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分析十篇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分析十篇

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5:49

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20-03

一、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

狭义的医疗健康产业指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活动,总体分医药工业和医药服务,其中,医药工业包含五大子行业,医药服务包含医药商业、研发外包、医疗服务(见图1)。

广义的医疗健康产业则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二、“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医药市场的发展现状

《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2016版)》(以下简称《蓝皮书》)详细的分析了2015年我国医药、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服务行业细分市场的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市场上化学药物的销售额达到8880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66.5%。从未来趋势看,医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运营规范的提升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化学药领域的兼并重组,特别是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将很可能明显改变化学药市场竞争的格局。2015年,国内中成药市场增长趋缓,总体市场规模约为3379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25.3%。《蓝皮书》预测,从发展趋势看,得益于中国政府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未来行业仍有着明显的增长机会,而这需要各大企业进一步对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中国市场上生物药物的销售额为1095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8.2%左右。预计未来我国的生物制药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器械市场方面,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推算,近几年来,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2010―2014年,市场规模扩大了1倍以上,市场总量从2010年的1200多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3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19年行业规模将再翻一番,达到6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影像科设设备、检验科设备、心血管设备、骨科设备、信息科设备是医械行业最大的5个细分领域,《蓝皮书》预测,国内产品将向高端领域突破,产业融合将成为大势所趋,信息化和大数据将成为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的新的助推器。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服务市场方面,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1.40万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约2.20多万亿元。基于国家卫计委的统计,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预计2019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338万亿元。目前,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78%,社区基层与私营医院所占比例仅为11%和8%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私营医院床位数将翻三番,届时,私营医院医疗服务收入所占比重将大幅提高。

三、“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必须进行创新,实现互联网医疗,弥补传统医疗模式的缺陷,帮助患者更好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疾病,实现治未病;使优质医疗资源进行跨时空的最佳配置,优化患者院内就医流程,帮助病人免去不必要的到院就医,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给患者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药体验,促进医患沟通,使医生价值最大化、服务最优化。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创新健康管理方式

健康管理包含保健食品、器械设备、健康追踪、体检、健身养生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是预防医学的思想。近年来,健康管理已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热点,作为一般医疗服务的“升级版”,未来将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医疗下全新的健康管理理念、技术和手段,能够有效促进疾病预防,医病于未病,帮助降低医疗机构压力,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传统医疗环境下,多数患者出现明显病症才就医,这种健康管理方式通过互联网医疗会变为主动进行疾病的预防。首先,人们可通过穿戴先进的医疗设备将生命体征指标数据化。通过穿戴设备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实时获得数据,及时筛查、预防疾病;将获取的身体各项体征数据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寻找疾病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关系,并及时咨询专业医护人员。其次,通过基因检测筛查致病基因,预估疾病发生风险。患者可以通过合理饮食、积极运动等方式尽早进行预防,减少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见图2。

(二)创新就医方式

互联网问诊平台通过在线问诊、诊前咨询,初步了解用户的病症情况,引导其科学、合理就医,推动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倒三七模式向正三七模式发展,最终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因而将成为分级诊疗的有效手段。而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四面墙加一张检查台”,患者必须亲自前往医院就诊。由于目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出现了挂号难、医疗效率低、医疗服务质量低等诸多问题。

图2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

互联网医疗环境下,不需要政府重新建造医院、诊所,只需要通过“虚拟化”的医疗体制和系统,对患者进行远程监控,管理患者的信息即可。这样就会将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的患者。跨时空的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将极大改善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就医体验。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见图3。

图3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

(三)改善就医体验

“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待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及医生问诊时间短”这一“三长一短”使就医体验饱受社会诟病。互联网医疗的出现使得“根治”这一“顽疾”指日可待。与传统就医体验相比,互联网医疗就医过程更加快捷,减少排队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改善就医体验。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下,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进行挂号,大大节约时间;同时,医院根据不同科室的预约可以提前调配医生,缩短患者候诊时间,缓解医院的看病难问题。在候诊环节,患者可以通过科室导航服务快速找到相应的科室;在缴费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支付,如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节省了到窗口排队缴费的时间;在获取检验报告环节,患者可在手机上查看报告,不需要再到医院提取;在院外康复环节,通过在线问诊或者远程医疗设置,患者可以与医生随时咨询,针对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办法。

(四)创新购药方式

传统医疗行业购药环节存在诸多痛点:处方用药不透明,购药方式多为医院看病购药以及实体零售药店购药,取药时间长且路途用时长。互联网医疗通过医药电商,可以实现让用户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买药品。方式主要以B2C和o2o两种方式。例如,o2o模式通过实体零售药店的快速物流配送,实现在1个小时内完成药品的配送,为用户带来更加快捷的购药体验。B2C模式则通过互联网药店或者第三方医药平台,对药品信息进行快速查询、比价,查看是否支持医保报销,用户在网上完成下单,药品在1―2天内就能收到。

随着网售处方药政策的放开,医药分离的状况愈加明晰,互联网医疗销售的药品种类将迎来大幅增长,医药电商的购药方式正在加速重构传统的购药方式,为用户带去更好体验。新医改的公立医院改革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是破除“看病贵”问题的针对性改革措施(见图4)。

(五)重构医患生态

当前,医患冲突不断升级。互联网医疗环境下,医患关系会得到改善。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健康管理、自诊等方式在线上与患者进行沟通咨询。通过在线问诊可以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对称,优秀的医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更多患者提供诊断,收获口碑和名誉,恢复“白衣天使”称号。互联网医疗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服务,优化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导诊、释疑、咨询等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使传统医疗的“三长一短”现状得以缓解,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给患者带来更加温暖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唐克媛.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融资情况分析[J].时代金融,2015,(11)

[2]熊翔密.医疗健康产品发展数字营销的策略研究――以Z公司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观察

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于2016年3月24日已经正式拉开序幕,大赛的主题是:“拥抱‘互联网+’时代,共筑创新创业梦想”,3月~5月各高校参赛报名,6月到7月各高校初赛,8月~9月份各省市复赛。从官方网站可以看到,这次大赛全国各个高校大学生创业者达到54万人次,创业项目11万个。

笔者从事于创新创业教学和辅导工作,特别关注医学院校的参赛情况,由于有机会接触一些院校的参赛项目,因此搜集了全国80所各类医学院校生的创业项目,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分析,对医学生的参赛水平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这80所医学院校分别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及宁夏等23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部分本科类的医科大学及专科类的医学高职高专等院校,截止到2016年7月17日,共有1200个(其中创意组的项目为1100个,占91.7%;初创及成长组为100个,合计占8.3%),全部为初赛项目,经过统计,参赛人次为5753人次(每个项目平均参加人次为4.79人次)。本文将对这些项目进行一些系统的分析:

1参赛项目所涉及的医学专业领域

在所统计的各个医学科大学和医学高职高专院校1200个初赛创业项目中,与医疗健康有关的项目有626个(占了52%,见图1),其中应用到医学专业(按照医学专业一级学科分类标准)的项目有429个,涉及了所有的医学专业领域,其中临床医学的数量最多,详见表1和图1。

2参赛项目移动医疗的产品的细分领域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比起其他行业来讲,移动医疗健康具有信息高度破碎化、信息高度不透明及生B链缺少协调统一等特点,笔者参照美国医学界对移动健康(mHealth)的定义,将移动医疗健康应用细分为十三类,分别是:慢病管理服务平台(主要针对老年人、伤残人士、脑瘫儿的健康与护理)、单科领域的应用(牙科、孕期前后、糖尿病、医疗美容、心理健康)、医生(医学生)交流平台(社区、继续教育、学习)、健康管理数据监测、物联网检测、筛查工具和平台、医疗新媒体(通过传递医疗资讯,进行患者健康教育,同时可以连接医生、制药企业和患者,并可以建立社区,为患者服务)、互联网便捷服务(挂号、查询、预约导诊及报告单)、患者自诊或预诊医患沟通平台、远程诊断在线问诊、医疗大数据应用和精准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医药电商平台及pBm。

我们对与医学相关的626个参赛项目进行了逐一分析,有523个项目融入了互联网的技术,因此,我们把这些项目按照移动医疗细分领域进行了归类,(见表2、图3)。

另外,从这些商业计划书中,提及了开发相应app移动端应用的有397项,微信公众号的有68项,web形式的有19项,见图4。今天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参加互联网+大赛的项目,采用手机app作为产品运作或营销手段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形式。

笔者有机会通读了这些医学院校初赛的1200个创业项目计划书(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有626个),有以下发现:

(1)本次大赛来自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创业项目,有半数(本次的统计数据为52%)的创业项目涉及医学领域,其它的来自非医学专业领域,可见当前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项目中,创业思路是丰富的,特别是互联网创业领域,并不完全限制于本专业;

(2)从52%的与医学专业相关的创业项目(表2)中,可以发现,医学生创业的专业相关领域,临床医学、中医学(如针灸、推拿按摩及拔火罐等)及药学领域(包含医药管理、流通、中药炮制等等)的创业项目占据了前三,占了医学相关领域创业项目的82.3%,说明这些领域是当前医学生创业主要涉及的领域,也是同学们比较关注的市场;

(3)从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创业领域来看,如今的医学生在医学健康与互联网相关联领域的创业思路是非常广泛(表3),几乎涉及目前最主要的互联网+医疗的领域,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创新创业的设想。其中创业项目最关注的领域是慢病管理服务平台,占了24.5%,是关注度最高的细分领域,这其中老年人健康与养老领域占了首位,特别是养老与社区的结合的app项目,说明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医学生越来越关注这一潜在而巨大的市场,也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解决方案和设想;另外,医疗新媒体、医疗数据应用等比较前沿的互联网数据应用领域,不乏优秀的创业设想,如由四川大学医学生选送的《“medlinker”医生联盟学术交流平台》和《SmaRt+meD云病理共享平台》分别获得了本次大赛第26名和27名的好成绩。

不过,参赛的创业项目中未有人涉及在国外非常流行而且重要的pBm形式,这应该与中国现有的医疗体制有关,其实也是未来医疗改革的重要方向。所谓pBm,指的是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一种专业化第三方服务,提供该服务的机构一般介于市场内的支付方(商业保险机构,雇主等)、药品生产企业、医院和药房之间进行监督管理和协调工作。pBm基于患者就诊数据的采集分析,药品处方审核等对整个医疗服务流程进行管理和引导,从而达到对医疗服务进行有效监督、控制医疗费用支出、促进治疗效果的目的,应该有互联网技术很好的用武之地。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创新创业教育作(下转第25页)(上接第21页)为通识必修课逐渐融入到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逐渐增强,思路更加开阔,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医学生开放、多元、跨界、共享的互联网思维,让广大医学专业学生有更好的展示自己开拓创新的舞台,涌现出更多的创新创业项目。

