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园林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4:56

法式园林特点篇1

[关键词]新中式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332-01

在做园林设计的时候,人们发现,西式的园林设计虽然有种种优势,然而中式的园林设计更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人们需要一种既能具有中式园林设计的特点,又能满足现代人的功能需求的新式园林,新中式园林设计由此而诞生。

一、新中式园林的设计概念

中式的园林,有一套独到的审美艺术特点。比如中式的园林重视园林的“意”,它要求园林的整体设计能够体现出一种余味不尽的意境美;它要求园林体现出“真”,它认为如果园林露出人工的匠气,就显得矫柔造作,这就落了设计的下乘;它要求园林体现出“趣”,这是指园林的山、水、亭、阁等每一处都能体出现如诗如画的意趣,使每一处山水都能供人品味、赏玩。

中式的园林设计至今被人们借鉴、模仿。然而中式的园林具有风雅有余,活泼不足的特点,人们希望现代的园林创作能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神韵,又能满足现代人人的功能需求,部分园林设计者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设计出一种提炼出古典风貌,又具现代风味的新中式园林设计。

二、新中式园林的传承方式

1设计特征上的传承

中国的古典园林一般为贵族使用的园林,它们的占地面积大、对环境的要求高,这些园林有个人赏玩和品味的味道。新中式园林传承了古典园林风雅、美观、大气、对称的特点,然而在表现手法上更加灵活,新式古典园林在整体设计上强调风雅,在局部设计上结合欧州园林设计上多种方式组合的特点,这种组合方式既适合现代人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也能让现代年青人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古典神韵。

2设计形式上的传承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形式讲究疏密有致、虚实有致、动静有致等。它要求纵观整个园林,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细观园林的每一种景点,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中看,都能构成一幅风景画。中国古典园林还要求景中含诗、诗中含景,即园林的每一处景色都要有如诗如画的意境。新中式园林不仅结合了古典园林设计的特点,还揉合进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比如它用一种颜色来代表整个园林的风格;它用符号化的元素来代表整个景点要描述的意义等。

3设计功能上的传承

中国古典的园林在功能上比较单一,它仅仅只为满足贵族的生活需求而设计,新式的古典园林结合古典园林与四合园的设计方法,在中式古典园林中设计餐厅、KtV、洗浴等功能建筑,使古典园林本身既具有审美的功能,又具有娱乐消费的功能。

三、新中式园林的设计方法

1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法

中国的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讲究层次的设计,即要求多种植物共同配合构成一个景观、多种形状的植物构成一个景观、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构成一个景观。新中式园林既结合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又要突出简洁、环保的设计思路,这使园林景观设计在具有中国气息的同时又具有现代设计理念。

以深圳万科第五园的植物生态墙为例,参看图1,它依生态墙的高矮与功能需求,布置了竹、乔木、植物盆景、水生植物等,这些植物既高低错落,显示自身的生态美,又使原本单调的水泥生态墙具有生趣,使人们看到这些绿色植物,就联想到绿色环保的概念。这种既结合古典园林的层次性设计方法,又体现出现代设计功能概念的设计方法,这种新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具有很好的审美艺术效果。

2颜色风格的设计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很重视颜色的应用,比如人们谈到“朱门酒肉臭”,就是指人们认为红色代表着威严、正统的意思,同时红色也代表喜庆的意思。中国古典园林会把自然景观与颜色的布置结合在一起。新中式园林的景观承袭这一特点,然而在颜色的应用上更灵活。

以北京易郡的四合园设计为例,参看图2,该园应用青砖制作仿垂花门、应用青灰石色构筑四合院的颜色、用土黄的门显示出古老的色彩,而绿色的植物又给古老的建筑带上自然的古典气息。这座四合院用古老的色彩营造出古老的氛围,人们进入这座四合院中,仿佛回到中国过去的那个四合院建筑为主的时代。

3符号意蕴的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很重视符号的应用,它应用符号的意蕴传达一种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较常用的符号为:五行符号、植物四君子符号、动物纹样符号等,应用这种符号,它能创造出一种诗意。中国古典园林承袭了这种设计方法,且突破了这种设计方法。以深圳万科第五园的小庭院设计为例,参看图3,它的房内布置以竹为盆景、以梅为虚拟像框、象征吉祥的纹样布置在座椅上;隔着窗棂,人们能看到廊外的灯笼,灯笼上有抽象的福、禄、寿纹样,这种符号的虚实相间用法、内外结合的用法,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吉祥、长寿等中国古典意蕴。

4空间层次的设计方法

中国的古典园林有虚实相间的布置方法。即它的空间分隔可用墙壁、栏杆等实体;也可用景、水等自然景物;还可以用光、影等虚体。它讲究空间的布置要虚实相生,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新中式园林借鉴了这种设计手法,并在功能上进一步突破这种设计方法。

比如以深圳万科园的框景设计与对景设计为例。参看图4,图4的左图为框景设计,它利用围墙分隔出空间,用栏杆分隔出另一道突间,而这道围墙远远观去,如一个相框,它框住人们视线之内的美景,形成一种独特的画面感和层次感。右图为对景设计,该图上红色的木走廊既圈出步行道的范围,又构成一种几何形状的空间美感。(见图4)

四、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有其独特的艺术美,人们希望能在享受古典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又能让这种美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于是这就形成新中式园林设计的风格。新园林设计的风格,既能设计出大型古典园林,也能设计生活建筑、商业写字楼等,它是一种既具古典风味,又有实用价值的园林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杨丽倚.李娟.许先升.新中式景观对传统景观的传承[J].北方园艺,2012(01).

[2]李琦.现代环境空间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再现与演绎――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个案的解读[J].装饰,2011(06).

[3]杨思宇.苏州博物馆――论中国传统符号在现代建筑当中的诠释[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05).

法式园林特点篇2

英国人独创的自然式风景园,在18世纪下半叶即成为与法国勒・诺特式园林、中国自然山水园等并驾齐驱的世界性园林风格。英国自然景观常常模仿自然类型的不同景观如森林,草甸,沼泽,根据不同地形、景观里的水体,道路组织景观、植物个体和人群的自然美景。自然式的植物景观给人以平静、深邃之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渴望自然,追求植物带给人类的丰富多彩的季相变化。因此在园林中提倡自然美,创建自然的植物景观已成为新的趋势和时尚。为了更大范围的应用和借鉴这种独特的造园艺术风格,很有必要探索其形成过程,以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长久艺术生命力的植物景观提供参考。

1.英国的自然环境

英国位于欧洲的西部,是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国土境内形成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宽谷等多种地形。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大体以从英格兰西南部的埃克斯河口至东北部的蒂斯河口的连线为界,划为西北高地区和东南低地区。西北高地区包括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全部和英格兰西部,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和低高原。东南低地区位于英格兰中、东部,是丘陵、断崖、谷地和平原相间分布的地区,海拔均在200米以下,大部地表起伏和缓,是17-18世纪古典主义园林的主要分布地。同时,由于英国的地貌以丘陵居多,建园时为了避免大动干戈改造地形,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高昂建设投资,因而18世纪以后的英国园林多以自然风景式园林为主,顺基址而建,充分利用现状并加以扩建改造。

2.英国自然式园林的特点

与靳诺特式的园林完全相反,英国自然式园林抛弃了一切几何形状和对称均齐的布局,代之以弯曲的道路、自然式的树丛和草地、蜿蜒的河流,讲究借景和与园外的自然环境相融合。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总体特征是自然,疏朗,色彩明快,富有浪漫情调。

3.英国自然式园林的历史沿革

从时间上看,英国自然式园林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庄园园林化"、"图画式园林"和"园艺派"三个时期。

3.1"庄园园林化"时期

英国学派园林的第一个阶段(18世纪20~80年代),造园艺术对自然美的追求,集中表现为一种"庄园园林化"风格。布朗所倡导的风景园林是一种温和、平静的自然,具有视野广阔的草坪及平静的河流。关于布朗的设计特点,陈志华先生将其归纳为四点一是彻底打破了花园与林园的界限,使之真正的融为一体,甚至连并小阻隔视线的哈哈墙都不再使用。二是善于使用成片树丛。这些树丛除构成优美景观的作用外,还有遮挡边界和掩蔽小利于环境美观的物件的作用。三是善于用水。他设计的园林常常以湖泊为中心,水面开阔,湖岸线宛转自然。四是极度追求纯净。只要他认为有碍景观的村庄、农舍,甚至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菜园、马厩等都要拆除或是搬迁,并目用树丛遮盖。

3.2"图画式园林"时期

在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钱伯斯开辟了更野性和更激动人心的图画式风景园。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缅怀中世纪的田园风光,喜欢建造哥特式的小建筑和模仿中世纪风格的废墟、残迹。二是喜用茅屋、村舍、山洞和瀑布等更具野性的景观作为造园元素,具有粗犷、变化和小规则的美。三是大胆采用异域情调的景观元素,如丘园的中国式塔以及其他图圆式园林中喜用的中国式山洞。

3.3"园艺派"时期

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和英国企业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世界各地的名花异卉陆续传人,从而形成了19世纪的主要流派"自然风致园的园艺派"。这种造园流派在自然风致园林原有面貌下有了一些新特点:如增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玻璃温室,种植各地的名木异卉和奇花异草;此外,常在草地上设置不规则的花坛,以各种鲜花密植在一起,花期、颜色和株形均经过仔细的搭配;树木也注意其高矮、冠型、姿态和四季的变化,巧加搭配。这一种园林,因为更具商业性和折衷性,符合商业时代的需求,逐渐成为19世纪的主流,并直接影响到20世纪的世界园林艺术。

4.英国自然式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造园要素的比较

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园林几何布局相比,存在很多差异。中国园林以"自然美"为创作起点,建筑、水体、花木、石景等与环境和谐搭配且各要素间相生相融,形成了"宛自天开"的自然状态。西方也注重自然美,但西方人认为,自然如果不经过人的改造和处理,便达不到完美的效果。所以,西方园林通过人工的手段将自然包含在内,并以几何图形划分园林空间。虽然英国自然风景园与西方园林体系相违背,它也以"自然"为创意来源并自由布置景观,园林各要素与富有诗画意境的环境和谐搭配,似乎自然生成。中英园林在园林要素的处理上存在许多共性,同时又各富诗画意境。但毕竟是生长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园林体系,其造园要素和诗画意境在不同的造园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左右下,产生了不相同的一面。

英、中园林艺术从艺术法则到审美追求上均具有很多相似点。但从本质上看,中、西自然风格的园林仍然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17世纪后的英国经验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以不同方式把握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此相关,英国风景园显示肯定客观世界美的朴野,中国园林追求"天人合一"的象征创意。总的来说,"自然"在这两种园林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即:英国自然风致式是一种外向的自然,中国园林是一种内向的自然。

5.小结

英国自然式园林,是世界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其成熟的中后期,这种自由的不规则园林传至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自由式艺术的潮流趋势。这种园林体系对于现代风景园林同样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大众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和设计方法,对现代景观园林设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璐;新中式设计风格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河南大学;2011年

法式园林特点篇3

中国与西方两个截然不同的园林传统,至18世纪才发生了碰撞,开始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借鉴。 

相对而言,西方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很小,虽然圆明园中的大水法、西洋楼、迷宫,明清江南园林中的彩色玻璃、铸铁栏杆都是鲜明的西方物件,但这只是点缀性质的,是园林主所追寻的一点异国情调而已,中国园林的整体风格未被西方改变。而中国园林对西方园林却有较大的影响。英国自18世纪起,发展出自然风景园林(picturesqueGardens),欧洲大陆也开始修建被称作“盎格鲁—中国风园林”(anglo-ChineseGardens)的园林,强调不规则的自然风景。这一阶段,中国园林逐渐为欧洲所了解,在启发与塑造欧洲园林风格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两种园林传统的碰撞显示出哪些深刻的中西文化差别?西方园林的“体”和“用”,受到18世纪这段“东学西渐”怎样的影响?为此,本刊专访了对中西园林比较有专门研究的艺术史学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布丽吉特·戴诺-兹韦(BrigitteD'Hainaut-Zveny)教授。布丽吉特·戴诺-兹韦的研究领域为16至18世纪欧洲与东方艺术,形塑城市空间的雕塑与园林是她关注的重点。在北京举行的2016年世界艺术史大会上,布丽吉特·戴诺-兹韦作为特邀学者出席,做了题为《中式与西式园林在空间关系上的差异》的专题报告。 

三联生活周刊:18世纪后,法国古典园林开始衰落,欧洲开始寻求新的园林样式,这其中包括中国园林。当时欧洲人对中国园林的想象是什么样的? 

