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物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5:25

环境污染物分析篇1

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管理领域都离不开水污染监测,水污染监测要为这些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并科学地分析、评价水资源,治理、预报和预测水污染。生物监测,是指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评价和监测环境质量,充分利用生物的群落、种群、个体和组分对环境变化和环境污染产生的反应。生物监测技术涉及到生态系统,生物的群落、种群、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和生物分子。当污染物进入水环境后,就会影响水环境中的生态系统。与理化检测相比,生物监测能够长期反映污染效果。一些生物能够对微量污染物产生反应,使生物监测效果更加敏感。生物监测能够富集污染物,这是因为生物系统中的食物链能够富集微量的有毒物质,从而提高污染物的浓度。生物监测具有更加多样化的检测功能,不同的污染物会对同一种生物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由此可见,生物监测有利于综合评价水环境的污染状况。理化检测只能监测特定水环境中污染的含量和类别,而生物监测能够综合反映水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影响。

2具体应用

2.1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是根据重组优势基因或基因工程菌处理污染物。该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够将目的基因构建出来,高效表达代谢通路中的目的和意义,具有效率高、环保、清洁的优点,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2.2电泳分离纯化技术

在电泳分离纯化技术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是比较常见的电泳。该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分析自然环境或废水处理系统中的生物动态性和多样性。

2.3Dna探针技术和pCR技术

将这两种技术的联合使用,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水环境中的大肠杆菌。

2.4酶蛋白标志

物酶蛋白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水体污染的监测中,它具有广泛性、警示性和特异性,能够真实地反映污染物的累积作用。

2.5免疫检测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特异反应,在反应物上标志相应的示踪物,用定量测定或定性测定的方式快速检测抗体或抗原。

2.6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主要是使用生物传感器转化生物反应,使其成为电信号。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核是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基础,当前常用的生物传感器有免疫传感器、组织传感器、微生生物传感器、细胞传感器、酶传感器和细胞膜电位传感器等。

2.7生物毒性实验

由于大量使用各种外来化学制剂,这些外来化学制剂具有致突变、致癌、致畸性的特性,会在生物体内富集,而常规的化学检测方法并不能直接反应其毒害性。在生物毒性试验法中,使用最多的检测手法就是利用细菌,它具有反应快、费用低、保存方便和生长繁殖快的特点。

3存在的问题

3.1生物监测指标体系尚未形成

由于我国生物监测技术起步比较晚,虽然在一些重要环节设置了相应的指标,例如许可证发放、排污收费和环境质量定量考核等,但是,尚未形成法定化的生物监测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不能合法地应用一些生物监测指标监测水环境污染。

3.2缺少统一的生物监测方法标准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部级的生物监测环境标准,制约了我国生物监测适用的解释和使用,严重影响了生物监测技术的推广。

3.3生物监测过于复杂

在不同地域,同类生态系统中的同种生物具有不同的污染物耐受性,即使同一生物,在其不同的生长阶段也有不同的污染物耐受性。因此,要想做好水环境污染的监测工作,不仅要充分考虑水体特征,还要制订合理的生物监测方案。这就涉及到了样本数量、测试样本和测试频率的选择。

4前景展望

尽管在应用生物监测技术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瓶颈和问题,但是,这项技术在水环境污染监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表现为以下2点:①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监测技术的精确性、快速性和灵敏性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单一的理化检测并不能客观评价水环境污染,而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并非全部都是快速的,有一些污染物还需要多种物质的结合和长期累积。这时,就需要发挥生物监测的作用,客观评价水环境污染的情况。②制订环境标准。生物监测技术通过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不断累积,产生遗传效应和生物机能变化,进而制订水质标准制。在此过程中,监测技术可以选择合适的检测条件和受试生物,制订更符合人类健康标准的污染无排放标准和水质标准,从而进一步推动水环境污染监测工作的发展。

5结束语

环境污染物分析篇2

【关键词】有机污染;检测;应用

0.引言

在工业时代,化学物质在整个社会的的经济、生产和生活需要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在使用化学物质的过程中,一些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也被释放到环境中,一些有机污染物严重的会直接或间接导致人体基因发生变便,增加了人体致癌或发生畸形的概率。有机污染物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是持久的,其后果相当严重,该问题必须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要做好环境有机物污染的检测工作,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将该问题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1.有机样品的采集及其存储

1.1挥发性较强的有机物样品

在选择挥发性较强的有机样品时,常用的辅助设备有聚四氟乙烯表面垫片、带螺旋盖的40mL专用玻璃Voa瓶。采集液体样品时,要将样品缓慢的导入Voa小瓶,导入时,要尽可能避免晃动样品,防止挥发性化合物逸失或者与空气接触而产生质变。液体样品倒入小瓶时要轻缓,不能够产生器气泡,如果产生了大量的气就要重新采样。当样品装满Voa小瓶瓶口并形成一个向上的弯月面时,马上用螺旋盖封盖好。再将样品瓶倒置,如果观察到有气泡就要重新进行取样。采集固体有机样品时,要尽可能的使样品塞满Voa瓶,使用小瓶盛装时可以轻敲小瓶夯实样品。采集好的样品要用塑料袋封上,防止药品间的相互污染,通常情况下,可以在塑料袋中放入活性炭来避免该问题。当样品采集完成后,要把包装好的样品尽快的放入低温冷藏箱中,最好尽快对样品进行分析检测,如果不能及时的检测样品,就要先把样品转存在4摄氏度的冰箱。

1.2半挥发性有机物样品

采集半挥发性的有机样品一般选择玻璃或聚四氟乙烯,以及带有聚四氟乙烯薄膜衬垫的盖子。当没有聚四氟乙烯薄膜时,可以用经溶剂冲洗过的铝箔替换,但如果样品是酸性或者碱性较强的有机物,就不能使用铝箔瓶,这是因为该类有机会与铝箔发生反应而污染样品。水样采集使用1L的细口棕色玻璃瓶,固体样品采集使用250mL的棕色广口瓶。样品采集数量一般都会多出一瓶以备用。采集完成后尽快送出检测。

2.常用有机物样品的处理技术分析

2.1液-液萃取技

该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溶液中各组分在所选用的溶剂中溶解度是不相同的,把溶剂从液体混合物中提取某些固定的成分出来,达到分离或提取的目的。该技术能成功的关键是分离的液体混合物与萃取溶剂不溶或者只是略微互溶。这种萃取方法的特点是回收率高、方法稳定、成本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使用非常普遍,当前在一些地下水检测的实验中也会用该方法来测定地下水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该方法在当代使用较少是因为该技术存在处理的水样体积有限、乳化、有机溶剂用量大、污染环境等缺陷,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

