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6:26

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篇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诸多高校正加快探索“智慧校园”建设,实现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跨越发展。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建设也需要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当前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现状,探讨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和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校智慧场馆现状发展

近年来,信息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广泛影响生产生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教育信息化也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场馆是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繁荣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体育场地相对紧缺。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用地面积39.82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46平方米,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一。为了缓解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的问题,各高校体育场馆在满足日常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体(社团)活动等需求的基础上,需要对师生和社会(区)开放,开展日常体育锻炼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因此,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信息化管理现状

在体育场馆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为了实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很多高校已在场馆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通过网络技术构建场馆管理系统,实现校园网和体育场馆资源的信息化结合。场地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一般涵盖系统设置管理和分类管理,其中系统设置管理主要包含体育经费、现金交易、手动操作和其他基本设置等;分类管理功能主要有用户管理功能、场馆设置功能、订票信息功能、竞赛(或群体)活动用场功能模块、出入场功能模块和退票改签等功能。

在订场模式上,通过场地管理系统,校内外师生和社会人员均可实现场馆查询、预订、退订等操作,免去现场排队、付费的不便。同时,管理人员通过操作实现用户管理、信息管理、消息等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场馆利用率,提升了管理水平。

但是,“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发展慢,尚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目前的场地管理系统还仅仅是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的初始阶段,其实现的主要功能就是场地预订。

当前,在大数据、云计算及“互联网+”的推动下,诸多高校正加快探索“智慧校园”建设。“智慧校园”逐渐取代“数字校园”,成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主题与潮流。“智慧校园”建设采用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行政办事效率、对接师生个性需求、升级校园管理职能等措施和手段,全方位实施教育信息化,以支撑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

以此为契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也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智慧型体育场馆,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

二、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与功能

结合当前各种关于“智慧校园”的论述,智慧体育场馆可以被视为体育场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集智能建筑系统和智能体育专用系统为一体的复杂性系统工程。它遵循“以服务为核心,以管理为支撑”的理念,综合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社交网络等技术,智能识别场馆使用人群的教学、锻炼等情景,以契合高校体育教学和场馆使用特点,加强体育场馆的管理效率,智能感知、信息交换,实现体育场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同时,将体育场馆与智慧校园建设深度融合,注重同外部环境、学校各项常规工作机制及工作机构层面的协同,对学生课外锻炼情况、师生及周围社区居民的锻炼等进行监测并提供反馈、指导,进而为体育教学、竞赛、群体活动、师生日常体育锻炼、社会(区)服务提供各项保障和服务。

基于此,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基本功能应包括:

(一)信息化平台的整合与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协同力。将体育场馆预订系统作为智慧校园生活系统的组成部分,便捷实现体育场地的查询、预订和退订功能。

(二)场地可预约信息和数据的实时推送和传递

通过对体育场馆使用人数和人群密度的实时监控,获取场馆使用相关的数据,依据数据体现出的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并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空闲场地信息的定向推送,增强针对性和服务效能。

(三)基于“大数据”理念的课上与课下有效衔接

通过课外体育锻炼监测,及时反馈并实现智能化的教学、训练与课外锻炼决策、管理与控制,以此增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评价的客观性。

(四)监测运动强度与锻炼时长

通过记录长期锻炼数据,提供可行的锻炼建议与指导;通过摄像技术对运动者的技术动作、跑位等影像进行捕捉,从而为运动者提供反馈和指导。

(五)“玩伴寻找”

通过将智慧体育场馆与社交平台对接,创建基于相同运动爱好人群的社区,从而使场馆使用者能方面的找到运动伙伴,提高锻炼积极性和满意程度。

(六)大型体育赛活动的高效组织

为在高校举办的大型体育竞赛活动提供信息和信息推送等服务,并根据项目为赛事的组织提供参考,为赛事报告提供相关数据支持。此外,也可以实现场内屏幕直播和场外网络直播,并提供录像回看和下载功能等。

三、高校体育场馆智慧化发展方向

结合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现状及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和特征,可以看出,未来高校体育场馆智慧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将体育场馆设施纳入互联网,实现信息高速交流和共享,提高场地管理智能化、感知化、互动化水平。

(一)提高信息传输速度

互联网技术是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基础。由于智慧型体育场馆伴随着各种数据的监测、收集和传输,未来高校智慧体育场馆中人与人、人与设施以及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传输应该依托更加先进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更加高速、实时。而各类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准确使用,能够为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使用、管理提供进一步的决策依据。

(二)提高场地管理智能化水平

未来,各类智能化的终端设备将更加普及,成为人们的随身装备。此外,智能终端的信息获取和计算能力,可以促进场馆预订、使用、退订,体育设施登记、管理、维护、保养的智能化,帮助减少人力、物力的损耗,提高场馆资源利用效率,使高校体育场馆更好的为体育教学活动、师生和周围社区人群的日常锻炼、及体育赛事举办服务。

(三)提高信息监测、感知能力

智能监控技术将对场馆环境、使用人数、体育器材等信息实时监测、收集,用于帮助调节场馆湿度、照明等运动环境;各类传感器则会对运动人群的运动数据等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从而为运动人群提供反馈和运动建议。这种对体育场馆和使用人群的整体感知和监测,也为高校体育场馆实现智慧化管理提供数据依托。

(四)提高以运动为核心的社区互动水平

社交平台、物联网技术将人、物、信息联系起来,方便地实现互联互通。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平台通过各类技术将场馆设施、师生及周围社区人员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以运动为核心的网络社区,提供需要使用场馆设施的人群提供互咏涣鞯目占洌也通过这种互动提高人们体育锻炼的热情和主动性。

四、小结

“智慧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尤其是未来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也是与智慧校园建设协同发展的必然方向。高校体育场馆的智慧化水平也将直接影响校内外师生对体育锻炼的满意程度。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本文试图通过智慧场馆内涵与特征的分析,描述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为对高校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发展方向的初步探索,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思考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14.

[2]曾小松,陈小蓉等.深圳大学体育场馆的有效管理[J].体育学刊.2016(1).

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篇2

关键词: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体育场馆;应用

中图分类号:tm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4)04-0000-01

照明在现代化多功能体育场馆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智能化照明控制是根据环境变化、客观需求、用户预定需求等条件而自动采集照明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并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相应的逻辑分析和推理判断,并对分析结果按要求形式存储、显示、传输,进行相应的工作状态信息反馈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通过对多功能体育场馆的各类照明灯具按各自的不同的要求进行智能照明控制,是现代化多功能体育场馆的必要选择。

一、体育馆照明系统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于2007年7月20日,并于2007年11月1日在体育馆工程中具体实施的JGJ153-2007《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标准》,是体育馆照明系统设计及检测的主要依据。照度、均匀度及炫光对比赛场地十分重要,保证了运动员、观众及摄像机镜头的视线在运动比赛中的视觉背景和适应。照明灯具的照度范围为300~2000Lx。照度应为持续稳定照度,其持续稳定系数通常取0.8。同时照明光源的色温应控制在4000~6000K范围间。对于非彩电转播的比赛场馆,其显色指数Ra应能够达到65及以上;对于有彩色转播的比赛场馆,其显色指数Ra应能够达到80及以上;而对于大型国际和国内比赛场馆,其显色指数Ra应能够达到90及以上。现代化多功能体育场馆按功能区域可以分为两大区域:主赛场及辅助区域。主赛场的光源多采用金卤灯、卤钨灯或它气体放电灯,单个光源的电功率较大。通过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对比赛场地不同的亮灯模式控制。对于辅助区域的各种功能不同的场所,通过调光和场景预设置功能营造多种灯光效果,变换不同的光空间,给人以舒适完美的视觉享受。

二、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一)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特点。智能照明系统是利用先进电磁调压及电子感应技术,对供电进行实时监控与跟踪,自动平滑地调节电路的电压和电流幅度,改善照明电路中不平衡负荷所带来的额外功耗,提高功率因素,降低灯具和线路的工作温度,达到优化供电目的照明控制系统。具有系统集成性、智能化、网络化和使用方便等方面的特点。具体来说,包括:可控制任意回路连续调光或开关;可预先设置多个不同场景,在场景切换时淡入、淡出;可接入各种传感器对灯光实现自动控制;可接入各种传感器对灯光进行自动控制;可用手持红外遥控器对灯光进行控制;可系统联网,利用上述控制手段进行综合控制或与楼宇智能控制系统联网;可由声、光、热、人及动物的移动检测达到对灯光的控制;等等。目前,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已在影视舞台、多媒体会议系统、智能建筑灯光环境控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二)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优势。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具有如下优势:采用先进的电子电器和通讯技术,可以实现智能控制;通过优化能源的利用,降低运行费用,保护灯具,减少灯具损坏,符合绿色照明计划;使用先进的电子电器技术,使整个综合型体育场馆照明状态显示在监控界面上,进行实时的浏览和监控,便于管理;设计简便,只需要考虑负载回路的数量、容量及各控制点的位置,所需的各种复杂功能可通过软件编程实现;安装方便,使用安全、持续发展性强。

