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控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1:08

社区管控措施篇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方案(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为切实落实以社区防控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指导社区科学有序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及早发现病例,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和蔓延,现就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充分发挥社区动员能力,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群防群控,稳防稳控,有效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疫情输入、蔓延、输出,控制疾病传播。

二、具体任务

(一)县(区)级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

1.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参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发现与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院感防控、个人防护等内容的培训,提高防控和诊疗能力。公告,对辖区内来自武汉的人员进行警示,要求到社区卫生机构登记并实行居家医学观察14天。

2.

医疗机构加强预检分诊工作,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史,引导病例至专门的发热呼吸道门诊就诊。为就诊病人提供一次性口罩等防护用品,减少通过医院传播机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转诊至定点医院诊治收治,加强院内感染防控工作。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强化病例个案和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详细调查病例的感染来源,确定疫情波及范围,评估疫情影响及可能发展趋势,掌握病例发病至被隔离期间的接触人员,判定密切接触者。指导一般公共场所、交通工具、集体单位落实以环境清洁和开窗通风为主的卫生措施,必要时进行适度的消毒处理。

(二)街道(乡镇)和社区(村)。

1.实行网格化、地毯式管理。社区要建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体系,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责任到人、联系到户,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得到切实落实、不留死角。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防控活动。

2.加强人员追踪。以社区为网格,加强人员健康监测,摸排人员往来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重点追踪、督促来自疫情发生地区武汉市的人员居家医学观察14天,监测其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输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手段,精准管理来自武汉的人员,确保追踪到位,实施医学观察,发挥街道(社区)干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和家庭医生队伍的合力,提高追踪的敏感性和精细化程度。

3.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发动社区网格员、家庭签约医生、预防保健医生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规范管理,配合疾控机构规范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落实密切接触者居家医学观察措施,及时按程序启动排查、诊断、隔离治疗等程序。

4.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力度,严格对社区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进行清洁、消毒和通风,特别要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环境治理,把环境卫生治理措施落实到每个社区、单位和家庭,防止疾病传播。

5.加强健康宣教。要通过“一封信”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健康提示和就医指南,科学指导公众正确认识和预防疾病,引导公众规范防控行为,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减少大型公众聚集活动,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三、工作保障

(一)各县(区)党委政府应当加强对辖区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属地责任,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及时调整防控策略,提供专项经费和物资保障,督导检查各项社区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加强与社区的配合,指导社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发现、防控和应急处置,有效落实密切接触者的排查管理等措施,做到无缝衔接。

(三)街道(乡镇)和社区(村)要高度重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勇于担当作为,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和网格化工作体系,主动开展病例监测追踪、科普宣教、健康提示、信息报告、爱国卫生运动等综合防控工作,有效控制疫情扩散和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方案(试行)

为落实以社区防控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指导社区科学有序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及早发现病例,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和蔓延,减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监测方案》等相关文件规定,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要求

(一)党政牵头、社区动员,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二)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原则,做好社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现、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

二、相关定义

(一)社区。本方案中“社区”是指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所辖的城乡社区(即城市社区和村)。

(二)社区疫情划分。

1.社区未发现病例。指在社区居民中,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

2.社区出现病例或暴发疫情。

社区出现病例,是指在社区居民中,出现1例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尚未出现续发病例。

暴发疫情是指14天内在小范围(如一个家庭、一个工地、一栋楼同一单元等)发现2例及以上确诊病例,病例间可能存在因密切接触导致的人际传播或因共同暴露感染的可能性。

3.社区传播疫情。指在社区居民中,14天内出现2例及以上感染来源不清楚的散发病例,或暴发疫情起数较多且规模较大,呈持续传播态势。

(三)疫点、疫区的划分。

1.疫点。如果社区出现病例或暴发疫情,将病例可能污染的范围确定为疫点。原则上,病人发病前3天至隔离治疗前所到过的场所,病人停留时间超过1小时、空间较小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应列为疫点进行管理。疫点一般以一个或若干个住户、一个或若干个办公室、列车或汽车车厢、同一航班、同一病区、同一栋楼等为单位。

2.疫区。如果出现了社区传播疫情,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将该社区确定为疫区。

(四)密切接触者。

与病例发病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但未采取有效防护者:

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与病例近距离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与病例在同一所房屋中生活;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如直接治疗及护理病例、到病例所在的密闭环境中探视病人或停留,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3.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过病人的人员,该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人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4.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其他与密切接触者接触的人员。

三、社区防控策略及措施

(一)社区未发现病例。

实施“外防输入”的策略,具体措施包括组织动员、健康教育、信息告知、疫区返回人员管理、环境卫生治理、物资准备等。

1.组织动员:社区要建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体系,以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干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为主,鼓励居民和志愿者参与,组成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社区(村)、楼栋(自然村)、家庭进行全覆盖,落实防控措施。

2.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宣传,积极倡导讲卫生、除陋习,摒弃乱扔、乱吐等不文明行为,营造“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我的健康我做主

”的良好氛围。使群众充分了解健康知识,掌握防护要点,养成手卫生、多通风、保持清洁的良好习惯,减少出行,避免参加集会、聚会,乘坐公共交通或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时做好防护,戴口罩,避免接触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禽类或其粪便。

3.信息告知:向公众就诊信息,出现呼吸道症状无发热者到社区卫生防护中心(乡镇卫生院)就诊,发热患者到发热门诊就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到定点医院就诊。每日本地及本社区疫情信息,提示出行、旅行风险。

4.疫区返回人员管理:社区要告示,要求从疫区返回人员应立即到所在村支部或社区进行登记,并到本地卫生院或村医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体检,每天两次体检,同时主动自行隔离14天。所有疫区返乡的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者,及时就近就医排查,根据要求居家隔离或到政府指定地点或医院隔离;其密切接触者应也立即居家自我隔离或到当地指定地点隔离。隔离期间请与本地医务人员或疾控中心保持联系,以便跟踪观察。

5.环境卫生治理:社区开展以环境整治为主、药物消杀为辅的病媒生物综合防制,对居民小区、垃圾中转站、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进行卫生清理,处理垃圾污物,消除鼠、蟑、蚊、蝇等病媒生物孳生环境。及时组织开展全面的病媒生物防制与消杀,有效降低病媒生物密度。

6.物资准备:社区和家庭备置必需的防控物品和物资,如体温计、口罩、消毒用品等。

(二)社区出现病例或暴发疫情。

采取“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的策略,具体包括上述6项措施,以及密切接触者管理、加强消毒。

7.密切接触者管理:充分发挥社区预防保健医生、家庭签约医生、社区干部等网格管理员的作用,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开展排查并实施居家或集中医学观察,有条件的应明确集中观察场所。每日随访密切接触者的健康状况,指导观察对象更加灵敏的监测自身情况的变化,并随时做好记录。做好病人的隔离控制和转送定点医院等准备工作。

8.消毒:社区要协助疾控机构,做好病例家庭、楼栋单元、单位办公室、会议室等疫点的消毒,以及公共场所清洁消毒。

(三)社区传播疫情。

采取“内防蔓延、外防输出”的策略,具体包括上述8项措施,以及疫区封锁、限制人员聚集等2项措施。

9.疫区封锁:对划为疫区的社区,必要时可采取疫区封锁措施,限制人员进出,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等。

10.限制人员聚集:社区内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等人群聚集的活动,关闭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等公共场所。必要时停工、停业、停课。

四、不同社区疫情的防控策略及措施

疫情情形

防控策略

防控措施

社区未发现病例

外防输入

1.组织动员;

2.健康教育;

3.信息告知;

4.疫区返回人员管理;

5.环境卫生治理;

6.物资准备;

社区出现病例或暴发疫情

内防扩散、外防输出

上述1-6措施;

7.密切接触者管理;

8.消毒;

社区传播疫情

内防蔓延、外防输出

上述1-8措施;

社区管控措施篇2

低中高风险地区防控策略是什么?

1、高风险地区

实行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严格管控策略。在采取中风险地区各项措施的基础上,停止聚集性活动,依法按程序审批后可实行区域交通管控。以县域为单位,全面排查发热患者,及时收治和管理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密切接触者实行隔离医学观察。对发生社区传播或聚集性疫情的城市居民小区(农村自然村)的相关场所进行消毒,采取限制人员聚集、进出等管控措施。

2、中风险地区

实行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在采取低风险地区各项措施的基础上,做好医疗救治、疾病防控相关人员、物资、场所等方面的准备,对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医学观察和管理。以学校班级、楼房单元、工厂工作间、工作场所办公室等为最小单位,以病例发现、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为线索,合理确定防控管理的场所和人员,实施针对性防控措施。无确诊病例的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可参照低风险地区采取防控措施。

3、低风险地区

实施外防输入的策略。加强疫情严重地区以及高风险地区流入人员的跟踪管理,做好健康监测和服务。医疗机构加强发热门诊病例监测、发现、报告,疾控机构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督促指导城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严格落实社区防控措施,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公众防病知识和防护技能普及等工作。

社区管控措施篇3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村居防控工作讲几点意见。

前期社会随访组在大家的大力支持下,不管是人员核查比对,车辆管控,还是上级推送、转办,热线办理,面广量大,要求急任务重,大家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及时为指挥部提供了准确的数据,非常辛苦,但是在随访和督导工作中也发现一些问题,重视程度不够、摸排不实、不严不全,信息沟通不够顺畅,社区村居防控工作不到位、防护检测物资不足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大家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当前,随着疫情防控任务的变化,社会随访组改为村居防控组,组织部滕部长和我任组长,职能有增加,把村居、社区的防控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下步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要思想上更重视。当前疫情严峻,从中央到地方强调的非常严肃,市里也下发了实行“十个一律”加强村居疫情防控的通告,要求越来越高,措施越来越严,现在出现了麻痹松懈,侥幸心理,甚至出现聚众打牌的违纪问题,希望大家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思想认识上再重视再提高,做好打持久战的转呗,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更实的作风,更严格的措施抓好村居防控工作。

