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机电一体化的行业现状十篇机电一体化的行业现状十篇

机电一体化的行业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9:33

机电一体化的行业现状篇1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状态检修;优化检修

中图分类号:tm614文献标志码:a

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格局局面的逐步形成,电力行业正走向市场化,发电企业也逐渐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统计显示,2010年,国家五大发电集团运行的所有火电企业中,亏损企业占一半以上,火电亏损额合计达到137.19亿元。其中主要原因是电煤价格持续大幅上涨而电价基本变化不大引起,统计表明,在火力发电厂中燃料成本要占去全部企业发电成本的70%左右,剩余的30%中影响企业盈利的主要因素就是设备的检修和维护方面的费用。

成本决定企业的兴衰、电价决定竞争的强弱、检修的模型决定发展,发电企业要想科学、合理的发展,要想在国家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未形成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采用最有效地方法提高设备的可用率和可靠性以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国火力发电企业设备实行的以经验为导向的定期计划检修和故障检修模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了我国发电行业的快速增长。然而随着电力科技的发展,发电设备正朝着智能化、集成化、复杂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检修模式不论从可靠性还是经济性方面都难以适应发电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严重阻碍了发电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其问题主要表现在:频发性故障多、不必要的或保守的预防性检修多、检修目的不明确和对设备供货方的过度依赖。因此,发电企业设备维修模式革新已是各发电企业一项紧迫的任务。

1检修模式的发展

设备检修模式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它直接关系到发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发电企业设备检修模式而言,可归纳为事后检修模式和预防性定期检修模式和状态检修模式。

2事后检修模式

事后检修模式是指在设备发生故障后进行维修,所以也称之为故障检修模式,是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后主要实施的检修方式。这种以设备出现功能性故障为判据的检修模式显然只适用于小规模的生产或生产力较低的情况,并且这种应急补救式维修需付出很大的人力和财力,不但存在对人身和设备的严重安全隐患,而且易导致维修不足。在现代设备管理模式实行以后,事后维修仅仅用于对生产影响极小的非重点设备以及有冗余配置的设备,或者用于采用其他检修方式更为不经济的情况下的设备维修。

3预防性定期检修模式

19世纪第二次产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事后检修模式已难以满足生产力的需求,预防性定期检修应运而生。这种检修模式是一种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性检修方式,又称为计划检修,它是根据发电企业设备使用率以及磨损情况的统计规律,事先确定检修类别、检修周期、检修内容和所需配件以及材料储备等,适用于磨损统计规律明确且难以临时进行停机检修的流程工业或自动化生产线等发电设备。

4状态检修模式

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先提出把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维修改为以状态为基础的预防维修,即所谓的“状态基准维修”,简称“状态维修”或“状态检修”。这种检修模式利用先进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获得设备的“健康”状态信息,然后从统计学的角度对设备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检修计划。状态检修是通过对设备实际工作状态的历史数据的综合以达到对未来工作状态的预测,由此可实现对设备的故障趋势进行预判,并根据设备使用和故障的统计分析,可在设备性能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前进行维修。相比于传统的故障检修更为可靠,能尽可能的避免故障的发生;相比于以时间为周期的计划检修更为科学,能尽可能的减少维修的次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状态检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状态检修模式一经提出,发达工业国家纷纷效仿,日本于1973年开始推行状态维修,尤其在电力工业进行速度很快,特别是在80年代后人工智能技术的问世进一步推动了测试技术、仪器信号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以及设备的状态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很快出现了以设备状态监测与机组故障诊断技术为基础的状态检修。2002年,我国国家电力公司在《火力发电厂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指导意见》中对设备状态检修给出了更为明确的定义,即设备状态检修是根据先进的状态监视和诊断技术提供的设备状态信息,判断设备的异常,预知设备的故障,在故障发生前进行检修的方式,这种检修模式实质是通过统计预测设备的健康状态并基于此来安排检修计划,实施设备检修。

6状态检修的必要性

实施状态检修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火力发电机组各部件的功能情况本身或因各种外因的影响而存在极大的差异。首先,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本身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就存在差异。同时,不同厂商生产的相同功能设备也会因技术工艺与管理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就算是同一厂商的同批次产品,也会因为现场环境的不同和安装技术的差异使得该产品的“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其次,设备所处的环境和机组运行管理工作的好坏也将间接影响设备的功能。设备处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如温度、湿度、紫外线强度、日照长短、雨雪风霜天气所占比例等都将和设备的“健康状况”存在间接的联系。同时,发电设备是否长期保持在额定工况下运行也将对设备的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发电机是否频繁超负荷、铁芯和线圈是否长期超温工作、励磁机是否频繁过励磁、氢气纯度是否长期偏低、内冷水是否合格、变压器油杂质是否超标等。

另一方面是现行定期计划检修模式存在的问题。首先,随着如今发电设备向大容量、高参数、复杂化方向的发展,传统的定期计划检修必将进一步增加发电机组的营运成本,降低发电企业在竞价上网市场体系中的竞争力,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其次,定期计划检修模式因未考虑统计设备的运行情况和“健康状况”,而是根据经验对设备实施大小修计划,这必将使得一些状态良好的设备在停运、拆卸、检修和回装的过程中出现新的故障或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使得部分设备在检修后提高性能的同时降低了某些状态良好设备的性能。

7状态检修的可行性

一方面,根据状态检修的定义,对火力发电设备实施状态检修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一是可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对发电机组实施状态检修可尽早地识别机器运行所存在的故障和安全隐患,从而及时制定检修计划以避免事故的进一步扩大。二是可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由于对机组实施了状态检修,相对于定期的计划检修,可有效减少机组的检修次数,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能有效减少维修时间和维修费用,通过状态检修模式的实现,可延长主要设备大修的间隔周期,降低维修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四是能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状态检修由于能有效减少检修次数,就避免了对集成设备的频繁拆装,从而可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电设备也将向着智能化、集成化、复杂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检修模式难以适应技术的革新。同时,在线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也将日趋完善,先进的设备管理理念和智能的统计综合分析手段也将初步发展,这都会为发电企业设备的状态检修模式的实现提高可靠的保障。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由于发电设备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实施状态检修所必备的技术手段在现阶段还不够完善,国内一些发电企业实践的结果也表明,火力发电企业要实施状态检修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8优化检修模式

通过对各种检修模式的分析,结合发电机组的复杂性和现有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技术水平,状态检修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定期检修和故障检修,火力发电企业的设备检修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由某种特定的检修模式来完成。因此建立一种融合状态检修、定期检修和故障检修为一体的综合的优化检修模式,从而达到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设备检修成本以增强发电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目前,对于优化检修国际上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主要原因在于各国的设备检修技术发展不同步,设备管理理念存在差异使得设备检修的侧重点也不同。美国的设备检修模式主要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服务。日本更重视现代管理方法在企业生产中的综合运用。德国则以发挥设备潜力和延长设备寿命为目标,以状态检修等计划性检修为主,故障检修为辅。瑞典的检修模式综合性较强,以先进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为核心,采用优化的检修模式,以追求设备可靠性、可用率和运行检修费用最小为目标。