作者简介:张文杰(1969,6-)月、男、汉族、江西南昌、讲师、工商管理硕士、市场营销和创新创业教育。

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分析篇3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基于互联网医疗刚性需求的不断扩大,互联网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据易观智库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在政策、技术、需求的推动下,中国互联网医疗总体市场以31.1%的复合增长率稳步发展,至2014年,互联网医疗总体市场规模达11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8%。预计未来两年仍然高速增长,2017年受在线医疗增速放缓的影响,互联网医疗整体增速放缓(见图1)。

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为6.5亿,普及率达48%;手机网民为5.6亿,占比86%,因此,互联网医疗逐渐以移动医疗为主成为必然。从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构成数据来看,移动医疗占总体市场规模的比重从2011年的17.0%增长到2014年的26.4%,2011~2014年移动医疗以51.8%的发展速度远超在线医疗25.9%的发展速度。预计至2017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对医疗健康各个环节的逐渐渗透,移动医疗的占比将超过在线医疗,达到55.0%。因此,移动医疗将会是互联网医疗未来的重点方向。

从产业链来看,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已经整合了移动医疗服务商、医疗设备制造商、it巨头、风险资本、移动运营商、应用开发商、数据公司和保险企业等众多参与者,形成了以在线医疗和可穿戴设备为主的产业格局。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产品开发的加快和企业经营实力与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互联网医疗产业链将向纵深方向发展。

从竞争来看,互联网医疗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商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抢滩”,竞争十分激烈。近年来,苹果、谷歌、三星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健康平台,百度、阿里、腾讯也通过投资或并购的形式入主国内知名在线医疗平台。但是整体来看,上述巨头的相关布局更多的属于战略卡位,而在底层数据的收集环节仍处于各自为战的探索阶段,互联网医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上。未来,随着市场参与者对数据资源的掌握和利用能力变化,竞争格局也会处于不断的动态调整过程中。

驱动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国家不断出台互联网医疗相关利好政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用户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以及巨额资本的不断涌入,互联网医疗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国家政策利好。在政策层面,国家今年以来频频出台医疗相关政策,推动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重塑。2015年1月12日,卫计委《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医师合理流动,放宽条件、简化注册审批程序,探索实行备案管理或区域注册,优化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环境。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5省区远程医疗政策试点,为推广应用远程医疗提供实践基础和经验借鉴。同月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确定了2015医疗改革的七个方面。3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规划要求,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5月7日国务院出台的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完善“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推动医药电商发展。8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意见,9日国务院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5年工作重点。在政策的刺激下,我国互联网行业与医疗行业的融合势在必行。从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政策中,可见多点执业、医药分开、网售处方药、加快发展商业保险等信号已经十分明确。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春天就要来临。

技术相关因素的推动。4G和wifi技术发展,使终端设备更加快速地连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迅速发展,使快速地从实时数据流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可能;网络和智能手机等硬件的普及,使得互联网医疗可覆盖人群大幅提升,同时加速保守的医生群体的观念转变;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可穿戴设备更加智能化;机器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也将为人类带来更加智能化的服务。这些因素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使得远程医疗、慢性病监测、在线医疗、移动医疗等成为可能,从而改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

用户需求的推动。医疗资源不均衡导致看病难、挂号难问题凸显,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导火索;中国老龄化人口增多,慢性病患者越来越多,造成医疗资源出现严重短缺;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升高,个人健康管理意识大大增强,对冶未病有了明确需求;药品链条信息的不透明导致看病成本居高不下,以药养医的状况依然持续。

Bat等重量级选手参与及资本的推动:Bat、京东、360、小米等大体量公司凭借敏锐的嗅觉快速进军移动医疗领域,使得互联网医疗炙手可热,大量创业者涌入该领域;短短三个月之间,挂号网1亿美元、丁香园7000万美元、春雨医生5000万美元三起融资,引发了业内对互联网医疗的热切关注,互联网医疗领域热钱涌动,使得互联网医疗迎来爆发。

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认为,未来互联网医疗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重度垂直将成为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重度垂直,是指企业通过自建,或整合某个细分疾病领域的一系列完整的医疗服务链条,从而达到消费者可以在一个企业的平台上获取一站式完整闭环医疗服务的商业模式。任何一个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都存在于两个维度所构成的四个方向之中,这两个维度,一是在病种类别上,是做大而全,还是做垂直细分;二是在整个服务链条上,是做独立环节,还是做重度整合。四个方向是:重度-大而全,重度-垂直,独立环节-大而全,独立环节-垂直。由于医疗服务需求的“纵向”衍生性存在,我们认为像网购电商那样大而全的模式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不成立。“重度垂直”将是大势所趋,但“独立环节-大而全”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将依然存在。我们认为最终互联网行业将发展为“一全多垂”的行业生态。结合到病种细分方向,我们认为具备七大要素的病种方向,更适合重度垂直,即:治不好(慢性)、必须治(致命、痛苦)、高单价、高频次、多环节、重时效、基数大。而具备这七大要素的病种有糖尿病、肝病、心脏病、肿瘤、尿毒症等,它们有可能最先实现重度垂直的互联网医疗模式。

“重问诊模式”产品将更有发展潜力。目前市面上,“轻问诊模式”的产品较多,但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对于患者而言,使用频率低,对医生无依赖,对软件的信任感低;对于医生而言,没有患者数据,学术价值低,且比较随意。“重问诊模式”的产品让就医问诊变得更垂直、高效,在预约挂号、导诊就诊、看数据等方面可一键解决。对于医院而言,“重问诊模式”有利于科学安排资源,减少运营压力;对于患者而言,可以减少就医时间与费用;对于医生而言,可以提升自我价值,减少医患矛盾。

个性化医疗将是未来健康的重要趋势。互联网医疗重视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通过建立每个人的健康档案,为他们提供更精准、更匹配的医疗服务,进而达到预防、预测的目标。精准医疗的核心是把人群细分,对病人个体化的行为和数据进行精准的解读,给出精准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大量的医疗数据。通过精准医疗,可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进一步降低不必要的药物的副作用、节约医疗的费用。此外,大数据时代的医疗模式会有比较大的明显变化,即从简单诊疗发展到疾病的预测、疾病的预警,再到积极参与管理,最后到个体化治疗。未来每个人都有配套的终端,完全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对自己身体体征生命的相关信息进行筛查、收集,然后相关信息会传递到健康顾问家庭医生那里,可以进一步得到相关疾病回馈以及健康指导。未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基因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人而医”时代将会来临。个性化医疗将在现在互联网医疗的基础上,由生理数据层面,深入到基因层面,实现真正的精准医疗。

健康管理将随时随地。随着移动医疗产业的成熟发展,随身健康管理将逐步兴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随身健康管理可使专家服务大量人群,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专业的内容服务。随身健康管理类似一个临床诊疗的过程,可以跟随个人,提高健康水平、降低意外风险和医疗支出,也能缓解医疗机构的压力。尤其是针对患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具有心脏病突发风险的高危人群,随时随地进行健康管理将更为重要。

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将更易用。包括脉搏血氧仪、葡萄糖监测、心电图、助听器、药物输送等类型的可穿戴式设备,作为新一代智能终端,将成为新的移动平台市场及生态圈。同时,随着穿戴式医疗仪器的传感器终端将朝着微型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而其载体也将朝着人们更容易接受、适合长期使用和不干扰日常生活的方向发展。如具有传感功能的t恤衫,采用传导性纱线和小型化柔性电极进行电连接,使医生能通过t恤衫来实现对穿着者心电信号的测量,预期可进一步实现身体活动情况、血氧饱和度和肌电信号等的监测。

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分析篇4

关于这一争论,互联网、制药界多数人认为应该实现互联网医疗的产业化发展。而医疗界认为,应该医疗产业互联网化,可以变革但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行。

这一争论或许暂时不会有结果,因为不管从哪一个角度,一场医疗行业的互联网变革都即将开始,传统医疗行业由实地变革到了线上,变得可以移动、便捷。

比如腾讯领投豪斥1.5亿元开始深度布局移动医疗服务领域。传统制药企业复星医药也和移动医疗电商――挂号网达成共识,将在医药电商和医疗服务领域开展合作。康恩贝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浙江珍诚医药在线股份有限公司4230万的股份,此举意在短期内快速切入医药电商领域,完善产业链布局,获得更多的销售渠道以及较强的物流配送能力,实现线上线下渠道业务融合和相互提升……

在移动端,一个名叫“专家号”的app推出精问诊模式,以全国排名前十医院科室的副主任以上专家为强势资源,首期提供200名副主任以上医师线上问诊。据品牌总监方丹介绍,专家号目前已经完成了天使轮和pRe-a轮,计划下半年完成a轮。目前各路资本正在竞逐中。

移动医疗,伴随着医改的深度推进,正在透过政策红利实现崛起,并被寄予撬动目前就医流程、改变医疗产业格局、推动医改深入的厚望。

热潮掀起

据相关医疗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30亿美元,同比增长52%,预计到2017年将突破200亿美元。

眼下,正是这一市场突飞猛进的阶段。

近日,卓健科技联合创始人尉建锋透露,5年前开始实现移动互联网优化医院诊疗中的服务。今年年初,卓健掌上医院获得腾讯1.5亿元的领投。由此可以看出,腾讯也已经积极深入到医疗服务的布局中。

5月28日晚间,复星医药公告称与挂号网(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形成线上线下的020联盟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将在医药电商和医疗服务领域开展合作。

同一晚间,康恩贝公告称拟以现金方式收购和瑞控股、通联创投、上海国药、魏坚、吴勤富等15名交易对方持有的浙江珍诚医药在线股份有限公司共计4230万股股份。此举,康恩贝意在短期内快速切入医药电商领域,完善产业链布局,获得更多的销售渠道以及较强的物流配送能力,实现线上线下渠道业务融合和相互提升。

就在忙着布局移动医疗市场时,移动端的商家也在抛出橄榄枝,以进一步深度布局移动医疗市场。“我们‘掌上药店’目前有6千万左右用户,每天订单量达2万单,欢迎药店和药企一起来共建移动电子生态圈。”上海药交会期间,掌上药店创始人王浚海说。

就在王浚海谋划广泛布局移动医疗时,华康移动医疗Ceo刘波称,华康打造的智慧医院模式,今年能进入200多家医院,明年目标是500家。

或许,“专家号”是新近杀出的一匹黑马,手里握着医疗领域强势的核心资源,“我们先期上线的有200名全国排名前十医院科室的副主任以上专家,主要针对疑难杂症的问诊。”据其品牌总监方丹介绍,未来专家号还将扩展至5000名左右的副主任级以上的专家。

而在去年,移动医疗的热潮就已经初露端倪。据医药行业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融资案例超过60起,单笔融资额过亿的有27起,总融资金额超过100亿元,是移动医疗市场规模的3倍多。各类通过认证的移动医疗app截止到2014年底已达2000款。

