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9:01

劳动教育意见篇1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突出抓好“保增长、促就业、维稳定”法制宣传教育、各类主题活动法制宣传教育和以企业及职工为核心的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和手段,着力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和载体建设,培育亮点,形成特色,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建设平安*、法治*、和谐*,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健康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主要任务

1、着力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和行政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为契机,认真落实各项学习制度,积极参加各类培训,采取个人自学、集中辅导学法、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和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增强公务人员的法治理念,进一步提高其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和谐执法的能力。

2、着办抓好以“三法一条例”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保障新法普法工作。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和局计划安排,深入开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江苏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等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培训、送法上门、广场咨询、集中宣传等活动。在当前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下,重点是围绕“保增长、促就业、维稳定”的三大要求,针对企业和劳动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到企业作专场讲座和专项法律服务,全面、准确地宣传劳动保障法律知识,努力化解劳资矛盾和纠纷,积极营造学法、知法、懂法和自觉守法的社会氛围。

3、着力抓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制宣传教育。一要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法制宣传工作。要根据企业经营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和“法律进企业”服务活动,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促进企业经营者诚信守法。建立完善中层干部与规模企业联系走访制度,局每月组织职能科室负责人到结对挂钩企业宣传法规政策,接受咨询服务。二要结合工作搞普法。特别要注重结合职业技能培训、结合执法、结合典型事(案)例和说理式行政执法文书以及“企业服务年”等活动搞宣传、搞教育、搞指导,寓宣传指导于日常工作、执法之中。有针对性地帮助用人单位建立健全用工管理、工资分配等规章制度,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掌握劳动管理的基本法律规定、标准、原则和方法,提高其依法管理的水平;指导和帮助企业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及时有效地化解法律风险,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同时,要积极宣传引导职工爱岗敬业、为企分忧、诚实履行劳动合同,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通过正当途径进行诉求、理性维权。

4、着力开展各类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围绕平安*、法治*、和谐*建设和劳动保障重点工作任务以及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开展集中的专题性法制宣传教育。根据市下发的《关于继续开展“每月一法”活动的通知》要求,积极组织好“每月一法”广场法制宣传活动;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大力开展和推进“法律六进”、“法治文化班车”、“农民工学法周”和“依法行政宣传咨询服务月”、“百村结对、千名公务员送法进村”、“12.4”全国法制宣传日集中宣传等活动;同时,要积极配合司法局搞好《法制园地》的宣传,努力把劳动保障法律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5、着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为明年全面完成普法任务做好考核验收准备。要对照市“五五”普法考评办法和实施细则,做好完善、补缺工作,建立健全“五五”普法工作台帐和相关制度,积极做好迎检准备,不断推动“五五”普法规划全面贯彻实施。

三、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普法工作的自觉性。今年是“五五”普法的关键之年,坚持做好普法工作至关重要。各单位要根据全市普法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对当前新形势下普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树立长期普法的思想,深入做好“五五”普法工作。

2、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普法工作的领导,根据组织人事变动,及时调整充实局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普法工作机构人员,确保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到位、思想动员到位、经费落实到位、标准质量到位。要认真落实普法和法制宣传工作责任制,各科室、各基层劳动保障所要结合自身业务,联系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工作,使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劳动教育意见篇2

近日,区政协专门赴职业教育先进地区市区学习考察,当地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绝大多数农民子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劳动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对接,给我们启发很大,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劳动技能培训应充分利用三区职业教育资源。长期以来,各有关部门、各街道、各社区在劳动技能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仅区级财政每年要投200万元组织劳动就业培训,但街道、社区由于受培训场地、师资、设备等条件限制,只能开展一些如插花艺术、超市理货、场内驾驶等低层次、低技能的培训活动,而且有些基层劳动服务站往往为应付培训任务考核,只重视培训数量,不重视培训效果,致使培训与就业脱节。从劳动就业跟踪调查结果看,正因为缺乏专业技能,造成岗位不稳定、收入偏低、次年失业的情况比较普遍。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区劳动技能培训又处在"身在宝山不识宝"、"近水楼台不得月"的境地。我区区域内有技师学院等9所高等职校、1所省三星级中等职校,开设各类专业方向几十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多达数百个,专职教师三千余人。职业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却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据了解,按照有关规定,我区新港职校每招收一名学生,两学年内区财政要为其支付3000元,区财政每年要给新港职校400万元。如此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基地,区财政每年的大笔投入,却没有与地方劳动就业培训有效对接、发挥作用,不能不说是很大缺憾。

地区的经验表明,要提高劳动技能培训水平,必须走整合职教资源之路,把劳动技能培训班办到技校、职校中去,使教育大区真正发挥其独特优势。

二、区新港职校要为劳动技能培训发挥作用。职业教育中心校就读的学生基本上是本地农民的孩子,通过职校的学习,毕业后都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岗位,学校为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了很大贡献。此外,学校还主动开展和承担本地农村劳力转移培训、失地农民、退伍军人、下岗职工技能培训,此类培训年平均达7564人次,被定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市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