三、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在体育馆中的应用

(一)C-Bus系统。C-Bus即ClipsalBus的简称,是奇胜(Clipsal)公司制定的两线制总线数据传输协议,定义了电子镇流器与设备控制器之间的数字通信方式。C-Bus总线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操作容易、功能丰富,是一种独立的、分布式、总线型照明控制系统。苏州市工业园区的某体育馆采用C-Bus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了地下一层公共区域和多功能厅、一层公共区域、二至四层公共区域及包厢、场馆部分(主场馆、训练馆、游泳馆)的区域照照明。

(二)Dynalite系统。Dynalite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由澳大利亚邦奇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制定,为总线式模块化、全分布对等式系统结构,由输入模块、输出模块、联网监控三部分组成。系统设备均配有各自独立的CpU和存储器,贮存相应的程序和命令,不因断电而丢失。南京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馆采用的Dynalite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不但实现了照明控制智能化,而且可以节能和延长灯具寿命,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减少维护费用,便于完善灯光设施吸引运动项目及观众,既满足了体育场馆复杂比赛的灯光要求,也从管理和维护上实现了整个中心照明的智能化要求,是现代化体育场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aBBi-buseiB系统。aBBi-buseiB系统是一种标准的总线控制系统,采用的总线标准为eiB即欧洲总线安装标准,控制方式为对等式控制,元器件为模块化元件。aBBi-buseiB系统在体育馆应用中的最大特色是其安装方式给传统电缆布线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变革。该系统在体育馆中可作为一个系统独立运行,也可通过标准网关设备或采用RS232接口与体育馆的BmS系统进行集成。例如,涪陵体育馆即选用了aBBi-buseiB系统的部分控制功能,对体育馆内的灯光进行各种场景控制。

四、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发展前景

智能照明由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进行控制与管理,形成照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其良好的使用效果与社会、经济效应,推动了照明技术迅速向前发展。今后,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将更广泛的应用于城市路灯、高速公路、市政照明工程、大型广告灯牌等大型建筑和公共场所。

参考文献:

[1]古铭秀.智能照明控制技术在体育馆照明改造工程中的应用[J].硅谷.2012(13):54-176.

[2]刘光平,吴雪芳.C-Bus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在体育馆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3(12):72-76.

[3]龚南笛.南京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馆智能照明控制系统[J].建筑电气,2006(01):27-32.

[4]王水生.浅谈体育场馆照明[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02):49-50.

[5]王珍娟.浅谈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在体育场馆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11(2):7-39.

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篇3

从古至今,众多的体育建筑都呈现出超强的生命力和非凡艺术感染力,在建筑历史的慢慢长河中,体育建筑也一直都是建筑设计师们最为向往和热衷的主题。从古希腊雅典的奥林匹斯运动场、罗马圆形斗兽场、到现代的悉尼超级穹顶体育馆以及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鸟巢体育馆,无一不体现着人们对体育运动与建筑美的追求。20世纪中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追求体育运动竞技比赛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国民大众中掀起了被称作“第二奥林匹克运动”的体育狂潮,使体育运动成为大众生活中具有社会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国际体育建筑发展的成功模式,本文将从体育场馆的复合化、生态智能化和经营产业化三方面分析国内体育建筑的发展趋势:

体育场馆功能的复合化

回看公元前8世纪希腊的“U”型竞技场,它依山势而建,利用山坡开凿看台。而与古希腊人相比,古罗马人更加钟爱于搏斗竞技,因而古罗马人修建了四周逐步升起看台的椭圆形的露天竞技场,这样新型的竞技场可以使更多的人来观赏角斗士的演出。在这一时期,体育场馆的功能还十分的单一,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升,古罗马大角斗场的建设已经初步具备了多功能使用的雏形,它不但能够用来观赏角斗表演,也可以用于趣味和娱乐性表演使用,角斗场内还能够蓄水,为观众提供水上表演。于此同时,看台下部的空间也得到充分的利用,既提供了观众疏散的通道,还提供了表演者的休息空间和动物喂养的空间。19世纪末,受益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体育建筑得到新的发展契机。从20世纪末开始,在发达国家中出现了融合多种体育项目于一体的新型体育建筑。这种做法来源于体育场馆的多功能使用,而这样的做法在其后的体育建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这种体育建筑有利于提升体育建筑的使用率,也可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体育场馆的功能多样化同时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追寻体育场馆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体育场馆功能的进化与综合简单、分化复杂的发展规律相一致。

复合化功能设计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在国外大型体育场馆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功能复合化设计的应用与发展和国外的建设方式及生活方式有密切关联。国外体育设施建设一般是在俱乐部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协调经营下进行,所以,功能的确立不单单是以俱乐部单方的盈利为参考依据,还会从社会功能的层面和角度去考虑,综合考虑建设地点、建筑物的规模、经营内容等,使其落成之后既可以服务于体育比赛,又可以满足社会活动及群众的休闲娱乐,形成以体育场馆为辐射源的社会化综合网络,以此迎合多方面的需求,并带动其他相关设施的发展。由此可见,复合化功能的体育场馆也将是未来我国体育设施发展的新趋势;我国现代科技与生产工业的长足发展,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改进,功能简单、唯一的体育场馆将不在满足社会需求,因而场馆的建设必须向复合型、选择性转变。我国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大下,体育场馆的建设也正向着复合化方向改进,2008年的奥运会、残运会的体育场馆建设也顺应了复合化的特点,这也为正在建设中的新型体育场馆提供良好的参考意见。

体育场馆设计的生态智能化

生态智能化已经成为近代建筑设计中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在体育建筑中,人们对环境和智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在国外体育场馆中的表现十分突出,先进智能的装备配置使体育场馆在不同功能之间转换成为当代体育场馆发展的新趋势。日本大分县体育场将生态智能化体育场馆的理念完美的展现给世人。它采用了一种新型系统,能够使足球场转换成音乐会场时,草坪可以不受到任何损伤。此外体育场屋顶可以根据不同天气开启或闭合,同时配有用来维护草坪长青的地下循环供热系统、根据赛事需求来进行空间分割的幕墙设施等等,这些都为体育场的高效合理利用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障。诸如此类的成功案例在其他各国体育场馆中均有体现。这也为我国的体育场馆建设指明新的方向。大型的体育场馆由于前期投入较大,后期运营成本较高,对其进行绿色智能化的实践也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及示范作用。倡导绿色体育建筑、实现科学的发展观,推进绿色、环保、智能和新材料的应用及综合的设计手段来减少国内体育建筑的运营费用,为体育场馆的长期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育场馆的产业化

较之上个世纪,如今我国的政府部门、开发商、运营管理者都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体育场馆的综合运营能力上。推动我国的体育消费能力,有效拉动国内体育消费需求,对体育场馆的经营产业化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由于有着雄厚的经济能力和发达的第三产业,使得体育产业的规模及结构水平和经济收入都远超于发展中国家,而且形成了较为成熟和规范的产业运作系统。在国外,从体育政策的制定与颁布到场馆的建设方式与组织管理都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产业化运作体系。

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篇4

人们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大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然而,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目前我国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协调和规划,体育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缺乏大规模、高层次的体育智力资源权威公共数据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我国体育行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足,投入不够所造成的。

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体育场馆信息,盘活体育场馆资源,激发健康投资和消费,促进整个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体育信息服务中的信息孤岛

早些年,信息孤岛在管理信息化领域经常被提及。但是随着体育产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孤岛在体育产业不断凸显。这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体育场馆或者体育相关的管理机构建立了自身的相对封闭的信息化平台,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相对封闭的信息化平台在建设时缺乏规划,难以促进体育公共信息服务的集成。具体来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体育健身场地信息缺乏,呈现技术单一。笔者在访问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多家网站后发现,这些网站主要提供各种运动、健身场地基本数据的浏览、收集、分类功能。在信息组织方面,这些网站仅限于对公众提供法规和政策、政府信息及其他延后的静态信息通报,信息没有及时更新,检索方法单一。同时,这些网站缺乏包含图片、音频、视频和地图信息等在内的多媒体服务,也缺乏对移动终端应用的支持。

第二,体育信息资源数据库开发不足,缺乏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这具体表现在体育信息数据库的严重不足,尤其是较高层次的体育智力资源,常常缺乏一个公众可以便捷访问的交互界面。整个行业在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利用方面相对落后。权威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协整合规划,体育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的不对称,目前尚未形成体育信息资源的有效收集、处理、保存和使用的信息系统。对数据缺乏有效的分析和挖掘,不能对场馆和运动爱好者的分布情况进行智能化分析,难以对场馆规划建设提供有效支持。

