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新格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2:54

社区治理新格局篇1

河北省环绕京津,肩负着首都政治“护城河”的特殊使命。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我省始终坚持高位推进、科学布局、创新驱动、完善提升,以办好“三件大事”为契机,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坚持高位推进。省委、省政府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列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省委主要领导同志主持召开省委专题工作会议、全省工作会议,强力动员部署。将试点工作作为全省“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出台了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意见和实施方案,健全试点工作政策体系,建立了省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机制,将全国第一期试点城市之外的设区市作为省级试点城市,按照全国一期工作标准同步推进。建立联系点制度,省委政法委机关领导每人帮扶一个联系点,定期深入调研指导,分析形势、解决问题、督促落实,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高规格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各级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并成立工作专班,组织专门力量统筹推进试点工作,构建起覆盖全省的工作组织网络。坚持科学布局。紧抓试点工作有利契机,找准试点任务与实际工作结合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建立试点工作台账定期报送制度,将工作量化,制定问题、措施、责任、时效4个清单,细化阶段性措施,每月统计汇总,确保实时掌握工作进度,时时做到跟踪问效。省直各部门围绕试点工作,先后印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意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若干意见、加强城市社区服务管理规定等。各试点市指标体系再细化,落实牵头责任部门,建立起党政主导、部门主责、基层主抓的工作格局。围绕“三件大事”,制定试点工作特色指引,精准发力推进。特别是将试点工作作为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的基础工程,分解量化到试点工作各个层面。建立试点工作“月报告、季通报、年考核”制度,省直部门、各试点市每月一报告,每季一通报,每年一阶段性考核验收,建立奖惩工作机制,有效激发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石家庄市262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社会治理专门机构,列入“三定”方案,落实6人以上专职工作人员;承德市配齐配强乡镇(街道)专职政法书记,落实政法津贴待遇,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坚持创新驱动。把用创新思维、创新办法破解各种障碍束缚作为根本性任务,找准切入点,开创社会治理工作新局面。深化“基层党建提升年”活动,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按照“综治中心+网格化”管理模式,全省依托智慧化网格平台,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社情民意在网格中掌握、惠民服务在网格中开展、矛盾纠纷在网格中化解,构筑起社会治理新格局。目前,全省已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覆盖。

广泛构建网状治理模式,坚持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健全省、市、县三级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社会组织;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为引领,完善社区、社工专业人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慈善资源联动机制,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目前全省实名注册社会志愿者已超1200万人。邢台市开展“红色支部”行动,定期给城乡农村、社区党支部评星定级,与考核奖惩挂钩;张家口市打造红色网格、全科网格、全域网格、闭环网格,实现“管理无缝隙、服务零距离”;沧州市新华区“党建引领、网格联动、共享共治”的“136”智慧网格管理体系经验做法,得到相关领导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坚持完善提升。把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作为根本遵循,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工作布局、治理体制、治理方式现代化,全力推进试点工作走深走实,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突出风险防范,社会治理工作布局不断完善。坚持以“大党建”统领各类机构和组织有效运转,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各种短板,全省所有村和社区普遍建立健全农村“五位一体”和社区“六位一体”协调联动治理结构。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部门全部入驻统一门户,848项省级事项实现全流程网办,2336项便民应用接入“冀时办”移动端,103个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完善基层便民服务体系,全部乡镇和街道设立行政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设立综合服务站,实现全覆盖、“一站通办”。

加强公众参与机制建设,在全部村落实了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在乡镇和街道普遍建立综合指挥和信息化网络,搭建起全域统一、上下贯通的快速响应群众诉求平台。坚持政治引领,确保社会治理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强化依法治理,完善社会治理地方立法;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村(居)委会为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框架,推进在业主委员会中建立党组织,不断探索引导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强化智能支撑,全省“雪亮工程”项目建设全部完成,全面实现“纵向贯通、横向互联、共享共用、安全可靠”和“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目标。

单位:省委政法委

社区治理新格局篇2

H县是晋西北城镇群的核心县区。全县总面积1230平方公里,下辖10个乡镇,162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H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明显,每年外来流动人口约36000人。随着同煤集团、金沙滩农牧场、中联煤业等棚户区改造项目相继建成,全县人口呈现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农民与工人混居的特殊行政生态环境,各类社会矛盾多发、易发,社会管理任务相对繁重。H县自2011年被确定为山西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以来,为了促进社会公平、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和谐“幸福新H”,紧紧围绕“维护重要战略机遇和社会稳定”的总体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的总体要求,以“服务民生”为理念,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为突破口,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村成社区,网格管理”的社会管理模式。

二、H县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成效

H县按照“村成社区,网格管理”建设蓝图,在全县范围内以城区每1000—1500人为一个网格,农村以每300人一个网格的标准,设立了“地缘型、单位型、单元型、乡村型”四类共计139个社区,470个网格,结束了传统城乡分支多、结构交叉、管理不清的局面。H县以“七网合一”为载体和平台,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坚持体制创新:保证社会管理体系全覆盖

为了实现全县社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与法制化,按照“党委总揽全局、政府全面负责、社区两委自治、公众广泛参与、法治保障全局”的要求,H县在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方面重点突出体制创新,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体系覆盖、全员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一是从体制上保证“有组织管事”。全县按照“党组织建在社区”的原则,139个社区全部建立起基层党组织,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社区(网格)工作站为依托”的三级组织结构;形成了“县、乡(镇)、两委(居委会和村委会)、小区(网格)”四级管理框架;细化了社会管理工作的管理层次,明确了各级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和任务,从体制上保证了“有组织管事”。二是从体制上保证“有条件办事”。全县在居民(村民)集中的202个城镇型网格内设置了集政务、劳动、计生、公安、交通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政府机关工作服务大厅,并从财政上给予资金保障,从体制上保证了“有条件办事”。三是从体制上保证“有组织干事”。在学习省内外先进城市管理模式的基础上,H县突破“人员编制难解决”的障碍,由乡(镇)负责,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将素质高、热情足、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好、热爱公益活动的人员充实到社区管理活动之中,并从乡(镇)党委、政府机关择优选用工作经验丰富,党性原则较强的干部担任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与主任,为各社区配备1—2名片警,以解决社区管理人才队伍的需求,从体制上保证了“有组织干事”。

(二)坚持职能转变: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整合与下移

在“服务民生”理念引导下,H县坚持转变政府职能,突出基层政府的社会服务管理职能。首先,整合政法、、人社、国土、工商、住建等20多个部门的力量,建成集“数字城管、信息分析、协调派发、公众服务、跟踪督导”为一体的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对全县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真正实现了服务重心下移,政府管理职能延伸的目标。其次,明确政府职能部门与各社区居委会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全面推行“三公开”制度,即工作职责公开,服务承诺公开,监督办法公开,自觉为社区居民服务,并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再次,按照“一条龙服务、一站式接待”的要求,将涉及到党建、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矛盾调处、安全生产、民生改善等14个政府职能部门派驻社区,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实行集中办公、集中服务,为群众切实提供“一站式”服务,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三)坚持矛盾调处机制创新:“诉调对接”①开创“大调解”工作新局面

H县人民法院是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山西省唯一一家“诉调对接”试点法院。H县法院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各方参与、司法推动”的工作原则,这是在扩大诉讼和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试点工作中得出的一条最重要的工作经验。法院紧紧依靠党委领导,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以H县“网格管理”为依托,以社区法官、流动法庭为基础,以诉调对接中心为枢纽,充分发挥司法推动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促进了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良性互动,形成了人民、司法、行政“三调联动”。矛盾纠纷调解主体和调解方式的多元化和整体化保证了涉诉矛盾纠纷有效分流,提高了化解矛盾纠纷的质量和效率。2013年,法院共诉前调解各类案件2856件,平均调解周期仅为21天,调解成功率为91.4%。全县积案化解率100%,在全省排名第一。同时,按照“问题不出格、矛盾不出区”的工作理念,H县大力推动矛盾调解基地建设(县乡设矛盾调解中心、社区设综合治理维稳室、农村设矛盾纠纷信息员),打造了自下而上的一体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有效拓宽了矛盾调处渠道,切实解决了基层管理中的大量矛盾纠纷。

(四)坚持基层民主自治机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H县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相结合的“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在社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坚持基层民主自治机制改革。一是大力推进在社区内发展基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建立健全综合性社会组织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二是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与“桥梁型”社会组织的联席会议制度,县城社区建立社区居民常务会议制度,农村社区建立“四议两公开”制度,搭建并完善基层自治管理服务平台,从机制上保证各类社区主体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政府主导、多元参与、资源共享、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格局极大地凸显出其重要作用。H县对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促进了社会公平、保持了社会良好秩序,社会治理效果显著。H县社会治理的创新性经验,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县域社会治理效能提供了标本性经验。

三、县域农村基层政府社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转变政府职能与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制度设计,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中,政府仍然是最重要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政府以经济建设和财政增收为中心的职能特征非常突出,长期以来忽视社会管理职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基层政府作为政府治理的神经末梢,必须加快职能转变,逐步将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作为工作重心。首先,政府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的立法工作,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完善。其次,要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力度,统筹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与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鼓励农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发展的良好机制。最后,作为基层自治组织的居委会和村委会,特别要发挥好社会管理服务的协调作用,形成内生的、稳定的服务功能。

(二)打造“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在发展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前提下,需要打造“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一是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社会整合能力,切实发挥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二是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切实体现自治组织的管理作用。三是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协调功能,切实体现各类社会组织提供和满足居民(村民)多样化社会服务和利益诉求的作用。基于我国基层农村社会管理的实践,当前这种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多元主体缺一不可,而且应该由政府主导、多元化主体参与治理。但是,随着我国农村公民社会的成熟,逐渐会向政府、社会组织、居民协作的混合型基层社会管理格局过渡,待将来社会高度发展和高度文明,政府则可以退出具体的基层管理,进化到自治型基层社会管理格局。

(三)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培育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社区治理新格局篇3