在这一轮热潮中,互联网巨头是强劲的参与者和变革者。如阿里,在其收购了中信21世纪后更名为阿里健康,目前几乎现阶段互联网医疗覆盖可能涉及的全部阶段,例如有连接医院的云医院、连接个人的健康移动、连接数据的数来宝以及涉及药品的电子监管平台等。此外,阿里还投资了华康全景网、寻医问药、U医U药等公司。

而百度则开设了健康、医生、dulife三个自主板块,分别对应医院、医生和硬件。并同时对移动医疗电商老兵好大夫进行了投资。

腾讯则投资了丁香园、挂号网、pocooc、邻家医生等。

据医药物资协会人士分析,未来200亿的市场空间巨大,这必然促使资本相继狂热起来。所以从今年起,未来两年内不论是在融资案例方面,还是在移动电商的诞生数量方面,都将远超2014年的数字。

政策红利频频

事实上,移动医疗崛起最主要的因素是借助了政策红利。

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2015年进一步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到2017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

在公立医院改革中,与利益相关最密切的改革为药品零差率销售,政府希望借此消除此前以药养医的弊端。当国家药监局2014年试发第一张第三方网上售药许可证,试探性的将处方药分流到线上,实现医药分家,医疗互联网开始成为医改的外部推手。

随着医改的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开始由售药转变为多样化,而被这种多样化改变的还有医院诊疗流程和服务。医疗互联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特性逐渐显现。

中国医药协会人士认为,移动医疗在对公立医院产生影响的同时,将推动医疗生态圈的变革。如阿里健康“未来医院”,计划通过介入医院电子处方环节,以及通过类似“滴滴打车”模式,进军医药电商领域,倒逼医药分家,打造“医院、患者、阿里健康、药店”的020闭环,将可能改造传统医院的就医流程甚至整个生态,进而推动传统医药领域变革。

百度健康云则通过“设备、平台、服务”三层架构,方便实现对用户“监测、分析、建议”的完整机制,可为一些疾病的预防创造方便,有助于缓解目前医疗资源极度紧张的局面。据医疗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年门诊挂号量78亿人次,目前预约比例在5%左右,也就是约4亿人次实现预约。

而这些网络医院的出现,显然将深度影响现有医院的运行模式。网络医院让患者与医生直接交流,同时网络医院主要针对常见病和慢性病。通过后台初步分诊,患者可选择对应的科室和医生,在家里就可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专家服务。

而在2000多个医疗app中,众多专一提供医疗服务的app则直接撬动了医院的医生资源。如专家号、挂号网,可以通过现有医院医生提供线上与患者的对接。此方式在解决患者挂号、就医难的同时,还有效地稀释了医院核心资源的垄断形态。

一直以来,医院核心资源的垄断难以释放,这也使得医改的推进较为艰难。虽然多点执业在去年已经获得了政策上的允许,但由于医生的人事、社保等等调节滞后,仍难以大规模实现。而现今移动医疗、网络医院的出现,则巧妙地撬动了这一坚冰。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认为,互联网医疗势不可挡,“未来通过互联网医疗可以实现轻症线上询问,慢病上网配药,看病到基层去,急诊可以越级就诊,三级医院再也没有机构臃肿的大内科、大外科了”。

5月29日“发现最佳医疗实践2015健康界峰会”上,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透露,国家正在研究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的政策,未来政策会逐步落地。

当政策逐步出台时,或许医疗实现互联网的步伐将更快。而这一场政策红利背景下的产业发展,也将逐渐变得冷静和有序。移动医疗加速

“现在医疗app的数量还是在增加,可以说是一个盲目的阶段,谁都想进入。”方丹表示。在业界看来,实际上80%的移动医疗商都会死。未来只有真正掌握核心资源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

目前,移动电商存在着产品类似的巨大问题,由于同质化严重,因此在消费者端下载和使用量都较小。

由于患病是低频偶发性事件,任何一个患者在医疗电商的使用服务中,都呈现低频次状态。在此状态下,医疗电商如果掌握不到核心资源和用户,恐怕将难以持续支撑下去。

此外在移动医疗电商中,另一个硬伤就是医保支付问题。当众多电商在未来的发展中无法实现医保覆盖时,将会被挤到市场边缘。

目前,保险商也已经在构建自己的医疗生态圈,比如平安保险,在推出平安好医生移动端的同时,医疗保险将是其一大卖点,但这仅局限于平安自己构建的医疗生态圈中。而在2000多个医疗类app,以及众多医药电商中,如果未来医保不予对接部分电商,这将会掣肘电商用户的忠诚度,用户会转移到别的可刷医保卡的线上平台去消费。因此,这部分电商的日子将非常难过。

如从互联网医疗角度看,其性质是通过互联网运行模式运行医疗,也就是说这一模式将不同于现有传统医疗运行模式。如果以互联网模式运行医疗必会对传统的医疗模式进行摧毁性的颠覆。

而医疗互联网,则是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微量、逐渐变革,适应新市场。

在这两者之间,第一种显然较为艰难,原有重资产的医院必然会拒绝。因为,医院在面临生存危机的同时,也在面临资源的毁灭。目前虽然互联网巨头、资本们都在布局移动医疗市场,但模式仍然较为依存现有格局。

方丹认为,冲破内部与外部制约因素的移动医疗电商将成为市场的香饽饽。而未来市场中,竞争的关键也将转移至服务方面。因为服务好的医生、药店都会成为线上的热点,受到患者和电商们的追捧,而医疗本身就是服务,因此,服务将成为重要胜出因素。同样,支付和交易环节的人性化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分析篇5

根据《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我国近3亿人口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患者达1.6亿,慢性病患者2.8亿,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不仅如此,我国在慢性病的医疗费用支出占全部医疗支出的70%。如果健康管理能够有效实施,慢性病对中国国民健康的危害将有效得到控制,而且每年还将节省千亿元级别的医疗费用。

此外,自2009年我国颁布“新医改”指导意见,提出了“公共医疗卫生要以预防为主”的要求,仿佛也给健康管理市场打了一支强心针。

“未病”先治

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带着“猪鼻子”的人。——1月中旬,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爆表,达到1000,而我国中东部地区也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气中,医院里呼吸科就诊人数暴增,记者在淘宝搜索“pm2.5口罩”时发现,以前无人问津的劳保用品店客服已经无暇回复咨询,本来只卖两、三元的口罩一下子涨到20多元还一直卖断了货,几乎每一笔交易都会一次买5~10个。

“很难说这些口罩就一定有用,但至少求个心理安慰,而且多少能过滤掉一些尘土吧。”购买评论里,有不少买家表示,谁也不想因此得病,只能想方设法防患于未然。

其实,这就是中医里所谓的“治未病”——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而用更现代的说法,就是“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服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东软集团副总裁卢朝霞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专访时谈到,由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恶化,很多人都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因此“比起得了病再去医治,现在的老百姓越来越希望打好预防保卫战。而数字化技术与现代健康管理知识相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疾病的预防与监测”。

以pm2.5为例,现在大多数人只是遇到雾霾天才急匆匆地买一只口罩戴起来,但如果利用数字化的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系统将汇总气象部门的数据,当可能出现雾霾天气时,对有呼吸系统疾病史,或者容易对粉尘产生反应的过敏体质人群发出有针对性的提醒,让他们提前做好防护工作;同时健康管理系统还会监测用户的身体状况,一旦用户因此引发疾病,就可以根据用户以往的疾病史、过敏史等快速为用户选择合适的药品,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帮助用户通过线上诊断、网上预约挂号等方式寻医问药。

“现代的数字化健康管理集合了监测、预防、医疗、保健等服务内容,并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一些医疗设备终端相结合,让普通老百姓可以在家中能及时、实时地体验健康管理服务,也可以通过交互性、多媒体化的服务加强对老年人的监管。”东软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Cto单日强介绍说。

比如,移动终端24小时监测身体健康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视频随时接受私人医生的问诊,与健康管理机构合作的大型医院已经可以让百姓实现移动网络预约挂号,而已经推广多年的电子病历可以让医生通过移动终端资料,迅速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用药经过等。

抢滩市场

巨大的市场自然吸引各大it厂商的投入。其中,电子病历作为健康档案的一种,涉及移动互联、物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成为it厂商、医院最为关注,研发最成熟的健康医疗管理解决方案。

电子病历是健康管理中重要的一环,iDC预测:2013年电子病历在大型医院将更加深入应用,同时在中小医院开始建设。而点子病历使用水平的提升,将推动医院系统集成和Bi的发展。

“电子病历是对生病情况的记录数据,健康档案是长期对身体各项指标的总和记录,对于疾病的预防更是起到关键作用,这也是iBm云计算注重应用的主要方面。”iBm云计算技术资深架构师李明喆表示,电子病历可以代替纸质病历,便于医生查看病患的健康管理指标与病历。

为了抢占市场,neC基于已有的病人信息管理系统,又在2012年推出了移动医疗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智能终端等技术,让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实现互动。

同时,neC还与贵州等地的医院合作,试点部署了移动医疗信息系统。“我们面对慢性病人时,手持终端里能够看到他们的详细病历,确实提高了诊治的效率。”贵州遵义医院的一名医生向记者表示,“用移动终端可以查房,在移动终端上能清楚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入院后的所有化验、影像检查,而平常患者最常问的费用问题,通过移动终端能精确到每一笔细账的使用情况”。

“很多企业都看到了健康管理领域的巨大市场,东软也已经把健康云定位为我们的五大业务之一。”卢朝霞介绍说,东软计划打造面向健康管理与服务领域的生态系统,并推动“熙康计划”。据悉,熙康计划包括与三甲医院合资,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熙康健康管理中心服务网络,为熙康会员提供体检、健康状况评估、与健康顾问交流、运动方案设计与指导等服务;熙康健康网能够连接熙康终端,动态收集个人健康与运动信息,干预会员的健康行动,传播健康信息的基础网络,会员可以通过电脑、腕表、益体机来获取熙康健康云平台的服务;而熙康健康云平台则负责支持熙康系统运行的数据中心、会员健康的监控与管理中心,以及第三方认证的软件销售和下载管理。

除了东软,在国内还有很多it企业杀进健康云、医疗云市场,如华胜天成、浪潮等。

当然,数字化的健康管理带来的便利与终端应用不止如此。除了传统的具有医疗背景的it公司进入健康管理领域,互联网企业也在近两年加入拼杀。

Google已经与iBm在健康管理领域展开合作,iBm开发的软件将会与Google的“GoogleHealth”网站服务相结合,提高健康管理的便利性。同时,继搜狐、新浪之后,2012年,腾讯也宣布进军健康管理领域,与“好大夫”合作,主攻在线问诊、预约加号等服务市场。

但是,据记者调查,如此大的市场潜力与产业布局,目前在我国真正应用到数字化健康管理的个人寥寥无几。“厂商首先会同社区、大企业、医疗机构合作,也就是B2B的合作模式,即使他们也标榜B2C,但是,真正通过B2C模式挣钱的并不多。”一位it企业高管透露。

普及难题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2008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规模超过1万亿元,如果按照本世纪前10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年均增长超过10%的速度计算,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市场。