劳动教育意见篇3

劳动未能与教育很好地结合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知识化,常常组织学生集体参观一些劳动教育基地,听听讲解,少有技术操作和模仿。二是片面化,认为智育第一,劳动不是教育的目的。三是形式化,劳动就是在学校扫扫地清洁一下卫生,或者是在家里帮家人洗洗碗,打打鸡蛋。四是边缘化,认为教育就是学习文化知识,就是培养道德品质,而不是要学会劳动,劳技课常常被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挤占。五是狭隘化,认为劳动就是种田,劳动就是惩罚,甚至将劳动教育赋予思想政治改造功能。六是功利化,认为劳动无用,劳动者工作强度大、工资福利低、晋升机会少、职业前景差等。劳动未能与教育很好地结合造成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区分不了韭菜与麦苗,不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以劳动为荣,不尊重他人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脱离生活和劳动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劳动未能与教育很好地结合,劳动教育被弱化被淡化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因素,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二是文化因素,如学而优则仕,君子谋道不谋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三是制度因素,如应试教育是以训练获得高分的考试选拔制度。四是社会因素,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学生群体,家长的过度期待,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蔓延等。五是教育因素,如手脑分离、知行脱节,未真正实行素质教育等。劳动并不等同于劳动教育,劳动与教育结合,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爱惜劳动的真正的劳动者,关键是要赋劳动以教育意义,发挥劳动本质的价值。

劳动曾经让我们的教育很灵动。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的生活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他立下宏愿要“征集100万个同志,创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他写的《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手不用脑,快要被打倒。用脑不用手,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语言朴素,形象生动。他首次把垦荒、施肥、修路等劳动列为考试科目。教育部曾于1958年规定开设生产劳动课,初中开设手工劳动和农业基础知识,高中开设农业实习和机械实习,还规定学生每年要参加14至28天的体力劳动。把生产劳动教育制度化、课程化的做法,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劳动是立国富国之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问德国经济成功的秘诀,德国总理默克尔回答:“我们至少还在做东西。”可见劳动是德国经济领跑欧盟的秘诀。劳动让我们国家繁荣富强。劳动创造财富使中国工厂变成了中国市场,中国市场正迈入全球最大市场。劳动孕育创新使中国制造变成了中国智造,正迈上赶超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和美国制造之路。数据表明,201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0万亿元,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25万亿元,2014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超过万亿元。

劳动教育意见篇4

一、领导重视,高标准、严要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的扎实有序。

先进性教育活动之初,铁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照一贯的“争先创优”作风就把活动定位在建成一流的领导联系点、努力成为示范点上。把开展好先进性教育做为统领全局的中心工作,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总支书记、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抽调精兵强将,指定足够的力量具体抓先进性教育。在思想发动上,做到层层深入。不仅及时制定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制定了集中学习具体计划,制定了集中学习制度、补课制度、谈心制度、一帮一结对子学习制度、定期检查制度,按要求时限召开了全系统动员大会,而且,参加动员会的人员扩大到全系统干部职工;按照市先进办的要求,我们把学习教育对象扩大到入党积极分子和中层以上非党干部,并适时进行了三次再动员,把先进性教育活动抓的越来越紧,在思想发动上做到了入脑入心。使参加活动的同志们保持了旺盛的活动积极性,学习笔记、学习心得作得都很认真,规定动作全部完成。在活动安排上,作到周密细致、具体详实。紧密联系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实际并能够带动和指导工作,先后三次调整了学习动员阶段的活动安排,增加了中央省市重要会议和领导讲话精神,增加了劳动保障政策和业务知识,保证了活动内容的不断充实。在落实领导意见上,行动迅速。建立了市领导到联系点工作记录,对于领导意见,采取专报的形式,一事一报,并将领导下联系点情况和有关要求制发信息,及时上传下达。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上报信息23条,市先进办采用4条,市机关工委采用7条,省再就业简报采用2条。