我国火力发电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传统定期检修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在现行定期检修为主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实施状态检修设备的比重。首先,发电企业必须加强对设备的综合管理,充分研究统计设备的寿命和可靠性之间的联系,掌握系统或设备故障规律。其次,对于新建的发电企业或新上的大容量机组应加速推进在线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适当加大对状态检修的投资,尽快推动状态检修的实施。而对于发电设备陈旧、人员知识老化的老的发电企业,应综合考虑安全和稳定因素,在一般辅助设备上尝试进行状态检修,为新建发电企业积累经验。

总之,实施优化检修模式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状态检修的实施将有利于缩短电厂大小维周期,提高设备可靠性和技术性能,从而增加发电量、延长设备寿命、降低发电企业的运行成本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结语

火力发电企业设备检修管理工作一直是各个发电企业的重要工作,设备检修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改革传统的检修体制是大势所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火力发电企业都将对设备检修模式进行探讨和实践。在现阶段,由于设备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以及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一种结合状态检修、定期计划检修和故障检修的优化检修模式是当前我国火力发电企业的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赵项慈.我国发电企业设备检修管理的现状与分析[J].全国发电企业设备优化检修技术交流研讨会,2012,139-141.

[2]刘飞龙.发电机组状态检修的研究与应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6-117.

[3]陈晓红,秦金磊,李整.发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实施[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0,4-5.

[4]姜晟.发电设备检修策略分析[J].发电设备,2012,26(1):70-73.

机电一体化的行业现状篇2

关键词:电力企业;电气自动化;作用;应用

【分类号】:tU855

前言

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提升,电气自动化内容逐渐完善,电力企业工作效益已经得到本质上的转变。电气自动化技术从根本上改善了电力企业运行状况,提升了电力企业系统设置及平台控制效益,已经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电力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较晚,技术运用水平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具有一定差距。在上述环境背景下,加大电气自动化技术研究力度,深入挖掘该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已经势在必行。

1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概况

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起步于80年代,该时期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较为简单,仅仅停留在初级特征控制方面,电力自动化技术没有取得非常好的应用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开始对电气自动化本质进行挖掘,开始将该技术拓展到电力企业的方方面面,其作用效益出现本质上的转变。当前电气自动化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智能化控制: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通过自身技术特征及控制原理对电力企业进行控制。该技术能够通过智能化系统分析对企业运行状况进行预判,及时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预案,从而实现企业设备的控制及保护,提升企业运行效益;

(2)实时仿真: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采集,通过构建模拟环境完成数据模拟,实现仿真,对系统状况进行分析。该技术依照上述分析结果明确电力企业运行状况,实现同步诊断和预防,从本质上提升了电力企业运行效果;

(3)动态监控: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通过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实时环境的仿真完成电力企业的动态监控,通过上述内容对电力企业实时运行状况进行分析,明确设备状况,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电气自动化技术从本质上改善了电力企业实时控制效益,对提升企业安全系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运用

2.1pLC技术

pLC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机电控制技术基础上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通过编程控制完成系统运行状态的转变,实现系统运行效益的最大化。pLC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原理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完成数据筛选,为系统控制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在上述数据基础上pLC技术对电力企业系统进行对应顺序控制,依照系统设置完成状态纠正,从本质上提升了控制操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pLC技术可以通过对数据信息的筛选达到系统的智能化控制,依照系统编程设定保证电力企业的运行效益。该技术依照具体电力企业用电状况实施对应开关量控制,从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两方面对系统开关量进行调整和转变,大大提升了信号的准确性,从本质上改善了系统工作效率。除此之外,pLC技术还可以实现系统的闭环保护,依照系统运行状况实现对应调节控制,从而降低系统风险系数。电力系统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产生系统故障,pLC技术可以通过自身智能控制内容对系统闭环状况进行模拟,依照闭环模拟结果对系统进行调整,从根本上降低了其风险系数,消除了系统安全隐患。

2.2调度技术

电力企业中需要设置对应电网调度中心,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心服务站等完成对电力的调度,保证系统设备能够正常运转。在该体系中调度技术能够依照电力数据状况对企业设备进行调整,由上述数据对企业运行状况进行监控,从而保障系统能够安全、高效地完成调度控制,满足企业用电需求。与此同时,该技术还可以通过上述数据对企业负荷进行分析,实施全运行控制,保证负荷指标在电力企业要求范围内,从本质上提升电力企业的安全性、可靠性。当前调度体系构建时需要依照具体用电状况及用电规模进行对应选取,由企业用电效益对调度内容进行适当调节。常规电力企业通过计算机设备及相关网络设备实现调度即可,而大型发电厂需要构建变电所和配电网络设备体系,由上述设备降低电力调度风险系数,提升电网自动调控效益。

3.3补偿技术

补偿技术是电力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一项常见技术。电力系统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通过补偿技术完成电力的调整,实现系统电压的平衡,从而保证系统供配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低压无功补偿技术是补偿控制中最为常见的技术。该技术可以通过借助单一信号信息和三相电容器补偿功能达到电力系统运行负荷的调节,达到运行状态的最优化。当前负载较大的电力企业常采取该技术,以该技术调节干负荷三相负载状况,达到系统的欠补或过补偿。而上述补偿中非常容易出现电力补偿不到位现象,导致线损控制效益降低。在上述状况下电力企业常以无功控制策略实现补偿调节,由该补偿技术完成电压、电流及功率的统筹分析,达到投切方式的转变。该技术使用中可以将常规投切转变为循环投切,对电压中的对应物理量进行分析,观察物理量状况,从物理量着手达到系统补偿控制。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系统无功补偿需求量逐渐加大,提升电气自动化补偿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改善补偿技术的智能化效益,已经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必然。

3总结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效果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发展效益。只有真正实现电气自动化技术和系统运行的结合,电力企业才能够实现智能化、安全化、高效化控制。在今后电力企业运行过程中,相关人员要进一步加深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要进一步推进该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从本质上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加速电力企业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宿晶.浅析电力自动化的现状及其前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47.

[2]田鹏.新时期对电力自动化的研究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3,24:77.

[3]邱峰.有效提高电力自动化的认识[J].电源技术应用,2013,12:140.

