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9:14

城乡一体化建设篇1

关键词:十文化一体化对策

中国共产党十报告对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方面发展进行了全面精心勾画,并提出了具体有效措施。单就文化而言,十报告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表现在它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和目标,还表现在它对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更全面认识。

一、十报告中的文化建设要

从报告中,能体会到文化建设的三重意义:其一,它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历史,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璀璨中华文化,而璀璨中华文化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中华文明是至今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辩证摒弃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又是中华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其二,它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当它成为一种科学核心价值观时,它是精神动力、吸引力,是软实力;当它转变为文化产业时,它又是物质生产力,是硬实力。其三,它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既是人民信念、信仰之源,也是人民丰富生活之源。随着改革开放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显得越来越重要。就此而言,发展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是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文化建设也是民生建设。跟报告其它内容一样,在文化建设问题上民生意义也显得特别明显。它既表现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上,又表现在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上。报告明确提出,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化全面发展。只有多创造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是富有活力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只有来源于百姓需求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只有让百姓亲切可感、可享用到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是有价值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

二、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内涵

文化一体化就是通过对文化事业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等措施,达到不同文化的协调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繁荣。文化一体化不是文化一样化,它允许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情况是,城市始终处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与城市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严重不足,特别是文化产品的供给方面,大大滞后于城市,农村的文化体系不断被边缘化。因此我们所说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就是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城乡文化事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资源共享、共同繁荣,不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基本享有同样的文化权益。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既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战略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三、当前城乡文化一体化存在的原因分析

河南省文化强省建设过程中,城乡文化一体化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发展的目标定位不准确

郑州市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定位不准确主要表现在:

首先,只有总体目标或远景目标而缺乏阶段性推进目标,影响了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城乡文化一体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必须将远景目标与近期目标、中期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持之以恒,不断创新。

其次,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物质文化的发展目标与非物质文化的发展目标存在失衡的现象。在郑州市一些地方政府的眼中,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一切,经济增长率就是一切。其关注的是具有立竿见影效果的高楼大厦和越拓越宽的马路,而忽略抓了看不见、摸不着、见效慢、与官员的政绩的挂钩效益不大的非物质文化发展;再者,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城乡文化功能定位失衡。

2.发展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郑州市城乡文化发展的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造成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以说,体制问题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难点也是重点。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是造成郑州市乡村文化落后发展的重要原因。

其次,郑州市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组织体制方面表现为管理分工没有统一规划,致使资源严重浪费。郑州市农村文化建设责任分属多个行政主体(部门)。在县一级,县广电局负责电视广播,县文化局负责群众文化,县体育局负责群众体育活动,县委宣传部负责群众文化宣传工作。

3.运作模式单一化

郑州市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运作模式单一化主要体现在:偏重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的单向推进模式,而忽视与自下而上的市场主导型的推进模式相结合,进而形成城乡互动的双向推进模式。

4.协同管理创新不足

社会管理是政府和民间组织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对社会生活、社会事务、社会组织进行规范、协调、服务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2012年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创新一定要从宏观入手并坚持将管群众向群众管进行转变。然而在郑州市城乡文化一体化这一过程中,缺乏一体化的民间组织力量和群众基础。

5.联动机制建构不力

首先,文化产业机制的缺乏。一方面在一些地方政府的观念中,只有文化事业的概念,而没有文化产业的观念,过于强调文化的事业属性,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属性。这就使得当地不能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把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品,积极推动农村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资源分散和集约化程度低是阻碍郑州市城乡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另外一个瓶颈。

其次,文化评议机制的不健全。文化发展的绩效评议机制对于郑州市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起到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的作用。

最后,文化互动机制的欠缺。从目前的状况看,郑州市并未很好的做到上述两种文化模式的有效结合。长期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导致郑州市城乡文化发展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城市文化资源与农村文化市场、农村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市场二者割裂,市场对接构建不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互动格局还未形成,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向前发展。

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对策

郑州市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大力推进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把握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具体的工作。

1.政策法规的完善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思想保证

文化建设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新形势下开展文化工作做出了部署。

2.经济的大力发展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物质保障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必要的物质基础。只有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才会进一步增强精神文化需求。

3.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引领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4.政府统筹规划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航标

政府规划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城乡文化共建、共进、共享。宗旨就应该是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农村文化的发展和城市文化的完善,在城乡文化互融互鉴的过程中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要形成资源融合、产业融合、人力融合、服务融合、管理融合等城乡文化的大融合理念。

5.联动机制的完善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互动发展过程,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因而在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中,应当校正“城市偏向”,将城市与乡村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城乡平等发展战略,完善城乡文化市场互动机制、城乡一体的文化投入机制、城乡文化人才交流机制、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等,进而实现郑州市城乡联动的有机结合。

6.协同管理创新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抓手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光伟.中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与规划建设调研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景新等.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张凤华.从冲突到和谐: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村文化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2(1).

[5]曾菊新,祝影.论城乡关联发展与文化整合[J].人文地理,2002(4).

[6]高善春.论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

城乡一体化建设篇2

党的“十”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环境优美、基础完善、生活殷实、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是贯彻党的“十”精神以及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北海如何建设美丽乡村是我们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一、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一个城市管理者应正确妥善出理好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梳理出城乡一体化及美丽乡村的具体含义与建设要求。

(1)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包括城乡职能与空间的一体化等内容。

(2)美丽乡村

美丽是好看、漂亮,即在形式、比例、布局、风度、颜色或声音上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使各种感官极为愉悦,对自己来说是视觉的享受。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具体包括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等四个层面的“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

