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十篇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十篇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49:05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206-02

一、当前大学生易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及分析

一般来讲,毕业时的大学生年龄都不大,心智还不成熟,生活阅历不够,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倍感吃力,出现偏颇。同时,就业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冲突交织在一起,很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心理

焦虑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内心出现的一种紧张不安、忧虑焦急的情绪反应。在就业前夕,大多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心理。毕竟就业需要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两情相悦”——彼此认可,相互满意才能成功。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否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用人单位会不会因为自己性格内向、外貌不佳、不善言辞而直接拒之门外?投出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再投被拒绝怎么办?难道“毕业就失业”的戏言真的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整日过度焦虑加重了精神上的负担,手忙脚乱,焦躁不安,直接影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

(二)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在就业过程中不愿承担责任,不愿主动争取就业,独立意识薄弱,进取精神缺乏,只是依赖父母等为自己谋求工作的心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父母补偿心理作用,部分大学生过惯了衣食无忧,大事小事由父母包办的生活,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临找工作的时候茫然无措,他们能做的也就是让父母“托关系,走后门”为自己安排一份工作,这在发展学院或者高职高专院校更是普遍现象。从中也可以看出,依赖心理主要出现在独生子女或者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群体之中,社会生活和家庭教育环境造就他们较强的依赖性、独立性差的心理特点。

(三)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随大流,盲目从众。不顾及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不了解就业岗位的相关信息,应聘必备条件;不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究竟自己想找什么的工作?什么样的工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没有明确答案。这类大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意识,没有个人主见,容易受到社会心理或者身边朋友、同学等的观念影响。从而导致就业时到处碰壁,走了不少弯路,也浪费了许多其他就业机会。

(四)自卑心理

自卑是指个体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自卑心理是一种消极悲观,自我否定的心理。一些大学生毕业生因自己读的不是“211工程”“985工程”等全国重点大学,所学的专业比较偏,觉得就业前景不明朗;有些毕业生,特别是女生,自认为长相一般,就不敢去争取就业机会了;有部分出身贫寒,穿戴寒酸,就觉得处处都不如别人,优势也发挥不出来了;还有部分由于就业竞争激励,一时求职未成功,开始怀疑自己能力。种种求职表现都反映了自卑的大学生不够自信:轻视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处,高看别人,看到别人全是优势。面试中也不能充分展示自己,过分拘谨,即使能胜任的工作,也没有勇气说行,严重影响了自己顺利就业。

(五)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就是盲目自大,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对自身缺乏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和分析。有些毕业生,特别是优秀生,自恃自己专业知识扎实,工作和社交能力较强,又是老师眼中的“香馍馍”,同学眼中的“精英”。就目空一切,藐视一切,尽往“牛角尖”里钻——工资要高、环境要好、位置要佳。基层艰苦的工作不屑一顾,不愿意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对招聘单位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这儿不如意,那儿不顺心。求职不顺利,到处碰壁后,缺乏自知之明,从不自我反省。自负的大学毕业生往往职业期望值定得过高,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没有充分的认识,在求职中迷失了方向,不幸成为就业难中的一员。

除了以上五种心理问题外,有些大学生还存在悲观、急躁、攀比、抑郁、矛盾、挫折、不公平、无所谓等等不良心理。当然,不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各不相同,程度也不一样。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策略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与自身素质以及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氛围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业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而且也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产生了消极作用。下面仅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具体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从而培养、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科学的方法和乐观的态度面对就业过程,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始终保持稳定、积极、乐观的择业心态,最终成功就业。

(一)努力学习和加强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面对激励的竞争,没有真才实学,即使幸运找到工作,在正式工作期间也会丑态百出,处境尴尬。作为学生,基本要务就是学习知识,掌握本领,“内功”是关键。对于非名牌大学、热门专业、出身贫困等等大学生,更应该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增加求职竞争的砝码。同时,身体健康是前提,没有健康的体魄,想从事工作、有所作为,均无从谈起。目前,就业竞争已趋白热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越来愈高了,复合型人才是今后用人单位选择的必然趋势。因此,大学生必须要努力学习,拓展知识面;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积极参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全面加强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一)学业问题。迈入大学校门,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同学、老师……如何迅速的融入环境、结交新的朋友、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给自己重新定位,就成了每一个大一新生必须面对的难题。没有了中学时代老师的督促,没有了父母陪身边的呵护,也没有了高考前夕的紧张氛围,一切都显得那么孤单。所以直接导致许多大一新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奋斗目标,整天浑噩度日,荒废大好青春。因此,就要求每一位同学面对现实,迎接挑战,用最精神的一面赢在大学的起跑线上。

(二)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在活动中长期培养、形成的技能。高中时期,地域相对封闭,人际交往的圈子相对较小,交往对象简单、多为熟悉的同学等;进入大学,同学们都来自四面八方,地域的差异造成交往对象的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方式、兴趣特长和人生价值观等的不同。现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各方面的过多关注,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意识、较为敏感的人格特征,他们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却渴望获得一份纯洁的友谊,总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缺乏自信,甚至有些自卑。所以在遇到人际摩擦、冲突时,因缺乏经验而显得无所适从,处理不当就有可能破坏与人的正常关系,严重时更会走向极端,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

(三)情绪问题。第一,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当听到背后有人笑或低声议论什么时,你会觉得他(她)们是在议论自己吗?自卑者往往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引起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第二,孤独心理。孤独者缺乏与人的交流,会有一些怪异的行为举止,经常沉默不语,兴趣爱好比较少。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家是孩子成长的温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家庭德育是完善孩子人格的根本,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正确的教育态度、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个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父母还应保持教育理念基本一致,避免双方教育方式方法的激烈冲突。如果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差别太大,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很容易养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作风,极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行的培养形成。

(二)社会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局势瞬息万变,世界格局重新形成,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挑战。随之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主人,要能在巨变之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调整心态,面对挑战,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环境因素。环境的变化可引起心理的不适。大学之前,老师、父母对生活的干预较大,没有形成较强的独立性;进入大学,远离父母,许多事需要自己做主,但因前期没有独立生活过,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所以在获得久违的自由时另一方面有患得患失,容易对新生活产生迷茫。虽然大学生渴望独立,但当真正独立生活的时候,又表现的像个小孩子,不知如何处理问题,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大学与中学的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课程难度的加大、教学方式的改变,容易使许多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出现心理负担。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电话、网络、谈话等不同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加强对新生、应届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尽快交给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要不排挤、不排斥,防止心理健康问题反复。

(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努力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经常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对于《意见》的要求,高校应着力做好,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