“但真正数字化的健康管理目前还无法做强做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实力。”单日强说,数字化的健康管理不是提供一款产品或一个解决方案,而是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云平台,打通数字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这个环节中,数据收集与分析很重要,因为只有具备这两个环节,才可以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与精准的治疗建议。“但给服务提供商同时套上卫生保健资源和信息技术背景两个限制条件之后,剩下的企业屈指可数。”

对此,301医院计算机室主任薛万国也表示,真正的电子病历是把医院和医疗相关的所有环节,比如病人的检查、化验、手术记录等所有信息电子化,并集成在一起。“电子病历是病人所有信息的集成,不是说哪个医院上了一个系统就是电子病历了。”

除此之外,更加让用户烦心的还是数字化健康管理的价格问题。

记者进入东软集团熙康网熙康腕表的淘宝官方店页面,熙康健行者腕表(套装版)售价2680元,这相当于商场里一块中高端手表的价格——而成交记录仅有一人。而另据了解,熙康腕表采用Sim卡数据传输并不支持wi-Fi,如果用户上传或下载数据、音频等资料到熙康云平台,一个月会产生约100m的流量。按照北京移动的收费标准,如果不办理套餐业务,1m流量价格约为10元,100m就是1000元;而如果办理150m的套餐,每个月则需要20元。

“提供医疗设备的公司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研发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但这些都需要网络通信、云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技术的支撑,有了这些技术的包装,自然而然会使消费者手中的健康管理终端成为高附加值产品。”neC云终端事业部资深经理岩崎诚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另外,与美国不同,在我国健康管理费用并不被列入医保报销的范围,健康管理方面的全部支出都要由用户个人承担支付,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每月多出几百甚至几千元的支出。相比偶尔生病,还能够报销,健康管理的费用明显高出许多。

“我们现在的定位只能是高端客户、大型企业、社区及房地产公司。”卢朝霞无耐地说。虽然,东软集团表示,未来一定会把数字健康服务与产品扩展到普通老百姓的身上,但现阶段,让企业更好发展、存活才是关键。据记者走访,到目前为止,国内的数字化健康管理企业全部都定位高端用户,没有一家关注中低端市场。

除此之外,产业链不完善,无法对需要就医的病患进行持续的关注,也是数字健康管理无法大范围普及的主要原因。“国内优秀的医疗资源大部分掌握在大型国有医疗机构手里,而大部分中小型健康管理企业要想与国有企业合作并不容易。”卢朝霞说。

“健康管理服务可以说是大医院的鸡肋,他们代表国家临床医学发展水平,主要精力放在解决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疑难复杂危重疾病上,很难再分出精力从事健康管理业务。”自2000年就开始探索健康管理实践的中国石油中心医院院长姜杉表示。

而体验过数字化健康管理的用户也表示:“我感觉不太靠谱,一旦查出健康问题,很少有服务商进行后续的跟踪或者提供与医院的互动措施。这种服务做为日常身体监测还好,如果生了病还得靠医院。”。

其实,就算医疗数据可以上传,无论在多么安全的环境下,还是有很多人担心隐私泄露等问题,不愿意把个人数据上传到健康管理的云数据中心。另外,“在医疗制度上,如果消费者采用的是非标准医疗设备,那么通过这些设备采集到的医疗数据在很多国家也是不允许使用的,这也使很多医疗数据即使传到健康云平台上时也难以处理。”岩崎诚指出。

寻求突破口

“我们正在努力让产品价格更贴近普通百姓。东软正在研发可以通过wi-Fi或其他方式传输数据的产品,降低使用成本。”单日强说。

为了完善产业链,对用户后期的医疗环节形成持续的服务,东软集团已与5000多家医院和一些地方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比如东软与沈阳的盛京医院达成合作,熙康的会员到盛京医院就医,医生就可以看到他的全部数据资料,如果需要后续医疗,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咨询专家,或者直接在东软的合作医院预约挂号、就诊,诊断数据也会进入熙康云平台,成为日后提供健康管理的分析数据。”

不仅东软,neC、iBm、英特尔等也分别与国内养老、医疗机构合作,将技术结合实体,打造闭合的健康管理产业链。

而为了解决通信协议不统一导致的数据传输和使用问题,2010年8月,以英特尔为首的一大批医疗技术公司、医疗服务团体与医疗设备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康体佳健康联盟”(ContinuaHealthalliance),其中包括联想、爱康国宾、东软、好医生、磐仪、研祥、用友医疗等在内的24家中国公司。

“我们看好中国市场,也认为中国将引领医疗信息行业的发展。”英特尔公司销售与市场营销部高管表示,联盟的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家用及基础医疗设备与信息化设备(如手机、个人电脑、各类网络终端、机顶盒等)在各种通讯方式(如蓝牙,USB,无线网络等)下的通讯协议标准;验证和推广相关通讯协议标准;建立个人健康管理的产业联盟;协调并联合中国康体佳健康联盟成员共同促进个人健康管理的发展;帮助联盟成员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个人健康管理服务等。

“但这些都只是杯水车薪。”卢朝霞说,“我们仍无法像国外那样,由保险公司为健康管理买单,而这是健康管理无法普及的最大问题,所以希望政府的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给予健康管理充分的重视,促进健康管理机构与国有大医院的合作,共同打造完善的健康医疗产业链。”

同时,iDC最新报告显示,2013年私营医院和外商投资医院将在中国市场快速增长。目前,在深圳及其周边城市,民营医院数量较多,而内地的民营或者外资医院大多是专科医院且数量较少。为了补充医疗服务的不足,卫生部政策鼓励非公医院的发展。非公医院的发展,将会带动医院信息系统、保险系统和客户服务信息系统等的发展。

而对于一直困扰健康管理产业的标准问题,此前就有人大代表提议,将健康管理纳入法律范畴,规范健康管理市场,完善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并实施项目带动、社区带动营造全民关注健康管理的氛围。

更有代表认为,目前卫生部职能主要为卫生和医疗服务管理,公民健康管理并未完全正式纳入卫生部职能范围,但医改重点就是推进健康管理,这有利于追踪传染性疾病和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亚健康问题,因此建议将健康管理纳入卫生部职能。

链接

iBm

战略:倡导智慧医疗理念,希望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建立健康信息整合平台,使服务机构业务流程可以整合,医疗信息和资源可以共享,跨医疗机构可以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便民就诊模式。

具体措施:2011年,iBm与广东省中医院联合宣布临床科研整合平台CHaS,推动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

2010年,iBm中国研究院与北大人民医院合作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门户和基于循证医学的个人健康管理原型系统。

2009年,iBm与谷歌签约,iBm为谷歌提供一款新的健康记录管理软件。

neC

战略:推出养老、社区、医院相连接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应用云计算的老人远程监控服务系统、远程医疗服务、居家老人护理服务。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各类医疗机构间的医疗图像、电子病历、数据共享。

具体措施:2012年,neC与汇晨养老机构合作,开发智能老年公寓管理系统,neC向汇晨养老机构提供的智能养老信息管理系统,并采用了neC的平板电脑、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等。

2010年,neC与中联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包括医院基础信息管理、临床信息、电子病历等在内的面向中国高端医院的新一代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

东软

战略:在健康管理与服务领域推出“健康云”战略和“熙康”品牌产品熙康腕表和熙康益体机。

具体措施:2012年,先后与海南、唐山、沈阳、无锡等城市建立合作,构建城市数字化健康管理与服务解决方案。

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资源;效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和广大民众就医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智能硬件终端普及、传感器技术进步、互联网基础设施改善,互联网医疗成为未来医疗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研究产生背景

我国目前整体医疗服务行业环境仍存在较大挑战,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

1.1互联网+医疗相关概念界定

(1)“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提供或改善卫生服务与信息交流,不断推动互联网创新技术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广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本平台的创新技术与效率变革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样态。

(2)“互联网+医疗”: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

(3)移动医疗:运用移动通信技术――如pDa平台、移动终端和卫星通信数据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服务,深入到移动互联网领域,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服务类app实践应用为主体。

(4)远程医疗:以计算机技术、遥感、遥测、遥控技术为载体,充分发挥高端医院或专业医疗优质资源,辐射支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边远区域、海岛或流动舰船上的伤病员,实现远距离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

(5)网络医院:田军章(2016)认为网络医院是以医疗机构为依托,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构建医疗机构之外的服务对象开展专业在线互动诊疗、咨询预诊等远程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1.2“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背景

医疗服务,特别是我国的医疗服务具备互联网入侵的所有特征:大空间、低效率、多痛点、长尾特征。

1.2.1医疗服务空间巨大

2014年我国卫生费用总支出将近3万6千亿,近10年来,一直保持近20%增长速度,预测2020年中国医疗卫生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

1.2.2医疗服务效率低下

根据彭博社的世界各国医疗系统效率排名,在被调查的500万以上人口,人均GDp至少5000美元,预期寿命至少70岁的47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36。

1.2.3医疗服务痛点较多

从患者角度,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长时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院内医疗服务质量低下,院外跟踪病情空白问题凸显;从医生角度,医患矛盾日趋尖锐,医生职业工作强度大、收入较低、风险较高。从医院角度,三甲医院超负荷运营,医疗被迫扩张成管理难度加大,而另一方面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医疗资源大幅浪费。

1.2.4医疗服务长尾显著

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呈不均匀态势,存在大量长尾人群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三甲医院分布格局过于集中,多数高端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大部分地区罕见病难以满足治疗需求;卫生部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同2009年版对比,药品品种增长迅速,药品产品数量惊人,仅2013年,就批准药品注册申请416件,新药长尾特征明显。

2“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现状分析

吉林省拥有相对完善的医疗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截至2015年末,全省有卫生技术人员15.09万人,实现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但在全国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面临着融入全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与升级问题。

2.1吉林省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2.1.1政策环境

吉林省于2016年4月26日《关于积极推进吉林省“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强调完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吉林省医疗健康信息平台,促进区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推进我省优质医疗资源、居民健康、医疗档案等信息共享。推动吉林省人民医院及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大中型医院开展在线预约门诊、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等业务。加快智能心电监控、生物芯片、智能眼镜、智能手环、嵌入式人体传感器等可穿戴设备产业化。鼓励省内医疗健康企业与百度、华为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开展合作,运用大数据、云技术等开展健康预诊、实证服务,实行长期跟踪、定期更新、预测预警等特色化管理服务。

2.1.2医疗状况

智慧医疗未来强调协同统筹平台和运用平台形成不同区域间的互相联通。当前吉林省正在积极打造医院信息化三级管理平台,省、市、县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与公共卫生服务和医院有机结合;吉林省民营医院部分已开设远程诊疗中心,对接优质资源;长春北部建立了全国区域性数据中心。

2.1.3存在问题

吉林省互网医疗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发展主要集中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这一初级阶段,医院联网服务形式主要表现为网上挂号、预约问诊等基础服务,对“互联网+”深刻含义的正确理解和逐步实现对当前吉林省互联网医疗发展非常重要。

