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跨学科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0:32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篇1

首先,应该是个谦逊的学习者。彼得・圣吉在其著作《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所需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其中每一项修炼都需要我们去学习,虚心地去学习。作为语文教师为实现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结合“活动导研”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学习。

学习理科老师的“公式化”教学和操作性活动方式。数学教学中常会用公式推导法,这样得出结论的原因比较直观,便于记忆和下一环节的操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使复杂的语言表述变得直观易懂,比如:反问+肯定=否定,表示肯定形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反过来一样可以这样表达。这样公式化的呈现,利于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

有时让学生记忆一个知识,学生总是记不住,老师没有别的办法,只是让学生再花更多的时间来记忆。如果说记住也是学会的一部分的话,那么根据科学研究,动手操作是更有利于学会的。理科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让学生绘图、动手实验,很快的让学生学会了,这真的值得语文老师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考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否可以设计一些操作性的活动,让学生更容易、更快捷地学会。比如记住某句重要的话,我们是否可以创设一个活动,让甲学生说给乙学生听,或者讲授给组内更多的同学去听,并让他阐述之所以这么说的理由,让他在为别人服务的过程中思考、记忆、体验成功,从而更便捷地记住知识点。一味地花r间,肯定不是明智的做法,多设计一些操作性的活动,必然有助于语文学习。

学习英语学科的反复性操练。同为文科,甚至有语文老师觉得英语学科的教学思维深度尚不及语文,我们从其教学中有什么可学?其实不然。英语老师在教学中对一个语言点的教学反复的操练,直至所有人都掌握的教学方式是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借鉴的。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低,直接影响到其书面表达的能力。教材中的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我们俗称为“说话题”,过去都不用花时间去教的,稍一点拨,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确保不失分。现在的学生这样的题目失分很多,源于他们现在的生活更多的是与手机和电脑接触,与人的交流不够。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我们也需要像教小朋友说话一样,对有些离学生生活有点距离的句式要进行反复操练,切不可认为这个“简单”,不用教。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教学也需跟着变。从英语学科借鉴反复操练,有助于语文学科一些重要句式的掌握。

仅仅作为学习者,不能体现出语文教师在学习型组织里的角色定位。所以,语文教师更应该是学习型组织形成战斗力的能量源。

语文教师必须是正能量源,是促使这个组织会学习的“催化剂”。语文教师应该是个阅读者,广泛地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崇尚阅读,热爱阅读,应该成为语文人的标签。以这样的标签影响跨学科学习团队的其他成员,使这个团队更具有“学习”的气质。更广泛地阅读可以为组织的成长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信息源。除了在阅读上的榜样作用,谦逊地向他人学习,也可以成为这个组织的榜样。教师集体中不排除个别人有点“文人相轻”的习气,甚至觉得学科不同,有什么可学的。语文教师以自己的谦逊,实实在在地学习和实践,影响团队其他学科成员抛弃个人的偏狭,站在团队的角度思考个人的成长和团队的成长。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篇2

【关键词】跨文化;跨文化能力;大学德语教学;语言与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合作联系越来越密切,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传统的纯外语语言能力教学已不能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人们进行便利的交往。一方面,跨文化交际与沟通是外语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并且,语言教育实质上是文化传承与交流。另一方面,衢州地处浙江西部,在整个浙江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衢州学院要想吸引更多的学生,在教师教学方法上必须有亮点或者特色。因此,在德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教学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德语。

一、衢州学院德语教学现状分析

浙江衢州学院开设的大学德语是面向零起点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外语选修课,开设3个学期,每周2~3个课时,因为平时课时较少,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德语训练。为了尽快提升学生的德语水平,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训练听说读写,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课堂气氛就变得异常活跃,学习效果明显,适应现代德语应用需求。因此,传统的大学德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进和提高。通过总结以往的经验以及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探索一种互交式学习教学模式,除了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外语的能力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德语应用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教师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文的传授、语法、词汇中,学生操练的比重较少,即使操练,也是以语法、词汇为主,而不是针对真实市场环境中语言的正确使用,即使学生能够变换各种不同的句型,却不善于结合各种情景进行沟通与交流。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教学生语音、语法、词法和句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更重要提要求学生能用这门语言进行无障碍交流。所以,应采取一种适合学生能够熟练合理运用德语教学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德语的兴趣,而且能不断提升学生运用德语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语言的沟通方式多种多样,在沟通中产生的信息通过交际双方的处理,会产生多方面的意义。因此,德语教学不能停留在“传统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由于文化价值观、成长的环境、社会道德等因素的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就存在语义理解上的差异。同样的一个内容,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受到本国文化影响的。学习德语其实也是认知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了解得越深刻就越容易理解和掌握德语的表达方式。在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时候,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理解德语和文化的内涵。如果不了该国的文化习俗,就容易因为语言方面不适当的表现而造成文化冲突。

