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十篇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十篇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4:56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篇1

一、高中生具备历史学科素养的基本表现

1.基础知识丰富。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巩固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就要深入发掘历史学科教材内的资源,进而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适当地为学生提供课外知识素材,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学生除了掌握历史学科知识以外,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渗透性学习,进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2.历史思维科学。

教师锻炼学生历史思维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学科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一定程度上能够开阔学生的历史思路、发散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历史观念多样。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就是要促使学生运用多样性的历史观念看待历史事件以及历史问题,避免历史事件评价的绝对性、单一性现象出现,进而能够强化问题分析的全面性,以及问题解决的完整性。

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

为了促进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模式,而且要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以下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强化历史价值观。

学习历史这一学科时,不仅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连接,而且还要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当今社会,进而实现历史知识点的整合和转化,促使学生以辩证的〖HJ1.15mm〗眼光看待历史,强化历史价值观。例如,在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中,学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不同时期分别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政治制度下各朝代都相应地进行领土扩张,进而逐渐扩展本地区的统治区域。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领土扩张情况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看到我国的领土变化情况。

2.增强历史理解。

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时,不能单方面从本国角度进行分析,而是要将本国历史事件置于世界大范围中去,客观看待历史事件,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例如,在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中,学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发展还〖Jp2〗尚未成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外交关系逐渐完善,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对于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3.丰富时空观念。

虽然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但是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不是无序、杂乱发展的。因此,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历史规律、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采取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例如,在学习人民版历史教材中《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下发《长征》诗,并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4―5人,鼓励学生分析诗词内容,将长征途经的位置用彩色笔明确标示出来,最终利用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选出表现优秀的小组。

4.增强史料实证能力。

由于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历史资料为依据,以真实性为目标的学科体系,要想在实际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首先,学生要详细、认真地搜集历史资料,在搜集、整理史料的过程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

5.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以学科认识技能为基础,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品质和相关能力。历史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学习历史之后所形成的独特的,具有学科特点的结果,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历史学科特征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学生必备的一种素养就是历史的核心素养,这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可以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提供一个好的基础,所以学生需要形成一定的道德修养与核心能力。初中的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关于世界和我国的历史文化,老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而初中的历史文化的学习与国家的教育教学要求非常相符,它是以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为重要内容,需要每个老师重视。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史料认证的运用和态度意识很薄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及其历史学习的方法都存在问题。因为历史在初中的考试分值比例中占很小的部分,所以很多学生都不太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只把时间挂在数语英这些科目上,而一些历史老师一直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没有产生兴趣,而且也忽视对课堂趣味性的营造,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历史,认为历史课堂枯燥乏味,还有一部分老师进行教学时一直表现严肃刻板的形象,也导致学生不愿意接触历史,久而久之,不利于对学生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

学校开展历史的教育教学,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世界发展的历程,了解一个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任何一件事情,从历史的教训中不断总结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自身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将来奠定一个科学的基础。初中时期是学生集中学习历史知识的一个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所以老师要重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教会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1.构建学生为主的历史教学模式。老师要以历史核心素养为标准,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进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学习历史知识,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可以进行正确的指导和讲解。因为初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比较枯燥难懂,所以在历史课堂上难免会出现学生抗拒的现象,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历史素材和网络视频吸引学生让他们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在课堂上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素材或视频中的历史事件的看法。2.引导学生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历史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他们可以从过去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因素,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改革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十分重要,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文化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进行改革,那么就会落后于世界,发展将会停滞不前,很多国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不断对国家的制度和文化进行改革,促进国家的发展。老师可以在改革这一历史知识进行教学时,运用具体的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改革的意义内容等能够有一个清楚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3.用正确价值观念分析历史问题。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体会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以及每断历史发展的人物故事,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果遇到困难,老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书籍进行查找解决,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在进行相关的指导。在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都要注意不能以自己的喜恶来进行评价,要让学生也学会用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历史,引导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评价每一个历史人物。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篇3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7)05―0069―04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说:“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发展对历史的认识。”而历史认识的发展及深化,要尽可能地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要实现这一点,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尽量地接近历史真相,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如此学生才能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能力与价值观的提高。要回到“历史现场”,就必须借助于史料教学。随着历史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史料教学无论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还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范式都已为许多历史教师所认同并积极践行。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影响历史“真味”的“泛化”、有失历史“原味”的“伪化”和淡化历史“韵味”的“简化”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历史学科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在史料教学的育人终极价值取向和基于明确宏观主题框架下的系统化、整体性建构等方面有所缺失。上述问题的存在,也使我们产生了路在何方的困惑。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发,及其根据该意见精神,即将颁布的明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内涵的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无疑为史料教学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如何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优化史料教学,也就成为了我们研究的关注点。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的基本认识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中最重要的能力和品格,是使该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能力和品格。w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能力的核心,其提炼要立足于学科本质及其育人价值,但素养要素的命名不能不考虑课程内容。

