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保护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8:43

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篇1

第一条为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市区范围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利用服从保护的原则。

第四条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规划管理工作。

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等管理工作。各区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历史建筑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

各区人民政府或其组建的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机构,负责本辖区内历史文化街区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的规定,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管理工作。

建设、财政、公安、工商、民族、宗教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领导,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第六条市、区人民政府设立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专项资金的来源是:

(一)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

(二)社会各界的捐赠;

(三)公有历史建筑或历史文化街区内其他公有建筑的转让、出租、举办展览等获得的收益;

(四)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

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捐助,开辟多种资金来源,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第七条本市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认定、调整、撤销等有关事项的评审工作,为市人民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专家委员会由规划、建筑、土地、文物、历史、文化、社会、法律和经济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组成,具体组成办法和工作规则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订。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义务,对破坏、损害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检举和控告。

对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确定

第九条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古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外部景观较完整地体现杭州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特征,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村镇或建筑群。

本办法所称历史建筑,是指建成五十年以上,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体现城市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或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教育意义,且尚未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点的建筑物。建成不满五十年的建筑,具有特别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具有非常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经批准也可被公布为历史建筑。

第十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初步名录,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房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并征求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的意见,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一条建筑的所有人、使用人,以及有关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市规划、房产、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门推荐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建筑。

第十二条依法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不得擅自调整或者撤销。因不可抗力导致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灭失或损毁、确已失去保护意义,或者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撤销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房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经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设立标志。

经批准公布的历史建筑,由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设立标志。

第十四条在城市建设中发现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但尚未被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建筑的,建设单位或建筑的所有人、使用人应当暂时停止拆除或施工,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并立即向市规划、房产、建设、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房产、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评估论证,提出处理意见。对符合条件的,应当采取先予保护的措施,并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报批。

第十五条部级、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申报、确定及撤销,按照《*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十六条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七条编制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国家有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规定;

(二)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相适应;

(三)注重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空间格局,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

(四)适应城市居民现代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

第十八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街区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及其保护准则;

(二)街区的重点保护区和传统风貌协调区;

(三)街区土地使用性质的规划控制和调整,以及建筑空间环境和景观的保护要求;

(四)街区内历史文化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的整改要求;

(五)规划管理的其他要求和措施。

第十九条历史文化街区内土地的规划使用性质不得擅自改变。历史文化街区内现有建筑的使用性质不符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要求的,应当依法予以恢复或者调整。

第二十条在历史文化街区的重点保护区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对现有建筑进行改建时,应当保持或者恢复其历史文化风貌。

第二十一条在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协调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时,应当在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与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相协调。

第二十二条在历史文化街区的重点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区内进行建设的,建设项目的选址及设计方案有关部门在批准前,应先征求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涉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职权的,按照有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对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不得进行影响其传统风貌的改建和装修。

经批准在历史文化街区内设置户外广告、招牌等设施的,应当符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破坏建筑空间环境和景观。

第二十四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或其组建的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机构应当与所有人、使用人签订保护责任书,明确保养、维修责任。

第二十五条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逐步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保持原住居民的生活风貌。

第二十六条历史文化街区内根据保护规划确定拆除的建筑物,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的规定执行。

历史文化街区内根据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属公有的,由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或其组建的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机构负责统一修缮;属私人所有的,由所有人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自行修缮,或委托其他专业机构修缮,所需费用由所有人承担。

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确需对居民进行搬迁的,各区人民政府或其组建的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机构可以对居民依法实施搬迁,搬迁安置的标准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的规定执行。居民可选择异地安置、货币安置或回迁安置等安置方式,其中选择回迁安置的,回迁后房屋面积增加的部分,按照市场价格购买。

所有人、使用人不愿履行或无力履行保护义务的,各区人民政府或其组建的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机构可依法予以搬迁。

第二十七条各区人民政府或其组建的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机构应当逐步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道路、供水、排水、消防等配套设施。

第四章历史建筑的保护

第二十八条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房产、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门和历史建筑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根据历史建筑的具体情况,制定每处历史建筑的保护图则,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公布。

第二十九条根据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以及完好程度,对历史建筑按以下分类进行保护:

(一)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平面布局和内部装饰不得改变;

(二)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基本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内部装饰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改变;

(三)建筑的立面和结构体系不得改变,建筑内部允许改变;

(四)建筑的主要立面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改变。

第三十条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保护图则的规定,将历史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书面告知建筑的所有人、使用人和有关物业管理单位,并与所有人、使用人签订保护责任书,明确其应当承担的保护义务。所有人、使用人转让或出租历史建筑的,应当将有关的保护要求告知受让人、承租人。

第三十一条历史建筑的所有人、使用人应当按照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负责修缮、保养历史建筑,并由所有人承担相应的修缮费用。

历史建筑的所有人未按照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及时修缮的,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修缮或者整修。

对公有历史建筑(含代管产、包租产),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可依法采用经济和行政手段筹集资金,用于该历史建筑的保护。

第三十二条历史建筑的所有人和使用人应当按照历史建筑的设计使用性质使用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因时代久远使原设计使用功能无法实现的,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为保护需要,在征得规划、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后,可以作出调整其使用性质的决定。历史建筑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按照调整后的使用性质使用历史建筑。

第三十三条改建历史建筑的卫生、排水、电梯等内部设施的,应当符合该历史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

历史建筑的所有人、使用人和其他保护义务人,不得从事损坏建筑主体承重结构或者危害建筑安全的其他活动,不得私自拆卸历史建筑的构件。

第三十四条历史建筑的外观不得擅自改变。严格控制在历史建筑上设置户外广告、招牌等设施。经依法批准在历史建筑上设置户外广告、招牌、霓虹灯、泛光照明,或者设置空调、遮雨篷等外部设施的,应当符合历史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并与建筑立面相协调。

第三十五条除因保护历史建筑需要必须建设的附属设施外,在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任何工程建设。

在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的,应当在使用性质、高度、体量、形式、色彩等方面与该历史建筑相协调,不得破坏其原有的历史环境和风貌,不得影响历史建筑的正常使用。

第三十六条历史建筑因自然原因或者受到其他影响发生损毁危险的,建筑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应当立即组织抢险保护,采取加固措施,并向所在地的区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各区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和指导,对不符合该建筑具体保护要求的措施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第三十七条历史建筑的所有人、使用人不履行或无力履行保护义务的,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可对其实施搬迁,并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的标准予以补偿、安置。搬迁安置的具体办法由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制订,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八条经搬迁整修后的历史建筑,在不影响其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使用功能,作为参观游览场所或经营活动场所。

鼓励国内外组织和个人购买或租用历史建筑。

第三十九条依法确定的历史建筑不得擅自迁移、拆除。因重大公共工程建设需要必须迁移、拆除历史建筑的,应当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四十条经批准迁移、拆除历史建筑的,应当在实施过程中做好建筑的详细测绘、信息记录和档案资料保存工作,并按照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将有关档案资料及时报送相关档案机构。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对从历史建筑上拆卸的构件进行鉴定。属于文物的,按照有关文物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按照其规定处罚;没有规定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摘除或破坏历史建筑标志的,由各区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改变历史建筑的外观,或设置的外部设施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的,由各区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并可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改变历史建筑内部结构,或者改建卫生、排水、电梯等内部设施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的,由各区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历史建筑的所有人、使用人未按照历史建筑保护要求及时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养护的,由各区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规划、房产、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使职权,或者、、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七条各县(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且未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点的古牌坊、古桥梁、古码头、古驳岸、古井等构筑物的保护管理,可参照本办法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规定执行。

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篇2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12年12月31日经杭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立法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现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现在,我受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就条例的有关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条例制定的必要性和经过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我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到目前为止,我市主城区共核定公布26处历史文化街区(包括12处历史街区、14处历史地段),330处历史建筑,萧山区、余杭区及五县(市)共普查历史建筑10172处。为了更好地对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市政府曾于2004年出台《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对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务院、浙江省也相继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我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既要适应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和上位法进行衔接。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符合杭州实际的地方性法规,既总结近年来我市有关部门在保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也进一步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是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的立法项目。2012年10月,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了市人民政府提请的《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的议案。会后,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委会和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召开了有关部门和部分管委会、历史建筑所有人参加的座谈会,征求了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会意见,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2012年12月,法制委员会统一审议了《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并形成《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修改稿,提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共六章四十八条,分总则、保护名录确定、保护措施、整修利用、法律责任、附则。

