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4:58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篇1

【关键词】信息化;项目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流程;编码

【中图分类号】te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147-02

引言:2003年11月,建设部下发《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后,几年来,我国工程总承包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型骨干施工企业已经把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其他施工企业也都积极行动起来,从原来的购买工具软件、财务软件、预算软件、成本软件到开始上办公自动化系统、经营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而且不少企业还建立了内部网、外部网、企业门户网站,各类网络的覆盖率和业务应用范围加大,已支持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核心业务。

1、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国内许多大型施工企业在信息化理念、项目管理水平,特别是信息化管理手段方面,与国外大型承包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许多领导对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存在偏见,认为项目管理信息化就是购买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及项目管理软件;而且在企业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培训等方面不愿意花过多的时间和费用。

(2)部分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是被动的,为了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任务或仅仅做一些形象工程。另一种极端则是希望信息化能马上见效,或短期内解决企业所碰到的问题。

(3)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是管理信息化,而不是单纯的数据处理计算机化,只有高水平的顾问团队,才能深刻理解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企业管理流程,并将信息化手段融入其中,真正让管理人员与信息系统组成密不可分的人—机系统,这样才是真正的信息化。

(4)目前,我国涉足建筑领域信息化的软件公司大多是开发工具软件出身,对企业级项目管理流程及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熟悉,往往只靠几个月的需求调查,就开始给施工企业“量身订做”。这样不仅影响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甚至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打击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心。因此,只有先通过管理咨询对企业进行全方位诊断,进行流程优化,并制定科学的分步实施方案,才能对症下药。

(5)信息化的价值在于应用,要制定企业信息制度,制定企业信息化标准,培养员工按程序、按规定工作的习惯。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采集、信息交流,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共享性,并通过提高信息化的实际效果促进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改进。

2、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

(1)决策正确是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目前的企业信息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技术的重要性,由单纯的技术专家或技术厂商为主导,而技术人员又缺乏施工企业管理及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需求分析和项目规划实施的广度、深度、力度不了解;同时,施工企业方面又缺乏必要的、系统的信息化知识和判断力,在与信息化技术提供方的博弈中常常处于弱势,导致盲目听从技术提供方的游说,仓促上马信息化项目,陷入“信息化黑洞”,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了纯技术问题,造成技术含量很高,但不适用的结果。这是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聘请既懂施工企业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士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咨询服务,以降低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信息化建设失败的概率。

(2)现在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系统不符合项目管理的要求,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开发基于网络平台的多项目的管理系统或企业级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将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纳入企业管理系统中通盘考虑,否则信息化建设就与实际的项目管理分离,成了“两张皮”。

(3)成功的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体系。因此,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要构建科学、规范化的项目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管理组织设置、项目管理组织职能分解、项目管理工作流程、项目管理信息流程、项目管理规章制度等的规范化、科学化。

(4)施工企业总经理重视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施工企业的总经理对信息化建设不重视,那么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可能成功。因此,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实行“—把手”负责制,由企业的总经理挂帅,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并设立信息主管,由专门、专人具体负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能在每年的企业预算中规划出专项资金,以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需要。

(5)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化问题已是阻碍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与效率的主要因素,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标准。因此,在施工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必须要重视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和标准化工作,重视技术和管理资源的积累以及规范化,重点要将材料编码、wBS编码、费用编码、文件编码、价格库、文档结构、文档分发矩阵、文档控制流程等一系列对大型集成应用系统有关键影响的基础工作落到实处,从而解决企业和项目的信息交换标准问题。

(6)要注意信息系统的安全机制设计,加大对安全防范的投入。如果企业关键数据和信息泄露出去,对处于激烈竞争中的施工企业无疑会是致命打击。另外,还要注意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可靠性达不到要求,会给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极大的冲击,甚至会使工作瘫痪,特别是信息化应用达到一定阶段后,企业及项目会对信息系统产生较大的依赖性。如果初期信息安全设计不充分,将会留下许多后患。

(7)要做好信息化工作,最好找一家大的、有信誉、负责任并有一定行业经验的软件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将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和企业管理的升级。这就要求软件企业本身要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能够长期地为企业提供维护及升级服务。与此同时,信息化的关键是人的信息化,软件公司的实施能力与培训能力更是至关重要,用户的使用是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要培训企业的学习能力,培养员工对系统的认同感。

3、结束语

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从总体上来说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场施工企业管理模式的革命,是深层次的企业内部变革,涉及企业内部的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企业组织机构和职能的重新调整,还涉及到企业管理体制和组织文化方面的改进。因此,在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要重塑企业的管理流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创造出保证信息化建设成功的企业环境。

参考文献

[1]高水娟.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2008年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通信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促进着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奋进,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理念深入到各行各业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让行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将其应用到国有企业中则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气息。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已经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其业务的深度也实现了高度融合,进入到一体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针对业务增长的需要,结合项目数量增多的现状,信息化集成共享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国有企业亟待需要通过信息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提升其整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其管理能力的提升。因此,相关人员应当积极探索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对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一体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最佳的方式和途径促进国有企业信息化发展升入到新的高度。

一、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管理一般是遵循传统的信息化部门进行管理,由信息部门指导进行统一的领导、规划、执行标准,以及相关的经济统一建设。总部信息化部门通过建立项目管理中心对建设工程进行全面的管理控制。一般执行过程都会安排给总部信息化公司下属的通信专业公司予以完成,比如总部数据中心的软硬件采购项目,项目的下达由总部信息化部门开展,传达给通信专业公司后,总部信息化部门只负责监督管理的工作,执行方则是通信专业公司。随着大型电力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公司的信息系统也正在向一体化方向转变,公司的信息建设系统进一步向总部集中。比如,国家电网集团公司在十一五期间,加强公司内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使得建设项目的投资比率大大增加,这种情况下,能够极大地发挥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信息化项目的参与度和执行力。

二、信息一体化建设管理内容

1.明确组织职责

明确岗位职责是指通过具体的组织架构,进行责任分工。组织架构分为企业总部管理层面、通信公司管理层面以及地区通信公司管理层面三个层次。相关部门主要由各级通信专业主管部门、各级通信工程项目主管部门以及通信工程建设相关的集体企业和施工、设计、监理单位组成。责任分工是指将工程分配给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再细分到各个岗位上,通过细化职责,做到统筹管理。通信专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设计方案的审查,建设通信工程的指导以及重大活动的组织,从而保障还未完工的工程能够更好验收。其他分布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专业通信公司进行对施工现场建设管理工作。

2.深化角色定位

深化通信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各阶段的角色定位可以为各个阶段施工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角色定位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主要是:可研阶段、初设阶段、采购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后评估阶段。可研阶段、初设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后评估阶段对应的归口部门为总部项目主管部门。采购阶段的归口部门为总部物资主管部门。当然这些工作的有效进行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协作。做好每个阶段的角色定位有助于工作的更好开展,能够让各个部门的工作进程彼此之间更好的互相配合,推动工作更好的开展。

3.确定阶段成果

确定通信工程可研、初设、物资采购、工程实施、验收及后评估等各阶段管理工作成果,以及相应的责任部门,为确认各阶段工作完成情况提供有力支撑。下面列举出一些阶段的成果。可研阶段的核心成果为《可研报告模板》、《可研报告》;初设阶段的核心工作成果为《招标文件模板》、《中标通知书》、《初设方案》、《初设方案评审意见》等;采购阶段核心工作成果有《采购文件模板》、《技术规范书》、《采购文件》、《采购合同》等;施工阶段的核心工作成果有《施工图审查意见》、《施工方案》、《施工现场管控记录》、《预验收意见》等;验收阶段的核心成果有《验收报告》等;后评估阶段的核心工作结果有《工程总结报告》、《功成后评估意见》等。

