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6:22

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篇1

本文在分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技能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课程优化设置策略,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课程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2.1.1课程类型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一是公共课程;二是专业课程;三是实践课程。由此可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没有摒弃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设置模式,将三种类型的课程教学分开进行,缺乏相互配合和联系。这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类型设置容易导致文化课程与实践课程对立,课时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以及课程结构与实际工作脱离,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2.1.2实践课程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会将实践课程集中安排在某个学期内完成,与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不符。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安排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分批实习,一部分学生接受文化课程教育,另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实习,然后在后半个学期相互调换。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条件有限,教师资源、设备资源都不能满足实训要求,很容易导致实训课程只是流于形式,制约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2.1.3选修课设置不合理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但是,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实践选修课程较少,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根本没有实践选修课程,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实践选修课程受到教师资源、教学设备、预算经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果高职院校存在缺乏教师资源、教学条件有限等问题,必然会导致实践选修课程设置较少。第二,由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实践选修课程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教育管理部门对实践选修课程的开设缺乏有力支持。 

2.2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 

2.2.1课程内容严重重复 

目前,大部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存在严重的重复性,课程内容重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知识点教学存在重复。例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心理学》属于一门交叉学科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是心理学相关知识。但是,为了增加整体学时和学分,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还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导致两门课程存在严重的内容重复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地重复讲述知识点;第二,同一知识点的多角度解释。由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多个学科,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等多个学科,但每个学科的知识背景截然不同,容易造成同一知识点的多学科多角度解释。例如,针对“旅游”理论概念的讲述,在不同学科课程内容的解释完全不同,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概念混淆问题。 

2.2.2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却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互脱离。首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过于落后,教材版本偏旧,教学内容中缺乏旅游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其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仍然采用普通高等学校的教材,理论知识过于抽象,缺乏实践性;最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以理论知识讲述为主,缺乏实际案例分析、工作岗位情境模拟等教学活动。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优化建设 

3.1课程结构的调整 

3.1.1重新设置课程类型 

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知识拓展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基础文化课程等。高职学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掌握基础文化知识。专业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包括旅游管理学课程、旅游地理学课程、旅游经济学课程等。高职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对旅游管理知识的理解层次。知识拓展课程主要是组织学生开展区域性旅游知识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旅游行业相关的知识,提高对区域性旅游文化的理解层次,帮助学生形成宏观的职业旅游管理意识。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包括顶岗实习、阶段性实训和毕业设计等课程,高职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提高自身实践操作水平,进一步促进学生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技能水平的提升。 

3.1.2增加实践课程时间 

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充足的实践课程时间能够使学生锻炼个人实践技能,有利于学生就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包括综合实训、阶段性实习、顶岗实习等。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视,制定完善的实践课程教学计划并有效推进和实施。对于综合实训这门实践课程来说,高职院校应该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训训练,积极与旅行社、酒店等企业开展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和实习,以获得良好的职业体验,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实习这门实践课程来说,高职院校应该安排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的寒暑假进行阶段性实习,第六学期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撰写实习报告。

3.1.3合理设置选修课 

目前,大多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选修课普遍存在问题,本文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解决。首先,高职院校要提高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向教师和学生宣传选修课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设置选修课的目的,确保选修课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学生也能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选修课进行学习。同时,高职院校要建立选修课管理制度,包括选修课考核评价制度、选修课教学评价制度等,以规范教师的选修课教学活动,考查学生的选修课学习情况。其次,高职院校要做好选修课服务与管理工作,推进选修课考核方式的改善。积极调整教学时间,尽量缩短占用学生周末自由活动的时间,设置多样化、个性化的选修课考核方式,以出勤记录、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对学生选修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最后,增加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选修课。增加实践选修课需要高职院校投入更多的经费,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3.2课程内容的更新 

3.2.1筛选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要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努力改变课程内容与社会就业需求相互脱节的问题。一是可以删除过多的文化基础知识,淘汰已经落后的专业学科知识;二是坚持实施“双证书”制度,将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知识增加到课程内容中,不但有效解决了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快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3.2.2综合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要将筛选过后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课程内容之间能够有效连接。例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微观经济学》这门基础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融合,形成一门新的课程《旅游经济学》;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严重重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献文,陈承欢,刘志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02). 

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篇2

在“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难免会受到一些新的因素的冲击,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和“互联网+”视觉下,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去更好地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及不断探索完善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疑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综述与现状分析

随着旅游业和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旅游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高职旅游教育现已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教育系统。但当前这个系统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导致人才培养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一直是旅游学术界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及企业管理者不断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从有关文献检索的情况来看,关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料和论文还是比较多的,笔者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篇名检索,搜索到179篇相关文献,比如有“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孟迪云,赵芳,2015)”,“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五所院校的调查研究(闫荣明,2011)”,“十二五背景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王颖,2013)”。大部分文献都是围绕着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而且都是基于大众化的培养目标去探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除此之外,甚至有脱离培养目标而空谈人才培养,或者没有进行特定目标下的特定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进行文献检索,发现基于“互联网+教育”视点,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的文献暂时没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和享受,高端服务业的正在兴起,现代旅游业属于高端服务业的一种,社会对于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高端职业教育的理念正在兴起,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职业教育是系统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因此,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也应该以培养旅游高端技能人才为目标,而基于“互联网+教育”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显得意义重大。基于“互联网+教育”和“高端”视角下去重新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校企合作、实训实践和其他各方面与人才培养相关的环节,将有利于旅游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高端技能人才的定位和特点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和内容。一直以来,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同度不高,这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给人比较低端的感觉。基于“高端”视角,重新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重新塑造旅游行业职业的光辉形象,让学生认同旅游管理专业。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