在德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认为如何发音、拼写比较简单,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正确使用所学习的语言知识。例如:Heutekommterzumarzt.(他今天去看医生)此处使用的动词kommen在德语中是来的意思,而不是去的意思。因此,在德语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了解词汇和语法,还要让学生懂得德语国家中的一些交际规范,体会中国人和德国人思想习惯上的差异,体会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用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才能适应实际的工作与生活。

二、改进衢州学院德语教学方法和措施

为了转变传统的德语教学理念,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德语人才,提高德语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德语的兴趣,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尝试。

1、基于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加速德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随着衢州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衢州学院的教学环境也在不断变化,面对其它本科院校的竞争,学校要求各专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实施不断创新,特别是对德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更多的学生学习德语,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关的改革创新。通过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德语教学的兴趣,符合企事业单位对德语人才的要求,按照市场的要求“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增强衢州学院德语教学的综合竞争力。强调德语沟通与交流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应用,为学习德语的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情景模拟环境,例如在每个班级设立德语角,每周固定时间开展德语交流实践活动,每个班级设计一个具体的主题,开展多轮次的情景模拟,增强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从而有益于学生对德语沟通与交流技巧的掌握。

2、基于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下,加强德语教师对外交流

一方面,外国语学院通过定期德语教师间教研活动展开交流与讨论,让不同的教师能够取长补短,及时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经验积累,提升德语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基于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下,加强衢州学院与兄弟院校的沟通与联系,定期选派年轻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德语教学氛围。鼓励年轻教师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转变德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位,推动衢州学院德语教学的发展。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定期的引入德语教学人才,通过开设讲座、教师座谈会、聘请校外专家授课、德语教师一帮一等活动,互相学习,有利于德语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德语教学方法,提高德语教学的质量水平,增强德语教师交流的目的性,提高德语教师交流的有效性,同时衢州学院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为年轻德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制度保障,激发德语教师的教学改革热情,不断完善德语教学方式,提高衢州学院整体的德语教学质量水平。

3、基于能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观

(1)课内知识模块化

目前大多数的德语教材都包含文章阅读、练习、语法、听力、词汇,由于教学模式传统,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德语语言环境氛围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们将教学内容整分解为不同的项目,每个项目都包含单词拼写、阅读理解、语法训练三个子任务。各个项目之间关联度高,德语在不同环境中的应用,例如:朋友之间打招呼常用Grü?dich,而对长辈和尊敬的人则常用Gutentag。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从日常生活交际中提炼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如问候、介绍、约会、看病、问路、购物、邀请等,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对话,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实践活动的目的。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词汇进行训练,最后让学生总结词汇在不同情况下运用的规律,为学生创设多种反映文化差异的情境。

(2)课外学习常规化

大学的德语课程每周仅一到两次,为了巩固课堂知识,我们在课后开展《德语写作》和《德语阅读》两个能力训练。为了更好的完成训练,将学生进行分组,形成了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带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小组,训练结束时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顺利完成任务,而那些德语沟通表现优异同学,在沟通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而且增强了自信心,团队合作的能力得到提升。教师还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来丰富课内所学知识,例如在语音学习阶段为学生推荐德语门户网站,让他们听德语歌。另外还增加德语电影鉴赏,重在文化导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课余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促进了学生德国交际与沟通技能的提升。

三、结语

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德语教学与应用的环境在不断变化,特别是随着浙江区域经济的发展,市场需要各式各样的德语人才,对学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结合相关的知识,基于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视角对学校进行德语教学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的观点,希望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水平,能让更多的学生在德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效率,更快的适应市场对德语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LoscheHelga,2000:interkulturelleKommunikation.2.auflage.ausburg.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葛艳,朱建华.大学德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06).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历史内容外语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历史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起源

跨文化交际研究最早可追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二战后,美国政府发现本国派出的外交官员不仅外语基础差,而且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也不太了解,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在此背景下,美国国会于1946年通过了外国事务法案成立了外交学院,美国最好的语言学家和文化学家受邀定期为外交官员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语言学家GeorgeL.trager和文化学家edwardt.Hall被公认为其中举足轻重的两位人物。trager对于语言培训方法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观点独到,论述精辟。Hall最早提出了“跨文化交际”一词,被公认为跨文化交际之父。他的经典之作theSilentLanguage(1959)被看做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

60年代起,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程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开设。60年代中期,在匹茨堡大学的一批学者组织了研讨会,组成了一个研究中心,DavidHoopes主编并出版了《跨文化交际学读本》。在当时论著缺乏的情况下,这本书在教学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70年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协会正式承认跨文化交际学这一领域,并在协会下而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分支,言语传播协会在协会下也成立了跨国与跨文化交际委员会,并确定1970年为“跨文化与跨国言语研究交际年”。1983年Gudykunst的interculturecommunicationtheory:Currentperspectives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从此,以Gudykunst及tingtoomey为首的一批跨文化研究学者开始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目前,跨文化交际已经形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科学体系,在美国有约130多所大学已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程。跨文化交际涉及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民族学、大众传媒学、美学、宗教学等许多领域,并成为其研究方向之一。相关论文与专著层出不穷,充分显示了跨文化交际学作为新兴学科的勃勃生机及适应时展需要的本质特点。

