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6:13

语文教学的核心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思维;教学理念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

早在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我们可以利用此模型来理解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不仅包括漂浮在水面以上的冰山,同时还包括潜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其中,水面以上的冰山所代表的是学生的知识内涵、学习能力,这一部分能够通过日常的培训和教学活动来加以培养;而在水面以下的冰山所代表的则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法,等等,这一部分是学生内在的体现,很难通过外界的标准来予以测量。水面下的隐性部分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却能对学生的学习带来长远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维构建

1.紧密围绕语言建构来开展教学活动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最主要渠道,而字与词的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最重要基础。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要着重培B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小学生顺利完成对语言的建构。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程应当以汉语拼音、笔画学习为主,这些基础知识均可以被划分到语言建构的范畴中。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语言运用教学则需要围绕字、词、句来开展,通过一些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语言的建构方法。例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教师应合理定位教学目标:①熟练掌握在文章中出出现的12个生字,独立运用这些生字来组成词语;②理解“五光十色、茂密、一大串”等词语的含义,懂得它们在句子中的运用方法;③理解文章对葡萄架进行描写的句子,尝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进行造句;④透过文章内容来理解葡萄沟的风土人情,感受少数民族人民所具有的热情。小学语文教育者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级学生的教学重点为文字结构与拼音;中等学段中的学生要能够独立运用字典等工具来自行理解生字、生词的含义;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透过文字表面来领悟作者的情感内涵。通过这种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逐渐形成,为其日后的可持续发展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实践中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重点考虑课程切入点与课程类型选择这两个方面,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深入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闪光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巧妙运用好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

课程切入点的正确选择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保证,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教学文章都有着多个切入点,每一个切入点都代表着不同的理解角度,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程切入点,例如,文章的文本内容、文章的创作背景、文章的环境描写以及文章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切入点之前,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学段目标、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性格特点等。

课程类型的选择可以从如下的两个角度来进行开展,一方面,从内容的角度来分析,课程类型大致包括识字写字、文章阅读、口语交际,等等;另一方面,从形式的角度来分析,课程类型大致可被分为导入课、复习课程、讲评课程以及写作课程,等等。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育者还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来开发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如单元导读课程、自主学习课程、综合训练课程、交流共享课程以及读写联动课程,等等。在充分了解了各种类型的教学课程以后,教育者就要从中挑选出最为适用的一两个课型,同时还要结合文章内容来找到读与写之间的连接点。

3.探寻“素养―养成型”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在完成了上文中所介绍的两个教学环节以后,教育者就要更进一步细化现有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结构,在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的教学基础之上,全面落实“素养―养成型”教学方法,将学生从“要我学”的学习状态成功转变为“我要学”的学习状态。

在深入研究“素养―养成型”的教学方式之前,教育者要着重领悟素养的构成机制。素养本身具有多元化与综合化的特点,它并非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的简单罗列,而是需要学生在同时具备这几样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入地理解并应用好所学内容。因此,简单的教学与训练并不是形成素养的最有效方式,教育者应当深入学生的内在来进行激活,通过主体亲历、实践体验以及自主建构等方法来促进学生内在素养的形成。

素养同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成长经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通过在课堂中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将会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让他们深入地参与到价值判断的全过程中,继而同情境内涵形成相同的情感色彩,产生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的核心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素质教育成为了教师进行教学时候所考虑的重要问题,而语文教育作为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就成为了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语文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成为了一种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1.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相关概述

1.1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内涵。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知识水平等等。小学语文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修养。通过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的情深,促使他们形成相对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得教师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情感教授给学生,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的交流方法,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1.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的素质已经成为了目前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想要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水平,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学习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如果想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功能,首先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师要尊重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根据w生们自己的爱好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帮助他们树立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对世界的看法和观念。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们的全面综合发展。我们知道,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针对小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之上,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挖掘,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一个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深刻的情感,还提升了学生去自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仅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有较好的影响,对其他科目也有想多积极的影响,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存在的问题。虽然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首先是存在准确度不够的问题。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问题的解读可能有些老师存在着一些偏差的现象。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行的过程中,往往与德育混为一谈,在对知识进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的过程中,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无法真正的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目的。其次,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准确的方法。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能采取了错误的方法,违背新课改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是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滞后性。对传统的教师来说,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成为教师所采取的较为根本的方法,新课改所提倡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导致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上的滞后。