二要责任上更压实。各镇街要严格落实属地责任,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要落实包挂制度,街道干部包社区(村)、村居,“两委”干部包网格、党员包楼道(院落),干部下沉,定责定岗,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不留责任空挡。上级也派出机关干部帮助指导工作,下沉到社区,城区有社区的街道也要重点抓好社区防控,特别是无物业管理的开放小区、老旧小区,更要安排机关干部下沉到一线,责任到人,盯上靠上,确保不出问题。

三要措施上更严密。一是摸排要更加严密。从前期工作看,我们的摸排还存在不严不细不全的现象,下步要进行网格化、拉网式、地毯式的排查,对湖北及外省疫情高发区人员往来情况摸清摸准,要不漏村、不漏社区、不漏楼栋、不漏户、不漏人。另外,对拆迁在外租房情况,有务工人员居住的停工工地,出租屋的情况,也要掌握清除,确保不出现遗漏。对驻地企业返工、工地开工、以及下步大学城学校开学等,要建立联络员制度,单位负责人联系到位,对湖北及外省疫情高发区人员工作、流入、流出了解到位,防控措施到位。二是村居防控要更加严密。要充分发动群众,坚持群防群治、联防联控,所有村居社区一律实行24小时封闭式管理,无物业管理的以网格为单位实行封闭式防控管理,外来人员和车辆严格控制进入,一律不串门、不聚集,外出必须戴口罩,做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实行网格化管理、分类管理,要入网格、入楼、入户,确保落实到人、登记在册、社区村居管理、上门观察。要及时掌握省外来X人员,采取测温、医学观察等措施,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必须第一时间上报,一律安排到发热门诊就诊,严禁瞒报漏报迟报。

社区管控措施篇4

一、编制目的

2

二、工作原则

2

三、适用范围

3

四、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4

五、分区分级风险等级判定与

4

六、不同风险等级的应急处置措施

6

七、工作评估

19

2020秋冬季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为积极有效应对秋冬季可能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提早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根据“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通过不同风险等级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和应对措施,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

根据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提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完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和各项配套工作方案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的要求,按照《XX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秋冬季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和工作指引的通知》(省疫情防控办〔2020〕XX号)要求,结合XX实际,针对疫情传播的不同风险等级,确定分区分级标准,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和应急处置措施,进一步明确工作要点,实施精准防控,最大程度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保障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

展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生命至上,预防为主。

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加强监测、评估、预警,积极开展卫生应急准备,落实防范措施,做到有备无患。

(二)统一领导,联防联控。

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县(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与市卫健、海关、市场监管、经信、财政、宣传、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工作。

(三)依法规范,措施果断。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以及相关的技术要求,规范开展新冠肺炎应急处置工作,充分发挥专家指导作用,运用有效手段,果断处置新冠肺炎疫情。

(四)分区分级,精准施策。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不同环节、不同场所、不同地区特点,采取高中低风险差异化防控,及时启动和动态调整响应级别,做到精准施策,科学防控。

(五)平战结合,统筹兼顾。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科学应对,确保疫情及时控制,社会经济平稳发展。

(六)加强宣教,社会参与。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护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及时、主动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积极组织、动员公众参与新冠肺炎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等活动。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指导本市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工作。

四、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按照属地原则,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进一步完善XX市、各县(市、区)、XX湾新区(高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指挥体系,负责组织实施辖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根据疫情防控需要适时调整成员单位和工作组。市、县(市、区)要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多领域疫情防控专家团队,充分利用精密智控疫情防控指挥平台,构建决策服务平台,为指挥机构决策提供参谋意见。

各县(市、区)、XX湾新区(高新区)、各部门要按照“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强化监测预警、风险防范、防控救治、信息、心理干预等方面的工作职责;针对疫情的不同风险等级和响应级别,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措施。

五、分区分级风险等级判定与

(一)风险区域等级划分标准

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明电〔2020〕14号)、《XX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秋冬季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和工作指引的通知》(省疫情防控办〔2020〕XX号)和XX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防控工作方案要求,以县(市、区)为单位,划分为低、中、高三类风险等级。

风险区域等级划分标准(2020版)

风险等级

低风险

14天内,出现未闭环管理的市外输入的散发病例(包括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下同)1-4例。

中风险

14天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

1.有2-3个乡镇(街道)发生未闭环管理的市外输入的散发病例、传染来源不明的病例、本地病例;

2.发生未闭环管理的市外输入的散发病例5-20例;

3.传染来源不明的病例或本地病例1-9例。

高风险

14天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

1.有4个及以上乡镇(街道)发生未闭环管理的市外输入的散发病例、传染来源不明的病例、本地病例;

2.发生未闭环管理的市外输入的散发病例大于20例;

3.发生传染来源不明的病例或本地病例10例及以上;

4.发生持续性社区传播。

(二)风险区域等级的判定与

各县(市、区)的风险区域等级由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按本方案进行判定,当日或次日向社会或一定范围内。根据防控政策、疫情发展形势等情况,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可以动态调整风险区域等级和应急响应级别。确定一个风险区域等级后,由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定期(一般是14天内)进行研判后作出调整或继续保持的意见,直至转为常态化。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在作出风险区域等级调整的当日或次日向社会或一定范围内

若国家、省疫情防控领导组织对我市及县(市、区)作出风险区域等级判定后,按国家、省疫情防控领导组织的意见实施。

六、不同风险等级的应急处置措施

根据疫情进展做到分级分类的及时科学响应,落实“四早”措施,坚持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根据疫情形势,在采取对应等级的防控措施外,可采取更高等级的防控措施。

(一)低风险区域应急处置措施

在我市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做好以下措施:

1.传染源管理。医疗机构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最新版)》标准对病例明确诊断,发现的病例由诊断医疗机构在2小时内完成疫情报告;病例由当地120专车转至当地定点救治医院隔离治疗,重症病人集中收治至XX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隔离治疗;患者符合出院标准后,应由120专车转运回当地集中隔离点继续进行14天的集中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

2.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对发现的病例应在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在县级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组织下,组建由卫生健康、疾控、公安、通信、交通、大数据等部门相关人员的专班,按照专案的方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通过面对面、通讯、视频等方式完成初步信息收集,通过通讯、轨迹分析等方式核实、补充调查信息。全面排查接触者,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最新版)》判定密切接触者。快速开展疫情溯源,加强协同联动,由专案专班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精准流行病学调查,划定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范围进行核酸和血清学检测,尽可能查明传染来源、传播链和扩散范围。对于感染来源不明的病例,可采集病例标本送至有能力开展基因检测的实验室进行基因同源性分析,协助判断可能的感染来源。

3.接触者管理。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最新版)》进行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对判定为XX市内的密切接触者采取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由辖区乡镇(街道)安排专人对一般接触者进行登记、健康风险告知和随访。隔离医学观察对象、随访对象出现异常症状,按规定送定点医疗机构诊治,采集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与排查工作。对市外密切接触者开展跨区域协查,掌握市外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排查、管控结果。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最新版)》对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医学观察期满,无异常情况,按时解除医学观察。如密切接触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该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可立即解除隔离医学观察,无需至医学观察期满。疑似病例在排除后,其密切接触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即可解除医学观察。

4.疫点划分和处理。根据流调、通讯、轨迹排查等判定病人发病前3天、无症状感染者采样前3天的活动范围,经专家研判,科学、精准划定封控范围至最小单元。原则上,病人发病前3天、无症状感染者采样前3天至隔离治疗前所到过的场所,停留时间超过1小时、空间较小且通风不良的室内场所,均应列为疫点进行管理。根据患者的活动范围,将一个或若干个住户、办公室、教室,与患者出入口进出的楼层、楼道、电梯、单元和楼栋,同一病区或诊室,同一航班、列车车厢和船舶等划定为疫点,经专家研判,疫点可扩大至居民小区、自然村组等范围。同一病人、无症状感染者可划定一个或多个疫点。

对疫点实行封锁管理,在最后一例病例确诊后

14

天区域内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时,可解除封锁。疫点禁止人员进出,取消所有人员聚集活动,基本生活物资由当地乡镇(街道)、社区(村)通过无接触的方式配送。对疫点所在小区、单位开展逐户排查,对近

14

天内有发热、干咳、乏力、腹泻等症状者,按规定及时送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和诊治

疫点所在小区、单位出入口严格执行卡口、健康码查验、体温测量、佩戴口罩等措施,引导居民非必要不出门,禁止外来人员、车辆进入。疫点所在小区、单位范围外的区域继续采取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做好应急准备。

疫点确定后,应由辖区乡镇(街道)组织消杀队伍,及时开展卫生处理和终末消毒。乡镇(街道)组织环卫工人或卫生保洁人员做好社会面外环境消毒工作。应科学选用消杀药品、器械和消杀方法,开展消杀前后消毒效果评价,辖区疾控机构应做好技术指导。当地乡镇(街道)应为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提供漂白精片、免洗手消液、酒精等消毒药品,做好日常消毒和随时消毒方法指导和安全提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经含氯消毒剂处理后按一般生活垃圾处置。

5.核酸检测。对密切接触者纳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当天或次日开展第一次核酸检测,间隔1日和第14日期满时分别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核酸检测;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在隔离医学观察当日或次日进行一次核酸检测;3日内完成一般接触者、封控范围内最小单元的其他人员的核酸检测;对病例可能暴露场所的食品、环境、从业人员等标本应急开展核酸检测;根据专家研判,可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和对象。

6.开展应急监测。对密切接触者、境外入境人员、发热门诊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口岸检疫和边防检查人员、监所工作人员、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的核酸检测和血清学筛查,做到“应检尽检”。其他人群实行“愿检尽检”。对农贸市场、冷链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餐饮和快递等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抽检。被划定管控的疫区停售退烧、止咳等相关药品。对病例暴露场所和单位的可疑物品、环境及相关生产和交易环节开展风险监测。

7.加强高风险人群管理。对入境人员、市外中高风险地区来台返台人员实行全程闭环式管理。按照我省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工作有关规定,对入境来台人员采取隔离、检测等管控措施

;市外中高风险地区来台返台人员需持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方可在市内有序流动。入境来台人员和市外中高风险地区来台返台人员任何一项检测呈阳性的,落实专车“点对点”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诊治。

