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1:07

城镇建设政策篇1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开拓了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在原有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原有城镇化的升华和超越,是在坚持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理念的具体体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注重以下三点:①新型城镇化的主线是农民市民化;②新型城镇化的主导是城市群空间上协调发展;③新型城镇化的理念是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走渐进式、集约式、生态与和谐多样式的城镇化之路。通过新型城镇化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水平一般用城镇化率来表示。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与该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率。该指标越高反映该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越高。我国人口有两种统计方法:一是户籍人口,按户籍将人口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二是常住人口,按第五次人口普查标准,在城市的乡、镇、街道居住半年以上视为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包括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我国城镇化率计算的城镇人口一般指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

二、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辽宁省目前所辖31个市,包括沈阳、大连、鞍山、本溪、抚顺、辽阳、丹东、锦州、营口、盘锦、铁岭、阜新、朝阳、葫芦岛等14个城市(沈阳、大连为副省级城市,其余12个为地级城市)和17个市所辖县级市,27个县(其中包括8个自治县),建制镇607个,城镇总人口2881.5万,其中约40%的城镇人口在沈阳、大连两个大城市。

1.总体城镇化水平处于第一集团,但发展不均衡

2013年,全国城镇化率平均达到53.73%,辽宁省为66.45%,位列全国第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72个百分点。除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超多60%的省份只有五个,分别是广东、辽宁、浙江、江苏和福建。这五个省城镇化率的水平都在60%~70%之间,比率相差不多,处于第一集团位置。2014年,全国城镇化率平均为54.77%,辽宁为67.05%。广东省作为经济第一大省,规划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3%,户籍城镇化率达到56%。辽宁省2020年城镇化率的目标是75%,赶超趋势明显。辽宁省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1]。沈阳、大连、抚顺、鞍山、盘锦等中部、南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铁岭、朝阳、葫芦岛等区域城镇化水平较低。沈阳2012年常住人口822.8万人,省内排名第一,容纳了全省19.38%的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9.8%,居于省内最高。同期朝阳市城镇化率为42.3%,为省内最低,两者相差37.5个百分点。到2020年,沈阳市规划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85%和73.75%。辽宁省各地区城市内部发展也不平衡。以铁岭市为例,目前有57个建制镇,14个街道,32个乡,1175个行政村。其中建制镇规模普遍偏小,常住人口超过1万人的只有11个,仅占19.29%。2012年铁岭市常住总人口为267.9万人,城镇常住人口为124.1万人,城镇化率为46.3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35个百分点。虽然铁岭实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办法,流动人口只要在铁岭市居住一个月以上,并且办理了《居住证》,就可享受与户籍人口相同的公共服务,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流动人口还是更多地流向了沈阳等更大的城市。

2.融资渠道单一,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大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上指出,按较低口径计算,农民工市民化需要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本[2]。辽宁省按现在的发展规律计算,平均每年新增城镇常住人口80万人左右,如果按照新增城镇常住人口市民化来计算,大约每年需要资金800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各级政府财政是难以承担的,新型城镇化财政资金缺口较大。目前城镇化公共建设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仅靠财政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城镇化资金需求。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毫无疑问会涉及到进城农民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就学、征兵、退伍安置、优抚、计划生育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等问题,资金缺口会进一步加大。

3.宅基地置换补偿标准低,民生财政有待强化

宅基地置换,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政府主导下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方式。农民用宅基地以及地上建筑物、附属物换取政府规划区的城镇住房或者货币,原有的宅基地由政府或者集体进行复耕(称为拆旧地块),节约出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流转,用于城镇建设。辽宁省城镇化进程加快,需要大量土地,1996—2009年用地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约9703公顷。根据吕齐的预测,从2009—2020年,建设用地需求量平均每年增加约9690公顷,2020—2030年建设用地每年平均增加约9885公顷[3]。宅基地置换补偿标准比较低[4]。目前,宅基地每亩补偿一般在几万元不等,地上建筑物,主屋每平方米几百到1500元左右,其他附属设施往往每平方米补偿几百元。如果将宅基地置换后,全部进行复耕,地方政府极少有这样的承受能力。政府更热衷的是将征收后的农民宅基地通过一级开发公司进行“五通一平”或“七通一平”的整理,将生地变为熟地,推入“招拍挂”交易市场,获得高额流转收益。个别地方政府以推行新型城镇化为口号,没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取得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和土地出让金为第一目标,忽视农民利益,压低宅基地置换标准,实施行政权力“圈地”,违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宗旨。事实上,宅基地与耕地不同,是非农村生产用地,按耕地标准补偿,没有体现它的价值;另外,地上建筑物以及附属物,补偿也相对比较低。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民进城,但是他们往往没有稳定可靠的收入,宅基地补偿是其在城市赖以生存的“第一桶金”。宅基地置换补偿标准过低,本质上是政府与民争利,在财政收入上没有体现民生财政的实质。

4.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

新型城镇化是站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但是一些地方却把推进城镇化当成拉动GDp的重要手段,个别地方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强行城镇化,为了“发展经济”,将一些大城市淘汰的工业项目引入中小城市,美其名曰“承接产业的转移”。造成一些城镇,尤其是小城镇,水污染、大气污染、放射性污染等问题严重,尤其是废水、垃圾治理设施财政投入不足,很多小城镇中“脏乱差”现象普遍。为了发展经济,拉动内需,很多大城市都在进行土地和人口扩容,在总体布局上,沈阳为主的中部城市群,以全省1/3的土地,承载了全省2/3的城市人口,人口密度过大。同时,该地区也是全省工业最集聚的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化工废水排放量、大气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指标都存在超标现象。仅据CoD(化学耗氧量)指标观察,目前辽河干流水质虽有明显改善,但是支流CoD污染仍比较严重。2013年,辽宁省环保厅对40个支流的检测数据表明,2条支流CoD在60mg/L以上,10条支流CoD超过40mg/L,28条支流CoD在30~40mg/L之间,支流多数河段CoD含量超标。

