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1:25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篇1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而eRp是制造业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是数字化的管理,发展eRp软件产业对于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eRp需求市场,为中国的eRp软件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是如何持续、快速地发展中国的eRp产业?回答是:发展中国的eRp软件产业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国产eRp软件企业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要苦练基本功,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产品的技术水平、改进自身的实施方法、融合先进的管理思想、规范项目管理,形成研究、开发、实施的规范体系,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要树立和维护自身的品牌,不能一心想着找“市长”,盯着政府的支持,靠政府的项目吃饭;不能期望通过获得地区或行业保护,给自己特别待遇;更不能寄希望于采用不规范的手段,一味拼价格,搞短期行为,误导企业,牺牲服务质量。如果是这样,再多的政府支持也改变不了自身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制造业企业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凸现实施信息化的主体地位。信息化是企业市场竞争的武器,eRp是尖端,制造业信息化说到底是企业自己的事。必须在理顺自身需求、制定信息化规划、明确信息化实施策略、确保信息化预算、评估信息化风险、做好组织准备、选择好咨询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再选择信息化软件产品、实施信息化工程,搞有效益的信息化;而不能盲目地跟风,草率决策,甚至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把搞信息化与买设备等同起来,忽视信息化软件,尤其是使信息化建设走向歧途;要高度重视eRp作为企业管理支撑系统的极端重要性、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打长期战、艰巨战、持久战。

   各级政府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强化信息化的环境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政府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就是发出一个明显的信号,政府支持用信息技术发展制造业。但是政府不包揽信息化的一切工作,不能代替企业做企业自己的事。政府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在创造市场的同时,不能留扭曲市场,在同等条件下可以鼓励企业优先选择国产eRp软件,但不能搞地方和行业保护,更不能搞强制指定,干涉企业的选型,否则eRp难以实施好。政府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应该大力扶持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中介机构来推动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和eRp软件的深化应用。

   中介服务机构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进行市场化运作,与制造企业站在一起,担当企业的信息化顾问,为制造企业负责,发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保驾护航作用,严格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帮助企业选择软件产品,搞好咨询、监理和培训服务,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帮助企业有效地规避风险;而不是充当软件公司的,厚此薄彼,简单地推销eRp软件产品。

  

   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尤其是具有实战经验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实施专家。由于eRp软件的应用成败直接影响客户企业的兴衰,因此,专家们必须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保持中立的立场,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共享出来,帮助企业少走弯路。中介服务机构应该依托具有实战经验的信息化专家来开展专业服务。

   

   媒体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正确地引导企业,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和独立性,避免人云亦云。对于信息化领域的专业媒体,就更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立场,真正为企业负责,而不是滥用自己的资源,沦为广告客户的吹鼓手,甚至误导企业。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经济规律

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396-01

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市场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大致的了解,知道价值规律是引导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因此对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探索是不可或缺的【1】。这对指导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一直倾向于发展生产力,对价值规律的探究不够深入。“需要价值规律”是本文主要阐述的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新观点,希望能够以此带动经济学界对价值规律研究的重视,更好的指导我国经济建设。

一、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含义

提到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就要先弄清楚三个基本概念,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经济规律的概念以及什么是价值规律。只有先搞清这三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才能对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改革开放后用来描述其经济形式的官方术语,通俗说法就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私营和外资等一切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合起来的叫法是市场经济。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活动,表现为各种经济现象,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基本经济规律的结合。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物,它揭示了当前生产力水平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路线,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2】。然而价值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创新式的经济规律也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需要人们不断的去探索发现。

二、“需要价值”新范畴及其社会性质

1、商品价值构成的特点与“需要价值”

商品是市场经济中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蕴藏在商品和商品的流通中,所以想要探究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就要从市场经济中的商品入手。

在这里提出一个新的概念:“需要价值”。这个新概念是从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得出的,它把社会生产的目的具体化到了商品这个价值实体上。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增长,但是相应的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快速的增长,为了满足这种快速增长的生产需要,社会生产就不能停滞在满足当前需求的目标上。“需要价值”就是这种促使参与社会生产的劳动者不断的提高生产力,创造更多的新价值以满足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原动力。

“需要价值”是能够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经济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环境下市场经济中根本性的联系,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中起着指导性的作用。由此可见,“需要价值”的生产分配就体现了社会生产的过程。所以“需要价值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规律,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系统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2、生产目的与“需要价值”

