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十篇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十篇

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0:42

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篇1

03新年献词

坚定信心克难奋进抓住机遇再创佳绩胡怀邦李军

06专稿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泛长三角区域经济融合与发展胡怀邦

09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与政策

――2009年交银宏观经济圆桌会议纪要

18专家视点

全球经济衰退下的中国机遇夏斌

21博士后征文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银行风险管理李红侠

27国内商业银行个人资产业务发展研究梁文宾/卢丽

31国际金融

美元贬值的内外因素、目的及衍生效应李素琴

36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索游春

40美国投资银行制度之我见冯晓菲/姜凌

4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稳步推行金融创新促进银行健康发展孙德顺

48逆经济周期的审慎监管制度:动态准备金及其实践陈颖/尹一婷

52基于价值链模型的流程银行变革研究李翔

57金融论坛

我国高速公路投融资: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聂育仁/董静

60日本跨国金融并购的经验与教训束庆年

2月份

04专稿

人民币国际结算的重大意义与现实挑战交通银行课题组

10人民币汇率回顾与展望王树同/周艳

14有关我国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议景建国

18博士后征文

汇丰集团私人银行案例研究及启示叶菲/张红军

25金融危机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郑新广/刘义成

30金融监管

中国银行业市场约束状况及其对监管有效性的影响阮建文/朴一/杜艳

33国内金融机构接受赤道原则的问题与实施建议唐斌/赵洁/薛成容

37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以事业部制改革推动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发展肖小和/陈江伟

41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租赁业务的策略研究费伦苏

44it业务

关于加强电子银行建设的思考金百根

47农村金融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对我国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启示周建明

50论农村金融市场构建仇晓洁

54信贷配给、民间金融及农村社会环境赵永亮/张记伟/郭祥

58关于民间融资存在问题的思考刘安琪

60金融论坛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态智能型产业分类模式研究丁超

3月份

04金融危机

美国财政政策激励作用的再认识马丁・弗尔德斯坦

08全球金融危机的新自由主义本质与我国的战略抉择肖林/任新建

12找准扩大内需着力点防止经济“启而不动”樊彩跃

16全球经济萧条背景下的中国税制改革周红芳

20博士后征文

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比较研究高山

27商业银行发展的十大趋势姜海军

33国际金融

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原因分析马荣华

38关于货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趋势施娅

42资本市场

限售股阴影下的“大小限”问题探析任海舰

46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与评级机构的监管罗平/尚静

49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经济资本在我国银行资产管理中的运用林佳瑜

53次贷危机、银行业转型与流程银行的反思唐国储

56中小企业融资

基层商业银行的基础客户是中小企业任宪富/赵晓军/刘伟

59以开发性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孙雅璇

4月份

04专稿

着力建设商业银行稳健运行的微观基础杨家才

09从全球通胀到美国金融危机

――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发展逻辑及中国对策夏斌

14国际金融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难以发生根本改变迈克尔.杜利/戴维.福尔克茨.兰多/彼得.加伯

19美国经济去杠杆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杨金梅

24金融危机下的香港联系汇率制:坚守还是放弃?刘静

28博士后论文

新一轮金融风暴正在逼近?

――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形势的再判断张宗新/刘逖

3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金融海啸与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应对邓黎阳

35关于商业银行潜在问题的深层思考刘晓婷

39资本市场

证券投资基金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王彬

45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现状及展望史晨昱

50基于Dea方法的我国证券公司经营效率分析边晓磊/陈学彬

56金融会计

公允价值计量对资产价格虚拟的隐蔽效应及监管对策齐东平

60金融工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最新修订及对我国银行监管的影响刘振宇

5月份

04国际经济圆桌会议

全球经济:困境与转折

――2009年交银国际经济圆桌会议报道张燕生/江瑞平/管涛/张建华/徐明棋

13专稿

金融危机的后震荡波卡玟・m・蕾妮海特/肯尼斯・罗格夫

17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转型的范例梁建邦

20国际金融

积极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

――改革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研讨会纪要

23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变化趋势及我国对策曲凤杰

26关于美国次贷危机国际蔓延渠道的探讨徐艳/何泽荣

30经济危机形势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梁曙霞

35博士后征文

银保协作视角下担保信用风险分散的机理与路径研究顾海峰

39信贷管理

并购贷款:商业银行的机遇和挑战章珂杰

43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思考於颖华

47风险管理

新资本协议下信用风险限额的界定与测算方法赵正龙/王定铮/张峰/汤薇薇/金鸣

52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刘红忠/许一览

56信用卡业务

影响银行卡追透的相关法律问题及其对策陈福录

59关于改进我国银行信用卡市场的思考戴萦袅

6月份

04专稿

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无能为力吗弗雷德里克・米什金

08宏观经济

债务危机离中国有多远

――中国对外债务可持续性状况评估管涛

11我国外汇储备的性质及其使用问题探讨刘崇献/徐枫

16论社会收入差距的有效调节谭丹/张红

20资产价格波动与中央银行的目标

――理论分析与政策框架张睿锋

24金融中心建设

集聚金融优势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研究于永达/王浩

29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法制建设探讨吕炳斌

33博士后征文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计划分析与展望罗猛

39财富管理

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张龙清/孟倩/潘江姗

42金融监管

金融危机对我国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影响王胜邦/陈颖

47寿险公司适用弃权与禁止反言原则的影响与对策李富贵/徐家俊

50房地产金融

房地产项目的金融择优性支持与风险控制邓薇

54借鉴与思考

关于美国清理不良资产应对危机政策的研究束庆年

58淡马锡与挪威全球养老基金经营管理的比较分析乔蕾/郭秀君

62赞助营销与品牌价值塑造的关联分析郭廷有

7月份

04专家视点

实施更有效的投资刺激计划和经济稳定政策阿兰・欧尔巴哈

07金融监管

资本监管制度的重大改革:提高资本的质量和水平罗平

11监管套利: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时辰宙

16金融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胡少华

21新型金融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王竞/张静

25国际金融

美元汇率:短期波动、中期趋势与长期命运

――美元汇率决定要素的分期限研究与走势预测程实

32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条件的重新思考斯琴图雅

36博士后征文

把握世博契机发展会展经济

――兼议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李亚瑞/李亚敏

40资本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研究王莹

44杠杆率限制与资本监管有效性研究潘再见/陈振

49金融并购

经济萧条时期银行的并购与成长

――以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为例李文魁

54金融创新

美国金融危机中信用衍生品的风险及作用机制

――兼议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启示龚斌恩

59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试论金融危机中法律回应的局限性张敏

8月份

04专家视点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交通银行课题组

10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政策推动下的脱钩:调高2009年-2010年预测王庆/任永欣/章俊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研究杨明华/王林超

