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管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0:26

旅游景区管理体系篇1

一、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体系

第一,关于所有权的问题。根据《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法》,国家公园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和资源均归加拿大政府所有,国家公园的土地可以以租借特许和许可占用等形式授予有限的使用权,主要是为接待游人提供所必需的各种服务和设施,而土地使用者在使用国家公园土地的时候,应交付租金。关于管理机构,加拿大国家公园局是管理国家公园的最高的联邦机构,它的任务就是保护全国具有加拿大特点的出类拔萃的自然区域和历史遗迹,同时通过与其他联邦机构密切合作,负责开展区域经济、旅游发展、公共工程等方面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加拿大公园局,主要从专业角度对有关活动提供意见和协助,并监督其他机构在利用资源过程中的保护行为。在实际操作中,加拿大公园局采取联邦和各省地区共同负责的方式,也就是说,国家公园局负责保护和展示有代表性的加拿大自然和文化遗产,各省负责各类自然资源、教育、文化和娱乐活动。为了更好地发挥资金和人员作用,在一些具体项目上,公园局采取联邦与各省签订分摊费用的办法,由国家公园局提供财政资助,建设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其他部分,则有各省自行承担。

第二,关于管理计划。加拿大每一个国家公园都有一个独立的规划,在这项管理规划当中,全面阐述管理目标及其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和策略。具体内容包括,各发展项目的种类、性质和特点,制定出资源管理和游人使用方式等较详细的计划。这项管理计划,经加拿大国家公园局局长批准之后,成为加拿大国家公园局管理该公园资源及使用办法的依据,并且根据环境和具体情况的变化,国家公园可在征询公众意见之后,对原有管理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并且要报国家公园局批准。

第三,公园的分区是管理计划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改动公园分区计划,必须经公众参与意见并且要经过部一级的批准。在这个分区当中,国家公园分区制,是对国家公园范围内的陆地和水域,按照其保护的情况和可以对游人开放的条件,以资源状况为基础来划分不同的区域。一般分为五个区,类似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区,这五个区分别是:特别保护区、荒野区、自然环境区、室外娱乐区和公园服务区。

第四,公众对国家公园的了解和享用。国家公园法规定,凡是加拿大人均被鼓励参观和游览国家公园,国家公园局有责任向公众提供机会,以各种宣传形式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些遗产资源。除了向公众提供公园的情况资料外,加拿大国家公园局还要同许多机构、团体乃至热心公众共同合作,把公园的规划方案、活动各种计划和管理措施告知公众,以提高公众对国家公园发展目标的认识,从而更多的给遗产保护以必不可少的公众支持。因此公园局将邀请对此有兴趣的公众,就国家政策、新公园的建立、公园管理计划和大的新的发展建议等重大问题发表意见。而作为普通公众,从制定国家公园管理计划的初期,乃至到关键问题的讨论,都有机会定期参与意见。这些参与的机会,包括参加一些宣传会议、讲习班、参加调查表、意见听取会乃至讨论会等等。

二、日本国家公园制度和管理体系

日本的国家公园系统主要包括国家公园、准国家公园和都道府县自然公园,由国家环境厅与都道府县政府、市政府以及自然保护协会共同管理,其中由国家环境厅长官主管。

为了保护国家公园,日本在国家公园内严格控制各种人类活动,对环境或者资源产生有害的行为要依法处置,因此日本对国家公园内私人所有的土地实行收购。为了保护国家公园资源并且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日本对国家公园也实行分区管理。这个分区管理,根据资源的价值品位和脆弱性,把国家公园分成几类:特别区、海洋公园区和普通区。而特别区又分为特别保护区,一级特别区,二级特别区和三级特别区。各个区域可进行的活动,都有严格的规定。关于旅游活动的开展,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制定统一详细的旅游规划,对旅游活动的范围、内容做出严格规定,对公园的食宿设施、交通系统和各种户外活动提出具体要求。而对国家公园各类设施的提供,主要是两个渠道,一个是允许地方的公共团体和个人按照国家公园的规划提供服务设施。在这方面是实行特许经营制,允许私营部门按照日本自然公园法的规定,经营酒店、旅馆、化学滑雪场等各类服务设施。但是公共设施的建设,由国家环境厅和地方共同完成。另外是在法律体系方面,日本先后颁布了《自然保护法》《自然公园法》《文化财产保护法》为代表的16项国家法律,形成了日本自然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三、泰国国家公园的经营策略

它的管理主要是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国家公园,另外就是森林公园。根据1961年颁布的《国家公园条例》,建立国家公园需经政府批准,由农业部、森林厅具体主管。这个机构的责任,主要侧重于风景区的保护。现在泰国的森林公园只有56处。国家公园由国家公园处管理,森林公园由林业厅分别授给林业区的林业办事处府的林业办事处和国家公园处分区负责管理。在分区方面,主要是每个国家公园当中,设有林区、野生动物保护区、游览区、植物园、苗圃等等。目前国家公园已经成为泰国旅游业发展当中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泰国的旅游业虽然很发达,但是它也面临着附近居民对资源的破坏,以及不法分子盗伐森林、占领土地等难题。目前是由政府拨专款对公园配备各种防护措施。

简要介绍了各个国家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之后,下面主要谈一下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第一,法律完备。旅游产业发达的国家一般都制定有《国家公园法》一类的基本法,对国家公园的性质、任务以及目的意义都给予明确规定;同时每个国家公园都有一部完整的适合自身情况的独立公园法,对公园的开发利用方式及保护措施有详尽规定,对管理部门的职责有明确的限制,同时吸收公众的意见。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第二,管理机构职责明确。加拿大、美国、日本以及泰国这些旅游业发达的国家,都依法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国家公园。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为国家公园的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审批各个国家公园的独立法规,发展规划等,为国家公园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服务,最大的特点是独立性。可以减少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增加决策的透明度,确保机构的正常发挥。

第三,将开发规划置于重中之重。在开发方面,这些国家都认为规划是国家公园管理开发的核心和前提。遵循的原则是,任何地区如果没有正式的规划,则禁止开发。在国家公园内部各区域做中长期开发的时候,应在每个区域被批准的旅游规划基础上进行,而且实行分区分级管理,区别对待品位不同的资源。

第四,注重景区所在地社区的利益。强调景区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协调统一。我国某些景区是在高度行政指令下建立的,属于强制管理,当地社区群众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缺少当地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虽然一些保护区建立了社区联合保护机构,但是由于偏重保护责任,忽视居民利益,而收效不大,从而导致保护区内居民环境意识比较差,经常出现当地居民以环境破坏换取经济发展的非理。因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在建立保护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保持一定程度的强制管理成分,又鼓励参与合作,建立起保护管理与当地社区发展的紧密联系,并根据保护区类型的不同,结合模式各有侧重,而且随着发展,各种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旅游景区管理体系篇2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转型升级

1智慧旅游时代到来

自1969年互联网始创至今,互联网已从最初的军事领域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经高达30亿,中国网民规模约占总人口数的50%,其中使用手机的用户占网民总数的39.1%,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浙江乌镇举行,人类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升级改造有序进行,旅游市场散客化进一步推动了智慧旅游的发展,在线旅游交易规模以超过年均30%的增长率快速发展。

2智慧旅游时代的市场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旅游景区是旅游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传统的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滞后于智慧旅游时代旅游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要求,为实现旅游景区吸引游客、优化游客体验和实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等目标,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中应进行智慧化转型升级。智慧旅游时代旅游市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散客、自助游客比例上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发展,团队游模式不再具有优势,目前国内团队游比例已降至20%左右,自助游客和散客比例约占80%以上,散客时代全面到来,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制式的旅游产品依据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分拆为独立的旅游产品,再由游客自行在网上选购重组,自主安排出游路线、内容和时间,以更精确的方式满足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充分挖掘旅游市场潜力。

2.2旅游方式向个性化、自由化、休闲化的方向发展

当今游客对于旅游体验的要求更加强调个性化、自由化和休闲化,在旅游方式上游客更加倾向于通过网上咨询、私人订制等智慧化手段出行,目前中国有超过80%的游客通过网络媒体获取旅游信息,以提升与旅游景区沟通的顺畅度及获取信息的便捷度,优化旅游体验。

2.3旅游景区传统经营管理模式难以与智慧旅游方式形成有效对接

随着智慧旅游方式的普及,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与智慧旅游方式形成有效对接,一系列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例如,对景区游客数量的管理不当使得客流量超过景区最大承载量,造成景区的植被退化和环境破坏。对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进行智慧化升级,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统筹管理、优化资源分配的作用,可以帮助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人员及时感知景区状况,引导游客行为,降低负面影响。

3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

对于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多位学者做出过相应的阐述,姚国章认为,“智慧旅游主要有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四种表现形式”[4];刘军林、范云峰认为,智慧旅游的主要作用在于其可以“加强景区的监督安保工作、增加景区的互动体验质量、推动景区引领趋势与潮流、改变旅游产业格局”[5]。刘利宁将智慧旅游的综合应用指标归纳为“公共安全管理、景区环境监测、景区能源管理、办公管理、景区票务管理、景区医疗、旅游交通、公共平台、智慧酒店、旅游购物、虚拟旅游”等方面[6]。本文主要研究智慧旅游在综合应用及外部表现层面的构成要素,因此,笔者将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归纳为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智慧政务四个方面。

4智慧旅游视角下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的弊端

基于智慧旅游的视角,结合智慧商务、智慧政务、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智慧旅游构成要素,从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外部经营和内部治理两方面出发,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4.1外部经营

4.1.1宣传方式僵化传统的旅游景区宣传模式包括宣传海报、电视广告、节会活动、旅行社营销等传统媒体和宣传方式,宣传方式渐趋僵化,不但成本高昂而且效果有限,严重限制了景区的经营效益及发展潜力。4.1.2客源渠道狭窄传统旅游景区过度依靠旅行社客源渠道和“门票经济”,随着旅游市场由团队游向散客游转化,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网络获取旅游产品信息,传统的客源渠道和盈利模式已无法支撑旅游景区在现代旅游市场条件下的健康发展。

4.2内部治理

4.2.1服务水平较低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经营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例如在旅游安全保障领域,配套的安全防护基础设施涉及层面多、技术领域较广,容易造成安全保障不完善,遗留下安全隐患。旅游景区的日常经营管理中,不能像其他企业一样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形成企业文化来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7]。4.2.2旅游资源保护能力较差个别旅游景区存在破坏性建设现象。例如景区建设城市化等现象易造成资源破坏和资源退化;对于客流疏导的不力和对顾客行为的规范缺失易造成环境污染、植被退化和文物古迹的破坏。

5智慧旅游视角下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转型升级的途径

基于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等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从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外部经营和内部治理两方面出发,分析智慧旅游时代的时代要求和旅游景区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有必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智慧景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的结合程度,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智慧化转型升级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5.1外部经营

5.1.1旅游产品新媒体营销充分运用新媒体营销手段拓展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加强与旅游专业网站、大型旅游论坛、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合作,利用微博、淘宝、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大范围推广,依托大数据锁定客户群,有针对性地实现精准营销。5.1.2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搭建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使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需求实现网络选购。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设计旅游行程和完成旅游消费的首选工具,搭建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有利于迎合消费者消费习惯,提高景区经营管理效率。