布丽吉特·戴诺-兹韦:欧洲人对中式园林的认识,一方面是传统中式建筑,比如塔、寺、亭、桥等,另一方面是山水景观的曲折布置。事实上,通过王致诚(JeanDenisattiret,1702~1768)神父所言的“蜿蜒的小径”,西方人很快就可以通过布局的蜿蜒来识别中国花园。景观设计不再是规整的、几何式的,而是曲折的、自然的,通过与建筑、水系的配合,使园林中不同位置、角度观看到的画面呈现不同的舞台图景(tableaux)。正如钱伯斯(williamChambers,1723~1796)所注意到的那样,不同的“景”常常因亭榭等建筑物而打断。“亭”,也恰好来源于动词“停”,意为停留、暂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典园林“借景”的理念也在欧洲得到了应用,即将园林界限之外的自然景观组织到园林视线之中。 

由于有文字描绘和图像表现,中国的“文人园”的主要特征并不难被西方人所理解。在我看来,“文人园”的特征被白居易的诗非常好地描绘了出来:“……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 

三联生活周刊:18世纪欧洲借鉴中国园林,形成了哪些代表性的作品? 

布丽吉特·戴诺-兹韦:有很多,我从低地国家中举三个例子。克罗伊公爵伊曼努尔(DukeemmanueldeCro~,1718~1784)的隐士花园(GardenoftheHermitage),位于埃斯科河畔孔代(Condé-sur-l'escaut)。他在建造时加入了亭、桥、塔等中国式建筑,用以制造山水景致中的节奏感。同样的思路在位于蒙斯(mons)的博杜尔花园(GardenofBaudour)中得到了復制,利涅亲王查理·约瑟夫(princeCharles-JosephdeLigne,1735~1814)还特别加入了一座寺庙建筑,并且将可以俯瞰整座园林的观景亭(Belvedere)改为了中式亭台的样式。位于布鲁塞尔的勋伯格花园(GardenofSchoonenberg)中,主人泰申公爵阿尔伯特·卡其米尔(archdukealbertdeSaxe-teschen,1738~1822)建立了一座高耸的塔,灵感来源是当时的南京,假山也被引

整刊文本版-> 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34期

中西园林的自然与奇观字数:2596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34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欧洲园林曾经从形式上学习过中式园林,精神上却完全不同。” 

中国与西方两个截然不同的园林传统,至18世纪才发生了碰撞,开始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借鉴。 

相对而言,西方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很小,虽然圆明园中的大水法、西洋楼、迷宫,明清江南园林中的彩色玻璃、铸铁栏杆都是鲜明的西方物件,但这只是点缀性质的,是园林主所追寻的一点异国情调而已,中国园林的整体风格未被西方改变。而中国园林对西方园林却有较大的影响。英国自18世纪起,发展出自然风景园林(picturesqueGardens),欧洲大陆也开始修建被称作“盎格鲁—中国风园林”(anglo-ChineseGardens)的园林,强调不规则的自然风景。这一阶段,中国园林逐渐为欧洲所了解,在启发与塑造欧洲园林风格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两种园林传统的碰撞显示出哪些深刻的中西文化差别?西方园林的“体”和“用”,受到18世纪这段“东学西渐”怎样的影响?为此,本刊专访了对中西园林比较有专门研究的艺术史学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布丽吉特·戴诺-兹韦(BrigitteD'Hainaut-Zveny)教授。布丽吉特·戴诺-兹韦的研究领域为16至18世纪欧洲与东方艺术,形塑城市空间的雕塑与园林是她关注的重点。在北京举行的2016年世界艺术史大会上,布丽吉特·戴诺-兹韦作为特邀学者出席,做了题为《中式与西式园林在空间关系上的差异》的专题报告。 

三联生活周刊:18世纪后,法国古典园林开始衰落,欧洲开始寻求新的园林样式,这其中包括中国园林。当时欧洲人对中国园林的想象是什么样的? 

布丽吉特·戴诺-兹韦:欧洲人对中式园林的认识,一方面是传统中式建筑,比如塔、寺、亭、桥等,另一方面是山水景观的曲折布置。事实上,通过王致诚(JeanDenisattiret,1702~1768)神父所言的“蜿蜒的小径”,西方人很快就可以通过布局的蜿蜒来识别中国花园。景观设计不再是规整的、几何式的,而是曲折的、自然的,通过与建筑、水系的配合,使园林中不同位置、角度观看到的画面呈现不同的舞台图景(tableaux)。正如钱伯斯(williamChambers,1723~1796)所注意到的那样,不同的“景”常常因亭榭等建筑物而打断。“亭”,也恰好来源于动词“停”,意为停留、暂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典园林“借景”的理念也在欧洲得到了应用,即将园林界限之外的自然景观组织到园林视线之中。 

由于有文字描绘和图像表现,中国的“文人园”的主要特征并不难被西方人所理解。在我看来,“文人园”的特征被白居易的诗非常好地描绘了出来:“……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 

三联生活周刊:18世纪欧洲借鉴中国园林,形成了哪些代表性的作品? 

布丽吉特·戴诺-兹韦:有很多,我从低地国家中举三个例子。克罗伊公爵伊曼努尔(DukeemmanueldeCro~,1718~1784)的隐士花园(GardenoftheHermitage),位于埃斯科河畔孔代(Condé-sur-l'escaut)。他在建造时加入了亭、桥、塔等中国式建筑,用以制造山水景致中的节奏感。同样的思路在位于蒙斯(mons)的博杜尔花园(GardenofBaudour)中得到了復制,利涅亲王查理·约瑟夫(princeCharles-JosephdeLigne,1735~1814)还特别加入了一座寺庙建筑,并且将可以俯瞰整座园林的观景亭(Belvedere)改为了中式亭台的样式。位于布鲁塞尔的勋伯格花园(GardenofSchoonenberg)中,主人泰申公爵阿尔伯特·卡其米尔(archdukealbertdeSaxe-teschen,1738~1822)建立了一座高耸的塔,灵感来源是当时的南京,假山也被引入。

    三联生活周刊:欧洲的园林设计师们是通过何种渠道获得关于中国园林的知识?我注意到你在研究中大量引用了勒鲁热(GeorgesLouisLeRouge,1712~1790),他是18世纪欧洲著名的园林书籍出版家,这些园艺书籍如何影响当时的园林建造? 

布丽吉特·戴诺-兹韦:勒鲁热和他出版的书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他本身是一位制图家、建筑师和版画家,绘制了大量的园林建筑、地图画作并将之出版。我提到的三个园林,在勒鲁热的作品中都有所表现。勒鲁热在1776年的第一件作品中就显示出克罗伊公爵的设想,即一所被中国式的塔与桥等建筑所环绕的英式花园。这种有蜿蜒轮廓,由果园组成并由建筑物进行分割的园林概念,可以在博杜尔花园再次看到。在勒鲁热的版画中,则可以看到由利涅亲王所做的模仿中式园林的进展。 

勒鲁热的书籍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当时的园林设计师们争相购买,以期得到灵感。他的印本《流行盎格鲁-中国风花园》成为许多想要为花园引入中国元素的设计师的教科书。不仅是在欧洲大陆,甚至在莫斯科,他的画作和书籍都受到追捧。勒鲁热本人则是受钱伯斯很大影响。钱伯斯本人到过中国并且曾经在广州居住,亲自参观过多个中国园林,带回了第一手资料。 

三联生活周刊:中西园林的差异可能根植于不同的美术传统之中,尤其是对空间概念的理解。中西方绘画的对比中,视点是一个显著的差异。郭熙曾经发展出“三远法”的透视理论,即高远、平远和深远三种视角,但终究不同于文艺复兴透视法。不同的空间观念是否存在对园林的影响? 

布丽吉特·戴诺-兹韦:对空间概念的不同理解是造成中西园林差异的主要原因。郭熙的“三远法”非常关键。不仅是郭熙,在石涛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他在同一空间中运用了不同的视点和不同的时间。而观赏中国园林正需要不同的视角。多向隧道、桥梁和回廊、隔开景观系统的不同部分的门窗、楼梯等,都让身处其中的观者需要不断改变视角。

     在西方,文艺复兴则带来了另一种空间观念,每一件东西都被分配了固定、不变的位置,观察者总是站在一定距离之外,以一种抽离的视角进行观看。文艺复兴绘画展现出的是观察者在某一特定位置观察到的景象,而不是像中国绘画一样,把人对事物的多角度理解、不同时空下的多面观察都展示出来。西方园林营造也相应呈现出一种抽离感,这尤其体现在我们对位于高处的观景亭的喜爱,它使人与景观保持距离,以固定视角对其进行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这种空间观念差异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的文化原因? 

布丽吉特·戴诺-兹韦:我认为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哲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在西方,人想要客观地认识世界,把世界作为一个外在对象去理解。而在中国,受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人被邀请去融入于这个世界,成为它的一部分,与“道”合一。这两种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导致了园林上的差别。西式园林中人们总是处在景观之外的,与自然保持距离,中式园林中人则融入自然,成为整个景观的一部分。 

欧洲园林曾经从形式上学习过中式园林,精神上却完全不同。中式园林的形态是中国哲学的必然推演,道教与佛教传统使得人们追寻一个与现实社会保持距离的精神处所,园林便承担起这一职责,这也必然要求它要呈现出“自然”的面貌,而非规整的人工景象。西式园林的任务则是创造“奇观”,人们在园林中得以进入另外的时空进行游览。中式的山水布局与亭台楼阁即使在西式园林中被运用,也只是作为一种“他者景观”而存在,它们可能会与埃及金字塔和方尖碑、哥特式的教堂、土耳其帐篷和罗马神庙并置。此时,中式的“自然山水”成为园林中“人造景观”的一部分,不再是其本来的意义。 

三联生活周刊:园林这一处所,对于中西方园林主们的生活分别意味着什么? 