机电一体化的行业现状篇3

关键词:电磁振动控制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tB5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a)-0169-01

近时期,一种新型的电磁振动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中,电磁振动机器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因此,电磁振动广泛适用于国防建设、通讯、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行业,电磁振动设备可用于发现早期故障,能够较好的模拟实际工况,电磁振动设备应用面广,适应性强,可靠性高,控制设备简单易操作,性能稳定,电磁振动控制广泛应用给料机,用电磁振动控制的给料机设计制造体积小,工作噪声低,控制电路数字化控制与显式频率采用piD控制,对电振机控制系统也有用开环控制的,现行的电振机采用自适应控制以提高控制精度。通常情况下,振动一般是有害的或者是不必要的,在实际应用中应该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尽量减小振动。常见的电磁振动给料机构而言,该机构能够实现自动供料,相比人工送上料机构而言,具有效率高、整定性能好、工作自动化程度高、并且性能可靠性等优点。电磁振动给料机构通用性较好,能够适应高温低温等环境,因此,电磁振动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钟表原件的自动加工和装配等工艺上,本文全面而系统的分析电磁振动控制设计现状,以电磁振动给料机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而进行相关产业以及技术发展分析。

1电磁振动应用现状

机械是大生产背景下的支柱,作为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其自动化程度以及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影响着工业生产实际,电磁振动系统引入机械结构中,实现了机电一体化的产业服务,现行的传统的电磁振动台控制系统、基于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技术的多通道电磁振动台控制器、基于脉冲电源驱动下的电磁振动控制系统等。现行的电磁式振动系统分为电磁式振动和电动式振动系统,电磁式振动系统主要由电磁铁芯、电磁线圈、衔铁和弹簧等组成,电磁铁芯常常与机体,即槽体,相固结在一起,铁芯与绕线线圈固定在一起,形成永磁环;而对于电动式振动控制系统,直接由直流电磁激磁线圈、中心部位磁极、以及可动线圈组成,电动式振动控制系统简单,但是输出功率较小,带动同等负载的情况下,电动式振动系统机构要比电磁式振动系统大好几倍,可能几十倍,电动式振动控制系统采用直流电激磁线圈,电动式振动器广泛的应用与电磁振动试验台中,电磁式振动控制台则广泛的应用与实际生产中。

电磁振动机械按照电磁激振力以及发展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情形:对于交流激磁线圈的电磁振动机而言,电磁铁铁芯漏磁很小,振动控制系统中电路中电阻较小,主要为谐波形式的线性电振机,因此,分为半波整流电振机、全波整流电振机等;对于可控性半波整流电振机而言,电磁力采用非谐波波形的线性电动机,电磁振动系统中漏磁较小,电路中的电阻阻值必须考虑,形成半波整流电振机,因此,也被称为半波整流或可控半波整流的降频电磁振动机。对于非线性电磁振动机器而言,电磁力表现形式为拟线性或者为非线性状态,使得电振机响应速度为非线性振动,其中漏磁不能忽略,控制系统输出响应通过电感来进行调整,因此,也被称为电感式非线性电磁振动机。对于压缩橡胶弹簧电振机本身而言,电磁振动系统表示为非线性特性,电磁力此时为弹性负载力,弹性力分为拟线性和非线性特性力,电振机包括剪切橡胶弹簧电振机以及压缩橡胶弹簧电振机和两侧受压的半弹簧电振机。对于带有冲击作用的电振机本身而言,电磁振动机系统采用冲击振动远离进行工作,现有的主要有冲击式电磁振动落砂机等。各种电磁振动机依据不同的应用场合采用不同的电磁控制方式,控制方式多体现在电磁力的控制上,现行应用较成熟的成品数电磁振动给料机构,该机构能够实现电磁振动下的物料输送的自动化,设备的精巧化以及成本低廉,使得相比较于传统的上料机构,设备简单可靠,稳定性高,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就电磁振动给料机而言,该设备采用交流电磁激磁线圈,采用交流电形式,设备可以很小,或者采用半波整流供电,振动频率可以达到每分钟三千多次;电磁振动给料机构具有体积小、重量较轻、噪音低、稳定性高、性能可靠、节能高效等一些列优点,电磁振动输送机能够将颗粒状及粉末物料由料仓均匀连续的送入到收料装置中,从而实现系统的快速响应等,电磁振动机构采用机械振动力学相关原理,实行相关的运动动力学性能,能够在低临界状态下,通过亚共振状态进行机构控制,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小了能量的耗散。在国内,电磁振动给料机构,一般采用控制系统输出振幅来实现给料量,使用皮带运输物料,振动方法采用可控硅整流器调节振幅,简单易于实现自动控制,部分企业采用电子秤或者核子秤进行物料的称重,通过开环控制以及普通的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进行控制,达到给料机构的定量输出。电磁振动机的控制系统设计多采用不同的电磁力控制形式,不同的控制方式,对物料重量方面的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着手,现行的电磁振动机较好的适应当前国内工业发展需要。

2结语

本文全面而系统的分析电磁振动控制设计现状,电磁振动控制系统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中,一方面是电磁振动系统的灵活性、稳定性、快捷性;一方面是电磁振动系统能够适应复杂的外界环境,工作安全可靠,结构较简单,通用性较好,目前电磁振动在给料机领域中应用技术较成熟,其他的优化控制的电磁振动系统也出入不断深化的阶段,电磁振动控制系统现已经广泛应用在国防建设、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行业,传统的电磁振动台控制系统不能满足日益化生产的需要,传统的振动机动力耗散巨大,设备笨重,难以达到自动化程度的目的,基于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的多通道电磁振动台控制器以及基于脉冲电源驱动下的电磁振动控制系统等逐渐的取代传统的控制系统,电磁振动设备可用于发现早期故障,能够较好的模拟实际工况,电磁振动设备应用面广,适应性强,可靠性高,控制设备简单易操作,性能稳定,电磁振动控制广泛应用给料机。电磁振动给料机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通过响应的技术改进以及设备的更新,现已高效的应用在工业给料、送料、传动系统控制方面,电磁振动给料机构通用性较好,能够适应高温低温等环境,电磁振动机控制系统发展前景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刘杰.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与产品设计[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2]闻邦春.振动机械的理论及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3]王运池.国内振动给料设备的现状与发展[J].煤质技术,2003(7):29-31.

机电一体化的行业现状篇4

abstract:mechanicalandelectricalintegrationisthemoderninevitableoutcomeof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thispaperintroducedthebasicsituationoftheelectromechanicalintegrationtechnologyanddevelopmentbackground,aswellasthedomesticpresentsituationoftheapplicationofelectromechanicalintegrationtechnology,andanalyzedthemechanicalandelectricalintegrationtechnologyofthefuturedevelopmenttrend.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Keywords:mechanicalandelectricalintegration;applicationsituation;developmenttrend

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110-02

0引言

众所周知,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机械工业领域的技术改造和革命。迄今为止,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近些年来,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机械工业领域,形成了机电一体化,不仅对机械工业的产品功能、构成和技术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给机械工业的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从“机械电气化”时代迈入了“机电一体化”阶段。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深刻影响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科技、经济、社会和军事的发展,并以蓬勃的生机向前发展[1,2]。