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

2.1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首先,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处于主动地位置,只有教师主动地引导学生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因此,只有教师要自身学会了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更新自己的观念,才能够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2.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之间要相互尊重。传统文化中把老师放在较为神圣的地位,这个想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新课改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就是师生平等。因此,课堂中的师生对话要遵循二者互相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原则。虽然老师相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有学问,知识渊博的长辈。但是,当二者建立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的时候,这样对于老师教学来说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二者是一种以朋友的方式来进行交流,也因此,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和老师沟通交流,从而,老师也更容易发现学生所遇到的难题,构建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当二者建立了相对良好的氛围,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相对较为轻松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语文更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丰富语文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积极主动的学习,促进课堂越来越融洽。所以,语文老师们要更新自己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明确师生对话的基础上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语文教育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的核心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自我国于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以来,核心素养培养日益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各阶段教学纷纷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为重要教学指引,初中语文教学亦不例外。为突出学科教学特点,发挥教学价值,初中语文教师需先明确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内涵,选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目的,达成预期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素养是对个人道德水平、综合能力之反映。为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国家于2016年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对学生需具备的主要素养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践行国家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普通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如下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虽然该标准是针对高中语文制定的,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言,教师同样可以借鉴。毕竟,各阶段语文教学的总体育人目标是统一的,只是在具体教学中各具侧重罢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落实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获取语文知识,还能获得能力品质的同步提升,更为适应社会新形势、新环境,积极健康地成长。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属性及培养目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之重要目标,学生其他语文素养的生成都是基于语言能力而获得的。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需要教师关注课文,通过字、词、句等语言文字的教学,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精彩语句,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感受独特表达方式,如多感官互通、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2.加强情感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强调“三维”目标,其中情感目标是重要内容。落实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体现的作者情感,使学生获得感悟,实现情感共鸣,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重要方式。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刻理解文章主旨,进而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获得启迪与感悟。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老王》一课时,引导学生感受老王善良的品质,使其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正视生活中的苦难,积极拥抱生活。通过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渗透,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教学的核心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课程课程价值

很多人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课程改革的对象是课程。很显然,课程是一个宏观概念,即使久站讲台几十年的教师,也未必能够对课程这一概念说出明确的意义。这倒不是说课程的概念不重要,而是因为日常教学中,课程是作为一种默会知识影响着教师的言行。当我们基于教学实践来理解高中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时,同样不必太纠缠于课程的概念,可以将目光直接锁定在课程的核心价值上。

所谓核心价值,笔者理解为,是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努力去实现的语文内涵。其首先体现在对语文这一概念的理解上。

一、理解课程的核心价值离不开学科概念

有研究者指出,语文一词最初由大师叶圣陶提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这样的通俗理解符合常规,却也容易为人所忽视。

然而,从学科概念本身去理解课程价值,对于一线语文教师来说,确实是一条“捷径”。研究语文概念的理解,发现其是面向“语言”的,只不过“语”强调听、说、读,而“文”强调写而已。因此,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其实落在语言这一概念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努力应当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以让学生生成学习语言的直觉,研究语言的意识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样的理解将学生学习语文分成了语言角度的三个范畴:学习语言作为一种直觉,原本在母语学习中已经较好地形成,但到了高中并面临新的学习要求之后,这种直觉往往容易流失,而非直觉性的语文知识机械累积则容易抬头,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强调语言学习的直觉是必要的;研究语言更多地以一种隐性的形式存在着,无论是主动与被动,语文的字词篇章作为学生研究的对象,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也算是一种自然行为;而运用语言则有两个指向,即“语”与“文”。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作文),运用语言强调的是语言使用的逻辑性与准确性――两者相依存。