布丽吉特·戴诺-兹韦:首先,在两种文化中,园林都被认为是“出世”的地方,正如陶渊明所说的那样。卢梭和王维也都曾对“隐士的生活”有过描绘。园林得以让人们保持与现实和政治的距离。但同时,在中国和西方,拥有园林的都是贵族,他们借助精美宏大的园林为自己赢得声誉,这一点在中国唐代有明显的体现。在西方也是如此,虽然园林往往远离城市和宫廷,但园林本身是对贵族身份的一种重申,是他们身份、声望和财富的徽章。无论中西,园林都同时存在着“出世”与“入世”这两种略显冲突的作用。 

另一方面,园林也是文人贵族们的小圈子进行社交活动和享乐的地方。中國文人在园林中开雅集,同时也举办节庆,西方也是如此,这从舞厅、宴会大厅等配套设施就可以看出。

三大园林体系

目前公认的有三大园林体系,东方园林、西方园林和西亚园林。西亚园林以巴比伦和古波斯为起源,影响到整个中东地区,以伊斯兰教风格为主导。东、西方园林则分别以中国和西欧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样式与气质。 

古希腊时的社会中上层就兴建园林以供休憩娱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讲学的哲学学校,著名的akademia,就在有雕塑、花架、林荫道的园林之中,故而被翻译为“学园”。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古希腊园林就已经是规则式的了。 

西方园林再次迎来高峰,是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诸多巨匠,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等,都对园林营造颇有兴趣,拥有自己的园林或是发表过对园林审美的见解。城市经济和地方自治的发展使得一批别墅园林被建造,遍布意大利各处。 

法式园林特点篇4

关键词:古典园林,当代园林建设,启示

 

城市特色可以通过园林来体现,这特色“是生活的反映,有地域的分野,是历史的构成,文化的积淀,有民族的凝结,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在此故以“核心竞争力”表述之。在现代园林建设中彰显“世界园林之母”的特色,亦即中国古典园林在我国现代园林中的核心竞争力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设计中一些手法的运用,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竞争力在现代园林建设中焕发新姿。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师法自然,高于自然

“师法自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直接利用或简单模仿自然界中各原始状态的构景要素,而是有意识地进行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形成一个精练的、典型的自然,这即达到高于自然。

(二)园林建筑融于自然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作为造园四要素之一的建筑都力求与其他3要素(山、水、植物)有机。协调地组织在同一风景画面之中,尽力突出彼此和谐、互为补充的一面,而避免或限制彼此对立、排斥的一面,进而希望可将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可以在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人工美与自然美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诗情画意

中国的诗画艺术十分强调意境,陈从周认为“诗与画的境界在实际景物中出现之”,是一种审美效果。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除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视觉感受及借助于文字信号的感受外,还可通过视觉、听觉来感受。其他园林体系亦有意境之说,但中国古典园林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远非其可企及。

二、现代园林的特点

由过去孤立的、内向的园转变为开敞的、外向的整体城市环境,即由城市中的花园转变为花园城市。园林中建筑密度降低,以植物为住的景观取代了建筑为主的景观。起伏的地形及草坪的建立,代替大面积挖湖堆山,减少土方工程,增加环境容量。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艺术手段对园林进行科学规划与施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新型园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结各更为紧密,强调功能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用生态学观点指导植物配置。现代园林的研究及理论建设,将综合生态学、美学、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行

为学等诸多学科共同发展。具有现代风格,体现时代精神的环境小品在园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

三、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建设中的启示

梁思成在新中国建国之初便在研究探索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前会长parkinson在20世纪80年代曾对吴良镛说:“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西方传来的这种虚伪的、肤浅的、标准的、概念的洪水淹没。”这表明,人们早已注意到“当前世界文化的一种特征,一方面是文化的趋同现象,一方面是个性的觉醒及对特性的需求与追求。”而这种文化特性是“一种社会内部的动力在进行不断探求创造的过程”,它欢迎外来部分,自觉地接受地多样性中汲取营养。这种特性不是一成不变、僵化而封闭的东西,而是一个不断更新,充满活力并持续探索,具有创造性的合成因素。论文格式,启示。文化特性也非古老价值的简单复活,而是对新文化建设的追求。这种文化特性反映在城市建设中即为城市所表现出的特色“核心竞争力”。论文格式,启示。这里的“核心竞争力”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对当代园林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古典园林讲求“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用现论表述即以生态学的观点指导设计施工,即以营造一个合理的、协调的、稳定的生存居住环境为目的。但在设计时也需做到“事出有因”,“合乎自然”,也就是说运用某些设计手法时也要符合大自然规律。如流行于日本庭院中“土包石”的假山做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并不多见。但在以建立草坪代替大面积挖池堆山的现代园林中并不少见。此法运用在地势起伏的山坡、草地边缘及道路转弯处,象征山之余脉,亦可作为对景。需值得注意,一方面此时所选山石大小应与地势起伏之高低相符,不宜过多特置或散置山石,过多则显得突兀,即便偶尔为之,体量也不宜过大。又如雾状喷泉用在草坪或林间,可产生云蒸霞蔚之感,若使用在硬质铺装广场上则显得与环境不能相融。

(二)中国木构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中国古典园林也常常以建筑围合、分隔空间成内向性得园,其中建筑占地面积约15%~50%,并居于全园的艺术构图中心,常成为该园的标志。论文格式,启示。这与古典园林的服务对象有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服务对象的转变(由统治阶层、文人墨客及其家人转变为普通大众),园林也由过去孤立而内向的个体转变为开并外向的整体,建筑密度大幅下降,园林主要景观也改由植物造景为主。同时在现代园林中出现了大量现代风格的环境小品。那么,作为古典园林特色之一的传统建筑也可作为环境小品的另一种外在形式。如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垂花门,不一定非要建造在园墙之上,而可以以个体的形式成为园林中独立的小品。论文格式,启示。作为小品,形式可以简化,但需要考虑保留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元素,加以恰当的组合设计,使其协调统一,在现代园林中焕发新的光彩。论文格式,启示。

(三)现代园林同样讲求意境的创造。意境可以预先设定,古典园林可得之于神话传说、逸闻轶事,历史典故等;现代园林则集中表现为一些主题性公园,以反映重大事件或时代精神为主。意境还可以在园林建成后根据现成物境由文字点题,古典园林中多借助古人诗句以景题、匾、联、刻石等表现;现代园林中则可以近代诗句、散文如徐志摩、汪国真的文字,帮助游人领会、感悟,同时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刻意地去创造或引导游人创造声响、气味调动游人以全身的感官去感受以激发内心的感动。

(四)随着园林中建筑密度的降低,许多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形式都已少见,而大量的环境小品充斥在空间中,此时可以将立体的平面的形式相互转换。如将传统建筑形式作为地面铺装纹样,在场地中镶嵌,或设置小品,象电影《行运超人》中,在玻璃上绘制传统建筑,通过控制视距,使游人通过玻璃可以看到所绘制的建筑坐落于场地上。文字一向被视为平面的形式,在现代园林中可将这平面的形式转为立体的环境小品的外形,比如通过字体的变形作为垃圾筒、电话亭,或立体镂空的字体作景墙隔断。现代环境中视觉污染、听觉污染、嗅觉污染充斥在人们的身旁,使人们忽略了身边大自然的原色。论文格式,启示。原音、原味,因此,可设置设施小品作为人们感官的扩张,引导人们、帮助人们感受自然,看到鲜艳的色彩,闻到清新的味道,听到高空的风声、鸟声,并且在植物配置时就注重选择植物以利于招风引蝶。

参考文献:

[1]居阅时.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文化涵义实例分析[J]广东园林,2005,(02).

[2]张毅,余小荔.从苏州园林看中国景观意境的营造和表达[J]山西建筑,2008,(24).

