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1:15

医药行业的市场分析篇1

模式:板块分析,选准行业

3年前,当众多技术分析人士还在津津乐道“价、量、时、空”微观分析的时候,以基金、QFii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关注在大盘指数宏观分析之下技术分析之上的中观思维――行业板块分析。回顾一下,即便是在1001年以后的熊市中,均存在着某些行业的局部牛市。而这些局合走牛的股票均足以行业、板块为特征出现的,从“五朵金花”到2004年的煤炭、电力及设备、工程机械、港口水运行业走强,再到2005年的有色金属、军工、商业零售等行业的崛起,均可以发现树立证券市场的中观思维、选准行业投资的实用价值。

行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上市公司之间的中观部门,“板块分析,选准行业”的行业板块分析学已经成为联系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技术分析,图表分析和价量分析的证券投资分析的脊梁。

一般来说,同行业企业由于其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而发生紧密联系,因而一个行业板块具有比较大的联动性,以投资上市公司为对象,实质上也就是以某一行业为对象。分析行业所属的不同市场类型和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以及影响行业发展的若干因素,对正确进行投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有关研究表明,选准行业进行投资,即便不是龙头企业也可以获得当年市场的平均收益。

实战:医药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人民币升值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标志,我国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入消费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医药行业,应该说是一个永不衰竭的投资行业。2000年以前医药行业的投资主线是基因概念,2001~2002年延续的是重组并购概念,到2003年是大盘蓝筹医药股概念,2004年由于非典的后续影响,特色原料药、生物医药成为市场资金追逐的对象,到了2005年品牌中药、生物医药成为市场热点。那么2006年以后医药行业各子行业价值几何?

行业发展环境滋生“创新”热点

随着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推进,医疗服务机构所有制由单一公有体系转变为多样化,由非盈利机构转变为自王经营的盈利机构,医药体制也由计划管理走向了全面市场化,这就为医药上市公司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目前,国家要重新对医药卫生体系进行重构,从源头上整顿药品市场的混乱,一系列新政将陆续出台,如更严的新药审批标准、医生处方的强制通用名规定等。这些措施将会对目前混乱的市场产生正面影响,未来产品同质性强的企业基本上要进入价格战的斗争。在全球医药产业的大背景下,生物技术产业欣欣向荣,医药工业进入平稳增长期。药品制造阶段规模小、集中度低、销售阶段带金销售的商业贿赂爆发了医药行业增长中的危机,2006年“鱼腥草注射粉剂”的停用和“齐二药假荮”事件都是这一危机的反映。

国家产业政策针对医药行业出现的矛盾所进行的规范调整可渭“李一发而动全身”,这无疑将加剧医药行业的分化,择强汰弱。在医药行业非周期高增长的特点下,行业洗牌所伴随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速,针对产业链各环节的政策治理,将促使企业回归医药行业增长的源动力――科技创新。可以预计未来有竞争力的医药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具有医药商业,品牌中药和研发创新能力的企业中,已构筑较高竞争壁垒的创新型优秀公司是良好的投资品种。

peG值衡量出3大价值子行业

对于医药行业,仅用市盈率(pe)是难以说明其投资价值的,因为从国际成熟市场经验看,成长型行业的股票估值上一般享有较高市盈率。而医药行业的特征就是非周期加高成长,因此,在分析医药行业的时候用peG(pe/epSGrowthRate,即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来衡量行业的投资价值应该更具合理性。从peG指标来看,中药、生物制药,医药零售3个子行业在接下来3年中的peG值都维持在较低水平以下,行业成长性较好,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中药板块“品牌,资源、创新”型企业因具备恃续增长潜力而拥有较高的投资价值,科技创新对医药行业带来的重大影响将在未来几年逐步显现。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中,对于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给予了较多关注,在随后的配套措施中,国家对于企业的研发投入在税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中药现代化是中药大发展和进入主流医药市场的必由之路,在中药现代化领域具有品牌、资源、研发实力的企业是投资重点之一。

生物制药板块细分子领域龙头公司将处于快速成长期。aiDS,SaRS、禽流感等新型疾病的出现,加快了国内生物制药市场的培育,国家政策也明显向生物医药产业倾斜。我国生物制药起步较高,相对容易赶超世界水平。此外生物制药行业发展迅速,2005年收入增长率达18%,利润增长率达33%。国内基因制药、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4大细分产业在经历10多年技术进步、行业规范和洗牌之后,龙头企业正在迅速成长。

医药商业板块医药流通业长期被市场所忽视,但被忽视的同时,可能也蕴藏着良好的投资机会。未来医疗体制改革可能带来医药分家,这将给医药流通企业带来最大的发展机遇。销售网络就是医药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医药流通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扩大自己的网络规模。在“渠道为王”的时代,规模大的企业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具体潜力品种分类提示

对于不同的投资者由于个人的风险偏好不同,下面的表格给出一些可重点关注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

医药行业的市场分析篇2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医药行业的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原料药行业;Swot分析;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00503

目前,国内尚无对原料药的权威定义,一般认为原料药是可以直接用来制备制剂的主要活性成分。原料药按来源可将分为化学原料药、生物原料药、植物提取物等,由于化学原料药占据了原料药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因此,狭义上的原料药指的就是化学原料药。本文所指原料药即为化学原料药。在国际上,一般将原料药和中间体一起统称为药物活性成分(activepharmaceuticalingredients,api或DrugSubstance)。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原料药生产国和最大的原料药出口国,我国每年生产的原料药90%用于出口,其中欧盟是我国原料药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其次为印度和美国。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2011年我国原料药的出口额为220亿美元,占医药保健品总出口额的49%以上,可以说原料药是代表我国医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产业。但是,众所周知,我国的原料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成本优势,随着我国人力、原料和环保成本的上升,原料药出口的利润越来越低。特别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欧债危机愈演愈烈,“通胀”压力不断增大,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我国的原料药市场无疑于雪上加霜。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我国的原料药行业该如何选择?在此笔者希望通过对中国原料药行业的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以及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综合分析(即Swot分析),给国内的原料药企业提供策略选择支持。

1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1.1国际方面

(1)全球医药市场继续保持增长。据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imS)预测,至2015年,全球医药市场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3%-6%,同年全球销售额预计将超过11000亿美元。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仍居全球药品消费的主导地位,但是市场增速放缓。与此同时,以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医药市场崛起,成为拉动全球药品消费的主力。

(2)仿制药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化学制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2011-2015年,全球将有130多个专利药物陆续专利到期,总销售额在1000亿美元以上。专利到期后同一种药物将由四五家医药企业生产,仿制药市场扩容,对原料药的需求也将大幅度增加。此外,各国政府为减轻财政负担,控制医药费用支出,纷纷出台政策鼓励仿制药的开发和使用,也将极大地促进仿制药销售的增长。例如,在欧盟仿制药经常作为一线药品成为一些疾病的治疗标准;此外,欧盟政府还出台政策给仿制药企业提供拨款或低利率的贷款、给出口药品企业减税等。

(3)产业整合呈现新趋势。合同研发和合同生产发展迅速,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临床资源丰富、综合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全球合同研发和合同生产的重要基地。并购重组活跃,大规模的并购交易不断涌现,专利药公司通过并购和联盟等方式大力发展仿制药。去年以来,辉瑞公司与海正药业、先声药业与美国默克、复星医药与瑞士龙沙等纷纷成立合资公司,瞄准专利即将到期的仿制药品;今年初,阿斯利康仿制药战略新投资,将在江苏泰州投资2.3亿美元打造其在全球最大的独立生产基地。

总体上,我国医药工业发展面临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助于稳步提高医药出口和加快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跨国医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主导专利药市场的同时,大举进入仿制药物领域,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我国医药工业将面临严峻挑战。

1.2国内方面

(1)医药行业需求快速增长。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医保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对医药保健品的需求升高,我国已成为全球药品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有望在2020年以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

(2)药品质量安全要求提高。2010年10月1日,新版药典实施,2011年3月1日,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实施以及药品电子监管体系的逐步建立,均对药品生产质量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提高药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行业有序竞争和优胜劣汰。

(3)环境和资源约束更趋强化。原料药行业具有高污染高耗能的特点,2010年7月1日,《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实施,化学原料药生产面临更大的环保压力;能源成本上升以及国家节能要求的提高,对医药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机制”。

总体上,我国医药工业发展面临有利的国内环境,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大,质量标准体系和管理规范不断健全,有利于医药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环境和资源约束加强,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药品价格仍有降价趋势,医药工业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制约因素。

2我国原料药企业的Swot分析

2.1优势(Strength)分析

(1)产业规模大,生产成本低。目前我国约有3600家医药工业企业,能生产原料药近1500余种、24大类,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原料药生产国和最大的原料药出口国,具有规模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源、原材料以及环保成本较低,我国的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成本和价格优势。