(一)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名录确定。国务院和我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的历史文化街区由省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而我市自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后,并未向省政府申报过历史文化街区。目前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都是由我市自行核定、公布。立法也正是想解决这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管理问题。因此,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上,我市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包括省历史文化街区和市、县(市)历史文化街区。”“省历史文化街区的申报、批准的条件和程序,依照《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市、县(市)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的建筑或者较好地体现杭州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集中成片,历史遗存较为丰富,传统格局和历史文化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此类历史文化街区则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而在历史建筑的确定上,我市则根据省条例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和其他省市经验,将历史建筑定义为:“本条例所称的历史建筑,是指经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点的建筑物、构筑物:(一)建筑样式、结构、材料、施工工艺或者工程技术具有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的;(二)反映杭州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特定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三)属于在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等;(四)属于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近代现代重要的代表性建筑物、构筑物;(五)其他具有特殊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对在城市建设中发现可能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时,条例还规定建设单位应当暂时停止拆除或施工,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并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评估论证。具有保护价值的,要按本条例申报历史建筑。

(二)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我市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从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及其内容着手,要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历史文化街区确定公布一年内组织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当包括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及其保护准则;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用地规划以及建筑空间环境、景观的保护要求;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物、构筑物和历史环境要素维修、整改的要求以及规划管理及实施的其他要求和措施。对在历史文化街区内进行的建设活动,条例则根据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不同,规定了不同的要求。同时规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的基础设施配置、绿化等确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规范配置的,由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保障方案,明确相关布局、措施等。

因我市有些区域是区、县(市)人民政府组建的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机构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条例还规定了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以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整修工作的开展。

(三)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我市从保护类别着手,根据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以及存续年份、完好程度等,实行分类保护:“(一)历史文化价值高或者科学、艺术价值高、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其建筑的外部风貌、主要平面布局、特色结构和构件不得改变;(二)历史文化价值较高或者科学、艺术价值较高,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其建筑的外部风貌、特色结构和构件不得改变;(三)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或者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建筑,其建筑的主要外部风貌、特色构件不得改变。”在保护的措施中,条例要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在保护图则的基础上,编制每处历史建筑的保护使用导则,明确历史建筑的保护类别、修缮维护、保护管理等具体要求,并书面告知保护责任人。条例同时还规定了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活动的要求和审批流程。

(四)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整修利用。由于历史文化街区过度商业化、历史建筑遭拆除损毁等现象严重,同时居住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内的广大群众也迫切需要改善居住条件,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其整修利用尤其必要。条例首先明确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为保护责任人,按照本条例规定承担相应的保护管理责任,使用人应当配合保护责任人做好相应的保护管理工作。条例同时还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年度保护整修计划,指导、督促保护责任人实施保护整修,并对整修模式、修缮审批程序、外部设施设置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篇3

关键词城市;街区;保护;设计;再生性;

abstract:withthesocialdevelopmentandprogress,moreandmoreattentiontotheurbanregenerationofthehistoricdistrictprotection,regenerationofthehistoricdistrictprotectionisofgreatsignificanceinreallife.thispaperdescribestheurbanregenerationofthehistoricdistrictprotection.

Keywordscity;block;protection;design;renewabl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文化遗产极其丰厚,至今仍然保存着很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城市。在城市向着现代化迈进的巨大潮流推动下,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以及近代文明之间所发生的撞击也越来越激烈。由于人们忽视历史城市在保护人类自身发展脉络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历史城市保护意识和有效保护途径,因此许多古城墙和传统建筑、街巷、历史环境在一次次大规模的城市拆迁改造中消失,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导致了城市历史风貌的丧失和文化特色泯灭。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历史城市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仍将是城市发展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历史街区保护大都面临资金缺乏的问题,因此,历史街区多是作为旧城改造的一部分,由政府出政策和场地,房地产开发公司出钱进行"保护",在有的城市中旧城用地成为个别开发商追求高额利润的竞争地,从而与历史街区的保护背道而驰。历史街区建筑的大拆大建。由于决策者对城市现状和发展缺乏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盲目开展规模大、内容单一的投资项目,致使对历史街区大拆大建,造成城市外部空间丧失,历史文脉断裂和社区归属关模糊等问题。历史街区生活网络的破坏。对历史街区的任何保护措施,都会对当地居民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然而,在保护规划方案中,居民少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侵害居民利益的现象经常发生。出于保护要求,必然需要降低历史街区的建筑密度,减少居住人口,但考虑当地居民各种潜在的生活需求也是十分重要的。

2、历史街区保护的要求

历史街区不仅范围大,而且作为活的肌体,是一个有许多人在其中生活的环境。它一方面作为历史的风情画卷,给人们以传统的回忆和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作为实用的财富在继续被使用。历史街区的保护不仅涉及到历史文物遗产的物质实体方面,还涉及到它的人文环境方面,要求满足人们新的生活观念的要求。在这里,既有文化艺术的问题,也有社会和经济问题因而非常复杂,难度很大。

3、历史街区的再生性设计

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与深入的过程,整治过的环境还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而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与矛盾也必须继续去解决,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一个永久持续的过程。因此,迫切需要探寻历史街区保护的新途径,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历史街区的保护应坚持“保护的目的是通过必要的功能调整以延长现有建筑的有效生命”(蒂姆•厄奇)的根本原则,通过再生性保护设计———在保护历史街区整体环境不变的基础上,对其建筑功能进行重新的设计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从而使其延续并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具体说来,再生性保护设计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整体保护、功能置换、多元与共生、回归街道。

3.1整体保护

《内罗毕建议》明确指出:“每一个历史的或传统的建筑群和它的环境应该作为一个有内聚力的整体而被当作整体来看待,它的平衡和特点决定于组成它的各要素的综合,这些要素包括人类活动、建筑物、空间结构和环境地带。”有环境的烘托,历史街区内的建筑遗产才能全面彰显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才能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载体。为此,我们要拓展历史街区保护的外延:一是应从重视单一要素的遗产保护向由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合遗产”、“文化景观”保护的方向发展;二是应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向“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同时,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应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不得改变文化遗产的历史原状,应尽可能地保护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历史信息,应将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针对目前将传统街区成片推倒的困境,我们必须明确,保护各类文物建筑、文化遗址和历史街区,都只是保护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不能取代对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如果文化遗产的保护只停留在具体的、互不联系的物质形态上,那么改造后的历史街区中,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就将被割断而沦为“文化孤岛”,因失去文化的活力而“老去”。

3.2功能置换

历史街区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步形成的,拥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不是凝固、静止、切断其自身发展的保护,而是必须在严谨、科学、尊重历史、慎重地对待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有价值的历史遗存(不仅应重视其物质属性的质量,还应该重视其人文、历史的意义和价值)、保护其固有形态特色的前提下,确保其历史脉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的保护。a•罗西指出,在历史中城市建筑的功能是变化的,而其形式却是永恒流传的。蒂姆•厄奇也认为,“如果建筑物被认为过时的,很必要的一点是必须明确区分建筑是对当前的使用功能过时还是对任何功能都过时”。在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对历史街区的功能进行必要的定位调整、合理利用和适度完善是非常重要的,大规模拆建的改造方式必然会破坏城市的原有肌理,因此应该采用一种以逐步恢复街区历史传统风貌为目的的、渐进式的整治方式,即通过“功能置换”———采用“存表去里”的方式留存建筑的外部形象、置换内部功能的方式来实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在尊重历史和建筑文脉的基础上,对历史建筑进行必要的维护、修缮,保留建筑外观和外部环境,对内部进行全面更新,把原有的功能依据发展的需要重新设置为商业、文化、娱乐功能的方式使其焕发生机。因此,在历史街区的保护过程中,应将历史—现在—未来联系起来考虑,使其处于最优化状态,并在规划中不断修正与完善。这种保护方式周期短,易于见效,也易为居民所认同,有利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给后人留下保护与修缮的空间。

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篇4

南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管理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包括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古树名木、传统地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涉及传统村落、不可移动文物、古树名木、传统地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的,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分类管理、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持、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第四条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市、县(新建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规划编制与实施、监督管理等具体工作,并组织实施本条例。

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市名城管理机构)负责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监督管理的日常工作。

发展改革、房产、建设、城市管理、国土资源、财政、公安、旅游、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教育、民政、宗教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保护和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可以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规划、文物、建筑、园林、旅游、宗教、历史、民俗和法律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负责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保护规划、保护措施等事项进行论证和评审。

第七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各县(区)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市本级财政保护资金对县(区)级财政转移支付。

保护经费用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普查、测量、申报、认定、学术研究、专业培训、规划编制、保护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改善、历史建筑保护和修缮补助、保护奖励等方面。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投资、成立公益性组织、提供技术和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第八条市、县(区)人民政府以及城乡规划、文物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保护意识。市名城管理机构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专业培训等。