为了达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确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为“校企互动、理实一体、多管齐下”。

(一)“校企互动”

即学校和企业联手,共同建构学生专业技能,培育学生的专业素养,拓宽学生的专业边界。一方面,学校积极寻求合作企业,以“合作、共赢”为目标,让企业真正地全程参与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另一方面,以行业的标准作为相关课程教学标准,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编写课程标准,把课堂延伸到企业中去,通过大量的实训活动,把学生送进企业,让学生“真题真做”,真正参与企业的相关工作,为企业创造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夯实专业底蕴,增强实干本领。

(二)“理实一体”

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具备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学生进学校等于进企业,进教室、实训室等于进入工作岗位。一方面,学生学习的内容、实践的内容均来自企业,企业做出的产品就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企业的订单就是学生实践项目。教学中既讲授知识要点、训练能力,又讲授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理念,完成企业订单的设计与制作。另一方面,为便于教师把企业文化、最新管理理念融入教学中,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假期进企业挂职,深入企业一线,参与企业实践,丰富教学内容。

(三)“多管齐下”

就是不断开展教学改革,营造专业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种有关活动,提升管理能力。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院的有关社团活动,拓展与人打交道的本领。其次,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企业兼职,了解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熟悉不同企业的管理文化,增强对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再次,组织部分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改革,协助老师开展专业讲座,不断拓宽知识边界,最后,组织并培养部分优秀学生,积极参加省级、部级有关专业技能竞赛。

三、“互联网+教育”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构建

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突出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视觉,从能力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师资体系、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提出了应用型旅游管理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在大数据时代的基础上,建立起全面的、立体化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联网的能力体系

从企业的角度和学校的视角综合考虑,分析旅游高端技能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把“高端技能人才”所需要的技能进行分解,形成联网互通的能力体系。

(二)联网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该是基于校企双方合作开发的。校企双方共同研究甄选,确定职业所需的技能模块,然后依据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利用新的课程模式把课程设计成学生喜欢的小课程。学校老师可以把一些理论基础课设计成慕课的形式,供学生学习;企业老师可以把实践性的技能操作设计成微课的形式,供学生学习。

(三)联网的实践体系

实践体系主要是学生深入到企业一线直接进行工作实习,这个时候,往往学校的角色和监督容易缺失,主要依赖企业的师傅去带,而企业的师傅又因工作忙容易疏忽学生。联网的实践体系要求校企全程跟踪和监控整个实践环节,学校的老师和企业的师傅共同通过网络的形式去协调完善。

(四)联网的师资体系

互联网下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体系是开放的、多选的、共享的状态。学生们可以在师资平台中选择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师傅,师傅们也可以挑选学生,做到一个互动的交流和结合。师资体系需要通过一个联网平台做到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联动。

(五)联网的评价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篇3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苏州市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旅游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出现在1979年,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诞生为标志。随着各地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各地的旅游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各个学校相继成立了或开设了旅游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专科、本科为基础,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的培养体系,成为一支崭新的生力军。而作为旅游城市的苏州,旅游业日益发展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新支柱产业,旅游经济蒸蒸日上,从而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更为突出。

(二)苏州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在把握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上处十左右不定的状态,目标不十分明确,定位不准。以至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差,“因人设课”、“因力办学”的现象较多,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学生不知道学成后的自身发展方向,专业思想也比较薄弱。

2.课程设置无所不包。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沿袭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而同培养目标宽泛相应的是,课程设置未实现模块化,缺少方向课程,同时理论课程偏多,真正的实践类课程不够。课程的设置与职业的岗位需求相脱节。

3.师资队伍缺乏实践。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有学历,有一定理论知识,但缺乏行业的实践工作,缺乏过硬的行业岗位技能,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少,行业的影响力也无从谈起。而旅游行业的实践性、经验性的特点特别突出,因此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制约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运用不科学。大多数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以讲解教材为主、从书本到书本的单调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抽象、死板的知识,所学知识与旅游企业的需求有脱节。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呆板。

二、苏州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办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订单化

校企合作是指在办学模式层面学校与企业的携手共建,重点在于办学体制的创新。而“订单式”培养模式,就是以明确的市场需求为目标、专一的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工学结合的教育方法,适应了市场对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为企业培养了各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订单培养是以企业订单为依据,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培养人才的一种产学合作形式。它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高职办学方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节约了企业的培养成本和时间,为企业储备和培养大批有一定基础理论、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基地,增强了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需要并发挥作用,直接体现了高职教育融入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的时代要求,有效避免了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订单培养作为“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具体形式,弥补了学校所教知识不适应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需求,促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我们苏州市几乎所有的旅游管理专业都采用了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香格里拉班”、“万豪班”比比皆是;高星级饭店、国际、国内旅行社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企业的优秀员工进入学校教师,成为行业专家做讲座;学校的教师进入企业为他们的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学生进入企业理论联系实践工学结合,将有力地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学生就业、上岗零距离对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跨越式提升。苏州市“双师型”的旅游专业教师比例已达到90%以上。