(三)主动和家人保持沟通。家是心灵的港湾。也只有在家里,人才能放下戒备,敞开心扉。所以家长或监护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展开中要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进入大学,大多数同学远离父母,往往几个月才能见上一面。因此,家长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学校也要利用资料、个别交流或家长学校机会,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和行为影响孩子。

(四)自己主动调控。除家庭、学校帮助协调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还应该主动适应调解,如:倾诉、宣泄、转移等。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途径,减轻压力;积极参加校内各种社团活动;敞开心扉走出去,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友谊;正确看待恋爱问题等。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配合共同关注的。大学生个人也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塑造健康的人格,书写美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赵川林,吴兆方.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篇3

惩罚约束的有效性与躯体化、忧郁、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论文摘要:[目的]研究者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的策略倾向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问卷对沧州市300名中学教师进行施测,测量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的倾向。[结果]教师心理健康分数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正向的关系,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负向的关系。[结论]教师心理健康程度影响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的策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职业卫生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论文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处理策略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目的 

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作为一种行为,也存在着负向和正向的区分,在不同的情景下,这种区分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作为行为,它必然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将从教师的心理健康、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能为学校师资培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使教师对于他们本身及他们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1.2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教师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的调查“。这些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全国常模严重,尽管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差异。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比其他社会职业更容易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不同年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关于教师行为和心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上,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却是较少探讨”。 

姚三巧的研究发现,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提高教师的正性情绪;自尊感强可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感,提高其心理卫生水平,减轻躯体抱怨和抑郁症,增加正性情绪。有效的应付策略可使教师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卫生水平提高,减轻抑郁症。钟向阳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相关,并发现了心理健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负向的关系。而李春灵’在分析南宁市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积极的应对风格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的应对风格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与消极行为的负向的关系。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否也与他们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有关系呢?这是本研究想探讨的一个问题。 

2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沧州市八所中学共300名教师进行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其中女教师204份,男教师82份。 

2.2研究方法 

2.2、1采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评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含有90个项目,评分标准采用五级。 

2.2、2采用查明华,申继亮等编制的《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问卷》,此问卷包括5个分问卷,分别是:厌学情景问卷,退缩行为情景问卷,自我中心行为问卷,攻击行为情景问卷,和考试焦虑隋景问卷。问卷共包括101道题目,每一题目作为一种具体策略。所有策略分属于六大策略即:言语疏导型策略、责任转移型策略、惩罚约束型策略、行为疏导型策略、拒绝忽视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要求被试对有效性和可能性进行5等级评分。 

2-3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各情景中教师的六种处理策略的有效性(e)、可能性(p)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

在厌学情景中(见表1),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心理健康恐怖因子与言语疏导策略的可能性、行为疏导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与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因子、焦虑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因子与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在自我中心行为情景中(见表3),考察教师心理踺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恐怖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拒绝忽视的有效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忧郁因子与情感关爱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偏执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精神病性与惩罚约束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在攻击行为情景中(见表4),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言语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心理踺康各因子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与强迫症状、忧郁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行为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惩罚约束策略的有效性与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阮郁、焦虑、改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可能性与焦虑、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有效性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考试焦虑情景中(见表5),考察教师心理缝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恐怖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行为疏导策略、情感关爱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敌对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心理健康与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关系 

由表1一表5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情景四(攻击行为)中教师策略的选择才与心理健康有较大的相关。究其原因,SCL一90问卷主要是测定近段时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时间的局限性比较大。而教师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是作为教师在相当长的时问内累积下来的自我意识,因此,从测量角度看,自我溉念与教师行为的关系应该更密切。 

由表可见,心理健康程度得分与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这三种积极正向的策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程度高的教师,更倾向于使用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的行为干预策略,反之亦然。根据钟向阳的研究,心理缝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负向的关系。 

这种现象可能反映出当前教师由于普遍接受培训教育,所以都能认识到处理学生问题时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但在真正行为上,可能有些教师还不能做到。 

4.2不同情景对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影响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教师的观念中,在厌学、攻击行为和考试焦虑情景中,教师倾向于认为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在退缩和自我中心情景中,教师认为惩罚约束型策略更有效。而在实际采用的策略上戒们发现对于厌学问题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都更倾向于采用情感关爱型策略,对于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惩罚约束型策略;在攻击行为情景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 

面对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情感关爱这一策略。可见,教师对待学生的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还是充满了人情味,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用更多的情感感化学生。 

面对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惩罚约束这一策略。可能是教师认为用言语疏导等正面教育很难奏效,所以更倾向于给学生以制裁,让学生受到惩罚,得到教。 

对于攻击行为问题,教师虽然认为情感关爱更有效,却更多使用言语疏导。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一些伤害。所以在选择使用策略时,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因为这样可以在瞬间见效。 

除了上面的差异外,我们并未发现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认可和真正在具体情境中采取的策略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行为结果的认知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性,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问卷设计中,有效性和可能性体现在同一问卷上可能会造成本身的较高的相关性。 

5结论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篇4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引言:

根据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中听说技能培养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老师和学生都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并为之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部分一直是考生最弱和失分较多的部分。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学生们经常抱怨听不懂听力材料,听力理解总是学生英语学习的薄弱环节。因此,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全面的语言能力则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meta-cognition)概念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J.H.Flavell最早提出的。他认为语言学习者对自身之力活动的认知即为“元认知”。他主张元认知既包括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也包含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获得的计划、监控、评价。

元认知策略主要包含三类:计划策略(planningstrategy)、监控策略(monitoringstrategy)和评估策略(evaluatingstrategy)。计划策略是指学习者学习前对学习活动的目标、过程、步骤做出规划与安排。例如:确定学习目标,预测重点难点,产生待回答的问题,分析如何完成任务,安排学习时间等。监控策略是指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依据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计划中的学习进程、学习方法、效果、计划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监控。评估策略是指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学习进程所采用的策略进行调整。

o’malley&Chamot根据anderson的认知理论框架,依据信息加工理论把学习策略划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通过实验研究,他们认为元认知策略控制了认知策略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学习者的成功取决于元认知策略的成败与否。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是帮助“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导者,进而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

2.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2.1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使用的听力教材较为固定,不能满足不同听力水平的学生听力学习的要求。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听力课容易造成学生心理挫败感,导致学生对英语听力学习失去兴趣。

2.2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对于多媒体的运用并未有重大突破。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间的互动方式也没有很大的改进。

2.3听力教学学时数少

我国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一般为每两周2学时,学时数非常少。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总学时的缩减必然会导致听力学时的大幅下降。在有限的学时数中,教师们普遍认为完成基本的教材听力练习的时间都不够,更不用说补充其他实时新闻或扩展性听力材料。