历史学科素养,指的是通过历史教学和自我学习而获得的历史知识、历史思维方式、研究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形成的学习习惯、心理品质、价值取向及历史意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学习历史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

史料,也就是历史资料,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是还原与重构历史的证据,是解释历史的依托,是现实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基于史学理论用历史思维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历史意识的载体。

史料教学,即根据历史教育的需要,围绕历史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应用恰当的历史材料,引领学生在丰富的历史信息、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学习历史知识、感悟历史。史料教学是学科特质的“还原”,历史学科本真的“回归”,代表的是历史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彰显的是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和社会功能。

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也只有着眼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教学才有价值和意义。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强调:“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中学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应该是培育具有历史意识、历史思维的“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历史学习是增进个体与整个人类的情感联系和熟悉人类经历的心路历程的桥梁和纽带,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要“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应是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科价值的集中体现。而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才需要我们从“无史料即在教学”走向史料教学,引领学生从“读历史”走向“做历史”。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实施史料教学,就必须重视史料的文化意义和育人价值。丰富的历史资料,不只是历史事件的证据材料,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是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学中不只是用来帮助学生识记、理解历史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存续文化传统、养成健全人格、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我们教师必须改变教学中史料运用的“泛化”“伪化”和“简化”等现象,以历史课程的视野,学科发展的视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视野,关注史料来源的多元化、内容的多样性,挖掘史料的文化意义和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史料本身对学生提高素养、发展能力、优化品性的重要作用。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实施史料教学,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应用史料自主学习、探究历史问题的活动过程。现在不少教师的所谓史料教学,往往是碎片化运用史料,本质上仍是服务教师的教,服从于完成教学任务。着眼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必须真正落实以“学”为主,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和应用有效史料去观察历史现象,探究历史问题,追寻历史规律,领悟历史方法。必须突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性、探究性。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史料教学优化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实施史料教学,不仅要准确把握历史学科的价值定位,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阐释,而且要在史料教学的技术策略上不断研究与创新:

(一)遵循史料教学精神,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主题立意。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主题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它们决定了课的方向与品质。因此,在教学定位、目标确立、主题选择等方面首先必须体现其精神追求。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的教学为“超越知识识记,聚焦学科素养,挖掘育人价值”,教学主题为“殇思与镜鉴”。由此确立如下学习目标:“(1)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学习、探究,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分析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归纳战争的影响,培养阅读、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逻辑推理能力、历史解释能力以及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2)结合现实,反思战争的启示,深化史感意识、现实意识,形成“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历史情感和正确价值判断。

(二)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优化史料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碎片化地选择史料,片段式的展开活动,本质上不是史料教学,反而会削弱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功效。因此,必须基于体现史料教学基本精神的教学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整体建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根据上述学习目标及主题立意,我们选择了2014年4月13日《人民日报》上《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一文中“120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这段充满历史感的论述,作为课引,引领学生进入了特定的时空情境,勾勒了黑暗、痛苦、流血、沉沦的主线,揭示了本课学习要旨。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为层进式的“难以避免的灾难”“惨痛沉沦与唤醒”和“或然战争的深思”三大篇章。学习方式为基于史料研读的问题探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渐次展开:“甲午中日战争为何不可避免?战争胜负为何在战前已定?如何全面客观分析战争的影响?对于中日或然的战争,该如何应对?现在和未来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针对上述设计,我们精心选择了相应的史料和现实材料,引导学生回顾、体会那段黑暗和痛苦的历史,通过中日比较、现实联系反思、感悟流血、沉沦的历史给我们的惨痛教训与现实启示。进行这样的创新建构,较好地克服了以往战争史教学习惯于渲染战争场景、英雄人物表现,忽略对特定政治和文化背景的解读,缺乏面对现实和着眼未来的价值引领等肤浅行为,提升了学生在唯物史观核心理论指导下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激发了学生“痛记于心留其史,奋发于行促今事”的家国情怀,增强了学生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历史意识。

