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导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8:52

高一语文导学篇1

郑瑜华

(杭州市延安中学郑瑜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许不少人与我有同感,就是觉得学生无论在课堂回答还是课后练习中,往往难以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正确把握解题要领,随意性很大,回答不到“点子”上。然后教师不得不把那些知识再分析讲解,做许多反反复复的工作。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可以根据知识的可连贯性、可迁移性来提高学生有系统有条理地掌握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加快学习的速度并提高准确率呢?我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白马、白云等事物里抽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就可得“白”的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将某知识点的本质特征概括出来,并以此为依据去阐明别的相类似的事例,便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充,能力得到发展,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所以,我在新生入学的最初阶段,就引导他们每学一知识,就分析概括这一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并在做习题时以此作为思考回答的依据,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以后碰到同类问题时,让他们回忆那些本质特征,与眼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回答。经过几次强化反馈,学生基本能把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本质特征对照联系,从而较快速地掌握。

以教学“比喻”这一修辞方法为例。这一修辞方法小学里已学过,学生很快能辨析出来,但要他们谈谈在某一语言材料中的表达作用,他们便感困难。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对比喻“乙事物有些特点和甲事物相似,而这些特点人们又比较熟悉,为了鲜明生动地表现甲事物就用乙事物来打比方”这一基本概念,只抓住“以乙事物打比方说明甲事物”这一较表层的特征,而忽略了“比喻是为将事物表述得更生动形象”这一更本质的特征之故。

因此,我在学生完成第一册第三课《歌词两首》的练习“两首歌词都将黄河、长江比作母亲,请找出这样的比喻句,并说明运用这样的比喻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感情”的时候,并不以得出“黄河、长江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孕育了灿烂光辉的华夏文化,所以把她比作母亲,更能表现我们对黄河长江的崇敬、热爱、依恋的真挚感情”这一结论为满足,而是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比作母亲,就更能表达我们的感情。最后归结:因为对母亲的形象大家最熟悉,把黄河长江比作母亲,能使形象更鲜明、生动,这样我们对黄河长江的崇敬、热爱、依恋的感情也就表达得更生动形象。

二、抓住知识的连贯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所以,学生学习知识必须要求他们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不是七零八碎的片断。”

从初一册到初六册,尽管教材是不断加深的,但散见在各教材中的知识是相互关联并具有连贯性的。如“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知识从第一册《曼哈顿街头夜景》到第四册《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白杨礼赞》,直至第六册《海燕两篇》等一直反复出现。我在学生抓住“环境描写为渲染气氛,衬托人物”这一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尝试着放胆让学生根据以往经验,举一反三地自己分析理解,这样既优化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曼哈顿街头夜景》有一习题要求回答:“课文是怎样描述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的?”“既写‘繁华’,为什么还要写一个孤独的老人?”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作者大肆描述高楼、街灯、汽车、橱窗、宫殿、人行道等等都是为渲染曼哈顿街头夜晚的繁华气氛,写这繁华是为与街角的老人对比,补托出老人的孤独凄凉。于是在上《小桔灯》一课时,我便要求学生扣住“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来分析“天色越发阴沉了”“浓雾里迷芒的山景”“黑暗潮湿的山路”这些描写环境的语句的作用自己分析,不少学生能够得出“这些语句渲染了那种黑暗阴沉的环境气氛,衬托小姑娘勇敢乐观的精神”这样的答案。

在上《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刘姥姥游赏大观园》这两篇课文时,我设计了一系列题目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回答问题。有关环境描写的回答基本上能说出作者不惜笔墨大段描写烈日暴雨是为渲染烈日暴雨的厉害,烘托祥子为生活而挣扎的痛苦;描写“潇湘馆”的清幽,“秋爽斋”的阔朗,“蘅芜园”的朴素正是为衬托三个少女的不同性格。

同样,在《白杨礼赞》《海燕》两篇中回答描写高原景色的作用,描写海燕活动环境的作用,学生基本能与已学课文比较分析,举一反三,作出比较准确的回答。

三、抓住知识的可迁移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一般说,相同文体的课文较容易将知识融汇贯通,但如把不同文体的课文中存在的一些“共同要素”联系起来,实行学习迁移,同样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迁移的有效条件,一是新旧知识之间要有共同要素,二是学习者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要有一定的概括水平。

于是,我尽可能挖掘不同文体课文中的共同要素,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对它们进行概括,以揭示其共同的本质。

如我在教学“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时,先让学生找出实例,像《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及唐朝张zhuó@①言“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等句,与“比喻”进行联系,学生回答“说明石拱桥形状很美”。又追问:“这不正是中国石拱桥的一大特点吗?现在比喻用在说明文中称为‘打比方’,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点有什么好处呢?”这时学生纷纷插嘴:“为把这个特点说得很生动形象呀。”由此得出“打比方”就是为更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这样的训练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得来的知识也较巩固,学生在此后的阅读材料中能较容易地辨析出“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并说出在此处的作用。