2.2固相萃取技术

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用固相吸附剂选择性地吸附液体样品中的某些组分,再选用选择性溶剂洗脱所吸附的组分,从而达到对样品目标物的富集、分离、纯化的目的。固相萃取技术是一项比较新的样品处理方法,它是把液固萃取和柱液色谱技术联合研发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萃取技术,因此,该技术综合了液固萃取和柱液色谱技术的一些优点,是一项比较成熟的萃取技术,在处理液体样品,萃取、浓缩和净化其中的半挥发性和不挥发性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效果。在一些固体样品的提取、净化实验中也可以使用该技术,不过要先对样品进行液化处理。

2.3膜萃取技术

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渗析,它是把膜过程和液-液萃取过程进行了综合,利用膜把目标分析物从样品溶液萃取到萃取剂中,达到对样品的分离、萃取的目的。目前,该技术分为多孔膜和非多孔膜2种。多孔膜技术可以进行过滤、渗析等,膜两边的溶液通过膜孔发生物理性接触。设定亲水膜孔径的大小后,可以让小分子和盐透过亲水膜,大分子就留在溶液中。非多孔膜技术使用一种高分子材料膜或液体分开样品相和萃取相,这种液体通常保留在多孔膜载体的孔中,形成载体液体膜。该技术的最大的特点是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

2.4索氏抽提法

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根据溶剂回流以及虹吸原理,在索氏抽提器中,用提取液对固体样品进行长时间的浸泡,从而将待提取物质从固体样品中医分离出来。索氏抽提器主要是由提取瓶、提取管、冷凝器三个部位构成,在抽屉管的两侧设有虹吸管和连接管。提取时把待测样品用脱脂滤纸包裹起来,再放入提取管内,把提取溶剂添加到提取瓶内,对提取瓶加热。当瓶内的溶剂气化后就会从连接管进入冷凝器,气化溶剂冷凝后就会自动流入提取瓶,浸提样品中的待测物质。当待抽提管内溶剂液面达到一定高度,溶有待抽提物的溶液经虹吸管流入提取瓶。流入抽提瓶内的溶剂继续被加热气化、上升、冷凝,滴入回提取管内。经过多次循环后,样品液就会被完全抽离。

3.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

3.1色谱法

色谱法又可以叫做色谱分析、层析法,主要用于实验室分离和分析处理,在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等实验中使用非常频繁。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把不同物质在不同状态下进行选择性的分配处理,让相对固定相中的混合物处于运动状态以便洗脱处理,由于混合物中各组成物质在物化特性上会有所差异,在洗脱时,就会以不同的速度按照不同的移动轨迹运动,最终达到分离的目的。色谱法最大特点就是工作效率高,能在几分钟类完成几十种物质的分离,检测下限可以达到10-12g的数量级。如果把分析方法与不同检测器结合使用,可以达到待测组分高灵敏、选择性检测的目的,并且对样品的需求量较少。因此,色谱法的优点可以总结为:分离效率高、检测速度快、分析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样品用量少、多组分同时分析、自动化操作。但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保留时间定性,会影响到测试结果的精确性,还要利用一些辅助技术如质谱、红外、紫外来佐证其测试结果。

3.2有机质谱法

该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是:用电子轰击或其他方式使被测物质离子化,形成各种质荷比(m/z)的离子,然后利用电磁学原理使离子按不同质荷比分离并测量各种离子的强度,从而确定被测物质的分子量、结构和含量。有机质谱法的特点是:能用于分子组成、结构和分子量的测定,这是其他技术不能完成的;灵敏度非常高,可检测到10-7~10-12g的物质;工作效率高,几分钟甚至几秒种就可以完成整个检测;适用范围广,可以用来检测所有能离子化的物质。如果把该方法与GC、LC结合起来使用,它的用途将更为广泛,可以一次对多种复杂的混合物进行检测。该技术是当前有机物样品检测的首选方法。

4.结论

从上可以看到,有机物污染检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从样品的采集以及后续的检测都有多种方法。因此,必须结合实际的经济条件和检测现场的环境来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将检测结果的误差降到最低。此外,研究人员还要不断尝试新的检测方法,开发新的技术来简化和精确化整个检测过程,为社会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们的身心健康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饶竹,何淼,陈巍,李松,刘艳.土壤样品中有机磷农药的加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测定[J].岩矿测试,2010(05).

环境污染物分析篇3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呈现增长的趋势,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们要重视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影响。固体废弃物一般是人们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丧失原本具有价值的废弃物,因此在对其进行处理之前都会占据一定土地,也必然会对空气、水体与土地等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如何做好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已成为了我国当前环境治理方面的重要问题,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19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230018

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固体废弃物的数量日益增加,人们在实践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技术上的硬性支持以及生产的原料和工艺水平差异,导致了固体废弃物的种类千差万别等因素。在受到诸如技术条件与生产成本的限制,将一些固体废弃物选择丢弃;固体废弃物引发的环境问题在原材料角度看,已经上升到了如何合理利用生产资源的层面。

1浅谈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危害性

1.1对土壤的危害

在农业固体废弃物中主要有秸秆及工厂化养殖场所产生的牲畜粪便等。这些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大且分散,若得不到合理运用将会对农业产生环境不同程度危害[1]。因此,如何做好资源的处理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农业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复杂,有些废弃物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病原微生物多,对土壤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垃圾如果为进行严格的处理将会导致许多病菌被带入土壤呈扩散性传播,危害极大。

1.2对水资源的危害

污水的排放是造成环境污染最大的因素,固体废弃物中的污染物大量的排放到江河,造成水系的污染逐渐加重。许多固体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磷、钾等元素,加之大量的有机物使得我国的水体污染问题难以解决,其中“赤潮”就是典型的水污染。

1.3对大气的危害

固体废弃物中有化学类废弃物,暴露在空气当中,与氧气接触后发生化学反应,使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在我国,工业越发达地区空气质量越差,其中粉煤灰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主要源于一些以煤为主要原料的电厂车间,受大风天气的影响,粉尘被带到空中,不仅仅对空气产生不良影响更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3]。另外还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也都不同程度的污染大气。

2基于保护农业环境视阈下处理固体废弃物的防治措施

2.1进一步完善固体废弃物治理政策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推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这一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技术政策,再后来的发展中又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我国在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上一直都是以“三化”为目的展开。长远的角度考虑要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废弃物的减量化方面一定要做到技术升级和工艺革新。在无害化的处理中要根据所产生的废弃物中各自的性质来进行处理,使之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环境的要求。在资源化中要充分地运用技术来使之重复利用率提高到最优水平。