一、把握三个要求:一是立足职能。结合执法办案和法律监督工作推动完善社会管理,提出社会管理创新的意见建议,努力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二是统筹协调。把深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与统筹抓好其他检察工作纳人总体规划,将深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作为全面提高检察工作水平的新起点、新动力;三是注重实效。努力提高检察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摒弃就案办案的观念,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减少社会矛盾对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注重四个结合:一是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坚持经常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深人开展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排查整治,密切关注社会治安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消除隐患、强化管理、预防犯罪的建议,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二是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相结合。努力探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新途径新举措,高度重视敏感案件的办理,防止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矛盾;三是与服务大局相结合。积极主动为政府决策、企业依法经营、开展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提供服务。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检察建议,促进社会管理机制的规范和创新;四是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找准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切实保障社会的安定有序。

三、构建五大格局:一是构建大监督格局。坚持把保持稳定、促进和谐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审查逮捕、审查等职能作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

注重与公安、法院、行政执法机关的协调配合,建立经常性联系会议制度,互通信息,形成在监督中密切配合,在配合中有效监督的大监督格局;二是构建大帮教格局。深化青少年帮教工作,切实落实“一对一”、“多助一”等结对帮教措施,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落实安置政策,不断完善社会帮教机制。依托社区、学校等社会力量,加强对相对不诉的帮教考察监督对象的工作,防止失管失控和重新犯罪。加强对流动人口犯罪情况的分析,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三是构建大宣讲格局。定期在辖区进行巡回宣传和接访,主动宣传、公开各项检察业务,接受群众法律咨询、举报、控告、申诉等业务,积极指导辖区开展平安创建、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四是构建大接访格局。落实检察长接待日、检察长预约接访制度,利用便民服务点,拓宽民生诉求的反映渠道,强化联合接访机制,坚持首办责任制,定领导、定专人、定期限、定方案,妥善处理涉法涉检案件。在接待中,注重将依法处理与解决困难、释理说法与打开心结、法律手段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五是构建大练兵格局。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素质教育,增强检察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队伍专业化建设水平,努力在执法思想、执法水平、工作作风等各方面得到新提升。

社区治理新格局篇4

一入住,徐世荣就给房门加了两道锁。“老旧社区的治安通常都不好,必须得留个心。”这是徐世荣长期租房的经验。

但这一次,徐世荣的经验失效了。

“入住以来,我发现桥北社区的治安很好。”徐世荣感叹。

从“担心”到“安心”,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和徐世荣一样,对江北区的治安称赞有加。

江北区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在全市考核中连续五年稳居前三名。“过去的一年,全区政法工作围绕中心工作,实现了刑事发案、安全事故、总量、等指标大幅下降。”江北区委书记杜和平指出,“江北区地处都市功能核心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异常活跃,能够实现全区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安全形势平稳可控的良好局面,平安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因此再次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

“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是由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的荣誉称号,每四年表彰一次,江北区已连续两届荣获这一荣誉,创造了平安建设的“江北经验”。

专业调解构建矛盾化解新机制

“让老马为我们评评理!”2013年2月23日,两名中年人来到观音桥街道办事处群众工作站找“老马”。

他们口中的“老马”,就是观音桥街道“老马调解室”的调解员马善祥。

自2012年成立“老马调解室”以来,马善祥带领6名街道干部,已经接待1000多名群众,调解成功率超过90%。“连观音桥街道以外的居民都慕名而来找老马调解。”观音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蒲丽娟说。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各种矛盾纠纷日益增多,我们何不将‘老马调解工作法’推而广之?”江北区委政法委领导开始思考。

经过一番试点后,江北区委、区政府推出了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协调机制、强拆善后工作机制、涉法涉诉疑难案件化解工作机制、医患纠纷第三方协调机制、房产物业纠纷协调机制、商贸纠纷协调机制等六大专业调解机制。

2013年12月29日,是农民工刘刚这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这天,他拿到了老板拖欠他的46700元工资——为了要回这笔辛苦钱,他曾和老板“斗争”了一个月也无济于事。

“我是走投无路才到民工工资拖欠投诉中心的。”刘刚说,“反正无路可走了,那就试一试吧。”

然而,这次“试一试”给了他惊喜——从投诉到双方调解,再到拿到工资,刘刚只等了7天。

和刘刚一样,很多老百姓都获得了惊喜。2013年,江北区处置拖欠工资引发的94起,追讨民工工资5608.6万元;调解医患纠纷24件,全区未发生影响医院正常秩序的医闹、暴力对抗事件;调解物业集访74批,个体上访172次。

“江北区在有效实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六大专业调解机制,为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江北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汉华说。2013年,全区总量和分别下降6.77%和14.2%。

网格防控构筑安全防控网

2014年1月28日,江北区盘溪粮油批发市场。

“我的包不见了!”一家批发商店里,一名中年男子惊慌大叫。

“赶紧报警!”老板向中年男子建议。

半小时后,中年男子接到交巡警打来的电话:“你的包已经找到。”

“这么快?”中年男子不敢相信。

“快”的背后,是一张覆盖江北区的治安网格防控网。

“江北人口密集,流动人口多,治安形势复杂。”江北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王志勇说,“如何把有限警力有效覆盖到更广区域,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经过深入调研,江北区委、区政府提出一条治本之策:把治安领域的管理作为平安建设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打防并举、点面结合、多管齐下的工作格局,治乱点、消盲点,筑牢治安防控阵地。

在多管齐下的工作格局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派出所巡面、交巡警串线、社区民警控点”的网格防控模式。全区被划分为26个网格,每个网格实行“三警联动”。“派出所民警负责‘面’上的治安,交巡警负责‘线’上的治安,社区民警负责‘点’上的治安。”区公安分局相关负责人说,“这种网格防控模式,不仅提高了群众的见警率,也提高了我们的接警效率。”

为筑实防控网络的末端,实现巡防工作的无缝衔接,江北区还构建了社区警员、综治员、文职人员、协勤队员、流动人口协管员“五员联动”的专群结合群防体系。

网格群防,使江北区在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治安形势持续好转。

与此同时,江北区对治安复杂点实行“双向挂牌”整治机制——一由党政机关对治安复杂点进行挂牌整治;二由居民对身边存在的治安复杂点向相关部门反映并进行挂牌整治,整治效果由群众验收并摘牌。“这种‘双向挂牌’整治,实现了集中挂牌与常态挂牌、党政主导与群众互动的有机统一,解决了突出治安问题、反复性问题。”江北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区综治办主任白伟正说。

创新治理开创综治工作新模式

2014年1月4日,重庆未成年犯管教所。

“曾妈妈,你让我看的书,我都认真看了。”见到“曾妈妈”,卫小福(化名)一脸开心。

16岁的卫小福家住江北区,母亲早逝,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家里只有他和年迈的爷爷。半年前,他因打架斗殴被送进管教所。

“自闭、暴躁,很少说话。”这是管教所工作人员对卫小福的评价。

然而自从三个月前有了“曾妈妈”,卫小福开始有了变化。“曾妈妈给我买生活用品、买学习资料……对我太好了。”卫小福被感化了。

“曾妈妈”叫曾美华,是江北区综治特邀委员——这一段“母子情”,源于江北区综治委创建的特邀委员工作制度。

2013年上半年,针对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体单一、手段单调等问题,江北区综治委广泛开展调研。

“你们是‘机关’的人,喜欢说官话,不想跟你们沟通。”有的群众说。

“一些机关干部和群众沟通时,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刘汉华说,“于是,在推动机关干部大力转变作风的同时,我们决定创新工作思路,从老百姓中寻找合适的‘中间人’,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工作。”

2013年10月,江北区综治委建立了综治特邀委员工作制度——在社会组织和群众中,选聘政治坚定、品行端正、热心公益、热心邻里事务的人担任特邀委员,搭建了区、街镇、村社三级特邀委员工作平台。一些单位还对这一工作平台进行了细分,比如华新街道,不仅在街道办事处设立了“特邀委员议事中心”,还在社区和楼院分别建立了“特邀委员议事厅”和“特邀委员议事室”。

“特邀委员是我们自己的人,我们愿意和他们沟通,沟通了的事,他们总能办妥帖。”居民张强说。

社区治理新格局篇5

关键词:城镇区域;地理要素;空间格局;演化;关中

一、引言

区域地理要素,是指构成区域地理系统的主要成分或部门,它由社会环境要素和自然环境要素组合形成。社会环境要素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表和气候等。例如,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气候、水文、人口与文化、交通条件、经济的各部门、社会政治等等,都可以归为区域地理要素。

区域城镇空间格局是自然基础、交通条件、技术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演变始终受到无意识的自然要素及有意识的人为控制的约束与引导,两者交替作用而促成城镇发展过程中多样性的发展阶段与空间格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地理要素的变化,区域的城镇空间格局也会相应的处于不同演化阶段。

二、区域地理要素对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和资源条件对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

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座落在具有一定自然地理特征的地表上,其形成、建设和发展都与自然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交叉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背景,从总体上影响区域城镇空间格局。[1]从区域城镇的分布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地形、河流、水资源、矿产资源等是城镇分布的基本因素。

城市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地形条件,有较大面积的平地来满足城市建设的用地要求和方便对外交通联系,扩大其腹地。河流等自然条件是城镇分布的基础,城市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水,充足的水资源可以加速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水资源缺乏往往成为经济发展的失衡条件和制约因素,水资源时空分布是区域城镇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矿产资源与农业发展则是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矿产资源开发一般为点状布局,集中在某些据点,当矿产资源储量大,且成片分布,有利于集中开发时,这些矿产资源开发点进而可能发展为城市。在早期依托资源,而交通条件不明显的情况下,随着矿产资源的点状布局,区域城镇空间格局往往表现为分散阶段。如西汉时期,关中的郑(华县)、夏阳(韩城)、雍(凤翔)、漆(彬县)等增设过铁官的城镇,仅依托资源,其城镇空间结构表征为分散阶段。

(二)交通条件对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

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区域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通讯等)建设,对城镇的发展和区域城镇空间格局有明显的支撑作用。[1]城市间的距离直接关系到城市间的协作、城镇体系的发展等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区域交通条件对城镇网络的支撑性成为城镇发展与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交通发达地区经济也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城镇吸引范围比较大,从而有可能改变城镇在空间上的分布。