二、课程的核心价值实现在于课堂之教学

课程的核心价值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理论上或者说理念的存在;二是教学实践中的存在。前者作为一种存在方式是必要的,是后者的基础,这就是理论先于行为的含义。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后者可能更具实践意义。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体现具体如何实现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与理解,略谈三点:

1.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理解离不开教学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对课程价值的理解必须源于课堂,这样的界定并不是否定专家理论的价值,而是强调所有的理论只有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成为一种价值诉求。语文强调的语言学习、研究与运用,高中语文追求的是一种基本熟稔的语言的学习、研究与运用,对这三者的理解,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生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认识。譬如教《辛德勒名单》,你就必须让学生去分析辛德勒作为一个纳粹分子,缘何在人性与兽性中作出正义的选择?而对于人性的探讨,就应当是高中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体现。

2.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本质上是语文之于学生的价值

从教学实践中掘取对课程核心价值的理解,一个重要的对象就是面向学生,只有课程的价值真正成为内化在学生内心的价值认识时,才能说课程价值真正成其为价值。同样在教《辛德勒名单》一文的时候,笔者跟学生一起探讨一个问题:课文名为《辛德勒名单》,其实说的却是作为纳粹分子的辛德勒在人性与兽性中作出的抉择。人们今天赞扬其伟大,实际上在引导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呢?又是在审视人性中的哪一种弱点呢?经过这样的追问,学生才认识到其实人性与兽性在不同的人身上都多少不同地存在着,要让人性的善良回归每一个社会个体,那就应当拥有一种超越兽性,直抵人性的价值观。

3.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阵地在课堂

研究可见,所有的课程价值实现都离不开课堂,只不过这里的课堂有外延的理解,语文课堂上对课程价值的追求与实现,第二课堂上对课程价值的探究与理解,归根到底都是课堂上所渗透的课程价值的适当外延。从这个角度讲,课程价值的实现场所,在于课堂上对课程价值的适时渗透。

三、显性的课程核心价值在于学生的“活用”

学以致用是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价值追求,课程价值追求的“活用”,并不是物化的,而是精神领域的。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笔者以为课程价值的“活用”,指的是学生经由语文学习之后生成的一种透过语言理解作品作者内心思想的能力,以及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思想的行为。

具体来说,笔者期待的是学生在面对教材以外的文本时,能够以课堂之上获取的对语言、语文的价值认知,去判断一个作品的优劣(知道优在何处,劣在哪里),进而判断作者创作作品时内心的动机与价值观。笔者经常通过引导学生撰写作品评论的方式,让学生去评价教材内外经典作品,无论学生的观点如何,这都是一个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价值的有效途径,自然也是深化学生课程认识的重要途径。

总之,只有通过类似于此的“活用”,才能让课程价值真正成为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的核心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有效措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重点思考的教学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与人交流的水平都会有长足的发展,从而将知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本文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着手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这六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囊括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第一,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通过初中语文的教学,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第二,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小学语文学习往往是初级阶段,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这就需要一个更好的积累过程,通过阅读高质量的课文和阅读材料,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语言知识,提高其语言能力。第三,培养熟练的语言技能。语文是一门学科,而语言则是一种素养,一项技能。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素养和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五,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文化是我国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优秀的历史文化给我国带来了很多益处,而初中语文教学正是根植于我国文化。所以,在语文的核心素养中,积淀文化,学习文化,体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第六,形成高雅的言谈举止。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写作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水平。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形成高雅的言谈举止是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语文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文以背诵和记忆的内容为主,但是,对于理解和应用也是十分关注的。去年,《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选手积累了大量的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明白在什么地方能够运用什么样的诗词,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理论和实践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要着力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只有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达到培养上述六种素养的目的。所以,学与用同样重要,教师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学习

语文的学习看似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实际上,只要教师教学得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培养敢于表达的性格,从而慢慢地改善与人交流的能力,也就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3.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教师应结合学科知识的发展,适当增添新内容,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也应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具有广博的课外知识,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发掘有用信息。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困难,引导他们主动克服困难,养成热爱学习、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学习信心。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莹莹.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1):173-176.