三、辽宁新型城镇化建设财政政策建议

1.建立高效稳定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

改变辽宁省城镇化建设中“一高两低”现象,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有效拉动内需。财政支持城镇化力度大小,根本上取决于财政实力,以及财政引领效应大小,其中,财政收入水平是关键因素。实施辽宁新型城镇化建设财政政策的前提,是建立高效稳定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①大力发展经济,培育财源。经济决定财政,经济决定税收。2014年8月8日,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要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辽宁省基层财政要依靠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了,城镇化就有了基础保障。②强化征收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强化纳税人自行申报、电子征管、日常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模式;完善征收、管理、稽查、法规四大税收体系;提高地税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机构改革,精兵简政,减少纳税成本,提高纳税效率。

2.积极扶持新兴产业集群

目前,国家鼓励促进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辽宁省理应顺势而为。在做大、做强原有的传统产业基础上,争取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并结合考虑当地特色,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应引导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生产服务型产业。针对辽宁省内的中心城市大力培育旅游、商贸、餐饮、文化、创意、物流、金融等服务业,着力实现新兴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考虑以特色产业作支撑,产业的发展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同时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做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齐头并进,共同促进“产城互动”的新发展。

3.加大对创新和研发的支持力度

在引导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加大对创新、研发的支持力度。创新与研发可以实现“产城互动”的良性循环。鼓励在民营企业、小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帮助解决技术开发、产品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财政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研发中心,利用高校的技术、智力优势,解决技术创新基础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技术问题,把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相结合。政府通过技术招标、科企对接、成果转让、专利拍卖等活动,推动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无缝对接,最终通过创新、研发获得新科技成果。研发中心合作的项目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后,政府实施科技补贴创新政策,实行经费后补助方式,确保创新补贴用到“刀刃”上,让创新真正成为一种理念,通过产业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4.财政发挥引导作用,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争取中央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资金,省级财政对于财政部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资金要给配套资金或者补贴。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拔千斤”作用,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利用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运动中来。可以采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财政奖励、政府担保、税收支出等方式,拓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渠道。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项目,鼓励企业、个人参与建设,采用Bot(建设经营移交)方式、资源置换开发、打捆成片开发、委托贷款等多种模式,在建设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优惠税率、延期纳税、退税、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等财税政策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提出,在东北“试点设立民营银行”,此举将有望刺激和撬动辽宁经济的发展,创新辽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投融资模式。除了建立民营机构,政府应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信贷力度,鼓励海外金融机构到辽宁省设立分支机构。通过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利用民间金融机构、海外金融机构、国内金融机构共同贷款,分散辽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融资风险、分摊融资数额、降低融资成本,有利于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财政资金缺口问题。也可以采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地方政府发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债券”等方式,解决财政资金缺口问题,走出一条利用市场机制、政府给予必要支持的新型城镇建设新的筹资道路。

5.科学制定宅基地置换补偿标准

宅基地是农民家庭赖以生存的重要资产性财富。一旦失去,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他们的生活质量将受到极大影响。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辽宁宅基地置换缺乏配套制度,各地执行差别很大,宅基地置换补偿政府权力非常大,广大农民处于弱势地位。新型城镇化要“存量优先”,即优先解决已经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新型城镇化是“化人”,是人的城市化,不是“造城”。宅基地置换补偿低,客观上刺激了地方政府“圈地”的欲望。①从法律的角度,建议出台《农村宅基地置换条例》,使全省范围的宅基地置换补偿有规范的管理办法。从制度上,力求规避违背农民意愿,以追求土地收益为目的的圈地造城现象的反复发生。②提高宅基地置换补偿标准,财政眼前是多付出些,但是,藏富于民,民富才能进一步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发展。③宅基地置换补偿,要充分与农民协商,体现农民的意愿,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广大农民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受益。

6.加大农业科技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2012年2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在城镇化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农业科技,减少财政农业科技支出,相反,还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尽管第一产业创造GDp数量和比重不大,但是,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它尤为重要的地位。“十一五”期间,辽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230项,省级科技经费投入约3亿元;获得国家各类计划项目200多项,经费超过2.4亿元,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近几年,辽宁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以及农业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呈现下降趋势。总体上看,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低于农业GDp占GDp总量的比重。加大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建立以财政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体系。辽宁财政农业科技支出,要紧密结合辽宁的实际,不仅仅是数额总量的增长,还要考虑增长速度、财政支出所占比重等方面。目前要重点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扶持力度:①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现代农业技术以及生产方式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②支持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走集约化、科技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民财富的积累,为其转入城市,创造良好的基础。③扶持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科学规划植业板块基础上,扶持发展农业经济区、绿色无公害体系和商标与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④支持畜牧业“三退三进”发展模式和林果业生态带建设,建设防护林、经济林和风景林生态带,既考虑经济效益,也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⑤促进淡水、海水生产向促精细化方向发展,改变目前结构不合理、散养低效、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过程,而不是地方政府借机推行土地财政,破坏环境的过程。应加大财政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紧密结合农业科技,支持生态农业。加大地方财政对环保预算数量,在实施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制定预算要优先考虑。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拓宽资金渠道。财政要重点解决水资源保护和森林生态保护、农村饮水安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清洁和重大水流域治理等问题。