(2)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制药企业国际化速度加快,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熟悉国际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产品获得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认证,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据统计,截至2009年9月12日,我国原料药获得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eDQm)颁发的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CoS)206个;截至2011年1月12日,我国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登记的原料药药物管理档案(DmF)数量达到674个。

(3)以规模小、种类多、附加值高为特征的特色原料药崭露头角,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大宗原料药相比,特色原料药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市场需求大,是原料药行业新的发展方向,符合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利益。据了解,海正药业生产的他汀类系列特色原料药,其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同类产品1/3以上的市场份额。近两年海正药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主要就是受益于辛伐他汀等专利药的专利过期影响。截止到2012年6月,我特色原料药出口量同比增幅为46.71%,平均价格同比上涨24.18%,比较优势明显。

2.2劣势(weakness)分析

(1)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原料药的利润率及增长速度不如制剂,但与一般化工产品相比,仍然要高出许多,而且原料药生产投资小,其生产过程与化工过程基本相同,因此国内不少精细化工企业纷纷投入到原料药的生产中,从而使我国的原料药企业呈现出“多而不优”的状态。大宗原料药的产能过剩所引发的低价竞争,使我国原料药出口陷入两难境地。发改委、工信部的VC行业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球VC总需求量不过12万吨左右,中国总产能已接近18万吨;国内VC出口11万吨,而国际市场需求约8万吨左右,产能过剩使近3年VC价格跌幅近70%。

(2)产品质量标准未与世界接轨。我国生产的原料药90%主要供应国际市场,这就要求我们从产品质量到体系认证方面都必须与世界接轨。但是,虽然中国新版Gmp已经实施,但其在软件管理等诸多方面仍与欧美Gmp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并不被国际市场认可。在体系认证方面,我国的原料药必须取得欧盟的CoS认证或美国DmF文件方可“合法地”进入欧美市场。原料药生产的环境保护也难以达到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4000标准。

2.3机会(opportunity)分析

(1)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迅速。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经济增长和政策保障将继续促进医药消费的快速增长,是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基本药物制度广泛实施,药品价格进一步下调以及“以药养医”体制有望得到改革等都将促进原料药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2)国际市场的刚性需求。国际市场对我国原料药仍存在刚性需求,我国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短期内其他国家无法取代;以维生素C、青霉素盐为代表的大宗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特色原料药将依靠技术优势继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3)全球范围内原料药的生产转移。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五个原料药生产区域:西欧、北美、日本、中国和印度。近年来,跨国制药公司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结构大调整,纷纷把原料药的生产逐步向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或是直接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原料药,这一趋势为中国的原料药企业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升制剂工艺水平带来新机遇。

2.4威胁(threat)分析

(1)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医药市场增长放缓。2008年爆发自美国的次贷危机和今年以来的欧债危机接连重创世界经济,目前全球经济处于缓慢复苏阶段,国际医药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不容乐观,我国原料药出口风险加大;

(2)原料药竞争优势被削弱。原料药生产工序多,原材料利用率低,产生大量的“三废”,且排放物成分复杂,污染治理难度大。2010年7月1日,《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强制实施,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加上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涨,我国原料药的生产成本增加,国际竞争力被削弱;印度等主要竞争对手货币贬值严重,而人民币却仍面临升值压力,我国原料药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被进一步削弱;

(3)贸易摩擦频发及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原料药出口构成严峻挑战。以欧盟为例,新指令2011/62/eU出台,要求出口到欧盟的原料药不仅要通过严格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符合性现场检查,还需要我国的药监部门对出口的原料药产品出具书面证明,实际操作难度很大,相当于对我国的原料药出口增加了新的技术贸易壁垒。

3我国原料药行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原料药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下面采用Swot矩阵(见表1),寻找适合我国原料药行业的发展战略。

4结语与建议

(1)加强原料药产品质量管理,优化产业结构。这样既可以优胜劣汰,减少原料药企业内部间的恶性竞争,又可以提升我国原料药企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原料药行业的良性发展。

(2)应进一步巩固大宗原料药的国际竞争优势,提高特色原料药出口比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原料药出口大国,我们必须坚持巩固如抗生素、维生素传统优势产品的地位,也要开拓创新,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特色原料药的开发和生产上。接下来几年内,专利药到期和仿制药物市场的到期为特色原料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的原料药企业应把握机会,注重原料药生产的技术投入,提高特色原料药的出口比重。

(3)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展药品国际注册和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国际认证,推动eHS管理体系及其他各项标准与国际接轨,为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宗原料药行业概况及投资机会分析[eB/oL].,20120621.

[2]imS2009pharmaceuticalmarketforecast[R].DianaConmy,CorporateDirector,marketinsight,2008,(10).

[3]“十二五”规划原料药市场呈现新特点[eB/oL].,20101008.

[4]特色原料药如沐春风[J].医药中间体及其化工原料,2004,(4).

[5]国内特色原料药市场:赚足未来眼球[eB/oL].http://.cn/industry/201112/yuanliaoyao131605.htm,20111213.

[6]原料药结构调整需要国家“一把尺子量到底”[eB/oL].http:///20110531/n308939311.shtml,20110531.

医药行业的市场分析篇4

一、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是指对行业内各企业的竞争形式、竞争程度、经营方式、价格形成等产生重要影响的市场要素。衡量市场结构状况的指标主要有行业市场集中度、区域市场集中度、差异化程度、进入退出壁垒、宏观政策环境等五个方面。

(一)行业市场集中度

它体现的是行业的垄断程度和整体竞争程度的高低。这一指标通常由销售额前4位或前8位之和占行业总销售额的比重(也就是CR4或CR8)来反映。按照惯例,行业的市场集中度CR4

(二)区域市场集中度

它主要表现在行业内的各个企业在空间位置上的分布格局。它体现的是地域上竞争饱和状态,以及门店未来的扩张方向。我国零售药店的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东中部地区市场比较集中,有的地方甚至已经过度饱和,西部市场的拥有量明显不足;省会城市、大中型城市市场相对饱和,二级地市及农村地区零售药店数量明显匮乏。

但从深圳海王、中联、三九、北京金象、上海国大、湖南老百姓等医药连锁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全国大连锁的框架,可以看出医药企业跨地区扩张的态势,不少企业把进入新的省市特别是二级市场和农村市场作为发展目标列入企业规划。由此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国零售药店的分布将呈现向低端市场扩散的趋势。

(三)差异化程度

无论是从业态,还是从服务手段或是经营形式上来看,差异化程度都非常小:零售业态基本局限于“苹果”(平价大卖场)+“葡萄”(传统的小规模连锁药店);服务手段比较单一,服务创新能力比较弱;经营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药店”,而不是与药品相关的“健康店”。差异化程度小也说明我国医药零售企业还有很多可探索的发展空间。

(四)行业进入退出壁垒

我国药品零售行业的进入壁垒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行业准入门槛低。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注册一个单体零售药店,50万元的注册资金、40平方米的经营场所就够了。当然,随着市场的饱和,现在有些地区出台了些区域性的宏观调控的法规。如北京对开办药品连锁经营的进入壁垒为:门店在15家以上,面积在100平米以上。其次,是开设新门店的启动成本低。门店装修、货架、柜台、收款机、房租等一次性投资可以分期付款;而经营的药品大都是供应商提供铺底货,现款进货部分比例只占到门店商品总额的30%左右;货款结算方式一般为月结或送二结一甚至是送三结一;需要支付工资的直属员工很少,大部分由有实力的供货商派出的促销员填补。

这种低进入壁垒的结果,一是让各路业外资本也就是社会资本更加快速地涌入本行业,二是使更多的业内企业规模(门店的数量)更进一步的扩大,这两方面的原因都会导致零售药店的数量越来越多。据报载,截止到2003年年底,我国医药零售药店总数已接近18万家。

医药零售企业退出行业时主要面临的是经济壁垒,包括库存商品处理(往往是清仓甩卖、硬性退回供应商、甚至是卷货潜逃)、设备硬件转让折扣等方面的损失,这些因素所形成的退出壁垒同样是很低的。

(五)宏观政策环境

近年来,随着医药分销领域的对外开放,为了促进我国医药零售业特别是医药连锁企业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例如,为了早日实现在《全国连锁经营“十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促进建立10个左右国内外知名的、拥有网点超过1000个以上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的目标;国家经贸委将把医药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列入国债贴息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从政策上来看,国家是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的,更是鼓励企业通过正当竞争手段来实现企业间的优胜劣汰的。