第二章保护名录

第九条本市实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制度。下列保护对象应当纳入保护名录:

(一)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及历史建筑;

(二)古河湖水系、古树名木、古道、古文化遗址、古代石刻等历史环境要素;

(三)不可移动文物;

(四)传统地名;

(五)地方传统文学、艺术、民俗风情、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保护名录的其他保护对象。

保护名录应当载明保护对象名称、区位和历史价值等内容。

第十条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文物、房产等部门定期组织县(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普查本辖区历史文化资源,编制保护名录。

国家、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保护对象,直接纳入保护名录;其他保护对象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房产等部门向社会公示,征求公众意见,经专家委员会论证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收集、整理不可移动文物的历史资料信息,挖掘、评价其历史价值。

房产主管部门负责收集历史建筑的使用现状、权属变更、维护修缮等信息。

其他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采集保护对象的历史沿革、历史特征、艺术特征、建筑技术、建成年代等信息。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市名城管理机构提出将具有保护价值的对象列入保护名录的建议。

第十一条经批准的保护名录不得擅自调整。因不可抗力导致保护对象灭失、损毁、确已失去保护意义的,或者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的,应当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并按照原审批程序予以调整。

第十二条市名城管理机构应当建立保护名录档案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信息系统。

文物、房产、建设、城市管理、民政、农业、园林、林业、旅游、市场和质量监督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采集、整理历史文化名城相关信息,录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信息系统,并实现信息共享。

第三章保护规划

第十三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城乡规划、文物主管部门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市、县(新建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专项保护规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保护规划的编制应当注重整体保护,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保护与之相联系的建(构)筑物、街巷、山河水系、绿地等物质形态和环境要素,充分展示历史文化传统。规划深度应当达到国家和省规划编制要求。

保护规划应当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提出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交通、市政公用、绿化、消防、人民防空等其他专业规划应当与保护规划相协调。

第十五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核心内容应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可以作为本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者村庄规划;另外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者村庄规划的,应当和保护规划相衔接,并制定历史文化保护专篇。

第十六条保护规划经依法批准后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四章保护措施

第十七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实施主体和具体保护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设立片区保护管理组织等方式,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等实施日常保护和管理。

第十九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责任人,并向社会公布:

(一)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为保护责任人;

(二)历史文化名镇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为保护责任人;

(三)历史文化名村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为保护责任人;

(四)市、县(区)人民政府设立保护对象的保护管理组织的,该组织为保护责任人。

跨村的保护对象的保护责任人由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指定,跨街道、镇的保护对象的保护责任人由所在地的县(区)人民政府指定,跨县(区)的保护对象的保护责任人由市人民政府指定。

第二十条历史建筑的保护责任人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国有历史建筑,其代管人为保护责任人;没有代管人的,其使用权人为保护责任人;代管人、使用权人均不明确的,房产主管部门为保护责任人;

(二)非国有历史建筑,其所有权人为保护责任人;所有权人下落不明、无法与所有权人取得联系或者房屋权属不清晰的,代管人为保护责任人;所有权人下落不明、无法与所有权人取得联系或者房屋权属不清晰,且没有代管人的,房屋使用权人为保护责任人。

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者代管人均不明确的,房产主管部门为保护责任人。

历史建筑纳入保护名录后,县(区)房产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明确历史建筑的保护责任人,并予以书面告知。书面告知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六十日后,视为送达。在送达后,单位或者个人对保护责任人的确定提出异议的,县(区)房产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举证情况决定是否予以调整。

第二十一条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责任人应当按照保护规划和下列要求履行保护责任:

(一)保持保护范围内建(构)筑物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特色装饰、空间尺度和历史环境要素的完整性;

(二)发现危害历史文化资源行为的及时制止,并在二十四小时内告知市名城管理机构;

(三)保持保护范围内整洁美观;

(四)协助有关部门确保消防、防灾等公共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

(五)市、县(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要求。

第二十二条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对历史建筑履行下列保护责任:

(一)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和色彩;

(二)保护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特色装饰和历史环境要素的完整性;

(三)保障结构安全,发现险情时及时采取排险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四)按照规定进行修缮;

(五)防渗防潮防蛀;

(六)确保消防、防灾等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

(七)保持整洁美观;

(八)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合法合理地使用、利用;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转让、出租历史建筑的,双方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约定保护及修缮义务,出让人、出租人应当将保护修缮要求告知受让人、承租人。

第二十三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保护规划优先安排并组织有关部门建设和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环卫、消防、防雷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

因保护需要,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无法按照现行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和管理的,城乡规划、文物、消防、房产、城市管理、建设、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应当制定适应保护需要的保障方案。

第二十四条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集约用地原则,统筹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因保护规划实施所需的农村住宅建设。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因保护需要在保护范围内另行择地新建村民居住区的,其新村建设规划方案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

第二十五条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活动;

(二)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传统街巷、道路等;

(三)修建生产、储存易爆易燃、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

(四)损坏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建筑的活动;

(五)对保护对象可能造成破坏性影响的其他活动。

第二十六条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并遵守下列要求:

(一)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和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内,除建设必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新建、扩建必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规划许可前,应当征求文物主管部门意见。

(二)不得新建污染环境的设施,本条例实施前已经存在的污染环境的设施和企业等应当限期搬迁或者治理。

(三)修建道路、地下工程以及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的,应当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不得损害保护对象。

(四)设置户外广告、招牌等外部设施的,应当符合保护规划。

在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新建、扩建、改建活动的,应当符合保护规划或者保护措施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在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与历史风貌相协调,不得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时,应当同时提交具体保护方案。

第二十七条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整体开发利用,建设单位应当制定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建设方案,征求公众意见,经专家委员会论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二十八条因建设施工导致历史建筑有损毁危险的,建设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施工单位立即停止施工。

因施工造成损害的,施工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应当承担修复、赔偿责任,其修复方案应当征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房产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九条市、县(区)房产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历史建筑结构安全年度核查制度,在听取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意见后,制定历史建筑的年度修缮计划,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县(区)房产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年度修缮计划,通知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县(区)房产主管部门可以和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签订历史建筑保护协议。保护责任人不按照规定进行修缮的,历史建筑所在地的县(区)房产主管部门可以对其进行修缮,费用由保护责任人承担。

第三十条非国有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按照技术规范、质量标准、保护修缮图则和修缮设计、施工方案等要求进行修缮的,可以向市或者县(区)人民政府申请补助。

第三十一条修缮历史建筑应当符合有关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和保护修缮图则的要求,与历史建筑毗邻的建(构)的保护责任人应当配合修缮,并提供必要的便利。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图则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市房产主管部门制定。

修缮历史建筑需要改变建筑的使用性质和内部设计使用功能的,保护责任人应当将方案报房产主管部门审核;涉及改变外立面或者改变房屋结构的,保护责任人应当依法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作出许可前根据工程情况征求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三十二条历史建筑实行原址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因公共利益需要进行建设活动,对历史建筑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历史建筑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对迁移方案、补救措施等进行论证,听取专家委员会意见,提出是否迁移或者拆除的意见,并按照规定报批。

经依法批准拆除的历史建筑中具有收藏价值的壁画、雕刻、建筑构件等,由市文物主管部门指定的文物收藏单位收藏。

第三十三条房屋征收部门在征收房屋前,应当核实征收地块内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情况。未完成普查的,不得开展征收工作。

第三十四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的主要出入口设置标志牌。

市人民政府对历史建筑设立统一保护标志,保护标志由房产主管部门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设立。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遮挡、涂改或者损毁保护牌和保护标志。

第三十五条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下,可以设立相关市场主体,参与保护和利用。

集体所有土地上的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可以采取保留其集体用地性质的方式进行流转。

第三十六条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可以依法合理利用历史建筑。

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取得历史建筑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在符合结构、消防等专业管理要求和保护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利用,依法享有经营收益。

鼓励和引导保护责任人对历史建筑开展以旅游业、文化产业和传统手工业为主的有偿经营活动。鼓励保护责任人将历史建筑对公众开放。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违反本条例规定,发现险情未及时采取排险措施或者未按照规定进行修缮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设置户外广告、招牌等外部设施不符合保护规划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恢复原状,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设置、移动、遮挡、涂改或者损毁保护牌或保护标志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出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未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篇5