7.财政政策要与户籍管理政策、土地流转政策配套实施

城镇建设政策篇2

关键词:城镇化;金融支持;路径

城镇化建设是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城市的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以及城镇转移,城镇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发展起来的。金融行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我国城镇化建设也需要有效的金融支持。但是从我国现代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来看,相配套的金融支持政策也不够完善。基于此,在本文的研究中,将重点分析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途径。

一、城镇化建设现状

城镇化建设主要是转变以往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廉价供给以及粗放式消耗土地占有自然资源,并且城市新老居民汇总公共服务对待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当前的城镇化建设中,主要依靠我国城市群,通过提高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并且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最终保障城镇化建设的高效以及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化建设中,我国主要面临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农民工的半市民化问题。当前,我国有2.34亿的农民工以及家属没有真正享受到我国城镇的公共服务政策,大量的农民工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社会中。第二,土地的问题。当前,我国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我国的城市容积率远远低于国外的发达国家。第三,就业以及产业发展问题。我国的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东高西低”的模式,我国的农民工为了获取就业机会,往往需要进行跨区域大范围的流动,这也导致了我国的城镇以及社会也处于高流动的局面。第四,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生态问题。现在,我国的一些特大城市由于自身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一些生态问题,例如:拥堵的交通、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以及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中,需要采取全新的发展模式,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建立多元化以及市场化的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支持路径,从而多方面的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二、我国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对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

首先,我国的金融机构对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资金需求的变化趋势的认识不够深入。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国农村和城市的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转变会使得我国的金融资金缺口很大,并且对于金融的需求会逐渐加大。其次是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与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是不匹配的。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大部分着眼于在大中城市的发展中,这些使得我国农村的金融支持体系存在不足的情况,并且无法满足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求。

(二)金融支持方式缺乏多样性

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中,主要采用的是银行信贷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应用在公共事业建设以及城镇基础建设中,并且主要承办方为当地政府,金融来源主要是财政支付,并且很多地方政府部门不具备融资机制,在融资渠道上比较单一,并且直接融资的比重较低,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我国金融服务的需求。

(三)金融服务水平较低

由于我国农村的金融服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农村居民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这些给我国金融服务的有效展开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我国金融服务的有效性难以得到完全发挥。当前,在我国农村的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业务中,主要是以存款以及贷款为主。但是信托与担保业务、基金业务以及投资以及融资产品等属于初级发展阶段,甚至有些服务的展开处于严重空缺的状态。

(四)金融融资渠道狭窄

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中,大部分的建设项目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周期比较长,并且回收慢,这些特点与我国当前各大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是完全相悖的。这些因素导致城镇化建设中从商业银行获取融资资金的可能性降低。另外,在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虹吸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农村的资金不断流向小城镇,但是小城镇的资金又不断的流向大城市这个因素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融资困难。

三、城镇化建设中政策性金融支持路径选择

根据我国2014年中央1号文件中对于农业发展银行建立的差别监管体制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提出的要求来看,为了更好的支持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农发行需要从自身出发,通过提供各种服务与政策,来支持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坚持贷款为主,积极开发金融新产品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贷款以及政府财政拨款,但是城镇化建设的速度远远快于财政拨款的速度,政府的财政拨款无法满足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资金缺口。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积极加大自身金融创新的速度,通过建立全方位的融资体系,在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以及财政拨款的同时,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力度,并且通过发行债券以及股权融资等凡事来完善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融资体系。同时,应该按照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积极整合银行现有的贷款品种,并且创新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新品种。银行在贷款期限上,需要将长期、中期以及短期贷款进行自己的整合。同时,银行也要积极开办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及信用担保等各种新业务。在金融新产品的开发中,银行要大胆探索本币业务与外币业务、设备租赁以及流动资金贷款结合的金融支持模式,从而通过银行金融新产品的支持,来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

(二)推进政企对接,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发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职能,同时不断加大了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其中主要包括政策支持以及加大自身的信贷投资力度的,通过农发行的支持,已经促进了一批具有发展前进的农业龙头企业。在今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发行可以作为政府以及企业之间发展的纽带,为我国城镇化建设重点的政企对接提供信息以及金融服务,并且从实际情况出发,基于农业龙头企业大力的支持。在城镇化建设中,农发行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宏观金融信息以及国家农业产业政策,为农村企业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帮助那些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企业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从而合理规避农业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一个政策性银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农发行应该加强与我国党中央以及国务院等的沟通联系,在掌握大局的前提下,积极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水平。抓紧梳理以及调整农发行现有的信贷产品以及相关的制度流程,明确自己的业务范围。针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来优化相关的办贷款流程,从而逐渐满足客户的需求。另外,农发行还应该积极完善自身的服务手段,本文建议可以单独发行针对城镇化建设的银行卡,并且建立网上银行交易结算系统。通过改进以及提升农发行自身的信贷挂历系统以及综合业务系统功能等,逐渐减小自身与大型盛业银行之间的差距,积极优化整合农发行现有的各类业务子系统,减少重复以及无用的劳动,减少银行基层员工的负担,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水平。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信贷业务的新特点,积极培养一批全新的、高素质的以及专业性强的信贷人才。最后,应该加大对综合型人才以及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束语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时期。金融对于城镇化的建设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以资金支持为主。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的城镇化建设,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的金融支持方式,拓宽政策性金融路径。在农发行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路径中,应该注重提高金融支持效率、完善金融结构以及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最终提高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效率,最终使得农发行的金融支持路径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当前的我国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何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路径研究[J].对外经贸,2015

[2]杨帆.政策性金融支持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

[3]崔喜苏.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物价,2014

城镇建设政策篇3

关键词: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政策

一、中国农村城镇建设金融供给现状

现阶段中国农村城镇建设进程中金融供给主体由以下两部分构成:

(一)正规性金融组织

主要是指得到政府部门的许可,接受专业金融监管机构监管的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第一个金融部门是商业性的金融部门:主要包括国有四大股份制的商业投资银行、国有四大股份制商业投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大城市和农村贫困地区中农村的商业投资银行刚刚开始的营业网点。

第二个是政策性金融在;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一个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组织,主要的工作职责是按照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的需要,坚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展开关于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业务。

第三个是合作金融:在我国现阶段只有农村先用合作社是在农村地区开展合作金融的组织,通过社员入股的形式组成,主要是为社员提供向金融服务的组织部门。

(二)非正规性金融组织

主要是指不在法律约束之下,专门监管机构不对其进行监督的金融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第一个是民间借贷组织:主要是指公民与社会组织、公民与公民之间发生的系那个过借贷行为,现阶段我国虽然没有对民间借贷采用相关的监管方法,然而却规定了民间借贷的利率。

第二个是民间集资:主要是指通过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进行洽谈的融资方法,民间集资受到国家的监管比较宽松,对一些在社会中还未公开的,仅仅在亲友和单位之间进行集资,一般情况下并不作为非法集资进行处理。

第三个涉及的就是民间金融合会:主要涉及的是指一些民间借贷金融组织的规模较小,由民间金融合会内部的成员共同管理储蓄的一种公益性活动,是合会成员之间的一种资金互助行为,主要涉及到的是与储蓄相关的借贷服务。

二、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政策的问题

(一)支持中小型企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

中国建设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中小型企业的力量才能够尽快完成,然而中小企业是否能获得长期发展的关键在于得到金融方面的支持。经过相关部门的统计调查,中小企业在初期创业阶段中的初始资本金中,有70%属于自有资本,15%为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10%为非金融机构的资金,5%的资金来源于银行信贷;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通过自筹获得的资金比例为35%,从利润中逐渐形成限额内部留存资金比例为30%,银行信贷资金的比例为18%,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资金比例为12%,因此可以看出在中小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期间,主要是通过“内源性资金”来获取资金,商业信用、银行贷款方式取得的金融支持较少。与一般企业相比,农业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因此在中小企业中获取“外源性资金”较小,这就说明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不够,中国农村城建化建设受到了间接的影响。

中国农村城镇建设的基础是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从实际情况来看,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的资金主要来自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等,由于建设城镇基础性设施具备“公共品”的特征,在短期内并不能获得较大的投资收益,这就与商业银行在短期内获取收益的目的不符,因此在农村中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金融资金支持。同时在我国农村建设城镇基础性设施中政策性金融机构起的作用却很少,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现阶段三大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涉及到建设城镇基础性设施的银行只有国家开发银行,然而国家开发银行的工作范围并不包括支持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其主要工作职责是支持支柱型产业和国家基础产业,因此可以看出城镇基础性设施建设得到的金融支持的力度不够。

(二)金融政策支持方法单一化

随着金融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期货业、保险业、银行业和证券业等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金融政策支持我国农村城建化主要还是采用银行信贷的方法,从建设农村城镇化的资金来源看,其中占比例较大的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比例却很低,很难满足我国农村城建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多样化金融支持的要求。经过一些实践经验表明,城建化水平与国家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国外发达国家可以利用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将货币市场和资本支持配置金融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我国农村城建化建设才能够有充足的資金支持。然而现阶段我国金融业的市场化水平还不高,资本市场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

(三)认识金融支持城镇化存在偏差

金融支持中国农村城镇建设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多金融服务部门将营业网点主要定位在大中城市,对农村、城镇、小城市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其次一些金融机构缺乏对新金融服务需求变化的正确性认识,不利于金融支持政策的及时更新;再次金融服务部门存在各自为战的问题,协调机制不健全,金融资源的凝聚力较低。

三、建议与对策

从上述情况来看,中国农村城建化建设中金融支持政策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我国农村城建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要采用以下方法来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完善金融体制,金融机构提升服务水平

一方面在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认识到“政策性金融”的重要性作用,国家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来加快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建设农村城建化办理贷款业务的速度,例如可以在金融发展环境良好的地区进行试点,设置开发性金融服务性机构,为建设农村城建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现阶段的金融机构,例如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等应该把握建设农村城建化这个发展机遇,寻找出其中的商业机遇。农村合作社要积极与农民保持一个良好的利益关系将各项工作的目标和重点都放在了增加我国的农民收入、促进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稳定增长、提高农村社区服务现代化水平等优惠政策方面的基础上,尤其特别是重点放在支持我国优势农产品的育种、种植产业结构调整等優惠政策方面。中国农业银行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出台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在资金方面给予能够出尽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就业率的服务机构大力支持。

同时要发展和创建地方性中小型金融机构,设置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机构,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熟悉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与中小企业建立起“银企”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创新金融支持服务

金融机构要对金融进行不断的创新,广泛调查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在市场上及时推出个性化较强的金融服务产品。与保险行业、银行、证券行业、投资基金等行业要加强合作,这样才能满足客户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要将传统的金融服务业务做好、做精,根据实际需要拓宽资产管理、股票质押贷款、证券资金结算、财务顾问等金融领域,这样才能适应建设农村城镇化对多样化金融服务的要求。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支持战略政策

在制定金融支持政策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环境的实际情况,具体内规划内容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融资方式、融资规则、融资的策略、与推进城镇化向适应的地方融资发展目标、融资方式和渠道等,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要切实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防范和降低化解地方融资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和发生概率。同时金融机构要适当的下放权利,打破传统信贷管理权限较为集中的局面,简化审批的程序,提升工作效率。