5.2内部治理

5.2.1景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保障景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保障是进行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智慧化转型升级的发展基础。具体包括无线网络和手机信号全覆盖、景区智能终端配置、门户网站建设、移动软件推广等内容,以提供通信、信息查询、电子商务、信息化管理等服务。5.2.2智慧化办公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景区经营管理日常工作中的运用,运用纹考勤办公系统、景区可视对讲系统等智慧化办公系统进行办公业务处理、信息管理、辅助决策和无纸化办公,有利于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办公条件,实现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5.2.3景区电子导览服务借助自助导览移动终端、固定导览终端、移动智能终端等多种设备及设施,以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电子影像、图片、音频等媒介,为游客提供电子导游服务。通过自助导览移动终端为游客提供电子导航和地图定位服务,为游客规划旅游路线,合理配置出行时间。通过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软件为游客提供周边购物信息,介绍特色产品、传播风俗文化,并提供电子商务服务,支持游客进行在线选购、在线支付。5.2.4景区客流网络管理系统通过景区电子票务管理系统和交通管理系统实现对景区客流的实时管理。运用电子门禁、智能监控、人员定位、车辆追踪、停车场管理等多种技术设备进行游客信息采集、客流统计分析,以及时导览信息、公告交通状况、引导客流走向,保证景区客流量在各个区域的合理配置及旅游线路畅通。5.2.5景区运营电子监控系统对旅游景区内进行视频监控全覆盖,对景区内部环境质量、能源管理和娱乐、游览、交通、机电、消防等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电子监控,及时感知景区运行状况,建立信息化保障和应对机制,确保景区的安全运营及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5.2.6景区公共安全管理系统通过红外视频监控、电子巡查、火灾自动报警、食品安全检测等景区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对景区公共安全进行实时保障,通过互联网技术为游客提供便捷迅速的电子紧急援助、卫生服务、远程医疗、远程监护、移动医疗等服务。

6结论与建议

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互相渗透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进入智慧旅游时代,旅游景区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一系列弊端逐渐显现,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智慧化转型升级有利于构建智慧型景区,达到整合需求、优化供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实现旅游业与互联网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创新融合,推动旅游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支柱产业。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掘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产业中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革新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能等作用,进一步紧密旅游业与互联网产业的结合程度,面向市场需求,从外部经营和内部治理两方面对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智慧化转型升级,实现新的时代背景下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叶铁伟.智慧旅游:旅游业的第二次革命(上)[n].中国旅游报,2011-05-25(11).

[2]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C].2011旅游学刊年会会议论文集,2011.

[3]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05).

[4]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5]刘军林,范云峰.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2011(10).

[6]刘利宁.智慧旅游因子分析评价与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旅游景区管理体系篇3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都广泛存在着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系统。旅游系统是各种旅游事象的集合体,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使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实现旅游价值的整体功能。因此,旅游系统论把旅游视为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综合体来研究能够分析出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影响,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考虑问题的方式。

2景区旅游系统

虽然景区的外在形态表现千差万别,但还是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李洪波提出了景区系统的概念,构建了景区系统。他认为景区系统由居民、经营者、游客、吸引物和当地政府构成。但是这个系统没有明确指出景区系统的内部运行,而且没有考虑环境对景区经营管理的影响,忽略了外部支持系统的功能和作用。田世政则认为景区系统是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生态环境、旅游者、旅游经营管理者、社区居民、旅游服务等要素的有机构成。把在景区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土地、自然环境、原住居民、旅游资源称为原生要素,把经过开发之后产生的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者、景区经营管理与服务者称为再生要素。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并指出了景区与外部系统之间存在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

在前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景区旅游系统由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对象)、旅游介体(旅游服务机构)、旅游载体(旅游环境)4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其中,旅游主体指的是景区旅游者,旅游介体指的是提供旅游产品的一系列组织的总和,包括旅行社和旅游交通部门,涉及到的人员是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客体即旅游对象,包括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旅游载体指的是保证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旅游环境,包括旅游景区的内部环境、景区的运作环境和宏观的外部环境。

从景区旅游系统中也可以清晰的看出景区旅游危机的成因:不安全的旅游环境和不安全的旅游行为,其中不安全的旅游环境包括景区内部环境、景区的运作环境和宏观的外部环境;不安全的旅游行为包括旅游者的不安全行为、旅游从业者的不安全行为和当地居民的不安全行为。

3基于景区旅游系统的旅游危机防控管理系统的构建

景区旅游系统涉及的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载体,因此基于景区旅游系统角度思考的景区防控管理系统更注重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载体的考虑,危机事件的发生即是旅游环境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旅游载体发生了改变,在危机防控管理系统构建方面危机事件和旅游载体可以结合起来考虑,因此可以把景区旅游危机防控管理系统的建构归结为3个子系统的建构:旅游主体子系统、旅游危机事件子系统和旅游客体子系统。3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要素出现问题,都会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根据三者存在的关系,可以把防控管理系统建构如图2所示。

3.1旅游主体子系统

旅游主体指的是旅游者,但是旅游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管理者和当地居民。旅游主体是3个系统中最活跃的,同时对旅游管理过程而言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旅游主体子系统指的是对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管理者和当地居民的危机意识的培养和行为的控制。通过宣传教育,强化旅游者的危机意识和保险意识,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旅游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完成旅游服务之外,还应包括应对旅游危机事件的旅游安全救援知识和基本的救护知识,并对旅游事故进行警示和演练,不断的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管理人员的安全观念。当地居民对环境比较熟悉,在旅游危机救援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2旅游危机事件子系统

旅游危机事件对人(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以及当地居民)起着警示的作用,同时对物(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设备)产生影响,也是导致人和物造成实际损失的主要原因。根据旅游危机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旅游危机的处理过程,将旅游危机事件分为3个阶段:危机前的预防、危机中的应对和危机后的恢复,这3个环节都涉及到人和物,需要“人”来执行,并受到“物”的制约,同时对两者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3.2.1预警系统

危机前的预警系统是预防的表现,也是旅游危机事件子系统的起始步骤,是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原则的重要体现,对景区旅游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危机带来的危害后果。减小危机影响的最佳方法就是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因此危机预警系统对旅游危机管理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景区危机预警系统是一种对景区危机进行超前管理的系统,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

3.2.2应急救援系统

应急救援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根据危机事件发生之前制定的计划和应急措施,充分的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能够迅速的控制事态的发展,尽可能的减弱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害,将危机事件对旅游者和旅游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3.2.3善后处理系统

善后处理指的是在应急救援处理完之后,对事发现场的进一步处理,使景区的旅游形象得到尽快的恢复,恢复旅游者的旅游信心。旅游危机事件的发生会对旅游者、旅游景区造成负面的影响,而善后处理是减少危机事件负面影响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3.3旅游客体系统

旅游景区管理体系篇4

关键词:旅游信息系统;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2-2810-04

2011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作为河南省会的郑州经济飞速发展,旅游产业也得以空前发展,伴随着基于internet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产生和电子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构建一个面向游客及管理者的综合化、专业化的旅游信息系统成为了现实。对游客而言,系统可以为游客提供高效、便捷的旅游相关的信息化服务,游客只需点击鼠标即可获知景点及景点相关的最佳旅游路线、酒店、天气、机票浏览、最有旅游路径选择等信息;对旅游管理者而言,通过系统可以更方便、快捷的管理旅游资源,如随时更新旅游资源、了解旅游景点的评价率、服务及经营情况等等。该系统的构建,可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提高郑州市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外,还可提高郑州旅游业乃至郑州市发展的形象,真正实现专业化、方便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郑州市旅游信息资源,从而实现推动郑州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带动郑州经济的飞速发展。

1系统分析

1.1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文物古迹、文化遗址众多,高山、平原、丘陵、河流等的自然地貌,构成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凭借着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郑州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著名商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的旅游城市。全市拥有各类文物古迹1400多处,旅游区点100多处,著名的旅游景点众多,如: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之地黄帝故里、儒教文化圣地嵩阳书院、世界地质公园嵩山、“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黄河游览区、二七纪念塔、郑州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孔氏家庙、文庙等景点早已驰名中外。

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旅游业已逐渐成为郑州市地方收入的支柱产业。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作为河南省会的郑州经济飞速发展,旅游产业更是得到了空前发展,郑州市政府已充分认识到旅游业给郑州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发展机遇,不断加大建设力度,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已逐渐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向全省辐射的旅游胜地,郑州旅游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那么如何通过internet互联网技术和数字信息化技术,开发符合郑州旅游资源及郑州旅游发展的旅游信息系统,使得郑州旅游资源信息网络化、广泛化,郑州旅游信息资源管理合理化、规范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向扩大化,从而通过郑州旅游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更快捷更全面展现郑州旅游资源、更有效方便管理及更新旅游资源,有效促进郑州旅游业发展,树立郑州旅游事业发展新形象则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大计。

目前有关城市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案例很多,但均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之处,如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大多仅仅侧重于对景点景区的介绍、展示和宣传,而忽略了各个景点之间的地理关联关系,游客仅能看到景区中某个独立景点的介绍,却很难将景区中的具有地理关联性的多个景点联合起来从而生成一条最佳旅游路线,缺乏对景区景点之间地理关系的分析和应用;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则是旅游信息网站,仅可提供旅游景点的详细资源,却没有公共的旅游信息资源平台供游客浏览,游客只能从旅行社或旅游网站浏览景点信息,同一地区城市各个网站之间缺乏旅游信息的共享性;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在地图上可以实现对部分景点所处的位置或景区图片进行整体的放大或缩小,甚至可以实现景点地理位置的移动,但却难以实现对于景点局部的地理区域及区域周围的其他地理景点进行查询、移动、放大或缩小操作;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则只提供简单的旅游景点的信息,却无法实现和旅游相关的天气、酒店及最佳时间最佳路线的提供等等。

针对以上所列出的目前城市旅游信息系统的种种不足之处,本系统在设计时首先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webGiS软件,该软件可实现利用internet技术在web上空间数据,将地图可视化,并可实现对空间地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解决了景区景点之间地理关联关系的问题,与此同时,利用webGiS对空间地理数据的分析及空间数据库技术,也使得为游客提供最佳旅游线路成为现实。设计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还可为游客及管理者提供快速、高效的管理、显示并分析复杂的旅游信息资源,此同时系统对旅游信息查询这一模块进行了专题研究,数据库采用oracle技术,保证了旅游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安全性。

1.2用户需求分析

基于webGiS的郑州市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从游客和旅游管理部门两方面来考虑系统的需求。一方面针对游客而言,首先确定游客是旅游中的主体身份,考虑游客在决定旅游前,除了需要获取旅游景区景点的地理位置、景区评价等基本情况之外,游客更需要方便、快捷地获取旅游景区景点的天气、酒店、出行等全方位信息,系统依靠旅游信息系统中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能力,根据游客需求,为游客制定出适合他们需求的最佳旅游路线和旅行计划。另一方面针对旅游管理部门而言,他们除了需要及时更新及管理旅游基本信息之外,更需要方便、动态、高效地管理管辖区域范围内所有的旅游信息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是旅游景点的介绍,更多是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及维护,而管理及维护的旅游数据为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做出正确、科学的评估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旅游数据进行合理统计和科学分析,管理者可以对整个郑州市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规划和预测。

