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产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2:11

化学工业产业分析篇1

应具备的能力及职业需求分析,提出高职高专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准职业能力,为使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石化企业接班人奠定基础。

关键词:石化专业能力阶段

当前,我国的石化企业与相对应的高职教育有很严重的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职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满足不了石化企业的期望,国内约200家高职高专院校也纷纷进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研讨、改革和建设,争取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一、石化从业人员结构现状

目前最为突出的矛盾是从业人员总体素质难以满足整个石化行业发展的需要。石化企业生产员工占总体员工比例约80%,而真正参与一线生产小班的员工又占生产员工的80%,说明决定石化企业生产水平的人群正是这占总体石化员工约60%以上的一线生产操作者。西南区和西北区的石化企业矛盾更为凸显。

二、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与石化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在德国,职业教育是企业按其要求去制定职业学校的教育计划。在我国仍有部分职业教育混同于普教,办成了“二等”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职教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态度为导向。

三、石化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一)复合型技能

石化企业一线员工以具备高职教育经历为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一专多能、一岗多能,而且还要有自主获取知识、可持续发展、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并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二)注重品行

企业很看重员工的技能,应当具备勇于承担、恪尽职守、吃苦耐劳等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和产品质量意识。有能力但心态不好、适应不了环境的聪明人,不如愿意学习,踏踏实实做事的平常人。

(三)潜能开发与创新

现代石化企业较重视员工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以资历和经验作为评定人才的标准。企业在劳动安全、敬业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职工有较高的要求。另外企业还需要班、组长等基层管理人员,特别在一些中小企业,职教毕业生就有可能承担重要技术岗位工作。

四、石化员工职业生涯阶段

(一)入厂安全培训阶段

企业通过厂级、车间级和班组级安全培训,使新入厂毕业生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意义、任务和重要性,懂得劳动保护、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知识,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

(二)学岗、顶岗、转岗阶段

此阶段主要培养员工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承担、恪尽职守、吃苦耐劳精神。主副操提高其预判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团队配合意识。同时转岗需要员工有归零心态,谦虚、好学。

(三)班组长阶段

基层领导和管理者更需要有沟通、组织、领导才能,要诚信做人树立威信,能受到班组成员的信任,在熟悉生产过程的前提下有较强的冷静思考和决断能力。

五、职业院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模式

(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以将来就业岗位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进行解构和重构,构建较为实用性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其目的是为将来胜任职业工作岗位作专业知识的储备。

(二)专业课程开发

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应以企业工作调研为起点,以电话网络咨询、企业研讨、教师下场锻炼等多种形式确定岗位工作内容,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化处理,生成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做到覆盖将来工作岗位涉及的知识点,宽度深度适中,课程之间要有良好的衔接,且不可重叠。

(三)教学方式

专业教师应有企业工作经历,能熟练地将理论教授、实体操作和仿真实训融为一体。教学采用角色扮演、仿真操作、工作任务驱动、引导思维等多种方式;授课地点可以是专业专用教室,或是实训现场,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石化企业的准员工。

总之,以石化员工的职业能力分析为起点,对高职高专院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与重构,对课程实施的模式探讨和教学方式的研究,将会使石化专业学生具有企业所期望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使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得以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敏,于葵.关于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127-128.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于祖文,谭维奇,张鹏顺.关于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

作者简介:

杨金尧(1985-),男,河北承德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化学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石油加工生产工艺的教学和研

化学工业产业分析篇2

关键词:化工生产过程化工分析方法运用

化工分析在化工生产当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保证整个生产过程顺利高效,同时还可以节约相应的生产成本与时间。近几年,我国的化工企业发展迅速,与化工分析有关的专业性技术也逐渐趋于完善,只有把化工分析这一技术充分应用于化工生产当中,才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化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化工生产中运用化工分析的主要原因

化工分析对化工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在化工生产中加入化工分析技术,可以及时发现生产当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然后相应的反馈给予科学的处理与分析,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利用化工分析的方法,可以对生产中存在的物料问题以及能源浪费问题有很大帮助及改善。

1.符合绿色生产理念,清洁环保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加强,传统高排放的化工生产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现状。而化工分析可以有效改善传统生产技术存在的问题,来降低环境污染,消除各种潜在的安全隐患。化工分析可以通过对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或泄漏的某些介质来分析其中各种有毒物质的含量以及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来进行污水净化、减少或消除废气排放以及废渣再利用等方法来消除或大大降低环境污染。还有就是化工分析可以对火灾或爆炸等类似事故进行动火分析,通过对一些设备或原料的检测,来保障生产环境的安全以及生产产品的合格化。

2.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利用化工分析可以对生产中应用的能源燃料或化工原料进行合理分析,通过分析来减少能源的使用量,同时还可以减少动力消耗,这对节约生产成本,大力提高化工生产的效率及效益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就是,化工分析还可以对原料从开始投入使用到最终成品的产出这一全程工艺有一个监督及分析,及时发现生产中的问题,进行调控及改善,使成品合格达标,降低次品率或废品率。

二、化工生产中化工分析的具体运用

化工生产中化工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运用,一个是仪器分析技术的运用,另一个是化学分析技术的运用。只有把这两项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把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妥善解决,进行科学、环保、节能的化工生产。

1.化工生产中仪器分析技术的主要运用

仪器分析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主要运用是对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或其他物质进行样品检测,以确定其组成成分,以对其组成成分进行相关分析,来确定其运用方向。还有就是,用来检测其是否存在所要求的某种成分,进而满足生产中的不同需求。

2.化工生产中化学分析技术的主要运用

化学分析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检测物质组成成分及对生产原理进行相关分析两个方面,化学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依照不同的分析任务而采用最适合的分析方法,尽量使分析结果准确真实。化学分析技术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检测需要来选择相应的化学分析方法。

对于物质中的某种成分的测定主要是用定性分析技术,它主要是通过一些化学方法来对物质的组成成分或构成元素,甚至分子、离子来进行分子,来达到详细检测的目的。而要对组成该物质的所有成分都有一个具体了解的话,就会用到定量分析技术。它主要是通过整个生产流程及与这个流程有关的辅助物来对各种材料的各种成分进行准确的分析。

三、化工分析运用于化工生产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化工分析运用于化工生产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分析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达标

专业化工分析人员是开展化工分析工作的主要操作者,他们的能力及专业素养对化工分析的质量及成效有很大影响。而就目前我国这一行业来看,高素质化工分析人员极度缺乏,多数能力及专业技术不达标,不具备化工技术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以致对化工分析这一工作性质缺乏深层次的认识。这些人员素质问题在化工分析当中是非常不利的,化工生产是一个要求非常精确的产业,如果操作程序不科学完善,在操作时稍有不谨慎可能就会使化工分析出现问题或失误,进而影响产品的质量及生产的效率。

1.2溶液浓度问题及滴定误差问题

进行化工分析时,溶液浓度往往由于人为原因出现浑浊或沉淀的一些不稳定现象,导致新配溶液浓度不能够达到一个稳状态,使化工分析的结果不够准确,存在误差。还有就是运用滴定分析时,由于各种实验器材或人为因素,指示剂变色的滴定量常常与理论上的计量点不能完全吻合,致使误差过大,不能正确反映出化工分析的成效。

1.3高科技的分析仪器使用不当

高科技信息时代的来临,给化工分析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各种现代分析仪器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化工分析的面貌,解决了很多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使化工分析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科学。

2.面对所出现的解决办法

2.1加强员工专业知识教育,提高其自身水平

要提高化工分析人员的专业素质应依照以下两点要求:首先,对化工生产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性考核,在考核中不仅可以及时发现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同时还可以加强技术性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能巩固原有的理论知识。其次,针对化工生产的不同需求,来进行专业性及针对性更强的培训,通过这种定期培训来培养分析人员工作中的责任感,还能加强他们对分析结果重要性的认识。这种培训不仅可以掌握新知识,对一些不经常使用被忽略掉的基础知识可以进行巩固。