22国际银行业

2009年:外资银行在中国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

25自愿承诺视角下赤道原则的功能分析

――基于人权与环境中心在乌拉圭orion项目融资的申诉实践陈胜/冯守尊

30美国社区银行的最新发展和危机中的财务表现孙章伟

35博士后征文

在本土化实践中寻求金融创新

――国内私人银行业务评析与展望叶菲

41后危机时代美元地位研判及约束美元的对策李建军

46商业银行与期货业合作模式研究张志勇

50金融危机

试析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在次贷危机中的作用李佳/王晓

54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北京地区银行业交叉销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傅巧灵

59农村金融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农村微型金融模式的探讨顾建强

62尤努斯模式并非中国“三农”问题的治本之道王守贞/许可/邢增艺

9月份

04专稿

认真吸取经验教训有效推进金融创新李军

09宏观经济

中国的汇率政策和亚洲贸易aliciaGarcia-Herrero/tuuliKoivu

15经济复苏处于关键阶段宏观调控更应着眼长远蔡金荣

21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依赖和模式安排褚华

25国际银行业

2009年度“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述评李石凯

31博士后征文

论货币政策与资产泡沫

――兼论当前货币政策的动态微调方友林/陈茉

34金融危机

金融结构演进中资产泡沫与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

――对中国金融结构发展的启示马方方

40论美元本位制下次贷危机的扩张机制顾京

45从金融危机看巴塞尔协议的监管有效性苏子杉

49风险管理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风险及其防范仇书勇/龚明华/陈璐

54创业板市场对商业银行发展机遇探讨黄娅丽/单宏伟

58金融研究

履行社会责任推动战略转型

――交通银行成立金融研究中心的意义及其任务连平

61书评

《交通银行历史货币总览》述评张继凤

10月份

04专家视点

资产价格应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因素连平/徐光林

09行长论坛

努力探索基层行推进“两化一行”战略的科学发展之路顾生

12宏观经济

中国出口中的汇率传递和计价货币崔历/舒畅/常健

17伯南克的货币政策思想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杨碧云/易行健

21浅析流入我国境内国际热钱规模的估算方法谢春凌

24博士后征文

金融功能的全球化发展与银行业国际化胡月晓

28信用卡市场的竞争与定价曾刚

3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上市银行应当重视并加强市值管理朱克鹏/杨涛

37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全额资金法预算考核模式的探讨李瑞梅

40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郭桂环/王志亮/门

46风险管理

次贷危机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管理策略薛宏立

51信贷工厂”模式的运作机理研究林春山

54外汇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蔡震

58金融与法

金融危机的法治思考全先银/胡滨

11月份

04博士后论坛

后危机时代的中资银行发展战略与业务创新

――2009年交银博士后金融论坛纪要

09国际银行业

全球金融危机对东亚地区银行业的影响michaelpomerleano

14世界银行业产业组织与发展趋势鲍延磊

19宏观经济

货币危机:资产运营视角的诠释和预警张宝林/何小锋

23人民币汇率走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杨琳

27国际能源价格走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丁宪浩

32行长论坛

关于商业银行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若干思考谭曙光

35博士后征文

外资银行进入与中资商业银行的效率改进孙兆斌

40富国银行并购特征、绩效评估及其启示肖建军/黄彦菁

44系统性风险及其监管:国际经验及启示罗猛/陈颖/王胜邦

49资本市场

创业板市场与中国创新型经济发展胡妍斌

51关于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理性思考邢剑琛/王孟夏/王林

54关于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及业务管理的几点思考朱俊

57宽松货币政策下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王飚/李炎军

60中国近代银行的文化启悟何成钢

12月份

04专稿

在第四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的致辞胡怀邦

06第二届交银经济学家论坛

金融监管的五个前沿问题谢平

09抓住海西建设机遇促进福建经济金融快速发展张志南

11抓住历史机遇全力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钱文挥

13危机挑战下的海西金融发展机遇

――第二届交银经济学家论坛报道

19宏观经济

关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我国金融开放的思考夏斌

21站在十字路口的人民币汇率:回顾与展望欧明刚/蔡鸿志

26博士后征文

我国银行间短期债券回购利率风险的度量研究徐光林

32风险管理

船舶贷款风险防范研究刘蜀曦

37我国财产保险业的风险管理与制度创新洪洋

40项目融资模式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防范方法徐冬冬

43金融危机后我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研究初昌雄

47商业银行非标准仓单质押融资业务风险防范康灵/谭芳丽

51借鉴与思考

汇丰银行获取“嬴的权力”战略的启示杜静

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篇2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程回顾与展望

低可得性环境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发展负责任金融的契机(一)

小额信贷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三)

公司治理与金融危机——得出的结论及《oeCD公司治理原则》执行过程中的好做法(四)

《社区再投资法》:过去的成功及未来的机遇(中)

信用评级市场培育、监管实践与思考

企业资信评估体系研究——基于评估基础和评估环境变化的考量

三季度银行间市场走势分析

新加坡金融业争议调解机制

陕西信贷市场运行的金融排斥问题研究

非诉讼方式解决金融纠纷问题研究

完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的对策

欠发达地区房地产市场“繁荣”现象简析

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与金融支持

农村互助资金组织和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基于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的分析

有效防范基层央行货币金银业务风险的思考

优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行员绩效考核机制的研究——基于对陕西省辖区干部职工的问卷调查

对金昌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绩效的调查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预定利率市场化必将促成寿险市场多赢局面

充分发挥金融在科技自主创新中的促进作用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以宁夏为例

关于加强陕西省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的意见

以原则为基础重新设计《住房抵押贷款披露法》和《社区再投资法》数据(上)

建议采用“综合调控法”摆脱住房困境

对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思考与建议

金融促进陕西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与实证研究

资产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综述

电子金融领域中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探析

英国支付体系风险监管的启示

《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规》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生态金融产品发展综述及启示

国外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

对西北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情况的调查

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实施核算监督一体化的初步探析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调查——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为例