2系统设计

2.1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旅游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主要依据于旅游产业所涉及的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其中的旅游主体则是游客,旅游客体则是旅游资源,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则由旅游服务体系来完成。也即是上面用户需求分析中所提到的游客、旅游管理和酒店、银行、旅行社等相关行业部门三个方面,那么如何将这三方面的需求均体现在该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内,则是旅游信息系统所需要完成的工作。首先游客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在起作用,旅游的目的是使得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的同时,也是在促进城市旅游业、银行、交通运输业、商娱业、甚至是医疗行业等各行业的快速发展。根据系统功能设计所依据的主客体,为了拉动更多经济效益,促进郑州经济飞速增长,扩大郑州知名度,使旅游业成为郑州经济的支柱产业。基于webGiS的郑州市旅游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图见图1。

2.2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本系统是采用B/S模式即基于客户端的webGiS策略,具体包括应用服务器、基础服务器和客户端三层架构,其中的管理数据工作均由服务器负责管,而应用逻辑和表示逻辑则部署在客户端。对于其中用于实现空间地理分析及关联关系分析的图形数据、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则交由后台数据库来进行操作。无论是游客还是旅游管理部门在访问本系统时,只需依靠常用的ie或360浏览器进行所需的各种操作,如查询与旅游相关的景区景点信息、天气、酒店、银行等相关旅游信息,系统还提供根据游客需求为游客设计旅游路线及定制各种相关旅游服务,与此同时,旅游管理者也可根据各项旅游信息数据对整个旅游产业进行规划和正确的评估等。具体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网络结构设计图见图2。

2.3系统数据库设计

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是数据,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软件的质量、性能以及系统的维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系统开发的基础及核心则是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由于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中涉及的数据除了用于描述地理实体的数据外,还包括有大量描述景区景点的地理数据,所以本系统中数据库中数据包括有以mapinfo文件格式存储的空间数据和以关系型数据的形式存储的属性数据两大类。

数据库数据的组织方式采用的是将各处地理实体的属性数据和其对应的地理空间数据通过主外键将二者联起来,这样组织的目的是忽略了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之间的繁琐连接,使得数据量大大减少的同时且图形美观,从而实现了游客和旅游管理部门在登录时可更方便快捷的进行搜索和查询。具体数据库设计模型如图3所示。

2.4系统的数据流程

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采用B/S三层结构,服务器端包含信息数据库和GiS数据库,其中对于各种空间地理数据的分析、数据的维护以及地理数据的更新等操作均在服务器端完成,而对于客户端则仅仅负责用户请求的提交和验证以及显示查询或搜索的操作结果。具体用户提出申请后,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操作的数据流程见图4。

2.5系统界面设计与实现

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信息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接口,用户与计算机和任务之间均需借助界面才能完成交互。一个设计良好的操作界面的能够使人更容易、更方便地进行操作,也更能反映出系统的总体设计水平。

3系统的主要功能

在对旅游业所涉及的旅游者、旅游资源及旅游服务体系三方面进行的调查研究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GiS软件为支持,系统可实现如下的主要功能:

3.1信息查询检索功能

信息除郑州市景区景点信息外,链接全国各著名旅游景区景点信息,根据游客的需求,信息查询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区、旅游景点分区查询及旅游景区、景点、旅游路线上宾馆酒店分布查询、旅游统计数据查询和旅游交通路线的选择,并且围绕食、住、行、游、娱、购等内容向游客提供旅游相关的一体化信息查询服务如:酒店饭店、大型购物商场、娱乐场所、车票预订、车站机场、医疗等。

3.2数据动态管理功能

系统根据旅游景区景点、城市基础设施及相关行业部门等旅游资源及统计信息的变更,可以定期动态更新与编辑数据库信息。

3.3景点虚拟展示功能

系统对旅游资源的各种图像、音视频、录像、照片、地图、文字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有机集成,用户在点击时可以模拟景区真实旅游风貌,使得游客可对景点进行全方位观察,全面介绍郑州市的特色旅游资源,真实展现各景点特色,包括郑州市主要的景区景点,并对景区景点周围如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等相关部门进行立体展示,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3.4电子地图灵活控制功能

主要体现在对电子地图控制显示和对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首先基于GiS软件的支持,系统可对图层进行多种控制操作,如灵活完成地图的放大、缩小、复位、漫游以及图层信息检索、图层的打印输出等基本图形处理操作和图层管理功能,另外通过空间数据分析可实现距离量算、景区周围一定半径范围内查找其他景点、宾馆等信息和最优路径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

3.5最新旅游信息动态功能

旅游信息动态主要包括对郑州市市区及景区景点的最新天气状况预报、最新出台的旅游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以及郑州市最近推荐的最佳旅游线路等;

3.6统计分析及决策功能

对旅游数据动态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一系列专业决策模型,为用户提供郑州市旅游资源区域分布、旅游信息预报、旅游路线分析、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分析及最优旅游日程安排等决策信息。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旅游销售预测、旅游旺期旅游景点导游调度、旅游景区规划等决策信息;

3.7游客论坛功能

论坛主要是为游客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留言平台,游客可相互交流心得并对景点提出改进性建设性意见,促进郑州市旅游的发展;

3.8在线帮助功能

在线帮助使得用户在使用系统过程中对所存在的问题可在线寻求答案,方便用户使用。

4结束语

设计基于web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在网络上展示旅游信息和产品,同时通过灵活的数据交换机制,实现动态的、交互性的展现各种旅游信息以及与其他信息系统交换数据。

参考文献:

[1]林广发,陈友飞.基于web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式[J].地球信息科学,2004,6(2):46-49.

[2]潘峰,畅雄杰,张健.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原理及发展趋势[J].现代电子技术,2001,11(7):4-7.

[3]朱炳贵.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5,9(3):72-74.

[4]Reevsw.particlesystem:atechniqueformodelingaclassoffuzzyobjets[J].CommputerGraphics,2005,17(3):359-376.

[5]陈转立,王瑾,宫辉力.基于J2ee的webGiS技巧的模型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6):82-85.

[6]刘自伟,蔡勇,陈波.数据库安全技术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2,17(3):1-5.

旅游景区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管理系统;系统分析;决策模式;管理模式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在10多年前被提出后,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人们对此仍然采用传统大众旅游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由此,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生态旅游陷入困境。香格里拉腹地迪庆州中甸县作为在我省较早开展区域生态旅游的地区,也同样显示了这个问题。全县客增长速度所料不及,而管理问题也日益增多。例如虎跳先开发后规划的现实,碧塔海景区双线进入的矛盾和碧塔海水面行船的争论,以及门票收入分配的问题等。这些现象所蕴涵的,其实是生态旅游的组织体制、开发及环保等综合管理问题。而传统大众旅游管理对此束手无策。由于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在性质上的差别,以及传统大众旅游管理已不适应生态旅游的现实,更鉴于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具有脆弱性和管理失误造成损坏的不可修复性,有必要构建生旅游管理体系,以适应生态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生态旅游作为一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生态游的性质和般管理理论出发,以中甸县的生态旅游为范例,用系统的方法在理论上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并部模拟应用,以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抛砖引玉,引起有关专家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生态旅游管理的概念当个区域把旅业确立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时,旅游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取决于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作为另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保证。所谓生态旅游管理,就是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即对生态旅游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生态旅游活动是指生态旅游系统各因素及因素之间相互关系运动的表现。生态旅游活动可概括为以下七个主要内容:

1.旅游活动:游客以观赏自然景观为目的的旅游过程。

2.保护活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以防止其变异的活动。

3.开发活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活动。

4.服务活动: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为游客提供相应服务的活动,包括提供住宿,餐饮,旅行,导游,翻译,游览娱乐,购物等服务的活动。

5.行政活动:指为规范旅游活动使其有序的政府管理机构的活动。

6.营销活动:指为招揽游客或推销生态旅游产品而开展的活动。

7.管理活动:即对生态旅游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管理职能的执行过程。其实,一切涉及生态旅游的活动都属生态旅游活动的范畴。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较,具有三大特征,即: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谋富旅游地社区居民;从而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形成整体。这些特征反映了生态旅游的本质。并使得生态旅游管理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管理也呈现出本质的差别。事实上,传统的大众旅游管理在本质上是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综合运用。这种管理模式把景区作为一个企业或是社会福利机构(例如城市公园),在开发管理上尽其所能寸土寸金。在组织管理上,一包了之,收取承包费。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城市景区或人工景区而言,或许行之有效。但对于生态旅游来说,却是灾难性的。而遗憾的是,碧塔海景区的游船项却是采用这种方式管理的。生态旅游管理既不是离散的单元管理,也不是行业管理,而是系统管理,是微观管理景区,景点及服务机构的管理)与客观管理(行业管理)的系统结合。

因此生态旅游管理的模式必定是系统模式,即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作为管理系统,既要强调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各分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更要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管理范围上。生态旅游管理不以一个景区或一个服务机构,或者是这些管理点的简单集合作为管理范围。因为它将割裂生态旅游活动各内容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从而降低管理效率,甚至造成管理失效。生态旅游管理的范围是生态旅游区域。对于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区域来说更是如此。生态旅游区域一般有两种划分,一种是行政区域,如中甸县生态旅游区。另一种是自然生态地域,如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对生态旅管理来说,以第二种区域划分作为管理范围更合理。因为它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而作为世界地理一大奇观的长虎跳峡介于两行政区之间,使管理造成困难。但很遗憾,现实是人们只认可行政区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构建态旅游地往往是一些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原始,很少被人类活动涉及的地域,和保存有较为独特的民族及宗教文化习俗的区域。者说,正是因为这种特点,才使这种区域成为生态旅游胜地。但另一方面,这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区域居民的生存方式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如传统

农业,牧业和林木业。而传统产业对自然界的无度索取,不但毁坏自然生态系统,还将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无以为继,并危害流域下游。旅游业的兴起为这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产业支持。迪庆州中甸县正是具备上述特征的典型的生态旅游胜地。雪山,峡谷,五花草甸,高原湖泊及森林等较为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以及东巴文化发祥地,是中甸县以藏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的骄傲。但世代居住于此的中甸人民仍未摆脱贫困。特别是天然林禁伐之后他们翘首以盼旅游业能带来新的生机,并把它确立为区域的支柱产业。因此我们所构建的生态旅游管理系统必须以区域为出发点,并以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终保证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以区域为出发点,不仅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整体性的要求。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的系统目标。出发点与目标之间相联系的是生态旅游活动。由此形成一条由发点到目标相连贯的主线。这条主线是生态旅游概念的象描述和总体概括,因此它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基础。在生态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因此管理必须有一定中心,以便抓住重点,突出重点,从而把握生态旅游管理的关键。生态旅游的性质决定了生态旅游管理必须以游客为中心,必须以保护为中心,必须以发展为中心。因为,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因素繁多,在这些因素中,游客是决定性的因素。没有游客就不能开展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其他活动都是围绕游客的旅游活动展开的。游客是生态旅游区的财富。游客是生态旅游的上帝。