(二)课程体系创新——企业课程系统化

旅游管理作为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和一定的适应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职业院校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则是构建项目化的课程构架,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通过实施“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达到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再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符合高职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就是要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一体化教学,以项目引领课程教学的实施,即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或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相互融合,安排一个主讲教师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实习指导教师是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或是从企业聘请的一线专业人才、能工巧匠。这样的教师配置即可以保证了一体化的教学质量,还可以使得师资力量最优化。

实施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把实际的工作项目引入课堂,不但是要求教师去接触企业,同时还对教师提出了对外技术合作项目的要求,对教学工作是一个促进,是提高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对学生则是一次很好的接触实际工作项目的学习机会。通过把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既可以促使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使之产生效益,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为教学服务,这就使得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

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中往往是以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来设置课程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职业人的成长过程,而学生的成长过程往往是企业看不到的,如果我们把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记录下来,就可以为企业提供了用人的参考。因此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过程监控档案不但能完善教育的各个层面,还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合作的有效手段。

(三)考核体系创新——证书内容课程化

旅游业被有些人称为“点子”产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时刻创新,所以考核体系必须要创新。把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创新思维(重视求异思维,培养发散性、聚合性思维,发展直觉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并善于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放在考核的重要位置。采用“全程化、开放式”的课程考核,建立了“实训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技能考核“三结合”的考核体系。即:每个项目的训练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过程进行考评,实训项目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评;在教学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生实践教学的总成绩结合课程考核成绩和职业技能鉴定成绩;将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成绩纳入成绩考核的范畴,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由教师主宰考核转变为教师主导、师生共评,提倡民主式、自主式考核。小组成员做完公开汇报、演讲或展示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给出该小组的得分(老师给的分数和学生给出的分数事先确定各自的权重),而且这种打分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公开当众进行。这种做法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

(四)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基地功能多元化

实训基地既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又为社会其他人员提供相关技能培训。所以实训基地应根据学生和培训学员的实际情况,使他们能将专业理论知识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得以运用,为他们练就旅游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服务。努力营造真实的旅游职业环境实训墓地应尽可能贴近旅游企业管理服务第一线实际情况,创造职业真实氛围,让学习者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旅游企业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乃至真实的旅行社和酒店业务实习、实训环境,使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在基地内按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得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它对实施旅游基础理论与旅游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教学计划起着重要保证作用。实训基地具有大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双师型”旅游教师资源,能向旅游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和咨询服务,旅游企业新的管理和服务方法可在基地进行试验、改进、推广。实训基地还可以开展企业职工在职提高培训、转岗培训,社会其他人员培训以及待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实训基地同时是旅游类职业资格鉴定站,可进行酒店服务员技能资格鉴定工作和导游资格考试培训工作,凡经过培训的人员都可以由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取得职业资格。

目前苏州市每所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都建立固定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一个教学平台,便于教师边教学边示范操作,可以让学生较直观的掌握知识。而且每所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校企合作,建设校外旅游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直接接触旅游服务工作,熟悉旅游接待全过程。甚至由苏州市政府主导,和学校合作建设苏州市公共实训基地,方便社会上的人员进行旅游职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潘沁红.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2]林宙,肖文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及现状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3]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04.

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篇4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信息,及时,让人们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层面[1]。

但是,在旅游业智慧旅游新趋势的发展下,部分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依然和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样,无法跟上旅游业开放变化时期的步伐。究其原因,某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滞后于旅游新趋势的发展,所应用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并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变化而进行相对应调整。因此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及2014年中国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契机下,如何改革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与现阶段旅游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如何依托学校优势资源,构建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广义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指宏观的专业设置,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科及专业;二指中观的课程体系,涉及某专业内部课程体系问题;三是指微观的教材体系,是某专业内某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笔者研究的主要是中观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找,发现无论是本科院校或是高职院校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2]。

(一)课程设置不适应时代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这就规定了其课程计划与其他专业是有所区别的,对于旅游专业来说,除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配合教师的讲解,再配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教学过程外,还要顺应时展,结合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合理设置课程。在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是传统的基础课程,缺乏对智慧旅游要求下的互联网技术与旅游相结合等的课程。

(二)课程内容重复。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呈现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重复。第一,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这些理论课程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而在旅游学类中又涉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学等内容。第二,在专业课内部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由于分化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区(点)管理三个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则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如酒店类课程涉及饭店经营管理、饭店市场营销等内容;在旅行社管理方向同样出现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内容;在景区(点)管理方向同样出现类似的课程内容,这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第三,课程内容重复还体现在专业内部知识之间的重复及不同层次、同一课程之间的重复,例如旅游策划学是大学本科三年级时开设的科目,而专升本的学生在专科期间已经学过这门课程,使某些学生认为升入本科后并没有学到许多新知识,本科期间学过的旅游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也开设旅游基础知识,造成巨大的重复及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