又如学生要说出议论文中“比喻论证”的作用也是较费劲的,我在教学第一册《政论两则》时,也引导学生用学习迁移的方法来分析“打扫房子”“洗脸”“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喻什么,运用这样的比喻起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我说,“在这里要阐明什么观点大家已清楚了,就是号召全党推广民主作风,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那么为什么用‘打扫房子’‘洗脸’来比喻呢?这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好处呢?请与比喻的本质特征联系起来。”为防止学生互相干扰,人云亦云,我要学生不说出来,马上用笔将此题答案做在练习本上。学生回答“可以把必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道理(观点)讲得生动形象”“能生动形象地说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必要性”等等。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运用学习迁移,经常促使学生将不同文体中的共同要素分析比较,让新知识经旧知识的重现后得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均得到显著的提高。

以上所论,是我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目的是使学生尽可能避免“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的毛病,使学生能把从旧经验里得到的知识尽可能“举一反三”地应用到新事物上,在语文学习上找到一些比较省力和有效的方法,从而逐步提高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

高一语文导学篇2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策略探究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的探究角度

1.导入方法探究角度

从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的方法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就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模式对于小学生的人文思维体系形成、语文知识点归纳储备作用的发挥。与此同时,为了保证语文知识插入的合理性,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应用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在后续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模式研究过程中,需要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模式研究者不断付出辛勤的劳动,优化语文知识插入方式,促进小学生语文知识的长足进步。

2.导入环境探究角度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的过程中,离不开良好的小学语文教育环境的支持。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中,长期受传统文化和中庸思想的影响,导致我国小学生往往难以形成自身真实的想法,往往只是根据小学语文教师的言行来进行对于自身行为的规范,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模式在完善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段,在小学范围内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小学语文教育环境与氛围,为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效果的提升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为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策略探析

1.更新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理念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小学语文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的情况(例如,在进行《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对于课文语句进行分析,忽视了对该课文的知识点导入方式的研究,导致语文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忽视了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小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的核心价值目标,这就导致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出现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在结合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地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际要求,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桎梏,通过合理使用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方法,打造多样化的小学语文课堂,帮助小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促进小学生语文知识综合应用素质能力的提升。

2.优化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方法

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的过程中,丰富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手段,可以充分地利用好新型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模式插入性强、自然和谐、内容丰富的特点,充分地活跃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气氛,进而有效地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教学效率。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两面性,教学技术的发展很有可能导致网上出现大量的教学方法,导致小学语文教师不认真备课,或者产生过度依赖于他人思维,难以形成自身的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理念的实际情况,导致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过程和学习过程相脱节的情况,造成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恶劣影响,进而严重地影响到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效率的提升。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方法的优化设计问题,并严格地约束好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促进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效率的快速提升。

3.深度挖掘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特点

在新课改背景下,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手段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让学生通过接受多样化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模式,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快速进步。

例如,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讨论,自己在生活的过程中,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取得进步的?你自己觉得自己一直在持续进步吗?让学生通过互相探索,并进行课文相关内容的讨论,使学生逐步地把注意力转移到《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课文内容中去,进而顺利地完成对《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主体内容的了解工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形成对于语文课程运用的初步认知,高效地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方法的研究过程中,要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进行深度研究,并通过对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合理选择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方法插入时机,实现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入方法和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萍.小学语文中高学段学生课堂提问现状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2]蔡海燕.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问题及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孙静.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频率、比率与效率”研究[D].鲁东大学,2014.

高一语文导学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导入高职院校

1.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工作中的必要性

文化与语言二者之间是相互包容、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若缺乏对语言文化的了解,语言的学习往往是一种机械的重复叙述。英语作为当前国际上的通用语言,在日常商务来往和交流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队伍,应该对英语职业教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早在2000年,高教司就制定《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明确要求各高职院校秉承“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教学原则。

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工作充分表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1)突出高职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2)突出英语教学内容方面的实用性;(3)将英语学习能力与社会交际相互结合。通过对语言文化和语言学习过程的融合,加大对英语人才的培养力度,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语言类人才的需求。

2.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存在的问题

2.1导入方式单一枯燥。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该通过对文化导入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和文化了解的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在当前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模式下,文化导入方式呈现出一个单一枯燥的状况,严重影响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开始,教师通常以“oh,todaywearegoingtolearn...”等句式导入课堂。并且,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也是简单地通过“what’stheweatherliketoday?Howdoyoudo?”等简单、枯燥的句式进行重复性的课堂教学导入工作,并未立足课堂实际教学内容,学生对于这种导入方式提不起任何兴趣和学习欲望,导致课堂一开始就陷入僵局。