2.2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国际经验

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互联网医疗产业距今已发展多年,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布局。通过借鉴国外先进发展成果和经验,增强我国在互联网医疗发展领域的预见性、先进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我国的互联网医疗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2.3吉林省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分析

吉林省近年来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也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与浙江等省相比,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和现状,医疗资源配置与互联网结合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3“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对策及建议

吉林省互联网医疗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包括目前移动互联网医疗产业的技术难题、商业模式建构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供不应求等问题,拟解决病患信息不对称、医疗资源浪费、增加医院社会效益、包括缓和医患之间尖锐矛盾等问题。

3.1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

随着医院信息化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医疗在线服务行业逐渐崛起、医疗服务开始由pC端向智能移动端的转变,并形成五种发展模式:互联网+医院形成智慧医院;互联网+硬件形成智能可穿戴设备;互联网+医药形成医药电商;互联网+保险形成个性化商保服务以及互联网+基因形成精准医疗。

3.2“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策略

(1)在医院方面,建设智慧医院。加强医院与科技公司合作,从多个维度构建基于诊疗病例和持续监测的病患数据,通过智能算法和数据挖掘形成精准、高效的诊疗实证,形成诊疗方法论上的创新,实现移动全流程无纸化、智能指引信息透明化、挂号费用优惠差异化、支付方式多元化、安全部署独立化。

(2)在患者方面,优化app界面及环节构成。可参考“掌上浙一”app软件将界面分为手机挂号、智能分诊、取报告单、医院导航、健康资讯等板块的做法,让患者根据人体模型选择不舒服的部位,显示相关部位易发疾病及主要症状和伴随症状,使患者能够进行初步自诊,并提供相应医院及科室建议,进行线上智能分诊,完善“就诊卡”模式并拓宽服务,延展至院内可能活动,开设支付宝就诊预约、就医流程指导、医药费移动支付等功能。

(3)在制度方面,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责任认定制度。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到医院、个人及第三方平台,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或部门,进行赔偿判定与事后调解,重塑公信力,缓和医患矛盾。

(4)在信息方面,建立信息联网云平台。可参考浙江省中医院“医联体”云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有效分配,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线联动的分级诊疗,建立有效机制与法律法规以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加强信息提供与使用的监管与约束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在药企和保险公司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共享院内、院外可持续监测的大样本数据,辅助医药企业有针对性的药物开发,为保险公司提供可供追溯的客户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医疗及社会资源配置合理化。

4结语

在互联网医疗产业中,我国医疗行业蕴藏着重大技术创新等巨大的潜力,国内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重点行业,创新发展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模式一定会对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医疗卫生发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国强,由丽孪,陈思等.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初步探索[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6):1518.

[2]王晶,朱慧颖.“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五大产业链的分析[J].互联网医疗中国会.互网天地,2015,(08):15.

[3]闵杰.互联网+医疗的探索与痛点[J].吉林医学信息,2015,31(4):2729.

[4]方诗旭.“互联网”医疗:打通健康干预全过程[J].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广州智慧城市分院.世界电信,2015:5762.

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分析篇7

据普华永道的评估报告显示,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30亿美元,中国则有望达到25亿美元。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医疗健康行业“攻城拔寨”的一年,但其中涉及到“互联网+”的领域更是风起云涌。

互联网医疗的2016:一个供给侧的视角

作为一个被资本强力催长的分支,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发展本身并不具备成熟的条件。虽然,中国医疗市场的变革正在展开,市场的需求也远高于供给,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远未到达爆发的时点。在欠缺成熟催化剂的前提下,目前被资本强力推高的公司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模式可持续性挑战,2016势必将成为互联网医疗涅重生之年。

医疗市场的走势

要理解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方向,必须首先理解中国医疗市场未来的走势。鉴于中国长期的老龄化和医疗服务需求的高涨,套用供给理论可能更适合作为医疗市场分析的框架。供给理论强调改善供给能力来调整需求,好的供给自然能带来需求,通过降低政府对资源的支配,加强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来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供给侧改革初期治理的核心是淘汰落后产能并通过市场优化产能供给,而政府在多个渠道降低直接管理,鼓励创新,更多的转向以监管为核心的治理模式。

在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并没有下降,反而在节节上升,但有效优质的供给却始终非常匮乏。因此,相比于那些需求疲软的行业,医疗服务是供给侧改革更容易体现效果的对象。而要改革,首先是应该将落后产能淘汰和重组并强化优势产能,从而进一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从市场现状来看,目前三甲医院集中了优势产能,无论是人才、技术水平还是硬件设备,三甲一应俱全,也获得了需求方的一致认可。而二级以下医院,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则因为缺医少药,成为落后产能,需求方不认可,看病的人寥寥可数。表面看来,改善供给只要扩大三甲,淘汰基层就能实现。

但是,医疗服务有别于普通商品,其自身的供给逻辑并没有这么简单。三甲虽然集中了优势资源,但价格高昂,浪费严重,严重耗费了支付方和病人的资金。由于小病占了医疗需求的大多数,而大病的占比毕竟只是少数;如果任何小病都涌向三甲,势必造成进一步的医疗资源浪费,导致供需失衡无法扭转,最终让病人和作为支付的医保承担高额的费用。基层作为守门人则主要以较为合理的价格为普通的小病提供服务,而占比较小的疑难杂症和重症则交给大医院去解决。

因此,在医疗服务市场,改善供给的核心是将大医院的功能定位于大病,大部分的小病还是回到基层。淘汰落后产能的核心是将自身服务能力差且无法吸引病人的基础医疗机构淘汰或重组,加强那些已经有较好服务能力的基础医疗机构。对于大医院来说,由于未来分流会造成其营收下降,应该以政策指引的形式让其明确自身发展的边界并做好开源节流的规划,通过深化对大病的治疗能力来增加供给纵深,并规模化地削减原本被浪费的成本。

医疗供给侧的改革

因此,医疗供给侧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合格医疗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当前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合格医生的匮乏,如何加强对医生的培养并通过长期的训练使其成长为合格的具有完整服务能力的医生成为重点。在中国专科盛行的体系下,即使放开医生自由执业也无法为基层提供足够的合格全科医生,这也是目前制约提高供给的另一个因素。因此,加大合格医生的供给才是正道,但这耗费的时间会较长,不能立竿见影。不过与那些试图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解决困境的方式相比,这是更为有效而稳健的方案。

第二,支付体系的建立。在医疗机构整体改革的大背景下,服务费用的上升是大势所趋,但价格上升后全国性的医疗服务价格标准并未建立,医保的控费能力也极其粗放。如何在短期内建立一整套完整可行的支付价格体系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支付标准和监管标准作为供给改革的基础是最不可或缺的,无论是服务供需双方还是产品方,最终都是要依靠这个作为指引。只有在一个全国性的支付标准建立后,医疗市场改革才能落到实处,市场的调节手段也才能体现出来。

另外,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也将作为支付体系的有益补充。在过去的10年,高端健康险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市场规模过小,无法获得大发展。未来商业健康险主要的市场将集中在中端人群,因为这部分人群对优质医疗服务需求最为旺盛,也有能力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健康险。随着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支付方将支撑优质医疗服务的成长,也增加了供给。

第三,政府降低准入、回归监管。目前优质供给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监管错位,主要集中在准入审批而非强化监管。要加强供给,需要将准入降低,让各类机构都能进入,但需要加强事中和事后的监管,严格控制医疗行为。监管精细化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这对于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也为各类辅工具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同时,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也将有助于控费能力的增强,进一步提高支付方的监管能力。

第四,各层级协同体系的建立。要加强供给,光有加强基层优质供给还远远不够,由于原先的供应体系已经被严重扭曲,各个层级之间原先的协作体系早已不通畅。如何将各个层级之间的协同体系建立起来,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命令,还需要有一个较好的价值理念作为指引。在这点上,疗效将是一个很有利的核心指标,通过疗效考核的方式来明确各层级的合作,将有助于不同机构有着共同的动力。

当然,医生自由执业对于推动增加供给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中国医疗供给短缺的核心问题是合格医生的匮乏,医生自由执业只能盘活存量,无法增量,最终还是解决不了短缺的问题。所以,核心还是在加大培养合格人才,但人才的进入是需要刺激的,这就不得不依赖支付方的支持,以提高医生个人的收入。而收入的增加必须伴随着监管,否则不仅控费流为空谈,也将严重损害病人和支付方的利益。最后,各层级体系的协同是完善整个供给的重要一步,否则供给无法有效,依旧是割裂的区块。

从上述简单的分析来看,医疗服务市场的改革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但在变革的过程中,各方都将寻找到自身的机会。在大规模的市场变革中,互联网医疗公司必须顺应市场趋势来明确自身的定位,抛弃不切实际的战略,才能抓住浪潮,否则很可能难以维系。

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分成

从供给侧来看,互联网医疗未来的机会将分为几部分:第一,医疗人才的培训。由于医疗人才培训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训更是没有前例可循,课程的研发和远程教学培训将成为一块较为稳定增长的市场。同时,各个层级医师常年的培训也都将获得较大的增长。这部分市场,政府的投入是一部分,更多的是依靠各家医疗机构的投入。因为在多点执业进而自由执业的大趋势下,医生会向更好的医疗机构流动,对人才的争夺将常态化,获得良好的训练是很多处于上升通道的医生所渴望获取的。多层级的医疗机构的协同对医生的要求明显变高了,这些都绕不开长期的培训。

第二,配合监管体系的发展。随着标准化支付体系的建立,对医疗行为监管的完善将是一个长期的挑战。在精细化监管建设的过程中,各类数据分析和互联网的工具都将获得运用,比如现在逐渐获得市场关注的合理用药系统和未来的pBm等都将是监管不可或缺的帮手。

第三,各层级之间的合作带来的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机会。随着各层级医疗机构协作的加强,远程问诊和远程监测都将获得较大的发展。但远程医疗的发展更多的将是为各类医疗合作体提供协同,而非独立第三方的单独发展,远程问诊的辅角色将日益加强。当然,目前中国整体医疗市场扭曲较为严重,中短期内获得成功的远程医疗公司将是那些能拥有庞大的线下重资产的公司,而非单纯的互联网公司。这一点与美国的发展以及行业投资人早期的基本判断完全相反,也使得远程医疗领域更多的成为一个巨头之间的游戏,而非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所能运营的。

而移动医疗的发展更将紧密围绕医疗服务的需求。由于缺乏价值医疗的赔付标准,移动医疗在中国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只能成为各个医疗机构更有效地去管理和服务病人的工具,以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来为医疗服务提供延伸和诊断辅助。由于主要支付方的医保很难作为采购方来采购移动医疗的服务,而商保发展又过于缓慢,移动医疗在中短期内的发展更多侧重于技术类服务,而非整体。

第四,云计算和数据分析的规模性扩张。在支付、监管和多层级合作的体系下,远端的存储和传输将获得极大的增量,无论是为一家医院单独定制的还是为医疗合作体共同打造的,都离不开云计算。同时,为了加强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提高支付方的监管能力和更好地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数据分析将不可或缺,拥有大数据并不代表有能力去做好数据分析,这在未来将是具有专业化能力公司的角逐之地。

从以上的简述来看,目前市场上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如果要真正寻找到适合自身的模式,必须顺应市场趋势,任何纯粹基于互联网思维来做医疗服务的都将不可持续。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基础医疗的供给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对其进行重组和关停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想在中期就能有收获的公司必须暂时绕开体制,在体制外构建一个线下的重资产模式,才能在一个区域提供一个可能的互联网医疗模式。

因此,未来两年,能够在这一市场存活和发展的首先是拥有线下重资产的大体量公司,光拥有巨额现金依旧很难在这一市场立足。尽管目前有多家公司试图通过成为商业健康险的渠道来获得营收,但互联网医疗公司本身是无法通过成为保险渠道来成长为巨头的。

其次,市场趋势带动下的大量细分市场都有机会,但对于大体量的公司来说都不适合,而是那些在细分领域长期深耕且专注的公司。无论是数据分析,或是合理用药和未来的pBm公司,都是需要长期专注才能成功的,但这些市场未来尽管体量会很大,但市场仍会长期分散,很难在短期内出现大体量公司。

总之,增加优质有效的供给是未来医疗服务的长期趋势,如何围绕这一趋势去获取发展动力将是所有医疗服务公司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互联网的工具性属性将有助于市场的推进,但如何成功的在市场上找到契合点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价值所在。

是什么让王杉们“瞧不上”移动医疗?