三、信息一体化建设管理措施

1.建立工作管理机制

为保障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顺利的开展,需要在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过程中建立有关的工作管理机制。建立工作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建立相关部门组织,组织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安全委员,成立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明确的分配工作职责,按照专业公司、省公司、设计部门、施工部门、监理部门等进行分工,按照完成项目的目标制定计划,成立配套的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从而可以更好的部署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要求,还能够监督和检查整个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各项安全工作,组织安全质量管控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的职责还有协调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等。第二,联合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业主项目部。联合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业主项目部是指通信息通信公司组织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业主项目部,还需要省级通信公司的组织。此项目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是对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工期、投资控制严格控制,以及对特高压配套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现场建设管理工作,还有需要将部分业主项目部的员工分配到现场进行现场管理工作。第三,联合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预验收工作组。联合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预验收工作组是指通信公司通过组织相关部门、省级通信公司成立的国有企业信息工程预验收工作组。国有企业信息工程预验收工作组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对特高压配套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验收工作严格把关,配合开展竣工验收工作。

2.建设制度标准体系

建设制度标准体系是指通过专业的管理制度对国有企业信息工程进行管理,这种专业的管理制度要遵循一定的标准。通信专业管理制度按照标准体系建立出三种制度等级,一级制度是顶层的管理制度,二级制度是覆盖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环节的制度,三级制度是相关实施细则和指导原则的制度。顶层的管理制度为各归口部门的有关项目立项、计划、采购管理等通信专业性不强的管理制度。二级制度是跟通信技术管理有关的工程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评价的全过程。三级制度是根据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特点对其进行相关的指导,还有对有关组网架构、互联互通、资源命名、地址(号码)分配等方面的完善。在国有企业信息工程技术标准方面,通过梳理网络工程建设各个细节,制定出一套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标准。国有企业信息工程技术标准要求建设出门类齐全、分类科学、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标准,而且能够作为今后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的主要依据。最后建设制度标准体系的实施,规范了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提高了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质量。

3.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人才作为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中的基础,随着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快速发展,一体化建设高品质,高效率国有企业信息工程越来越需要更多专业的人才。而且随着大型电力系统下高压工程发展迅速,工程建设规模也逐年增高,许多工程项目都要求具有较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来完成建设任务,因此,建设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对于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有重要的作用。这样的人才队伍设置应该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保障有力,而且在选拔人才以及培养人才时注重人才的基本素养。建立一个选拔标准,通过选拔标准选出的人才能够明确通信建设工程的核心,人才选拔后就是对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系统正规的培训提高人才在国有企业信息工程方面的能力水平。然后适当的对人才进行激励,通过企业文化激励和薪酬激励的方式促进人才在国有企业信息工程方面有大的发展。必要时还需要对其进行科研投资,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培养出能力更强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人才。在维护人才队伍方面,可以再通信建设公司内部建立起一个人才交流站,通过内部的交流,使人才互相取长补短,不断充实自己,这样对通信建设公司而言还能够提高人才的利用率,还可以发展更多的全面性的人才。这样为以后的公司内调动和今生提供了基础,为建设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强化信息平台建设

强化信息平台建设是指对信息化水平进行项目管控工具的完善、模块研发的优化。最重大型的电力企业对项目管理水平要求逐年增高,对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也成为了紧要任务,只有构建信息化平台才能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支撑得以建立,才能实现计划的随时转变,以及成本的核算制定的完善等工作。因此,强化强化信息平台建设能够为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提供有力支柱。在此平台构建中,要将立项、合同签订、物资/服务采购、过程管控到验收的整个过程囊括其中,事项项目管控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让管理层能够从信息化平台中随时了解物料的采购、中标跟踪、回款确认、应付应收账款明细,以及风险的分析,命令的下达等等内容,真正让科技进入到国有企业的每一个“缝隙”之中。

四、结语

国有企业是我国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国家企业整体水平的拉升,有助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相关人员要积极探索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式,让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新的气息,信息深入到国有企业的发展中来,促进国有企业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让信息化建设帮助国有企业晋升到新的水平高度。

参考文献:

[1]曹锋.抽蓄电站工程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广东科技,2014,24:92+87.

[2]张巍.建立建设工程市场质量安全一体化监管平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湖北省建设工程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建设为例[J].工程质量,2015,04:20-24.

[3]吕俐.信息化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一体化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经验谈[J].中国勘察设计,2014,05:62-65.

[4]严子波.对兵团金保工程“一体化”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J].兵团党校学报,2014,03:38-40.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篇3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息化;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持续快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欧美国家的4%,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1%―2%,导致目前现状是多种原因的结果,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对落后,也是制约建筑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于2007颁布了新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于2010年组织制定了新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实施办法》,其中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强制性的要求,将信息化考评作为企业的必达标项。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几乎所有的原特级资质企业和部分有实力想升级的一级资质企业都展开了信息化建设,但是真正通过信息化真正提升企业管理的却寥寥无几。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总结分析了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应提出促进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对策和建议。

1中国建设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也有很多建筑业信息化建设的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信息化工程成了“烂尾工程”。研究发现,原因主要不在于投入是否充分,而在于人们观念上存在的误区及由此导致的错误行为,这些误区通常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是面子工程,应付特级资质考评,可有可无

信息化是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手段,这一点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充分验证。但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尚属于初级阶段,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明显表现出来,而且还需要资金的不断投入,这样对于多数建筑企业而言,信息化就很难被重视起来。尤其是现阶段以传统管理模式为主的情况下,信息化建设也就成了一项已经成文却很难落实的工作。

(2)选择和建立各部门最合适的系统,部门间各自为战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该着眼定位于企业的整体,应该从企业整体发展角度出发考虑信息系统的建设。如果缺乏整体观念和系统规划,而在实施中更加关注某一项具体业务或者局部管理功能、注重单元技术和眼前利益的话,就会形成各种管理软件并存于一个企业单位的现象,不但造成各种企业资源的浪费,还会使得信息因为系统之间缺乏沟通而造成的相互之间不能保证一致性和同步性,使得本该集成在同一系统的企业流程被分割开来,结果,企业管理者只能看到业务流程中不完整的部分,使得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成为空谈。

(3)选择定制化开发,定制开发的软件比产品化软件更适合自己企业使用

根据国内外一些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按照应用系统主体的不同,集团企业信息化项目有三种建设模式:定制开发模式、产品化模式,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套装软件模式,即平台+产品+少量定制开发模式。

定制开发,是企业自主完成系统需求整理、系统实施、后期运维等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实施工作,而借助外包方式实现功能设计、系统开发等工作,量身定制出适合企业自己需要的信息系统,看似很有诱惑力的信息系统建设模式,但细细分析不难看出问题多多。

第一.企业综合信息系统简历一般要经历软件需求理解、产品开发、产品实施三大快工作,即要经历三大风险,某一个环节出问题,将意味着项目夭折的风险,而成熟的产品主要风险仅在产品实施环节。