二、市场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是指各个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获得更大抗风险能力、更高的盈利能力和更强的竞争力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我国医药零售企业在市场行为上主要表现为跑马圈地、降价圈人和联合重组。

(一)跑马圈地,构筑渠道网络资源

在医药零售业区域市场集中度低、进入壁垒低以及行业政策扶持的市场结构基础之上,一些药品零售企业纷纷将增加门店数量扩大经营规模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在这一时期,一些医药零售企业对门店数量的追逐几近“疯狂”。于是乎,医药零售行业出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跑马圈地运动,也就是快速地抢占黄金地段增开分店。

从以下是医药巨子曾经对外界公布的宏伟的“扩军”计划,我们可见一斑:深圳万基药业要用20亿元在全国建1万家药店;三九集团矢志投资13亿元,誓言5年内开设1万家连锁药店;华源集团计划投资至少10亿元,以每年1000家的速度扩张,5~10年内开设1万家药店;丽珠集团拟在5年内投入2~3亿元资金发展药品零售连锁经营,目标近1000家;深圳一致、海王星辰也宣布了“1000家”的扩张战略……海王星辰2002年开店速度最快频率为不到3天开一家店。

现在,我们姑且不管这些巨子们的扩军计划实现得怎么样,我想他们的初衷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借此修渠通道,构筑销售网络资源,增强自身的药品分销能力,提高自身与供应商的谈判议价能力,从而在分销速度及购进成本上获得竞争优势。

(二)降价圈人,抢夺消费客户资源

当一些企业因为资金实力不足及进入时机欠佳等方面的原因,不能抢占到更好的黄金地段增开更多的分店赢得网络资源时,聪明的经营者们就选择从“顾客”身上来做文章。“没有一分钱打不倒的顾客”,于是,一批药店经营者们,祭起降价大旗,开办了平价大卖场、经济药店,还有折扣店,以真正低成本上所形成的价格优势,对顾客进行价值让度,让顾客满意使顾客忠诚,最终达到抢夺消费客户资源的目的。比如相关媒体曾多次报道:

早在2001年底,武汉的隆泰大药房就将所售2000余种药品平均降价40%,催生了武汉的“汉森”、“天成”“正和”等一批平价药品超市。他们曾一度让武汉的传统十大家连锁药店恐慌不安并试图联合五大家药品经销商进行围追堵截。或许是在央视“焦点访谈”的关注下,更或许是他们真正让老百姓们得到了实惠,他们并没有被扼杀在摇篮里,到现在反而越办越红火。

2002年8月31日,江西第一家仓储式平价药房“开心人”在南昌开业,打着“比核定零售价平均低45%”的大旗出售他们那1500平方米大厅里的5000多种药品。开张当天,消费者如潮水般涌进店里,将整个售药大厅挤得水泄不通,一个侧门的玻璃当即被挤爆。全国300多家各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更使得它成为中国平价药房的代名词。

此外,还有湖南的“老百姓”、北京的“德威治”、福州的“惠好”、合肥的“百姓缘”,等等,他们都在喊着“一切为了老百姓”的口号,努力创造中国药品的“平价时代”,为老百姓省钱,最终让消费者对自己死心踏地从一而终。

(三)联合重组:强势扩张,劣势联合

经过“跑马圈地”和“降价圈人”后,很多药品零售企业基本完成了他们的资本、网络及客户资源的积累,企业间的强大分化日渐明显。强者恒强,弱者渐弱。因此就出现了优势企业的资本扩张和劣势企业间联合重组。有人预测今后二三年内,仍将是药品零售企业重组、整合的关键时期,行业重新洗牌,汰弱留强,分化在所难免。医药零售行业扩张、联合的方式基本有以下几种:

1、外资+本土知名企业

如海王星辰花100万美元购买medicineShoppe在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市场特许经营权,是国内首家医药连锁企业与国际医药零售巨头之间以知识产权转让形式进行的合作。另外,在美国名列零售业前茅的Dragstore、地平线等企业也先后频繁到中国来寻找合作伙伴。

2、本土知名企业+本土知名企业

如上海复星与拥有1000多个连锁网点的、国内最大的超市经营公司联华超市合作,并且采取“零售药店与普通商业企业合作”的形式,依托联华超市强大的商品配送中心及经营网点,发展医药连锁经营。在较短的时间内,复星已借助联华超市的门店网络开设近100家店中柜、店中店。

3、本土单体药店+单体药店+单体药店

如上海医药零售市场上的“绿色联盟”,百余家单体药店联合采购,抱团求生存;云、贵、川的联合采购(四川医药集团、云南昆明福林堂药业、贵州省医药公司、重庆植恩药业公司等15家大药房通过“中药通”电子商务公司结盟联合采购)。

无论是哪种方式,其目的都是做大做强,增加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我国医药零售企业面对业内资本和业外资本所带来的竞争做出的种种积极反应;以及求生存谋发展的决心。

三、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绩效,是指企业在既定的市场结构下其市场行为所决定的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和企业盈利水平。下面从医药零售企业的数量、规模、销售增长速度、利润率四方面来分析我国医药零售行业的市场绩效。

(一)企业数量越来越多

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已达到1216家,药店总数已达到178017家。门店数排名前50名的连锁企业的门店总数,2003年为14763家,2002年为9728家,增长了51.8%;特别是重庆的和平、桐君阁和海王星辰等企业门店增长速度更是惊人。企业数量的增长,与上文所提到的医药零售业前期行业进入壁垒低、国家扶持政策的出台等市场结构导致的跑马圈地这一市场行为是紧密相连的。

(二)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辽宁成大方圆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在主要销售网点都在本省的情况下,2003年却仍实现了10.1亿元的销售额,成为国内第一个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的药品零售企业。此外,上海华氏大药房有限公司、重庆和平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湖南老百姓大药房、重庆桐君阁大药房连锁公司、深圳海王星辰医药有限公司的年销售额均已突破7亿元,上海第一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年销售额也在5亿元以上。

此外,2002年单店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4家,单店销售额过亿的仅有上海第一一家,但2003年单店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3家,单店销售额过亿的有5家。

(三)销售增长越来越快

销售额前100名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销售总额,2002年为141.8亿元,2003年为194.2亿元,增长了37%。但是,具体到每个企业,我们又发现,销售额的增长主要来自门店数的增多和营业面积的扩大。在门店的增多和营业面积的扩大情况下,反映企业绩效指标的“单店平均销售额”和“单位营业面积的销售额”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又说明我国零售药业的扩张仍处于外延式扩张的状态。没有做到规模与经济同步。企业的营运能力并没有与规模发展同步。

医药行业的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医药流通业;杜邦分析;发展趋势

一、我国医药流通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药品流通从计划分配体制转向市场化经营体制,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药品流通领域的法律框架和监管体制基本建立,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经营方式互补、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我国医药流通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为7084亿元(全行业含税口径),比上年增长24.6%。其中,零售市场销售规模达1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药品销售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据577家直报企业填报的数据,药品流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907亿元,实现利润109亿元,平均利润率为2.22%,毛利率为7.56%,费用率为5.50%。重点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拉动了行业效益水平的平稳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的批发企业销售规模占同期全国市场规模的78%,比2009年提高近8个百分点。其中前20位达3013亿元,占同期全国市场规模的53%;前三位达到1533亿元,占同期市场规模的26.7%,比2009年提高5.8个百分点,药品批发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行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销售收入前100位销售额合计678.6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前10位销售总额278.5亿元,同比增长18.3%,占前100位企业销售总额的41.1%,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处方药、非处方药和非药品类仍各占三分之一左右。销售收入前100位的企业销售总额中,处方药占比为3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非处方药占比为38%,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非药品类(含保健品)销售占比为30%,与上年基本持平,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发展较快,零售销售结构没有大的变化。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庞大的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及我国政府的积极支持,均对医药流通行业构成长期利好,行业发展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二、我国医药流通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医药a股市场市值最大、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全产业链医药上市公司──上海医药集团作为研究对象,以其持续经营中的定期报告为切入点,运用财务管理中财务能力分析的方法对其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以探究整个医药流通业的发展状况。

(一)主要会计数据

(二)主要财务指标──杜邦分析法

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经济决策需求,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主要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展开。下面分别选取典型指标予以分析。

1.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综合能力。此比率越高,企业偿债能力越差,财务风险越大。

2.营运能力指标: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销售收入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此比率越低,说明企业利用其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越差,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3.盈利能力指标:股东权益报酬率,是一个综合性极强、最有代表性的财务比率,它是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指标,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资产净利率揭示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综合性也极强。销售净利率,是净利润与营业收入净额的比率,可以评价企业通过销售赚取利润的能力。此比率越高,说明企业通过扩大销售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