二、跨文化研究主要内容

概括起来,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研究、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交际过程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基本概念研究主要包括:文化和交际、跨文化交际、文化身份、民族主义思想和民族相对论思想、成见、交际风格、文化调试七个方面的研究。

文化比较研究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这类研究主要包括高语境-低语境文化、多元时间-单元时间文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强不确定回避-若不确定回避文化等。

任何形式的交际都是一个讯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影响跨文化交际讯息编码和解码过程的因素及复杂程度远远多于或高于一般同族文化内部的交际。感知和归因、语言和非言语交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交际,包括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过程。

三、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外语教学可以被当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以国内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历程为例,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制定了学大纲,实施四、六级考试,这些都对英语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出版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里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要求,国际教育界也一直在倡导“toknow,todoandtobe”。我们的外语教学应紧扣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

四、小结

跨文化研究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是作为时展的产物,作为跨学科的典范,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形势等起到推动和稳定作用,对于个人的生活体验及世界观的改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对很多其他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尤其是外语教学者的工作提供了启示。

【参考文献】

[1]Guo-mingChen,willianJ.Starosta.跨文化交际学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篇4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

0引言

在过去的20年间,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概念逐渐进入了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受到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目前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Bryam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含知识(文化意识和洞察力)、对不同文化的正面态度和文化情景中得体的行为。Fantini主张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文化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和语言能力。wiseman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与来自其他文化的成员进行得体、有效交际所需具备的知识、动机与技能”。综合上述几种定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中与来自其他文化成员进行得体、有效交际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知识、意识、技能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外在的技能和知识,而且包括内在的情感;不仅包括关于本族文化和目的文化的知识、技能,而且包含了对两种不同文化现象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思考。

1研究方法

本文在河北省秦皇岛市高等院校选取500名非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合使用质与量的研究方法,通过大样本的问卷测试与调查,获取非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包括文化意识和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等情况。

2调查过程、结果与分析

2.1关于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调查

本次调查借鉴了付永钢、李天行在《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的部分调查内容。测试内容分成7个部分,从英语国家的知识(3项)、社会价值观(3项)、时间观念(3项)、社会规范(3项)、会话原则(5项)、言语行为(6项)、非言语交际行为(3项)等方面考察非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最后将每一部分所有错误的或对跨文化交际不利的答案加以统计,计算出每一部分的平均错误率。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答卷476份,回收率为95.2%。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结果比较客观可信。

表1

调查显示(见表1)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掌握不多,尤其是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部分了解甚少。价值观对人类活动起着规定、指令的作用,它确定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标准,指导人们的道德取向,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因此,学生不了解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势必会成为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目前多数的高校中,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导向。应试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出现“高分低能”,加之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性不强,导致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强。在参与调查的几所高校中,大学英语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大班教学的模式,平均每个班级的人数为70,人数多,学生开口练习的机会少,与教师的互动频率低,英语学习和交流的真实环境难以保证。

此外,教师不善于灵活运用跨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从目前情况看,多数英语教师还不能掌握各种现代教学法,特别是还不太善于根据具体教学目的需要选择各种教学法中最适用的部分。教学中偏重语法和句法,偏重语言交际,忽视文化因素以及非语言交际。教学中往往注重书本(下转第128页)(上接第124页)知识,而对如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西方文化和获取跨文化交际知识,对拓宽学生知识面重视不够,方法不得当。

2.2关于跨文化意识的调查

本次调查对非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就跨文化意识发放问卷调查表。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答卷482份,回收率为96.4%。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结果比较客观可信。

表2

问卷调查显示(见表2)非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普遍能意识到跨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并对跨文化实践持赞同的态度,但多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强。在调查学生与外国人交流产生的障碍时,有72%和49%的学生把交流不畅归结于自身的词汇量不够和口语表达不充分,只有23%和36%的学生选择了思维定势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这些都说明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够强烈。熟悉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需要依靠教师的正确引导。由此可见,课堂中教师的指导和课堂外学生对文化的学习,对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很重要。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篇5

传统的教研组建设以学科为基本单位,将同一年级、相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共同体。近年来,随着学生人数的减少,农村小学的教学班数和教师也在不断减少,很多农村小学的教研组建设呈现出以下新特点:(1)跨学段建组。比如:由小学所有学段的语文(数学)教师组成语文(数学)教研组。(2)跨学科建组。比如:由小学一年级的所有科任教师组成一年级教研组,二年级的所有科任教师组成二年级教研组,依此类推。