伴随着交通的发展,可达性的改善,区位的变化,带动了沿线商贸业的发展,城镇空间格局则表征为点轴阶段。这一点在关中地区尤为明显,当陇海铁路通车,宝鸡、铜川、咸阳由小县城迅速发展成为陕西的重要工业城市,蔡家坡、虢镇等原来不引人注意的地方,这时也皆以陆运便利而成为当地的商业中心,关中地区的城镇空间格局表征为点轴阶段。关中地区的重要城市,如西安、宝鸡、咸阳、兴平、铜川、渭南、华阴、韩城等都分布在铁路和公路干线上,而由这一地带中心向南向北,城市逐渐趋于稀疏,规模也开始变小。在交通因素明显的情况下,开发过程中新的资源开发型城市的生成、发展对于原有城镇产生促进作用,区域城镇空间格局往往表现为枝状阶段。例如,解放后,关中地区交通条件已有较大改善,伴随着对资源的开发利用,铜川市、韩城市、华阴市、蒲城、彬县、凤州、潼关、礼泉等一大批城市相继形成并迅速发展,促进了渭北区城镇发展。

(三)经济技术发展对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

商品经济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传输,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推动了城镇密集区的形成。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产业逐渐集中和发展的结果,城镇是各种产业集中的地方,随着产业的集中和发展,人口也随着集中起来,人口的集中又促进了城镇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大规模工业建设为先导,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在关中地区迅速兴起,户县余下、虢镇、蔡家坡、兴平、铜川矿区等地也因国家重点项目的布局和工业化的建设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工业城市。

知识经济的日益繁荣对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日益加深。更多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级服务业开始向市场前景广大的地区迁移集聚,而区域中心城市则成为新兴产业的孵化地和跨国公司高级管理机构的集聚地。综合性交通走廊的形成和信息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城市要素在高密度集聚的同时,空间上也开始向相对松散的郊区和周边城镇扩散。从而使城市更趋向综合性、兼容性和多种产业交叉的状态发展,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区将会较快的发展和普及,使传统城镇布局的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1]在资源、综合交通、产业转移、社会分工、信息技术等复合作用下,城镇发展进入了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连共享嵌套体系,是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化为特征的高级演替形态——组团式城镇群阶段。

(四)社会政治因素对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延伸,社会政治因素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城市的生成、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社会政治交替作用的历史。[2]在以往的城市研究中,社会政治因素大多作为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看待,忽视了其对城市发展的主导作用。一般认为,城市发展源自经济增长,但如果细读城市发展的历史,便会发现,城市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后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政治体制,或依赖于社会政治制度、宏观发展政策等。国家宏观发展政策对区域内的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生态环境维护、生产力布局等诸多方面,均有着决定性作用,其既可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也可以减缓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发展,均依赖于国家政策的主导作用。关中地区的城镇,2000多年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兴衰和朝代更替,不同阶段不同的发展政策,加上自然环境的变迁,作为社会经济载体的城镇,经历了兴衰起伏的演变过程——从西周时期城镇的产生到今天的现代化城镇,从分散的城镇空间格局到组团式城镇群阶段。

三、关中地区城镇空间格局演变解析

从关中地区城镇空间格局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其城镇的生成、发展以及空间格局的演变与该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尤其是地形、水资源)、交通的发展、主导城市在国家城市体系中的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密切相关。

渭河平原区位于陕西省中部,除秦岭北坡小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势平坦。土地肥美,易于耕作,农业发达。地势南北高而中部低,属暖热带半湿润气候带,年平均气温为12-13.6℃,年平均降水为500-700毫米。加之本区属渭河流域,渭河横贯关中中部,水资源条件较好。良好的自然地理要素为城镇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故而,从历史上来看,渭河平原区的城镇密度与人口密度始终高于关中地区的平均水平(见图1、图2)。

反观作为二级阶地的渭北区,其位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南,渭河平原区以北,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属于西北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800-1200米,地势自南而北逐渐升高,塬沟的相对高度差一般在100米左右。受地形和水资源条件的限制,在历史上,其城镇密度和人口密度始终低于关中地区平均水平(见图1、图2)。

(一)从西周到西汉——关中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周代在今西安西郊沣河东西两岸建立统治中心——沣镐二京,形成世界上最早的双子城。交通方面,关中为王畿之地,采邑、食邑很多。在镐京与各封国采邑间,在京城至六乡之间,修筑了可通行车马的贡道。集市与京城、采邑之间开辟了转输货品的道路。干道和支道纵横交织,形成了王畿内的城乡道路网。这对于镐京和各城邑间的联系,对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剩余农产品交换,均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也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繁荣。[4]加之周武王取得天下以后,“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纵为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施旅;示天下不复用也。”[5]的政治措施,关中地区除国都地区之外为团状外,其余大多沿河流呈离散的点状分布。

秦人进入今陕西境内后,在定都咸阳之前,秦为了取得良好的发展区位,426年中曾六迁其都,其中在雍城时间最长(250多年)。在秦国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定都咸阳具有“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的战略条件。秦的一系列经济政治改革,如在商鞅变法中,“采小乡、邑,聚为县,置令、拯”,消除了奴隶主贵族的割据势力,为社会经济及城市发展扫平了政治上的障碍。随着郑国渠的修通和渭河航运的开通,以及秦始皇时期大修驰道,并把战国时期的割据道路,沟通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道路网络,其沿线的雍、郿县、武功、美阳、咸阳、高陵邑、栎阳邑、频阳、郑邑等城镇取得较大发展。这些城镇主要集中在渭河两岸和关中东部,从而形成了一个经济核心地带。秦时期关中地区城镇数量有较大增加,关中地区有城镇39座。关中城镇空间格局具有了点轴阶段的雏形,并初步形成城镇等级结构。

西汉时期,鉴于关中地区有利的军事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条件,都城长安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关中城市发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汉长安人口达24万。西汉为了巩固政权,防止藩镇叛乱,把富豪权贵等30多万人迁入长安周围,以实京师。汉代的陵寝制度,以长安为中心,在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30公里的范围内,修建了茂陵、平陵、安陵、长陵、杜陵、阳陵、南陵、霸陵、奉明、高陵等10座陵城。此外,关中的郑(华县)、夏阳(韩城)、雍(凤翔)、漆(彬县)等城镇增设过铁官,陈仓(宝鸡)、船司空(潼关和华阴之间)等城镇还具有交通职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迁入人口“以实京师”的人口政策,寝陵制度,矿产资源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关中地区城镇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加(图1,图2)。

西汉时期关中城镇空间格局,呈现两个显著特点:(1)团状结构。西汉时期关中地区共有都城1座,县城44座,陵城10座。沿渭河谷地从西向东包括陈仓组团(5县)、武功组团(4县)、户县组团(3县3镇)、长安组团(渭河以南1都3县3陵)、六陵组团(带状渭河北塬6陵3县)、郑县组团(4县)、华阴组团(4县2镇)等七大城市组团,共计都城1座、县城26座、陵城10座。北塬之上,散点式分布,共17座县城。(2)城市主要聚集在渭河平原及黄土高原一级阶地。海拔小于500米的渭河平原共有城市34座,黄土高原一级阶地有城市12座,二级阶地的塬上城市仅8座。

(二)由东汉至西晋——关中城镇的缓慢发展

自东汉至西晋,由于国都的迁移,加之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和三国时期的战乱,关中地区城镇出现了缓慢甚至停滞发展。东汉建都洛阳,随着国都的迁徙,关中城镇数量锐减,其间渭河平原只有城镇26座,形成了以3座郡治和10座陵为主体的城镇组团,其余呈散点状分布。连年战乱是造成东汉末年关中城镇和人口锐减最重要的原因。自董卓迁都长安后,关中再次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因而也就成了各种政治、军事势力互相争夺和厮杀的战场,从而导致关中经济残破,关中地区的城镇数量和人口均下降至秦汉以来的最低点[6](见图1、图2)。

曹魏统治时,战争比以前有所减少,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加之其为完成统一大业,长期与蜀汉争战,继续治理陇坂道和贯通秦岭的褒斜道、散关道、子午道、傥骆道等,使得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4]西晋统一后,社会秩序更趋安定,经济明显发展,少数民族大量迁入,晋武帝还推行了鼓励人口增殖政策,为人口增加和城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从三国初期至晋惠帝元康六年70余年间,关中地区的城镇和人口进入缓慢的恢复和发展阶段(见图1,图2)。

(三)由东晋到南北朝——关中城镇的低谷

自东晋、十六国至北魏末,是关中历史上的动荡期。其间尽管长安先后作过前赵、前秦、后秦等小王朝的国都,这对关中城镇的恢复发展无疑是个有利条件。然而正因为如此,也使得关中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争夺的核心地带,战乱对关中的破坏也就特别严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也不少,饥荒时有发生,人口大量外流。[6]在这连年杀伐攻战中,关中人口大减,社会经济日益脆弱,使得关中地区的城镇发展跌至了低谷。关中地区经过三国及南北朝战乱时期,城镇的生成与衰亡随社会政治的动荡而变化,关中城镇明显减少。至前秦末期,关中地区仅有城镇11座。

(四)隋唐时期——关中城镇的巅峰

经过汉以后的战乱与低谷,隋唐两朝又建都长安。此时,“丝绸之路”的作用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广泛频繁,加之隋、唐王朝为了对全国实施有效的统治,大力发展全国水陆交通,用驿路把各州、府、县连结起来,使中央的政令能直接迅速推行到各地,从而使得交通网络更为四通八达,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得到恢复并迅速繁荣达到了关中地区城镇发展的巅峰(见图1,图2)。

隋历时较短,关中地区虽为国都之地域,但城镇发展状况不如西汉时期,城镇空间格局仍呈团状分布。包括:扶风组团(1郡4县)、武功组团(5县)、京师组团(1都12县)、凤翔组团(1郡5县),关中渭河谷地共1都2郡26县。