此前,原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与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的一场对话成了移动医疗甚至整个医疗界关注的焦点。然而,相比朋友圈的热闹,当时现场的观众却只有一个感受:鸡同鸭讲。这场看似激烈的对话,其实是两个不同领域内的大佬在谈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从气势上看,王杉也以压倒性的发言时间,成为现场当之无愧的男一号。整场对话也传递出一种信号:站在公立医院的角度,互联网医疗公司目前还没有和他们平等对谈的资格。

真正让大医院院长“看不上”互联网医疗的原因是什么?是医疗质量,是商业模式,还是医疗资源的所有者与索取者之间强烈的不对等地位?其实回头来看,这种姑且可以用“封闭”或者“偏见”来形容的态度,多多少少都与院长们的知识储备有关。

院长心中的互联网、

大数据和移动医疗

当一个人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外界的观念往往并没有那么容易影响到他。在菁英阶层里,这种模式更加典型。

大型公立医院院长无疑是菁英阶层中的菁英阶层。在对话中,王杉不止一次提到了自己的从业经历,尤其是与互联网、大数据有关的经历。看得出来,他对iBm在医疗大数据的整体解决方案是认可的,并且认为这将是未来医疗发展一个必然的趋势。

对于院长们来说,iBm正在做的这些事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对医疗行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一覆盖云存储、云计算的领域才是与医疗行业真正对等的阵营。

在张锐为数不多的发言内容中,其中一点确实说中了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院长对于信息化和互联网的理解:“传统的医疗是以医疗作为主体的,无论是工作还是自己的it系统都会往塔尖走。”

实际上,无论是院内的信息化工作,还是在和信息科的对接上,院长们也在进行着一次体验式的改革。当几个医院一起开会的时候,院长们拿出手机,通过业务或者管理的信息系统就可以看到自己医院的运营状况,或者某个病人的信息。

对于院长们来说,这是一种最直接的体验,真正能感觉到移动技术和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而现在广义上的移动医疗,尤其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平台,没有给院长带来任何体验。起码,没有任何正面的体验。

院长的价值判断:

投入与产出

面对张锐半玩笑式的邀请,王杉的回应也很直接:“你把我的价值只限于‘给你用’,我可能还有更大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在哪里,委婉点说是给移动医疗“出主意”,再直接点说:这个游戏得让医院制定规则。

这样“霸道总裁式”的回应并不是没有道理,或者说,大型公立医院的院长其实就是扮演着总裁的角色。他们每天所要面对的是医院里“医、教、研”几条线,时刻惦记着人才、资金,总是在进行价值的判断。不难理解,王杉在对话一开始就抛出的那几个问题:医疗质量、患者安全、人才培养,以及围绕这一切投入的管理成本。

这些原本就不是移动医疗所能解决的,但是确实是医疗行为中必须涉及的部分。谈到这样的问题,是处于院长这个位置的一种惯性思维,也是价值的博弈。

互联网企业如何冲破医院的“壁垒”,这个问题说着说着就似乎真的成了医院的问题。可是回过头来想想,当移动医疗这个行业根本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已经把“壁垒”挂在嘴边,认定有人在人为地设置障碍,略显有些“矫情”。

而对这个问题,王杉的回答也很明确:“(互联网公司)真的没有拿出什么现在已经成熟的、医院必须买的东西。你给到了医院什么,医院就必须买你的服务?”

回到最后,还是价值的判断和交换。在医院看来,他们的价值是明确的。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医院仍然是医疗资源最集中的地方,而大学医院更是“产供销一体化”。这时候有人想来分一杯羹,医院费尽心思培养出来的医生资源就这样在一夜之间要“给你用”,凭什么?

目前公立医院院长们对于外界,尤其是移动医疗创业者来说,正逐渐形成一种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刻板印象。假如从这种思维格局里跳出来看,不难发现,院长们对移动医疗的不屑一顾并不是因为它是“新鲜”的,而是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这一行业能给医院带来的价值判断的。

回过头来再看这次对话,有人认为是不成功的,因为双方始终不在一个频道上。不过,能让外界看到这一点,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对于移动医疗的创业者来说,无论有多少用户,市场估值多少,到了现在确实是必须要考虑自己对于目前的医疗主体――大型公立医院来说到底价值几何的时候了。

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分析篇8

如此规格的医疗服务,以往普通老百姓恐怕难以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但是今天,一个产业正在让这些高端医疗服务,成为普通人都消费得起的服务。甚至有专家认为,它将颠覆传统医疗产业的格局,影响和加速其改革进程。这就是移动医疗。

在移动互联时代,医疗资源正在被智慧地连接。“在移动医疗平台上的注册医生和护士,就像淘宝卖家一样,对用户非常亲切热情,甚至一次问诊能达到20分钟。”和君咨询分析师丁立朝对《中外管理》形象地描述道。这对于“排队两小时,看病两分钟”的传统医疗来说,体验可谓天壤之别。

然而,人们眼中的移动医疗,似乎还仅仅停留在挂号、支付、咨询的层面。移动医疗,未来能真正为用户做些什么?如何影响甚至改变医疗行业?医方和患者能得到什么样的增值服务?一切皆可想象。

趋势一:远程医疗让病情前置

如果有一款可穿戴设备,可以帮助有呼吸暂停综合征(打鼾)的患者进行监测,自然可以降低不少发生危险的几率。一般情况下,患者打算去医院疹疗,即使测一下血氧量也要提前几天预约,还要进行各种准备。

2016年3月,橙意家人科技了国内首款医疗级可穿戴设备――鼾症监测仪。这个腕表可24小时记录血氧饱和度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患者可从手机app上查看报告,还能获得后台专家的健康指导。

再比如:目前国内已有医院上线了微信全流程就诊,依托微信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患者可直接通过微信实现诊间支付和医保实时结算,预约、挂号、电子报告、账单查询等都能使用微信随时完成,大大简化了看病流程,节约了就诊时间。

同时,远程医疗体系还可收集到大量的数据样本,分析整理并上传到数据库后,可直接被医院、学校、政府部门等使用。这对医疗行业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创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移动医疗app已经超过2000款,目前市售的有健康监测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不下50种。移动医疗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健康管家”,可提前为用户预警并提供解决方案。更有意义的是,远程医疗的每一个用户都是一个终端,可以为社区医院带来固定的“筛查”人群。

移动医疗将原本封闭的医疗信息打通并连接起来,释放出更多的共享信息、资源和数据源。但远程医疗与“私人医生”模式,还存在着距离,只有和社区医院无缝合作,打通用户与医生之间的“需求不对称”,才能形成医患的双赢关系。那么,接下来必然是线上线下的协同。

趋势二:线上线下的协同

“经过几年的发展,互联网+医疗将进入2.0时代,医疗服务线上线下结合应该会成为标配。想用轻资产来撬动健康管理尚可,但要撬动医疗却很难。”丁立朝对《中外管理》说。

以平安好医生为例,它在短短一年间,超越已成立10年的好大夫在线和成立5年的春雨医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背后的顶层设计。目前,平安好医生除通常移动平台的业务外,正在布局500家线下诊所――“万家诊所”。在“万家诊所”的加盟体系里,核心的医疗技术和设备需诊所自有,但平安万家诊所在标准化和品牌化的基础上,会为加盟方提供包含顾客引流、诊疗支持、药品器械集体采购、转诊和健康管理等服务。

“如果平安将线下部分布局完成,那么意味着在国家控制三甲医院、控制大型医院门诊量(强制分流)的背景下,平安这类企业很可能真正抢占入口。”丁立朝表示,“尽管这个过程还很曲折,但它必将成为传统医疗的有益补充。”目前,除了平安好医生以外,春雨医生也在开设线下诊所。

而对于移动医疗oto的趋势,微医联合创始人张晓春则表示:移动医疗的第一阶段是纯线上进行,即轻服务阶段;第二阶段就是就医流程的改善,由线上部分转入线下,更多在于优化就医流程;第三阶段便是经过线下流程优化后,将适合线上进行的部分重新回归到线上,这也就是团队医疗的阶段。也就是说,已经不再仅仅是线下协作组模式,而是首诊在线下,将诊后随访、复诊等放在线上进行,在跨区域的医生协作组织下进行。

趋势三:从B端入手,再渗透C端

有业内人士说,如果移动医疗应用提供的仅是挂号、预约和支付等简单业务,那么还远未触动行业“痛点”。真正的“痛点”,在于有病的患者找不到医生,大众的健康管理缺乏专人管理。

因此,没有医生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移动医疗。移动医疗本质上依然是医疗,如果不能解决医疗中的痛点,而仅仅停留在移动端的流程优化方面,显然始终徘徊在医疗服务的。

在今年6月,北京中普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成功,成为国内“移动医疗运营服务”的第一股。而中普达之所以可以被资本看好,也正因为它触及医疗的痛点和核心。

举例来说,中普达的战略定位首先是服务好医疗机构,这与一般重在“轻问诊”“健康管理”的移动平台有本质不同。中普达坚信移动医疗的发展基础,是医疗机构移动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而不能与医疗机构信息化系统产生交互的互联网产品,就根本不具备生命力。

而且,作为任何一个平台企业,都绕不开盈利模式问题。在中普达的理念中,只有基于医疗机构自身资源的toC业务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医疗延伸服务,比如:“医护通”“移动护士站”等产品都是如此。其中,“移动护士站”已成几百家医疗机构的标配,它帮助医院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了事故几率,弥补了医院信息系统与病房间“20米”信息化空缺。而受益者,一定首先是C端(患者)。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出院人数约2亿,而其中约68%的患者有延续护理的需求。虽然,国内有大量基于公有云的移动医疗应用,但出于医疗机构对数据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很难参与和信任。那该如何解决这个痛点?