跨学段建组和跨学科建组各有其利。跨学段建组有利于增强学段之间的衔接研究,特别是课程改革之后,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个学段之间的教材衔接问题凸显。研究不同学段之间的教材如何衔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结构关联,更准确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跨学科建组有利于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打破学科界限,拓宽研究视野。但是,跨学段建组和跨学科建组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1)主题分散。为了兼顾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要求,有的教研组设立了很多研究主题。但是教研组每学期的活动次数是有限的,主题过于分散导致研究无法深入,只能浅尝辄止。(2)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为了克服主题分散问题,有的教研组尽量减少研究主题的数量,但这样就无法兼顾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要求,使部分教师成为只“参加活动”而不“参与研究”的人。比如:一个农村小学语文教研组将研究主题定为“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规范化水平”,这个主题适合小学低段教师,但不适合中、高学段教师,因为对于中、高学段的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学生预习及自己读书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等,才是研究的重点,才是他们最关注的。(3)研究的针对性差。为了防止出现上述问题,有的教研组只研究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共性问题,忽视了常规教学中很多实实在在的个性问题。

笔者以为,农村小学应该取消跨学科建组,回归传统的按学科和年级设立教研组的做法。对于规模特别小的学校,可以采取跨学段建组的办法,但跨学段的幅度应该尽量小,比如设立低段语文(数学)教研组、中段语文(数学)教研组、高段语文(数学)教研组。回归传统的教研组仍可以进行跨学科或跨学段的研究,但必须以研究本年级、本学科中的问题为主,这样既可以避免跨学段建组和跨学科建组的弊病,又可以充分发挥跨学科或跨学段研究的优势。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篇6

“在近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蓝图中,‘人文性’,‘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崔新建,2003)在西方,“人文”一词的提倡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中兴起。随着西方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人文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强调的是以人的理性思想为主,尊重科学,是与西方宗教对抗。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便捷和舒适的生活,却带来环境污染、人类道德败坏等社会问题。“人文性”提出是与“科技”相对立,并且使人们平衡发展。“人文素质”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更多的是关注人文精神需求。由于它的人文性,人文素质教育在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解决问题和创新上有很大作用。为适应社会需求,高校(本科为例)开设许多以实用性为主专业,如机械、自动化、汽车工业等专业,为生产型工厂提供了大量人才,同时在一段时间内促进社会快速发展。但却使得“许多工作者成为了一个会用电脑操作机械的机器人”(张汉熙,1995)而非完整意义上的创作者。为了使现代大学生成为一个完整个人,在高校开展人文教育是必然的选择。

二、跨文化教育学的发展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为什么要选择跨文化教育课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呢?在现代教育界,大家对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其成为国际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这也是人文素质的内容。社会对人才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也有要求,尤其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学历人群。跨文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国家首先发展起来。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以及研究内容不同,学习和研究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动机也不尽相同。19世纪的美国被称为大熔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成为美国公民,在带来文化多元化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不同民族与种族之间的矛盾,这就为跨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大量机会和研究资料。到了20世纪,美国经济迅猛发展,且与其它国家之间有了密切商业合作关系。显而易见,美国跨文化教育目的是为了消除种族之间的偏见,使不同种族之间交流更顺利,进而实现经济合作上商业价值。跨文化教育学在西方受到极大地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功,但都是建立在实用主义目的上,却忽视了其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由于跨文化教育学所涉及的学科非常丰富,包括语言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人类学等学科,使得大学生在接受跨文化教育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地理、历史、习俗、文化等知识从而获得人文知识,进而使其在人文思想上得到极大地丰富。

三、跨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跨文化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改善自我认识等方面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提升作用。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文化素质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那么,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给学生传授文化教育。在课堂上进行跨文化教育时,通过视频或者现场模拟等方式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其他国家的文化,并让他们将本国文化与之进行对比,可以使学习者理解其文化内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例如,当以英语为第二外语中国大学生在进行跨文化教育时,在切身体会到西方国家文化素养后,会重新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文化的对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就会将他国的文化素养重新整合到自己的文化内涵中。跨文化教育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一直是人文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没有了创新,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没有了活力。跨文化教育学并不是静态传授知识,它是一门动态的学科,是介于文化知识与交际活动之间的应用学科。正如Breen&Candlin(1980)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关到遵从某种规范,而且也关系到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它既是遵守规范的活动,又是创造规范的过程(刘学惠,2003)。外语学习者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并不是把书本上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倒背如流,而是通过观察对方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后作出相应判断,灵活变通地应用所学知识,使双方交流达到预期效果或目的。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也需要学习者创新思维,才能使人类复杂的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国内没有跨文化交际经验的外语学习者比较多,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会表现出紧张和焦虑。如果为他们提供跨文化教学设备,使他们面对现实场景并感知文化差异,让他们意识到文化知识只是基础,在现实场景中如何解决问题才是中心。同时,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这一主张也正是人文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四、结语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全球化成为了新时代的趋势,而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在国际交流中具有关键地位。但是由于中英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导致语言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我国稀缺具有深厚英语文化内涵的语言人才。针对这一情况,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英语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积极意义

