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7:59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篇1

摘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我国经济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则是个老大难的事情。文章从企业自身以及外部环境上分析了原因,主要从最普遍的融资方式——银行贷款入手,从民营企业内部到国家经济环境等方面得出融资难的原因。根据分析的原因文章提出企业自身应加强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工作,国家也应改善经济环境。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外部环境;对策

一、引言

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逐步得到了广泛认同。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各家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中民营企业只占21%。2001年10月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一项有关中小企业(其中国有独资及控股企业仅占30.9%)贷款发放的情况调查显示,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最低,为60.4%,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即使在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浙江也不例外,如2002年对浙江省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7%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有66.4%的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

二、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一)什么是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也叫“民有企业”,顾名思义,就是公民自己出资经营的企业。民营企业不是法定概念。一般按照社会上的传统讲法,把集体、私营和国有企业转让私人承包的,均称为民营企业。党的十六大首次将非公有制经济列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融资风险

在民营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违规甚至非法融资层出不穷,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风险,具体表现在:

1、管理监督机制缺位,形成道德风险。有些民营企业在获取大量、高额的银行贷款后,或蚂蚁搬家,或瞒天过海,将资金抽逃、转移到外地,甚至国外,然后逃之夭夭,使银行追债无门,造成“金融地震”。

2、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融资,美化报表,向银行提供含有大量虚假信息的审计报告,增加了银行甄别信息真伪的难度。

3、经营行为不规范,形成投机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资金的流动性风险。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企业的老板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企业在不同程度上等同于老板个人,员工处于被动的“打工者”地位,参政议政意识薄弱。企业的经营方式、策略完全取决于老板个人的兴趣偏好和能力水平。

4、品行操守的不确定性,形成法律风险,给企业经营与生存带来致命的打击。

三、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自身先天不足

从民营企业自身情况看,存在许多不利于贷款融资的固有缺陷,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许多是由原来的乡镇企业、街道企业转制而成,其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论和实践,在管理上存在财务不规范,报表不真实的现象。由于民营企业没有建立或健全现代的财务管理机制,其直接导致以下两种后果:

1、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由于民营企业普遍经营时间短,缺乏历史的信用记录,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而且它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影响银行对其信用进行评估,从而使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求保持慎重的态度。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一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欠息,无偿债能力;贷款用途不大;不守信誉;企业管理混乱;经营无固定场所;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信用等级bb级以下。

2、信息不对称,银行难放心。银行借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二)外部环境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给企业贷款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所有制性质来划分的,国有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要容易些,而乡镇企业、集体企业要获得贷款就难得多,一些私营企业干脆就得不到国家银行的贷款。其主要原因是姓“公”、姓“私”的价值判断作怪。资料显示,国有经济对全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占31%,非国有经济的贡献达68%。非公有制企业从银行取得的贷款额度,只占总额度的十几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非公有经济贷款的利用率极高,另一方面,可以看出非公有经济资金相对紧缺。其具体表现在:

1、我国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2、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3、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资金来源不断萎缩,负债经营过重,资产质量下滑,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

4、政府财力扶持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在于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及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工作,努力塑造企业的健康形象

1、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信用程度。民营企业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要想通过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在这方面,民营企业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通常a级以上信用级别企业的各项指标为:资产负债率低于50%,利息支付倍数达到4倍以上,全部资本化比率在40%以下,资金流量比率在50%以上,存货周转率在4次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在8%以上。另外,民营企业还应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杜绝不良信用记录,提高还款的信誉程度,大力开拓产品市场,用订单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作为抵押。

2、实现民企-银行信息共享。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大弊端在于其领导者出于申请银行贷款、偷漏税等目的,随意编制不同的会计报表,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国家监督以制止多套报表现象,就必须实现对民营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共享,即政府的经贸、财政、税收、金融、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等有关部门共同探索建立部门间信息互通与共享机制。为此,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工具,在政府有关部门间建立民营企业信息与共享平台,并在法律框架内实现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交流与共享,实现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制止多套报表现象,而且可以强化民营企业财务基础工作,推动财务管理现代化。

3、规范经营,强化管理工作,建立规范财务管理系统。努力转变为具有先进管理经营理念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上要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建立现代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方面民营企业不仅要充分吸取家族式管理模式灵活高效优势,而且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果敢地抛弃旧的管理模式,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情况,走向股份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建立起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型的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模式。着重提高企业经营者和主要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要进行有关政策法规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学习培训,造就有现代管理意识的管理者。建立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二)改善外部环境,使民营企业切实得到应有的待遇

1、银行应该转变观念,打破所有制上的歧视,给民营企业以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样待遇。银行应减少民营企业贷款手续,加强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银行是否贷款以企业项目的风险高低为标准,而不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在银行面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地位。

2、国家以及地方应大力发展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是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步骤。中小银行和民营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亲和力,是天生的合作伙伴。尽快允许开办私人银行或民营股份商业银行。最大程度为民营资本的流通与扩张提供舞台,同时最大的好处是没有传统国有商业银行那么多的“官气”,让民营企业可以在相对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平等地讨论贷款等严肃问题。现在虽然有几家所谓的“民营股份制银行”,但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国有资本的影子。

3、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机制,创建市场化担保机构。目前,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在地方财政支持下,组成的担保中心。担保企业资金来源可多家负责,比如地方政府出一些,受益的民营企业出一些,社会中介组织自愿者出一些等等。一般来讲,能获得担保的企业应具有这样的条件:企业具有成长性和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为本行业平均水平以下,三年内没有不良信用记录,主要产品有市场、有收益等等。担保基金可存入商业性金融机构,由商业金融机构协助管理。

4、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商业银行一是要积极参与政府部门改善金融环境、创建金融安全区建设,加大操守诚信的宣传力度,努力重塑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社会氛围,对少数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制裁,使逃债赖债者无立锥之地;二是建立信用档案,明确信用标准,强化信用监督。积极推进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信息征集中心建设,完善公共信用登记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和接口,将客户生产经营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有价值信息及时登录系统,共同维护系统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增强实用性;三是每年精选一批诚信度高、操守规范的会计师事务所参与融资客户的财务审计,增强数据的真实性;四是以诚信为基础,建立平等互利、相互信任的银企关系。在经营过程中,双方都要既知法、依法、守法,又互相理解支持。

参考文献:

1、谢朝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管理,2001(3).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篇2

1、管理模式———家族式。据统计,我国的民营企业中管理模式为家族式的占有大多数。家族式管理的民营企业,其重要职位由这个家族的人员负责,公司的决策权也由家族人员制定。这种模式形成高效率的管理决策制度,但也形成“一手遮天”的弊端。民营企业在创立初期,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扩大,就要顺应公司的发展做一定的变化。

2、经营体制———灵活。民营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为了适应市场,所以其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获得利润,就要迎合市场的需求。为了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了使自己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坚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的同时,民营企业选择以市场为导向,以“不变应万变”的这一自主决策面向市场,顺应市场的千变万化,在市场经济中稳步发展。

3、规模———小。我国的民营企业创立初期,一般是以家庭为核心发展的。家庭积蓄和民间借贷等方式是其公司成立的最初来源,这也决定了我国民营企业的主体一般只是中小规模。

二、融资与融资风险的认识

1、融资。“融资”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融”即融通,“资”则指资金。融资是一个资金运动的过程,由供给方向需求方。运动过程包括资金融入与融出。在我们的经济实体中,企业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资金来源的状况往往取决于资金运用的效益。

2、融资风险。融资风险是指企业融资或筹资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风险。我们通常所指的融资风险是债务风险,即狭义的融资风险。只要企业有资金的借入,就必须按期还本付息,由其资本收益率和借款利率不确定所产生的风险。

三、民营企业融资风险辨识

本文从资金的来源不同即外源融资中的债券融资、商业信用融资、以及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贷款,民间借贷融资方式所产生的融资风险进行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的辨识分析:

1、债券融资的风险。债券融资风险是指民营企业在利用发行债券方式筹集资金时,由于发行数量不当,发行价格、时机选择、票面利率、还款方式等方面考虑欠佳等原因所造成的筹资成本过高,导致经营成果损失的可能性。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还是由政府控制,国债是债券市场的主流,企业债券只能是债券市场的配角。民营企业的比例非常低,大部分还不能上市流通。而且由于债券市场是政府监管,利率由政府决定,企业债券的同期利率都要比银行的存款利率水平高40%。现在民营企业中成功发行债券融资的只有西安金花企业集团和重庆力帆,发行债券融资的门槛还是过高。

2、商业信用风险。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行为。对筹资企业来说商业信用包括赊购商品、商业承兑汇票、预收货款、分期付款等几种方式,是一种在经济贸易中最常见的债权债务关系。

