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05:48

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篇1

吴邦国指出:“九年义务教育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届全国人大虽多次对义务教育法进行执法检查,并全面修订了义务教育法,但仍是家长和社会的重大关切,也是人大代表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仍应成为本届人大监督的重点。今年的执法检查,建议抓住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落实、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素质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推动工作,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立法和监督工作。2006年,常委会对实施近20年的义务教育法作了全面修订,对许多重大问题作出了突破性规定;2007年,又对刚实施7个月的新法进行了执法检查。为了持续推动这部重要法律的实施,加速实现义务教育普及、提高、均衡发展的目标,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将其列入执法检查工作计划。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路甬祥、蒋树声出席了会议。

王兆国在讲话中指出,推动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重大成就。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王兆国强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与新义务教育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现在,让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这次执法检查必须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问题。

路甬祥介绍了这次执法检查的目的和重点。他说,开展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就是要督促和支持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依法行政,及时解决义务教育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法律的各项规定得到有效落实,依法推进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这次执法检查的重点,一是检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情况;二是检查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三是检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同时,也要检查学校的安全情况。

根据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于9月中下旬分赴黑龙江、湖北、云南、甘肃等4省进行检查,并委托河北、内蒙古、安徽、福建、广东、重庆、四川、贵州、陕西、新疆等10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对当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白克明主持会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人分别汇报了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的情况,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审计署和中编办作了书面汇报。

9月18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在于调整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要通过这次检查,推动劳动合同法的有效实施。

吴邦国指出:“劳动合同法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部法律。该法的立法宗旨在于调整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该法是今年执法检查的重点之一,希望通过这次检查,重点解决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务派遣不规范等侵犯劳动者利益的问题,尤其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问题,以充分体现该法的立法宗旨,推动劳动合同法的有效实施。”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陈昌智、桑国卫出席会议。

华建敏在讲话中指出,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益保障,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与工作效率,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从劳动合同法实施8个多月的情况来看,社会各界对劳动合同法的评价是积极的。大家普遍认为,劳动合同法是一部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发展需要,反映广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要求,体现更好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的重要法律,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又一重大成果。

华建敏强调,由于社会上一些人对劳动合同法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法律出台又遇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劳动合同法实施中也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次执法检查工作一定要集中力量,抓住关键,提高效率,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围绕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中的突出问题,督促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加大执法力度,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通过这次执法检查,继续推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大力扭转劳动合同短期化倾向;切实纠正劳务派遣用工不规范问题;有效防止用人单位随意约定服务期及违约金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问题。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石秀诗主持会议并介绍了这次执法检查的工作安排。根据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于9月中旬分赴辽宁、江苏、广东、陕西、山东、福建开展检查工作,并委托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云南、甘肃等9个省区人大常委会分别对本行政区域内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篇2

(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中学,211100)

摘要:国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政府重视程度高、课程目标转向基本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保障体系完备等特点。从实践效果来看,当前我国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课程实施等层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国外的经验对我国技术教育发展有如下启示:提高对劳动与技术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建立有利于劳动与技术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加强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社会课程资源,切实加强劳动与技术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国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启示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重要措施,重视和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因此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发展问题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这方面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以为我国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政府高度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

为了提升教育质量,保持教育领先地位,很多国家采取有力政策支持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发展。德国除有专门的《义务教育法》外,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配套的法规,以保障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如1964年德国

教育委员会提出《文化部部长联席会议建议》,将引进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对主体中学进行改革的核心内容,同时明确指出:“把学生引入当今劳动世界富有成效的做法只能是伴随着解释和思考的亲身实践。因此,劳动技术教学是涉及不同事实领域的、基本的且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应该具有自身独立的形式,而不是其他课的附属。”德国法律还规定:孩子在6~10岁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去菜园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1989年,澳大利亚教育理事会通过《霍巴特宣言》,提出了澳大利亚教育的十大目标,其中有四大目标涉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如“教育要反映国家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向学生传授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的技能;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向学生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基础;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操作计算机的技能,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掌握技术;提供适当的职业教育和关于劳动领域的知识,包括对劳动在社会中的性质及其地位的认识”。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瑞典堪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典范,该国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学校不进行职业教育,但作为普通教育重要内容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则受到高度重视。议会规定,基础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内容之一,与文化基础课处于同等地位。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重视科技和教育,不断推进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二战后,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到了现代又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的口号。各国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情况,还反映在国家教育方针的制定上。如新加坡和韩国在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中,提出力求使每个学生德、智、体、技兼备,获得全面发展。由于法律法规的约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在小学、初中或高中阶段设置劳动与技术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也正逐步成为各国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转向基本技术教育

对于如何确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劳动与技术课程目标,当前世界各国几乎趋于一致:主张从单纯的“学科中心”转向兼顾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基本技术教育。例如,澳大利亚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在1983年颁发了“参与和平等计划”建议,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学校转入工作生活。德国把劳动与技术教育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的全面素质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除了教育学生了解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和掌握某项生产技能外,还十分注意教育学生了解现代生产活动的过程,并使他们了解劳动与环境生态保护、劳动与社会关系。日本尾随美、苏、英等发达国家,不单关注少数拨尖人才的培养,而且对普通技术工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把以近代技术为基础的机械生产技术,作为普通教育中技术教育的中心内容,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劳动工具和劳动技术的能力。从1981年至1982年,法国让中学生在55000多个企业实习班中接受培训,取得的基本经验是:青少年接受普通教育的时间越长,基础越好,插入专业教育的时机也就越成熟。劳动与技术课程目标的这种变化,隐含着学校对学生不再强调“技术合理性”,而是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和对人才的要求。

(三)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突飞猛进的时代变化构成了学生的生活背景,同时也要求各国劳动与技术教育作出积极的反应,通过教学改革引导、帮助学生获得驾驭个人和职业生活的能力。

第一,注意提高教学内容的技术含量。如德国对技术、环保和经济的一体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设置了专门的学习主题,如能源、原料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等。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从小学起至中学开设“工艺”必修课。从1999年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又增加了“劳动培训”和“制图课”。法国从1985年开始在中小学开设“科学与技术”必修课,把“现代技术”纳入中小学的学习范畴。

第二,教学方式方法多元化。如德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是行为引导教学,其基本理念与“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实践性学习”或“项目学习”等是相通的。在澳大利亚,教师在教学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运用讨论、辩论、讲座、角色扮演、调查研究、游戏、模拟、社会访问、现场参观、设计情境等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教学活动社会化。在美国、法国、德国、瑞典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除课堂教学外,学校还坚持开放式办学,通过安排个别和集体活动,让学生接触劳动世界,获得不同劳动领域、工作环境和职业的感性认识,为他们以后接受职业教育或选择职业奠定基础。