上海医药集团2011年第三季度的资产负债率是47.31%,总资产周转率是2.48次,股东权益报酬率是14.47%,资产净利率是12.27%,销售净利率是4.96%,由此可以分析出,上海医药集团的每47.31元的负债就有100元的资产保证,偿债能力强;总资产营运能力强;盈利能力良好,发展空间非常大。

下面再运用杜邦分析方法对以上四种指标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以全面、合理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对上海医药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寻求科学、有效的对策。

原理运用到上海医药集团,结合第三季度报告,可以画出上海医药集团2011年第三季度的杜邦分析图。上海医药集团2011年第三季度财务状况良好,发展势头迅猛,成长空间很大。下面就对各因素及其关系展开详细分析。因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故选取股东权益报酬率作为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它可以反映企业筹资、投资和生产运营等各方面经营活动的效率。它取决于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资产净利率综合性也极强,取决于企业的销售净利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因此。上海医药集团为进一步提高股东权益报酬可以从销售活动和资产管理两方面入手。

就销售活动而言,目前,上海医药每销售100元就可以获取4.96元的净利润,想要提高销售净利率,一方面需要开拓市场,提高销售收入,另一方面加强成本费用控制,降低耗费。从杜邦系统中可以分析企业的成本费用结构是否合理,以便发现企业在成本费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提供依据。

就资产管理而言,主要应从两方面分析。首先,分析企业的资产结构是否合理,即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比例是否合理。上海医药的比例为3.26,比较合理;在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的比重为40.2%,现金持有量比较合理。其次要结合销售收入,分析企业的资产周转情况。上海医药的总资产周转率为2.48次,周转速度较快。权益乘数反映企业财务杠杆的大小,应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

三、我国医药流通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规模化进程进一步发展,行业集中度提高

我国医药流通业现有批发企业1.2万余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只有500余家。销售额最大的中国医药集团年销售额430多亿,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10.8%,医药流通企业前三强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192%,医药流通企业前十强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33.8%,医药流通企业前百强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67.9%,整体看来行业集中度还是较低,但呈现逐步集中的态势,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等五家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年销售规模已超过100亿元。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整合现有药品流通资源,引导一般中小药品流通企业通过市场化途径并入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努力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提高行业组织化水平。

(二)特色经营成共识,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需求也日益提高的未来,只有打造特色的竞争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生存。老字号药店应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发挥品牌效应,拓展特色服务,增强核心竞争力。专业化和有特色的中小药品流通企业做精做专,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中小药品流通企业则会采用联购分销、共同配送等方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组织化程度。

(三)医药物流更加现代化、信息化

未来,有资金有实力的医药流通企业争相建立集合了物流管理系统(wmS)、物流设备控制系统(wCS)、物流运输管理系统(tmS)、eRp系统、商务智能(Bi)、客户管理系统(CRm)和电子商务系统等先进设备与技术的现代化物流中心,以此争取未来药品配送业务的市场份额。绝大多数医药流通企业将广泛使用先进信息技术,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无线射频(RFiD)、全球卫星定位(GpS)、无线通讯、温度传感等物联网技术将更多地被运用于医药物流,不断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四)药品新盈利模式不断创新

现在,一些新兴的盈利模式有所萌芽,医药流通企业的盈利模式提升开始起步。第三方物流、贴牌生产、信急服务以及药房托管等业务开始出现。但是目前来看,这些新兴业务在各个上市公司当中所占的比例还非常小,但同时也可以肯定,这些新兴业务必将成为趋势。此外,就营销方式而言,越来越多的医药流通企业会发展规范化连锁,树立品牌形象,拓展跨区域和全国性连锁网络,发挥规模效益。一体化经营、开展药妆、保健品、医疗器械销售和健康服务等多元化经营、网上药店等新型药品营销方式将会纷纷出现。

参考文献

[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第五版)[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医药行业的市场分析篇6

[关键字]中药企业;中药大品种;影响指标

中药产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创新,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医药经济中发展较快、较好的现代新兴产业之一。而中药大品种是支撑中药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中药大品种培育与产品的政策及市场准入情况、产品的独特性、企业销售团队建设、产品安全性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企业人员作为产品一线工作者,活跃在产品的生产、研究、销售等各种方面,对影响企业产品做大、做强的因素有深刻体会,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他们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收集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也为企业开展大品种培育策划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共同承担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中药大品种培育策略与路径研究课题(CaCmRe2014-a-02),潜力中药大品种评价指标体系是课题的重要研究部分,拟在中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单位调研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及专家论证,从政策及市场准入、产品独特性及研究支撑、市场及销售能力及产品资源保障及安全性4个方面遴选出评价指标并进行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遴选、诊断产品提供重要依据。为了解企业人员对中药大品种培育影响指标的重视情况,本课题设计了“构建潜力中药大品种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抽取全国各地部分企业人员进行认真负责地填写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1.1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①基本信息的填写,②对大品种培育影响指标进行评分,③大品种培育制约因素和潜力大品种关键指标的填写。最后一部分为开放性自行阐述部分,答案无法统一,因此采用前两部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1.1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姓名、从业时间、职务、职称、部门、电话、联系邮箱等。

1.1.2大品种培育影响指标评分部分为确保问卷内容覆盖全面,笔者采用德尔菲法,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药物政策梳理和调研分析,从众多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因素中,遴选出涵括政策及市场准入、产品独特性及研究支撑、市场及销售能力和产品资源保障及安全性4个方面影响指标共46个,由企业人员对影响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

1.1.3问卷主要内容《“构建潜力中药大品种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46个二级指标,见表1。

政策及市场准入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国家基药目录;地方基药目录;国家医保目录;地方医保目录;新农合目录;医保分类(甲、乙类);西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西医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地方招标准入;优质优价;单独定价;低价药相关政策;二次议价

产品独特性及研究支撑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独家品种;独家剂型;创新的理论支撑;独特作用机制;顺应疾病谱变化趋势;符合医疗模式的改变;组方、治则较竞品具备明显的独特性;临床定位、介入时机、治疗结局;明确功能主治的合理表述(如:明确西医病名);开展国际注册试验;高级别循证证据;新的工艺及质控方法;构建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

市场及销售能力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销售网络建设;专职学术推广队伍建设;与社团、学会、协会合作推广;专家团队支撑;差异化推广策略;推广材料的研究水平;客户及患者满意度;推广费用的设定与控制;销售市场费用结算政策;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

产品资源保障及安全性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自建重点、主要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濒危及贵重药材构建相关的繁育技术;原药材建立道地性及地理标识保护;所需原辅料渠道、价格稳定;临床安全性研究和毒性评价;风险预警体系;改造与升级研究;说明书规范表述“不良反应”

1.2问卷的实施

1.2.1问卷发放本次问卷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研究与评价办公室发放。

1.2.2调查范围对30家中药企业的企业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包括:陕西摩美得制药有限公司、陕西健民制药有限公司、广药集团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工作人员。

1.2.3抽样要求按照简单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将调查问卷分别发给企业的高管、销售、研发、市场等相关人员2~3份,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2问卷的收集、录入及基本信息分析

2.1问卷的收集、录入

在规定时间内,将各个企业的调查问卷统一收集到中华中医药学会研究与评价办公室,录入到SpSS文件中保存。为保证调查问卷的真实性,对调查问卷的填写内容不允许做任何改动。

2.2基本信息分析

2.2.1问卷数量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涉及30个中药企业,收回问卷315份,有效问卷289份。

2.2.2从业时间从业时间≤10年98人,占33.91%;10~20年90人,占31.14%;≥20年92人,占比31.83%,未注明9人,占3.12%,见图1。

2.2.3层级分布高层管理人员70人,占24.22%,中层管理人员124人,占42.91%,普通职员78名,占26.99%,未标注17份,占5.88%,见图2。

2.2.4企业分布上市企业21家,占70%,非上市企业9家,占30%。地域分布:华南地区7家,占23.33%,西南地区5家,占16.67%,华北地区5家,占16.67%,其他区域共13家,占43.33%。

3结果与分析

3.1对调查问卷的总体分析

3.1.1最重要的影响指标有5个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显示,企业认为与大品种培育关联性最高的影响指标依次为:①国家医保目录准入;②产品独家性;③销售网络建设;④国家基药目录准入;⑤学术专家团队支撑,见表2。

3.1.2影响力较大的指标有24个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显示,企业认为对大品种培育影响较大的指标共24个,其中,政策及市场准入方面共9个,占37.5%,企业的关注度最大,产品独特性及研究支持方面共8个,占33.3%,市场及销售能力方面共5个,占20.8%,产品资源保障及安全性方面有2个,占8.4%,企业的关注度最小,见表3。