【关键词】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开发利用

【abstract】aspeopletothemodernhistoryculturalheritageattention,andth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increasinglyattention.thisarticlefirstclarifytheprotectionofhistoricalandculturalconstruction,treasuresthelimitedbuildingtheimportanceofculturalheritage,andintroducesthemeaningoftianjintypecharacterofarchitecturetoanalyzethecurrentsituation,implementrepairtransformation,historicalandculturalconstructioninresourcesgeteffectiveprotectionwhileprovidingthescientificandreasonable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

【keywords】history;Culturalconstruction;protection;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对于天津的“近代历史建筑”的“近代”所限定时间段为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建筑,不仅包括天津市依法确认的670幢历史风貌建筑,还包括天津市辖区内的一切“具有建筑、美学、记录、考古学、经济、社会,甚至是政治和精神或象征性的价值”的近代建筑,涵盖一切具有“历史情感”的近代建筑。

保护近代历史文化建筑的重要性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转型、社会全方位变革的城市发展时期。在新建筑新景观层出不穷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无法复得的东西,很多有价值的古代文化建筑被成片、成街、成坊的拆除。这种建筑性的破坏,已经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历史文化建筑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历史建筑文化资源,同时,历史街区和建筑也是城市中具有活力的动态有机体,需要更新和发展。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采取最有效的手段对既有古代文化建筑进行保留改造,不但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进行改造更新,还要保留城市的历史文脉、维护城市文化形象。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历史建筑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现状分析

意式风情区内沿街建筑的外观大体保存较完整,一般为二、三层(多带有半地下室),独院式、联排式相间,建筑风貌基本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风格,造型舒展优美,比例匀称,尺度适宜,细部构件精致。尤其以环绕原马可.波罗广场四周的六栋独院式花园别墅最为典型,这些建筑平面布局大同小异:首层为起居室、客厅,二层是卧室,通过楼梯可达屋顶平台。立面形式相似但不相同,就连塔亭也极尽变化。住宅立面采用浅色饰面,入口为爱奥尼克柱式的廊柱,檐口局部挂瓦,自然过渡至女儿墙,临广场处皆高起塔亭。檐下及窗洞上部点缀雕饰。由于意租界工部局对租界内的建筑要求很严格,沿街建筑物立面不许雷同,故而各住宅虽风格一致、造型优美,但各具特色而又不失协调。广场与周围的住宅建筑群和谐统一。但由于年久失修和长期过度使用,许多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现象,个别已是危房。建筑使用严重失控,私搭乱盖现象突出,住户居住条件很差,且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人居环境整体品质简陋。

修复改造

修复、改造建筑力求将各项技术综合应用到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上,既能保护历史原貌,又能整体提高使用功能、建筑结构安全性能,即“修旧如故,安全适用”。在整修中本着这样的原则,将区域内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老建筑保留下来,并尊重原意式风情区街道布局和建筑体量风格,恢复建筑的历史原貌。

意式风情区,共有137幢风貌建筑,我们充分利用历史遗留的意大利风貌建筑资源,以风格各异、造型独特的西洋古典式建筑为主,对其进行了保护性整修。

北安道57号与自由道43号不但外檐忠实于原貌,在内部整修上尽量不破坏原有的建筑材料,保持其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笔者参与负责光复道39-45号(安吉里)修缮、改造设计工作,为建筑风格与原建筑保持一致,设计前进行多次现场勘察、测量,拍照,有的地方已经破损,细部尺寸需进行测绘记录,并在不同的角度多次拍照,收集整理实体资料作为设计复原的依据。在设计中,保持建筑细部尽量恢复历史原貌,如入口处的雨罩、外墙的线脚等,修缮改造在风格上和残留的那部分保持一致。(图1)保护历史文化建筑,最重要的是恢复历史风貌尽现原有特色。

开发、利用

从未来天津市城市开发建设的角度来看,意大利风貌建筑保护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东邻火车站,是进入天津市的门户,南端是中心广场,海河在此处折头向东,形成优美的河岸景观带,投资环境、开发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天津作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近代中国看天津”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海河为轴、多元特色街区并存的旧城格局和风格多样的近代建筑是名城特色的主要体现。在《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中,为保护天津历史城区独特的整体历史风貌,海河意式风情区是天津实施海河综合开发战略的重要工程,被列为海河开发“十大节点”之一,未来将开发建筑集成商贸、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天津的传统建筑应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以其固有的内涵和魅力,与现代化一道融汇于城市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珍惜有限的建筑文化遗产,使历史建筑文化资源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并在实施城市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于传统街区与风貌建筑的保护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满足城市有生命机体的正常运转,同时满足历史文化延革的要求,满足人们对传统建筑环境的视觉和精神要求,城市历史文化建筑,造就了其特有的风貌和性格特质,展现的不仅是表面的形象,更蕴涵了城市的精、气、神,甚至是其灵魂的所在。从资源、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考虑,维护历史文化建筑依然存在的物质价值,比推倒重建的投入要少,另外可减少房屋拆除带来的建筑垃圾,对环境和资源都是保护。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具有科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同时由这些价值又衍生出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人们已日益认识到这些价值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后记

对于历史建筑保护问题、文化重要性问题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保留下城市真正的值得纪录的东西。否则,若干年后,剩下的仅仅是记忆而言,我们的后代将对这段历史无从知晓。

城市的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历史建筑不应成为现代化的牺牲品,相反,我们需要它们为城市的发展与进步增添活力和品味。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合理改造再开发利用,是当今国际潮流,也是我们规划师、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滕绍华,荆其敏.天津建筑风格.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朱智勇.中国民族历史建筑的法律保护[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09):165-169页.

【3】王晶.天津意大利建筑风貌区的修复与开发记录[J].城市环境设计,2005,(01):50-56页.

【4】黄琼,王峙.从天津原意租界改造看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J].城市环境设计,2005,(01):57-61页.

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篇6

[关键词]历史建筑;动态保护;建筑生命力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建筑采用两种最基本的利用方式——新建与再利用。我国具有着世界上连续性最长、且从未间断过的独立体系,而我国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梁思成先生关于对首都北京的保护研究。随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建设无序状态之后,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草拟定第一批二十四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正式成为了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20年,不少的历史文化名城都编制了保护规划,制定了各种保护措施。至今为止,我国历史建筑保护的理论实践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暴漏出的问题也不少。

一、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1.冰冻式静态保护单一的硬性规定保护范围、限制建筑高度、体量、风格等,强调有形的物质实体环境,却忽略了无形的资源保护,只考虑了保护对象物质的现状存在,无视保护对象的未来发展,导致了保护对象脱离城市发展节拍,越来越无法融入社会。到最后,只能以孤岛的静态形式矗立在城市的重要位置。2.历史建筑保护的单一性在历史建筑保护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片面单一地保护传统建筑遗产,忽略了近代建筑和城市肌理。造成的后果就是传统建筑遗产与城市的割裂,城市风貌景观特征的不连续,城市缺少片区整体环境的保护观念。3.建设性破坏在历史建筑保护实践中,地方官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量建设“仿古一条街”“假古董”等工程,后期导致历史文化氛围破坏。不仅经济效益没有达到,反而破坏了原有文化环境。4.仿建与重建也有为了商业旅游发展,许多城市在没有历史建筑的情况下,大肆重建、仿建。有的重建中国古建筑,还有的仿建国外建筑,造成了极大的文化破坏和城市环境破坏。这样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可以说是本末倒置。