二、注重实效,求深入、重民意,坚持边学边议边改相结合。

征求意见广泛深入。带着问题学,坚持边学边查边改,是开展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习活动一开始,就向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和企业劳动干部发出了征求意见函,通过梳理归纳出6个问题2条建议;开展了谏一言献一策活动深入征求意见,要求全系统干部职工每人提一条以上意见建议,经过梳理,又征集到13条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委方案提出的要解决的十个问题,我们又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提出并确定了劳动保障系统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解决的八个问题。转入第二阶段,以深入征求意见为切入点,下发了第二轮征求意见信,组织开展了广泛的谈心活动,重点征求对班子和班子成员的意见建议。组织召开了四个层面的的座谈会,分别向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基层劳资干部征求意见;梳理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11条。党性分析严格认真。对党性分析材料,层层把关,普通党员由支部书记和主管局长把关;中层以上干部由支部书记和局长把关;党组书记局长由市指导组和联系点领导把关。整改问题态度坚决。劳动保障局把开展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落实好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为职工群众办实事上,放在切实整改问题上。在活动中,坚持“四个办”,即:对企业、群众反映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坚持高效快捷“立即办”,主要解决和整改了国有企业集体身份混岗人员的退休问题,通过多次向伊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请示汇报,积极协调,目前,已经引起伊春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待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后能够得到解决;对群众反映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要坚持迎难而上“主动办”,通过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依法行政,有效的解决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监察大队为农民工依法追要打工钱追到腊月二十九,共为农民工追回拖欠的打工钱80多万元;对重大或带有普遍性问题,要坚持深入实际“上门办”,开展了社会保险申报征缴专项监督检查月活动,深入企业,依法促征缴,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维护了职工的社会保险权益;对一些涉入面广、政策性较强的问题,要坚持不遮不掩“公开办”,职工群众对医疗保险十分关注,有一定意见,为此,研究制定了一整套医疗保险透明服务管理办法,组建了医疗保险一站式服务大厅,实行核销医疗保险费一条龙现场透明办公;作到“三同时”:一是抓先进性教育活动同时,切实发挥好本部门职能,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主动积极地为农民工追讨打工钱,先后快速解决了三个建筑工地拖欠农民打工钱的问题。就业机构积极组织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五送”(即送政策、送资金、送技能、送信息、送岗位)活动。培训机构积极着手谋划组织对劳务输出的专项培训,目前,新建成的就业训练中心已经投入使用,三期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员达134人,并全部实行定单式培训,安置就业。仲裁机构快速办结三起劳动争议案件,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二是抓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切实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组织开展好重大工作专项会战。由五名业务能力强的共产党员组成增加退休人员待遇申报、审批小组,连续加班加点,用五天时间完成了3731名退休人员增加待遇审批任务,他们说:“虽然耽误了自家过年,只要退休人员满意,再苦再累也值得”。粮食企业并轨工作任务量大,时间要求紧,劳动保障部门的社保机构就抽调由9名共产党员带队的专项工作组,配合粮食局在星期六、星期日连续加班两天,完成了2304人的有关审核、申报任务。三是抓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切实为下岗失业人员办实事,帮助找岗位。积极与省报业集团联系,在去年工作基础上,今年,省报业集团将继续在铁力招用500名报刊零售人员。为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抓住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在家休息的时机,2月14日(正月初六)在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组织召开了外出务工人员先进事迹报告会,表彰了29名外出务工先进人员,在外出务工先进人员中选出的四名优秀代表在会上做了生动感人的外出务工典型事迹报告,现身说法,号召更多有外出务工愿望的青年走出去创业。从而拉开了我市2005年劳务输出工作的序幕。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

三、发挥作用,两不误、两促进,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活化形式,丰富载体,党员素质明显提高。采取主要领导带头作专题辅导,举办学习心得交流会,开展先进性教育知识竞赛,利用电教设备组织收听收看学、上网学,开展学习笔记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必读篇目全部完成,集中学习达48学时,测试及格率达100%。对退休党员送资料上门,指派专人上门辅导,保证了学习教育的覆盖面。组织开展了访贫问苦,结对帮扶贫困中小学生活动,参加了党员干部春节环卫周活动,参加了弘扬雷锋精神共产党员奉献日一条街活动,开展了对就业困难群众实施再就业援助活动,举办庆三八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知识竞赛活动,开展了各科室广泛征求意见解决实际问题活动,积极宣传政策法规参加科普大集活动,开展全方位的就业岗位开发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效果,巩固了学习成果,使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对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位,促使每位党员加深对教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起先进性教育是党性修养锻炼的过程,消除顾虑,坦诚地从思想上行动上积极投入到教育活动中来,投入到劳动保障工作中来,主动加班加点的同志多了,迟到早退的同志少了;工作求质求效的多了,不思进取的少了;主动服务的多了,群众不满意的少了。

劳动教育意见篇5

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应当重视的重点,对于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者的培養十分重要,因此教育建设应当做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期下,现代大学生往往缺乏劳动意识,其原因在于现代大学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忽略了劳动精神的培养,同时受家庭教育影响,很多家长从小溺爱孩子,大学生自小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这种习惯也许会随着年岁增长淡化,但很难完全消失,代表大学生缺乏劳动精神。5月1日-5月4日对系部教师及17级、18级、19级学生分别开展劳动教育相关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一、目前大学生劳动观念现状

当前我校大学生均为95后学生,大部分学生处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状态中,从小学到大学,劳动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另外,目前我们的德育工作中也缺乏此类教育环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劳动以及社会实践的学时数比例远远低于在校总学时数。在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习惯:

1、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不尊重校内保洁及勤工俭学学生劳动成果。在学校中随处可见教室墙壁、书桌上的脚印和乱涂乱画的痕迹。随处可见的纸屑、垃圾,食堂里剩饭剩菜成堆。很多学生无视父母辛苦,在消费上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互相攀比。

2、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淡薄。很多大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劳动活动中偷懒耍滑,一些必要的劳动比如个人清洁卫生也不愿意做,有的甚至在校期间没有打扫过寝室教室卫生,很少清洗自己的衣服和被褥,假期回家不愿意帮助家人分担家务,劳动意识淡漠,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好逸恶劳,旷课违纪甚至考试时弄虚作假。

二、原因分析

1、从家庭层面来看,独生子女政策及学业竞争压力,导致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学生在家里基本不参与家务劳动,家长也不主张孩子参与劳动锻炼。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努力学习,什么都不用干。

2、从学校层面来看,没有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较少。

3、从社会层面来看,学生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存在一些错误的思想,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一部分学生认为混张文凭只需拿到好分数,不需要有积极的劳动意识。学生之间的竞争也只是分数的竞争,没有人会对劳动的积极性进行竞争。同时受某些不劳而获错误思想的影响,导致出现看不起体力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

三、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意义的认识

通过调查,学生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有所了解但了解不深入。学生普遍认为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感恩意识,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对于参与社会竞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对于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小事入手,认真对待日常生活中水滴石穿的养成教育,入情入理地达到教育目的,帮助自我管理能力差、艰苦奋斗精神淡薄的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克勤克俭、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严谨踏实的艰苦奋斗作风。倡导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