因此,生态旅游管理必须以游客为中心。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是游客旅游的目标和对象,也是旅游地社区居民生存的条件。事实上,它们是生态旅游的客观基础。保护这种客观基础,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必然求,也是旅游地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要求。因此生态旅游管理也必须以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为中心,即以保护为中心。生态旅游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发展是区域开展生态旅游活动78的核心,因此生态旅游管理还必须以发展为中心。这就是生态旅游性质决定的生态旅游管理的三个中心,同时也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要求。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基础和逻辑要求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前提。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将以主线为基础,围绕三个中心展开。构建的框架模式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研究生态旅游管理,必须明确系统状况,辨明系统及各子系统的性质,功能及地位,阐述其相互关系,从而构建系构,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系统按其性质分为功能系统和分析系统两类。功能系统是指具备实现系统目标功能的系统。分析系统是指描述,解释要素集合关系的系统。

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其系统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质上是指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表现是指空间上的规模扩张、时间上的延续和指标上的递增。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它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局部向整体,由要素向系统优化演进,这一发展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以其管理观念、管理结构、管理方法和管理运行形成系统功能,以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由五个子系统构成:即管理目标子系统、管理对象子系统和组织管理子系统、开发管理子系统以及环保管理子系统。其中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子系统是分析系统。其他三个子系统是功能系统。管理目标子系统作为分析系统是各功能系统的系统目标集合的系统描述。管理对象子系统是被管理要素集合的系统描述。通过系统描述,解释系统要素,阐明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从而正确地把握有关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概念。三个功能系统是以主线为基础,围绕三个管理中心展开的,按不同管理类别划分的管理职能的集合。所形成的系统功能以实现子系统目标的方式,来保证生态旅游管理大系统目标的实现。

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如一个三角金字塔,塔中心为主线串三个管理中心由下至上贯穿全塔,塔底为管理对象子系统,塔尖为管理目标子系统,塔的三面由三个功能系统环中心线封闭。以强调功能系统之间的广泛联系。中甸县的生态旅游,近几年发展很快,管理滞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试图套用现成的管理模式解决管理问题却不实际。事实上,中甸县现在的管理问题还不在于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落后,而首先是管理观念的问题。对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构架模式认的意义就在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对管理问题要树立系统的观念,并在决策和管理运作中贯彻这种观念,以提高管理效率或减少因管理失误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对于像中甸县这样生态旅游刚兴起的区域,这种认识就更有意义。管理对象系统的分析管理对象系统作为一个分析系统,主要是阐述作为管对象各要素的内容,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所形成的结构,以便解决生态旅游管理是管理什么的问题。管理对象系统从静态看,其要素包括三类,即人、文化(精神)、物。第一类是指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全体人员。包括游客、旅游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社区居民。这些人的个体以某种方式集合表现出群体特征或依附于一定机构形成组织。第二类指生态旅游区域中具有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例如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及民俗和宗教精神及仪式等。第三类是指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客观存在。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工存在物。

自然存在物主要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由它形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自然景观)。人工存在物主要指建筑、设施、道路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第二类的物化体,如民族服饰、等。第二类及第三类的人工存在物形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景观)。管理对象各要素综合表现为景区(点),并依其主体显示区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主体,松赞林寺景区以宗教文化资源为主体,藏民家访(一种旅游形式)以民族民俗资源为主体。从动态看,管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的运动形成生态旅游活动。因此管理对象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即对象动态子系统和对象静态子系统。对象动态子系统是生态旅游活动的系统描述。对象静态子系统是要素及要素关系的系统描述。事实上对象静态子系统的运动形态就是对象动态子系统,而对象动态子系统的静止形态就是对象静态子系统。在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中,管理对象系统其实有两个表现。一是底部的管理对象系统,二是从底到顶的生态旅游活动。事实上,前者是对象静态子系统,后者是对象动态子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这种结构表述,更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

换句话说,管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直接影响和79决定着管理目标。这也说明,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社会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的社会系性质,反映了系统的复杂性管理难度。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确定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相关者的态度。功能系统的综合分析从理的系统理论来说,一般的管理功能系统,由管理的五个职能形成子系统。如果我们仅从不同管理类别(例如组织管理、开发管理、环保管理)进行相应的功能系统分析,无疑会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或形成一些有效的管理手段。而这正是传统大众旅游管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但对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来说,不仅要重视各功能系统的系统分析(由于篇幅所限,不展开其系统分析),更强调各功能系统的整合性分析。而各功能系统的整合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整体性的表现和要求。事实上,前述的生态旅游管理框架结构所强调的正是这一点。对开发管理和环保管理而言,首要的管理问题是决策问题(管理就是决策)。例如,开不开发,开发到什么程度,怎样开发以及从环保政策的角度看准不准开发,怎样保护等。似乎两者水火不容,但开发是生态旅游的生命,而环保是生态旅游可持续的根本。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不仅要在思想上强调保护性开发的观念,也要应用管理模式中确立环境与开发的综合决策模式。这种综合决策模式,既是

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方法。作为原则,它指环境状态对开发有否决权,任何景区(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旅游增长或社区发展,不能用当前的发展去损害未来的发展,更不能以局部的发展去损害全局的发展。作为方法,它是指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是开发程度的技术限度。开发就其程度来说,可划分为零开发(即原生状态)、保护性开发(对环境状态有控制的开发)、完全开发(事实上是人工系统)、掠夺式开发(完全不顾环境后果的开发)。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保护性开发。开发就其方式来说,分为两种,一是为游客观赏方便而进行的建造,例如解决可进入性问题或建造食宿设施。二是扩展景观或增加旅游项目。对于生态旅游,不同的开发方式应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标准。因为不同的开发方式对环境状态的影响不同,对旅游的作用也不同。开发就其目的来说也有两个,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区发。如果仅就开发管理子系统来说,这种目的性也是合理的。

但如果考虑环保管理的目标,这种目的的实现程度也必须不突破环境的技术标准为限。碧塔海水面的开发利用是说明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最好例子。碧塔海水面的开发是指在水面上行船其功用有两种,一是作为交通使南线西线沟通,形成旅游环线。二是开发游船项目,增加游览内容(实际此项目已在运行)。由此引发争论,形成三种观点。一种是禁止行船,认为行船影响水质,长此已往会使湖水变异。二是可开交通船,认为有必要沟通南线西线,由于船只少,对水质影响较小。三是开发游船项目,认为这是碧塔海的重要项目。第一种观点纯粹是从环境出发的。第三种观点纯粹从旅游出发。第二种介于两者之间。事实上,如果以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争论也就没有必要。在方法上,以水质的背景值为标准,查明水体自净能力,计算环境容量,进行行船的环境影响评价,确定环境承载量。以便决定是否开发或开发方式。

如果一条船都会引起水质变异,则否决此项目。由此可见,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是正确处理环保管理与开发管理关系的科学手段。事实上,这种决策模式的实质是把开发决策建立在环境科学的基础上。但是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应用和实施取决于组织管理模式,或者说,组织管理模式是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落实的保证。因此,景区(点)的应用管理模式是由组织管理模式和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两者构成。组织管理模式景区(点)的组织机构是生态旅游组织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其组织管理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中组织管理子系统的重要内容。景区(点)组织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体制。因为各种管理问题、管理矛盾都与管理体制有关。中甸县生态旅游管理的现实也说明这一点。但是认为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完全理顺管理体制也不现实。本文从实际出发,回避尖锐的体制矛盾,提出两种景区(点)的组织管理模式构架,以适应不同特征的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并以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与管理原则来实现对景区(点)的管理,从而达成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目标。管理委员会制适用管理委员会制的景区(点)有以下特征:

第一,环境特征:景区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体(或是自然保护区),并且生态环境较脆弱,可开发性低,一但造成损害则不可恢复(碧塔海就于这类景区)。

第二,权属特征:在产权关系上,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为国家所有。但管理权分散在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例如80林业部门,环保部门,消防部门,旅游部门,及社区的行政机构,如乡(镇)政府。

第三,体制特征:各部门关系交叉,各自为政,在管理中追逐部门的经济利益,而不愿真正负起生态旅游管理责任。

第四,开发的目的特征:不以盈利为目的。以有限开发为手段,获取资金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以此相适应的管委会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组织特征:前述的政府职能部门派员参加管委会(包括旅游地社区的乡镇政府人员)。

第二,责任特征:参与管委会的人员既对管委会负责,也对所派出的职能部门负责。

第三,权限特征:只有管理权、监督权,没有开发权。但有开发建议权和按照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要求提交建议开发报告,由上一级对开发进行决策。

第四,财务特征:税后收入除用于管委会运行费用和开发投资外,其余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剩余部分上交财政,不足部分由财政拨付。由上述特征可知,管委会并不只是个称谓,而是以景区(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性质和特征为基础所形成的景区(点)的组织管理体制。公司制公司制模式就是把景区

(点)作为一个企业进行管理。适用公司制的景区有以下特征:

第一,环境及资源特征:景区(点)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但生态环境有较强的承受力,具有良好的可开发性,即使造成一定损害也可恢复(虎跳峡就属于这类景区)。

旅游景区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旅游价格管理价格机制.

近10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旅游价格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价格是调整旅游市场供需关系与协调其它相关经济主体利益关系的重要经济杠杆,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全部消费价值的货币表现。旅游价格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旅游景点、旅行社、酒店、交通运输、餐饮、通讯等领域,同时始终贯穿于旅游商品的制造、传输与消费等各个环节。[1].

一、我国旅游价格管理基本现状.

(一)旅游业价格形成机制及价格管理机构职能发生了转变.

目前,我国主要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仍然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管理模式,但旅游食、住、行、游、娱、购等环节的价格均由经营者自主定价,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模式。因此,今后旅游价格管理工作重心将会放在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方面,而不再涉及具体旅游产品价格制定。旅游价格管理应主动顺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将自身定位为利益“协调人”与市场秩序“维护人”来管理旅游市场价格,促使市场在旅游价格形成中起到主导作用。[2]旅游价格管理机构职能与旅游价格形成机制的转变,可以促使旅游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对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无裨益。

(二)旅游价格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旅游经营者和消费者主体变化会约束旅游价格的制定与调整,旅游价格体系是否完善会反作用于旅游经营者与消费者行为,进而制约整个旅游行业发展。随着旅游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旅游产品价格制定权限逐渐放开,经营者得以结合市场供求状况制定灵活多样的旅游价格,强化了旅游价格调整旅游市场供求关系的功能,使旅游市场愈加开放和繁荣。

(三)旅游景区“一票制”提升了景区旅游质量.

旅游景区的数量与品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各旅游景区集中出现开发投资热潮,但一哄而上的投资方式使各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其中旅游景区收费管理混乱是一个主要问题。为保证旅游景区持续健康发展,大多数旅游景区实施了“一票制”,确实需要独立设置门票的,必须呈报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审批。旅游景区“一票制”的出台,有助于明确和协调景区各相关部门的利益,遏制乱收费行为;有助于维护旅游价格稳定,减少旅游景区管理成本;有助于提升旅游景区旅游质量,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建立了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听证制度.