陇南私营个体企业发展与贷款融资情况调查

反洗钱在预防和惩治腐败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我国本轮经济周期调整中的产业区域间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

美国《社区再投资法》(1977—2009):三十年来在争议中的不断变革、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下)

国内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创新综述及启示

经济欠发达地区惠农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防范我国上市公司第四季度利用新准则操控利润的方法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金融支持探讨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约束及思考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返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熟模式及成效——来自陕西省商洛市的调查

对巴州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协调性的分析与探讨

支农再贷款政策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前景广阔——基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实证调查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股改的成效、问题与建议

经济刺激计划对西部现金供应的影响——基于宝鸡市的实证分析

延安石油企业与金融业关联性分析

对严密防范虚假投资行为的思考与建议

金融危机下促进安康蚕桑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浅谈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篇3

>>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改进策略我国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金融混业经营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谈我国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混业经营趋势下的我国金融监管改进策略金融危机下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对我国的启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的金融监管改革论我国金融监管的改革方向混业时代下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思考混业经营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变革问题研究混业经营下的金融监管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重构的思考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改革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对策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与对策建议论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论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浅谈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全面开放格局下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2-07-13]

2.李佳.混业经营条件下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研究[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7(12)

3.李成.中级金融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刘卫东,晏艳阳.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思路[J].现代经济探讨,2009(6)

5.罗新培.美国金融监管法律与政策困局之反思—兼及对我国金融监管之启示[J].中国法学,2009(3)

6.刘明康.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开创银行业监管工作的新局面[J].中国金融家,2003(3)

7.李金泽.银行业消费在保护法制与自律机制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兼论我国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金融研究,2004(10)

8.吴弘,徐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理探析[J].东方法学,2009(5)

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篇4

abstract:thisglobalfinancialcrisisistheheaviestonesincetheGreatDepressionof1930s.theglobalfinancialcrisishasdeepsocialandeconomicalorigins.thisarticleanalysistheoriginsofglobalfinancialcrisisandhowitinfluencesonChinesebanks'operation.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商业银行;经营

Keywords:globalfiancialcrisis;commercialbank;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F830・99;F8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138-03

0引言

在金融方面,美国一直处于全球领跑者的地位,我国在建立现代金融制度的过程中,美国的金融制度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参照。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次贷领域,并迅速在金融系统蔓延,表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金融制度存在根本性缺陷。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研究,对于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制,确保信贷安全稳健运行,进而保障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地健康发展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研究,深入了解造成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和机理,揭示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的影响,研究总结其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启示,探讨如何在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应对危机、支持经济发展,防范信贷风险,促进我国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1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1.1危机的直接原因分析

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来看,造成危机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

(1)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

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历了战后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2001年it泡沫破灭后,为了刺激经济,美国采取了极具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经过13次降息,到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1%,创45年来最低水平。对利率极具敏感性的房地产市场价格急剧上升。自2003年以来,每年都有经济学家警告说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将会破灭[1]。2007年8月,美国房地产泡沫终于破灭,次贷危机爆发,由此引发了自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

(2)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利率的调整。

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繁荣,然而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逆转。到2005年6月,经过连续13次调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4.25%。到2006年8月,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标志着美国扩张型货币政策完全逆转。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成本,开始发挥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房价下跌,按揭违约风险加大,至2007年导致次贷危机爆发。

(3)金融资产证券化过度发展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工程技术取得长足发展,资产证券化发展迅猛。金融工程学家可以针对任何现金流设计出市场化的金融衍生产品。结构化金融产品使得信用级别低的客户可以获得金融支持。针对次级贷款的证券化和房地产市场相互推动成长。次级抵押贷款经过多次打包、分层处理形成CDo、CDo2、CDo3等多级证券产品,衍生品市场严重背离基础资产交易规模。据统计,2003年至2006年,信用衍生类金融市场规模膨胀了15倍,以达到50万亿美元的惊人规模。证券化将众多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联系起来,房产价格下跌导致各类金融衍生产品价格迅速缩水,市场迅速萎缩,产生连锁反应,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1.2危机的深层原因分析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是二十世纪初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全球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运行内在矛盾的集中反映[2]。造成此次世纪金融海啸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1)金融系统运行中的内在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金融领域面临的内在结构性问题也在不断深化。这些内在的矛盾与问题交织发展,相互作用,最终促使危机的爆发。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包括:以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存在问题,过度追求利益过程中的过度风险承受;信用评级机构的委托问题;金融自由化导致的金融监管问题;微观金融风险管理与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割裂和矛盾;结构性金融产品的特殊风险特点与监管之间的协调等。

(2)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内在矛盾。

金融危机反映了经济运行中的失衡问题,如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失衡、储蓄与消费的失衡、进口与出口的失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等等。

(3)经济体制与经济思想方面的问题。

经济运行的问题,可以追溯到经济体制和经济思想方面的根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市场化趋势不断发展,两次石油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资本主义滞涨危机,使得新古典经济思想取代凯恩斯主义而成为主流经济思想。20世纪末,剧变和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最终形成了全球市场经济体制。推崇市场机制,放松政府监管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主要趋势。市场经济固有的盲目性和社会经济日趋复杂的社会化程度之间的矛盾不断累计加深,这是导致危机的重要根源。

(4)伦理道德方面的反思。

经济主体的行为总能找到最终的道德根源。此次金融危机从一开始就充满着伦理道德的色彩。一方面企业破产,经济下滑,失业率上升;一方面却是金融资本的自私与贪婪。市场主义思想的重要伦理基础是对财富的追逐和私利的维护。人们只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被不断压缩至单一的市场交易关系之中,从而形成了异化的伦理道德。此次金融危机实质上是道德危机,资本的贪婪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2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经营影响

2.1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的短期影响

短期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具有两个方面的直接影响: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尚未见底,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行业结构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作为和经济周期依存度很高的银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对商业银行市场竞争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都将是一场研究的考验。

其次,国家应对危机,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大批基础建设项目投入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空前,都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前所未所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发展机遇,控制经营风险是商业银行必须很好把握的问题。

2.2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的长期影响

从长期来看,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将动摇许多原有的思想、理论和经营模式,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产生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新古典经济理论为基础,以资产定价理论为核心的微观金融理论获得长足发展,借助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对风险进行组合管理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流方式。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表明,组合管理可以局部分散风险,但不能解决整体系统性风险[3]。