2、加强劳动方面的教育。首先,加强劳动观念教育。劳动观念作为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为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进行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直接创造者。国和民是密不可分的,爱国必爱民,爱民必爱国,这是爱国主义的基本涵义。再次,进行劳动技能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劳动技能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劳动技能教育不仅要通过劳动理论课教育,而且要参加适当的劳动,使大学生学会各种劳动的实际操作规程,以保证劳动的安全和劳动的质量。

3、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品格

劳动教育应符合学生发展特点,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开展形式应多样化,通过社区义务劳动、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军训、勤工助学等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在实践中培养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正感情,培养全面人才,使大学生具有艰苦奋斗精神和健康向上的素质,锻炼大学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意志品格。例如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发明创造,实践操作,装扮校园,利用学校资源,开展结合社区义诊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技能展示,提高学生劳动意识。重视每一次劳动成果,可在班级举行成果展示,激发大家劳动热情、创造火花,体验活动乐趣。

劳动教育意见篇6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改革;产教融合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可见,高校的劳动教育需要跟学科特点相结合,开展与专业教育息息相关的劳动实践项目。播音与主持艺术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学科,国内高校基本沿袭了中国传媒大学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实践劳动逐渐在各方面暴露出不足。新闻传媒行业的日新月异,要求高校在面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劳动教育的现存困境时,既要具备大视角与前瞻性,也要注意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各校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逐渐完善劳动教育体系,从而更好地培养新时代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因此,本文将以“宁波财经学院”为例,具体分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实践劳动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尝试探讨其优化方案。

1现行问题分析

为了解宁波财经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实践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笔者分别向2019级和2020级的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00份。经分析得出,实践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劳动实践积极性不高与社会真实劳动机会不足两方面。

1.1学生劳动实践积极性不高

1.1.1专业自信缺失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的专业赛事并不少见,对于播音主持专业而言,“齐越节”“夏青杯”“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及电视台、高校举办的播音员主持人大赛等各级、各类赛事都为高校本专业学生提供了锻炼专业技能、丰富专业经验的机会。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被问及是否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相关赛事时,有54%的学生选择了积极,46%的学生选择不积极,二者相对持平。其中2020级学生的参赛积极性较高,66.67%的学生持积极态度,仅有33.33%的学生持不积极态度;2019级的学生则正好相反,积极的学生人数仅有42.31%,不积极的人数占比57.69%。2019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专业学习生活后,参赛积极性反而有所下降,如2020年象山校区第二届新声代·候鸟音十佳主持人大赛的报名人数中,2019级的报名人数仅为2020级报名人数的一半。究其原因,除去上述提到的部分对专业缺少兴趣的学生外,大部分对专业仍旧抱有热情的学生却因自认专业水平不足、能力有限,不愿意“丢人现眼”,对于各项赛事望而却步。另外,还有一类学生在入学初期热衷参与各项比赛,但屡战屡败,自信心受到打击,挫败感日益累积;相反,在各项赛事中崭露头角的少数学生一路高歌,屡获佳绩,赢得了更多机会。鲜明的对比使得部分学生逐渐产生自卑心理,陷入自我怀疑,从而不愿再做新的尝试。1.1.2专业兴趣不高早功训练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初级基础实践训练,是学生在专业入门初期奠定技能基础的重要一环。可以说,对于早功训练的态度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兴趣程度及其专业水平的高低。然而,笔者实地调研的情况反映出部分学生的早功练声形式大于内容,不能取得较好的练声效果。纵观本学科的发展历程,众多高校先后陆续开设播音主持专业,艺考生也在逐年增多,传媒行业对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饱和,供求市场由“供不应求”变成“供过于求”。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在高考时选择艺考,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并非是对艺术专业抱有浓厚兴趣,而是看中了艺术专业对文化要求较低,可以走“捷径”上大学,待到其上了大学,也就“功德圆满”,可以放任自流。由此可见,学生对本专业缺少兴趣,也是其消极面对校内劳动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

1.2社会真实劳动机会不足

1.2.1校区地理位置不便问卷结果显示,93%的学生表示自己在校外进行专业相关活动的机会不多,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地理位置偏远,不方便外出。宁波财经学院也尝试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如开设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带领学生到一线媒体机构参观学习,或是教师带领学生到市里参加朗诵会,积累舞台经验。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在于学生无法通过短期参观吸收一线的传媒工作经验,且舞台的临场反应也不是通过几次表演就能练就的。另外,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有少部分学生曾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商演的机会,但因为地理位置原因并未合作成功,商家不愿意报销路费,而活动主持报酬可能还抵不上学生来回路上产生的费用,因此,商家在选用商演主持人时,逐渐不再考虑地理位置过于偏远的在校生。在此背景下,学生处于既不占地利,也不占人和的尴尬局面。1.2.2社会实践竞争较为激烈由于在校生的校内课业内容较多,学生较少有时间到专业的媒体单位从事长期、高效的一线传媒活动,因此,无须占用过多个人时间的商演主持成了学生校外实践的首选。浙江省经济较为发达,各类小型商演主持活动遍地开花,众多播音在校生趋之若鹜,而且交通运输网络的便利也能够将各高校的播音主持人才快速输送至省内,乃至省外各地,地域上的隔阂基本不是问题。据统计,在杭州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院校有3所,其播音主持专业办学历史相对较长,因此,来自这3所学校的学生在商演主持小圈子里具有先天的优势,商家也更倾向于跟熟悉的人合作,从而形成了一个商演主持的供应链闭环。而宁波财经学院的播音主持专业至今刚创办两届,尚未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属于自己的圈子,播音主持在校生所面对的校外实践竞争压力较大,有45.16%的学生认为商演活动的“圈子”是他们难以开展校外实践的主要原因之一。