第二.定制开发的软件公司基本上是见单打单,缺乏成熟的行业解决方案,很难将标准化思想、全面项目管理思想、联盟体管理思想等管理软件的先进管理思想融合进去,基本上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电子化模拟,很难实现建立企业管理系统的目标。

第三.定制开发的产品相对比较僵化,在产品开发完成后,如有改动,工作量将比较大,一旦服务于该项目的员工离职,后续的服务工作也是无法保障。所以定制开发的系统并不是最理想的项目建设模式。

完全的产品化也存在与企业实现管理需求不一致的情况,所以理想的信息系统建设模式为80%行业化积累的成熟产品+20%灵活的配置个性化需求+少量的二次开发,这样的一套信息系统既有先进管理思想,也能满足企业自己个性化的管理需求。软件实现模式可采用平台(个性化配置)+产品(先进管理思想)+少量定制开发模式。

(4)信息化建设知识软件厂商的事情,企业自身不用深入参与

很多企业认为信息化的实施就是软件厂商的事情,就像买一台服务器一样,硬件厂商进行安装调试完成就可以了。其实管理软件的安装调研完成只是项目建设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已,仅仅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开始。管理软件的实施要与企业管理相结合,而且与管理实现的主体肯定是企业自身,作为软件厂商主要提供可借鉴的管理思想与流程、实现管理思想与流程的软件产品以及相关培训指导工作,所以信息化实施的主体还是企业自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一定着重内部顾问团队的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内部顾问越强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就越高,没有内部顾问团队,信息化建设注定要失败。

(5)信息化只是信息部门的事情,业务部门可以不深入参与

信息化要以经营为中心、以效益为导向、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才是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不能真正解决业务流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没有业务部门的支持和参与,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会束之高阁,那样,企业信息化工程就会变为花瓶工程。

有的企业认为管理信息化只是一项技术上的工作,无论系统引进、开发还是应用都以信息部门为核心,一切由信息部门做主。而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要以经营效益为中心导向,其基础是企业的业务流程,目的解决实际业务流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业务部门的支持和参与,直接决定着信息化项目的成败。

(6)通过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得越细越好

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发展、管理水平相结合,如果背离了企业实际情况,则成了无源之水,通过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到什么样一个程度,要取决于企业实际管理水平以及信息化的投入与产出比。如果企业实际日常管理没有达到非常精细,而上了信息系统要求做到非常细化,则可能导致管理成本大大提高,员工工作量增加,反而效率会降低,信息化项目推进难度也将大大增加,势必会增加项目夭折的风险,也会影响企业运营的稳定性。

2中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国家宏观上应该考虑如何从战略角度通过政策引导和推动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层面主要应该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投入力度,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利用建筑行业协会的平台加强交流,完善的信息化指标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建筑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同时,通过政府的政策组织对建筑业信息化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为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建筑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的建议是:

(1)企业高层尤其是“一把手”要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意义有清晰的认识

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实实在在人力、财力的投入,一个的信息系统建设费用小则数十万元,多则几千万元,同时信息化建设还要涉及流程优化、管理变革,所以如果没有企业高层尤其“一把手”的支持是很难推行下去的。要得到企业高层尤其“一把手”的支持的前提,是要了解信息化,认同信息化给企业管理和长期良性发展所带来的意义。

(2)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谨慎选择信息化合作伙伴

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与信息化合作伙伴关系其实就是一场婚姻关系,所以在选择信息化合作伙伴方面,建议要重点考察软件厂商的案例数量以及案例使用情况,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只有在大量客户的使用中发现软件产品的问题,软件厂商再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如此反复锤炼,软件产品才能走向成熟稳定。

2)通过大量客户的成功实施,才能练就出一支经验丰富的人才团队。

3)软件行业是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通过大量客户的成功实施,可以积累出行业各行各业经营模式的模板,涵盖了企业的业务流程模板、行业化物料编码模板等。

4)管理软件不同于工具软件的实施,需要一套科学成熟的实施方法,只有经过大量客户的实施才能总结出适合建筑企业的实施方法。

5)除考察客户案例以外,还要考察软件厂商的规模、从业时间、产品推出时间以及全国实施服务网络等。

(3)做好全员动员工作,高度统一思想

信息化工作是公司全员的工作,都是利益相关者,在项目实施前期一定要做好全员动员工作,召开由董事长、总经理、信息化项目经理、各部门负责人、分(子)公司负责人和全体项目组成参加的信息化启动大会,对信息化整体目标、总体规划、建设意义以及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困难,进行全面介绍,以达成对信息化建设统一的认识,利于后期信息化推广与实施。在项目实施中出现一定困难时,为增加信心,也非常有必要在企业高层再进行动员。

(4)合理科学的项目组织,成功实施保障

任何项目的成功是离不开组织保障的,信息化建设也是一个项目,而且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大的项目。首先,企业要设立信息中心,全面负责企业信息化规划与执行工作,这个部门的设立将信息化建设直接提升到企业及高度,工作内容包括硬件网络维护、平台个性化配置开发,综合项目管理、集团财务、人力资源、企业资产、档案管理、协同办公等系统的应用推广,中小企业人员编制简历在3人以上,大型企业至少编制5人以上。其次,各业务部门需要设立内部顾问、负责本部门信息化推广应用工作。第三,建议成立流程委员会、编码委员会与绩效委员会三个委员会,其中流程委员会与绩效委员会因为涉及面较广并直接关系众多人员利益,建议由总经理担任委员会主任。

(5)建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考核制度,增强执行力

在业务部门和项目部门很多人脑海中,认为信息化就是信息部门的事情,跟他们自己关系不大,在信息化建设中处于被动接受,同时信息化建设初期阶段性会增加业务部门人员工作量,还有可能涉及权力再分配和信息公开所带来的灰色收入的减少,所以有些业务部门和项目部门存在一定抵触是肯定的。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在公司高层大力推进的同时,也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考核制度,针对执行不力的业务部门、分公司和项目部门进行处罚,对表现较好的予以一定的奖励,将信息化工作纳入各部门日常工作中,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

(6)坐哈整体规划和基础数据的统一,避免信息“孤岛”

为避免部门(项目)级信息化建设黑洞的怪圈,从部门级信息化提升到企业级信息化乃至于联盟级信息化,最大化消除信息“孤岛”的存在,首要工作要做好整体规划工作,还有基础数据和编码统一,包括物料、组织、供应商、客户、科目、分包商、wBS等编码。编码的统一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前提,一个国家的语言统一,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基础。

(7)合理划分项目实施阶段,避免阶段性要求太高而失去信心

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快速见效”的项目建设原则,在分步实施中,合理界定每阶段的实施范围与目标,信息化建设初期范围不要太大,目的不要定得太高,避免长期不见效导致从高层到基层都对信息化建设失去了信心。按照信息化对企业运营支撑程度,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辅助业务运营:

1)满足企业基本记录需求;

2)自动化事务处理;

3)本阶段主要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管理精度。

第二阶段:支撑业务运营:

1)辅助企业进行业务规范及管理;

2)倾向于回顾型评估数据;

3)使用信息来增加业务、服务或顾客价值的服务;

4)业务系统转换为支持角色。

第三阶段:支持战略发展:

1)企业使用信息和信息管理来达到卓越管理及获得竞争优势;

2)具备信息化战略洞察能力,信息化直接支撑战略远见和关于企业深层次的思考。

信息化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好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pDCa),建议每天一小结,日事日毕,每周由甲乙方项目经理参加信息化周例会,每月由甲乙双方项目总监参与的月例会,及时发现为题和处理问题。同时通过信息化周(或月)简报方式,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典型的人和事进行点评,为信息化实施提出合理化建议或设想,宣传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动态。

3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是实施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行业推行信息化管理具有非常现实而且深远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必将对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的支持、鼓励和引导,还需要从企业自身出发,为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从而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着。

参考文献:

[1]王静.促进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李顺国.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牛先锋.关于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4(25):277-278.