2.2文化导入冗长。

在教学课堂中,针对文化的导入时间应该有所把握,通常控制在三分钟内较为适宜,文化导入时间过长,则会占用课堂教学环节,影响教学效果。文化导入时间过短,则起不到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如在“what’syourfavoritesport?”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积极讲述自己课后喜欢从事的各项体育活动词汇和短语,在这个引入环节,教师花费近半个小时讲述自己的运动爱好,严重压缩教学实践,却并未将该课堂内容引入针对英语运动文化的交流和学习中,且忽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导致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下降。

3.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秉承着“以语言运用为本”的指导思想,着重提高学生对于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化的主动意识,融合语言文化环境,自主性学习。从文化导入在高职应用教学中遵守的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出发,提高文化导入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工作。

3.1以教材为基础,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文化信息。

《当代大学英语》中的课程内容都是英语国家原汁原味的文章。《大学英语》教材构建了整体性的英语国家文化结构框架,为学生学习语言和了解文化提供了充分材料。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的深层次文化信息,积极拓宽教学文化视野。如在“eatingoutinthewest”课程中,可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方式展现餐桌礼仪方面存在的文化差异,如在教授“Diaries”单元时,通过插入美国种族问题和黑人运动等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美国社会人权的发展历程。

3.2在词汇、语法教学深入文化导入。

词汇、语法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最富含语言文化气息的一部分。一些词汇、语言基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具有不同的内涵,因而,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该充分关注英语词汇、语法所表达的不同文化,注意理解词汇和短语的实际运用含义。如peasant一词,中文翻译为“农民”,属于一个中性词语,但如果你直接以peasant称呼一个从事农业者,对方会非常有意见,因为peasant在英语国家中代表的是“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人”,属于贬义。又如英语句式”Lovelyday,insprit?”,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疑问句,而是为了引出后续的谈论话题的一种切入方式,诸如此类句式还有“whydonotyoudo...?”。

3.3加强跨文化的教学活动。

英语文化丰富多样,仅仅通过短暂的教学实践是不足够的,因此,可以通过开设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3.1设置一些针对英美国家社科文化方面的选修课程,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英美优秀期刊提供阅读学习,如《二十一世纪》、《语言文化》等。

3.3.2可用课余时间播放原版的英语新闻、歌曲和影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

3.3.3和地区外商独资企业开展一些文化实践交流活动,创办一些英语文化的社团和开展一些英语晚会、演讲比赛等。

3.3.4邀请一些外国留学生或者教授开展学习交流和报告演讲,增加相互交流的学习机会。

4.结语

一门语言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交流能力。在课堂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文化导入,在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学习英语语言。

参考文献:

高一语文导学篇4

关键词:母语文化日语教学意义切入点原则

在日语教学研究中,日语文化的导入得到了日语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但是与母语文化在日语教学中的导入相关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事实上,将母语文化导入日语教学中,对于推动日语教学效果的强化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以提高公外日语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对公外日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导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公外日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导入意义

公外日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导入意义主要体现在推动日语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提高学生的日语交际能力两个方面。从教学效率方面看,我国传统的日语教学活动一般使用母语开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交际教学法的出现提倡在日语教学课堂中使用日语开展教学活动以减少母语对日语学习者的干扰。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使学习者所接受的日语输入量更大,但是对于公外日语教学中的学生而言却具有很大的掌握难度与理解难度,所以为了降低公外日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难度,有必要在使用日语进行教学组织与授课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用母语做出详细解释。在此过程中母语文化的导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策略,而在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基础上,学生对日语知识的理解效率也自然能够得到提高;从学生日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方面看,日语交际能力与母语交际能力的内容与本质是一致的,只是在要求、程度及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包括公外日语教学对象在内的日语学习者都需要在具备母语交际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具备较高的日语交际能力,这主要是母语交际能力对日语交际能力发挥着明显的正迁移作用以推动日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而这也就代表着具有优秀母语交际能力的日语学习者,他们在日语交际能力方面的提高所面临的难度更小。

二、公外日语教学中导入母语文化的切入点

(一)借用语法文化内涵

在公外日语教学中,“~は~です”这一日语判断句是学生很早就接触到的句型,这一句型与汉语相似句型的区别在于,在这句日语判断句中“です”是作为谓语出现的,也就是汉语言中经常出现的“是”这一判断动词。在这一句型的学习中,学生的理解难点在于谓语动词出现在句末,这主要是因为在汉语表达中具有宾语出现在谓语之后的表达习惯。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一举行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日语判断句与我国古汉语中的“~者~也”十分类似,同时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汉语对日语所产生的影响。如果学生能够理解“~者~也”这一句型,就可以理解“~者~也”影响下的“~は~です”。由此可见,在日语句型的教学中,引入传统汉语的语法文化能够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公外日语教学中,语法文化可以作为导入母语文化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二)借用词汇的文化内涵