我国银行业近年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借鉴国际先进风险度量模型,风险组合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从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业绩考核、业务流程等方面,我国银行业也积极向国际银行业靠拢,但此次金融危机对西方银行的运营模式提出了考验。我国银行将在如何立足传统,又借鉴吸收国际经验与教训上求得权衡与统一。

3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启示

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首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社会经济理论与实践不能照搬别国的理论与做法,必须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社会经济理论与实践道路;

其次,信贷风险仍然是最大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在经济社会联系不断加深,而我国的直接融资比重较低的情况下,必须保证信贷融资渠道畅通和信贷安全稳定至关重要;

第三,西方自由金融体制及其金融理论基础还存在根本性的缺陷,需要进一步整合、完善和发展;

第四,必须加大对银行业的监管,要正确处理好竞争、效益、风险之间的关系;

第五,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金融机构经营中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绝不能成为唯利是图的资本工具。

参考文献:

[1]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J];《当代亚太》2008(5):14-32。

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引言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篇6

3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制度本质的分析思路和基本观点,为我们解析这场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性危机,以及思考如何有效规避、防范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一,要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交换的矛盾为出发点来分析和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深刻探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及其制度本质。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潜伏在商品和商品交换的内在矛盾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决定了在进行广泛的商品交换的过程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商品交换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因为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商品者占有生产资料,生产多少,怎么生产以及如何分配都是他私人的事。社会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不是供给自己消费的,它是为他人和社会需要而生产的,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要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而在交换的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的矛盾实际上都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对抗性和不可克服性,也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深入探讨和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深层原因,要把视角着重于社会制度的层面之上。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演变的集中反映。国际金融危机说明资本主义是必然走向和趋势,但从现阶段来说,在各国政府各项措施的运作之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的,但资本主义正是在一次次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走向衰落的。

第二,必须充分认识市场经济的两面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遏制市场经济发生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因素。毋庸置疑,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最有效地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之下,生产过剩常常发生,并且以此引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很长的时期里,发挥了强大的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大作用,创造了巨大经济财富,推动了资本主义几百年的迅猛发展。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更加推动了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迅猛膨胀,使商品和商品交换固有的内在矛盾不断激化,引发一次次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此来调整和制约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以将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预防类似西方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

第三,我国应对金融风险,既要治标,又要治本;既要从体制层面上防范,又要从制度层面上加强防范,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人民当家做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制度层面建立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建立规范管理的根本措施,形成安全的屏障,对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对等单元进行调控。二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以防范和约束企业的市场行为,使之朝向公平、有序的竞争方向迈进。三是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方面,要积极建立有效的监督、调控、预防和警戒措施,特别是在高风险的金融行业、一些历史以来所形成的垄断行业,更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调控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牙膏工业.马克思早为金融危机开出药方[n].青年参考,2009-05-01.

[3]张宇.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n].人民日报,2009-06-19.

[4]李其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看当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j].国外理论动态,2009(7).

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篇7

【关键词】国际性金融危机,生成,传导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形成的国际性金融危机,不仅改变了世界的经济实力格局,也使我国在经济发展形态上不断反思。当前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究竟是什么,近年来一直在各学派经济学家中间争论着。新古典经济学学派认为,危机根源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国家干预学派则认为,危机应根源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缺位。不难看出,两派的观点可谓是旗帜鲜明,却莫衷一是。考察目前争论的理论前提可知,其都是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这就意味着,人们只能从表面的运行角度,对金融危机的诸多信息给予理解。

在上述背景下,笔者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阈下,来审视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生产和传导。在此之后,笔者还将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下,探讨我国金融业的业态优化路径。

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生成机制分析

金融危机是伴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本质在于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之间严重背离。因此,仅在金融监管与否上绕圈子,无助于理解金融危机生产的机制。具体而言,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指导理论的偏见。众所周知,在上世纪8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逐渐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官方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在此理论指导下,政府官员对于市场机制的全能性给予充分信任;而金融机构则在该理论指引下,要求“政府监管”退出金融市场。从而,这就直接形成了美国金融业长期膨胀发展的制度根源。这一理论偏见不仅从制度面影响到政府公权力的行使,也从经济哲学的高度影响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社会生态。

(二)劳资收入分配的失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资关系天然存在着对抗性,尽管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相对改善了劳资关系,但在新自由主义思潮泛滥的90年代,历史却倒退了。上文所提到的“社会生态”,可以理解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此经济哲学影响下,社会收入分配逐渐向资本性收入倾斜。根据数据显示,美国工资性收入只占收入总量的23%左右。从而,民众有限的收入数额严重制约了社会的有效需求。为了拉动内需,从克林顿政府时期就期望通过发展房地产业,来获得范围经济的效应。结果,广大民众的有限收入水平,则成为日后次级贷产生的潜在风险。

(三)金融风险转嫁的无度。为了广大民众购买房产,那么在房贷领域的金融创新则成为必然。在零首付的优惠政策下,美国商业银行将这些劣质贷款,通过打包所形成的基金产品形式,被房利美、房地美认购;之后,在二者金融再创新的基础上,向社会公众销售。由此可见,当因房贷利率上升所导致的断供现象出现,自然沿着金融衍生路径的逆向轨道冲击着美国金融体系。

从而,在长期的历史动态演进下,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了。最终,又在开放经济体范围内形成了国际性金融危机。

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分析

考察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实则需要引入“实体经济”这一中介。至少从我国被传导的角度来看,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具体而言,传导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金融危机形成了贸易保护主义。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国家的打击最大,主要表现在政府债务直线上涨,伴之着国民经济增速下降、失业率上升。针对这一现实,一贯推销贸易自由化的美国也奉行起贸易保护主义来。不难知晓,正因西方国家市场的萎缩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导致了我国诸多外向型企业的破产倒闭。从而,在实体经济面冲击着我国国民经济。

(二)人民币与美圆比价一直处于上升通道。美国面对消费乏力的国内市场,努力寻找着海外市场。为了降低自己产品的出口门槛,一再要求我国提高人民币的外汇比价。按照标准比价表示,目前1美圆=6.2元人民币。这就意味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出口压力大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三)国外大量投机性热钱流入我国金融机构。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相对较高的利率。国际上大量的投机性游资流入我国金融体系中。这一现状不仅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还造成我国金融体系的统统性风险。不难理解,在资金逐利性使然推动下,若大量热钱突然抽走,将导致我国金融体系面临崩溃