8.全程心理疏导。落实完善康复和心理疏导机制,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心理疏导专家组,组建心理应急救援队伍。各乡镇(街道)明确1名领导负责相关工作;在社区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心理专干,在乡镇(街道)设置社会工作站,建立社区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队。各级医疗机构要做好对口指导,根据服务对象需求,提供相关服务和精神科转介服务。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对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心理专干等人员开展培训和督导

9.健康教育风险沟通。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大众传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活动。宣传部门要组织动员当地新闻媒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短信、微博、微信等手段,建立权威可靠传播渠道,开展疫情防控和个人防护知识宣传,科学指导公众正确认识和预防疾病,提高防护意识和健康素养,持续推动出门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咳嗽礼仪、勤洗手、勤通风、使用公筷公勺等社会风尚,减少非必要聚集活动。加强舆情收集分析和研判处置,针对群众的误解和不实传言,及时组织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回应和澄清。

10.强化流感等秋冬季传染病防治。提高流感疫苗、b型嗜血杆菌疫苗(Hib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水痘疫苗和腮腺炎疫苗等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减少流感等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将老年人、儿童、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作为优先接种对象,减少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发病,避免造成医疗资源挤兑。

11.做好人员和物资储备。做好流调、检测、医疗救治等人力储备,加强培训和演练。在流行病学调查专班、流行病学调查行动小组的基础上,建立流行病学协查员队伍,各县(市、区)按照每村(社区)3-5人规模储备流行病学协查员。做好社区全员核酸筛查准备,制定大规模核酸检测方案,根据疫情发展及时启动社区全员核酸筛查。储备五合一混采检测、十合一混采检测物资和技术,建立完善辖区核酸检测调度和紧急动员机制。加强全市呼吸系统感染专业医务人员队伍能力建设

12.生产、生活运行保障准备。兼顾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需求的平衡,维持社会基本运行和社会秩序。各县(市、区)、XX湾新区(高新区)结合实际做好医疗物资生产、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关乎国计民生、城市安全等各类重点企业、行业的生产运行保障,储备必要的生产物资,确保供应链畅通。做好重点企业、行业在疫情持续严重状态下的人员和物资流通及生产环境安全保障预案,维持重点企业正常生产秩序。

13.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疫情防控准备。未发生疫情的学校、幼托机构、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贸市场、餐饮、超市、景区景点、影剧院、培训机构、室、游艺厅、网吧、舞厅、酒吧、KtV、室内游泳馆等公共场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流程,在做好进入人员测温、亮码、防护物资储备、宣传教育、流入物资生物安全等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可以正常运行。

14.特殊场所管理。以县(市、区)为单位,辖区内一旦出现来源不明的病例或本地病例,辖区内所有的养老院、福利院、监狱、戒毒所、拘留所、精神病院等实行全封闭管理和全员核酸检测,禁止人员进出,暂停接收新进人员,停止家属探视活动。

15.储备并启用隔离场所。各县(市、区)、XX湾新区(高新区)要根据疫情形势,按照1∶100的比例做好隔离场所的准备(即1例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准备100个隔离房间),同时至少准备1处符合标准、可随时启用的集中隔离备用场所。每个隔离点足额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和设施设备,严格落实单人单间隔离措施。做好隔离点安全保卫和医疗废物处理工作。

16.医疗救治资源准备。实行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分级启动机制。XX省XX医院、XX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XX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市中心医院为市级定点救治医院,每个县(市、区)至少确定1家县级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名称、地址、联系电话要向社会公布。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均要确定1家后备医院和1家方舱医院,并做好相应救治团队组建,后备医院需做好必要设施设备改造,方舱医院需做好水、电、供气、排污等改造准备。一旦出现确诊病例,立即启用当地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轻症、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由各县(市、区)定点医院收治,重症病人集中收治市级定点救治医院。一旦出现两位数以上的确诊病例,48小时内迅速腾空1家定点医院(后备医院)或1个独立收治的院区,同时统筹区域内外资源,派驻高水平专业技术团队,为集中收治患者做好准备。辖区内定点医院及后备医院床位使用超过50%时,做好方舱医院启用准备。市级后备医院为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路桥医院,方舱医院设在

XX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全民健身馆1号馆和2号馆。

17.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组织开展清洁家园、除四害活动,减少疾病危害。

18.加强网络化管理。依靠社会力量,开展群防群控,做好社区管控措施,完善社区防控工作方案,加强网格化管理,健全区域一体化防控体系,严防疫情扩散。

19.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或专家组认为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

(二)中风险区域应急处置措施

在低风险区域应急处置措施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

1.调整响应等级。县(市、区)达到中风险,所有工作组全面启动工作;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加大对发生疫情县(市、区)防控工作的指导力度,调配适当力量予以支援,指导其他县(市、区)做好应急准备,必要时,请求省级调配资源进行跨区域紧急支援。

2.疫区封控。以村(社区)为单位划分封控范围,实施封锁管理。疫点所在的所有村(社区)均为封控范围,经评估,必要时,可将疫点周边村(社区)划定为疫区进行封控管理。在封控范围内,以户为最小单位实施封控管理。对封控范围内所有小区、单位设置卡口,实行24小时值守,非隔离人员可凭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离开封控范围。

3.封控范围内重点场所防控措施

(1)利用全省统一的企业、生产经营单位开工和公共场所开放开业负面清单,评估、管理封控范围内的单位和公共场所。

(2)医疗机构管理。定点救治医院和设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规范开展发热病人诊疗工作,加强发热门诊、呼吸内科、急诊等重点科室人员和设备配置,落实首诊负责制,建立发热病例快速排查和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疑似病例的及时诊断和管理;非感染性疾病科室加强感染控制标准防护,提高医务人员对病例的发现意识;设置发热门诊(或诊室)和隔离病房留观室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专车转诊发热患者;其他未设有发热门诊或诊室的医疗机构一律不得接收发热病人。医疗机构严格落实医务人员全员核酸检测和症状监测,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全部开展核酸检测,实行医院主要负责人带队的院感防控日巡查制度,对重点部门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以及防控的基础设施、基本流程逐一梳理,排摸整治各类风险隐患。

(3)企事业单位管理。经评估,关闭列入负面清单的单位和公共场所;列入负面清单的企事业单位,经整改、评估合格后可复工复产;未列入负面清单的企事业单位不停工停产,落实防控措施;区域内各企事业单位减少人员进出,鼓励远程居家等弹性办公、错峰上下班。

(4)公共场所管理。暂停开放影剧院、室、游艺厅、网吧、舞厅、酒吧、KtV、室内游泳馆等密闭场所,停止培训机构开展线下服务;农贸市场、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场所及公园、景区景点实行分时段限流;餐饮店、理发店、超市、便利店根据公共场所开放开业负面清单评估情况缩短营业时间或停止营业。

(5)学校和托幼机构管理。学校、托幼机构,由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根据疫情程度、学校规模等采取学校停课、校区院系停课等紧急措施,学校场所和在校人员封闭管理。其他学校、托幼机构,可以上课,不组织大型集体活动,做好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健康监测等工作,落实晨检、因病缺勤(课)等报告制度,实行健康监测“日报告”。

(6)公共交通管理:封控范围内公共交通停止运营。封控范围外落实交通运输工具通风消毒,乘坐率不超过70%,控制客

运车辆空调使用,乘客验码、测温后乘车,全程佩戴口罩。

4.封控范围外防控措施

封控范围以外的其他区域内的村(社区)、企业、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等须在落实好常态化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实施必要的限流限客措施;避免非必需的人群聚集活动,尽可能减少参加活动的人数,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5.开展核酸检测。县(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协调当地核酸检测力量,5-7天内完成疫点所在村(社区)全员核酸检测;同时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态势评估,统筹本辖区的核酸检测力量适时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可协调全市核酸检测资源予以支持。采样和检测应注意优先顺序:第一批为疑似病例、发热病人、密切接触者、共同暴露人员;第二批为疫点内其他人员及疫点周围人群,近期到访过病例活动场所的人员,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参与疫情防控的一线工作人员,交通运输、商场超市、餐饮企业、快递外卖等公共服务人员等;第三批为疫情重点区域社区居民;第四批为封控区域内其他所有应检人员。

6.应急接种。经过评估,根据疫苗研发供应进度和国家、省、市疫苗接种方案,开展疫苗应急接种。

7.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认为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

(三)高风险区域应急处置措施

在中风险区域应急处置措施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

1.调整响应等级。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有序调配全市资源支援,必要时请求省级有关部门予以支持,全市进入疫情防控战时状态。

2.封控区域管控。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划分封控范围,疫点所在乡镇(街道)均为封控范围,经评估,必要时,可扩大至整个县(市、区)。封控范围内所有村(社区)均封锁管理,禁止人员、车辆进出。对封控范围内人员实行“非必要不出封控区域”的管控措施,非隔离人员确需离开的,须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劝阻封控区域外人员“非必要不进封控区域”。

城市公交、轮渡、长途客运等暂停运营。严格落实交通卡口管控,在高速、国省道等主要交通干道入口设立检查卡点,禁止人员外流,劝阻外来人员进入。强化对外综合交通管控,机场、火车站等离城通道关闭。除医疗物资生产、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关乎国计民生、城市安全等各类重点企业、行业外,全面实行停工停产停学。

3.封控区域外管控措施。封控区域外所有单位、人员均应做好应急准备。学校、幼托机构、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贸市场、餐饮、超市、景区景点、影剧院、培训机构、室、游艺厅、网吧、舞厅、酒吧、

KtV、室内游泳馆等公共场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流程,对进出人员实施体温必查、口罩必戴和查验健康码方可进入,不举办大型聚集性活动,保持足够的社交距离。如疫情进一步发展,经评估可采取全面停工停产停学措施。

4.全员核酸检测。由所在县(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协调区域内核酸检测力量,5-7天内组织完成封控乡镇(街道)的全员核酸检测;必要时,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有序调配全市资源,甚至请求省级调配资源进行跨区域紧急支援,对全县(市、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筛查。