在公外日语教学中,“茶”这一词汇是学生很早就会接触到的词汇,这个的发音与汉语中“茶”的发音相似,所以对于学生而言,这个词汇无论是发音还是理解都相对简单。由于这个词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公外日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日本茶文化做出讲解,如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与安土桃山时代对品茶风俗进行总结的千利修具有很大关系,这种讲解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这一词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虽然对日本文化的导入对于公外日语教学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事实上母语文化的导入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所以教师可以对类似“茶”这种词汇所代表的中日所共有的文化类别做出讲解以实现母语文化与日语文化的互动,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当然也可以从中日茶文化的异同讲起,这对于引导学生认识到日语文化的历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策略。对于此类似的母语文化导入切入点还包括“料理”及“お酒”等,在这些词汇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导入中国的饮食文化与酒文化,从而深化学生对中日文化认知的同时认识到中日饮食文化与酒文化的异同。

(三)借用词汇含义的差异

在公外日语教学中,“せんせい”这一词汇可能是许多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日语词汇,并且这一词汇在整个日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频率极高。与其他语言教学不同,汉语与日语中具有很多同形同义词汇,所以学生在看到这个词汇被翻译为“先生”时,往往会认为与现代汉语一样是对男性的称呼。但是事实上,“せんせい”与汉语中的“先生”具有明显差异,日语词汇“せんせい”可以指律师、医生及教师等具有较高社会地位与专业知识的人士,使用这个词汇也多是为了表达敬意,所以在这一词汇的理解中,学生显然是受到了母语对日语教学所产生的负迁移作用,而为了避免这种负迁移作用影响学生对这一词汇的了解,教师有必要通过母语文化的导入让学生认识到“せんせい”其实与我国古汉语中的“先生”所具有的含义类似,但是与现代汉语中的“先生”具有明显差异。再如在动词的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将日语词汇“走る”理解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走”,但是事实上,“走る”与现代汉语词汇中的“跑”是相同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古汉语中的“走”也正是“跑”的意思,由此可见,日语中的许多词汇与我国古汉语中的许多词汇含义是相同的,以日语与现代汉语词汇含义的差异及日语与古汉语词汇的相同点为母语文化导入的切入点,教师只需要对词汇含义的背景文化知识作适当点拨就可以深化学生对词汇含义的记忆与理解。

三、公外日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导入原则

历史的发展及民族文化的传播使各民族语言之间建立了互相渗透及互相影响的关系,所以在公外日语教学中,虽然母语文化的导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是并不能在导入母语文化的过程中将母语文化强加于日语文化,而应当树立求同存异、平等交流的意识,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更好地发现日语文化所具有的特点,这对于促进公外日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公外日语教学的母语文化的导入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对比原则

以强化公外日语教学效果为出发点的母语文化导入,应当挖掘母语文化教学对日语教学的推动意义,而不能以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为唯一目的开展母语文化教学。在公外日语教学母语文化的导入中,对比原则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将母语文化和日语文化进行比较与对照,从而发现两种语言文化的相同点与差异。通过对这一原则的遵循,公外日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导入能够让学生在了解母语文化的基础上深化对日语文化的认知,从而避免学生使用母语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对日语文化作出解释。同时通过对比,学生对可接受与不可接受文化的区分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避免学生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受到糟粕文化的消极影响。另外,文化能力本身也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语教学导入母语文化并对母语文化和日语文化进行比对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文化能力提高自身交际能力。

(二)相关性原则

在公外日语教学中,相关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母语文化内容与日语教学内容具有紧密关联,即要求日语教师在开展母语文化的导入过程中向学生呈现与日语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母语文化信息,这些母语文化信息并不是漫无边际和任意选取的。另外,在通过母语文化导入促进公外日语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学生以后需要从事的社会岗位与职业做出考虑。日语文化内容与日语文化交际具有紧密联系,在对比原则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深化对日语文化的了解,而在相关性原则的基础之上,需要通过带入母语文化让学生掌握自身所需要的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这要求母语文化的导入提高对学生需求的针对性。

(三)吸收原则

母语文化教学的策略包括文化保存、文化同化及文化适应,对于日语教学而言,文化保存是将汉语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行保存,而对日语文化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进行拒绝;文化同化是对汉语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行放弃而对日语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行采取;文化适应则是在对汉语文化进行保存的基础上融合日语文化中的部分成分。显然,以提高公外日语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母语文化导入应当选择文化适应策略,而文化适应策略则要求能够在母语文化的导入中遵循吸收原则,即导入母语文化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日语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进行改进与加工,并将这部分内容吸收进母语文化中,这个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而经过这个过程,公外日语教学中所导入的母语文化将能够发挥对日语教学所产生的正迁移作用,同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受到母语文化对日语教学的正迁移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任萍.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失语现象[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

[2]栗霞.日语汉字音读中的吴音与汉音[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高一语文导学篇5