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创建“美丽乡村”是亿万农民的中国梦,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可以说,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符合国家总体构想,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农业农村的实际,符合广大农民的期盼;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提升现代化发展程度,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难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广西自治区提出的“绿满八桂”生态立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要求,北海要建设美丽的休闲旅游度假天堂、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到2016年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增加收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第二,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是基础。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让广大农村地区居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同时,要大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第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美丽乡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生活低碳富裕等现代文明要素以及社会各要素的和谐统一。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没有农民住房条件、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建成真正的小康社会。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等各方面,进而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三、北海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不是消灭城乡差别,而是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持续协调发展,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角度对乡村的发展进行较为科学合理定位十分必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尽管北海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乡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乡村的交通越来越便利,农民增加了收入,然而从总体上来说乡村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城乡一体化仍然存在机制体制不顺,基层工作力量薄弱,发展缺乏后劲、人才缺乏等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工作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矛盾是制约我国全面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导了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以2300元贫困标准测算,截止2012年6月北海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约有11.7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9.9%。贫困人口主要呈“插花”分布,大部分零星分布在市辖一县三区及涠洲管委会的丘陵山区、革命老区、海岛地区等二十多个乡镇,地处边远、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季节性严重缺水、灾害频发,这种贫困面广、致贫原因复杂、抵御灾害能力较弱、极易返贫的特点,使得人、财、物难以集中高效使用,扶贫投入成本加大。农村还有部分人口饮水不安全、一些村庄道路还不够畅通,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人均医保支出、千人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等都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户籍限制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难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长期游离在城乡之间,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

二是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制约,城乡发展极不协调。首先是人才缺乏。因规划设计、农技人员匮乏,村庄建设缺乏特色、公共事业规划不到位或与实际脱接,农业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县、乡(镇)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设计与管理机构和人员更是严重不足等,极大制约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步伐。其次是投入不足。受地理环境限制和基础薄弱等要素制约,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量大、投入大、难度大,由于县(区)财政困难,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个别乡镇负债搞项目建设,增加了负担,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土地瓶颈。建设美丽乡村规划涉及土地调整,而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村新一轮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诸多因素影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的建设。

三是社会管理及社会保障城乡差距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任务艰巨。长期以来城乡受二元结构的制约,城乡公共设施及社会服务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尚未配套;而且由于农民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乡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短时期内很难根本解决。农民自觉参与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措施,由于长期以来传统养老思想的影响,还短期间里也是难以全面铺开,收费管理乡村的模式短期内也很难在乡村全面推行。

四是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的主动意识。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工作较被动。有的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群众只是配合,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还有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农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工程进度。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不讲卫生、不讲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

四、应对策略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义在于构筑平等、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取向是立足于特色基础,依托于特色优势,取胜于特色发展和农民的自觉参与,从北海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加大对农村基本设施建设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期间,北海市要加大投资力度,缩小城乡差别,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建立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机构,形成部门、乡镇以及村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农村工作机制。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力度,加快城乡公路网规划修编和调整,完善干线公路网、聚集区和中心村路网。加快江河治理、海河堤标准化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重点水源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水能资源开发、城镇防洪排涝整治、水利信息化建设等骨干水利项目建设;推进千里乡村公路畅通工程;建立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二是以“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为契机,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彻底改善乡村面貌。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加快建设高效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持续稳定的生态安全体系,逐步形成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部级生态乡镇建设。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推广沼气、秸秆利用等生物质能及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和可再生利用技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步伐,推进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抓好村容村貌整治,促进农村环境明显改观。实施乡村文明建设工程。发挥农村山水风光秀丽、农耕文化多样、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利用田园景观、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做活山水景,做深农家事,做乐农家游,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

三是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的公共机构,逐步建立村级多功能服务站点。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通信覆盖率、电话普及率、行政村通宽带率。支持农业服务业发展,为农户提供销一体化服务,着力破解农产品销售瓶颈。实施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将公办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提高农村食品安全水平;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农民的再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出更多现代化的新型农民。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氛围。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推进会、农户座谈会等途径,发动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对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知晓度、支持度和参与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创建工作氛围。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中央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决策部署和方针政策。一方面,是加强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宣传发动,使他们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意义、工作重点和基本要求,引导他们克服“等、要、求”思想,从而调动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积极地制投身其中去;另一方面,要求各新闻单位通过开设“美丽乡村”专题栏目进行宣传报道和讨论,正面宣传报道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广开资金筹集渠道,引入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城乡一体化建设篇3

abstract:Constructsthecompleteunificationthecityandcountrysideintegrationsoil-rentvaluesystem,implementsandrealizes17thirdSessionspirits,plansthecityandcountrysidedevelopmentthemajorstep,isthenewtimeCentralpartyCommitteeunderthe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direction,constructionsocialismharmonioussociety,constructionresourceconservationandenvironmentfriendlysociety'sstrategicplan.

关键词:地价城乡基准城镇用地

Keywords:Soil-rentvaluecityandcountrysidedatumcitiesland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75-02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全面展开城镇地价评估工作,建立起以城镇为单位,以基准地价和宗地地价为核心的城镇地价体系。该体系在促进土地市场建设、推行土地有偿使用、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显化土地资产价值、合理分配土地收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但是,在现行地价体系中只有城镇地价体系,没有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和农用地地价体系,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基准地价仍然是当前地价管理中的空白。

一、当前我国地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价体系不完整

我国土地要素市场还不完善,土地要素市场在城乡之间还不平衡、不统一,特别是集体土地基本被排斥在土地市场之外。全国虽然基本形成了城镇地价体系,但集体用地中除了部分县市具有农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估价成果外,其余农用地及全部集体建设用地均未进行过基准地价评估,地价体系很不完善,不能满足土地管理日益发展的需要。

(二)地价不平衡

自开展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工作以来,国家就一直重视地价的平衡工作,但到目前为止,收效甚微,各区域之间地价还是存在不平衡现象,各地基准地价没有可比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地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均是根据各自需要独立开展,基准日等基准地价内涵、技术指标及表达方式等均未统一,从而无法平衡,土地管理没有可比的地价依据。