(三)理论课程比例大于实践课程比例,实践环节质量不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不能一毕业就立即投身于旅游行业,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实践能力,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几乎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理论学习上,从而忽略实践技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内导游部分、酒店管理部分、旅行社部分的实践课相对较少,而某些高职院校由于其整体学习时段较之本科少一年,这种情况直接会导致专业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都不深入,甚至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实验实训条件有限、校内实训室建设不足,校外实训基地开拓较少,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实践质量大大减少和降低,这些原因就成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在从业过程中部分学生从零起点开始,导致本专业学生与其他非本专业的就业人员一样,并没有凸显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该有的专业优势。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旅游院系或者旅游管理专业处在历史学院(系)、管理学院(系)、地理学院(系)、外语学院(系)等,其课程的安排明显带有本学院(系)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并不能体现旅游学科的特点。某些学校盲目地开设旅游课程,随意地拼凑旅游课程使学生学习旅游课程没有系统性,导致旅游课程开设混乱,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方面过于注重理论上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演讲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等)和人文课程(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和职业道德等课程)。

二、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随着旅游者的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深入需求,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逐渐增加,尤其旅游是在开放性的,不同空间之间的流动,旅游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实时实地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是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昭示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大市场需求智慧化是社会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次深刻变革[3]。

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2014年,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18个城市分别是:北京、武汉、福州、大连、厦门、洛阳、苏州、成都、南京、黄山、温州、烟台、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武夷山。

同时,各旅游电商网站也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以携程智慧旅游为例。携程智慧旅游是依托携程旅行网2.5亿用户,扩展到合作机构旅游爱好者,基于大数据分析,以市场化导向、互联网思维构建的,以目的地及景区营销一体化为核心的智能解决体系和一站式服务体系。携程智慧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提供系列软硬件、数据接口、app、微信平台产品。从目的地及景区数据统计管理、游客体验、市场营销推广三个维度出发,以旅游产业链的角度将线上销售、线下服务完美互补、交融。通过大数据挖掘实现对目的地及景区的实力呈现;通过目的地app增强与游客互动、增强游客对目的地的认知;通过微信平台加强整体化的目的地品牌建设,搭建移动营销平台;系统化地帮助旅游目的地实现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全面实现智慧景区建设[4]。

通过以上携程智慧旅游的定位、功能与服务分析,从另一个侧面可以了解到对如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产生一些新变化和新要求。智慧旅游的发展对现当代的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旅游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公关素质和渊博的知识要求、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基础上,一些具备电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甚至写作、视觉设计、摄影摄像专业学习背景的学生竞争力更强,更受企业欢迎。因此,要跟上旅游发展新趋势,培养适应企业所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定要跟上时代步伐,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下属学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截至2015年共招收4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生在校人数共计200人左右,在我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中,相较于市场营销、会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其他专业而言,属于专业实力较小、学生人数较少的专业。下面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比例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的简单介绍,分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理念滞后。

从上述课程设计所反映出来的设计理念看,受传统课程设计观的影响。该校的课程体系属于典型的“本科压缩型”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叠加法进行组合,形成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这种设计课程体系,只不过采用的课程类别名称有所区别。

(二)课程设计缺乏系统和深度。

从各个模块的具体构成看,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更进一步的划分,致使设计深度不足。例如,专业能力课程包和专业拓展课程包中没有进行进一步细分,导致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管理、导游等课程混在一起。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客源国概论、现代酒店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策划等,由此看出诸如此类课程在每学期只学习一门,各方向的课程不仅缺乏深度,没有针对性,而且导致学生课程学得多,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什么又不会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实验实训课安排不合理。

从笔者的教学过程看,该专业主要将实习实训集中在实习阶段完成,而平时实训课程较少,专业实训主要有认知实训、模拟导游实训、模拟旅行社实训,且实训课程的学时较低,都为24个课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训室条件的限制,实训教学一般在理论课堂完成,甚至流于形式。再者,该专业把在学校应该完成的技能课或实训课课程在最后一年顶岗实习当中,一并安排在实习单位进行,致使学生在上岗前没有得到更多的实验实训练习,造成本专业实习生到了实习单位一切得从头学的情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校实训条件极度缺乏及“双师型”教师较少所致。目前我院旅游专业校内只有一个导游兼形体实训室,校外建立两个实训基地分别是广西北海园林园艺博览园及北海曼哈顿酒店、北海银滩1号国际会议酒店,实训条件极其艰苦和匮乏。

(四)实习层次低,内容单调。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实习岗位主要是在饭店实习,在岗位安排上主要集中于基层操作岗位,实习内容基本上都是最基本的操作,缺乏一般性管理岗位的实习。这种实习基本上属于低层次的经或简单技能积累,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基于智慧旅游视角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研究在智慧旅游逐步发展的时代,针对具体情况,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如何依托学院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艺术类等优势专业的师资及实验室设施设备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提出一些构想。

(一)特色构建之总体思路。

在智慧旅游大发展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我院优秀传统学科的师资及设施设备雄厚的实验实训设备,将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课程设置方向兼具传统的导游方向和新型的智慧旅游方向,放弃之前所包含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景区管理方向,从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向专业化、方向化方向转变。而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的培养则由传统的能力结构如实际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转向“人际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创意写作能力、摄影能力、‘智慧旅游能力’”,其中智慧旅游能力包括旅游电商互联网所需的网页制作、文字与图片编辑和等核心能力。