(三)彰显学科育人功能,关注史料的文化价值。史料的选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史料教学的实效,我们在遵循史料与教学的相关性、相容性,史料服务于特定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尤其注重挖掘史料的文化价值,以彰显史料的文化意义和育人价值。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设计的三大“篇章”中分别选择了下面一些材料。

材料1:日本是以世界文明进步为目的展开的这场战争,战争不是人与人、国与国之战,而是一场信仰的较量。日本在亚洲国家率先理解文明世界的理念,力图彻底摆脱独裁国家制度和野蛮文化,因此成为日本迈入文明国家行列的起点。

――(日)福泽谕吉

材料2:以倭奴弹丸小国,狡诈无信,年来诌事欧洲,袭其毛滓,讵敢夜郎自大,弃好寻仇……想天戈所指,不难指日荡平。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

《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3:中国所制子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临阵之时,一遇此等军火,则为害实非浅鲜。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

《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4: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上述材料作楸尘啊⒊砂茉因及影响分析的补充素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史实,而且渗透了主动追求进步文明、克服盲目自大、反对腐败、顺势变革等价值引领。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历史社团;培育;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2016年国家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正式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进一步强调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基础教育在“学科中心”较为强势的背景下,要更多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强调教育的关键是在学生身上留下的能力与品|,这是核心素养的意义。

中学历史社团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专业历史老师的带领下,由一批对历史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中学生组成的团体。中学历史社团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旨在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并进一步形成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中学历史社团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开展历史社团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中学历史社团活动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人文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儒、墨、道、法等学术流派异彩纷呈,四大发明领先世界,汉服、唐装独具民族特色……河南省洛阳市回民中学(以下简称“我校”)鸣鹤考古社成立后,多次组织成员外出参观、考察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受,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活动,大家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回来以后大家在讨论会上都很激动,觉得提高了学习历史和做历史题的兴趣,在历史中找到了幸福感。

通过组织这些活动,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亲身体验来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断深入,学生的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不断升华,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不断增强。

2.中学历史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能够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中华民族要崛起和强大,就必须具备创新精神,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这样才能后来居上,这些正是我们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目标之一。我校鸣鹤考古社通过开展历史讲座、参观、考察,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笔者的《洛阳唐三彩》讲座中,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了解到三彩是古代的墓葬用品,通过讲座使部分学生对唐三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同学们纷纷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图书,对唐三彩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批判质疑的思维习惯,对于学生的勇于探索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中学历史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素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新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生活,使学生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4.中学历史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和责任担当素养

“立德树人”不仅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要使学生养成现代公民意识。通过这些活动,造就了一批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的学生,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和责任担当素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即将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需要多种教育途径,中学历史社团作为学生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组织,在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中学生;核心素B;提升

核心素养对中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中,老师不光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要从学习中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历史与社会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与社会教育的鲜明价值观

在历史与社会中,我们通过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与社会中所包含的价值观。通过对这些观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树立更为鲜明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以后的工作和学习。

2.提升认识质量

我们对历史与社会进行了解,可以对其历史与社会进行全面认识,不仅可以认识事件的起因,还可以详细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通过对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详细了解,从而提升认识的质量和高度。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素养实践

1.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法在学生的学习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对学习历史与社会更感兴趣,因为课堂的轻松和知识点的容易记忆和少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和休息时间,学生会更加游刃有余。情境教学法对教师也有很大的好处,通过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拉进和学生的距离,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和学生的交流变多,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2.积极设疑,鼓励独立思考

在历史与社会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是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的,由于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社会,课本中只是学到了部分重点,还需要学生可以通过上历史与社会课,培养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的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可以促进对于其他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影视作品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应用,能够将实际从电视中所涉及的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结合当下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对历史与社会也有了一定的把握,例如,通过《康熙王朝》这一电视剧的观看,使得学生能够对清王朝某一段历史与社会有初步的了解,使得学生产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让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

历史与社会的发生不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而是许多原因综合在一起,而爆发历史与社会事件。因此,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必然在分析爆发原因的时候,不能单单看到爆发的直接原因,还要分析当时的历史与社会背景,更要从其他原因来分析,比如经济、文化等,的爆发不单单是一个原因所造成,而是很多原因共同所引发的。学生在分析每个历史与社会事件的时候,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要做到思考问题的全面。