3.1.3企业最关注政策及市场准入机会问卷统计结果显

示,政策及市场准入方面的满分样本数及8分以上样本数均高于其它要素,影响力较大的因素有9个,占比较其他方面大,说明企业在大品种培育工作中对政策及市场准入机会很重视,关注度高,见表4。

3.2对调查问卷的亚组分析

3.2.1不同受访者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指标认识不一通过对不同层级、不同从业时间受访者进行亚组分析,不同受访者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指标认识不一,见表5。主要表现为:①企业高层管理者对药品价格政策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其他层级人员,说明高层管理者对药品价格政策对大品种培育的影响理解更深刻;②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从业时间20年以上的受访者对临床指南、路径的关注度高于其他层级或从业时间人员,且重点关注西医临床指南、路径,这可能与临床诊疗规范化,医保报销标准化有关;③针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重要影响指标,从业时间10年以上的受访者较10年以下的受访者观点更聚焦,重点关注20~21个影响指标,说明从业时间较长的受访者对中药大品种的认识更清晰、明确;④从业时间10年以上的受访者及中高层管理者,对安全性研究及资源保障类因素的关注度反较从业时间10年以下或基层员工低,说明企业领导层及骨干对中药品种的安全性和资源保障认识不充分。

3.2.2不同类型企业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指标认识不一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亚组分析,不同类型企业对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影响指标认识不一,详见表5。主要表现为:①上市企业对大品种培育的关注更聚焦,对核心要素的把握能力更强;②上市企业对价格政策的关注度明显高于非上市企业。

4讨论与建议

4.1产品进入医保目录对产品的发展至关重要

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手段,通过调节收入差别,体现社会公平性,维护社会安定,提高生产效率[1]。伴随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必然产生相应的医疗保险药品报销目录,而随着全民医保的实施,国家相关的医疗保险机构成为药品市场最为主要的购买方,直接影响药品的市场价值。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受访者认为中药大品种培育核心基点是医保目录准入,与上述产业环境分析一致。一方面说明在现行医药政策环境下,医保目录准入对药品招标、销售等环节的影响重大;另一方面表明,中药临床一线用药仍然不足,导致受政策影响极大。企业在进行大品种培育工作中,应积极了解药品进入医保目录的相关要求,收集整理产品资源,把握产品的医保目录准入机会,为产品做大、做强奠定基础。

4.2产品进入基药目录是产品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基本药物是适应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2]。国家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降低个人自付比例,用经济手段引导广大群众首先使用基本药物。因此,随着基本药物系列制度实施,基本药物目录内的中成药临床应用明显较其他药品广泛。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工作人员较关注基药目录准入机会。企业在培育大品种时,应更多关注基药目录的有关文件,了解产品进入基药目录的意义及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实现产品进入基药目录。

4.3产品的独家性为产品发展提供天然优势

中医药由于悠久的历史,多数经典名方处方早公开,很难按照现代的知识产权保护思维进行排他性保护。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3]颁布和一系列药品注册管理制度的实施,特别是药品审评机构对中成药仿制和改剂型技术审评标准的提高,部分中药制剂或中药新药获得市场独家垄断的机遇,避免了中成药招标长期存在的恶性价格竞争,获得一定的市场议价权和垄断利润,反作用于产品研发,提高临床价值和科技内涵,形成相对良性的循环。但是,随着医保支付方式变革,谈判机制引入,中成药独家品种的市场议价权和垄断利润会受到一定的挑战,企业应给予重视。

4.4学术专家团队建设对产品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随着医药界反商业贿赂的进一步推进,价值营销和学术服务逐渐成为主流,中成药销售转型和学术推广对多数企业已经迫在眉睫,而学术推广的核心是专家支撑和研究基础。中成药大品种培育很难离开知名专家学术引导和支持,而各领域专家资源有限。因此,企业和产品的学术专家资源整合能力和团队建设一定程度上反应企业中药大品种培育能力。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借助具有专家资源优势的平台,建设适合企业产品发展的学术专家团队,支撑企业学术发展。

4.5产品的安全性研究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齐二药事件、万络事件、“欣弗”事件等重大药害事件的发生为药品安全监管敲响了警钟,引起了社会人民的普遍关注[4],我国相关部门加强了对药品安全监管的重视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5]中强调要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打击虚假申报行为,严格审评审批药品,建立健全药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6]提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的通知》[7]中要求强化药品全过程质量监管:严格药品研制监管、严格药品生产监管、严格药品流通监管、严格药品使用监管。然而,在本次的问卷调研中发现,企业对药品安全性研究关注小,导致相关指标平均分、满分占比、8分以上样本总数占比均较低,与上述的政策环境分析不一。药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的健康水平、生命安全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企业应积极开展安全性研究相关工作、主动建立产品“风险预警体系”、规范表述产品的不良反应,有效控制药品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5展望

近年来,随着中药大品种的迅速崛起,推动了中药行业的产业化发展,使得中药产业在医药行业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企业应把握市场机遇,通过系统规划、顶层设计等培育具有竞争性的战略大品种,强化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地位,提高企业的产业影响力[8]。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由企业人员对中药大品种培育影响指标进行客观评分,对数据的统计及分析结果对企业开展大品种培育工作具有积极指导作用。但是,仅从企业样本数据来评价影响指标的重要性是不全面的,课题组将对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开展调研,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对三方面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科学筛选影响力大的指标,进行定量赋分,为潜力中药大品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更好地指导企业开展大品种培育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春明.医疗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D].济南:山东大学,2007.

[2]曹艳民.基本药物政策实施现状及成效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S].2001.

[4]杜丽华.关于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思考[J].中国药房,2007(23):1761.

[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S].2007-03-31.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2011.

医药行业的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医药物流;竞争力;物流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形势下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以石家庄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1月20日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医疗需求得到很大程度的释放,这带动了药品需求的增长,为药品流通业提供了市场机遇。随着医药物流行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医药物流市场竞争格局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型医药集团主导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建设趋势将加剧,传统的以仓储为主要功能的医药物流中心将会转向具有商业交易功能的健康产品交易园区,中小医药物流企业组建联盟式医药集团将逐步形成并与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形成抗衡局面。但总体上说,我国医药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如何进一步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石家庄医药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相结合。药品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民生保障性商品,而医药物流行业则为药品的生产和流通保驾护航。“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新医改重大举措陆续推出以及全国性行业的大整合,石家庄医药物流行业发展将进入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和挑战。伴随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百姓的用药需求在持续释放,因此从市场需求看,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老龄化加大,医药需求将会快速增加,形成对医药物流的巨大需求,医药物流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地域优势看,石家庄有“药都”的美誉,也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药品中转分拨优势突出,为医药物流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宏观政策角度来看,“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医改方针,以及药品统一招标采购、破除以药养医、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药房托管等重大举措的不断出台和实施,给医药物流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是,在医药物流发展过程中,随着药企规模的不断扩张,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和药品快速分拣处理能力等因素将会是决定医药物流企业运作水平的关键,伴随我国人工成本的不断增长,物流管理成本的不断攀升,如何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医药物流企业长期生存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石家庄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现状

1、行业主体多、小、弱。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石家庄医药物流企业总体上存在着数量偏少,企业规模较小,企业集约度低、利润率低、管理效能低等特点,药品销售网络不发达,对于医药物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极为不利的。

2、医药物流起步晚,难以与国外同业抗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逐渐放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的医药物流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流通效率低、利润空间小等问题。外资之所以进入到我国的医药物流行业,归结主要原因正是医药物流行业的良好发展前景,但是外资以及外企一旦进入必然会对我国的医药物流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短期内无法相抗衡。最终原因主要是当前医药物流企业整体市场竞争力不足所导致。

3、现代化程度较低。从当前的医药物流企业整体来看,医药物流运作的手段还停留在初始阶段,人工为主的堆积,储运,技术和设备落后,运营成本较高,管理效率低下,整体经济效益偏低,管理方式简单,管理环节薄弱,管理制度不甚健全。物流信息技术使用程度较低,大部分企业不能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

三、石家庄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快实施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依据石家庄医药物流业发展现状和区位交通优势,并结合人口、城乡医疗机构分布等特点,努力构建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的高效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健全医药物流节点网络。充分发挥石家庄区域物流节点作用,支持医药物流企业在石家庄周边区、县建设现代医药物流分拨配送中心,加快医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药物流园区建设。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快华药、石药等医药物流平台项目建设,强力推进石家庄医药物流园项目的规划建设,促进专业化医药流通企业集聚,壮大第三方医药物流规模。积极吸引全国和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入驻,推动医疗机构和医药生产企业剥离物流配送服务,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现代医药物流服务延伸。广泛使用先进信息技术,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构建全国药品市场数据、电子监管等信息平台,实现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共享和反馈追溯机制。推广使用自动分拣、冷链物流等先进设备,完善特殊药品物流技术保障措施。

2、资源整合,降低医药物流运营成本。首先,医药物流企业要合理规划配送模式和路线,采用严格、科学的规划方法约束不合理费用的发生;其次,通过资源整理,提高各个要素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也可以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将竞争力不足、信息化水平低下的一些中小型医药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使得医药物流整体运作更加规模化、系统化和网络化;最后,也可以将自身资源进行一定的优化,从仓库选址到空间分配,运输工具的配载,物流技术装备的应用等等,通过资源优化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各个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3、加强医药物流专门人才的培养。现代化医药物流需要的是既具有交叉跨越医药业、物流业两个领域的经验,又具有药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并且精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高精专的医药物流人才队伍是提高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和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从高校的人才培养角度分析,可以考虑在高等医药院校增设医药物流专业,培养药学知识全面且又精通物流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医药物流企业自身也可以有意识地对自身拥有的物流岗位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医药物流企业要想赢得市场竞争,加快对自有员工人力资源的开发无疑是当务之急。根据岗位的特点,合理划分医药物流人才的培训要点,将是医药流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晓丽.混合型医药物流企业物流系统优化设计[D].山东财经大学,2013.5.