此外,各国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还十分注重创新教育。如俄罗斯规定小学生从2年级开始,每年要完成一项设计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英国从小学至初中开设“设计与技术”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美国创造教育学家奥斯本提出的“大脑激荡法”则被引入全美学校教学计划之中。

(四)建立健全劳动与技术教育保障体系

在实践过程中,各国尤其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这主要包括劳动与技术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劳动与技术课程师资的培养两个方面。

对于教学条件的改善,绝大多数国家积极致力于实验、实习场所的建设。例如,德国中小学建有配置水平与理、化、生实验室相仿的金工、木工、电子电工、营养与烹饪、塑料加工等劳动与技术专用教室。以金工专用教室为例,除常规的车、钳、刨、磨、铣床外,还配备了许多专用机床,甚至先进的数控机床等。英国中小学的劳动与技术专用教室如同工厂的车间,台钳、机床、电钻等工具设备一应俱全。澳大利亚各学校建立了木工工场、金工工场,有的州还开辟了标准化流动工场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心。

有关师资的培养,早在1902年,澳大利亚就在师范院校开设了劳动与技术教师在职进修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手工和家政课教师。德国大部分联邦州的劳动与技术教师是由高等院校直接培养出来的,他们通常在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同时还要学习另一个专业,在四年常规学习毕业后,还要进行为期两年的教育实习,才有资格参加国家教师考试(相当于硕士水平)。不仅如此,德国还是一个重视在职劳动与技术教师的培训、进修的国家,如各州不仅设有专门的网络化教师培训机构,而且培训形式多样,方法也比较灵活。瑞典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师大多由高等师范专门培养,学生必须获得“手工艺师傅证书”或其他资格证书,并具有2~7年的实际经验,才可从教。除职前培训外,瑞典和德国一样,教师在职培训也是很普遍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待遇方面,瑞典小学教师起点工资是工人平均工资的120%,最高工资是工人平均工资的148.%;高中教师起点工资是工人平均工资的158%,最高工资是工人平均工资的193%,几乎是工人工资的两倍。由于劳动与技术教师队伍稳定,教师积极性高,保证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质量。

二、我国劳动与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与技术教育起步较晚。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面临的矛盾也集中凸显出来。

(一)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制定自上而下保障劳动与技术课程常态实施的各项政策,如没有研制或出台地方性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方案;二是缺乏地方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师政策,如教师评价、职称评定、教师工作量计算等细则;三是缺乏制定对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价机制;四是缺乏有序开发劳动与技术课程资源的管理制度等。

(二)来自学校的问题

学校层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1)不能通过制度的建设保证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2)劳动与技术课时严重被挤占;(3)劳动与技术教师的配备与安排不够合理,随意性比较大;(4)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活动类型等缺乏整体规划;(5)缺乏必要的实践场地(专业教室)和校外教学场所;(6)没有足够的经费保证劳动与技术教师的学习、深造;(7)缺乏整体研究、协同教学的氛围。

(三)来自教师的问题

教师方面的问题主要有:(1)少数教师平时疏于学习、研究,导致对劳动与技术教育作用和意义认识的偏差;(2)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专业水平欠缺,动手能力差,对教学工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3)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很多教师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

(四)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首先,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开发的简单化和非科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较为完整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二是缺乏可以帮助学生规划个人生活道路的教学内容;三是校本课程内容庞杂、混乱,缺乏前瞻性,未能充分体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其次,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技能的训练与习得,常常以讲授、示范为主,这样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想的萌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再次,课堂教学评价多以诊断性评价为主,而且评定的指标、内容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国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通过分析我国劳动与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得出以下启示:

(一)提高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其他各种教育成效在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同时它又影响着其他各种教育的发展。但这种理念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因此相关媒体应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宣传报道,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独特价值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理念、目标和内容。特别是在学校层面,通过宣传,要使校长充分认识到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从而发挥其在课程改革中的领导作用。

(二)建立有利于劳动与技术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

要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尽快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其他部门配合的管理体制,做到行政上有人抓,业务上有人管,课程上有人教,使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研培训、教育科研形成系统。尤其是要根据新课程改革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的需求,改变目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设置上的门类多、科目杂、不规范状况,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做好两者之间的衔接工作。建议必修课程以统编教材为主,选修课程以地方教材为主,但无论哪种教材都应由国家主管部门拟定统一标准,经审核批准后方可使用。学校要根据劳动与技术教学的特点,搞好教学常规的布置与检查,包括调整和安排教师的工作、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外活动计划等,提高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建设

地方政府和各有关方面要切实遵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积极为学校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具有一定数量、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的劳动与技术专用教室或实习基地,建立与教学项目相配套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农村地区,要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及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逐步将学校办成为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农林科学技术的推广基地和农林优良品种的繁育基地,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社会课程资源

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校要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协调工作,让家长部分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任务。如自我服务劳动、基本的家务劳动、烹饪、家用电器的使用与保养、常见的种养技术等,都可以通过家长的指导、督促来完成。社会是学生实践的大课堂,学校要密切与街道、社区、农村村组联系,多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

(五)加强劳动与技术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除了设备、场地等条件外,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质量较高、数量充足、项目齐全、相对稳定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师资队伍,是提高劳动与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一要重视培养、培训教师,二要留得住教师。主要措施有:(1)从现有教职工中精心挑选热爱劳动与技术教育、动手实践能力强,又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劳动与技术教师;(2)从工厂、企业、乡村农技站(点)以及种养专业户、能工巧匠中选聘兼职劳动与技术教师;(3)选用农林工科院校毕业生从事劳动与技术教学工作;(4)强化现有劳动与技术教师的业务学习和日常教研活动;(5)在职称评定、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适当对劳动与技术教师实行倾斜政策,鼓励他们长期从事这一教学工作;(6)建议师范院校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专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与技术教师的来源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白月桥.课程变革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欧用生.课程发展的基本原理[m].台湾:复文出版社,1985