5.合理调度医疗资源。根据疫情发展情况,科学评估医疗资源,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必要时及时启动后备医院或搭建启用方舱医院收治轻症病例,按照中西医治疗和“四集中”原则,重症患者及时转诊至XX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隔离诊治。有计划地推迟或暂停非紧迫日常医疗服务,降低疫情传播速度,压低流行高峰,保障医疗服务秩序,减少生命损失。

6.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认为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

(四)不同情景下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处置措施

对散发性输入性疫情、传染来源不明的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本地暴发疫情、持续性社区传播疫情等四种情况,按照《XX省秋冬季疫情防控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社区管控措施篇5

一、总体要求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实施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网格化、地毯式管理,最广泛动员群众自我防护,最坚决防止疫情输入、蔓延、输出,最严格落实综合防控措施,最果断处置疫情,最有效控制疾病传播,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二、工作任务

(一)社区(村)未发现病例。实施“外防输入”的策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组织动员。区和街乡镇干部要下沉到社区(村),定责定岗。在街乡镇的领导下,社区(村)牵头成立由社区(村)干部、片警、社区卫生人员和物业等人员组成的社区防控工作组,发挥社区、村(居)委会和楼门长三道防线,鼓励居民和志愿者参与,组成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实施网格化、地毯式摸排湖北等疫情高发地区人员往来情况,对社区(村)、楼栋(自然村)、家庭进行全覆盖,及时发现防控隐患线索,并向街乡镇报告。

2.及时告知信息。社区(村)要告示,要求从疫情高发地区返回人员立即到所在社区(村)进行登记,向公众就诊信息,每日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防控信息,提示出行、旅行风险。

3.开展健康教育。社区(村)要通过社区、村宣传栏、“一封信”、悬挂标语、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将疾病防治核心信息传达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

督促家庭在空气质量允许的条件下开窗通风,每天不少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加强日常清洁和消毒,减少家庭聚会;

督促个人做到戴口罩、不握手、勤洗手、少聚集、不信谣、不传谣,咳嗽时掩口鼻。社区(村)不组织大型公众聚集活动,督促公共场所进行清洁、消毒和通风,避免交叉感染。

4.加强分类管理。对返(来)京人员进行分类管控,入网、入格、入家庭。建立下传机制,由街乡镇政府将湖北相关地区返(来)京人员名单下传社区。社区(村)收到本社区到京前14日内离开湖北地区或者有过湖北地区人员接触史的到京人员信息(或自查发现此类人员)后,要监督此类人员接受居家医学观察,不得外出,并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确保落实到人、登记在册、社区管理、上门观察。建立上传机制,对出现发热、气促、干咳等症状者,社区(村)要及时报告街乡镇政府,由街乡镇政府报告区卫生健康部门,迅速安排就诊。社区(村)要督促其他疫情高发地区来(返)京人员主动自行隔离14天,外出时佩戴口罩;

一旦出现发热,伴乏力、干咳等症状,督促其到就近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排查。

5.加强环境治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严格对社区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进行清洁、消毒和通风,改善环境卫生状况,特别要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环境整治和非法贩卖野生动物的监管,把环境卫生整治措施落实到每个社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社区(村)组织开展以环境整治为主、药物消杀为辅的病媒生物综合防制,对居民小区、垃圾中转站、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进行卫生清理,处理垃圾污物;

及时组织开展全面的病媒生物防制与消杀,有效降低病媒生物密度。

(二)社区出现病例或暴发疫情。当社区居民中,出现1例确诊病例或者在一个家庭、一个工地、一栋楼同一单元发现2例及以上确诊病例时,采取“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的策略,在上述5项措施的基础上,落实以下措施:

6.严格密接管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与社区的配合,规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科学判定密切接触者。全市各区要指定隔离点,对无条件进行居家隔离的密切接触者开展集中医学观察。卫生健康部门要将有条件居家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信息通报至各街乡镇,由街乡镇第一时间通知至社区(村)。社区(村)要发动社区卫生人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规范管理,落实密切接触者居家医学观察措施。每日随访密切接触者的健康状况,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社区卫生人员一旦发现密切接触者出现发热、气促、干咳等症状,立即报告本区卫生健康部门及时启动排查、诊断、隔离治疗等程序,并做好病人的隔离控制和转送至定点医院的各项准备。

7.加强消毒隔离。社区(村)要协助做好病例家庭、楼栋单元、单位办公室、会议室等疫点的消毒,并在疾控机构的指导下做好公共场所清洁消毒。居民出入社区时要佩戴口罩,社区(村)要做到监督提醒。

(三)社区传播疫情。当社区居民中,14天内出现2例及以上感染来源不清楚的散发病例,或暴发疫情起数较多且规模较大,呈持续传播态势,采取“内防蔓延、外防输出”的策略,在上述7项措施的基础上,落实以下措施:

8.限制人员聚集。区政府报请市政府决定,可限制或停止社区(村)内集市、集会等人群聚集的活动,关闭影院、网吧等公共场所,必要时停工、停业、停课。社区(村)协助政府监督落实相关措施。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建引领,构建联防联控的工作格局。明确区、街乡镇、社区(村)的责任,按照“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工作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对社区(村)防控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落实干部联系社区(村)制度,强化社区(村)包楼、包片、包户工作,责任到人、联系到户,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得到切实落实。发挥社区(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联防联控,严防死守、不留死角,构筑群防群治抵御疫情的严密防线。

(二)及时信息报送。各街乡镇每日汇总社区(村)疫情联防联控信息,报至各区防控领导小组,无病例零报告。防控过程中发现问题,社区(村)应第一时间报告街乡镇及卫生防疫部门。

(三)强化督促检查。各区卫生健康委和各区社会工委民政局,要强化对社区防控工作的督促检查,对不落实防控工作或防控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街乡镇、社区(村),进行责任倒查,视情节严肃追责。

社区管控措施篇6

【关键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系统管控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不断发生,他们不定时攻击他人、毁坏财物、伤害、纵火或进行其他肇事活动,不仅造成人身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手段残忍令人发指,往往成为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隐形炸弹。2013年2月4日,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蒋豁村发生的管某(女,21岁,双相情感障碍症患者)用菜刀将8岁的妹妹头部砍伤、双眼挖出,造成颅骨骨折,面部受伤十五六处,用剪刀将其6岁弟弟的、剪掉,惨案的发生再次引发人们对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问题的关注。党的十报告提出“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新要求,通过调研和案例探究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概念、特征,归纳分析肇事肇祸的现状,提出系统管控的措施,旨在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形成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的长效机制,达到减少社会危害发生、依法保护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合法权益,减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效果,保障公共安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概念及范围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和国际疾病诊断标准iDC-10,精神障碍多达数百种,肇事肇祸精神障碍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概念是什么?

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概念是指患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明显的异常,不能控制和辨认自己的行为,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残自杀或攻击他人、纵火以及损毁财物等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根据2010年7月15日全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排查的重点曾经肇事肇祸或患有上述重性精神病,且病情不稳定,流露暴力倾向,经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根据标准评估为高风险的精神病人。

排查的类型精神病类型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严重精神发育迟滞六种,重点排查笔者认为排查工作还应将重性抑郁症列入排查范围,抑郁症(depression),也叫抑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mooddisorders)或情感(affectivedisorders)。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主要临床特征是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面临自杀的危险。

二、加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做到家喻户晓。走进社区千家万户,结合具体案(事)例向群众大力宣传防止精神病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性,特别是对精神病人家属和周围人群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其意识到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会随时对他人构成的威胁,介绍精神病人救治方法及维权途径,引导群众正确认识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造成的危害,打消恐惧、隐晦、憎恶的观念,尽量避免精神病人的刺激因素,在有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区域,老人、妇女、儿童外出与家人结伴同行,加强自我保护指导,使其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掌握防范方法,减少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危害社会行为的发生。

(二)以社区警务为切入点,认真落实监管措施。辖区派出所各社区民警要全面掌握所在辖区精神病人的基本情况,录入全国重性精神病人信息系统,实时更新数据,及时处置精神病人的肇祸、肇事或轻微滋事行为,对具有暴力特征的精神病人应由属地派出所协同相关社区或单位落实监管措施。社区民警主动督促监护人或亲属、社区(村、居委)和相关单位落实日常监管和治疗措施;协助有关部门对严重肇祸、肇事的精神病人实施强制治疗。

(三)做好走访工作,实行分类、分级管控。各基层派出所在走访的同时,要主动会同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对辖区内的所有精神病人和疑似精神病人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掌握这些人的基本情况、发病史、发病特点和监护情况,并逐一登记建档,根据其特点把精神病人可分为稳定型、关注型和重点型三个层次进行管理,使管理工作得到细化,能够更准确、更方便的对全县的精神病人进行管理。同时,对于有严重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要将其列入派出所的“重点人口”进行管控。要全面采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详细信息和照片资料,建立健康档案。强化管控,落实分类管理。对危险系数低、家庭具备管控能力的,由家属或监护人管控,派出所包村民警定期或不定期上门巡查,及时了解其病情变化情况和活动情况;对家庭不具备管控能力的,协调其所在村街的村(居)委会落实专人管控;将曾经肇事肇祸或存在肇事肇祸隐患的精神病患者列为高危人群,明确专人对其日常动态进行重点管控;对长期流散社会、没有家庭管控的精神病患者,会同民政、卫生部门实行强制收治,防止其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四)强化管控力度,有效落实责任措施。对于精神病人的管控工作,村委会、乡镇政府、社区民警都是主要的责任人,精神病人的近亲属是其主要监护人。因此,在精神病人的管控工作中社区民警要与监护人签定担保书,责令其亲属严加看管,没有监护人或近亲属的,所在单位、社区、村委会要履行职责,对生活无着落,流浪街头的精神病人要护送到民政部门妥善救助。层层落实管控,落实责任制,确保万无一失。精神病患者居住地周边至少发展一名治安信息员,与社区民警建立联系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管控辖区精神病患者,并要求责任民警与其每周见一次面,重要或敏感节点做到“一天一见面”,强化与病人家属、监护人、居委会干部定期联系沟通,及时向责任民警反馈精神病患者日常动态,深入了解、随时掌握,根据信息档案建设和管控情况实施绩效考核,形成防控网络和长效机制。定期组织民警对辖区内的精神病患者家属进行回访,确保能够及时掌握突发、异常情况;每周组织民警通过入户走访、电话回访的形式,联合卫生部门,深入分析病人的病情发展和可能发生的现实危害行为,及时进行研判预警;每月对精神病患者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对存在隐患的精神病患者家属加强法制教育,及时跟上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确保管理取得成效。