[4]杨晓莉,王曦.基于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6892-6894.

[5]阎丽恩,覃众.论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之路[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4):95-97.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篇4

图2管理提升与it建设相匹配的实施路径

什么是隐性成本?信息化建设中的隐性成本包括哪些要素?该如何确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该如何控制隐性成本?

在经济学中,隐性成本特指隐藏于经济组织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审计监督之外的成本。隐性成本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主体的行为而有意或者无意造成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将来成本和转移成本的总和。隐性成本可以分为潜移性的隐性成本、迁延性的隐性成本和结构性失真成本。

信息化建设过程的成本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成本不仅仅指企业实施信息化所需要购买的软件、硬件、服务等支出,而且泛指企业从接触信息化、实施信息化到信息化产生效益时,所产生的总体成本。

由于信息化的建设周期较长,分阶段进行资源投入和重复迭代进行资源投入的现象比较明显,因此,为便于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周期,我们将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根据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周期汇总分为以下三种:信息化准备阶段成本、信息化实施过程成本和信息化维护成本。各阶段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如图1所示。

信息化准备阶段成本

信息化准备阶段的成本主要包括硬件成本、软件成本、咨询服务成本、企业变革成本等四大类。硬件成本包括基础网络建设成本、硬件设备成本,软件成本包括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系统软件的购置,咨询服务成本包括企业为进行信息化建设而进行的购买信息化规划服务、系统需求分析等所付出的成本,企业变革成本包括企业为进行信息化建设而采取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等变化而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值得一提的是,企业的变革成本可能会贯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

信息化实施阶段成本

信息化实施成本包括企业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软件二次开发成本、员工培训成本、软件实施成本以及相关的管理变革成本。软件的二次开发费用主要指软件选型以后,企业和软件提供方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二次定制开发所产生的成本。软件的培训包括使用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素质培训,因此,培训成本主要指软件的提供方对于软件的购买方进行操作技术转让的过程期间所发生的费用。软件的实施成本也是企业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成本,不仅仅指企业支付给软件提供方在软件实施过程中所提供的服务费用,还应包括在软件实施过程中,企业所投入的信息化工作人员,包括信息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经济人员,他们的成本包括人员的工资、奖金、和各种福利,这些人员的人力成本应该计算在内。

信息化维护阶段成本

后期的维护成本包括硬件、软件的后期维护、维护人员的工资、硬件网络产品的损耗、机器维修等成本。对于企业信息化维护阶段成本而言,具有明显的迭入特点。一方面,维护阶段的维护成本与企业信息化的前期准备和实施阶段的投入成本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前期的工作做得比较扎实到位,软件选型、实施、培训等工作都较好地结合了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那么后期的维护成本相对来说会比较小。另一方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不断地适应市场环境,因此,企业的生产规模或者企业业务以及组织形式都会发生变革,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和软件系统都需要适时地更新,这也是维护阶段必须考虑的主要成本。

隐性成本难以确定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周期长,可变因素比较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存在隐性成本。下面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三个阶段,分析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隐性成本。为了分辨隐性成本,我们把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正常情况下所需投入的成本称为固定成本。

准备阶段的隐性成本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准备阶段,隐性成本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第一,在硬件和软件选择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如果选择了不适合自己实际发展情况的硬件和软件,就会产生隐性成本,如:软件的开发效率低下、延长工期和费用超标;系统质量不稳定,为将来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埋下隐患;设备闲置,软件功能未能全部应用等。第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往往伴随着企业管理组织上的变革,存在原有管理体制向新的管理体制转变的过程,因此会涉及到新的管理模式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充分性等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效率降低、员工积极性受挫、客户服务能力降低、市场份额萎缩等隐性成本。这些隐性成本是每一个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都必须面对的,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也最大,因此,可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隐性成本大都发生在这一阶段。

实施阶段的隐性成本

在信息化实施阶段,由于系统实施所需的硬件、软件成本基本已经确定,所以,这一阶段,隐性成本主要发生在企业变革成本中,在信息化系统实施过程中,如果企业没有完成相应的业务流程重组并建立起合理的规章制度,就会出现企业信息化和管理“两层皮”的局面,导致系统使用人员消极或不愿使用,从而出现数据更新不及时和系统无法反映企业日常业务等情况,这样将影响系统的使用效率和使系统无法产生相应的效益,并使企业的投资付诸东流,从而造成隐性成本。

维护阶段的隐性成本

在信息化维护阶段,大部分存在的成本为固定成本,在这一阶段,隐性成本的产生主要是信息化准备阶段和信息化实施阶段产生的隐性成本的延续。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除去固定成本,其余的所有成本都可以定义为隐性成本。隐性成本有时是非常大的,甚至会超过固定成本。因此,如何对隐性成本加以有效控制,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如何控制隐性成本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隐性成本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软件的选择,第二个方面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变革。因此,在企业内部树立信息化成本观念,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软件进行合理判断和选择,利用“管理+it”的思路,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的变革融为一体,会极大地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隐性成本。

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隐性成本组成分析,企业的变革成本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隐性成本,因此,如何避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的管理脱节,将是每一个准备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

一、中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存在问题比较突出,现状令人担忧

1 信息化总体水平比较低。据抽样调查表明,在中国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整合中,全部实现计算机网络互联、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不足10%;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目前已实现的企业仅占2.9%。而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已基本完成企业信息化建设,欧洲也将在本世纪初完成信息化建设。中国实现上网的企业只占到所有企业的20%~30%,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就更少,在实现上网的企业中,多数所做的工作也仅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有的企业网站长时间不更新信息,成为名副其实的“空站”。相比之下,美国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以上的大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商务活动,企业已有近70%的业务行为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在欧洲,企业也有近50%的业务行为在网上完成。

2 企业领导层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中国企业领导层在信息化的认识上存在问题,尤其是那些中小企业老板,还不能系统地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知识,还不能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已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部分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内涵理解不够,认识不足。他们把信息化建设仅仅单纯理解为计算机的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这些企业中,往往认为计算机软硬件的配置就意味着信息化建设的完成,这些不完整的认识导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 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力度小且结构不尽合理。中国目前信息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对信息产业基础设施、部分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投入不足。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信息产业资金的投入增长很快,但资金投入的绝对额相对于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普遍。一般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和系统应用方面的累计投入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仅为0.22%,而发达国家企业的信息化投人占总资产的比例一般在5%以上。国内企业之间投入不平衡,从企业规模分析,大型企业高于特大型企业;从行业分析来看,信息化投入最多的是石化、电子、外贸、冶金、电力;从企业经济类型分析来看,非国有企业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企业信息化投入结构不合理,企业信息化在建设投入中还存在年历“重建设轻维护更新”、“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这种状况不能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经营效率、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4 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目前,造成中同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水平低、信息产业竞争力不强、综合信息能力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信息技术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这与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关。同时,师资力量缺乏和教材落后制约了信息化人才的发展。