(二)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1.理论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构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与专业选修课。

(1)公共基础课属于学校公共通识课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和毛概等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主要有三大方向:①经济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②旅游学科知识类,如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心理学等;③酒店管理类课程,如现代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

以上专业基础课摒弃了传统上多所高校课程重复及大而全及针对性不强的特点,结合我院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经管类―旅游类―酒店管理类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力量针对这三大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

(3)专业技能课中,同样针对现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全面的劣势,在智慧旅游时代的引领下,着力打造两大技能方向对应三大能力素质。①第一大技能为――导游专业方向技能,主要面向传统的导游职业。导游专业方向所对应的课程数量较多,目的是着重训练学生导游专业方向专业技能及导游人才所必须训练的礼仪技能、语言表达及沟通技能和导游词创作技能,主要对应课程有:导游基础、导游业务、导游实务、演讲与口才、礼仪与沟通、导游词创作等。②第二大技能为――旅游电子商务技能,主要面向如今智慧旅游时代要求下旅游人才所具备的新型技能,如:旅游类电子商务网站的网页设计余制作、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文字或图片编辑、网络营销等。

(4)专业选修课中所选择的课程统一面向的专业技能是摄影和计算机图片编辑和处理的技能,主要服务于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导游技能课程包和旅游电子商务类课程包,目的是进一步加深这两种技能的拓展和学习。一方面,我们结合现有的学院计算机系和艺术设计系的教师和实验室资源可以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授课和学习。另一方面,此类课程实践性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及浓厚的兴趣,同时能真正使学生学到两门专业技术强的技能,从而学以致用,进入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和上手。

2.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分析如下:

(1)理论项目实训模块。该部分的理论项目实训主要对应理论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论课程的学习,训练和提高的实践能力导游技能、旅游电子商务技能、摄影技能、图片处理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等,其相应课程有:旅行社经营实训、旅游景区服务实训、模拟导游、计算机图像处理实训、摄影实训、礼仪与沟通实训、导游词创作实训等。

(2)拓展项目实训模块。此部分主要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管理与服务等,主要学习和训练理论体系中酒店管理理论课程中的各实践教学项目,以便进一步深化和提高酒店管理模块的素质和能力,所开设的相应课程为:前厅与客房服务、酒水知识与服务、中西餐宴会摆台、康乐服务与管理、化妆基础、插花艺术等。

(3)综合实训项目模块,包括学生的企业认知实训、顶岗实习和核心技能强化,主要对整个三年的学习前、中、后进行系统总结和学习。

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篇5

1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旅游人才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地位的日益凸显,旅游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虽然旅游人才队伍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旅游人才的专业素质与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主要源于以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上所存在的不足。

1.1专业建设不理想职业院校一直是旅游行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而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整体学历不高、接受旅游管理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数不多仍然是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存在的普遍问题,导致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职业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市场要求的偏差,人才培养与旅游岗位群需求的偏差。

1.2重理论,偏重校内实训,缺乏与行业企业的对接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多的注重于课堂理论教学,实训也基本局限于在校内,有的院校投入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善,校内实训教学也显单一,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有的院校由于各方面因素造成专业教学与行业企业的脱节,没有形成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共生发展的新机制,从根本上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

要性

2.1满足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逐步凸显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优势。在我国“结构创新、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更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的有效支点。2013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9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基地,旅游专业的设置必须以旅游产业特色为出发点,开设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旅游课程,以满足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2.2满足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定位需求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培养的定位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旅行社要求旅游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外部联系、计算调节以及营销策划的能力,还应该掌握时展所要求的电子商务、虚拟导游以及旅游咨询等业务能力;第二,景区需要大量的经过中高等级专业培训和学习的导游员、解说员和旅游策划人员;第三,与传统的旅游酒店服务人员相比,社会对旅游酒店的管理人才的要求向综合化转型,他们必须具备服务、管理、外语、人际交往等综合服务能力。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推进校企合作,加强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满足旅游行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要求的关键。

3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策略

3.1专业对接产业,突出专业特色加强旅游行业岗位人才需求预测,切实做好旅游管理专业的市场调研,深入行业、企业,掌握行业、产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旅游服务和管理岗位对旅游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对接。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发展之间关系紧密,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强调专业教育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指导,教学工作以行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模式的改革要突显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念的特色,课程安排要与职业岗位要求紧密相连,旅游人才的培养应该坚持“特色”、“精致”、“精品”的原则,突出旅游专业

特色。

3.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制订严格课程标准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认真分析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及旅游行业用人岗位能力的构成,按“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制订严格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优化调整课程结构,重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以旅游职业标准为基础,以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方向为准,开发具有旅游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通过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融合,根据旅游职业资格的鉴定标准,针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个性需求,开发出符合旅游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企业岗位培训等课程;根据旅游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以空间教学常态化为推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与旅游行业发展和用人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3.3深化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实行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作用,是改革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旅游企业将自己所需人才的培养触角延伸到职业院校,而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以企业的生产实际来引领教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通过共同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考核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深化订单培养的内涵、共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创新等实现双方“共赢”;职业院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利用假期安排教师下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聘请旅游行业的资深管理人员进行来校专题讲座,或参与教学工作,不仅可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还可以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4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进行职业性情景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学生将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带回学校请求教师的帮助;在实际的岗位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全面提高。