【关键词】思维导图法;英语教学;教学应用

一、前言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英语素质的重要过程。英语学习词汇和语法是基础,阅读是重点,作文则是综合运用的关键。在新课标要求下,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实现教学目标非常重要。

二、思维导图法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意义

所谓思维导图法,就是将思维以及知识结构图像化、具体化的思维方法,是大脑放射性思维的外在表现。与传统的直线记忆方法不同,思维导图法主要是利用各种线条、符号、图像等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思维可视化,集中学生的关注焦点于图形上,以增强大脑记忆效果。英语词汇量大、语法点多,点多面广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学习的重难点。而思维导图能够开启学生大脑的无限潜能,将大量信息依据其关联性分层次分类别地整理,这样学生就能主次分明地梳理英语学习内容,加深联想性记忆和理解,充分运用大脑机能有序而高效地进行英语知识学习、记忆以及阅读等。概括起来说,其优点主要有:(1)思维导图方便老师及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综合整理,完成informationtrees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整体掌握英语知识;(2)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帮助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3)伴随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通过关键词及核心内容的判断与查找,能够帮助师生加强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所学内容。

三、关于思维导图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的设计是从某一个基点出发,其他与之相关的信息以分支链接的形式向四周延伸,呈现出发散的立体结构图。和大脑处理事物的方式相似,思维导图能将复杂的信息转变成易于记忆的图像。

(一)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法

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词汇是其中最基础的内容。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深度和准确程度首先是以丰富的词汇量为基础的。

一方面,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构建以词根为中心的英语单词网络。词根是英语单词构成的核心部分,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组合成词,改变词根的前缀后缀就可以改变词性和词义。掌握了这种变化规律,就可以轻松记忆单词。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举出典型的词汇记忆案例,将词汇网络构图的过程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构建以词性中心的词汇网。通过思维导图将常见的单词词性,如形容词、副词、动词等分别展示,学生就可以完整地掌握该词的用法并进行对比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据词汇之间的关系,以相关单词的共同含义为中心,找出每个词表达的侧重点和含义上的微小差异,指导学生构建这些单词的思维导图。

(二)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法

语法知识是高中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构建系统性、层次性知识全景图,形象直观地展示英语语法,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语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定语从句语法的教学,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很分散,利用思维导图法进行教学,首先可利用相关思维导图的制作软件,制作定语从句模板,进而利用模板中的内容带领学生回忆总结所学的定语从句知识,并把回忆以及总结出的知识通过图形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中定语从句零散知识点的网络构建,如图1:

图1:定语从句思维导图

(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法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可以清晰地把握作者的观点、文章主旨和每段段义。借用语音、符号以及文字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融入语境,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同时,学生可以很快地明确阅读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以及推断出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法

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不够理想是普遍现象。利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写作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思维导图信息的筛选,整理写作思路,多方面进行写作。图2则为关于“aHealthyLifestyle”的作文题目的思维导图:

图2:aHealthyLifestyle作文思维导图

四、结束语

思维导图法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应用有很多方面,本文仅就词汇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进行探究。绘制思维导图教学方式除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外,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联想记忆能力的提高也具有深远意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高中英语教学工具。高中教师要用心探索,继续挖掘思维导图的有效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荣绍章.高中英语教学中思维导图法的运用[J].学园,2014,15:110

高一语文导学篇6

【摘要】随着我国高中英语课程教育的不断改革,英语教学手段也不断改进。思维导图法就是一项能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良方。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巧妙运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就思维导图法进行了阐释,并分析如何在高中英语词汇、阅读和写作教学上运用思维导图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法;英语教学;教学应用

一、前言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英语素质的重要过程。英语学习词汇和语法是基础,阅读是重点,作文则是综合运用的关键。在新课标要求下,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实现教学目标非常重要。

二、思维导图法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意义

所谓思维导图法,就是将思维以及知识结构图像化、具体化的思维方法,是大脑放射性思维的外在表现。与传统的直线记忆方法不同,思维导图法主要是利用各种线条、符号、图像等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思维可视化,集中学生的关注焦点于图形上,以增强大脑记忆效果。英语词汇量大、语法点多,点多面广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学习的重难点。而思维导图能够开启学生大脑的无限潜能,将大量信息依据其关联性分层次分类别地整理,这样学生就能主次分明地梳理英语学习内容,加深联想性记忆和理解,充分运用大脑机能有序而高效地进行英语知识学习、记忆以及阅读等。概括起来说,其优点主要有:(1)思维导图方便老师及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综合整理,完成informationtrees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整体掌握英语知识;(2)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帮助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3)伴随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通过

关键词及核心内容的判断与查找,能够帮助师生加强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所学内容。

三、关于思维导图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的设计是从某一个基点出发,其他与之相关的信息以分支链接的形式向四周延伸,呈现出发散的立体结构图。和大脑处理事物的方式相似,思维导图能将复杂的信息转变成易于记忆的图像。