城镇建设政策篇4

【关键词】金融支持新疆城镇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

去年年底,通过调查发现,新疆的城镇化率在百分之四十五左右,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要低得多;而在一些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比较多的地区,城镇化水平甚至没有达到百分之二十。要想促进新疆地区更好更快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进行新疆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体来讲,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体现在这些方面:

第一,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城市的集群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大量的贷款;新型城镇化在空间集群分布方面,由城市集群替代了原来的大城市作为发展的重点,协调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的共同发展。同时,生态发展、节能环保要求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这样在城镇建设中,就有着更大的资金需求。

第二,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才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简单来讲,就是实现人们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新疆地区相对比较的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们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仍然采用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就需要加大基本设施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水平、教育水平等等,从而不断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市民的归属感进行强化,让农民主动转化为市民,这样就需要较大的资金需求。同时,要想解决农民的进城问题,需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更多的农民,促使农村生育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那么在金融方面,就需要大力支持保障房的建设以及其他的各个方面,比如娱乐文化、教育、生态保护等等。

二、完善金融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配套政策的措施

(一)要结合新疆的资源优势,创新形式支持新疆的民生发展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得知,新疆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那么,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这些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在去年,有银行对融资模式进行了创新,采用的形式是有偿取得矿业权,通过实践研究表明,这种创新模式十分有效。要想将丰富的矿产资源盘活,非常有效的措施就是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政府也可以增大向融资平台的资金注入力度,做强做实这个融资平台,同时,还需要为新疆的重点民生项目建设积极的筹措资金,不断的促进新疆地区的民生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要对新型城镇的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的完善,形成多种形式并存的金融服务格局,比如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民营性金融等等,扩大城镇建设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同时,对地方的股份制银行进一步的壮大和发展,发展一些新型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比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等。也需要将大城市中的一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逐渐地向中小城镇延伸,比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等,将证券投融资和保险服务提供给城镇经济主体。

(三)要优先保障民生领域的资金需求,坚持关注民生以及温暖民心的原则

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讲,新疆民生发展状况不太理想,有着较大的资金需求量,那么就需要大力促进民生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风险的防范,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强化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利用财政资金和援疆资金来进行信用结构的构建,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来促进新疆地区民生项目建设。另一个方面是创新形式,对于一些特殊的民生项目给予直接的资金支持,发放贷款,比如保障房的建设、棚户区的改造等等。

(四)加强城镇基础实施融资金融创新

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首先,实施股权融资计划,在一些有条件的城市,集合优势资产,设立股份公司,争取可以在国际以及国内的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和商事,以此来获得建设资金。其次,可以扩大信托类金融工具融资,将产品定义为城镇基础设施,打包一些有着较好发展前景的城镇基础设施项目,设立信托资金,在市场中出售。然后,对股权投资基金大力发展,基金的发起人可以定义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吸引不同类型的资金,比如保险资金、政策性资金、社会资本等等。

(五)对银行业参与城镇化的融资模式进行创新

要加强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扩大融资规模,积极利用外国银行贷款,大力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将当地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给充分的发挥出来,在扩大城市地方中小银行规模的基础上,增加中小银行的数量,同时,对金融组织体系进行完善,降低金融风险。

(六)加大人口转移和转换的金融支持,推动城市化进程

主要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首先,金融支持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需求,在供给方面来讲,要加大对城镇保障房建设的支持力度;从需要方面来讲,要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对住房信贷门槛进行适当降低。其次,要满足转移人口提升自我的金融需求,从金融方面来支持城镇转移人口的教育需求、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等等,鼓励城镇居民大胆的创新,不断的提高生活水平。最后,还需要对城镇金融服务进行大力创新,大力建设支付渠道,增加各种金融设备的数量,对银行卡的使用范围进行不断的拓展。

三、结语

近些年来,新疆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我们需要需要清晰的认识到,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新疆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都需要不断的创新,拓展思路,不断的提高新疆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本文简要分析了完善金融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配套政策的措施,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王伟.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实事求是,2012,2(2):123-125.

城镇建设政策篇5

[关键字]城镇化经济发展财政政策

贵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比较低,政府应充分发挥经济发展较快的黔中的辐射作用,尽快建设黔北经济协作区,积极推动毕节、六盘水、兴义等能源富集区的可持续发展,支持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民族地区的跨越发展,按照“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推进”的规划,构建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以公共财政理论为依据,掌握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财政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财政政策杠杆作用对城镇化建设产生作用,并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以此促进贵州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化理论概述

1、城镇化主要是指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镇转化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经济城镇化。第二、人口城镇化。第三、城市建设和生活环境城镇化。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

2、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经济城镇化的直接结果表现为人口城镇化,即乡村人口不断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因此城镇化率的高低通常能反映城镇化的发展水平。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二、贵州城镇化现状

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贵州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中之重和重要途径之一就有城镇化带动战略。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对转变贵州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贵州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起到“引擎”的作用。据上表数据,2000年贵州城镇化率仅为23.87%,十年后的2009年贵州省城镇常住人口有1135.22万人,城镇化率也仅为29.9%,比2000年只提高了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西部大开发实施,贵州省城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从横向比较来看,2009年贵州城镇化水平全国垫底,而全国平均水平为46.6%,低了16.7个百分点,刚刚接近30%的拐点。这说明了贵州城镇化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多种原因中,小城镇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着贵州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三、贵州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阻碍城镇化发展

一、贵州地形条件的制约,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二、基础设施布局不尽合理,建设不尽配套。三、统筹建设基础设施的力度不够。四、征地拆迁工作矛盾加大。五、建设资金渠道单一主要来源银行贷款,财政风险不断增加。