3、银行贷款风险。银行贷款是指银行以一定的利率将资金发放给资金需求者,并约定期限偿还的一种经济行为。银行贷款的特点是成本低、风险小,是企业贷款最理想的方式。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产生的融资风险有以下两点:①财务风险。民营企业申请在商业银行融资时,银行要求企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本付息。如果经营不善,不能归还借款,那么企业自身就要面临破产关门的风险。②利率、汇率以及其他条件的浮动所带来的风险。这些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也会使企业遭受一定的损失。例如企业从银行,使用固定利率贷了一笔长期借款,但由于资金供求市场的变化,银行的利率下调,那么企业按原定的固定利率将不得不多支付利息,融资成本增加。

4、民间借贷风险。随着企业的发展,因向银行贷款存在一定的难度,又急需获得资金,此时,民营企业就会以高息向私人借款,即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与自然人、自然人与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关系。民间借贷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点:①从短期来看,民营企业的贷款月利率8‰到30‰不等,甚至有的高达50‰。民间借贷的贷款利率几乎都高于了民营企业的盈利水平,这无疑就增加了民营企业要面临的还债压力,甚至因此压垮他们。②从中期来看,因房地产、大宗商品等具有可观的利润,相当多的民间借贷筹集的资金都投入其中。但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变化多端的行业,价格下跌就会导致资金链一定的断裂。最后年终结算期,因市场经济的变化将给民营企业带来一定的破产风险。③从长期来看,因利率的畸高,民间借贷吞噬了实体经济一定的利润,长期来看,并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资金累积。更因为,民间借贷因尚无具体的法律保护,其不稳定性还有其他不可控的因素,将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

四、民营企业融资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根据民营企业不同融资方式所要面临的融资风险,现从企业的内部———自身素质和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的内外部原因分析。

(一)融资风险的内部原因分析

1、民营企业的内部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产权结构的限制。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大多表现为家族式、粗放式管理,产权单一。民营企业实际仍是家族控制,即使采取了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采用现代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很少。

2、民营企业自身信誉度相对较低,导致融资渠道狭窄。在市场经济中,民营企业互相交易时最重要的就是信用。但现今制约民营企业融资与发展最大的障碍也是信用。在经济贸易往来之中,各个民营企业之间的债务关系往往发展成了多角债务关系。例如,互相拖欠货款。如果其中一个企业货款收不回来,那就开始拖欠其他企业,连环反应发展为“多角债务链”关系。

3、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财务信息等透明度不高。在财务管理方面,民营企业中的收入、成本、资金等财务指标不明确,没有详细的财务规划和预算,从而在企业运行中经常出现资金吃紧、成本增加等失控状态。民营企业一般未能建立起规范的、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治理机制不健全,财务上普遍存在一个企业两套账、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财务账册不完整、基础的财务会计信息失真、账实不符等违规现象

(二)融资风险的外部原因分析

1、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保护滞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主题一直都是大型国有企业,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现行建立的各种法律制度有益于维护大型国有企业的权利义务,而不太适用于民营企业,他们缺乏一定的法律规范和法律保障。我国的经济是由计划经济逐渐转轨到现在的市场经济,处于一个成长阶段,所以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就导致了这种现象。

2、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政策限制,发展缺乏政府的有力支持。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型而来的,国有经济作为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宠儿”,得到他们的强烈扶持,而民营企业是在国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目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因资本市场的所有制偏见和政策歧视,民营企业处于劣势,社会地位得不到提升。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篇3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家族企业;上市融资;控制权;风险管理

研究民营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融资操作中的控制权风险意识与行为倾向,有助于民营企业在新兴资本市场中的健康成长,同样也有助于我们把握新兴资本市场的发展走向和系统风险的防范。

一、企业上市融资与控制权风险意识

在资本的趋利性和企业家的资本人格化驱使以及地方政府的扶持和中介机构的引导下,民营中小企业股改上市的热情不减,而与上市融资伴生的企业控制权风险同样为企业所警惕。

(一)社会资本融通导致企业控制权让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上市融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企业主以企业控制权的让渡来获取社会资本,达到扩充企业资产总量、壮大企业经营实力、增殖自有资本规模和延伸资本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目的。尽管企业主是一种主动的让渡,但有足够分量的社会资本进入企业后,除要求分享与其资本份额相对应的企业成长利益之外,还会以在股东会表决和进入董事会参与决策,以及推荐经营管理人员等方式染指企业的控制权。企业所有者特别是旨在持续经营的家族企业的终极控制人,在与社会资本的博弈中,能否让渡和愿意让渡多大的控制权,总是在企业是否改制、什么时机改制和怎么改制的决策权衡中放在首位考虑的问题。

(二)金字塔控股架构引发社会信任问题。在已经上市或正在准备上市的众多中小企业资料中,我们可看到,为在保有企业控制权和借助社会资本推进企业的高速成长之间取得平衡,在上市融资的过程中不至于过度削弱和丧失控制权,中小企业主要是那些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家族式民营企业,通常都会设计出金字塔形的股权控制结构。通过家族和泛家族成员及关联公司交叉持股逐层递减等方式,将上市公司置于金字塔结构的最底层。虽然家族的终极控制者所占最底层公司的拥有权已经减少,但金字塔架构放大了家族对公司的控制能力,不仅依然绝对支配着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而且可以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更多地挤占小股东的利益。这种控股方式和经营手段自然会引发社会投资者包括金融机构和小股东对家族企业的公正与公平的信任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股权融资和经营活动的效果。

(三)引入人力资本加剧经营控制权分散。企业发展理论指出,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进而上市并非都是以融资为唯一目标。在调查中,一些高成长的中小企业如从事高新技术和高端服务业的中小企业在行业已占据领先优势,有良好的现金流,他们的企业上市就不仅仅是为了取得社会资金,更多的是谋求社会管理资源和经营的规模效应。企业合并整合了社会上的管理资源,高层管理者稀释了新公司中不同家族或利益代表的股份。企业股权的分散与专业化管理人才的稀缺,市场竞争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追求,最终导致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

(四)公众公司趋势冲击家族控制模式。民营企业多为家族企业,在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经过多次嬗变,也可能演绎成为资产实际持有人始终把握终极控制权的血缘、亲缘、姻缘,乃至诸如地缘、学缘、友缘等缘约为组织关系联系纽带的“泛家族企业”,或者是“类家族企业”。家族式的民营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但只要保持着企业的“临界控制权”,就仍为家族企业性质的家族式上市公司,而非真正意义上那种股权分散的公众公司。民营中小企业不会因公司上市而改变其民营家族企业的性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本身就存在其固有的风险,而与家族企业一脉相承的民营中小企业在取得上市资格进入融合社会资本渠道时,家族企业的制度结构风险、公司治理风险、社会信任风险、信息披露风险,不仅没有因企业上市而消失或减弱,相反因其企业规模和经营环境的剧变而成倍放大。

二、企业规避控制权风险的操作行为倾向

在家族产业资本与社会金融资本的博弈权衡中,面对监管环境的日趋严格规范,一些企业治理结构尚存缺陷的家族式民营中小企业游走在政策法规的边缘,试图以诸多失范的模糊性操作来既实现上市融资又维持企业控制权。

(一)股权控制的结构设置。尽管证券监管部门一再强调拟申报股票发行上市的企业要产权清晰、资产完整、公司独立,拟上市公司在表面形式上也都会根据审批要求完成公司改制和编制报批文件,但实际上为尽可能多地保有企业控制权,尽可能多地由家族成员来分享企业上市带来的溢价收益,企业主都会在与企业控制权密切相关的股权结构设置上做足文章。民营家族式企业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操作起来也更为方便。公司改制时股份公司发起人在亲熟者间确立,实行母子公司交叉持股的金字塔架构,员工持股的股权激励机制一般很难设立或设下重重兑现限制。在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安排下,公司发起人中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和其他亲戚、朋友以及关系公司成为股份公司发起人和金字塔架构中的基本组成,其血缘、亲缘、姻缘、友缘、地缘等关系形成的格局特征表露无遗。这种制度结构安排在法理规制上并无不妥也无禁止,但其家族独享利益的操作理念与企业改制上市、趋向公众公司的路径指向已相去甚远。

(二)公司治理的结构设置。民营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的过程中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上都会有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形式上的体现,但实际操作中,由于上述股权结构设置的模糊化,使公司治理结构很容易形成模糊地带。民营企业主的绝对控股及家族的集中或分散控股,按股权投票的股东会一般体现着控股股东的意志。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基本上由控股股东推荐的代言人组成,独立董事通常是由控股股东选聘的与自己意志相通者担任。