(一)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法

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词汇是其中最基础的内容。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深度和准确程度首先是以丰富的词汇量为基础的。

一方面,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构建以词根为中心的英语单词网络。词根是英语单词构成的核心部分,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组合成词,改变词根的前缀后缀就可以改变词性和词义。掌握了这种变化规律,就可以轻松记忆单词。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举出典型的词汇记忆案例,将词汇网络构图的过程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构建以词性中心的词汇网。通过思维导图将常见的单词词性,如形容词、副词、动词等分别展示,学生就可以完整地掌握该词的用法并进行对比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据词汇之间的关系,以相关单词的共同含义为中心,找出每个词表达的侧重点和含义上的微小差异,指导学生构建这些单词的思维导图。

(二)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法

语法知识是高中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构建系统性、层次性知识全景图,形象直观地展示英语语法,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语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定语从句语法的教学,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很分散,利用思维导图法进行教学,首先可利用相关思维导图的制作软件,制作定语从句模板,进而利用模板中的内容带领学生回忆总结所学的定语从句知识,并把回忆以及总结出的知识通过图形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中定语从句零散知识点的网络构建,如图1:

(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法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可以清晰地把握作者的观点、文章主旨和每段段义。借用语音、符号以及文字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融入语境,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同时,学生可以很快地明确阅读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以及推断出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法

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不够理想是普遍现象。利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写作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思维导图信息的筛选,整理写作思路,多方面进行写作。图2则为关于“aHealthyLifestyle”的作文题目的思维导图:

四、结束语

思维导图法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应用有很多方面,本文仅就词汇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进行探究。绘制思维导图教学方式除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外,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联想记忆能力的提高也具有深远意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高中英语教学工具。高中教师要用心探索,继续挖掘思维导图的有效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荣绍章.高中英语教学中思维导图法的运用[J].学园,2014,15:110

高一语文导学篇7

【关键词】高中学生语文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104-02

语文作文素材积累不足是当前高中学生的一个普遍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并且由于高中学生对语文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不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高考作文素材的日常积累,同时语文教师还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高中学生的语文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方法。本文即是对强化高中学生对语文高考作文素材积累的方法进行相应分析,以期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广泛阅读,摘抄积累

作文写作需要学生平时的不断积累和资料收集,然而对于我国的大部分学校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即不爱读中外名著,平时也没有积累的习惯,所以一到写作时才发现自己缺少积累。针对这样的状况,就需要教师来指导这些高中学生阅读积累并进行优美语段的摘抄积累。但是一般学校的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教学时间也比较紧张,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给予高中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积累,从而提高高中学生的素材积累量,提升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语文教师还可以培养高中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学生读完名著片段时,正是对书中名段、名句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在这时让学生及时地进行摘抄积累,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归纳整理,学以致用

语文学科的考试题量较大,同时还有一些学生在参加高考时会由于过度紧张而造成考试失利,很多平时积累的语文作用素材都临场忘记,从而导致学生的高考成绩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语文课外文学名著的拓展阅读和积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活学活用,能够将这些优美的语句或语段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之中。这种教学方式开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好考作文素材积累数量和质量,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作文写作能力。例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阅读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或语段进行仿写,使学生能够将文章中的写作方式化为己用,用作以后的作文写作之中。

三、拓宽渠道,积累素材

语文高考素材积累是以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在临近高考时临时抱佛脚。所以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为学生的高考语文作文写作奠定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媒体对人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有效利用新媒体帮助学生进行语文作文的素材积累,拓宽学生的素材积累渠道。

四、走进生活,发散思维

“生平多閱历,胸中有丘壑”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所以语文教师在强化高中学生语文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方法以及作文技巧训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散思维,在生活中积累、寻找素材。在这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多写日记。日记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将生活中的实例记录下来,写作成日记,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日常素材,而且还可以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挑选优秀的日记进行范读,一方面,给高中学生树立积极的榜样作用,同时也可以将学生积累的优秀素材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素材积累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对日记优秀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又能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使学生能够积极的走进生活之中,主动将身边的素材积累下来。

素材积累是学生语文写作的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语文素材积累普遍不足的问题,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日常语文版作文素材积累,为学生的高考语文写作奠定基础。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注重引导高中学生寻找正确的语文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高考作文积累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可.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现状与对策[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6):62-63. 