三、历史与社会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改革途径

1.转变思想

在历史与社会学习中,老师和学生都要不断转变思想。老师要把课堂还于学生,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要使课堂尽量活跃起来,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他们不再仅仅只是在大脑中储存知识,而是把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学生一定要积极地融入课堂中去,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教材说“不”。

2.提高老师素质

作为一名历史与社会老师,一定要不断地学习,要积极开拓进取,充分利用课改的机遇和资源,主动参加专业知识培训。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时刻洞察国内国外的重大事件。只有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才能够在时代中奋勇前行。

3.改善课程设置,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在对课程的设置上,也要进行改革。不要因为历史与社会是副课就随意地缩短课时,随意地进行简化。在教学内容上也要尽量做到详略得当。

总之,在当代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要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才能成为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在未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力。

参考文献:

[1]姜少荣,叶军豪.如何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16(82):134.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篇6

一、养德为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辩养德、以人养德构成历史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社会的进步、历史事件形成、发展到结束都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发展观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辩养德即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演变等进行科学的辨析。教师有针对性就某一历史问题让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有关文献,引经据典,对该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能正确对待历史人物、历史更替,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发展观。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开智为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他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分析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历史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历史方法是历史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历史学方法是指历史学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既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历史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历史必不可少。其三是具体的科学方法,历史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对比分析法、归纳推理法、年代树法等几种。

三、健体为本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历史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历史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审美为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历史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历史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历史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历史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发学生对历史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高考;特点;备考策略

一、强调重要概念的阐释与理解

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此类题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二是在“题干”中进行阐释,在选项中列出相关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于复习备考中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历史概念的实质和内涵。

二、注重中外历史制度、事件、人物及思想的比较能力考查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制度、事件、人物及思想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中外历史的结合点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和世界。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三、试题与答案呈现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试题能够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又利于拉开不同水平考生的距离,较为准确地确定考生的学习水平,区分度较好,信度和效度较高。由于试题没有设定参考答案,便于考生自由发挥,考生只要紧扣题意,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回答,能够得到较高分数。既能准确检测考生的思维水平,考生又有话可说,容易得分,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能力的空间,这样的试题,真正凸显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这种在考试中让学生充分体现主体性和建构性的命题,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最好的诠释。

解答的时候只需要针对一个方面进行回答即可,这就给我们同学很大的发挥空间。所谓仁者见人,智者见智,只要观点不偏,针对材料的分析准确,就能够得到分数。根据图表,我们能够发现法定假日天数变多,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开始增多。这是最容易发现的变化,也是同学最好回答的。针对原因,我们用四个字概括“合理即可”。所以这类题就看同学的发挥是否稳定,逻辑是否严密。总之,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思路首先应该确定主题,围绕主题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历史信息,转换成答题语言。

四、注重史观、史法、史学理论与史学常识考查

当下国内外史学界的主要史学研究范式有如下几种:即唯物史观统领下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

解答这类题首先分清史料类型、理解影响史料解释的几个主要因素、确定史料选取和运用应注意原则或方法。以史观引领,对考点进行解读或整合。

五、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发展意识、多元联系、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评判、历史认同感。

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设计教学目标,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倡导合作探究是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实现情感体验是培养核心素养的立足点。构建多元评价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支撑点。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六、命题视角体现新的学术观点

从近几年各省市历史高考试题所引用学术专著或观点的数据表来看,全国卷所引用专著或观点的次数和程度均高于各省市。近年来,把国内外学术专著引入历史高考试题中,使高考“学术味”越来越浓烈。以学术背景资料为教材知识考察的“切入c”,通过对这些学术背景资料的认识来提高考生对历史多角度,广范围的分析能力,把教材知识内容融入到学术背景的资料中,实现历史考察“小切口,大内涵”的定性要求。

七、选修热莸目疾槎匝生超越教材的能力要求更高

新课程全国卷选考命题趋势“远离教材、渐行渐远”。具体表现为选考超出教材范围、选考难度大于必考、选考侧重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

做好选修题应该精讲两本选修教材;有重点、有策略地强化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知识点的统合,一、二轮复习必修知识可有机结合渗透补充选修知识内容。对于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和班级,选修教材的讲授,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结合法。在高考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进行专题训练,归纳总结答题规律和技巧。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史料;多媒体教学;历史素养