2优化策略初探

2.1实践模式改革

2.1.1培养全媒体人才中国传媒大学付程教授在《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中表示:“专业教学中在强化业务训练的同时,应引导学生确立‘节目整体’意识,主动去把握节目整体,增强驾驭节目整体的能力,而不能仅仅停在被动地表达篇章稿件文字的状态。”[1]这强调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胜任一档节目生产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角色,满足当下全媒体传媒人才的需求。有学者提出:“‘全媒体’意味着信息技术将深度介入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传播实践中,全媒体记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改组稿甚至重写稿件的能力,还要熟悉广播电视传媒表达、采编播发全流程一体化协作运作形式。”[2]这就意味着在媒体融合的语境下,学生需要具备“融合型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并且掌握“全媒技能”[3],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问题。全媒体人才的培养意味着学生在专业兴趣方面有了更多的发展方向,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特质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在学生基本具备胜任传媒团队内部各个岗位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另外,为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教师可以把不同特质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促使其取长补短,形成融合型团队,从而培养出既拥有一技之长,又能胜任各个岗位,并且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的全媒体人才。2.1.2更新实践劳动评价机制在如今数字化、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在播音主持劳动教育过程中利用互联网科技进行“产业化”创新探索势在必行。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必将面对广大受众的传媒人,应在求学期间就做好被广大受众审视、评价的心理建设,提前适应与陌生受众互动的模式。因此,师生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创建自媒体账户,提供作品展示平台,将播音主持学生的作业作品化,将作业公开化。与此同时,学生实践劳动成果的评价机制应由传统的教师“一言堂”逐渐过渡到受众的实际反馈机制,或根据一定占比互相结合,建立一个良好的“学生——受众”双向传播的互动体系。在这个体系下,学生在校内就能切实感受到市场取向,从而会在创作作品时进行自我修正。另外,学生劳动成果也可报送给各类媒体机构,由一线从业人员对作品进行评判,予以指导,点明其与市场媒介产品之间的差距与不足,指明学生进步的方向。可以说,新的实践劳动评价机制能够有效规避教师对于学生的固有印象,也能够避免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恶性循环,学生身上未被教师发现的闪光点可得以展现。

2.2产教模式融合

2.2.1打破人才培养壁垒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功力,除了在校内设立广播电台及各类有声语言比赛之外,校外还有一片广阔的天地有待开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不能只在校内进行,还应鼓励学生到校外参加实践。教师要动员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到校外劳动,需要对学生先进行思政教育,让其意识到校外劳动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老一辈播音艺术家齐越就有过两次下乡劳作的经历,这些经历对他的播音及教育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看到农民们劳动时不怕苦、不怕累,听到好的意见后欣然行动起来时,会想起自己曾留下了错误的骄气、丢失了应有的谦卑……”[4]这是齐越在姜庄子村劳作时自己作的反思,由此可见,参加实践有助于个人发现自身不足,及时修正错误,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更好地为行业、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因此,齐越在北京广播学院任教时就要求学生“根基要深”,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齐越在北京广播学院任教期间带着学生到各地方台实践的教学方式值得借鉴,因而“走岗”教学应运而生,即通过与“岗”的对接和实操,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5]。这便要求高校要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与当地各类媒体形成合作关系,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比如,高校可积极组织学生到当地广播电视台参与顶岗实习、节目策划、为片子配音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参加一线媒体实践的机会,切实解决没有机会、没有人脉、交通不便等影响学生进行校外劳动的客观问题,最终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事业媒体单位的“双赢”。2.2.2突破学科专业桎梏《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如今,各类媒体都在逐步融合,互相取长补短,其中全方位“融合”是创新的关键,“产业化”创新是实践的动力[6]。作为研究、教授传媒理论与技能的高等院校,在实现劳动教育的“产业化”时,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是大势所趋,学校拥有设备、场地等优势,但各学科教师掌握的知识技能有限,突破各学科之间的桎梏,相互合作,有利于带领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在“产业化”的创新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拥有双重身份,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媒体内容把关人;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媒体内容生产者。传媒工作具有群体性,各岗位分工不同,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组建工作室,教师担任指导,以竞标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为各类传媒单位提供媒体产品,将实践课堂变成传媒团队运营的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专业劳动机会,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产业化”,强化专业教学效果。

3结语

播音主持作为一门相对特殊的学科,其在劳动教育方面也存在着相对的特殊性,高校在面对专业劳动教育产生的问题时,既要从思想层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要考虑到制约学生发展的客观因素;既要在校内创造实践课程,也要在校外为学生提供劳动的机会。因此,教师与学生、系部与学院、学院与媒体等多方要协同合作,制定并落实播音主持专业实践劳动的有效方案。与此同时,高校要从思想上、行动上领会《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传达的精神,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添砖加瓦,将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实践劳动与职业需求做到无缝对接,为播音主持行业注入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付程.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87.