[2]王超群,韦冬余.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60-62.

语文教学的核心篇6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一、职业核心能力

(1)自我学习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作为最主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也是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基本培养目标。传统的职业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关注不够,过于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和课堂讲授,而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及时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

(2)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现阶段,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职院校需加强对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3)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作为一种核心技能,是在所有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来的,是具有迁移性和适应性的一种能力;是在满足工作实际需要的大前提下,协同合作目标并与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或目标的一种能力;是一种与领导、同事共事、交往及显示出的团体取向行为的一种能力。

(4)信息处理的能力。所谓信息处理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一种能力;是依据职业活动的需要,运用各种技术、途径搜集、开发和展示信息资源的一种能力。

(5)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能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检查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的一种能力。它要求学生能沉着冷静地思考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执行方案,检验效果。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目标模糊主要是因为目前中职语文的课程目标过于模糊,没有统一的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大多数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么参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要么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教学。

(2)教学理论没有创新。中职语文教学课堂比较沉闷,无论是教学理论研究,还是教材、课程开发,都与大时代不太合拍。与此同时,普通高中正在全面进行课程改革,实行新课标,倡导个性化阅读,提倡合作、自主及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性评价也深入人心。但中职学校却在原地踏步。

(3)评价方式较为落后。在没有升学压力的中职院校,教学评价方式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但事实上,中职院校的教学评价方式却多采用总结性评价,考核的方式大部分以试卷成绩来定优劣,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只注重教学的结果而忽略了教学过程。

三、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1)引入核心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关系到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学生的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无一不涉及语文基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合作任务,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和运用信息,将语文基础知识与职业核心的各项能力培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行动导向法。行动导向法是指根据以后所需进行的职业活动来实施语文教学,并根据贴近实际的知识来设置相关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能力训练,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在以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3)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及学科的共同进步。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总结性评价中只关注学生的分数,以学生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落后方式,应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在我国相继提出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及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大环境下,中职语文课程的目标应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角度出发,将职业核心能力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中职职业化语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的核心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情境;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26-02

【作者简介】唐惠忠,江苏省常熟国际学校(江苏常熟,215500)教师,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

所谓“问题解决”教学,指的是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中心环节。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利用素材、资料,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探究,进而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让课堂教学成为始于问题、围绕问题、为分析解决问题而展开的师生共同合作的活动?试针对这一话题,谈谈我的思考与实践。一、“问题解决”教学的核心――问题情境的创设

如何提出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适度的开放性的好问题,借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呢?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看,可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学科内容所标示的重点、难点中寻求与发现问题。例如教读散文《肖邦故园》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梳理文章脉络,说说你对课文主题的理解;(2)研读课文前两段,思考这两段文字中包含哪几组对比,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慨叹;(3)诵读文本第20~27段,明确作家将四季美景与肖邦音乐融会在一起,把自然景色与音乐家人生对应起来描绘的意图。二是从学生感兴趣且有争议的教学内容中寻求与发现问题。教师尤须关注的,是文本的看似矛盾处(或曰“貌似不合理处”)。如学习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学生普遍的困惑是:由开头的“印象最深”“受益也最多”,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褒扬自己的国文老师,可为什么第2~6段,作者却不惜笔墨描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呢?为此,师生不妨就抓住这一看似矛盾处深入研讨。此外,文本的留白处(或曰“不确定处”)也不容忽视。三是从与学科知识相关联的学生日常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中寻求与发现问题。例如上海建平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老师执教的《老王》一课,他将学习重点放在了探寻“人物交流异常”之上(即体味违反常规的语言交流背后的心理)。郑老师提出文中有两处描写值得思考:一处是,“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另一处是“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由此入手,启发学生将文中的对话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作比较,从而发现老王言谈中异乎寻常的地方,深挖人物心理,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物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需要指出的是,“问题解决”教学提倡为学生构建一个有利于质疑问难的开放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探求解决方法。换言之,问题的提出者(问题情境的创设者),除了教师,也完全可以是学生。这方面,笔者常采用的做法有二:

其一,引导学生写“预习提问”――让他们在预读课文(预读活动可安排在课前,也可设置在课堂)中初步感知文本,列出有疑惑的问题,教师从中选取有价值、有意义的提问作为教学要点。比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教学前,鉴于课文篇幅长、阅读障碍多,而要领略文本的情感之美、思想之美,读懂文意是前提,所以我要求学生读思结合,踊跃地就课文提问,并把提出相关疑难点(至少两个问题)作为书面作业来布置。事实上,学生的不少问题颇具思维含金量。

其二,将学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由相互讨论所引发的高质量问题作为新一轮“问题解决”的对象。如阅读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课堂上有学生质疑:刘兰芝既然“生小出野里”,为什么她的嫁妆会有那么多?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个提问很有意思,我让学生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有学生这样解释:课文中有刘兰芝自述“十六诵诗书”,其母也说女儿“十六知礼仪”,可见刘兰芝确实有着良好的教养;她对焦母诉说的“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既是一种谦辞,也说明了她“知礼仪”且性格刚强。可以设想,如果她真的“生小出野里”,那么以焦母的势利,当初怎么会同意儿子娶刘兰芝?县令家、太守家后来又怎么会向刘家提亲?所以刘兰芝家境应该是富裕的,这就不难解释她的嫁妆为何会有“箱帘六七十”之多。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时应随学情而有机调整。此类调整有助于我们找到打破教与学隔阂的钥匙,唤起学生内在的求知欲。

二、“问题解决”教学应遵循的理念

1.教学要引领学生形成观念。

实施“问题解决”教学,其根本目的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产生更精彩的观念”,因而,语文教师应着意观察、归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规律,研究他们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把观念的培养纳入到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教育等过程中去。例如教学《项脊轩志》,我提出的问题之一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从这句话的语气中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很快从文中摘选语句作答:“大家庭‘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以至于‘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作者为此而慨叹。”我给出评判与指引:“这样的理解没错,但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未能进行情感体验。请结合原文,再用心品味一下。”一番默读、沉思后,有学生发言:“‘通南北为一’的大院落现在已破碎不堪,被分割成多个小块,在视觉上形成巨大反差,因此,作者的感伤是由家道中落的破败情景引发的。”教师的理答是:这个理解“深”了一层,已经由文字表层进入作者心灵世界了,但还没有“深”到位,仅仅是对家道中落的伤感吗?结合文本再仔细揣摩……学生进一步发现作者心灵世界里更深层的东西,咀嚼出“诸父异爨”“多置小门”“东犬西吠”这些诉诸视觉、听觉的文字,还传递着作者对于至亲疏离、亲情淡漠的苦痛与无奈。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因势利导,学生细读深思而形成观念,问与答之间呈现协调一致的和谐感。

2.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高中语文学科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教师应以理解学生的心灵为前提,为他们提供主动建构知识的情境和机会;对“问题解决”活动的调节,不应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要将对学生的理解、等待和帮助作为教学的关键,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源于生活和经验,学会对知识进行加工、改造与应用。比如,当学生面对问题茫然无措时,教师可提供能使问题解决逐步深入的阶梯式的“问题链”,或提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的来源,让学生查阅信息并找到正确的思考路径。

3.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问题解决”教学强调用问题启动思维,注重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学习,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地对话、真诚地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得以凸显。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应经常性地用小组合作、自我展示与反思等形式开展多边活动,使学生拥有更多讨论、表达的机会。如教读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之后,我与学生协力研究两个问题:(1)假如要为贝尔曼写一段墓志铭或写一则颁奖辞,怎样写比较合适?(2)构思《最后的常春藤叶》,可有不同的写法。欧・亨利为什么不这样写?“欧・亨利笔法”的好处究竟在哪里?