法式园林特点篇5

0引言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的重要要素,它与园林中的地形、水体、植物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形式。在当前国际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创造自然的园林植物景观成为当代植物景观的发展主流,但是由于现代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所呈现出的“百花齐放”局面[1],又对园林植物景观风格产生了多元化的影响,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包容。但是,近年来国内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领域并非如此:要么过分地强调原生态,要么简单复制古典模式,要么突出平面布局,要么将艺术美简单化、程式化等。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又多侧重于从具体应用中分析植物景观的局部表象特征或者植物空间模式的具体塑造等,很少从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发展演变的角度分析当前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呈现“多元化”的根源。因此,本文立足于此,以类型学为依据,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角度探析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以期对当前背景下我国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有所启示。1类型学与园林植物景观风格1.1类型学分类意识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分类现象称为分类学,而在社会领域的分类行为则称为类型学(typology)。实际上,类型学是人类认识到不同的事物之间可能具有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类特征而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思想意识。“类型即一类事物的普遍形式(或者说理想形式),其普遍性来自类特征,类特征使类型取得普遍意义。”[2]1.2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景观”与“风格”是具有多层含义的词汇,本文引用“景观”在视觉审美方面的意义,“风格”则指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以某种结构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因此,本文引用“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是指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上所反映出的普遍性特征。它既包括能为视觉等所感知的外在表层结构,又包括抽象的、概念性的内在深层结构。前者主要反映在:植物个体本身的自然形态,通过人工整形后的造型形态,通过艺术组合后形成的整体性景观形态等。后者在现实中是无法通过视觉概括的,如西方园林中植物景观隐含的逻辑和几何秩序,东方园林中植物景观的拟人化倾向和象征意义等。1.3发展与演变“发展”指变化的趋势,“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本文将两者并用重在强调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在设计实践中的动态变化。因此,本文对于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发展演变的探析是基于类型学,以各时期的园林类型为线索,并以时间为轴的探讨和分析。2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发展与演变根据现代园林在不同思潮背景下的类型特征,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发展脉络可分为三个阶段:现代园林系统观初成时的植物景观风格,现代艺术运动影响下的植物景观风格,以及生态思想盛行时的植物景观风格。不同时期园林植物景观不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依旧是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应用的主潮流,并形成了当前园林植物景观评价中“社会、艺术、生态”的三维评价尺度[3]。2.1现代园林系统观初成时植物景观风格自18世纪现代园林初露头角至20世纪初风景园林学科的确定和初步发展,受社会背景影响,园林植物景观一方面体现着自然风景园的造园思想,另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工艺美术印痕。2.1.1自然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反对专制主义、追求自由平等”的先进思想使反对理性约束并能够自由抒感的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成为当时理想园林形式,改变了欧洲由规则式园林统治的长达千年的历史[4]。自然风景园林不仅满足了公众对园林功能的基本需求,而且更好地适应了园林由私有向公众的转化。反对将树木进行人工修建、提倡任其自由生长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恰恰顺应了时代需求:植物种类与配置手法纯净简洁,以风景画为蓝本近乎纯粹模仿自然创造一种静态的景观效果;开敞的草坪是风景园的构图中心;草坪中的视觉焦点是自然式栽植的树丛;周边以自然式林带组织和范围空间;园林局部保留了装饰性栽植风格,虽然延续了构图重视几何关系的传统,却放弃了巴洛克艺术严谨的对称秩序,体现了规则式与自然式园林的结合。自然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体现在现代园林实践先驱们,如英国风景园林师布里奇曼(CharlesBridgeman)、威廉•肯特(williamKent)以及布朗(LancelotBrown),德国风景园林师弗里德瑞奇•路德维格•范•斯凯尔(FriedrichLudwigvonSckell)等人的相关作品中[5]。2.1.2艺术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19世纪中后期,英国自然式风景园在趋于成熟的同时也遭到业内人士质疑,如英国风景园林师威廉•钱伯斯(williamCharmbers)指出“布朗的园林太自然……艺术已被逐出园林……自然不经过艺术加工是不会赏心悦目的,必须以艺术补救自然不足”[4]。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受到追捧,并影响着此时的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植物景观将艺术手段融入其中,开始重视花卉、树木等植物景观在空间塑造上的艺术组合,强调植物种类、姿态、色彩以及季相变化等;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的折中式植物配置手法成为艺术化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的基本特征。这在雷普顿(HumphryRep-ton)、钱伯斯,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nolmsted)等人的相关作品中均有体现[5-7]。艺术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还推动了现代园林植物栽培技术的发展,陈列珍稀植物也成为当时园林建设主要内容。选种、育种、创造新的栽培变种等园艺栽培手段在园林建设中运用广泛。由乡土和外来植物共同形成的艺术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在色彩、植物类型以及空间组织上更加丰富,如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KewGarden)。#p#分页标题#e#2.1.3工艺美术式的园林植物景观19世纪晚期源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不仅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反映到园林领域,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具有明显的“以唯美为原则,为艺术而艺术”的工艺美术印痕:提倡以随机的、入画的方式组织园林植物,花镜出现并得到推广;注重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强调空间组织的整体结构性;自然的园林植物材料和传统的栽植形式相结合成为园林空间过渡与转换的常用手法;重视以植物的季节特征和色彩为主题组织植物景观,常见春、夏、秋、冬四季景观园以及红、白、蓝等色调园;重视专类植物展示,常见某类或者某种植物专类园,如月季园、沙生植物园、岩生植物园、迷园等,并出现以收集植物品种为目的植物园;为扩大空间感受,也有案例以植物花香的嗅觉感受来组织空间;重视植物在体型、轮廓等方面特征,常见轮廓鲜明、对比强烈的园林植物景观。如在英国园艺家杰基尔(Ger-trudeJekyll)和建筑师路特恩斯(edwinLutyens)的作品中,色彩斑斓的自然式植物景观成为软化规则式线条和体现乡土景观不可或缺的元素,花镜也成为杰基尔的标志性设计语言[8-9]。2.2现代艺术运动影响下的植物景观风格园林与艺术、建筑密不可分,源起于1920年代后期的现代艺术使得现代园林所遵循的艺术准则和表现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园林植物景观产生了多元化的艺术倾向和追求。2.2.1以立体图案表达植物雕塑情结受立体主义影响,在园林设计中以大色块整形修剪植物塑造雕塑感强的立体图案是现代思潮影响下常见的园林植物景观。这种整形修剪不同于古典形式,更多的是从现代立体画派中汲取营养:以色彩和现代几何构图组织空间。如法国建筑师古埃瑞克安(GabrielGuevrekian)于1925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上设计的“光与水的花园”:以三角形为母题,园中水池周围的草地和花卉色块以不同的坡角形成立体图案,色彩以补色相间,绿色草地对比深红色秋海棠,橘黄除虫菊与蓝色藿香蓟相对[10]。2.2.2以建筑语言寻求植物空间秩序将建筑空间扩展到园林中,运用建筑手段表达园林设计要素,强调以整洁的植物种植划分和组织空间,将其赋予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语言,体现出一种建筑秩序,是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主要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美国现代园林奠基人之一丹•凯利(DanKiley)是该领域的重要实践者。这位用古典设计语言营造现代空间的结构主义大师擅长用植物塑造空间。他认为:植物的形态、高矮、枝叶的疏密、冠幅的大小、季节的变化对于空间效果至关重要[11]。在他的作品中常以建筑的秩序为出发点,用整洁的植物材料和配置形式将建筑空间扩展到周围环境中去:绿篱是墙,林荫道(树列)是自然的廊子,整齐的树阵是一座座由许多“柱子”(树木)支撑起的天然敞厅,场地的结构性和空间秩序得到清晰表达,如米勒花园(millerGarden)。2.2.3以传承的理念实现古典原型重组传承是园林的典型特征,以古典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元素为原型,结合现代艺术思潮,对传统植物景观视觉元素进行重组,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是现代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趋势[12]。这主要体现在绿篱、花镜等园林植物景观形式的具体运用上。传统绿篱被予以新的景观形式,如1970年比利时风景园林师维尔兹(Jacqueswirtz)设计的斯科腾(Schoten)花园,从日本传统园林植物整形修剪的技法中获得灵感,将绿篱设计为云状有机形式。产生于中世纪的“结节园”也发生了变化,在美国风景园林师费佛弗(andrewpfeiffer)的作品中它被抽象为简洁的几何形式,在沃瑞(RosemaryVerey)的作品中,它成为交错式的编织图案。传统花镜的发展,不再以植物色彩为主要依据,植物形态上的对比关系得到重视,如丹麦风景园林师杰克布森(prebenJakobson)设计的福瑞斯特(Foresters)住宅花园中的花镜。2.2.4以新视点实现自然原型的概括和抽象自然是园林设计的源泉。在现代艺术视野下,以新的视点和方法审视自然,并对其进行概括和抽象,形成了新的园林植物景观表现形式[12]。如捷克风景园林师奥组巴(ivarotruba)设计的巴诺大学植物岩石园,以间断的混凝土墙和错落的金属栽植槽象征自然界中的山地结构特征,布置低矮的高山植物,实现了对传统岩石园的新探索。这种抽象和概括还非常注重人的感官及心理体验。如法国风景园林师拉苏斯(BernardLassus)设计的视觉花园,设计者通过视觉色彩的科学分析,以现代概念艺术的设计手法充分表达了园林植物色彩、质感的对比关系。日本流行的“植物配置五感设计”[13-14],也是建立在对人感官的刺激特征上,这在特殊园林空间中运用广泛,如近30年兴起的康复花园(healinggarden/landscape)[15-16]。2.2.5以大地艺术手法塑就场地空间脉络20世纪60年代左右被视为自然与人工、生态与工业连接纽带的“大地艺术”(Landart,earthart)在艺术领域流行。园林设计领域中,以“大地艺术手法”体现场地空间脉络的做法也受到推崇。因此,立足于“大地艺术手法”的植物景观在场地空间脉络的塑造中担当着重要角色。[12]1960年代,由风景园林师索伦森(CarltheodorSorense,1893—1979)设计的丹麦奥尔胡斯(aarhus)大学校园的露天剧场,半圆形的草坪台地和用橡树围合的空间是“大地艺术手法”的体现。1990年,英国设计师詹克斯(CharlesJencks,1939-)设计的宇宙思索花园中也是以“大地艺术手法”营造园林植物景观突出场地空间脉络。2.3生态思想盛行下的园林植物景观1960年代后,在绿色革命号角下,以科学、哲学以及“现代主义”理性为基础形成的现代园林设计思想和范式,开始将“生态主义”的审美观与方法论视为现代园林设计主流。生态系统论的思想指导着各尺度层面的植物景观设计,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在自然化和生态化的途径上积极地探索着。#p#分页标题#e#2.3.1关注乡土植物运用塑造本土特色景观乡土植物不仅可以真实反应当地的季相变化,而且对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并体现着地方景观特征。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的魅力塑造本土特色景观是生态思想盛行下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突出特点。如巴西当代著名风景园林师布雷•马克斯(RobertoBurlemarx),在植物种类选择上对巴西乡土植物情有独钟,在他的设计中,被当地人视为杂草的乡土植物大放异彩,创造出了地方特色浓郁的植物景观[12]。某些重大事件的园林绿化尤其强调以乡土植物塑造本土景观,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相关研究机构开发了蓝花棘豆、甘野菊、野鸢尾、百里香等多种能够反映京城本土风貌的乡土植物充实园林植物素材。2.3.2关注地带性植物群落构建体现生物多样性地带性植物群落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城市生态系统、创造和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不只体现着地方园林植物种类、群落类型和地带性景观特色,更是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乐土,是城市绿道和生态园林城市的根本[17-19]。在园林植物景观表达中,采用地带性植物种类,从美学、生态学、经济学等角度出发,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模拟地带性植物群落,以求在实现人与生物之间新秩序的基础上体现园林景观的生态美、艺术美、文化美和科学美等多层美学意义。如日本爱知县世博园,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等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均体现了这一原则。2.3.3关注原初植被的修复与培育体现场所精神在生态思想下,保存自然界的长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成为风景园林的重要任务,因此能够反映场地特征的野生或原初植物景观的修复和培育,成为该思想指引下体现场所精神的重要手段,这在棕地改造项目中体现最为显著。如德国当代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师彼德•拉茨(peterLatz)规划设计建造的萨尔布吕肯市(Saarbrücken)港口岛公园(BürgparkHafeninsel),美国当代著名年轻风景园林师哈格里夫斯(GeorgeHargreaves)设计完成的圣•何塞市的呱哒鲁普河公园(GuadalupeRiverpark)[12],日本当代风景园林师加藤修设计的八王子•枥谷户公园[20]等,均充分体现了对场地原初植被景观的恢复与培育。2.3.4关注垂直绿化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的融合在城市环境中,园林植被被证明是一个净碳汇[21-24]。今天,在以生态思想为指导构建低碳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园林植物被视为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融合的重要因素,屋顶花园、绿化墙等垂直绿化形式成为低碳景观营造的重要探索途径。如日本爱知世博会上由日本建筑师栗生明设计的“生态肺(Bi-olung)”绿化墙展示了“apS花墙”、“拱形墙”、“休憩墙”、“植物屋顶组合墙面”等多种垂直绿化技术[25]。由世界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团队SwaGroup设计的、具有“全球最绿色的博物馆”之称的美国加州科学院屋顶花园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26]。2010年艾勒斯利(ellerslie)国际花卉展也体现了以植物不同种植形式探索低碳景观营造模式的思想,如新西兰风景园林师克雷格•波考克(Graigpocok)设计的“poolHire”[27]。3结语从上述归纳、总结与分析可以看出,在现代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发展与演变是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思潮转变的最好印证,是“艺术、自然与科学”的巧妙交融。时下,在风景园林学科面对多元文化共同挑战的背景下,作为其主要元素,园林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时代特征,更应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已经共存的多元文化,体现多元化的园林景观特色。

法式园林特点篇6

关键词:岭南园林;类型;园林文化;造园手法;实例分析

岭南园林是由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习惯的私家园林,岭南园林反映了广东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构成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生动画面,这种将西方古典雕塑手法与中国自然山水园布局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岭南园林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其不同北方园林的壮丽、江南园林的纤秀,而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据史料记载,岭南园林始建于南越帝赵陀在位期间,其效仿秦皇宫室园囿,在越都番禺(今广州市)大举兴宫筑苑。现存的九曜园前身就是仙湖遗迹,把岭南的皇家宫苑推上了顶峰,尔后随着割据政权的衰亡,岭南皇家园林也就销声匿迹。随着岭南社会经济的逐步上升、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海内外日益频繁的交流,岭南园林逐渐呈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地方民间色彩[1,2]。