[2]李瑾.宁夏融媒体人才培养路径[J].新闻论坛,2020(4):120-122.

[3]谭筠鹏.融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教育改革方案探析[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0(2):96-99.

[4]张海燕.姜庄子与大建安村的劳动经历对齐越播音及教育思想形成的影响[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1):26-30.

[5]倪琦珺.知行合一: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实践探索[J].传媒,2020(11):81-83.

劳动教育意见篇7

既然劳教要立法,就必然会涉及到名称定位问题。目前大家比较看好和认可的一种叫法是“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而笔者的观点是,未来劳教法律制度名称宜用“矫治法”为妥。

为了说明这一观点,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监狱法的名称定位。监狱指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也指关押罪犯的处所。从字面上看,监狱是监禁罪犯之地。监狱法名称上并没有违法犯罪行为和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活动的文字表述。而实际上,监狱关押的罪犯无疑是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而受到刑罚处罚的人,并且监狱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通过政治思想、法律、道德、文化、劳动技能、心理矫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促使罪犯改过自新,重做新人,回归社会,做守法之公民。监狱法已经颁布实施十多年,对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监狱法的命名也是专家学者的共同意见,并且得到了全社会的一致赞同。所以,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监狱法名称上没有提及违法犯罪的行为和对罪犯进行的教育改造活动,但实质上,监狱关押的是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员并且对其进行教育改造是不争的事实。于是我们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监狱法不必要叫做违法犯罪行为教育改造监狱法。这个结论为矫治法不必叫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提供一个类推例证。

下面再来分析一下劳动教养这一名称。我国从1957年建立劳动教养法律制度起,劳动教养一词在司法界就经常被使用。而通过50年的司法工作实践,尤其是作为劳教系统最基层单位、最基层人民警察,我们最常用的是劳教二字,比如说:劳教所、劳教人员、劳教一年等等,人民群众常说的一句话是:某某被劳教了。从一开始的劳动教养至现在的劳教(官方正式叫法仍然是劳动教养),这是司法工作实践对汉字的固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遣词造句的一贯手法。现实中,大家都能够认同这样的观点,叫劳动教养是对的,叫劳教也行或者说也不错。笔者的这一分析是为了把劳动教养制度的名称“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简化为“矫治法”而提供又一个类推例证。既然劳动教养可以演化为劳教(当然是通过五十年演进而来),那么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同样可以演化为矫治,我们难道也需要再等五十年吗?

劳动教育意见篇8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立足点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2-083

《劳动与技术》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生活实际、当地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以实践为主。下面我结合这几年来对这一学科的教学实践,谈谈《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立足点。

一、立足于学生

立足于学生,就是教学与实践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中年级学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想象能力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和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容易动摇。他们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比较感兴趣。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方面的教育,正好符合了他们的形象思维、愿意模仿、对事物容易感兴趣的特点。但是这个时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必须避开学生年龄与心理特征中的负面特点,注意学生的非持久性,关注学习中的安全与道德教育。

高年级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和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对于这一学段的学生,针对他们的求知欲与动手能力,可以进行一些较复杂的技术学习与锻炼,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随着劳动工具的复杂化,更加注重对他们的劳动安全意识教育。

二、立足于工具与材料

工具是指工作时所需用的器具,大部分工具都是简单机械。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工具,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使用方法。在劳技课上,材料可以狭义地以给学生解释为是制作作品的原始物品,如纸、木块、塑料等。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随教学单元的不同,需要用到的工具与材料也是不同的。三年级学生所接触到的工具与材料只是最简单的纸、剪刀、裁刀、胶棒、双面刀等,这一个学段,学生虽然利用工具,但他们还没有“工具”这一概念。这里,不必要对学生灌输太多的概念性的东西,只是培养学生的制作兴趣,对工具有一些感性认识。四年级学生继续学习纸工,并开始学习泥工。这一个学段,学生的眼界慢慢开阔,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制作不仅仅局限在纸的世界里,身边最常见的泥巴也是很好的制作材料,伴随着泥工材料的出现,制作方式也出现了更多的花样。而且,泥巴可以制作出纸所不能表现出的一些作品或效果。纸的纤细与精巧和泥的厚重与朴拙所形成的对比,开始影响到学生的审美。到了五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制作材料与制作工具,习得更多的制作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木块、塑料、常见金属都是可以用来制作手工的材料。由于制作材料的多样,工具也多了起来。比如木工,要用的锯、刀、锉、砂纸等;金工,则要用的钳子、锤子、扳手等;塑料制作时,还可能用到酒精灯等。六年级时,学生开始接触家用电器,除了用木、塑料、金属等材料制作手工,还加入了电子器件等材料的制作。到了这一学段,学生已经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材料都可以用来进行制作。只要自己有创新的大脑,随时都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创作出优美实用的作品来。

三、立足于生活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教育是一个开放性学习领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应打破学科体系相对封闭的状况,倡导课程的综合性,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劳动教育意见篇9

关键词:劳动法基本内容基本制度统一劳动法制

我国((劳动法))自1994年公布、1995年实施以来已有七布叼丰头了。实践证明,读法对于我国劳动法制的建立对于调整我国的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劳动法体系不完整,内容不全面,制度不健全,加上全国劳动法制不统尸,这使得法律对劳动者的保障等方面显得软弱无力。笔者步}扰健全我国劳动法制问题略述己见。