5,缺乏专业服务伙伴提供完善的服务。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比较复杂,而中小企业人力、物力有限,在系统维护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麻烦。但是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市场较为混乱,大多数供应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上,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得不到满足。而且,缺乏信息化管理的专业咨询机构,从而不利于信息系统的推广与维护。

二、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让我们感觉到了无形的压力。我们必须正视现状,面对问题。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必然性

1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一是信息技术进步导致企业信息化所依赖的信息技术投资品,如半导体芯片、计算机、通讯设备等硬件产品价格以及信息通信费用的持续下降,从而极大地刺激了企业对信息技术资本的投入;二是在信息技术投资品和信息通信费用迅速下降的同时,信息技术投资品,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和网络设施的质量和性能都得到了大幅度改善;三是面向企业信息化不同需要的各种新技术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这种新技术的持续创新既扩大了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范围,而且也使得技术的投入产出效率得到持续的改进,从而推动了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2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手段。企业信息化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企业,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不一样。实现的方式也不一样;同一个企业,在不同阶段要达到目标不一样,因此实现的途径也会不一样。但是这其中有三点则是共同的,一是所有企业都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二是都要进行管理和制度创新;三是都要朝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一个综合目标努力。

3 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迫切需要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投资结构的多元化要求必须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消除管理瓶颈,再造管理流程,优化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转贴于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加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1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推动作用,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政策导向,健全信息化法律法规。政府应尽快颁布与完善相关的信息化法规和政策,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目标、相关技术标准与信息规范,不断增强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力度,使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积极投入资金,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是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目前中国网络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网络传输速度慢,费用高,资源垄断和体制性障碍弊端逐渐显现。

2 坚持企业“一把手”领导下的全员分工负责制。企业信息化,领导是关键,企业一把手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能完成并使用的,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共享本身就要求全员参与。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必须坚持企业“一把手”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充分发挥企业副职、中层主管和相关部门主观能动性,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全力推进,遇有重大问题再请示“一把手”或董事会研究解决。广辟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统筹规划适时分步实施。

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一是建立专项发展基金,支持共性技术及平台的开发、建设和运用,选择、支持一批中小企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项目。二是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投入,以市场为导向,将信息化的重大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列入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专项来抓。三是通过市场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吸引市内外企业资本、民间资本投向信息产业及信息技术应用项目,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投融资体系,积极探索技术资本与金融资本、优秀的it技术创新人才与社会法人资本、民营资本相结合的新途径。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人。推进企业信息化,人才是根本。企业能不能培养造就一支胜任信息化工作的人才队伍,直接决定了信息系统使用的效果和维护的可能性。首先,企业要加强内部人员的培训。企业员工作为企业和知识的主人,直接决定着企业创新、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其次,要通过到大专院校进修学习等方法,使企业信息化具体组织实施的团队具有全新的信息化理念和新型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领导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中小企业要想顺利、高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优秀既包括合作伙伴的开发水平,又包含合作伙伴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如果合作伙伴虽有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但个个办事拖泥带水,没有一点紧迫感,这样就不能按时完成项目,势必造成人力、财力上的浪费。合作伙伴要有系统集成方面的丰富经验,这样做起来轻车熟路,效率就高。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篇6

1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11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

人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成功与否,最终决定于建设、应用、维护信息系统的人,决定于人的素质,决定于企业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队伍,而不是一两个人。因此,企业在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应用知识的、有战斗力的信息化队伍,企业只有具备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和高品质的信息系统,这才是真正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

12做好规划工作,制定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

信息化建设是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面向未来的眼光。未来的企业肯定是纵横交错、互相协作、随时能实现分离重组的、竞争又合作的一种社会组织。对于这种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有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等实现形式,那么企业就应该参考已有的这些形式,同时预测未来的信息技术对企业还会有哪些支持,基于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信息化建设的中期规划。同时,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必须与企业的目标和企业整体的规划结合起来,以实现或适度超前企业目标为依据,而不能够盲目地追新求大。如果不协调好信息化的规划与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规划之间的关系,将会为企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留下一个可怕的陷阱。做好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之后,就要将这个规划分解为若干个阶段、若干个项目予以实施、逐步推进。

13做好企业战略数据规划,重视数据库的建设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就是挖掘信息和知识资源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增加收益,那么,做好企业战略数据规划,建设好数据库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现在企业都配备有计算机,也连成了各具特色的网络,可谓已经有了较好的“硬件平台”。这些企业也购买了相应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可谓有了“软件平台”。然而,由于缺乏本企业的数据库,即缺乏必要的“数据平台”,导致硬件和软件虽然结合在一起,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这也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够完全成功的一个原因。

14重视信息化建设对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持

企业的资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稀缺的,这就迫使企业将有限的资金用在与对手竞争的“刀刃”上,即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是为了当摆设,也多半不是为了通过信息化的本身赚钱,而是希望通过管理信息化的支持使得企业的核心业务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从而赚取更多的钱。这就对信息化建设的项目有个先后取舍的问题,将辅助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置于优先建设的地位,同时集中注意力将这些项目做好。而对于辅助非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在原则上要往后排。

15做好科学决策,规避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风险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慎重选择投资策略,注重投资效益,采取各种方式规避信息化建设的风险,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建成的,要分阶段、分模块,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也不是一次性的,应当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分多阶段投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企业自身管理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等。如果某些因素出现意外变化,或者某些环节实施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局部或整体的失败。另外,企业的一次性投资过大,而迟迟不能带来效益的提升,有可能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带来破产的风险。

16强化基础管理工作,把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结合起来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上的,健全的管理体制、合理的管理制度、稳定的作业流程、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完善准确的原始数据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到管理工作程序化、管理业务标准化、数据资料完整化,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才能够成为可能。为此,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应当加强对基础数据的管理,更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数据库的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只是信息技术的延伸,更主要的是企业管理和组织管理的延伸,是更高层次的一次全新的管理革命。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体制都要发生相应的改变。

17有重点、分层次逐步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无序走向有序,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上,企业既不能消极等待,也不能盲目乱上。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遵循两点:一是要有重点,有所不为才能够有所为,试图全面开花,有可能就会造成“全军覆没”。这一点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特别重要。二是要有层次,就是分类发展,按照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三个层次,首先是在生产过程上先行信息化,如果生产的自动化都没有解决,管理决策的信息化也就根本谈不上;其次是数据处理的信息化;最后是发展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立内部网并利用网络辅助决策。要真正地以企业的效益为根本,不能贪大求全,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有分析、有规划、有层次地逐步实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8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与外部各方的关系

企业不可能是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发展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符合地区、行业以及整个国家的整体战略和规划,同时要合理利用外部环境条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首先,企业发展信息化建设要符合国家宏观战略要求,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其次,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与相关企业的协作发展;最后,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社会化资源,引入“外资”、“外脑”,合理利用“外包”的方式。经营者应当转变思维方式,利用企业外部资源为己所用。一方面是要多方筹集资金;另一方面是要利用社会咨询机构的智力资源,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得管理咨询和技术咨询,另外就是采取“租用”的模式,实行“技术外包”。

19做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验收评估和维护扩展工作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实施完毕后,必须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进入验收评估阶段,按照信息化建设规划、甲乙双方签订的合同以及一套各方公认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体系,对项目进行全面验收评估,确保项目的成功和双方的利益。在验收评估结束后,信息化项目就进入了维护、管理与扩展的阶段。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竣工,才仅仅是开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正如生产线竣工一样,应用和投产才是目的。这一阶段,企业与第三方咨询机构可以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第三方咨询机构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阶段性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完成后的维护、管理与升级工作,紧紧围绕用户应用系统升级、扩展的要求,跟踪研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继续为用户企业提供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针对性的服务。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篇7