中普达采用了无线广域内网技术,数据只在专网和专线通道中传输,这就确保了医疗数据的安全性和专有性。同时,通过加载新的应用模块,就可以协助医疗机构便捷地实现院外的多种业务延伸,可以对患者进行院前、院中和院后的全病程专业医疗服务。同时,这让患者能够切实体验到“分级诊疗制度”带来的便捷服务。

中普达董事长兰云峰认为,移动医疗应该先做“医疗+互联网”,让医疗机构先应用起来,让患者在医疗机构的服务中有所体会和感知,再通过“互联网+医疗”来丰富应用,提升患者体验。这恐怕才是用户愿意主动接受移动医疗业务的重点。

像中普达这类致力于新技术与新应用的平台企业,由于实现对患者医疗全过程的服务,已经触及医疗服务、技术服务等层面,可想而知在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趋势四:玩转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作为移动医疗,要考虑好互联网的本质,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链条来设计商业模式。如果理解这个本质,你就知道你的利润来源在哪儿。”丁立朝分析,“互联网无非四种商业模式:游戏、广告、电商、社区。掌握好互联网的玩法,结合医疗行业的痛点,仍会有市场机会。”

那么,如何玩转移动医疗?目前,已经有一些成功经验可循,但也有不少市场空白。

首先,游戏。在这个领域,可以说还没有好的游戏项目出来。“我认为未来在医疗里面一定会有。”丁立朝对此充满信心和期待。

第二,广告。目前,对于在线问诊业务,都是在以广告的模式做,甚至拓展出来一些咨询业务,比如一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大数据挖掘。现在大部分的互联网平台都是在做广告+电商的盈利模式。试想,如果一个平台的活跃用户有10%的转化率,盈利是不是就很可观?

第三,电商。有一家做中药材的电商平台,成立一年就已经做到收支持平,预计年底有望盈利。由于中药材行业有极强的特殊性,比如:资源极度分散、价格不稳定和易受资本影响。尽管中药材市场有2000亿元的市场规模,却包含着国家规定的12807个品种,常用的药材也有1200种,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且要销往全国。因此,这也导致每个单品量都不大,仅一两个亿就可能控盘。像人们熟悉的三七、生姜、普洱茶,多因资本炒作而身价倍增。

目前,全国有17个中药材零售市场。作为传统商业,通常会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囤货以便控盘,鲜有人愿意去做整合。因此,当一个平台用互联网的模式进行整合,就打破了原有中药材市场的格局。因此,在医疗行业中选准了定位,就使这个平台胜券在握。

第四,做好社区。如果研究一下罗辑思维的模式,就不难看清其典型的社区玩法:通过名人吸引住粉丝,然后进行众筹、做付费的内刊等,有了眼球就会有转化率。因此,只要有平台、能产生出好的内容,其实就不愁盈利问题。比如:在成都已有肾病、肾透析的社区上线,在社区里可以实现医医互动、医患互动、患患互动,盈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事实上,移动医疗在本质上与其他行业没有太大差异。只要站在管理的角度考虑,真正从解决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痛点去思考商业模式,比如信任问题,权威性问题,这要花很大的力气来建立平台的品牌形象。同时,结合互联网的手段就可能找到市场空间。”丁立朝特别强调,新创业者的机会更多是集中在细分和垂直领域。

“而未来的3.0时代,应该是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融合,一定要把技术的应用加入进来。”因此,丁立朝认为懂得互联网时代玩法的专业人才,以及懂得医疗行业的专业人才同样重要。

趋势五:医疗与保险的有效结合

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看病更多的是依赖于医保,购买商业保险者不足10%。因此,这也是许多移动医疗平台从C端找不到商业模式的原因。“谁来买单”一直是困扰平台企业和业内人士的难题。

目前已有商业保险开始通过移动医疗手段,去监测被保者的身体状况。甚至于,当被保者一旦出现亚健康状态,就会为其安排体检等医疗干预,以降低出险几率。就像一个笑话所说:一个明星为自己的臀部买了1000万元的保险,保险公司恨不得雇6个保镖24小时地保护她。事前的防范与预警的投入,通常会比事后赔付要合算得多。这对于保险公司和被保者,无论如何都是极好的服务和保障。试想,如果有这样一款能进行健康管理的保险,会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为此买单?毕竟,人们买保险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放心大胆的生病,而永远是少生病。

“未来,移动医疗与医疗险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丁立朝说,“因为中国的保险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投了6-7万亿,这也是国家现在医改转向的一个重要理由。因为地方政府已越来越无力支撑医保的费用。”

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分析篇9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引入了美国整合营销传播之父唐·舒尔茨(Don e,Schuhz)营销新理论——4R理论框架,即通过对Relevance(关联)、Reaction(反应)、Relationship(关系)和Reward(回报)的分析来确定整合营销传播方案,判定效率高低。美国营销学者艾略特·艾登伯格在《4R营销》中提到,后经济时代注重的是要以一种持续的并加强的方式,即在品牌和顾客之间建立利润关系,处理好每一个与顾客接触的点。唐·舒尔茨在《全球整合营销传播》中认为“客户和潜在接触点的识别”是一个机构在开展全球整合营销传播过程中所必备的能力之一,“要了解客户和潜在客户如何、在哪里、以何种途径接触到这一品牌和机构”。可见,以“接触点”为媒介,建立企业与客户的“关联(Relevance)”,这是4R营销实践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一、健康传媒发展之路

2003年,互力文化传媒(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互力健康传媒,通过在医院和药店等健康生活相关的场所里铺设液晶电视网络,传播健康生活资讯,开拓了健康新媒体平台。2005年,炎黄健康传媒成立,其经营、运作方式与互力健康传媒如出一辙,并迅速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医疗机构占领一席之地。此后,业界就约定俗成地将这种以放置在医院、药店等场所的LeD屏幕为载体,以健康宣教为内容,以更直接、更精准的广告投放为目的的新媒体平台,称为“健康传媒”。健康传媒成立伊始广受国际风投的青睐,香港晨兴集团、美国老虎基金、软银赛富等纷纷向互力、炎黄注入大额资金,短短几年,互力健康传媒影响范围已经覆盖到北京、上海、广州等20余个重点城市的5000余家权威医院和大型连锁药店,炎黄健康传媒液晶屏达32800余块,覆盖全国36个经济相对发达城市的3300家中心医院。

正当健康传媒的发展势如破竹之时,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健康传媒资金链断裂,大规模扩张之势戛然而止。2009年初,炎黄健康传媒安置在沪上各大医院的电子屏幕内容更新迟缓,与多家医院的协议安装费用迟迟没有兑现。2010年,在工商管理部门的监督下,炎黄分装在上海各个医院的电子屏幕被分批拆除。炎黄健康传媒上海分部宣告解散。而互力更多地致力于与政府合作,开展健康教育项目和公益活动,逐渐淡化其“经营性”,而加强其“公益性”。两家雄心勃勃的健康传媒公司,身处在健康需求旺盛的时代大背景中,在金融危机面前不堪一击,原因何在?

二、基于4R营销理论的健康传媒困境分析

4R营销理论中的第一个“R”,关联(Relevancy),即认为企业与顾客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建立并发展与顾客之间的长期关系是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和最重要的内容。这是4R营销理论中的第一步,也是我们分析健康传媒困境的最主要的出发点。“相关战略(即关联战略)”的目标就是把你的品牌资产直接与主要的购买动机相连。健康传媒作为一家具有健康传播功能的新媒体,它所面对的“客户”是多元的,广告商、病人、医院和政府这四个主要的“客户”诉求各不相同,健康传媒必须一一与之建立关联,满足各方需求,然而现实状况如何呢?

(一)与广告商的关联:更高效的媒介接触点?

健康传媒的LeD屏幕安放位置为医院或者药店,而其中以医院为主。炎黄健康传媒通过在医院门诊楼安装一定数量的LeD显示屏,覆盖病人候诊、付费、检查、取药等就医的全部区域,就自诩为真正的“分众化”媒体,认为广告能直达目标消费群。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健康传媒的覆盖点以三级甲等医院为主,而三级甲等医院的特色就是全国化甚至全球化,前来就诊的病人在地域、年龄、语言、生活习惯、消费水平、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增加了广告定位的难度,降低了广告的传播效率。同时,流动性强也是三甲医院就诊人群的一大特点,三甲医院的外地病人数量都在40%~50%左右,由于交通不便,大部分的病人就诊频率为每年1~2次。因此,健康传媒虽然为广告客户创造了合理的“接触点”,却不能提高“接触频率”,广告效果自然不理想。

(二)与患者及家属的关联:更全面的健康联播网?

对于健康传媒来说,健康传播网络只是其吸引受众的一个途径,通过健康知识的传播来积累受众关注度,并以此作为吸引广告商投资的一个筹码,而健康传播网络本身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项目。健康传媒成立之初,在政府公益基金的支持下,在风险投资大量资金的注入下,健康传播网络维持了一个良性运作的局面,妇幼联播网、外科联播网、内科联播网、五官科联播网和美容联播网等不同领域的健康宣教片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健康教育网络。但是全球经济危机之后,资金链的断裂导致健康联播网络长期无法更新,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受众需求。对资金的过度依赖导致健康传播网络在后期基本形同虚设,吸引广告商的筹码实效,广告投入急剧减少,健康传媒陷入恶性循环。

(三)与医院的关联:更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生和患者之间在受教育程度和知识背景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正是医患矛盾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健康联播网希望通过向病患普及健康保健知识,消除病患的不平等感,调整病患良好的心态。同

---------时健康传媒的见缝插针,很好地打发了病人排队候诊的无聊时间,缓解了病人的焦虑,促进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但是,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主旨的健康传媒,却在现实操作中遇到了困境。其一,医院排队候诊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安静的空间。病人家属之间的交谈、护士与病患之间的交流、医院叫号系统的安装,使得健康传媒的存在成为了正常医疗系统中一个额外的负担。其二,有一些病人在缺乏相关医疗常识的情况下,片面地理解或者刻板地听从健康传媒的健康教育内容,对医生的诊疗思路或者用药方案提出要求,这不仅干扰了医生的诊疗行为,而且需要医生给予更多的解释和沟通,有时会产生不必要矛盾和纠纷。

(四)与政府的关联:部级健康教育平台?