近年来,我国许多旅游景区不断提高门票价格,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听证制度是一个由价格主管部门组织社会各相关机构,对制定或调整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的制度。[3]199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二十三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四十三条更是明确指出: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的门票以及景区内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费项目,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拟收费或者提高价格的,应当举行听证会,征求旅游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价格听证制度使得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决策愈加公开、透明。

二、旅游景区价格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景区管理法规建设滞后.

旅游景区管理法规是旅游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管理和保护旅游景区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规范总和。实施旅游景区管理的目的是调整旅游景区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但由于国家和地方对旅游景区管理法规建设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导致各旅游景区“重开发利用,轻治理保护”,旅游景区破坏性开发和无序开发现象严重。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出台后,相信各地旅游景区和景区所在地政府会在《旅游法》的法律框架下,制定系统的旅游景区管理法规,高度重视旅游景区法制建设,切实保护好旅游景区的人文、历史与生态环境。

(二)过度价格竞争日渐普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其发展速度也非常迅猛。但与此同时,旅游市场过度价格竞争现象日渐普遍,成为困扰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旅游市场无序、恶性降价竞争主要表现为:一些旅游景区门票定价较高,而宾馆、饭店定价过低;旅行社降价恶性竞争、“零负团费”旅游现象较普遍;旅游娱乐与购物环节的产品价格不规范等。

(三)旅游市场价格混乱.

由于旅游景区价格监管体系不完善,致使相关执法机构对旅游景区价格违犯行为打击不力,导致我国旅游市场价格秩序混乱,部分经营者经营行为很不规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已经危及到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新时期完善我国旅游价格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旅游价格管理各项有效机制.

强化政府价格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职能,深入分析旅游市场,研究适合旅游业发展、可以有效处理实际问题的机制,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旅游合同文本,替换当前旅行社自行制定的旅游合同,切实维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二是各地要在《旅游法》框架内,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制定有地方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实施办法。三是严格制定重要旅游景区旅游收费标准,科学确立其调价幅度。

四是提高旅游景区价格调整的信息透明度,确保消费者知情权。

(二)转变政府职能,灵活运用价格杠杆.

对如何实施旅游价格管理,当前有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大多数旅游价格应采取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全面放开旅游价格。[4]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主管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更应当注重树立权威性,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同时有效运用价格杠杆,挖掘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价格竞争,实现旅游行业的稳定运行。

(三)加大对旅游景区的价格监督检查力度.

全面实行旅游产品明码标价、明码实价制度,杜绝哄骗、欺诈消费者行为。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不断优化政府机构协作机制,加强与价格、公安、交通、工商、监察、质检等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不断强化旅游价格行政执法力度,确保国家利益、公民利益和经营者利益不受损害。通过聘请旅游景区价格监督员方式,强化对景区的价格监督检查,构建有效的旅游行政监管体系与监督网络,将行业管理行为与旅游执法行为置于有效的社会监督范围。

(四)有效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

政府应给予旅游行业协会相应价格管理职能,协助其构建同行业价格协议机制。[5]行业协会可以及时整理行业价格信息,制定相应价格浮动幅度,供行业内单位参考;还可以实施降价申报机制,即旅游企业降价应在行业协会准许后才可实施。此外,协会应定期价格信息,促进行业之间的联系,促成企业合作博弈,取得企业收益最大化。[6].

(五)强化对旅游行业价格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旅游行业系劳动型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人力资源可谓旅游行业最为关键的资本,素质较高的复合型旅游价格管理人才对旅游行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尤为重要。因此,要强化对旅游行业价格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7]各旅游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地实情,依托国家政策与旅游产业价格管理核心任务,有针对性地对旅游行业价格管理人员实施培训。

四、结束语.

旅游价格管理不能只图眼前,要着眼未来,必须进一步理顺旅游价格管理体制,不断创新旅游价格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行业价格协会职能,使其真正成为旅游管理部门与旅游产业联系的桥梁纽带;加强社会监督,规范行业价格。

【参考文献】.

[1]姚晓春,赵文清.均衡主张:旅游业和谐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索[J].企业经济,2010(8).

[2]曹玮.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以南通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孙钦明.产业融合视角下门票经济的转型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栗惠英,王慧娟.新时期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J].商情,2013(37).

[5]陆远权,马良.区域旅游产业均衡发展博弈分析及政府治理角色定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0).

旅游景区管理体系篇7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旅游;文化;景区

1、信息化时代旅游文化景区建设概述

信息化时代旅游文化景区建设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旅游文化景区的各类资源进行加工和整合。数字化旅游文化景区建设作为信息化时代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热点问题,一方面是信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数字化旅游文化景区建设是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实现旅游文化景区的管理系统、交通管理系统、游客服务系统、安全应急系统等的基础设施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并通过网络化信息共享,建立具有统一标准的数据库、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处理平台等。它是由景区数字化技术、景区数字化业务模块以及景区数字化的应用服务三个方面组成的。

但是,如今的很多旅游文化景区建设依然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景区之间的等级、信息含量都难以匹配,协同营销很难实现,目前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主要停留在用其作为宣传工具和传播手段。

2、如今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近年来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文化景区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已经初显成效,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旅游文化景区的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环境监测。虽然现在很多旅游文化景区已经实行了安全监控系统、门禁票务系统等监测手段。但是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时游人总是很多,常常造成在某个景点内外拥挤不堪,这样往往导致旅游所带来的快乐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不但要实行有效地环境监测,还要进行科学地游客分流。

第二,景区管理自动化。旅游文化景区可以效仿威尼斯旅游智能卡的案例,将高峰时期的客流分流到旅游淡季。游客在出行前就可以通过互联网预订“智能卡”,在订购的过程中游客就可以了解旅游文化景区的游客数量、游客密度、旅游接待设施情况等,然后再决定出行时间。这样一来不仅方便景区管理也方便游客做出决策。

第三,景区安全防护。旅游文化景区的安全防护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景区特点进行景区安全保护。例如由山、海和石组合而成的旅游文化景区,不仅要对人文景观进行安全防护,还应该增加对湖边、海边和山上的巡逻。

第四,智能交通。很多旅游文化景区目前还是使用人工操作的电瓶车,一旦人流多起来很容易造成交通秩序混乱,进而降低了旅游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智能交通作为是一种先进的一体化交通综合管理系统,车辆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量调整至最佳状态,借助于这个系统,管理人员对道路、车辆的行踪将掌握得一清二楚。

3、信息化时代旅游文化景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旅游文化景区环境监测与景区管理一体化。如今大部分的旅游文化景区主要是依靠加强员工的优质服务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力求以细节化的服务为游客创造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游玩氛围。但这并不能满足景区内游人越来越多的现象,而且往往是很多游客都聚在一个景点内,造成交通拥挤,而另一些景点却只有几个人游览。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借鉴“威尼斯旅游智能卡”的案例,将高峰时期的客流分流到旅游淡;可每隔几个小时更新旅游的预定量和入园人数;为了游客观光的舒适度,还应规定每天游客的上限人数。游客在出行前就可以通过互联网预订智能卡,决定出行时间。此外,游客在申请到“智能卡”后可以得到一系列在南山旅游的优惠,对大多数消费者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旅游文化景区就可以通过对智能卡发行数量来有效控制游客的数量。

第二,加强建设旅游文化景区安全系统。如今旅游文化景区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是以景区的景点为重点保护对象,而对一些游人少涉及但危险的地带却没有做好防护工作,如湖边、海边和山上。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安全防护。一方面可以减少上山下海的入口并增加电子监控,集中对这些入口进行输入管理,把握这些游客的行踪;另一方面可以在山上和沙滩上等危险处安装电子警报,及时阻止不安全行为。旅游文化景区原有的安全防护系统侧重于防,而应急系统侧重于治,所以要双管齐下防治结合,防治一体,共同构建南山景区的安全系统。

第三,建设旅游文化景区智能交通体系。智能交通系统是现代大部分旅游文化景区的一个缺口,为加强管理,应该引进此项技术。智能交通系统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着眼于交通信息的广泛应用与服务,二是着眼于提高既有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智能交通拥有车辆控制系统、交通监控系统、运营车辆管理系统和旅行信息系统四个子系统。因此,应该在旅游文化景区全面引进交通监控系统。该系统类似于机场的航空控制器,它将在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建立快速通讯联系。哪里发生了交通事故、哪里交通拥挤、哪条路最为畅通,该系统会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驾驶员和交通管理人员,从而可以避开拥挤道路,有效地分流客人,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

第四,建立旅游文化景区虚拟漫游系统。为了更好地宣传景区与提升景区的形象,可以建立漫游系统。虚拟现实系统的漫游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手动漫游即交互漫游,也就是通过鼠标或键盘等输入设备进行漫游操作;另一种是自动漫游即指定路径的漫游,用户利用鼠标在景区虚拟旅游系统中进行点击指定路径,然后系统根据指定的路径进行漫游。

参考文献

[1]黎金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景区建设――以上虞市曹娥景区景观设计为例[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6(01)

[2]渠铭.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1)

[3]杜乐江.加快推进文化景区建设全面提升景区核心竞争力[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12)

[4]董观志,杨凤影.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05(01)

[5]董观志,刘芳.旅游景区游客流时间分异特征研究――以深圳欢乐谷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5(01)

旅游景区管理体系篇8

内容摘要: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委托理论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公共资源型景区的行政管理模式,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景区行政管理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共行政管理和旅游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旅游景区行政管理可以初步理解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其授权的相关旅游职能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方针、遵循旅游景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本国、本地区的旅游景区进行总体管理和综合调控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旅游行政部门对旅游景区的总体管理。

张听竹对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研究中指出,应取消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类景区的直接管理,使旅游景区变成一个小级别的行政单位,把资源保护的职能内生化,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收费权一体化,而刘秉升却认为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营单位,从事企业化经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管理的力度,尤其是法制管理、规划管理及技术管理。张凌云认为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实行行政事业性管理必须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推行企业化管理。张吉林在研究我国西部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时认为采用特许经营权委托的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

(一)景区资源垄断性特征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四)景区资源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论概述

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委托关系也广泛地存在于旅游业中,但是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几乎空白。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实际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委托人一方面对其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的监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说公共型景区资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依据委托理论,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关系(如图1)。

旅游景区实施委托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国家所颁布的有关旅游区(点)经营管理上的主要法律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旅游景区(点)的质量等级规划与评定》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旅游景区(点)的经营,促进了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但是,也应看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作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其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也相继发生了变化,一些条例在立法的高度和操作性上都已无法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有很多是以“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形式存在。这种法律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大大削弱了旅游法律的权威性,使其对旅游活动的管理、规范、指导和保障作用等功能被大大削弱。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对现有的旅游法规、规章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对不同归口管理单位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旅游行政执法的力度,统一处理旅游违法行为;此外,还可借鉴国际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立法经验,促进旅游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合理规划旅游景区