一、关于充实劳动法的基本内容问题

与经济活动及市场紧密相关的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需要完备的劳动法律加以规范和调整。鉴于我国劳动法内容的不完整、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善,我国应当充实劳动法基本内容。

首先,要把现有有关劳动关系的成熟的法规规章规定。如《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关于“适用范围”、“适用期,’、“劳动圣洞的解除,’等内容;《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关于“试用期”、和“关于终止解除合同证明书,’;劳动部的《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力祛》、《集体合同规定》以及有关.‘法定节假日”的规定等内容,是劳动法的基本内容。我们应该把它们整理加工,列人((劳动法))的条款,改变目前的分散与零乱局面,以方便法的适用。

其次,增加新的劳动法内容。(1)关于职业培训。

《劳动法》在总则规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劳动者应提高职业技能。同时,专设第八章职业培训,规定了国家、各级人民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发展职业培训的相应义务,但内容单薄;依据《教育法》和《劳动法》制定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了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但主要是针对教育体系而非企业体系的学校;劳动部国家经贸委的((i业职工培i)}}规定》进一步指出企业和职工的培}i}责任,但企业“根据本单位实际”订立培训宝找l和制度的自过大,罚则中规定的责任也太轻,“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应该增加企业培训机构、培iJ}l责任的法律规定。(2)关于就业平等权利。((宪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者阪映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的法制原则,但就业权的不平等待遇在过去不被国人所普鱼重视,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人事管理制度的变革,人才流动成为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乃至整个社会体系生命力的象征,这个为人们所习‘赓性接受的“不是问题的问题”变化为“真正的问题”或研究对象。审视我国现行的法律,这方面主要表现以下不足:规范局限于抽象的原则,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局限于男女平等或性别平等,忽视了人群,如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甚至不同长相外表的公民之间实际存在的.‘就业歧视,’。我国劳动法今后应作较大的弥补。(3)关于劳动者之就业权与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关系。劳动法又寸斑途见定尚属空白。就业权或劳动权是我国公民的宪法权,((劳动法》的主要立法目的就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中当然包括就业权。

年满16周岁有劳动能力的自然人享有就业权。同时,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公民有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那么,未接受或未完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年满16周岁的公民能不能就业?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会不会为违反义务教育的行为者平增一些勇气和信心呢?《劳动法》可以添加条款:凡录用未接受或未完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年满16周岁的公民之组织或个人,应当提供劳动者接受或继续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条件,使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达到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同时,对期限、方式、责任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规定。

二、关于完善劳动法基本制度问题

(一)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劳动法》第16条、第19条规定“劳动关系”为“劳动合同关系”,《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可题的意见))第2条、第8i.’条又承认了“事实劳动关系”。承认“事实劳动关系”就不利于劳动合同制度的推行。在实践中,百分之八十多的劳动关系没有劳动合同,法律的强制性和神圣胜遭到严重蔑视。但是“事实劳动关系”又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立法予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关于劳动合同的解除。我国目前还广泛沿用“开除”、“除名”、“辞退”等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行政用语。与“解除”混同,既不利于法制宣传,又不利于劳动法的理解和i彭月。建议取消旧的行政用语,统一使用“解除”这一法律术语。

关于业业手巨签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劳动法))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准见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但对用人单位拒签合同或违反平等协商原则强制签订合同的违法行为未规定法律责任。《劳动部关于贺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7条规定“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行政部门应预以纠正。用人单位因此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按劳动部链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补偿力法》进行赔偿。”这里,“预以纠正”是个既抽象又模糊的表达,在执法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实现法的指引功能,当然也就无法保证执法结果的严肃性与合法胜。因此,在修订捞动法》时,又明确具体翅醚见定企业拒签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关于集体合同。目前我国的社会现实广泛表现为劳动合同要么没有,要么是格式合同即用人单位单方出具的合同文本,劳动者只有签名的义务,全无协商的权利。要改变这种局面,在劳动力市场已经严重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决非易事。劳动合同的推行不可育}i}利进行。但是,我们可以依靠集体合同来保护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弱势一方很p劳动者的权益。《劳动法》应该规定人数多少以上的企业应当订立集体合同,并赋予集体合同以强制性。

(二)劳动者的工资制度

劳动者工资的结构、类型、名称等,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完全一致吗?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无论所有制形式,工资制度的依据一律是《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红城的规定》。既然劳动关系是平等主体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丘封仓又是自负盈亏,国家没有必要规定过死。而且实际操作中,劳动领域的工资也没有遵照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执行。现在有人预示,入世以后的工资是向灵活性发展,即企业享有充分的自。我认为,作为法律要做的,只需要保障劳动者手澎驯权的实现与规定最低工资制度。

(三)劳动者的工时制度与休假制度

关于工时制度。《劳动法))第.p6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劳动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实施力祛》第3条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应该综合起来修改为“职工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因为工时制度在现代劳动法中的意义就是“最长的工作时间之规定”,体现了劳工的休息权、生命权、健康权等人权伦理思想,假如不附加修饰语“不超过,’三字,那么也可以把"8小时”、.,小时”理确车为最低工作时间的规定。