2.4学生听力能力薄弱

我国大多数学生的中学英语属于应试教育,往往较侧重英语读写而忽略了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导致听力理解成为学生在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中的难点。另外学生对英美文化知识的缺失也使得听力能力的提高成为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一大难题。

3.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知识和策略的培训,使学生了解元认知策略的要点并学会如何运用。根据元认知策略的分类,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英语听力学习:

(1)听前计划策略的运用

在听力课前,教师需增强学生的元认知意识,了解学生对元认知策略的理解及使用情况。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指定学习计划。对不同听力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建议,使学生能够针对自身弱点及不足之处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在听力练习前,学生要进行听前浏览及预测,熟悉题目及选项,对问题及文章大意进行预测理解。

(2)听中监控策略的运用

元认知策略中最核心的阶段是自我监控。在听力练习中,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与任务,注意自己是否领会听力材料的大意和抓住关键词,采取的听力策略是否恰当,听力过程中是否集中了注意力,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听力策略。在学生听力理解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状态及其反映,必要时对学生进行提醒。其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英语问题的行文习惯及特点,注意抓住主题句或中心语,从而尽可能多的获得材料主要信息。学生也需学会监控自己的听力过程。在听力过程中,学生应善于自我提问,对听力材料进行多角度分析和推理,采用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材料的重要信息,从而完成相关练习。

(3)听后评估策略的运用

元认知的核心之一是人之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评估策略可以鉴定一个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在听完材料滞后要对本次听力学习进行自我评价。一方面,学生需要检查对听力材料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记录评估自己听力水平进步与否。学生可采用分组讨论等方式反思自己在听力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并对自己对听力任务的完成情况作出客观评价。教师也可制定评估问卷,帮助学生对学习效果及学习策略进行检验与评估。这有利于加强学生听力学习的动机,帮助其掌握有效的听力学习方法。

结语:

元认知策略的运用,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听力学习及训练。当前大学听力教学改革也日益深入,元认知策略无疑给英语听力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听力教学模式也应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当代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参考文献:

[1]洪俊彬.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2008.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篇5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中学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过程和方法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基本目标的基础性自然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阵地,是中学自然科学学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和中心环节,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最直接地影响着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提出新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教学设计已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教学目的已由“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物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的、有个性的发展,即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特别是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和培养。

一、实施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的原则

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制定教学策略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相应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是教师头脑中教与学的思想和观念的反映。教师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自身教学理论水平的影响,而教学策略的制定依赖于各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2.要依据中学物理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

依据新课程理念,中学物理教学目标具体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各种不同领域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策略的制定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制定具体教学策略时,要了解该项教学内容是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考虑通过哪些活动可以达到,如何组织这些活动等。

3.教学策略的制定要依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

中学生是教育对象,对他们已有的能力及其特点的分析是设计和制定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中学生对制定教学策略的影响主要是由其个体心理特点决定的。首先,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教师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以及教给学

生什么样的学习策略。其次,学生的其他心理品质(如情感、意志、个性倾向等)也影响着教师教学策略的制定。

4.教学策略的制定要依据教师的教学风格

每一位教师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制定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应教师的素质条件,才能为教师所掌握,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既是教学策略的直接制定者,又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由于他们彼此间的差异,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教学策略。因此,在教学策略的制定过程中可以借鉴众多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做到博采众长。

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学习激情和拓展其视野的教学策略

教学情景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教师所设计的“环境”氛围中包含着相应的教学问题,从而能够使学生针对这个教学问题,引起他们对于解决问题的认知上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愿望。创设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激活学习激情,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拓展学生视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教学情景:

首先,通过问题来创设情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在创设的情景中,以提出和讨论问题的方式,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运用推理、假设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其次,以实验创设情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如果利用演示实验来创设具有“疑、趣、难”等特征的情景,能引起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发现问题,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从而揭示物理规律。最后,以多媒体创设情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将一些无法在实验室做出或者可见度不大的实验在多媒体上抽象地显现出来,例如天体的运动轨迹,电子的无规则运动等。

总之,在创设教学情景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策略:要有明确的创设目标;要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教学情景资源要广泛,不要仅局限于教材和经验,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创设教学情景要始终以学生的意义构建为目的,也就是学生通过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一定的意义。

2.策划教学问题:把握和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

所谓的策划物理教学问题是将一个具有一定结构的物理问题进行教学意义的分解与重新整合。策划教学问题的手段主要包括:利用教学实验策划教学问题,即在实验中,通过对一些实验现象提出中心问题,然后围绕中心问题,根据问题内在的逻辑关系策划子问题;结合生活实践策划教学问题,以使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实际中去;利用学习活动策划教学问题,例如,学习了长度测量后,教师可以提问要测量高大建筑物的高度,没有足够长的皮尺,可以怎么办,有哪些方法,如何做,不管学生是用秒表测自由落体时间,还是用已有的皮尺测建筑物的影子,还是用标杆的影子来测量等,都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这是很值得使用的手段。

策划教学问题应把握的基本策略主要有:首先要把握好问题的有序性,也就是考虑到策划教学问题基于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具体提问时应要注意教学内容整体结构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其次,把握好提出问题的时机,也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当问题情景被充分展示后,学生对问题情景有一定的内心体验时才可提出教学问题;再次,要把握好提问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即提问的对象要包括各个层次的学生,并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提的问题要有难易之分。

3.解析教学问题:学生感悟思维方法和深化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

所谓解析教学问题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就教学中揭示的系列教学问题,通过讨论、分析、交流等教学组织形式,对所揭示的教学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的剖析。解析教学问题的手段主要包括: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确定解析教学问题的出发点;根据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把握解析教学问题的方向;根据知识形成中方法的逻辑性决定解析教学问题的路线。

解析教学问题应把握的基本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体验与经历的策略,仅仅通过精心讲解、直接告知的方法很难让学生感悟到其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只有让学生有内心的体验和自主经历,才能使其吸收、消化知识。因此,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提“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尽量让学生有讨论问题的体验,使他们在体验中不断修正对问题的看法,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次,启发性应对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将解析问题所要经历的主要分析环节或解析问题所涉及的主要分析思路转换成问题情景,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情景的思考来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去自主揭示需要解析的教学信息的内涵,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自主完成意义构建。

4.评价与反馈:促进记忆与迁移的教学策略

评价与反馈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课堂评价与反馈。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各种语言的、动作的、情感的反馈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讲练结合,师生交流,实现评价与反馈。②课后评价与反馈。学生作业是课后评价与反馈的主要途径。教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讲评、辅导。③阶段性评价与反馈。通过精心设计的阶段性测试卷和学生问卷调查,对阶段性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能有效实现评价与反馈。

参考文献:

[1]郭成.试论课堂教学环境及其设计的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7(2).