高一语文导学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文化导入有效策略

语言是一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掌握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是高中生快速提高自身英语听力水平的前提与保障。但是,传统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片面重视语法、短语及词汇等基础知识,而忽略了英语文化的导入,这就制约了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快速提高。因此,要想显著提高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实效,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及时而七档地导入英语文化知识,从而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听力素材奠定基础。那么,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英语文化,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依听力材料恰当导入文化

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文化信息是一种背景资料,属于语境内容,可帮助学生更为恰当地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快速提升。当前,高中英语听力材料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有体育、医学、社会轶事、新闻广告、人物历史、天文地理、现代技术等,并且各个英语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有较大差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让高中生尽可能多地掌握英语文化知识,才能为其理解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因此,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导入一些背景文化知识,让学生欣赏一些与听力素材有关的英语影视视频片段,或者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听力材料有关的背景文化内容,使得学生可借助导入的文化知识辅助自己精准理解所听到信息的正确意思,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清除听力中遇到的障碍性问题。比如,在学习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二中的《theolympicGames》这一单元之后,教师就可为学生设计一节与“运动名人”有关的听力课。在听体育方面与“DavidBeckham”有关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事先为学生导入“DavidBeckham”生平故事,播放一些其参与的著名足球赛事视频,并将国际足球赛事中的习惯与制度等文化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同步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并逐渐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最终借助导入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听力内容。

二、依据情感因素及时导入文化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理论的影响,当前高中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普遍较低,很多情况下他们都难以精准把握听力素材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在英语听力课堂上都会有焦虑、紧张的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对听力教学活动产生畏惧心理,这就极易导致本该听懂的内容也难以把握意思,最终产生厌倦情绪及抵触心理,制约了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质量的优化与提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情感因素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对学生的听力水平、对教学质量都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中英语教师在日常的听力教学中,在重视学生对听力材料理解情况的同时,还应依据学生特点及听力材料的内容,恰当地为学生导入一些有助于心理放松及更好理解听力素材内容的文化知识,使得学生可充满自信、心情愉悦地投入到英语听力教学活动中,从而为教学成效的明显优化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四《Bodylanguage》这一单元之后,教师就可为学生设计一节与“theuniquehospitalitycustomoftheBritish”有关的听力课。在实际的听力教学中,学生在听与“englishspeakingcountrieswelcomeguestetiquette”有关的内容之前,教师就可提前为学生导入一些英语国家待客的家庭幽默剧,使得学生在了解其风俗人情知识的同时,还能愉悦身心,从而以更轻松、积极的态度参与听力教学活动,有助于听力教学质量的显著增强。

三、借助语言环境有效导入文化

当前,我国高中生难以获得真实的英语口语交际环境,这就使得他们对中英文化背景及语言等个之间的差异缺乏细致、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英语语言或多媒体设备等为学生创设出逼真的、生动的英语语言环境,使得学生在鲜活的听力教学环境中产生置身听力素材所营造的情境之中的感觉,从而更投入地听、思教学内容,最终更加恰当地理解听力素材的内容。比如,在学习完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Friendship》这一单元之后,教师就可为学生设计一个以“emotion”为主题的听力课。在学生听与文学作品《williamShakespere’sRomeo&Juliet》评价有关的内容之前,教师就可为学生播放经典电影《williamShakespere’sRomeo&Juliet》中的片段,使得学生对电影中“Romeo”与“Juliet”之间发生的故事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并可自然将自己想象成其中一个主人公,以便更容易走进主人公的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的意思。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在听力教学正式开始之前,为用语言学生导入一些与《williamShakespere’sRomeo&Juliet》有关的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激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及语言进行模仿表演,从而为更恰当地理解听力素材内容奠定基础。

总之,听力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关键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及主要措施。因此,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分析学生英语文化对学生听力能力的影响作用,并恰当利用多种途径在听力教学中导入英语文化,最终为高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快速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高一语文导学篇9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对于传统英语教学而言,多数只关注学生英语技能及知识的提升,对于同英语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往往要求学生自行阅读、观察、体会,缺乏必要的导入途径,导致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英语国人们的文化模式与准则,也无法真正感受到其文化价值观念。为了切实满足大纲规定,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把握好四大原则,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操作性原则,而适合性、得体性原则都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能力,能够在英语环境中遵循一定的规范、道德标准,恰如其分地把握好和他人的交往尺度,遵循其价值观,避免触及其隐私。为此,高校英语教学必须导入一定的文化知识,当然,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学到更地道的英语。

二、高校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策略

1.导入的原则。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在导入文化知识与内容时,必须把握一定的原则,加强文化内容的导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观念,避免其在词汇、句法、篇章等的差异性,继而导致学生在语言迁移过程中出现障碍,导致交际双方出现语义的误解。因此,高校英语文化导入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充分性。教材中所涵盖的文化内容往往十分丰富,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学、宗教、艺术等多个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交流平台。例如一首小诗、一个短故事或一段影片,都是导入文化内容的绝佳素材。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切忌灌输,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课内外文化导入,配合一定的训练,就能促进学生逐步培养起自主汲取信息的好习惯。

(2)关联性。英美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在文化知识导入时,必须注重与日常交际相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对比性。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受到英语文化和母语文化间的差异性,而出现交流障碍。但同时,这种差异往往也是学生的好奇点,因此,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更得体。