目前,在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由于旅游资源大多属于公共资源,大部分经营者、管理者都只追求其经济利益,规划缺乏长远性,过度开发、先开发后治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摒弃以往的资源导向的开发战略,转向创新规划开发。创新规划开发即景区必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对内部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因此,国家相关旅游行政部门特别是各地方政府旅游局首先应对旅游规划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规划编制单位由旅游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开招标,规划编制完成后力求认真实施,使其在开发经营景区的过程中注重景区的长远发展,加强对景区资源的长远保护,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以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景区的开发经营过程中要顾及到周围社区的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三)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从宏观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而且政府应根据景区资源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主体的现状,基于委托理论,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区的行政管理权,原有归口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委托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部门就有了明确的权限和职能,企业有了明确的责任,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改善景区投资环境以扩宽资金来源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单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引导投资成为摆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眼前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积极促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国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各个领域供给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资本运作时,不能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在费改税之后,部分收费项目模糊,因企业而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企业重的费用负担。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巧立名目,对景区内的企业乱摊派,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对乱收费现象予以制止,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增大银行贷款力度。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本着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对旅游项目进行细化财务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传,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银行的贷款规模;再次,采用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给予一定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实际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带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处在交叉地带的许多景区景点,由于在行政划分上同时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导致出现了实际上的无人管理,或只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规划与开发,注重局部利益,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观念。鉴于全国都存在许多处在交叉地带的旅游资源,建议在这些区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划分之上的专门的旅游发展组织,负责交叉地带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地方不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该组织直属上一级旅游局并对其负责,但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争取发挥特有资源的优势,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虽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但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首先制订旅游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其次,从委托理论出发,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定地点的集中培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调整旅游教育整体结构;强化旅游人才素质教育;加强旅游学科和课程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旅游景区管理体系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景区管理;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循环经济是近几年来逐渐开始提出并得到各个行业认可的一种经济理念,其能够很好的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最终促进两者的共赢发展。在当前我国的旅游行业中,这种经济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1]。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景区发展长期处于粗放式管理模式,虽然在短期的时候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但是随着旅游的发展,区域生态环境也受到了较大的破坏,给旅游活动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探究循环经济下旅游景区管理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1相关理论概论

1.1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主要是指物质的循环性利用和再生的经济,是一种资源回收利用的经济模式。综合来说,这种理念主要是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当做最主要的目标,并遵从自然环境对于物质能量的运转规则。在实际应用中,其可以让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循环经济使得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大大降低了资源的消耗,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不会产生过多的环境污染。可以预见的是,这种理念在以后的时间里将会有更好的应用。

1.2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是指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一种开发性保护,保障生态系统尽可能的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由于本文探讨的重点主要就是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因此这里也着重说明旅游生态保护的内容。旅游行业跟其他行业有一定的不同,行业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依赖性非常强,这在那些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景区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因此,如果旅游景区管理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就会对景区本身的旅游活动产生波及,不利于区域旅游的发展。而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则是指在景区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探究影响景区生态环境平衡的因素,并不断的优化景区管理,保障景区管理不会破坏生态环境,最终达到双方的共赢发展。

1.3循环经济背景下旅游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①目前很多游客都有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多方面的意识,在平时的时候也开始使用那些绿色产品[2]。体现在旅游景区中就是多数游客更倾向于那些环境良好并且没有太多污染的景区。而景区积极进行生态保护就能够迎合游客的这种意识,最终促进景区的发展。②旅游景区的发展本身就立足于生态环境之上。如果景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那么景区也就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因此,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开展旅游生态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2循环经济理念下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旅游生态保护没有组织

目前我国很多景区的旅游生态保护还停留在表面的层次,并没有充分的融入到景区管理和开发的组织规划中。这种情况使得一些景区在进行扩张建设的时候,很有可能使得自身的行为跟生态环境发生冲突,最终难以真正提升景区生态环境的层次,使得景区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2.2缺乏生态保护的人才

循环经济下的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不仅需要相应的管理人才拥有景区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时对于循环经济、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都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这就使得我国很多景区都很难招收到高素质的人才,最终导致生态环境保护在景区管理中很难推进。事实上,正是因为专业人才素养过低,使得景区管理无法找到最合适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法和策略,不仅不能充分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还使得景区收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3改善内部管理体系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下,需要旅游景区有意识的控制自身的开发行为,避免过度开发对于区域环境带来更多的压力。目前我国很多景区在发展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区域生态环境承受力等多方面的内容,仅仅从利益的角度来开发景区周边环境,难以达到景区管理和生态环境的共赢发展。

3循环经济理念下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3.1优化规划和组织体系

在规划管理方面,旅游景区一方面应该依照行管的法律法规,按照规章制度完成各类建设和开发工作;另一方面也应该根据生态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于建设中的项目进行密切的监控和管理,如需变更也要经过上级批准后才能进行调整[3]。在组织管理方面,旅游管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应该在当地政府和旅游行业的综合带领下,结合具体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由景区的相关管理部门直接制约旅游开发公司,负责整个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管理和经营工作。

3.2加强人才队伍培训

生态旅游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旅游专业,对于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和游客等多个主体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旅游区的开发者和管理者来说,需要掌握旅游管理、生态旅游、生态系统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而我国很多景区在这些方面的人才都比较缺失。这也使得生态旅游开展的进程和效益都比较缓慢。在此基础上,我国景区应该加强对于该类人才的培训,积极使用派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训建设机制,综合提升现有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景区还应该积极引进一些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经验的管理人眼,从而加强对于旅游区生态旅游的管理,促进整个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3.3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生态旅游是一项具有很强计划性的活动,而为了避免旅游活动的开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必须要在生态旅游全过程中加强对于旅游活动的管理。①我国景区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旅游路线,保障路线设计的合理化、科学化和系统化。②景区应该积极的构建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导游队伍,并且引导当地旅行社有计划的组织展开各类旅游活动。③在旅游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景区应该充分利用各类媒介(比如电影、录像、导游图等)对游客进行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并有针对性的控制游客的数量、活动范围等,避免周围生态环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不可恢复的破坏。

旅游景区管理体系篇10

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印发

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的通知

旅办发〔2017〕3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局:

《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已经国家旅游局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

为认真贯彻《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

一、形成新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国旅游公共服务有序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交通集散、厕所革命、旅游便民惠民、旅游安全保障等领域加速建设,全国旅游公共服体系初步建立。

(一)旅游公共服务保障政策实现突破

旅游公共服务已成为各级旅游部门的重要职能和工作内容。国家旅游局首次出台《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公共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指导和推进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地不断强化领导,设立旅游公共服务管理机构;研究出台旅游公共服务保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建设。

(二)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车站、码头等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加速发展,旅游通达条件持续改善。通信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旅游信息服务基础不断巩固。大型旅游综合体相继建成,城市休闲设施加速开放,国民旅游获得更大休闲空间。

(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加速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覆盖主要交通枢纽、景区景点、商业步行街区等游客集中区域。旅游咨询网站、智慧旅游终端等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相继建成。旅游信息咨询、门票预约、酒店预订等服务功能不断拓展。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开通,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慧化水平逐步提升。

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不断提升。旅游道路加速建设,旅游专线相继开通,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明显好转。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等主要交通沿线的景区景点标识导引设施加速建设。旅游集散、交通换乘等旅游集散中心服务功能日渐强化。

厕所革命启动开展。《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指南》等文件制定出台。全国旅游厕所工作现场会、中国厕所革命推进日、中国厕所革命宣传日、全国旅游厕所设计大赛、全国旅游厕所技术创新大赛等相继举办。各地厕所革命领导小组纷纷成立,厕所建设计划相继出台,厕所资金投入、用地保障等政策不断推出。2017年全国建设旅游厕所22009座,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厕所革命开局良好。

旅游便民惠民举措陆续推出。旅游消费券、旅游卡、旅游年票等便民惠民举措不断推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景区门票优惠政策持续出台。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旅游资源相继免费开放。通信、邮政、医疗等服务设施旅游功能不断加强。

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旅行社安全规范》、《旅游景区反恐怖防范规范》、《旅游饭店反恐怖防范规范》等不断出台,旅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逐步健全。旅游与外交、公安、交通运输、安全生产、质检、食药监、保险、气象、地震等部门间的旅游安全监管协同联动不断深化。旅游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及应急值守制度不断完善。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安全应急工作不断加强。

二、迎来新机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旅游公共服务将迎来大变革、大跨越的发展新阶段。

(一)国家战略决策为旅游公共服务提供有利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旅游公共服务的基础支撑作用将更加凸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法规与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十三五期间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全面强化,旅游公共服务迎来有利发展环境。

(二)巨大市场需求催生旅游公共服务广阔发展空间

到十三五期末,我国旅游市场总规模将达到67亿人次,为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吃、厕、住、行、游、购、娱和文、商、养、学、闲、情、奇旅游综合要素体系完善健全,自助游、自驾游等加速发展,将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

(三)对外开放新战略拓宽旅游公共服务建设视野

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深入实施,旅游公共服务迎来国内建设和国外输出双重机遇。中国与亚欧国家之间政策、设施、贸易、资金等要素间的互联互通,区域机场、港口、车站等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以及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的加速建设,将积极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管理、标准等领域的多方位国际合作,加速中国旅游公共服务走出去步伐。

(四)科技进步为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可穿戴智能设备等新技术、新产品突破应用,将为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和科技支撑。

(五)政府职能转变为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政府职能加速转变,公共服务将成为各级政府工作重点。旅游部门工作职能不断转化,旅游公共服务将逐步成为十三五时期各级旅游部门的核心职能,为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提供更加坚实保障。

三、面临新要求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既是大众旅游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加速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

(一)助力旅游强国三步走战略顺利推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充分发挥旅游公共服务的基础支撑作用,推动旅游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单一的总量扩张向质量效益综合提升转变,增长动力从依靠资源要素扩张、人财物投入向依靠旅游公共服务提升转变,加速推动我国从粗放型旅游大国发展成为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进而从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发展成为较高集约型旅游大国,并最终建成高度集约型世界旅游强国。

(二)引领社会公共服务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旅游业被确立为幸福产业,旅游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特征更加显著,要求进一步加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旅游公共服务对社会公共服务的示范引领作用,优化旅游环境,增进民生福祉。

(三)释放旅游消费需求

十三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将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居民出游需求将更加强烈,要求必须加速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补齐短板,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更加舒适、更加安全的旅游消费环境。

(四)推进全域旅游加速发展

加快推进由景区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将成为十三五期间的旅游业发展主线。全域旅游需要全域统筹规划,全域资源整合,全要素综合调动,全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需要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空间、时间、内容、功能、人群等领域的旅游公共服务全域全覆盖。

(五)推动提升旅游业品质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持续推进,旅游大众化与家庭化、个性化与多样化、休闲化与体验化、品质化与中高端化等特征将更加凸显。加速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创新旅游消费和服务模式,有助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提升旅游业品质。

四、存在短板及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公共服务将面临需求快速增长与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分布不均、效能不高,不平衡、不均等、不可持续等问题亟需解决,补齐短板任务十分艰巨。

(一)有效供给不足

大众旅游新时代,游客对旅游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及时性、移动性等要求不断增强,传统旅游公共服务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出行难、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在部分地区长期存在,旅游公共服务低水平供给在短期内难以改观。

(二)运营效能低下

旅游公共服务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精细化不足、专业化不强,整体运营效能低下,旅游公共服务品质与游客期望和旅游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均衡发展不力

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景区与非景区之间以及景区之间的旅游公共服务差距明显。部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存在技能门槛、信息化门槛,旅游公共服务不均等性与游客需求的普遍性之间存在矛盾,游客的旅游公共服务获得感差异较大。