唐代国力强盛,唐长安规模宏大,城内商业十分繁荣,是我国古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关中城市发展史上继西周、秦、西汉之后出现的第4个全国统一政权的都城。除长安外,东部有同州府的冯翊、朝邑、韩城,西部有凤翔府的武功、礼泉、周至、岐山、扶风等,这些城镇或地处交通要道,或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或农产品生产和贸易能力发达,城镇的经济职能日益加强。交通方面,唐朝在以前各代交通建设的基础上,继续不断地在各地增辟驿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驿路网。特别是在唐玄宗、代宗、德宗执政年间,大兴工程,形成了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道路网体系。全国的主干驿路都由京都长安伸出,辐射到全国各地。长安位于关中中部,四通八达的驿道均匀地分布在关中,各条主干驿路都连接着众多条分支野路,覆盖全国各州县。每条驿路都呈羽状分出很多文路小径,遍布城乡各地。因此,唐代陕西境内,道路如网,路通九运。[4]当时关中地区有较大城49座、镇13座,城镇的发展进入了与区域整体发展相协调的新时期,关中地区城镇布局呈现出均匀的网络状的空间结构。

(五)宋元明清——关中城镇的萧条衰落

唐中晚期的安史之乱,使关中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国都长安屡遭战火,失去了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其它城镇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相继萧条衰落。关中地区在宋辽金夏时期也没能摆脱战乱厄运,初期作为宋朝的战略基地和物资供应地,后期作为宋金军事角逐的战场。因此各城镇难有发展,有的还遭到严重破坏。

元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城镇基本稳定,局部地区有所发展,元代关中地区著名城市有长安、同州、华州、耀州、乾州、凤翔和陇州等,城市分布结构呈散点状。清时期,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措施以巩固政权,并从江淮、山西向关中大量移民,开垦荒地,发展手工业,加之关中地区商业交换和其他经济活动都比较发达,因而出现了一批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工商业城镇,如三原、泾阳、大荔、朝邑等。另外在熟路交通要道上也恢复和产生了一些市镇,如潼关、大庆关(今大荔县境)等,城镇主要沿道路发展,尤其是关中经陇东到兰州、银川一线,城镇尤为密集。清时期关中地区共有城市41座,镇152座,从城镇数量上多于以前历代(见图1)。

(六)解放后——关中城镇发展的新篇章

建国后,随着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关中平原地区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经济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投资的重点,城市也获得长足发展。陇海铁路宝天段的修复,兰新线的建成通车和宝成铁路的建设,使宝鸡成为我国东部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及重要工业城市。除西安、咸阳、宝鸡之外,关中铁路沿线的户县、余下、虢镇、兴平、铜川矿区等地也因国家重点项目的布局和工业化的建设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工业城镇。“一五”和“二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项目中,陕西占24项,其中绝大部分在关中地区,另有50余个大中型项目也在陇海铁路沿线城市建设,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关中地区城镇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西安、咸阳、宝鸡、兴平、蔡家坡、铜川和余下等城镇密集地带。而渭北区,则因为交通条件、水资源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鲜有项目布局,工业化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由于工业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国家强调发挥城市中心作用并相应地放宽了城市设置标准,关中地区的城市数量有了较快的增加。1983年和1984年相继设置了渭北东部的煤炭、建材基地韩城市和新工业基地及地区中心渭南市,1990年在著名的旅游区华山所在地设立华阴市,1993年设立兴平市,1997年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关中城市行政区划变动的同时,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比较快,大大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速度。[7]2005年,关中有城市8座,建制镇424座。

处于该阶段的关中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道路建设)日益完善,空间结构呈多核心和多轴状态,以西安为中心,形成包括咸阳、宝鸡、渭南、韩城和铜川等城市为核心,以陇海铁路线、西宝高速、210国道、310国道、312国道等为主轴线,以关中地区日益完善的省道、市道为次轴线,形成不同等级规模的“点-轴”型空间结构。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线两带”的建设将是推动关中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机制,将促使城市化模式、城市化地域形态和城市化体系向更高层面转化。在今后的20年里,它将是陕西省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轴。[8]在资源、综合交通、产业转移、社会分工、信息技术以及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等复合作用下,城镇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分工协作逐渐合理,关中城市群逐步成熟发展,整个关中地区将逐渐趋于组团式城镇群阶段。

四、结语

区域城镇空间格局是自然基础、交通条件、技术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地理要素的变化,区域的城镇空间格局也会相应的处于不同演化阶段。对于关中地区的城镇,2000多年来,在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上,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兴衰和朝代更替,不同阶段不同的发展政策,加上区域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作为社会经济载体的城镇,经历了兴衰起伏的演变过程——从西周时期城镇的产生到隋唐时的巅峰再到今天的现代化城镇,从分散的城镇空间格局到城市群的雏形再到组团式城镇群阶段。

参考文献

[1]郑国.关中地区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2.

[2]段汉明.城市学基础[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杨忠臣.区域空间布局理论与方法——以江苏高淳县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4]王开.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5]司马迁.史记周公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59.

[6]薛平拴.陕西历史人口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景哲.关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5.

社区治理新格局篇6

公安维稳工作总结【1】

20xx年,我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稳定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加强维稳工作力度,按照省、州、县综治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坚持打击为主、预防为本、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的方针,从工作实际出发,切实履行职能作用,积极调解社会各种矛盾,使我局的维稳工作稳步向前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我局对2xxx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维稳工作领导。

1、我局成立了以分局局长**为组长,政委**为副组长,分局副局长、各所队负责人为成员的**分局维护社会稳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有兼职工作人员,进行具体工作,我局落实了维稳工作经费,确保了我局各项维稳工作顺利开展。

2、领导小组提高加强社会稳定维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思想认识,对全局的维稳工作在年初就进行了部署,把维稳工作纳入各项工作的重点之一,进行一起部署、一起考核、一起评比。

3、按照条块结合、层层落实责任的原则,**分局于年初签订了工作责任书,与各所队都签订了《责任书》,签订率达100。

4、建立了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了《维稳工作责任制》,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我局认真落实维稳各项工作,做到年初有安排部署、半年有总结、年终有总结评比和奖惩。

二、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提高依法执法水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分局支委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公安民警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公正执法意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认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工作,着重提高公安民警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强化执法监督,促进规范执法、公正执法。加大民警保障力度,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的支持,从政治上关心,经济上增加投入,不断提高本部门的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全面落实从优待警各项政策措施,改善基层一线民警的待遇和条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打牢做实基层基础工作。

三、加强打防相结合,施行整体联动防范工作

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铁路治安是**分局工作的重点,分局领导及时调整思路,转变防控观念,牢固树立打防结合、统筹兼顾的防范思想,着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牢固确立打防并重的工作思路,在打击整治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以以动制动、以快制快为目标的打防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着力构建打得狠、防得牢、控得住的大防控网络。坚持以站保线、以线保平安、以线保稳定的方针,与铁路公安机关在境内九个火车站实行路地各派一名驻站民警的双警制,经常保持治安大队的民警全部驻点、驻站专职抓防范,结合各次专项斗争和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犯罪、、**等违法犯罪活动,端掉了铁路沿线毒、赌、黄窝子,对废旧金属收购业、旅店、出租房屋、窝棚、娱乐场所加大清理清查力度,对非法的废旧金属收购摊点坚决予以取缔(现我县铁路沿线已无废旧金属收购摊点),建立了铁路周边环境的打、防、管、控、建、改、教的运作机制;

二是改变过去重点设防城区街面的防控观念,将防控触角更多的延伸到街巷、社区、企事业单位内部和农村中去。为切实整治好越西境内的铁路治安,我局制定了路地配合、划片包段、以站保线、反货盗、压事故、保畅通、促安全的总体实施方案。狠抓维护辖区社会政治稳定,以集中重点整治等专项斗争为主线,加强严打力度,破大案,抓逃犯,打团伙,端窝点,整治社会丑恶现象,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作坚决的斗争;

三是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推行捆绑式责任制,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创建安全文明铁道线活动,巩固整治成果。根据辖区各地的不同情况,与当地党委、政府协同工作,将住在同一地域的村民按十户一个联保小组的方式划分,由村民选出或由当地党委、政府指定在当地有威信、德高望重的人担当小组长,签定《爱路护路责任书》,制定了相应的村规民约并逗硬兑现,对重点人口指定帮教责任人,建立互帮互助和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因地制宜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铁路沿线各级党委、政府和路地公安机关的共同努力,安全文明村社(小区)建设步伐逐步加大,最大限度地动员人民群众参与进来,使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铁路沿线人民群众爱路护路的思想加强了,在铁路两旁放牧、逗留、玩耍的少了、破坏铁路交通设施的没有了。铁路治安治理策略也由单一的打击治标,向结合治理标本兼治方向发展。

四、加强内部保卫,确保公安机关安全

我局为更好维护社会治安,有力的开展治理工作,十分重视分局内部的安全保卫工作,专门设立了门卫室和值班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对进出车辆和人员进行询问和登记,确保分局机关内部的安全,以便更好地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和工作。今年未发生过机关内部的的盗窃案件。

五、积极开展各项创建活动,强化社区戒毒工作

我局始终以创建平安文明村、创建平安铁道线等创建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创建工作的协调指导,不断提高基层组织自我管理水平,并通过在部门中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以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法治化管理和服务社会水平为主要内容,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民警的依法行政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因为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禁毒法》将戒毒工作分为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戒毒两个方面,所以在开展各项创建活动的同时,我局积极谋划建立社区戒毒工作机制,通过广泛宣传,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实现社区戒毒工作社会化,在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推进社区戒毒工作规范化。

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长抓不懈,不能有丝毫的放松。我局在省、州、县综治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指导下,通过认真总结今年的综治工作经验,以新的面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好明年的维稳工作。

公安维稳工作总结【2】

为确保我县社会政治大局稳定,XX县公安局全体民警在局党委大事不能出、小事也不能出坚定指导下,团结协作、吃苦耐劳、连续作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加强ѧϰ教育,打牢维稳思想基础。