第三,体育健身场地缺乏个信息,以及对在线交流的支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机构提供的体育公共信息资源和民众对体育信息的需求脱节。大部分体育相关的网站只是简单相关信息和数据资源,而没有针对民众不断变化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与此同时,尽管目前即时通信软件应用得非常广泛,但是本来与用户的互动需求比较旺盛的体育类网站,特别是体育场馆却较少采用这类有效工具。

体育健身场地信息服务平台

由此可见,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能够提供个性化体育信息服务平台,在目前体育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收集、存储、分析、检索、研究、传递体育信息,并提供个性化体育信息服务,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已经变得非常迫切。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体育健身场地web信息服务平台、体育健身场地决策支持系统和体育健身场地个性化信息服务三个子系统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体育健身场地信息服务平台。

根据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和体育产业本身的特点,体育健身场地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应该重点关注webGiS、数据挖掘技术以及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提供。

采用webGiS呈现技术

在体育健身场地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中引入GiS和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在HtmL页面上面显示场馆的位置和分布情况,收集场馆的地理位置信息、交通路线信息等,收集场馆的地理信息数据,可以用来进行深度的数据分析和挖掘。

据悉,目前市场上的GiS软件产品已有400多种,知名度较高的国外软件有arcGiS、mapinfo,国产软件有Supermap、mapGiS等。但值得一提的是好多GiS产品虽然能实现数据的录入、编辑、管理等功能,且具有良好的空间分析功能,但由于是桌面GiS产品,共享性较弱,不容易在高度共享的互联网中实现信息共享。

可见,体育健身场地信息服务平台需要成本低、共享性效果好的GiS软件。近几年来网络上流行的谷歌地图、百度地图、天地图和搜狗地图等电子地图采用了webGiS技术,可以做到一定级数内的缩放,使用户可以看到整个城市的全局并放大看到具体的街道及建筑,提供模糊查询的功能,可以根据建筑、街道、车站等名称来进行查询,还可以计算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交通路线,还能配合外部的生活信息数据库来使用和查询,运用该技术进行体育场地信息平台的研究具有较大优势。

webGiS技术电子地图拥有较多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利用这些api可在自己的网站和应用程序中嵌入功能强大的、实用的地图功能,并在地图上实时叠加所需的数据。运用api进行体育场地的标注,关键是要将体育场地进行空间化,即找到各体育场地在地球上的具置,用经纬度来标记。

采用数据库技术为决策提供支持

通过采用数据库技术,建立指标并进行统计及分析,可以了解场地的空间分布现状,不仅有利于指导新建场地的选址,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还能更好地安排体育赛事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据此了解各街道(镇)及各种类型的体育场地情况,有利于分析比较,找出差距,正确引导。

具体来说,统计的指标包含:本系统统计了体育场地总数、各街道(镇)体育场地总数、分类体育场地总数、各街道(镇)的分类别数、体育场地的面积总数、各街道(镇)的体育场地面积总数。分析的指标是指利用以上统计数据分析本市及各街道(镇)的人均、土地面积平均的体育场地数,体育场地面积比例及其排序、分类别的各类体育场地的市区及各街道(镇)的人均体育场地数及其排序。

基于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信息

在现代网络通信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体育信息服务,是体育信息服务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系统需要建立反映用户信息、搜索记录和偏好的智能系统,将不同用户的喜好和不同的体育信息进行分类,并做充分考虑,通过智能算法分析并学习用户的应用习惯,从而根据用户的意图为用户提供动态的、实时的个性化信息,提供用户的评价反馈渠道,提高体育信息服务系统的功效。

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篇5

模式带有系统性、稳定性、标志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发展已有进步,但总体仍处在转型阶段,尚未完成角色边缘化、格局自闭性和基于专业服务局限性的转变,发展空间狭小、服务途径闭塞和社会业绩偏低的弊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值得欣慰的是“以人为本”“六化同步”的中国特色现代智慧城市建设之梦,推动了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改革与创新。而且国外图书馆发展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经验和发展思路,如本世纪初,英国伦敦的ideaStore(创意店或概念店)就是为市民提供终身学习教育服务、提高居民素质、满足专业和就业技能培训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典范。学习借鉴不可或缺,但绝不可照搬照抄,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犹如智慧城市建设,基于理念和国情不同,各国选择道路和模式也可不同:美国以宽带网络主导型智慧城市为先,瑞典以绿色环保型智慧城市著称,新加坡以“智慧国2015”资讯通信驱动型智慧城市见长,日本却以“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数字信息技术覆盖型智慧城市独步等。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也不例外。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基于城市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了特色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借鉴嵌入理论,推动服务方式转变,优化社会教育服务模式,是一个顺应改革致力发展的思路。

2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

社会教育模式的理性思考嵌入(embed),是舶来品,源自当年美伊战争新闻报道,后被信息通讯技术移植运用,而今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社会管理、文化教育和各类工程等领域,成为一门应用性显学。新世纪以来,将此概念引入图书馆工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笔者提出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是指适应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面向全民、融入社区、以人为本、以馆藏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超时空服务为特点、以互动发展为保障、体现终身学习教育特点的一体化教育服务体系。其要义是嵌入服务,核心是“具体关系以及关系结构”[2],对象是城市居民,目标是促进终身学习教育及其生命发展,关键是互动发展。

2.1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模式特征

嵌入作为一种渗透参与机制和合作互动方式具有可行性和普适性,但运用于智慧城市中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领域,有其鲜明的时代性、一体性、互动性特征。2.1.1鲜明时代性时代性,是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的社会特征。一是智慧城市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正式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了“六化”建设方向和发展重点,加强了发展的指导性和规范性,强调了发展协同性和全面性,为高校图书馆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二是城市发展方式转变,高校图书馆面临改革新课题。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新世纪,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在此背景下,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加快,对城市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质是对教育的诉求。传统的精英化和阶段性教育已逐步让位于大众化与终身化教育。高校图书馆传统社会服务方式显然不合时宜,改革成为必然趋势。但就现状看,无论服务观念、内容与方式都与智慧城市要求尚存不小的差距。改革重点和难点在于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机制,走出校园围墙,融入城市空间,深入用户需求,提供灵活便捷多样化的服务项目与平台,满足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们对知识技术学习教育的需求。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智慧城市建设和自身发展的需要。2.1.2浑然一体性一体性,是嵌入主体与对象合作关系构建的要求,也是嵌入型服务模式的结构特征。诚然,从独立性看,智慧城市与图书馆是不同概念。高校图书馆是嵌入主体,属于行业专业图书馆范畴。智慧城市是嵌入客体,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新兴形态。两者性质与特点不同;但从关系性看,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在社会学视域下,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同源性。在空间理论下,两者有着不解之缘,具有内生性。一方面城市是高校的依托,为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与物质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是智慧城市科技文化知识信息传播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就业创业培训中心和实现终身学习教育的理想场所。彼此交融,浑然一体,不可分割。2.1.3卓越互动性互动性,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模式的机制特征。一是制约性。是事物规定性与影响力的表现,是制约转化为促进的关键。建设智慧城市,需要资源与it技术支持,但关键是人,基础在教育。高校图书馆兼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双重职能和优势,但也离不开社会资源与环境条件支撑。这种规定性法则决定两者发展绝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独立系统中完成,必须通过彼此合作互动,方能形成合力促进共同发展。二是互补性。是生态意义上普遍存在的发展方式和根本动因。关键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智慧城市是自然与社会空间契合,是科技与人文整合,无疑为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高校图书馆是专业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知识信息人才的重要来源。三是促进性。是互动功能与效能的集中体现。智慧城市发挥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优势,从政策资源环境上推动教育发展;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资源信息技术人才的“育人”优势,为城市用户提供便捷灵活多样的终身学习教育服务,通过开展成人继续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等,不断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与创新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

