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5:13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篇1

虎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结http://下不解之缘。人类在创造历史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虎文化”。中华虎文化起源较早,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早在距今约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原始部族在陶器、石器及玉器上,便有类似虎的图腾。在河南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中,虎与龙分别居于死者左右,从中可以看出虎在先民心中的地位。

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工艺品。据说有2000年的历史,在即墨,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战火不断,瘟疫流行,人们制布老虎以保平安。人们以虎为型缝制成虎头帽,希望孩子像头戴虎头盔甲的将士一样的勇敢威猛。缝成虎头鞋,让孩子一出生就穿上有虎眼的鞋,一生走正道、顺道。不同种类的布老虎有不同的寓意,但都是借虎的形象传递爱和祝福,借虎的形象反映希望和眷恋。

1.布老虎的总体艺术特征

1.1布老虎的总体形象

传统布老虎,大都黄布包皮,人工缝制,把其身躯和尾巴都大幅度地收缩了,四肢也变短了。然而,老虎的主要特征却没有忽略,虎头更给予着意的刻划。它那又圆又大的眼睛和龇牙咧嘴的形态,都被明显地夸张。这种老虎形象,把现实中的虎和幻想中理想化了的虎交融在一起,具有人的性格,满含人的感情,因此显得格外可爱迷人,憨态可掬。

1.2布老虎的制作

制作布老虎的材料及工艺也各不相同,较常见的是把棉布、丝绸缝制成形,内部装填锯末、谷糠、棉花或香草,表面用彩绘、刺绣、剪贴、挖补等手法描绘出虎的五官和花纹。

布老虎的贴眉、点睛等等一系列的装饰,大和小的方法、用材也都不一样。一般说来,大老虎多采用颜色不同的绒布和丝线来装饰,小老虎则多采用五彩玻璃珠、金银纸和丝线来装饰。

布老虎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点睛。点睛的饰物,多为珠子、扣子、缎子和金线等数种。点睛时,要根据老虎的形态和气势来选择饰品。如布老虎是一种威风凛凛的样子,那么最好是用闪闪发光的珠子来点睛。而如果布老虎很安详,或略带顽皮的倦意,那就要用缎子和金线来装饰。

2.布老虎的地域分布及特点

数千年间,民间布老虎代代相传,主要在汉族辽阔的居住地流传着。主要有黄河流域的晋、陕、甘、鲁,以及在云贵高原也有分布。地区与地区的人际交流,使布老虎的地域特色逐渐同化,但由于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必然会带来不同的地方特色。

2.1晋、陕、甘地区布老虎的艺术特点

在晋、陕、甘地区,布老虎在传统的形象上融入了组合的元素,如虎与蛙、虎与猴、虎与蛇、虎与雨、虎与蝴蝶等合体造型。尤其是山西的布老虎制作,虎鼻子作成了蛇形,蛇头与虎嘴相接处绣着红、绿、蓝三色球;蛇身两侧装饰着两条鱼;蛇尾则从虎头上高高地翘起,尾端悬挂着彩线三色球;虎背绣着太阳纹;虎足上装饰着云勾子等。

2.2胶东地区布老虎的艺术特点

胶东布老虎的传统特色是:柳叶眉、核桃眼、樱桃口、黑胡须;背贴为蝴蝶花纹,有金银红绿四种颜色;虎尾分出尾和不出尾两种,尾巴粗短上翘,彰显虎之生气和威风。胶东布老虎大小不一,小的只有指头大,大的约10厘米长,把它们排列在一起,就会给人以一只母虎领着一群小虎下山游玩的感觉。这是胶东一带端午节的应景玩具。

2.3贵州独山水族布老虎的艺术特点

在黔山秀水间有一个古老的民族——水族,在水族人心中,“虎”是保佑家人幸福安康的守护神,水族人世代传承着虎图腾的遗风。在水族的水书典籍中描绘有许多虎豹的图案,民间也保存着很多有关虎的风俗,因此民间有制作布老虎的风俗。贴绣“祥云神虎”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虎是镇邪招财之物,云则是吉祥平安的象征,“祥云神虎”佩戴在小孩身上,既寓意像虎一样勇敢强健,又能表达对小孩的期望与祝福,因此很受欢迎。

3.布老虎的用途及传承保护

3.1布老虎的用途

3.1.1小儿吉祥物

孩子出生所戴的虎头帽,穿的虎头鞋,睡觉的虎枕;新生婴儿“洗三”时必备的辟邪布老虎,满月时大人给婴儿脖子上带上虎头护身符,过节时胸前围着脚

踩五毒的虎牌,脖子上围着全虎围嘴,肚上系着虎面肚兜,不仅反映了遗传在儿童身上的虎崇拜,更反映虎文化在民间习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大人希望自己的后代生长的虎头虎脑,虎虎生威!