语文教学的核心篇8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当前,由于网络和手机的快速普及,大学生们面临着多种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同时网络上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错误思潮严重影响着青年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因而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自我、冷漠、急功近利、缺乏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法治观念等问题。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p201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长为复兴中国梦的栋梁之材。由此,树立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各科教学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倡导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文章中的“大学语文”涵盖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大学语文、阅读与欣赏等多门课程。大学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笔者认为,首先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写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其次是培养大学生的文学精神乃至人文精神。在历史语境中理性思考人文精神,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诚信、敬业、友善、和谐”等元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大学语文教育在提高大学语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前提下,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通过教学在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引导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大学语文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一、在凭证性条据(如借条、欠条、领条)和合同的写作教学中培育法治思维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属于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大学生犯罪案件与他们薄弱的法律知识和淡薄的法治观念不无关系。除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法律教学之外,在大力倡导法治中国的今天,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法治理念也十分必要。

凭证式条据(如借条、欠条、领条等)、合同是应用写作中最常见的文种之一。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一旦订立,对双方都有了法律上的约束力。在教学中应着力强调它们格式的严密性、完整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同时通过法律案例的列举和相关法治视频的观看以及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掌握这两种文种写法的同时,让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得大学语文教育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渠道。

二、在请示、通报和状、上诉状、答辩状等文种的写作教学中培育诚信观念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属于公民层面的价值观之一。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曾子、季布、刘廷式、杨震、胡雪岩都曾以诚信立人。在诚信文化日益匮乏的今天,在应用写作相关文种的教学中将这种核心理念融入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例一:在请示和通报的写作中遵循以诚立信的原则,关乎行政部门的决策效率和公信力等多个层面,是公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道德基础和价值指向。请示可分为解决某种问题的请示,请求批准某种事项的请示。它常常用于下级机关请求上级机关拨款事宜。若写作中不尊重事实、缺乏诚信观念,就有可能欺上瞒下,捏造数字,触犯法律和法规。通报分为表彰、批评、情况说明三类。在表彰性通报和情况通报中,应尊重事实,实事求是,通报内容真实而客观,不可带有过多的主观因素。在这两种文种的教学中,可多列举反面案例,让学生感受诚信在应用文种写作中的重要性。

此外,在合同的教学中,举例强调双方的守约性,既可以让学生了解遵守市场经济规则的重要性,同时培育学生对诚信文化的道德追求,从而自觉维护诚信原则。

举例二:状、上诉状、答辩状常见于经济纠纷中法人之间、法人与公民个人之间或公民个人之间发生在经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之争。在写作中如果不注意内容的忠于事实和语言的准确、规范和合理性,无疑会增加法院的审理难度和败诉的可能。

总之,在请示、通报和状、上诉状、答辩状等文种的写作教学中应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和法规为准绳,达到培育诚信观念之目的。

三、在“批评”与“拒绝”等口才的教学中培育和谐意识

和谐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追求的一种境界。早在战国时期,宋就就以其开阔的胸襟让梁、楚两国结为了友好邻邦。在职场和校园生活中如何运用口才让工作和生活更为顺利,如何与人和谐相处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在口才教学中,教师掌握好恰当的“批评”和“拒绝”的方法可以培养大学生今后在生活和工作中与人沟通、交流、和谐共处的能力。在当今职场,由于许多管理人员未受到相关培训,因而在职场中能正确使用赞扬、批评、拒绝等方法的管理人员并不多见。一些管理者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在严重影响人际和谐的同时,也使得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和开展。学会在批评时使用“三明治法”或是“双色糕法”,在达到目的的同时能给予人以适当的台阶,让人不尴尬。总之,能使用正确的批评手法更能让别人心悦诚服,更有利于人际的和谐,同时与轻描淡写、不痛不痒的批评相比较更有易于达成对问题的共识。在有关“拒绝”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看黄渤星空演讲实录:“谁会拒绝一个幽默的人”,学会拒绝时首先应照顾别人的感受向别人表达谢意,然后指出不得不拒绝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让别人被拒绝的同时不至于产生不良的消极情绪而有所怨恨,从而达到和谐价值观内化的目的。