[关键词]烟草企业;标准化;信息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08.047

[中图分类号]F270.7;tS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08-0070-02

自我国加入wto后,多年来烟草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市场竞争变得更加的激烈,这就为烟草企业的生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烟草企业通过标准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了对企业资源的配置,使得烟草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并有效地拓展了烟草企业的发展空间。不过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烟草企业虽然近几年内在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基本都是停留在行业应用的基础上,并没有达到信息资源整合、辅助决策分析的高度。究其原因是标准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脱节,信息化建设缺少了强有力的基础。

1烟草行业对信息化标准需求的主要体现

1.1烟草行业中的各个企业需要信息化标准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提高企业决策工作的科学性与生产经营业务流程的规范性。从整个烟草行业来看,虽然企业众多,但是产品单一,这就为整个行业采用规范的、统一的、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提供了前提,而且这种形式也非常适合采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生产管理。当前各个烟草企业在信息化标准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数据字典、代码、应用系统、接口、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通过制定这些方面的信息化标准,能够实现数据标准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信息技术标准化。

1.2整个烟草行业的管理需要信息化标准的制定

我国对烟草行业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全国烟草行业各方面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这种体制使得整个烟草行业需要内部管理政令统一、畅通、快捷、准确,信息化标准则是用于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

标准化建设是进行工作规范化的基础,统一标准则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烟草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的重要前提。不进行标准化建设,就难以体现出计算机系统的技术优势。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就必须要对与信息化管理相关的各种数据、指标和流程的标准化工作进行重视,对信息化建设标准、信息资源标准、数据传输标准都进行统一。同时还需要按照行业的要求,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业务流程、信息资源标准和数据交互机制进行规范,形成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框架。

2烟草企业信息化技术对标准化要求较高

烟草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开发设计多种信息系统。这其中需要对标准进行统一。例如数字仓储系统,在开发数字仓储系统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规范》来进行设计。数字仓储系统涵盖了卷烟入库、在库、出库等多项作业,并且还必须要其他的相关系统实现数据集成,形成一个完整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到了数据格式、信息传输方式、系统接口等多方面。烟草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步骤:①完成信息化基础建设,建立基础运行环境,这里必须要考虑人的因素(观念、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对信息化的认知程度),工作流程和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已有的软硬件的选型和掌握;②企业内部基本信息系统的建设:财务、进销存、oa;③实施eRp;④建设企业电子商务系统;⑤建设CRm和SCm。当然在进行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并不一定需要按照这些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

同时还必须要考虑到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了3个层次:商务层、企业内部层、基础设施层。在商务层中主要包括了咨询管理、定单管理、交易管理、采购管理、在线支付、发运管理、客户服务、CRm等等。企业内部层则主要包括了工作流管理、oa、eRp、SCm、CaD、apC、约束控制、优化控制等等。基础设施层中则主要包括了数据库、中间件、电子邮件、SSL/Set、XmL等。面对如此复杂的软件系统体系结构,如果缺少一定的标准作为支撑,那么就难以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数据流动和交换,难以到达信息化的效果。就当前而言,可以参考美国purdueCimS模型来构造烟草企业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3推进标准化建设,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标准基础上的,因此需要制定出行业信息标准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①实现经济技术指标体系的标准化,行业间的经济技术指标体系标准化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政策性与技术性很强的一项工程,但是这却能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②实现代码的标准化,如今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所采用的系统复用率都较低,这也使得企业想要升级系统时往往都较为困难,因此,国家有必要相关的标准;③实现接口的标准化,现在有很多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有一些企业是内部各个部门分开执行的,这就为最后的企业内部的数据流通造成了障碍,而不同软件之间所采用的接口也各不相同,为此需要对软件接口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接口标准,同时还需要建立通用的数据通迅协议和硬件标准接口,有效解决行业、企业内外“信息孤岛”、“软硬件不兼容”等问题;④实现结构数据的规范化,结构数据是否规范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效果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合理的结构数据,能够消除数据冗余节约存储空间。

标准是一种充分适应、调和各方面需求的结果,只有在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信息化建设才能适应企业各方面的要求;也只有在企业相关管理部门的保障下,信息化建设才能得以贯彻执行。企业在开展信息化之前必须要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等进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要贯彻企业内的工作标准,为此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完善的标准化体系。

4结语

信息化建设与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随着对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企业内部各种系统之间的数据之间的连贯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对现有的各种系统进行集成已经迫在眉睫,为此,标准化建设也被重视起来。我们必须要本着改革、创新、实用适用的原则,加强标准化建设,以此来推动信息化建设,进而发挥出信息化的真正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

中国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028-02

一、中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存在问题比较突出,现状令人担忧

1 信息化总体水平比较低。据抽样调查表明,在中国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整合中,全部实现计算机网络互联、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不足10%;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目前已实现的企业仅占2.9%。而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已基本完成企业信息化建设,欧洲也将在本世纪初完成信息化建设。中国实现上网的企业只占到所有企业的20%~30%,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就更少,在实现上网的企业中,多数所做的工作也仅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有的企业网站长时间不更新信息,成为名副其实的“空站”。相比之下,美国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以上的大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商务活动,企业已有近70%的业务行为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在欧洲,企业也有近50%的业务行为在网上完成。

2 企业领导层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中国企业领导层在信息化的认识上存在问题,尤其是那些中小企业老板,还不能系统地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知识,还不能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已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部分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内涵理解不够,认识不足。他们把信息化建设仅仅单纯理解为计算机的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这些企业中,往往认为计算机软硬件的配置就意味着信息化建设的完成,这些不完整的认识导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 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力度小且结构不尽合理。中国目前信息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对信息产业基础设施、部分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投入不足。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信息产业资金的投入增长很快,但资金投入的绝对额相对于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普遍。一般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和系统应用方面的累计投入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仅为0.22%,而发达国家企业的信息化投人占总资产的比例一般在5%以上。国内企业之间投入不平衡,从企业规模分析,大型企业高于特大型企业;从行业分析来看,信息化投入最多的是石化、电子、外贸、冶金、电力;从企业经济类型分析来看,非国有企业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企业信息化投入结构不合理,企业信息化在建设投入中还存在年历“重建设轻维护更新”、“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这种状况不能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经营效率、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4 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目前,造成中同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水平低、信息产业竞争力不强、综合信息能力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信息技术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这与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关。同时,师资力量缺乏和教材落后制约了信息化人才的发展。

5,缺乏专业服务伙伴提供完善的服务。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比较复杂,而中小企业人力、物力有限,在系统维护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麻烦。但是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市场较为混乱,大多数供应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上,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得不到满足。而且,缺乏信息化管理的专业咨询机构,从而不利于信息系统的推广与维护。

二、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让我们感觉到了无形的压力。我们必须正视现状,面对问题。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必然性