关于休假制度。《劳动法》未规,.劳动者享受探亲假、婚丧假等权利。《劳动法))第45条规定了劳动者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国务院至今没有规定。根据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第4条“业封址职工休假,由业业根据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入世以后,随着外资和外国劳动者的大量涌入,外国劳动者享受的休假制度,根据待遇平等原则,我国劳动者也有权享受。《劳动法》应该在休假制度方面作相应的完善。

(四)社会保险制度

《劳动法》第九章规定了社会保险制度。由于社会保险的范围已超出“劳动法”调整的领域,社会保险法与劳动法是并列的关系,因而,在《劳动法》中规定社会保险,并把社会保险事务归人劳动部门就是不恰当的做法。笔者还认为,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置不科学,应该恢复以前的结构,一分为二地把其分为“劳动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

(五)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方式主要分为仲裁和诉讼。笔者认为在仲裁制度和诉讼制度方面均存在缺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结构设置不够正规、乃荃,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仲裁机构处理劳动争议;诉讼应增订《劳动争议诉讼程序法》,按专门程序而不是民事诉讼程序审理劳动案件。劳动争议处理问题直接影响劳资关系,影响劳资双方与政府的关系,影响经济建设,影响社会稳定进而影响政治建设的进程,因而在制度建设中必须十分审慎。

三、关于统一劳动法制问题

目前,我国劳动法制尚不统一。

我国劳动领域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她方自治”,劳动关系主要依靠地方法规、甚至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的文件来具体调整。如劳动合同鉴证制度,《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i条规定为:“劳动合同鉴证是一一行政监督措施,尤其在劳动合同制度全面实施的初期有其必要性。劳动行政部门鼓励并提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进行劳动合同鉴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能以劳动合同未经鉴证为由不受理相关的劳动争议案件。”这一意思不明确,无法推定劳动合同鉴证是授权幽于为规范,还匙虽制规范,因而地方规定各异。

如犷东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自1995年5月1日起施行)第8条“劳动合同自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上签字之日起生效0第35条“劳动合同鉴证,是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审查、证明劳撰幸同真实性和合法性的一项行政监督、服务措施。劳动合同经双方签名盖章后,由劳动行政部门办理鉴证。”从中可看出劳动合同鉴证是自愿的,不带有强制性,但广东省在实际操作中又规赴省属国有大型企业的外来工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必须鉴证。天津市J班卫年以}U}ft有的劳动合同都必须鉴证,ZX卫年修改后的袄津市劳动合同制度规定》又改为“可以鉴证”。北京市现行姨动合同规定》则只字未提鉴证。我认为,劳动合同鉴证制度应该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相当长时期内不可或缺的劳动法律制度,它又剑准行劳动合同制度、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以及争议的有效处理等方面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我国劳动法应该作出某些相应的规定。

社会保险基本上也是“地方自治”。社会保险五大险种,除了失业保险为国家较全面地规定外,养老、工伤疾病、生育保险均主要为地方规定、地方管理。

劳动教育意见篇10

问:我儿子是一名初二学生,因在校和同学打架,被学校开除学籍,现辍学在家。我儿子多次表示悔过,希望回学校上学,但被校方拒绝。我准备学校,但有人告诉我,学校不是“行政主体”,不能成为被告,被告只能是当地教育局。请问,我能否,我究竟该谁?

林洁(河南平顶山)

律师意见:我国《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权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由此学校获得了对在校学生法定的惩戒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就可以开除学生,尤其对于有权利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学生。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任何单位和组织都不能随意剥夺。另外,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8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第49条、第51条规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及其监护人或者其他组织和个人有权向有关部门投诉,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或者依法向法院提讼。上述规定表明,学校可以通过合法手段惩戒未成年学生,但不能开除学生。

开除您儿子的学校可以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作为国家推行教育政策的特殊机关,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同样执行着公共行政的职能,享有法律所授予的行政管理权力。在我国,行政主体的范围并不仅限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管理机关,还包括其他法律授权的组织。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因有权“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而具有了学校行政管理范围内的行政主体资格,属于行政主体中的法定授权组织。因此,如果您不服儿子被学校开除的处分决定,可以向当地教育部门投诉,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判决离婚,无需办证

问:前不久,我向法院离婚,法院经审理认定我与丈夫感情确已破裂,遂判决离婚,并出具了一份判决书。现在,我正在办理离婚的相关手续。请问,我是否还要到民政部门办理离婚登记?

杜兰(广西南宁)

律师意见:我国目前存在两种离婚程序:一种为协议离婚,选择这种方式需要双方当事人自愿离婚,就财产、子女抚养等达成协议,然后到民政局办理手续,取得离婚证;另一种是到法院离婚,取得调解书或判决书。以上两种方式效力等同,也就是说,法院的离婚判决书相当于离婚证。所以,您不需要再去民政部门办理离婚证了。

拖延签约,工资翻倍?

问:李某是我们公司新招聘的员工,至今已在公司上班27天。其间,公司多次要求李某按招聘时所达成的口头协议,与公司签订正式的书面劳动合同,但李某以种种借口推脱。后来公司经侧面了解得知,李某之所以如此,是为了拖延时间,以便在一个月后,向公司索要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李某私下对同事说:“只要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公司都得支付双倍工资。”请问,李某的观点是否正确,公司该怎么办?

马明宇(广东东莞)

律师意见:李某的认识是错误的,他对双倍工资处罚制度存在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