[2]严先元.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篇6

【关键词】学习心理;学习策略;大学生学习策略问卷;军校大学生

an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theLearningStrategyofmilitaryCollegeStudents.ZhangJing,wangXiaomei.CollegeofeducationScienceof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doflearningstrategyofmilitarycollegestudents.methodsUsingtheCollegeStudents'LearningStrategiesQuestionnaire,wetestedthedevelopmentof252cadets'learningstrategies.Resultsmetecognitivestrategylevel,emotionalstrategylevelandCognitivestrategyleveloftheSophomoresarehigherthanothergrades,however,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resourcemanagementstrategylevel.metecognitivestrategylevel,Cognitivestrategylevelandresourcemanagementstrategylevelofthegirlsarehigherthanboys,however,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emotionalstrategylevel.Conclusionthetotallearningstrategylevelofcadetsdoesn'triseinaccordingwiththeincreaseoftheirgrade.thetotallearningstrategylevelofgirlsishigherthanthatofboys'.

【Keywords】psychologyofstudy;Learningstrategies;CollegeStudents'LearningStrategiesQuestionnaire;militarycollegestudents

学习策略的能力是个体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所具备的学习策略的水平也是不同

的[1,2]。近年来,国内大多数学者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学生和地方院校大学生,鲜有关注军事院校大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特点。推进军事院校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大量地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人材的产生,离不开学习。如何学习?如何有效的学习?则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展军校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促进他们有效地学习,对实现科教兴国、科教兴军,以及军事院校教育教学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班抽样,随机抽取某军校理科学员252人,其中男生190人,女生62人;二年级92人,三年级52人,四年级46人。年龄分布于17~23岁之间。鉴于军校一年级新生刚入校以军事训练为主,尚未进入实质的学习阶段,因此,暂不列入此次考察对象之列。本研究实发问卷320份,回收310分,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283份,有效率91%。

1.2测量工具本研究所采用的测量工具是赵俊峰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策略问卷[3],该问卷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4个分量表。

1.2.1认知策略分量表,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①复述策略:学生为了在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策略。②精加工策略指能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取得联系,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③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加以构造,有利于知识的识记与提取,能加强与提高材料的理解与表达,共有11道题目。

1.2.2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该策略使学生学会去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预估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并使学生警觉自己在理解、注意、解决问题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加以修改。共有18道题目。

1.

2.3情感策略,是学生在认知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集中和维持注意,调节情绪方面的策略,共有13道题目。

1.2.4时间管理策略,辅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管理可用的学习资源的一种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寻求帮助策略,共7道题目。该问卷共49道题,以陈述式形式出现,采用5点评分,分别是“完全是这样或是如此、经常这样或是如此、有时这样或有时不这样、很少这样或偶尔如此、不是这样或从不如此”等5个等级。各等级分别记1~5分。运用反向计分的方法,分数越低,表明学习策略水平越高。以往研究中该问卷α系数为0.93,分半信度系数为0.85。各分量表的效度是0.90、0.73、0.89和0.72,都达到显著性水平。但鉴于特殊人群的施测及时间等外在干扰因素的影响,避免被试对量表内涵产生不同的知觉感觉,因此,对该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1.3研究程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实测过程严格按照心理学测验的程序进行,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统一的时间,同一地点,统一的答卷纸进行测试,测验用时10分钟。测试结束后,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采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信度与效度检验对该问卷在本样本条件下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计算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及其分半系数。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5,分半信度系数为0.89,由此证明本问卷信度较高,适用于本次研究,见表1。

以各分量表之间及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来检验量表的内容效度。结果所示,分量表之间以及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因此,该问卷有着较好的内容较度,见表2。

2.2军校男女大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特点运用t检验,得出不同性别的军校大学生4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及其差异性特点,见表3。男女大学生在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资源管理3个分量表中差异极其显著。女大学生的水平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在情感策略分量表的男女大学生得分差异不显著。

2.3不同年级的军校学员学习策略的特点采用方差分析,得出不同年级的军校大学生在各个分量表上的得分情况及其差异性特点,见表4。

从表中可以看出,军校大学生的学习策略总体水平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增长而相应提高,被试在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以及认知策略等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达到极为显著性水平,在资源管理策略的分量表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在4个分量表的得分中二年级得分最低,表现水平最高,四年级得分最高,表现水平则最低。

2.4不同年级的学员在各个分量表的多重比较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究3个年级使用学习策略的差异性特点,我们有必要对3个年级被试的测试成绩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统计结果见表5。

通过多重比较的分析结果,发现在元认知策略分量表上,二年级和四年级大学生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使用学习策略的表示水平要显著高于四年级;在情感策略分量表上,二年级和四年级大学生的得分同样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使用学习策略的表示水平要显著高于四年级;在认知管理策略的分量表上,二年级和三、四年级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情感策略的使用水平显著高于三、四年级。资源管理策略得分上,二、三、四年级没有显著差异。

3讨论

3.1不同性别军校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在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资源管理3个分量表中,军校女大学生的水平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而在情感策略分量表中男女大学生得分差异不显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军校的男女大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但女生的自我监控学习的能力较强,善于积累知识,且在学习过程中较之男生更为注重借助一些外在的辅助手段来帮助学习,更留心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寻求最佳的学习环境,遇到困难,多寻求外来帮助,而男生则多求助于自身。

3.2不同年级军校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研究表明,不同年级军校大学生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并没有随年级的增长而相应增长,在随后的分年级多重比较中发现,二年级军校学员学习策略的表现水平最高。四年级学员则表现水平最低。在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以及认知策略等分量表上3个年级得分差异极为显著性,但在资源管理策略的分量表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我们认为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鉴于军校大学生入校前的高中学习阶段均为学校的侨侨者,一度视自己为天之骄子,这从历年来军校招生的高考成绩颇高中可以得到验证[4],因此入校后,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思想较为理想化。学习中更是沿用高中阶段的艰苦作风;同时,由于职业角色的定位[5],使得大学二年级的军校大学生有了一展抱负的决心与肩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感,雄心万涨,更是激发了其强烈求知欲与迫切证明自我能力的欲望,相信知识可以改变一切,知识可以成就一切,此时可以说是学习动机最强烈的阶段。因此,生活的重心在学习,一切的生活安排都围绕学习。而三年级的学生因为经历了2年的学习生活,从最初新鲜、好奇的军校生活慢慢转变到熟悉、适应的阶段,学习生活之余还有很多外在的思想、活动影响着,逐渐地生活重心也由学习转变到了如何更好地适应环境以及对环境的反思及形成自己思想的阶段。而大学四年级的军校大学生因面临毕业,或是升学或是分配,对未来茫然不知,无所是从,驻立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思想负担较重,因此心理压力较大,不能静下心来学习。从资源管理策略的3个年级得分没有显著差异来看,我们可以试着做出以下解释:因学生服从军事化管理,大部分时间均为集体活动,个人分配的自由活动时间较少,生活空间较窄,且因军人的纪律较为严明,要求较为严格,规章制度设置较为苛刻,致使学生没有时间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如图书馆,阅览室等等,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对此加以改进,使学习资源物尽其用。