三、上述背景下我国金融业的优化导向

结合以上论述,我国金融业的优化导向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1)强调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契合。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则是典型的反面案例。(2)增强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不难理解,在资本逐利性推动下,金融机构形成投机动机,从而需要政府的监管来抑制。(3)设计出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金融制度的建构非常重要,这需要金融界、学界、政府机构的共同努力。

最后,笔者强调着力打造“银企互联业务”。具体而言,以企业运营为核心的信息流、资金流的交互机制;同时,企业与银行间形成正和博弈态势。从而,形成我国金融业健康稳定的发展路径。

四、小结

当前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究竟是什么,近年来一直在各学派经济学家中间争论着。新古典经济学学派认为,危机根源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国家干预学派则认为,危机应根源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缺位。而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阈下,来审视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生产和传导。

针对我国金融业的优化路径,应强调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契合;增强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设计出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最后,将充分借助目前的信息技术,构建“银企互联业务”。

参考文献:

[1]傅雪莹.全球金融危机传导的地理层级性及其对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启示[J].地理科学,2010,(4).

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篇8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美国金融危机;结构性矛盾;启动国内需求;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F091.9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62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133-02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显示,一季度GDp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美国商务部2013年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第二季度美国GDp增长1.7%,这是美国经济连续第3个季度增速低于2%。以上数据表明,在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美国的经济形势没有发生根本好转的情况下,我国经济面临着下行的压力。新一届政府的思路和应对措施引发了广泛关注,英国巴克莱资本创造了一个新词经济学,用来概括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其内容有三个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如何认识当期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政府政策的针对性和效果十分重要。

二、马克思危机理论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再次受到了各国的强烈关注。学术界运用马克思经济理论对危机进行深刻的解读,揭示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马克思经济理论在对现实经济问题解释方面的深刻性和科学性再次得到肯定,被人们广为接受。虽然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机理和我国当前面临的现实经济问题有所不同,但细细品读马克思危机理论对理解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问题,有一定启示意义。

在马克思经济学框架中,经济危机源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供求失衡导致市场自发性出清功能失灵。马克思的危机理论由两个层面组成:第一个层面是交易方式创新和虚拟经济发展导致了对实体经济的偏离。虚拟经济的发展给生产和消费带来巨大的伸缩性,使生产和消费可以突破实体经济的限制而虚假的增长,这进一步加重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第二个层面为社会总资本运动中的不同部类由于难以同时实现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而导致的社会再生产难以为继。马克思用社会总产品来分析资本的运动过程,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可以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为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第二部类为生活性消费的消费资料。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全部产出必须在总量和结构上符合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补偿需要和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需要,第二部类全部产出必须在总量和结构上符合两大部类对生活资料的补偿需要和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需要。

三、当前我国要警惕马克思危机理论第二层面的风险

美国金融危机是发端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贷款供应商向低信用度、低收入阶层发放房产抵押贷款,贷款供应商通过资产证券化,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大量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将风险分散给其他投资者。当美国政府调控经济连续提高利率,房产价格持续下降,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上升,导致基于抵押贷款的证券市场价值大幅缩水,市场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危机由信贷市场扩展到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将原有金融产品反复打包并发行新的衍生产品,金融衍生品具有杠杆效应,经济繁荣时放大账面资产规模和利润,造成金融衍生产品的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规模,创造了大量虚假需求,进一步加剧了过剩。2007年美国的GDp约14万亿美元,全球GDp约为56万亿美元,但全球金融衍生品规模多大400-500万亿美元。从危机的发生过程来看,美国金融危机和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偏离实体经济有关,属于马克思危机理论的第一层次。

我国当前的经济情况则和美国危机发生前的经济情况有所不同。当前美国的经济呈现出以金融资本为核心的虚拟经济的特点,美国的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过度、金融衍生品过度发展有密切关系,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短,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金融创新层次不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还远远没达到美国的程度,且还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如果说美国金融危机更多是属于马克思危机理论第一层次,而我国当前则更应该警惕由于部门失衡、结构性因素而导致的第二层次的危机。改革开放后30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平均9.88%的高速增长,似乎并没有出现西方那种经济衰退的迹象。但其实多年的高速增长累积了巨大的结构性矛盾,这些结构性矛盾才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并着力去解决的宏观经济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有可能演变成结构性危机,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缺乏可持续的增长动力,步入发展中国家陷阱,陷于长期的低增长或衰退泥潭。当前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经济结构,偏向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和出口,内需不足;产业产能结构,偏向制造业及其产能过剩,服务业发展滞后;资金流向结构偏向国企、房地产和美国债券;人口结构偏向老龄化、低端化、教育贬值;城乡结构偏向城市;地区结构偏向东部。

这些结构性矛盾,为我国经济积累了长期风险。如经济结构失衡,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仍然不明朗的情况下,我国通过国外市场消化内部产能的空间变小,而内需不足,国内市场还不能形成对外部市场的有效接替,这会进一步形成依靠政府投资的路径依赖,加剧了产能过剩,错过了把重心放在培育国内消费的时机。产业产能结构失衡,导致部分行业形成严重的过剩,甚至整个行业面临亏损,如钢铁行业。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央出台的4万亿投机及地方的配套投资计划,扩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扩大了这些资源型产业的需求,为这些行业积累了巨大的产能。同时一些能够创造众多就业的服务业及一些决定我国长期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却一直发展滞后。产业产能结构失衡,造成了投资的低效率,损害了我国的长期供给产能。资金流向结构失衡,制约了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降低了经济的活力,不利于就业扩充,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形成房地产市场泡沫,还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形成挤占效应。经过30年的改革之后,国有成本占社会资源在60%,创造的GDp是28%,而解决的就业只有6%,占社会资源不到40%的民营资本,解决的就业在90%以上,创造GDp在62%。我国下一阶段的产业升级,走出依靠生产要素密集投入的粗放型增长,很大程度上需要雄厚的人才支撑,而人口结构的失衡老龄化、低端化,严重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以上的结构性矛盾,使我国经济运行比例失衡、不协调严重,为我国经济积累了长期风险,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结构性问题为何长期悬而未决呢?纵观近几年我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我们实际上走入了一个循环怪圈,由于国外宏观经济低迷,为了保增长,出台刺激性政策,大力启动政府投资计划,加大了对投资的依赖,造成产能过剩、国内消费市场难以培植起来,将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推迟了下来,随着经济体规模越来越大,它的危害有可能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解决。因此,当前我国要警惕马克思危机理论第二层面的风险。