(一)激发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教师将句型、单词以及语法等知识与英语文化进行融合,并且向学生讲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建筑、礼仪、方言、艺术预计音乐等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学生普遍存在的“中国式英语”现状。

(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实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文化背景的介绍,从当地习俗和文化背景为教学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形成英语式思维,进而在于外国友人的交流中,实现准确、无障碍的交流。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层面

我国教育部门和英语教师虽然认识到跨文化教学的关键性,但是在教学中依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更加重视语法、句型等知识点的传授,没有在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同时,跨文化教育需要教师根据深厚的文化修养,但是当前,我国英语教师的个人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

(二)学生层面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更加注重英语基础知识学习,对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知之甚少。同时,学生没有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过四六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进一步丰富英语教材内容

想要提高学生对语言发展和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进而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定要以英语教材为切入点,进一步丰富英语教材内容。这是了解和熟悉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关键。在跨文化教育中,英语教材的编排和选取十分关键,需要在教材中体现中西文化差异,并且将这种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应用中。教材中的对话情境要更加贴近真实的交际情境,尽量还原实际生活。同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的,扩展学生的跨文化信息量以及语言知识,将文化背景和语言学习进行有效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跨文化交际是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沟通的能力,因此,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在注重写作、语法以及词汇知识的同时,还要添加适当的跨文化内容。在提高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文化背景包括诸多方面,涉及到体育、民族、文艺、音乐、科技、教育、政治以及宗教等领域,想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学生要摆脱我国传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在交际中运用英语式思维去思考。同时,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关乎词汇量,还取决与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认同感。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渗透英语文化,教师要根据英语特点和教材内容,采取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多元的教学模式,在语言学习中渗透文化知识,进而强化学生跨文化意识。[2]

(二)强化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知识的传授者,扮演着关键角色,想要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因此,教师一定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丰富教学经验,突破传统的语言知识传授,要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以及有针对性的融入文化背景。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定相应的文化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进而体会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实践中认识到语言应用的不同。在情境模拟中,教师要适当的穿插语言规范和文化对比教学,在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体会到中西文化的不同。[3-4]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教材内容的筛选,尤其是一些体现中西文化的内容,要进行重点讲解,并且组织学生开展交流互动,寻找文化和语言之间的联系,师生共同探讨英语文化内涵,在强化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开展选择性、创造性以及主动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语言训练,在仿真的情境中实现跨文化交流,掌握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体会,促使学生熟练以及灵活的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进而形成跨文化意识。[5]

(三)积极组织英语教学活动

在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而学生在多年的英语学习中,从电影、网络、动画以及书籍中也可以接触到英语文化,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形态、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模式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授并不能满足学生的英语需求。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形态以及民族发展的不同,文化与文化之间存在冲突,教师要引导学生辨别不同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西方文化虽然有独特的魅力,但是也存在一些负面思想。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到不同形态的文化,文化层次和来源不同,学生很容易受到一些负面思潮的影响。[6]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化引导,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辨识力,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思想,而摒弃一些负面思想。同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做到与时俱进,通过容易接受以及科学有效的活动方式,整合中西文化资源。在渗透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思想优先、科学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化观,进行批判性的引用和思考,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辨别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包容能力[7]。

(四)采取多元化的英语教学方式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逐渐广泛。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是高等院校英语教育创新的发展趋势,符合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教师通过微课的形式,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将教学视频、教学音频以及教材内容充分结合,为学生提供课下的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英语电影、英语歌曲以及英语节目,让学生形象而直观的体会到中西文化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意识和风土人情,激发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通过信息化和科学化的教学,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平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任何一个社会、民族以及国家的语言都具有深刻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充分了解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才能在交流中准确的使用语言。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体验中西文化差距,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进而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符合时代需求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珏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英语广场,2016,04:83-84.

[2]商金芳,李清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13,03:43-44.

[3]赵伟.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5:142-144.

[4]柏涛.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看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海外英语,2016,11:40-41.

[5]杨丽君.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4,23:150.

[6]师瑞芳,张婧.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08-110.