4参考文献

[1]龚少英.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心理科学,2003,29(1):163-164

[2]SlotteV,LonkaK,YlanneS.Study-strategyuseinlearningfromtext.Doesgendermakeanydifference?instructionalScience,2001,29:255-272

[3]赵俊峰,杨易,师保国,等.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79-82

[4]曹立人,陈艳.高中生学习策略调查研究.心理科学,2006,29(4):954-956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篇7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策略概念培养方法

大学生已经从以前的侧重于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过渡到通过学习全面发展来审视人生发展课题的阶段,应该是在终身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核心的全方位学习,需要建立整合度高的综合性学习策略体系。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及构成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针对一定的学习任务,依据学习的一般规则,主动地对学习的程序及工具、方法进行有效的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操作对策系统。学习策略系统由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四个层面组成,四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策略系统。其中,调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应是学习策略系统的核心,情感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则属于辅策略。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主要是指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这些技术能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复述就是对信息的一种重复,运用内部言语或外部言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各种方法。使用复述策略时应注意: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多种感官参与;及时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

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主要的精加工策略有记忆、做笔记、提问、类比、利用背景知识等。

组织策略是按照学习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和编码的过程,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具体策略有:列提纲、画图示和表格等。组织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是密不可分的,如做笔记和写提纲等实际是两者的结合。

(二)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具体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和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元认知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具体监控策略主要有领会监控和跟踪注意。元认知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

元认知策略的这三个方面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而工作的。学习者学习时一般先认识自己的当前任务,然后使用一些标准来评价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然后,监视自己的进展情况,并根据监视的结果采取补救措施。

(三)情感策略

情感策略主要涉及学习者的情感和心理状态的控制和调节。它是指学生在认知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集中和维持注意,调节情绪方面的策略。常见的情感策略有:析疑――在不清楚时能够采取各种方式询问澄清疑虑;焦虑控制策略――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处于积极焦虑水平中;自我奖赏与惩罚――当自己做得不错时,自我奖赏,做得不理想时自我惩罚;自我激励――通过各种方式激励自我;移情――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体验他人的情感。

(四)资源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帮助学生对内、外资源进行管理与调控的一种策略。学生是否善于对自身及环境中的资源加以有效管理与利用,会深刻地影响到学习效率及质量的高低。具体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管理策略、社会人力资源支持和工具利用策略等。

时间管理策略有三个总原则和五大法则。三个总的原则是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五大法则:设立明确的目标;列一张总清单;用80%的时间来做20%最重要的事情;保证“不扰”时间;同一类的事情最好一次把它做完。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主要有两类:创建学习场所,即挑选一个或两个固定场所专门用于学习,不能在这些场所开展其他活动;控制干扰策略,减小或排除他人或音乐之类的干扰。

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主要包括:激发内在动机,体验求知的愉快情绪;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挑选那些具有中等难度的任务,提高自我效能感;适时调整自己的内在的成败标准,维持学习自信心;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将成败归因于努力;自我奖励、自我强化。

社会人力资源支持和工具利用策略:前者主要指寻求教师帮助、伙伴帮助,或者跟同学合作、讨论,后者是对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电视广播和电脑网络的利用。

二、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很多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总体水平不容乐观,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淡薄,学习策略普遍缺乏,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关措施加以发展。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需要从学校教学和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两方面着手。

(一)学校教学方面

1.明确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具体教学开始时,应该明确地向学生陈述具体的教学目标,激起学生对新学习内容的期待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要懂得进行努力归因和可控归因的引导,促使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和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进一步促进其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需要强调的是,积极的归因方式,并不一定是帮助学生寻找真实的原因,因为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利于动机的激发、自信心的培养,而真实的原因有时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转变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大学现行教学特点,仍是以教师演讲式讲授教学为主。在这种模式下,大学生对教师依赖性变大,难以得到学习策略上的启迪。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做到力求丰富多彩,尽量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教学内容与学习策略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4.编制适合大学生的学习策略教材,通过开设专门的学习策略教学课或相关的讲座,唤起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并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现状,系统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同时根据不同的年级、专业、性别,对大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专门的指导。

5.鼓励学生注意到学习策略的适用条件、可迁移性和创新性。教师对于学生使用某些学习策略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明确学习策略的适用性;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学习策略解决不同情境下本质相同的问题,促进学习策略的迁移;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进行自我监控、检查、评定或修正策略,促使学生有效使用学习策略和生成新策略的能力。

6.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学校要尽可能地给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一步促进学习。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自己去寻找实践机会,逐渐形成自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摸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学生自身方面

1.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动机,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这样学习才有乐趣。长远目标的制定和近期目标的确定同时进行。每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会使人产生成就感,推动向下一个目标前进,使自己不因目标较远且近期不见效果而乏力。

2.学会合理归因,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例如将我们可以尽量将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和一些可控的因素,提高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

3.培养学习兴趣。大学生要尽快适应大学教学方法,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在不断强化自身认知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习兴趣,探索好的学习方法,促进浓厚学习兴趣的形成,使兴趣与方法两者呈良性互动。

4.注意学习策略的迁移。学生应自觉地将已经学会的学习策略运用到情境不同但本质相同的问题中去,提高问题解决效率。另外,在这个学科整合、知识综合的学习时代,大学生应自觉地把文科的博闻强记应用于理科的学习中,在知识积累的前提下,进行逻辑分析与推理;也可把理科的缜密思维运用于文科的学习中,先用逻辑思维理清知识点,再强化记忆。

5.注意合理的自我奖惩。对于学习策略使用的结果满意则给予自己一定的奖励,这可以强化对该学习策略的使用。当失败来临时,要正视它,找到失败的真正原因,然后才能找到成功的途径。自我惩罚的方式要合理而有效,例如,在一段时间内剥夺自己做某件喜欢的事情的权利,使愿望不能满足。

6.在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探讨符合自己个性的学习策略。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即使面对同一个问题也可能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因此,要全面认识自己,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宋遂周.学习策略及其相关研究概述[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9(1).