社区管控措施篇7

当前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疫情全球大流行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随着冬春季来临,境外疫情再度高发,国内散发、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新冠肺炎与流感、腹泻、手足口病等其他传染病疫情交织叠加,疫情防控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为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补齐防控短板,切实做好应对冬春季疫情防控工作,根据中央、省、市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要求,结合全区实际并针对风险隐患环节,就做实冬春季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深入贯彻落实对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党的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增强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和松劲心态,思想上紧起来,工作上动起来,措施上实起来,纪律上严起来,坚持严防死守的态度不变,坚持现有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不变,坚持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不变,慎终如始抓紧抓细抓实各项常态化防控举措,对防控漏洞再排查、防控重点再加固、防控要求再落实,同步跟进整改,补齐防控短板,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决策部署,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守住今冬明春防控的关键时期,确保疫情不出现反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组织机构和部门职责

(一)组织机构

1.应急领导小组

成立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指挥突发疫情防控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组长由担任,第一副组长由分管疫情防控工作的担任,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成员、、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2.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

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健委防疫办,卫健委分管疫情防控工作的副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承担突发疫情防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预案的制定、修改,协调,同时指导、督查辖区单位应急处理准备和应急措施的落实,通报疫情和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情况。

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疫情控制组、医疗救护组、物资保障组,成员由各街道(乡镇)及区党政办、公安局、城管局、交通局、财政局、工商局、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等相关人员组成,分别承担联络协调、情况调查、现场控制、扩散预防、医疗救治和后勤保障等项工作。

各街道、乡镇要细化分工,相应成立临时现场指挥和应急处置工作队,负责应急处置相关工作。

(二)工作职责

冬春疫情防控应急工作要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1.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辖区内突发疫情事件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2)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做好职责范围内和领导小组临时交办的工作。

2.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组织开展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护与防病工作。

(2)负责建立相关人员、物资、技术等保障机制,统一调配。

(3)协调有关部门及其他单位的关系,保证在上级业务部门和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高效、有序地进行卫生救护与防病工作。

(4)向上级业务部门和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及时汇报有关信息,与区政府有关部门交流信息。

(5)起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工作方案及有关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6)督促建立突发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信息交流网络,保证信息畅通。

(7)组织人员培训、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社会动员等相关工作。

(8)负责与新闻单位沟通,使各新闻媒体能够主动配合疫情防控的宣传工作。

3.临时现场指挥部职责

(1)临时现场指挥部是临时组织,要服从街道应急领导小组的领导,协调人员和物资做好现场的应急工作。

(2)负责事发现场所在区域外急救药品、器材、后勤物资、人员的统一调配。

(3)对现场处置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评价。

(4)及时向街道(乡镇)应急领导小组和上级领导机构反馈信息,根据事态发展和要求提出调整现场工作策略的建议。

4.应急处置工作队职责

(1)应急处置工作队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

(2)建立由分管疫情防控工作的任组长,各街道(乡镇)党政办、卫生服务中心、城管、派出所等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医生、护士3-5名、派出所警察2-3名、救护车1辆、城管队员5名、社区干部组成的应急处置救护队伍,由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调度指挥,联络员为公共事业办负责同志。应急救护队负责病人的急救工作,器械、设备由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定期检查、更换,确保应急需要。

(3)协助疾控机构做好病人的隔离、医学观察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和疾控机构的要求,指导进行居家观察等工作;对需要进行隔离的居民、外来人员及外出返回人员,配合疾控中心实施家庭隔离观察或集中隔离观察。

三、常态化应对工作措施

按照“严防输入、阻断传播、精准救治”总体防控策略,强化联防联控、居家隔离管控,落实密切接触者跟踪管理、人群聚集限制等严防聚集性疫情发生措施,严防新增输入病例。

(一)人员排查管控措施

1.加强入区关口把控。机场、火车站、客运站等入区关口要严格落实凭“防疫健康信息码”无异常信息或各省(市、区)“健康码”绿码通行的便民措施。坚持消毒通风、进出人员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和查验绿码工作,市卫生健康委统筹调度医技力量支援重点单位,进一步增强各入区关口排查监测能力。对来自高风险地区人员闭环转运隔离14天,进行2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方可放行;来自中风险地区人员需提供7天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能提供的,闭环转运隔离后立即进行1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方可放行。

2.全面清查“三非”人员。公安、海关、外事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等部门要加强信息收集研判,做到提前预警、提前通报、提前处置。加大华坪、宁蒗两个公安一级检查站的查缉力度,加强辖区旅店、出租房、民宿、网约房、小区、集贸市场、修理厂、餐馆等“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人员易藏匿场所的清查,全面强化流动查缉覆盖面和频次,做到清查到位、打击到位。加大基层社区管控力度,对社区(村组)进行逐一排查和清理,对可疑情况逐一进行调查核实。发现“三非”人员立即向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报告。对偷越国边境和聘用、容留、藏匿“三非”人员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惩处。严格管理,从严控制在丽居民非必要出国境流动,对在境外丽江户籍人员持续做好“双稳”工作。

3.严控人员聚集活动。各类文化、体育、论坛等大型活动,按照“一会一方案”和“谁举办、谁负责”原则,由属地县(区)指挥部严格审批;在全市范围内举办涉跨国、省、州(市)人员参加的各类大型会议、赛事等聚集性活动,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督促主办、承办方将活动参与人员构成、活动规模、时间、地点、疫情防控方案等有关事项与属地县(区)指挥部沟通后,提前上报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经风险评估和批准后方可举办。属重大活动的,需报经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批准。未经审批,擅自举办大型人员聚集性活动、造成疫情输入风险的,严肃追究举办者责任和属地监管部门责任。

(二)日常监测预警措施

4.加强常态化核酸监测。加强对农贸市场、海鲜冷冻批发商户、大型商超、医疗机构、机场、车站等重点场所的环境主动监测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有效处置隐匿性传播。强化对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的隔离场所人员、重点岗位医务人员、公共交通驾驶员、旅游从业人员、寄递业从业人员、宾馆服务人员等重点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主动监测和重点抽检,做到应检尽检,主动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

5.提升核酸检测能力。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疾控机构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配齐配足检测相关仪器设备,加强检测队伍和采样队伍的培训,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紧急动员机制,确保在应急情况下的全员核酸检测需要,确保12月底前,全区核酸日最大单检能力提升到3千人份。按照区级不少于

30

人、各街道(乡镇)不少于

10

人的规模组建核酸检测队伍,满足全员应急检测需要。进一步完善核酸应急检测调度方案,做好资源调配,重点落实支援队伍支援时检验场所、防护物资、宣传组织和后勤保障等工作,确保发生本地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时,能够在3—5

天内完成疫情防控区域目标人群全员核酸检测。

6.强化多病共防工作。区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对重点人群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加大流感等冬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疫苗采购力度,做好重点人群疫苗接种需求的供应保障。做好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工作,保持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高接种率。统筹做好其他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和调查处置救治工作。加强基层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

7.加强冷链运输环节监管。持续强化对进口冷链食品的运输环节管理,按照最新版《公路、水路进口冷链食品物流新冠病毒防控和消毒技术指南》等要求,督促指导进口冷链食品承运单位落实运输环节的主体责任并实施相应消毒处理措施,严格查验进口冷链食品海关通关单证,落实进口冷链食品运输工具消毒、一线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等措施,配合检查进口冷链食品倒箱过车(从进口集装箱换装至国内运输车辆)过程中的消毒处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进口冷链食品装载运输工具、产品内外包装进行预防性全面消毒。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和环境标本加大核酸检测力度,构建监管领域人防物防技防立体化防控体系,严防进口冷链食品疫情传播风险。凡不能提供合格证明的进口冷链食品一律不准上市销售。

(三)重点场所管控措施

8.抓实公共场所防控。商场、超市、宾馆、餐饮、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要严格做好工作人员健康监测、环境清洁、消毒通风、人员防护、客流量控制等工作,推广使用自动化、智能化体温监控和筛查设备,推行自助购物、自助结算等措施,减少人群滞留和聚集。住宿经营单位要做好疫情重点地区旅客排查登记和报告工作;公共交通要科学合理调配运力,引导乘客间隔就坐、分散就坐,降低人员密度。将“健康码”或“防疫健康信息码”作为进入学校、旅游景区、公园、影剧院、酒吧、餐厅、宾馆酒店、劳务市场、机关、企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以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有效凭证;外来人员、返丽人员首次进入小区(村组),需扫码查验。实现重点场所和区域扫码全覆盖、测温不漏人。

9.强化文旅场所防控。严格落实“限流、预约、错峰”要求,加强文旅场所疫情防控,在旅游景区出入口、重要参观点及休息、餐饮等容易形成人员聚集的区域安排专人,开展风险提示。全区各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旅行社、文化演艺场所、公共文化场馆、文博单位等重点部位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做到旅游接待各流程疫情防控措施全覆盖,提高疫情防控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

10.严防院内交叉感染。加强医疗机构规范管理,规范防范措施。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分区管理要求,坚决做到按流程看病、按规范防护、按规定检测,严防发生聚集性疫情。强化全员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的防控能力和防控水平。把好医院入口关,对所有入院人员要求扫码测温、佩戴口罩。规范设置预检分诊点并落实预检分诊,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门诊服务推行“一米线”服务,执行“一医一患一室”,有序分诊,减少人员聚集。加强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处置和管理。