二、国外历史建筑保护方法理论研究

1.国外历史建筑新型保护方法及案例在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对发现的珍贵历史建筑采用冰冻式保护。但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认识上,西方强调了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延续性与持续发展,这也体现了动态的观点。西方国家在1976年的《内罗毕建议》及1979年的澳大利亚的《巴拉》中都明确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及保持历史街区的延续性。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西方,“持续规划”“滚动开发”“控制性规划”等带有鲜明的动态性的规划思想被规划界普遍接受。在旧城保护中,则广泛提倡“循序渐进式”的改造方法。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城市景观受到了严重冲击,大量历史建筑被拆毁重建,城市历史建筑生存堪忧。在参照欧美先进文化保护制度后,日本亦开始推行本国登录制度。将遗产同日常生活贴近,复苏城市历史环境,传统建筑群与周围环境一体,形成历史风貌的地区,划定保护区。该登录制度对于建设高品位城市、宁静美好家园有着极大的意义。法国历史建筑受国家保护,不允许被拆除,主要再利用方式为改建和加建。对于列级的历史建筑,其建筑活动主要以修缮为主,其目的是为了恢复建筑原貌。同时,除了教堂、城堡、城墙等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仍然沿用其原始用途以外,其他建筑在维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常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而不仅仅是需要一个外观。如奥赛美术馆,前身为奥赛火车站和旅馆建于1890—1900年,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边。火车站有着完整的金属结构,其装饰繁琐复杂,文化艺术价值都极高,成为了当时“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建筑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1987年,法国博物馆中心提出了“将原来的巴黎奥赛火车站重新规划、组织和功能重组,将其改造成一个展示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艺术作品的美术馆。”建筑的原始结构得以完整保留,其改建是对空间的重新划分。历史建筑内部空间改建,使原来的建筑实体具有新的功能,适应了新的城市要求,从而使建筑重获生命力。该历史建筑改造完成后,受到了巴黎人民的广泛喜爱,成为了又一道巴黎之景。可以看出,西方历史建筑保护已经由简单的冰冻式保护转向历史建筑的更新与发展,让历史建筑重新融合现代城市生活。奥赛美术馆就是通过动态保护模式,让历史建筑重新再一次成为了城市地标、窗口。2.保护与再利用关系在总结我国历史建筑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西方历史建筑动态保护方法研究中可以发现,如果历史建筑在保护好必要的文物遗址前提下,可以重新融入社会,建筑自身可以符合现代社会功能并带来经济效益,那么历史建筑可以很好地再利用和发展,同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会反哺历史建筑保护。这样的历史建筑会重新具备生命力,从而形成动态的良性循环。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相结合,是一种动态的保护方法。由建筑文化历史出发,分析解决目前现状问题,增加未来建筑的生命力来达到动态保护的目的,让历史建筑继续发挥价值,服务社会。

三、基于再利用理念的保护方法

1.功能置换采用这类方法的前提是,旧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了,必须对建筑物功能改变,才能使建筑存活下来,用建筑对之前的文化历史作为纪念。这种方法在中国成功的案例有许多,如北京798艺术区、上海新天地等。2.引入部分新元素这种方法适用于老建筑改造,在传统旧的建筑中引入新的建筑元素,可以采用加建等方式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达到特定的需求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保护方法需要对老建筑进行分析,确定哪些是保护部分哪些是改进部分。在进行对比的过程中,需要把控空间的序列和秩序。3.深度挖掘建筑文化价值在一些特定环境下,当建筑所附属的文化价值没有被深度挖掘时,可以从建筑的附属文化入手,对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再利用。适当投入资金,建筑会带来各类价值的收益。通过经济文化收益,又可以反哺历史建筑,让历史建筑再次具有活力。4.整合片区历史氛围当单独的老建筑无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时,可以考虑将周围片区的历史文化价值重新整合归纳,让整个片区文化历史突显,获得强大的辐射力,以达到历史建筑再次复兴的作用。

四、西安历史建筑动态保护案例

1.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功能置换)陕钢厂建于1965年,曾经的老钢厂是全国冶金行业特钢重点生产企业。从建厂到1995年上税3.927亿,但由于各种原因,于2002年10月30日破产。曾经的老钢厂是几代人的记忆,是省市的骄傲。而破产后,原有的生产暂停,工人失业,一片颓废之景。面对这样的情形,西安市政府牵头,企业联合开发,将老厂房改造再生成为“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改造再生的老钢厂既体现出了城市艺术活力和时尚精神,又实现了产业建筑文化的延续,以及城市更新型建设的示范。可以说,这样的改造是保留了老建筑、留下了城市记忆、复兴了街区活力,为城市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陕钢厂采用了功能置换的方法,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大型工业厂区重新复活。2.骡马市步行街(引入部分新元素)西安市传统的购物街——骡马市步行街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的号角吹响,各方的个体户都涌向骡马市前来淘金。整齐有序的活动营业房,排满了街道两侧。同时,这里居民也把自己住的临街房改造后,租给个体户经营。这个市场经营的服装高、中、低档都有,花色品种样样齐全,生意红火,市场活跃。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淘”,喜欢购买新奇物品,传统的骡马市步行街已经不能满足新的购物方式。于是在2007年进行了翻新,对地上步行街进行了优化设计,增加了地下购物广场,使地下海淘广场满足了年轻人新的购物方式和心理需求,使得骡马市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带来了丰厚的价值回报。这种在传统步行街下引入新的地下购物广场方式,对应着传统购物方式向新型购物方式的转变。通过引入部分新元素来达到购物方式的转变,让骡马市这个西安第一条步行街又重新引领了购物潮流。3.大唐西市(深入挖掘建筑文化历史)“大唐西市”项目是在西安市政府“皇城复兴计划”的推动下,形成的一个以商业为主线、以丝路风情和文化为特色的综合性商业地产项目。大唐西市最深度挖掘建筑文化历史,建筑结合唐代历史文化、吸取丝绸之路各国风采,形成了一个占地0.3km2的大型综合性地产项目,达到了丰厚的经济文化效益。深入挖掘建筑文化历史,不仅满足了商业效益要求,也实现了历史文化再次复兴,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4.回民街(整合片区历史氛围)原先的西安回民街只是普通市民购买清真食品的一条商业街,可如今的回民街已经形成了一个片区,有自己独有的商业片区、宗教片区、生活片区等。整个回民片区很好地向社会展示了回民饮食生活文化特点,成为了西安市旅游的名片。回民街就是采用整合片区历史氛围来达到文化历史的突显,形成了强大辐力。

五、结语

西安的优秀老建筑众多,如何让它们重新具备生命力、同时带来丰厚回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这里仅提出四种改造方法,具体应用还是需要政府、社会、市民集体参与的一个过程。希望西安这座古城的未来更加富有活力,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2).

[2]焦怡雪.英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民间团体[J].规划师,2002(5).

[3]吴良镛.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

[4]金鑫,陈洋,王西京.西安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篇7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更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316-02

1.引言

历史文化名镇体现了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脉络,是特定地域的居民建设活动的历史结晶,是传统建筑艺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真实写照,是遗存于民间的文化瑰宝。河北涉县固新镇拥有保存完整的山水格局、大量明清民居建筑群与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具有优越的遗产保护和文化研究价值。2010年12月,固新镇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随着快速城镇化给周边环境和传统风貌带来的冲击,做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更新工作变得更加迫切。如何协调保护与更新的关系,构建科学的保护体系,并通过选择合理的产业类型,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笔者以固新镇为研究对象,阐述其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更新发展策略。

2.固新历史文化名镇的认知

2.1北方城堡式四门四券古建筑群

固新镇曾是县治所在地,遗存有典型的北方城堡式四门四券古建筑群。固新四个券门建于北齐天保年间,或基石拱券,或基石横梁隧道建筑,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固新村志》记载有“西乡屏翰”叙述它的防御屏障作用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利用清漳河谷地的泥土制成土坯建造房屋,典型的“两甩袖”单体平面,四合院布局。历史建筑的材料、风格、式样代表了太行山区冀南地方民居的建筑特点。

2.2源远流长的古槐文化

固新古槐,相传“植于秦汉,盛于唐宋”,高29米,树围17米,冠幅直径19米,树龄2000年以上,至今仍开花结果,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树龄最长的槐树,具有“古”、“粗”、“神”的特色,有“天下第一槐”之美誉。当地关于古槐的传说、典故数不胜数,如《慈禧三问老槐树》、《故县老槐树,九搂一屁股》、《古槐献良谋刘邦定天下》等等。古槐作为当地村民心目中的“母槐”、圣树、福树、吉祥树,蕴含着无穷的文化魅力。

2.3自古流传的冀南庙宇文化

固新镇保存完好的庙宇有数十处,多为明清以后的风格,奉阴阳五行之说,排布有序,且有庙宇必有戏台。佛教在固新的传播历史悠久,位于固新镇内的佛教寺庙有清泉寺、静因寺、柏台寺等,始建年代早,至今香火旺盛。以庙宇为载体形成的民间庙会活动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特有地域文化共同体。

3.保护面临的挑战

3.1历史建筑的老化、破坏

由于当地经济的落后、历史年代的久远、疏于保护与意识薄弱等原因,一些历史建筑被拆除毁坏,取而代之的是色彩鲜明的现代化住宅。新老建筑的不和谐、历史建筑周边私搭乱建的房屋,导致建筑整体风貌遭到破坏。

3.2基础设施缺乏,环境质量差

固新镇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规模不足。直接饮用地下水,水质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水质问题引发的癌症发病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7倍);缺乏独立的下水系统,厕所仍使用传统的旧式旱厕;缺乏集中的垃圾收集点,垃圾杂物随意堆放现象较为普遍,卫生环境较差;缺乏公共绿化场地,村民活动局限于街巷空间和内部院落。