[7]杨东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1:107-108.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篇8

1大学英语加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由于社会文化不同使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语言表现形式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交流环境中,由于文化认知不足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根据科学统计,文化错误现象出现的频率要远远超过语言错误现象,并且语言技巧出现失误至多会造成词不达意,不能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而文化错误往往会使跨文化交流双方产生严重的误解。只有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才能有效的避免这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英语文化具备一定的认知。同时,加强文化领域的教学可以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表达技巧的提升。此外,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1.2加强跨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贸易顺利进行、国际事务的处理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国的国际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还要充分了解国外的文化以及交往礼仪,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为了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的力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

1.3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是一种社会型动物,每个人又拥有特定的社会角色,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就必须使自身适应社会,不断加强自身对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以及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提升社会阅历,从而塑造适应自身的情感、经验、知识、能力,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道德。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的社会交往对象以及社交方式都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跨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有效的促进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

1.4加强跨文化教育是实现民族自立自强的需要

目前,中国经济在国际上仍旧处于弱势地位,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就必须不断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交往也越来越频繁,面对异域文化,中国对于了解国外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跨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英语文化的距离,另一面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有鉴于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5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我国对于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认知与了解,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创新探索,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可以说,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进步关键性措施。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环境也在随之变化,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可谓意义重大。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会增加,国家对于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必须重视跨文化教育。其次,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促进本国经济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英语是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

2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现状

2.1教师缺少跨文化教育意识

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都没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的相关语言培训及生活经历,对于英语语言的教学只停留于语音、语貌、语法、句法、篇章等方面的教学,教学内容多以考试所涉猎的内容为主,可以说应试教育的理念大于通识教育。由于缺少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习俗的切身感知,导致其对教学中所出现的跨文化问题不是十分敏感,往往不会提及或一句带过,不会深入挖掘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内涵,不能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联系事实热点、社会信息将跨文化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不能透彻地分析两种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源及应对策略。这种“重语言输入轻文化输入”的教学现象,导致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

2.2教材中跨文化教育教学内容所占比重低

大多数高校英语教材的编写侧重于词汇、语法、句法、篇章、写作等方面的训练,内容紧密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范围,应试教育的目的性强,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教学实用性的要求。教材中涉及跨文化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虽课文内容涉及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在课文之外未做扩展,没有进一步介绍跨文化的知识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忽略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3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的主体力量以国内教师为主,且少有海外留学或进修背景;教学中能匹配英语外教的高校所占比例也不是高;学生第二课堂的英语活动也缺少跨文化教育的锻炼。因此,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导致了学生接触跨文化教育的资源有所局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解决,当学生真正面对跨文化问题时,会产生理解困难,无法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无法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3.1平衡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教育

在进行语言课的教学时,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民族文化生活相关的知识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了解认知语言文化的规则以及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当前阶段,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于跨文化教育缺乏详细的规定,导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缺乏一定的指导,在英语教材中关于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想要顺利的实施跨文化教育,就必须使英语文化教育与纯粹的语言知识的教学达到一定的平衡。首先,国家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添加跨文化项目,为跨文化教学做出指导。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技能的同时,也要强化培养跨文化教育。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经验和成果,明确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跨文化教育内容,确保跨文化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持久性。以此为基础,可以在教材编写时添加一定数量的文化知识,切实落实跨文化教育,改善教材偏重语言知识的状况。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的积极效用。高校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是英语文化的传播者,高校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有关跨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内涵,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树立中西方文化观念,客观公正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积极引导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同时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集合起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共同提升。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能充分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案例进行解析,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国外媒体,如报纸、新闻、电影等语言材料,将英语知识的教学同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相结合,通过对比分析及延伸,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及习俗,真正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3.2将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交流实践结合起来

想要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切实提升,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对此,教师集合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材料,有针对性的设计案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讨论分析。第一阶段:组织学生通过阅读熟悉案例,获取语言文化知识,提升阅读能力。第二阶段: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探索。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对学生的辨识能力以及判断能力进行锻炼,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第四阶段,教师针对实践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精准。教师也可以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挑选一个主题,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语境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拓展课外英语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期兴趣为根本动力,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标。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找出存在的差异,分析其根源及原因,找出将差异或矛盾缩小的办法。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寻找文化差异,有意识地感知,真正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3构建跨文化教育多维平台

由于跨文化教育不仅包含英语学科的专业知识,还涉及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构建跨文化教育平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高校可以对英语学科的课程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设置一些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一个跨文化知识学习的课外平台,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的英语课堂还应积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其次,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整个大学教育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堂及课外的跨文化教育确实有限,且英语语言的学习无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求学过程。学生一旦结束了大学英语的学习,就会降低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别说积极主动培养跨文化知识了,因此在专业课中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讲解十分必要。例如,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就可以在讲授专业课时适当的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再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专门为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提供服务的网站,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激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兴趣,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将其所整理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案例分析、优秀课件等资源到网上,使学生在课下也方便下载,共享学习资料。最后,高校可以通过与跨文化相关机构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锻炼自身的能力。跨文化知识的获取并不能仅仅凭借书本上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解而真正获得,其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必须要到实践中去。因此,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积极的参与者与主体者。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的工程,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真正实现高效、切实可行的跨文化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更应主动担负起改变现状的重任,教师只有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才能有效的落实跨文化教育,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作者:国佳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参考文献

[1]尹立颖.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学刊,2015(11):34-35.

[2]刘珊珊.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渗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247.