“需要价值”的产生离不开“需要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就需要新的劳动的注入,“需要价值”的不断再生产就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扩大的过程,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3】。

社会生产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目的是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是社会生产的各种产品,即社会生产创造的使用价值。商品作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集合可以说是社会生产的目的。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之一,商品是价值的唯一表现形式,所以说没有脱离了商品的价值存在。市场经济中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需要价值的生产分配,只有被需要的商品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才是有意义的价值生产。需要价值满足了社会生产和劳动者自身的发展需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需要价值”的不断再生产可以提高社会生产率,使单位劳动力能够生产更多的社会价值。

社会主义环境中的所有制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存的中国特色所有制。在这种所有制下,劳动者生产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社会发展,也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公有制下的劳动者又称作自主联合劳动者。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下的社会生产的产品是供给劳动者本身使用的,劳动者生产的总的产品价值去掉自身使用的之后剩下的就是“需要价值”,这是生产过程创造出的额外的社会价值,其积累起来就是社会财富,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

三、“需要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绝对规律

1、“需要价值规律”是价值规律的特殊社会形式

价值规律是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通用经济规律,从原理上来说这种基本的经济规律在任何一种社会性质中都是适用的。我国这种特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物,因此“需要价值规律”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也是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

中国特色的价值规律就是“需要价值规律”,它将社会主义中的所有制关系和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从产生的市场经济及其价值规律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既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又是社会价值的使用者和拥有者,“需要价值规律”就是这种自动劳动关系中的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劳动者生产的商品全部用来满足自身需求,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需要价值”的生产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2、“需要价值规律”是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需要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首先,“需要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基础的经济规律【4】。它说体现的是我国市场经济生产过程中最本质的内在联系,它贯穿在我国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次,“需要价值规律”是存在于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唯一的经济规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说是中西结合的产物,但是其作为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是独立的,所以其经济规律也是单纯的,唯一的。最后,“需要价值规律”揭示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中最本源的规律。“需要价值”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其价值规律是我国市场经济运作的核心指导。

总结

“需要价值规律”是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价值规律理论,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有着核心的地位,支配着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伴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的价值规律还会被发现,对价值规律的研究不能停止,要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经济发展任务来做好。

参考文献

[1]唐利萍.儒家和谐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功效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

[2]王永志.市场经济与当代中国政治价值转型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形成阶段发展特色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讲,市场经济更多的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进行调节的,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起调节的作用。那么,市场的自身调节,加上市场繁多的市场交易以及交易对象的利益的驱使非常容易给市场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如,现今违法交易、不公平竞争的现象频频出现,这些时间的出现对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对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形成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闹醒罢页鲂纬傻奶氐慵肮媛桑从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历史基础。

一、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为稳定市场经济发展形式,保证交易的公平、利益分配的公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在遵循宪法的基础上,由民商法和经济法等共同协商组成的法律体系。我国完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在1994年建立起来的,但是追溯其发展的萌芽则要从1978年开始。所以对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也从1978年即改革开放的阶段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1978―1992年:这一阶段的法律体系是我国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初步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而这一阶段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则处于初步建立的阶段。十一届三种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此后我国党和政府在1998年气节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修正了宪法,其中明确的提到“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这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做法。在此基础上,立法机关陆续出台了一些列的经济法,如经济合同法、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中外合资企业法等法律。从法律上允许外商、私营主在国家经济体系内投资经营,奠定了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形成的基础。

(二)1993―2001年:中共十四大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设立为我国经济建设目标之后,与市场经济体系相对应的法律体系正式形成。其中在十四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多的决定”中指出在遵循宪法规定的原则下能够在20世纪末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此后我国陆续的在宪法的指导下形成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司法、劳动法、银行法等法律。1997年我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并在1999年通过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此理念的指导下,立法机关陆续形成了证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为了规范进出口贸易,又陆续推出了对外贸易法等法律体系。

(三)2002―至今: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党和政府加紧了对市场经济立法的步伐,同时到现今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在逐步形成的的阶段。其中我国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提出了“毫不动摇的坚持公有制经济以及毫不动摇的鼓励、引导非公有告知经济,”的两个原则。此后在2005年,国家制定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进一步指出要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法律体系。这样通过明确的政策规定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形成指明了方向。在此阶段我国陆续推出了电子签名法、劳动合同法以及社会保险法等方面的法律,并在2007年出台了物权法,极大的规范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内容介绍