2.2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模式的内涵

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模式如何构建,是一个建立在两者资源与合作基础上的复合体系,就内涵而言,包括资源、信息、素质、就业、教育、人才培养等要素,共同支撑与架构这一模式空间。2.2.1知识信息传递与共享当今世界“知识爆炸”“信息高速公路”,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竞争实力。建设智慧城市离不开知识创新和信息保障。因为一个知识贫困与信息闭塞的城市绝不可能成为智慧型城市。关键是构建一个知识信息传递与共享的立交桥。一是知识信息传递。高校图书馆拥有得天独厚的知识文本和信息资源优势。欲使社会需求得到满足,关键是保证知识信息传递,推进资源能量转化。既取决于观念变革,重构知识信息自由平等的服务意识,又决定于技术升级和体制改革,加快4G网络建设,扩大资源开放度,共建城市公共知识信息数据库和服务体系。惟此,才能使知识服务社会化,信息供给最大化。二是知识信息共享。是城市民主和谐发展和公平正义的体现。城镇居民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群体,而且目前为数不少还处在弱势状态,事实上的知识信息贫困与不均衡依然存在,成为制约智慧城市发展的瓶颈。高校图书馆应把知识信息共享放在首位,面向市民,深入社区,通过举办网校与培训班等多种途径方式,为逐步实现知识信息自由公平公正共享提供可能,促进城市智能化建设。2.2.2城市素质提升与共建所谓城市素质,是指市民综合素质整体状态和发展程度,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科技文化、心理体魄等,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石,也是高校图书馆嵌入社会教育服务的深层内涵。一是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目前,城市发展正处在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期,面临市场经济和亚文化思潮的冲击。智慧城市需要确立一个风清气正蓬勃向上的城市精神,支撑发展,应对风险。高校图书馆拥有弥足珍贵的科技人文资源,是城市发展的精神财富。赋予其时代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想政治道德体系和行为规范,足以使市民从中获得思想启迪,情感陶冶,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二是科技文化素质。是城市素质的基座。非先天形成,而是后天教育学习的结果。在这方面,“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为经济生活和文化进程服务的[3]。”高校图书馆作为城市高端教育学术机构,不能不关注并服务于城市基本素质教育和培训。重点是加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的教育培训,关键是集聚全社会力量,构建一个多元参与共同分担合作共建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其中,既要阳光普照,更要关注城市弱势群体(转岗待业居民与新市民)文化和教育状态,提供必要的科技文化教育和培训机会,保证他们的学习教育权益,促进城市社会全面均衡和谐发展。2.2.3就业创业支撑与完善城市就业,是天下难事和民生大事,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一是创新发展就业创业体系是智慧城市一项基础性建设工程。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各类矛盾突现期。转岗待业和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城市劳动力市场既面临就业压力的纠结,又遭遇“技工荒”的困惑。破解这一难题,惟有改革,别无选择。当此时刻,隶属于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根据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职业岗位提出的新要求,主动嵌入对接城市就业创业工程,提供“菜单式”和模块化的教育服务,解决劳动力素质和职业能力偏低问题,为充分就业创业提供可能条件。二是创新发展城市就业创业体系也是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重点领域。在较长时间里,大学被世人视为“象牙之塔”和“精英教育”。诚然,崇尚知识学术,培养专业人才始终是大学之道,无可厚非,但决非脱离实际,淡薄社会需求。面对城市发展加快就业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势,高校图书馆“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4]。应借鉴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为所有社会劳动者服务,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全面履行图书馆社会职能和义务。2.2.4终身教育体系与构建终身教育是智慧城市建设和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方向。因为城市发展不再是唯“GDp”数量规模模式,而是转向以人的素质为核心,主要依靠知识科技创新为动力的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首先,智慧城市是一个重知识、讲学习、全体市民素质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终身教育学习是必由之路。高校图书馆应成为城市居民终身学习接受教育的理想场所和服务中心。其次,智慧城市呼唤“更智慧”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支撑。高校图书馆面对知识创新与科技日新月异的形势,应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教育学习内容与方法,满足城市用户对新知识新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第三,城市终身教育需要建立一个面向人人的学习教育体系。城市不同年龄、职业、阶层的人群具有不同的学习教育需求。这种多样化决定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个性化特征,应面向所有用户,以人为本,分型培养,加强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满足社会职业发展与生活需求。第四,终身学习教育是社会生命发展的要求,体现为时空的长期性、持续性和终身性。高校图书馆应着眼于教育全程性,构建一个适应城市生命发展的终身学习教育服务体系,不仅满足今日之发展需要,而且为其明日发展服务。2.2.5高端创新人才与培养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说到底是人才培养。但从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走在前列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未将人的重要基础作用及人才培养提高到战略层面。建设智慧城市,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财富不是金钱(或在他的时代指黄金),而是指生产性资源——人、知识和资本。”[5]智慧城市不能不重视高端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图书馆必须把培养掌握智慧技术的人才作为社会教育服务的中心任务,抓紧抓好。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重点是培养智慧型的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途径是基于高校图书馆资源、技术、人才和环境优势,充分发挥“科技育人”和“文化化人”功能作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端创新人才支撑。

3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

社会教育服务策略的实践探索智慧城市下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并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推动力,必须制定相应对策,包括战略与战术的支持与保证。国外经验表明,没有统一可供套用的模式,惟有从本国国情、城市特点及高校图书馆实际出发,科学定位,择优路径,方能形成彼此互动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3.1智慧城市下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空间定位

空间是点线面层关系的综合,运用于社会不同领域,呈现出不同特点。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拥有自己的空间结构和运行特点,是意识、资源、制度、关系的总和。3.1.1智慧合一智慧合一,是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理念定位。智慧城市本质界定具有先导性,关系到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方向和前提。目前,世界智慧城市建设所形成的不同发展模式,事实上反映了不同的行为理念。总括而言,大体分智能型和智慧型,前者是传统城市信息化升级,特征是注重资源与技术要素及其作用;后者代表了发展趋势,主张智(科技)与慧(人文)合一。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适应未来智慧城市发展,不仅要物化的智能基础,而且要人化的智慧保障。“智慧合一”体现了智慧城市的本质,强调了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价值定向,处在空间的核心地位,起着引领发展的作用。3.1.2优势互补优势互补,是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资源定位。相对而言,城市终身学习教育是最大规模也是层次样式最复杂的教育类型,需要优质资源来保障。目前,城市社会教育正处在快速增长与转型发展阶段,但资源的短缺薄弱依然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借鉴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引入市场机制,综合社会力量,通过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强城市与高校图书馆资源(人财物信息)互通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是资源空间定位的关键。3.1.3终身构建终身教育,是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体系的时空定位。半个多世纪以来,终身教育作为国际教育思潮,具有全面性、全民性、全程性的国民教育特征,是城市社会教育和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的主体。在传统意义下,城市教育长期处在单一封闭阶段,制约了社会终身学习教育开展,影响了城市产业创新、素质提高、职业发展和就业改善。建设智慧城市,知识创新与产业更新,极大促进了职业与技术发展,人们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提高应对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城市弱势群体也才有改善与发展的机会。3.1.4双向驱动双向驱动,是指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关系(机制)定位,建立在对接合力互动之上。一是理念对接。当今城市发展愈来愈注重联盟合作。在此战略框架下,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要确立联盟发展新理念,改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促进开放与合作。二是制度规范。不仅推进建章立制,纳入法制轨道,而且形成以制度保驱动促发展的局面。三是机制互动。源自于内在需求,也离不开外在协调。无论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都要处理好“自律”与“他律”和“公转”与“自转”的关系,建立双向合力驱动机制,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预期。

3.2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路径选择

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6)11-0021-04

一、泛在协作学习趋势与高职院校学习服务需求的变革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师生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图书馆固定场所学习,泛在协作学习,正成为高职院校师生学习的新常态。目前,学界关于泛在协作学习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大多数学者还是在广义上取得了共识,即泛在协作学习是学习者利用碎片化信息资源、信息化学习平台、智能化学习工具进行随时随地的、相互沟通交流的学习。因为泛在协作学习具有泛在性、易获取性、交互性、情境性、协同性,以现实问题为核心等特点,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图书馆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建设。例如,韩国政府2004年开始U-Korea总体政策规划,Schrier在麻省理工学院组织实施了没有围墙的图书馆项目[1],欧洲的mobileeLDit项目通过开发在线语言学习系统移动版本,把数字化学习资源按照泛在的方式提供给移动用户[2]。我国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学习方面,即如何通过智能设备呈现学习材料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交互[3],如何应用泛在计算技术创造便利的学习方式[4]。

泛在智能学习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在图书馆领域中的应用探索,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也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体系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把服务目标从服务文化素质熏陶、知识习得,向服务专业学习,特别是实践教学领域拓展。其次,把馆内学习服务拓展到课堂、实训、实习和岗位工作场所。第三,加快碎片化个性化组合式资源体系建设,将分布在教材、著作、论文、年鉴等当中的系统化学习资源,加工成便于泛在协作学习的碎片化个性化组合式学习资源,方便读者随时随地按需求查找阅读。第四,是把学习服务嵌入学习与工作过程,不能坐等读者上门查找资料。第五,加快建设满足泛在协作学习的学习共享空间,满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班组的学习需求。总之,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服务模式,转变学习服务方式,才能满足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学生、教师泛在协作学习需要。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

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可以使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向职场、社区、家庭、课堂、实验室、实训室、生产性实践基地等场所辐射延伸,从自主性、泛在性、协作性、情境性等方面提升图书馆服务功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学习空间。