一、时间与空间的历史素养培养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它的时空性,从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上看,人类的过往经历都能够以历史连续的时序性质进行具体呈现,所以,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相关历史知识时,其首要核心素养要素就是建立起清晰的实践概念,并形成属于自己对历史知识的宏观时间概念。在此情况下,学生在考虑相关历史问题时,则能够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发生时期与准确的历史时间定位而客观、正确地认识历史,不脱离历史。而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历史是随着时间与空间的流动变化而获得发展动力,那么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国家、经济、政治、民族、文化等相关历史信息无一不被包容至历史时间与空间中,所以,学生时间与空间历史素养的培养就应该从历史信息整合学习过程上升至对历史的理性认识阶段。

二、史料实证价值的历史素养培养

史料主要是指在历史发展、形成过程中所遗留下的历史痕迹,在当前历史考究工作中,这些史料痕迹则能有效起到解释历史、重构历史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在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应为其适当渗透史料实证价值历史思想,应用史料实证影响作用为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新的历史问题视野。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中国近代史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历史背景、经过时,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设备为学生放映圆明园的相关图片,或者为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这部影片的相关片段,以圆明园遗址为主要历史事件证实论据,帮助学生近一步认识到我国近代的屈辱历史。规范、适当地使用史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历史问题的独立见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证据意识,以便进一步探究历史真相。

三、理解与解释的历史素养培养

一般来说,历史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到国家、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共同影响,因此,学生在评价、认识历史事件时,也应该以辩证、客观、多角度的态度正确看待历史发展。而教师在具体的历史课堂上则可以为学生理清历史脉络,并尝试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解释。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当采用相应的多媒体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理解与解释的历史素养。例如,在分析“二战后日本与美国之间国际关系的变化”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二战”后的世界局势变化情况,即“二战”结束后,西欧、东亚以及东南亚等地区战争损失最为严重,而美国因战火远离本土,大发战争财,其社会经济地位明显提升,并作为联合国的代表承担了占领日本的任务,但从工业水平、政略装备上看,美国还不足以与苏联力量抗衡。此时,反观日本的战略位置,关东军的缴械投降为苏联贡献了大量的军备,并且,苏联在远东地区已经确定了外蒙古与东北的控制权。所以,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下,对于美国而言,若是不立即占领日本与朝鲜半岛,那么苏联军队势必席卷整个东南亚;而对于日本而言,要么被美国占领,要么等待苏联军队从北方登陆,美苏在日本本土开战,照这样看来,“二战”结束后,日本投靠美国即局势必然,也是历史必然。在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进行图文讲解,则更能帮助其理解历史,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进行历史事件评价,有利于培养其理解与解的历史素养。

四、感悟与反思的历史素养培养

古语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而历史的教育作用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于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理性反思,而没有反思意识的历史课程教学仅仅是接触了历史事件的表面,对于历史中所蕴含的文化财富没有任何吸收。所以,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对其感悟与反思历史素养的培养。例如,在“抗日战争”相关课程中,教师可以选取日本签下投降书时的相关视频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同时,通过查找书籍资料为学生收集、列举出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反思,从而提高他们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而从另一角度上说,教师通过培养学生感悟与反思的历史素养,不仅能够为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社会。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篇9

关键词:学科素养;历史教学;建构主义;复习课

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课的地位尤为重要。历史新授课内容多而散,时间跨度长,每周也只有两节课,所以,历史教师常常苦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遗忘。多数教师会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前上复习课。然而,在实践中,初中历史复习课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型陈旧。教师经常把复习课设计成练习课。为了夯实基础,复习课教学环节安排极为陈旧,主要环节多为整理提纲+练习,甚至采取背诵默写的方式,复习课沦为新授课内容的复制。二是学生参与度低。这样的复习课,枯燥而无趣,学生只要“抄”、“背”,缺乏思考的机会。这是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复习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普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看上去像是教师教学理念过于陈旧,没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其实,奋斗在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有苦难言。近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的五个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既然新课改提出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也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然而,在现实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忽略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反而是出于对学情的考量。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重点常常放在史实的普及。因为学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思维能力弱,部分初一初二的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尚不具备完整阅读教材的能力。此时,初中历史教学便自觉降低能力的要求,回避历史解释,甚至不要求学生理解历史。在新授课时便减少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复习课时更加做不到将独立的知识连贯起来,让学生融会贯通。表面看去,这种难度的降低似乎是对学情的正确认识,是给初中学生“减负”。然而,在笔者实践教学中,降低难度后反而常有学生产生种种困惑。比如,学生学商鞅变法时,得出认知“重农抑商”是好的政策。为什么到了清朝,重农抑商变成危机了呢?实践证明,如果只普及缺乏理解和解释基础上的史实,非但没给学生减轻负担,反而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从历史学科本身来说,想要学好历史,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不可能原样重复。要探究历史,需要历史学家从各种史料入手,去考证、理解、解释。学科素养本就是基于历史学科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我们的学生终有一天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他们不可能人人都从事历史工作,他们从中学历史教学中能学到的就是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避重就轻”,是教育教学的本末倒置。综上,夯实基础只是最简单的第一步,初中历史教学必须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科素养上。其实,在初中教学阶段重视学科素养的培养并非那么困难。无数优秀教师已经用他们精巧的教学设计证明了成功。而笔者认为,比起新授课,复习课更适合初中阶段学科素养的培养。