(一)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指的是进入市场主体的准入制度,其具体的包括转入主体的名称、资本以及企业结构等方面的规范调查。2005年,我国公司法的退出,明确市场企业的组成主体可以减少至1人,降低了市场准入主体的资本构成要求。此外,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即破产制度的实行,并于2006年通过破产法,明确规定了破产制度适用的范围、重整和机制以及对债权人的保护等。通过转入和退出两方面的法律制度规范了市场主体的行为交易。

(二)维护市场交易秩序:规范市场交易的秩序规范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现今这方面的法制度主要包括合同法、广告法、证券法等法律,进一步鬼发了市场主体公平交易、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法律原则。

三、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发展中的特色分析

(一)本土性: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在有条件的借鉴国外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从1978年的萌芽阶段到现今的形成阶段,其严格遵循本土化发展的规律即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特色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的。我国形成的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降级法律体系是遵循本土化的表现,也是区别于他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特色表现。

(二)人民性: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形成要最大化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保证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主体。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在现阶段的发展特色突出表现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力图法律体系最终保证的成果能够为人民群众所共享。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分别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促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形成。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其以本土化、时代性和人民性的法律特色规范了市场主体、市场交易秩序和财产保护制度,不断促进了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3,(01).

[2]文明.论法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D].西南大学,2014.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篇4

关键词:立法;法律体系;规范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1

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指调整市场经济关系和法律法规的总和。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结构主要是关于市场主体、规范市场行为、宏观调控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等。为什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呢?

1.基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规范中央和地方管理经济的权限,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对外开放体制,这些都需要制订有关经济法律加以引导、规范和保障。

2.基于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带来人、财、物的大流动。有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就有竞争,就会伴随不正当竞争。经济越发展,市场越活跃,竞争就越激烈,同时不正当竞争关系乃至经济犯罪就会增加。如近年来经济搞活以后,经济进一步活跃,发展加快,同时假冒伪劣商品进一步增加造成了社会秩序的严重混乱,影响了社会安定。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充分肯定市场经济作用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缺陷及其可能带来的弊端和消极作用。实行市场经济后,还可能带来市场垄断、地区保护、公共消费品生产下降、人们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市场经济决不是无政府的自由经济,国家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发展市场经济仅仅靠“放开”、“给政策”和解除行政管理还很不够,更重要的是培育良好的要素市场。这就必须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总之,不以法制建设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既是缺乏竞争规则和秩序的市场,同时也将造成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混乱。法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保护各种市场主体的合权益和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防止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弊端,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二、对当前市场经济立法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是最重要的部分,同时,行政法规在市场经济法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地方性法规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我国的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此同时,在立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立法仍滞后于改革;有的地方立法质量还不很高;地方立法中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地方立法从大局出发不够等。这些问题必须根据宪法的原则,以改革的精神,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战略高度,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解决:

l.要加快立法,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系中,立法要以宪法为依据,进一步解决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使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紧密结合起来。一些应兴应改的事情,尽可能先立法后行动,开始粗一些,逐步完善起来,用法律引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立法同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避免因无法可依造成的严重损失。

2.要加快立法,必须认真体现党的关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在制订法律法规中,只有认真体现党的方针、政策,使党的关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法律化、规范化,使党的主张经过立法变为国家意志,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关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法律化、规范化,使党的主张经过立法变为国家意志,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国家的法律法规相连接,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3.要加快立法,必须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立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订的法律量大面广,统筹规则,突出重点,急需先立,不断完善。根据中央精神,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我国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的原则,制订规范市场主体法律。其次,为了保障市场主体进行公平交易和正当竞争,应按照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订调整市场交易关系,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第三,为了使宏观调控、管理和服务依法进行,保障市场正常、有效运转,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应当制订加强宏观调控和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法律。第四,为了在开展公平竞争的同时,维护社会的安定,应当制订、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法律。第五,为了扶持基础产业,保障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应当制订发展基础产业、改善经济环境及其他方面的经济法律。