[3]董兵.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培训,2016(8):159.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篇9

多元文化背景下,每个民族的文化都需要被尊重和认可,尤其是在当今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愈加频繁,各个文化族群的人们能否进行充分交往并逐步相互理解、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是否具备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多元文化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探索。

自edwardHall于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一书以来,跨文化交际学已经由各领域学者的共同努力,业已发展成为一门广泛涉及哲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美学、宗教、大众传媒和国际贸易等相关学科的显学,成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跨学科课程和研究热点。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Gudykunst及tingtoomey为首的一批跨文化研究学者开始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仅美国约有一百三十多所大学已经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有的高校开始授予跨文化交际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我国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的外语院校近年来增加迅速,跨文化交际教材也出版多部。但是,跨文化交际课无论在本科层次或是在研究生层次目前都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授予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还在探索探讨之中。笔者根据国内外的资料对本科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内容和教法作一探讨,这里谈的主要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一些想法。

二、国内外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国际上文化研究浪潮的推动,同时受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学、汉语文化语言学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理论的启迪,使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也使人们渐渐认清了这样一个真理:外语教学只传授语言知识是不够的,甚至是有害的;语言教学必须与相应的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现代教育的既定目的。

在美国,StevenBeebe和thompsonBiggers在美国大学中就跨文化交际开课情况作过一次调查,发现该课程采取的教学方法按采用多寡排列如下:讲课(lecture);小组讨论(smallgroupparticipation);个案研究(casestudy);学生报告(studentreports);客座教师演讲(guestspeaker);电影(videotapes);小组报告(smallgroupreports);角色扮演(experientialactivities);实地调查(fieldworks);其他(others)。

调查显示,美国大学中使用社会互动(socialinteractionapproach)最多,所谓社会互动指的是通过研究文化差异对于交际产生何种影响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Beebe&Biggers,1986)。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文化教学或文化移入(胡文仲,1992;李润新,1994)。此前的80年代通常称为“文化知识课程”,专指为学外语学生开设的诸如所学语言国概况课,国情知识课,文化知识课或背景知识课等教学科目及其教学方法。90年代起其内涵才有了新的扩充,指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所学语言国的国情文化知识及语言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及方法。尤其是语言文化因素的教学,使学生在解决说什么的问题后进一步提升其语言的实际能力,防止和克服“社交语用失误”(何自然、阎庄,1986),及因不了解谈话双方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有效解决怎么说、怎样说更得体的问题。后才有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可见,相比美国针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相对成熟的教学理论及方法,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在探讨和摸索阶段。特别对于开设该门课程的学校而言,在开设课程的基础上有效地研发教学方法是提升该门课程有效度的必然之举。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遵循原则

国内外学者都有诸多论述涉及语言教学的基本准则.比如,我国的束定芳,庄智象(1996)提出文化导入必须遵守实用原则,阶段原则及适合原则.赵贤洲(1992)将文化教学的原则表述为阶段性原则、适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等。根据胡文仲教授的“跨文化交际”说,结合外语教学的文化交际研究主要的九项内容,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交际性原则

从语言的交际概念角度而言,需要教学的只是那些容易使中国学生在理解和使用上产生误解以及可直接影响其进行有效交际的交际文化知识。就具体词语来说,遵循交际性原则,重点教学的交际文化内容应是反映目的语词语的民族文化语义部分。

2.背景认知原则

文化背景原则是应用语言文化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所学语言与母语之间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是他们掌握所学语言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因此,跨文化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以所学语言的文化知识为背景,深刻揭示隐藏于语言和非语言形式与意义之外的文化内涵,以有效解决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生成的制约因素。

3.渐进性原则

外语教学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和循序渐进进行的。因此,文化教学也应遵循这个学习规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按等级同步进行。这就意味着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系统地根据学生程度安排文化学习目标。比如说在初级阶段教初级的交际文化,而在中、高级阶段,就要安排相应程度的交际文化。

4.典型性原则

实践证明,交际文化因素中掺杂着许多非典型的文化现象,而我们所要教学的应该是目的语国家共通的文化知识和模式,而不是某一群体的文化或地域的文化,更不是个别或单独的文化现象。当然,我们也要顾及语言本身和非语言所承载的典型性民族文化。

5.适度性原则

根据教学任务和目的的需要,合理地教学所需要的文化内容,而不是无限制的或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文化教学。适度的标准,最好是教学中遇到文化障碍时只根据此时此景的障碍而进行必要的背景文化介绍,其面和度可适当放宽一些,以便为今后遇到相同或类似障碍时提供思路。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

笔者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提出几点意见。

1.交际教学法

英语交际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兴起的外语教学法,强调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按照此教学法的要求,教师必须灵活处理和深化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设计教学任务,把教材的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变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任务,师生共同投入使学生逐步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基于此,教师可设计一些符合实际的主题和范围,了解不同环境下的语用交际规则,讨论有关的社会文化问题,以达到原文化学习的目的。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交际文化氛围,使学生有意识地置身于所学语言国典型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通过多媒体、网络、电视、幻灯等播放外语录像、外语电影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邀请跨文化交际人士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外语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这些情景,扮演各种不同角色,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双向式或多向式的交际方法进行教学,加深对异族文化的理解,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全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对比讨论法