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篇3

一、2005年劳动保障任务完成情况二、领导班子建设情况(一)高度重视,把领导班子的政治理论学习放到突出位置。一是局党委高度重视。局党委研究下发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中心组2005年度理论学习计划》,拟定了中心组每个月的学习提纲、研讨目的、参考文献、自学必读书目,并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强调加强劳动保障理论知识和政策法规的学习。对于领导班子学习,我作为“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认真抓,其他领导共同学,做到了时间、人员、效果三落实。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政治理论学习中,我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风。注重在学习中结合实际情况,研究解决劳动保障工作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分析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探索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新对策、新思路,使全局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建立务实创新的“三好”领导班子,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沟通。我带领班子成员,按照市委组织部开展创建“三好”领导班子活动的要求,以建立“团结、务实、创新”的坚强领导班子为原则,搞好班子团结,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重点做好原任班子和现任班子之间的交接,促进新老班子成员在思想和工作方面的交流,做好重大工作面前的思想统一,收到明显成效:一是思想高度统一。班子成员都能把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任务分工,坚决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我作为局领导班子的“班长”,注重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对于重大工作、重要问题首先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提出意见,再提交党委会研究决定,不搞“一言堂”。党委成员之间能相互交流思想,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领导班子团结统一,坚强有力。三是思想和工作作风扎实。对于上级部署的劳动保障、党建、宣传等各项工作,我都能够认真加以贯彻,有条不紊地抓好落实,并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确保班子成员在思想、工作、作风上不发生问题。

三、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情况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2005年上半年,我以“双重身份”身先士卒并带领全局系统广大党员积极地参加了教育活动。一是认真部署全局系统先进性教育活动。及时组织召开局党委扩大会议,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精神,研究部署全局系统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纳入局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常抓常议,做到了重要问题专题议、日常工作经常议、临务及时议。二是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按照局党委统一部署,我按时参加党委中心组学习,并积极参与机关第一支部组织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对《》及党建理章的学习,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并以《用党的先进性理论作指导,积极推动劳动保障工作不断发展》为题,写了文章,在党建工作中,我还指导局机关党委研究修订了“党建工作十项制度”;三是带头遵章守纪,发挥表率作用。坚持用党员的标准对照自己、用党员的义务鞭策自己,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带头在遵守党纪、国法和有关规章制度上不出问题。四是改进工作作风,贴近职工群众。注重个人整改措施落实,把理论学习成果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经常与机关处(室)负责人、二级单位班子主要成员谈心,有重点地与系统职工、服务对象进行接触,了解他们的要求,研究措施,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五是以活动为契机,促进劳动保障工作开展。在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身体力行,做到把问题整改与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相结合、与劳动保障业务工作相结合、与“解决突出问题、多办好事实事”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保证了全年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

四、个人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

2005年,我能够按照中央、省、市纪委和省劳动保障厅纪检监察有关会议要求,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全年没有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出现问题。

(一)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职责

根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5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目标及目标分解》规定,我作为劳动保障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各项责任制度的落实。

(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情况2.加强教育,增强党员干部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的自觉性。为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我及时向局纪委、局机关党委提出了开展工作的思路。一是组织召开了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在会议上,我对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组织开展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三是在劳动保障局域网上建立起党风廉政建设专栏,设《党纪党规》、《组织建设》、《廉政出击》、《领导》等6个小栏目,及时刊发有关廉政规定、警示案例;四是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带头撰写和剖析;五是在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上学习廉洁自律方面的规定,自我剖析,检查落实情况。

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篇4

一、2005年劳动保障任务完成情况

2005年,我与班子成员带领全局系统干部职工,按照“抓大、创新、务实”的工作思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诚信务实,坚持形象推进;狠抓发展不动摇,党风廉政建设不动摇,为民服务不动摇,落实目标责任不动摇。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做好就业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社会保障、职业技能培训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项重点工作,干好一流的工作,带好一流的队伍,确保了全市各项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企业改革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年城镇就业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双12万就业计划”超额完成。全市共有12.51万城镇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占年计划的104.2%。较去年增加了2万人,比2003年翻了一番。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1万人,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17.6%,并在全国各地建立××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站35个,增加务工农民收入约8亿元,河南××农村人力资源中心市场已于05年12月20日正式揭牌成立。“两个确保”100%完成,全年累计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3644万元,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15.67亿元;全市有19.73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管理达到100%,并基本实现了企业养老保险市级统筹目标;2005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7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机关社保等参保目标圆满完成;全年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检查各类用人单位8924户,涉及劳动者30.08万人,追发劳动者工资7042.04万元,并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首家社会保险稽查大队,全年共追缴社保金487.15万元;金保工程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各项有关工作平稳推进。2005年,我市劳动和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分别被劳动保障部授予“全国劳动保障系统‘三优文明’窗口先进单位”和“全国先进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称号;我市医疗保险工作先进经验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省、市近10家报刊先后进行了报道;劳动保障部王东进副部长在全国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对我市的创新工作思路,为民办实事的工作方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2005年11月份,我市还光荣承办了“海峡两岸医疗保险改革研讨会”。

二、领导班子建设情况(一)高度重视,把领导班子的政治理论学习放到突出位置。一是局党委高度重视。局党委研究下发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中心组2005年度理论学习计划》,拟定了中心组每个月的学习提纲、研讨目的、参考文献、自学必读书目,并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强调加强劳动保障理论知识和政策法规的学习。对于领导班子学习,我作为“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认真抓,其他领导共同学,做到了时间、人员、效果三落实。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政治理论学习中,我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风。注重在学习中结合实际情况,研究解决劳动保障工作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分析总结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探索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新对策、新思路,使全局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建立务实创新的“三好”领导班子,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沟通。我带领班子成员,按照市委组织部开展创建“三好”领导班子活动的要求,以建立“团结、务实、创新”的坚强领导班子为原则,搞好班子团结,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重点做好原任班子和现任班子之间的交接,促进新老班子成员在思想和工作方面的交流,做好重大工作面前的思想统一,收到明显成效:一是思想高度统一。班子成员都能把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任务分工,坚决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我作为局领导班子的“班长”,注重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对于重大工作、重要问题首先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提出意见,再提交党委会研究决定,不搞“一言堂”。党委成员之间能相互交流思想,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领导班子团结统一,坚强有力。三是思想和工作作风扎实。对于上级部署的劳动保障、党建、宣传等各项工作,我都能够认真加以贯彻,有条不紊地抓好落实,并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确保班子成员在思想、工作、作风上不发生问题。

三、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情况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2005年上半年,我以“双重身份”身先士卒并带领全局系统广大党员积极地参加了教育活动。一是认真部署全局系统先进性教育活动。及时组织召开局党委扩大会议,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精神,研究部署全局系统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纳入局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常抓常议,做到了重要问题专题议、日常工作经常议、临时事务及时议。二是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按照局党委统一部署,我按时参加党委中心组学习,并积极参与机关第一支部组织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对《》及党建理论文章的学习,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并以《用党的先进性理论作指导,积极推动劳动保障工作不断发展》为题,写了心得体会文章,在党建工作中,我还指导局机关党委研究修订了“党建工作十项制度”;三是带头遵章守纪,发挥表率作用。坚持用党员的标准对照自己、用党员的义务鞭策自己,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带头在遵守党纪、国法和有关规章制度上不出问题。四是改进工作作风,贴近职工群众。注重个人整改措施落实,把理论学习成果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经常与机关处(室)负责人、二级单位班子主要成员谈心,有重点地与系统职工、服务对象进行接触,了解他们的要求,研究措施,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五是以活动为契机,促进劳动保障工作开展。在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身体力行,做到把问题整改与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相结合、与劳动保障业务工作相结合、与“解决突出问题、多办好事实事”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保证了全年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