(三)城镇间地价体系孤立运行、协调性差

一是各城镇基准地价的评估均是以当地房地产市场状况为依据进行评估的,没有考虑到被评估城镇在较大区域中的地价水平层次,更没有对城镇土地进行必要的科学分等,地价水平缺乏总体控制。二是缺乏地价协调的科学方法与指标,各城镇地价水平的高低只是凭借主观印象加以判断,地价评估结果缺乏科学性、可用性。三是各地政府地价意识不同、地价内涵不一。地价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为大家所知晓,但地方政府并不是对其内涵真正理解,致使政府审定地价时不能按照客观标准进行。地价背离市场、地价管理混乱,不能保障土地市场正常发育。四是地价评估参数不合理。地价评估中,许多城镇基准地价的评估参数是以市场为出发点,对于市场发育不健全的显然不合理。地租地价的高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地价评估中有关税费一定要按国家与当地政府的标准确定,否则地价水平将偏离正常标准。另外,地价评估中还原利率、利润率、土地增值收益率等标准的选取相差悬殊、缺乏科学依据。

(四)城镇基准地价现势性不强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基准地价需要相应随之变化,而且变化周期也要越来越短。但实际操作中,各地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周期较长,从开始准备到最终成果的公布实施通常要在一年或两年以上,无法满足现实需要,从而使得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现势性不强,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

(五)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缺乏互动性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的更新缺乏互动性,即在监测点地价变化的同时,基准地价不能同时更新,地价监测与地价更新之间相互割裂。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地价体系的目的与意义

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两个市场的相互割裂,造成了城镇、集体建设用地及农用地基准地价三种地价体系的不连续性,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障碍,也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合理的城乡一体化的地价体系建设是关系到整个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当前地价管理工作的重心,城乡一体化地价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推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要求公共资源在城乡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统筹土地利用与城乡规划,实现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就必须建立相互衔接的城乡地价体系,以逐步形成反映城乡统筹的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二)有利于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十七届三中全会着重提出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及同地同价的征地制度等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土地市场的建设,而地价是土地市场的核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价格及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片综合地价均是基于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农用地定级估价成果确定的,因此包含了集体建设用地及农用地的城乡一体化的地价体系建设有利于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三)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建设,规范土地市场

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推进,城镇土地市场已渐形成与发育,但是农村土地市场的建立还刚刚开始。土地市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虽然城乡土地市场存在着地域性的层次差异,但就土地资源配置的本质及土地市场运行机制而言,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若人为的加以限制,只能是土地市场的无序及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因此构建一体化的城乡地价体系,不仅有利于城市及农村土地市场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体系,从而达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目的。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地价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基础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而城乡一体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城乡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家的政策导向,同时提出了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就为城乡一体化地价体系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

(二)制度基础

1990年,我国颁布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城镇国有土地实行了“有偿、有限期、有流动”,从而开始了城镇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为合理评估土地价值的需要,我国初步建立了地价管理制度与土地估价制度,并制定了《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与《城镇土地估价规程》两个国家标准,《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与《农用地估价规程》三个行业标准。同时编制了《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技术规范》,建立了地价动态监测与分析制度。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制度、土地征地制度等均为城乡一体化地价体系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工作基础

从1993年开始,全国就开始了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现在已形成了初步的城镇土地等、级、价体系。2008年,全国完成了农用地分等及部分县市区的农用地定级、估价试点工作,开始建立起农用地等、级、价体系。另外,部分省市区出台了有关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办法,从法规上规范了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从而为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的建立提出了现势性要求。同时,全国从1998年开始部署了城市土地价格调查与监测项目,陆续在全国105个重点城市建立了地价动态监测体系。以上工作的完成都为建立全国城乡一体化地价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城乡一体化建设篇4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切实增强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求。但由于多种因素,目前农村公交的经济效益较差,公司和个人投资经营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加以引导,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公交客运班车的开行。由政府牵头,相关的交通运管、公安交警、安监、城建、财政、税务、教育和各乡镇政府等单位共同参与,为推动公交一体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深入调研,合理布局,认真制定科学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规划。

市、镇两级建设规划部门应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新建点和公寓点,要注重夯实基础,规划好客运站场及沿途停靠站点,参考规划居住人数、公路建设规划和新农村规划中各点的规模,预测未来的人口、经济、用地,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认真听取当地干部群众的建议,制定符合客观实际,适度超前,而又具有明显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对改造点,要根据客流量的发展变化,合理安排公交线路和密度,翻建、新建客运站场及沿途停靠站点,以保证现有居民出行要求;对控制点,无需花大力气建设公交场站,但必须满足现有村民的出行需求。在这些大前提下,再详细地制定各个布置点的公交发展规划,使新农村公交在发展班线、运力和场站建设工作中能规范、有序地发展起来。在各镇规划的基础上,交通部门再综合作出全市新农村公交发展总体规划。

(三)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

首先,要建好乡村公路,增加通达深度是农村公交客运网络建设的依托。在规划建设村道时要提前考虑通车标准,根据《公路法》规定,农村公交的公路通达标准为四级或四级以上的公路。四级公路采用二车道路基时,在适当距离内设置错车道,错车道路基路面宽度不小于5米,有效长度不小于20米。其次,要安排好线路。对新建点和公寓点,交通部门要按照“路通车通”的原则,坚持公路修到哪个点,公交发展到哪个点。要根据新的标准逐步加密班次,调整车辆档次,适量增加站场设施。再次,要将城区公交与农村公交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虑。一体化的一个基本内容是线路的一体化,即妥善安排城区公交线路和城乡公交线路以及中转站的位置,使人们能够方便地在各线路之间换乘。对于在城区的辐射区,即城乡结合部分的线路,可以和城区统一考虑、统一规划。对于较长的线路,可以设换乘点,实现“零距离”换乘。