3.5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最终体现于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要建立相应考核评价机制来加以保障。要组织旅游行业专家与院校合作开发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强化抽查结果的运用,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要依托旅游管理部门、企业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完善自我监控机制,建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要认真按照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完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结束语

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篇6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1.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1)必须培养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主要为旅游企业还有行业管理机构进行培养并输送优秀管理人才,尤其是输送到一些大型旅游企业;(2)强调培养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从事大量涉外旅游业务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3)要注重旅游管理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能够进行旅游产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够成为本学科基础理论的有用人才。因此,地方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重视学生的知识理论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专业目标的基础上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决于人才目标培养的定位。所以,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目标培养的定位既要考虑本身的特点和专业实力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旅游市场的需求。

2.培养目标的规范设计

教学是一个全系统过程,在这个全系统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必须服从课程设置总体培养方向。在设计中要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及其办学层次出发,所以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有以下规范要求:首先应该从素质教育开始,要有良好的爱岗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建立较强的现代服务理念、营销渠道管理意识;其次是专业基础方面,掌握大量的旅游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夯实的管理科学、商务谈判活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练掌握一门应用外语并具有用外语会话交流和笔译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能用外语和计算机处理有关旅游业业务。

3.培养目标找准市场需求

教育部把旅游管理作为管理学分类工商管理下的一个学科,这样设置课程体系必须打造好工商管理方面的主干课程。使旅游课程设置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强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主流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储备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有统计学、财务管理、策划学和市场营销案例分析、会展旅游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有效拓宽大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通道,克服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从而形成人才培养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

(二)课程设置体系的设计

我们将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为主干课程、相关知识课程和适应市场需要三大系列,这样更有利于按专业的培养方向来科学地设置课程,有利于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知识结构,更好地体现出培养本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1.主干课程设计:主干课程是旅游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的课程,各门课程的逻辑顺序关系表现是很强大的,这样才能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最基本的框架。普通地方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因此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仍是一个较强的应用性专业,而并非仅仅偏重学科理论。所以,我们认为本专业应以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为基础,可形成如下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重点不一样。旅游产业要求本专业培养目标具有行业操作能力,产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专业管理人才。

2.适应市场需要设计:旅游业对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评价不是指导办学的唯一标准。地方高校如果能够掌握并突出地方特色,能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实进课程内容,牢牢结合地方经济这个广大市场,那么自身的劣势就会相对减弱,优势也将会迅速凸显出来。要求本专业的设置要有牢固的地基、过硬的能力、知识、本领,这样才能有效地适应地方高校改革的大方向,尽可能适应现实的人才市场需求标准,引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地科学地发展下去。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模块

根据赵鹏(1998)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向,我们又本着从多年讲授的内容和旅游管理实践活动的关系出发,将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平台模块:

(一)学科基础平台模块

重点先解决与旅游管理知识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问题,主要包括管理科学、经济学、旅游外语三大类。本模块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以后专业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具有广泛的理论知识水平,为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提供知识能力的增长点,所以设计学科基础平台模块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针,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是从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着力点,培养学习的能力,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兴趣。这样形成一个以旅游活动为研究载体,然后组成与各相关课程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模块。

(二)专业基础平台模块

重点先解决旅游管理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各分支学科课程的教学问题,主要包括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管理、前厅客房管理、旅游交通管理以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统计学、旅游美学、旅游环境学等。本模块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充分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进而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强化将来工作的适应性和创造性,本模块由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酒店管理等不同侧重面的专业课组成,每部分专业课程都是按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确立的,它们是由理论课程模块和社会实践课程模块组成。

(三)拓展知识平台模块

重点解决旅游管理科学的相关技能培养的问题,主要包括餐饮服务技巧、酒店服务技巧、旅游交通服务技巧、导游口语技巧、烹饪技巧及其部分旅游管理技能操作,如创作导游词、设计不同旅游线路、旅游市场问卷等。技能活动课程涉及的内容层次差别极大,既有简单的技能操作培训内容,又有复杂管理科学技能内容。适当地增加拓展知识课的比重是目前绝大多数院校的当务之急。如今,大部分学校的拓展课都比较陈旧,并且带有较强的旅游专业课程色彩。所以课程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发展前景,要从拓宽专业口径,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出发,尽快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三大课程模块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地方院校专业方向的差异,进行差异化培养还可以根据旅游产业和旅游学科的发展变化加以调整,这样才能符合旅游业对培养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篇7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改革

为了满足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改革势在必行。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方向所在。综观各高职院校的改革,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是关注的重点。笔者从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专业意识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提高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一些建议。

一、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确定专业方向

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目前,在专业的设置上,旅游院校利用其优势,开设有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专业,但也有不少的院校只设旅游管理专业,把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类企业从事旅游事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就是其中之一,培养的是具有宽泛知识、在各岗位都能发挥作用的“多面手”。

