前的学者普遍认为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学校需要协同家庭、社会的各方力量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孙庆耀老师在《谈小学德育协同教育的策略》中提出:“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实施同步教育,并分别提出学校管理策略、家庭管理策略、社会管理策略。”西华师大的李赐平副教授则从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认为小学德育需要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协同,并在实践中以文化的视野和文化的眼光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在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条件下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文化育人的良好效果。

二、小学德育研究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中研究方法的梳理发现,当前一部分学者对小学德育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出发,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对当前小学德育工作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另一部分学者从实证的角度,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校的德育现状进行调查,然后通过调查数据来分析当前德育现状,从而指出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总结与启示

中小学德育的方法篇10

【关键词】韩国小学德育课程特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80-02

韩国历来注重道德教育,尤其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学阶段又处于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德育课程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韩国已形成了独具本国特色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一韩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总体设置

1.贴近实际的德育目标

韩国小学德育课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建立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成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品质。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至二年级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理解日常生活必须遵守的传统道德规范,并付诸实践来发展道德习惯;三至四年级为第二阶段,此阶段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道德规范,了解遵守的理由,还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养成道德习惯;五至六年级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辨析各种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以及解决道德冲突的能力。

通过上述目标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德育课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敏锐的道德判断能力。该目标贴近实际、层层递进,在整个德育课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2.放射型的德育内容

韩国小学德育课按照年级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一至二年级,设德育课正当的生活;三至六年级设道德课。道德课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个专题组成,每一专题又分别包含五个教学要素,再根据各要素来编排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个人生活包括清洁卫生和整齐、独立思考和行动、自我克制等,家庭近邻学校生活包括孝顺和友好、仁爱和让步、爱和宽容等,社会生活包括保护环境、公正、遵守规定等,国家民主生活包括爱国主义、热爱文化遗产、正确对待文化交流等。其内容体系按照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顺序,明显呈现出辐射型的结构模式。

这种放射型的结构模式体现了韩国德育课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安排德育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对道德品质的吸收,更有助于他们将其付诸实现,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3.丰富多样的德育方法

韩国小学的德育方法丰富多样,主要有价值澄清法、实践活动法、榜样示范法等。他们不再采用纯粹理论灌输的方法,而是采用讨论、商量等方法来使学生获得价值上的认清和理论知识的获得,通过组织现场参观、民俗游戏、社会服务等活动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践行道德行为。另外,韩国的道德课都有专任的教师且非常注重教师的表率作用。总之,韩国小学德育课在德育方法上,更注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其进行德育教育,使其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

4.多样化的德育评价模式

为了对小学生德育课学习进行客观与全面的评估,韩国坚持多样化的原则,从不同方面来考察德育的效果。首先,在对道德理论知识进行评估时,主要采取笔试的方式,有多选、主观表述等题型。其次,在对道德态度与信念进行评估时,主要采取平时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观察以及面试等方法。再次,在对道德思考能力进行评估时,通常采取情景模拟来让学生进行道德价值的判断。最后,针对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估,要综合运用前三种评估方法,客观、准确地给予小学生正确的德育效果评价。

韩国小学的评价方法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多个方面来考察学生的知、情、意、行,比较客观与准确,能够很好地衡量小学生德育课的学习效果。

二韩国小学德育课程设置的特色

韩国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凸显了其本国特色,具有深深的韩民族色彩,其特色大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儒家伦理在德育课程中的渗透

韩国自古以来就深深地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广泛地影响着韩国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我们从其道德课就可以看出儒家伦理的深远影响。首先,道德课在内容安排上分为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主生活四部分,而儒家也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韩国德育课的编排渗入了儒家理论。其次,个人生活中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自我克制等内容与儒家伦理中的自我克制、三省吾身等思想相一致。再次,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主生活中,很多都强调要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这与儒家伦理中强调仁的思想是相似的。最后,韩国非常注重爱国,这也是传承了儒家伦理中的忠孝思想。总之,在韩国的小学德育课程中,随处可见儒家文化的精髓。

2.注重国民精神在德育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历史上,虽然韩国曾先后受到美国、日本的统治,但其并未失去本国的民族性。韩国人非常爱国,这与其在小学阶段就强调德育课中的国民精神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韩国在小学德育课程的设置中,国家民主生活部分占据了整个道德课20%的比例,它向学生弘扬民主精神、让学生提高竞争意识和民族生存能力。韩国对小学生的国民精神教育是非常成功的,这就使得韩国虽然国土面积狭小,但却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注重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韩国非常注重德育课中的道德践行,除了在教学中采用现场参观、民俗游戏、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外,还非常注重通过日常礼仪规范训练来进行德育。他们在德育教学中会开设专门的礼仪课,学校也会配有专门的礼仪训练教室,里面有韩式家具、传统的韩服等。礼仪课上老师会教小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向长辈问好、如何与同伴好相处、如何向老人敬茶等礼仪,通过这种日常的礼仪规范训练,小学生们会把他们课堂中以及活动中学到的道德知识积极运用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中,这对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保持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对中国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开展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并且着重发展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通过对韩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总体设置以及特色研究,可以为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建设提供以下几点启示:

1.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之中

中国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儒家文化,还有道家文化、宋明理学以及红色文化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大量借鉴西方文化,却逐渐遗忘了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依托,积极设置德育课程,强调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积极作用,教师应在德育教学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入。我们要像韩国重视儒家文化在德育课中的重要作用那样,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之路,使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有一个大的飞跃。

2.将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中国非常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小学阶段就强调要爱国、爱社会主义。但是,中国的小学德育课是将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放在第一位的,这就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认知特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较低,若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支撑,他们很难认识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虽然韩国非常强调民族精神的培养,但其教材是以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放射开来的,学生在对个人、社会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才会爱社会、爱国家。所以说,中国在进行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在个人生活的实践基础上强调民族精神的培养,这样不但不会引起小学生的逆反心理,还会激起他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从而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3.将道德实践贯穿德育课程的全过程

目前,中国小学德育课大多还是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不深刻,而且还会觉得枯燥,更不用说践行到实际生活中去了。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小学德育课的方法,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商量、讨论等方式,让小学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加深对道德理论知识的理解。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道德的内涵。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积极践行道德行为的习惯,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将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行吸收和内化。如此,将道德实践积极融入德育课的全过程,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兴趣,有利于道德理论知识的吸收,还有助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道德行为习惯的践行,这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将德育评估模式进行多样化的拓展

中国很多地区、很多学校对小学生德育的评估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进行的。因为德育课程的性质,很多老师都认为德育的评估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甚至有些学校采用文化课的成绩来评判小学生的德育水平,认为成绩好的学生道德品质也好,这就对德育评估产生了巨大的认识偏差。我们对小学生的德育进行评估,并不仅仅就此将其界定,而是要鼓励、促进他们道德品质的发展。在进行德育评估时,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德育评估方法,不仅要进行笔试,还要采取观察、面试等方式来考察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另外,我们不仅要在学期末进行终结性评价,还要注重道德课程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如此多样化的评估方法,才能保证德育评估的准确性与客观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冷剑丽.韩国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特色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6(4):42~45

[2]苏振芳主编.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侯越、戴茹.韩国德育特色化研究及其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