医药行业的市场分析篇8

Swot分析法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产业可在Swot分析法下得出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进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同时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加以改进完善,从而促进产业更快更好发展。下面笔者就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

1.1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优势重庆处在高原地区,地势较不平坦,同时气候利于多种中药植物资源的生长种植。重庆所含的中医药资源品种丰富,中医药品牌在市场经济上也占有一定份额。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地道性还体现在特色中医药材料上。多种特色中药材都生长在重庆。

1.2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内部劣势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重庆对中医药的研究方面还做的不是太精,这就是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劣势。同时重庆中医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所产出中药材料质量不稳定。因此部分质量较差的中医药资源材料流入市场,造成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同时重庆没有将中医药的生产制作产业化、规模化,对中医药的生产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将新型科技运用于中医药的生产上,中医药生产的技术工艺较为落后,没有开创出一套摆脱传统的创新型中医药产业发展模式。

1.3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机遇国家政策对于重庆的中医药发挥着较大力度的扶持是有利于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家加大了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同时国家政策对中医药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规划,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以刺激重庆中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的中医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中医药产品的进口贸易总额得到了增长,为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国际合作项目增多,为重庆中医药产业迈向国际化的脚步奠定了基础。

1.4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威胁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面对着其他省市的竞争,如辽宁、广东等省市,这些省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较为先进,在国内市场上一定程度下挤压了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威胁着重庆中药产业的市场份额。同时除了国内的中医药企业的威胁,国际上也出现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中医药生产制造企业,给重庆市的中医药产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2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决策建议

2.1对重庆内部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议重庆还有国内中医药研究基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重庆的分段式地理环境更为多种多样的中医药植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不同习性的中医药植物资源可以满足于不同的分层日照、分层气候,从而使重庆的中医药资源种类丰富、分布较广泛。不同的海拔高度有不同的著名药材生长,比如中低山区域的黄连、党参、杜仲、天麻、金银花、八角莲等职务中医药资源。再往海拔低处,则有丹皮、青蒿、木瓜等中医药资源生长。而浅秋地带则生长着使君子、花椒等中医药材。优良的自身发展优势,再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发挥自身发展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2.2重庆中医药产业面对外部机遇相关建议政府部门应鼓励重庆相关中医药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中医药产业文化氛围浓厚。相关企业应积极促进市场消费能力提高,鼓励重庆市民经常性选择中医药来进行治病、预防等,从而促进了中医药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相关企业应当注重中药的质量建设,树立良好的中医药企业形象,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产业链的扩大。

2.3针对外部威胁的发展决策建议对于外部的发展优势,重庆的中医药产业企业应当把握住市场拓宽的大好机遇,提高中医药制作质量,将中医药贸易推向更深远的国际市场,提高中医药企业的利润率,进一步积极向国际市场寻求对口企业,从而实现中医药产品的对接。针对目前国际以及省外的中医药发展威胁,重庆中医药产业更应该建立起完备的中医药发展模式,积极应对相关挑战。

3结语

医药行业的市场分析篇9

姓名:

班级:注会

学号:

一、公司简介

云南白药由云南民间名医曲焕章先生于1902年创制,问世百年来,以其神奇的疗效被世人誉之为“伤科圣药”、“中华瑰宝”。

1971年,公司前身云南白药厂正式成立,白药开始了专业化生产。公司于1993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云南省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 1996年,公司分别投资控股原云南地州的三家云南白药生产企业,即云南大理州制药厂、云南文山州制药厂和云南丽江药业有限公司,共同组成云南白药集团,对云南白药的生产经营实行“五统一”,为名牌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1997年公司经国家批准获得自营进出口权。1999年,红塔成为白药集团第二大股东,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同年,云南省医药公司和天紫红药厂以优质资产配股方式进入云南白药集团,集团产业链从生产制造延伸到了药品流通和饮片加工领域。目前,省医药公司已成功改组为云南省医药有限公司,在云南首家通过国家GSp认证。天紫红药厂已改制为云南白药集团原生药材事业部,作为省内唯一的饮片加工企业,已于2003年顺利通过国家Gmp认证。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公司已从一个资产不足300万元的生产企业成长为一个总资产22亿多,总销售收入逾32亿元,经营涉及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中成药、中药材、生物制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及饮料的研制、生产及销售;糖、茶,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的批发、零售、代购代销;科技及经济技术咨询服务,医疗器械(二类、医用敷料类、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日化用品等领域的云南省实力最强、品牌最优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以云南白药系列和田七系列为主,共十种剂型七十余个产品,主要销往国内、港澳、东南亚等地区,并已进入日本、欧美等国家、地区的市场。“云南白药”商标于2002年2月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股东大会

监事会

董事会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

提名委员会

战略委员会

管理层

二、法人治理结构(见上图)

云南白药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规则,分别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代表企业的权利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彼此之间权责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相互协调。已设立独立董事四名,达到公司董事会现有董事成员的三分之一。

云南白药是中国典型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由董事会决定聘任了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等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同时,股东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向股东大会负责,监事会起到监督董事会及管理层的作用且监事会中设有三分之一的职工代表监事。

公司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如下:

股东大会: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对公司的重大事件进行决策,此外还要对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做出决议。

监事会: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经理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并在发现董事或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及时进行纠正;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等。

董事会:召集股东大会、向股东大会报告工作并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决定公司的生产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批准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听取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报告并作出决议;制定公司有关财务方面的方案;对公司的重大事件提出方案;聘任或解雇高层管理人员等。

独立董事:公司的独立董事具备履行其职责所必需的知识基础,独立董事任

职资格,职权范围等符合证监会的有关规定,能够在董事会决策中履

行独立董事职责,包括在重大关联交易与对外担保,公司发展战略与

决策机制,高级管理人员聘任及解聘等事项上发表独立意见,发挥独

立董事作用。

战略委员会:对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司战略;即使发现市场所发生的变化并对公司的战略进行调整。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制定公司人员的薪酬水平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考核和调整。

由以上公司治理结构图和基本职能分析,我们了解到该公司是存在合理且有效地治理结构的,这位公司未来组织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企业目的、使命、愿景和目标

(一)

目的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其成立的首要目的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二)使命

建设百年企业

(三)

愿景

“传承文化、超越自我。济世为民”的企业理念指导下,公司成功实施内部创业机制、首席科学家制、虚拟企业运作模式、内部订单等四大创新机制,全方面实施品牌战略。

(四)

目标

现代化国际化,融合传统与现代,沟通历史和未来,跨越民族与国界。

四、全面战略分析

(一)

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是从宏观环境、产业环境、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几个层面展开的。

1、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1)

政治和法律因素:支持医药行业发展

2012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将生物制药再次纳入重点支持发展行业。商务部、中医药管理局等十四部委26日联合《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未来将出台财政投入、税收减免、金融支持、制订标准、建立境外中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揽子措施支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

(2)

经济因素:经济水平提高

2012年初中国的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购买力很大的提高并且健康保健意识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健康需求不断释放。

(3)

社会文化环境:中医药热

一方面从上世界九十年代开始,国家不断的重视中医药行业的振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医药具有天然、毒副作用小、有特殊疗效等特点,是今年在世界范围掀起一股中医药浪潮。

(4)

技术环境

先进的提取技术、制剂技术、信息技术等逐渐应用于中医药行业,使整个中医药行业技术得到很大的提高,焕然一新的出现在人们面前.