2.2全面推进生产工艺水平的提升

生产的工艺水平是直接影响固体废弃物种类和生成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如今我国的生产工艺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技术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要想全面地推进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就要使我国企业的生产设备尽早的更新换代,改进老企业的设备,将生产工艺进行革新。将产品的原料进行多层次多链条的发展使用,当一款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其在使用后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回收加以一定的加工使之可以进行二次利用,以此类推进行多次循环利用亩最大化的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

2.3创新发展固体废弃物多元化利用

不断的革新固体废弃物的利用方式,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综合利用生产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采取科学地回收处理措施使之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转变为经济增长的利器。生活当中可以优先把生活中的固体废物分类进行回收,例如,玻璃的分为一类、钢铁分为一类、塑料制品分为另一类,如此分拣加以回收利用,对一些不能够合理进行回收的废弃物进行高温处理使之转化成可以用于农业或者畜牧业使用的有机肥。

3结语

严格的执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与回收利用,不仅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更是对农业的标准化、健康化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积极处理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个动态过程,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在这条路的发展上要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污染物分析篇4

关键词GiS;环境质量;环境监测;污染源

中图分类号X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12-0123-02

所谓环境监测是指测定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来反映环境质量及发展趋势。环境监测的结果就是指监测数据,它应当准确而全面地反应出某区域范围内污染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监测的方法渐渐由手动监测向自动监测发生转变,自动监测技术和计算机系统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如今,Gi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GiS技术不仅能够合理高效的对多种环境监测信息进行管理,对监测管理进行科学的评价,还可以收集数据,使空间分析和决策整合成一个整体的信息,使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技术支持。GiS的具体应用在以下3个方面。

1环境质量监测

环境质量监测是指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污染状况和污染物的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实时监测,并且对环境污染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收集与环境质量监测相关的数据,以此了解一定区域内环境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它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主体部分。一般情况下环境质量监测针对的是一定的区域,对该区域的水质、噪声、空气状况、生活垃圾等方面进行定点的、长时间的监测以掌握该区域的污染现状并且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从而反映出该区域受污染的程度和污染物空间分布状况。

一般情况下,监测所获得的有关数据都是在空间上离散的点,我们可以利用GiS的空间数据内插方法来准确地反应环境质量的现状。比如说,通过某监测河流上监测断面的数据对该河流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

另外,在对监测环境中的各种客体(如废弃物、水质等)进行评价时,常常与多个污染指标有关。怎样依靠这些多个单一的、包含一定空间信息的污染物指标来对空气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我们可以通过GiS的空间叠合分析来实现它。空间叠合分析就是在一定的空间系统条件下,每次都将同一区域的两个地理图层进行叠合,以此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性特征,或者建立各种地理对象间的空间联系。前者通常可以用来搜索同时具有集中地理属性的分布区域,称为空间叠合属性;后者通常用于发现某区域内一些专题的特征,称为空间叠合统计。这样就实现了利用多个污染指标的空间叠合分析对环境质量的全面分析和评估。综上所述,要想准确地表述某一区域的环境质量,仅靠某一点的监测是不够的,只有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等优势,结合污染物的分布,全面统计分析监测数据,才能得到准确而客观的表述。

2污染源监督监测

污染源监测的目的是了解污染源的分布,为监视主要污染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所采取的长期定点的监督监测,主要对污染物浓度、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变化趋势进行监测,通过监测对某一地区的污染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一定的掌握和预测。要想评价污染源对周围环境的危害,不仅要获得污染源的浓度和排放总量的数据,还需要了解污染源所在地理环境的背景信息。在污染物排放量同等的情况下,如果其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所造成的污染程度和范围同样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污染源的地理空间特性。污染源的地理空间特性决定了对污染状况影响的表述必须要利用GiS。这要求不仅要进行污染源的定量分析,而且还要进行空间上的掌握。而GiS正是这种结合的体现,GiS用数据来表示空间分布,将数字和图形作为一个整体,而且支持数字与空间思维同时开展,相对于传统的地图分析方法有明显的改进。

除此之外,GiS的空间缓冲区分析是进行污染源的扩散影响分析的有力工具和依托。所谓空间缓冲区分析就是根据被分析对象的实体,自动在其周围一定范围建立带状区,以此来识别这些实体对周围对象的辐射程度和影响程度。GiS与污染源监测监督相结合,能够通过计算得出污染源扩散的具体范围,从而总结出污染源与环境污染间的大体规律,掌握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准确地预测出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为污染源规划和环境质量保护提供有力方法和工具。

3应急监测

GiS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的应急监测。污染物应急监测是指对各种污染事故的污染源进行现场追踪,确定污染事故造成环境的污染程度,带来的危害等。它能够对环境污染进行动态地监测并且对重大污染事故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是环境监测功能中重要的一个方向。为了使相关部门能够快速有效地实施污染事故的应急措施,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要确定事故发生的地理位置,其次利用GiS与环境模型相结合来预测受影响区域的具体范围,利用GiS的可视化特点得出污染区域内的敏感单位、救援单位、以及最佳路径等基本信息,以此为应急监测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4结论

有关部门在进行环境保护工作时,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是一套集先进科学技术于一体的环境监测和预警平台,它能有效而准确地反应出水质、空气、噪声以及污染物等实时的监测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帮助实现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整体监控和管理。GiS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环保部门的整体反应速度和能力,提高了有关部门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数据处理速度,大大减少了人为失误。通过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在最大限度上有效降低污染事故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为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参考文献

[1]何艳.GiS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25(4)359-361.

[2]王桥,等编著.环境地理信息系统[m].科学出版社,2004.