7.5一周年敏感节点之际,XX县公安局党委考前指挥,全力投入,于6月10举行了全警动员大会,县委常委、公安局局长周湘锦对今后各项工作均做了动员部署安排。

自6月10以来,我局民警加强值班备勤、加强社会面控制、加强处突演练、实战演练,确保了6月20日正式处突演练的举行,圆满完成了安全保卫工作,切实密切和增强了各警种、各部门的联合作战能力。在战备期间局党委不忘及时学习上级指示、精神,严格按照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稳定的大局目标,恪尽职守,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冲锋在维护民族团结的前沿阵地,为疏勒稳定保驾护航。

二、一把手总负责,严格落实各项维稳措施

20xx年6月20日,地区公安局到我局指导工作。公安局局长、局党委成员、8名股所队长、15名干警及督导组9人分别深入到我局各派出所协助开展当前维稳工作。XX局长对近期各派出所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进行安排部署。

三、设卡点,严格盘查,重点部位重点管控

根据局党委的安排部署,我局加强了对社会治安重点整治片区、流动人口集中区、伊扎布特组织人员、伊吉拉特组织人员、XX相关人员、XX解脱人员、XX判刑人员家属、新生代人员情况的管控,发现苗头性问题,立即处。并在团结桥、塔孜洪设立卡点两个,负责敏感节点期间来往车辆人员的检查。

通过大清查及日常街面巡逻,对各宾馆旅店、网吧游戏厅、消防重点单位及特殊行业等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及检查。

对农贸市场、菜市场(盗窃案件较多)、(宗教气氛较浓厚、外出打工的人员较多、人员情况比较复杂、巴扎天打架斗殴,交通事故发生频繁)、加强了巡逻。

四、强化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

我局从2月初对我县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进行了专项清理整治,截至目前,共登记、录入流动人口XX人。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的管理,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日常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出租房屋和暂住人口登记台帐和管理制度,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社会化、动态化管理,提高外来人口信息的鲜活性,努力使流动人口管理步入正常化轨道。

二是强化高危人员管控。通过日常检查、网上比对、信息研判等方法,积极依托流动人口高危群体分析系统,建立健全高危人群的发现预警、重点管理、有效控制和精确打击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机制。采用民警上门检查、物建信息员、耳目布控、有偿举报等方法,查清其身份情况、前科劣迹、随身物品和活动轨迹等情况,切实落实防控措施,力争从中发现犯罪规律和线索,服务于打防控工作。

三是针对以往抓暂住人口、出租房屋管理工作中,广大房屋出租户、用工单位、暂住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配合职能部门依法管理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的现象,深入开展宣传《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暂住证申领办法》,有效提高了房屋出租人、暂住人员主动申报的积极性。

四是排查登记到位。围绕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工作目标,落实措施,确保排查登记到位。一是落实分片包干。各派出所在警力十分有限的条件下,集中时间上门开展排查登记,及时整理登记资料,及时录入电脑,确保了排查登记工作落到实处。二是突出对厂矿企业的登记管理。我们督促辖区各出租房屋业主、工厂企业管好自己的人,严格落实谁使用、谁负责制度,抓好外来人口的登记、发证工作,做到内部与外部管理相结合。重点了解辖区工厂企业作息时间和外来人员返回暂住地等措施去发现和掌握情况,排查可疑人员。三是严格落脚点排查工作。按照人户一致的要求,强化落脚点管理,督促房东履行治安责任,签定《出租房屋治安管理责任书》,要求房东及时督促承租人员到派出所办理暂住登记、更正变动信息。对无正当职业、身份不明的流动人口,在上门催办做证的同时,及时列入视线对象,加强管理控制,提高检查频率。

五是内挖潜力,充分发挥民警作用。明确民警在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工作中的主角地位,提高认识,加强协作意识。同时,广泛发动力量,推动村、社区力量主动参与,使村、社区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真正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最强大合力。特别是发挥出租私房房主和企业主的作用,通过召开出租私房房主会议、外来人口会议,宣传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落实谁出租、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激发出租房主和企业主及外来人口自我管理,主动、自觉申报暂住登记,申办暂住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是加强协作,多方联动,齐抓共管规划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工作。一是党政牵头,公安主管。在党委政府的牵头下,派出所依法加强外来人口的登记、发证、查验、服务、打击等管理工作,强化对出租私房、施工场地、集贸市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外来人口落脚点和活动场所的管理控制,维护一方稳定。二是协同作战,部门联管。主要是加强与劳动、计生、工商等部门的协作,加强配合,齐抓共管,真正形成公安、计生、劳动三位一体以及政府各部门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三是明确职责,企业自管。对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明确单位法人或主要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治安管理工作方面的责任主体地位,督促其建立单位内部流动人口管理的各项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流动人口管理员,积极主动地配合公安机关做好对流动人口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技能以及业务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并负责单位内流动人口的登记、发证和申报等工作。通过职工集中住宿、集中管理等形式,实现企业自主管理。

七是以人户一致为目标,实行房东协管制,强化出租私房定位管理,全面落实谁出租,谁负责,改变房东的管理意识,使之从被管理者变为管理者,增强自主性,并实行出租私房星级考核制度。同时,健全机制,以责促管,严格督导落实流动人员、出租房屋的管理工作。一是抓好民警的责任落实。以责任倒查、辖区抽查等形式检查民警工作的三率一控,即出租私房登记率、人户一致率、暂住人口登记率、全面落实管控措施,督促民警抓好落实工作。

五、强化宣传教育

我局组织干警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强化反恐严打斗争、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四项重点工作,以防反弹、保稳定、强基础为目标,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的新形势下,大力开展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疏勒为主题的第32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对于打牢全体民警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局党委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疏勒为主题,以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和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为主线,以增进互信、增进感情、增进团结和以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情,人人都说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为抓手,教育引导全体民警牢固树立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紧紧围绕公安中心工作,以忠诚教育为核心,以双语学习为着力点,形成促团结、保稳定、增和谐的强大合力,不断增强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和团结奋进的凝聚力,增强广大公安民警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为确保打赢XX事件一年、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敏感节点、时段安保硬仗,为全县社会政治治安大局稳定提供坚强保障。共为民警发放《民族团结教育条例》X8本、为辖区群众发放法律知识宣传单X00余份、悬挂横幅3条、举办《民族团结教育条例》知识讲座X期,受教育民警达X00余人次,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以派出所为依托,转变定向宣传方式的格局,走村串户,详细了解农村少数民族贫困户的情况,并给予帮扶。

六、全面推进单位社区共驻共建

公安局党委与新世纪社会在开展社区共建承诺活动中,121名党员同志根据自身实际就社会政策咨询、宣传、服务,文明创建、社区文化、法律咨询等工作进行了承诺。一是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二是积极组织党员民警参加社区文明创建活动;三是确定几户社区贫困户。

社区治理新格局篇7

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要求,认真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现将2012年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我局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局党组书记、局长肖胜安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并从局里相关股室抽派4人组成了环境整治办公室,专门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做到了环境整治工作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牵头联系,共抓共建

按照上级安排,我局为南外镇新南社区四小区环境整治牵头联系单位,我局与新南社区密切配合,共同抓好了四小区的环境整治工作,确保了该小区的清洁卫生,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一是局环境整治办与新南社区及四小区的负责人一起,查看四小区的范围,落实环境整治方案;二是局里组织人员经常深入该小区,对门前三包不落实,房屋外面卫生较差的,督促门市业主及住户及时进行打扫,确保街道清洁卫生;三是督促辖区单位落实好清洁卫生制度,按时打扫清洁卫生,保持良好卫生秩序;四是对长城农贸市场后面以及该小区个别居民区的卫生死角,我局请人进行了彻底打扫,开支费用**1000多元,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三、落实措施,加强整治

我局认真抓好局机关办公区域、院坝、家属院的环境治理工作,做到了办公区域清洁卫生、院坝整洁、楼道清洁卫生,并把此项工作落实到了机关各股室。近日,我局还邀请县爱卫办组织专业的消杀队对局机关办公区及家属院进行了消杀,确保了职工和住户的健康。对围墙外的花台由于杂草丛生,影响环境卫生,按照县城乡环境整治办的要求,开支3000余元进行了改建,保持了环境卫生;重新购置了垃圾车,保证了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对沿街门市外面的牛皮癣以及住户防护栏上的空中白色污染进行了彻底清除,保持了临街门市及家属院的清洁卫生。我局还按照上级的要求每周星期日安排人员到指定地点进行文明劝导活动,每周星期二派人对新南社区门市三包情况进行巡查。我局对下属企业的环境卫生整治也非常重视,召开了专题会议,要求各企业要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要求,落实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确保环境整治落到实处。通过局环境整治办的督查,各企业工作落实较好,当地党委、政府也比较满意。

四、建章立制,重拳整治

社区治理新格局篇8

一、加强学习,奠定完成目标任务的思想基础。

召开全体人员工作会议,组织学习全区三个文明建设大会会议文件、区委王建华书记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科学*、和谐*的要求,传达全省物价工作会议精神、市物价局钱平桃局长所做的工作报告和张瑞忠局长所做的价格调控目标完成情况通报;同时认真学习了省物价局法制工作意见,综合工作、收费工作、检查工作和价格认证工作意见。召开行政办公会,把区委、区政府和市物价局的工作要求和全局的实际相结合,进一步细化全局工作目标,并分职能科室(所、中心)学习省、市*年工作意见,对照上级要求,制定本科室工作计划。强化执行力建设,把工作落到实处。

对全局人员开展党风、政风、行风教育,要求大家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年。春节前,走访帮扶弱势群体,开展感恩行动,自筹经费5万余元,走访慰问特困职工和西善桥街道残疾人家庭,把党和组织的关怀送到贫困家庭,提高了物价部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走访慰问街道、部门分管领导,进一步调动从事价格监管和治乱减负工作的积极性。二季度按照区级机关工委要求,认真组织收看电教片《大国崛起》、《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百部教材》,增强创新意识,强化执行力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加强价格监管,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在建党的路线86周年前夕,全局全体党员干部奉献爱心捐款1000元、机关捐款2000元帮扶孙家中学两名家庭困难学生和西善桥街道建龙社区、梅山村生活困难户。