然而从学科的分支来看,旅游管理学科是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包括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风景区管理、会展旅游管理、餐饮管理、休闲娱乐管理、旅游行政管理等方向。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是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而不应该是各行业都能用的“多面手”。

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广,有去旅行社当导游的,有去酒店做服务的,也有去会展企业的等等。但从忠诚度来看,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经常换单位。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工作单位的期望高,感觉不合适就换工作,但另一方面也因为学生所学的知识广却不专,似乎在哪个岗位都能用,但用起来又不是那么得心应手。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旅行社需要的新手少,却有很多毕业生想进旅行社;酒店需要的毕业生多,但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愿去酒店;会展企业的人才少,而会展专业的学生不多。

如何解决学与用的问题、解决毕业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把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多个专业方向,按市场需要灵活、及时地进行专业方向的调整,按不同的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如旅行社方向、旅游酒店方向、旅游景区方向、会展方向等,这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可以解决以上矛盾。针对广西的经济发展情况,目前旅行社的员工趋于饱和,酒店人才缺乏,随着广西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设置酒店方向和会展方向。我校地处南宁,南宁市的会展业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会展人才和酒店人才的需求量大,旅游管理专业的方向侧重点应在于酒店方向和会展方向。

二、注重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

所谓专业意识是指自觉运用本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在其职业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在从事本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具体内容涉及服务意识、自觉行为意识、竞争意识、服从意识与创新意识等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侧重于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专业意识是一种意识形态,其形成的过程较长,旅游专业意识的培养应从学生进校开始进行。

(一)在入学时注重专业意识培养

入学教育的环节之一是专业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中既要让学生认识本专业,了解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学习环节,又要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领域有所了解,让学生喜欢本专业。同时,把专业意识培养的方案交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专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要注意自己的专业意识的培养,比如礼貌待人、人际交往等。

(二)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注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意识是服务意识。服务意识养成可从日常生活做起。现在的大多数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缺乏服务意识。建议在班级管理中形成为老师服务的班规,如每天都有学生做好值日工作,帮老师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等,日积月累,学生的服务意识会慢慢形成。礼貌待人是做好服务的前提,在教学当中,把礼仪相关知识教给学生,教师也要身体力行,在班级中形成使用礼貌用语、礼貌待人的氛围。有的旅游院校要求学生进校后购买统一的服装,要求上课统一着装,这也是培养酒店方向的学生良好专业意识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三、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按高职教育的要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专业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实践训练。按高职的教育要求,实践技能训练应占教学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在教学当中,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得到相应的训练,提高其动手能力。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了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院校的重视。

(二)口才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口头表达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如同服务意识的形成一样,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来自于不断的训练。每一堂课的课前十分钟可用来进行口才训练,三年下来,每个学生都将得到多次上台讲演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将大大提高。

(三)以赛代训

技能竞赛是丰富和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能逐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旅游行业的技能竞赛已在各高校和企业大力开展。大力倡导、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优秀学生的参赛表现会得到相关业务单位领导的肯定和赏识,从而直接赢得参与企业工作的机会。

(四)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篇8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改革

一、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确定专业方向

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目前,在专业的设置上,旅游院校利用其优势,开设有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专业,但也有不少的院校只设旅游管理专业,把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类企业从事旅游事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就是其中之一,培养的是具有宽泛知识、在各岗位都能发挥作用的“多面手”。

然而从学科的分支来看,旅游管理学科是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包括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风景区管理、会展旅游管理、餐饮管理、休闲娱乐管理、旅游行政管理等方向。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是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而不应该是各行业都能用的“多面手”。

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广,有去旅行社当导游的,有去酒店做服务的,也有去会展企业的等等。但从忠诚度来看,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经常换单位。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工作单位的期望高,感觉不合适就换工作,但另一方面也因为学生所学的知识广却不专,似乎在哪个岗位都能用,但用起来又不是那么得心应手。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旅行社需要的新手少,却有很多毕业生想进旅行社;酒店需要的毕业生多,但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愿去酒店;会展企业的人才少,而会展专业的学生不多。

如何解决学与用的问题、解决毕业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把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多个专业方向,按市场需要灵活、及时地进行专业方向的调整,按不同的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如旅行社方向、旅游酒店方向、旅游景区方向、会展方向等,这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可以解决以上矛盾。针对广西的经济发展情况,目前旅行社的员工趋于饱和,酒店人才缺乏,随着广西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设置酒店方向和会展方向。我校地处南宁,南宁市的会展业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会展人才和酒店人才的需求量大,旅游管理专业的方向侧重点应在于酒店方向和会展方向。

二、注重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

所谓专业意识是指自觉运用本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在其职业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在从事本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具体内容涉及服务意识、自觉行为意识、竞争意识、服从意识与创新意识等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侧重于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专业意识是一种意识形态,其形成的过程较长,旅游专业意识的培养应从学生进校开始进行。

(一)在入学时注重专业意识培养

入学教育的环节之一是专业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中既要让学生认识本专业,了解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学习环节,又要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领域有所了解,让学生喜欢本专业。同时,把专业意识培养的方案交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专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要注意自己的专业意识的培养,比如礼貌待人、人际交往等。