四、个人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

2005年,我能够按照中央、省、市纪委和省劳动保障厅纪检监察有关会议要求,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全年没有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出现问题。

(一)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职责

根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5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目标及目标分解》规定,我作为劳动保障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各项责任制度的落实。

(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1.明确责任,强化落实。作为劳动保障局党委书记,我抽出主要精力认真加强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并把其作为一项中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劳动保障业务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2005年初,我及时召开了局党委会,根据劳动保障工作形势和任务变化,讨论研究贴近劳动保障中心工作的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明确了党委成员的岗位和廉政建设职责,坚持做到了“一岗双责”。为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领导,我还与班子副职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副职作为责任领导与分管处(室)、局属单位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在上半年进行自查和抽查的基础上,年终我组织有关人员组成考核组,对局属单位的党风廉政建,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设、业务目标完成情况及领导班子建设情况等一并进行了考核,保证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的有效落实。

2.加强教育,增强党员干部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的自觉性。为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我及时向局纪委、局机关党委提出了开展工作的思路。一是组织召开了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在会议上,我对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组织开展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三是在劳动保障局域网上建立起党风廉政建设专栏,设《党纪党规》、《组织建设》、《廉政出击》、《领导讲话》等6个小栏目,及时刊发有关廉政规定、警示案例;四是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和剖析材料;五是在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上学习廉洁自律方面的规定,自我剖析,检查落实情况。

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篇5

应该说,撤地设市以来,我市的职业教育发展总体是良好的。无论是政府的工作报告、人大的调研报告,还是各位委员和同志们的审议发言,对取得的成绩都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当然,我市的职业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既有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投入不足等“硬件”方面的问题,也有办学理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教学质量不高等“软件”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现有的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的矛盾问题。刚才各位委员和同志们在审议中,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针对性强的建议意见,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本次会议通过的审议意见,结合大家在审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做好整改落实工作,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工作又快又好发展。

借此机会,我就职业教育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形成共识,切实增强抓好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三市并举”战略、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实施“三市并举”战略中,特别是在我市快速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掌握实用科技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技术工人和一线劳动者。我市水阁的工业图区逐步建成投产后,招工难的矛盾已逐步凸现出来。“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这既给我市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看到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为增强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些都有赖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必须加强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通过农民实用技能培训、通过化技校、农民夜校等途径,促进“农科教”结合,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谋生本领。对我市这样欠发达地区而言,现在多招一名职技校的学生,将来就能减少一个贫困户,增加一个小康家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市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而就业是关系民生和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目前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一方面大量闲散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充分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却招不到有用的技术人才,特别是技能型工人严重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把人口就业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现实的先进生产力,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抓社会稳定。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是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为主,那么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主,两者之间只有方向不同,而没有贵贱之分。我们必须消除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思想,树立只要有一技之长、受市场所欢迎的人都是人才的理念,要通过教育制度改革,让所有人都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让各种类型的人才都有用武之地。这次我们到深圳大芬村就充分地感受到这一点,那些画家、画工也许数理化功底并不深、学历并不高,但是他们却很有艺术天赋和经营头脑,这些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总之,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观念,自觉把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我市职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融公益性与产业性为一体,是教育体系中最富活力、最可深化改革的领域。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在改革中找出路,在创新中求发展。

要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在促进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上下功夫。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政府要从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办学目标要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职业教育的自身规律,加快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要强化政府的统筹管理职能,进一步统筹规划、统筹办学、统筹资源,对学校和专业的设置进行合理配置,通过资源整合把优势做强、把强势做优。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或资助职业教育,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着力在提升内涵、办出特色上下功夫。职业教育本身与经济社会有着最紧密、最直接和最广泛的联系。要主动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坚持面向市场、贴近经济,深入研究市场需求。要以办企业的理念来办职业教育,切实搞好市场调查研究,预测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要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从本市最需要最紧缺的人才需求出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训和证书制度,使受训者达到“一证在手、一技在身”,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尤其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促进他们尽快地转产转业。

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院校的培养途径和教学方法,着力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率上下功夫。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由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向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由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向重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转变。要坚持育人为本,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要发挥优势,创造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以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学科体系改革,鼓励各个学校形成各自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要切实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持证上岗,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建立鉴定、使用、待遇结合的激励机制。开展政工师、技工师职称评定工作。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沟通与衔接,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用,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推荐指导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为广大职技校毕业生和经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牵线搭桥,提高实际就业率。

三、加强领导,齐心协力,不断开创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要切实把职业教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市政府要象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职业教育,象抓经济工作那样抓职业教育。要做好规划,制定措施,及时督查,及时研究解决制约和影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改进服务,为职业教育发展出谋划策,多办实事,真正形成支持、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依法推进全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提高依法办学水平。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检查,整顿和规范办学秩序,坚决纠正各种违法违规现象,保障职业教育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要努力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完善职业教育的投入机制,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经费逐年增长。要重点支持骨干院校、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在加快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积极实施职业教育扶贫计划。要积极利用金融、税收、社会捐助和市场化的手段,筹措职业教育经费,改革职业教育收费制度,使收费更加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要完善职业教育管理办法,保障职业技术院校办学的自。

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教育大局,切实履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和各项社会职能,重点抓好我校工会工作和学校民主管理,努力为教职工办实事,不断增强校工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团结动员广大教职工为我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工作

 (一)认真做好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工会委员素质

 1、组织工会委员进一步学习党的十大六、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参加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工会组织内部的贯彻执行。

 2、组织工会委员积极参加上级工会举办的培训班,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工会工作的有关政策法规,努力提高工会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积极开展师德教育和业务竞赛活动,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向盘振玉老师学习”的号召,组织教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师德标兵的典型模范作用。

 2、全面开展“三育人”活动。一方面要开展以教研教改、教学比武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竞赛活动,帮助教职工全面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我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优秀教师、劳动模范的评选工作。

 3、充分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女教职工开展“芙蓉杯”竞赛,创建“巾帼建功标兵岗”等活动;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师德演讲赛、书画赛、文体活动,全面提高教职工的思想、业务和身心素质。

 (三)强化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加强教代会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教代会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凡不符合《湖南省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规程》要求的教代会,必须限期整改。切实落实教会会职权,提高教代会工作实效。要加强教代会代表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代表素质,履行代表职责。要继续做好教代会的评估工作,总结教代会工作经验,改革和促进教代会工作。