1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最早是1960年代末由日本安川电气公司提出,是将机械和电子技术集成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作为一门新型学科,机电一体化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自身的体系,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它从系统的视角出发,成功将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种系统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通过对各功能单元进行合理布局与配置,使这些功能的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现了优化系统的目的。一个所谓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机电一体化系统就由此产生。所以,“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不是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等新技术的简单拼凑,而是将以上技术群进行有机融合的综合技术。正是这一点,使机电一体化在概念上与机械电气化相区别。从发展历程看,尽管从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但这样的机械工程技术仍属传统机械。进入到机电一体化阶段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不仅具有了和某些机械部件一样的功能,而且还具备了诸如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检测、自动调节与控制等许多新的功能。形象地说,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可以替代人力去完成许多机械劳动,实现人手和肢体的延伸,而且还拥有了智能化特征,实现了感官与头脑的延伸。这一点也在功能上将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区别开。这个定义强调它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机电整合。它在复杂的非线性上下文包括电脑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它存储和处理信息、通讯和互联网,这发送信息,以及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4]。

2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尽管较之以往我们的机电产品出口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然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正确对待机遇和挑战,思考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无疑会有助于提高我国机电技术产品的水平和性能,对于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制度也大有裨益。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完整的机电一体产业形成的角度看,我们的机电一体化面临以下两点任务:其一,要进一步推动传统工业技术升级,实现节能高效,这就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微电子技术改造。其二,大张旗鼓地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5,6]。

首先,在技术政策上,要对能耗高、效率低下、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传统产业进行限制,加快对落后产品的淘汰。同时,要鼓励对传统产业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

其次,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覆盖面广,发展迅速,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产业的规划和发展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应建立机电一体化行业“协会”性质的统管合作机构,并赋予其职能,既有利于深入的行业调查,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发展重点项目,又有助于制定出纵览全局的“机电一体化”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以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再次,通过“协会”的有效组织和广泛宣传,一来可以建立行业信息平台,及时分享更多的行业内部信息,二来可以增加产业在社会上的认知,使行业内外都重视和支持“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既可以吸引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眼球,又可以更加方便合理调配资源。同时,尽管人民币升值短期内会减缓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但对技术贸易来讲,却可以利用此时的时机,大量引进相关产业的先进技术,反哺自身加工业,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既是振兴我国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也是一条促使机电行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日益完善的捷径[7,8]。

3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microelectro-mechanical系统(memS)一直是一个近年来热门研究领域。它也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它们的大小已经超过100亿美元,数以百万计的memS一直在等产品汽车安全气囊和喷墨打印机。memS技术已经应用到开发微型光学开关来处理高卷数据和话音通信的通信。memS本身是一个机电一体化极好的例子。作为另一个措施,表示的重要性小型化、美国政府投资270美元在2000年在国家纳米技术倡议关于人口统计学的改变,aSme报告中,“人口统计学是第二强大的力量改变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在未来4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将增长50%左右。婴儿潮一代将进入高级成熟度然后年老。“然后,报告触动了几个具体的方面包括欧洲和日本人口迅速老龄化趋势。虽然报告中没有讨论aSme,这种趋势将激励机电朝着人性化方向发展,如护理机器人的研发被称为人类友好的机电一体化。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最近发表了一份报告,题为《机械工程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其内容主要介绍了从20世纪到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进展和今后发展的趋势。它从以下四个类别描述了工程学的变革趋势:技术变革、人口变革、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下八个领域将会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信息技术、微型化、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和医药、能源、运输、环境工程和制造业等[9,10]。

4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对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本国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机电制造思维是基于现代工程教育而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发展与延伸,在经济社会不断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我们需要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妥善处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障碍,推动机电一体化时代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安红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37.

[2]刘莎,周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3):108-109.

[3]黄恩勇.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与发展前景分析[J].河南科技,2012,(1):79.

[4]刘波.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科技传播,2012,(10):39-40.

[5]张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4):114-115.

[6]贾启升.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状况及趋势.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195-196.

[7]刘耀海.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信息系统工程,2012,(10):89-95.

[8]闫金鹏.浅析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及前景.价值工程,2012,(14):52-53.

机电一体化的行业现状篇5

【关键词】行业热自动化发展

随着国家法律对环保日益严格的要求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未来热工系统将围绕“节能增效,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向智能化、网络化、透明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新的测量控制原理和方法不断得以应用,将使机组的运行操作和故障处理,象操作普通计算机一样方便。

一、单元机组监控智能化是热工自动化系统发展方向

单元机组DCS的普及应用,使得机组的监控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它的监控智能化程度在电力行业却没有多大提高。虽然许多智能化的监视、控制软件在国内化工、冶金行业中都有较好的应用并取得效益,可在我国电力行业直到近几年才开始有所起步。随着技术的进步,火电厂单元机组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将是一种趋势,因此未来数年里,实现信息智能化的仪表与软件将会在火电厂得到发展与应用,如:

仪表智能管理软件,将对现场智能传感器进行在线远程组态和参数设置、对因安装位置和高静压造成的零位飘移进行远程修正,精度自动进行标定,计算各类误差,并生成标定曲线和报告;自动跟踪并记录仪表运行过程中综合的状态变化,如掉电、高低限报警、取压管路是否有堵或零位是否有飘移等。

阀门智能管理软件将对智能化阀门进行在线组态、调试、自动标定和开度阶跃测试,判断阀门阀杆是否卡涩,阀芯是否有磨损等,通过阀门性能状况的全面评估,为实现预测性维护提供决策。

重要转动设备的状态智能管理软件将对重要转动设备的状态如送风机,引风机,给水泵等,综合采用基于可靠性的状态监测多种技术,通过振动、油的分析以及电机诊断,快速分析(是否存在平衡不好,基础松动,冲击负荷,轴承磨损)等现象和识别故障隐患,在隐患尚未扩展之前发出报警,为停机检修提供指导和帮助。

智能化报警软件将对报警信号进行汇类统计、分析和预测,对机组运行趋势和状态作出分析、判断,用以指导运行人员的操作;故障预测、故障诊断以及状态维修等专用软件,将在提高机组运行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机组潜力中发挥作用。单元机组监控智能化将带来机组检修方式的转变,以往定期的、被动式维护将向预测性、主动式为主的维护方式过渡,检修计划将根据机组实际状况安排。

二、过程控制优化软件将得到进一步应用

进一步提高模拟量控制系统的调节范围和品质指标,是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的一个方向。虽然目前有关自适应、状态预测、模糊控制及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在电厂控制系统优化应用的报道有不少,但据笔者了解真正运行效果好的不多。随着电力行业竞争的加剧,安全、经济效益方面取得明显效果、通用性强、安装调试方便的优化控制专用软件(尤其是燃烧和蒸汽温度优化、性能分析软件、)将会在电厂得到亲睐、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目前机组的aGC均为单机方式(由调度直接把负荷指令发给投入aGC的机组)。由于电网负荷变化频繁,使投入aGC的机组始终处于相应的变负荷状态,锅炉的蒸汽压力和温度波动幅度大,辅机、阀门、挡板等设备动作频繁,这种方式对机组和设备的寿命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发电成本的提高,发电企业需从各个角度考虑如何切实降低电厂运行成本,延长机组的使用寿命。因此配置全厂负荷分配系统(即电网调度向电厂发一个全厂负荷指令,由电厂的全厂负荷分配系统,以机组的煤耗成本特性为基础,在机组允许的变化范围内,经济合理地选择安排机组的负荷或变负荷任务,使全厂发电的煤耗成本最低,降低电厂的发电成本)将是发电企业必然的要求,相信不久的将来,单机aGC方式将会向全厂负荷分配方式转变。SiS系统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二次开发,促进自身应用技术走向成熟,在确保火电厂安全、环保、高效益及深化信息化技术应用中发挥作用。