(4)适度性。教学过程中遭遇文化障碍时,必须根据此时、此景、此趣等情况,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介绍,放宽诠释的点、面、度,为日后类似语言交际环境打通障碍。

2.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方法也很重要,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几点着手:

(1)直接介绍。在教学过程中,就同教材知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直接向学生进行介绍。如学习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时,若学生不理解外国宠物饲养习俗时,往往很难理解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这句话。为此,课文讲授前,教师应当进行该习俗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在外国虐待宠物十分残忍,就流浪犬,大家往往善待之,而非赶走、痛打一顿。此外,狗被外国人视为最忠实的朋友,因此,忠实的走狗往往是褒义的,而非我国所指的贬义。例如:luckydog,everydoghashisday等。如此介绍之后,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阅读和体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大家推荐一些介绍英美国家的书籍,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文化知识。如此有助于提高其阅读水平,并使其获得所需文化知识,提升其写作能力,一举多得。如在aBrushwiththeLaw一节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反正统文化相关文章,并指导大家对课文的注释进行查阅,这样学生可以自主了解了文化背景,理解文章深层次的社会现象。

(3)讨论式导入。不同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可以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如学习amiserable,merryChristmas中,课前可组织大家就圣诞节的习俗进行讨论,使他们获得较为系统、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再学习时往往更为轻松。此外,还可举办文化专题讲座,增进大家对英美文化的理解。

高一语文导学篇10

关键词:语文导入技巧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88

一、高效课堂模式下语文导入方法的解读

曾有一线教师说过,当前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构、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学生参与不够深入、教学过程比较封闭。面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高效课堂强调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引导者的角色。因此,语文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学生的学习主人翁的精神。要做到这样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活起来,说起来,做起来,只要学生动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就好了。学生动起来要做到心动、手动、嘴动,小组之间也要动起来,做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展示自己,在展示中提升自己。因此,在高效课堂流程的要求下,语文课堂导入一样要遵循一个原则: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这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从传授者变为了引导者,学生从倾听者变为了主导者,这样才能变“学会”为“会学”,才会形成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而课堂导入恰恰是这一习惯的第一环节。

如何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发现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而不偏离教学预设重点,这正是高效课堂流程中课堂导入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只是教师的任务,而需要师生双方互相碰撞而来的火花。就学生方面来说,一定要养成课前充分准备,课上积极发言,善思善辩,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论辩习惯,且熟悉高效课堂流程,可以与教师同学默契配合。就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转变思想,转变角色,关注学生学习情绪状态,激发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大胆放手但又可以牢牢掌握课堂的节奏与方向,不打击学生的主动性,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二、高效课堂模式下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形式

(一)直入式导入

直入式导入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一上课,教师就围绕课文板书或课件导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种导入方式是最常用、最简洁的一种,简洁明了,能使教学很快进入正题,但比较平淡,缺少激发因素,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用于授新课时,新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究有较高难度时,以直入主题。需注意的是,在高效课堂流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提出疑问,需要适当引导。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

(二)复习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是指在教学时,教师先带学生温习旧知识,从而引入课题的导入方法。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由于学生以前学过很多有关春天的古诗,教师可引导他们开展“五分钟赛诗会”。此时,学生情绪高涨,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导入课文。这种导入方式可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学生也可以在不自觉中将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时,教师可以善用“随机点将”,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积极性。

(三)悬念导入

这种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自主自愿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语文课堂在设置悬念和解决悬念的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设置一个耐人寻味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学生会带着这种好奇走进课堂,探究语文知识。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悬念的带领下启动自己的探究思维,激起学习语文的渴望度和兴奋度,让他们在问题的当航下,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师设置悬念的时候要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得恰到好处。如果悬念设置得不悬,就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悬念设置得过于夸大其词,学生不知所从,这样就会降低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例如我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包公审驴》这篇课文的时候,就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同学们,审判案子的时候,审判的对象经常是人,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审判对象是动物――驴。这时同学们窃窃私语,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起来。这样的悬念导入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作用。

(四)课外拓展导入

课外拓展导入包括古典名著、诗词、历史、地理、传统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涵盖面最广,知识量最大,需要学生或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对教师教学应变能力要求最高,甚至可以直接让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图片、视频,或自制课件来进行介绍。比如教学《荷花淀》,先让学生观看《历史的天空》片头视频,然后概括战争情形:烽烟四起、血流成河、枪林弹雨……

四种导入方式也可以组合运用,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带给学生更直观、更鲜明、更具体可感的体会,在较短时间内明确学习目标。

总之,最好的导入都需要语文教师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多阅读、积累,提升自己文学底蕴,加强教师基本功的锤炼。可以说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极富魅力的教学艺术,因此,更多时候体现为一种构思,一种创造,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坚持在导语设计这门艺术上痛下苦功,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怒放。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熊梅,王显才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