[3]杨志峰,刘静玲,等编著.环境科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环境污染物分析篇5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治理;促进性

引言

环境污染的治理逐渐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社会整体的消费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加剧了自然资源的开采与使用,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为此,加大环境检测的力度,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测,体现出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

1环境检测

环境检测是近几年出现的行业,有很强的技术性。随着各项环境治理政策的颁布与应用,检测工作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检测工作会预先根据现有的环境质量,分析当前环境污染的程度与形成这一污染的原因,经过分析后,给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因为我国在自然环境的治理方面力度不足,缺少相关的政策法规。并且,又因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制造业快速发展,加快了能源的消耗与使用,所以环境检测工作要把检测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根据不同工业生产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让工业生产污染物达到标准,保护环境[1]。

2环境检测的分类与技术

2.1环境检测的分类

环境检测具有多个划分标准,其中包括目的、对象、区域等。

2.1.1按照检测目的进行划分

根据目的划分,可以分成监视性、研究性以及特定目的三种。首先,监视性检测是工作中最常见的工作形式,检测人员在检测某一环境的污染程度时,会制定长期的检测方案与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检测,确定其污染程度,给出解决方案。其检测的内容包括污染物的指标、排放的数量以及污染的整体趋势[2]。其次,研究性检测是以科研为主,利用科学研究的方式,以某个科学课题为研究方向,对环境污染进行检测,检测时使用的方法要具有一致性,科学、合理。最后,特定目的的检测由多个检测项目组成,这些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污染事故、仲裁、考核严重以及咨询服务。污染事故发生后,检测人员会通过检测,快速确定污染源的种类及流入的位置,控制气向外扩散的范围,有效控制污染的传播,为污染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2.1.2按照检测对象进行划分

因为污染源的的形式不一,所以,按照检测对象进行划分,分为以下几类:噪声、水质、空气、光等。

2.1.3按照检测区域进行划分

按照区域的划分,可以分成厂区与区域检测,厂区检测要求工业企业或相关的单位,加强对污染源排放的管理,增强环境检测意识。而区域检测则是在某个范围内,完成检测工作。

2.2环境检测的技术

环境检测会根据不同的检测环境与样板,用不同的检测技术。检测人员除了会运用测试技术外,还要对受到污染的土壤、空气或水质进行采样,测出样本污染指数,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涉及到的技术面较广。因此,要求检测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并以化学分析为前提,把其他的知识作为辅助,通过检测方法与设备的使用,分析数据,给出环境受污染的程度。其工作过程为:抽取受到污染的样本,接着根据样本的形式,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并保存,然后检测出污染源的种类以及受污染的程度,最后分析数据,给出结果。虽然环境检测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使用的检测技术却涵盖了很多方面,可以检测多种污染源,其中,经常使用的化学分析法经过细分后,可以细分为重量法、容量分析法等。

环境污染物分析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实验室污染;防治措施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健全的环境监测系统下,应时产生了各种环境监测实验室,大量使用化学试剂必然会产生很多实验室废物。对此如不能妥善处理将会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环境监测实验室将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污染源,必将引起社会重视和认真对待。

2环境监测实验室的主要污染源

2.1固体废弃物污染

环境监测实验室会产生含有成分复杂的各种固体废弃物。如:破损实验用品、过期失效或残存的化学试剂、样品分析的产物、剩余的分析样品等。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些固体废弃物或随意丢弃,将会使有害物质进入土壤环境中,增加了污染土壤环境和地下水的机会。同时随着雨水也会将这些实验室固体废物的有害物质带进河流和湖泊等地表水体环境中,这对环境和人类安全将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2.2废液污染

实验室产生的废液量大且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具有较强腐蚀性的强酸强碱、含有各种有机物的废液、氰化物、重金属离子及细菌等。而大部分环境监测实验室对这些废液的后处理工作做的不尽完善,甚至不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这将极大的危害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例如:腐蚀性强酸强碱直接倒入下水道,不仅会腐蚀地下水管,还会抑制水生物的生长,降低水体自净能力,破坏生态平衡;含有重金属离子及各种有毒试剂的物废液入水后,很难被分解,很有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富集,危害人类健康。尤其是含有苯、四氯化碳等易挥发的废液,不仅会引起人体机能失调,降低人体免疫功能系统,同时它们也在生物体内富集,危害自身安全以及后代的健康。

2.3废气污染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废气污染物主要有碳氢化合物、碳氧化合物、卤化物、含硫化合物、苯系物等。这些未经处理的废气如直接排入空气中,对环境和人类等一切生物无疑是一大危害。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适当条件下形成酸雨,不仅损害各种农作物,对建筑物等也产生不可逆的损害;大量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容易引起温室效应,改变地球气候,危害整个生态环境;甲醛具有致癌性,很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危害人类后代的健康。苯系物、氯仿等气体毒性更大,轻则刺激人体眼角膜、消化道,重则将会破坏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3监测实验室环境污染的原因

3.1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种类齐全

环境监测实验室通常会含有各种检测项目,所涉及的品种更是数不胜数,这样就增加了检测实验室环境污染的概率。不仅会因实验分析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检测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废液,更会因为种类繁多、涉及的品种重多,挥发产生的废气所含有害物质更甚。

3.2有机溶剂使用频繁

石油、洗涤剂等都存在有机溶剂污染环境的问题。而这些有机溶剂一部分挥发成废气,大多数则变为废液。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的排放产生的污染量就已经不可估计,更何况那些毒性较强的有机物。同样,如今检测项目中使用强酸、强碱溶剂的检测项目也不胜枚举。

3.3实验室的环境污染重视不够

实验室人员对实验室环境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为徒省事忽略技术规范的要求,随意处置废液、废弃试样品等。实验室管理不足,管理者疏于管理,实验室技术规范不合理等。监督管理、废弃物的处理监管力度不够,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管、督促作用等情况均是造成检测实验室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4对监测实验室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4.1提高认识,制定技术规范

各级监测站应进一步提高对实验室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做到不回避,不听之任之,而是根据本站监测工作的重点、特点,想方设法、积极探索减少实验室污染。对于上级监测部门应该认真研究监测实验室的污染特点,听取下级监测站,甚至普通实验员的意见,制定出简便实用、操作性强、尽量减免污染环境的技术规范,并匹配相应的考核办法,使其融入到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中,并且使之成为考察能力的一部分,以利于落实各项实验室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4.2建立正规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建立正规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对实验室的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科学的管理制度下,约束监测人员,规范其操作行为。管理制度不是仅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关键的是铭记于心并在实际工作得到充分的落实。

4.3选择有效的三废处理方式

按分类放置、分质处理的原则对监测实验室产生的三废进行处理。合理调度资源,积极利用本地现有的资源处理。对三废的处理务必要合理,切不可马虎应付,确保处理方法切实可行。针对特殊三废要制定特殊方法,确保不会造成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隐患。而针对比较常见的三废,或是认为自研方法可以达到效果的,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自行处理。

4.4选择污染少的分析方法

大多数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都不止一种,应该结合当前实验条件、环境因素充分考虑,选择可以与环境相容、对环境污染小的分析方法。例如CoD分析,可以通过采用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在保证准确度的前提下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现如今科技快速发展,完全可以通过采用先进技术、现代分析仪器等,如:色谱仪、传感器,代替经典方法减少环境污染。