(二)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注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意识是服务意识。服务意识养成可从日常生活做起。现在的大多数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缺乏服务意识。建议在班级管理中形成为老师服务的班规,如每天都有学生做好值日工作,帮老师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等,日积月累,学生的服务意识会慢慢形成。礼貌待人是做好服务的前提,在教学当中,把礼仪相关知识教给学生,教师也要身体力行,在班级中形成使用礼貌用语、礼貌待人的氛围。有的旅游院校要求学生进校后购买统一的服装,要求上课统一着装,这也是培养酒店方向的学生良好专业意识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三、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按高职教育的要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专业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实践训练。按高职的教育要求,实践技能训练应占教学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在教学当中,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得到相应的训练,提高其动手能力。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了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院校的重视。

(二)口才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口头表达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如同服务意识的形成一样,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来自于不断的训练。每一堂课的课前十分钟可用来进行口才训练,三年下来,每个学生都将得到多次上台讲演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将大大提高。

(三)以赛代训

技能竞赛是丰富和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能逐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旅游行业的技能竞赛已在各高校和企业大力开展。大力倡导、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优秀学生的参赛表现会得到相关业务单位领导的肯定和赏识,从而直接赢得参与企业工作的机会。

(四)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着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宗旨,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打造了认知实习模块、专业基本素质培养实训模块、专项能力培养实训模块、综合实习模块等多层次的实习实践基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难的问题。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使其胜任将要承担的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任,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师资”、“课程体系”、“编写管理实务”、“管理实践能力平台”)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经理人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经理人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经理人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建立“校内兼职教师+短期校外专家+企业管理专家”的“3合1”外聘师资队伍。通过聘任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级职称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编写管理实务。培养教师编写案例的技巧和能力;组织教师编写有关本国旅游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实务的案例100个。

管理实践能力平台。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实践能力,该校组建了“旅游论坛”,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参加“3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衡阳市大学生创新大赛)制度;注册组建了衡阳市地球村旅游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建立了高质量、高水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三)5大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企业家论坛。设立旅游企业家论坛,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家,针对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通过课程讲座,邀请实际部门的专家就课程的某一部分到课堂作专题讲座、讲解旅游案例背景并参加案例讨论;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和探讨自己以往的旅游管理问题、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知识与经验分享。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旅游管理实习。与衡阳雁城宾馆、林隐饭店、华天宾馆等省内外旅游公司建立实习基地,每年暑假选派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设立旅游案例调研基金,由相关教师带队,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旅游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针对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该校已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30余处,覆盖全国,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同时,邀请湖南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沙通程酒店等企业的老总到该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八)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进度,除采用普通高校公开出版的教材外,对于无教材的实践环节,应组织行内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岗位(群)的特点,编写院内实践教学教材和院外实践教学讲义,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

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篇10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训课;改革

专业实训课是目前我国大专院校以培养适合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也是旅游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最基本的途径。通过短期的实训,学生将进一步了解社会对旅游专业的需求状况,加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校内外实训,学生将会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了解旅行社和景点,主题公园及各大宾馆酒店的一般面貌和常规工作运行过程,积累专业感性认识;可以训练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旅游业也必将加快其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与国际水准接轨的步伐,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为了获得毕业实习和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所必备的“实战”技能;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专业实训的学习_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专业实训.努力掌握和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改革势在必行。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专业实训课的教学目标应该适应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专业实训课的教学内容,首先要比较全面地覆盖旅游业的有关各个岗位。其次要突出各岗位所要求毕业生具备的基本劳动技能。目前,专业实训课教学中存在下列情况:重客房铺床、餐厅摆台、烹调基本功,轻服务模拟接待、设备保洁训练、模拟厨房管理;重操作训练,轻素质培养;考核内容不合理,考核项目不完整,教学重点不适应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也待进行改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l、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中,由于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能够模拟餐厅服务、模拟客房服务、模拟导游服务等相关的服务知识,而且在校练就的服务技能还应高于旅游业现行的服务水准。但是,与此紧密相关的旅游教育部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却基本未变,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特别是实训课教学,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不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

2、重操作训练,轻素质培养。我国旅游业进军国际旅游市场,首先要有一支具备国际服务素养的员工队伍,旅游教育行业责无旁贷首先要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其实,国际旅游市场并不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具备一流的操作技术,但却要求他们从观念上接受国际旅游业的服务规范和管理思想,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专业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无量的培养前途。但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课“重操作训练,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却不是个别的现象,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3、实训课教学目标跟不上新形势。旅游专业在新形势下应有培养学生的新型目标。举例来说:如果专业实训课中缺少使用外语服务用语进行模拟接待训练这一环节,就是一个“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国际旅游从业人员使用规范的服务用语是最基本的职业技能之一,因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必须突出这项教学训练。学生通过模拟接待服务训练可以解决两个问题:(1)体会到语言服务技巧的重要性;(2)体会到员工心理与顾客心理可能存在差异。这样,学生就会明确他们为什么要掌握规范的服务用语;为什么要体谅顾客消费心理,提供包括职业微笑、主动、热情、周到为内容的规范服务,并配合教师完成训练计划,达到教学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改革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