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7:2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反思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综合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思想与政治两方面的教育,它的延伸范围也是很广的,像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都属于其范畴。从实际的教育状况来看,要提高整体的教育效果,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其它学科之间的界限进行明确的划分,这样会使教育的内容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便于被教育者的理解记忆,从而使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加强强化。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构成上来说,它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特殊性。也就说它的教育内容是动态化发展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内容构成上也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第二,普遍性。即它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其保留着稳定的传承性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连贯性;第三,交叉性。讲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具有的前两个特征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中相互交叉,形成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内容,并且它还具有十分良好的指导导向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构架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育内容在架构方面没有很好的连贯性和稳定性。这一问题的主要表现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它的重要理论和最基础的知识在时事政治中难以完全的表达出来,不能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稳定性。另外,它的教育内容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在架构上较为分散,这也就使教育工作存在着盲目性和浅显性,与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性不相吻合。

第二,在教育内容的构架上,有很大的政治和理想化特点。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它的教育内容设置和教育的最终目标以及接受者的接受水平和社会政治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不相一致,有很大的抽象化和空想化,与现实实际相脱离。另外,从它的教育内容设置上来说,其主要是以政治为核心,而没有必要的思想教育内容。

第三,教育内容缺少条理性和层次性。这一方面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它的教育内容在设置时没有按照既定的条理性结构,大多是根据教育的方便安排的,而且与接受者的需求和能力也不一致。除此之外,它的教育内容在存在层次感差的同时也反应出了它的多余重叠,没有一定的教育逻辑性,例如对时事政治、法规常识以及历史事件的教育方面。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思和重构的建议

3.1根据实际,把握社会多层次的特征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对其的构建和反思是势在必然的,同时这也是时展的要求。具体来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和重构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状况,遵循社会多层次的目标来进行,不可盲目无序。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要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作为首要内容,这是我国保障公民最基本的权益的重要反映;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与人们的职业要求相一致,不论职业的特殊与普通都统一对待,并予以尊重,不能有任何的偏差和不公平;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设置要满足人们的最基本的需求,对人们的基本需求予以尊重,平等对待。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设置安排需要结合接受者的实际需求和真实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兼顾差异化,进而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在思想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也就达到了巩固思想政治文化的目的。

3.2兼顾社会性质的差异化现状

为什么要在反思和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考虑社会的性质差异?主要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性质是由所处的国家社会性质来决定的,对我国来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时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先进性,这也是我国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与此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成,与我国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相适应。

3.3考虑到教育接受者的实际情况

教育的接受者实际状况主要说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状况,因为每个不同的受教育者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上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有很大的差异化,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每个个体也是有针对性的,会对自己欠缺的部分予以关注,如果教育内容的设置超出了接受者的实际接受能力范围之内,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状况。另外,还要对接受教育者的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差异化进行综合分析,在掌握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使教育的效率得到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

4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们的思想引导,正确观念的树立是有密切关系的,针对存在的一些误区,需要相关管理者根据实际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在进行反思和重构的过程中,要使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和创新性,与时俱进,确保人们的教育平等、公正,从而使教育取得最大化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基,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思与重构[J].求实,2011(12):93-97.

[2]邓立新.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职工教育,2013(06):38.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2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灵魂。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其坚持主导性、保持民族性、提高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应在坚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体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层次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探索出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路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认清网络本质和影响为前提,利用网络促使网民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虚拟实践活动。""[1]其内容即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所意预传递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观念”iZl。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体现,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灵魂。

一深刻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意义

首先,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坚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导性的需要。由于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开放条件下相互交流、碰撞,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少网民则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需要讲解“为什么”之类的理论问题,只需要解决“怎样做”一类的方法问题,因此,网络思想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普遍受到重视。在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一种轻视基础理论教育,尤其是忽视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的情形”i31。这种淡化政治理论教育的倾向,导致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主导性。因为,政治教育是主导性的教育,“是依据一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培养政治能力的教育”(4]。毋庸置疑,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坚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导性的需要。通过政治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教育,使马克思主义永远占领网络阵地,可以增强网民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网民识别网络的复杂局面和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

其次,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保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民族性的需要。网络的宽广覆盖面,为全球不同形态、不同模式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虽然网络可以称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家庭,但是,“如今的全球互联网业务中有90%在美国发起、通过和终结。全球互联网管理中所有的重大决定由美国主导做出。这就意味着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只能成为被迫接受信息的群体,其唯一的选择就是无奈的面对发达国家的文化控制”(s]0问题是,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可以毫不费力的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有时甚至搬出所谓的“人权”、“人道”对发展中国家横加干预,进行制裁,强迫人们接受它们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使发展中国家的网民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这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是危险的,将松动其存在的根基。[6]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人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人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基于此,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坚持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先进性统一的需要,是坚持弘扬民族文化与面向世界发展统一的需要,是抵制霸权主义的不良文化与垃圾信息的渗透和人侵、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保留中华民族的精华文化的需要。

最后,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效性的需要。开放的网络里滋生着大量虚假的、反动的不良信息,“即使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里,也难免有‘信息垃圾’的流人、产生和造成污染(}]rr,影响和阻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传播。同时,网络是一个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形式一体化的空间,为每一个网民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环境。网民呈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个性化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表现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而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个别性,只能满足公共的、一般的需要,而不能满足每个网民的个性需求,因此,也导致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实效性。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净化网络环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先进性、针对性、契合性,不但有利于遵循网民的个性发展规律,更有利于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性。