(三)企业经营的信息披露。民营企业对于信息披露一向十分敏感,这固然与保持企业商业秘密和市场竞争强势有关,但相当一部分是忌讳曝光一些不规范的经营手法。金字塔的控股架构为企业的关联交易提供了方便,企业可以通过关联交易隐蔽地调整或转移收益,营造业绩或避税逃税。公司股东结构中的家族或泛家族色彩除非有专门要求一般无须向社会投资者仔细交代。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及组织上市申报材料乃至招股发行作相关披露时,对企业初创时期某些法律文件和某些经营活动的不规范问题,如涉及工商登记、账务调整、税务处理以及诉讼纪录等,企业自身或辅导上市的中介机构,甚至有的地方政府部门都会出面尽量地作出修补和适当模糊,以便企业顺利通过上市融资的审查批准。

(四)募集资金的运用方式。民营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是其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很多企业对于从上市直接融来的大额资金如何运用其实并没有成熟的考虑。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巨额投资开发新项目或扩大市场营销网络以及收购兼并,理性的企业主实际上一般是不会轻易涉足这种无异于风险投资的投入。于是在招股说明书上买设备建房子、扩大产能或者名义上为开发新项目,成为募集资金用途的最好表述。

三、企业控制权风险防范的综合治理

鉴于直接融资监管环境的日趋完善,民营中小企业尤其是家族式的民营中小企业在上市融资前的策划设计、申报审批以及上市成功挂牌交易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风险预期,采用以往那些模糊化的规避措施本身就构成更大的风险。正确合适的选择应是在企业上市融资的全过程中,始终在企业自身、社会中介和法律规制三个层面上保持以规范的操作来识别和认知,进而规避和防范风险。

(一)强化中小企业的内部治理。民营中小企业在上市融资过程中靠政策法规学习、保荐机构的辅导和管理机构的培训等活动来熟悉和提高资本经营的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必须强化企业自身的内部治理机制。有了健全的现代公司制度并得到切实的施行,公司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文件资料真实可信,对社会承诺公正透明,管理上的个人独断、裙带关系、黑箱操作等家族式经营弊端将会最大程度的消解。只有在制度上最大可能地保障融资操作的规范性,包括适应企业外部行业监管机构的各种规制,现阶段企业主顾虑最多的控制权让渡风险、信息披露风险、社会信任风险、家族道德风险等等就都会因家族的终极控制权保持和企业的规范经营而得到最有效的规避。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篇4

关键词:融资;融资渠道;融资风险;融资结构

民营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对中国GDp的增长、国家税收的增长以及市场经济的活跃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社会、法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及其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导致我国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外部资金很难争取等融资问题。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较窄

据调查统计,在中小民营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内源融资的比重平均约占90.50%,而银行贷款占4.0%,非金融机构融资占2.6%,其他渠道占2.9%。虽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越来越多,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在全部上市公司中占比超过50%。在资本市场融资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但与我国民营企业已经超过840万家的总数相比较,显而易见占的比例极小。由此可见民营企业主要依赖内源融资,银行信贷是债务融资的主要来源。

2.民营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主要是通过内源融资来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但是内源融资受企业规模和所有权益的限制,而相对的外源融资表现出结构单一,其中间接融资是主要渠道,但融资成本高,并且融资数额有限。在这种不合理的融资结构下,资金的筹集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3.民营企业抗融资风险能力低

企业融资风险可以分为负债融资风险和权益融资风险,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和渠道选择,企业融资风险对于规模相对较小,资金比较匾乏的民营企业而言,极有可能导致其财务状况恶化,甚至面临破产的危机。

二、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

1.企业自身信用不足

企业信用是是其外部融资的基础,其缺失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的高低。在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土地和房产上,没有法定占有权,由此限制资产抵押发挥作用。另外50%以上的民营企业或多或少存在财务管理不健全的问题,导致自身信用能力不足,使得民营企业进行外部融资困难。

2.产权结构不清晰、经营管理不规范

我国民营企业在管理上比较落后,大多采取家族式组织形式,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两权界限不清,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制度管理,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盲目性大,抗风险能力差,从而消化信贷资金的能力较弱。

(二)外部经营环境的原因

1.国家宏观政策的缺失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良性的宏观环境,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都受到一定的阻碍,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的门槛过高,使得民营企业很难直接在资本市场融资;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保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法律法规,造成民营企业的贷款困难。

2.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困难

金融创新动力不足,运行机制存在缺陷,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融资。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在放贷过程中考虑自身的效益和风险,从运作成本角度讲,管理民营企业贷款管理费用高,难度大;从安全性角度讲,民营企业发展中市场风险和信息的不对称,加大了信贷的风险,使得银行不愿轻易向民营企业放贷。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建议

(一)提升民营企业自身素质

1.应用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民营企业管理

产权关系不清晰从根本上制约民营企业发展,不利于达到规模经济,因此要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来进行产权结构转变,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多元股权的产权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同时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完善企业内部监督和审计,提高企业的抗融资风险能力。

2.提升民营企业的信用

民营企业应该从企业家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两个方面入手加强企业的信用建设。企业家要具备信用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自觉实践于经营管理过程。同时企业要建立一套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并将其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

(二)加强政府宏观层面的扶持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上促进民营企业融资规范化,鼓励和保护民营企业的发展,落实对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给民营企业创造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扩大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功能,积极推进建立民营企业信用制度,提升民营企业自身融资能力。

(三)加快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服务创新

1.信贷机制创新。建立起由政府和担保公司担保、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管理模式,提高民营企业在贷款申请、审批和放贷流程上的效率,同时更应该探索并建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流程制度,包括审批制度及贷款风险控制流程,增大基层机构的贷款审批权。

2.金融产品创新。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方式,开展应收账款、出口退税单、存货等的抵押贷款业务,扩大产权、非专利技术和股权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开办融资租赁、公司理财、账户托管等多种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以思路创新和产品创新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

3.贷款方式创新。现在民营企业贷款的方式绝大多数是抵押,为了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应该扩大抵押和质押贷款范围,允许民营企业联保,以及适销对路的库存产品、专利许可证、保险权利和可靠应收账款作为保证向银行申请贷款。

四、总结

在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其存在的融资问题是需要长时间来解决的,不仅宏观上需要制度层面的保障与资本市场的完善,金融机构的创新,最重要的是民营企业自身的建设,强加企业规范化管理,提升信贷信用,提高抗风险能力,解决融资问题。(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婷.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2007年第2期.

[2]章安平.规避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政策路径[J].浙江金融,2005(6).

[3]戴小平,陈靖.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及其防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

[4]杨笋.民营企业融资行为与商业银行制度和业务创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篇5

一、成长型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机制

(一)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在初创期往往采取简单的家庭式治理结构,向成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公司治理结构的转变,而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势必凸显其原有公司治理结构的固有问题,并产生一系列新的矛盾。出于对公司控制权的考虑,民营企业管理层往往任人唯亲,这就造成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或者有专业技术而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有相关行业经验而无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家庭式管理同样造成企业组织结构不科学,管理不规范,权责不清,决策过程简单草率,缺乏科学的企业管理理念。随着民营企业成长和扩张,这种简单原始的公司治理结构势必无法满足需要,而其管理环境的先天不足导致其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过程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导致更多问题的产生,造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债权人之间更多的利益冲突,产生更多的成本。在这样的环境下,财务风险更容易积聚和爆发,威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二)缺乏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与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而成长型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很多都应归咎于其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连同此前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企业可以依照该体系的框架,建立起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降低财务风险。但内部控制在我国毕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该内部控制体系仅处于试点阶段,仅在中央企业和部分上市公司中推进,实施效果尚不明显。正在实施的企业中,也往往以传统的财务内控为主体,对于风险管理侧重不多,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而对于仍在摸索中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民营企业,其管理者往往缺乏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具备正确的风险观念,很多民营企业由于人员、机构和管理成本所限,不愿或者暂时难以专设内部控制机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也很难建立。这造成民营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预警,应对能力和控制措施十分有限,往往使潜在的财务风险得不到及时控制而演化成为财务危机。

(三)忽视现金流管理成长期民营企业自身实力的不足和管理层观念的缺失决定了民营企业往往不愿以高薪聘请高层次的知识人才,尤其是企业的财务部门,从业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领导水平都有待提高,财务管理人才缺乏,财务部门工作往往停留在财务核算的阶段,难以为企业财务和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决策有用信息。企业更为关注企业的收入创造和利润实现,而忽略了对企业的现金流的管理。现代财务管理注重现金为王的原则,从现金流的角度对企业的融资、投资、资金营运、资金分配进行整个流程管理,资金运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财务风险,如果忽视这些风险,会造成企业对现金流疏于管理,控制不力,营运资金不足,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现金周转慢,存货、应收账款等占压资金严重,造成严重的资金浪费,从而降低企业的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尤其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极为严重。