(四)争取财政支持,制定扶持政策,解决公交发展中的实际困难。

交是一项社会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因此,对于公交公司与公交承包经营者,政府和管理部门应采取鼓励扶持的政策:政府在协调解决土地使用问题的同时,能否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切实解决新农村公交站场设施的建设及更新农村公交客运车辆等问题,确保新农村公交客运网络建设和管理所需资金;交通管理部门在规费和养路费的减免上要继续给予支持;地方税务部门负责征收的各项税收能否实行收支两条线,本级财政将所得部分全额返还给客运企业;客运企业采取划片经营和冷热线搭配的方法,实行公司化经营,在经营区域范围内,自行确定运力的宏观调控和运行的方式,给予承包经营者足够长的经营期限,以利于农村公交客运市场的培育和稳步发展。

城乡一体化建设篇5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协调;实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的国家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有很多,但是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建设的一体化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来,寿光市紧紧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均衡寿光”,坚持建设精品化、管理高效化、城乡一体化的原则,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管理,走出了一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一、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有模式

(一)以全域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建设

寿光市首先在规划理念上进行了创新,把规划布局一体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在城乡规划中,寿光市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突破城市抓城市、农村抓农村的传统做法,把全市作为一个整体,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实行城乡发展统一规划和管理,先后编制完善了城乡发展战略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把市域内每一块土地都纳入规划范畴,全市14处镇街道和975个行政村的新一轮规划及村镇居民点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实现了城乡规划的全覆盖。

(二)中心城市、小城镇、农村社区三位一体建设

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此,寿光市按照“一河两片、跨河发展”的思路,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加速城市向东、向南扩张,初步形成了“东西并起、跨河而立”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格局。打破“小地块规划、小区域建设”的传统模式,按照成片规划、组团开发的思路,根据城市功能定位,科学布局了弥河新区、城南片区等七大片区,把每一个片区作为整体,实行统一规划、拆迁、开发,实现了由填空式建设向集约式开发的转变。

以小城镇为纽带,以点带面驱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搞好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与中心城市建设形成良性互动,还可以增强对农村人口的吸纳力和集聚力。近年来,寿光按照小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小城镇提升步伐,提高建设档次,努力实现“中心城市带动,群星环绕发展”。同时,创新小城镇建设融资机制,引导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农村,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以农村社区为主体,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社区,推动迁村并点,可节约农村土地资源、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寿光市按照统一规划、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同步配套的原则,采取土地挂钩、城中村改造、村企共建三种模式,稳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集中居住,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生活现代化。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城乡道路一体化。在抓好城区道路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城区道路向镇村延伸,对城镇的主要通道改造升级,建立起以城区为中心、覆盖周边900平方公里的“15分钟生活圈”。

供水、热力燃气一体化。为了解决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寿光市实施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城市供水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供水覆盖率达71%。科学编制了热力燃气专项规划,组织实施了城东、城北、城南热源厂建设、晨鸣热电厂低温循环水改造及供热管网“汽改水”工程,积极推进中石油泰青威管线寿光支线及“村村通”天然气工程,全面推进热力、燃气向镇村延伸,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为93%,城市管道燃气普及率为68%。

污水处理一体化。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3个,其中城市污水处理厂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9个。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初步建成了遍布城乡的污水处理体系。

二、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水平不高

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首先要以规划为统领。目前,部分镇缺乏小城镇控制性详规和迁村并点规划,许多小城镇的重要地段和建筑物规划设计与总体规划设计不协调,迁村并点形成的中心村、中心社区在选址、基础设施等方面缺乏规划设计,还有部分镇对就地翻建和新建房屋没有适当控制。缺乏人文理念,不关注自身发展特色,“千村一面”的现象突出。

(二)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由政府投资占主导,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直接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低。相对单一的投融资主体使得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虽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体来说,还没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

(三)“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政策难以有效落实

在推进中心村、中心社区建设过程中,由于执行的“挂钩试点”指标有限且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单纯依靠开发商垫资或村民预付款的方式很难满足楼房建设的资金需求,致使有些工程开工难,进展缓慢,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影响了迁村并点的积极性。

(四)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够均衡

政府对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相对较少,城乡在设施共享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公共服务共享上,仍然有差异。特别是公益性基础设施普遍规模小、标准低,部分镇区人口规模偏小,资源配置未能有效发挥,对周围地区的辐射性不强。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五)城乡建设用地紧张

由于国家实行从严从紧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用地指标过紧,导致土地供需的矛盾已日益显现,可使用的用地指标与实际用地需求缺口较大,有许多较好的项目不能及时建设。

三、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可行模式的建议

(一)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

制订覆盖全市城乡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修订完善中心城区、小城镇和农村社区总体规划,启动镇域产业空间布局、防汛排涝、城市消防和交通等各类专项规划。有序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规划编制,注重各规划间的衔接,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空间发展,构建由主城区向外辐射,重点镇、卫星镇布局合理、有机衔接、功能完善的区域化空间结构。

(二)建立功能完善的小城镇体系

小城镇是统筹城乡的节点,是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发展的载体。完善小城镇功能配套,壮大经济实力,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小城镇道路、电力、生态等基础设施配套,推进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小城镇违法建筑拆除、垃圾集中清运、日常卫生保洁和植树绿化,创造整洁有序的环境。同时,积极开展强镇扩权工作,赋予小城镇充分的发展和管理权,把规划建设、投资管理、公共事业、资源利用、财税工商等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镇级,赋予小城镇与完成任务相匹配的权限和资源。

(三)建立布局合理的农村社区体系

农村社区是城镇服务体系的延伸,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应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为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向基层延伸搭建起高效平台。要坚持以农民为本,从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和需求出发,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同时,要积极推进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土地整理、旧村改造结合起来,借助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吸引农民向社区中心村和镇区聚集,改变空间布局,逐步减少行政村、自然村,促进以社区为居住中心的形态发展,把社区建设成为有吸引力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形成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便捷的服务和更舒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洪运.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土地市场,2008(07).

[2]王香兰.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负面影响的对策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2).