二科学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原则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原则,是为了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基本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对其优化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中起着导向和规范的作用,是正确掌握和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重要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要坚持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所谓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生成并表现出来的主动、主导、积极能动的性质。坚持主体性原则,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要符合网民的需要,坚持以网民为本,尊重网民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人格,充分发挥网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更要渗透主体性教育思想内容,使网民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和自觉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状态,确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主体性意识。坚持主体性原则是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人的认知规律决定的,是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客观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确保网民充分发挥主动性作用的内在动力。

(二)创新性原则。所谓创新性,是指“有创造性、有新意,能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fel。但是,“创新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一种超越精神,重要的不是一味追求时尚,而是洞见和引领时尚”(91。创新首先表现在思想上,思想创新是内容创新的前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思想上的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变革观念,转变传统教育思想的思维模式,使其教育的内容在继承、借鉴原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人的发展需要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前瞻性原则。所谓前瞻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优化要“具有预见性和超越性,不应仅仅是现有理论、方针、政策的再现‘tol",而且还应根据网民思想发展的规律预见其思想发展的态势,运用超前于现有思想觉悟水平的先进思想来提高网民的思想觉悟。在坚持前瞻性原则的基础上,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其符合网民的思想变化规律,从而预测网民思想发展变化的趋势,用超前于现实的先进思想来引导、教育,培育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对网民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知识体系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变化进行超前研究,做出正确的预测,在不同内容上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四)层次性原则。所谓层次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状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ttl。网络空间促使网民呈现个性化发展趋势,不同职业、阶层、年龄、性别的网民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我们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结合经济状况、工作环境、社会生活经历等客观条件和性格特征、心理素质、知识素养等主观条件,传授不同的教育内容,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坚持层次性原则并不是消极适应网民的思想水平,而是积极地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从多侧面、多层次使不同层次的网民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学习定位,促使不同起点的网民都能够经过努力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3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不仅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着方向保证和精神动力的作用,同时对塑造和坚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新时期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开拓创新,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经济成分和利益群体、社会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道德失范现象、腐败现象屡见不鲜。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大众传媒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纷纷涌入我国,国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主流文化受到冲击,人们的精神归属显得无所适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不但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许多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也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创新价值的方法,如以“启发式”、“渗透式”、“隐蔽式”取代“填鸭式”教育;以有的放矢的理论联系实际,讲真话、实话,取代“空谈”、讲“官话”、“套话”;注意运用“情感陶冶法”、“心理咨询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建立红色网站,等等。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要求我们不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创新,内容也要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方法创新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关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目标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政治教育是导向性内容,思想教育是根本性内容,道德教育是基础性内容,法纪教育是保障性内容,心理教育是前提性内容。这些内容涉及了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从根本上说,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目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党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坚决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方向,决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教育内容中的中心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既要具有超越性、又要体现现实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塑造出理想的人格是提高整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不仅要关注现在,更要关注未来,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理想性、超越性。但是这种理想,这种超越,必须建立在现实之上。我们的教育内容只有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符合实际,才具有科学性。再者,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内容“过高”、“过空”,跟他们生活的现实社会和实际的精神需求反差太大,就会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要深深扎根于现实之中,真正挖掘出体现时代要求、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东西,创新出既具有超越性又充分体现现实性的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

笔者认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应该对个体给予充分的尊重与关注,注意研究个体现在到底需要什么;对合理的需要予以满足,对不合理的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如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义利统一观念等,这些既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又能满足个人价值实现的内容,就应该及时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体现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情况错综复杂、千差万别,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层次性。从年龄上看,教育对象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四个层次。我们应该根据年龄结构,合理地确定出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从文化知识层次上看,教育对象有知识比较渊博、知识水平较高、知识水平一般、半文盲、文盲之分。从思想道德状况上看,教育对象有思想先进、思想道德素质一般、思想落后、思想道德素质差之分。如果我们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刀切”,势必严重影响教育的效果。另外,从地域上看,教育对象有城乡差别,东、中、西部差别,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差别。这同样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体现层次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4

关键词:越南;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需要,越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是对人民进行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党和国家的路线、主张、政策与法律的宣传和教育,推动他们的政治认识,同时有步骤地建设他们世界观与方法论,提高政治本领,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当代越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教育,胡志明思想教育,党的路线、政策教育,越南传统政治教育和越南政治价值的精华教育,教育大学生深刻地认识政治理想和革命事业,提高政治本领,提高社会政治积极性、反对政治模糊性和政治旁观行为,具体如下:

一、马列主义教育和胡志明思想教育

当代越南高校较重视列宁主义教育。在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涵括了列宁主义理论,将列宁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越南高校比较注重列宁主义教育,所以在越南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称为马列主义理论,即与中国高校相比,越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注重对列宁主义理论的教育。越共认为,革新开放事业不能脱离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建设后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的探索经验的指导。越南是以“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理论来更新对社会主义观念的认识,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为重要前提来为越南社会主义定方向,在此基础上补充和发展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革新开放以来,越南政府确定了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开展列宁主义特别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教育。近几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成为越南在改革开放中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建立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越南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承认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要吸收一些资本主义者参加管理,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是为了在竞争中战胜他们;不会管理,就没有社会主义”[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将侧重于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越南高校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中,重点讲授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理论和民族革命的理论,其中引用了大量列宁的讲话。还讲授列宁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其中包括列宁工农联盟理论、列宁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建设理论。在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讲授的重点。在马列宁主义哲学中,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和民族革命的理论也是讲授的重点。由此可见,列宁主义理论在越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的指导地位。