三、提高热工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研究将深入

由于热控系统硬软件的性能与质量、控制逻辑的完善性和合理性、保护信号的取信方式和配置、保护连锁信号的定值和延迟时间设置,以及热控人员的检修和维护水平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此使得热控保护系统误动作引起机组跳闸事件还时有发生。在电力生产企业面临安全考核风险增加和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本着电力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及效益优先原则,从提高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着手,深入开展技术研究,是热工自动化系统近期的一项急需进行的工作。提高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技术研究工作,包括控制软硬件的合理配置,采集信号的可靠性、干扰信号的抑制,控制逻辑的优化、控制系统故障应急预案的完善等。随着机组控制可靠性要求的提高,重要控制子系统的硬件配置中,将会采用安全型控制器、安全型pLC系统或者它们的整合,保护采集信号将会更多的采用三选二判断逻辑。独立的测量装置需要设计干扰信号抑制功能。此外基建机组一味以最低价中标的招标模式也应得到扭转(最低价中标,迫使厂商通过减少配置来降低投标价,导致控制系统可靠性下降)。

四、火电厂机组检修运行维护方式将改变

随着电力市场的竞争,发电企业将趋向集约化经营和管理结构扁平化,为提高经济效益,发电企业在多发电,以提高机组利用小时的同时,将会通过减少生产人员的配备,密切与外包检修企业之间的联系,让专业检修队伍取替本厂检修队伍的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检修维修工作社会化将是一种趋势。此外DCS的一体化及其向各功能领域渗透,提高电厂整体协调和信息化、自动化水平的同时,也将会使电厂原专业间及专业内的分工重新调整,比如热工与电气二次回路的专业划分打通。为了降低成本,电厂不再保持大批的检修维修人员,因此检修维护方式也将因此而改变,比如让生产厂家和公司承担DCS和相关设备的检修工作。

机电一体化的行业现状篇6

1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与指导

随着科技电子信息技术的的高速腾飞,当前中国农业社会已经进入农用电子化时代,电子信息技术成为了在农业工具机械中最活跃的技术手段。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趋向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农业机械领域中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特征。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中的动态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1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的高智能化,高便捷化

农业机械领域中机电一体智能化,多元化发展是在农业机械工业化的基础上建立进而研究的,在农业机电一体化的的发展趋势上,智能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静态情况进行模拟分析,然后对其展开集约化,智能化,高效率化的逻辑分析甄别以及综合处理信息进行预判。

1.2网络化,信息采集多元化,农业数据信息环境模拟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覆盖网络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入现代农业机械中,已经成为电子集成技术和信息分析技术结合的高效率工作产物。电子信息的高速度数字处理技术和机电一体化高效率运行的网络化,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得以及时交流和共享,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避免了人为操作的失误。

1.3信息处理高效便捷化,智能辅助理想化

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就其开发应用来说,是以整合和存储各式各样的动态为自然信息的基石,用高效化的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分享互动和及时分析,使得信息上的各类动态信息可以得到及时的管理。相对传统的农业机械技术来说,这样的发展趋势有着更加便捷化,高效化的好处,充分调动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电子信息技术对农业机械发展的辅助性

电子信息化的农业生产机械是建立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发展基础上的新型农业生产工具。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相结合的科技手段在传统农业工具范围内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电子信息自动化的农业改良机械可以根据当地土壤肥力具体含量情况进行自动化的对农作物的施肥作业。还可以根据当地病虫害对农业经济作物的具体受灾状况来调节农药在农田间的使用量,根据当地农田的干旱情况及时灌溉,喷灌,进行自动化的用水量调节。电子信息智能化的可以调节拖拉机黎作土壤时的深度状况,及时改善土壤量化栽种标准,防止耕田土地固结和肥力下降等状况。农业机械的自动化合成信息技术分析可以通过大量数据得出与庄稼所需化肥、水分、农药,耕作以及其他植被影响状况等。就可以减少各种农田耕种成本的投入,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环节中的人力负担,提高土地收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农田的经济效益。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还十分有利于周围农田环境的保护。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通过对农业环境的数据信息的采集进行综合性的数据分析,使粗放型的农业耕作方式向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便捷化不断迈进。自动化的农业数据分析使种农业耕作原料的使用量达到非常准确的程度,经营可以像汽车生产线一样达到便捷化,精细化。从而实现农田土地的规模化耕种与协作步骤劳动,大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作物的生产周期达到最大的效益化收入。介绍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技术与管理系统,引入这种当今发达的农业生产概念,可以为我国今后信息化的农业生产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2.1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的串联化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下的农业机械智能化,自动化,是指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机械进行一定方式的改良与升级。让新一代的农业电子信息化生产装备机械适用于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农田耕作劳动等环节。自动化的农业机械内涵是在各个农业劳作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农业电子信息化机械代替人为手工工具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例如:在农田种植业过程中,使用农业信息自动化的拖拉机、联合割种机、水源排灌机、机动运输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联合种植,播种,操作运输等方面进行全自动信息化的作业,使全部农业生产环节由传统的人为机械化到电子信息机械自动化过度。从而实现现代各农业生产部门中电子信息农业机械自动化,智能化化,可以大范围的,全方位的,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2电子信息技术化下的农业机械的背景应用状态

2.2.1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前提。不仅重视增加产量和节省劳动力,也重视整体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对农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以自动化,智能化多角度的提高农田的自我耕作效率,解决众多地区农业生产劳动力生产不足的影响。

2.2.2根据当今中国的国情、国力确定农业电子信息机械化的发展规模与进程,与工业、能源、科技、资金,具体农业状况,劳动力改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配套适应性发展。

2.2.3我国经济农业,劳务农业,持续性农业,可规划农业,劳动力导向性农业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应该着重以农业生产为先头兵,加大三农科技与创新投资力度,进行全方位的试验与改革,把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科技化的农业机械广泛的推广下去。

2.2.4电子信息技术下的农业机械化为实现农业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农业可理性化服务而不断迈进。其范围既包括种植业,也包括林、牧、副、渔各种与农业相配套的产业发展。在集成高效化发展的模式下,充分带动各种链式产业的协调发展,充分解决与发展生产力。

2.2.5农业电子信息机械化的作业项目不急于求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不断创新,不断迈进,是其优质内涵。在集约化,智能化的模范电子信息带动下,实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的行业现状篇7