1岭南园林的类型

一是按归属类型分,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公共园林等。皇家园林中南汉药洲的九曜石仍存于广州市的九曜园中。而岭南园林中保存最好的私园是番禺的余荫山房,建筑上的灰塑门楣、英石堆山、规则池岸、木雕洞罩、廊桥组合都是岭南园林的典范。二是按布局类型分,岭南园林有庭院式、自然山水式、综合式等。庭院式的小巧堪与日本古典园林相媲美,如广州白天鹅宾馆。三是按地域类型分,岭南园林有广东园林、广西园林、福建园林、台湾园林、海南园林等。广东园林是岭南园林的主流,其以山水的英石堆山和崖潭格局、建筑的缓顶宽檐和碉楼冷巷、装饰的三雕三塑、色彩的蓝绿黄对比色、桥的廊桥、植物四季繁花为特征。

2岭南园林文化

岭南园林构园的自然要素有山、水、石,还有建筑、字画、植物。岭南园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可归结为海岸文化和热带文化;有因人工而积淀的文化,可归结为远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乐文化和商业文化、开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由自然而上升为文化的层面,如建筑的高活动面和高柱础与水涝和湿气的关系、缓屋面和台风的关系、宽檐廊与多雨的关系、高墙冷巷与高温的关系、龙形、鱼形、水草、龟、蛇、芭蕉主题与装饰的关系、塑鼓石与海蕉的关系、崖瀑潭局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等,可利用则模仿自然之物之景,如有弊害则千方百计通过设计回避或化害为利[3]。

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反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现代园林文联匾对的不重视,另长期处于南疆的蛮夷之族的传统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现为清代园林的碉楼形式和近代园林的“肥胖”立面和简朴粗柱。远儒性从品味上看可说是俗气,即世俗文化,它是岭南文化的主流,特别晚清以后,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骚客、岭南的商家富豪成为三大地域园林的创作主体,岭南园林中的空间实用性及园宅一体的设计就是其表现。

岭南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现于南越国皇家园林对中原园林文化的全盘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园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与江南和北方两地迥然之别,草暖公园和云台公园的西洋规划布局,以及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满洲窗都是开放性和兼容性的表现。

3造园手法

传统的岭南园林常用的布局手法是在建筑庭院中凿池置石、周边间以四时花木点缀、配植高大乔木留荫,亭、廊、桥、舫、景门、花窗等园林建筑则穿插布局,结构精巧、色彩艳丽,空间通透开敞。为了达到既在功能上经济,又在景观上“小中见大”的效果,园景构图上常以缩小尺度的山、池、亭、桥、路等来扩大空间感觉;理水方式以聚为主,池岸较为规整[4];巧用景门、景窗、假山、石洞翟幌景、框景来增加景深层次;辅之迂回小径延长游览路线。园林空间组合灵活多变、过渡自然,建筑小品意境含蓄多姿。

岭南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对中国造园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岭南园林代表的广东传统园林,在造园手法上集中反映了岭南园林的艺术水平;而特点的形成,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地方环境。随着广东传统园林造园手法的丰富和发展,其园林艺术则必将散发出更为独特的魅力。

4实例分析

珠江公园占地面积2.3万m2,东北高、西南低,以快绿湖为中心,西半侧分别是木兰园、桂花园、棕榈园;南边则遍布鲜花,四季碧绿。该园以绿化造景为主,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与山体、溪涧、瀑布、湖泊、建筑的巧妙结合,营造一个绿色世界。全园的设计,紧扣园艺博览会“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的主题,努力营造一个浓郁岭南特色

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的园林。珠江公园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与山体、溪涧、瀑布、湖泊、建筑的巧妙结合,突显岭南亚热带风情景色。通过运用各种造园手法,表现岭南人对自然的崇尚和追求,同时也向世人展示岭南园林所特有的文化底蕴。

园内依据植物生态特点和植物形态,划分为风景林区、荫生植物区、桂花园、木兰园、棕榈园、玫瑰园、百花园、湖滨区等8个主要风景区。各景点均以园林与自然的关系或地域文化的内涵来点题组景。珠江公园没有明显的空间轴线,园路以环形的空间序列来布局,通过园道和铺装小广场的组合引导,逐步展开了步移景换的游览空间。全园通过理水、建筑、植物配置等造园手法,从各个方面深化了造园意境,使韵律感和节奏感较好地体现出来,让游人的感官得到适度的刺激而感到愉悦和美的享受,使游人回味无穷。

珠江公园的水体是很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叠泉、溪涧、大的水面、瀑布组织成一个完整而又富有观赏情趣的水系。园内在原有地形上挖池堆山,有一快绿湖,不是一片开阔的水域,追求的是自然流畅的曲线型,湖边堆山结合茂密的树林,不仅给人感觉非常深远而幽静,也增加了水景的趣味性。

建筑在岭南园林的造园艺术中是一个重要的成景要素,并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珠江公园的建筑设计体现了历史、人文与环境的交融。园内建筑以岭南建筑风格为主,具有岭南风格的小庭院非常有趣。园内亭多,都是岭南风格,但造型个性各不相同,有木结构、混凝土结构等。如抱珠楼是一个山顶观光楼,是全园的最高点,在此处可将园内美景尽收眼底。一个园林的建造成功,需要有完善的组织策划和精心的设计施工。为了较好地体现设计意图,设计者从始至终都把握住人与自然这个主题,针对广州建园地的气候特点,对种植程序作出合理的安排,最大限度保证各种植物的最佳生态展出效果,使整个珠江公园生机勃勃。园内也有植物图案是造景的,最引人瞩目的是正对大门的草坪山坡上的植物造景,一石瓶下连接四色植物带,花像从石瓶里流出似的,形成一个花的河流,特别有趣味性。

5参考文献

[1]张文英,邓碧芳,肖大威.试论岭南文化与岭南园林的共生[j].古建园林技术,2009(2):19-23.

[2]曹美,陈泽泓.独树一帜的广府园林[j].神州民俗,2009(3):28-31.

[3]龙莉红.岭南文化与岭南园林的共生[j].现代企业文化,2009(2):159-160.

法式园林特点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设计技巧;城市园林工程

我国的传统园林艺术设计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经过前人们不断的发展和改进,形成了我国园林艺术特有的风格。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风格有着中国独特的特色,不同于西方国家园林艺术的设计风格,我国园林艺术设计主要讲究古法自然、动静结合、崇尚山水等,遵循这种设计风格,整个园林虽然是人工设计的,但是看不出人工开凿的痕迹。这对我国当今的城市园林工程具有很大借鉴作用。城市园林工程可以合理借鉴利用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风格,促进自身的发展,甚至将这种艺术设计风格推广到全世界。

1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常见的设计方式

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因为崇尚道法自然,在设计的时候不希望出现人工的痕迹。所以前人在设计园林的时候应用到了很多奇妙的设计手法,比如借景、框景、对景、障景、夹景等,这些都是最常用的。当然,除此之外,我国的园林设计还有很多设计方式,比如说漏景、添景等,也是我国的传统园林设计中比较常见的设计手法[1]。

1.1借景方式

所谓的借景设计方式,其实就是借用景色相互衬托,突出传统园林的美感,主要是通过将园林之外的景色通过设计引入到园林之中,和园林内部的景色相互叠加、相互衬托。借景设计方式的优势非常大,通过借景,可以弥补园林空间狭小的缺点,同时也可以弥补传统园林设计的时候资金不足或者过度消耗财力的状况,适合于创造人居、人游的生态小环境。而且借景也并不是单纯的借用园林之外的景观,还可以借用景观的气味或者景观的声音等。

1.2框景和漏景方式

框景的设计方式是指在设计园林时,造园师故意设置框洞式结构,然后在欣赏园林景色时可以通过框洞进行观察,形式于当代的相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欣赏到传统园林独特的风景。而漏景则是在框景的基础上发展得来的,漏景主要是指将园林的风景通过人为创造的视线进行组织,将风景疏漏展现给游客,游人通过疏漏处观察园林景色,可以欣赏到传统园林的空灵之美。

1.3对景方式

对景方式主要是指在设计园林的时候将园林通过一条轴线确定好景色的对应位置和视线关系,以便于游客在欣赏景色的时候可以在一景色之处直观欣赏到该景色对面的景色。也可以在对面的景色之处欣赏到该处的景色。

1.4障景方式

所谓障景就是指在游客的游玩路线上人为设置一些障碍物,如一些石头、花草树木等。利用这些障碍物遮挡住游客观赏景色的视线,从而逼着游客转变游玩的路线、视线,让游客可以从其他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观赏到园林的不同景色,创造步移景异的观感氛围。

1.5夹景方式

应用夹景的设计方式主要是为了突出展示园林中最为理想或最要展示的景色或构筑物。在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中,主要是通过一些诸如花草树木、石头假山之类的东西对视线施以屏障,形成遮挡住视线的狭长空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传统园林内的景色看起来主次分明,进而突出园林中主要景色。

2中国城市园林工程的特点

2.1城市园林工程规模相对较小

我国的城市园林工程设计相比较于国外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园林工程,起步比较晚,相对来说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因此,城市园林工程看起来的规模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小的,主要是作为城市主要地段或小区的辅助设计部分。因为其规模小,大多是与周围的建筑物相辅相成的,具有比较分散、但地位重要的特点,在丰富城市景观、改造人居环境、提供生态支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季节性的设计比较强

我国的城市园林工程在较早的过程中讲究遵循客观规律,所以要保障城市园林设计的季节性。在设计的时候,大部分城市园林都严格地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态习性,结合园林风景特色,从而选择最佳的设计施工时间,以保障城市园林工程在完成之后能够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所以说,我国城市园林工程的设计过程中的季节性比较强[2]。

2.3材料的使用标准化强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园林工程,在设计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保障设计过程使用的材料符合标准,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城市园林放心地投入使用。同时,材料的使用还要保障能够满足设计过程中的技术要求、美观要求和人本要求。如万科等公司都制定有非常规范的标准条例,但往往容易造成千区一面的尴尬。

2.4追求较高的价值

一般而言,现代大多数城市园林工程都在追求较高的使用价值。然而,作为美化城市的重要力量,我们除了要实现最基本的使用价值之外,还要追求较高的艺术价值,以保障城市园林工程在设计施工完成之后能够达到最佳的景观综合效果。

3城市园林工程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设计技巧的继承

3.1城市园林工程需要继承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设计中的思想精髓

传统园林艺术的思想精髓主要来自于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体现为效法自然,将创造性的重塑美好自然作为园林设计的核心。具体来说,就是要利用各种设计方式将自然界中的各种要素引入到园林的设计之中,达到园林景观欣赏的最佳效果。这种理念,不仅不能因为城市的现代化而表现出颓势,反而要在社会节奏愈发加快、生活环境质量逐渐下降的今天,愈加得到重视和发扬[3]。因此,现代的设计者在设计城市园林工程的时候,逐渐减少对西方国家规则划一的城市景观特色的盲目借鉴模仿,将视线转移到我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之中,重视环境的保护和自然的和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段历史时期,人们总是试图征服大自然,在这种错误的观念的影响下,各种自然景观被过度改造,可供人们欣赏的自然景观已经是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城市和绿化线条。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我们同样应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尽量让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用城市空间与园林景观空间的不断转换、变化来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

3.2城市园林工程需要继承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技巧

目前来看,我国的城市园林工程还没有与传统的园林艺术设计有效结合,也未能发挥好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各种设计技巧,这和我国的城市园林艺术设计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缺乏丰富的理论支撑有着很大关系。要想实现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科学发展,相关的设计师和工作人员,就必须科学借鉴我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之中的设计技巧,创造性地利用好借景、对景、夹景等设计方式,实现我国城市园林工程和传统的园林艺术之间的有效结合。