2.2完善分析设备,严谨分析态度

配置新溶液时,使用的仪器必须保证无尘无水,若是仪器内部不够干燥应先进行干燥处理。干燥处理的方法有倒置控水、自然干燥及加热烘烤等方法。同时,进行溶液配置时还应谨慎细致,各种物质含量保证与所要求用量一致。可以通过正确选择及合理使用指示剂,严格控制反应程度等方法来减小滴定误差。

2.3寻找节能环保新方法

化工分析过程除了要以分析结果的质量求生存外,还要不断寻找节能环保的新方法,为社会做贡献,为人类造福。节能环保是我国化工分析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节能环保有利于提高我国化工分析行业的全球化视野,促进企业通过创新来不断的提高节能减排能力,从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化学工业产业分析篇3

关键词:化工分析;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化工企业 

化工分析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如果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未进行化工分析,则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不利于化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于化工分析,主要是实时监控化工生产过程,可有效减少化工生产成本,提升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降低化工生产过程的复杂程度,从而缩短生产时间,提升生产效率,促进化工产业的发展。 

1化工分析概述 

化工分析主要是指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由化学分析和化学分析仪器所组成的检测方法,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此外,其也是通过化学方法研究物质组成的重要检测方法。化学分析主要通过化学方法分析物质,从而了解被检测物质的成分,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仪器分析是指借助众多的化学仪器,对物质的含量进行分析和检测。 

总体而言,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化工分析是必然的选择,良好的化学分析能有效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的有序开展。一旦化工分析出现偏差,不符合实际情况,则可能导致化学设备老化,进而引发泄漏等事故,严重情况下还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因此,只有加强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化工分析,才能保证化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2化工分析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化工分析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分为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溶剂精馏分离技术。根据化工生产过程的不同需要,可选择不同的技术。 

2.1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的应用 

该方法主要通过电位法来检测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并分析其活性度。虽然这种选择性电极存在不同的膜电极类型,但是具有敏感膜。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相应的膜材料制作工艺水平获得了提升,膜材料的膜特性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特点。对于离子选择性电极而言,其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且价格便宜。离子选择性电极能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形成不同的形状,携带较为便捷,因此,这种离子选择性电极是当前试验中最合适的检测元件之一。 

2.2溶剂精馏分离技术的应用 

溶剂精馏分离技术主要通过精馏和分离的方法提取溶剂中的成分。该技术具有以下特点:①较强的选择性。采用该技术能充分保证物质成分的挥发度。②高溶解度。采用该技术能在不同情况下溶解原溶液。③安全、稳定。在提取过程中,采用该技术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溶剂精馏分离技术的结构如图1所示。 

在采用该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成分之间的相对挥发度,比如乙酸乙酯与水的第一电离的性质具有较大的共通性,因此,醋酸与含氮化合物分子之间的氢键、离子会结合成盐的原理,成为了控制2种成分相对挥发度的关键。 

3化工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应对措施 

3.1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化工企业应注重对相关化工分析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由于化学分析是化工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应在提升工作人员实践技能水平的同时,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以良好的态度应对工作需要。 

3.2制订规范操作 

由于化工分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遵循化工分析的要求和流程,确保工作规范、到位、无遗漏;及时解决化工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地减少误差,保证化工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3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化工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减少能源消耗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适时引进高科技产品。由于化工设备在不断更新换代,所以,相关操作人员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技术,了解高科技仪器的应用原理和操作规范等,从而更好地运用高科技设备和仪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化工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相关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化工分析的应用现状而言,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密切合作,及时解决化工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使其结果的真实、准确,从而充分发挥化工分析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工作效率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化工产业的持续进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淑英.浅析化工分析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9). 

化学工业产业分析篇4

[关键词]“三农”问题超边际分析二元经济分工与专业化

一、在经济学框架内探索我国“三农”问题的求解思路

1.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其主流经济学框架内的分析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比较关注的话题,如果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既定的经济问题,现在所谓的“三农”问题主要是指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告别“短缺农业”之后,我国农产品开始出现了结构性和区域性的过剩,农产品市场价格不断下降,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增长幅度逐渐下滑,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民相对贫困成为低收入人群;更多的人纷纷选择离开土地到城市寻求谋生之道,农业生产增长缓慢甚至出现停滞和倒退;与此同时,农村土地撂荒和随意性耕种的现象屡屡出现,生产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农村衰败毫无景气。

关于“三农”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众说纷纭,但大多是在主流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之内,也就是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既定的前提,从不同的内生或外生因素入手对农业生产函数进行分解。综其分析思路,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宏观层面,通过政策的宏观指导,制定各种农业发展方略来指引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总体指导上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然而我国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限制,农业生产存在市场信息闭塞,生产决策仅符合家庭的个人理性,即使国家的大政方针在理论上多么有集体理性,由于个人理性的抵触,实际上发挥的效用也是微乎其微。第二个是微观层面,通常把“三农”问题进行拆卸,针对某一方面的要素进行经济学分析。微观层面能够对症下药,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但是每一个增加因子必然会牵扯到新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完善的相关的配套措施,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冲突只会加剧。正因如此,微观层面的很多正效应被其所带来的负效应所抵消了。第三个是中观层面,这也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最多的层面,把农业作为一个特定的产业放在国民经济产业当中来分析,这样既避免了宏观立意的纯理论化,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的理清“三农”的问题的本质。笔者认为中观层面是有效的,既解决了当前“三农”面临的困境又给“三农”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提供了一个指导性原则和方向。可以看出中观层面理论的落实也离不开宏观农业政策的指导和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它是把宏观战略落实到了具体方案上,把微观政策系统化、配套化,因而更具可行性。

2.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内探索“三农”问题求解的可能性

上文谈到了中观层面分析,从产业发展特性来探讨我国“三农”问题是切实可行的,但要深一步分析,但还必须回到亚当・斯密那儿去,放弃主流经济学对“三农”问题的既定前提假定,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才能通过比较找出最优解。原因很简单,“三农”问题不是突然就降临的,主流经济学的解释对这点的默认使得其解释力大大降低。

笔者认为问题的提出源于一个差距,问题本身理论与现实的鸿沟,这得取决于一个衡量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从历史上各朝统治者“重农抑商”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举国力发展重工业,从20世纪90年代工农差距的扩大到“三农”矛盾凸现,这个标准应该是社会各行业平均发展水平,主要是工业发展程度,正是这个标准值的提高使潜藏的“三农”矛盾显性化。由此可以看出,“三农”问题的存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与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即所谓的“外因”;另一方面是农业自身发展停滞不前,即所谓的“内因”,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内,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源于一个两难冲突,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和交易费用的上升之间的冲突,而社会平均收益这个标准的差异,也就是分工和专业化差异的价值体现。所以笔者认为,“三农”问题是一个分工和专业化问题,通过采用超边际分析能对我国“三农”问题进行很好地系统分析。

二、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超边际经济学分析

1.超边际分析的产生及主要范式

超边际分析(inframarginalanalysis)是新兴古典经济学(newClassicaleconomics)的主要分析方法,其主要范式特点表现在:第一,放弃了经济分析的外生给定;第二,抛弃了古典经济学中以边际分析为基础的思想,边际分析总是能在生产函数中寻求出最优内点解,而超边际分析证明了所有内点解不可能是最优解,最优解只会是角点解;第三,以此分析形成的均衡解决了给定分工水平的资源分配问题;第四,超边际分析并不是选择所有的角点解,首先是利用文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是最优的角点解的组合,然后,对剩下的组合进行比较寻求整体最优解。

2.我国“三农”问题的超边际经济学分析

(1)从分工与专业化的角度调整二元经济(Dualeconomy)模型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他依据土地边际生产率递减原理,结合工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差异,把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涌入工业部门的现象划分为不同阶段。然而这其中忽视了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假定了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第二个是忽视了分工和专业化因素的影响。张定胜在将内生比较利益引进李嘉图模型时,把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思想大大发扬了,他认为二元经济现象是社会分工从完全自给自足的社会发展过渡到完全商业化社会的结果,一部分人卷入了商业化和分工,另一部分人却仍在自给自足状况,所以二元经济应该是商业化部门和非商业化部门的二元,而不是工业和农业之间的二元。笔者认为张定胜的解释是更加深入和科学合理的,他放弃二元经济假定,把二元的差异归结为分工的程度差异。笔者认为张定胜的解释是更加深入和科学合理的,他放弃二元经济假定,把二元的差异归结为分工的程度差异。在刘易斯和张定胜分析的基础上,让我们系统地分析分工究竟是怎样引起“三农”问题的?