(四)信息化水平不高

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的规划引领不够,顶层设计不足,建设投入缺乏保障。旅游资源基础数据库、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等建设推进不畅,新型信息技术行业应用不足,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供给存在碎片化、硬件化问题。

(五)体制机制掣肘

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存在区域分割、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信息分割等问题,供给过多依赖政府单一主体,市场化发展存在体制机制障碍。

(六)外部保障政策不足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主要围绕居民生活服务目标,缺乏基于游客的旅游公共服务整体统筹,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外部保障政策不足。

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坚持需求导向、补齐短板、创新共享、智慧支撑、结构优化、全域全程、软硬并举建设主线,扩大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内容,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品质,提高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为实现旅游强国三步走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理念

十三五旅游公共服务发展应坚持以下理念:

(一)补齐短板、增加供给

坚持旅游公共服务全域规划、全资源整合、全要素综合调动,积极扩大旅游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领域,加大旅游公共服务投入,加快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扩大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补齐旅游公共服务短板。

(二)全面创新、提质增效

突破政府单一供给模式,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内容,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从单一要素配置向全体系构建转变。强化旅游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扩大增量、盘活存量,推动硬件建设和运营管理同步提升,推动旅游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三)融合共享、引领发展

坚持旅游公共服务与社会公共服务有机衔接,以旅游公共服务引领社会公共服务发展。加强政府与企业合作、市民与游客融合、旅游与非旅游功能互通、景区与非景区资源联通,实现旅游公共服务融合联通、共建共享。

(四)科技支撑、智慧发展

坚持游客需求导向,加速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强化资源整合共享,推进线上线下服务衔接,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渠道,提供及时、便利、舒适、智能的全新旅游公共服务。

(五)均等公平、全域覆盖

扩大旅游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引导旅游公共服务向社区、郊区、乡村延伸,向游前、游中、游后旅游全过程覆盖,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游客群体倾斜,实现旅游公共服务全域全程全主体覆盖。

(六)深化改革、规范发展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推动旅游公共服务法制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加速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与大众旅游新时代相匹配的结构完善、高效普惠、集约共享、便利可及、全域覆盖、标准规范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品质化、均等化、全域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力争实现六大目标:

(一)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总量有效扩大。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旅游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发挥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二)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立足游客需求,扩大旅游公共服务内容,促进中高端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结构。

(三)旅游公共服务运营绩效完善提升。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动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运营,强化旅游公共服务绩效考核,提高游客满意度。

(四)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发展实现突破。坚持共建共享,推进城乡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普适性、便利性,推动旅游公共服务普惠化、均等化发展。

(五)旅游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推进、重点突破,有序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在东部、中西部、东北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区域的科学布局,打破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发展障碍,做好国内旅游公共服务与一带一路、跨境旅游、边境旅游等沿线国家的对接,推进旅游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的均衡化、一体化、全域化、国际化。

(六)旅游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建立旅游公共服务综合推进机制,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合作格局,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实现旅游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主要任务

一、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一)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全域旅游发展主线,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推动编制《全国旅游交通体系规划》,完善旅游交通布局,构建快进慢游综合旅游交通网络。推动编制《旅游公路建设及服务标准》,建设完成一批旅游专用道路,推动高速公路服务网向周边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延伸,提高连接特色景观名镇名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的道路等级。优化旅游航空布局,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支线机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支线机场。推动提升铁路旅游客运能力,加大跨区域旅游区、重点旅游经济带内铁路建设力度。

(二)完善旅游景区主要交通连接线

推进旅游景区主要交通连接线建设,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民航、高等级公路等构建快进交通网络。加强城市与景区、景区与交通干线之间的交通设施和交通组织,实现城市中心区、机场、车站、码头等到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以及景区之间的交通无缝衔接,解决旅游最后一公里问题。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实现一种及以上快进交通方式通达4a级景区,两种及以上通达5a级景区。

(三)提升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

推进机场、车站、码头以及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商业步行街区等游客集中区域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无线网络覆盖范围。鼓励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高速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旅游公共服务领域的加快应用。加快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游客集中区、环境敏感区、旅游危险区等设立信息自动感知采集设备,对人流、车辆等进行数量和特征识别,实现旅游热点区的动态监测。

二、优化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

(一)完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

按照《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国家标准,推动各地完善交通沿线及关键节点的旅游交通导览引导系统,将观景台、旅游标识标牌等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统一规划、设计。重点提升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旅游专用道路以及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商业步行街区等游客集中区域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体系,增加区域人文特征和旅游特色,实现旅游交通标识的设置规范、清晰明确、快速识别。

(二)健全交通服务设施旅游服务功能

强化客运枢纽的旅游服务功能。拓展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邮轮码头等客运枢纽旅游服务功能,改造升级枢纽内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等设施,增强自驾游服务等功能。鼓励发展旅游客运码头、游艇停靠点,加强邮轮港口与城市旅游体系的有机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建设邮轮旅游集散枢纽,提升旅游服务能力。

提升高速公路服务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增设休憩娱乐、物流、票务、信息咨询和特色旅游产品售卖等服务功能,设置房车车位、加气站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设施,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消费等复合功能型服务区转型升级,建成一批特色主题服务区。支持高速公路服务区联合临近景区创新建设模式,开展服务区景观营造,增设旅游观景专用服务区或停车区。鼓励有条件的高速公路因地制宜,灵活设置高速公路景区出入口。

完善普通公路的旅游服务功能。推动国省干线公路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支持增设驿站、观景台、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厕所等服务设施。鼓励有条件农村公路增设简易驿站、港湾式停车带和观景台。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场建设力度,鼓励在交通干线和旅游景区之间增设停车场并实现景区接驳服务。

(三)提升旅游运输服务质量

加强旅游客运能力。推动增加重点旅游城市至主要客源地直航航线航班,优化旅游旺季航班配置。根据旅游业发展实际需求,优化配置旅游城市、旅游目的地列车班次,鼓励增开特色旅游专列,提升旅游专列服务水准。鼓励开通至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旅游直通车,鼓励在黄金周、小长假等重大节假日期间开通定制旅游线路,增强城乡客运线路的旅游服务能力。

完善游客联程联运服务。鼓励建立省域旅游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完善运行机制。推进跨运输方式旅游客运联程系统建设,提高联网、联程、异地和往返票务服务水平。加大公空联运、空铁联运建设,增设或加密机场到重点旅游景区的客运班线,在空铁联运枢纽内设立旅游服务窗口。

(四)强化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公共服务功能

制定出台国家旅游风景道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建设规划,把营地标识纳入公共交通标识体系,鼓励服务商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智能服务平台提供自驾游线路导航、交通联系、安全救援和汽车维修保养等配套服务。加快自驾游呼叫中心和紧急救援基地建设,推动建设一批自驾车旅居车旅游服务区,形成网络化营地服务体系。

(五)构建城市休闲绿道慢游系统

编制《自行车休闲绿道建设及服务标准》,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建设跨区域自行车绿道,配套建设驿馆驿站,增加休闲休憩、餐饮购物、停车换乘、自行车租赁等服务功能,形成覆盖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区的绿道慢游系统。

(六)推进旅游区交通服务闭环连接

研究编制《旅游观光巴士设施及服务规范》,推动各地旅游观光巴士线路规划建设,建立闭环式旅游观光巴士网络,实现区域内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闭环连接,满足自助游、一日游等不同层次旅游交通需求,提供便捷的城市游览服务。

三、提升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一)优化线下旅游服务中心布局

编制完成《城市旅游服务中心规范》,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商业步行街区等游客集中区域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按照分层级、分类别、分功能原则,重点推动建设一批旅游服务中心示范点,为居民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旅游集散、宣传展示、旅游投诉、旅游预订等旅游公共服务,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服务中心体系。

(二)打造线上旅游信息服务平台

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打造线上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水平。重点优化提升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旅游信息资源,实现全国旅游信息数据共享。建设旅游产业大数据平台,推动旅游与公安、交通运输、卫生、气象以及航空、通信等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衔接共享,研究制定数据共享清单、开放清单,推动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实现旅游产业运行的有效监测。促进旅游服务大数据应用,引导各类互联网平台和市场主体参与旅游服务大数据产品及增值服务开发,运用网站、微博、微信、应用程序(app)等媒介,为游客提供多样化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三)推进智慧旅游业态建设

推进互联网+旅游战略,建设一批国家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乡村。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景区承载量监测预警机制、旅游舒适度评价机制等。到十三五期末,全国4a级以上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全部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智慧旅游服务功能的全覆盖。

四、大力推进厕所革命

(一)推进厕所革命建设行动

加强政策引导、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典型示范,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线路、商业步行街区、乡村旅游点等游客集中区域的厕所建设。落实业主单位建设责任,将旅游厕所纳入a级景区等创建和评定工作。加大厕所建设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大中型企业、社会组织投身厕所革命,积极向中西部地区捐建援建旅游厕所。开展第三卫生间建设,推进厕所无障碍化。开展厕所技术创新,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孤厕、旱厕、冰厕面临的高寒、缺水、缺电等问题。推动各地开辟绿色通道,在旅游厕所项目审批、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加速厕所革命进程。

(二)实施厕所革命管理行动

完善旅游厕所管理服务平台,将所有旅游厕所纳入平台管理,实现厕所信息电子化、厕所管理实时化、厕所查询网络化、厕所评价动态化。贯彻落实《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开展旅游厕所评定工作,通过标准化手段,完善旅游管理服务。加大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厕所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应用,推动通过市场化手段开展厕所建设、管理,实现旅游厕所建设管理的市场化、长效化。推动各地成立旅游厕所开放联盟,倡导政府机关和社会单位厕所向游客免费开放。推动开发旅游厕所服务地图。完善旅游厕所建设管理监督考核制度,开展厕所革命游客评价调查,厕所满意度报告。

(三)推进厕所文明提升行动

加强厕所革命舆论宣传和引导,组织开展全国厕所革命万里行等活动,推动全社会关注和参与厕所革命。制作文明如厕主题宣传片、公益广告,强化文明如厕公民教育,引导游客文明如厕,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旅游厕所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五、构建国民旅游休闲网络

(一)拓展国民旅游休闲空间

完善国民旅游休闲服务设施,拓展国民旅游休闲空间。推进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环城休憩带等休闲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

(二)建设国民旅游休闲示范体系

开展国民旅游休闲示范体系建设,推动国家旅游休闲示

范系列标准制定及评定工作。贯彻实施《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国家蓝色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国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旅游休闲示范城市标准》等国民旅游休闲示范标准,推动编制《诚信旅游示范城市标准》、《湿地旅游示范区标准》、《旅游休闲示范乡村标准》、《旅游休闲示范区标准》等标准,启动旅游休闲示范区、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批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蓝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三)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功能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健全文化、体育、商务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旅游休闲功能,改善国民旅游休闲整体环境。

六、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

(一)推动景区门票优惠和免费开放

推动各地推出景区门票减免、赠送等惠民活动。推进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城市资源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推动有条件的景区景点设立公众免费开放日。