4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对城市园林设计的启发

4.1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对城市园林工程场地选择的启发

无论是对于城市园林工程还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设计而言,场地的选择都是非常重要也会是非常基础的。如果场地的选择不合适,那么城市园林工程设计在美观方面就难以达到效果,在经费上面也可能带来很大的浪费。因此,城市园林工程在一定要注重场地的选择。城市园林工程在选址的时候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设计时场地的选择方法。首先,需要考虑城市园林工程设计完成之后服务的区域半径,其次要尽可能地适应周边的环境,和周边的环境相呼应,给人舒适的感觉。

4.2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对城市园林工程空间布置的启发

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在设计的时候对空间布局十分讲究,这也符合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点多、面小、综合要求高的特点,我们在城市园林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时候,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空间间布局手法。首先,要注重城市园林内部各种空间之间的关系,根据地形、土地资源的不同,种植不同的植被,保障各种空间之间既能够独立欣赏,组合起来也能取得很好的欣赏效果。其次,城市园林工程设计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空间的层次变化,形成多变的空间层次,这能够大大提升游人的视觉效果,游人身处其中,能够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最后是空间的对比效果,尤其是在那种规模比较小的城市园林中,可以利用反复对比的手法,如以小见大、一明一暗、或扬或抑等来转换空间、突出主要风景,达到充分表达建园思路、引发游人联想的效果。

4.3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对城市园林工程设计要素搭配的启发

城市园林工程的设计离不开设计要素,诸如山石、水体、植物、建筑、道路等,这些都是主要的设计要素,将这些设计要素合理科学地搭配在一起,能够大大提升城市园林工程的观赏效果。因此,城市园林工程需要借鉴传统园林艺术中的设计要素搭配方式,使山水相依、构筑自然、植被丰富、四季有景、景名相符。

5城市园林工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城市园林工程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未来将逐步向着各种设计风格融合的方向发展。虽然我国的城市园林设计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越性,但是长此以往,其使用功能也会逐渐下降,并且难免引起审美疲劳。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园林工程设计和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结合采用不同的设计风格,既要利用好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技巧和设计风格,也要渐渐融入不同国家城市园林设计的科学元素,以开放、包容、创新的态度丰富我们的造园思想和技巧,不断满足人们对城市园林工程日益增长的观赏需求和使用要求。

法式园林特点篇8

1.1观赏果树的特点

园林景观中对于观赏果树的应用并非直接将原生态或者是野生资源进行栽培和应用,而是在根据不同观赏果树的具体特点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选取,随后通过栽培种植、野生植物转化或者是人工育种的方式,充分发挥出其对园林景观的丰富性效果,其主要特点有以下方面:首先,观赏果树具有较长的观赏周期,春观繁花、夏观彩叶、秋冬观果实,所以其也有着较多的观赏部位。其次,不同的观赏果树的树形多异,既有矮化型、垂枝型,又有高大的乔木以及低矮的灌木,能够形成多层次的园林景观。第三,观赏果树对于土壤和气候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具有着耐寒、耐旱、耐盐碱等优势特征,比如桃花和海棠等适合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栽植。第四,观赏果树具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生长特性进行不同树形的修剪。第五,其园林造景方式较为灵活,主要有孤植、丛植、林植、列植、群植等形式,通过不同配置形式能够表现出不同的园林特色和观赏效果。

1.2观赏果树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原则

(1)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是进行观赏果树在园林景观中应用的最为重要的原则,对于不同的园林景观来说,其应进行不同观赏果树种类的选择。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应在充分立足于园林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观赏果树的自身特点进行园林景观建设。主要是应对园林光照强度、土壤含水量等因素进行重点考虑,从而选取适合重视的观赏果树树种。除了在特殊要求情况下,通常应按照园林本土的气候情况进行观赏果树的种植和栽培。

(2)多样性原则

对于多样性原则的应用也能够起到维护园林景观多样性的作用,从而利于园林景观的自身可循环发展。同一般意义上的果树种植不同,园林景观中的观赏果树重视的侧重点在与观赏效果而并非果实产量。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在条件允许并符合果树种植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进行多品种观赏果树的选取,由此才能起到更好的园林景观丰富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不同品种观赏果树之间的相互补充。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种观赏果树的花期与果实期存着着一定的时间差,通过多样性原则的应用,能够在不同的时节向人们展现出不同的花相和果实类型,在提升了观赏效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效益。

(3)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主要指在进行园林景观观赏果树选择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园林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以及地区建设规划现状,在此基础上选取便于打理且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同时根据地区经济状况以及发展建设需要选取抗病害能力较强、耐修剪且寿命相对较长的观赏果树,便于后期进行树冠的抬升或是压低,从而使其更好的与地区环境相融合。对于观赏果树来说,其也应注重栽培、管理与维护费用的降低,并减少维护和管理工作的难度,降低维护成本。

2观赏果树在园林景观中的配置形式及实施要点

2.1孤植

孤植顾名思义就是进行单株观赏果树的独立种植,对观赏果树在园林景观配置中的运用主要是为了体现其高大的独立姿态,该种方法通常情况应用于园林景观中心位置的空旷地带,其主要是作为整个园林景观的主景或者是中心标志而存在的,从而有效的突出了观赏果树的个体美。孤植果树较多的应用在园林景观的林缘、湖畔、桥头或者是门前等位置。如杨梅、枇杷树、柚子树、五味子、柑橘等都可孤植于空地或草坪之中作为景观的中心视点。

2.2群植

主要将一种或者是两种乔木作为主体,同时进行多种乔木或者是灌木的搭配处理,最终组成几十株或者是数量更多的大面积植物群体,该种观赏果树的配置形式被称之为群植。从其组成上来看,群植主要是混合成群的栽植类型,因此其更多的表现的是群体美。其与丛植有着较多的相似性,不同的是群植所采用的观赏果树的株数以及面积更大,是一种在丛植基础上进行的人工组合景观。

2.3丛植

丛植主要是将同种或者是异种的几株或者是多株植物采用不等距离且不同规则进行整体景观种植的配置形式,其是一种能够有效突出观赏果树整体美的配置方法。对于丛植方法来说,其并没有植物株数的限制以及组合方法的限制,强调的是自然美,充分符合了园林景观的配置规律。同时其在表现出了观赏果树组合美的同时,也能够展现出植物个性美的特征。虽然丛植对于种植间距和种植规则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丛植群落的设计应按照不同的设计意图以及构图法则进行,从而使整个景观色彩更为丰富。如紫叶李、碧桃、石榴、枇杷、莲雾、柚子树等。

2.4列植

列植更多的是在广场边缘或者是居住区构筑物前以及围墙边缘所采用的将植物成单行或者是多行排列种植的配置形式,其要求观赏果树相互之间有着相等的距离,其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主要是可以将其用作隔离空间或者是其他园林景物背景,从而形成树屏。所以其在园林景观中更多的应用在水池、道路或者是其他构筑物周围,同时也起到了勾勒园林景观以及显示导向的作用。同时,观赏果树列植方法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还能起到相应的营造地域风情的作用。例如将椰子树作为园林中的行道树,能够有效的营造出独特的南国风情。同时观赏果树有些具有很好的遮荫效果,种于庭院中既可营造悠闲安逸的氛围,又可收获清香果实,也为园林景观营造双倍的美丽。如芒果、枇杷、银杏、橄榄、杨桃等。

2.5林植

法式园林特点篇9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关于美的思辩,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思维模式等的不同,历史上各个文明体系与当今世界的各个民族都有着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而古今中外众多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更是见仁见智。因而,当人们把各异的审美方式应用到实际的造园活动中时,也就必然产生出各种形式、风格大相径庭的园林。而作为园林艺术所根植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园林所在地的地理、气候、生物等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上也各呈异趣的差别更使几大园林体系在诞生时,就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东方、伊斯兰、欧洲这三大体系,每一个体系都对周边民族、国家和整个人类文明有关环境的认识、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关于它们之间异同的比较正是当今景观园林界所关注的课题。

一、传统园林体系概述

这里所讨论的中国、日本和意大利三种造园风格中,前两者属于东方体系,意大利属于欧洲体系,但由于欧洲体系的形成受伊斯兰体系的影响很大,意大利风格作为近代欧洲园林的鼻祖,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效果尤其明显,所以有必要先就三大体系做一个初步的概述。

1、古代西亚体系和伊斯兰体系:

西方的造园起自于西亚的古代波斯,即古波斯所称的“天国乐园”。这种造园的特点是用纵横轴线把平地分作四块,形成方形的“田字”,在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中心喷水池,中心水池的水通过十字水渠来灌溉周围的植株。这样的布局是由于西亚的气候干燥,干旱与沙漠的环境使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庭院里经营一小块绿洲。在波斯人的心目中,水和绿荫对于身处万倾黄沙中的他们显得特别珍贵,认为天堂(即后来基督教所说的伊甸园)就是一个大花园,里面有潺潺流水,绿树鲜花。在古代西亚的园林中,那个交叉处的中心喷水池就象征着天堂,后来水的作用又得到不断的发挥,由单一的中心水池演变为各种明渠暗沟与喷泉,这种水法的运用后来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各国的园林。不过,最初的西亚园林影响范围主要还是在叙利亚、两河流域、埃及以及后的所有伊斯兰地区。而目前最完整继承并保留其手法的也就是伊斯兰体系。

2、西方古典体系和现代体系:

古希腊于西元前5世纪逐渐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正的柱廊园。随后希腊的园林为古罗马所继承,他们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而且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几何刑的花坛以及由整形常绿灌木形成的迷宫。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园林出现新的飞跃。以往的蔬菜园及城堡里的小块绿地变成了大规模的别墅庄园。园内一切都突出表现人工安排,布局规划方整端正,充分显示出人类征服自然的成就与豪情壮志。到法国的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时代,随着1661年凡尔赛宫的开始兴建,这种几何的欧洲古典园林达到了它辉煌的高峰。在这一时期乃至随后的数百年内,欧洲大陆上从维也纳到柏林,从彼得堡到枫丹白露,到处都可见到这些闪现着王家与皇室荣耀的灿烂光辉的园林,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在其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此后,受东方园林的影响,欧洲园林中出现了以英国自然风致园与图画园为代表的偏向自然风物的园林,这种园林发展到现在,就成为当代美国新园林。

3、东方体系: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不过那时的园林基本上还处于圈地时期直到秦始皇营造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依然如此,而且园林的使用功能中还始终含有一条供天子和诸侯狩猎之用。这种情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才有所改变。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和玄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关注自然,模仿自然,从而开创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做法。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各种艺术文化成就纷纷涌现,园林艺术在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在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的修建。王维的诗画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对于意境的追求是其重要特色,这座与自然山水风景结合的宅院也贯彻了这一思想。到北宋,抽象自然和象征自然在园林建筑中日益明显,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从宋至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其间名园举不胜举,单在苏州一地,就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一系列经典作品。此间东方园林对自然的模仿手法还传到西方,对欧洲园林的发展和现代园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东西方两种园林风格的比较