[2]杨易.浅析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0(3).

[3]杨易.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与测评[D].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2.

[4]唐立杰.学习策略及其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6(12).

[5]董海燕.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学习生态的视角[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

[6]潘飞南.大学生学习环境管理策略探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24(2).

[7]冯立光,马喜亭,杜智敏.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26).

[8]李红英,吴越.大学生学习策略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学研究,2007,30(6).

[9]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究,2002,(2).

[10]刘阁春,王霞.大学生学习策略方法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5,(1).

[11]杜秀芳.影响学生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及相应的教学建议[J].当代教育科技,2005,(23).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篇8

关键词:认知策略高职英语教学应用

高职教育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兴趣低,缺乏积极性。因此,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已迫在眉睫。

一、学习策略的内涵

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为了成功学习一门外语而采取的管理步骤,大致可以分为:1.计划策略,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听课、做笔记和等待教师布置作业,他们往往也是一个积极的有计划的学习者。2.监控策略,使学生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3.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认知策略是学生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也就是学生在个体的内部心智的控制和调节下,定向地紧张思考的过程。它具体还包括注意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复述策略四方面。

情感策略是学生为促成某一学习任务的完成而跟别人进行交流或控制情绪、消除不安和疑虑等。常见的情感策略有:1.析疑,在不清楚时能够采取各种方式询问澄清疑虑。2.合作,通过与他人合作解决有困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高信心,减少焦虑。3.自我奖赏与惩罚,当自己做得不错时自我奖赏一下,做得不理想时自我惩罚一下。4.自我激励,通过各种方式激励自我。5.移情,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体验他们的情感。

二、认知策略的教学应用

我以学生的学习策略为出发点,从认知策略之注意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复述策略四方面探讨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

1.注意策略

注意策略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在阅读材料中附加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注意策略。我通过在阅读材料中附加一些问题,以问题置入的位置(即问题设计在阅读之前或阅读之后)与问题类型的变换不同来考察学生的注意策略及其对学习的影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肯定就对他所作出的贡献格外注意,我做了这样一项实验,把08英教1、2、3班作为研究对象。1班,问题位于阅读之前;2班,问题位于阅读后;3班,无问题。所测得的结果代表3班是无意学习;1、2班是有意学习。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意学习方面,有问题的两个班比无问题的3班好,而问题在前组又胜于问题在后组。在无意学习方面,问题在后组优于问题在前组。关于问题的类型研究发现,如果问题涉及文章的基本结构,那么学生只会注意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问题涉及的是文章细节,那么学生就只注意文章细节,忽略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设计问题,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问自答,从而更有效地掌握文章的内容。

2.编码与组织策略

编码和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它具体表现为描述策略、表象策略、归类策略等多种形式。

描述策略是指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将孤立的单词组成描述性的句子以增强学生的记忆。

表象策略即把言语所表达的内容用图片、ppt等视觉形式表现出来以增强学生的印象。在阅读文章时都会涉及到事件、知识、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背景知识的缺乏会影响读者对文章某一段落甚至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可以用图片、ppt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理解。

归类策略指将离散的内容按其基本范畴进行分类,如表示自然界现象的词:rain,snow,fire,water,sun,moon,wind;表示动植物的词:horse,cat,cow,lion,tree;表示人体和人及关系的词:head,foot,hand,face,father,mother;表示行为、形状、程度、范围的词:take,go,arrive,good,white。数词、连词、代词、介词:one,ten,thousand,i,you,he,in,out,and,将单词归类可以避免混淆,易于记忆。

3.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

精细加工策略可以分为简单知识的精细加工和复杂知识的精细加工。简单知识的精细加工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对于比较复杂的课文学习,精细加工策略有说出大意、总结、建立类比、做笔记、解释、提问及回答问题等。这就意味着给所学的信息添加更多的东西,如提供细节,给出例子、或从材料中作出某种推论,这些额外的信息将使所学信息意义更丰富、更容易记忆。

4.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多次重复的过程。在完成阅读后,常规的巩固练习就是复述或复写故事梗概等。使用复述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自发地使用复述策略。而教学是发展复述策略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多方面来发展学生的复述能力:第一,应经常要求学生复述,培养学生的复述习惯。第二,通过多种方式发展学生的复述能力。例如:①要求复述新内容。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主要内容、主要信息。③复述思路或思考过程。第三,对学生的复述要给予引导,不能把复述搞成简单的死记硬背,而应通过复述更好地了解材料之间的意义、连接、关系或使之变得明显,易于从记忆中恢复。第四,对复述的要求逐步提高,不能只停留在原内容的重复水平上,应逐步过渡到有选择性的重点复述上。

总之,一位合格的高职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传授英语学习策略,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己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策略,加强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和改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岚.大学英语学习者元认知语言学习策略训练的实证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5,(4).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策略,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1.公外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现状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正进行着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其改革的中心就是把教学的目标从阅读教学转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上来。据美国语言学专家统计,成年人日常语言活动的四项语言技能中,听、说、读、写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30%、16%和9%。也就是说“听”是人们主动接受、理解声音信息并做出相应回应的完整的交流过程,是语言能力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人们对听力在外语学习和交际中的特殊作用的理解以及对听力教学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听力的过程已由单纯被动的机械化过程转变为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

在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相应的各种研究中,由于传统大学公共英语培养的目标向来以阅读理解为主,突出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而相对地对听、说、写等方面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制约了学生整个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所以对于听力教学的研究一直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讲单词、放录音、对答案”一直是听力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其结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记了很多单词和语法规则,但学生听不懂、说不出、不会用,没有真正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与技巧,致使我们的英语教学事倍功半。为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在分析一般的听力理解过程及其解码规律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对大学英语听力策略能力的培养及模式的构建进行探索性研究。多年来.在大学英语救学中,读、听、说、写、译这五种能力

2.公外大学生英语听力与听力策略

听力是一个接受、理解声音信息的过程,听力理解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这一过程。听力策略能力是人的记忆能力、概括能力、预测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的综合体,它是在听力过程中得到培养的。从听音系统解码规律角度,对听力理解过程的感知,分析,应用过程进行阐释,着重分析和论述听力策略能力的培养及模式的构建,并使其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