3.3出现“空心化”趋势

由于固新城镇建设发展受到历史文化保护限制等因素,发展缓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就业、收入、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向城市聚集,固新镇出现“空心化”趋势。因此固新古镇存在着和城市争夺人口,避免消亡的压力。

4.规划对策

4.1整体保护的规划理念

4.1.1自然环境保护

古镇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是其所根植的背景区域,对古镇历史文化特色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规划遵循因地制宜、因景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在退耕还林的基础上,种植花椒、核桃等经济林木,既满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又考虑景观效果,做到生态、经济、景观的统一。规划对流经镇区的石河、清漳河加强保护控制,营造休闲绿化的亲水空间和宜人的滨水环境。

4.1.2视线通廊控制

视线通廊是标志性历史景观之间保持通视的前提条件,也是体验历史文化名镇风貌的重要景观通道。视线通廊控制的目的是确立固新镇各景点之间的呼应关系,突出和强化历史风貌和标志性景观。规划构建城镇内部通向外部河流、梯田、乡野的廊道系统,以街巷、河流为骨架,以券门、古槐等为景观节点,以梯田、山体为背景区域,形成网络状、连续性的视觉廊道(图1)。

4.1.3建筑高度控制

在对视线通廊分析的基础上对镇区建筑高度进行分区控制,在保护传统建筑风貌不受影响的同时,构筑以自然环境和建筑为要素的“图-底”关系,保持古镇优美的天际轮廓线。

4.1.4建筑风貌控制

新建建筑要注重建筑的文化性,应努力使不同建筑物的风格和谐统一,力求自身完整和群落之间的整体性。通过环境手段反映建筑地方传统特色,适当运用地方优秀传统的概念反映到建筑的风格中去,保持建筑风格的古典性和历史沧桑感。建筑色彩以青灰色、土黄色为色彩主基调,整体统一且具有历史感。

4.2分类的保护手段

4.2.1历史街巷保护

固新镇历史街巷的特色是石板路、石板巷,黄土路、卵石路,呈鱼骨状布局,街巷狭窄。街巷两侧是黄土坯院落建筑,土墙土房与石街土巷相映成趣,构成富有韵律和变化的街巷景观。规划通过对历史街巷的空间格局、路面材质、立面、休憩空间等分类保护控制,保持其整体的景观风貌特色。

4.2.2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固新镇历史环境要素较为丰富,包括10个券门,3棵100年以上的古槐,38口古井、石碾、石磨,以及外部层层叠叠的梯田型经济林区,这些都是集中体现固新镇地方传统特色和典型特征的构筑物。规划对历史环境要素进行挂牌保护,设立保护标志,悬挂于历史环境要素的适当位置,标识历史环境要素的名称、位置、规模、形式风格、营造年代、材料、修复情况、产权归属、保护责任者等信息,以利于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提高居民、游人对历史环境要素的认知程度,增强保护意识。

4.2.3文保单位的保护

固新镇内省级文保单位有古槐树、洞阳观,县级文保单位有乐楼(龙王庙)、真武阁、固新古民居建筑群。规划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将文保单位的保护区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等级,对两个范围内的建设活动提出严格的控制要求。

4.2.4历史建筑的保护

在对固新镇建筑物、构筑物进行详细普查的基础上,将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等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固新镇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确定为固新镇的历史建筑。规划对历史建筑进行建档,作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护与管理的重点对象和依据。根据历史建筑的建筑质量的不同提出相应的保护整治措施。

4.2.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固新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地名由来、神话传说、生活民俗及石头建筑工艺等。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对固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记录并建立档案,对其所对应的文化空间(如典型民居建筑、石碾石磨等)进行挂牌保护和标识。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文化空间及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宣传,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展示和共享固新优秀文化遗产魅力。

4.3分区域的保护要求

根据现存聚落空间格局、自然环境、历史建筑遗存、历史环境要素等的现状分布状况划定保护范围,在保护范围内进一步分别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考虑到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在保护范围之外划定环境协调区。对以上划分的区域执行不同的保护控制要求。

4.4分层次的规划控制

为保证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多层次的规划编制进行保障。通过编制保护规划进行宏观层面的控制,通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中观层面的引导,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指导具体的建设项目。另外还编制了多个专项规划,如濒危历史建筑修缮设计方案、基础设施改造设计方案、环境整治工程设计方案等。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划编制,切实可行的指导固新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工作。

4.5循序渐进的更新策略

古镇的保护与更新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游离于现代文明之外会导致其衰败。在古镇持续发展中总是有新要素的介入,只有允许保护中存在更新,吸收现代文明赋予的活力,才能保证其发展具有持续的动力。规划在保护实体环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维持居民生活的稳定,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生活环境和质量的提高,在动态调整中寻求保护的最佳途径。动态调整式保护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调整,是不影响保护区生命力的保护模式。落实到规划方案中,体现为规划目标的分阶段实施。在保护规划、濒危历史建筑修缮设计方案、基础设施改造设计方案、环境整治工程设计方案等规划设计中,确定了规划期内分年度的行动计划,分期逐步实施规划设计内容,确保规划目标的落实施行。

4.6可持续的产业发展

针对固新环境优美、历史资源丰富的现状,采用旅游开发的方式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古镇可持续发展主要途径。旅游开发展示的内容是整体历史环境特色,所获得的资金不仅能够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更能给古村落保护维护、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开发旅游会对历史文化遗产展示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进而促进了古镇的保护与更新,也能激发当地居民对古镇保护的责任感,从而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保护历史风貌与传统文化的行动中去。

5.结语

历史文化名镇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应该在提高原住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完整、真实的传承下去。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有效的规划作为保障,需要完善的政策法规作为支持。本文通过对固新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更新的尝试,以期对其他地域内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更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城市规划资料集-城市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尚圆圆,周煜.古村落形象保护与更新-浙江缙云县河阳古村落.福建建筑.2010.4.

[5]仇保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城乡建设,2004.1.

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篇8

【关键词】动态保护历史街区

1形成共识,加大保护力度

1.1加强宣传引导,提高保护意识

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历史街区的珍贵性,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文化大发展为契机,推动街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要牢固树立科学保护的意识,坚持保护的整体性、原真性、可读性和永续性原则。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群众尤其是街区居民的保护意识,让全社会共同意识到,保护历史街区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用作展览、旅游或开展文化活动,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建筑精华,要通过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滋养出新的有瑞安特色的建筑和街区,并透过传统历史建筑和街区的纹理,解读和弘扬优秀传统历史文化。

1.2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保护投入

一要加强领导机构。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旧城办、住建局、文广局、财政局、旅游局和发改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同时调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使其更具专业性,充分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二要增派保护人员。建议增派名城保护、古建筑专家和技术骨干充实名城办,解决专业知识不足的瓶颈问题。各相关单位应各司其职,落实专人负责管理和保护历史街区。三要增加保护资金。保护资金应包含维修资金、整饬资金和安置补偿资金,其中维修资金应适时增加、追加,确保四条街区内的重点保护建筑在五年内全部得到修缮。

1.3完善保护机制,提升保护效率

一要建立系统的街区保护管理体系,完善街区保护科学化决策的机制和程序,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目标任务,形成保护合力。二要针对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审批的事项,尽快制定详细具体的审批程序,明确各部门的管理权限。三要建立保护工作问责制。不仅要问责到部门,还要问责到人。

1.4制定工作细则,保障工作落实

政府要尽快补充、完善《暂行办法》,制定《暂行办法》中涉及到的所有奖励标准、处罚标准和补偿标准,明确保护资金来源,落实每一项工作的责任主体。文化部门要切实加大对破坏历史建筑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监督。名城办要制定详细的日常维护工作细则,明确定期检修历史建筑、定期开展防虫防蛀等工作的具体要求。市住建局要严格执行规划,对历史街区内历史建筑的风貌严格管理,对擅自改造重建改变建筑风貌的,应坚决予以拆除并责令其恢复原貌;对于合法的危房拆建,应制定标准,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的样式、色调、质量、高度等方面,使新建建筑与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相协调;同时要加强巡查,对于违反规定的建筑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公安消防部门要制定专门针对历史街区的消防安全应急预案,既要防止街区发生火灾,也要防止周边火灾殃及街区。

2政府主导,分步实施保护

2.1规划主导,明确保护和管理要求

一要尽快修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充分挖掘和整理街区中的历史文化遗存,将所有值得保护的历史遗产全部纳入到保护规划之内,使保护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二要尽快编制丰历史街区的修建性保护规划,明确街区内各建筑的保护改造方式。三要尽早将街区中所有需要保护和修复的历史建筑通过测绘加以详细记录并保存,避免历史建筑因损毁和改造而造成建筑历史信息的缺失,为日后的保护改造提供依据。四要在街区入口最醒目的地方公布该街区的修建性保护规划,使保护工作接受公众的监督。