四、在演讲教学和阅读与欣赏教学中培育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教育可以培育学生对祖国山河、同胞以及优秀文化的的热爱,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大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有可能树立远大的理想,积极为祖国和人民效力并献身。如何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呢?以下列举两例。

举例一:在演讲培训中,让学生观看“超级演说家”和“我是演说家”爱国演讲视频《国要怎么爱》《中国精神》《少年强则中国强》、爱国诗歌朗诵视频《我的祖国》等。布置《我的中国梦》演讲训练,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准备演讲的教学过程中感受爱国者震撼人心的语言力量,培育赤诚爱国的情怀。

举例二:指出:要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爱国、诚信、友善等美德植根于各类优秀文化作品中。因此,在阅读与欣赏教学中,传统阅读名篇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觉民的《与妻书》等作品,感受它们所展示的人性美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对妻子的真挚感情和主人公忠贞爱国的赤子情怀。另外,可分析爱国文学家如屈原、陆游、文天祥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探寻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增强价值观自信,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达文明理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知和理性认同。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法、对比法、质疑法、讨论法等多种学习方法。通过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微小说比赛、微视频比赛、微戏剧比赛、海报创作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以及在“大学语文”app中陆续推出富含爱国情操的文学作品和相关资料等做法,在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和培养学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同时,更直观明确地将大学语文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由于其富有张力的审美内容和开阔的思想阐释空间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教师应在深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之上,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在教材编写、课程教学中采用多种合力育人的方法在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和职场能力的同时,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和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的“四有”新人,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教育的最佳效果。

注释:

语文教学的核心篇9

一、小学语文课程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一)换位观

换位观即设身处地、转换位置,站在对方的角度用对方的视角或观点观察问题,进行思考,采取行动。对学生进行“换位观”教育,是引导学生用“假如你是我,假如我是你”的思想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一种教育方式。换位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包括关爱、公正、平等、诚实守信等。如《诚实与信任》(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以下均为苏教版)一课记叙了“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断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说明了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课后练习1”围绕“打电话”部分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朗读时从“我”与车主的不同角度,产生换位体验,滋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形成换位价值观。

(二)共赢观

完全利己与完全利人,都是不健康的价值观。完全利己,则表现为自私,不仅害人也会害己;完全利人,对自己将是不公平的,在现代社会也是做不到的。共赢观倡导“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即遇到问题时,要考虑到自己、考虑到别人、考虑到社会,求同存异,谋求共赢,既维护到个人利益,也维护到公众利益。共赢观是一种真正的集体主义。如《负荆请罪》(六年级上册)一课中,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因为廉颇的大军压阵;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赵王能平安无事地返回赵国,也是由于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做好预防秦兵进攻的准备,所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功不可没。如果将相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势力,秦王会乘虚而入……教师引导学生这样探究,有利于学生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明确集体是由许许多多人组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明晰每个人对集体都要有责任,都要热心为集体服务,实现共赢。

(三)对话观

对话观,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心扉的基础上,达成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价值观念。对话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尊重和理解。教材本身就是可供对话的文本,语文课程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以及学生与编者之间的对话,促进儿童的成长。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体现了平等对话的价值观念。如《孔子游春》(六年级下册)堪称体现对话观的课文典范。孔子将带领弟子游赏与对弟子的循循善诱交融在一起,没有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而是临水沉思,借水喻人,与弟子展开对话,引导弟子要做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和善施教化。孔子伟大的人格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于此可见一斑。学生在研读孔子师生的对话中,也学会了对话,更树立了一种对话的价值观念。

(四)分享观

分享观讲求共同分享,助人为乐,正如一句名言所说:“如果你把一个快乐与别人分享,你将拥有两个快乐。”分享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与人为善。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五年级上册)一课,高尔基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少愉快呀!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信中提倡的甘于奉献、乐于分享的价值观念显而易见。自私自利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培养分享的价值观,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尤为重要。

(五)多元观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分化的社会。多元观注重在分清基本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中,特别是在属于私人生活的领域内,允许有不同的选择。多元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宽容。如《三袋麦子》(三年级上册)一课,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各人采用的处理方了不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课后练习4”引导学生思考: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样做?这一练习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方面去考虑,表达自己的观点。教材正是在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中,引导学生进行多元选择,逐步树立一种多元的价值观。