听力策略就是在听音过程中,听者为获得、保留和解析新信息而被激发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在听力过程中得到训练和培养的。本项目旨在对影响英语听力教学效果的多方面因素的分析来阐述提高英语听力技能的有效方法,由此着手来探究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听力技能的各种策略,构建听力策略能力的培养模式,以实现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适应大学英语四级改革的要求,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听力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构成基本意义的话语,即主题陈述的基础使陈述的内容先在短期记忆中得到鉴别,然后储存于长期记忆之中。听力理解过程可划分为感知、分析和应用三个相互关联、循环出现、不断选择和修正的阶段。感知阶段,指声音信号进入感觉记忆,然后经筛选,其中一部分进入短时记忆并被加工处理。分析阶段,指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重组、编码后,形成有意义的命题。应用阶段,是指将形成的命题与长时记忆中的已知信息相联系,确定命题的意义,当新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相匹配时就产生理解。在应用过程中,输入到听者大脑中的话语意义和听者的原有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于是听者就对整个所听到的语篇产生丰富的先前知识,并能把先前的知识更好地组织、联系起来,策略地加以运用。听力策略是在听力过程中体现和运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调控策略。(二)切分策略。(三)记忆策略。(四)预测和选择策略。(五)联系策略。(六)推理策略。

3.公外大学英语听力策略能力的培养及模式的构建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长期以来只凭借信息输入或相关的教学技巧进行的,而对听力过程与听力策略的研究与运用不够,对学生策略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现在从听力理解的心理过程入手,来构建听力策略能力的培养模式,听力是一个综合技能,包括单词、句子、语篇水平等各方面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听力理解策略能力是人的记忆能力、概括能力、预测能力、语言转换能力的综合体,学习者在听音过程中不仅需要语言能力,而且还需要策略能力。

听力是一个综合技能,包括单词、句子、语篇水平等各方面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听力理解策略能力是人的记忆能力、概括能力、预测能力、语言转换能力的综合体,学习者在听音过程中不仅需要语言能力,而且还需要策略能力。因此这一培养模式的构建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这一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应用,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及大学英语教学培养目标落差较大的问题。这在大学英语教学上具有巨大指导意义。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在充分考虑听力过程的机制和解码规律的基础上,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可以用于指导和实施听力策略能力训练和培养。如:克服焦虑感,培养调控能力;养成正确的听力习惯,培养捕捉和选择关键词和重要信息的能力;加强听写和速记训练,增强学生记忆和划分话语的能力;扩展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缩小文化差异;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泛听。除此之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方法以及其他一些心理因素等都对其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提升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一个关键部分,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并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在培养模式中提升自身的英语听力能力。以此来构建公外大学生英语听力策略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听力策略能力的培养模式是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的有效途径,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公外大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4.小结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公外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成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从听音系统解码规律的角度,对听力理解过程的感知过程、分析过程和应用过程进行阐释,着重分析和论述听力策略能力的培养及模式的构建,并使其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这种对于听力策略能力的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上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通过课外资料查找阅读研究和课堂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探讨上述策略如何有效应用是我们继续研究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潘亚玲,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篇10

〔关键词〕学习策略;数学差生;认知灵活性

一、问题提出

认知灵活性是指顺应改变的情境而转换到另一种思想或行为,以符合新情境需要的能力。也就是在面临改变的情境时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认知灵活性可以使我们的反应适合当前任务的需要,使个体在某个特定的任务情境下产生最优的反应[1]。认知灵活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许多研究表明,对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业成绩不同的个体其认知灵活性存在差异。研究表明,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从加法转换到减法,以及类似的心理定势转换方面存在困难[2]。李美华等[3]的研究结果表明,认知灵活性与数学成绩关系相当大,而与语文成绩的关系稍弱,数学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其认知灵活性较低。司徒年好(rebeccaszeto)的研究发现,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成绩差的儿童的数学成绩和基础算术技能差[4]。认知灵活性差的儿童,总是固守过去原有的知识框架,不能将新知识同化、顺应,只要知识背景稍有变动就不能解决问题,知识的迁移能力弱,并且反复犯同样的错误[5]。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法的总和[6]。科比(kirby)把学习策略分为微观策略与宏观策略两种,前者更多地涉及到特殊的知识与技能,与认知执行过程关系更密切,后者应用范围较广,更多地涉及到情感与动机因素[7]。史耀芳提出学习策略由情感策略、学习方法、认知策略等组成[8]。研究者普遍认同学习策略应是操作成份、情态成份、元认知成份几个基本因素的有机统一。但是在以往研究中很少将情感策略考虑在内。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且不同的学习策略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9]。何进军等对10~14岁学习困难生与学习优秀生的认知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两类学生在认知策略的掌握与应用上差异极为显著[10]。刘电芝等的研究发现[11],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应用题的学习策略训练后,被试的记忆刷新和注意转移发生了显著性的改变。学习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在知识背景变化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学习策略特别是学科学习策略的学习与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认知灵活性和策略学习都是高级的认知功能,已有研究表明,策略训练会使被试的注意转换能力发生显著改变[11],而注意转换则是认知灵活性的一种研究范式,这说明策略的训练或学习有助于学生认知灵活性的提高,不过目前探讨学习策略和认知灵活性之间关系的研究非常少。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高效率的学习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认知灵活性在学习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将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知灵活性,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儿童的认知策略有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中从小学升入初中是认知策略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12]。以往研究很少有针对学业成绩较差学生的认知灵活性干预研究,因此,本研究选取数学学业成绩较差的小学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大部分小学高年级数学差生在应用题的学习中存在困难,其中主要原因是学习策略的匮乏,同时近年来的认知发展理论反复强调认知加工、认知发展领域特殊性和情境性,而应用题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因此,本研究选取应用题为实验材料,旨在培养数学学业成绩较差学生的应用题解决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某小学六年级班级里选取数学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期末成绩排名在年级后40名),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控制组。每组为20人,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2.5岁。

(二)研究工具

利用e-prime软件编写实验程序;应用题前测和后测问卷(难度相等);学习策略干预材料;口语报告记录表。

(三)研究过程

1.认知灵活性前测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进行认知灵活性的前测,具体程序为:被试进入实验室,在一台14.0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前坐好。呈现指导语:“请你认真观看出现在屏幕上的数字,如果在屏幕上方出现数字,则按颜色判断,红色按“”,绿色按“”。如果在屏幕下方出现数字,则按特点判断,奇数按“”,偶数按“”。”被试明白后点击任意键进入下一程序。出现十字注视点,呈现时间为1000ms,刺激呈现,刺激为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的不同颜色的数字,被试按键作出反应后,自动出现黑屏。被试明白后点击任意键进入下一程序。出现十字注视点,呈现时间为1000ms,刺激呈现,刺激为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的不同颜色的数字,被试按键作出反应后,自动出现黑屏,实验中对被试的反应不作反馈。此为第一个trail,如此继续从注视点到下一个trail之间一共有15个trail,第16~30个trail数字呈现在屏幕下方。第31~45个trail数字呈现在屏幕上方,第46~55个trail数字呈现在屏幕下方。实验结果采取每次转换前的5个trail和转换后的5个trail的反应时进行分析。