本文认为社会的分工首先应取决于分工的利益,这个利益在杨小凯那里就是交易效率的改善,在没有城市和市场经济模型中,产品是自给自足,这种生产方式不存在交易费用,但经济效率是极其低下的。随着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的工农第一次局部分工,生产者作为半专业化劳动者,他们既从事农业劳动又兼营商业,工业此时作为辅助行业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因为工业提供的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而享受了分工带来的最初好处。在局部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将处于一种完全的分工状态,生产的交易集中、规模扩大将使得交易效率的提高得以延续,而且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原因就在于不是某一单位的交易效率提高独自受益,而是整个行业享受了交易效率产生的网络效果。自给自足,局部分工,完全分工是三个不同的分工水平角点解,利用文定理可以排出前两个解。因为网络效果的存在,交易效率仍然可以继续提高,享受分工带来的好处,所以最终的均衡点不会选择一个折中的分工水平。现在让我们来考虑完全分工状态,这里存在一个两难冲突,即分工的无限制扩大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和因为分工的扩大带来交易的复杂性,致使交易费用呈现向上开口抛物线形状。

从图上可以把ⅠⅡⅢ阶段看作分工的三个层次,再利用边际分析,从生产力水平函数和交易费用函数中求出最优值,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个最优的内点解应该是Q点,能够实现分工的依次演进固然最好,但在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局部分工和完全分工的过渡阶段,而且是同时存在的,这便是张定胜所说的二元经济形态,之所以出现过渡阶段的不同分工水平并存现象是因为我国农业还不具备完全分工水平的条件,换句话说我国“三农”问题是一个分工问题。

(2)从分工与专业化角度解释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

刚才分析了工农业分工和“三农”问题出现,然而,分工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和交易效率增加并不能完全解释“三农”问题的尖锐性,农业为什么在分工中处于劣势?如果说工业生产集中使得交易能享受分工带来的网络效应是带来“三农”问题的外部诱因,那么其内部因素就在于工农业分工专业性的协调要求很高。亚当・斯密将工业与农业中生产率差别的原因归结为,工业分工的好处是大于交易费用的,而在农业分工中,其协调费用时远高于其好处,农业对生产要素的依赖性比工业要高,尤其是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土地天然具有分散性,如果要集中进行统一生产指导,其协调费用必然很高,结果是得不偿失的,这也就印证了前面所说的我国“三农”问题从宏观层面分析的操作性不高的原因。所以农业要发展也就需要一方面改善农村的落后条件,减少交通信息不通畅,提高市场化程度,由此得出走农村城镇化、城市化道路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借助于工业分工,从工业进口机器和生产技术进行间接的分工,这也是途径之一。

三、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

1.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创造有利于“三农”发展的有利环境

要实现Q点的最优角点解,就需要了解Q点的形成条件,工业的分工规模受自身发展条件的决定,也就会在生产力水平和交易费用中间寻求合理的值,国家需要为这个均衡创造有利的环境,比如取消户籍限制,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政府需要对农村人口流动的政策加以引导,防止“盲流”,同时,提供更为恰当的需求信息,为就业创造条件。

2.提升农业自身的专业化分工效率

农业的分工协调费用比较高,主要源于土地的分散和交通的不便利,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修建道路、水利、电网、通讯等设施,这些虽不是立竿见影的措施,但是其影响意义却是很深远的,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就能减少农业分工的难处,提高农业自身的产业吸引力。

3.提高工业对农业的间接进口分工

要全面借助于工业分工来反哺农业,需要更加全面的利用工业分工的先进成果。加强引进工业生产出的先进农作工具,提高耕作水平;利用工业研发的先进生产技术,包括种子技术和优质肥料,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以工促农,加强工农联合,发展一体化农业,做好农业产品的销售,加工环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杨小凯:杨小凯谈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秦兴方吴进红汤学俊杨家栋: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次序[J].管理世界,2002,(3):101―106

化学工业产业分析篇5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新的亮点,然而,如何识别和选择产业集群仍然是困扰决策者和研究者的主要技术问题之一。鉴于此,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河南省为例,尝试运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主成份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了集群的动态识别和分类研究。

关键词:投入产出分析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

产业集群识别问题研究概述

识别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的基础,目前,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识别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即微观层面的产业集聚状态分析,中观层面的区域行业空间集聚和经济联系分析,宏观层面的国家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相应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波特案例分析法、区位商法,望闻问切法以及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主成份分析法、多元聚类法、图论法和网络流法等。其中波特案例法比较适用宏观层面的分析;区位商法可用于微观层面的分析,将区位商法和基于投入产出表主成份分析法、多元聚类分析法和图论分析法结合可以用于中观层面的分析。

考虑到目前有关产业集群识别和分类的国内研究中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较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较少的研究现状。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把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尝试采用动态识别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区域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状态和产业间的关联进行研究。

产业集群动态识别

目前,区位商法是识别产业集群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但是由于该方法假设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上同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相同的,是一种静态的研究方法,因此不能用于新型或小型产业集群的识别。同时又由于产业集群具有动态关联的特征,因而用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将更加合适,鉴于此本文选用了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主成份分析法进行研究。

投入产出分析又称产业关联分析,是美国著名学者列昂惕夫首先提出来的一种数理分析方法。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识别产业集群主要抓住了“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存在紧密的产业联系”这一特征。1971年Czamanski在“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应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区域产业集聚状态进行了分析。该分析方法较好的显示了产业间的关联性,突出了产业间的互补性,比较适合区域范围内产业集群的识别和选择。其中,主成份分析的基本目的是简化数据和解释生产的因子。用此方法可以识别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中不明显的产业关联,因此是识别产业集群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基于此,本文根据河南省2005年投入产出表构造了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由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废品废料行业与绝大多数行业相关系数为0,所以将其剔除,保留了40个部门,然后本文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主成份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Kmo值(0.7205)检验证明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第二步,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本文为84.07%)的原则提取了12个主成份。第三步,对确定的主成份进行因子正交旋转使每个因子负载最大化,便于各产业在集群间的分配。第四步,通过旋转后提取了12个主成份,每一个主成份都可以看做一个大的产业集群,然后根据相关系数矩阵中系数的大小把每一个特定的产业分配到不同的产业集群中。如表1所示:河南40个产业部门中有12个部门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分类研究

产业集群分类运用的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是依据样品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本文采用分层聚类法,这是目前国内外使用较多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先将n个样本各自看成一类,然后规定样本之间的距离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选择距离最小的两类并成一新类,计算新类和其他类的距离,再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直至所有的样本都成一类为止。本文在上述主成份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分层聚类,即把提取出来的12个主成份当做样本进行聚类,分层聚类后12个主成份可以分成四类大的集群。即:轻工业集群,包括主成份1、2和7;商业服务业集群,包括主成份4和5;重工业集群,包括主成份8、9、10、11和12;社会服务业集群,包括主成份3和6。如图1所示。

结论

结合主成份分析分析和聚类分析可知,河南目前存在四类大的产业集群,即:轻工业集群、重工业集群、商业服务业集群和社会服务业集群。其中,轻工业集群包括了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集群、机械工业集群和邮政业集群。相关联的产业有农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重工业集群包括建筑业集群、非金属矿采选业集群、煤气生产和供应业集群、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集群和煤炭采选业集群。相关联的产业有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化学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等。商业服务业集群包括住宿和餐饮业集群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集群。相关联的产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旅游业、其他社会服务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等。社会服务业集群包括综合技术服务业集群以及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集群。相关联的产业有科学研究事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教育事业等。