胡志明思想是马列主义的科学理论与越南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越南人民民主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战略,是新时代越南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是越南共产党和越南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帜和方向,应在全国人民中开展胡志明思想的教育。越南共产党在七大首次提倡将胡志明思想纳入指导思想,并肯定以胡志明思想与马列主义为基础。这是极其重要的决定。党的九大肯定:“胡志明思想是关于越南革命基本问题的一套全面、深刻的理论和政治体系;是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继承和发展优良民族传统以及吸收人类文化精华的产物”[2]。“胡志明思想曾经引导越南人民实现斗争胜利,是党和人民巨大的精神财富”[3]。越南民族解放的伟大胜利,国家的统一,走向社会主义,新时期越南在国际上地位、威信提高,已经证明胡志明思想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我们认为胡志明思想的作用不仅体现于对越南民族民主革命,还体现在国家的现代和未来发展中。

二、党的路线、政策教育

党的革命路线是在党和民族每个革命阶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同时是越南革命的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党的革命路线包括:共同的政治路线;每个时期的路线;每个领域的路线如经济、政治、文化、对外路线等。为了形成新阶段大学生的政治文化,落实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需要培养大学生认识党的改革路线,需要把该思想、观念融入大学生生活中,形成价值标准系统,调整每个大学生的政治关系、态度、行为。在此基础上,形成与发展大学生在全社会范围的身心健康,具有对敌人攻击、破坏的抵抗力。同时,使大学生相信党的领导,坚定党的目标、理想、路线;在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下提高公民的责任意识;运用专业知识按照党的路线政策主动、积极解决经济、政治、社会等问题。

三、越南传统政治教育和越南政治价值的精华教育

越南历史革命和历史斗争与建设国家、保护国家是紧密联系的。越南传统政治文化包括:爱国主义;独立、自由、自力和自强的政治思想;自豪的民族精神、尊重正义、维护公平的政治;既注重德治又注重法治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宽容;为了发展和进步融合、友谊、合作等。其全部价值、品质和能力相结合形成一种人道、人文的越南政治文化。这奠定了价值基础,也为现代越南政治文化的建设事业、发展水平提供活力与力量。在越南系统的传统政治文化中,爱国主义是一种根本的传统政治文化。因为,爱国主义是越南民族极其珍贵的精神品质,是神圣的情感,是首要的民族价值。其精神已经在越南战争时发挥作用,并是越南民族在建设国家的内生动力。

四、大学生的政治理想与关于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教育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是统一于全党全民的理想,民族独立与社会主义连在一起,建立在保卫人民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经济、先进的文化、浓厚的民族本色、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在尊重独立合作互利的前提下与各国家发展合作平等关系、落实“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的目标,另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的具体表现必须符合于革命每个阶段的客观要求。如今阶段,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需要培养是:深刻地意识到在现今阶段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胜利性;深刻地意识大学生在建设与保卫祖国事业中的责任;保留、发挥越南民族英雄辉煌传统的精神以及大学生在新时代的良好品格;发挥青年在每个革命阶段实现各具体任务的模范带头作用。

五、政治本领教育

越南大学生政治本领是对已选路线的坚定,其中首先是明显体现在对党目标理想和人民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在学习劳动中创造自己的智慧、才能,为建设祖国富强、人民繁荣、自由幸福做出贡献。在革命改革事业的要求下,特别是如今国内和世界的复杂局势,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地宣传破坏人民的革命事业,动摇政治思想、异化年轻一代的生活道德准则。建设与保卫大学生政治思想总是一个有挑战、有要求性的目标。年轻一代除了具有革命理想、革命道德、革命意志,专门知识还要有:培养大学生的热情和决心;提高大学生的敏锐性、活跃性、创造性。

六、提高社会政治积极性,反对政治模糊性和政治旁观行为的教育

进行社会政治积极性教育的主要办法是通过吸引群众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直接管理国家、社会,这是政治思想教育最重要的一步。但这需要群众具有充分的知识才吸引他们参加政治生活。为了确保群众有充分的知识能力参加政治生活、管理国家、管理社会,要找到更多的形式集合、吸引群众。这是现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克服政治冷漠、远离、避开实现国家政治任务的行为,政治冷漠常是培养资产阶级思想、资产生活方式和资产文化。

参考文献:

[1]赵康太《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187页.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5

[关键词]环境教育环境课程归属课程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30—03

一、环境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拓展

环境教育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建构、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为此要从人的發展角度分析人的物质、文化、政治和社会需求。当今社会生态破坏、污染加重、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人类存亡、制约社会發展和民生质量的重大问题,生态文明成为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重要的社会發展内容。2011年4月,国家环境保护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联合下發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要求,“强化基础阶段环境教育,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鼓励中小学开办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课堂。推进高等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早在197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组织召开的“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第比利斯会议)”也提出:“环境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使个人和社会团体理解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复杂性,造成这种复杂性的一个原因来源于人类的生物活动、物理活动、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各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获得知识、价值观念、态度和实用技术,以便能以一种负责任的和有效的方式参加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管理环境质量。”按照国际环境教育理念,学校环境教育的完整内容应是环境知识、价值观念和态度、实用技术和环境保护实践等多方面的统一。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讲,环境教育不全是知识体系和环境治理技术教育,而主要是如何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教育。要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作为生命支持系统有其经济价值、生态服务价值,还有自身存在价值和美学价值。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既要满足社会的可持续發展,也要维持生态系统的自身活力、稳定和可持续性。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于通过教育把社会主流思想、政治观点传授给受众,以期内化为受众的理想和信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發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日益严重的今天,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和环境法制观念非常重要。科学發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發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發展观,这种發展理念将是我国长期的發展战略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人与社会关系的教育,还要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环境职业道德,要积极参与从居住环境、食品卫生环境到自然生态环境的法制化进程。这些教育目标与政治理论课的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共同之处,因而,把环境教育纳入到政治理论课范畴之中,有利于环境教育的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