(四)融资风险较高筹资困难本就是制约广大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痼疾,成长型民营企业在高速成长过程中,更是需要大量资金。民营企业在初创期,资金来源绝大部分依赖主要投资者的个人投资,因此资金规模十分有限,用于发展的资金也大多依靠自身经营的内部积累,这样发展速度往往较慢,无法满足规模发展的需要。成长型民营企业从事的又多为技术性行业或新兴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大量购置先进的生产设备,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依靠民营企业的内源性资金远远无法满足企业成长发展的需要。内源资金融资不足,外源资金融资又十分困难,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筹资渠道单一,缺乏风险投资及其他权益性融资渠道,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门槛较高;由于民营企业本身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规模实力不足,管理水平低下,资质信用不高,可用于硬抵押的资产少,更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管制对民营企业的影响是十分不利的,这也是造成银行“惜贷”的主要原因,加之银行信贷配给的差别待遇,民营企业往往难以从正规的金融市场中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在创立初期,融资困难往往会加重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获得外源融资的可能性较低,主要依赖内源融资;而在民营企业的成长期,随着自身实力的加强,筹资能力提升,民营企业通过外部金融机构融资会变得就比较容易,但这又会造成债务资金比例上升,形成风险较大的资本结构,高企的资产负债率带来了较大的偿债风险。加上民营企业获得的往往是短期债务资金,很少能够获得长期债务资金,资本结构不合理,偿债能力弱,又会埋藏下较大的财务风险。很多成长型民营企业在出现融资困难时,往往会求助于民间借贷,但民间借贷目前存在着较高的法律风险,且资本成本较高,应慎重行事。

(五)投资决策过程存在较大问题很多民营企业在初创期创造了较高的盈利水平,主业经营得十分出色,而一旦进入成长期,在扩大经营范围或者进行多元化投资的过程中却往往出现决策失误,无法将辉煌持续下去。很多民营企业的投资决策过程存在较大的问题,仍有不少管理者在进行冲动性投资,对企业财务风险认识不足,急于做大做强,不断盲目上马新的项目,前期缺乏科学的投资决策,不遵循资金运动的客观规律;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往往投资于自己并不熟悉的,与主业并不相关的领域,跟风投资,盲目扩张,如近几年大量的民营企业在主业获得较好的业绩后跟风投资房地产,这些成长型民营企业本身就存在大量的财务风险,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更弱,一旦投资方向错误,投资决策失误,唯一的结果就是资金链断裂,造成企业破产。我国成长型民营企业在进行重大项目的投资决策过程中,仍然普遍缺乏科学的决策知识,缺乏分析和论证,在没有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的条件下就草率进行项目投资决策,从而造成一个失败项目拖垮一个原本蓬勃发展的企业。

综上分析,民营企业在组织结构、管理层水平、人员素质、经营管理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先天不足,自身风险承受力较差,在外界经济政治环境变动的作用下,不但要承受较大的系统性风险,自身也会产生潜在的非系统性风险,其中财务风险是最为关键、对企业影响最大的一环。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的产生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企业的融资、投资、生产、经营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都有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都会为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企业的现金流量是贯穿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关键因素,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可以通过现金流动的情况显现出来。企业进行融资时,权益融资是长期而稳定的自有资本,但会分散所有者的控制权,要求的资本回报也较高;债务融资形成暂时的现金流入,资本回报相对权益融资较低,但有固定偿还期限,且对于成长型民营企业来说获得更多的是短期的债务融资,与企业长期的资金需要不相匹配,一旦企业投资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无法产生足额的现金流量用以偿还债务,企业就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成长性民营企业的投资活动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一旦出现决策失误,会产生巨大的资金漏洞。而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如果管理不到位,也会占压大量的营运资金,进一步加剧资金的短缺,扩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成因是多样的,需要企业进行全局的统筹管理,才能保证现金的顺畅流动,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的水平。而财务危机的爆发往往是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导致财务风险不断加大,企业若没有及时加以应对,一个环节的问题就可能会成为压断整个企业现金链的关键因素。

二、成长型民营企业风险管理方法分析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必须经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阵痛,才能理顺权责关系,企业各部门各司其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管理约束机制,才能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推行建立良好环境。在专设内部控制机构之前,相关的风险管理工作仍由财务部门兼任,为了保证风险管理落到实处,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应赋予财务部门更加超然的地位,将财务决策提到企业管理决策的较高位置,将财务核算的成果和财务分析的结论用于企业的各项重大决策之中。财务部门应基于财务风险的把控,对企业的诸如项目投资等重大决策拥有一票否决权,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的决策和效果拥有比重较大的投票权,应将财务风险的高低作为企业各项活动决策的主要依据。

(二)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企业管理层和员工都应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财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应正确地把握财务风险,利用财务风险带来的收益,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做好风险的预警和应对的准备。根据成本理论,债务融资能够起到减少成本的作用,减少经营者对公司自由现金流的滥用;适度的负债水平能够产生财务杠杆作用,在企业经营稳定增长期可以带来可观的财务杠杆利益。作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时要重视财务风险,也应正视财务风险的作用,不应一味地回避风险,而要将风险为我所用。为了保证将债务融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应在融资决策中准确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注重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比例,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的比例,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的比例等,尽量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控制融资风险,保证足够的偿债能力。

(三)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很多民营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情况时,账面上都存在着大量营运资金被占用的问题,这说明其财务风险的成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营运资金管理出现了问题。成长型民营企业应积极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加强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流动资产的管理,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减少资金占用,规避因营运资金不足而造成的财务风险。具体的方法包括加强现金管理,确定合理的现金持有量;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重在事前的调查分析,包括提供商业信用前对客户信用的调查,信用政策的合理选择等;学习先进企业的“零存货”模式,加强供应链管理,减少营运资金在存货上的占用等。

(四)建立以现金流管理为基础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成长型民营企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从简明实用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开始,逐步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预警体系建立之初,应尽量利用企业现有资源,从财务部门选聘知识经验水平较高的人员组成风险控制委员会,逐步建立起全面预算制度,并应注意成员的培训和企业整体的风险观念的树立,培养和聘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初期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可以采用现金流量指标和杜邦分析体系中偿债能力系列指标作为核心,参考金融机构对企业风险的诊断方法体系,设定风险临界值,建立一套能快速识别风险作出预警的体系;在企业中运行实验测试效果后可以进一步采用多变量分析、引入VaR风险控制模型等方法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预警模型,具体反映企业的投融资风险、资金利用水平、破产概率等,分时期评估企业所处的状况,提醒管理人员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提高成长型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篇6

2011年以来,伴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民间融资的繁荣,我国温州等地方的企业先后出现资金链断裂和企业主出走现象,企业破产并给债权人造成很大损失,民间融资环境恶化。因此,有必要研究民间融资各阶段的风险,进而提出控制各阶段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企业民间融资风险形成机制

企业民间融资过程中各阶段的风险如图1所示:

图1企业民间融资过程中各阶段的风险

(一)逆向选择风险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企业在民间融资前,由于债权人同企业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即债权人处于信息的劣势方,企业处于信息的优势方,在民间融资中,不少债权人在出借资金之前难以判断企业的真实情况,在资金出借过程中有较大风险,因此债权人为了补偿风险就会要求企业负担较高利率,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风险。

(二)道德风险

民间融资的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资金出借者不能观察资金借入者的行动或当观察(监督)成本太高时,资金借入者行为的变化导致资金出借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企业在获得资金后,是否有效使用资金,做好资金的保值和增值,在民间融资中目前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道德水平,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因此债权人能否收回资金的不确定性较大,容易给债权人造成较大损失,恶化融资环境,使企业再融资难以有效进行。

(三)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的风险。部分企业在筹集资金以后,由于缺乏风险意识,盲目追求“热门”项目,对投资项目缺乏可行性论证,投资项目单一等原因,导致实际投资收益低于预期投资收益,企业无法按期还本付息,给债权人带来损失。

(四)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与企业经营有关的风险,尤其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利用经营杠杆而导致息税前利润下降的风险,由于营业杠杆的作用,当营业收入下降时,息税前利润下降得更多。息税前利润的下降,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按期还本付息,从而给债权人带来损失。

(五)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与筹资有关的风险,由于负债筹资而引起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尤其是指在筹资活动中利用财务杠杆可能导致企业股权资本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当息税前利润下降时,税后利润下降得更多。由于财务风险的存在,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导致企业无法按期还本付息,从而给债权人带来损失。

(六)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又称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时无法还本付息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也即为借款者违约的风险。由于违约风险,在融资结束还贷时,企业无法还本付息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