综上所述,河南省尽管在四大部类、12个部门、36个产业中存在产业集群,但是很多产业集群都是依托于农村或小城镇发展而成,尚处于集群形成的初级阶段,规模较小,且多集中于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皮革、纺织、服装、社会服务业、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入壁垒非常低,在人才、资金、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间关联等方面均存在极大不足,从而导致集群整体竞争力不强。因此,河南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其整体竞争力。一是要依托核心城市进行产业集聚区的统筹规划,增强集群的区位优势和辐射能力。二是要建立健全为产业集群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中介服务机构,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四是要强化产业集群间的分工协作,完善产业链,促使产业集群专业化。五是要依托龙头企业,加强企业间联合,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河南产业集群的全国辐射力。

参考文献:

1.王今.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

2.李广志,李同升等.产业集群的识别与选择分析―基于陕西省产业集群的研究[J].人文地理,2007(6)

3.王怡然.产业集群识别与分类[J].商业时代,2008(36)

4.张建华.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

5.刘爱雄,张高亮,朱斌.对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的理论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

6.王丽敏.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J].企业活力,2007(11)

化学工业产业分析篇6

关键词:北碚区;产业结构;区位熵;偏离―份额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05

“十二五”以来,北碚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其中工业发展基础较好,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截止2014年末北碚区规模以上企业223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1577亿元,同比增长15.3%。同时先进制造业发展态势迅猛,传统落后产业逐步淘汰。但在工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资源依赖程度高,生产要素禀赋受到制约,以及龙头企业引领不足,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和竞争压力长期存在等问题。因此,本文从北碚工业内部结构,工业的各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其工业结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及重庆市的相关政策,提出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对策和建议,对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区位熵

区位熵,又称专业化率,是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在产业结构研究中,主要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1.3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12015年《重庆市统计年鉴》和《北碚区统计年鉴》,选取相应年份的2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总产值,作为定量分析的原始数据。

2北碚区工业结构分析

2.1区位熵分析

本研究以2014年为基准,以重庆市为上级区域,选取北碚区和重庆市2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单位为亿元。将数据带入上述公式,计算得到各行业的区位熵。

由表1可以看出,北碚区25个行业中有6个行业的专业化程度高于重庆市水平(LQij>1),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个行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优势较明显,尤其仪器仪表制造业优势最为突出。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优势不十分明显。有11个行业的专业化程度略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0.5

整体来看,北碚区具有重庆市意义的优势行业较少,工业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型初级产业,产品附加值低,而高附加值产业如医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工业竞争力弱,是阻碍北碚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2偏离―份额分析

偏离份额分析以2010年为基期,2014年为末期,以重庆为上级区域,采用北碚区和重庆市2010年、2014年2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总产值统计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如表2。

因2010年与2014年北碚区统计口径不同,为方便计算,将北碚区2010年的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由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合计得到;饮料制造业归为食品制造业。将北碚区和重庆的汽车制造业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合及统称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从工业总体情况分析,分析表3可知,北碚区工业总产值的竞争力份额为负值,表明工业结构竞争能力属于劣势状态,其中区位因素正向推动明显,有291.33亿元的增长。

从各工业部门的产业特点分析,可知,区域份额分量nij均大于0,说明北碚区的24个工业部门的增长率快于重庆市水平,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趋势。同时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ij均大于0,说明北碚区工业部门所占比重大于重庆市同期水平,产业结构对工业经济增长具有较大影响。而竞争力分量Dij大于0的有9个工业部门,其余工业部门均小于0,说明北碚区总体区域竞争力较弱,竞争优势不足。

综合来看,(1)北碚区工业经济的增长量较大,Gij=291.33,但是对于重庆的相对增长率L=0.81(L

根据表2中的数据绘制Shift-Share图。以行业优势pDij为横轴,以区域份额分量nij为纵轴绘制部门优势分析图(图1),以竞争力分量Dij为横轴,以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ij为纵轴绘制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图2)。

从产业部门优势分析图(图1)可知,位于第一象限的工业部门是发展较好的部门,属于优势产业,产业基础好,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其结构对工业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影响。北碚区有15个部门位于第一象限中。主要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位于第二象限的工业部门是一般部门,属于一般产业,没有发展优势。北碚区有9个行业位于第二象限中,主要有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等。

从产业部门偏离份额分析图(图2)可知,位于第一象限的工业部门属于竞争性产业,对产业总量增长的贡献较大。北碚区有9个部门位于此象限中,主要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北碚区的主导工业部门应从这9个部门中进行选择。位于第二象限的工业部门,缺乏竞争力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北碚区有15个工业部门位于此象限中,主要有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

图1与图2中位于第三、四象限的工业部门属于较差和最差部门,北碚区暂时没有工业部门位于第三与第四象限中。

2.3主导工业部门的选择

根据区位熵和偏离―份额的分析,主导工业部门应从区位熵>1,且具有较好的基础和较强的竞争力即:区域份额分量nij、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ij、竞争力分量Dij均大于0,中进行选择。从上述结果可知,主导工业部门分别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上述3个产业部门专业化程度均高于重庆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优势,产业基础较好。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区位熵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北碚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与重庆市相比,工业化总体水平偏低,大部分行业规模较小,竞争能力弱,具有全市意义的优势行业较少,但潜在优势工业部门较多,后发优势较强。(2)通过分析,确定北碚区的主导工业部门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除了上述三个产业外,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这四大行业也是北碚区近年来发展的重点行业。

3.2建议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北碚区发展的关键历史机遇期,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时间节点。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出,五大功能区的划分以及北碚区进一步提出的“五区四带”发展战略均为北碚区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北碚区可以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努力承接产业转移,提高对外开放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3.2.1重点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巩固和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工业结构的调整,发挥主导产业在工业部门的带头作用,并在政策、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合理的投入产出机制。在发展三大主导行业基础上,着力发展医药制造业、电器机械设备制造业及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业等潜在优势产业,打造形成制造产业集群。同时对于劣势产业即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进行整改,降低能耗,减少资源浪费。

3.2.2突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依托两江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蔡家同兴工业园区,支持区内大型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即:液晶面板产业、机器人及高端智能装备产业、新能源及智能汽车产业等。同时结合北碚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优势,打造新产业增长点,努力突破关键技术,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利环境,为业智能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的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3.2.3大力发展生产业

随着全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加速推进,应着重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载体建设。在信息服务基础上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加快发展城市物流配送和工业品仓储配送物流等生产业。同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根据北碚区内高校、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的分布,依托西南大学、重庆材料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造现代制造业和新材料科技研发高地。

参考文献

[1]杨伟,凌起.基于SSm的泉州市工业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03,(04):534537,541.

[2]张军以,苏维词.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4045.

[3]王国刚,杨德刚,乔旭宁,杨莉,唐宏.基于偏离份额法的新疆工业结构与竞争力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0,(05):817824.

[4]李双,那玉林.包头市工业结构研究[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6,(02):6772.

[5]杨旺舟,董锁成,武友德,席武俊.云南省工业结构及其调整和优化对策[J].经济地理,2009,(09):14961501.

[6]崔功豪,魏清泉.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9127.

[7]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李平.“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01):523.

[8]周礼文.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北碚工业跨越式发展[J].决策导刊,2012,(12):2426.

[9]黄成万.北碚区“十二五”重头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J].决策导刊,2011,(01):1214.

[10]陶永国.宁晓.蔡家组团:发展生态工业打造宜居新城[n].重庆日报,20100120(B12).