(一)以服务学习者泛在协作学习为目标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教师教学科研、企业员工职业发展,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核心职能。要紧紧把握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学生泛在协作学习趋势,与时俱进地优化调整服务目标和服务方式,并通过制订图书馆发展规划完成顶层设计,通过制订行动计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策划重大发展项目分解落实各项发展指标和工作任务,通过组织实施形成标志性成果。

(二)以智能学习共享空间为载体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加快学习服务载体创新力度,广泛应用智能学习技术整合图书馆学习共享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打造服务协作学习的智能学习共享空间,使现有的学习共享物理空间成为智能学习共享空间的资源依托,使学习共享网络空间成为智能学习共享空间的互联互通渠道。二要创建虚拟学习共同体,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现场学习环境,建立由学生、教师、馆员共同组成的、以交互平台为媒介形成的具有交互关系的学习团队。三要加强情境式虚拟学习环境创设研究开发,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VR)制造逼真的实验环境、技能训练环境,使学习打破时空限制,具有良好的沉浸感、交互感。

(三)以引领型嵌入式服务方式创新为切入点

所谓引领型服务是指图书馆通过举办论坛、研讨、讲座、主题活动等方式,引领学习者关注热点、焦点问题,专注于某个方面的学习、研究方向。所谓嵌入式服务是指将图书馆服务融入到读者学习、教学、研究、服务之中,使读者在任何地方和时间都可以获得全天候、持续性、智能性、即时性、开放性的学习服务。许多图书馆利用手机移动服务、RSS服务、桌面工具、学习网站服务等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嵌入式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创新引领型嵌入式服务方式,可以促进图书馆服务更加紧密地贴近师生学习需求,促进馆员与师生的深度融合与全面合作,提升图书馆的读者吸引力,创新泛在协作学习服务机制,推动学生、教师加快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与教学效率。

(四)以打造引领型嵌入式馆员队伍为着力点

高职学生的文化层次、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图书馆需要承担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习方向,培养学习习惯的工作职能。这要求馆员具备调查分析学习者需求的能力、策划和组织各类学习引导活动的能力。这类馆员通常被称为学习引领型馆员。嵌入式馆员则是图书馆学界近年来引人注目的术语。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远程教育课程教学中,馆员整个学期都与班级在一起,为学生查阅课程email、组织图书馆利用方面的讨论;学生们认为嵌入课程中的馆员非常有帮助[5]。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建立适应引领型嵌入式服务,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团队合作精神、学习协调能力的专业馆员队伍,开展专业馆员融入专业教学、应用研究研发、社会服务团队,嵌入项目教学、应用研究研发、社会服务过程等服务。馆员是图书馆服务能力中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泛在学习服务体系必须以打造引领型嵌入式馆员队伍为着力点。

(五)以碎片化个性化组合式学习资源体系建设为支撑

碎片化资源是基于问题、项目、任务解构系统化整体性资源形成的,支持读者问题化、项目化、现场化泛在协作学习的资源,分为素材、积件、模块、课程四个层次。素材是最基础的、碎片化的资源,包括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和虚拟仿真类素材等;积件指以知识点、技能点为单位,多个内在关联的素材结构化组合形成的资源;模块是以学习单元、工作任务等项目为单位,多个知识点、技能点结构化组合形成的资源;课程即包含一门课程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包括课程设计、组织实施、过程记录、学习评价等环节,支持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活动。个性化资源是根据读者学习目标、任务和要求进行整合推送的资源,包括问题、项目、任务化知识、学习路径和方法等。碎片化个性化组合式资源可以使每一次学习都能掌握和应用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性知识,每一次学习结果都能够向学习相关者推荐分享和交流研讨。目前,我国图书馆学习资源绝大多数都属于系统化综合型学习资源(著作、年鉴、作品、论文集、研究报告等),需要进行二次、三次文献开发和数字化制作,才能满足泛在协作学习的需要。

(六)以智能化学习管理系统建设为保障

泛在协作学习需要智能化学习管理系统提供技术保障,包括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需求、远程学习资源、智能化学习工具等。感知学习情境,是指图书馆通过远程摄像、文字与视频传输、云编辑处理等功能,了解读者所处的学习空间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等。识别学习者需求,是指图书馆通过文字、语音解读功能,确定读者对学习需求的类别、范围、目录和主题。远程学习资源,是指图书馆通过远程查询、摘录、编辑、(文字、语音、视频)等功能,为读者提供需要的学习资源。智能化学习工具,指图书馆将智慧学习资源系统和学习管理系统,链接到读者所持有的手机、学习器、电视等职能工具上,使读者随时随地接受图书馆的智慧学习服务。智能化学习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情境性感知和提供个。基于分布式情境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要求,运用情境性感知技术为每个用户及时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学习资源,以支持随时随地的交互性学习,实现资源的按需服务。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实施

(一)把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列为“十三五”创新发展重点工程

构建学生学习服务体系,是当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高职院校要把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图书馆,构建泛在协作学习服务体系,列为“十三五”学校创新发展的重点工程,把对接教学科研,开发建设碎片化与个性化组合式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推进信息智能技术与嵌入式服务融合;制订服务标准,打造专兼职结合的专业馆员队伍,作为信息智能化泛在协作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的重点任务;通过建立专项经费投入机制、人才保障机制,确保图书馆泛在协作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质量。

(二)强化统筹加强协调,创新校企校际合作共建共享体制机制

信息智能化泛在协作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强化统筹协调,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校内合作机制来实现。首先,要在学校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框架内,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吸收项目牵头院校和参与院校图书馆、教学、科研、信息资源中心等部门参与,成立信息智能化泛在协作服务体系建设小组;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沟通衔接、起草下发文件、文件档案管理等;设专家委员会负责制订建设方案、制订建设标准、规划建设项目、审批验收建设项目;分经贸、机电、建筑、信息、电子、创意等专业大类设资源开发项目组、应用平台建设组、泛在协作学习试点专业。其次,要通过校企、校际协商,签署校企校际合作共建共享合同协议,制订项目质量标准、项目管理办法、激励奖励办法;同时,按照市场机制合理分摊资源建设经费和使用权限。

(三)明确责任强化管理,开发建设多样化个性化信息资源体系

第一,要明确各级项目管理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的职责职能,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制,制定项目计划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成本管理、资源管理、研发管理、事务管理、应用管理办法。第二,要制订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学习管理办法,推动并规范教师利用资源库教学,学生利用资源库学习。第三,共建单位与用户要建立应用反馈制度和更新维护机制,满足教学需求和技术发展的需要。第四,要采集整合地方、行业、企业、院校职业教育资源,规划基础资源、基本资源、拓展资源三大资源系列,建设包括结构化课程资源、教学应用性资源、职业发展性资源、产业服务性资源的四个子资源库。第五,通过校地、校企合作校地共同投入、校企共同投入、校际共同投入筹集项目资金,通过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共建共享机制,组建资源开发管理队伍、开发建设队伍和质量管理队伍。第六,把握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的多样适应性,建设“普适+个性”的资源体系,以构建个性化学习方案为出发点,构建全国通用、区域适用、校本实用,素材、积件、模块、课程由低到高递进组合的资源体系。

(四)统一资源建设标准,促进实现资源在不同门户间交换与整合

首先,要按照辅助学生学习,辅助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支持模块化课程教学和学习的要求,统一资源技术规范,为资源在不同门户间互联互通互访和互动奠定基础。其次,应用平台建设规划要紧扣辅助学生学习,辅助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围绕用户建设应用平台,使各类学习资源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企业培训通用,具有知识拓展、仿真训练、项目协作、测评认证功能,能根据用户需求形成个性化教学、学习和培训方案。第三,注重用户操作体验,形成个性化服务支撑系统。通过提供资源垂直智能搜索、相关课程自动推荐、开放信息推广展示、全媒体浏览支持、核心资源访问控制、资源信息推荐浏览等资源管理等手段,满足培养方案、个性化课程定制,支持教师在线备课、网上测评,满足学生在线学习、在线测试、职业提升等需求。

(五)创新读者服务模式,推进信息智能技术与引领嵌入式服务融合

第一,要整合传感器、人工智能、网络、多媒体、上下文感知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建立支持高职院校师生、社会读者泛在协作学习的技术体系与应用平台,为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平台支持。第二,整合优化图书馆学习服务的物理空间、虚拟空间、文化空间,形成支持泛在协作学习的智能学习共享空间,把随时、随地、随工具的泛在服务,因人、因事、因需要的个性化服务,把导成长、导成才、导发展的引领式服务,嵌入学生成长成才、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第三,要开发能够感知学习者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实现互动学习的学习工具,使学习资源满足即时应用性需求,学习空间要满足协作学习、泛在性和情境性学习需要。第四,建立阅读指导队伍,通过举办主题书展、赠书活动、读书会、征文比赛等引导指导师生阅读。第五,运用信息推送、网络呼叫、阅读频道、个性链接等多种智慧学习服务方式,开展引领阅读的品牌服务活动,如专业课必读数目导读、前沿技术技能视频、技术革新问题与案例、管理创新问题与案例等。第六,要广泛应用手机嵌入、RSS、社区网站、e划通等服务模式,将图书馆服务嵌入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科研过程、企业培训研发过程,以及文化素质教育过程。第七,要从学生、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现场学习、现场研究的特点出发,将应用研究、产品研发、革新技术、创新管理、技术技能培训等嵌入图书馆泛在学习服务。