二、企业民间融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图2民间融资风险的关键控制点

(一)逆向选择风险的控制措施

为了保证借款能够按期收回,债权人在与企业签订融资合同前,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信用水平。因此,为了防范企业在民间融资前遭遇逆向选择的问题,企业需要向债权人披露财务信息和信用信息,这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完善企业财务信息

完善企业财务信息,需要企业规范和完善财务制度,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许多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因财务制度规范性不够,财务信息难免会有遗漏和不真实的情况。因此,企业必须规范和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透明性和可信度,从而使企业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地提供给债权人。

2.建立企业信息披露平台

政府、民间机构等权威机构应牵头建立当地企业融资信息披露平台,如搭建企业财务信息、信用信息网站,通过网站把企业的财务信息、信用信息公布出来,减少在民间融资中企业和债权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二)道德风险的控制措施

1.签订融资合同

在民间融资发生时,债权人应与企业签订融资合同,从保护信贷资金安全的角度出发,在与企业法律平等的基础上,以合同条款的形式对企业使用信贷资金的用途及经营活动的某些行为进行限制约束,以确保信贷资金的及时收回,从而维护债权人的经济利益。

2.建立信息交流的监控机制

融资合同签订后,债权人需要对企业使用借款的情况行使一定的监督权,对借款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以防企业出现违反合同的行为,除了依照合同约定对企业使用借款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外,企业也应当按照约定向债权人定期提供有关的财务及盈利计划、会计、统计报表等资料。

(三)投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1.进行投资可行性分析

投资可行性分析是通过对投资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投资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投资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投资可行性分析可以降低投资决策的随意性、主观性、盲目性和独断性,降低投资风险。

2.进行投资组合

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为减少投资风险可以把资金分布在不同的项目上,进行不同项目的投资组合,既不把资金全部投资在一个项目上,而是分散在多个项目上,这样就可以把投资风险分散在各个不同的投资项目上。成功的项目就可以补偿失败的项目所造成的损失,避免孤注一掷,保证企业在整体上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以降低投资风险。

(四)经营风险的控制措施

1.增加营业收入

经营杠杆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当营业收入减少时,经营杠杆会发挥消极作用,使息税前利润比同期营业收入减少的速度更快,产生经营风险;当营业收入增加时,经营杠杆会发挥积极作用,使息税前利润比同期营业收入增长的速度更快。因此,增加营业收入是降低经营风险的主要手段,通过促销、增加广告费的投入等手段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营业收入,可以降低经营风险。

2.控制成本费用

成本费用的降低不仅可以有利于利润的提升,还可以降低经营杠杆系数,降低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应控制成本费用,尤其是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项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不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下,对构成成本费用的项目进行的规划、控制和调节,及时纠正偏差,控制成本费用超支,把实际耗费控制在成本费用计划范围内。

(五)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1.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使得总资产报酬率大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正效应;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使得总资产报酬率小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负效应,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企业运用负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应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合理负债筹资,在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时,适当增加负债筹资的比重,以带来财务杠杆利益,提高企业的税后利润;在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时,尽量降低负债筹资的比重,以防范财务杠杆风险,减少利润的损失。

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通过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预算企业未来会计期间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如果现金流入量低于现金流出量,可为企业提供财务风险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及早采取措施。

构建现金流量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基于现金流量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把企业的各项指标与同行业企业的指标对比,判断企业各项能力的强弱,把企业的各项指标与历史时期指标对比,判断企业各项能力的变化情况,可为企业提供财务风险预警信号,以便及早采取措施。

(六)违约风险的控制措施

1.签订抵押或担保合同

为了防范在还贷时因企业无法还本付息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在融资前签订融资合同时,也应同时签订抵押或担保合同,以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在签订抵押或担保合同时,抵押物可以是厂房、办公楼、土地使用权、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担保人可以是民间融资担保机构和其他企业等。抵押或担保合同扩大了借款企业的责任范围,可以减小企业在违约情况下给债权人带来的损失。

2.进行债务重组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分析融资对策

【abstract】privatelyeconomyregardsastheimportantpartofeconomicsystem,duringelementarystateofsocialism,whichbecomesonepowercannotignoreindevelopmentofnationaleconomy.Butbecauseofenterpriseitself,governmentpolicy,andfinancialenvironmentreasonsetc.Currencyfundbecomesthebiggestbottleneckwhatrestrictsthedevelopmentofprivatelyenterprisethispaperexploresthepresentconditionsreasons,andpoliciesofcurrencyfundfromthreeaspects.

【Keywords】privatelyenterprise;presentconditionsofcurrencyfond;reasonsanalysis;policiesofcurrencyfund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946年6月,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于1946年向波士顿科学企业家大基地投入一笔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创业开始了,在此之前,1909年斯坦福大学校长DavidStarrtovdan以500美元投资现代电子学业创始者leedeForrest的三极管实验,还有洛克菲勒也开始资助新的创业,肖克莱实验室的“八个叛徒”,1957年也到东部找过资金。风险投资60年代末投资于半导体工业,70年资于生物技术和个人电脑;80年资于计算机工作和网络产业;90年资于因特网的商业化和通讯产业。进入我国,在80年代中期左右,在这十八年中,中国风险投资业有较大发展,孵化了众多民营企业,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目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1989年,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旗下的太平洋技术风险基金(ptV)就成为在我国进行风险投资第一家国际机构。1992年,“中国太平洋技术风险基金”(ptV—CHina)正式成立,90年代中期以后国外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在我国投资力度,1996年11月,张朝阳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三位教授22万美元风险投资后成立爱特信电子技术公司(SoHU),90年代的国外风险投资机构进入,对我国风险投资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产生了非常重大影响。

同时,近一二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为了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纷纷探索建立资本市场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板块。我国的二板市场的建立是在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这个课题中提出来的。自从1985年我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创”建立以后,已经出现100多家了。1998年,林祖基、邵汉青在《资本市场融资与运作》中提出把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联系起来,建议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两个轮子一起转”,以及提出为参加香港资本市场,政府、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如何培育和完善的问题,给人以启示。2000年,杨艳军、陈晓红合著《二板市场上市之路》,对二板市场的建立与操作提出指导意见。2001年,中国证监会决定,要在加强风险控制和监管力度的同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高新技术板块,单独编制股票指数,单独集中显示行情,为科技型民营企业发行上市营造更有利政策氛围。

日本最早于1937年成立了地方性企业信用保证协会,1958年成立全国性的日本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和全国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联合会,形成中央和地方共担风险,担保和再担保(保险)相结合的全国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随后,美国、德国、加拿大分别于1953年、1954年和1961年开始实施此类信用担保体系,截止1999年8月底全世界已有48%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其中日本最为成功。1999年6月14日,国家经贸委《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国经贸中小企[1999]540)标志着以贯彻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意图为宗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正式启动。从1996年底上海银行与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设立上海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金以来,围绕中小企业特别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融资以及融资服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与社会各界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一些成果。1998年2月8日,镇江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正式挂牌成立。2000年初上海银行和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狄娜副司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李扬教授等专家共同商定借2001年o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在上海召开之机编写《中小企业与金融丛书》,主要围绕中小企业特别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发展和金融问题展开分析,李扬提出设立中小企业银行及其运作方案设计,同时,张利胜、狄娜提出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方案。

在政策支持方面,美国成立小企业管理局,并于1977年开始进行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实验的SBiR,即小企业投资创新研究计划进行各项资助;1982年,美国通过了《小企业创新发展法》,明确规定每年研究与发展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联邦机构必须拔出其R&D经费的1.25%,用于支持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活动,1992年,开始经费比例逐渐加大,1997年增大到2.5%,其它还有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小企业研究和研究发展目标计划,对广大企业进行金融支持。

在中国,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小企业投资法》以及将要配套出台《中小企业标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和管理办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等。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世纪伊始,在“技术创新全球化”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的在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在摆脱传统体制束缚和经过近20年的发展准备之后,正以新的目标、新的组织、新的结构、新的动力步入全球分工体系,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支撑点。

然而民营企业在纵深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制约因素,有的甚至形成了瓶颈。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较小,民营企业创业者大都并不十分富裕(没有足够多的可用资本),所以投入资金相当有限;同时,民营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有资本的积累,资金基础相对薄弱,单靠自身资本积累来发展民营企业,其缓慢的积累速度与瞬息万变的市场不相适应,容易错过发展良机;其次,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的项目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只要注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企业就会有更大的发展。从财务特征上看,民营企业资产结构上不动产少,经营规模相对较小,总资本中货币资本比重小,人力资源资本相对较多,比重大;在经营上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因此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但这类企业经营风险相对较大,并由此带来较大财务风险,在财务上予以准确评价和确认难度较大。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融资。没有资本的融通,就没有民营企业的大发展。这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的快慢以至成败,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中国经济质量水平的提高将是一个重大损失。“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目前,中国民营企业所得到正常资金总量不足银行贷款量的2%。在直接融资市场,发行股票融资的民营企业,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也只有区区20%左右,在债券市场上占有额则几乎为零。”①由此,私营部门的蓬勃发展与其融资能力规模形成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矛盾。