化学工业产业分析篇7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为找准课程定位,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并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及课程建设提供充分的依据,《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团队于2013年9月至12月在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渭南海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和3所同类职业技术院校从企业生产、质量管理、分析检验等方面进行了调研,为该课程的定位和课程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课程调研基本情况

2.1调研背景和意义

2.1.1课程发展历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由《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整合形成的[1]。《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①整合前,《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分别强调无机化学的理论性和基础性、分析化学的实践性。②整合后,《无机及分析化学》强调无机内容与分析内容的有机结合和融汇贯通。③工学结合、行动导向下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模式。

2.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即教高〔2010〕8号文件和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3]。因此,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归纳岗位职业能力,找准课程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2调研思路与方法

本课程的调研思路是:从生产实际出发,调研企业关于分析检验等岗位设置,人才的需求,并分析岗位与能力的需求关系,再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的学习单元,制定课程标准。课程组到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同类高职院校考察,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专家探讨等形式对分析检验及相关岗位设置和人才能力等方面开展市场调研;收集整理调研及专家讨论的材料,分析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确定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2.3调研企业

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渭南海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大和氯碱化工有限公司、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宝塔山油漆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天宏硅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宝鸡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高科理化技术有限公司、西安唐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彩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西安万邦制漆有限公司、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兰州、承德职业技术学院。

2.4调研内容

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需要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岗位有哪些、需要具备的知识是什么、需要具备的能力有哪些、本课程主要欠缺的方面、学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等。

2.5调研对象和方式

与企业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生产一线单位负责人、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同类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访谈;参观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现场,在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质量部顶岗实习,填写《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调查表等方式了解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生产组织情况、岗位设置、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对课程知识的要求等信息。共发放问卷139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有效回收率为92.09%。

3课程调研结果与分析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取得到了第一手调研资料,通过对这些调研资料的整理,掌握了课程岗位方向和能力需求。

3.1岗位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要求

通过调研,确定了生产操作、分析检验、质量管理三个岗位需要用到《无机及分析化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如表1所示。

3.2胜任工作岗位需要的相关知识或技能

①气体和溶液性质;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③物质结构;④定量分析基础;⑤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⑥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⑦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滴定法;⑧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⑨吸光光度法;⑩元素及其化合物。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④、⑨、③、⑤、②、⑧、⑦、⑥、⑩、①。

3.3胜任工作岗位需要的相关技能

①滴定分析;②仪器分析;③无机物制备;④物质分离、鉴定;⑤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③、①、④、②、⑤。

3.4课程在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上的不足方面

①基础知识;②基本理论;③基本技能;④基本能力;⑤综合素质;⑥整体协调发展;⑦综合能力提高;⑧特长培养;⑨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⑤、⑥、⑧、⑦、④、③、②、①、⑨。

3.5在课程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最有效方式

①加强社会调查;②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比例;③增加实验、实训;④举办专题讲座;⑤增加现场实习;⑥开展技能竞赛;⑦举办相关知识竞赛;⑧教学做一体化;⑨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⑧、⑤、②、③、①、⑥、④、⑦、⑨。

3.6课程改革应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

①加强课程整合;②使课程模块化;③搭建课程平台;④使课程“小”学时化;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⑥增设专题讲座。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②、⑤、③、④、⑥、①。

3.7实训内容安排

①让学生自己设计,分组讨论,确定实训方案,老师归纳总结,任务实施;②保持现有模式;③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检查辅导。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③、①、②。

3.8在学习中哪些教学资源对你帮助最大

①主教材;②辅导教材;③实验教材;④参考资料;⑤直播课堂;⑥网络课程;⑦Cai课件;⑧网上动态资源。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①、⑧、⑦、⑥、⑤、③、②、④。

3.9在学习中哪些方面可以提高你的学习动力

①老师的表扬;②同学的认可;③疑问解决时的快乐;④无论怎么样都不喜欢学习;⑤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③、①、②、④、⑤。

3.10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怎样确立

①老师根据平时表现自主确定;②老师和部分同学讨论后共同确定;③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②、③、①。

3.11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意见或建议

经对128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有以下几点建议:1)课程主要欠缺和应增强的方面是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查阅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书刊、选择分析方法以及正确判断和表达分析结果的能力也有待加强。2)《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应该增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实操技能、实践检验的数据处理能力。3)建议《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将实践内容大幅增加,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同时采取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4)通过本课程和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取得中级分析工职业资格证书是必要的。调研结果表明:《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掌握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部分,是衔接学校教育与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人才要求的关键课程。课程应在课程的定位以及课程目标的确定、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选择合适的教材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建设,通过建设,将本课程建设成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灵活有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色鲜明,工学结合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4《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建议

4.1课程的定位以及课程目标的确定

4.1.1课程定位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中分析化学内容更强调实践性,偏向于专业岗位技能的拓展[2-3]。本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是一门阐述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性的综合性基础课程。

4.1.2课程性质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精化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针对精化人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为化工分析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4.1.3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变化及水溶液中四大平衡的基本规律;熟悉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与作用;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及在相关岗位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具备认真、严谨、务实的职业素质,为取得《化工分析工》职业资格证书打下良好的基础。

4.2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构建全新的课程方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发教学项目;加强实训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4-5]。

4.3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我院教学资源,进一步改革、完善、充实实训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职能。

4.4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教材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岗位任务、岗位能力的要求,选择按照项目化教学改革编写的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则建议在教学实践中自行编写相关教材。

4.5改进教学手段

4.5.1多媒体教学手段

尽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6-7]。多媒体技术所展示的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

4.5.2网络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中教师制作该课程的电子课件、电子教材、习题、教学素材库、试卷库等教学资源,形成网络课程,使之具备助教系统、助学系统、自测系统。教师利用助教系统进行网上备课、网上教学、网上答疑。学生利用助学系统进行课后复习、完成作业、网上答疑、进行学习测试等。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将提高学生课后灵活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5.3情境教学手段

化学工业产业分析篇8

1 “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总体概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医药生产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6361.90亿元,总资产为6916.55亿元,利润为581.28亿元,从业人员为137.34万人。其中,“长三角”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6%,总资产占全国的24%,利润占全国的25%,从业人员占全国的24%。江苏、浙江和上海分列全国医药产值总量省、市排名的第2、3和6名,在国内医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从各子产业权重比例分析。“长三角”地区错位发展格局初显

“长三角”地区的医药企业以药品制造为重点,以新品研发为支撑,以生物医药、天然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及新型医疗器械和制药机械为特色,成为国内重要的医药制造中心。其中,生物医药和现代中药以上海和江苏为中心,化学原料药以浙江为中心,化学药以江苏为中心,初步形成了差异化错位发展的格局。

从江、浙、沪三地来看,上海的化学制剂占该地区行业销售收入总量的比重为38%,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但远远落后于江苏化学制剂的45.63%。浙江则明显在化学原料药方面占有优势,原料药占浙江省医药行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0%,远远超出上海和江苏的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倍多。而上海的中药在“长三角”地区比重最大,医疗器械所占比重也远远超越江、断两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所以,从这两省一市的产业权重比例分析,上海宜进一步推进中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集聚程度;江苏则应重点发展化学制剂;而浙江应进一步推进化学原料药的规模和水平。

3 从各子产业绝对规模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有一定趋同

江、浙、沪拥有全国领先的化学制剂产业。从2007年这两省一市医药经济运行数据分析,江苏和上海的化学制剂分列全国第1和第4位,化学制剂产值占行业产值比分别为45%和35%,是江苏和上海医药产业中产值比例最大的子产业。其中,上药集团和扬子江药业是中国化学制剂的代表性企业,恒瑞医药则代表着中国医药工业发展的方向。另外,即使是化学制剂相对较弱的浙江,其化学制剂产值仍然占该省医药工业产值的20%。

从“长三角”地区的化学原料药分析,浙江原料药生产全国第一,2007年产值规模近362亿元,江苏和上海两地的化学原料药产值总和才近202亿元。从化学原料药占医药产业产值比例分析,浙江的化学原料药产值占行业产值比为56%,江苏和上海分别为20%和11%。因此,无论从产值的绝对规模还是从产值占全省医药总产值比重分析,浙江的化学原料药生产都远远超越上海和江苏。但江苏作为化学制剂大省,近年来也在大力增加原料药的投入。例如,扬子江药业就在投入巨资拓展原料药产能。