(六)制订读者服务标准,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服务型馆员队伍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主动适应泛在协作学习的需要,加快建设适应泛在协作学习的服务标准和专业服务型馆员专业发展服务体系,为专业服务型馆员队伍建设,专业服务型馆员成长成才搭建学习和发展的平台。一是围绕服务学生泛在协作学习、教师泛在协作教学与科研,从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规范、服务效果等方面制订服务标准。二是把学习引领能力、嵌入服务能力作为馆员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标准的重要内容,作为馆员岗位聘任、业务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三是要搭建产业文化论坛、创业文化论坛、创新服务论坛、工作坊服务论坛、高雅时尚文化论坛、品质生活论坛等引领服务平台,将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嵌入学生、企业员工和市民文化活动空间,为专业服务型馆员在岗位实践中成长成才创造实践平台。四是根据泛在协作学习服务工作需要,调整馆员队伍结构,扩大充实文化活动指导、阅读指导、咨询服务、技术管理队伍。五是要加强馆员职业能力培训,促进馆员不断提升嵌入服务、引领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Doyle,a.museumwithoutwalls[eB/oL].[2006-05-04].http://museum.mit.edu/mwow/overview1.

[2]trifonova,a.accessinglearningcontentinamobilesystem:Doesmobilemeanalwaysconnected[a].m.Lytras&a.naeve.Ubiquitousandpervasiveknowledgeandlearningmanagement:semantics,socialnetworkingandnewmediatotheirfullpotential[C].Hershey,pa:ideaGroup,lnc:2007.198-215.

[3]傅骞,魏顺平,祥.无线传感器网络教育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7):105-108.

[4]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9-12.

[5]BozemanD.embeddedLibrarian:ResearchassistanceJustintime[eB/oL].[2011-08-03].http://uwex.edu/disted/conference/Resource-library/proceedings/08_12912.

abstracttheubiquitouscooperationlearningisalearningmeansthateverybodyparticipatesinlearnubiquitouslybothinworkanddailylife.itisofsignificancetoestablishtheservicesystemfornationalubiquitouscooperationlearningincollege-localcombinedlibrary.toestablishthesystem,itisnecessarytotakeinnovationintelligentlearningsharingspaceasthecarrier,innovatetheleadandembeddedlearningservicemodeasthebreakthroughpoint,buildtheleadandembeddedtypelibrarianastheactingpoint,anddevelopfragmentedandpersonalizedlearningresourcesandconstructintelligentlearningmanagementsystemasthesupport.

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篇7

经过十几天的激烈角逐,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于7月25日在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体育馆落下帷幕。

6000名参赛运动员、34个代表团,14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投入、21个新建场馆……这届全国大运会是历届大运会中规模最大、竞赛项目和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为了承办本届大运会,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结合广州市现代化大学城的总体规划,共投资14亿元,在广州大学城的10所大学新建了1座游泳馆、10座综合体育馆和10个标准田径运动场,在大学城中心区建设了一座拥有4万观众席的运动场。据悉,所有场馆都是国际招标,均达到部级标准,中心体育场更是符合国际标准,即便是跑道划线、下水道设施等细微之处,也都邀请国际工程师设计。

第八届全国大运会各场馆赛事分布

广州大学城中心体育场:足球、橄榄球、田径、开幕式

中山大学体育馆:排球主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馆:排球主馆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馆:武术比赛主馆

广东药学院体育馆:健美操比赛主馆

华南理工大学体育馆:乒乓球主馆

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馆:篮球主馆

广州大学体育馆:篮球主馆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馆:羽毛球主馆、游泳主馆、闭幕式

广州大学城中心体育场:总投资约5亿元

广州大学城中心体育场占地面积约26.9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包括1个大型体育场和1个田径训练场,其中体育场占地9.7万平方米,可容纳5万名观众,规模仅次于天河体育中心和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广州第三大体育场,可满足举行国际级田径及足球比赛需求。

体育场主场看台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东看台屋盖结构为悬索钢结构体系(八榀),主要杆件断面为焊接或热扎H型截面,立柱桅杆采用圆钢管,拉索采用镀锌钢丝索,配轻型屋面板;西看台屋盖结构为网壳结构体系,单跨最大跨度约为300米,主要杆件断面为无缝钢管或直缝钢管,屋面覆盖张拉膜。

广外体育馆:挑棚采用三索合一的锚固形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场馆由体育馆和体育场组成,总建筑面积为1.27万平方米,其中体育馆建筑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体育场看台建筑面积为0.27万平方米。

体育馆高33米,由高空俯视形如两片叶子交错。建设符合能源节约型社会标准,馆内窗户打开后,通风、采光效果奇佳,令馆内光线充足而不刺眼。值得一提的是,体育场看台上高27.4米的弧状挑棚分别由左右各三根的主索挑起,三根主索一并穿系于看台旁边的围杆顶部,这种三索合一的锚固形式在国内属罕见,设计、论证、加工、检测都遇到了一定的难度,建造共耗时一年多。

星海音乐学院体育馆:可供音乐舞蹈排练之用

星海音乐学院体育馆建筑面积6820平方米,平时可供音乐排练、舞蹈排练、观摩、专家讲座之用,各种配套设施齐备。

比赛场地为排练楼101室、102室。101室、102室平时作为学生专业排练场,面积各300平方米,四面通风透光,装修豪华大方。比赛办公室为排练楼103室。排练楼内设中央空调,光线充足、通风性强、环境清净,与比赛场地相邻,方便为比赛现场提供管理服务。

广州大学体育馆:造型设计新颖简洁

广州大学体育馆建筑面积8196平方米,造型设计新颖简洁,屋顶为弧形网架结构,外墙面为素混土,与淡蓝色玻璃窗相衬,朴实大方。

该馆为二层结构,首层局部架空,观众席位共5130个。东侧看台下设置了运动员休息室、裁判工作室、电脑分析室等辅助用房,西侧看台下设置120米长的田径跑道,可供风雨天比赛之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馆:体现“白衣天使”意念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馆和运动场看台外墙装饰以白色为主色调,间有绿色,与整个校区色彩和谐一致,体现“白衣天使为人类创造健康绿洲”的意念。

该馆为圆形钢屋顶结构,外观像飞碟。建筑面积约为6240平方米,比赛场地面积约为2600平方米,用高级枫木地板铺设。校区运动场包括看台、足球场、田径场以及垒球场,其中足球场天然草坪采用兰引3号结缕草,每年绿色期可达330天,田径场则铺设混合型塑胶面层。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馆:造型宛如一片绿叶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馆总用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包括体育馆(11100平方米)、游泳馆(8100平方米)、体育教学馆(5400平方米)、田径场(4845平方米)及游泳池。

该馆造型宛如一片绿叶飘落于大地,钢结构屋架形态充满动感。游泳馆有恒温标准游泳池和训练池各一个,平面成椭圆形。田径场为400米标准田径场,有塑胶跑道弯道8条,直道10条,内设露天足球场,看台底部设有8条130米架空训练跑道。

华南理工大学体育馆:呈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华南理工大学体育馆总建筑面积12377平方米,设有座位5632个,可作为大型运动会的乒乓球比赛馆。在造型设计上,由四个扭壳组合而成的反曲屋面,呈现出流畅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该馆采用组合式薄壳结构,属于非钢结构,由混凝土构成,造价低,维护费用便宜,技术含量高,国内较少采用。体育馆屋面支承结构从四边斜伸,稳稳地落在体育馆周边广场上。在四个支撑构架相交的屋面最高点处,镶嵌了一个可开启的倒三角锥玻璃构件。

广东药学院多功能体育馆:智能化程度高

广东药学院多功能体育馆建筑面积14455平方米。馆内各种配套设施齐全,可进行篮球、排球、健美操、摔跤等多种体育项目比赛和训练,或用于举办大型文艺演出和大型会议。

主馆内采用全中央空调,南北两侧各挂30多平方米LeD彩色显示屏,配有扩声系统;智能化程度高,配备了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安防监控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裁判打分系统及智能化照明控制系统。

中山大学体育馆:天花板采用植物纤维材料

中山大学体育馆是现代化大型多功能综合体育馆,建筑面积17000多平方米,包括主馆和三层副馆,按照国际比赛场馆标准建造,可同时容纳5000名观众,其中1700多个座椅可根据比赛需要伸缩移动。