因此,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使民营企业在生产和营销方面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使自己的优势项目得到有效的开发,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使企业承担融资成本能力大为提高,再加之企业的技术风险释放,市场风险、管理风险降低,又大大的改善企业的融资水平,达到一种良性循环,促成一种双赢的效果,使民营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从社会金融环境、政府和企业三个方面分析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原因和对策,提出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分析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和融资难的原因,并对它求解,使社会金融环境、政府和企业形成清醒的认识,共同为创造优良的融资环境,大力拓展融资渠道努力、共同促进中国民营经济和整个国家经济的大幅度提升。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以及趋势预测

本文描述了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并指出民营企业信誉缺乏产权不清晰,管理水平不高是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分析了政府监管与声誉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银行的体制歧视和管理体制制约了融资的发展,产生了对民营企业的惜贷现象。在金融中介机构缺乏的同时,政府法律法规实施不力是融资难的又一重要原因,这其中包括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管制太严对民营企业不利等。

然后,本文提出了融资的三方面九点对策,并对每一对策作出了具体实施方法。这些对策包括:重建企业信誉;作出正确融资决策;加大银行体制改革;加大金融中介机构建设;组建创业中心;吸引风险投资;发展融资租赁业;实施债转股;拓展证券市场;加强政府立法执法力度等。并着重分析了信团管理,债转股战略,以及证券市场融资战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企业自身的管理不足导致信誉缺乏,以及外部中介机构缺乏使企业融资乏力。并提出企业的信用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融资租赁和债转股战略等。

由于加入wto,中国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国承诺到2005年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地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限制,允许它们向外资投资企业、外国自然人、中国企业和中国自然人提供金融服务,包括消费信贷、抵押贷款、金融租赁、证券交易等,因此将引发外国直接投资总量的迅速增加和投资方式多样化,这给民营企业大幅度利用外资提供新的契机,并且可以促进中国国内金融机构改善服务、降低民营企业贷款难度。同时政府立法执法也会得到改善,加上中国二板市场将建立,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一个良好环境,民营企业将摆脱融资难的困难,迎接民营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肖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分析,市场与发展,2003年第2期

[2]李树丞,刘长庚,楚尔鸣等: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研究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

[3]康成杰,柴靖静: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的对策和建设,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1期

[4邓红征,周长信: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模糊综合评价,企业经济,2003年第2期

[5]欧江波,欧群芳:美国对小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及其启示,企业经济,2003年第1期

[6张青美,施林琳,李红: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企业经济,2003年第2期

[7]张荇,陈永志: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3期

[8]冯雪飞,王竞天,韩俊:中小企业创新与融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篇8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分析融资对策

【abstract】privatelyeconomyregardsastheimportantpartofeconomicsystem,duringelementarystateofsocialism,whichbecomesonepowercannotignoreindevelopmentofnationaleconomy.Butbecauseofenterpriseitself,governmentpolicy,andfinancialenvironmentreasonsetc.Currencyfundbecomesthebiggestbottleneckwhatrestrictsthedevelopmentofprivatelyenterprisethispaperexploresthepresentconditionsreasons,andpoliciesofcurrencyfundfromthreeaspects.

【Keywords】privatelyenterprise;presentconditionsofcurrencyfond;reasonsanalysis;policiesofcurrencyfund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946年6月,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于1946年向波士顿科学企业家大基地投入一笔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创业开始了,在此之前,1909年斯坦福大学校长DavidStarrtovdan以500美元投资现代电子学业创始者leedeForrest的三极管实验,还有洛克菲勒也开始资助新的创业,肖克莱实验室的“八个叛徒”,1957年也到东部找过资金。风险投资60年代末投资于半导体工业,70年资于生物技术和个人电脑;80年资于计算机工作和网络产业;90年资于因特网的商业化和通讯产业。进入我国,在80年代中期左右,在这十八年中,中国风险投资业有较大发展,孵化了众多民营企业,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目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1989年,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旗下的太平洋技术风险基金(ptV)就成为在我国进行风险投资第一家国际机构。1992年,“中国太平洋技术风险基金”(ptV—CHina)正式成立,90年代中期以后国外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在我国投资力度,1996年11月,张朝阳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三位教授22万美元风险投资后成立爱特信电子技术公司(SoHU),90年代的国外风险投资机构进入,对我国风险投资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产生了非常重大影响。

同时,近一二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为了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纷纷探索建立资本市场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板块。我国的二板市场的建立是在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这个课题中提出来的。自从1985年我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创”建立以后,已经出现100多家了。1998年,林祖基、邵汉青在《资本市场融资与运作》中提出把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联系起来,建议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两个轮子一起转”,以及提出为参加香港资本市场,政府、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如何培育和完善的问题,给人以启示。2000年,杨艳军、陈晓红合著《二板市场上市之路》,对二板市场的建立与操作提出指导意见。2001年,中国证监会决定,要在加强风险控制和监管力度的同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高新技术板块,单独编制股票指数,单独集中显示行情,为科技型民营企业发行上市营造更有利政策氛围。

日本最早于1937年成立了地方性企业信用保证协会,1958年成立全国性的日本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和全国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联合会,形成中央和地方共担风险,担保和再担保(保险)相结合的全国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随后,美国、德国、加拿大分别于1953年、1954年和1961年开始实施此类信用担保体系,截止1999年8月底全世界已有48%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其中日本最为成功。1999年6月14日,国家经贸委《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国经贸中小企[1999]540)标志着以贯彻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意图为宗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正式启动。从1996年底上海银行与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设立上海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金以来,围绕中小企业特别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融资以及融资服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与社会各界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一些成果。1998年2月8日,镇江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正式挂牌成立。2000年初上海银行和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狄娜副司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李扬教授等专家共同商定借2001年o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在上海召开之机编写《中小企业与金融丛书》,主要围绕中小企业特别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发展和金融问题展开分析,李扬提出设立中小企业银行及其运作方案设计,同时,张利胜、狄娜提出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方案。

在政策支持方面,美国成立小企业管理局,并于1977年开始进行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实验的SBiR,即小企业投资创新研究计划进行各项资助;1982年,美国通过了《小企业创新发展法》,明确规定每年研究与发展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联邦机构必须拔出其R&D经费的1.25%,用于支持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活动,1992年,开始经费比例逐渐加大,1997年增大到2.5%,其它还有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小企业研究和研究发展目标计划,对广大企业进行金融支持。

在中国,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小企业投资法》以及将要配套出台《中小企业标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和管理办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等。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世纪伊始,在“技术创新全球化”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的在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在摆脱传统体制束缚和经过近20年的发展准备之后,正以新的目标、新的组织、新的结构、新的动力步入全球分工体系,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支撑点。

然而民营企业在纵深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制约因素,有的甚至形成了瓶颈。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较小,民营企业创业者大都并不十分富裕(没有足够多的可用资本),所以投入资金相当有限;同时,民营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有资本的积累,资金基础相对薄弱,单靠自身资本积累来发展民营企业,其缓慢的积累速度与瞬息万变的市场不相适应,容易错过发展良机;其次,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的项目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只要注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企业就会有更大的发展。从财务特征上看,民营企业资产结构上不动产少,经营规模相对较小,总资本中货币资本比重小,人力资源资本相对较多,比重大;在经营上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因此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但这类企业经营风险相对较大,并由此带来较大财务风险,在财务上予以准确评价和确认难度较大。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融资。没有资本的融通,就没有民营企业的大发展。这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的快慢以至成败,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中国经济质量水平的提高将是一个重大损失。“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目前,中国民营企业所得到正常资金总量不足银行贷款量的2%。在直接融资市场,发行股票融资的民营企业,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也只有区区20%左右,在债券市场上占有额则几乎为零。”①由此,私营部门的蓬勃发展与其融资能力规模形成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矛盾。

因此,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使民营企业在生产和营销方面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使自己的优势项目得到有效的开发,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使企业承担融资成本能力大为提高,再加之企业的技术风险释放,市场风险、管理风险降低,又大大的改善企业的融资水平,达到一种良性循环,促成一种双赢的效果,使民营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从社会金融环境、政府和企业三个方面分析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原因和对策,提出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分析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和融资难的原因,并对它求解,使社会金融环境、政府和企业形成清醒的认识,共同为创造优良的融资环境,大力拓展融资渠道努力、共同促进中国民营经济和整个国家经济的大幅度提升。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以及趋势预测