2.应用题前测和口语报告记录(略)

3.干预阶段

对实验组被试进行每周两课时、一共10课时的应用题解题策略干预,一个课时为一小时,每个策略的学习时间是两课时。具体的学习策略有以下五种:等量关系策略,即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把相等的数量用不同的式子表示出来;列方程策略,将问题的未知部分假设为x,建立关于x的方程,从而解出未知数,再将求知数代入原题,检查答案是否正确;转化策略,通过将已知条件等价变形,把复杂、新颖的问题变成简单、熟悉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画图策略,把题中的数量关系用线段或图形描述出来,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直观,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位“1”可表示由若干个相同计数组成的整体,单位“1”策略是在解题时将未知的总体假设为“1”,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方法。以上五种学习策略是通过参照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材和相关资料,并请教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师得出的。在学习策略培养的教学过程的同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学习的愉悦感;发现和培养数学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梯度习题。控制组学生正常参与学校活动。

4.应用题后测阶段

对实验组被试进行应用题后测,采用口语报告表统计其策略使用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对其策略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检查策略干预有无显著的效果。

5.认知灵活性后侧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进行认知灵活性的后测,实验程序同前测相同。

三、结果与分析

实验的所有结果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干预实验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共有40名学生。每组被试都进行了前测和后测,前测和后测试卷分别有10道应用题,每两道题测一种策略。五种策略分别为等量关系策略、列方程策略、转化策略、画图策略和单位“1”策略。

采用spss11.5对干预前后运用策略的人数进行卡方检验,得出x2=39.696,p﹤0.001。表明经过实验干预,运用策略的人数明显增加。

(二)认知灵活性前测、后测比较研究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前测进行比较,t=0.368,p﹥0.05,表明两组的前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用同样的方法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后测进行比较,t=3.270,p﹤0.01,差异极其显著(见表2)。同时,对实验组的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进行相关样本t检验,结果为t=2.929,p﹤0.05,达到显著水平,表明一个多月的数学策略干预训练提高了六年级学生任务转换的成绩,促进了其认知灵活性的发展。

表2实验组和控制组认知灵活性的前、后测比较

注:*p<0.05,**p<0.01。

四、讨论

(一)具体学习策略的掌握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实验组前测和后测使用各种策略的人数进行卡方检验,发现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后测使用策略的人数要显著多于前测使用策略的人数,表明解题策略的干预是有效的,被试运用解题策略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已有研究表明,不结合具体学科知识的策略训练研究,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策略知识应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对学科成绩的提高帮助也很小。数学认知能力是个体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数学学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探讨小学生数学认知策略的掌握与学习有助于了解个体整个认知策略的发展。同时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学习的分化点,大部分数学差生都不会解答应用题。因此我们在小学生具体的数学学科学习中,结合具体的学习策略来进行训练,并选择数学应用题为策略训练材料。研究结果也表明:被试掌握了应用题解题过程中要用到的五种策略,能在不同的应用题中有效应用各种策略,而且能将策略知识迁移到不同的应用题中;在学习过程中,被试对数学应用题的学习兴趣也有明显的提高,在上课前能主动搜集不同的应用题来学习。这表明学习策略的学习是有效的。

(二)学习策略对认知灵活性的促进作用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认知灵活性的测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认知灵活性前测差异不显著,后测差异极其显著;实验组认知灵活性前测和后测差异显著。表明实验干预变量,即学习策略对实验组的认知灵活性产生了显著影响。数学认知和执行功能都属于认知范畴,从理论上来讲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内在心理成分和生理基础,这些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使执行功能与数学认知之间可能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13]。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体现了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同时对数学认知能力的训练也会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陈英和等对执行功能与算术认知策略执行之间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策略转换能力强的儿童与在初始概念形成上所需次数较多的儿童相比,算术策略的执行正确率都更高[14]。

经过学习策略干预后,实验组的认知灵活性反应时明显减少。这一结果与刘电芝等的研究发现一致,即小学五年级学生应用题的学习策略训练后,被试注意转移发生了显著性的改变。而本研究选取的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平均年龄为12.5岁。因为小学升入初中是认知策略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针对学习策略匮乏、数学学业成绩较差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学习策略无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实验结果也表明学习策略的干预是有效的。根据以往研究,12岁是个体认知灵活性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应通过学习策略的干预来培养其认知灵活性,共同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并且针对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增加他们在学科学习中积极的情感体验,来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实验结果也证实,在六年级这个关键的年龄阶段,采用合理的学习策略来培养儿童的认知灵活性是有效的,本研究也为今后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和理论依据。有助于我们为教育者进行学科教学制定教学方案,并为其提供心理学理论支持和指导。

五、结论

(一)通过对口语记录表策略使用人数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学习策略使用人数前测和后测差异极其显著,后测中各种策略使用的人数有明显的增加,表明策略的干预是有效的,被试有效地掌握了应用题解题过程的五种具体策略。

(二)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认知灵活性的测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认知灵活性前测差异不显著,后测差异极其显著;后测中实验组任务转换反应时显著低于控制组,实验组认知灵活性前测和后测差异显著;后测中任务转换反应时显著低于前测,表明经过实验干预后,被试认知灵活性能力有显著提高。

 

注释及参考文献:

[1]hillel.evaluatingthetheoryofexecutivedysfunctioninautism.developmentalreview,2004,24:89~233.

[2]rourkebp.arithmeticdisabilities,specificandotherwise:aneuropsychologicalperspective.journaloflearningdisabilities,1993,26:214~226.

[3]李美华,沈德立,白学军.不同学业成绩类型学生的认知灵活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91~193.

[4]rebeccab,gaias.executivefunctioningasapredictorofchildren’smathematicsability:inhibition,switching,andworking.developmentalneuropsychology,2001,19(3):273~293.

[5]李美华,沈德立,白学军.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灵活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8):80~86.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00~201.

[7]郝慧颖.小学数困生应用题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干预研究[d].硕士论文.太原:山西大学,2007.

[8]史耀芳.浅论学习策略[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3):55~58.

[9]cepedanj,pashlerh,vuee,etal.distributedpracticeinverbalrecalltasks:areviewandquantitativesynthesis.psychologicalbulletin,2006,132(3):354~380.

[10]何进军.10~14岁优差生的认知策略及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1996,(3):189~190.

[11]何华,李凌云,刘电芝.小学五年级儿童执行功能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2):353~355.

[12]何进军.西方心理学关于学习策略研究的进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