二、大学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构想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6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父母的养育之恩被遗失,教师、学校的培育之恩被淡化和社会的关爱之恩被冷落三个方面,这种缺失主要归因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存在不足。为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进行感恩教育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它促使受惠者为所获得的恩惠做出回报。近年来,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人人为我”的思维定势,缺乏感恩之心,忘记了哪些帮助过、照亮过、关爱过自己的人,甚至伤害他们。给予、付出、回报、奉献的意识相对淡薄,感恩意识严重缺失。

一、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主要表现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对家人、社会给予他们的帮助心存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回报。如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洪战辉……,感恩社会的感人事迹令全社会为之敬佩。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由于道德感情的缺失而出现种种不良现象。

(一)对家庭:感情淡漠,不尽孝道。孝道是一个人道德的根本。但是,一些大学生却不能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东南大学曾对该校1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写信频率、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统计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有时向父母撒谎。还有的大学生毕业后有业不就,成为“啃老一族”,伤透了父母的心。

(二)对学校:教育之恩,淡漠如水。当今社会,尊重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反映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为了学生成人成才,学校老师付出了辛勤劳动。可在大学校园里,课间不擦黑板、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有的学生把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归结为个人因素,对学校老师的工作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的大学生毕业后不但不能用实际行动为母校争光,还恶意拖欠学费,忘记了“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铮铮誓言。

(三)对社会:关爱之恩,渐被冷落。个别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世故、社会责任感淡化,回报意识弱。2006年4月2日《新民晚报》报道:《不懂感恩,受助孩子让人心寒》,某区青少年保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十几年来为3000多名孤儿和贫困家庭孩子牵线搭桥,使他们得到社会各界的资助,其中大部分已经大学毕业。却很少有人想到要对那些帮助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此外,2007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一次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因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这种对关爱的冷漠,让人寒心。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归因

(一)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谈不上回报,这就使得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正是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的“冷漠一代”,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

(二)学校教育存在片面倾向,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在中、小学,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考入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就业问题上。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人高学教育教学范围。其次,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高校以学历和职称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尺度,德育老师不但数量少,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一些大学生进入情感疏导的荒漠。同时,片面性的填鸭式教育影响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支持和认可。“我们当前的教育却恰恰就是一种枯燥单调的思想说教⋯⋯忽视了人的情感性需求。”这种说教由于和社会现实的不相符,无法触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很难收到德育的效果。

(三)社会教育存在偏差,社会教育变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随着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如“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屡次出现,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众多青少年关心的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他们却很少提及。一些人总是抱怨他人和社会“亏欠”自己,却不曾想到自己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了什么。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具体途径

第一,启发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理所当然。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他人的帮助,乃至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春华秋实,这一切,都应视为“恩情”。学生思想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捕捉、感受生活中处处渗透的恩惠,启发、帮助学生发掘这些或大或小的恩惠的价值所在,让学生时刻对身边的人、事和物心存感激—“一切是恩赐”,培养学生的“识恩”“知恩”意识。但应该注意感恩教育不能依靠灌输,更不应搞角色预制,因为感恩虽是一个行为动词,当不止于行动,它需要真心实意。

第二,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寓教于学。不断发掘教材中蕴藏的感恩思想,将对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全过程,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如在音乐课学唱《感恩的心》;在实践课制作“爱心卡”等,让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忘感恩,在成长进步中牢记报恩。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角色正确定位和成长历程进行思考,使他们认识到:无论是父母给予的生命、朋友给予的友情还是教师给予的智慧,这一切都是恩情。

第三,要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用表率作用影响和感召学生。对大学生而言,教师自身的高尚情操和对学生的关爱是最好的感恩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教育技能,以德服人,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此外,应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当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常怀感恩心、仁爱心,自身充满人文关怀,善于把感恩之心升华为敬业精神,用自身的形象去影响感染学生。

第四,深入开展学生感恩主题实践活动。首先,以感恩父母为切入点,推行“三个一”活动,即算一笔“感恩帐”、写一封“感谢信”、替父母做一次家务事,在感受父母为家庭奔波劳碌的艰辛中激发心底的愧疚之情,让学生在感恩父母中激发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原动力。其次,以感恩学校为切入点,把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努力做到“校荣我荣、校辱我耻”,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利用不同的时期,全校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月教育活动,开展“学院培养我成材,我为学院添光彩”主题演讲等活动。最后,以感恩党和国家为切入点,开展唱革命歌曲、观看爱国影片、读书心得演讲等活动,在赞改革伟大成就中,在感知党恩中唤起爱党、爱国之心,激发报国热情。

第五,建立科学的思政考核体系,实现教书育人。目前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以及其他道德品质方面没有特别性质有效的系统的考核体系。思想政治课程的考核方式与其他知识性课程的考核方式没有什么差别,都是通过试卷、论文的方式进行。这种与大学生的行为活动相背离的考评体系,既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知行难以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含有价值取向的教育方式,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这一实际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切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能够以较强的说服力解答受教育者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高等教育是继承人类文化、传播人类价值的重要手段,对于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构建社会和谐价值体系,高校显然责无旁贷。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这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具体表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丰根凤,刘家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德育研究,2006(6)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7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它得以保持生机和活力的不竭源泉。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他的内容创新上。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诸组