4.5成立试剂调度网络

对过期、失效的化学试剂的处理一直以来是世界性的难题,这也是无然实验室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对此我们可以参照国外的方法,借用网络迅速、实时的作用,成立区域性试剂调度网。将危害大,用量少,易失效的试剂收纳入网络,使得实验室间实现资源共享,这将很有效的避免此类化学试剂失效。

4.6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

良好的环境条件与我们息息相关,是我们稳定、持续发展的保障。作为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我们都在为环境安全效力,但由于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特殊情况,我们更要谨慎,以免成为环境的污染者。因此工作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习惯,按规定的操作,及时处理好实验室废物,合理处置过期化学试剂,争取实验室废物零排放,努力建立绿色实验室。同时应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使人们意识到实验室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使防止和防治实验室污染成为一种新理念。

5结束语

环境监测实验室作为环境保护组成必不可少的部分,由于其分析过程存在着明显的环境污染,如不处理显然是与环保事业格格不入。要想更好的检测环境,环境监测实验室更应从自身做起,完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防范意识等,建立绿色实验室,确保为我国的环保事业树立好榜样,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魏君.分析环境监测实验室中的环境污染及相关防治对策[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4(8):423.

[2]王娇阳.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及预防对策探析[J].科技资讯,2017(15):110.

环境污染物分析篇7

[关键词]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p345[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1-119-1

1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概况

污染场地勘察是为了确定污染区域以及污染类型,作出污染整改建议的过程,分为污染识别的阶段,采样分析的阶段和风险评价三个阶段。

一是,污染识别过程。识别过程中需要确定可能受污染场地以及大致污染范围。

二是,采样分析阶段。采样分析时必须要经过环境水文地质勘察程序,对周围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受污染情况做出实际采样和分析。

2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技术应用探讨

2.1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内容

当确定已经发生污染时,应该立即对污染场所进行实地调查,通过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了解污染程度,作出整改意见。

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是:

(1)判断污染源类型、实际污染情况以及污染危害性评估。

(2)做好污染场地水资源分布情况,包括水资源分布以及地表水、地下水流向和水循环的区域性状况。

(3)做好污染场所水、地质污染的实际情况和污染程度的勘察。

(4)作出勘察报告,并形成污染报告和相应的整改意见。

2.2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技术要点

2.2.1污染场地水文地质勘察点

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时必须要做好勘察点的选择。

一是,在确定污染场地范围时,要根据可能的污染区域进行勘察点布置,同一区域内勘察点数量应该不低于3个,勘察点小于3个时,勘察数据无法如实反映是否污染以及污染情况。

其次,应设立监测井,监测井的位置应该在地标土壤采集点处最佳,一般为地下水的上下游,通过设置监测井,可以监测地下水实际污染情况以及污染范围。

再次,在污染场所污染程度勘察时,要增加勘察点数量,利用网格原理确定污染范围大小以及污染程度的不同区域甄别工作。

进行水文污染勘察时,应以第一层水文为勘察重点,深度大致保持在5m以内最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可以如实反映实际污染土壤与水文情况。

2.2.2污染场地水文地质采样要求

污染场地水文地质采样时要坚持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地质采样时要注意不同土层样品选择。首先,表层土样品选择。表层土样品一般选择1.5以内的土壤作为采集样品,但是,如果某区域土壤进行回填时,必须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实际表层土确定。其次,表层土采样时要根据不同地区实际土层变化,增加样品深度采集点,例如,当某地隔水层距离表层土间距过大时,增加样品点,保证采样数据真实有效性。再次,隔水层采样。隔水层采样时应该尽量取隔水层表层土作为样本;最后,含水层样本选择。含水层样本选择具有一定难度,由于水具有溶解性特点,因此含水层实际污染分布可能不均匀,因此在含水层进行样本选择时,要尽量多选择样本点,而且不应与监测井有重复区域。

二是,水文样品选择。水文样品选择主要以第一层含水层为主,考虑到实际污染程度,也可以适当在第二层含水层当中进行样品采集。

2.2.3污染场地检测与试验

污染场地水文地质勘查检测与试验主要有两点:

一是,土壤试验。土壤试验的重点是通过对污染前后土壤物理性质的对比,做出污染情况评估。土壤物理性质评估因素主要为:土壤有机物含量、土壤颗粒大小、土壤单位重度变化等。

二是,污染物分析。污染物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污染具有不同的分析指标,例如:最近的青岛石油事故过程中,对可能的污染场所进行水文地质污染评估时,应该特别注意tpH和LnapL等。

2.2.4污染场地水文地质勘查样品采集

污染场地水文地质勘查样品采集时必须坚持以下要点操作:一是,土壤样品采集。污染场地水文地质勘查样品的用途和功能是不同的,因此在样品采集时应该尽量进行样品分样,防止不同样品的混合。首先,用于分析土壤物理性质的样品应该满足颗粒物分析要求,因此,在采样过程中,取土器顶部应该略高于虚土,防止虚土进入取土器造成样品检测数据的不真实性,另外,当取土器无法进行表层土取样时,应该使用锤击方式进行破土作业,保证样品采集。其次,用于分析污染物的土壤样品应该满足样品密闭性。因此,采集到样品时应该保证样品当中杂质数量的最少化,而且应该采用瓶装作为样品保存主要方式,防止杂质与污染物发生反应造成污染物检测效果数据的偏差;二是,水文样品。水文样品采集主要是地下水取样,首先,要注意样品采集数量和时间,地下水采样数量应该做到一井一管,时间应该在监测井洗井后两个小时内最佳。其次,监测井的沉淀管长度应不低于50m,否则地下水沉淀效果无法保证。

2.2.5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样品保存

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采集样品以后必须有效保存,保证第一数据真实有效性。

一是,物理性质样品保存。物理性质样品保存主要注意样品的顺序以及密闭性。物理性质样品应该保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数据监测工作,以2小时内最佳。其次,要特别注意采集样品的顺序,一旦获取样品应该立即对样品采用标签说明,标签说明应尽量详细。对水样品最好采用密闭保存,防止外在因素造成样品物理性质的变化。

二是,污染物分析样品。污染物分析样品要注意特别注意稳定变化,一般夏季进行污染物保存时大多采用干冰袋装保存,保证样品稳定在4摄氏度左右。

3小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我国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实践和理论经验积累严重不足,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未来很长时间内,我国必须要加强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技术的投入,提高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韩麟.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技术应用分析[J]广东科技2012(07).