4.加快立法,必须改进地方立法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些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实施,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的作用。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现有的法律还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区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在地方立法工作中,仍存在责任不清、部门扯皮,法律条文冲突和立法程序不顺等现象,造成立法效率低、周期长、进展慢。要改进这一工作现状,首先要改进地方立法方式,按照有关要求,有些法规草案,可以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起草:有些涉及改革和建设全局的法规草案,可以由地方人大常委会或有关专门委员会牵头,组织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起草,注意吸收专家、学者参加地方立法工作,实行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相结合。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篇5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这一问题具有永久的讨论价值。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纵观过去,社会的不断法治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民商法律文化的培育也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致力于发展也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这种市场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迫切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想焕发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必须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引导和制约。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对法律文化呼唤又要求与之相适应。这一要求不仅仅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健康发展的坚实动力,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相接轨的重要途径。所以,不仅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文化更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文化。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必须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密切相关的,也是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商法律文化的培育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和发展所决定。从另一个层面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和发展也要受到民商法律文化的制约。

二、民商法律文化制约和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就社会制度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而言是一种法治性质的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法脱离法治而存在和发展,它需要在法律的基础上来形成和发展,换一种说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民商法律法规的规范。只有民商法律制度能够有效运转,法律秩序能够不断有序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有效地运转。法制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培育法律文化,在如今这种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刻,为了法律不被一些不法分子加以利用,需要有效避免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消极面。只有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化,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法治文化,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就是法律文化,它是思想观念、理想人格、行为趋向、情感倾向等方面在法律生活中的群体化中加以体现。人们对法律的情感和需求的观念模式的沉淀的过程就是法律文化。实际上,只有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对法律有自觉的需求时,人们才会自觉地选择和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民商法律文化也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总结说来,文化的支持推动了法律的运行,文化深藏于法律的生命之中。

三、市场经济呼唤民商法律的培育

国家单方面并不能决定法律运行等行为,包括个人、社会、组织和国家机构在内的整个社会在生活的时候需要按照各自对法律的理解和态度进行。由此观之,国家意志不能决定法律的实现,宏观上来看,这也是文化的具体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文化的支持,这种经济体制才能得以实现。就是说,如果没有法律文化与之进行相适应的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运行必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制约。总体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律文化相适应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秩序就能维护法律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就能保证正常、健康和迅速,而两者一旦不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因为民商法律发展的不完善而受到严重的影响。这又与题目相呼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民商法律的培育。考虑到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民商法律和文化的培育已经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语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篇6

对当前市场经济立法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是最重要的部分,同时,行政法规在市场经济法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地方性法规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我国的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此同时,在立法中也存在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如:立法仍滞后于改革;有的地方立法质量还不很高;地方立法中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地方立法从大局出发不够等。这些问题必须根据宪法的原则,以改革的精神,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战略高度,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解决:L要加快立法,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系中,立法要以宪法为依据,进一步解决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使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紧密结合起来。一些应兴应改的事情,尽可能先立法后行动,开始粗一些,逐步完善起来,用法律引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立法同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避免因无法可依造成的严重损失。

2.要加快立法,必须认真体现党的关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在制订法律法规中,只有认真体现党的方针、政策,使党的关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法律化、规范化,使党的主张经过立法变为国家意志,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关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法律化、规范化,使党的主张经过立法变为国家意志,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国家的法律法规相连接,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3.要加快立法,必须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立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订的法律量大面广,统筹规则,突出重点,急需先立,不断完善。根据中央精神,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我国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的原则,制订规范市场主体法律。其次,为了保障市场主体进行公平交易和正当竞争,应按照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订调整市场交易关系,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第三,为了使宏观调控、管理和服务依法进行,保障市场正常、有效运转,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应当制订加强宏观调控和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法律。第四,为了在开展公平竞争的同时,维护社会的安定,应当制订、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法律。第五,为了扶持基础产业,保障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应当制订发展基础产业、改善经济环境及其他方面的经济法律。

4.加快立法,必须改进地方立法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些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实施,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的作用。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现有的法律还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区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在地方立法工作中,仍存在责任不清、部门扯皮,法律条文冲突和立法程序不顺等现象,造成立法效率低、周期长、进展慢。要改进这一工作现状,首先要改进地方立法方式,按照有关要求,有些法规草案,可以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起草:有些涉及改革和建设全局的法规草案,可以由地方人大常委会或有关专门委员会牵头,组织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起草,注意吸收专家、学者参加地方立法工作,实行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相结合。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篇7

关键词:经济法概念;调整对象;经济法的产生;特定的经济关系;市场经济

引言

经济法在我国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已经没有太多的异议,但对经济法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仍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到目前,国家仍没有权威的经济法的定义,而经济法学界也未能取得统一的认识。