(四)完善应急处置措施

11.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实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统筹做好流调、采样、检测、消杀四支队伍的人员储备。各街道(乡镇)要以辖区人口数量为基数制定当地应急全员核酸检测工作预案,规范设置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确诊、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高中风险地区(含境外地区)入区人员闭环转运到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进行14天隔离医学观察,进行2次以上核酸检测,发现异常立即送定点医院救治。一旦出现突发疫情,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划定“管控圈”,组织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送检,迅速查清传播链条。以疫情发生地为中心科学划定范围,以密切接触者管理为重点,划大“包围圈”,对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严格实施单人单间集中隔离、应隔尽隔。严格落实“四集中”要求,做好后备医院准备工作,必要时能组建医疗团队整建制接管病区。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组织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演练,切实增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12.抓好隔离场所准备。建立健全“平战结合”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储备、征用、退出机制,严格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的规范要求,科学合理设置集中隔离点。全区23家备用隔离酒店要按照启用顺序列出名单,确保能按梯次及时启用,并按照1个集中安置酒店、1套班子、1个方案、1套流程、1本指导手册等“5个1”的要求进行标准化管理,足额配齐经培训的医疗、防疫、卫生监督、社区服务、公安干警、消防安全管理等工作人员,对隔离医学观察人员做到排查、管控、督导、宣教、关爱“五个到位”。提升隔离场所管理服务人员防护意识和防护水平。

13.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加快构建医疗卫生机构日常储备、生产企业产能储备、商业储备等储备体系。按照各级政府储备60天应急物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储备30天满负荷运转应急物资的要求进行储备。卫健委要统筹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检测试剂、防护用品、消杀器械和药品、设备等防控物资的采购储备,确保疫情发生时应急物资储到位、调得出;市场监督管理局要加强有关药品医疗器械物资生产、经销企业的监督管理,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动态跟踪监测市内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疫情防控重点物资采购量、库存量。

各地各单位要着眼于冬春季疫情防控形势需要,杜绝等靠要思想,未雨绸缪,加强本地本单位防控应急物资储备,切实提高单位应对能力。

14.突出抓好春运防控。按照“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要求,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形成行业、企业、部门、个人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做好防疫物资保障,加强人员管理和健康监测,抓好换乘中心、办公场所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督促一线交通从业人员佩戴口罩,减少近距离接触,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确保疫情防控工作责任和措施的落实。要做好交通运输工具疫情防控。全区各道路运输企业要认真做好客车、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的人员防护、佩戴口罩、客座率控制等疫情防控工作,要加强车内空调出风口、车身内壁及车窗、司机方向盘、车门及扶手、车辆座椅等重点部位消毒,严格落实通风等卫生措施。火车站交管站配合卫生等部门做好对从疫情风险等级定为中、高风险地区入铜人员体温检测、信息登记工作,发现疑似病例等其他突发情况,立即向区防控指挥部报告,同时报告局指挥部。从事公交、出租车运输的企业要根据防控指南有关要求,认真做好公交车、出租车消毒、通风和人员防护等工作。

15.强化信息应用机制。强化疫情防控数据收集汇总和共享使用,公安、卫健、交通、通信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入区人员信息共享,运用大数据实现入区人员精准管控。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完善入境人员数据库,形成信息管理闭环。加强大数据支撑,精准及时推送各类疫情防控信息。严格落实疫情2小时网络直报、12小时反馈检测结果、24小时完成流行病学调查的硬性要求。一旦发生疫情,立即请示报告,科学准确、实事求是定性疫情,5小时内权威信息,24小时内举行新闻会。遇重大突发情况应严格按照重要紧急情况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报告。

(五)加强宣传舆论引导

16.加强宣传引导。向社会提倡讲卫生、戴口罩、咳嗽礼仪,减少非必要聚集活动,保持一定的人际物理距离。引导群众养成主动就医意识和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加强对非法入境的打击力度,鼓励主动申报和举报有奖。通过政策解读、舆论宣传、专家建议等形式推进防控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推动健康防病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提高全社会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加强舆情监测研判,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主动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

17.深化爱国卫生运动。统筹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动员全社会参与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加大农贸市场、城乡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落实卫生清洁和消毒通风措施,引导群众注重个人健康防护,随身携带口罩、科学规范佩戴口罩,做到勤洗手、常通风,不扎堆、不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离,进一步巩固全社会支持、参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良好氛围。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清醒认识。

疫情防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各地各单位要深入贯彻党的五中全会和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提高政治站位,狠抓思想认识不放松、狠抓严密防控不放松、狠抓责任落实不放松,守住今冬明春防控的关键时期,抓紧抓细抓实抓严各项常态化防控举措。

(二)坚持分级负责,压实属地责任。

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联防联控,全面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防控责任,进一步健全全社会协同的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横到边、纵到底,覆盖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街道的四级疫情防控网络。严格落实网格化防控,强化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网络。各职能部门要督导本行业、本系统做好防控工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衔接、形成合力。对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不实,执行疫情防控决策部署行动迟缓、措施不力造成疫情输入、蔓延的,要严格追究责任;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疫情防控大局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三)组织隐患排查,抓好整改落实。

各地各单位要主动扛起疫情防控的政治责任,对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结合本地本单位职责,认真组织开展一次过滤拉网式排查,对照各级督查检查和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坚持举一反三、立行立改,进一步明确整改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预期成效和完成时间,能立即整改的要在12月25日前整改到位,不能立即整改的要提出整改方案持续推动解决。12月30日前将排查整改情况和需要持续推进事项的工作方案报区疫情防控办公室。区委督查室、区疫防办将组织对各地各单位自查整改情况开展督查。对防控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推诿扯皮、不配合各项防控工作开展的单位和个人,将移交有关部门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社区管控措施篇8

一、了解的基本情况

通过摸查统计,发现各区县按照国家和省市各级要求,将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疫情处置工作,当作一项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来抓,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治担当,迅速行动,落实各项责任,狠抓联防联控,防控工作全面铺开,取得积极成效。

1、责任落实到位。各区县认真组织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对从武汉返济人员进行全面排查,建立信息互通机制。有关部门、各镇(街道)按要求组织人员深入乡村、社区、宾馆、酒店等开展排查,切实查找和确定传染源,最大程度控制和减少传染源。对已在XX的重点地区来济人员,加强社区排摸,动员引导来济人员主动报告。加强疫情防控重点地区来济人员管理,严格实行居家或集中隔离观察14天的要求。

2、管控措施到位。各区县公安配合卫健委、交通等部门严格做好道口监测,在全市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及所有进入XX的公路道口,对重点地区来XX航班、车次及过往社会车辆所载人员开展体温测量及相关信息登记工作。各村委会普遍在出入口设立岗哨,24小时派人值班。对发热人员采取临时隔离、转送定点医院等措施。各区县发通知要求全部取消春节期间集体性活动,暂停畜禽交易、屠宰活动。

3、宣传动员到位。深入居委会、村委会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利用流动宣传车、电视台、广播、网络公众号、村委大喇叭等各种形式,加大对防疫知识宣传力度,引导居民科学防控。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处置不良舆情,防止不良炒作。普遍印发《致武汉返乡人员的一封信》等宣传材料,及时疫情现状,有效回应社会关切,科学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开展疫情监测、病例排查等工作,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措施,防止疫情流入扩散。随访察看的XX街道院后村有两名武汉返乡人员,在村口和该村民家门口均悬挂醒目横幅进行提示,并有专业人员在该村街道上进行喷雾消毒,XX的检查员也对未佩戴口罩的居民进行提醒和劝告。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防护物资严重不足。各区县均反映工作人员医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手套、消毒液、测温仪等防疫物资短缺,而且买不到。尤其是担负重要防控职责的卡口的工作人员缺少专业防护,一般只有一个口罩,存在感染风险。

2、人员摸查工作可能存在漏洞。对从湖北(武汉)地区进入人员信息摸查的渠道,现在主要是依靠公安系统查询身份证和村居上报的情况,有的区反映,摸查的xxx人中,公安渠道提供的仅为xxx人,其余都是村居上报,准确性和全面性难以保证。有的对全省防疫工作会议召开之前的返乡人员及密切接触者排查不严。在高速公路出入口管控上,有的对非湖北籍外来车辆没有实行严格管制。

3、专业知识和专业力量不足。部分区县反映专业疾控力量不足,社区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疾控专业知识和技能。部分市民自我防护意识和防疫措施不到位,虽然一些地区已采取防疫措施,但居民戴口罩的比例并不高。公共场所医疗废物收集箱和收集袋较少,处置各种医疗废物不规范。

4、基层防控工作不平衡。农村与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不平衡,普遍农村工作比较到位,有的社区工作不够到位。个别村镇因没有近期从武汉返回的人员,防疫措施不严格。在村居出入口管理上,有的比较严格,有的宽松,有的配备了温度计,有的则没有。

5、有的区反映警力不足。XX区反映高速路口和市际间交通路口较多,警力不够。巡防发现个别高速公路下口由于检查人员不足,检查相对缓慢,导致车辆积压严重。

6、部分市民存在心理恐慌。具体表现为囤积生活和医用物资。

7、专业指导上需要加强。如,对超过14天潜伏期的人员该如何管控,暂没有指导意见。

三、几点工作建议

1、加强物资供应,除做好防疫物资保障以外,加大生活物资保障供应力度,加强市场管控,对囤积居奇、造谣生事等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

2、迅速制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就诊医疗处置规范流程,立即下发各单位执行,组织专业力量指导医疗机构对发现的发热人员做好规范处理。

3、充分利用大数据功能与人工落实网格化管理和入户排查、登记等防控措施相结合,在防疫各环节实现大数据共享。充分发动人民群众,丰富疫情举报手段,更好发挥群众对疫情监督的主观能动作用,发起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4、做好返城高峰的准备。制定企业、机关、单位、写字楼等人群密集场所的防控工作预案。

社区管控措施篇9

信息系统是智能建筑与社区(以下简称智能社区)的重要基础系统,确保信息系统自身及其所传输、处理、存储信息的安全,是保证智能社区各个子系统正常运转、确保人身和公共安全的重要方面。

标准中对信息安全的规定是针对智能社区中各种信息系统安全的特点,结合国家相关信息安全政策、标准而制定的。智能社区的建设和运营机构应对信息安全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要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领域。

智能社区的建设与运行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建筑及住宅社区的设备研发机构、运营服务商应采取一定的信息安全措施,保障信息系统(包括智能建筑的控制系统)的安全,确保运营服务系统不会对用户造成信息安全损害。可逐步建立起建筑及居住区设备及应用系统的认证体制,以提高建筑及居住区设备的安全、有效管理。