成要素、诸方面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不断调整、生成和发展的实践及其过程。本文拟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和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规律和特征。同时,对新时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做一初步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实践性生成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作用于客体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态体系,它由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组成。从结构上划分,它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它的内容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其创新发展经历了六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初创和形成时期(1921年一1935年)。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对工人群众进行启蒙教育,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等,其主要内容是思想教育。第二个时期是成熟时期(1935年一1945年)。由于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反对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是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鼓舞全民族的抗日斗志,除思想教育外,这一时期已经有了政治教育的内容。第三个时期是发展时期(1945年-1957年)。这一时期跨越了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阶段。围绕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了重大调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和建立初期,面对即将成为执政党和已经成为执政党,党开展了拒腐防腐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阶段,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围绕经济建设来开展。第四个时期是曲折前进和严重挫折时期(1957年-1978年)。阶级斗争扩大化,使思想政治工作逐渐偏离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假、大、空”,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第五个时期是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重新发展时期(1978年-1989年)。这一时期思想理论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变方式,自觉服务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大局,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过程中,重新获得了生机。这一时期的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第六个时期是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89年至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一步系统化,内容研究和创新空前活跃。回顾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实践性生成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发展历程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毕业论文不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指导,尤其注重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的最新理论成果,用中国化了的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内容。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展开,在服务中心工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得到发展。第三,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引领思想文化思潮,建构时代精神。第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扣时代主题,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特点,可以发现一条规律,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在坚持用党的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党的理论的每一次创新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大创新。在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的产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方式方法、内容结构等发生了根本变化。事实表明,用这三大理论成果指导、教育广大成员,凝聚力就强,革命和建设就取得成功;党的理论创新如果停止,教条主义盛行,或者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空洞无物,苍白无力,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

用党的理论新成果创新内容,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正因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成为共产党人的传家宝,也是党的优势所在,这个优良传统必须坚持。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党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就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坚持用党的新理论、新成果指导创新,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第二,理论是现实的反映,党的新理论往往是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重大现实问题的概括、升华和反映,因此,必须及时汲纳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来,武装群众,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内在品质、发展要求、实践指向等要求它必须不断创新,党的理论创新是指导和推动它的重要动力。

二、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新时期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现实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使命和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坚持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内容,表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首先,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有相应的理论支撑和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党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理论,是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在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它抓住了思想灵魂,突出了时代主题,把握了理论的精髓,打牢了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又是时代的理论诉求,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用它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发挥理论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其次,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现实的需要。硕士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融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功能。第一,保证和导向功能。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保证了和谐文化和和谐社会的性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二,支撑和凝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信仰和理想平台,把各阶层、各群体人们凝聚起来,整合形成强大合力和向心力;作为一种价值评判体系,对社会生活发挥着肯定、褒奖和倡导作用,从而鼓励和促进各种和谐因素的增长。第三,建构和引领功能。建设和谐社会就要科学地认识和回答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探索、引领、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第四,调节和协调功能。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必然带来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的解决,必然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说服人、调节和协调社会思想关系的功能。第五,评判和教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教育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第六,促进和动力功能。它能产生精神动力,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决定了它的新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体系又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和载体的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功能,决定了它的内容必须创新。

再次,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把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作用于社会成员,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目的性、实践性。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置换它的主题,创新他的内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任务、决定了它必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引领文化建设,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在意识领域、文化领域的指导和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特定语境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与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生了必然的联系和契合,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地位和肩负的使命,这就是与和谐文化一起,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是新时期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最后,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要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首先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它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中国共产党人郑重地将它写在自己的旗帜上;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人民在百年前进道路上的第三次飞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建了邓小平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境界,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将它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反复强调必须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新时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实践中,党又提出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新论断,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内容。

三、新时期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具体地说,就是要突出核心内容,优化内容结构;拓宽覆盖面,完善内容体系;坚持内容创新,把握四个基本原则。

(一)突出核心内容,优化内容结构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诸内容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结构。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诸方面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

1.思想教育是先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思想教育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的教育,解决的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问题。因此,用思想教育作先导,就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坚持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内容,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它是创新的旗帜和灵魂。在新时期就是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为此,要继续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要处理好一元和多样性、先进性和层次性、广泛性的关系。

2.政治教育是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内容。政治教育是进行政治理想、信念、立场、观点、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是解决社会成员对一定阶级、国家、民族的态度、认同感问题。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是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主题,抓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个精髓。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政治教育是核心,决定着其他教育内容的性质、方向和效果,因此,无论内容如何创新,不能淡化政治,降低要求,只有突出核心,才能使内容体系主次分明,结构合理。

3.道德教育是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道德教育主要是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养成的教育。医学论文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道德内容创新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通过道德教育,进一步明确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社会风尚。

4.心理教育是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性内容。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新时期心理教育要着重强调和培养和谐思维和和谐心理,要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来处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力求解决矛盾而不是制造矛盾,化解矛盾而不是扩大矛盾,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人们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总之,新时期要全面坚持用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和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高扬时代旗帜,摒弃不合时宦的内容和做法。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容,强调了它的重点和取向。这里,突出核心内容有两层含义:一是突出每一个组成方面中的核心内容,其它衍生内容围绕中心有层次地展开;二是突出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和谐文化中的核心作用,抓住了核心价值体系,就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灵魂、主题、精髓和思想基础,也就避免了主次不清,内容混乱的问题,优化了内容结构,形成一个有核心、结构合理的内容体系。