四、应对的政策选择

针对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供给与需求,结构优化的角度去考虑,化解我国的结构性矛盾。

(一)设计启动和振兴国内消费需求的一揽子方案。纵观一些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史,强国经济的长期繁荣无不是建立在强大的国内需求之上,如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有强大国内消费需求支撑的经济才是可持续的、平稳的,才是真正的经济强国,能够保持对外界风险的强大免疫力,即使在危机发生后也能有迅速的恢复能力。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等因素影响个人消费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大力提高居民的收入,可以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大繁荣的市场环境,出台一系列民营经济大繁荣的扶持政策,鼓励它们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健全民营经济进入某些行业的壁垒,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向居民和企业实行结构性减税;另一方面要着力关注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健全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此外应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解决看病难、上学贵、住房贵的问题,使居民在消费之时无后顾之忧,方能释放出消费潜能。

(二)从供给因素方面,要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结构性矛盾。走出“结构性怪圈”,需要靠创新驱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找到利润增长的源泉。为应对危机的一系列刺激政策,虽然能显著地减少外部危机的冲击,但具有短期效应,同时会拖延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时间,使结构性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在创新驱动方面,熊彼特的理论或许能给我们以启示,它认为创新浪潮在市场经济繁荣和萧条的周期交替中有至高无上的作用,新的创新浪潮出现时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的繁荣。因此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关乎未来的战略性产业的支持和引导,确保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方面保持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大力塑造有利于企业家群体诞生、发挥作用的市场环境,建立一系列培育创新、支持创造的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晖明.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方绍伟.中国为什么没有经济危机[J].智富,2013,(08).

[3]韦森.目前世界经济衰退的深层原因与中国的合宜宏观政策选择.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篇9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原因最新特征启示

自2007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进入公众视线,到2008年9月美国金融市场再起风波,其间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在最初强烈震撼美国金融市场不久,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惊天巨浪。从程度上看,今日的局面是美国次贷危机向全球金融危机加速转化的产物。而此次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猛烈冲击已使得大洋彼岸的国人感到了阵阵寒意。本文意在评析此次金融危机形成根源,刻画现阶段金融危机的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经验与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形成根源分析

基于特殊性和一般性划分标准,这次金融危机既有属于其自身的特殊缘由,又有与其他金融危机相同的根源。前者站在微观视角上,审视信贷结构产品对于危机爆发所起的作用;后者置于宏观视角,利用经济形势和金融系统的更迭变化解释危机的形成。下面将分别加以分析。

1.次贷危机形成的特殊根源

以往金融危机不同,此次金融危机一个显著特点是信贷结构产品对于危机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当今的金融市场中,信贷结构产品作为信用风险转嫁的创新工具一直受到业内人士追捧,其规模也呈现出迅速扩张的趋势。然而此类产品的主要特性使之为日后的金融动荡埋下了伏笔。

第一,信贷结构产品收益高度非线性。在经济运行良好时,此类产品可以提供稳定的现金流,而经济陷入困境时,将诱发巨额损失。具体来说,这类产品对于资产价格、收入等易于受到经济周期影响的系统性因素是高度敏感的。这种高度非对称并且具有强门限效应的敏感度,将使得经济形势良好时,市场参与者难以对经济形势恶化后这类产品的损失情况做出确切的估量。

第二,和普通债券不同,信贷结构产品的风险分布具有更大的拖尾风险。危机爆发前已有很多文献指出,具有相同期望损失的债券和信贷结构产品相比,结构产品发生巨额损失的概率高得多,即拖尾风险较大。传统的信用评级仅仅考虑了结构产品的期望损失,极大地误导了投资者对于这类产品风险分布的认识。

第三,针对信贷结构产品的未来违约和风险分布的建模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依赖建模评估信贷结构产品的价值事实上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除了利用建模之外,无法对此类产品的价值进行更为有效的评估。然而,由于当前建模技术的局限以及历史数据的不足,使得模型参数难以估计。

以上特性是危机爆发前风险的积聚以及危机出现后引发的金融混乱的微观基础。在信贷结构产品大规模交易时,由于评级作用的不到位以及市场参与者对于风险的估计不足,使得整个市场中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危机显现后,这些特性使得市场参与者的损失超越预期,进而造成信心丧失,整个市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引入金融工程技术设计的金融衍生产品日益呈现出复杂化的特性,使得投资者甚至业内人士也对这些新工具缺乏必要的认识,为危机埋下了祸根。

2.次贷危机形成的一般根源

和以往的金融危机一样,此次金融危机再次反映了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的紧密联系。当经济景气时,信贷扩张与风险积累并行,纵然风险积累已经过度也会被强劲的经济增长所掩盖。当经济进入调整阶段时,先前积累的风险就显现出来,导致金融动荡,而金融系统的问题又将经济推向衰退。过度积累的风险往往通过发生灾难的形式释放出来。

过去的岁月中,金融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信贷和资产价格“繁荣萧条周期性”的强化,这种周期性是金融系统自身具有的。资产价格、存款贷款差额、银行内部风险评估都是顺周期性的,这些顺周期性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相互影响,使得经济波动被放大。在经济繁荣时,信用扩张,资产价格高企,而后这些高价的资产作为抵押获得了更多的信用额度;反之亦然。

上述金融市场的周期性是司空见惯的,进一步说,金融系统具有持续、显著偏离长期均衡的倾向,即金融失衡,随着金融动荡的到来,先前的失衡得以释放,从而表现为金融过度繁荣和萧条,周期性波动太大。金融失衡及其释放被定义为金融系统的“过度顺周期性”,且具有高度非线性的特点。

简言之,金融系统的过度顺周期性是高度非线性的,风险的积聚特别难以判断,而拖尾风险的积累让市场呈现出风平浪静的假象。一旦资产价格升高到极至近而反转,金融系统将遭受巨大的损失。次贷危机的发生就是金融系统过度顺周期性的最好例证。

二、现阶段金融危机的主要特征

随着次贷危机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加速转化,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呈现出了新的特征,这也是随着危机波及层面逐渐展开后的必然结果。

1.全球性金融危机

无论是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随后的俄罗斯、巴西、越南等金融动荡,无不发生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非核心区域,对于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程度有限。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发端于其国内的金融危机很快波及整个世界,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受此影响,全球经济衰退成为定局。