城乡一体化建设篇6

[关键词]民生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11―0090―02

[收稿日期]2014―09―20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决策咨询项目《城乡一体化条件背景下齐齐哈尔社会生态与民生保障建设研究》阶段研究成果(编号:QSX2013―03ZD)。

[作者简介]韩智伟(1990―),男,吉林前郭人。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与民生建设

民生问题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时展所要求的特定内涵。近年来,国家决策和社会群体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试图通过以这种理念的创新和实际行动来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问题,以此转变传统城乡之间相对的二元结构发展模式,促使城乡之间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上实现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消除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由此所产生的与之相关的民生问题,为加快民生建设步伐提供充足的保障。

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这种模式的设计目标在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民生问题,减少城乡之间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摩擦和碰撞。其主要概念表述为通过结合城乡之间内在和外在的相互联系,在共同地域范围内相互统筹和综合规划,重新分配整体的经济利益和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各自地域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利益和公共资源得以平等地共享,从而进行自身优势上的互为补充,使得城乡发展能够有机集合,共同促进城乡之间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以此来推进国民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

这种设计理念对民生建设来讲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通过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载体,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程中所反映的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重要性。从设计的内涵上来讲,针对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内部建设和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刻地改造,这种改造对于城乡整体建设的发展思路、观念创新、生产方式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并将其反映在民生建设的方面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在不同领域上真正地实现一体化的模式,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设计的价值上来讲,城乡一体化建设充分地体现出公平元素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原则地深入体现并贯彻始终,使城乡居民能够切身实际地感受到公平的理念,使其参与主体能够处于平等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实现了城乡之间在政策上以及待遇上的无差别对待,有效地解决了当前民生问题中关于城乡居民如何做到同等对待的重点难题。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地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国家结构的内在组成部分中由于失衡所引起的民生问题,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载体,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打破原有封闭的地域结构以及对立的经济局面,逐步实现城乡之间的全面结合,缩小彼此之间存在的严重差距,重新整合城乡之间自身的经济利益,合理分配彼此之间的资源和利益划分,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生态环境的共同保护,从根本上真正实现城乡建设在发展模式上的一体化,加快了民生建设的步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利的保障和支撑。

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对民生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政府决策和社会媒介对民生建设的高度关注,使得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显著地提高,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完善提供了充足地保障。因此,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城乡之间由于差别对待所产生的矛盾与摩擦,客观上推动了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当前我国社会民生中所产生地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

从近些年来的统计数据上来看,通过分析得出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水平正在逐年地增高,不同地域之间的城乡联系十分地密切,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程度,有效地解决当前社会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矛盾激化与对立的现象。例如,在产业布局的规划上,在大部分地区经济运作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农村经济的扶持程度,甚至在公共资源的分配比率上也在不断地向农村经济倾斜,农村的经济结构不在由以往传统的单一的农业为主,而是逐步发展工业领域和服务行业,促使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合理的分配和布局,扭转了当前农村经济社会落后的局面,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农村经济水平落后的民生问题。

由于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合理规划和布局的作用,使得城乡之间的融合在不断地有所改进,加之政府决策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倾斜程度较之以往逐年增多,使得很多领域的开发和研究项目逐渐地完善,且针对农村的公共资源比重投入的程度明显增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程度明显地扩大,减少了城乡之间经济基础的差别对待,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态势过多的呈现两极融合的现象,这对于民生建设来讲有着极其显著的成效。

此外,转变了以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足,有效地解决了民生问题中关于生态环境的矛盾。由于以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足,使得在以往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少关注对生态环境领域的保护,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环境的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一些地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过分利用生态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阻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脚步,也使民生问题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现如今,更多的社会主体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缓解了民生方面在此问题上的冲突,同时减少了以往过多以粗放的形式来追求当前利益的产业布局和利用手段,使我们的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逐渐的加大,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对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社会民生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生态环境与城市之间这两种因素的融合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社会民生需要噬待解决这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的重点问题。要使当前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能够得以更好地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之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合理规划,必须慎重考虑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客观上改善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必然关系,从而才能更加有效地稳步推动城乡之间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加快民生建设的步伐。

三、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与当前社会所产生的民生问题

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项国策能够进一步地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目标,缩小城乡之间在经济总量上的差距,消除当前我国社会中反响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因此,要想加快民生建设的步伐,必须从根本上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所产生地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阻碍社会进程中所出现的各项民生问题。

(一)完善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机制

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能够充分地发挥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从根本上完善公共资源的分配机制,合理地利用城乡地域空间的布局,整合双方自身的优势,有效地进行彼此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互为补充,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城乡之间在发展与合作上的公平对待。因此,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是解决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最为有效的措施,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由于城乡之间差别对待所产生的民生问题,从而改变以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不合理的规定,并从根本上做到统筹全局,实现城乡之间地良性互动。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能够促使分配机制在政策领域内实现平等对待,这在整体上表现了城乡之间整体性的发展脉络,有效地解决了制度无力乏术的问题,使得城乡一体化建设能够互为补充全面发展。尤其在利益配置和资源分享上,使得城乡之间的在划分上能够平等的对待,消除以往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差别对待,从根本上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制度性的保障,以及有效地从总体上密切加强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计民生问题中比较突出的矛盾,有效地减少了城乡之间在差别对待中所引起的各项摩擦,从而更好地加快了当前社会的民生建设。

(二)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打破了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得到了政府决策的高度关注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城乡之间不协调的发展态势,农村经济的增长幅度逐渐地走向正常的发展态势,稳步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不仅从根本上调节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使得农村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合理布局的局面,而且从根本上加强了农村的基础产业建设,扭转了当前农村基础产业薄弱的环节,使得农村的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从根本上得以很好的转型并走上正轨,从而更加有效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此外,由于人口结构分布的不合理,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过多,致使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过渡的进程比较缓慢,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俨然成为当下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劳动力无法发挥自身的价值,投入到当前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当中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因此,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有效地扭转当前农村社会剩余劳动力比重过多的局面,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强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前景,解决了当前民生问题中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更加有效地加快了民生建设步伐。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社会进程中所产生的民生问题,减少了社会进程中比较突出的矛盾,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此外,在客观环境下,能够促进城乡之间的相互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形态,这对城乡之间的发展格局是一场至关重要的变革,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我国当前民生建设的步伐,从而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孙刚印,刘志琰.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及其政策建构〔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2〕汪波.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02).