本文描述了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并指出民营企业信誉缺乏产权不清晰,管理水平不高是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分析了政府监管与声誉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银行的体制歧视和管理体制制约了融资的发展,产生了对民营企业的惜贷现象。在金融中介机构缺乏的同时,政府法律法规实施不力是融资难的又一重要原因,这其中包括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管制太严对民营企业不利等。

然后,本文提出了融资的三方面九点对策,并对每一对策作出了具体实施方法。这些对策包括:重建企业信誉;作出正确融资决策;加大银行体制改革;加大金融中介机构建设;组建创业中心;吸引风险投资;发展融资租赁业;实施债转股;拓展证券市场;加强政府立法执法力度等。并着重分析了信团管理,债转股战略,以及证券市场融资战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企业自身的管理不足导致信誉缺乏,以及外部中介机构缺乏使企业融资乏力。并提出企业的信用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融资租赁和债转股战略等。

由于加入wto,中国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国承诺到2005年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地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限制,允许它们向外资投资企业、外国自然人、中国企业和中国自然人提供金融服务,包括消费信贷、抵押贷款、金融租赁、证券交易等,因此将引发外国直接投资总量的迅速增加和投资方式多样化,这给民营企业大幅度利用外资提供新的契机,并且可以促进中国国内金融机构改善服务、降低民营企业贷款难度。同时政府立法执法也会得到改善,加上中国二板市场将建立,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一个良好环境,民营企业将摆脱融资难的困难,迎接民营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肖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分析,市场与发展,2003年第2期

[2]李树丞,刘长庚,楚尔鸣等: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研究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

[3]康成杰,柴靖静: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的对策和建设,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1期

[4邓红征,周长信: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模糊综合评价,企业经济,2003年第2期

[5]欧江波,欧群芳:美国对小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及其启示,企业经济,2003年第1期

[6张青美,施林琳,李红: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企业经济,2003年第2期

[7]张荇,陈永志: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3期

[8]冯雪飞,王竞天,韩俊:中小企业创新与融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篇9

关键词:民营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在民营企业进行并购的过程中,财务风险是并购必须考虑和重视的问题,因为一般的并购涉及的金额都非常大,如果并购失败,对企业本身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民营企业并购外企时,必须慎重考虑财务风险,对风险进行科学评估,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是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手段,并购企业获得被并购企业的一部分控制权,同时并购企业要向被并购企业支付一定的补偿金额。并购企业一般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想通过实施海外并购实现海外扩张。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美国一些著名的银行和公司走向破产之路,其他国家的企业就趁机进行海外并购,以获取先进技术和市场份额。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可以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加公司资产,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机。企业在并购时遇到的风险很多,财务风险是企业进行并购时最常遇到的风险之一,影响企业的管理和效益的提高。因为企业的并购行为本身就是一项财务活动,需要非常谨慎,并购前期需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评估和深入调查,并购行为成功之后,企业更要注意加强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确保并购行为的效益。

一、民营企业并购外企时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定价风险

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之前,必须做好前期准备,详细了解和分析被并购企业的资产状况、负债状况、市场占有率和每年的盈利等。有些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只是为了扩张本企业的规模,忽视了对被并购企业的前期考察,导致并购亏损企业,增加了企业本身的负债率,在并购之后,忽视管理或是没有采取适合被并购企业的管理模式,拉低了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了整个企业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很多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去外国并购一些当地的优秀企业,通过并购获得先进技术或市场份额等。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外国企业前必须对被并购企业进行详细和科学的评估,不要对被并购企业的价值估计过高,从而付出较大的成本,影响自身的发展。民营企业在前期评估中要全面真实的审查被并购企业的内部状况,合理估计被并购企业的盈利水平,避免过高估计被并购企业的利润收入而付出更大的成本。

(二)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指的是企业并购所需资金面临的风险,比如所需资金是否充足、并购所背负的债务对企业的正常运作是否造成影响和融资方式是否合理等。众所周知,企业进行并购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资金链断裂就意味着企业的并购将无法完成,企业的预期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资金基础比较雄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是具有较大的竞争力。民营企业在并购外国企业前需要筹集资金,许多民营企业会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进行融资。如果融资行为失败,意味着并购计划不能顺利实施,极大的影响了企业并购行为的进行,最后可能导致企业并购的失败。但是并购行为所需的资金量通常很难通过一种方式筹集,企业就会进行多渠道融资,这就增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增加了企业并购行为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融资时,不但需要短时间内筹集大量资金,而且在融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民营企业需要谨慎对待融资风险,保证筹集资金的顺利进行,确保民营企业最后融资行为的成功。

(三)支付风险

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一般有三种支付方式:现金支付、股权支付和混合支付。现金支付手段对被并购企业来说比较方便,而且有利于并购行为的进一步进行。但是对并购企业来说,存在一定的风险,并购企业无法断定并购行为之后被并购企业的利润率,现金支付意味着并购企业前期付出的成本巨大,如果并购行为最后失败,对并购企业造成的损失的巨大的。而非现金支付方式对企业的并购行为又不利,增加支付风险,所以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支付时要采取合理的支付方式保证并购行为的成功。许多民营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只注重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并购后的收益。所以许多中国企业收购失败的案例都是并购行为很成功,并购后效益远没有预期良好,最后导致大量负债,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还有一些地方的政府强制民营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以增加政绩,致使民营企业的并购行为带有很大的政治色彩,无法与被并购企业协调发展,甚至最后影响到原本企业的正常发展。

(四)财务整合风险

民营企业虽然近几年来发展很快,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在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许多中国民营企业到国外进行并购时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因为国外许多企业都不认同中国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模式,认为中国企业多是家族式企业,管理方式落后,工作效率很低,对中国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也很不赞同,这些认识无形中加大了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的难度。民营企业在并购外国企业的同时,要注意国外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不要照搬本国企业的模式,要因地制宜,结合被并购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财务管理和整合。外国企业在财务管理、部门设置和职能分配等方面和中国民营企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增加了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之间财务整合的风险。一旦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的财务整合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并购后的收益情况,影响到企业并购行为的成功。

二、民营企业应对并购外企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做好并购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和评估

针对一些民营企业的并购行为过于盲目,只重视规模扩张,而忽视效益的提高的问题,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外国企业前,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和市场调查,企业需要派专门的并购小组到被并购企业当地进行实地考察,聘请专业评估机构进行分析,详细评估企业并购行为所需要的成本和最后可获得的收益。通过进行并购可行性分析,制定科学和合理的并购战略,统一规划部署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企业不能过高的估计被并购企业的价值,以免因为虚高被并购企业价值而支付更多地资金,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在并购工作准备期间,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被并购企业的实际情况,防止“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误导企业的并购行为。

(二)积极扩大融资渠道,采取多种融资方式

作为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来源,资本市场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民营企业要成功的并购外国企业,首先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中国的资本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广大企业进行并购融资的重要渠道,许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并购资金。但目前我国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企业融资也有许多方面的限制,促使许多民营企业虽然具有海外并购动机,但因缺乏资金支持,最后只能放弃并购外国企业。我国应该放宽对资本市场的管制,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为民营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

(三)采取合理的财务支付方式,防范并购企业支付风险的发生

许多民营企业还采取单一的财务支付方式,运用现金支付并购行为,加大了企业的运行成本,影响到企业其他经营活动的运行。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支付时要采取多种的支付方式,合理运用现有的支付方式,可以采取股权支付或其他方式,相比于现金支付方式来说,股权支付更能激发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工作活动力,提高并购后的经营效益。通过采取合理的财务支付方式,防范并购支付风险的发生,避免企业并购行为的失败,提高企业并购行为的效益。

(四)结合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统筹协调财务整合工作

民营企业在进行财务整合时,要注意结合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目标协调一致,促进被并购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良好的财务整合工作有利于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程度,实现对被并购企业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益。一些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财务整合工作时存在一些弊端,如没有做好财务监管,原企业不良资产率较高的问题仍然仍然存在等。所以民营企业在并购海外企业时要注意防范财务整合风险,促进企业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增添企业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田玉兰.对我国民营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J].绿色财会,2011;8

[2]黄文捷.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分析[J].今日科苑,2010;23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篇10

摘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对于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中小民营企业而言,在其经营中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有可能会阻碍了其持续稳定的发展壮大,当然损失也有可能是毁灭性的。中小民营企业要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应积极地摒弃家族式经营仅凭经验管理的模式,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企业制度;树立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的理念;增强企业风险意识,加强资金管理,完善企业的风险防控机制;提高企业财务决策水平,建立适用的财务预警系统。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困境;财务风险