全面开展廉政教育活动,落实区委廉政工作要求,认真学习中纪委第七次会议精神,组织收看省、市、区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通过正反典型的教育,进一步落实教育制度,把党风廉政工作与行政工作一同布置、一同落实,实行一岗双责,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科室廉政行为,坚持定价认证集体审议和价格违法案件集体审议制度,严格执行市、区纪委的禁酒令,不接受执法对象的吃请,并请执法对象予以监督,婉言谢绝礼品礼金近万元,上交礼金2000元。

通过学习教育,全局上下统一思想、工作热情倍增,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不怨天忧人,自加压力,强化管理,争创一流,全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强化工作手段,确保价格调控和治乱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在区政府领导的重视下,调整了价格调控和治乱减负工作目标责任制领导小组成员名单。2月12日,区政府召开全区价格工作会议,区政府分管领导、市直属*台区国土分局、公安公局、工商分局、质量技术监督分局、区开发区、各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区属各开发公司分管经理、相关科室负责人等36个单位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向全区各价格调控和治乱减负责任单位传达全市物价工作会议精神,通报2006年度全区价格调控目标完成情况,布置20*年的价格调控和治乱减负工作,张一新副区长代表区政府和各责任单位签定了责任状,并对20*年价格调控和治乱减负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区政法委代表区委和治乱减负职能主管部门和物价局签定负责全区规范收费督查工作责任书,强化治乱减负工作力度。

为确保全区物价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5、6月份区物价局、发改局、财政局根据年初工作计划,对全区各相关部门和街道贯彻落实全区物价工作会议的要求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一次跟踪检查。检查总体情况良好,各单位对20*年价格调控和治乱减负工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健全了工作网络和工作责任制,为积极有效的推进全年价格调控和治乱减负目标责任制落实打下一个坚实基础。召开半年工作会议,总结上半年价格调控和治乱减负工作,布置下半年目标任务,区政府周雯副区长到会做了具体指示。6月底,我们按照市局要求,结合价格服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印制涉农收费公示表80份,送到街道、社区、农村,同时把政策宣传到街道、社区、农村。11月到12月,区价格调控和治乱减负责任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区所有单位进行检查,区政府周雯副区长也参加了对部分开发公等责任单位的考核,确保该项工作任务完满完成。

三、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稳定。

一是高度重视节日期间的价格监管工作。把做好节日期间市场价格监管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来抓,明确责任,周密安排,节日市场检查工作做到事先有计划,检查有记录,问题有处理,结束有总结。节日检查商场1*家,一般经营户154个,检查961笔,对31件不规范行为进行了相应的处理。特别是今年五一期间,周雯副区长率领物价、商贸、街道等执法单位和新闻媒体对6个企业的明码标价、诚信经营情况进行检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体现了政府对市场价格监管工作的重视,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引导经营者强化价格自律意识,开展价格诚信建设,促进市场价格秩序进一步规范,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市场价格环境,为和谐*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动态,认真做好价格监测工作。上报监测数据农副产品120次4156笔,医药12次48笔,能源12次48笔,动态分析18篇。准确掌握粮油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变化,维护粮油市场价格稳定。认真做好节假日期间粮油、副食品、燃油、液化气、交通运输、旅游参观点、医疗服务、教育等价格和收费的监测,防范可能引发价格异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确保节日的和谐稳定。三是加强平时市场价格检查,组织力量开展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休闲度假密切相关的商品价格和服务收费的检查和巡查,严肃查处乱涨价、乱收费行为。重点围绕副食品、液化气、运输、旅游、餐饮等价格,严肃查处各类价格违法行为。四是坚持节假日值班制度。节日期间我局坚持值班制度和节日市场检查局长带班制度,保证价格违法案件及时受理。五是认真受理群众投诉举报,耐心解答群众咨询,及时化解价格矛盾。做到“及时受理、首问负责、时效控制、急事急办、责任追究”的服务制度,确保举报“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在规定时间内予以答复,政策明确、违规事实清楚的,迅速处理;需要一定时间按程序办理的,向举报人解释清楚。

四、全面推进“三信三优”创建工作。

把“三信三优”创建工作纳入区三个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之中。确定创建省价格诚信单位、区“三信三优”单位推荐名单,召开区评委会通过。3月14日在*台中学召开“价格服务进校园”暨创建“三信三优”单位工作会议,区文明办、工商局、技术监督局等部门领导、各街道领导、40家企业领导、17家学校领导以及市、区媒体近百人参加了会议,区委常委、副区长张一新、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唯佳、市“三信三优”竞赛活动评委会常务副主任、市物价局副局长王秀洲、市物价局检查分局局长刘国宝应邀到会,会议对06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部署了*的工作,*台中学代表开展“价格服务进校园”活动的17家单位、小行医院代表*年创建区级参加“三信三优”竞赛活动的20家单位作了发言,王秀洲副局长、黄唯佳部长作了重要讲话。会议以推进价格诚信体系建设为主题,结合3月份明码标价月活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活动,以教育系统和宁南汽贸一条街为重点,推进全区“价格服务进万家”和“三信三优”竞赛活动的全面开展。3月15日的南京日报对该项工作作了报道。

举办*台区“三信三优”竞赛活动参赛单位培训班,学校、宾馆、餐饮、医院以及物业等行业的20家区级“三信三优”参赛单位的分管领导和物价员参加了培训,物价局相关人员将竞赛活动的内容、意义和标准进行了系统讲解,对参赛单位如何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管理台帐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说明,市三信办负责人也多次到会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7月5日,区政府周雯副区长、政府办副主任葛宗超等用近一天的时间对我区梅山医院、板桥水厂、长江装饰城、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创建省价格诚信单位、区三信三优单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充分肯定物价局和创建单位在构建诚信社会体系建设所做的工作,并提出“三信三优”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全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价格环境优化具体要求。

为进一步扩大“三信三优”工作覆盖面,我们召开专题会议,将该项工作通过街道进行推广,目前各街道已上报参赛单位31家,有力的促进了我区“三信三优”工作。

五、加强商品房价格和物业价格管理工作。

一是积极稳妥开展普通商品房核价和检查工作。我局认真贯彻“市五条”、“市六条”,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宁价房[20*]164号等文件,深入领会文件精神;三次召开房地产开发企业分管领导和管理人员会议,将市局宁价房[20*]151、154、164、179号文件、媒体关于市局新闻会诠释文章复印50余份送到他们手中。将商品房销售先核价、备案、再领证方可销售、“一套一价”公示等最新政策及时向房地产开发商作宣传。对开发商抱怨和不理解做耐心细致解释工作。并根据任务调整,在多次调查和成本审核的基础上,受企业委托,严格按照司法程序和上级的相关文件精神,进行商品房的价格审核工作,共审核商品房开发项目4个,面积31.25万平方米。

二是加强检查力度,积极配合新政的实施。针对新政的內容和市局要求,特别是新政的“一套一价”和5月14日前最高限价规定,我们及时调配骨干力量,对我局核价的的商品房楼盘进行贯彻实施新政为主要目的检查和监督,促使开发商按要求操作,执行政策不走样。同时,我们工作人员注重在服务态度和工作质量上水平,对新政的有效实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是为物业管理企业做好积极有效的服务工作。分管收费管理的同志有计划的开展“价格服务进社区、进物业”工作,深入各新建小区实地勘查,掌握资料,实事求是确定物管价格,使“明码标价”成为物业管理企业长效管理的工作内容,提高了物业企业诚信经营意识和服务水平,也提高业主对物管工作的认同度。完成7个新建小区的物业服务收费批复。

六、全面完成收费年审工作。

根据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关于20*年收费年审和换发收费许可证有关工作的通知》(宁价费[20*]25号宁财综[20*]46号)文件的规定,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对我区所有行政事业性及其它收费单位进行了年审。及时成立了收费年审办公室,召开全区年审工作会议,传达和布置年审工作。

本次共年审收费单位141家,取消收费单位5家(主要是社会力量办学由收费许可证管理转变为备案制管理)。新增收费单位10家。年审涉及收费项目38项,收费总额为10398.05万元。其中国家行政机关收费项目20项,收费金额1181.08万元。事业单位收费项目18项,收费金额5493.72万元。与去年相比,收费总额增加了1*1.34万元。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法院诉讼费增加了500多万元、建设局和国土局增加了收费480多万元、其它收费增加了130多万元。按照省、市物价局的有关文件规定,对我区的部分收费单位降低、取消的收费项目共有9项。

七、规范价格认证行为,做好价格认证工作。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涉案财产价格鉴证条例》,以开展创建省规范化认证中心为载体,认真履行职能,把好委托关、把好现场勘验关、把好审核关,重大案件和商品房核价实行集体审议,努力提高鉴证质量。开拓价格认证工作新领域,全面规范价格认证行为,与公安部门协调,进一步规范委托程序。受理业务257件,案值167629.85万元。其中涉案财产221件,案值203.4万元;行政案件鉴定32件,案值746.59万元;商品房成本认证4件,案值166669.85万元。

八、继续加大对收费热点问题的监管。

全面推进“价格服务进校园”活动。通过完善收费管理档案、全区17所中小学均成立家长委员会、收费管理小组、学校显著位置设立教育收费公示栏。达到了收费政策透明到位、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咨询投诉渠道畅通、民情民意及时了解、反应机制灵敏快捷的预期效果。每学期寒暑开学之初,我们还与区监察局、教育局对全区部分中小学及幼儿园新学期收费情况进行了检查指导。一看收费公示情况,学校是否在公示栏内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范围、减免政策和投诉电话内容进行了公示;二看减免收费落实情况,新学期南京市实行义务教育收费全免的政策,是否按照减免政策进行收费,是否按照公示标准进行收费、收费票据是否合理或重复收费现象;三是开展咨询和投诉,公布价格举报投诉电话,随时受理群众咨询和投诉。从督查情况来看,总体情况是好的,各学校都能认真落实各项收费政策,收费票据开写规范,严格按照“一费制”政策收费,将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予以公示,实行“阳光”收费,执行收费减免政策到位,学生家长对今年收费都比较满意。