(二)拓宽覆盖面,完善内容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和研究中,近年来存在着内容覆盖面窄化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研究较多地集中在高校、部队、党政机关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拓宽覆盖面,完善内容体系。拓宽覆盖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随着就业方式、组织形式的变化,出现了更多的“社会人”,教育对象成分越来越复杂,除继续做好农民、工人、干部、学生、军人等的思想工作以外,还要加强新的社会群体的教育内容的研究,如探索对受聘外企的人员、个体户、私企主、自由职业者、中介组织工作者等的教育内容。二是对困难人群,如下岗职工、务工人员、失地农民、孤寡残疾人员的关心、爱护与帮助,研究对他们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三是加强民主与法制、稳定与团结、经济与社会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正义,生态与环境方面的教育内容。四是力求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内容需要。五是研究适合不同载体、不同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适合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和谐社区建设、和谐家庭建设以及志愿服务等的内容,及时把他们的经验和实践升华成理论,用研究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

(三)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

是党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传家宝和优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的生动表现坚持内容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紧紧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在内容创新中把握好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要继承国内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大胆吸收借鉴。另一方面又要坚持不断创新,特别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创新。二是坚持创新的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指向只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要研究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情况,探索新规律、增强主动性、创造性,把握主动权。三是明确创新的目的。创新的目的就是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要注重实效,要在思想上、文风上改进,反对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急功近利思想,以清新的内容深入人心。四是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作为创新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这是凝聚各种力量的力的汇合点、联系的纽带和中介,只有它才能把各种因素调动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以它为动力。

总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是一个恒久而又全新的事业,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现实,着眼现实,不断创新,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焕发活力;只有不断创新内容,才能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才不致是一句空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参考文献

[1]刘云山.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深化拓展创新宣传思想工作[J].求是,2005,(19):7—1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8

一、“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增强对大学生的说服力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反映历史发展方向。“真”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可以给大学生以科学的智慧,使他们分清是非界限,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感受到真理的价值,满足他们对真理的需求;“真”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发展方向,为大学生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给他们以战胜错误的精神力量;“真”是符合客观实际,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相,使大学生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理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真,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说服力,才能真正触动大学生的灵魂,从心灵深处感到信服,心悦诚服地接受,从而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改变错误的思想观念。所以教育内容越真,越能赢得大学生,激励大学生,教育效果就越好。

思想政治教育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其任务是确立真的观念,塑造美的心灵,培养善的行为。其中“真”是“美”和“善”的前提,凡是美和善的东西,首先都应当是真的,“美”和“善”不能离开“真”,不能违背“真”,“真”是“美”和“善”的必要前提条件。只有掌握了“真”,才能实现“善”,只有认识了“必然”,才能获得“自由”,进而达到人类活动之终极目的――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完成确立真、塑造美、培养善的任务,首先必须要“真理在手”,否则,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归于失真、失范和失败。

二、“实”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增强大学生的现实感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实”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设计、定位和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从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出发,做到贴近、反映和解释大学生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灌输抽象的理论原则,更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需要有实实在在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真实地反映、解释、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表达大学生真切的思想情感,才能符合大学生的接受心理,顺应他们心理倾向,才能契入他们的思想认识,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引导和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重视和关注大学生内心的真切体验,把大学生鲜活灵动的生活细节和丰富多彩的个体经验体现在教育内容之中,才能在教育内容和大学生之间找到连通之路、结合之点,大学生才以积极的情感去认同和接纳教育内容,从而产生理解的良知和德性。如果只是讲一些“大话”“空话”,脱离大学生的实际问题,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最终只能被大学生所鄙弃。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否的关键之点在于能否反映大学生生活学习上的所需所求,展现他们的思想和心迹,理解他们的实际处境与行为表现,满足他们的渴求,感动当今的大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深入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他们实际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和真实的思想情感,特别是他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再对第一手材料进行详尽的分析,努力探索大学生思想发生、发展规律,把握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思想特点,及时有效地回答、解决他们在每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困惑和行为偏差,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论证,要以事实为根据,做到以事实对事实,切忌空谈,要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去捕捉所需要的思想营养和知识材料,特别要善于从大学生生活中的人和事中寻找教育素材,使他们接受思想道德上的直觉体验,激发他们效仿的直接动力,从而有效地引导大学生作出恰当的行为选择;再次,要努力寻找与大学生所学专业内容的结合点,更多地体现他们的职业和专业特色,激发他们对教育内容的兴趣。唯有这样,才能缩小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现实的距离,增强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和渗透力,促进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内化和践行教育内容,实现思想道德的升华。

三、“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鲜活性,满足大学生的新奇感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活力和丧失生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新颖性、鲜活性,没有新奇感。只有新的东西、不平常的东西才能引起人兴趣,使人的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特别是当今大学生自称是“新新人类”,具有强烈的求新、求异的心理,更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根据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不断深化、充实、更新教育内容,不断在基本的内容中注入新的内涵,开拓新的境界。但从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看:一是大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体系和中、小学阶段存在机械重复,缺乏独创性,许多内容早已是大学生耳熟能详的,缺乏新颖性和新鲜感,很难激起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不可能在大学生头脑中产生强烈的良性刺激,甚至产生厌恶和逆反心理。二是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照搬教材,照本宣科,不善于联系实际,根据大学生思想观念发展的具体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也不注重吸收新成果、新信息,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前瞻性。结果讲授的观点陈旧过时,提出的要求也与现实距离太远,整个教育内容滞后,缺乏现实性、针对性和时代感,无法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为了满足当今大学生求新、求异的渴求,真正和大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勇敢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关注新事物、新动态、新发展,体验新生活、新思想,吸收新血液。根据实践、环境及对象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充实、更新教育内容,不断形成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其次,充分发挥科研的深化和先导作用,深入研究新问题、新情况,寻找新规律,探索新思路,寻求新思想、新理论。保持理论认识的前沿性和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善于用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回答大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再次,坚持每次教育活动都有所创新,保证每堂课、每次思想交流都有一点新意,有一个高潮,至少提出一个令大学生关注的新问题、新见解。