二、小学语文课程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一)对话引导策略

对话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说话,对话昭示着民主、平等和参与。教师应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对话,在对话中实现价值观的引导。

【案例】《孔子游春》教学片段(六下)

师:子贡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水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读一读孔子议水这一段。

(生边读边思)

生:孔子悟出水是真君子。

师:孔子从哪里看出水是真君子?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生:“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万物都离不开水的滋养,有了水万物才会有生命,才会不断成长,所以孔子说水好像有德行。

语文教学的核心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现;语言;思维训练

我们了解了语文学科的这一根本属性,也就明确了语言和思维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训练是多方面的,人们过去把最基本的训练归纳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说、读、写既然是人们以语文为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也是语言能力表现的四个基本方面。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整体的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是,我们还应该更深一层地思考,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又是由什么决定的?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它所表现出的还只是一种外在的能力,而Q定这四种外在能力的内在的、核心的东西是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不能单纯地就听、说、读、写去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应该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时,也不能把听、说、读、写的训练和语言思维的训练看成是同一层面的东西,而应该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去带动听说读写的训练。

一、听说读写与语言和思维训练之间的关系

正因为听说读写和语言思维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应该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听说读写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要做到二者的结合,我们又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必须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这样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只要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听说读写能力自然便会提高。事实证明,如果忽视了听说读写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去一味强调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则必然事倍功半,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阅读,即使每篇课文学生都可以背出来,但生吞活剥,不求甚解,既不懂得文章的语言好在什么地方,又不懂得作者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学生仍然不会学到什么东西,形不成什么能力。二是认为既然语言和思维与听说读写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抓好听说读写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语言和思维的能力。这种认识也是不对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要靠听说读写,但只有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语言和思维能力才能提高。比如写作,如果不在语言和思维方面提出要求,学生当然也要思考,也要用语言来表达,但毕竟是不自觉的,盲目的,他的进步也必定是缓慢的。

(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必须结合听说读写活动来进行

我们说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去孤立地搞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必须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紧密结合到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中。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地方曾出现过把思维训练与听说读写割裂开来,孤立地去搞所谓思维训练的倾向,这种做法是违背语文课思维训练规律的。如果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与听说读写搞成两张皮,非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会流于形式,而且听说读写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又必须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这才是正确的认识。

二、知识经验的积累和非智力因素发展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首先说说知识经验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有人误认为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便可以忽视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这是不对的。知识经验是思维的材料,思维即是对知识经验的认识加工。试想,如果学生写作文,头脑空空,既没有感性的生活经验,也没有理性的知识材料,凭借什么来思维呢?正因为知识经验对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既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维的训练,也不能脱离知识经验而孤立地去搞思维训练。正确的认识是,只有重视学生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才能从丰富思维材料上为思维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才是真正体现语言和思维的核心作用。为此,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养成平时勤于观察、留意生活的习惯,注意积累感性的经验。同时,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勤于动脑,学会分析事物,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把所见所闻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二是要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注意积累知识性的材料。目前学生阅读量不足是个大问题,这是造成学生文章思路狭窄、空洞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内容可思考,必须重视扩大阅读量。同观察的要求一样,也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勤于动脑,多加思考,向作者学语言,学思维。这样,学生的知识材料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三、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二者之间的关系

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除了要处理好以上诸关系外,关键还在于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核心内部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总体要求上,我们既要防止脱离思维训练去单搞语言训练的倾向,也要防止脱离语言训练去单搞思维训练的倾向,做到两种训练的有机结合。语言训练之所以要同思维训练很好的结合,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用词不当或句子不通的问题,从形式上看是语言的问题,而从内容上看则是思维的问题,是学生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事实证明,学生的语言总是随着其思维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如果不重视思维的训练,学生不止思维的发展要受影响,语言的发展也会是不健全的。因此,我们应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抓好思维的训练,并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