总的来说,我国的法律专家和学者对经济法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随着国家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及经济法律建设的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的本质和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地趋同,但如何科学地、恰当地给经济法作出定义,依然存在分歧。

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主要是该法律部门能不能有自己独特的调整对象或者调整方法。对经济法概念存在的分歧主要的体现在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上。

在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认识上,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而且经济法调整的不是所有的经济关系,只是一定范围或者某些方面的经济关系即部份经济关系,这是没有异议的。根据杨紫火亘教授的研究,中国经济法学界已经取得共识或者基本上取得共识的观点是经济法的“三调整”、“五不调整”。“三调整”即经济法调整特定的对象、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调整的是既体现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又体现对国家权力必要限制的特定经济关系。“五不调整”是指经济法不调整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不调整民事关系、不调整行政管理关系、不调整在两个以上国家共同协调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不调整经济法律关系或者经济权利义务关系[1].这是从大的方面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界定。

但经济法所调整的具体的特定的经济关系究竟如何概括和表述,才能体现和反映经济法的内涵,确定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从而给经济法的概念下好定义,这就见仁见智了。

笔者以为,对经济法所调整的特定的经济关系的认识,应该从经济法的产生及发展、经济法的本质、价值和作用等方面和各国经济法的实践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及经济法制的实际出发,综合分析研究,才能给出一个适当的结论。

1、经济法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的产物

现代经济法的产生,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由于生产社会化和垄断的出现,传统的私法调整失灵,产生了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需要,国家介入经济生活而出现和发展的。经济法体现的主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控,是国家凭借其权力,运用法律手段介入市场经济活动,管理和协调社会经济生活的结果。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市场经济与法律的联系更加紧密,需要由法律调控的方面也在不断增加,相关经济法律法规不断出现和增多,经济法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使得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从法律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需要和必然,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在其他经济制度下的经济性质的法律法规,有的也有现代经济法的形式或内容,但不足以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构成独立的地位或起到重要的作用。如简单商品经济时代,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很少,其作用甚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按计划去做,对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行政和计划的手段进行,需要经济法律法规去进行调整的社会关系也不多,在这些经济制度下,经济法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作用较小,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存在也没有什么意义。

因此,经济法的出现是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发展也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可以说,经济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的特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虽然经济法出现的时间较晚,但起作用的时间仅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阶段,在社会经济发展到更高级的经济时代,经济法即会完成其历史使命。

2、经济法的价值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市场经济局限的克服

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调节手段的国民经济运行方式[2].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当各种经济资源能够在统一的市场中自由流动并得到有效配置时,商品经济就发展到市场经济[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机制来实现的。市场经济主要体现为竞争,竞争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要保障市场经济运行良好,必须要保证竞争是有序的,而要维护有序的竞争,防止无序的竞争,最主要的和有效的方式就是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整,使国家的经济活动法制化,使市场主体和政府的行为都受相关法律法规制约,依法办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其中法律调整的主要规范是与市场经济联系最紧密的经济法。

经济法的价值和任务体现在国家通过经济法律的施行,克服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等缺陷因素,以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社会正义和公平、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经济民主与集中的统一,保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法济法调整的特定的经济关系是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协调相联系的

一般而言,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发生在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并且是国家对这种运行过程实施干预的结果。国家负有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为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依其职能对不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行为进行干预和控制。国家干预的方式主要是管理和协调经济活动,包括对经济行为的规划、引导、控制、组织、调节、监督等。国家干预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主要的是通过法律手段。有关市场主体依据国家管理和调控的相关经济法律从事经济活动时所产生的经济关系即为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

需要通过法律管理和协调的经济关系是与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管理职能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公共利益的需要等方面相联系的,包括国家宏观调控关系、市场主体组织管理关系、管理和规范市场运行关系、社会经济保障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关系等。国家宏观调控关系是国家在行使国民经济组织和管理职能,运用经济法律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市场主体组织管理关系是国家为规范市场而对各类企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进行规范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国家管理和规范市场运行产生的关系是国家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正常运行对市场经济活动和行为进行规范而产生的关系。社会经济保障关系是国家从公益的角度出发对作为劳动力资源的社会主体实施社会保障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关系是国家为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和环境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过程中发生的关系。这几方面的经济关系是经济法调整的具体对象。

4、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法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而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的内容是国家对经济进行管理和协调的结果,因此经济法调整的特定的经济关系可表述为国家在管理和协调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此即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据此,经济法的概念可表述为: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