江、浙、沪的中药产业规模偏小。从中药行业资产和收入看,全国主要集中在四川、山东、吉林、广东、江西和贵州等地区,销售利润则以吉林、山东、四川、河北和广东等地区较高。江、浙、沪这两省一市无论在中药产业产值规模还是在相对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上都较为接近,其中江苏的中药产值规模最大,为67亿元;浙江次之,为55亿元;上海为44亿元。江、浙、沪的中药行业占全行业产值比例分别为13%、8%和8.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一半多。

从“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制药产值规模分析,浙江规模最大,2007年产值近92亿元;上海规模最小,2007年产值29亿元;江苏居中,2007年产值规模为69亿元。从生物制药占医药行业产值比例分析,上海和江苏的生物制药占行业比重接近,分别为8.5%和8.3%:而浙江比重超出较多,达到14%。但上海和江苏的科研力量较为强大,上海的生物制药新药研发在全国领先。江、浙、沪近年来均加大了对生物制药的投资力度,该子产业增速较快。

从江、浙、沪三地的医疗器械产值规模分析,江苏的医疗器械整体规模最大,2007年产值达到157亿元,且还拥有三地唯一的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鱼跃设备”;浙江的规模最小,2007年产值规模为47亿元。而从医疗器械占各地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上海的医疗器械比重最大,2007年产值比例达到18%,拥有相对比较优势。“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医疗器械产业实力强劲,而且形成了错位发展的格局。

从“长三角”地区医药行业各子产业绝对规模比较看,江苏的化学制剂、浙江的原料药都是全国排名第一的优势产业,而江苏的医疗器械、浙江的生物医药近两年都是全国排名第二,也具有一定优势。但我们看到,“长三角”地区这两省一市基本上都是产业链的全覆盖,产业发展重点最突出的是浙江的原料药,而其它产业在各省、市的分布都较为平均,这样的产业布局有可能使得投资效益下降。

4 “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投资效益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数据,从企业数量看,上海和浙江较为接近,而江苏明显高出,超出近百家。从总产值看,浙江超出上海近百亿元,江苏超出浙江近160亿元。从单位企业产值规模看,“长三角”地区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江苏企业规模最大,上海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浙江近20%。从工业增加值分析,上海和浙江的数据接近,江苏明显高出。另外,从单位企业增加值分析,“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其中浙江在“长三角”地区中最低,而江苏最高,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从“长三角”地区企业的资产负债数据分析,浙江、江苏、上海的医药企业总资产从高到低分别相差50亿元左右,而流动资产三地较为接近,固定资产则浙江、江苏较为接近,上海距离浙江和江苏分别有30亿元和20亿元的差距。江苏和浙江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流动资产/总资产)较为接近,而上海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较高。江、浙、沪三地企业的固定资产比例(固定资产/总资产)较为接近。从资产负债比例看,浙江和上海的资产负债比例接近,而江苏相差10个百分点。

从损益数据分析,江苏主营收入最高,超出浙江和上海200亿元,江苏利润总额也超出浙江和上海20亿元以上。从利润总额对主营收入比例分析,江苏盈利能力最强,为10%;浙江最低,为8%。

从人均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的人均收入、人均利润和人均利税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人均收入超出全国最高数据:江苏的人均收入最高,上海最低,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上海的人均利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投入产出数据分析,江苏明显高出一筹。江苏在各项指标上都明显高于浙江和上海,从而带动“长三角”地区的整体数据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上海除单位资产产值比例略低于浙江外,其它各项数据略好于浙江,但上海和浙江的投入产出数据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化学工业产业分析篇9

关键词: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甘肃省;工业行业结构

摘要:一般的聚类分析方法的应用,在确定指标体系的同时,忽视了指标间相关性及权重问题的存在,论文拟结合因子分析法来进行聚类分析,以解决相关性和权重分配的问题。同时,本文利用基于因子分析的层次聚类分析法来对甘肃省工业行业结构进行研究,将甘肃省工业行业划分为4类,并根据4类行业的指标数据得分指出其行业结构存在的特点及相应问题。

一、引言

聚类分析是研究指标(或样品)分类问题的一类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总称,其中心思想是将一些相似度较大的指标(或样品)聚合为一类,同时把另外一些相似度较大的指标(或样品)聚合为其他的类,然后再将这些小类依据其相似度聚合为一个大类,直至所有的指标(或样品)都聚合完毕,以更直观的显示出研究对象的差异和联系。

作为一种常用的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从数据分析的角度,使同一分类过程中有了一个统一性的定量标准,避免了一般定性分类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的弊端,从而在经济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聚类分析法曾用于区域经济结构的分析(王强2004),也曾有学者将聚类分析应用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与比较(倪鹏飞2003,吴庆军2005),也有一些学者将聚类分析应用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张德平2003),在产业结构方面,许多学者也曾经应用聚类分析法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如:有学者应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了重庆市的产业结构(张春勋2004),而灰色聚类分析法曾用于确定区域工业支柱产业(李胜2000),在工业结构方面也有人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得过一定的研究成果(吴海建2004),这些聚类方法的应用为分析研究对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

传统的聚类方法的应用,一般要对所选用的原始数据首先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将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的处理,而后再利用具体的方法对相似性进行测度。如果采用层次聚类法我们还面临着求取新类相似性的问题,计算新类与其它类之间的相似性,然后依相似程度远近逐次进行合并,最终得出聚类结果。我们在传统聚类方法中虽然解决了原始数据的量纲和量级问题,但是单一的聚类分析法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由于聚类分析首先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而我们所选定的指标又有可能存在着相互关联的问题,即相关性问题,而采用这种具有相关性的指标就可能使分析结果产生偏差;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种定量方法也忽略了指标间权重的问题,所以,如何减少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度,并分配给各个指标以科学合理的权重,同时又不损害聚类结构的精确度就成为聚类方法应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子分析起源于20世纪早期,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需求这些数据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公因子来表示基本数据结构,使其既能够反映原来众多指标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同时又能够简化数据结构(侯景新2004),使简化后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得以解决,从而达到方便研究的目的,因此,在聚类分析中结合因子分析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问题。本文拟在聚类分析法中应用因子分析法以祛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主要结合对甘肃省工业行业结构实证研究来探讨对这一方法的应用。

二、甘肃工业行业结构实证研究

甘肃省工业体系主要形成于前两个“五年”计划及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半个多世纪以来,甘肃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85.80亿元,工业贡献率达到42.21%。与此同时,甘肃省工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严重的缺憾和扭曲,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工业结构的不合理。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要完成新型工业化的任务,就要对甘肃省目前不合理的工业结构进行改善和优化,使工业对甘肃省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成为甘肃经济发展中一个紧迫的问题。工业行业结构是工业结构中的主体部分,优化工业结构的重点就是对工业行业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在这种情况下,对工业行业结构的特征进行认识、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到甘肃省工业行业结构的特征,才能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和升级甘肃省工业结构的具体方法。多年来,省内外许多学者也对甘肃省工业行业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建议,如从产业技术战略和产权制度等方面来对工业行业结构进行优化(张克让2001);从行业的区域布局结构来对工业行业结构进行调整(倪国良2002);提出发挥情报信息对调整工业行业结构的推动作用(白蒲英2005)等等。但是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他们对甘肃省工业行业结构的分析大多数是基于定性的观察和思考,而这种分析往往容易产生主观性的偏差,缺乏对研究对象的定量认识,因此,有必要采用一种合理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和研究甘肃省的工业行业结构。

本文在应用聚类分析的时候加入了因子分析方法以驱除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权重问题,总的原则是在选取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前,首先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并运用处理过的公因子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其过程如下:

1.指标选取

指标的选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性工作,既要结合研究目的,也要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同时也要满足科学性和全面性的要求。按照这一要求,我们选取了2006年《甘肃年鉴》中除“其他采矿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以外的甘肃省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以下指标构成指标体系:X1工业增加值、X2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X3年末资产合计、X4产品销售收入、X5产品销售费用、X6利税总额、X7总资产贡献率、X8资产负债率、X9流动资产周转次数、X10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X11全员劳动生产率、X12产品销售率等12项指标组成指标体系。所选取的指标包括了工业行业规模、效益、就业等主要方面,能够反映甘肃省工业行业的基本信息。

2.因子分析过程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路为:

(1)根据相关数据建立原始矩阵,并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2)对数据间的相关性进行计算,确定是否可以运用因子分析;

(3)运用主成分法对经标准化处理后得矩阵进行初始因子求解,确定公因子数目;

(4)运用Varimax旋转法对初始因子进行旋转,给予明确得因子解释;

(5)计算因子得分。

运行spss13.0forwindows,标准化数据(系统自动进行)后选择KmoandBartlett’stestofsphericity计算相关性,随后选择principalcomponents(主成分分析)进行初始因子求解,Varimax(正交旋转)进行因子旋转。

经计算,原始矩阵的Kmo值为0.628,说明该指标矩阵适合于进行因子分析。对经过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了3个公因子,其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及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1、表2所示:

表1:公因子相关数据表

公因子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

F15.07537.54237.542

F23.73435.35372.895

F31.15910.18083.075

表2: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

F1F2F3

X10.9660.188-0.009

X20.980-0.030-0.001

X30.9480.119-0.057

X40.9680.0940.022

X50.766-0.022-0.161

X60.3540.768-0.105

X7-0.0930.9220.000

X80.071-0.565-0.594

X90.2050.8550.098

X10-0.0310.9300.053

X110.0550.903-0.026

X12-0.074-0.1060.903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3个公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83.075%,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整体情况,因此,我们就可以用这3个公因子来取代上述的12个指标来对甘肃省工业行业结构进行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公因子F1在X1、X2、X3、X4、X5上承担了较大的载荷,它们主要是行业规模方面的指标,因此,公因子F1可以定义为规模因子;公因子F2在X6、X7、X9、X10、X11上承担了较大的载荷,它们主要是行业效益方面的指标,因此,公因子F2可以定义为效益因子;公因子F3所承担的载荷主要集中于X12即产品销售率,反映了行业风险方面的信息,因此,公因子F3可以定义为风险因子;同时,根据表2中的数据,就可以分别求出甘肃省35个工业行业的4个公因子的得分数值,如F1的计算公式如下:

F1=0.966X1+0.980X2+0.948X3+0.968X4+0.766X5+0.354X6-0.098X7+0.071X8+0.205X9-0.031X10+0.055X11-0.074X12

3.聚类分析过程

通过因子分析过程,得到了甘肃省36个工业行业的3个公因子,这3个公因子之间已经驱除了相关性问题,同时,按照它们的贡献率的不同,使3个公因子被赋予了各自的权重。如上所示,我们将得到的这36个工业行业的3个公因子的得分值作为指标对甘肃省的工业行业进行层次聚类处理,以探测出甘肃省工业行业内部结构的趋同性和差异性,按照规模、效益和风险来对其进行剖析,这一过程同样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forwindows来进行。

运行spss13.0forwindows,分别选用平方欧式距离对相似性进行测度;组间连接法求新类相似性,可以得出最终的聚类结果。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可以把甘肃省的36个工业行业按照其公因子的总得分将其分为3类(表3)。

表3:甘肃省工业行业聚类结果表

第一类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第二类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

第三类其他29类工业行业

注: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数据来源均为2006年《甘肃年鉴》

4、对聚类结果的分析

从聚类结果可以看出,处于第一类的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在甘肃工业中无疑处于绝对的支柱产业的地位,2005年,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中,这四个行业占据了57.18%的份额,可以说,它们是甘肃工业的大半壁江山,甘肃工业的发展,它们功不可没。但是如果从效益指标来看,这四类行业的经济效益却不容乐观。公因子F2反映的主要是行业效益方面的信息,但在F2载荷较大的利税总额、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几个指标来看,除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和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外,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而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相对高效益还得益于其产品对于满足生产生活的必要性及其垄断性。公因子F3主要反映了行业产品的销售情况,通过这一指标也可以了解到其产品面临的销售风险,从几类行业的表现来看,销售情况比较良好,这应该归结于几类行业的资源型产品性质,同时,行业的垄断性也占据着较大的因素。因此,从整体上来看,目前甘肃工业的发展还必须牢牢依靠这四类工业行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这四类行业普遍具有的资源型特征,今后甘肃必须面对资源耗竭过程中如何转变支柱产业方向,培育新的支柱产业这一严峻的问题。

第二类烟草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可以归类为甘肃省工业中的主导产业,2005年,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中,这两个行业占据了9.39%的份额,成为甘肃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从效益指标来看,这两类行业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表现都令人满意,无论是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还是全员劳动生产率,两个行业的综合效益指标表现在全部工业行业中都处于领先位置。而从销售风险指标考虑,它们的表现也让人满意。因此,对于这两个行业,在今后可以考虑进一步培育,使他们发展更加壮大。

第三类行业在甘肃工业中总共占据了33.43%的份额,相对规模比较小,但是,这类行业中也不乏效益和风险指标都比较好的行业,同时,这些行业中轻工业和高新技术工业行业占据了不小的份额,因此,甘肃省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它们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培育甘肃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必须着重从这一类行中的入手。

三、小结

运用基于因子分析的聚类分析方法,我们将甘肃省工业行业分为3类,对这一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工业行业结构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1.多年来“重重轻轻”的工业结构仍未有根本改观,轻重工业发展仍不协调

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是甘肃省工业一贯有之的问题,它起因于“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的产业布局,改革开放以来,轻重工业协调发展问题一直是甘肃省工业结构调整的首要问题,然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一问题反而有加剧的趋势,1978年,甘肃省轻重工业的比例为1:4.35,2005年这一比例为1:6.23,同时,从聚类结果可以看出,构成甘肃省工业中支柱或主导产业的六种行业中,绝大多数是重工业行业,虽然它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甘肃的相对比较优势,但同时,由于这些重工业资源型的特点,使其无法应付资源耗竭的困境,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今后甘肃工业轻重协调发展问题仍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解决。

2.国有经济比重仍然过大,市场化进程缓慢

化学工业产业分析篇10

2.煤化工行业"十二五"发展分析刘延伟,LiUYan-wei

3.进口甲醇制烯烃可行性和竞争力分析龚华俊,GonGHua-jun

4.线性规划软件pimS在石化行业的应用张刘军,ZHanGLiu-jun

5.钛白粉市场分析贾冬梅,JiaDong-mei

6.己二酸国内市场分析汪家铭,wanGJia-ming

7.乙烯装置副产C5的综合利用李春光,刘大欢,LiChun-guang,LiUDa-huan

8.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全能耗研究魏珣,倪琳,姜克隽,weiXun,niLin,JianGKe-jun

9.热致性液晶高分子材料某生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分析陈丽纯,CHenLi-chun

10.建设工程项目启动阶段的管理李英明,LiYing-ming

11.化学工业信息动态

12.曹妃甸工业区化学产业园重点招商项目介绍(三)

13.如何由"大亚湾制造"向"大亚湾创造"——记创新型大亚湾区的建设(二)

14.大丰实现经济跨越发展——江苏大丰市发展纪实之一

1.我国合成氨工业进展评述韩红梅,HanHong-mei

2.有机硅国内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卜新平,BUXin-ping

3.醋酸乙烯的供需现状及国内市场前景李玉芳,伍小明,LiYu-fang,wUXiao-ming

4.pVDC树脂的生产和市场前景崔小明,CUiXiao-ming

5.醋酸生产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周颖霏,钱伯章,ZHoUYing-fei,QianBo-zhang