〔3〕崔传义.城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切入点〔J〕.中国城市经济,2009,(04).

城乡一体化建设篇7

一、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坚持立足长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现实可行原则,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切实做好推进区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生态建设和单项工作规划,突出做好新城区分区、尚集组团分区和新城行政区控制性详规及禄马、丈地、西街等“五朵金花”的村庄规划等,形成了城乡一体、定位科学、衔接协调的高标准规划体系。

二是坚持功能配套。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推进的要求,从完善推进区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垃圾处理、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入手,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建成许长城际道路、创业大道等14条道路建设,完善了推进区配套功能。同时,以村庄改造为载体,加快推进区水、路、气、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六有五化”的要求,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努力建设饮水安全、能源清洁、村庄绿化、街道明亮、环境整洁、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坚持从完善城市功能和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按照节约发展、突出效益的原则,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着力抓好瑞贝卡化纤发丝、万向钱潮三期、远东公司等速传动轴等重大项目建设。三年来,在推进区新建规模以上项目112个,初步形成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物流、纺织、档发等特色优势产业带。

四是坚持培育特色。按照提升档次、培育精品、打造亮点的思路,建设“4个精品园、4个景观带、4条绿化隔离带”,完成花木种植面积4.2万亩,全县建成花木基地12万亩。同时,按照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定位,充分挖掘推进区内三国曹魏文化价值、花卉产业开发价值、文化书画价值,实行政府引导,统一规划,业主开发,以尚集书画村、小江南国际度假村建设为重点,在推进区形成林水一体,生态、文化、旅游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是坚持体制创新。以土地流转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按照村企合作、业主运作、土地入股、协商转包、委托租赁、“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动土地向经营大户、种植能手和龙头企业集中,提高土地综合效益。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大大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六是坚持环境创优。启动推进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通道绿化、亮化工程以及整体规划等基础工作,努力塑造推进区新形象。同时,制订完善相关优惠政策,落实重点企业、项目推进机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切实解决项目入驻和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打造全省最佳创业基地。

二、存在问题

一是土地因素制约。中央执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还存在农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权问题,减缓了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二是融资渠道不畅。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另一方面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投入不畅,涉农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发展方面也存在职责不明、效果不显等问题。

三是社会保障亟待加强。失地农民在就业、养老、救助、低保等方面缺少保障等。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必须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要求,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居民生活区、工业区、商贸区、休闲区等,使城乡发展能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二是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城乡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加快第三产业提档升级,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畜牧养殖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立足花卉苗木特色优势,推进土地流转,搞好规模经营,发展观光农业。按照生态旅游区的定位,充分发掘推进区内三国曹魏文化价值、花卉产业开发价值、风味饮食价值、文艺书画价值,促进文化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眼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大对农村道路、水、电、通信和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努力完善服务功能,并与城市有关设施统筹考虑,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四是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按照有利

城乡一体化建设篇8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村级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重点强调的就是要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各种体制和政策,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离不开财政的支持,更离不开财务的管理,特别是村级财务的管理,这也是乡村一级在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所占重要地位决定的。深入研究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村级财务管理的问题和对策,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影响。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难题,特别是村级财务的管理已经成为诱发农村各种矛盾的最为主要根源,这也是阻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深入领会村级财务管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尤为重要。首先,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村级财务管理是保持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城乡一体化,离不开村级组织的支持,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村级财务管理,有利于培养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借助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与体制优势,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繁荣与壮大,也是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其次,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村级财务管理是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客观需要。农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体,实现农民的利益最大化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村级财务管理,将最大限度的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通过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可以积极推动农村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民主化,积极化解农村基层的社会矛盾,维护广大农民的合理诉求,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基层社会氛围,保持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再次,加强城乡一体化中的村级财务管理是保证农民行使民利的客观需要。加强民主管理是对村级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及时在原来基础上,更好的实现农民的民主参与管理事物,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也是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利的需要。通过广大群众对村级财务的民主监督,扩大了基层民主的范围,增强了村级财务公开的透明度,全面提高广大村民民主参与管理的意识,确保了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群众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村级财务管理的特殊性

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决定了现实中村级财务管理与传统的村级财务管理有着不同,显现出其特有的特殊性。所有的村级财务管理在完成日常的财务管理的同时,必须为城乡一体服务,重点体现在管理目标、管理方式、管理内容、管理原则和管理环境上的不同。

(一)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村级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

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对村级财务管理目标提出新的要求,要将村级财务管理的民主化、公正化和规范化作为重点目标。在村级财务管理上,要将发扬民主和村民自治放在首位,将维护农村稳定,维护农民利益作为重点目标。在实施村级财务管理过程中,始终强调“公正”二字,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同时,要坚决堵塞财务监管漏洞,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减少违规行为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村级财务管理方式的变化

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对村级财务管理方式上有了新的要求,重点突出管理方式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公开。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面对涉及群众的重大财务事项必须由村支两委提出议题,然后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表决,实现重大决策的尊重民意和维护民权。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村级财务管理,大力倡导村级财务公开,财务公开形成常态化,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形成良好的村级财务管理民主决策、监督和公开氛围。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村级财务管理内容的变化

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对村级财务管理的内容提出新的要求,重点增加了对村级集体土地等专项资金和集体资产的专项管理。城乡一体化带来了农村村级集体组织资产管理的变化,特别是各项专项资金和资产的管理,这也对村级财务管理中心针对土地补偿资金等专款的管理,以及村级集体资产的增值与利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要求村级财务管理的内容上有了新的内容,同时必须做到管理公正透明、依法依规、规范合理。

(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村级财务管理原则的变化

城乡一体化涉及广大农村群众的切实利益,村级财务管理的原则也要求必须掌握公平、公正和民主的原则,来实施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村级财务管理。在我国农村的集体经济管理模式下,农民拥有村级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因此村级财务管理的原则必须体现出农民的利益优先,要明确农民作为村级资产主体的权利,以公平、公正和民主的原则,规范实施村级财务管理。