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国家的广告环境并不利于健康传媒的发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二条规定:“处方药只准在专业性医药报刊进行广告宣传”,即不能在大众传播媒介做广告宣传。这条规定扼杀了健康传媒最重要的一部分广告资源。对于另外一部分主要的广告资源——保健品行业来说,健康传媒并没有比其他的大众传媒占有更多的优势,反而因为其传播对象参差不齐、流动性大、传播空间有限等原因而被冷落。然而健康传媒的管理者并没有实施有效的顾客关系维护解决方案,导致各方顾客对健康传媒的态度从希望转为失望,最终影响健康传媒的资金运作和长远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使健康传媒几乎面临崩溃的边缘。

三、未来健康传媒出路探讨

虽然健康传媒的失利原因主要在于顾客关联(Relevance)营销的失利,但是其发展的出路必然依赖于4R营销理论的组合运用。在此,我们通过对健康媒体的“有健康需求的大众”的关键顾客群的打造,展开健康传媒的出路探讨。

(一)抓住主流业务,建立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健康关联(Relevance)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健康传媒可以选择的从业领域或目标市场很多,其优势领域和优势产品也因企业而异。但最重要的是,必须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核心专长的领域,并设法使得自己生产的产品比其他竞争者更有优势,以此来满足顾客深层次的需求。对健康传媒来说,吸引大众的“商品”就是健康资讯,而要在该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的唯一手段就是“专业”。因此,从关联性这一点上来说,健康传媒应该始终致力于“权威健康资讯”的推广传播,推出“专家在线预约”、“门诊导览”等深层次服务,以此建立企业与大众之间的健康关联。

(二)及时了解顾客需求,快速反应(Reaction)

健康传媒在运营之初就陷入推测性商业模式的泥潭。笔者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和两大健康传媒机构的网站之后,发现他们并未开展针对病人及家属本身的调研,“迎合病患所需”只是其一面之词。健康传媒目前所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首先了解顾客的需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健康传播的实施计划,并根据顾客需求变化,快速做出反应。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顾客需求驱动型的时代,健康传媒要瞄准目标客户群,聚焦重点关注对象,利用互联网和手机3G网络的优势,建立顾客资料库并实施动态管理,随时跟踪顾客需求的变化,并以此为作为企业开发新业务、拓展新领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立忠实的消费群体和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接触点的扩展:建立于顾客的长期关系(Relation)

分众传媒的顾客群相对固定,有利于企业实施一系列营销计划以形成良性互动的顾客关系。而健康传媒却不同,其电子屏幕安装的主要位置是医院或药店,这两个地方人口流动性大、人员结构复杂的特点,使得顾客与健康传媒的“关系”,也许就是“一面之交”。这就要求健康传媒除了以“电子屏幕”为顾客首次接触点之外,开拓更多渠道、创造更多顾客接触点。比如,在屏幕下方开设专家门诊时间,方便患者之后的一次次复诊;加大健康传播网覆盖范围,增大顾客实际接触频率;开设电子屏幕终端与手机网络的互动,顾客随时随地能在手机上同步观看健康传媒的相关内容等等。同时,健康传媒还必须处理好包括医院和政府在内的各方关系,积极利用相关政策和法规,多渠道进行健康教育传播,传播医疗卫生政策,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国民的健康素养,打造更深层次的发展平台。

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健康体检;快捷互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认识程度在不断地提高,医疗消费观念也在从有病治病向无病预防方向转变。体检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家的认识和需求也从被动的合规性体检逐渐发展为主动的消费性体检。

目前,我国体检机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专业的体检机构,如民营的慈铭、爱康国宾,外资的美兆,国有的北京市体检中心等;二类是综合医院附属的体检中心或叫健康管理中心;三类是依附于其它产业的体检机构,例如以旅游会议营销为目的的九华山庄,以销售保健品为目的的安利等[1]。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体检市场规模超过了千亿元大关,与往年相比增幅很大。目前公立医院市场份额占70%,私立体检占将近30%。庞大的"蛋糕"不断吸引了来自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种力量迅速加入。随着医疗政策的放开,预计未来几年私立体检将呈现级数增长,体检行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和变革。

1互联网应用于医疗的现状及相关政策

作为公立医院,目前健康体检的模式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常规的"排队、收费、采样、取报告、问医"等老模式上。互联网作为发展最快的技术,近年来也迅速走进了医院中,wiFi、3G、4G等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种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医疗系统的发展呈现了快速上升趋势[2]。其中尤以微信的应用最为典型。各种在医患之间架起联接桥梁的应用软件和医院管理软件也应运而生。如典型的HiS、LiS、paCS系统等,所有这些软件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化工作流程,方便医患人员,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互联网时代,医疗健康行业的拐点正在来临。在线医疗服务、可穿戴医疗设备、医药电商、互联网医院、医疗大数据……在互联网的席卷性力量之下,医疗理念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革。医疗数据的获取越来越便捷,那些曾经只在科幻作品中才看得到的尖端技术,如今已逐渐渗透进医疗领域,构建个性化医疗健康服务成为可能,建立医患间平等、尊重、高效关系的时代即将到来[3]。例如以康康体检网等为代表的第三方互联网体检服务平台也正以创新的互联网模式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正快速崛起。作为公立医院,我们如果不尽快介入此中来,只会被民营企业迎头赶上,甚至超越。

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强调医疗服务系统信息互联互通将是重点的发展项目。今年4月19日,国家最高领导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推动网信事业快速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2互联网在健康体检应用中的新思考

目前,我国医疗行业内许多企业纷纷开启了互联网的应用征程。他们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通过做网站,开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做搜索推广。在网上建立商城进行套餐销售,提供一些在线预约和体检报告的查询。但我们认为,这样肤浅的"互联网化"只是表象,体检行业跟互联网的结合,真正应该学习的精髓是互联网的思维:那就是便捷和普惠。只有让人们从互联网在体检的应用中感觉到了快捷和实惠,这个行业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设计一套类似微信医疗app的新系统,通过受检终端(手机或其它方便携带的移动或固定接受载体)与医院的交互,可以让受检者实现从繁琐的预约排队到掌上及时通、从大而全的套餐式体检变成精细化体检的转变、从体检套餐式的工业化销售,变成DiY一对一的个性化销售、从单纯的体检变为整体的健康管理等等。而且这种互联网的思维,需要渗透在体检业务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检前、检中、检后、前期沟通、后期干预,形成一种过程化管理。

2.1检前受检方可以通过手机等终端,方便地在家里就可以了解医院能完成的检测项目,能开展检测的工作时间,能方便预约排号,能随时了解待检的剩余时g,能了解完成各个检测项目要提前注意的事项和可能极端的后果,以针对不同的患者方便做好预案,甚至收费明细或检测医师的情况等也可以方便地了解到。同时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手机等实现在线支付相关费用。

2.2检中受检方通过手机等终端,在体检导游图的指引下,甚至可以准确了解医院的车位情况。再按预约时间准时来到医院相关检测科室,依次完成体检项目。当然,在与医院的接触前,还要完成相关的身份认证手续。

作为体检中的特例,还有很大一部分年岁较大的离退休或其它人员,由于行动不便,他们的体检甚至需要由医院派人到家中去完成采血等工作,这样的手续也可以由网络来轻松完成。只要由受检者在终端上依次完成申请、付费、提交住址等,再有医院方核查、提交排队、派人前往即可。

2.3检后在一定的工作日后,医院通过网络将体检的结果以账单的型式发到受检方的终端。并附带标准的体检正常参数表供参考。医院方在检后这一块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但只要一旦最好,对后面的业务量特别是受检方会产生很大的帮衬作用的。

系统的创新在于,加强医院大数据平台的建设,逐渐将每一个公民的健康数据储存起来,甚至体检的试剂都可以可追溯。还可以建立可搜索、排序、评价和查询的健康数据库系统,并与体检专用软件相关联,让用户通过互联网系统在检后这段时间内,能实时地了解体检数据,并与自己以往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同时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体检数据在同龄人群中大概的位次。毕竟国际医疗行业的健康参数随着地理位置和营养环境的变化,还是在不断修正的。所有这一切,都这需要的政府相关部门和医院方的大力支撑,甚至需要跟其它健康行业的强强联合才能完成。这是一个关于建立国人健康档案的设想,是有关大数据平台的目标,也是行业内的共识,虽然任重道远,但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2.4前期沟通单纯的体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一般的人员也没有能力去从微妙的数据变化中去甄选可能潜在的巨大风险。但可利用健康数据库的趋势性判断,通过互联网自动地告知受检方目前的检测结果可能存在的趋势性风险。在有特殊情况出现的地方,系统有必要提示受检方亲自到医院或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专业医生咨询甚至开展后续治疗。而且要真正做到精细化、专业化、特色差异化地处理存在的问题。

2.5后期干预互联网应用于体检,其最关键的意义还是在于为人的健康切实可行地提供指导和方法,而不仅仅是结论和建议。结果出来之后,互联网大数据的作用就是更加尊重个体的健康差异化,会根据不同的情况,提供更加适合每一个用户自身的健康服务;让用户在被提供体检服务之后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实际真实的了解,并能够得到切实可操作的、现实可行的健康干预和指导。比如"三高"出现时,推荐按时吃药、限量运动、限制饮食等。当数据继续恶化时就要不断提示进院治疗等等。这些后期的干预,甚至可以延续到手术后的保健恢复阶段,互联网的及时不间断提醒,可以弥补人为的懒惰、遗忘等原因造成的巨大损失。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享受到体检带给的健康保证不仅仅是停留在"福利"层面,而是促进常态健康习惯的养成,最终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

3亟待解决的问题

3.1政策层面要完善相关法律和行业规章制度,让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以确保医疗系统网络支付的安全性和快捷性。医疗决策层和管理者,面对网络创新机遇和其它资本步步紧逼的残酷现实,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下定决心、趁早决断,从政策上全面支持类似的软件工程早日开发出来并得到推广。

3.2巨大的投入来源显而易见,一套好的互联网应用工程前期投入是很大的,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和普惠也是更大的。考虑到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借助民间资本或相关感兴趣的投资机构参入前期投入,风险和收益共担。

3.3隐私管理基于信息化的交流平台,公众方便了,但同时也会伴生出对患者隐私的保护要求。这就要求个体对医院的数据平台接口、医务人员的素质和管理、相关网络公司的管理提出了信息安全方面的严格要求。

3.4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即公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互联网已经快速地走进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目前体检用户恰恰是那些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群体,他们普遍存在着接受新鲜事物的意愿较差、眼睛老花不愿用手机、网络支付不放心等等问题,在独自用网络完成体检的过程中还会存在很大的障碍和困难。目前,他的体检行动还大都需要家人的帮衬才能完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爱上使用手机微信等终端服务的。

4展望

国家目前正处在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好氛围之中。建设数字化智慧城市的号角已经吹响,很多以前只有在科幻电影里面才能看到的网络应用,现在逐渐都变成了现实。对于目前的体检行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以及人们对健康体检和预防的越来越重视,互联网健康在体检中的应用一定会迎来很好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王建磊,韩璐,杨晓宇,等.基于互联网医疗的移动诊疗方案分析与设计[J].中国数字医学,2015,08(8):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