将相应的外国文化知识进行横向对比,有效进行文化渗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概括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将外国民族,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与中国民族的特点进行对比。(2)将中外节假日典故和由来进行比较。(3)将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礼仪寒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中外文化对比。(4)中高级阶段可进行东西方人们在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比讨论。选择一些明显带有文化差异的项目让学生操练,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一个操作是可以进行代入教学,即学生将自己代入到角色里进行对比和讨论中;另一个操作是可以让学生以报告或演示的形式进行汇报,明确地梳理中外这些方面的不同点。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加深跨交际中应遵循的不同文化了解。

3.案例教学法

对“跨文化交际”课堂而言,案例教学可以作为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选材上,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影视,文学作品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在操作上,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导演、配角,起引导、组织和纽带的作用,而不应该是评论家与仲裁者。教师要真正在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点拨、引导作用。

五、结语

不论从意识形态,还是从社会制度,在两个民族之间总是存在着文化差异。在中国进行外语教学,中外文化间的差异是可想而知的。有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定还不足以很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的目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是确保课程有效进行的必要手段。通过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讨论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达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相信随着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课程研究的深入,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符合我国实际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Bebee,S.a.,&Biggers,t.thestatusoftheintroductory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urse.Communicationeducation,35,56-60.

[2]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1992年第一期

[3]李润新“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4]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外语与外语教学》1986年第3期

[5]赵贤洲“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篇10

关键词:中职英语;跨文化意识;必要性;困境;途径

一、跨文化意识与中职英语教学的密切联系

高水平的中职英语教学是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寻求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因素,跨文化意识的及时融入又直接影响着中职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融入跨文化意识是保障中职英语教学活动质量的关键因素,中职英语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实现得益于跨文化意识的积极参与,实现高水平中职英语教学工作是融入跨文化意识的根本目标。因此,二者的内在关系就在于,通过跨文化意识的有机融入,使中职英语教学工作的各个目标实现受益,使其各个环节都如期落实,确保教育效果的实现。同时,高水平的中职英语教学也将促使跨文化意识更加深刻地运用于英语教学活动中,拓展跨文化意识的内涵,使其更为全面地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跨文化意识与中职英语教学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中职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意识的困境

1.学校过分关注学生成绩,忽视了跨文化意识的融入。首先,很多中职学校都想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却严重忽略了跨文化意识的存在,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是没有办法体现,致使学生的英语能力被严重限制。其次,学生普遍无法意识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的重要作用。在学生眼里,英语学习难度非常大,逐渐对英语学习丧失了信心。

2.教学方式、方法不得当,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英语教师还是一味运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不起来,加重了对英语学科的厌倦感,影响教学质量,渗透跨文化意识更是遥不可及。

3.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差,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上的英语对话练习中,大部分学生显得格外拘谨,心理紧张,无法进行熟练的英语沟通,也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较低的语言沟通水平,势必影响跨文化意识的融入,影响英语技能水平,将来学生可能会因缺乏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影响择业方向和就业质量。

4.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影响跨文化意识的融入。目前,很多学校的中职英语教学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设施,很多中职的教学设备设施不齐全,导致教学手段跟不上教育发展潮流,学生很难通过影像资料等全方位地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文化差异等内容,严重制约了跨文化意识的融入。

三、突破困境的有效途径

1.让学生懂得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明确英语在他们未来学习工作中的作用,这样学生才会对英语跨文化意识有一个全新的思想认识。同时,还要理解并消除学生对英语课的恐惧感,注意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英语教师应当摒弃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注重科学教学方法的积累。教师具备优良的教学技能,才能轻松地驾驭课堂,将自己的教学理论素养综合地反映出来。英语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接受能力等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活动,使跨文化意识得以深入落实,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中职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应当被重视起来。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同时,教师自身也应当热爱学习,利用课余时间主动钻研英语,积累崭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为提升英语教学水平提供保障。

3.创造良好的交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我国其他民族或外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习惯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并完整地表达出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表达技巧,使跨文化意识真正落实在教学活动中。

4.努力借鉴外国合理之处,完善教学硬件设施设备。只有具备符合中职英语教学发展需要的硬件设施设备,才能保证英语教学呈现良好效果。因此,我国中职英语教学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的科学经验,努力完善实际教学所需的各项硬件设施,弥补我国中职英语教学在这方面起步晚而产生的不足,通过设备设施使跨文化意识实现及时融入,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契合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英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方式的推陈出新,使跨文化意识自然恰当地体现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学生扎实掌握英语知识,顺利完成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邹玲平.探析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