(一)建构主义理论引入初中教学

近年,“建构主义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建构主义理论学生观认为,学生在学习前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和经验,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而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自己在已有的认知经验上整合新知识,主动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理论上,初中历史教师对学情的苦恼问题在复习课上会得到削弱。因为通过新授课的学习,复习课内容学生已有初步的印象,即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已有经验”。无论这个“已有经验”合适与否,复习课都要比新授课更适合拓展。在复习课上安排思维含量更高、理论水平更深的教学环节,成功率肯定比新授课高。

(二)复习课教学的特点

如前文所言,如果复习课仅停留在普及历史常识的层面上,学生会觉得枯燥、无趣,从而参与度降低。换言之,学生本身其实也希望复习课上教师能提供给他们新的挑战,让他们去构建新的知识经验。新的思维高度和能力训练,比枯燥的练习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有效教学。所以,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致力于能力的提升和学科素养的落实,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进而达到解释历史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他们对史实的记忆反比背诵更加深刻。综上,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阶段,要更加注重复习课所起的作用。比起新授课,复习课更有利于学科素养的落实。从这一设想出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一堂复习课,课题《先秦秦汉史复习》。先秦史是初中历史教学较难理解的一段。在这一段中,学生困惑较多,比如周朝分封诸侯怎么就能巩固统治?既然分封制巩固统治又为何被秦朝中央集权制代替?有鉴于此,我将重难点定位生产工具的变革促进历史演变和发展。第一目佐证传说与文物。从人类起源开始,展出几组材料,让学生分辨哪个是神话传说,哪个是考古文物。从神话传说和考古文物中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如何辨析可信度等。有了第一单元的基础,学生在这一环节迅速了解研究历史的两种史料来源,并辩证看待两种来源的历史价值。从文物的角度过渡第二目工具的进步。给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和铁器的图片。请同学大致介绍每个工具的使用时期,使用效果。分析工具的进步给经济带来的影响。这就避免了给初一学生灌输生产力的概念,但同学已经有初步的印象。此时再进一步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通过第二目,学生已经了解聚落的融合、国家的诞生、分封制的产生和奔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诞生等重大历史线索。整堂课节奏紧凑,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讨论发言、课堂效果极佳,学生牢记并理解分封制、商鞅变法、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等重要知识点,并辩证分析史料、史实,构建历史解释的能力,学科素养培养到位。实践的成功佐证了笔者的想法。在信息化时代,在新课改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学与其徒劳地让学生记知识点,更应让学生学会历史学科方法,提高历史学科思维,培养历史学科素养。只要教学环节设计得当,复习课比起新授课,在培养历史学科素养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更看重复习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善亮.复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12,2.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5版初稿〉.

[3]江建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J].丽水学院学报,2004,26(6):106-109.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核心素养;自主探究

一、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

历史是客观世界运动和发展的过程。由于历史的发展是以时间的运动变化为主线,因此学生必须在脑海中有一条明确的时间线,要对每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要有敏感的时间观念。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常,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将影视资料、图片资料(包括与历史相关的图画、相片、地图)、模型、雕塑等放在年代尺、历史大事年表上,通过历史视频资料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还可以利用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实物演示法、图画再现法、音乐渲染法等把历史中的人和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进一步把握、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例如,教师给学生讲授“伟大的历史转折”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主要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和意义。想要更好地完成上述问题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手段,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时间线及会议内容进行梳理,并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其他会议,从而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一结论[1]。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想要了解的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考虑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设置一个探究问题,让学生就这一探究问题提前查阅资料,整理相应的历史知识,不懂的地方及时向教师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熟悉课堂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进行“南方经济的发展”这一部分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了解南北方的覆盖范围,以及南北差异化形成的原因。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对我国南方社会需要、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整体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知识,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