四、“精”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简性,提高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9

[关键词]人际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同志指出:“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方法要坚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手段、机制。不创新、不改进,简单地沿用过去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行的。”[1]为了适应一代代新人的健康发展和多方面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人际交往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扩充和发展。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在关注个体社会化的同时,还应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新生本院校大学生专业承诺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一教坛之声目标任务驱动下的班主任工作语文课堂教学要点探析浅析民族地区高中数学课改的突出问题浅谈语文教辅用书的科学运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及方法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改良初探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中职学校网店运营实训教学研究引导中职学生读懂《红楼梦》的一管之见让激情洒满政治老师的课堂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提高语文素质的“利剑”――用“心”教育入到交往实践观中去。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的理想与现实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没有凝聚力。一个人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就没有一切。理想教育是一种目标教育,它高于现实教育,具有超前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因此,对受教育者能够产生吸引、激励作用。而现实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的教育,它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例如,在特定的人际交往条件下,一场生动的先进事迹报告会、一次务实的形势教育等,往往在受教育者身上能够迅速产生明显的反映,使他们在一时一事中思想觉悟有所提高,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解决和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现实教育作用更加明显。现实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用性的现实证明,它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人的现实思想问题上的时间和速度效应。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工作中,

追求现实教育要注意避免短期行为,如果一味地急功近利,搞立竿见影,那就是舍本逐末,浪费人力资源,最终现实教育会成为形式主义的泡沫,理想教育就更无从谈起。理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指向,它的实现需要一定的过程,因为它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理想信念的树立等理性层面的东西。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教育与现实教育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具体来讲,现实教育是理想教育的基础,理想教育是现实教育的积累,反过来又吸引和激励着现实教育。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个现实思想问题的解决,所产生的对受教育者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本身就是对实现理想教育的一种积累。同样的,理想教育的实现则可以为现实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因为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虽不能代替对大量现实思想问题的解决,但毕竟为它的解决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教育和理想教育相统一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立足于现实教育,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做起,及时解决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同时又必须着眼于理想教育,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教育中包含着现实教育的因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教育则是实现其理想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的理论与实践教育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项基本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实践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依据是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无论什么理论,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离不开人的活动,离不开人际和谐。反过来,人际和谐也会促进实践的开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是人类实现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曾精辟地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2]一个人有无知识,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验证和体现;知识只有应用于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其最大的价值;社会实践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价值的必要载体,也是丰富知识的必要环节。

推进实践教育是涉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程,从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看,推进实践教育非常迫切而必要。尽管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但高校在实践教育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存在着相对的优势,也有新的突破的可能。高校应该对此多一些理性思考,并在实践中大胆试、大胆改,进一步推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推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的结合,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促进个人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从而更好的促进人际和谐。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10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互联网的出现虽然是人类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然而,如果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互联网的意义显然是不够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高级研究员DavidClark说:“把网络看成是电脑之间的连接是不对的。相反,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互联网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比以往任何一种方式都能更快、更经济、更直观地把一个思想或信息传播开来,并以其特有的广泛而深刻的渗透性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高校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冲击,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在“网络时代”有效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从内容上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时代化的扩充,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其中学生网民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由此可见,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等都离不开网络。对来自于网络的最新知识、技能和信息的掌握,大学生作为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群体具有绝对的优势。

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两面性,网络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生活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其消极负面的影响也必须引起重视。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的飞速蔓延,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模式的优化,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但是,互联网上一些低俗的、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如宣扬血腥暴力、凶杀、恶意谩骂、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违背正确婚恋观和家庭伦理道德等信息,容易诱发青少年的不良思想行为、干扰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亦从未放弃过对高校思想阵地的争夺,利用网络对辨识能力不够成熟的青少年进行蛊惑和诱骗,是他们大肆进行各种颠覆活动的有力手段;而且各种西方思潮的涌入,无疑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混乱,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误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时代既面临发展的机遇,更有严峻的挑战。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网络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转变观念、更新方法,更要拓展内容,以适应网络时代青年学生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扩充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道德规范教育是基础,全面发展教育是目标。这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守的纲领,但是,针对网络时代的现实情况,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内容上的时代性扩充。

1.科学理性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后半期在西方发达国家最先兴起的一门新的教学科目。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和享用大众媒介资源的教育,以培养人们具备媒介素养为核心,具备健康的媒介批评、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最终使人们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并参与社会发展。在网络传媒迅速发展的现代,人类的公共生活空间异常扩大,如何有效而合理地使用网络的素养已经成为当代人的主要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能帮助现代人在传媒信息包围下保持自己的主体意识并坚持独立思考,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教育的新内容。