该馆顶层天花板采用的是K―13植物纤维材料,具有较好的隔热和吸音功能,馆内通风、采光良好,比赛场地铺有优质枫木地板。馆内设施完善,功能齐全,配置了高标准的灯光、音响、电子显示屏、网络、通讯等设备。

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馆:外形简洁朴素

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馆总建筑面积14050平方米,馆内设有固定座位3204个,主席台座位188个,活动座位1650个。

体育馆为正方形平面,外形简洁朴素,与风雨操场可作为大型运动会篮球比赛主场,能承办国内B级水平体育比赛。

广州美术学院体育馆:彰显现代艺术感

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篇8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探讨了武汉高校体育场馆现有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工作量大且文化素质整体偏低,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程度偏低,高校场馆的管理水平较低等,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健全高校体育场馆电子服务系统,加大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经营,实行场馆中心自主经营等武汉高校体育场馆的现代管理模式。

关键词武汉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对策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利用网络及图书资料对武汉高校体育场馆的相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

(二)实地观察法:对武汉部分高校体育场馆进行实地考察。

(三)问卷调查法:针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涉及到的问题设计问卷,经信、效度检验后随机向武汉23所高校场馆管理人员发放问卷(详见表1)。基本能代表武汉地区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现状。

表1武汉高校场馆管理模式现状的问卷回收情况

高校等级调查学校数量发放问卷数回收问卷数有效问卷有效率

“211”“985”高校536302790%

二本类高校828242291.7%

三本类高校1031272281.5%

总计2395817187.7%

(四)专家访谈法:针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问题,访问部分高校体育场馆负责人以及管理学专家、学者。

二、研究结果

(一)目前武汉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工作量大且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武汉高校体育场馆在日常管理、维护中,现多采用单一的定编或定酬的管理方法。定编管理,即按人均场馆面积确定管理人数。通常人均管理面积范围在1500―2500平方米之间。定酬管理,即将场馆总面积平均分配给现有场地管理人员,并给予定额管理费用。定编管理的缺点是高校的场馆面积较大,需求场馆管理人员较多;定酬管理的缺点是场馆管理人员任务多、负担重。为了节约经费以及人力资源,现大部分高校采用定酬管理的方法。

通过调查发现,武汉高校体育场馆管理队伍由正式工和临时工混编形成,正式工通常由学校安排,负责场地的宏观管理。临时工由相关人事部门面向社会招聘,主要负责场馆的卫生、维护等日常事务。由于临时工的特殊工作性质,使得临时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详见表2),从而造成了管理队伍的文化水平的参差不齐,很难满足现代管理模式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表2武汉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编制分布与学历状况

编内人员(31%)编外人员(69%)

初中2%21%

高中19%69%

本科63%10%

研究生16%0%

2.体育馆建设的资金投入有所增加

借教育部对高校进行教育评估的契机,各高校都增加了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的投入。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建设,各高校的体育场馆总量增大,但相对于扩招后增加的学生总数,仍然相对较少,场馆人均占有量偏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以及教职工的健身需求。在建设新体育场馆的同时,武汉大部分高校,仍存在许多老体育场馆,这些老体育场馆,大多设施功能欠缺,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但由于改造资金的缺乏,仍在超负荷使用。

3.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程度偏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及全民健身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改革特别是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已提到议事日程上。近几年来,高校体育场馆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向社会开放,为全民健身服务已成为主动行为,但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如何处理高校体育场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目前高校体育场馆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

武汉高校体育场馆具有数量多、功能全、地理环境好的优势,又有各个运动项目的专项教师。但在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现有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存在着体育场馆利用率低,面向社会服务不够,形式单一、渠道窄、层次少等问题,而且场馆对外开放的收费标准缺乏科学的测评,所收场地租金缺少严格管理的约束。整体而言,整个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按体育产业的分类划分,高校目前只是在体育商品、体育健身和培训、场地出租方面有所发展,而在体育竞赛等相关体育产业的很多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积极探索高校体育场馆的现代管理模式,提高场馆的利用率,为全民健身服务,充分挖掘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大势所趋。

4.高校场馆的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同时,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例如场馆设施损耗加快、维修费用难以落实等。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问题。如果资金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限制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更严重的,可能会中断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因此,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形成以场馆养场馆的良性循环局面,我们必须提高场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大场馆开发力度。

(二)高校体育场馆的现代管理模式探究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如何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人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使之良性互动,进而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综合效益,是现阶段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更新现有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用现代管理模式对高校体育场馆进行管理,对此,笔者提出以下管理模式:

1.建立健全高校体育场馆电子服务系统

在新形势下,高校体育场馆面对的群体复杂化,不单有学生群体,还有社会群体。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也将多样化,不单是场地出租、培训等,还要承担体育竞赛等相关体育产业。因此,高校体育场馆建立健全电子服务系统迫在眉睫。

当今,信息化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重大的变化和经济效益,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也是如此。因此,在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中,一定要注意信息化的应用。在体育场馆内加强信息化服务功能,将计算机技术、光纤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同时,还要注重日常管理的信息化,加强宣传,吸引潜在群体,给他们传达场馆信息,提供配套服务,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积极转变观念,加大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经营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一方面受保守思想观念约束,不够开放;另一方面受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限制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如何使学校场馆对外开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目前还没有成功模式,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面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服务于全民健身计划是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各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应该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转变观念,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优势,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开创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新局面。

3.明晰高校体育场馆的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实行场馆中心自主经营

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产权关系不明确,学校是体育场馆的所有者,场馆中心是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者,但二者往往混淆不清,产权界限模糊,权力界区交叉重叠。在新形势下,场馆中心全权负责高校场馆发展的经营战略,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减少或改变对场馆中心的行政干预,在满足学校学生、教职工体育活动的前提下,提高场馆的利用率。从而使场馆中心根据市场规律运用自己的战略,制订项目开发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开发高校体育场馆对外服务,实行目标管理和监督,制订发展规划和合理布局,逐步使学校体育场馆由单一型向多层次型发展,最终实现人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化。

4.重视人才引进,加强对外交流

现代管理模式的实行,必然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才能使现代管理模式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队伍,必须注重人才的引进,广开门路,引进多方面人才。此外,场馆管理队伍要注意信息的收集,为管理的决策者提供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以制订出适合场馆管理的最佳计划。在新形势下,高校体育场馆将不再单单只为学校的学生和教职工服务,还要面向社会。因此,要加强同外界的交流合作,实施多角度、全方位、多种方法介入以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

5.高校体育场馆管理队伍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明确责任

首先明确认识,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发展缓慢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全社会范围内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其次,要明确责任,学习和借鉴成功的体育场馆管理经营经验,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措施和方案,加大管理经营力度,利用现有场馆所处的优越地理环境和对外影响,以及场馆围墙、围栏等便于广告宣传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企业赞助,充分发挥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作用。也可就某一项目的实行由企业赞助,在实行过程中为企业进行广告宣传,以达到招商引资、互利双赢的目的,力争创造出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场馆发展模式。各高校负责人也要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构建效益型经营机制,激励场馆管理者,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结合高校实际,开发多种配套服务项目。并加强对外交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筹措资金,为高校场馆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三、结论与建议

各高校负责人和场馆管理人员,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武汉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水平。并充分认识到高校在新形势下采取现代管理模式的必要性,使高校体育场馆向智能化、商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更新管理模式的目的,就是要适应新的形势,通过建设全民健身大公园,营造体育产业大市场,把高校体育场馆的各项事业做好、做活。现代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并非凭空臆造。理由有三:一是目前武汉高校的体育场馆己经具有相当的基础设施,具备了一定的外延拓展的便利条件,比较切实可行;二是武汉高校现有的体育场馆在营造和构筑全民健身大公园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技术人才优势和社会信誉度;三是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在这方面已有了成功的先例。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的佑铭体育馆,在新形势下,积极更新管理模式,走智能化、商业化、综合化发展之路,为武汉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可以想象,如果武汉高校的体育场馆都采用现代管理模式,高校体育场馆将成为一个个具有勃勃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体育公园。届时,业余休闲的人们将以到这里游乐、健身为荣,而高校体育场馆也将成为高校中一大景观。

参考文献:

[1]潘华山.广州大学城2010年亚运会场馆建设和前后期管理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2]杨汉春.高校体育馆经营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0(08).

[3]谭锋,颉梦宁.探悉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J].体育世界.2006(11).

[4]王要武.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5]鲍明晓.体育产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刘望先.体育市场指南[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7]张宝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2(03).