配合市检查分局对*台中学、省出版学校教育收费进行专项检查,责成省出版学校退还违规收费120688元,督促学校严格执行财经纪律。

开展对医药价格、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价格的监管,开展商品房交易秩序专项检查,对全区四家商品房开发企业进行了检查,未发现有超过核定房价销售商品房的违法行为。

社区治理新格局篇9

(一)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始终坚持统筹发展的指导思想,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着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是形成大统筹的工作格局。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与经济建设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落实,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各级领导班子任期考核范围,提高考核的权重,确保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形成大参与的工作格局。切实加强了以公、检、法、司干警为主体的政法专项队伍、以县乡(镇)村综治干部为主体的综治工作队伍和以、民政、社保、建设、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为主体的社会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使社会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从政法部门“单打独斗”向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转变。

三是形成大投入的工作格局。去年,全县投入综治、、维稳经费近600万元,县、乡综治工作经费,基层综治干部岗位补贴,均按标准予以落实。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了社会治安视频监控、警务通信指挥系统等工程。在社会发展方面,全县投入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发展资金逐年增长。

(二)围绕一个思路,不断拓展加强社会管理的新途径

始终围绕“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工作思路,注重抓基层、打基础,抓网络、建平台。

1、抓好基层网络建设。在农村,普遍建立了治保会、调委会,组建了治安巡逻队,开展季节性治安巡逻。在乡镇镇区,普遍组建联防治安巡逻队。在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配备专职保安人员,成立护厂队、护院队、护校队,开展治安巡逻。在社区,实施“社区警务”工程,在设置社区警务室、配备专职民警的基础上,今年又拿出资金以购买公益岗位的方式招聘协警,充实社区管理力量。

2、抓好信息化建设。视频监控工程方面,去年已经在城区重点路段、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安装了监控视频探头和摄像机。通信指挥工程方面,公安机关建成了信息通信和指挥监控标准机房,配备了电脑、手持台、车台等无线终端设备。“大情报”研判工程方面,完成了110接处警与警务信息综合平台的对接,实行了每日警讯、每周研判、每月综述。

3、抓好“两实”全覆盖管理。从公安、财政、民政、统计、计生、劳动、建设等相关部门抽调专人,组成工作专班,深入住宅楼、写字楼、商业(饮食)网点等处所,开展拉网式清查登记,对所有的房屋逐一编号、登记造册、安装统一标准的门牌。

(三)突出一个重点,加快建立矛盾纠纷化解的新机制

坚持把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作为推进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从完善机制入手,抓小抓早,切实做好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促进社会建设和管理。

一是定期排查制。县里坚持每月排查一次,乡镇每半个月排查一次,村组、社区每周排查一次,重大问题及时排查,建立台账,落实调处责任,限期进行调处消号。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和敏感时期,都要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拉网式的矛盾纠纷大排查,落实维稳责任和措施。

二是开门接访制。在原局的基础上,将民政、司法、科技、公安等部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分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了群众工作局,建立了县“四大家”班子成员群众工作值日制度、“群众工作日”领导下访制度。乡镇场区和所有县直部门都实行了领导班子成员坐班值日制度。

三是领导包案制。对重点矛盾纠纷的调处和突出问题的处理,按照“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明确包案责任领导、责任部门,落实“五包”,即包调查处理、包协调督办、包落实到位、包稳控工作、包结案上报。

四是联合调处制。县群众工作局实行“1+X”、“1+13”管理模式,集中相关责任部门,实行联合办公,做到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共同做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工作。各乡镇(场、区)成立了乡镇综治维稳联动中心,搭建起综治维稳工作的新平台。

五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县委、县政府制发了《关于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凡重大事项,都要围绕可能存在的稳定风险,开展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评估,认真分析可能存在的不稳定隐患和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紧扣一个主题,不断开创社会治安工作的新局面

我们始终紧扣平安创建这一主题,大力实施“平安细胞工程”,着力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组、平安社区、平安学校、平安小区、平安大道等各项创建工作,巩固扩大平安创建成果。

一是注重治安防控。坚持警民结合、专兼联动、群防群治,大力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五大治安防控网络。即:街面巡逻防控网,社区防控网,社会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和特业防控网,有效堵塞违法犯罪漏洞。

二是狠抓专项整治。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中出现的治安问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治安专项整治行动。

三是保持严打态势。坚持把群众反映强烈的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犯罪,作为打击的重点,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

(五)实现一个转变,积极探索加强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强化管理,实现传统的约束型管理向平等型、服务型管理转变。

一是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对于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按照“管理全覆盖、信息全收集、事态全掌控”的要求,建立了人员信息库,坚持一月一次思想汇报,一月一次走访,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同时,采取免费培训、帮扶就业、扶贫济困等途径,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在城区,依托社区建立流动人口管理站,在计生、工商、房产、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设立了流动人口协管站,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建立了“以房管人”动态管控机制,全面推行房屋出租业主责任管理制度,落实房屋出租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责任,及时掌握情况,防止流窜犯罪。

社区治理新格局篇10

关键词: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实践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33-04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各项工作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早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管理的法律、体制、能力建设。”2011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2011年5月3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学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出:“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的安居乐业。”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报告又着重强调“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数,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广大职工群众既是国家的主人也是企业的主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群众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是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得到保障,如果这一最基本要求得不到满足,其他事情便无从谈起,更谈不上集中精力搞好企业工作。近年来,我们治安保卫办公室在社区中心党委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油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会议精神为指针,不断加大“零发案”小区创建力度,通过开展“物防抓落实、人防强管理、联防保平安”、“红旗门卫”创建和重点区域专项整治活动,有力的维护了中心城区治安稳定。

1加强领导,落实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以法律、行政、道德等手段,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根本方针,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协调解决综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建立完善综治工作的长效机制,为加强综合治理提供了组织领导保障。综治工作的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我们以创建“胜利大本营”为切入点,细化分解创建目标,采取中心领导包基层、物业公司领导包小区、基层领导包区块、个人承包责任区的办法,层层落实目标责任有效地调动起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分管综治工作的领导,每半月组织召开一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例会,认真听取基层单位的工作汇报,深入分析阶段性的治安形势,我们把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总体规划,纳入生产运行计划,与生产经营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中心党委对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到了思想上重视、工作上支持、资金上投入,综治战线员工的工作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人防、物防、技防水平显著提高。中心上下层层签订了社区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综合治理目标任务得到了层层分解,落实到了基层、岗位、人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社区生产秩序和治安状况稳定,较好地维护了广大职工和居民的根本利益。

2强化管理,治安防范体系进一步完善

我们不断深化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力加强综治队伍正规化建设,抓防范、保平安,全力遏制可防性案件,为居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2.1采取“军事化”管理手段,加强专业治安队伍建设

各治保队是小区治安的主力军,具有快速机动的特点,对不法分子有着强有力的震慑作用。一是强化“五个统一”,培植队伍的“军事化”作风。我们按照军事化管理的标准,严格执行“统一管理、统一内务、统一着装、统一装备、统一调配”,实行了一日生活“条令化”,培养队员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二是强化“两个快速”,提高队员的应变能力。在各治保队强化紧急出警训练和治安技能训练,做到“快速出击、快速反应”,不断提高队员的应变能力和整体作战能力。三是强化制度建设,打造纪律严明的警员队伍。近几年,我们先后制定了干部带班制度、日常工作检查制度、队员综合考评制度等,对社区治保干部职工的日常行为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四是强化专业技能,提高治保队的军事素质。中心在上半年组织了春季训练和军事比武活动,治保队员的军事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提高。为做好胜利油田发现50周年庆典活动的安保工作,在庆典活动中,社区特勤中队以严明的纪律、整齐划一的警容警貌给在场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管理局领导的好评。五是在综治系统开展了以“向管理局劳模刘志刚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四比四看”活动。作为队领导的刘志刚一心扑在工作上,舍小家,顾大家,主动放弃休息,和队员同吃、同住、同巡逻,时刻战斗在小区治安工作第一线。他的事迹在社区综治系统产生了巨大反响,一时间,比先进、学先进的现象蔚然成风。六是深入开展三基创建工作。为了改善治保队的生活环境,我们多方筹措资金对荟萃治保队、特勤中队的驻地进行了整体装修。装修以后的荟萃治保队在硬件配备上、日常管理上更加趋于正规化、军事化。今年,四个治保队还分别要保两个“金牌”、创一个“银牌”、创一个局优基层队,年底接受管理局的验收。

2.2加强治安制度建设,促进家委会管理规范化

家委会是加强社区治安的重要力量,为了搞好今年的家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通过自愿报名,民主选举、竞职演说等形式,产生了居民代表和家委会成员候选人,采取差额选举的方式,对18个“家委会”进行了调整、补选。改选工作结束后,新一届家委会及时制定了三年工作规划,并对成员进行了分工,同时,还狠抓了门卫和百户治保员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一是加大对门卫的夜间抽查工作力度,认真实行机动车辆出入登记制度,严格对小区车辆的三证查验制度,避免机动车辆被盗案件的发生;二是开展“红旗门卫”评比活动,对门卫内务和值班情况不定期检查,提高了门卫的规范管理水平;三是从聘用热心公益、责任心强、熟悉情况的人员担任百户治保员工作,作为安插在小区里的“眼睛”;四是加强对小区施工人员的管理,减少治安隐患。对进驻小区的施工队、施工人员全部进行了登记造册,并对施工人员采集了指纹,与施工队签订了治安消防责任书。五是以玉景花园、东利小区为试点实行门卫标准化管理,提升门卫整体形象,通过几个月的运行,这两个门卫整体形象得到改善,并为其他小区门卫树立了学习典范。

2.3加大治安投入,发挥物防、技防设施的作用

按照“能联则联,能封则封”的原则,积极引导各单位采取封闭、半封闭式管理。继续开展“四项大调查”活动,针对小区内破损的院墙、电动门、楼宇单元防盗门进行全面检修,对未封堵的边门视情况进行封堵。对现有技防设备使用状况进行自查,社区现有视频探头739个,损坏的84个,对重点部位的监控系统实施检修,保证其功能正常发挥。在进行改造的小区重点部位安装技防探头、监控设备,逐步实现“技防全覆盖”。