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问题。网络是当前大学生接触最广泛的传媒工具,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快捷。但是,很多大学生只是把了解信息和消遣娱乐作为上网的主要动机,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缺乏辨识能力;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和管理规定认知的不清楚,造成网络违法行为频现;大学生在利用媒介工具方面,对新闻、娱乐媒介工具较为熟悉,对学术资源工具的利用还较陌生;大部分学生虽能迅速快捷地获取信息,但却不能有效充分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和发展自我;大学生能意识到媒介对自身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但相对忽视媒介对世界观、人生观等深层次的影响。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学者w.Jamespotte关于媒介对人的影响有个形象比喻:“媒介传播效果对人的影响就像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且有着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大众传媒作为权势集团表达自我意识形态的工具,生产着凝聚社会的霸权代码,其背后的权力关系极其复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主动拓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其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有效地利用媒介发展自我,科学地辨析、批判和吸收媒介信息的能力,认识传媒制作、信息的流程,最终使其成为理性的信息接受者、合格的媒介使用者、成熟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

2.坚定正确的政治素养教育

政治素养主要是指在政治立场、政治品质和政治水平等政治素质方面的修养。对大学生而言,政治素养表现为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与理想信念,包括大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政治局势以及经济形势的认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以及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建立等。教育部开展的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广大高校学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89.6%的学生对“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加强”表示“非常乐观”或“比较乐观”。

但是,网络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政治文化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上的优势,强势向外输出自己的政治观点、政治立场、价值观念等,对大学生的冲击影响不可忽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上各种矛盾交织。大学生由于缺乏政治和社会生活经验,容易出现专业素质较高而政治素质薄弱的现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保持其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才能使他们处变不惊,增强居安思危的意识,从而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和拓展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与训练,使其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增强政治鉴别力;要敢于应对现实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挑战,及时在教育中反映思想政治文化的最新成果,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中要及时、理性、客观、科学地回应现实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如人权问题、中国、腐败问题等。网络时代文化传输的特点决定了对于来自各方面的新信息、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都不可能靠“捂”“盖”这种回避的方式来解决,而应该积极回应、严谨求证、科学引导。

3.杜绝网瘾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网络资源是当今最大、最易利用的信息源,已经渗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部分大学生因此对网络产生了越来越强的依赖性,进而演变成网瘾,影响了身心的健康。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为2,404.2万。18岁~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15.6%),而大学生正好处于这个年龄段。

大学生网瘾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沉湎网络使得学生日常生活规律被打破,生物钟紊乱,身体虚弱,性格变得孤僻,容易产生悲观沮丧等情绪,甚至导致思维混乱、非正常死亡。网瘾大学生普遍成绩下降、学业荒废。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控,以尽量杜绝网络成瘾的危害。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首先,应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有一部分学生就是不能理性地面对学习或者就业的压力,缺乏自信,从而沉浸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逃避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帮助大学生分析、认识周围的一些不当信息,减少由此带来的不必要的焦虑,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讲座,引导大学生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己,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在兴趣引导的基础上,适时予以奖励、激励,帮助染上网瘾的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其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地体验成功、找到自信。其次,要加强优化人际关系的教育。网络成瘾者大多性格孤僻冷漠,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迷恋人机对话模式,拒绝与人交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主动地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要使大学生明白,发达的网络科技平台不能取代现实,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得正常的社会信息、机遇和帮助,从而走向成功。而狭隘、猜测、封闭的状态将使人一事无成。最后,要进行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文明、健康和科学的生活方式对每个人的生活工作都有积极的影响,没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人格不可能得到健康发展,心理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4.避免犯罪的网络法制教育

网络法制教育是传统法制教育在网络时代的延伸和发展,是法制教育与信息网络相结合的产物。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的相对滞后、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相关部门对于网络监管的不到位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网上违规、违法行为的现象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大学生的网上违规、违法行为主要表现为:一是参与网络色情犯罪活动。网络色情犯罪是指利用网络传播、贩卖黄色信息,或利用网络平台从事色情活动的犯罪行为。从最近几年国家公安机关的“网络扫黄”活动所反映的情况看,网络色情案犯群体中有相当部分是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二是制造或传播计算机病毒,进行黑客攻击行为。“黑客”入侵网站的目的不同,有的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技术的高超,有的则为了牟取暴利,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从全国最近几年所破获的黑客网络犯罪案件可见,大学生尤其是计算机、电子类专业大学生正逐渐成为此类犯罪案件的重要主体。一项由10多所高校大学生参与的“大学生网络文明抽样调查”显示,对于电脑黑客,表示崇拜的学生竟占到74.3%。三是侵犯知识产权或网络隐私权。大学生中非法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软件、影视和音乐作品等现象较为普遍,大学生通过剪切、复制、粘贴来完成自己的作业或学位论文也已习以为常。这些行为充分暴露出部分大学生缺乏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大学生涉及的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主要是通过黑客行为窃取他人的账号、密码等满足窥探他人隐私的好奇心,也有学生对窃取的他人隐私信息进行非法传播,参与网上“人肉搜索”,披露他人隐私信息等。

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在传统法制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网络法制教育。一方面,从高校管理的角度出发,要明确网络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逐步建立一套包含监管、保障、责任、考评等科学要素的网络法制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健全网络法制教育的教师队伍,保障优质的师资力量;完善学校网络的软件、硬件建设;建立法制教育主题网站,开展网络法制教育活动等。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要完善网络法制教育的新内容,探索网络法制教育的新途径。大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中教师应增加一些网络守法、网络安全、网络维权等网络法制教育内容,通过列举相关案例,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失范行为的危害性。同时,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方便的网络设备,如BBS论坛、QQ、微博等,拓展法制教育的途径,将网络法制教育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使其更容易被现代大学生所接受。

参考文献:

[1]http:///view/6825.htm.

[2]张华.伯明翰文化学派领军人物述评[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77).

[3]刘瑞平.后喻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性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

[4]张新宝.互联网发展的主要法治问题[J].法学论坛,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