建筑及住宅社区运营服务商应明确系统本身可能受到的安全威胁以及可能对用户造成的安全威胁,采取措施应对和消除安全威胁。

智能社区建设和运行机构应该清楚信息安全领域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阶段的专业领域,各种信息安全漏洞、缺陷、威胁和攻击会不断出现和发展,因此,不存在一种静态的、一劳永逸的信息安全体系。包括本标准、本指南在内的相关内容都处于不断发展只种,智能社区建设和运行机构应密切关注相关领域的进展情况,及时采用最新的、有效的技术和管理研究成果,以确保智能社区安全运行。

等级保护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对国家秘密信息、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和公开信息,以及对存储、传输和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对信息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进行响应、处置。

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的精神,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有效地提高我国信息和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的整体水平,确保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同步建设信息安全设施,保障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相协调,同时有效控制信息安全建设成本,优化信息安全资源的配置,重点保障基础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

智能社区建设和运营单位应按照等级保护的要求开展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根据智能社区及其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以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要求及信息系统必须要达到的基本的安全保护水平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程序和方法确定智能社区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国家标准将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分为五级:

1.第一级为自主保护级,适用于一般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其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有一定影响,但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

2.第二级为指导保护级,适用于一定程度上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一般信息和信息系统,其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一定损害。

3.第三级为监督保护级,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其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较大损害。

4.第四级为强制保护级,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和信息系统,其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5.第五级为专控保护级,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和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其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

国家对不同安全保护级别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实行不同的监管政策。第一级依照国家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自主保护;第二级在信息安全监管职能部门指导下依照国家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自主保护;第三级依照国家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自主保护,信息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对其进行监督、检查;第四级依照国家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自主保护,信息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对其进行强制监督、检查;第五级依照国家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自主保护,国家指定专门部门、专门机构进行专门监督。智能社区建设与运营机构应按照上述国家的规定接受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

智能社区的信息

安全要求

标准对智能社区运营机构信息安全相关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即:

信息系统基本安全活动;

风险分析与评估;

安全策略

安全体系

标准中对这些方面提出了基本的要求,运营商应根据最新的信息安全相关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体系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自身完整的智能社区信息安全运行保障体系。

1.信息系统基本安全活动

信息系统基本安全活动是指智能社区运营机构在负责运营智能社区信息系统过程中应该开展的相关活动。信息系统基本安全活动是由运营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的活动,并确保这些活动的质量和所涉及范围的完备性。

运营服务信息系统基本安全活动包括:

(1)根据运营服务的特点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基于风险分析的结果,确定运营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

(2)安全策略的制定、、教育、评价、修正等活动。运营机构必须保证行政管理范围的所有实体对安全策略正确理解、实施与保障,并有相应的考核等管理措施予以监督和检查;

(3)建立信息安全相关的机构,设置相应的岗位,确定相关的责任,并建立相配套的管理、考核和奖惩体系;

(4)保障信息安全相关工作的人力资源投入,建立相关的人员选拔、考核、培训体系,并规划和实施针对一般运营服务人员和普通用户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5)确定运营服务系统中的关键信息资产,并进行资产分类管理;

(6)应根据运营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建立相应的物理和环境安全保护体系;

(7)应根据运营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8)建立和维护系统的运行安全体系,主要包括针对运营信息系统以及普通用户的应急响应体系、安全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定期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等;

(9)应根据运营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对相应的信息系统承包商、信息软硬件产品进行安全资质审查、实施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控制;

(10)应根据运营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升级、完善等活动做好安全规划,对系统的拆除应提前做好规划和处理。

2.风险分析与评估

按照即将颁布的国家标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组织和开展信息安全评估工作。

标准在以下几方面对风险评估提出了要求:

(1)运营商应对运营服务信息系统进行风险分析,并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作为确定相应系统安全等级的主要依据。

(2)运营商应建立定期和不定期风险评估的机制。

(3)运营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宜由有相应资质的机构完成。

(4)风险分析与评估宜采用适用的方法,对每一个识别出的信息资产,按照资产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三个最基本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受到的威胁和后果,提出相应的安全需求建议。

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时候,要注意相关国家政策(如等级保护等)对风险评估的要求,组织好智能社区相关信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风险评估工作。全生命周期的风险分析工作主要包括:

规划阶段的风险评估。规划阶段的风险评估应针对智能社区信息系统对社区运行的作用(包括技术、管理等方面),确定系统建设应达到的安全目标。分析的重点在安全威胁,应根据未来系统的应用对象、应用环境、业务状况、操作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规划阶段的评估结果应体现在信息系统整体规划或项目建议书中。

设计阶段的风险评估。设计阶段的风险评估需要根据规划阶段所明确的系统运行环境、资产重要性,提出安全功能需求。设计阶段的风险评估结果应对设计方案中所提供的安全功能符合性进行判断,作为采购过程风险控制的依据。本阶段评估中,应详细评估设计方案中对系统面临威胁的描述,将使用的具体设备、软件等资产列表,以及这些资产的安全功能需求。

实施阶段的风险评估。实施阶段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根据系统安全需求和运行环境对系统开发、实施过程进行风险识别,并对系统建成后的安全功能进行验证。根据设计阶段所分析的威胁和制定的安全措施,在实施及验收时进行质量控制。实施阶段风险评估主要对系统的开发与技术/产品获取、系统交付实施两个过程进行评估。

运行维护阶段的风险评估。运行维护阶段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了解和控制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是一种较为全面的风险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对真实运行的信息系统、资产、威胁、脆弱性等各方面。

废弃阶段的风险评估。当信息系统不能满足现有要求时,信息系统进入废弃阶段。根据废弃的程度,又分为部分废弃和全部废弃两种。

3.应制定明确的安全策略

智能社区建设和运营机构应针对相关信息系统,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策略规定的是智能社区中各种人员对社区信息系统资产(包括:软件、硬件、数据)的访问权限以及所应承担的责任。典型策略规定的内容包括:访问范围、访问时间、访问方式、访问地点、访问手段等。

标准中规定的安全策略包括:

(1)物理安全策略:确定在物理访问、保护方面的安全规定;

典型的物理安全策略包括:机房、机柜、电缆等的访问、使用、检查规定;

(2)访问控制策略:规定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以及内部网段之间的访问规定和策略要求;

典型的访问控制策略包括:网络访问策略、应用访问策略等;

(3)安全检测策略:规定对系统安全实施定期检查的周期、方法等;

(4)审计与监控策略;

(5)网络防病毒策略;

(6)备份与灾难恢复策略。

4.安全体系方面

(1)信息安全措施

信息系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安全措施:

建立明确的信息安全体系,包括明确的安全策略、安全的网络系统配置等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运行说明,指明在哪些部位必须配置哪些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以及规定如何进行安全管理;

采取措施保护局域网;

采取措施保护基础通信设施;

采取措施保护边界;

配置或依托公共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具体安全措施的采取应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确定。

(2)保护局域网计算环境

局域网可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建立用户终端、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系统保护机制,以防止拒绝服务攻击、未授权数据泄漏和数据修改;

保护操作系统,确保操作系统的自身安全;

保护数据库:对数据库应该实施细粒度访问控制、关键数据加密、重要服务器用单独网段、强身份鉴别、备份恢复应急措施、安全审计等安全保护措施;

身份鉴别和数字签名:对于系统中重要的服务器、应用系统的访问,应采用统一的身份鉴别,并对用户访问行为采用抗抵赖措施;

建立入侵检测体系,防止内部局域网受到非法入侵;

建立病毒防范体系,防止局域网计算环境受到病毒破坏;

具有足够的防止内外人员进行违规操作和攻击的能力。

(3)保护网络和通信基础设施

可采取的保护网络和基础设施的措施有:

保证基础设施所支持的关键应用任务和数据资源任务,防止受到拒绝服务的攻击;

防止受到保护的信息在发送过程中的延迟、误传或未发送;

防止非法数据流分析;

保护各种应用系统中的用户数据流;

保护网络基础设施控制信息。

(4)保护边界

可采取的边界保护措施有:

建立网络级物理隔离体系,实现物理隔离(这是一些高敏感度网络必须达到的);

建立系统的防火墙体系,实现进出网络边界的细粒度访问控制;

建立系统远程访问安全系统,以保护系统边界远程访问的安全;

建立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以防止入侵者的攻击;

建立基于网络的防病毒系统,以防止病毒入侵;

建立漏洞扫描系统以改进系统的配置和功能设置。

(5)支撑性安全基础设施

可采用的支撑性安全基础设施有:

公共密钥基础设施(pKi);

密钥管理系统;

安全管理系统;

应急响应体系。

关于嵌入式与控制信息系统的安全

智能建筑中存在大量的智能设备,并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构成为一个完整的智能社区(建筑)控制系统。该系统的安全运行是确保智能社区正常运转的基石,保障智能建筑控制系统安全是智能社区信息安全的关键内容。标准中在控制协议中从协议层次对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规定和描述,涉及控制系统设计、建设、运行的信息安全问题则应按照标准“运营”和“评测”部分的规定执行。

鉴于智能控制系统对于智能社区的特别重要性,本节对其信息安全体系的实施提出具体指南。

1.嵌入式与控制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

智能社区嵌入式与控制系统面临的典型安全威胁有:

控制网络中的信息流被阻塞或延迟,包括干扰通过网络实现的各种控制操作。这些阻塞、延迟、干扰有可能是由于产品和系统设计、实现、部署存在缺陷和故障引起了,也有可能是恶意行为造成的。

向系统操作员发送不准确的信息,以实现非法的修改或者引发操作员不正确的操作。智能社区中会存在有很多分布式的、人机结合的控制系统,有大量的状态和控置信息通过网络系统传输和处理,引发或指令各种设备(或操作员)的各种管理和控制行为,因此通过恶意发送不正确信息,有可能对智能社区运转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引发严重的犯罪行为。

直接干扰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安全保护系统。网络在实现远程状态监控和监控的同时,也为通过网络远程干扰系统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对安全保护系统的干扰将引发严重的后果。