(五)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村级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

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村村级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城乡一体化的体制与政策,相对于农村村级财务管理而言,还没有确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开始影响到农村村级财务管理,还有就是各地村级经济发展状况、各级政府队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决策、以及当地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村级财会人员素质的高低,都会对村级财务管理的产生必然的环境影响[1]。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中,村级的财务管理始终就处在一个重要的地位。村级财务管理的优劣决定着城乡一体化的成效与质量,也是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基础,村级财务涉及广大村民的切身利益,也是检验农民是否享受到城乡一体化成果的标准,因此也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但就目前的村级财务管理现状来看,还客观上存在着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不匹配的地方,还存在一系列影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突出问题,也构成了基层组织与地方群众的主要矛盾,成为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利因素。

(一)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村级财务核算标准亟待规范

财务核算作为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村级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核算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各项财务指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在现有的村级财务核算中,还存在下列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财务科目设置混乱、财务事务处理不规范以及财务档案管理不到位。很多的村级财务事务处理采取出纳记账的形式,实行收付实现制,无法体现村级财务的隐性收支往来,这直接影响到村级管理的相关决策,在财务状况不明的情况下,无法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提供准确和有效地财务依据。在财务科目设置上也存在随意性较大,各科目的总分情况不明,经常出现账实不符现象,各种凭证的装订也不尽规范,随意性较大。在财务档案管理上,不能按照标准的财务档案管理执行,个别人员财务档案管理意识严重比薄弱,一直出现原始档案丢失情况,这严重影响了村级财务管理的质量,也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后村级财务管理的精细化。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村级财务资产管理急需加强

城乡一体化的开展需要对村级的资产进行整合和利用,同时实现村级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但在实际的村级农村资产管理中,还存在针对集体资金、集体资产和集体资源的一系列问题。一是原有资产产权不明、权属不清。由于历史上集体资产处置不当,资产管理程序的欠缺,以及相应资产管理的不规范,形成了农村村级集体资产的严重流失。二是在处置村集体资产上不履行正常程序,导致村民的民主监督权被剥夺,并且形成历史坏账,三是严重的村及资产管理混乱。经常出现账实不符现象,各种开支随意列支,个别干部中饱私囊,集体资产大量流失,使村级财务管理背上了包袱[2]。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村级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城乡一体化要求村级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才能无从业人员素质。但就目前来看,村级财务管理人员大多是由本村的村民担任,而且身兼多职,明显缺乏应有的岗位技能的培训,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个人的财务管理素质明显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同时加之村级财务人员流动性较大,无法形成村级财务管理的连续性,人员更新频繁也是导致村级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的直接原因。

(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村级财务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村级财务的监管,大多数有乡镇一级的经管部门监管,但在实际的管理中,乡镇一级的监管力度明显薄弱。一是监管要求的村级理财小组形同虚设,没有按照正常的程序来选举,而是直接由村“两委”任命,起不到民主监督的作用。二是个别村级干部大搞一言堂,配置宗族势力来维护自身的威信,在村级财务管理上一手遮天,村民代表无法参与对财务管理的监督,村务信息的不透明,严重剥夺了村民对于重大的经济活动专项信息的知情权。四是很多村民的维权意识淡化。很多村名搞不懂对于村级财务自己该知道什么、该“监督”什么,也形成了监管的盲区。

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中的对策建议

在全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要针对现实中存在的村级财务管理的实际问题,认真加以研究,全面推行村级财务的精细化管理,积极构建服务于城乡一体化的村级财务管理体系,通过全面、精准、细致、规范、高效管理的管理手段和措施,来推动村级财务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为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顺利开展。

(一)树立城乡一体化财务管理理念、加快村级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各级地方政府要牢固树立城乡一体化财务管理理念,加快村级财务管理体系建设。要结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村级财务管理的科学谋划和长远规划。要加强对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宣传,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对财务工作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抓出成效。要持续完善村级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成立由地方政府领导下的多部门参与协作的领导小组,积极推行联席会议,各部门各负其责,统筹协调推进,依靠村级财务管理体系保持村级财务管理的常态化。

(二)重点落实管理责任,实现村级财务精细化管理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重点要落实部门的管理责任,实现村级按财务的精细化管理。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业务管理流程,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细致的梳理,逐步建立起与现代财政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相适应的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流程,实现村级财务管理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相适应。对于村级财务的财务核算、日常会计实务以及收支管理上,要准确把握关键环节,积极整合现有资源,确定清晰的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和岗位职责。

(三)夯实村级财务机制体制建设,加强并完善村级财务监管体系

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要持续夯实村级财务机制体制建设,完善村级财务管理体系。要通过理顺县财政分配关系、推进村级财务县级管理改革以及实施村级财务代管制度等措施,调整县、乡、村三级财务关系,实现县乡“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县乡联网”的总体要求,保证村级财务在完全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下运行。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村级财务的再无风险也开始凸显,要重点做好村级干部的离任审计,实施有效风险防控,保持村级债务在合理的区间运行,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严格村级财务管理效能,确保村级财务管理成果和实效

要利用党风廉政建设来严格村级财务管理效能,确保村级财务管理成果和实效。要全面实施村级财务管理的目标考核,这也是作为村级组织建设的目标之一。要将村级财务管理纳入当地党政领导的绩效考核中,严格督促党政领导干部自觉做好村级财务的监督和检查,特别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涉及的专项资金管理、“四费”开支、国家涉农补贴发放、账乡以及其他资产的变动等,从源头上实现村级财务管理的有效监管。