1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一是信息技术进步导致企业信息化所依赖的信息技术投资品,如半导体芯片、计算机、通讯设备等硬件产品价格以及信息通信费用的持续下降,从而极大地刺激了企业对信息技术资本的投入;二是在信息技术投资品和信息通信费用迅速下降的同时,信息技术投资品,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和网络设施的质量和性能都得到了大幅度改善;三是面向企业信息化不同需要的各种新技术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这种新技术的持续创新既扩大了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范围,而且也使得技术的投入产出效率得到持续的改进,从而推动了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2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手段。企业信息化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企业,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不一样。实现的方式也不一样;同一个企业,在不同阶段要达到目标不一样,因此实现的途径也会不一样。但是这其中有三点则是共同的,一是所有企业都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二是都要进行管理和制度创新;三是都要朝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一个综合目标努力。

3 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迫切需要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投资结构的多元化要求必须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消除管理瓶颈,再造管理流程,优化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加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1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推动作用,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政策导向,健全信息化法律法规。政府应尽快颁布与完善相关的信息化法规和政策,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目标、相关技术标准与信息规范,不断增强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力度,使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积极投入资金,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是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目前中国网络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网络传输速度慢,费用高,资源垄断和体制弊端逐渐显现。

2 坚持企业“一把手”领导下的全员分工负责制。企业信息化,领导是关键,企业一把手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能完成并使用的,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共享本身就要求全员参与。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必

须坚持企业“一把手”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充分发挥企业副职、中层主管和相关部门主观能动性,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全力推进,遇有重大问题再请示“一把手”或董事会研究解决。广辟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统筹规划适时分步实施。

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一是建立专项发展基金,支持共性技术及平台的开发、建设和运用,选择、支持一批中小企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项目。二是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投入,以市场为导向,将信息化的重大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列入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专项来抓。三是通过市场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吸引市内外企业资本、民间资本投向信息产业及信息技术应用项目,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投融资体系,积极探索技术资本与金融资本、优秀的it技术创新人才与社会法人资本、民营资本相结合的新途径。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人。推进企业信息化,人才是根本。企业能不能培养造就一支胜任信息化工作的人才队伍,直接决定了信息系统使用的效果和维护的可能性。首先,企业要加强内部人员的培训。企业员工作为企业和知识的主人,直接决定着企业创新、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其次,要通过到大专院校进修学习等方法,使企业信息化具体组织实施的团队具有全新的信息化理念和新型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领导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中小企业要想顺利、高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优秀既包括合作伙伴的开发水平,又包含合作伙伴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如果合作伙伴虽有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但个个办事拖泥带水,没有一点紧迫感,这样就不能按时完成项目,势必造成人力、财力上的浪费。合作伙伴要有系统集成方面的丰富经验,这样做起来轻车熟路,效率就高。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篇9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积极意义

(1)提高企业能力。21世纪的企业竞争力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企业发展依靠的是正确的决策,而决策的基础则是信息。企业领导者必须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清楚企业自身经营状况,掌握竞争对手的动态。对企业来说,怎样比对手早一步获得有效的市场信息显得尤其关键,而这正是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技术以减少出错率的辅助方式,带动了传统生产制造业的运行。在设计、规划方面,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规划,可降低出错率,提高工效,节省投资,缩短产品试制周期。

(2)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第一,信息化管理后的企业结构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传统的企业结构都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而新兴信息企业结构都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不但投资少,效率高,最终还将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得到全面发展。第二,信息化管理后企业的劳动力结构是智力劳动型的。企业结构的状况决定着劳动力结构的状况,由于新兴信息经济的企业结构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而以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软件编制人员等脑力劳动者为主的劳动力结构也必然发生根木变化,传统体力劳动者将经过再教育成为新的脑力劳动者。第三,信息化管理后企业的产业结构是低耗高效型的。这些以新兴科学知识和高技术为基础的尖端信息产业群,具有高效率、高增长、高效益和低污染、低能耗、低消耗的新特点。在传统产业日益衰落的过程中,专业化、小型化的新兴产业却在迅速发展。这种产业结构及其技术结构的变化,将使劳动生产力率获得极大增长。

(3)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更新。企业信息化促使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的出现,这种组织形式与旧的官僚制组织结构完全不同,它是经营战略、结构和管理方式的一种特殊组合,既不同于市场,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有人将其称呼为/动态网络。如迈尔斯和斯诺认为新的组织形态已经是集战略、结构、管理于一体的动态网络,这一动态网络是为了适应新的、复杂的、变化了的科学环境和市场竞争条件而形成的组织形态。它在组织内形成包括供应商和分销商在内的“工作合同”网络,这种新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可以根据复杂的竞争环境灵活地进行组织安排和重新组合。例如,设计者一供给者一生产者一分销者之间就是一个“动态网络”,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是网络系统中的一个独立单元,但其每一单元都必须在网络系统中运转并完成其分工的使命。

(4)提高经济效益。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在技术层面上人们关注的是企业采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在经济层面上则要考虑企业信息化的成本与收益。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管理创新,同时它也是一项技术投资。在企业实行信息化之前,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可能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能够预测它的经济效益和可能的风险,也可以比较不同方案的经济价值。这种分析比较可以帮助企业选择那些经济性好的方案,从而能够帮助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减少资金开支、提高盈利水平、降低风险。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问题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前进步伐。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认识不到位。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压力不断加剧,信息上的领先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信息化能解决企业中突出的问题,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企业家已经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可是,在具体实践中,因为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程度的不同,造成了各个企业对信息化重视程度大不相同。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没有树立信息管理不可或缺的观念,思想上仍然固守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不能从企业进步的战略高度去认识信息化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

(2)信息管理系统盲目开发。信息化项目的工作量是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需求来决定的。但从企业自身来看,经营者业务繁多,不能深刻领会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对于信息化的具体实施手段、分析运用方法等没有充分地了解,很难准确地概括出企业对于信息系统的具体要求,导致企业领导者和软件系统开发商对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所要完成的任务都很模糊,因此使双方的配合缺乏默契,造成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界定不具体,盲目开发,最终使信息化项目从一开始就存在问题,等到发现不能满足需求时,就需要做大量的调整、重建工作,最终影响到项目的完成时间,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3)信息化基础建设薄弱。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在基础应用方面有着较大进展,但在重大信息工程的建设方面相对滞后。总体看来,大部分企业在公文处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对于信息系统的使用相对普遍,而在其它方面,如生产过程、销售手段、供应环节等方面则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系统,造成了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偏离主体,缺乏全局性的局面。这种情况导致信息管理系统仅能运用在解决某个管理细节或局部环节的问题,而不能从整个企业的全局角度、从企业发展的进程上来系统地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以至于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出来的软件相互不能配合,整个信息管理系统不完整或无法兼容,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优化配置企业资源成为了空想。

(4)信息化成本过高。在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成本高、周期长。这是因为大多数中国it厂商是以销售pC机、显示器、终端等产品为主,不具备为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从前期规划、方案设计,到项目实施,乃至后期的运行维护、系统调整这一系列服务的实力。另一方面,造成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过高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软件开发、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很多管理软件企业发展壮大起来,也研发出很多功能强、效果好的软件产品。但是由于部分软件企业管理不规范,用人体制上还存在一定问题,造成软件设计人员流失,从而无法满足用户及时对系统进行维护、调整和更新的需要,导致企业用户只能重新选择新的软件系统。此外,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之后,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等不断对系统进行调整,仅此一项,每年就需要一定数量的费用。高居不下的企业信息化成本,让中小企业前思后想,驻足不前。