6.消费型增值税对化工投资项目财务分析的影响方兴君,牛新祥,FanGXing-jun,niUXin-xiang

7.经济增加值和净现值的关系研究施大伟,SHiDa-wei

8.境外epC项目中的采购过程控制杨世东,YanGShi-dong

9.大型煤制甲醇装置压力容器的设计与制造研究王霞,宋文轩,wanGXia,SonGwen-xuan

10.单塔加压侧线抽提工艺处理鲁奇加压气化污水孟祥清,menGXiang-qing

11.曹妃甸工业区化学产业园重点招商项目介绍(二)

12.如何由"大亚湾制造"向"大亚湾创造"——记创新型大亚湾区的建设(一)

13.大丰港经济区建设成果喜人

1."十二五"我国石化行业发展分析化学工业白颐,BaiYi

2."十二五"化肥工业发展规划研究李志坚,LiZhi-jian

3.磷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刘颐华,LiUYi-hua

4.有机硅国际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卜新平,BUXin-ping

5.对二甲苯市场及发展前景钱伯章,QianBo-zhang

6.醋酸乙烯技术进展武金锋,wUJin-feng

7.石油储运工程投资确定与实例分析张维芬,张淑桃,李亚军,ZHanGwei-fen,ZHanGShu-tao,LiYa-jun

8.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简捷估算模型马庆刚,maQing-gang

9.天津石化公司短丝装置紧张热定型机故障分析、处理与防止何利,HeLi

10.交流永磁同步电机转速控制系统徐墅阳,XUShu-yang

11.曹妃甸工业区化学产业园重点招商项目介绍(一)

12.华瀛石化燃料油调和配送中心项目动工

13.神华国华惠州热电一期全面投产

14.发展中的江苏大丰港简介

1.化学工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史献平,SHiXian-ping

2.煤化工及其下游相关产业的价值链分析韩红梅,HanHong-mei

3.我国精细磷化工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尚建壮,SHanGJian-zhuang

4.甲基叔丁基醚市场分析高玉生,刘立群,GaoYu-sheng,LiULi-qun

5.我国苯乙烯产业分析侯志扬,HoUZhi-yang

6.新型肥料的开发及应用进展汪家铭,wanGJia-ming

7.信息动态

8.碳纳米管生产工艺的产业化前景赵社涛,ZHaoShe-tao

9.大型煤制烯烃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的特点和节能减排效果分析尚建选,王立杰,甘建平,SHanGJian-xuan,wanGLi-jie,GanJian-ping

10.涨价预备费计算公式分析及选用赵虎林,ZHaoHu-lin

11.化学工业水煤气变压吸附提纯一氧化碳装置运行及改造刘来志,梁群,何培根,LiULai-zhi,LianGQun,Hepei-gen

1."十二五"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应重点关注七个方面的问题顾宗勤,GUZong-qin

2."十二五"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重点(续完)白颐,BaiYi

3.世界金融危机后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环境陈瑞峰,王喆,CHenRui-feng,wanGZhe

4.我国对苯二甲酸工业"十二五"展望和发展思路郭琛,GUoChen

5.信息动态

6.己内酰胺市场分析聂颖,崔小明,nieYing,CUiXiao-ming

7.我国纯苯市场产能井喷式扩张存隐忧王革,王楚厦,于春梅,wanGGe,wanGChu-xia,YUChun-mei

8.醋酸酯的生产技术与市场分析钱伯章,陈惠梅,QianBo-zhang,CHenHui-mei

9.有机氟最新技术进展评述赵立群,朱文君,ZHaoLi-qun,ZHUwen-Jun

10.连续重整催化剂技术进展王广胜,高玉生,wanGGuang-sheng,GaoYu-sheng

11.曹妃甸工业区化学产业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

12.惠州大亚湾精细化工园区推介会在杭州举行——珠三角与长三角石化产业架起新的交流合作共赢桥梁

13.大亚湾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装上"快速引擎"

14.加强节能减排推动园区低碳经济发展

1."十二五"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重点(待续)白颐,BaiYi

2.石化行业在2009年股票市场中的表现及预测王喆,马亚,wanGZhe,maYa

3.浅析炼油厂氢气资源优化张日勇,ZHanGRi-yong

4.国内外增值税比较研究(Ⅱ)——中国增值税陈柏华,张慕颜,CHenBai-hua,ZHanGmu-yan

5.我国汽车精细化学品市场分析龚彦,GonGYanhHttp://

6.n-苯基对苯二胺生产工艺技术及市场前景谢恩,宋晶丹,马良,Xieen,SonGJing-dan,maLiang

7.甲醇低压羰基合成醋酸工艺的产品质量改进江在成,孙景明,袁鹏民,JianGZai-cheng,SUnJing-ming,YUanpeng-min

8.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姜洁,申友军,JianGJie,SHenYou-jun

9.环氧大豆油的开发与应用汪多仁,wanGDuo-ren

10.油母页岩工业排水综合利用王佳灵,wanGJia-ling

11.曹妃甸现代临港石化产业发展思路

12.大亚湾:大石化大项目大开发化学工业大升级

1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

1.石油化工行业低碳经济发展关注点白颐,BaiYi

2.石化工业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的探讨王松汉,wanGSong-han

3.我国纯碱工业"十二五"发展趋势分析尚建壮,SHanGJian-zhuang

4.国内外增值税比较研究(Ⅰ)——典型国家或地区增值税陈柏华,张慕颜,CHenBai-hua,ZHanGmu-yan

5.化工设计型企业的信息化浅议李轩,LiXuan

6.乙丙橡胶市场分析崔小明,CUiXiao-ming

7.聚乙烯醇的生产及国内外市场分析李玉芳,李明,LiYu-fang,Liming

8.顺酐市场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卢暄,米多,LUXuan,miDuo

9.丁二烯供需现状及预测王玲玲,郭珺,杨珊珊,魏寿祥,wanGLing-ling,GUoJun,YanGShan-shan,weiShou-xiang

10.化工建设过程中应关注的节能措施陈希章,CHenXi-zhang

11.信息动态

12.正在崛起的曹妃甸工业区化学产业园

13.科学有效扎实——记惠州大亚湾积极推进园区建设、努力打造世界级高端石化产业基地

1."十二五"期间我国煤制烯烃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龚华俊,GonGHua-jun

2.国内对苯二甲酸产业分析及预测王海滨,wanGHai-bin

3.对我国地方炼化企业发展问题的思考秦建军,王青梅,QinJian-jun,wanGQing-mei

4.己二酸市场现状及发展分析屠庆华,tUQing-hua

5.聚丙烯酰胺的生产技术与市场分析钱伯章,QianBo-zhang

6.甲醇制烯烃用催化剂研究进展朱伟平,岳国,薛云鹏,李飞,李艺,邢爱华,ZHUwei-ping,YUeGuo,XUeYun-peng,LiFei,LiYi,XinGai-hua

7.浮式液化天然气液化工艺综述王春节,魏林瑞,张磊,wanGChun-jie,weiLin-rui,ZHanGLei

8.柠檬酸三丁酯的开发汪多仁,wanGDuo-ren

9.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曲风臣,张恺扬,王敬贤,QUFeng-chen,ZHanGKai-yang,wanGJing-xian

10.发改委核准中石化新加坡投建油厂项目

11.曹妃甸工业区化学产业园区

12.化学工业惠州大亚湾石化工业区

13.我国汞污染防治现状和发展趋势于建国,YUJian-guo

14.合成氨污水"零排放"的实践张子君,卢秀红,张宏松,ZHanGZi-jun,LUXiu-hong,ZHanGHong-song

15.石油行业经济评价中对消费型增值税的处理方法朱纪宪,许红,ZHUJi-xian,XUHong

16.阳煤丰喜新绛公司增建二甲基亚砜装置项目后技术经济评价刘力源,张永军,LiULi-yuan,ZHanGYong-jun

17.国务院研究部署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提出十大行业淘汰产能具体目标

18.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关于2008年各地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的情况通报

19.关于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有关问题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