次贷危机爆发后,除了美国金融业遭受重创之外,欧洲和亚洲的很多金融机构因为深度参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而遭受损失。此后,金融危机引发全球范围流动性枯竭,迫使欧洲、日本等经济体的货币当局向银行系统注入巨资救市。而期间“百年老店”莱曼兄弟的垮台乃至冰岛政府的“破产”,令世人大为震惊。

与此同时,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美国股票市场的大幅下挫,并对全球资本市场产生严重冲击。美国金融危机向欧洲蔓延,引发欧洲股市动荡不安。2008年9月15日,英国《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了3.92%,德国DaX指数下挫2.74%,法国巴黎CaC40指数下跌3.78%。10月6日,全球资本市场迎来“黑色星期一”,英国《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了7.85%,创造了1987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德国DaX指数跌幅为7.07%,法国巴黎CaC40指数跌幅9.04%。而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市场更为惨淡。

2.系统性金融危机

此次金融危机发端于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最初的影响范围仅限于持有或经营次级抵押贷款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公司、商业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以及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子公司等。然而随着金融危机不断深化,波及面愈发广泛,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冲减次级贷有价证券,财务状况不断恶化,甚至出现了净亏损。面对这一情况,银行业普遍收紧了企业和消费者贷款标准、提高贷款条件,信贷紧缩开始困扰实体经济的运行。到此,次贷危机完成了向信用危机的转化。

信贷紧缩笼罩着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基金的机构投资者面临日益增大的赎回压力,流动性的紧缺使得货币市场总市值萎缩了。信贷紧张还提高了现有借款者的房贷违约率,并直接冲击了经营债券保险及信用违约担保产品的保险公司,导致其融资成本升高,债权人不断要求其追加债务担保。在信用市场、保险市场身陷困境的同时,金融危机还影响了公司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股票市场、汽车融资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形成了全面而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3.各种金融风险集中爆发的金融危机

从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的转化进程中,美国金融市场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悉数登场。危机发端于利率上调引发的利率风险以及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引起的违约风险;危机也因金融机构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进而减少同业拆放所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以及金融市场价格快速变动所导致的市场风险而不断加深,最后大量的交易对手违约导致的操作风险近乎使金融市场出现了去功能化的趋势。各种风险的相继爆发,使得金融市场的各个子市场陷入困境,而子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危机的严重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4.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互影响的金融危机

发端于实体经济的美国金融危机,终归又作用到实体经济,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因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本轮金融动荡首先源于地产价格泡沫的破裂。由于美国金融市场的规模数倍于实体经济总量,金融市场动荡严重冲击了实体经济。此次金融危机中,金融动荡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是:随着金融危机深化,信贷收缩笼罩市场,使企业融资成本快速攀升,甚至导致新增投资来源枯竭;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大幅下滑带来财富效应缩水,抑制了总消费。金融危机冲击了投资和消费两架“马车”,自然使得经济下滑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最终演绎了“房地产市场下滑导致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的循环过程。因此,金融危机最终能否结束,将取决于美国经济的表现尤其是美国实体经济的恢复状况。

三、此次金融危机的启示和经验

旷日持久的金融危机还在继续,但是危机前后暴露出的问题,以及针对危机采取的措施手段值得进行深入思考。毕竟危机总有一天将会过去,而到那时,如何将这次危机带给人们的启示和经验应用到未来经济活动中去,无疑具有非凡的意义。

1.放纵的金融创新成为此次危机爆发后备受诟病的一点。事实上,金融创新本身并不可怕,如何理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如何把握金融创新工具交易的合理规模才是我们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必须承认和美国金融市场相比,中国的金融创新不是过度,而是不够。我们不能永远在其他国家身后亦步亦趋,应当利用创新推动国内金融行业的发展。但是在引进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监管,用良好的监管保证创新品种的交易是符合标准的,不能任由创新品种的交易盲目扩张,这样才能保证现代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2.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以美国和欧洲的大型银行为师,一直将这些机构的先进经验作为制定战略的标杆。在当前危机的冲击下,可以借鉴的标尺骤然消失,我国庞大的银行“舰队”进入了丢失海图的大洋。危机暴露出的问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轨迹,即使调整发展的战略和思路,当前这个任务极为艰巨。事实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道理依然适用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大型银行的宝贵经验而规避他们的不足。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国际银行业有关行为准则和相关业务规则的制定和修改,发挥影响力,争取更强的话语权。

3.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发展及巨额救市方案即将出台,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海外金融机构及其他市场参与者的风险偏好,甚至出现了大量资金退出新兴市场的趋势,从而在全球金融市场引起更大的波动,其连锁反应甚至可能引发新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从而使我国涉外企业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对我国涉外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随着美国银行业在本轮金融危机中蒙受重大损失,国际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部分国际大银行面临日益紧迫的筹措资金、补充资本的压力,其中可能涉及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造中所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对此,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相关风险。

4.随着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宏观经济增长态势及经济实力强弱对比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财政赤字的持续攀升,影响美元汇率变动的因素呈现日趋复杂的特征,国际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幅度不断加大,为此,我们应密切关注美元、欧元及日元等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动趋势,及时调整国内资产结构,适当分散币种结构,以防范可能出现的汇率风险。

参考文献:

[1]徐克恩,鄂志寰.美国金融动荡的新发展:从次贷危机到世纪性金融危机.国际金融研究,2008,(10).

[2]刘克崮.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管理世界,2007,(12).