3多措并举,构筑群防群治防控网络

社区各单位牢固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工作理念,不断吸收广大居民群众自觉自愿参与到平安家园建设当中,使群防群治组织成为社区综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强化宣传引导,发动群众自主管理

为提高居民自我防范意识,各物业站通过举办治安防范图板和书画巡展,悬挂警示标语、条幅,发放“治安防范倡议书”,组织法律进小区巡讲等形式,广泛宣传防火、防盗、防骗等常识,引导居民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得到小区居民的热烈欢迎和主动参与。不少居民还积极主动参加义务巡逻队,每天配合治保队对小区楼宇、车辆以及进出人员进行巡查,对居民提供帮助。为发展壮大义务巡逻队组织,各物业公司加大了宣传力度,广泛组织有意愿、有能力的居民参与到义务巡逻队当中,并定期组织活动,还自筹资金为义务巡逻队员发放纪念品,调动巡逻队员的积极性。很多小区集体活动也优先推荐义务巡逻队员参加,通过各种形式使义务巡逻组织走向正规化、常态化。

3.2注重组织挖掘,发挥群众潜在优势

在重新选聘壮大楼栋长力量的基础上,我们积极组织楼栋长业务培训,全面健全完善楼栋长信息网络及管理制度,不断扩大楼栋长在居民中的影响力。同时,家委会定期组织楼栋长召开例会,及时通报有关情况,明确工作重点,深入做好普法、消防、调解、稳定等工作。各楼栋长充分发挥熟悉情况、好做工作的优势,深入居民家庭宣传治安要点,动态掌握出租房屋、暂住人口情况,及时检查、关闭单元门,督促居民将电动车、自行车规范存入车棚,有效增强了综治工作向居民家庭的渗透力,切实形成了楼前楼后有人巡、可疑信息有人报、治安乱点有人管、滋事上访有人控的全时空立体防控格局。

3.3落实责任义务,调动全员参与热情

为进一步增强群防群治力度,继续深入开展“红袖标”工程,物业站、家委会、环卫、绿化、义务巡逻队等协调配合,进入小区时,不但要佩带“红袖标”,还要严格执行“查、看、劝、帮、报”五字职责,随时掌握小区内的各种情况,发现可疑人员,及时和治保队联系,有力震慑和预防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4夯实基础,确保综治工作目标的实现

为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我们不断加强对基层基础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责任,切实担负起抓好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

4.1加强检查督导,落实消防责任

今年,我们进一步健全了消防档案,成立了防火组织,配备消防监控报警和消防器材,制定防火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8次。定期组织消防抽查,全年共组织消防检查42次,发现问题隐患26处,并监督整改完毕。我们把防火安全检查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坚持每季度对消防重点单位进行一次消防检查。不定期配合派出所对九小场所、出租房屋、易燃易爆和贵重物品的管理进行排查,对消防栓过期、老化、用电线路私拉乱接等隐患进行了整改。在组织消防知识宣传和培训教育方面,我们根据实际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职工培训,定期组织消防培训和实地演练。对基层单位的消防检查采取集中检查和经常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加油站、加气站、少年宫影剧院、体育馆等重点单位重点检查。参加了管理局组织的“11.9”消防宣传日活动,通过展板和条幅向过往路人宣传消防知识。在玉景花园住宅小区开展了“消防安全宣传教育进社区”活动,向居民朋友讲解了防火和逃生知识,并组织居民进行了灭火演练、消防知识有奖竞答,受到了小区居民的欢迎。针对出租户和流动人口,除了宣传消防自救知识外,还组织专业人员检查安全通道的畅通情况、消防设施的完好情况,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能力和逃生意识。

4.2加强法律宣传,提高职工法制观念

今年是“六五”普法的第一年,按照“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我们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为构建和谐社区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一是搞好职工的法制教育。要求基层单位每月普法学习时间不少于2小时,集中学习要有记录,并把学法、用法工作列入双月考核内容。二是发挥黑板报、宣传栏、互联网等宣传阵地作用,加大法制宣传的比重,提高法制宣传的质量,将法律知识和治安防范知识送进千家万户,增强了居民的治安防范意识,受到了一致好评。三是开办了两期治保人员法律知识讲座,培训人数达500人次。一期培训班主要是针对巡逻队员,提高他们自我保护、依法巡逻的能力,由管理局综治办领导用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正当防卫的概念、适用范围,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使队员们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打击犯罪,如何在打击犯罪中保护自己,对综治干部进行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四是“律师进小区”活动全面启动。为进一步深化法律进社区活动,胜中社区同鲁北律师事务所合作,以小区家委会为依托,在小区设立“律师服务站”,聘请了律师,定期为居民提供义务法律咨询,并以东利小区作为试点。9月份在东利小区举行了启动仪式,局综治办、鲁北律师事务所、社区有关人员100余人参加了仪式。“律师服务站”设立后,定期为小区广大居民提供义务法律咨询,定期在小区举办法律讲座、参与小区居民调解、居民办理诉讼等,引导小区居民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理性表达利益诉求。

4.3拓宽服务范围,全力做好幼儿园安保工作

为了加强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我们对社区20家幼儿园的门卫进行了检查,重点是对门卫的责任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值班情况、对讲机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现场进行了解决,并对修订完善了《幼儿园门卫管理制度》、《幼儿园安保人员执勤规范》。同时,我们还定期到幼儿园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掌握了幼儿园安全保卫、人员值班等基本情况,各治保队安排专人值勤,做好重点时段的安保工作。督导幼儿园做好教师、门卫的安全教育,制定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

4.4开展出租房屋和暂住人口入户登记工作

按照管理局的统一要求,从5月份启动新的出租房屋和暂住人口管理系统。为了尽快理顺出租房屋和暂住人口的管理工作,中心召开了专项会议,要求各物业公司户籍员按照上级下发的表格对出租房屋和暂住人口的信息进行重新登记,并录入微机进行统一管理。户籍员对原有的基础资料进行了梳理,针对管理局发放的表格进行了认真核对,已经掌握的信息可以及时填写,对于没有掌握的信息,重新入户进行登记。物业公司根据自身实际,及时抽调相关人员协助户籍员进行入户登记。

5开拓创新,创建“零发案小区”

为确保平安创建措施落到实处,针对辖区治安特点,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主题活动,增强了工作活力,促进了“零发案小区”创建活动的开展。

5.1开展“物防抓落实、人防强管理、联防保平安”竞赛活动

为深入贯彻局综治委《关于在社区开展“零发案”小区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积极落实中心思想政治工作暨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在全社区深入开展“物防抓落实、人防强管理、联防保平安”和“零发案”小区创建活动。旨在进一步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不断巩固群防群治、联防联治的治安防控局面,确保辖区一方平安,努力为职工群众营造安全、文明、舒适的居住环境,扎实推动平安和谐的“胜利大本营”建设。

5.2开展小区“百日无案件”竞赛活动

针对年末岁初、盗窃案件高发这一特点,为保障全国“两会”的顺利召开,胜中社区在全社区开展小区“百日无案件”竞赛活动。活动中,各单位采取“三位一体”交叉巡逻法(即电动巡逻车组负责主干道巡逻,自行车组负责小区支线巡逻,徒步组负责楼宇前后巡逻),形成了道路上有警车警灯,小区内有门卫、队员,楼宇间有红袖标的生动场面,不但有效震慑了犯罪分子,也有效地遏制了车辆被盗、入室被盗、抢劫、抢夺案件的发生,取得了明显成效。

5.3开展“红旗门卫”创建活动

为进一步打造标准化、规范化的小区门卫,提高门卫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门卫管理再上新水平。社区在物业系统开展“红旗门卫”创建活动。从9个方面对社区所有走车的门卫进行检查评分,有17个门卫通过了红旗门卫的评比验收。活动结束后,社区治安保卫办公室根据排名先后评选出10个门卫,授予胜中社区“红旗门卫”称号。对达不到“红旗门卫”标准的单位责令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的,社区综治委将进行通报批评,并纳入双月考核。

5.4开展胜中辖区重点区域路段综合整治活动

以“零发案小区”和“红旗门卫”创建为动力,深入开展“物防抓落实、人防强管理、联防保平安”活动。社区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大力加强周边环境治理。从5月份开始,胜中社区开展了胜中辖区重点区域路段综合整治活动。先后对辖区主要道路、广场公园、小区门前、幼儿园周边以及商业街、集贸市场等进行了多次集中整治,有效遏制了店外经营、乱设摊点等现象,使辖区的环境和治安秩序得到了明显好转。

5.5开展重点小区治安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针对胜中社区颐园小区的入室盗窃案件时有发生的现状,胜中社区与滨海公安局基地分局联合在颐园小区开展为期两个半月的小区治安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为切实加强对颐园小区治安综合整治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胜中社区与滨海公安局基地分局联合成立小区治安综合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通过专项治理活动,有效遏制入室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不断改善颐园小区治安秩序,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增强居民防范意识,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

6严格考核,确保治安措施全面落实

为确保社区绩效考核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我们不断健全完善检查考核机制,使综治工作各个环节得到有效控制。

6.1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

为规范各项岗位职责、岗位制度,我们通过达标验收等方式做到人人掌握制度、人人遵守制度,力争做到以制治企。我们坚持对综治工作实行双月考评、月度专项评比、日常检查、夜间抽查制度,每半月组织一次综治工作例会,每周通报一次日常抽查情况。坚持每月对辖区发案和案件查究情况在《胜中综治情况通报》中进行通报,对治安工作中“见义勇为”和抓获犯罪分子的人员进行奖励,并以综治委文件的形式予以表彰。为加强对基层综治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我们在基层单位实行两级领导带班制度,领导带班期间重点检查站队带班、巡逻和门卫履行职责以及辖区安防设施、设备运行情况。

6.2建立逐级考核机制,加大检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