任何事物都会面对风险,任何企业的成长都会经历风险,只有在风险中历练过的企业才是成熟的。对于大企业而言,它们已然从风险中成长起来,对待风险有自己成熟的经验可以把握;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它们具有相对强大的资金力量,在遇到风险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但是相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而言,正处在成长过程中,风险会让它们措手不及,加上势单力薄,损失将是毁灭性的。所以,中小民营企业要认真地对待风险,积极制定切实的防范措施,保证企业稳步发展。企业的风险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产品风险、政策风险、外汇风险、人事风险、体制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公关风险等等。本文主要关注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的财务风险。

一、中小民营企业的界定

所谓“中小民营企业”,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式分析,中小民营企业包括规定标准(《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暂行规定》)规模以下的各类企业,具体有:(1)个体工商户;(2)个人、家庭或家族所有的企业;(3)个人、家庭或家族所有制的企业改制而形成的股份制企业;(4)通过国有资产重组而形成的,既有国家投资,又有个人、家庭或家族投资的企业;(5)合伙制企业;(6)由公众集资而建立的企业。

中小企业的定义及标准,是由各国视其发展情况不同而定,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单是各国不同,就是在同一国家内部,不同行业、地区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是一个规模的概念,是相对与大企业,从资产规模、人员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就我国目前而言,对于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为2003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研究制定的《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暂行规定》。该标准是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并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的。

二、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困境

(一)融资难

融资难是长期困扰中小民营企业的难题。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方式比较单一,采用发行债券和股票上市融资的情况比例很小,主要是通过向商业银行贷款和向民间借贷。当前,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几乎都是抵押贷款,必须提供土地、房产等做抵押才能给予放贷;民间借贷机构的逐利性以及不规范性,导致中小民营企业在融资问题上很难与国有企业公平竞争。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谈到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时也指出,专门以民营企业为贷款对象的银行太少,应增设中小银行。大银行从事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成本过大,这是事实。民间贷款则利率太高,中小企业难以承受。良性发展的中小民营企业都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经营能力比较强,盈利能力也比较好,但多处在成长阶段,内部资金需求大,如果不能及时增加现金流,会造成财务风险,从而进一步影响市场运作,面临经营风险。

(二)资金回收难

在2009年8月29日召开的“2009年中国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对洽会”上,厉以宁表示,政协经济委员会派调研组在广州、珠海、深圳、大连、鞍山、沈阳等城市调研时发现企业欠债问题比较突出。但是,当前企业的欠债问题与以往的“三角债”不同,现在欠债问题的特点是国有企业欠民营企业的钱,大企业欠小企业的钱。这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又提出了一道难题。当前国有企业和大企业普遍提倡零库存管理模式,这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契机。作为供货单位,这些中小民营企业为了争相给国有企业和大企业配送原料及零部件,必须增加储备,当然还要修建库房,一方面增加了内部资金的需求,另外一方面,这些国有企业和大企业在得到原料和零部件供应后,往往不能立即付款,要等到3个月甚至半年之后才能结账,因而又造成了中小民营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难,再一次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现金流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面临财务风险。

(三)人工成本增加

中小民营企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方式具有灵活性,为稳定社会就业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用工制度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2008年1月1日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严格规范了社会用工制度。这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用工成本会造成一定影响。严格上说,不是《劳动合同法》使中小民营企业的用工成本增加,而是《劳动合同法》提高了违法成本,中小民营企业不得不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主动承担雇主责任。例如,为了合法用工,中小民营企业将拖欠或克扣的工资给予补足、缴纳足额的社会保险、支付加班工资等。还有一些特殊的行业,为了达到相关的劳动保护与劳动条件方面的标准,要增加人手的配备、设备的投入、工作环境的改良等。与以往相比,中小民营企业的灵活且廉价的用工状况得以规范,但是,增加了企业内部资金需求,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四)政策优势少

出台政策往往比较多地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相对来说对大企业优势多,中小企业考虑的比较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势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的比较少。比如,在税收政策方面,国有企业可以享受先缴后退,而非国有企业却无法享受这种待遇;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往往是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发票不能抵扣,实际承担的税负重、采购成本增加;从所得税角度看,民营企业要先按利润总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净利润分配给投资者,投资者即股东再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民营企业投资者而言,两者同出一辙,实属重复。再者,在银行的呆账坏账准备金核销制度方面,国有大企业可以被列入国家计划进行及时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而中小民营企业却无此待遇。此外,在土地政策方面,国有企业可以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参与改组,而民营企业却没有这样的待遇。这些政策上的劣势,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无形中增加了现金流,扩大了财务的风险性。

三、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是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因

企业经营总是置身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企业的资金价值除了受到投资、筹资和营运管理等决策影响外,还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即受到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财务管理环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和资源环境等。企业的财务决策是难以改变财务管理环境的,更多的是适应其要求和变化,但是这些要求和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它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威胁,也就是会产生财务风险。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必须具备适应和应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能力,可是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中,机构设置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人员素质偏低等现状,导致其缺乏适应和应变能力。

(二)融资难和资金周转慢,是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内因

1.融资难。长期以来,中小民营企业在组织形式上不受政府控股,在经营管理上能够有较为完整的自主权,这种独特的优势使其发展具有更好的灵活性,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是快速发展的中小民营企业却面临着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其中融资问题首当其冲,资金短缺成为严重抑制中小民营企业活力,并制约其持续稳定和健康增长的“瓶颈”。通常,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间接和直接两种。首先从间接融资方面看,渠道主要是向金融机构贷款,包括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信用社贷款和非金融机构贷款几种。由于政策性银行贷款多面向政府扶持性项目和国有大企业,信用社和非金融机构贷款所提供的资金多为小额贷款,因此商业银行贷款就成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选择;但是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中的运作成本和资信评价等方面的条件标准,又将许多中小民营企业排除在外,就是符合条件的部分,贷款期限一般也较短(不超过半年),只能用于填补流动资金的缺口,如果中小民营企业想有更大的作为很难获取所需的资金支持。其次从直接融资方面看,渠道主要有发行债券和股票,中小民营企业想要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也是相当困难的。我国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高,加上管理日趋规范,只有那些大型重点企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才有可能获批发行债券,中小民营企业也很难像资本市场建立初期时靠“捆绑上市”获得上市资格,单个中小民营企业又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规模小、信用等级低等达不到上市的硬性标准,因此,阻滞了中小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融资渠道的不畅通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始终面临资金短缺的风险。

2.资金周转慢。首先,中小民营企业资金投放无计划,对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的投放比例主观性强。很多中小民营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在缺乏投资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投资的严重失误,以致无法应付经营所需的周转资金。其次,中小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利用率低。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固定资产操作不规范、损耗严重;原材料消耗无定额、浪费严重;产品废品率高、成本高;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责任不明确、效率低等问题。总的来说就是管理混乱,资金占用多、成本费用高。再者,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处于劣势地位。许多中小民营企业迫于形势在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中,较多地采用赊销,致使企业资金较多地占用在应收账款上,大量的应收账款妨碍了资金的有效周转,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中小民营企业资金周转慢,直接导致现金流量少,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产生的财务风险严重时会加速企业的破产。

(三)财务决策的失误,是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催化剂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成为中国经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构成了中国特色重要部分,然而,中国民营企业始终做不大,而且经常出现“昙花一现”的怪现象。中小民营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中单个业主制形式突出,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经验决策和主管决策现象,决策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分析论证,再加上决策依据信息不全面、不真实,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不能获得预期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

(四)内部财务控制不合理,使中小民营企业缺少隔离财务风险的“防火墙”

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贯穿了企业的各类会计事项和业务流程。在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中,往往存在管理层重经营、轻内控,甚至把财务内部控制仅仅看成财务部门的事,没有将财务控制放在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层面加以重视;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也只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未得到贯彻执行,甚至有的根本就未形成制度;在日常的财务人员任用上,偏重“能人效应”,且重使用、轻培养;忽视内部稽核和审计等问题。这些内部财务控制不合理的问题都使中小民营企业存在事故隐患且长期得不到发现,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完整性得不到必要的防护,加剧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

根据以上对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的分析,中小民营企业应积极地做好以下应对工作,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第一,摒弃家族式经营仅凭经验管理的模式,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企业制度;第二,树立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的理念;第三,增强企业风险意识,加强资金管理,完善企业的风险防控机制;第四,提高企业财务决策水平,建立适用的财务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陈立文,陈敬武.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22-226.

[2]江少华.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预报系统研究[J].财会研究,2005,(1):42-43.

[3]徐颍.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0-42.

[4]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警的实证分析[J].1999,(4):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