环境污染物分析篇8

关键词:大气污染;大气监测;监测工作;注意事项

abstract:theenvironmentalpollutionistheprimaryfactor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national,atmosphericenvironmentthesurvivalofhumansisavaluableresource,thedestructionoftheatmosphericenvironmentresourcesisakindofirreversibleprocess.atmosphericpollutionmonitoringisanindispensablepartintheenvironmentalmonitoring.thisarticlesimplydiscussestheclassificationofatmosphericmonitoringmethod,summarizesthecommonmonitoringmethodofatmosphericpollution,andinfinallythebriefanalysisofthemonitoringpersonnelmattersneedingattentioninthecaseofenvironmentalmonitoring.

Keywords:atmosphericpollution;atmosphericmonitoring;monitoringwork;mattersneedingattention

中图分类号:[R1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随着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重度污染难题。我国是大气污染问题严重的国家之一,空气中So2、no2成分的超标大大增加了酸雨、酸雾和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几率,汽车尾气的排放、工厂的有害物质超标排放等都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的主要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其中以烟尘和酸雨的污染危害最大,并呈现发展趋势。近来,我国一半以上的城市都受到过酸雨的侵害,大气环境状况日益堪忧。面对众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何实时、有效的对环境质量及变化进行准确的监测,从而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及时的对于被污染区域进行治理和监督,现今环境保护工作者面前最根本的任务。因此,为避免伤害人们身体、阻碍经济建设发展,就必须在认识大气污染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大气污染监测工作,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构建并提供优秀的大气环境。

一、大气监测方法分类

长期以来,已开发了各种测定气体浓度的方法。目前我国空气的监测分析方法大约有80个项目150多个方法,主要包括了化学计量法、光学分析法、电学测量法。

1、化学计量法

以化学反应为基础,分为重量法和容量法两类。重量法操作麻烦,对于污染物浓度低的会产生较大误差,它主要用于大气中总悬浮微粒、降尘量、烟尘、生产性粉尘等的测定。容量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度高,可用于废气中污染物如铅的测定,但灵敏度不够高,对于测定浓度太低的污染物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2、光学分析法

以光的吸收、辐射、散射等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发射光谱分析法,荧光分析法,化学发光法,红外吸收法等。

3、电化学分析法

利用物质的电化学性质测定其含量,分为电位分析法、电导分析法、库仑分析法等,此外还有以测量电解过程的电流-电压曲线为基础的伏安法及利用阳极溶出反应测定重金属离子的阳极溶出法。电位分析法最初用于测定pH值,后来由于离子选择电极的迅速发展,电位分析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电导分析法可用于测定大气中So2;库仑分析法可用于测定大气中So2、nox。

其中,对于普通大气环境检测来说,光学、电学或者光电结合的检测方法相对更为普遍,容易制备传感器或便携检测仪器。

二、大气污染的常用监测方法

1、利用植物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测

植物能有效地作为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器是因为在生物体系中植物更易遭受大气污染的伤害,其叶片会产生特征性伤害症状,通过叶片的受伤程度、光合作用能力、长势、生物量大小、酶和新陈代谢的改变以及元素的富集等来显示该地区的大气污染状况。

(1)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物的方法

利用植物进行生物监测最常见的方法是观察叶子受伤程度和定量测定特定植物体内的元素累积情况,尤其是测定低浓度污染(包括单一污染物质和混合污染物质)环境下长期暴露后的元素富集情况。这是任何仪器分析方法无法比拟的,因此可作为环境质量的指示植物。指示植物是一种化学检测器,它能识别和定性由人类引起的环境因素。而监测植物不但能反应污染物的存在,而且能反映污染物的量。敏感的生物监测者能综合反映污染物的变化,其形态、物理化学指标、生物指标都会发生变化。一些高等植物如唐菖蒲、紫花苜蓿、烟草分别对氟化物、二氧化硫和臭氧特别敏感,在低浓度下植物便出现可见症状,可作为污染的指示植物。植物体内污染物的积累可作为污染程度的指标,还可作为对污染物历史情况的见证者。因此,除用仪器或化学分析方法来监测大气质量外,植物也可用来监测大气。

(2)对大气污染采用植物监测的过程

大气环境污染的日常监测主要是对一些企业的污染源实行定期、定点或不定期、不定点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对企业的污染源进行治理。虽然大气监测的先进设备具有很大优点,但是由于有些经营者只追求经济效益,不讲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给环保中的日常监测带来了许多困难。

2、突发大气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突发性的大气污染事故使污染物在较短的时间大量非正常排放或泄漏到大气中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影响民众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且发生突然、难以控制,对环境的破坏性极大。所以,必须通过应急监测迅速确定污染的相关要素,为事故处置和控制污染范围、减少事故损失提供有力支持。

(1)大气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气监测分析技术不断地得到了丰富和完善。逐步建立起了能在短时间内及时准确地检测各种有害气体的分析方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大气污染事故的监测分析方法主要有检测管法、指示纸法、仪器法、化学分析法等几种。

(2)提升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质量的措施

a、监测项目的选择

由于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发生的突发性,应尽快确定应监测的大气污染物。首先,根据事故的性质,现场调查情况初步确定应急监测的污染物。其次,可利用检测试纸、快速监测管、便携式检测仪等分析手段,确定应急监测的污染物。最后,可快速采集样品,送至实验室分析确定应急监测的污染物。

b、监测点的布设

由于大气污染事故发生时,污染程度和范围不确定,所以采样点位的选择对能否准确判断污染物浓度分布、污染范围与程度等极为重要。通常点位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因素:事故的类型、严重程度与影响范围;事故发生的地点与人口分布情况;事故发生时的天气情况,尤其是风向、风速及其变化情况。

c、优先监测方法

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的监测方法的选择。首先,迅速查明突发性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和范围以及污染发展趋势。在已有的调查资料基础上,充分利用现场快速监测方法和实验室现有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别、确认。在具体实施现场监测时,应选择最合适的分析方法。优先考虑采用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气体检测仪、便携式气相色谱法、便携式红外光谱法和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法等。同时,还可以从现有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和污染源排气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获得相关监测信息。

三、大气监测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做好现场监测的组织工作

环评大气监测具有点位设置多、布点范围广、监测项目多、任务集中等特点,

以二级评价为例,评价范围一般为10~14km,监测布点不少于6个,监测项目包括So2、no2、tSp、pm10等一般项目,特殊行业还要监测nH3、H2S等项目,对So2、no2等项目,还要做连续采样和小时采样。小时采样一般选择每天7时、11时、15时、19时采样四次,并至少连续监测5天。根据上述工作量,每个点位需要采样人员1~2人,包括化验人员及司机等后勤人员,一个环评大气采样项目一般需人员11~15人,如此多的人员做好组织工作非常重要。因此监测部门需要选一名懂业务善管理的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