2、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

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同时还存在持续扩大的趋势。贵州省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4.3∶1,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数据为2.4∶1;在投资结构上,城镇的固定资产投资为85.4%,农村连15%都不到;而且贵州农村人口比城镇人口大得多,严重制约着贵州省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城镇化水平低对贵州农村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农村处于相对贫困状况。贵州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农民增收途径单一,收入增速缓慢,贫困人口多,城乡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镇化发展进展较慢。

3、行政管理存在问题阻碍城镇化发展

主要表现在:我省现行的行政管理观念有待改变;我省现行的行政管理方式有待改进;我省行政管理的程序有待完善;我省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行政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四、推动贵州城镇化的财政政策思考

1、政府公共支出的管理

在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地区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效,完善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建立财政资金在项目事前、事中及事后的监督审核。其次要妥善解决地区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促进地区城乡居民公共福利水平均等化,理顺地区城乡投入体制与分配结构,最后要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通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福利政策。

2、把推进城镇规划作为基础,提现民主性和科学性城在镇化建设投资决策的作用

城镇公共建设关系到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应该立足实际,作全面的长远的规划。由于其需要的资金数量较大、涉及部门众多及运作体系成熟程度等情况,因此需要政府用制度的形式来确保每年安排相应投资资金。做到城镇化建设项目实行供给预算化,各级的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预算法》,合理编制编制城镇化建设项目供给预算,从而有效提高城镇化建设项目供给的预算化程度。

3、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调整和完善城乡财政政策制度

正确协调处理中心城市发展辐射带动的财政利益分配。妥善、协调处理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的财政利益分配关系是推进城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积极配合城镇化建设合理布局各类经济园区建设。大力支持中心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及公益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市新区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全面推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作为城镇体系的基础部分,联系着城乡。

4、以改革创新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

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将大大促进城镇化建设速度。对不同的建设项目使用不同的财政政策。对于纯公共类,各级财政应该将项目建设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体系,责任到人,统筹管理,保障每一分钱都能落实到位。

打造出充满活力的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根据贵州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应该成立相应的投融资平台,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做大做强,依照市县财政实力和城镇建设的要求,设立中心城市和乡镇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

5、改革与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维护农民合法的权益为出发点,加强改革与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确定贵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合理配置财政资金。积极开展扩权强镇的试点、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就业政策的体系。加强对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力度,增强转移人口的收入。通过财政资金对相关项目进行补助,确保公平。必须全面构建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建立覆盖贵州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贵州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1版.

[2]陈厚义、刘斌.贵州县域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陈健、郑云跃、广佳.贵州发展县域经济的几个问题[n].西部开发报社2008年5月27日.

[4]李华红.贵州城镇化进程中的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

城镇建设政策篇6

继城市棚户区改造之后,重点镇建设或将成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投资新着力点。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给各省(区、市)发通知,要求各省上报重点镇建设的政策、经验。

据住建部村镇司人士介绍,目前,要对重点镇现行政策进行调研,谋划出台支持重点镇建设的新政策。全国性重点镇1887个均在调查范围,各地区政府均要撰写这些重点镇2004年以来的建设经验和地方政策。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秘书长赵云伟表示,扩大内需、保增长情况下不能动摇房地产支柱产业地位,但同时又不能使房价再大幅度攀升,影响居民住房消费需求。

中央投资扶持

以往一直不被重视的重点镇建设,在扩大内需、保增长的背景下,成了新经济增长点的首选。不少地方政府也将地区内重点镇建设作为城市化建设的一个着力点。

陕西省今年准备投资22亿元支持107个重点镇建设,主要投资用于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污水管网建设等。

陕西省建设厅村镇处一位负责人电话中对记者说,重点镇是县城的副中心,是城市化的第一站。陕西省政府对本省的重点镇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建设必须达到县城的标准。

一位多年从事规划工作的人士对记者说,当前中央财政投资对于重点镇建设支持力度很大。国家发改委有专门针对重点镇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资金。

今年下达的第三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资金中,有相当部分投向重点镇的供水设施建设。上述规划行业人士说,今年城市建设用地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国土资源部给了各省城乡统筹用地周转指标。各地在利用这个周转指标的时候,就必须推进小城镇建设,推行撤村并乡等。

目前,住建部还专门安排了农村危房改造奖励资金,意图就是将对农村危旧房改造投资与涉及农业的财政补贴连接起来,实现以财政投资引导农民更换住房的扩大内需目的。

鼓励引入社会资金

将城市化进程重点放在小城镇旗建设上,不仅打破了开发商关于“扩大内需必先扶植房地产市场”的预言,更帮助了农民、农民工等最需要改善居住的人群,实现了他们的住房需求。记者了解到,各省(区、市)正在展开调研,并将重点镇建设经验上报。

各地重点镇建设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仿效城市建设的方式,给重点镇大量财政投资,将其建设成小型城市;另一类则是一些带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特色镇建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此前的村镇建设工作讲话中指出,各地重点镇建设应因地制宜,不鼓励一刀切,提倡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重点镇建设风格。

城镇建设政策篇7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特色小镇经验交流材料)

                                     

2012年起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100个示范小城镇发展平台,从产、城、景、文、旅等方面全力支持小城镇建设发展。至2015年底,全省1212个乡镇中共打造142个示范小城镇,其中省级53个,市(州)级89个。

一、主要做法

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坚持“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发展理念,以绿色为主题,以改革为亮点,多措并举。

(一)注重顶层设计。一是建立省级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省长任召集人,办公室设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增设了小城镇规划建设处,负责全省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二是强化政策保障。省级层面累计出台政策类、管理类、技术类文件等共60个,形成了的完整政策支撑保障体系。三是召开发展大会。省政府采取申办制方式,每年召开一次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省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已连续召开五届。四是建立对口帮扶。省级建立了示范小城镇对口帮扶制度,53家省直部门或企业一对一帮扶53个省级示范小城镇。