从上面对三大园林体系形成的叙述中,可以看到欧洲和伊斯兰体系之间存在着同源的关系,即都始自于对古代西亚造园方法的模仿。只不过伊斯兰体系是在古巴比伦故土上发展,和其所模仿的原型有着同样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对沙漠中珍贵的水源和植物的运用,所以对古西亚流派的手法保存得比较完整,而其视水如金的水法处理也是其最大的特色。当然当这一体系随着伊斯兰教的扩展而进入南亚次大陆后,因为这里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再加上古印度文明深厚本土文化底蕴的影响,使传统的西亚派水法有了重大的改变而产生了伊斯兰体系的一个特异支派。这里的园林不再使用谨慎保护水流的渠道和堤岸,不再只有狭窄的溪流潺潺和低矮的喷泉点点,而开始呈现河道横行和跌水纵流的景象,在泰姬陵前还有较为广阔的静水,植物的运用也向郁郁葱葱的方向发展,不过那种十字规划水道的基本法则还是保留下来。而有趣的是欧洲在学习古西亚法式时对其所进行的改造与印度对传统伊斯兰手法的变更有很大相似性。欧洲的水源也很丰富,植被更是繁茂,所以这里的造园同样屏弃了节约性用水的水法,而只使用了模仿伊甸的四条水路分割法则。有赖于植物的丰富,后来欧洲又用大量的几何植栽来加强了这种分割,并以这种矩形分划为基础,衍生出一整套几何造园的理论,而水法的运用也日趋宏大,与伊斯兰体系已是大异其趣。但是尽管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这两者之间无论是源流还是具体的手法上都有着很多的共同点。而与其所对立的东方体系则是完全自我生长和发展的另一套理论,从其审美基础、所生长的文化土壤到具体的理水、堆山、用树和园林建筑都有着判若云泥的差别。所以意大利园林风格与中国、日本园林的最大和最根本的不同就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体系的不同,而比较的重点也应先放在东西方两种对景观的处理模式的比较上。

1、东方风格:

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叠山要造成嵯峨如泰山雄峰的气势,造水要达到浩汤似河湖的韵致。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扑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仿造自然,但又不能过分矫揉造作。在这样的园林中,可以达到“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境界,追求的是“抱琴看鹤去,枕面待之归”的生活以及“野坐苔生席,高眠挂竹衣”的趣味。东方园林的石有情,水有情,花木也有情味意趣。窗外路出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山涧古树几株,修竹一丛,乃是模拟枯木竹石图。东方园林妙在含蓄和掩藏,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东方园林精在曲折幽深,小中见大,因而有“遥知杨柳是门外,似隔芙蓉无路通”。

2、西方风格:

西方园林则表现为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从古希腊哲学家就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修剪成规整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18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园林景观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展现。从希腊古罗马的庄园别墅,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台地园,再到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在规划设计中都有一个完整的中轴系统。海神、农神、酒神、花神、阿波罗、丘比特、维纳斯以及山林水泽等到华丽的雕塑喷泉,放置在轴线交点的广场上,园林艺术主题是有神论的“人体美”。宽阔的中央大道,含有雕塑的喷泉水池,修剪成几何形体的绿篱,大片开阔平坦的草坪,树木成行列栽植。地形、水池、瀑布、喷泉的造型都是人工几何形体,全园景观是一幅“人工图案装饰画”。西方古典园林的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造园中的建筑、草坪、树木无不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和完美,就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整个天体与宇宙就是一种和谐,一种数。”西方园林讲求的是一览无余,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东方园林基本上是写意的、直观的,重自然、重情感、重想象、重联想,重“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韵味;而西方园林基本上则是写实的、理性的、客观的,重图形、重人工、重秩序、重规律,以一种天生的对理性思考的崇尚而把园林也纳入到严谨、认真、仔细的科学范畴。

具体再来看一些例子:

西方的古典园林最为代表的当然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大花园,那种华丽与壮阔的美正来自于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与不羁,正如作家刘心武笔下所描绘的:“那花园布局特点是简洁而豪放的,与宫殿垂直的中轴线上形成三次平面的下跌,每个宽阔坦实的平面上都主要由两种景观组成。一种是极其巨大、规整的水池,周围有众多的铜塑和喷泉;一种是栽种并修剪成异常整齐的几何图形的常绿灌木,而这种景观又以其中的中轴线一望无际和两侧绿篱花囿的严格对称夺人心魄……”。

东方园林可以以中国江南文人园的造园理论和法式为例。凡是园林创造中有利于体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各种景物,都是造园的物质要素,不仅有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有峰峦岩崖及溪瀑湖海,有亭台楼阁,水榭山馆等各种建筑;还包括各种有利于构成园景的皓月、朝阳、晚霞、雨露等气候气象因素,以及与园林内容和形式和谐的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品。在这众多的造园要素中,最基本的是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与建筑三类。

山在东方园林中是用能与稳定的象征,常有“山骨”之称。水在园林里则是象征智慧和廉洁。

花木在园林中最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有些花木还被赋予特殊含义。花木的培植要自然并讲究已经,同时注意保持古树和植被。

东方园林要求“曲径通幽”,因而建筑需要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泊相对,景色绝佳

在造园设计时,除了重视上述三点外,还要考虑对景和借景、楹联匾额以及风声、水声、钟鼓声、花香、草香、泥土香等多种媒介的参加。只要用心,碧空万里、峭壁千仞、明月繁星、春江渔火都可以成为赏心悦目的景物。

三、意大利园林的特点及其与东方园林的具体比较

大体上说来,意大利风格与中国、日本风格的差异在以上的比较中都可以看的比较清楚了。但最为欧洲体系的一个分支,意大利风格还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还存在着和向来被视为欧洲古典园林典范和代表的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明显不同的特点。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的亚平宁半岛上,境内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80%。意大利的地中海气候与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明显的差异。这里夏季在各地平原上既闷且热,而在山丘上,哪怕只有几十米的高度就令人感到迥然不同,白天有凉爽的海风,晚上有来自山林的冷空气,正是这样的地形和气候特征造就了意大利独特的台地园。

意大利是罗马帝国的本土,当中世纪结束时,意大利人对帝国往昔的辉煌仍然记忆忧新,而各种古罗马以及在意大利也是随处可见。古代的古典主义于是成为文艺复兴园林艺术的源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向往罗马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富豪权贵纷纷在风景秀丽的地区建立自己的别墅庄园。由于这些庄园一般都建在丘陵或山坡上,为便于活动,就采用了连续的台面布局,也就成为台地园的雏形。在以后的发展中,意大利造园家们在起伏的地形上创造出非常动人的景观效果。这些园林的构图由于受地形的限制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形决定了园林中一些重要轴线的分布,规定了台地的设置,花坛的位置和大小以及坡道的形状等。建筑物的位置安排也要考虑其与台地之间的关系。因此台地园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是将平面与里面结合起来考虑的。台地园的平面一般都是严整对成的,建筑常位于中轴线上,有时也位于庭院的横轴上,或分设在中轴的两侧。由于一般庄园的面积都不很大,又多设在风景优美的郊外,因此为开阔视野、扩大空间而借景园外是其常用的手法。这一点是东西方所共同重视的。在中国的造园中,这种离子举不胜举,如颐和园借玉泉山塔和佛香阁形成对景,在江南私家小园中由于面积狭小,这类手法就更多。不过中国在借景时往往会利用窗框、门框而做成框景的形式以增添画意。在总体布局上,意大利台地园往往是由下而上,逐步引人入胜,展开一各个景点,最后登高远眺,不仅全园景色尽收眼底,而且周围的田野、山林、城市面貌均可展现眼前,而给人以贴近大自然的亲切感。逐步的渐入佳境是东方园林的传统手法,但与意大利不同的是东方式的展开乃是基于散点透视的卷轴画式的步移景换,而意大利虽然也是展开,却是颗粒性的分个呈现,所追求的仍是定点式的特定位置的欣赏,而其欣赏的顶点在于位处峰顶的鸟瞰,这在东方园林中是极少的,这可能与东方文化的内敛性格有关。

在关于园林和建筑之间关系的处理上,意大利开欧洲体系把园林视为宅邸室外延伸部分理论的先河,这一理论也成为欧洲园林几何构成形式的生长基点。另外中轴线的设置也是意大利园林对欧洲体系的一大贡献。虽然早在希腊罗马时代,中轴线已经开始出现,其最早还可以上溯到西亚的中心水道,但意大利台地园中的中轴却以山体为依托,贯穿数个台面,经历几个高差而形成跌水,完全摆脱了西亚式平淡的涓涓细流,而开始显现出欧洲体系椰油的宏伟壮阔气势。而且庄园的轴线有些已不止一两条,而是几条轴线或垂直相交,或平行并列,甚至还有呈放射状排列的,这些都是从前所没有的新手法。东方的园林当然到是不用轴线的,但也有一些例外,如避暑山庄的宫殿区部分和靠近宫殿区的园林前区,圆明园的大宫门口还模仿九州的形式也形成一条大致的轴线,而颐和园万寿山上的建筑布置由于里面意象很强,其轴线意味也就更加明显,至于紫禁城中御花园的构图则几乎是沿着整个皇城的大中轴布置的。这些园林无一例外都是北方的皇家园林,江南园林的小尺度中决不会有这种情况,这不仅有规模的因素,主要还是中国传统的礼教和封建皇权的威严要求所决定的。欧洲体系中典型的水法也是从台地园开始的。水因为可以使空气湿润,从而在意大利园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位处台地,意大利园林的水景在不断的跌落中往往能形成辽远的空间感和丰富的层次感。在台地园的顶层常设贮水池,有时以洞府的形式作为水的源泉,洞中有雕像或布置成岩石溪泉而具有真实感,并增添些须的山野情趣。沿斜坡可形成水阶梯,在地势陡峭,落差大的地方则形成汹涌的瀑布。在不同的台层交界处可以有溢流、壁泉等多种形式。在下层台地上,利用水位差可形成喷泉,或与雕塑结合,或形成各种优美的喷水图案和花纹,后来在喷水技巧上大做文章,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印象效果的水景,此外还有种种取悦游人的魔术喷泉。低层台地也可汇集众水形成平静的水池,或成为宽广的运河。设计者会十分注意水池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之有良好的比例和适宜的尺度。至于喷泉与背景的色彩、明暗方面的对比也都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关于主体景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东方体系也是很重视的,但东方的做法是以融合得了无痕迹为上乘,而非以背景衬托主体的静物写生式构图。

综合看来,意大利台地园作为欧洲体系的一个分支和其滥觞之所在,无疑也是以规整布置为主,与东方体系的模仿自然迥异其趣,但应该注意的是意大利台地园并不完全排斥自然:首先,其结合地形的设计思路就有明显贴合自然的意味,当然,东方园林自然式的地形处理方法决不会像意大利那样去将山坡切成几个台面,但利用地形来创造合适的景观还是两者所共有的思考方式,何况东方园林所处理的大都是些小山,甚至完全违反自然原理地纯用湖石堆山,比之于意大利的台地切山,谁更自然也还未有定论;其次,意大利台地园虽有中轴线的存在,但它在轴线两侧使用了退晕的手法,而使园景由人工逐渐过渡到自然,这令人想到颐和园也有同样的做法;另外,在植物的使用上,意大利台地园也少用几何式的修剪,而整个庄园的背景更是往往呈现自然的植被,确实有回归自然的意味,而东方体系的自然相比则带有了更多的象征性,至于日本的枯山水则直接放弃了真实的自然而完全去追求宗教哲学上的一个抽象概念了。