2.2多管齐下,降低人口和建筑密度

将原住户作为历史街区的有机构成,尽量避免大规模动迁,保留老街道、老住宅、老居民,体现原汁、原味、原生态,在不破坏建筑原貌、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历史文脉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居住区的人口密度。一是出台安置补偿政策,鼓励部分居民外迁,降低人口密度。二是严格按规划设计要求拆除违章建筑和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非违章建筑,降低建筑密度。

2.3修旧如旧,改善配套设施和环境

在适当降低街区人口和建筑密度后,要制定五年修复计划,明确修复方案,根据修复方案先易后难,逐一修复沿街、沿巷的立面、屋顶、山墙、地面和每一个需要保护和修复的建筑物;同时建设公共绿地,设置路灯、路牌等,改善道路交通条件,完善消防安全设施,补全供水、排水、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各种管网,改良内部生活设施,使街区达到“设施配套、风貌协调、质量提升、环境改善,基本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的要求。

3合理利用,复兴历史街区

3.1突出三大重点,传承历史文脉,坚持街区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要在挖掘文化内涵、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承、展现和宣传瑞安文化与文明。通过突出三大重点,既促进历史街区的风貌保护,又形成新的旅游亮点。一要重点展示当地的传统技艺;二要重点展现本地的发展历史;三要重点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

3.2盘活街区资源,彰显街区特色,坚持共性塑造与个性开发相结合

要主动调节和整合街区资源,精心提炼文化内涵,科学策划个性业态,准确定位街区特色,促成特色产业集聚。四大街区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区别,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篇9

关键词:文物建筑保护历史街区可持续利用

abstract:thispaperaccordingtothedefinitionofhistoricalblocks,reaffirmingthenecessityandurgencyoftheimplementationofprotection,andanalyzestheexistingproblemsandshortcomingsofprotectionmeasures,theimplementationofsustainableutilizationistoprotecttheinevitableway.

Keywords:architecturalheritage;conservation;historicdistrict;sustainable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

1.必要性与迫切性

1.1必要性

历史街区是指在某一地区(主要是指城市)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这一地区发展脉络和集中反映地区特色的建筑群。其中或许每一幢建筑都不是文物保护建筑,但整体上具有非常完整而浓郁的传统风貌,是这一地区历史的见证[7]。

由上述定义可知:历史街区是城市乃至人类历史文化传统的载体,反映着城市及人类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6]。其保护的本质就是保护城市及人类的历史信息,保护城市及人类的文化资源。

1.2迫切性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城市建设得以空前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旧城改造热潮,也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问题提到重要的日程.进入90年代,旧城改造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处理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使之既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又能更好地保持和延续该地区的建筑文化,成为当前城市设计工作的首要问题[6]。

我国具有多民族性、多地域性、文化多元性,但是,现在所有这些正经受“国际化模式”的冲击,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面临衰竭。所以,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有利于发扬我国的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时下已迫在眉睫。

2.现行保护评述

2.1现行保护措施

(1)国外经验[5]

保护范围。国外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很广,从开始的宫殿、教堂、官邸等发展到住宅、作坊等及其周围的历史环境,甚至整个历史街区。

法律保障。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国外大都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如法国,1962年颁布《马儿罗法》,规定将有价值的历史街区规划为“历史保护区”,并且成立了“国家规划师”制度。

保护规划任务。规划工作主要是修整住房与改善交通。修整住房的目的是能够使人们继续居住使用;改善交通主要是在修建环路,截流外来交通,只有居住在老城的人才可以开车入城,当然还要辅以改善城内公共交通,改善交通管理等措施。

(2)国内措施[1]

保护范围。

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我国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指定了3批历史文化名城[9]。可以说保护范围从建筑到城市,面面俱到。

法律保障。

法律保障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文物保护法的角度,如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颁布;二是从城市规划法的角度,对文物建筑及其周围环境进行保护。在1991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从宏观(总体规划)、微观(区域规划)上规定了对文物建筑的保护。

保护措施。

目前,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主要有以下模式。1、文物保护型开发。2、文史博物馆型开发。3、旅游景观型开发。4、转换功能型开发。5、纠偏复原型开发。6、生态园林型开发。但是,所有这些模式都没有考虑使用适度性原则,导致一些历史街区每天的外来客流量及交通量太大,因此,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相反却遭到某些破坏,如敦煌石窟等。

2.2差距及评述

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从体制及范围上已经系统化、体系化,日趋完善。但是,实际实施却有一些偏差[10]。

保护观念的误区

包括几种常见的现象:对重点保护单位予以保留,相邻建筑全部拆除,变历史街区保护为历史建筑保护;拆除历史建筑,代之以历史风格建筑,即所谓的“假古董”等。

保护方式不当

比如新加的建筑尺度控制不当,及交通规划不当,对街区景观、肌理和路网结构造成破坏等。

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根本目标进行保护

常见到一些保护,为增加商业面积以追求经济利益,变居住和文化等功能为商业功能,对原有生活形态造成破坏。还有为追求建筑面积,扩大建筑体量,对街区景观造成破坏。更为严重的干脆进行房地产开发,将历史街区保护演变成旧城改造。

生活网络破坏遭破坏

出于保护要求,降低历史街区的建筑密度和居住人口是必然的要求。但是,常见到一些保护动辄把街区里的大量居民迁往其他小区,甚至迁到几个小区。丝毫不会顾及到居民潜在的各种生活危机。

公众参与不够

对历史街区的任何保护措施,都会对居民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我国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方案,在房地产公司、政府和设计部门的合力作用下形成。居民只有接受的义务而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侵犯居民利益的做法有意无意间随时发生。如果说其它规划中尚可做到消极的公众参与,那历史街区里的居民就没那么幸运了。

保护资金来源单一

我国的历史街区保护都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因此大多是作为旧城改造的一部分,以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主体进行的,政府出政策和场地,房地产开发公司出钱进行“保护”。

保护实施效果不佳

近几年,由于国家行政决策的引导,财政资金的资助,极大地推动了各地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开展,各地纷纷制定以保护为名的各种总体、详细规划,然而实施结果却差强人意。例如有些城市对于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只注重单体文物建筑的散点保护,忽视了其生成和存在的环境,割裂了文物建筑、历史古迹与城市历史脉络的密切关系;有些城市将历史街区视为危房、棚户地区,对其进行早已被西方国家否定了的推土机式危房改造,代之以“现代建筑”的板式公房,或者借助于对墙头、檐口等部位的处理而加以美化,虽然从房屋、材料、质量等配件等方面有了提高,但是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市场行为,抛弃了对居民社会、心理及其传统生活形态选择的权利的考虑,破坏了原有社会结构的稳定,将居民迁居的各种利益损失转嫁给城市社会,还有些城市在产业调整重一味地注重以旅游业、商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比例提高,任意杜撰历史兴建仿古一条街,破坏了真正的历史遗存,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些问题使人们不得不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工作的整个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8]。

3.我国保护措施之我见

(1)单纯为保护的保护不利于调动保护的积极性

一提到保护,人们自然就会联系到投入。在当今百业待兴的前提下,资金到处都急需,因此,要对历史街区投入相当多的资金是会叫人舍不得。何况为了保护历史街区的投入,是无直接经济效益可言的,因此,单纯为保护的保护不利于调动保护的积极性。

(2)为利用的保护不利于长期的保护

像开发房地产那样,进行大投入、大改造,开店面、搞集市,走商业化道路的保护,这对“保护者”来说,积极性肯定高,既进行了“保护”,又能迅速得到回报。但是,过度的改造势必会偏离保护的正确轨道,形式上得到了“保护”,实质上是换了一种方式的破坏。

(3)走可持续利用的保护之路是唯一正确的保护之路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世界共同追求的发展之路。历史街区的保护也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什么说走可持续利用的保护是唯一正确的保护之路呢?因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当以保护为重,保护是历史街区能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保护是本,因此,必须认真保护;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单纯为保护的保护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所以,必须要在保护中进行合理的利用。如平遥南大街、屯溪老街、临海紫阳街、绍兴仓桥直街等就是可持续利用保护的典范。归纳它们的共同的特点就是走了可持续利用的保护之路:

保留了历史的特色。即历史街区历史上是什么样,现在还是要保留什么样。简而言之,一是历史上是商业街还是保留商业街,历史上是居民区还是保留居民区,历史上是居民与商业夹杂的还是保留居民与商业夹杂;二是原来建筑是什么年代特色现在仍保存原来的特色,以明清建筑风貌特色的街区,还是保存明清建筑风貌特色,清末民初建筑风貌特色的街区,还是保存清末民初建筑风貌特色;三是保留了当地民俗特色的建筑风貌,平遥南大街就是晋派,屯溪老街就是皖派,绍兴仓桥直街那就是典型的浙派了。

合理进行了利用。即一是吸取国外历史街区保护的经验,在建筑外貌保存的前提下,对居民居住的建筑内部进行现代装修,例如绍兴仓桥直街居民家家都有了抽水马桶,都能安装空调,好的条件居民也乐意居住,合理的利用也促进了保护;二是能开设店铺的尽量开设与居民、游客相关的店铺,例如屯溪老街、绍兴仓桥直街,合理利用店铺的设置不仅满足了广大居民与游客的需要,也收到了较好的回报;三是出卖部分空置住房;四是用部分空置住房给现在还在外地的当代名人居住,使之成为今后的名人故居;五是严格保护富有特色的楼堂馆所、名人故居、富有民俗特色的民居、店铺、作坊等,这类建筑是历史街区中的精华所在,这是历史街区最具投资价值的部分,保护得好与不好,关系到整个街区的文化品位,是历史街区能否合理利用的关键,保护好,这些建筑都能合理利用为旅游业的宝贵财富,将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平遥南大街、屯溪老街就是实例[1]。

4.结语

新的开发要从街区的现状与特点出发,在总的城市设计原则与整体构思下,运用城市设计的观点,注重历史街区中的建筑形态、城市环境、建筑文化三者间的有机联系,做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6]。

【参考文献】

顾鉴明.对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认识.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王景惠.保护历史街区的政策和方法.上海城市管理学院学报,2001(6).

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城市规划,2003(4).

刘敏,李先逵.历史街区探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4).

王景惠.国外是如何保护历史街区的.建筑创作,2003(12).

阮宇翔,彭旭.传统历史街区的环境更新与可持续发展.武汉大学学报,2002(5).

吴良镛.关于北京市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点意见[J].城市规划,1998(2).

高伟,顾晓伟.对历史街区保护的一些思考.城市规划,1999(1).

王川.近百年来中国对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5)

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篇10

作者:谢建华

商业的往来,在带来物质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比如解放路上现在保存完好的新会书院,位于南宁市解放路中段,始建于清乾隆初年,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会馆为当时旅邕的广东新会商人所建,后来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面积有800多平方米,这个做工精美、硬山顶砖木结构的建筑,是目前南宁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能体现出岭南建筑艺术特色的一处古建筑。这个建筑除了在平时对市民开放外,最近几年在晚上,还成为邕剧、粤剧的表演场所,在传承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传承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内其他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相比,南宁现存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数量并不算多,最近10年由于缺乏明确严格的保护,一些历史街区的老建筑,已消失了不少;而一些现存的历史街区也由于缺乏保护的意识,其风貌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曾看到过一些民国时期解放路的老照片,街道两边均为两三层的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路面则为沙砾路面,三三两两的人们在其中行走,这些极具特色的骑楼和街道,展示了一种南方市井的生活特色。由于之前一直缺乏得力的保护和控制,一些历史街区的新建筑,兴建起来后往往和历史街区的建筑风格缺乏联系。比如解放路口靠人民路一侧的沿街建筑,尽管也保留了骑楼的形式,但无论层数、外形、建筑风格都和原来差别很大,骑楼这种带有南洋风格的建筑,沿街的柱子往往为砖砌的方柱,立面细节也往往比较丰富。而那些新建筑,在骑楼下使用圆柱,建筑立面往往过于简单,所用的立面材料也缺乏历史传承。有鉴于此,新的保护条例明确了历史街区在规划上的审批程序,并提出要对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街巷肌理、历史建筑以及骑楼等岭南特色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同时还赋予保护规划以强制性效力,要求历史街区范围内的建设活动都必须符合保护规划,并按基本建设程序报批,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历史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作为另一个历史街区,南宁中山路的知名度和繁华程度,由于美食街的存在,其城市影响力远远超过解放路一带。中山路这一片区域,同样是一个因靠近邕江、也因码头的存在而在历史发展中慢慢形成的居民聚落区,这里分布有各式教堂、民居、菜市、街道和巷子,也有不少民国时期的老建筑,比如邕宁电报局、黄旭初的故居旭园等等。这个历史街区在上世纪90年代上期有过一次改造,中山路的“外滩新城”就是那个时期兴建的建筑,只是这种用大体量的高层建筑形式介入历史街区的方式,以及规划中将街道拓宽的方式,现在看来,确实存在着值得商榷的一面。从历史街区保护的要求出发,这个区域最好的保护方式,其实就是保持这一区域的建筑风貌,街道空间尺度、走向和肌理,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通过低层高密度的建筑和街道空间来保证这一传统历史街区的活力。如果用一种新城市营造的方式来更新老城区,带来的可能只会是历史街区的破坏,这一点,从中山路“外滩新城”建成后,在建筑形态、空间、风格以及商业业态上一直难以融入原有的历史街区,就可以看出来。现在,中山路又面临着另一次更新。从中山路南门菜市到南环路一带,目前已经拆迁了不少建筑,据媒体报道,这一区域将兴建大型的商业与住宅项目。只是这一区域的改建,采取的可能也是类似中山路“外滩新城”的模式——比如原有的道路被拓宽,空间肌理被改变,沿街的历史建筑全部拆除,商业业态也可能不再有美食街的存在,新的商业与高层住宅,将很难再现以往中山路街区的历史风貌,这种将土地交由开发商操作的旧城更新,也反映出一种资本市场运作下的无奈。但反过来,如果政府在城市规划中,有意识地对这一地区的更新,做出严格的指导和控制,即使是资本和商业介入,至少仍然可以在更新的过程中保持这一区域的建筑风貌和街道的空间肌理,这点,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笔者几年前去新加坡,新加坡也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一段时间,当地很多历史建筑比如排屋,也因城市的更新而不断消失,后来政府意识到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开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新加坡的历史街区,无论是道路宽度还是空间肌理,都得到了严格的保护和控制,沿街的建筑,在改建和改造中,其外立面必须予以保留,新的改造和更新只能在内部进行。这种保护历史建筑的方式,也是很多欧美国家对待自己历史建筑的做法。具体到南宁市,比如目前的中山路改造,政府应该在规划中保持原来街道的宽度这种街道的宽度,特别适合步行,而不是将其纳入城市整体交通网络的一部分,把道路拓得又大又宽;在此基础上,沿街的老建筑立面,具有历史价值的,一律要求在改造中予以保留。在中山路一带,我曾看到很多做工非常精细的骑楼建筑,外立面的精细与历史沉淀,绝非以后的新建筑可以代替。去年我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考察,曾看到其市中心一个老的菜市场的改造,市场的外立面沿基地周边的建筑表皮,在改造中全部予以保留,新的市场只是在内部,通过新的结构形式和屋顶,形成新的内部空间。这种新旧混搭的建筑更新的思路,在融合新的同时,也延续和保留了自己的历史。几年前,有一次我从旭园旁边靠邕江宾馆一侧的小路转去中山路,在一个居民房前的入口,看到一种流行于两广地区的木制推拉防盗门,防盗门四周为方木,中间由圆木构成横杠,整个大门可以推拉到一侧,后来这种形式的门,我在中山路靠南环路一侧,也看到了一个,这种非常具有南方特色、防盗通风的木门,其实也是这些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一个构成部分,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反映,一旦历史街区消失,这些古老的木门估计也会随之消失。因此,所谓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其实也是一种对本土生活方式的保护,这一点,在南宁市新的保护条例里,得到了明确反映,包括公众也有这样的呼声,不单要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保护那些建筑的“壳”,也要留下与老城相互依存的风俗人情、传说故事和市井生活。而为了避免在改造的过程中,以“旧城改造”之名行“建设性破坏”之实,南宁市在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改造应该遵循“修旧如旧、以存其真,建新如故、以复其貌”的原则,对历史建筑或特色建筑进行改造、重建的,应当保持或者恢复其历史传统风貌。此外,为了保护南宁人共同的历史记忆,还特别规定“历史街区内的传统道路名称不得变更”。看到这条规定,我想起自己经常散步经过的解放路,在民国时期,最早曾命名为德邻路,这些具有历史典故和沉淀的路名,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其实都可以以碑文的形式,将其变迁以文字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