(2)经济法调整的是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经济法并不调整所有的经济关系,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的范围与国家管理和协调市场经济活动有关,是国家干预市场经济活动的结果。这个范围是与其它部门法调整的经济关系区别的所在。

(3)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是与市场经济活动相联系的。

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发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导致“市场失灵”等缺陷的存在,产生了经济法存在的需要,经济法是为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而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法通过对在竞争市场中活动的经济主体的资格、组织、活动、行为等进行规范和约束而实现调控和规范经济的目的。由此可见,经济法与国家的经济行政法是不同的,后者主要与行政管理活动相联系。

(4)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是由于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协调而发生的。

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与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密切相连,在经济法规制的范围和领域,经济活动主体的意思表示是不能自主的。这是经济法与民法的主要区别。

(5)经济法是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由众多经济法律法规构成的体系,是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分类方法对经济法律规范分门别类而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它是法的体系中的一个部门法。

值得说明的是,作为经济法概念的表述是以经济法作为独立的部门法而言的。因此,经济法的含义与经济法律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的范围比后者要窄一些。

参考文献:

[1]杨紫火亘·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与“经济法纲要”的制定·经济法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篇8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就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这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尊重客观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加强对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和处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之间的关系。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这主要是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现代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信息机制、竞争和合作机制等。过去,人们往往比较重视价格机制、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但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形成一种力量、功能,改变着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和相互关系,改变着整个经济系统的内在结构和运行过程,因此应该提高对信息机制和合作竞争机制的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这一时期的市场经济具有某些特殊的规律性,它既不是计划经济的规律,也不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如果我们缺乏对这样的市场经济特殊性的认识,就会影响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能很好地使经济体系走出既不是计划经济规律,也不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局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构成了整个市场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然而,人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作用也是有规律的,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党员领导干部在领导经济工作中,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改变经济过程,而应使各方面的决策符合客观规律。具体来说,应当把握好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人的经济行为的规律,包括企业家和管理者阶层行为的规律、一般的劳动者与消费者行为的规律、政府宏观调控的规律等。第二,自然环境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规律。第三,自然资源和其他各种资源在产生经济效益时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客观规律。第四,经济活动的时间关系与空间、区域关系方面的规律。党员领导干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本质是提高执政能力、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使宏观调控所采用的政策、手段、经济杠杆等符合经济行为的规律、符合企业行为的规律、符合一般劳动者与消费者行为的规律、符合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规律。

二、协调配套,强化制度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一系列具体制度组成的,并且还有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经济和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社会经济成分、经济组织、资源整合和企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阶层结构、利益关系等都出现了多样化的格局,在收入分配、工作和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秩序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与制度设计缺位,制度创新不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再分配的手段和调节功能不足,对困难群众有效保护的利益补偿机制和调节机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因此,在分配制度方面要研究和调整不同阶层利益结构,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遏制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加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帮扶的力度,建立地区利益受损的补偿机制;理顺收入分配秩序,对资源占有和垄断行业的收入要进行调节;制定确保《劳动法》实施的法律法规。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它所解决的是社会资源合理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以及保障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力度,通过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确保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努力做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的工作,并合理确定保障的水平,以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

三、调整利益关系,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基本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和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安康。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各种市场主体都有自己的具体发展目标,如企业的目标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使其自身得到发展,我们不能要求企业对全社会的利益和利益关系直接负责。但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制定各种方针政策和领导经济工作时,要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和制度设计,使各种市场经济主体提高只有扩大社会整体的利益才能更快地发展自身利益的认识。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自动调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功能,也不具有调节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功能,因此,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必须着力解决好这些相关问题:一是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竞争行为;二是调节垄断行业和垄断行为造成的利益不合理分配;三是对市场秩序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整顿;四是制定好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政策。四、掌握科学方法,运用经济手段提高执政能力。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十分注意和培养具有优良传统的工作方法。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注意发挥我们党具有优良传统的工作作风和方法,并且还要不断创新领导方法、管理方法和宏观调控方法。目前,国际上许多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已摸索和总结出一系列好的管理和调控方法。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认真学习、借鉴和掌握国际上的各种先进管理方法,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及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篇9