(二)注重改革创新。一是制定百镇十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围绕机构、扩权、土地等10个方面深化小城镇改革发展。二是完善改革体系。围绕《十条意见》,相继出台了《关于开展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等配套政策措施,构建了“1+n”改革政策体系。三是规范机构设置。在示范小城镇统一设立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执法队)、政务服务中心等行政和事业机构,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三)注重镇村联动。一是镇村联动发展。按照“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发展思路,推进1个示范小城镇带动多个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实施“1+n”镇村联动发展模式,实现镇村“联动、联建、联美、联富、联强”。二是建设宜居小镇。以镇区建设为重点,建立了“8+X”项目清单,制定了项目建设标准,建立了项目建设台账。三是推进小康创建。将小城镇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率先开展以镇为单位全面小康社会创建工作,制定了《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全面小康统计监测工作实施办法》,全面推进以小城镇为载体的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建设。

(四)注重绿色发展。一是突出标准制定。出台了全国首个绿色小城镇建设评价地方标准,明确省级示范小城镇按照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市(州)级示范小城镇按照省级绿色小城镇标准实施创建;二是突出绿色引领。制定了示范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导则,以及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运系统等建设方案;三是突出文化传承。制定了示范小城镇风貌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彰显一镇一风貌。

(五)注重要素保障。一是强化资金投入。省级财政设立了示范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四年已累计安排14亿元。二是争取金融支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与国开行省分行等12家金融机构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推动金融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三是构建开放平台。采取集中和分散招商相结合的方式,连续四年组织示范小城镇招商引资活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

二、取得成效

四年来,我省示范小城镇建设突出改革兴镇、产业强镇、绿色亮镇,镇域经济实力、城镇聚集功能、基础设施水平、绿色发展意识显著提升,带动全省小城镇建设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一是镇域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目前,100个示范小城镇已累计完成投资约1580亿元,新增企业(含个体工商户)11000多个。二是城镇聚集功能显著提升。100个示范小城镇较2012年新增城镇人口约25万人,带动城镇就业约23万人,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目前,100个示范小城镇累计建成“8+X”项目2500多个,107个镇有高速公路、国省干线联络线连接,83个镇建成镇村垃圾收运系统,92个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四是镇村联动发展成效显著。目前,100个示范小城镇美丽乡村创建点共有331个,其中168个实施污水处理设施,240个建成生活垃圾收运系统,154个建成生态停车场。五是扩权强镇综合成效明显。130个镇综合设置了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执法队)、政务服务中心,获得县级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城镇建设政策篇8

巨量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给出了解决路径,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围绕着新政策金融机构的性质、定位,各方猜想不断。但截至目前,一切属于未知。

城镇化建设面临资金难题

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得到了高度关注。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中央明确指出,将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相信城镇化相关概念股有望受益。

最新的消息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已修改完毕,规划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战略重点和制度安排。

数据显示,2013年末,中国城镇化率升至53.73%。但据了解,按户籍人口计算,城镇非农户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仪在35%左右。权威人士表示,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60%左右,城镇常住人口将达8.5亿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从日前的35.7%,提高到45%,两个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2%至3%。

为在2020年容纳8.5亿左右城镇人口的空间布局,城市群仍将为主体形态,新型城镇化建设将着力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表示,“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实际上,城市群作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已不是第一次被提及。

早在去年6月26口,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中便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应“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相关学者亦认为,建设城市群、提高城市群人口密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据媒体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形成的城市群大体育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海峡西岸、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汀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东岸等,这11大城市群人口占全部城市人口三分之一以上,GDp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有专家预计,未来将出现更多的部级城市群。而从目前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来看,加快推进城市群建设已成各地共识。

在城镇化过程中,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保障房等民生投资,将是未来城镇化重要资金用途。

国家开发银行表示,未来三年我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草将达25万亿元,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约为11.7万亿元。据测算,2013年至2015年,财政资金仅能支持当年城镇化新增投资的五分之一左右。显而易见,城镇化建设仅靠财政资金难以为继。新政策金融机构猜测纷纭

目前,我国有许多城市的建设资金以政府投资为主,尚未突破以土地换公共基础设施的模式。地方政府过分依赖土地收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和土地资源浪费,引发了房地产价格暴涨,地方经济结构畸形发展,也使地方政府负债居高不下。“土地财政”收入模式不仅不可持续,而且已成为发展的障碍。

自城镇化快速发展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逐年扩大。当传统财政不足时,政府通常通过卖地或举债来解决资金缺口。最新一轮地力‘债务审计显示:全国99个市级、195个县级、3465个乡镇政府存在债务风险。至2013年6月底,各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88万亿元,其中4.07万亿元归属地方融资平台。2014年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规模为3.56万亿元,2014~2016年利息负担预计在1.5万亿元左右;地方政府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债务的比率,已占到债务余额的37.23%。

客观地说,地方债务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必然产物,这从其资金投向上可以略见一斑。从审计署披露的信息来看,目前,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其中市政建设占政府债务的37.5%,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占24.4%;此外,保障性住房、教科文卫、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的支出,也占到了债务的相当部分。

很多专家提出,由于目前政府主要以财政补贴和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手段,这样的还款资金来源构成就具有不稳定性,短期内大规模城镇化建设,更可能带来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因此,如何突破“土地财政”的老路,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一直是城镇建设的一大难点。

2013年11月15日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提到“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时明确,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城镇化会议,则从五个方面规划了新型城镇化的资金来源,其别指出,“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所谓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或政府机构发起、出资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以贯彻和配合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的金融机构。目前一般指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国家开发银行。