非法修改各种可能损坏、关闭设备的指令或报警参数设置。破坏设备是干扰智能社区运行的一种手段,网络为这种行为提供了一种新手段,通过可能造成设备损害的指令、关闭设备指令都可能造成设备失效。采取修改设备报警参数等方法,造成设备大量告警,造成设备(或系统)无法应对突然出现的大量告警而崩溃或失效,也可以达到破坏的目的。

修改智能社区控制系统软件、配置信息,或者传播恶意软件,以及其它可能造成负面效果的问题。智能控制系统中存在大量的远程设置、软件升级、补丁分发等操作,通过干扰这些操作行为,除了可以对设备直接造成破坏外,还可以散发各种恶意软件和木马等程序和软件,为智能社区运转埋下严重的隐患。

2.嵌入式与控制系统安全目标

针对前面提到的威胁,智能社区嵌入式与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目标如下:

限制对智能社区控制系统网络的逻辑访问行为。这包括:通过设置DmZ区,防止社区其他网络对智能社区控制系统网络的直接访问;智能社区控制系统和社区运营机构内部管理系统使用不同的鉴别和加密机制。智能社区控制系统应该使用多层(级)的网络拓扑结构,以确保关键通信是通过最安全和可靠的层。

限制对智能社区控制系统网络和设备的物理接近。对智能社区控制系统部件的非授权物理接近,有可能会对智能社区控制系统功能造成严重的破坏。应使用多种物理访问控制措施,如:锁、读卡器和保安。

要防止智能社区控制系统部件被非法利用。这包括:对安全补丁,应该尽可能快地完成现场测试,并部署;关闭所有的不使用服务和端口;限制智能社区控制系统用户的权限,确保只拥有完成工作的最小权限;跟踪并监视系统设计数据;使用防病毒软件、文件完整性检查软件等安全工具,来监测、确定、防止、消除恶意代码。

确保极端情况下的系统功能。要确保每一个关键部件都有冗余和备份部件。除此之外,还要确保一个部件失效时,应该是以一种安全的方式失效,即不会在智能社区控制系统系统中产生不必要的通信流量,也不会带来其它问题,比方说连串的事件。

3.嵌入式与控制系统安全防护体系

智能社区嵌入式与控制系统安全防护体系要根据本标准的规定建立相应的防护体系,在体系的建设与运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重视智能社区专用的安全策略、流程和培训宣贯材料的制定。

按照“等级保护”的思想,制定嵌入式与控制系统安全策略和流程,并根据威胁级别的增加部署相应的安全措施。

关注智能社区相关信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包括:架构设计、采购、安全、运行维护和拆除。

将嵌入式与控制系统网络部署成多层(级)的网络拓扑结构,以确保关键通信是通过最安全和可靠的网络。

在控制网络与其他网络,尤其是与其他用途完全不同的网络系统(如: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等),之间部署逻辑隔离设备(比如:基于状态监测的防火墙)。

采用隔离区架构,防止其他网络和控制系统网络之间的直接通信。

确保关键部件有足够的冗余并联接在有冗余的网络之上

将关键系统设计成“容错”系统,以防止“级联”事故的发生。更进一步,系统应设计成“安全地“失效。

在控制系统测试完成后,应关闭不用的端口和服务,确保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限制对控制系统网络和设备的物理访问。

限制控制系统用户的权限,确保只授予他们完成工作所需的最少权限(例如:部署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系统,并赋予每一个角色完成其工作所需的最少权限)。

智能社区运营机构在控制系统和其他系统应分别使用完全隔离的鉴别机制(例如:控制系统不要和机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一套用户管理系统)。

使用强度更高的身份鉴别技术(如:智能卡)。

部署安全措施(典型的措施包括防病毒软件、文件完整性检测软件等),以检测、防止恶意代码的传播。

在存储和通信过程中使用加密技术。

各种补丁、修订在正式安装之前,应尽可能在现场环境下完成所有测试。

对智能社区内所有关键区域内控制系统的运行进行跟踪、监控和审计。

信息安全检测与验收

1.检测

(1)信息安全活动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活动的计划、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成果。具体的检查项按照GB/t20299.1-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1部分系统通用要求的7.2.1中规定的内容进行。

(2)风险分析与评估核查

核查内容主要包括系统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记录和报告,系统例行风险分析计划、记录和报告;还应对风险分析具体完成人员(或机构)的资格(或资质)、能力等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核查。具体的核查项按照GB/t20299.1-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1部分系统通用要求的7.2.2中规定的内容进行。

(3)安全策略检查

系统安全策略主要包括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安全检测策略、审计与监控策略、防病毒策略、备份与灾难恢复策略。安全策略应在系统的建设、运行、检测和验收等相关文档中有明确的规定。实施检测时,应对策略的合理性、完备性、法规符合性进行检查。具体检查项根据GB/t20299.1-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1部分系统通用要求的7.2.3的规定。

(4)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的检查和测试

a.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完整性检查

应根据系统的安全策略和实际情况,对系统局域网、基础通信设施、系统边界、安全基础设施等几方面采取的措施进行检查。

b.安全技术保障措施检查

检查的重点有:

安全措施本身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

采取的安全措施是否符合安全策略要求;

安全措施的选择和部署是否合理;

安全措施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

系统的安全措施是否完备、合理等。

c.系统安全测试

应根据GB/t20299.1-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1部分系统通用要求的7.2.4规定的内容,按照系统所确定的等级或系统本身的安全要求,制定相应的测试方案,准备相应的测试表格和测试工具,并根据相应的测试流程,对系统相关的安全技术文档进行核查,对系统的运行进行现场测试。系统安全测试工作宜委托国家认可的安全检测机构进行。

2.测评机构

测评须由获得国家认可的相关测评机构承担,测评完成后由测评机构按规定格式出具测评报告。

3.验收

(1)验收条件

系统试运行阶段结束,并提出试运行报告;

本章“检测”部分中规定的检测工作已经完成,并形成相应的检测结论;

所有信息安全相关文档。

(2)验收文档

a.系统试运行记录和报告

b.检测报告

由国家授权测评机构进行测评的测试报告;

第三方测试小组提供的测试报告;

承建单位进行测试的测试报告。

c.系统信息安全风险分析报告

d.系统设计文档

系统的应用需求及总体设计方案;

网络规模和拓朴结构;

信息流描述;

安全威胁描述及其风险分析;

系统主要安全功能及其实现方法;

系统主要环境安全功能的实现方法;

网络管理方式及实现方法;

安全设备管理方式及实现方法;

主要软硬件设备及性能清单;

主要安全产品安全选型依据。

e.管理文档

(a)管理机制

工程适用的法律法规;

安全策略文档资料;

安全策略审查和评估的相关规定;

信息资产管理规定;

安全事件处理规程;

物理安全规定;

资产移交的管理规定;

安全事故管理规程;

用户口令管理规定;

备份策略规程;

计算机介质操作规程;

系统工具使用规程;

系统审计规程。

(b)人员、机构与职责文档

安全决策机构组成图及职责分工表;

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表;

安全顾问的资质评审记录和聘任书;

安全管理人员履历及专业资格证书;

人员保密协议范本;

人员岗位职责规定。

(c)安全运行资料

安全策略有效性审查和评估的记录;

安全管理会议的会议纪要;

安全专家的建议记录;

系统和设备维护记录;

访问控制策略文档;

定期的审计分析报告;

异常情况审计日志和安全事件记录。

(d)工程实施文档

施工管理文件;

变更文件;

系统调试分析报告;

系统培训文件;

系统移交清单及文件;

工程监理报告。

(e)其它文档

项目相关的合约;

产品的法定安全测评机构的评估证书;

外包服务的合同;

外包软件开发方的资料;

外包工作人员合约;

质量手册;

以上未涉及的且与系统安全相关的文档资料。

以上要求提交的文档,可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f)验收结论

由验收组依据上述检测、检查报告和各项记录文档,通过专家评审,做出验收结论。

安全保密

如果智能社区为涉及国家秘密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筑数字化工程,则应严格按照保密机关的安全保密要求,开展相关建筑数字化工程。

1.通用要求

GB/t20299.1-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1部分系统通用要求中强调,凡涉及国家秘密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建筑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网和非网建设、专用电话(红机)、通信线、电源线、地线的布线以及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均须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执行,一些具体要求如下:

涉及国家秘密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建筑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应满足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规定;

涉及国家秘密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筑数字化系统工程应与保密设施同步建设;

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使用的安全保密设备,应通过国家保密局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中心的检测;

从事系统集成业务的单位,应经过保密工作部门认定,取得《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证书》(简称《资质证书》);需要建设系统的单位,应选择具有《资质证书》的集成单位来承建。获得《资质证书》的集成单位,可以从保密部门取得相关保密标准和指南遵照执行;

涉及国家秘密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系统工程应经过国家保密部门的审批才能投入运行;

涉及国家秘密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建筑应与外国人经常居住使用的建筑物(如外国机构、涉外饭店、外国人居住公寓)保有一定的距离,具体规定请参照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2.安全保密检测

社区管控措施篇10

1.是否建立疫情防控组织体系。配合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体系,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格局。

2.是否完成例行工作。严格落实防控责任,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好健康教育、信息告知、人员排查管理、环境卫生治理等工作。

3.是否加强人员管理。落实日常体温检测、健康码查验、外来人员登记等制度。

4.是否严格管理群体性聚会。严格限制社区群体性聚会,避免扎堆聚会、聚餐娱乐、走亲串友等人群聚集活动,提倡“红事”缓办、“白事”简办。

二、预防措施

1.是否加强特殊人群管理。配合相关机构对外来高风险地区人员进行严格管控,按有关规定实行隔离医学观察;严格落实外来中风险地区人员、治愈出院的确诊病人、解除集中隔离的无症状感染者的健康监测。

2.是否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村(社区)针对疫情防控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特殊情况应对处置方案。

三、应急措施

1.是否做好应急物质储备。做好应急处置物资准备,包括体温检测仪、各类防护用品、消毒用品。

2.是否落实封闭式管理。突发疫情时,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划定疫点范围和管控措施,配合对疫点的居民小区、院落实施封闭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