关键词:市场营销规律;法律;企业权益

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运行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方式。而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方式。在公平、平等、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由自己掌握。在经济发展中企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又不会因自身的弱势地位所导致的不能抵御外来力量压制的现实状况,就需要我们结合市场营销规律来发现企业在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研究市场营销规律与企业维护合法权益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入影响,当前我国的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市场信息瞬息万千,企业间经营活动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与发展前景,企业需认真研究学习市场营销规律,合理合法地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二、市场营销规律的概念及相关内容

市场营销规律是指市场营销现象之间和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市场营销是指企业的这种职能,认识未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估量和确定需求量大小,选择和决定企业能最好地为其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决定适当的产品,劳务和计划(或方案),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

1.市场营销规律的包括:(1)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来进行交换的规律。

(2)供求规律,就是商品的供求矛盾不断地由不平衡转化为平衡,再由平衡转化为不平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运动的规律。

(3)竞争规律,就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上为谋求自身经济利益而相互间进行较量的规律。

(4)货币流通规律,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决定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的规律。

(5)节约流通时间规律,就是尽量缩短商品流通的时间,加快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的领域转移的规律。

这些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作为一种内在的力量对市场上的商品营销活动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2.市场营销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市场营销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只能去发现、认识和利用它们,但决不能去创造、改造和消灭它们.更不能去违背它们。

(2)共同性:市场营销规律是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中存在的共有经济规律,反映了营销活动、营销过程、营销现象之间的客观要求和内在的必然联系,反映营销活动过程中的某些共同的本质,具有一般的、普遍的、共同的指导意义和重大作用。

三、企业正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以其灵活的分散经营在创造市场活力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并得以迅速发展。但是随着发展的深入和持续,一系列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规模小,竞争力弱,融资困难,管理落后,以及外部政策歧视等,但最多的还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或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受到的一些不正当竞争问题正在逐渐威胁着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第一,经营机制和组织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许多的个私企业组织结构不健全、管理比较混乱。在中小企业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改革的不规范、不彻底,许多企业并没有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去进行运作,改革有些走形。许多改制企业进行改制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比较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董事会”、“监事会”等程序难以真正的进行运转。

第二,经营者素质较低,管理水平低下,这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现行中小企业在选人用人机制上存在许多弊端和政府监督的不到位,企业内部又缺乏形式有效的民主制度等制约原因,导致企业整体的文化水平较低,其中管理水平和思想素质低的经营者屡见不鲜。

第三,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设备比较老化,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也不高,资源浪费和、工业污染加重。

第四,企业资产质量差、经济效益低下。综上各方面原因,加上不良资产的比重大、负债率较高,导致经济效率低,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的潜力与前景。

从这些问题中延伸出来的一些消费发展中的问题

1.消费与民生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消费维权是扩大消费、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同样,保护消费者权益等同于保护经营者的利益。只有扩大消费才能带动企业的发展,而一个企业注重保护了消费者权益,例如汽车企业的召回等,更能获得消费者们的信任,也就更能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忠诚度,促进企业发展。又比如说商场搞活动促销,就有人趁着搞活动大量买入,但是又在别处转手卖掉,这种行为损害了这个商场的信誉为此还接到投诉,所以这个商场就把这些顾客列入黑名单,但是很显然这是不对的。

2.最基本的消费需求就是民生。作为商家来说,不仅要合法经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双方之间相互促进;更要给消费者提供一些质优价廉的产品,刺激消费,稳定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碰到像电玩城夹娃娃的,有的人每天都去夹,一夹夹好大一袋拖走拿去转卖的,其实都是跟票贩子一样的黄牛党,确实对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了影响,电玩城就该头疼了,那些人一夹夹那么多,你也不好说什么,增加难度了普通的消费者就不愿意来玩了赚不到钱,不增加难度也吃亏,这就需要我们在销售过程中有意识地分辨客户,或者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等。

四、对企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合理与合法中间寻求平衡。“合理和合法”一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宪法和现行法律规定中弄清什么是“合理和合法”。无论从事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以立法机关制定的宪法和现行法律为依据。因此,对“合理和合法”,首先要从宪法和法律规定上去理解。

2.降低成本。在经营过程中降低成本是“王道”。只有降低了成本才能使企业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3.促进竞争。促进竞争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通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来促进竞争,维持竞争性市场结构。在一个设定的市场中,形成竞争机制的一个要件就是存在一定数量的竞争者,这里的竞争者应该是有力的竞争者,否则“有效竞争”的政策目标难免会落空。