城镇建设政策篇9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试点地区;小城镇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zesthelinkedpolicywhichcarriedoutinthepilotareas,obtainedthepolicywouldhavethe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onthesmalltowndevelopment.Keywords:urbanandruralconstructionland;linkedtochangesinpolicy;pilotareas;smalltowns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增减挂钩政策对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的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个政策也意味着中国传统的农村模式将要被打破。中国农民数量众多,如何解决其中产生的矛盾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国内的学者们主要从增减挂钩政策的理论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其实施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还有从实例中分析这一政策对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知道每一个新政策都是在摸索中进行的,在实施的过程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来寻求解决的对策。

1.小城镇的界定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小城镇的概念。对于小城镇的概念界定,学者们有着自己的观点。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小城镇是由农村中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组成,这个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他们都是具有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与周围的农村社区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

近期的研究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小城镇,泛指各种规模不及大城市,但具有城市的性质及功能,具有一定的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为大部分从事非农业生产或服务的人群所集居的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社区。它包括国家已批准设镇建制的建制镇和尚未设镇建制的相对发达的农村集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指出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的城市。我国狭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县城。这一概念比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法定含义。

小城镇的发展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有着重大的影响。近期实施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于小城镇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挂钩的定义

2000年,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已经依法批准的试点小城镇,可以给予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周转指标,用于实施建新拆旧,促进建设用地的集中。”

2004年10月21日,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

2005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207号文件《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在全国部分省市部署开展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确定了天津、浙江、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湖北、广东、四川等省开展试点工作。

2008年,国土资源部又下发138号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含义:“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3.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过程

例如:我们吴桥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组织工作领导班子,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提出解决办法,保证不损害农民的利益;然后资金上要有保证,对农民造成的损失要尽快的赔偿;还要科学选点,把房子破旧和空闲宅基地多的村居选作项目区;同时要广泛的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由规划部门聘请专业的队伍进行考察,规划。

4.分析这一政策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

4.1存在的挑战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对小城镇的发展既存在挑战也存在机遇,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存在的挑战:

这一政策是在2000年初步提出的,到2005年正式下发试点地区的文件,中间经过了五年,时间较短,而且在我国并没有实例供我们参考,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这一政策主要是在城乡结合部来进行的。通过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整合,组合成拆旧建新区,合理的分配复垦为耕地和用于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

4.2存在的机遇

增减挂钩政策无疑是对小城镇的发展有利的,能够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在这一政策中小城镇的机遇有:

4.2.1有利于土地的保护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到2010年的建设用地指标早已用完。同时由于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很多,甚至迁出原籍,在外地居住。因此就出现了“空心村”现象,大量的宅基地被荒废,无人居住。同时也有许多工矿废弃点的存在。造成我国的土地资源大量的浪费。我认为增减挂钩政策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把农村荒废的土地整理出来,分配好耕地与建设用地的比例。既盘活了农村的存量建设用地又拓展了城镇的建设用地,缓解了建设用地扩张对农用地的压力,保持耕地的总量平衡。

4.2.2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地区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但是广大的农村还是脏、乱、差,配套设施不完善,与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正好可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把村民居住用地集中到一起。实行小区化的管理,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到位。这也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4.2.3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民建设高质量的住房,促使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城镇建设注入新的力量。减少农民的数量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一条新道路。

4.2.4有利于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小城镇与农村结合紧密。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在经济上的距离。增减挂钩政策合理的安排土地,拆旧区低效率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被复垦为耕地,城镇建新区的土地被政府出让。这样促进土地更为高效和集约使用,吸引企业入驻,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同时为周边小城镇提供丰富的粮食等消费品。

我认为小城镇要快速的发展就要迎接这些挑战,解决好存在的问题。问题不解决,增减挂钩政策将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必将放慢速度。对于小城镇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同时要抓住这个机遇,规划好城镇建设用地。加快城镇化的步伐。

5.解决问题的对策

5.1提高基层土地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加强管理。由于我国现状基层土地管理者大多是非专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低,从而出现的差错多。应该对基层土地管理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使土地统计台帐,统计簿的格式正确,数据准确无误。而在统计图表中许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检查核对就很容易解决。只要加强管理可以避免这些错误。

5.2资金筹集一定要到位。资金可以通过三个渠道取得:①通过收取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筹集部分资金;②通过收取耕地开垦费筹集部分资金;③政府拿出本次整理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部分出让金用于项目实施。

5.3在进行挂钩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底图。结合标准分幅图以确保对农村居民点和工矿废弃地整理,同时附上拆旧地块的影像资料,保证拆旧的是废弃地、不合理的农村居民点等。

5.4在挂钩过程中要将市场化机制和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相结合。

5.5利用村庄闲置地安置不占用耕地,对土地实行生态、人文保护。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同时要注意有选择地保留民族、民俗等文化遗产和建筑,做到土地整理与文化建设相统一。

城镇建设政策篇10

>>浅析商业银行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机遇与风险研究关于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对商业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城镇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金融支持研究城镇化建设中的银行机遇与风险防范城镇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更好的服务三农建设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中的未知风险及防范地方商业银行助力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与发展思考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商业银行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财政与金融配合支持的战略思考中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中的风险与管控城镇化建设中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的协调机制环境保护政策要求在商业银行信贷管控中的应用新型城镇化下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信贷支持研究利率市场化下的中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模式分析商业银行服务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及挑战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商业银行的机遇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3-02-28.

[4]新玉言.国外城镇化比较研究与经验启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5]赵忠世,朱科帮.城镇化,银行信贷投向何处[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