(二)提升旅游消费便利化

鼓励各地发行旅游一卡通、电子消费券、旅游年卡等,为游客市民提供旅游便利服务。鼓励金融企业开发旅游金融分期消费产品。支持景区景点开展互联网平台建设,完善旅游预约服务。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旅游城市群开展跨区域旅游一卡通建设。

(三)完善特殊群体旅游服务保障

制定《老年旅游服务规范》,完善老年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优化老年人游览服务。推进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游客群体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地方和企业针对老年旅游推出经济实惠的旅游产品和优惠措施。

(四)推进旅游志愿者服务

推动建立旅游志愿者服务管理体系,畅通旅游志愿服务参与渠道,培育旅游文明引导、游览讲解、质量监督、旅游咨询、应急救援等志愿者队伍。建立中国旅游志愿者联合会,依托景区、博物馆、商业街区、交通枢纽站点、社区等游客集中区域建立旅游志愿者服务工作点。完善中国旅游志愿者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制定中国旅游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建立旅游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制度体系,有序推进旅游志愿者服务管理工作。

(五)加强旅游公益教育

建立旅游知识宣传、公民旅游教育体系,传播旅游出游知识、旅游消费知识和旅游安全知识。组织旅游大讲堂,开展旅游科普活动,推动旅游教育进学校、进社区。强化旅游责任教育,《绿色旅游消费公约》和《文明旅游公约》,提升游客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文明意识。推动开展研学旅行,鼓励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

七、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

(一)加强旅游安全制度建设

完善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制度,规范旅游安全风险级别划分及风险提示,及时向旅游者旅游安全警示。贯彻实施《旅游安全管理办法》,规范旅游安全监督管理、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落实旅游经营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编制《高风险旅游项目目录》,推动高风险项目分类管理和责任落实。研究编制《景区开放安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景区安全管理制度。

(二)强化重点领域和环节监管

强化重点领域和环节监管,开展旅游包车、旅游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及景区地质灾害等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和联合整治,重点强化旅行社在包车、包船、包飞机等购买交通服务环节的安全监管。推动落实旅游客运车辆导游专座制度。推动建设旅游包车安全运营及动态监管平台,实现旅游包车统一管理、包车驾驶员统一考核、包车供给及需求集中交易、包车运行动态预警及监测。加强旅游节庆活动安全管理,开展景区景点最大承载量管控和专项检查。推动旅游场所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三)加快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

推动将旅游应急管理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完善旅游安全应急指挥、应急预案编制及演练、信息报告及应急值守等相关制度。编制《国家旅游安全与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标准》,健全完善国家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推动国家、地方安全应急指挥平台的无缝对接。编制《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及服务规范》,推动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专业化、市场化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一批国家旅游安全与应急救援示范基地,分类建立旅游应急救援中心、救援工作站、应急救援点,为游客提供及时应急救援服务。推进旅游景区安全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实现人流、车辆、位置、环境等关键节点的全域全程全时可视化监控。

(四)深化旅游保险合作机制

深化旅游保险合作机制,完善旅游保险产品,提高保险保障额度,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提升保险理赔服务水平。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鼓励游客购买旅游意外险。推动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游大巴及高风险旅游项目实施旅游责任保险制度。加强与重点出境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保险合作,建立健全出境旅游保险保障体系。

(五)强化旅游安全教育培训

组织开展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重点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导游领队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开展旅游安全应急演练、旅游安全应急技能大赛等,提升旅游安全应急能力。开展旅游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等活动,强化旅游安全宣传教育,提升游客安全意识和安全应急知识,营造全社会平安旅游氛围。

八、优化旅游公共行政服务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旅游行政服务效能。创新旅游监管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责任,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全国旅游秩序指数。完善12301旅游投诉受理机制,健全旅游投诉处理和服务质量监督制度,改进旅游纠纷调解机制。建立健全旅游从业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信用体系,推进旅游失信行为记录和不文明行为记录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共享,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引导旅游经营者诚信经营,游客文明旅游。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提升全国旅游团队服务管理系统、全国导游公共服务监管平台、旅游质监执法平台等旅游行业监管系统。

九、推动旅游公共服务走出去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快推动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管理和服务标准的对外输出,推广中国旅游服务、提升中国旅游国际影响力,实现旅游国际合作在旅游公共服务领域的率先破局。

第四章重点工程

一、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工程

优化提升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各地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接入国家平台,实现全国旅游信息数据互联共享,满足游客对旅游公共服务便捷、高效的信息需求。重点开发旅游公共信息资讯平台、旅游产业运行监管平台、景区门票预约与客流预警平台、国家旅游大数据集成平台、旅游气象信息服务平台、三维景观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旅游目的地导航系统、多语种旅游形象推广平台等。

二、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编制完成《城市旅游服务中心规范》,整合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等服务设施,推进主要旅游目的地交通枢纽、旅游步行街区及3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游客集中区域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形成由服务点、服务站、综合型服务中心等组成的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服务中心体系,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旅游集散、宣传展示、旅游投诉、旅游预订等旅游公共服务。

三、厕所革命推进工程

加速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步伐,推进厕所革命深入城乡、普及景区内外,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

四、旅游最后一公里优化工程

推进旅游最后一公里建设,完善旅游区交通连接线,畅通旅游交通毛细血管,实现旅游目的地内部交通无缝衔接。到2020年,实现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等与城市中心区、高铁站、机场、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等之间的有效连接,消除断头路通往5a级景区、部级旅游度假区的道路力争达到一级公路及以上标准,通往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特色小镇至少有一条二级公路,通往3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的道路符合等级公路标准。

五、国家旅游风景道公共服务示范工程

以国家等级交通线网为基础,实施国家旅游风景道公共服务示范工程,重点推动建设自驾车营地、驿站、景观台、休憩场所、旅游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旅游交通导引、信息咨询、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功能。到2020年,重点推动建设川藏公路风景道、海南环岛风景道、长江三峡风景道等25条国家旅游风景道公共服务示范工程。

六、旅游观光巴士示范工程

编制完成《旅游观光巴士设施及服务规范》标准,推动实施旅游观光巴士示范工程,培育打造一批旅游观光巴士示范城市,推动各地旅游观光巴士建设,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城市游览服务。

 七、旅游休闲绿道示范工程

编制完成《自行车休闲绿道建设及服务标准》,推动各地旅游休闲绿道建设,形成覆盖主要城市、景区景点的绿道慢游系统,重点推进建设一批跨区域自行车旅游休闲绿道,满足国民旅游休闲需求。

 

 八、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公共服务示范工程

推动开展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公共服务示范工程,在主要旅游交通干道、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旅居车营地,配套完善道路指引、餐饮购物、汽车养护、安全救援等服务功能,打造一批精品旅游自驾线路。

 九、旅游区(点)道路交通标识体系优化工程

按照《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国家标准,推进旅游区(点)、交通集散点等区域的旅游交通标识指引体系建设。到2018年底,完成4a级以上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主要公路沿线的交通引导标识设置;到2020年,完成3a级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等主要旅游资源在公路沿线的交通引导标识设置。

十、旅游安全与应急救援示范工程

编制完成《国家旅游安全与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标准》,健全完善国家旅游安全及应急管理指挥平台,指导并推动各地建成相应指挥平台并与国家平台实现对接,形成全国一体化旅游安全应急指挥体系。编制完成《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及服务规范》,探索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专业化、市场化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一批国家旅游应急救援基地。

 

 十一、a级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工程

编制完成《景区开放安全管理办法》,推动实施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工程,引导并推动所有a级景区建立安全视频监控系统。

 十二、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工程

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通村公路、网络通信基站、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可进入性与旅游舒适性。规划启动六小工程,确保每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好一个停车场、一个旅游厕所、一个垃圾集中收集站、一个医疗急救站、一个农副土特商店和一批旅游标识标牌。

 十三、红色旅游公共服务工程

实施红色旅游公共服务工程,推动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交通连接线建设。加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内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以及展陈场馆、解说系统、旅游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推动完善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沿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十四、旅游志愿者服务管理工程

实施旅游志愿者服务管理工程,完善旅游志愿者服务管理平台建设,重点培育旅游文明引导、游览讲解、质量监督、旅游咨询、应急救援等领域的旅游志愿者队伍。

 十五、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工程

加强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制定推出旅游公共服务建设规范和质量服务标准,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标准覆盖率,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宣传和推广培训,开展标准化试点和示范工作,加强绩效评估,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

 

 十六、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工程

按照《旅游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年)》要求,立足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等内容,编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数体系,定期《全国旅游公共服务满意度指数》报告,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能力绩效和游客满意度,推动旅游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旅游公共服务综合推进机制,明确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管理责任部门,增强旅游部门综合协调和行业统筹能力。开辟旅游公共服务绿色审批通道,协调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健全旅游公共服务持续投入机制、绩效评估机制。推进多规合一,将旅游道路、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

二、健全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旅游公共服务法律法规,推动制定《旅游公共服务条例》、《中国旅游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高风险旅游项目目录》、《景区开放安全管理办法》等,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

三、加大投入力度

推动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向旅游公共服务倾斜。落实地方政府对旅游公共服务投入的主体责任,推动建立适度超前的旅游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机制。鼓励设立旅游公共服务发展基金,支持推行ppp模式,推动社会资本投入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引导金融业加大对旅游公共服务投资的信贷支持,为重大旅游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提供便利融资服务。

四、优化用地政策

推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旅游公共服务发展需求,合理安排旅游公共服务用地布局。明确旅游开发要优先保障旅游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推动旅游公共服务用地审批便利化。支持各地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开展旅游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积极盘活乡村旅游用地,鼓励农村土地向旅游公共服务用地转化。

五、落实国民休假制度

推动制定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休假时间。支持各单位结合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安排错峰休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扩大旅游公共服务工作人员编制,分领域、分区域定期组织开展旅游公共服务专业培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人才素质和服务管理水平。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明确了主要工作任务、重点建设工程,是统筹推进未来五年我国旅游公共服务发展和改革的综合性、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各地加快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行动指南。

《规划》指出,十三五旅游公共服务发展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坚持需求导向、补齐短板、创新共享、智慧支撑、结构优化、全域全程、软硬并举建设主线,扩大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内容,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品质,提高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为实现旅游强国三步走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加速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与大众旅游新时代相匹配的结构完善、高效普惠、集约共享、便利可及、全域覆盖、标准规范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力争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总量有效扩大、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旅游公共服务运营绩效完善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发展实现突破、旅游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科学合理、旅游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六大目标。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提升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构建国民旅游休闲网络、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优化旅游公共行政服务、推动旅游公共服务走出去。

《规划》重点部署了未来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16项重点工程。包括优化提升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中国特色旅游服务中心体系,实现游客集中区域的旅游服务中心全覆盖;完善旅游景区主要交通连接线,构建旅游快进交通网络,推进旅游最后一公里建设,实现旅游目的地内部交通无缝衔接,到2020年,基本实现高速公路等一种及以上快进交通方式通达4a级景区,两种及以上通达5a级景区;推动跨区域旅游休闲绿道建设,构建覆盖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区的绿道慢游系统,到2020年,建成完成20条跨区域自行车旅游休闲绿道,全国总里程达到5000公里;开展旅游观光巴士示范工程,完善城市游览服务,满足自助游、一日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