 2、严格规范校务公开制度,提高校务公开的实效性和群众满意率。要按照《郴州市校务公开工作评价细则》(郴教联发[2003]15号)文件要求,建立和完善校务公开的各项制度,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促进教职工知情权、监督权、建议权的进一步落实,促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3、继续抓好教代会民主评议学校领导干部工作,并充分运用评议结果,使民主评议工作落在实处。

 (四)依法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切实为教职工办实事、好事。

 1、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向党支部、校长室反映教职工工作与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教职工鼓与呼;认真对待和调查处理教职工各种意见和建议,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2、积极参与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方案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学校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参与劳动争议和矛盾的调解,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校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推动机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3、积极参与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指导教职工签定聘任合同,协助有关处室做好落聘教职工的培训、转岗、再就业工作,促进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健康发展。

 4、积极实施送温暖工程,进一步加大帮困扶贫力度,关心教职工生活。组织教职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督促落实教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各项政治和生活待遇,认真做好女教职工防癌保险和全体教职工的健康保险工作。

 5、关爱优秀教师、关注中青年教师的成长。

 6、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工会实业,不断增强工会经济实力和为教职工办实事的能力。

 7、积极组织教职工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积极开展教职工篮球赛和乒乓球赛。为下半年市教工会举行的全市教职工篮球赛和乒乓球赛做好准备。

 (五)积极开展建“家”活动,努力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会工作的整体水平。

 1、积极开展创建“模范职工之家”活动。学校工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2005年的创“模范职工之家”,学校工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2005年的创建计划,积极创造条件,及时做好申报工作。从而促进我校工会组织的建设,促进学校建设与发展。

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篇7

一、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两后双百”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为了使农村新增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我们大力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加快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输出步伐。为抓好这项工程,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书记***为组长,职社科、督导室、计财科、教育科、纪检等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要求各镇每年都要对应届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调查摸底,把新增劳动力全部进行登记造册,从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等方面,逐个进行了解、登记,并输入微机,建立台帐。根据各镇的摸底情况,我们认真进行分析,制定培训转移计划,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注重实效为原则,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的方针,适时调整培训项目,增强培训转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各职业学校、成人教育中心校,各培训基地也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根据企业需求,与企业签订协议,进行订单式培训,大大增加了新增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镇成教中心校根据本镇板材加工为支柱产业的特点,突出开展了压合工、悬切工、胶合工等工种的培训,每期培训都达百余人,培训结束后立即就地转移到板材厂,月平均工资在700元以上。经过培训,学员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绝大多数学员都落实了工作岗位。据统计,到10月底,我市十九个培训基地共培训农村新增劳动力6638人,转移输出6154人,这些从业人员的月工资平均都在600元以上,多的可以达到1000余元。

全市2005年共开展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236255人次,组织农村致富骨干培训4370人次,组织了20000余名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为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力量办学走入法制化轨道

认真贯彻落实《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对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依法管理,并依照《条例》要求,规范他们的办学行为。

暑期,针对社会上反映比较强烈的乱办班、乱招生的情况,由***局长带队,职社科同志参加,对全市的社会力量办学进行了整顿,对非法的办学、招生点予以取缔,并对经过审批的办学、招生单位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

通过整顿,我市的社会力量办学不断规范,办学体制改革有了新的进展。到目前为止,我市的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已有40余个,在学人数达8000余人。

三、职业教育成绩显著

加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力度,突出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先后出台了《***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意见》和《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开创***职教事业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我们立足于实际,努力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积极创建省级示范专业,争创部级重点职中。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职教中心和***职业高中千方百筹集资金,通过向银行贷,向教工借,从办公费中挤,由建筑商垫资的办法,共投资1300余万元,新建综合楼、教学楼、宿舍楼、培训楼、实习车间等,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建筑面积达3.1万平方米,同时充实了图书室、机电实习室、实习服装厂等,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9月13日,省级示范专业建设专家组对***职教中心和***职中的专业建设进行了验收,目前***职中的****专业已被省教育厅公布为***省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职教中心的****专业待整改后也将通过验收。10月24日至27日,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验收专家组对这两所学校进行验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市职教中心还加紧省板材产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创建速度,组织编订教材,将撤并的***镇***小学进行改建,作为培训基地教学及办公用房,与***、***、***、***、***等多家板材加工企业达成合作办学意向。到11月底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将接受省里的验收。

为抓好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成绩,两所职业学校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着力抓好学生的综合技能培训,强化教育教学环节的检查、考核,教学成绩比较显著,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162人参考,有149人上线,上线率约为92%,其中本科上线16人。在抓好对口单招工作的同时,两所职中积极拓宽就业市场,先后与深圳、上海、北京、无锡、昆山、常州等地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直接关系,签订用人合同,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有的专业达100%。

今年我市高中阶段计划招生29500人,其中普通高中15000人,职业高中14500人。为了做好招生工作,元月二十四日,教育局组织召开职业高中春季招生工作会议,将招生计划分解到各初中,明确奖惩措施,要求各学校务必按局里下达的指标完成任务,会后,各学校都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春季招生,共招收新生2321人。七月二十二日,教育局又专题召开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明确政策要求和招生任务,要求各校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实行校长负责制。会上,***市教育局局长***同志还与各中学校长签订了招生责任状,明确规定:对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的校长要进行诫勉谈话、通报并追究其领导责任;超额完成任务的单位,予以奖励。

有压力就有动力,招生工作会议结束后,各学校把职业高中招生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迅速行动,一方面及时召开校委会成员、中层干部及初三班主任会议,传达贯彻局会议精神,把教育局下达的任务招标分解到初三各个班级,并与班主任签订责任书。另一方面,各生源校和招生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工具广泛宣传职业教育,通过悬挂宣传条幅、办板报、发喜报、专访等形式,大力宣传职业教育,使学生家长知道上职业学校就业有路、升学有望、致富有方,使学生家长打消顾虑,消除偏见,支持孩子报考职业学校,学习一技之长。

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篇8

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精神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达14454所,招生566万人,在校生1409万人;高等职业院校1047所,招生237万人,在校生597万人。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蓬勃开展,年培训规模达到6957万人次。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毕业生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欢迎。2004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高等职业院校达到61%,一些紧缺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近年来,职业院校实施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和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职业教育在校生2000万人,各种短期培训7000万人次,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但从总体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的需要,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和关心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今年以来,总理、陈至立国务委员多次对职业教育做出批示,要求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总理指出: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项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温总理指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教育的两个战略重点,教育工作还有一个战略重点,就是职业教育。当前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要着重抓好“普及、提高、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加强职业教育。