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篇10

2.金融教育研究建设新农村背景下农业银行信贷扶贫的创新余茂辉,田甜,YUmao-hui,tiantian

3.金融危机对新乡金融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张永波

4.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研究许勇,XUYong

5.我国货币政策实际最终目标的实证检验罗力强,LUoLi-qiang

6.对我国证券市场创业板发展的思考——基于美国及我国香港创业板的经验王丽坤

7.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次级债定价的影响分析石丹,王涛,SHiDan,wanGtao

8.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进趋势谢丽琴,XieLi-qin

9.国际货币体系重构问题新探刘彤,张靖涵,LiUtong,ZHanGJing-han

10.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研究——基于Yaron业绩评估框架陈琛

1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以中国为例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张娟,ZHanGJuan

12.中国农户借贷行为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李沂喆

13.上海建立再保险中心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徐英,XUYing

14.河北省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分析张春姹

15.我国铁路装备现代化融资研究陈文

16.基于VaR模型的江西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戎天

17.山东省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黄立新,李玉娟,HUanGLi-xin,LiYu-juan

18.四川区域经济演变预测中的马尔可夫链应用谢洪,XieHong

19.江苏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实证研究李怀建,LiHuai-jian

20.协调我国出口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策略陈学妍,姜丽丽

21.我国破产"管理人"的困惑与出路王从烈,wanGCong-lie

22.中国文化背景下劳资关系的特点及中国经验庞志,邢华彬

23.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的障碍——基于农村非农产业扩容的分析张玉鹏,ZHanGYu-peng

24.构建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式的思考胡明友

25.论2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英国对华政策王蓉霞

26.企业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及其治理机制苏强,SUQiang

27.eRp环境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探析李燕,LiYan

28.我国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设计初探裴海莲

29.中小企业后金融危机中财务管理问题解析及对策探讨沈加玉

30.基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控制的思考金融教育研究夏宁

31.师范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邱东升,谭菊华

3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对可持续发展的应答姚满团

33.地方重点院校投资学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王周伟

34.美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王凯

35.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师生关系构建徐锋华

3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整体优化李佳,LiJia

37.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抉择思考陶勤

38.论高等教育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龚家林,GonGJia-lin

39.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对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影响龚俊朋,崔丽娟,GonGJun-peng,CUiLi-juan

40.职业教育也可瞄准境外就业市场石水海,SHiShui-hai

4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讨李超萍

42.提升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思考李刚

43.视频资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陆彦

44.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论语》两英译本解读孔豪杰,赵晓霞,谢文静

45.从《奥兰多:一部传记》看伍尔夫的生死观黄路

46.解析亘古初期艺术创作过程——心智的关键苏漫

47.新闻叙事中"人物"的叙述作用分析李冬明,卢普玲

1.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建设李勇,陈学文,LiYong,CHenXue-wen

2.中国小型法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陆岷峰,张玉洁,LUmin-feng,ZHanGYu-jie

3.浅谈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及其法律救济杨汉国,YanGHan-guo

4.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博弈论分析文玉春,wenYu-chun

5.略论银行存折和银行卡上的钱的归属——由两则案例引发的思考马忠法

6.闽台金融合作的现状与发展陈小梅

7.我国商业银行小额账户管理费的探索许凤梅,XUFeng-mei

8.基于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问题的思考朱卫,ZHUwei

9.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监管——对加重责任制度的法律思考陈灵明,彭红彬,CHenLing-ming,penGHong-bin

10.网络金融犯罪的成因及其防治武向朋,wUXiang-peng

11.电子支付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王萍,杨庆红,刘超

12.创业板上市的相关法律问题解析胡玲丽

13.我国股市行业投资组合及启示——基于markowitz资产选择的e-V模型杜森,DUSen

14.沪深B股差异性的影响因素探析——基于指数、汇率、利率的相关性和oLS回归分析钱飞

15.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基于金融视角李芸

16.横向政府组织博弈视角下的公共政策执行失灵探究徐敏宁

17.绩效预算与我国财政体制的适应性分析谢芬,肖育才,XieFen,XiaoYu-cai

18.城乡"二元结构"成因的经济学分析谭昌林

19.制约企业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因素及对策研究闾燕

20.浅论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之路金文

21.人本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分析范春蕾

22.金融教育研究金融危机下我国网络购物浅析程雯

23.论电子商务环境下BtoC消费风险及防范龚冬梅

24.企业有效管理沟通的作用及对策研究周海燕,萧佳睿

25.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影响研究侯振兴

26.我国实施网络鉴证业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孙万欣

27.新准则下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探讨孙志洁,SUnZhi-jie

28.浅析农业综合开发中土地治理项目的财务管理王荣航,wanGRong-hang

29.南京国民政府审计稽察制度考论鄢定友hHttp://

30.研究性教学与研究生公共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汤志华

31.《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王雄军,wanGXiong-Jun

32.高校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初探王金兰,傅国华

3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五大定位浅析刘玲,LiULing

34.试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对现代教学的启示宋斌华,SonGBin-hua

35.破解农村教师语言规范化问题的思考廖肇银

36.高职学院《经济学基础》教学调查和改革许毓坤,陈雪丽

37.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杜素音,DUSu-yin

38.高职院校《经济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探究葛琳

39.口语交际障碍分析与教学对策研究张亮平

40.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校园何毅,高骊

41.切实加强新时期青少年诚信教育张莹,吕青,ZHanGYing,LVQing

42.大学英语课前展示中的审美因素郭良英

43.从功能文体学看《雪夜林畔小驻》之汉译黄路,邬华

44.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研究张芦军,周笑平

45.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美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严红兰,YanHong-lan

46.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教学新模式石蕊,SHiRui

1.从外部性论述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周海珍,ZHoUHai-zhen

2.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特征与管理对策陆岷峰,张玉洁,LUmin-feng,ZHanGYu-jie

3.微观主体灵敏度对货币政策效率的影响:1996-2004张春生,刘分龙

4.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国家助学贷款困境与对策黄顺春,周宇亮

5.金融危机下船舶融资现状及发展船舶开放式基金涂媛婷

6.保险企业的投入产出实证分析——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为例王莹,wangYing

7.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以及建议欧志刚,唐振

8.信用违约互换的强度模型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程鹏,CHenGpeng

9.改革我国银行业流转税增强银行体系抗风险性汤阳阳,tanGYang-yang

10.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王云

11.金融危机下我国金融监管的博弈分析冯德海,FenGDe-hai

12.我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2005~2009年季度数据张淳胜

13.甘肃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沈滨,王凯

14.人口转变视角下的就业与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对"刘易斯拐点"的反思陈颐

15.中国能源价格调控模式研究贺刚,HeGang

16.中国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中的产业间协调问题分析——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思考高志刚

17.珠三角经济圈和谐度评价研究——基于聚类分析法的实证研究麦强盛,maiQiang-sheng

18.江苏产业结构评价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1978-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嵇正龙

19.民营企业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钱颖

20.再论公司章程之"另有规定"金融教育研究胡颖颖

21.论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避税的危害及其法律规制李涛,Litao

22.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困惑与出路李兴智

23.典型经济事件对会计准则制度变迁的经验分析——以安然事件为例张蕊,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