关键词:电焊机经济现状对策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生产和加工企业的需求,直接决定了电焊机行业经济运行的发展。我国目前的生产和加工企业在数量上有所增长,但是相应的业务量和工作量并没有对应的提高,由于电焊机的质量和功能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因此生产和加工的产品失去了市场的信任,经济效益受损。在这个时候。很多的企业并没有想到更新设备,而是采用一些表面化的措施,尽快处理掉积压的产品,电焊机也没有重新购置。恶性循环由此形成,电焊机的行业经济运行也开始出现问题,逐渐的,整个行业的经济发展开始下滑。在此,本文主要对我国电焊机行业经济运行现状以及发展对策进行一定的阐述。

一、电焊机行业经济运行现状

(一)主要经济指标和主要产品产量逐年增长

随着我国制造企业和钢铁产业的不断发展,电焊机的产量呈现出逐年的增长的趋势,并且获得经济效益也非常理想。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目前的出口额以及出口量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会有一个更大的成就。电焊机行业的经济运行状况非常良好,未来的前景也值得肯定。但是,电焊机行业在目前的经济运行上,成长速度似乎有点快,因此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必须提防成长过快引起的市场饱和,我们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只有让电焊机行业经济平稳的运行,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扩大社会效益。

(二)目前电焊机行业经济运行的突出点

虽然从数据上来看,经济运行状况非常良好,但是在实际的发展当中,依然展现出了一定的问题,因为电焊机属于实体的机械设备,在制作和出口销售的时候,很多的环节都会对行业经济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没有控制好这些环节,再加上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行业经济很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电焊机行业经济运行的突出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成本剧增,利润增幅回落明显快于产销增幅。在电焊机行业当中,主要原材料的价格上涨过快,比方说铜、铝等一些重要的材料,在价格方面呈现出了较大的涨幅,虽然国家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涨幅仍然偏高,对电焊机行业经济运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第二,需求放缓,产能膨胀,恶性竞争愈演愈烈。电焊机行业虽然属于高精度的机械设备行业,但是低端产品在任何一个行业当中都有涉及。在电焊机行业经济发展的时候,由于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情况不断的加重,电焊机企业已经丧失了价格上的话语权,因此目前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的下滑态势;第三,国外产品本土化经营对电焊机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相对来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外的很多企业进驻到我国,本土化的经营模式对我国的电焊机行业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部分电焊机企业的客户骤减,业务量大幅度下降,经济效益减少。

二、电焊机行业经济运行发展对策

(一)充分发动内需的作用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电焊机行业经济运行的情况并不是特别的糟,在很多方面依然展现出了非常积极的态势。比方说,目前我国的经济内需依然非常强劲。第一,钢铁行业在迅速的发展当中,强烈的刺激着电焊机行业的发展。第二,造船、轨道交通、石油石化等产业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大幅度上升的态势。在两种积极作用的情况下,我国电焊机行业经济的运行依然拥有一个较为广阔的未来。因此,要在日后的工作中,让电焊机的经济运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度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电焊机行业经济运行现状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成本问题是抑制经济运行的重要问题。在今后的工作当中,首先要采购合适的原材料,虽然原材料的价格在不断的提升,但是物美价廉的原材料还是存在的,同时要严格控制燃料、动力、运输等购进价格。值得注意的是,相关经济法律必须及时的,避免不法分子钻空子,从而对整个行业的经济发展产生恶性影响。本文认为,在控制成本方面,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第一,因为我国在2011年12月5日起,央行开始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所以要借助大环境方面的优势,采用融资来降低成本。第二,由于电焊机的行业门槛较低,为了避免浑水摸鱼的情况发生,可以适当的提高门槛,通过一些条文和适时的文件声明来保证有效性。第三,电焊机行业必须通过一些领头企业来树立行规,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帮助行业经济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转。

(三)行业整合

电焊机行业经济在目前的发展中,部分问题已经得到了亟待解决的状态。从现有的情况来分析,电焊机行业的产能大于需求,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加剧电焊机企业的优胜劣汰。这种发展模式的好处在于,让一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迅速崛起,彻底淘汰产品和工艺都没有特色的企业,在客观上实现了净化市场的效果。另一方面,国家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通过宏观调控和一些方针政策的,减少企业的数量,优化企业的运作模式。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大型电焊机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可以通过异地扩张办厂、收购、联合的方式来促进行业整合。通过以上几点的阐述,电焊机行业经济运行在未来的发展当中,不仅会拥有一个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可以较好的处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总结:

电焊行业是当前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行业,而经济作为各个行业发展的支柱,在电焊行业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的。当前,电焊行业的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没有对本行业的发展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但是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加强电焊行业经济运行现状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发展对策的落实,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对我国电焊机行业经济运行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很多地区的经济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且电焊机行业的各方面指标也有所稳固,相信在日后的不断努力下,通过结合地方优势与国家的优惠政策,电焊机行业经济的发展,一定会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进而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卓越的奉献。

参考文献:

[1]于庆胜,彭亚萍.我国电焊机行业在调整中前进[a].中西南十省区(市)焊接学会联合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

[2]四川华神钢构有限责任公司[a].中国钢结构协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

[3]刘文财,贺建军,桂卫华,张涛.多功能数字电焊机控制器的研究与开发[a].第二十三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4.

机电一体化的行业现状篇8

关键词:机电设备;点检制度;运用分析

abstract:theindustrialproductioninthemodernsocietywhenChinahasconstantlythehighspeeddevelopment,enterprisebyuseofmodernelectricalequipmentlevelalsoconstantlybeimproved,thispaperbrieflyanalyzesmechanicalandelectricalequipmenttallythecharacteristicofthesystem,pointsoutitsintheapplicationprocessshouldpayattentionsomematters,andeverybodydiscussestogether.

Keywords:mechanicalandelectricalequipment;tallysystem;By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文】:近年来在工业企业当中广泛的使用了机电设备点检制度,这种制度的使用在现代社会机电设备管理当中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随着我国企业在当今社会当中不断的快速发展,那么对于在发展过程当中基础管理工作我们则需要不断的将其进行完善,对于机电设备点检的各项制度我们需要不断的进行认真贯彻各项有效制度,这样对于机电设备的管理,才能够更好的取得成效,本文针对机电设备点检制度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机电设备点捡制度是现代化企业的客观需求

机电设备点检制,主要是对机电设备各部位进行技术状态的检查,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的管理体制,它通过点检人员借用一定的手段,按照制定的标准,定期、定点地对机电设备进行检查,进而了解机电设备的运行状况,掌握机电设备的运行趋势,并对点检过程中发现的异常进行及时处理,最终将故障消灭在萌芽阶段。因此,可以说,机电设备点检制度的存在与应用,是提高机电设备管理效率,延长机电设备工作寿命的重要保障,对矿业企业生产连续,稳定,安全和经济运行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机电设备管理点检制更准确及更经济