4.认真分析市场机会与战略决策。根据需求分析和竞争分析认真把好市场关,使企业自身提高市场机会与战略决策,充分利用市场营销规律来发展自身。

5.把握好竞争优势。通过价格方面,针对国内市场情况,我们拟采取需求导向定价法,根据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最终销售价格计算自动。

6.推广策略。以“推式”为主策略,在促销等方面调动中间商的积极性。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企业应当树立多元化的融资意识,充分利用现有资本市场,做好企业资本运作,做好市场的开发与进入。

7.认真签订合同,积极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要使合同条款完备规范。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对货物的质量、要求、检验地点、交货时间和违约责任等主要条款要尽可能的规定明确、详细,否则容易形成纠纷,造成损失。

(2)尽量避免订立口头性的合同。

(3)严格审查对方的资信情况。企业在签定合同前,要从四方面进行认真审查:一是对方的主体资格,包括法人资格和授权委托书;二是对方的企业信誉;三是看对方有无履约的能力;四是查明对方的货源情况,一定要坚持现场看货。

(4)要考虑案件管辖权确定的重要性。民事诉讼法中对案件管辖权有明确的规定:被告所在地的法院;合同履行地的法院;当事人约定管辖地的法院。在订立合同时,要充分考虑案件管辖这一重要因素,以减少诉累,能够及时高效地挽回损失。

(5)合同的变更要书面提出。企业在进行合同变更时不能随意,不能在没有征得对方同意前只用电话、电报通知。在对方同意变更合同并无异议的情况下,变更合同也一律要采用书面形式,并保存好,以确保在发生纠纷后,能及时提供出相关的证据,来维护自身权益。

(6)争取现货交易。现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防止“货出不见钱”、“钱出不见货”情况的发生。

买卖合同的漏洞和欺诈一般存在于下面几种形式:主体没有订立合同的资格,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人超越权限,以被人名义签订买卖合同;标的物为法律禁止或限制流通物;买卖合同的内容中出现漏洞导致权利得不到保护;在买卖合同中的恶意履行;虚开支票,套取货物。

五、结论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篇10

(1)市场经济的雏形是自由市场经济。在早期,出现市场经济萌芽状态时,市场的雏形正是自由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经济商品化和生产社会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基于交互的市场初态。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中,个人或企业选择任何商品都有自己的自主意识支配,不受任何其他因素的干扰。最重要的,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没有政府的任何干预手段,任何买卖和行为都是自由的,不受任何外力的控制。自由市场经济的这种建立在自由贸易和市场竞争基础上的,通过价值传导自发调整市场运行机制的运作模式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终要的规则。

(2)市场经济克服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缺陷。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由市场经济开始逐渐出现了对新形势的不适应。自由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以来市场的充分竞争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但,这一切在垄断行业出现以后都变得不再可能。垄断行业以其独特的优势(资源或者政策),可以无视任何市场规律,随意定价,破坏竞争,打击竞争者。这对于自由市场经济是无法制约的。现代市场经济通过政府调控和法律约束有效地改善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3)市场经济中加入了“计划经济”的优势功能。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两个矛盾体。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构建正是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充分运用各种干预因素,在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市场的潜能,纠正市场盲目最求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不合理分配为题。因此,市场经济中加入了计划经济的优势功能是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

2.经济法的基本地位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形势,超级大国的概念被进一步的弱化,一超多强的发展模式不断清晰。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带动整个亚太地球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多极化越来越明显。新的经济形势赋予了经济法新的地位。本文对经济法地位的论文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法的对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在市场行为中,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必须要逐渐弱化,要充分保障市场环境的自由。在这种形式下,经济法的作用必须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并且在经济活动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经济法作为市场经济行为调控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对新的经济形势中出现的新问题,经济法要及时针对问题作出相应的修改。

(2)经济规律、宏观调控、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的约束要三管齐下。新的经济形势下,对市场经济的约束和管理要充分依靠经济规律、宏观调控和经济法的多重管理。特别是经济法,虽然成型时间较晚,却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完善经济法与经济规律和宏观调控的适应性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在经济活动的管控能力,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

(3)充分发挥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作用。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有助于经济法在管控经济活动时,不受或者少受其他法律的约束。只有充分认清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事实,才能是经济法在根本上对市场经济活动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因此,必须坚持经济法独立法律部门的性质,才能时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经济法的内涵和外延,要清除界定,不能丝毫的模糊。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