2、做好监测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试剂、吸收液、滤膜等空白样品的准备,标准曲线的绘制,吸收瓶的清洗、烘干等;监测仪器的维护维修,检查仪器是否有故障,不能正常工作的仪器要及时修理。提别注意对pm10切割器的清理。pm10切割器由于结构原因,内部积尘很多,在使用前清理不干净会影响监测结果,而在其使用说明书中没有相关的注意事项。所以更不能忽视对切割器的清理;仪器的校准,主要是一起流量的校准。

3、点位的布设与确定

监测点位以“在评价区内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的原则”布设。实际工作中点位设置一般由环评报告书的承担单位在环评实施方案中确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点位一般是根据地图布设的,要具体确定这些点位监测部门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监测点位的交通要方便,但距公路不能太近,除非是针对公路交通灯项目进行的环评监测,否则测点距公路的距离应大于50米,以防受来往车辆的影响。要保证有正常的电源,特殊情况如测点设在野外时需自备电源;

(2)距采样装置15m范围内不应有炉窑、烟囱等局部污染源。特别是测点设在农村时应注意家用煤球炉的局部影响;

(3)采样装置至建筑物的距离至少是其突出高度的2~2.5倍,并能收集到至少270°范围内的气流;

(4)采样装置进气口距地面至少1.5m以上;

(5)两台仪器同时采集气体时如采集tSp和pm10时,其间应保持2~4m的距离,以防相互干扰。

4、气象条件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风向风速:一般情况下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污染物浓度较高,上风向和偏风向向上污染物浓度较低。风速越大,污染物扩散越快越充分,监测结果偏低,但对tSp河pm10,风速大时,会造成地面扬尘的增加,使结果偏高。此种情况在干旱少雨的北方春季尤为明显。

逆温和大气稳定度:气温随高度递增的现象,在气象学上成为逆温,逆温层是大气中十分稳定的层次,在强逆温存在时,往往又伴随着小风或无风天气,使污染物极不容易扩散稀释,从而使近地面层的污染物浓度增加。当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湍流发展快,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强,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降水后天气:降水(降雨、降雪)对大气有净化作用,降水后空气中的So2、pm10等均有明显下降。

大雾天气:大雾是大气稳定的表现,在寒冷的冬季,大雾同时伴有逆温的存在,而且基本无风,此时污染物在地面积聚,在这种天气下监测会使监测结果明显偏高,对tSp和pm10等颗粒物的采样,由于大雾使空气湿度大,此时会在滤膜上积存大量水分,天气寒冷时还会结冰,增加了滤膜的阻力,对仪器损害严重。

沙尘暴天气:近几年由于沙尘暴在北方时有发生,所以沙尘暴的影响不容忽视。沙尘暴具有爆发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来去迅速等特点。

环境污染物分析篇9

关键词 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建议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1)36―0067―02

0 引言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力,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就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将大量的有害物质排人自然环境中,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和环境的机能,造成污染和公害,环境污染主要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噪音污染。环境污染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环境分析化学是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实验技术来鉴别和测定环境中化学物质的种类、成分、含量以及化学形态的科学,是环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监测是开展环境管理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制定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依据,开展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环境质量,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制定环境法规、标准、环境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收集环境本底值及其变化趋势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以及为确切掌握环境容量提供科学依据;揭示新的环境问题,确定新的污染因素,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方向。

1 环境监测的发展及当前存在的不足分析

环境监测发展的3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发展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20世纪70年代: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发展阶段或主动监测、目的监测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

中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从过去单一的环境分析发展到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遥感、卫星监测;从间断监测到自动连续监测;监测范围从一个断面发展到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整个国家乃至全球。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覆盖了大气、水质、土壤、噪声、辐射、固体废物、农药等领域。已开展了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质量周报、日报、预报监测,污染源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污染源解析监测,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效果监测等,需监测的污染因子已经达到百余种。

但我国监测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如监测分析方法不够健全、采样技术仍然是一大难题而且环境标准物质缺口很大、现有监测技术配套性很差以及仪器设备条件急需改善、监测信息管理和开发尚存在诸多问题等。

目前在环境监测中,一般采用各种仪器和化学分析手段.对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可以比较快速而灵敏地分析测定出来,其中某些常规检验已经能够连续监测。但大部分测定项目或参数还需定期采样。因而只反映采样瞬时的污染物浓度,不能反映环境已经发生的变化。随着环境的恶化,环境监测技术也在逐渐进步,例如从目前普遍的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为主,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监测方向发展,由当前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由较窄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由经典的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由手工操作向连续自动化迈进;微量分析(0.01%-1%)向痕量(

2 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建议

2.1 加大生物监测发展力度

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污染物,成份极其复杂。理化监测只能获得各种成份的类别和含量,但不能确切说明对生物有机体的影响。而生物是接受综合作用,不仅仅是个别组分的影响,所以生物监测能反映环境诸因子、多组分综合作用的结果,能阐明整个环境的情况。对符合排放标准的污染物,其长期影响环境的后果,更需要用生物监测来评价。生物监测方法包括:生态(群落生态和个体生态)监测;生物测试(毒性测定、致突变测定);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残留量测定。重视生物监测技术的发展,生物监测能够反映污染因素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及对环境影响的综合效应。生物监测与理化监测构成了综合环境监测手段。

2.2 明确环境标准内涵

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环境标准也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境工作优劣的准绳,环境标准还是执法的依据,环境标准同时也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条件,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制定统一的、不存在歧义性的环境标准并进行贯彻。一般来说,制订环境标准需遵循以下原则: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即要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2.3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收集的信息化水平

数据收集是环境监测的前提和基础,在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采用GpRS无线数据传输方式,能够将采集到的数据立即发送到数据接人服务器并存人系统数据库,杜绝了因数据采集终端发生故障而导致丢失数据的现象,充分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当网络或数据接人服务器发生故障时,数据采集服务终端临时存储数据,待网络连结,系统恢复正常后,将缓存的数据传送给数据服务中心,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校验、加密措施,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2.4 做好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水平不仅与监测技术水平有关而且与管理水平亦有关。质量保证体系是由掌握有关技术的人去建立和操作的,它贯穿于监测的全过程中,所有使用的仪器必须经过有资质的单位定期进行检定,确保仪器使用过程中处于正常状态。同时,还要做好采样过程、测量过程、分析过程以及测量数据处理过程的质量保证工作。

3 结论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可以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并可以及时的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维护和预防。认真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对于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为治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达.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J].吉林农业,20lo(9).