机电设备点检制的特征之一是推行全员机电设备管理。传统的机电设备管理尽管也要求全员参与,而且制度很多,但实际操作中职责不清、难以操作的情况比比皆是,这直接影响了对机电设备的维护与管理。而新时期的机电设备点检制把与机电设备管理相关的各方分成操作、点检和维修三方,通过明确的分工,将各个环节的工作职责清晰化,更利于机电管理效率的提升。

比如,同样是巡视检查,传统的巡视检查工作主要由维修工人承担,操作工和技术人员很难做系统检查和技术分析。而点检的巡视检查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量化和标准化的作业制度,在这种制度的规定与制约之下,不管检查人员的实际情况如何,到了规定的时间就必须完成规定的检查作业,这就保证了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始终在管理人员的控制之内,不会出现因为忽视而造成损害的情形。在此基础上,点检人员必须按规定的要求分析、处理、报告检查中发现的设备异常情况,做好点检记录,这是对机电设备进行维护、维修的重要依据,这样一来,机电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保证了机电设备持续良性的运行状态。

再如,同样是机电维修,传统的维修大多采取事后维修,这就直接加大了维修成本,为企业增加了负担。传统模式下,先进一些的机电维修模式为计划维修,或事后维修与计划维修相结合,这种维修体制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计划性,但由于计划制定的失误也可能为机电设备带来不良的结果。而机电设备点检制度提出的是预知维修,它用一种制度来保证我们取得比较准确的异常信息,为维修提供依据,从而避免机电设备维修不足和过剩维修,减少抢修,在这样的情况下,机电设备就会更好地保持良性运行的状态,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时也降低运行成本。

三、点检制度可以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

在实践的生产以及生活当中,机电设备在运作的时候出现故障或者事故情况,这是一种正常的客观存在现象。只要企业在正常的生产以及机电设备都是处于一种正常的生产状态,受到机电系统本身和操作工作人员以及周围生产环境的影响,机电设备都无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免提,这样一些问题的出现也是符合机电运行规律的。但是,除出现意外及严重的动力干扰和不可抗力引起的突发机电设备事故外,企业机电设备的劣化趋势在其总体而言还是处于一种缓慢的状态,依旧是有规律可循的,专业的点检人员和点检工作就是通过这一点,进行有效的长期跟踪,针对机电设备运行过的特征数据进行有效的记录,然后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绘制成为趋势图形,从而捕捉机电设备出现异常变化和故障的信息,将机电故障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水平。

四、推行机电设备点检制度,需要保证点检工作的核心地位

机电设备点检制度是一种以点检为核心的机电设备维修管理体制。同其他任何管理制度一样,要想顺利推行机电设备点检制度,必须有相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只有这样,点检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践中,很多矿企等工业企业的做法是建立与之匹配的劳动组织形式,将机电设备管理的三方分开,集中管理,各自承担相应的工作,这样一来,保证点检处于机电设备管理的核心地位,也使点检工作不受其他部门或人员的影响,保证了点检工作的独立性。

五、推行机电设备点检制要循序渐进

机电设备点检制的形成,既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但需要注意的是,机电设备点检制度大量采用现代先进的检测技术和管理手段,这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机电点检制度的实施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否则可能出现负面影响,甚至出现因主观原因导致的失误而否定机电设备点检制度的情况。而且,机电设备点检制对机电设备技术状况的控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一些特殊设备因结构受力和工况复杂,因其故障特征参数的变化迅速和数据采集困难,可能造成点检数据的失误。因此,我们在推行机电设备点检制的过程中,应该把各种先进、实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真实的机电管理效果。

【总结】:机电设备点检制度在社会企业基础管理当中是一项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而且也是当今社会现阶段最为有效以及经济的机电设备管理体制,为企业后期的不断壮大发展,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以及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彭开刚,赵伟.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多发的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02).

[2]赵华,胡燕玲.像照顾老人一样照顾旧设备——孤东采油厂四矿实施设备“健康管理”新模式[J].现代职业安全.2009(01).

[3]黄亚洲.浅谈如何提高煤矿机电设备的利用效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5).

[4]时均龙,王伟,赵慧杰.浅谈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J].中国煤炭.2008(05).

机电一体化的行业现状篇9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810文献标识码:a

一、机电一体化概述分析

针对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相关要点和关键点进行分析,是全面的研究技术重难点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机电一体化主要是通过将电子电工技术、机械化技术、微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数据传感技术、信号技术等进行全面的融合,并且将融合之后的工艺应用到实践的生产之中。总的来讲,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技术群体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极强的技术,不仅仅是将微电子技术以及机械技术等进行简单的组合,更是对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改良。所以,这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机械电气技术的一种本质上的区别。而从实践的应用角度着手,机电一体化技术还可以分为产品以及技术等两个层面,相关的产品可以将人的感官、肢体的动作以及思想等进行延伸,同时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产品还具有高度的智能化,可以增强当前工业生产与制造工作的制动化程度,在今后也必将为产业的革新带来巨大的贡献。总的来讲,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之中,机电一体化设备占到了半壁江山,对于行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

(一)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大体上机电一体化技术共有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前属于初级阶段,即第一阶段,该阶段人们更为广泛的承认电子技术,并不自觉的加以利用;第二阶段,许多国家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给予关注,并支持其产品。1989年第一届国际先进机电一体化学术会议在东京召开,这也标志着机电一体化的纵深发展。机电一体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处于深入发展时期,融入了微细加工技术、通信技术和光学等,形成了微机电一体化与光机电一体化的新分支,深入研究了机电一体化系统分析、建模与集成方法及其发展趋势。其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点表现:①全部制造业领域基本都应用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工业发达国家30%-40%的机床都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也趋向系统化与智能化,并以25%-30%的速度在未来几年内呈增长趋势,今后在家庭、娱乐、管理和办公等多个领域都会逐渐应用智能机器人。②单机的机电一体化逐渐过渡到全部制造业的集成化。如今制造业在全球发展的总趋势就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它将原有部门间的接线打破,将基础定为制造对信息流与物流进行控制,从而有机结合决策经营、开发产品、生产准备、实际生产与管理等环节,综合全局动态。③机电一体化领域引入了激光技术,它结合了电子、机械技术,将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进行扩展,更好的结合了制造业和信息业。④微细加工设备和技术飞速发展,也使许多高新技术的兴起得到带动,对电子产业的发展给予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微机械的产生与发展。