至立同志今年初提出:“今年还要继续大抓职业教育。可及早调研,筹备一个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今年3月18日,她在听取教育部关于筹备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汇报会上,对职业教育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第一,职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二是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质,三是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国家的长远发展,提高我国的竞争力。第二,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各类教育的发展。但目前协调得不够,发展职业教育的措施不够有力,发展的还不快,还不能满足需要。第三,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进程看,发展职业教育极为重要。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战略重点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劳动部等7部门,密切配合,就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和政策协调。9月21日,总理主持召开了第106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教育部有关职业教育工作的汇报,研究部署加强职业教育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0月28日,国务院正式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1月7―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和《决定》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几年职业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这次会议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三次。可以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这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规格高。总理,黄菊副总理,华建敏、陈至立国务委员等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7个成员单位的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常务副省(市)长和分管教育工作的副省(市)长,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的负责人,以及各地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的负责人、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协会等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共计300多人参加了会议。在年底各项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国务院决定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规格这么高,规模这么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高度关心和重视。

二是任务明确。这次会议的任务,就是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动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温总理在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我们听了,很受鼓舞,很振奋,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

三是会议交流的经验好。这次会议共16个单位的代表在会上进行大会经验交流,还有33个单位进行书面经验交流。这些经验集中地反映了近几年来,各地各部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新经验,新举措,新进展。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交流的经验很好,很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表彰了260个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300名先进个人,这是国家对在职业教育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职教战线同志们辛勤工作的充分肯定。

四是会议务虚与务实相结合。会议在深刻阐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的同时,从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增加经费投入、加强领导和舆论宣、传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总理在讲话中,特别指出,国务院已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同时要求地方政府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总理还指出,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学生助学制度,进一步体现社主义教育的公平和公正。至立同志说,财政部决定今后每年安排8亿元,资助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每年将资助80万人。大家感到这次会议比以往任何次职教工作会议都实,出台

的政策措施具体,操作性强,指导性强,含金量高。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主要精神,至少有以下方面:

(一)进一步确立了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决定》和会议明确提出了要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务院领导同志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在实现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决定》和会议提出了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三)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实施“四个工程”

1、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目前,我国劳动者素质偏低,技能型人才紧缺。据统计,2004年底,全国城镇从业人口中,技能型劳动者仅占32.9%。劳动者技术等级偏低,初级工占43%,中级工占36%,高级工占17%,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要通过工程的实施,缓解当前我国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素质偏低、技能型人才严重紧缺的状况。

2、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我国现有进城农民工1.2亿,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7.5%,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4%,受过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占18.5%。到2020年,我国预计还将有2.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要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3、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较低,现有农村劳动力4.8亿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6.5%,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9.1%。要通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4、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要通过工程的实施,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四)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领域的“四项改革”

1、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2、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要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核心,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使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

3、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4、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可以采取前1至2年在西部和农村地区学习,其余时间在东部地区和城市学习。鼓励东部和城市对西部和农村的学生跨地区学习减免学费,并提供就业帮助。

(五)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施“四项计划”

1、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2、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国家重点扶持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

3、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水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4、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六)明确提出要从六个方面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1、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体制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公办职业学校的主力军作用。公办职业学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

2、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要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要依法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

3、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要强化企业职工培训,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明确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

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

4、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要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5、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级财政安排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农业和其他艰苦行业、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省级政府要制定本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

6、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职业院校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其他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七)加强领导和舆论宣传工作,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各部门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要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要广泛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落实《决定》和会议精神,推进行业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几点想法

(一)当前行业企业教育培训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统筹领导下,行业、企业积极开展职工教育培训,促进了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和企业的改革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建立,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主要标志的我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委托钢铁、煤炭等十三个部门和行业组织,对遍布14各省(区、市)的57家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进一步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

1、行业组织依然在职工教育培训中发挥积极作用。全国行业职工教育工作协作会的34个行业组织,近年来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进行行业发展趋势预测、组织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和国内外交流、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部分企业已初步形成现代企业培训制度框架。企业普遍建立起适应企业员工不同培训需求的教育培训体系,大约70%的企业能够保障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广泛开展对一线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年培训率都在35%以上,铁路、交通、电力、钢铁等许多企业都达到了50%或以上。职工教育培训从单一岗位技术培训,向以服务企业长远发展目标、服务职工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培训转变。普遍建立和不断完善培训一考核一使用一待遇相结合的培训机制,职工教育培训已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大措施。

3、行业企业教育培训正在成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不仅服务本企业,也积极发挥技术、设备的优势,为行业、社会、社区服务,特别是为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同时许多企业也充分利用地方院校、培训机构等资源,为本企业职工培训服务。行业企业的教育培训与社会成人教育紧密衔接,不断融合,已成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4、创建学习型企业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全国总工会、教育部等有关方面大力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促进了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水平不断提高,为职工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有效地提高了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涌现了一批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先进典型。

近年来,教育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的有关精神,不断推进职工教育培训和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2003年初,教育部职成司组织和推动34个部门、行业组织,联合成立了全国行业职工教育工作协作会。近年来行业职工教育工作协作会配合教育部的工作部署,组织行业组织开展活动,加强行业间的沟通与交流,有效地推进了行业企业职工培训工作。教育部大力推动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示范单位活动,经地方教育部门和行业推荐,确定了114个创建学习型企业成绩突出的单位,又确定了其中31个企业作为教育部职成司的直接联系单位。去年在山东济南召开了全国学习型企业创建实践高级研讨会,总结交流了各地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全国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的蓬勃开展。

(二)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行业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几点想法

一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和《决定》对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强化职工培训作为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行业企业要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穿到教育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大力推动职工教育培训的发展,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促进行业企业的发展。

二是要强化企业职工培训。要围绕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和“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的需要,结合企业建设项目的需要,结合上岗转岗人员的需要,结合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需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工全员教育培训。要加快高级工和技师的培养,积极开展岗位练兵、现场教学、导师带徒、拜师学艺等群众性学技术、学业务活动。要做好本企业聘用农民工的培训工作。要稳定教育培训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和保障条件。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努力做到企业职工的年培训率达到35%以上。

三是要继续办好已有的职业学校。企业可以单独举办职业学校,也可以联合举办职业学校。可以通过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要围绕企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实行“订单培养”。要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培养“用得上、留得住、有后劲”的技能型人才。

四是要做好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的工作。企业要为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创造条件,鼓励企业发挥优势,与职业院校共同建设实习基地。企业要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工学结合,进行半工半读试点工作。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实习学生的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做好实习学生的安全教育和保护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师生支付合理报酬和津贴。企业要做好接受职业院校教师进修、专业实践等工作,支持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职业院校兼任教师。