2、产业环境分析

(1)

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上来看:云南白药最著名的产品:云南白药气雾剂,云南白药牙膏,云南白药创可贴显然是一个处于成熟期的产品;即使是云南白药的整个医药王国里的产

品,无论从科技(疗效)还是从国际国内市场的

竞争来看,也是属于相对成熟的产品。因此,云南白药必然要寻找新的且具有发展前景的核心产品,以避免其白药系列产品进入衰退期后造成企

业发展乏力。于是,乘着云南白药的白药系列产品尚且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时候,乘着云南白药在大力的利用其三件新开发的产品开展国际市场的时候,尽快的在国内进行非相关多元化以寻找其后续的核心产品(产业),显然是云南白药进行非相关多元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2)

产业波特五力分析

①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公司的“白药”系列产品是国家保护中药产品,而且目前在产地(云南)已实现统一生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销售,并都归属于云南白药集团。因此“白药”系列产品在整个产业链中具有优势地位。但在公司的“非白药“系列产品上,买方议价能力较强,就处方药而言买方议价能力仍然有限。

②供方议价能力分析

作为中成药企业,云南白药集团的上游原料药厂和辅料药厂是卖方,由于文山公司专注于建设三七产业平台,现有1000-2000亩三七种植基地,年产150-300吨因此公司具有一定的讨价还价能力。但原料基地所生产的原料药和公司产能存在一定缺口,加之原料对气候海拔等的要求,原材料产地较为集中、产量有限,所以公司讨价还价的能力又受到一定限制。

③替代品威胁分析

“白药”系列的主要功效是止血、镇痛、消肿、化瘀,客观上存在众多的替代品。但“云南白药”系列产品除了上述功能外,还有功效显著、立竿见影、使用方便三个特点,加之产品属于国家保护产品,具有垄断经营和品牌效应,替代品的威胁只在局部范围、条件下才能成为现实的威胁。因此白药系列产品替代品的威胁较为有限。

④潜在入侵者分析

医药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进入门槛是比较高的,相应的撤出成本也不低,因此,医药行业的性质决定了潜在入侵者的可能性较小。

另外,决定一个行业潜在入侵者加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行业未来潜在的盈利水平。国家发改委先后近40次对药品价格进行下调,平均降幅达70%以上,甚至个别药品价格下降达80%之多。行业药品价格下降,成本上升,竞争加剧,行业出现大调整,近期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可能性很小。

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用药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医药市场潜力已经被世界医药行业所公认。世界制药业排名前25强基本上已在中国开展其制药投资业务,它们以雄厚的资金、优秀的人才、优质的产品、先进的技术等占领中国医药市场的高端,而且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将会有更多的外资药厂落户中国,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丰厚的成果。因此,对于中国医药企业来说,跨国制药巨头是未来最大的潜在威胁。

因此短期内企业将不会受到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但长远来看这种威胁一定会存在而且还是一个比较大的威胁。

⑤现有竞争者分析

通过政府协调与企业收购行为,目前云南省内的所有白药生产企业都已经集中到云南白药集团,加之受到国家一类中成药保护品牌的保护,保密配方技术只有云南白药集团拥有,其他企业如果需要生产带有白药成分的产品需要与公司合作,因此公司的白药系列产品原则上没有竞争者。但在公司非白药产品上存在与同行业较为激烈的竞争。在技术上,公司研究所经过几年努力,为公司的未来市场和发展奠定了产品基础,也为在技术上形成了技术壁垒。

(3)

成功关键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之处是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品牌。并且不断地增加自身优势,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创新,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企业。

3、竞争环境分析:竞争比较激烈

(1)中药制药工业:昆明制药集团股份公司、盘龙云海药业、点虹药业等。

(2)医药商业企业:云南省医药公司、云南双鹤药业公司、东骏药业、鸿翔药业等。

(3)零售企业:各大药房等。

(二)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1、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

(1)

企业资源分析

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资金充裕,财务状况良好;而且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和深厚的民族传统医药积淀;并且拥有知识产权优势,这是得企业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上都存在很大的优势。

(2)

企业能力分析

由于前面论述,企业拥有很好的盈利能力和营销能力,拥有自己的独立知名品牌,对于公司的发展和壮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公司上市之后备受关注,长期发展能力很强。

支持活动

内部

后勤

生产

作业

外部

后勤

市场

营销

销售

服务

利润

利润

2、价值链分析

(1)

人力资源管理

①公司人员招聘、培训和引进的机制尚待完善

②企业职工的激励机制合理,职工保障体系较完善

③职工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满意度较高

④各分公司销售队伍相对稳定、成熟

⑤生产、研发部门人力资源缺乏

⑥管理授权程度较高,但监督体系欠缺

⑦对员工自我成长与学习的激励和计划不够

(2)技术发展

①技术发展活动的速度迟缓

②技术引进条件和机制不完善,信息不通畅

③技术开发与生产企业没有很好的结合

④各企业自我技术创新的水平和条件不够成熟

⑤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不足

⑥对企业GSp和Gmp管理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

(3)企业供应

①企业硬件设施条件较好

②各商业公司与国内外行业内生产企业建立了通畅的供应关系,经营品种齐全,总品种

③企业整体物流能力和效率较高

④生产企业原材料渠道通畅

(4)内部后勤

①各岗位职能设置明确合理,工作效率尚可

②各项规章制度齐全,各项工作流程合理

③仓储能力有所分散,正在解决

(5)生产制造

①两个主要生产单位已经通过Gmp认证,生产条件较好

②各单位生产能力不饱和生产效率尚可

③主要生产工艺水平一般

④总体产品结构较好,剂型和规格齐备

⑤生产创新条件较差、产品开发能力和意识不够

⑥各生产企业配合度与协调力度不够

(6)外部后勤

①企业公共关系能力较强,但未设公关机构与专门人员

②信息化程度差,信息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较差

③仓储运输管理体系完善

(7)市场与销售

①在省内批发领域有较大市场份额

②零售终端对省内市场的覆盖有一定的规模

③销售队伍有待提高素质

(8)消费者服务

①终端销售队伍需要加强

②对生产和销售的所有产品的质量把关严格

③信息反馈不够通畅

3、业务组合分析

由于云南白药是特殊产品的中医药行业中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在自身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并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云南白药拥有较好的市场增长率,达到了接近垄断的效果。

4、Swot分析

云南白药公司Swot矩阵分析

优势——S

1、公司有上市公司的参与背景,资金充裕

2、公司在医药市场扎根多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公司有良好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激励体系

4、公司有一只较成熟的销售队伍,在省内批发领域有较大市场份额

5、公司下属工业企业各自有一些系列产品,有几个独家产品

6、公司下属工业企业基本通过了国家Gmp认证,

在市场和产品方面发展潜力和空间很大

7、零售终端对省内市场的覆盖有一定的规模

劣势——w

1、人力资源缺乏,特别是市场营销、策划、研发和产业技术人员

2、企业文化创新力和吸引力欠缺;员工平均年龄和素质偏低

3、各子部门间协调力不足,缺乏凝聚力,不利于竞争

4、总体管理和服务的理念、方法和水平尚有待提高

5、各分公司的营销观念和手段落后于行业内其它企业的进步速度

机会——o

1、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药产品的需求旺盛。

2、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及其医疗费用比例的不断增长,使保健需求与医疗需求增长,带动了医药产业增长。

3、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标志的现代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整个医药产业链面临重大机遇。

4、国家对医药行业的重视和投入程度提高。

5、对天然药物、绿色生物产品的青睐;有助于我国和云南省相关产业的迅速成长。

6、加入wto后,国外企业、财团的技术、产品、资金、先进管理方法的引进,将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

7、云南省对医药产业的大力扶持和重视为行业内企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8、云南省天然的“动植物”王国和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吸引了业内实力企业的关注,为省内企业的战略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So战略

1、抓住主业优势,坚持以现有业务

为主集中资源实行聚焦战略。

2、筑造整体竞争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3、结合区位优势,发展和培育特色优势产品。

wo战略

1、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培育创新性企业文化。

2、整合内外部资源,拓宽市场渠道,

3、理顺产品研发和引进渠道,打造核心产品与品牌。

4、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全面竞争能力。

威胁——t

1、加入wto也给医药产业链上各个板块内的企业带来了更剧烈的竞争和压力。

2、研发经费与能力的不足削弱了我国医药企业的竞争力。

3、我国医药市场体系欠发达,市场管理尚待完善。

4、相对于国外产品的大量涌入,我国产品流出渠道不畅,世界市场占率极低,竞争力差。

5、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产品结构老化、管理水平低下、资金严重短缺的现状使云南大多数医药企业不具备发展优势。

6、国家对医药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大,各项法律法规和医疗体制改革的完善、医药产品持续的强制降价、招标采购的实施。