四、中日园林的比较

相对于意大利台地园来说,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因为同属东方体系,其间的差别自然要小一些,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气候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以下就环境、类型、思想和手法等方面对中国、日本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分别进行探讨。

1、环境的不同:

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和海岛的差别。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近来日本又有学人提出森林文化的说法,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

东南为海,西北为山的中国,山地多,平原少。以山和水为骨架的格局最直接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其次,在山水平衡上,中国园林表现为山多水少,平地多水面少。山水本质的意义中,中国园林水景取象是讲和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山景中,园池以外的是以中国本土的山峦为母题,园池以内的则是以海外三神山为蓝本,而以园林的西北为山东南为水的布局,本质上是对中国地形的模仿。此外,园林中除了山水的创造,还有路创造,即所谓路以曲为美,以幽为上的原则。

漂浮于海洋中的岛国日本,陆地面积狭小,岛上山地多平原少,丘陵占国土面积的4/5。与中国相似的陆地环境,加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园林也选择了以山水为骨干的形式,但由于日本国土四面环海的海洋性,而使日本园林在以后的发展中朝向海岛型、海洋型、水路型发展。日本园林的山取象于富士山和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屿及其周围四千多个小岛。总体上看,日本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如果说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园林山水性质的不同,那么气候差异则决定了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中国北方寒冷,园林建筑以防寒为主而形成端庄厚重的风格,江南气候宜人,需要更多的通风和采光措施,所以园林建筑小巧玲珑。在树木方面,中国土地开发早,破坏较重,恢复较慢,加上大陆性季风气候,茂密森林不多,所以中国园林树木不多。

同处北温带的日本却是温暖的海洋性气候,温度较高,雨量充沛,自然式和整形式植物成为园林的主景,且连苔藓和蕨类也成为同等重要的主景,植物形式的多样化远胜于中国园林,与中国园林以建筑为主景明显不同。而日本自己的园林建筑被称为是夏天的建筑:不用实墙,而用拉门和拉窗分隔,夏天可以全部拉开,室内外连通为一个大空间,园林的围合多用植物性材料,桥也用木桥,而不是中国的园墙有用砖石砌成的实心墙,园桥也用石拱桥。

2、类型的比较:

中日两国的古典园林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三类。中国皇家园林的指导思想一直是在为皇室提供宴游狩猎的场所时不忘体现帝王的威严和登记的森严,故而显出庄重、典雅、气派、大方、华贵等特点,具体表现为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有一定的轴线和对称,建筑呈现出北方风格,整体富丽堂皇,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中国的私家园林则以诸多江南园林为代表,其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而是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三教合一的特征,在手法上,园林成为建筑群体轴线的延伸和附属。日本皇家园林在起自鸟时代,奈良上和平安时代的作品以轴线式和中心式为主,在桃山江护时代达到顶峰,作品有京都的桂离宫、仙洞御所、修学院离宫、京都御所庭院四大名园。日本即使皇家园林的手法也都是小山小水、茅茨草屋、不施粉黛、树多屋少、伏式置石、土桥平桥,且规模较小。由于自镰仓时代到江护时代近千年中日本都是由将决执政,故日本的私园以武家园林为主,与中国的文人园有别,其特点是园林面积大,建筑体量大,彩画多,立石规模也大,园林整体开阔舒朗,再规模和装饰上都胜过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日本的宗教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的气氛和形象在手法上有非常独特的枯山水庭院,而神社园林则以建筑为主,庭前的一片白沙映衬出分外的神圣与神秘。

3、造园手法的差异:

东方园林从来都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但却恰恰在为表现天人关系的各种造园手法上,体现出中日园林在思想追求上的诸多不同。中国园林建筑多,体量大,表明人力的伟大,日本园林建筑少,体量小,表明人力的弱小。中国园林装饰华丽,建筑的群体组合,讲究联系和紧凑的布局,表明工艺上的人巧,日本园林则极力尊重自然造化的天巧。中国园林与外界一般都用较实较重较厚的墙隔开,表明人与自然的平等和独立,日本园林较少用围墙,即使用,也以虚和薄为特色,表明人与自然的亲近。在山水方面,中国园林的假山高大、硬朗,水域开阔,人工味较浓,日本园林则无论山水尺度都偏小,一般都用覆盖草皮的土山,而不用假山,水域也更接近自然溪流沼泽,人工味较淡。中国园林属于山性,有着坚定、刚强和永恒的特点,日本则属于水性,具有水的可塑性、柔软性和稍纵即逝的易变性。在植物方面,中国园林的绿化少且多用高大浓荫的乔木、灌木都表现出中国人的高傲和自信,而日本的大量绿化和用低级植物及草地的方法则显出日本人的比较谦虚和谨慎。写意山水园是以山水为骨骼,以诗情画意为表现的园林形式,文人建筑山水园则在前者的基础上突出了建筑的成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典园林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于人的成分,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越到后期人工味越重,把诗词歌赋、文联匾对、亭台楼阁和廊榭宫馆过分的夸大,以至于江南园林已略显拥挤,至于乾隆花园还要加上大量精雕细刻的细部和眩目夺人的彩绘,更显得拥堵,另外堆山上也片面强调太湖石的瘦、皱、漏、透而不免绮巧过余而无天然雅趣。而日本园林则偏重于自然的成分,如枯石、枯水、草坡、苔藓等,越到后来,园林景观甚至只用一石一木即能点题,例如茶庭和坪庭,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天性,其游览以远观事物外表,坐思事理内在,不重于直接交流,而重于心与心的天人对话而不像中国园林的这种对话体现为人与自然的面对面。

4、思想与文化背景的比较:

法式园林特点篇10

摘要起因于工业革命的上个世纪初西方建筑风格的转变,从建筑史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一种伟大的变革。但对于园林来说,现代主义并没有很强的革命性。因为,几千年来,造园的材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虽然现代技术和现代材料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园林建造的手段,但对于大多数的西方园林来说,植物占主导的特点并没有改变,因此用植物塑造空间的基本思想也就延续了。现代主义对于园林的影响,最核心的,在于空间形态和构图园林的不同。而几乎所有的古典要素,在现代园林中都可以继续使用,那么对这些要素的运用方式的借鉴也是自然的事情,尤其是勒•诺特尔曾经创造了那样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语言。

关键词雪铁龙公园勒•诺特尔法国

一、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

1.轴线

轴线是勒•诺特尔式园林的灵魂,是展现其伟大风格的最佳手段。轴线是整个构图的中枢,反映了“古典主义”艺术追求构图的统一性,反映了绝对君权的政治理想。在勒•诺特尔式园林中,轴线是一条视觉的轴线,是一条跌宕起伏的景观线,是一条连接城市和森林原野的纽带。

2.花坛

勒•诺特尔园林中,花坛是园林的装饰性要素,一般布置在宫殿前的平台上,从宫殿的楼上俯瞰,花坛色彩凝重,外廊规整,统一在全园的整个构图中,显得庄重大方。刺绣花坛便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形式。

3.丛林园林荫路

丛林园是勒•诺特尔园林中的重要部分,隐藏在其轴线明确的构图中,不同于轴线上规整的花坛,丛林园是勒•诺特尔园林体现其自然属性的一面,与轴线空间形成了明与暗,动与静的对比。

4.绿毯

绿毯指一条长条矩形的平整草地,常常位于轴线上,在宽阔的林荫路的中间,作为延长透视线的一种手段。绿毯大多数处在斜坡上,将轴线一直引到坡顶,消失于天空和森林之间,具有优美的透视效果。

5.运河

运河是中轴线的延续,扩大了空间,长长地笔直的岸线伸向远方,水面反射着天光,使透视线消失在你水天交界处,产生无限深远的感觉。同时,运河也是道路迂回转折之处,横向或者十字形的水渠切断了中轴的道路,给参观者另一种空间感觉的享受。

二、雪铁龙公园

雪铁龙公同的设计方案.于1985年由巴黎市市政府通过组织设计竞赛方式而最终产生的。两个设计组提交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并列获奖。最终出现了由两个组设计组实施一座公园的少见现象,并因此而备受人们关注:吉尔•克莱芒与其合作者建筑师帕特里克•贝尔热作为其中一方.负责雪铁龙公园的北半部设,风景园林师则作为另一方,负责雪铁龙公园的南半部设计。整个雪铁龙公园以一条呈对角线的斜轴将其一分为二,在构图和寓意上都呈现出对应的格局.吉尔•克莱芒与其合作者建筑师patrickBerge设计包括白色园、2个大温室、运动园和系列花园,在植物的设计上可以说的匠心独运。

alainprovost与其合作者建筑师让保罗-维吉埃设计包括黑色园、中心草坪、大水渠和水渠边若干个小建筑,其设计在构图和几何关系上结合得很好。

1.硬朗的线条和自然式植物景观的结合

公园的线条很硬朗,具有规则式的美感,具现代感,但这并不意味着着雪铁龙公园就缺乏自然式的美。吉尔•克莱芒的设计手法和动态花园的设计理念正好弥补了这一点,雪铁龙公园中有一个主题花园叫动态花园,它由野生草本植物精心配置而成克莱芒并非刻意地去养护管理那些野生植物,而是接受它们并给它们定向,使其优势得以发挥,从而营造出优美独特的园林景观。

2.系列花园

克莱芒在北部修建的六个系列花园,每一个均围绕金属色泽和变形的结合进行组织设计。例如.在红色花园,当枫树、卫矛属、荚莲属的植物叶子在秋季变红的时候.铁器会同斑斑锈迹、火焰与秋天交相辉映,给这里的常客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3.主广场

从主广场即可俯瞰莱茵河。莱茵河畔,新铁路高架桥上修建了拱顶,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天际线。雪铁龙公园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一个罕见的大型绿色开放空间以及一个美丽的城市节点,可以终年带给周边地区人们以极大的乐趣。

4.中央绿毯

绿毯指一条长条矩形的平整草地,常常位于轴线上,在宽阔的林荫路的中间,作为延长透视线的一种手段。绿毯大多数处在斜坡上,将轴线一直引到坡顶,消失于天空和森林之间,具有优美的透视效果。中央绿毯在借鉴了法国勒•诺特尔园林中平整开阔的特点,同时,也添加了许多新的元素。

贯穿小径:一条斜向的小径不仅在构图上打破了绿毯过于单调的气氛,也提供了一条交通的引导线,一个地标,可以让参观者方便的确定自己在园中的位置。

四周的水渠:四周平静的水渠与草地东北边的大水渠交相呼应,同样也具有法国勒•诺特尔园林的特点。周围的水渠不断流淌清亮的泉水给予了在绿毯中参观者清爽的视觉和触觉体验。

散点式种植的乔木:散点种植的乔木起到了占领空间的作用,两三棵丛植的乔木投影在绿毯上的树荫可以作为人们讨论和聚会的场所。充满了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任国岩.巴黎雪铁龙公园及其社区改造规划介绍.国外城市规划.2004(05).

[2]朱建宁,李学伟.法国当今风景园林设计旗手吉尔•克莱芒作品选取登.中国园林.2003(08).

[3]王向荣,林箐.拉•维莱特公园与雪铁龙公园及其启示.中国园林.1997(02).

[4]林箐,王向荣.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园艺花园.风景园林.2007(03).

[5]朱建宁.探索未来的城市公园――拉•维莱特公园.中国园林.1999(02).

[6]玛星琳•克莱曼斯现代巴黎景观设计.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