[8]徐晓黎.管理学原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篇9

智慧图书馆工程是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更具要可行性和必要性。笔者将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第一,结合实际分析当前中职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二,结合时代特征分析中职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中职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相对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言,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上对中等教育的投入稍显不足,这一点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技术资源利用上尤为突出。而中职图书馆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政府资金投入上捉襟见肘,这样做会造成中等职业教育难于真正落实国家教育部信息化发展2020规划,同时也会造成学校、教师、学生难以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

二是学校对于中职图书馆建设力不从心。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是由公办加民办模式为主,特殊的体制使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难以做到全面兼顾。当然,大部分中职图书馆都能进行有效建设。面对当前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中职图书馆更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潮流。但现实往往背道而驰,给中职图书馆的智慧化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是中职图书馆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多对职业技术有明显的需求,他们将来就业的方向将会是国内的一线工厂。但是当前中职图书馆由于政策、资金方面的局限性,使得馆内藏书难以在第一时间跟上社会发展步伐,这样会造成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和在图书馆查阅的难以真正运用到工作和建设中去。

2.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智慧图书馆是互联网时代下运用到学校资源的一种生动体现,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将中职图书馆转化为智慧图书馆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智慧图书馆的网络化特征可以将全国甚至全世界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进行融合,使中职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世界的变化与发展。其个性化订制化服务同样可以解决原有中职图书馆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最大程度上使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服务社会、满足一线生产的需要。当然,智慧图书馆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完全取代中职图书馆,笔者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在中职图书馆的基础上去建立数字化、网格化的图书馆资源,真正实现教育资源与大数据时代的对接。

二、中职图书馆转化为数字图书馆的实施建议

笔者将从三个角度――国家、学校、学生进行分析,从他们的诉求点出发去探究如何将中职图书馆最有效地转化为智慧图书馆,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

1.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对于国家而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创业创新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更多的产业工人,只有这部分蓝领阶层壮大起来,国家才能从制造大国变为创造大国。面对这样的政策背景,国家更需要加强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资金的投入,当然投入的重心应该是图书馆资源,通过大量资金的注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推行微型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这样做可以极大程度地方便学生,使得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新的资源和信息。

2.学校管理层转变观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教育资源的建设,最明显的表现方式就是图书馆建设。学校管理者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加深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认知,真正将中职图书馆转变为智慧图书馆;同时学校管理者应该及时与当地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进行合作,将丰富资源进行有效共通共享。

3.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篇10

关键词:图书馆;智力资源;智力成果

一、集聚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一)图书馆相比新智力资源平台的优势

虽然图书馆作为一种传统的智力资源载体,在新时代已经不是存储和传播智力资源的唯一平台,但是图书馆与一些新平台相比仍具有下列优点。

1.图书馆中的智力资源积淀更为浓厚。图书资源作为人类社会数千年来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汇集了人类文明的精髓,在知识质量和数量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即使现代网络平台,也不过是把这些知识搬到了网上。

2.图书馆中的智力资源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与网络上流行的一些知识相比,图书资源所收集的是知识创造和更新的成果,其严谨性、真实性和科学性比网络更强,因此实用价值更高。

3.图书馆在发展中已经普遍实现了与网络的有机融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代图书馆早已实现了对互联网的有效利用,例如,全国一线城市和高等学校的图书馆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已实现了馆藏图书资料的网上借阅、浏览、查询。

(二)图书馆为经济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1.图书馆的建设对国家和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在现代文化建设体系中,图书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发挥当代精神文明和社会正能量的宣传幅射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乐于走进图书馆,时时受到当代精神文明成果的熏陶,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精神文明建设、抵制不良风气的干扰具有重要作用。

2.图书馆能够对提升国民素质、国家城市形象发挥积极作用。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源包罗万象、种类繁多,适合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员阅读。人民群众在阅读中享受到知识所带来乐趣的同时,其自身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也符合知识经济时代所强调的终身学习的要求。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和城市的人文形象也不断提升。作为现代经济竞争的软实力,国家和城市正面形象的提升能够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有利影响。

3.图书馆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创建和谐氛围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图书馆为国民素质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国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当前通过网络等媒介流传的不良信息具有了更强的R别能力,同时对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增强了认识和解决能力,这对于创建和谐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大有裨益。

4.图书馆的图书文献资料作为文化智力资源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地区或国家所拥有的智力资源数量情况。

二、提供智力支持,服务政府决策及企业发展

从功能上看,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图书资源的收集机构,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对于知识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提供相关查询分析服务的机构。从图书馆的功能出发,其对政府决策及企业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图书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包括图书馆人才建设在内的软硬件投入从未间断,因此在图书馆中积累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才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擅长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信息,从繁杂无序的资料中提取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参考信息,为当前的政府决策提供相关信息情报,帮助政府了解和认识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状况、区域发展情况以及发展趋势等,便于政府审时度势,做出更为准确的研判,最终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

(二)通过收集和整理公开资料,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和生产经营决策参考资料

随着互联网及各种网络终端的兴起,现代资讯在数量和传播速度上与以前相比早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这些海量的信息之中,不乏存在经济价值的大量信息,而这些信息的筛选与收集,便是图书馆的一大功能。图书馆对于企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竞争隋报。众所周知,竞争情报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能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动态,行业内先进企业的最新成果、相关动态,对于企业理清研发思路、调整生产经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这些情报的获得,必须在守法的前提之下,图书馆所得到的资料全部来源于报刊杂志、专业书籍、公开网站,保证了情报来源渠道的合法性,另外,随着现代媒体对于新闻事件或焦点的360度全覆盖,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就在新闻之中,所以图书馆只需要通过加强对公开资料的收集,加上对于这些资料的深人研究,就能合法的为企业提供不少有价值的竞争情报。二是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决策参考资料。一个企业要做出质量较高的生产经营决策,必须充分考虑到国家政策方向、市场风险、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等重要因素,其中最难以把握的,主要是国家政策、市场风险等外在因素,图书馆通过长期收集和积累这些方面的相关资料,能够为企业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资料。

(三)发挥培训功能,对政府和企业的工作人员开展信息收集和利用技能培训

信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大资源,不管对政府还是对企业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对于政府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所管理的公共事务更加繁多,所面对的困难和问题相应增加,所做出决策的风险也在同步增大,因此加强信息收集和利用,提高决策质量,降低决策风险已是刻不容缓。由于我国政府长期以来缺乏对这一类专业人员的培养和积累,导致当前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中信息管理人员缺乏。图书馆如果能够对接政府在这一方面的需求,系统培训专业人才为政府服务,对于政府相关事务的处理和决策能够发挥很大作用。其次,对于企业来说,现代经济的高度发达和社会化大生产分工的科技化、专业化发展,使得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必须时刻关注瞬息万变的商业和科技信息,并从中捕捉到商机,过去那种只是埋头搞生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信息收集和利用能力作为现代企业必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成为企业竞争的一大利器。图书馆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可以帮助企业培训员工,使其掌握信息收集技能技巧、信息分析方法,一方面能够让其增强对产业信息的敏感度,使其能够自觉在工作中加以利用;另一方面,所培养的骨干人才能够成为企业的专业情报提供者,提高专业情报在企业的利用率,用以指导生产、销售和管理。

三、提升劳动者素质。服务知识经济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对知识创新以及知识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据此,提出了一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全新学习理念,即终身教育理念,强调通过自我教育、参加培训等多种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特别是经过创新以后的新知识、新理念,丰富自己的头脑,不断开拓视野,并在此基础之上,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完成知识的创造和创新。新时代的劳动者以终身教育的方式实现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不断提升。图书馆在劳动者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破传统教育的年龄、学历限制,为所有劳动者提供一个开放式的平台

传统教育,也就是我国目前普遍实行的小学、中学、大学等阶段的教育,由于规定了一定的年龄和学历条件,所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这与知识经济时代所强调的终身教育理念相悖,无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种学历层次的劳动者提供相关教育资源。而图书馆在这方面恰好具有优势,能够很好地与K身教育相对接。图书馆作为面向全社会的公共教育平台,本身没有门槛限制。劳动者需要查询、借阅、学习什么资料,全部由其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决定。由于图书馆的资源非常丰富,即使劳动者学历层次、工作岗位千差万别,在其中选取适合自身的教育资料也并不困难。

(二)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

图书馆作为劳动者的教育资源,还有一大好处,就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随时可学习、随时能放下,既可以系统式学习,也能够穿插式学习。由于图书馆资料既可在馆内学习,又能借阅,还可以在网上查询、阅读,其方式非常灵活,因此能够适应现代劳动者时间紧、工作生活节奏快的特点,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事实上,在资讯高度发达的现在,不少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已经把自身工作与公共知识资源进行了有机结合,能够随时、随地根据工作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寻求最优解决方案。

(三)能够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智力成果,为劳动者提供全新的教育内容

图书馆对于新智力成果资料的吸收能力远高于个人或非专业机构。这些新成果的提供,为劳动者提供了全新的教育资源,使其在知识爆炸时代能够更快、更准地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从而更快更好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