7、业内行业竞争程度的加剧不利于企业的成长。

St战略

1、调整各板块的竞争模式,扩大区域竞争优势。

2、与有实力的外部合作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3、完善管理体系,培养企业的柔性竞争能力。

4、结合地缘优势,开发和拓展边贸业务。

wt战略

1、强调业绩管理,强化以发展战略为核心的激励体制

2、围绕核心能力的培育调整资源配置。

3、提高经营管理手段,增强信息化管理程度。

五、战略选择

(一)

总体战略

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司的战略选择

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

发展战略

密集型战略: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

多元化战略: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

总体战略

稳定战略:限于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企业在战略期所期望达到

的经营状况基本保持在战略起点的范围和水平上的

战略。

收缩战略:撤退战略,是那些没有发展或发展潜力很渺茫的企业

应该采取的战略。

根据自己的判断,我认为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应该采用发展战略中的多元化战略和一体化战略。公司采用的轻资产策略有效地保证了白药产品乃至白药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自产品的充分发育、“稳中央、突两翼”战略的实施,使白药的产品结构由“一枝独秀”转变为“多点支撑”,并成功探路健康产品领域,实现了发展战略的延伸;技术创新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则驱动着企业的市场开发和拓展,并赋予了云南白药品牌新的内涵。明确的总体战略使云南白药公司在竞争中保持稳定心态,沉稳应对。

云南白药在产业的前向一体化:建立武定重要原料基地。在云南武定种植基地建立了种植园区。云南白药后向一体化战略:①营销网络的建设

②进入医药流通业

③组建云南大药房

④开拓海外市场

(二)

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由于云南白药在差异化方面一直做得很优秀,所以建议企业采取成本领先战略,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取额外的利润。

六、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

(一)

组织结构

(二)

企业文化

企业理念:传承文化

、超越自我、

济世为民。

企业精神:

勇于开拓创新不断超越自我。

企业价值观:

文化的传承者、

科技的创新者

、健康的奉献者。

企业经营方针:

继承品牌——传播国药新文化

;锤炼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发展品牌——提升企业知名度。

企业目标:

现代化国际化

融合传统与现代

医药行业的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医药企业财务战略有效实施

医药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公司的财务战略,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并得到有效实施,才会实现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在财务策略的制定上,一定要结合医药企业的具体情况找到合适的方法,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使这种方案得到有效实施。

一、医药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

由于我国医药企业的财务战略制定需要考虑一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金融等方面追究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且针对市场上有利的发展环境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提高医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医药企业的财务战略计划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做好环境分析

医药企业的发展前景需要结合所处的市场以及社会环境来制定财务战略,良好的环境战略是财务战略的前提,也是财务战略关键影响因之一。分析公司所处的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分析国家医疗改革措施以及动向,针对改革方向做好相关财务管理准备。第二,了解市场经济对于制药行业方面的供给与需求,把握住市场机会,制定完善的投资企划。第三,对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透彻分析,对金融领域的资金利率或贷款条件等方面的讯息要及时接收,以便调整财务战略,适应市场变动。第四,制定财务战略也需要考虑企业的内部资源,针对公司品种不同药品或设备等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做好精确地统计。第五,对医药企业的资源做好预测评估,制定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加强财务战略的全面性与效用性。第六,对于生产、销售,人才资源流动以及外部后勤方面涉及的资金流动或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规划与处理。

(二)制定财务战略目标

医药企业稳健的财务战略是医药企业提高市场地位、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制定明确的财务战略目标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在制定财务战略目标的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保障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与质量,完善硬件设施,提高价值服务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选择正确合理的投资项目,加强配套资金与研发项目的管理,是资金运用的合理、到位。第二,加强对现有药品的运营管理,为后期经营活动所使用的现金流的筹资与支撑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第三,对被并购的企业加强整合,确保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预期利润的实现。第四,加强对财务人才的培养以及新经营模式的推进。第五,加强风险意识,提高抗风险能力,完善防范措施以及防范机制。

(三)财务战略的制定分析

医药企业的财务战略能够促进企业战略的资金的有效流动,并且能够对企业的内外环境以及资金流动具有长期性和创造性的影响。医药企业进行财务战略选定可以采用Swot分析方法,它是根据医药企业的内在条件设立的,可以帮助企业分析出竞争核心以及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制药行业,这种方法应用极为普遍,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为公司的财务战略制定提供强有的依据。制定财务战略除了结合分析方法之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第一,减少风险。减少风险,缓解企业的内部矛盾,并且对于浪费资源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第二,灵活的变动方案。金融行业会因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并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的发展契机为制药行业也提供了便利,加快了企业的资金融通,针对于不同的国家政策以及银行利率变动,选择多种不同的财务应对方案,增强应对的灵活性、多元化,可以节省资金成本。第三,加强投资战略。在政策以及股东的投入下,医药企业的财务来源表现的相对宽松,在投资方向,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就企业的投资状况做好详细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利用数据分析企业所需的资金使用范围及合理的货币流量,为企业的投资规划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第四,完善融资战略体系。医药企业的融资方式大多来源于内部与外部的结合,如今这种方式实用性逐渐减弱,所以完善融资方式,即实现以内部权益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四)财务战略选择

根据Swot的分析原则,建立矩阵模型发现,稳健型的财务战略比较适合以资源优化以及提高使用效率为目的的企业,处于劣势环境的企业可以采取与营销管理相结合的财务战略,它能够使制药研发得到资金保证,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在战略选择上,大多数企业会选择稳健型的财务战略,这种战略不仅对医药企业的主营业务进行有效地支持,而且对医药企业的整体战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谨慎,医药企业的全局利益出发,以高质量、低风险、优服务为原则提高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

三、医药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分析

财务战略能够被合理的选择,就要把战略运用到实施过程中去,只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应用,它才会发挥独特的作用。对于财务战略的实施,要注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一)对于财务战略的重要程度要完全把握

资金投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财务部门要结合医药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做好预算,并且要评估风险程度,做好投资战略。资金投放数额有限,在有限的范围内,既要考虑不同职能的资金需求,也要考虑不同药品种类的资金运营需求,并且在资金流动性方面出发来制定长期资金的合理比例,对于外部资金的运营情况也需做好规划。

(二)促进企业公众化

目前,医药企业大多数为家族式民营企业,在制药企业中不乏有具备远见的企业家,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就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将其充分利用,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企业家会让自己的医药企业转换为公众医药企业,并且从资本市场获取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监督,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化条件助其快速成长。利用股票市场使家族式企业转变为公众化企业对医药企业来说是一种理智的选择,它通过有效的监督为企业的资金提供保障,并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族式企业还可以借助股市退市机制来使企业产权清晰化。

(三)制定上市目标,从基础上制造资本条件

医药企业在财务战略的基础上应该完善各项配置制度,保证财务战略的有效实施。医药企业上市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在上市之前要将各种潜在的隐患解决干净,所以医药企业在解决措施应考虑周到,因为上市医药企业会披露所有的信息,所以潜在的问题医药企业应该格外注意,也可以针对披露的隐患征询相关的处理办法,以便为资本运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医药企业的营运资金状况

资金营运是每个制药企业所追求的经营目标。如果资金营运大,带来的结果是收益低、风险较小;如果营运小,带来的结果是收益高、风险大。医药企业财务战略的有效实行必须结合会计学分析方法,掌握好资金管理及营运能力,控制好企业的成本、资产、负债与效益。在此基础上,财务部门还需对药品库存、医疗机械、药品原材料、药品产品等资产的运营情况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为医药企业的药品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提供保障。

(五)完善控制体系

对于财务战略的有效实行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控制管理,在资金投放环节需要有效的分配时间、任务和其它资源,并且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制度。避免资金投放以短期挤占长期,以减少年度预算缺陷。对于实际项目的控制,需要建立优先次序原则,并且制定相关的程序性政策,把具有战略性以及现实性的问题结合起来,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解决。

除此之外,医药企业的财务战略的有效实施还要综合资金周转、资产质量、财务团队以及股东利益等方面的因素考虑,为实现财务战略效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结束语

通过对医药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以及结合有效的分析方法,实行稳健的财务战略能够弥补一些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后果,本文件中对财务战略作出了制定以及有效实行的分析。医药企业制定有效的财务战略是医药企业整体战略的关键一步,它能带动医药企业举步向前,提高医药企业竞争实力,为医药企业创造成功的契机。

参考文献:

[1]蔡晶晶.上市医药企业财务舞弊行为的成因与防范探索――以HY医药企业的财务舞弊行为为例[J].企业经济,2011,05:177-179

[2]刘敏.基于logistic模型的制药行业上市医药企业财务预警研究[D].南华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