五是要进一步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定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六是要严格落实就业准入的有关规定。企业在招录职工时,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

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篇9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对这一原理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浙江师范大学的楼世洲副校长认为,现在我们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的困境是实践教育,由此他从党的教育方针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出了一些想法,有些提法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但他认为有争议正说明有价值,要从是否有利于改革的角度来判断。本文是他为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所作,通过回顾和总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此进行梳理和分析。

楼世洲,1957年生,教授,教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非洲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史硕士点负责人,山东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全国教育史学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浙江省公共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教育研究》、《internationaleducationResearch(ieR)》等通讯评审。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史、非洲教育、职业教育、教育政策分析。近几年先后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尼日利亚拉格斯大学、美国杨百翰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访学。担任教育史学与文献、中国职业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编教材3部,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部级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3项;出版《尼日利亚高等教育研究》《职业教育与工业化――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江浙沪职业教育考察》《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等专著5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贫困、教育与发展》译著1部,近五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教育政策、非洲教育等学术论文30余篇。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教育(尤其是劳动者教育)逐渐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过程,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状态:它们既作为两个过程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1]可以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和现代劳动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改造社会的最有力手段之一,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增加社会生产的一个方法,并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类的唯一方法”,把它作为未来共产主义教育的萌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和发展,并把这一原理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方针。

一、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探索与实验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教育思想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中心思想之一,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被认为是实现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基本保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被认为是确保新中国教育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的基础。曾经多次就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发表过指导性意见,陆定一1958年发表在《红旗》杂志上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也是由亲自审定的。

首先,教育思想中的教劳结合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进行了更为全面的阐述,并把它上升到教育方针的高度。早在1934年苏维埃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论及“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在什么地方”的问题时,认为“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指导根据地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针被同志首先提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指示,中共中央在1958年9月的《关于教育工作指示》中,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定为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次,在实践层面上发展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方式和途径。1957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会议上,专门就“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结合的问题”发表了讲话。1958年8月13日,在天津大学视察时指示:“以后要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老师也要参加劳动,不能光动嘴,不动手。”“高等学校应该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对各级各类学校如何贯彻教劳相结合提出了具体建议。1961年7月,在《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封信》中,赞扬“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江西共大“这样的学校,确是很好的”。1965年在《接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时的谈话》中提出“理工科学生不仅要有书本知识,还要会做工”,“文科学生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1965年《在杭州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提出了“大学教育应当改造”,要彻底改变“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的状况。

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教育思想。1950年《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曾经就如何体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育方针问题,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刘少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理论和思想,大力提倡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因此“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批判,是我党教育方针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正确体现。

从认识层面看,中国共产党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高到了教育方针的高度。从实践角度来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许多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和形式,对于改造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旧教育,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教育,对于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有关教劳结合的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共同纲领》有关“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的要求,实施工农干部和人民的教育;推行工人、农民的业余补习教育;推行识字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内扫除文盲;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全国各级学校向工农及其子女开门。[3]

二是调整学制,改革学校课程,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1950年同志《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和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都强调教学中既要防止教条主义,又要克服经验主义,强调要“加强教学与实际结合”,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实习和参观,并将这种实习和参观,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4]1953年政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与中等技术学校学生生产实习工作的决定》,对高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学生参加生产实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三是全面实施劳动教育和勤工俭学。新中国成立后各项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发展很快,到1957年,一方面是大批的中小学毕业生不能获得升学的机会,必须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另一方面中学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忽视生产劳动的现象。面对这种形势,中央对加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问题做出了专门的指示。刘少奇同志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提倡在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和开展课余劳动。1958年陆定一总结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时说,学校“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了思想改造;进行了院校调整和教学改革;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小学的在校学生都增加了几倍;扫盲运动和业余的文化技术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学校中开始普遍地实行了勤工俭学”。“党中央曾经提出过在学校里增设生产劳动的课程问题……直到现在,党的主张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5]

四是全面推行学校办工厂(农场)、企业(公社)办学校、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建立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同志在1958年《工作方法(草案)》中非常具体地谈到了各类学校如何开展劳动,实现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比如,他要求“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试办工厂或者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给或者半自给。学生实行半工半读”。[6]刘少奇同志在1957年发表关于毕业生参加劳动问题的讲话和文章以后,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他又发表《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1958)、《半工半读,亦工亦农》(1964)等文章,着重探讨了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于普及教育和培养新人的作用。

这一时期有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认识和实践,尽管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受到“左倾”错误思想的干扰,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党的教育方针,并纳入国家的宪法中。在实际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发挥教劳结合的思想教育功能和在生产实践中的促进作用。正如后来同志所总结的那样,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实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尽管在贯彻执行中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方向是对头的”,“总的是成功的”,“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很有好处”。[7]

二、“”十年:经验和教训

教育史学界一般都以“十年浩劫”来概括对教育事业的破坏。“”十年,[8]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认识与实践都发生了很大的偏差,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沉重打击,教训是惨痛的,概括下来,至少有以下两点:

一是在教劳结合的目的上,过于强调生产劳动在改造人们政治思想上的作用,把教劳结合主要作为改造资产阶级思想的工具,忽视了教劳结合对于提高劳动者劳动素质,对于提高社会生产方面的作用。“红”与“专”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各个阶段都有讨论,但“”之前和改革开放后,和邓小平都强调要“又红又专”、两者兼顾;唯有在“”一段时间里,强调政治思想上的“红”胜过了理论知识业务能力上的“专”,用俗话说就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二是在生产劳动与理论知识学习的关系上,过于强调劳动,用生产劳动代替理论知识的学习,让教育完全融入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去,事实上是取消了现代社会教劳结合的前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而且,把生产劳动狭隘地理解为体力劳动,认为劳动形式越原始,劳动条件越艰苦,劳动强度越大,对于改造思想、净化灵魂的作用越大。这种理解偏离了马克思论述教劳结合时所指的主要是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以机器为工具的现代劳动。“”中,用“三机一泵”替代中学物理,用所谓的“农业”和“工业”课程替代数理化课程,用参加生产劳动替代知识学习,导致基础教育质量全面下滑。在高等教育领域,先是停课闹革命,随后停办所有高等院校,代之在全国大办“职工大学”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此后虽然恢复了大学招生制度,但在教育内容、体系和形式上仍然以生产劳动为主体。

认识上过分强调教劳结合的政治思想教育功能,把知识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相对立。实践中完全用生产劳动取代知识教育,结果导致整整十年的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期间教劳结合的实践,也提供了一些思考和借鉴:

第一,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坚持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获得“完全知识”的唯一途径。实践证明,在教育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将知识传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利于丰富人们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螺旋上升,“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继承和发扬。指出理性认识来自于感性知识,理性认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阶段,只有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谬误,我们的革命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不仅如此,他还把认识论的原则用来指导教劳结合的具体实践,提倡学习理论知识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理论以后要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1968年,他在《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编者按”清样中加写的一段话里,明确提出:“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些思想和做法,如果剔除“左倾”思想的消极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教劳结合的实践,依然具有启迪作用。

第三,大中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新时期教劳结合的重要形式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提出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90年代后,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际的作用不断显现,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成为新时期教劳结合实践的重要形式。

第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具有了新的表现形式。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生产的“三结合”是高等教育教劳结合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早在1959年4月3日的《人民日报》《把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结合起来》的社论中就提出了“高等学校在贯彻执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时,必须把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密切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前,“三结合”曾经取得了累累硕果。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教育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产学研”三结合无论在深度、广度和规模上都是空前的。

第五,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教劳结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蓬勃开展。学校微观层面上,教学改革层出不穷,比如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变革、教育组织形式创新、教学管理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等,都力求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以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从一定程度上讲,所有这些力求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改革,都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切实举措。

回顾60多年来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逐步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马克思有关教劳结合思想继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对教劳结合的理论认识,还是对教劳结合的具体实践,都有过成功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教育之所以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乃是因为劳动,尤其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劳动,总是处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之中,而教育面对生产劳动的发展变化,往往处于被动滞后的境地。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既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更要根据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和新情况,不断探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和途径。■

注释:

[1]成有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新探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78

[2]孙喜亭.试论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特定含义[J].江西教育科研,1996(6):1

[3][4][5][6][7]王卫国.建国以来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法规文献汇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136,15,255,81,8

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篇10

(一)外出务工人员的结构性矛盾

一是教育培训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政府每年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补贴无法发放,教育培训任务也难以完成。外出务工人员中文化素质和技能偏低,但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不愿参加培训和就业的现象较为普遍,对培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政府部门对培训的宣传力度不够、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欠缺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对培训缺乏认知。二是用工方面的结构性矛盾。玉林市劳动力存量丰富,但同时存在着企业用工不足与务工人员找不到工作的结构性矛盾。主要原因在于一些用工企业的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收入福利低,而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虽然能力素质相对偏低,但对自身价值的心理期望却很高。

(二)参加职业教育的人员逐年减少

据统计,2010年玉林市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人数为25436人,但2011年下滑到13832人,仅一年时间萎缩了11604人。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认为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开设的专业不能很好地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及工种需求。

(三)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过于脱节

中国传统的观念使得学历教育的发展一枝独秀,大学在不断扩招,职业技术教育在不断萎缩。另外,中国的教育还存在着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过于脱节的状况,在以学历作为就业门槛的当今社会,外出务工人员即使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但由于没有高学历也难以找到工作环境好、收入待遇高的工作。

(四)培训机构配备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存在着培训机构的软、硬件配置不能满足职业培训需求的问题,县乡一级尤为突出。特别是乡镇以下的基层培训机构向县城以上收缩,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失去就地培训的便利性。不少培训机构缺少技术型、专家型的教师,部分教师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培训效果不理想,造成培训对象动手能力差、难以学到适应务工需要的技能,难以满足外出务工人员所需所求。

(五)缺乏具有玉林地域特色的务工品牌

玉林是人口大市,也是劳务输出大市。但由于教育培训的结构性矛盾,导致教育培训的效果不显著,而外出务工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只能适应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收入水平低的工作,难以树立品牌工种。加上玉林的劳务输出以自发转移为主,组织程度和专业工种较为分散,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具有玉林地域特色的务工品牌。

玉林市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及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政策支持体系,提高培训效能

为加强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建议:一是专门成立由市政府主管领导挂帅的实施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工程领导小组;二是建议出台《玉林市实施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工程总体方案》,为整体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水平提供政策保障;三是建议出台《玉林市实施外出务工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为全面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素质提供政策支持。另外,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司法局、安全生产监督局、工会、妇联等相关单位发挥本部门职能,通力合作搞好全市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确保我市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效能提高和培训工程健康有序发展。

(二)健全资源整合机制,形成培训合力

我市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资源包括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两大类,健全资源整合机制,就是在“学历和技能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强大的培训合力。

1.夯实教育培训资源的基础地位。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培养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

2.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培训机制。务工培训要慎思追远、宏谋大略,跳出孤立培训的思维定式,面向产业,定向合作。选择具有产业优势的品牌企业做定向培训,既能迅速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又能充分拓展学校的办学功能,实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融通、校企优势互补。

3.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示范点。在具有产业优势和技术密集的企业或园区,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示范点”,如玉柴集团、三环集团、春茂集团、容县经济开发区、北流陶瓷产业园区等。通过教育培训示范点的带动,使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普及性。

4.成立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讲师团。要精心挑选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具有较强奉献精神的专家和优秀教师担任讲师团成员,深入到工地、市场、社区、乡村,开展调查研究、组织编写教案、论证教学方法、搞好示范讲学。

5.探索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准入规则。利用“农村党员大培训”平台开展活动,使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深入到乡村农户、田间地头。适当放宽培训准入规则,降低开展培训的门槛。利用广播、电视、网上培训等方式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培训覆盖率。充分利用县乡党校、农家党校、民工夜校、社区学校、农技夜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

6.拓宽基层教育培训的路子。需要接受教育培训的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基层和农村,必须在资源整合上尽量让教育培训资源向基层倾斜,积极拓宽基层教育培训的路子。一方面通过政府宣传、媒体感染、信息沟通、经验交流,消除教育培训与受训者的隔阂,使基层教育培训家喻户晓、人尽可学;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使教育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三)完善教育培训内容,构建务工品牌

1.完善教育培训内容,提升务工人员素质。强化“五大培训”内容:文明素质培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紧密结合国情、区情、市情,深入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礼节、礼仪、礼貌等教育,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养成文明做人、规范做事的良好行为规范。法制观念培训,主要以案例讲解为主,讲解《劳动法》、《工会法》、《工资支付办法》等常用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劳动合同与劳动争议,职工权益保护知识。安全教育培训,主要进行防火、防电、防盗、防食物中毒、防煤气中毒教育和计划生育教育,增强安全防护意识,严格遵守安全规程。文体活动培训,主要进行诗歌、书法、绘画、棋类、健身操等知识培训,普及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培育外出务工人员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专业技能培训,主要针对外出务工人员需求,提供中式烹饪、家政服务、铸造技术、汽车维修技术、内燃机装配与调试、模具制造、数控车床操作技术、服装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电工、水暖工、瓦工等专业技能取证上岗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