(5)信息化专业人才少。软件市场上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价格不菲,对于运行环境的要求也很严格,很多企业在经济能力和基础环境方面都很难接受。而且,市场上能够针对企业具体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的软件少之又少,大多是通用的管理软件,不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同时,软件商也不能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满足企业的需要。缺少软件开发人才和应用人才是整个软件市场建设滞后的重要因素。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解决――管理创新

面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必须要进行管理创新,可以说管理创新是解决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管理创新与企业信息化息息相关,两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1)管理创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企业的资源结构将发生变化,原来相应的管理方式已逐渐不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唯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企业信息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技术运用和革新,而是更高层次上的一个全新的管理革命,是管理方式和理念的变革,这种深层次的变革和提高仅靠技术的发展是实现不了的,只有管理水平跟得上信息化的步伐才能保证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质量。

(2)管理创新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企业信息化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是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因此他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可以说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加强管理创新工作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做到效率与效果的完美统一。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管理创新主要是为了改善企业经营的效果。管理创新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而企业信息化是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管理创新的实施

企业信息进程中,信息化主体企业也要妥善处理各个方面的因素,协调好工作,处理好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关系,不仅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大力建设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而且要借鉴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来进行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管理创新。

(1)管理层的支持。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时,会发生组织的变革和花费大量的资金等问题。此时,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信息化建设就无法进行下去。所以,有人认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这也说明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领导的重视。组织的变革,就意味着原来的某些组织机构可能会不复存在,这就涉及权力的重新分配问题。在权力重新分配后,谁得到更高的权力和谁失去更多的权力,这些中层管理者不是很清楚。这样就会导致中层管理者一起抵制信息化建设的进行。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开始阶段,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以消除中层管理者的顾虑。

(2)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又集中体现在管理思想和理念上。比如,推行现代物流管理方式,以订单流带动物流、资金流,实施流程再造,建立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供应链,大幅度减少中间管理层,弱化行政色彩等等,都是管理思想上的重大突破。一些企业的实践表明,企业信息化的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管理思想的转变和理念的更新。为此,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中的许多先进成熟的软件系统,如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程序和手段,实际上也体现了当代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许许多多优秀企业管理经验的结晶。企业管理体制要创新,就必须确立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

(3)树立以人为本的信息化理念。信息无论多么简单与基本,都有可能引起不同的理解。例如在企业的销售过程中,批发商或中间商订购了产品,间接市场销售行为就完成了。而对直接市场来说,只有在最终用户收到产品,销售才算完成。对财务部门来说,只有在收到货款后,销售行为才算结束。因此,这就要求组织内与信息有关的人员在提供、交换及共享信息时不要片面追求简化,要充分理解信息的多义性,提供大家都可理解和应用的信息。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一定的标准,使企业内的信息标准化,这样有利于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以人为本”的信息管理还要明白:信息共享会加大企业信息泄漏的风险。信息共享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使企业员工能更便捷地获取信息,提高生产及管理效率。同时也方便了企业的外部竞争者获取企业的重要信息。最近,很多报道说一些公司的员工在离职时带走了企业的大量专有信息,给公司带来了重大的损失,这就是信息过分共享的后果。

(4)加强制度和监督管理。第一,应加强制度建设。西方工业社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人们也习惯了接受这种制度的约束,所以西方人显得更原则一些。而中国因工业化发展不久,人们还没有习惯这种制度的约束,有时会更自我、更圆滑一些。因此,应加强企业的制度建设,用制度化、标准化来约束人的行为。企业应制定针对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和标准,制定工作标准、操作规程、奖惩制度,这是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第二,就是要加强监督。企业的信息化是技术提供方与接受方长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方的工作不力或不合作都会导致信息化建设的失败。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技术提供方有可能在技术方面欺骗企业,企业也有可能因不合作而给技术提供方造成损失。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引入第三方来进行监督。这第三方可以是管理咨询公司,也可以是政府机构。咨询公司可以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协调技术提供方与接受方的利益,监督双方的行为。同时检查与监督计划执行的情况。政府机构可以运用强制的手段,迫使双方履行各自的义务。

企业信息化是将现代技术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以实现对企业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纷杂的工程,是企业内部的变革体现。总结过去的建设经验,实施创新管理。总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系统工程,企业应树立技术先导、管理跟上、培训和服务并重的思想,通过整体规化与分步实施,在提高效益的目的下,全面推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荣靖,继鹏,宿慧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创新[J].研究情报科学,2004,(10).

[2]李伟超.我国中小型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管理创新[J].现代情报,2006,(12).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篇10

忽视信息化人才培养所造成的实际后果是花巨资建设好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开发,不能得到充分的应用,甚至造成企业运行的混乱,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企业已关注到这样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钱投向了信息化改造,但信息化却难以创造商业价值。人们原以为企业信息化的投资是有百利可图的,但大多数却走向了反面。即由于项目实施的失败将企业拖入无底的信息化“黑洞”。

企业信息化建设呼唤信息化人才

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不高,总结信息化项目失败原因的时候总会把愿因归结于企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实际上这种观点还需要深入分析。首先要弄明白的是企业信息化项目为什么失败。目前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吸引企业目光的往往是需要什么样的硬件,网络环境如何搭建,系统应用是否能达到本企业的要求,系统的集成工作能否成功、满足设计目标等等,而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关注不够。技术和设备甚至应用系统都是可以用钱买来的,也就是说是可以“拷贝”的,但是企业信息化过程却是单纯靠钱买不来。

我们往往看到一些企业花了钱,厂商出了力,而结果信息技术和系统与企业实际运营不适应,技术系统和业务应用“两张皮”,贴不到一起,企业收不到信息化应用的实际效果。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把失败归因于技术和信息化应用系统软件厂商的系统有问题,但是客观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大多数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同一个厂商的或者系统为什么在有些企业就能获得成功,有些则会失败?这也说明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失败并不是技术问题,至少不完全是。就像早期的系统一样,有的企业应用的很好,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效率,有的则没有什么效果。技术是一样的,甚至软件都是同一个版本,关键是如何用,如何与自身的业务流程和模式很好地结合。也就是说成败的关键是需要有人能够正确实施和应用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真正需要的是那些善于“化”且愿意“化”的信息化人才。版权所有

转变观念才能“化好人”

目前,我国企业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持有传统观念和传统的经营思想,他们对计算机不感兴趣,对网络也不信任。在他们看来,以前没有计算机也没有网络的时代企业照样能开展业务,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一些企业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的热情和程度。这种陈旧的观念必然会阻碍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另外,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期,信息技术人才和专家主导企业信息化过程。人们往往看到的是穿墙打洞、架线布网,是交换机、服务器,看到的是信息技术人员忙碌的身影。这样产生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把信息化人才和信息技术专家人才划上等号。实际上从应用需求调研、应用分析到系统选型、实施规划都离不开业务人员的协同工作。只有既熟悉企业管理运营和业务流程,又熟悉信息技术和应用的人才是名副其实的信息化人才。

在传统行业里,领导是信息化的关键。然而很多领导还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的主导作用要靠他来直接参与、直接领导。要运用实例,使企业领导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推动企业现代化的关键手段,让他感觉到肩上的历史重任。在运筹、策划、组织、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强调最高领导自始至终的参与。违反了这个原则,就注定会失败。企业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表明领导者的重视、支持和参与不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由于领导者拥有实现企业目标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控制权,能够决定投资、组织结构调整、人员配备、确定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等,因此,只有领导者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才有可能实施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有信息化观念的企业领导是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