环境污染物分析篇10

关键词:曹妃甸;海域;水环境;污染来源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09503

1引言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唐山市东南部55km,海岸线长约80km,海域面积约2000km2。近年来我国沿海经济高速发展,唐山曹妃甸港区应运而生,环境生态问题也随之而来。历年来的《河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曹妃甸海域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因此研究并分析曹妃甸近岸工程海域水环境污染因子时空分布特征与环境质量状况以及海域污染来源,对于指导近岸海域开发与环境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污染物质时空分布是其在研究区域平面分布特征的直观反映,即采用一定的插值方法,将监测数据在观测区域范围内进行空间插值,并以等值线的形式予以呈现。目前的离散观测数据的插值方法有反距离加权法、克里金法、最小曲率法、改进的谢别德法、自然邻点法、最近邻点法、多元回归法、径向基函数法和移动平均法等多种方法[1]。针对观测数据各自的特点,如数据量等,这些插值方法具有各自不同的应用范围。相关性分析是揭示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及系统演变规律的重要技术方法。目前相关性分析的方法较多,如SpSS软件中的pearson、Spearman和Kendall相关系数法等[2],时间序列分析方法[3]以及基于小波变换的小波相关分析方法[4]等。

本研究中针对不同污染因子观测数据量的多少,选择采用相应的插值方法,在空间尺度上进行污染物质平面分布的特性研究,掌握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全面分析曹妃甸海域污染来源,并采用SpSS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入海污染源与主要水环境污染因子间的相关关系。

2水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笔者以2012年曹妃甸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为依据,重点研究分析曹妃甸近岸工程海域水体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重金属铅和锌的时空分布。针对不同污染因子监测数据的稀疏程度,采用相应的插值方法,在工程近区海域内空间插值,获得各污染因子的平面分布(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无机氮达到三类水质标准要求,活性磷酸盐达到四类水质标准要求,石油类满足一类水质标准要求,重金属铅达到二类水质标准要求,重金属锌则满足一类水质标准要求。由上可知,工程近区氮、磷污染因子存在较为严重的超标现象,重金属铅的污染水平也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3污染来源分析

海域污染物质的来源分析是掌握海域污染现状与成因的关键。海域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5]:①陆源:包括点源(流入的江河和排污口等)和面源(农业灌溉、大范围强降水等)等;②海源:水产养殖、海上油气开采、海上交通运输等;③海域历史本底污染状况;④区际交换:邻近海域间污染物质的相互输移;⑤大气沉降[5](因缺乏相关数据资料、且污染相较小,本文未开展相关分析)等。

3.1陆源

海域内流入的江河和排污口等是其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收集滦河、小青龙河、陡河、宣惠河的污染物入海情况(图2),并通过SpSS时间序列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入海污染物质总量与曹妃甸海域环境污染因子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间的时间序列相关关系。

从图2的2008~2012年河北省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可以看出,近5年来河北省主要河流滦河、小青龙河、陡河、宣惠河的污染物入海总量呈递增趋势,特别是2012年入海污染物总量增量较大。除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外,2012年的污染物增量巨大的原因在于受强降雨的影响[6],导致入海水量与污染物总量的增加。

采用SpSS时间序列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入海污染物质总量与曹妃甸海域环境污染因子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间的时间序列相关关系,其结果均达0.8以上。结表明:曹妃甸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污染因子与入海污染物质总量间呈较高的相关性,区域污染主要受控于入海污染源。

3.2海源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人民物质需求的逐步提高,我国近岸海域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海水养殖中饵料的投放、水产品代谢等也会产生大量的营养物质,也是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2011年河北省对省内昌黎新开口养殖区、乐亭滦河口养殖区、黄骅李家堡养殖区的水质、沉积物、底栖生物环境和养殖生物质量等内容进行了监测,尽管监测的养殖区与曹妃甸海域距离相对较远,但水产养殖一直以来也是海域营养物质的一个重要来源,应加强管理与控制。

3.3其他

海域历史污染状况是解析海域现状污染来源与成因的重要手段之一,渤海各时期(1980年、20世纪90年代初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期)的污染物质分布显示[5]:曹妃甸及其邻近海域历来为污染物质的聚集区和高值区,其为陆源排污和近岸水域环境动力因素所致。

渤海湾乃至整个渤海海域历来为我国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因此从区际交换的角度,很难理清海域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其更多的应体现于环境管理的区域联防联控制度建设。4区域环境管理建议

(1)结合“十三五”规划和“水十条”等国家相关规定,以陆源为重点,特别是以大量的入海江河以及排污口等易于控制的入海污染源为首要目标,严格实施入海污染源排海总量控制与污染物削减。

(2)建立有效的区域联动机制。目前我国近岸海域氮磷超标和水质富营养化现象较为严重,且已成为全局性的突出环境问题,仅靠个别地区开展入海污染源减排工作可能收效不大,因此建立有效的区域联动机制,通过区域间联动与协调,是实现海域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一个重要手段。

(3)面源是陆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近岸海域无机氮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是导致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7]。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生态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改善村镇环境质量等是防治面源污染的主要手段。

(4)尽管相对于城市生活污水的氮、磷排放量,海水

收稿日期:20170426

作者简介:包跃宇(1982―),女,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工作。

[Ht][CDH01248*4/5]

养殖排污影响总体较小,但其对海域水环境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应科学规划近岸海域水产养殖、确定区域养殖容量;调整并优化养殖结构,合理使用饵料和药物;大力推行养殖清洁生产,加强养殖海域生态环境管理。

5结语

笔者以曹妃甸近岸工程海域水环境质量状况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插值方法,研究分析了水体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重金属铅和锌的时空分布特征;全面分析海域污染来源,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入海污染源与水环境质量状况间的相关关系;最终给出了环境管理的相关建议,研究对加强近岸海域工程建设的论证与管理工作,保证近岸海域水环境生态质量向好发展,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欢欢,李星,丁文秀.Surfer8.0等值线绘制中的十二种插值方法[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7,4(1):52~57.

[2]孙逸敏.利用SpSS软件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120~123.

[3]BoXGeorgeep,JenkinsGwilymm.时间序列分析预测与控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4]桑燕芳,王栋,吴吉春,等.水文时间序列小波互相关分析方法[J].水利学报,2010,41(11):1272~1279.

[5]王修林,.渤海主要化学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