(五)加强村级财务基础建设,加快提升村级财务管理现代化水平

要持续加强对村级财务管理的基础建设投入,加快提升村级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城乡一体化要求的是各项管理的现代化,这也是农村各项管理工作未来方向和目标。要重点解决好村级财务管理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积极改善村级财务的办公条件,积极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处理会计实务,加强村级财务信息化建设,实现村级财务信息的实时共享,也为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村级财务依据。各级地方政府要站在发展的高度,重视开展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建设,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契机,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政策和资金,实现村级财务管理基础建设的改观[3]。

(六)实施村级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打造专业化村级财务管理队伍

适应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还要大力实施村级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打造专业化的村级财务管理队伍。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同时采取与专业院校合作的方式,做好村级财务管理人员的人才储备。要在岗位培训的基础上,积极倡导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迅速提升现有村级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满足城乡一体化对村级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要求,并以此形成一支业务精通、能力过硬的财务管理队伍,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服务[4]。总之,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作与协调,需要体制与政策的改革和配套。村级财务管理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财政基础,承担着村级管理举足轻重的地位。持续保持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将会有力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确保村级财务管理质量的同时,对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涉及村级管理的各项工作,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平.我国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发展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2):212.

[2]夏丽丽.县农村财务管理现状及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6(13):197.

[3]胡青.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镇财政管理制度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0):171-173.

城乡一体化建设篇9

城乡建设一体化是新一轮创业的要求,是党中央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战略决策的有效实现形式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实行了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扭转了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局面;实行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着力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深层次问题;推进城乡户籍、就业、财税、金融、社保等方面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加快形成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方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是基础。要加速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由流通领域扩大到生产领域,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坚持区域集中、产业聚集、开发集约、要素集合的原则,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产业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是龙头。要坚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指导规划编制,立足区域一体化,打破行政区划,编制和实施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

城市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坚持城镇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要着重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将农村产业与城市产业发展统筹考虑,使城乡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二、三产业是城市经济的主体,也是城市建设和功能完善的经济基础。在第二产业的发展上,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多发展新型工业化项目,大力引进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能够起带动作用、对扩大就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起带动作用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关项目。扶持产业发展,进一步清除农民进城障碍,降低农民进城门槛,鼓励农民进城落户。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城乡一体化建设篇10

一、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机制

(一)健全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理清部门职责分工,巩固民政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城乡社区建设的强大工作合力。尚未由民政部门承担城乡社区建设牵头职能的少数地区,要按照有关要求抓紧做好调整工作。

(二)完善和谐示范创建机制,加强考核检查,创建一批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市)、示范街道、示范社区,开展全省优秀社区工作者、优秀社区民间组织评选活动。

(三)举办街道社区工作研讨会等活动,加强区域之间街道社区工作交流,推广社区管理服务好经验好做法,努力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沟通机制。

(四)完善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进一步健全展示中心的运转机制,增强展示中心的培训功能,充分发挥展示中心在社区建设方面的历史课堂、研究基地、实践样板和对外窗口作用。

二、切实加强城乡社区组织体系建设

(五)深入贯彻全省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和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要求,加强以农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强化社区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切实加强党员服务站(点)建设,多途径、多手段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继续深化社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加强对社区内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不断扩大社区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合理确定社区党组织经费保障最低标准,确保社区工作和党建工作正常有序运转,保证社区党组织有一定的财力和资源为群众办事。

(六)在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社区共建理事会、和谐促进会、社区服务中心等农村社区新型治理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社区事务中的作用,促进资源共有共享、社区共驻共建。积极探索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新形式,完善议事协商、民主恳谈、民主听证等制度平台,丰富民主形式,扩大有序参与。

(七)积极培育志愿者协会、老年人协会、文体协会、帮扶互助小组等服务性、公益性、互社区社会组织,畅通各类群体利益表达渠道,提高居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城乡社区自治功能,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社区共同利益。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农村社区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三、着力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

(八)着眼于建立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编制《省“十二五”城乡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城乡社区服务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九)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聚居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等原则,加强城乡社区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努力实现社区管理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各县(市、区)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编制要与村庄规划的调整相衔接,力争年内全面编制完成。鼓励以农村社区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或社区治理组织为主体,编制具体社区建设规划,统筹规划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

(十)强化社区理念,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促进卫生计生服务、文化体育服务、社会救助服务、老年福利服务、社区教育服务、法律服务、劳动保障服务、就业服务、社会治安服务等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在城市的完善和向农村的覆盖。抓好城乡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对相关财政专项资金配套情况的监督。大力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创建,争取年底前全省城市60%以上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继续组织开展全省残疾人城市社区规范化康复服务,积极培育全省“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创建省级文化示范社区不少于15个,提升社区文化室管理服务水平。开展体育先进社区创建,建设3000个小康体育村(社区)。按照方便、实惠、安全、生态的原则,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和技术,实施“便民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大力培育商贸服务业示范社区,全面提升社区商贸服务水平。通过建立社区服务热线、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社区服务业。培育发展社区志愿互助服务,鼓励和支持共青团组织、妇女组织、民兵组织、调解委员会、计生协会、老年人协会、残疾人协会、科普协会以及各种专业经济技术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广泛开展“关爱百万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

(十一)切实完善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加快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步伐,进一步明确服务中心职能,规范服务中心管理。继续推进城市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建设,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功能,提升社区服务设施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农村社区服务设施。按照省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年度分解任务,统筹规划,落实责任,加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力度,争取全年建成380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4500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加强对服务中心建设的督促检查,建立完善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制度,确保建得起、用得好。

(十二)通过选聘结合、选聘分离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各方面人才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严格实行城乡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招录制度,加快推进应届毕业大学生进入城乡社区尤其是农村社区工作步伐。加强教育培训,提升社区工作者业务素质。保证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落实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和住房公积金,特别是社区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较低的地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四、继续提升城乡社区民主自治水平

(十三)认真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确保换届选举工作顺利推进。重点关注城乡结合部、撤村建居、外来人口聚集、新建住宅区等“难点”社区的选举,鼓励流动人口参选、社区干部交叉任职、候选人竞争演讲等。换届选举结束后,要进一步健全居民公约,规范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完善议事协商、共驻共建等制度,推动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