(二)国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研究并应用机电一体化,国务院在“863”计划中列入了成立的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许多有关机构和院校也对此进行研究。目前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发面,我国虽落后于欧美等先进国家,但伴随技术革命的开展,我国也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领域的重点,优先支持其发展,也获得了很大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方面。通过十几年的理论与技术准备,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清华大学目前已经建成了该工程的研究中心,其他的著名高校也建立了相关的培训中心与实验室。我国有许多行业和省市以及类型、规模不同的企业都在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并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如今该技术已经被引入到了石油化工、冶金、纺织、轻工、航天、电子、机械等各个领域,许多行业也逐渐对其进行关注与投入。②工业机器人方面。机器人的开发研究于1986年被列入我国的国家科技计划,现对其操作机的设计制造、软件编程、控制系统、轨迹规划以及运动学等多种技术均已掌握,生产并应用了一些机器人的关键元器件,开发出了多种机器人,可以水下作业、爬墙或前后行走等。我国与工业机器人操作机有关的企业及科研机构目前已经掌握其优化制造技术、设计与编程机器人软件、设计驱动系统的技术、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技术等,并可以自动生成点焊、弧焊与大型机器人,开发并制备其周边配套设备。③数控技术方面。该技术于1958年起步,在其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我国制定的几个“五年计划”,整体来说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进步。我国的生产能力早在几年前就达到了年产3000多套数控系统、5000多套进给装置和主轴。加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精度在近十几年已经从10μm变为5μm,以前3-5μm精密加工中心也达到了1-1.5μm,同时达到了纳米级(0.01μm)的超精密加工精度。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综合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在某一方面的应用,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使机器能够具备人的思维、推理判断,并具有自主决策能力,达到更高的控制目标,可取代生产过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目前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器人、数控机床是智能化的体现,当然现在其技术还不完善,随着智能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工程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随着各项技术的迅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将会越来越完善。

(二)标准化。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机械接口、电力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等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标准,才便于各部件、各单元的匹配。由于各生产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没有一个标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营理念的进步,资源的共享,技术的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标准化已成为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技术上的标准化有利于新技术、新产片的开发,有利于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同时反过来促进机电一体化企业的发展。

(三)网络化。自上世纪末,网络迅速发展,其应用渗透到各个行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是如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而机电一体化技术也促进了网络的发展,例如: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就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的应用逐渐出现了集成家电系统、企业内部局域网,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及企业的生产方式逐渐向网络化发展。为了服务于客户,机电一体化技术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四)精密化。微型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它是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的融合,使微型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更小、耗能更少、运动更加灵活。微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医学、军事、航空、信息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发展前景广阔,它还将向微米、纳米级方向发展,在更多的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五)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绿色生产、不污染自然生态环境,已成为各行各业继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机电一体化行业也是如此。绿色环保需要做到产品的设计、生产、运输、使用、维修、销毁等环节,不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在各环节对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不浪费资源,并且产品停止使用后可回收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产品,应当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结语

机电一体化是在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自机电一体化技术产生以来,对工业生产方式,企业管理方法,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军事、医学、信息技术等各行的技术改革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时代的变化,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会不断完善,就目前来看,智能化、标准化、网络化、精密化、绿色环保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项科学技术的亲密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将会越来越完善、在各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雷耀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思考探析[J].科技创业家,2012,20:87.

机电一体化的行业现状篇10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机电一体化生产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铝电机械工业领域的变革,同时给相关生产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了生产水平和技术。随着各种技术之间相融合的发展,以计算机电子技术、铝电机械技术为核心的机电控制领域将给工业及科研等领域带来更多的实际应用。

一、计算机技术与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1.计算机控制理论的形成与技术的发展

忽略数字信号的量化效应,可以将计算机控制系统看成采样控制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将其中连续的环节离散化,则整个系统又可看成由不同的离散系统构成。计算机控制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将采样理论、差分方程、变换理论、状态空间理论和系统辨识自适应控制等理论综合应用到控制技术中,使计算机控制系统有了初步发展。对于结构复杂、时变的非线性系统,控制系统则融入了鲁棒控制、模糊控制、预测控制等多种新型理论,逐步形成了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一个新方向。

2.铝电机械和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在生产、科研等诸多领域里,有大量的物理量需要按某种变化规律进行控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前,工业生产多处于手工操作的状态。最初采用基地式仪表控制压力温度等在一恒定范围内,初步有了对工业生产的铝电机械控制实践。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出现,直接实现了工业生产中各参量和过程的数字控制。计算机的微型化使控制技术更加智能化,同时将铝电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有机结合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且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生产领域。目前主要形成并应用的机电控制技术主要有piD控制,piD是经典控制理论的代表,它吸收了智能控制思想并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形成了自适应piD和非线性piD等更利于控制的变种piD控制器。另外还有模糊控制(FLC)、变结构控制等,均随着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在不断地拓宽。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及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

1.机电一体化的简介和生产应用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铝电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计算机软件系统集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总称,综合运用铝电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对各生产领域的控制过程进行监督操作。它主要应用领域有数控机床,通过相应的数控技术,在工业操作上结构、功能、操作精度上都有明显的提高。采用多CpU和多主线的体系结构,丰富了数控功能,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是计算机技术和制造系统在机电控制工业的应用,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它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在工业上,它可以随机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更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等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也是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工业上有了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在钢铁工业中,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得以实现,无论是大容量电机还是小容量电机现均可使同步电机或者异步电机实现可逆滑调速。也使交流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计算机在铝电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的应用实例

计算机技术和铝电机械电子控制技术一体化的有机结合,不断使相关的新技术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去,这些应用到的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工业的生产,更多技术是切身关系到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下面举几个具体实例来介绍计算机技术和机电控制相结合的实际应用。

pLC实现了铝电机械手移动工件的控制过程。随着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机器人的应用正迅速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并从制造领域转向非制造领域,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产品随之出现。随着机器人的生产和大量应用,很多领域,许多单一、重复的铝电机械工作由机器人(也称铝电机械手)来完成。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进行自动控制的、可重复编程的、多功能的、多自由度的、多用途的操作机,广泛采用工业机器人,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重要意义。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相结合应用的工业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pLC在自动售货机中的应用。自动售货机通过顾客选择商品开关,投入的硬币值由pLC驱动数码管显示,经过光传感器识别,通过判断,进行下一步操作,经过pLC的系统控制和信号输出完成售卖过程。计算机技术和机电自动控制在自动售货机中的这项应用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使pLC的应用更加广泛。

交通信号灯系统也是微机软件应用到电子控制系统中的典型实例。通过主要应用pLC技术控制十字路口的信号灯动作。准确无误的完成信号灯的变灯动作来控制时间,这项应用更是极大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出行。

电脑横机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给铝电机械编织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现在的电脑横机是一种涉及到计算机、铝电机械、电子、控制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系统。电脑横机的编织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最初的横机是手动横机,只能胜任比较简单的编织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电脑横机中,通过电脑的自动控制,设计人员可对编织花型进行数字化设计,通过计算机数字直接控制铝电机械的退圈、垫沙、脱圈、弯沙等相应的铝电机械编织动作,由计算机指令控制系统完成整个设计的编织,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

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以铝电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铝电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铝电机械生产领域,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形成是铝电机械工业中的重要变革。通过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使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在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东宝.工程铝电机械与控制技术[m].筑路铝电机械与施工铝电机械化,2007.

[2]马增强,等.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1998.

[3]王立新.浅谈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n].赤峰学院学报,2007.

[4]杨明,等.机电一体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