3.1.2节令玩具

布老虎是在端午节期间流行的一种主要的节令玩具。端午布老虎的形式很多,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还有子母虎、枕头虎、套虎。按旧俗,端午节

期间,民间盛行给孩子们做布老虎,或是用雄黄在孩子的额头画虎脸,写“王”字,希望孩子们像虎—样勇敢、强壮、健康成长。

3.1.3新婚陪嫁品

在陕甘晋一带,各种各样的虎枕,布虎玩具是新婚时新娘陪嫁品中的必需品。在婚礼上,必定有一对特大的面制老虎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下轿时男方要给新娘的脖子上挂一对面虎,嫁妆中有虎头鞋,虎头帽,老虎围嘴,虎头枕,布老虎等。

3.2布老虎开发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布老虎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室内摆设、馈赠礼品及个人收藏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布老虎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但现在掌握布老虎制作工艺的手艺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并缺乏创新,更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进军市场的能力,还处于小作坊生产的粗放状态。所以“布老虎”的开发遇到不少难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布老虎文化的加之开发和传承保护,一是要充分对“布认识老虎”的文化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认,加强宣传力度、保护和发展意识;二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篇2

在现代设计中的变迁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亲和力与现代设计大众化审美功能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现代设计理念的不断强化,设计师不仅极为重视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而且伴随着现代设计理念与风格特征的不断变迁,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1、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设计中的“直观展示”时期正如上文所说,我国的现代设计开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一阶段随着国外商品货物在国内倾销活动的日益加剧,尤其是诸多商品之艺术研究2013•03文艺评论间竞争的不断增强,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不少商家借助西方业已成熟的平面广告设计活动,开始了大规模的广告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开启了我国现代设计的商业化发展之路。这些平面广告作品为了能够获得人们的青睐,逐渐从以西方的外国美女、静物风景、外国名画以及骑士形象作为主体的内容转向了对我国民俗文化特别是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的挖掘与表现,从而开始了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之路。这一时期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设计中广泛应用的典型代表是上海地区的“月份牌”广告。正如我国民俗学者郑土有曾经说过的:“近代以来,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的步步推进,在古老的东方造就了一座国际化的都市———上海,上海的民俗从此贴上鲜明的‘都市’标签。上海传统民俗体系、中国各地民俗体系、西方民俗体系以及由这三大民俗体系相交融会而成的变异民俗体系,共同汇聚成上海都市民俗体系。而月份牌广告的出现则是这种崭新民俗体系的一个鲜明体系。”由于设计师的广告观念与运作方式尚不成熟,因此,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主要是通过“直观展示”的方式出现在月份牌平面广告作品中。首先是月份牌平面广告采用我国传统社会最具群众基础的木板年画的民间艺术形式作为平面作品中内容的布局方式。背景上面绘有各种各样的吉祥文案或者节气图片,旁边印着日历与节气之类的东西,再加上商品的图形展示,极具我国传统“年画”的艺术与功能特征,既可以进行室内装饰,象征着纳吉祈福、驱凶迎祥的意义;同时又具有日历查询的功能,因此,成为近代以来众多商家使用的最广的一种平面设计广告形式。除此之外,当时的月份牌广告还采用了一些其它的典型的民间艺术作为设计元素,其中包括民间剪纸、民间雕刻、民间戏曲故事、民间戏曲人物甚至是民间绘画技法等等进行作品的创作,以此来提高平面广告作品在普通民众之中的接纳程度,提升平面广告作品的宣传效果。但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对我国民间艺术形式的使用大都是直接借鉴,没有经过任何的修订、改动或者是造型与形象的提炼,可以说是将各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原封不动地挪移到平面广告作品中去,因此,被称为是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设计中的“直观展示”时期。2、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设计中的“中西融合”时期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政治运动的原因,导致我国现代设计一度呈现出低迷甚至是中断的发展状态。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出现以及快速发展为我国现代设计的进步提供了新的契机,由此开启了现代设计在我国发展的新时代。至此之后,我们直接或者是间接地认识、学习和模仿西方现代设计,在短短的十多年里遍尝现代设计的各种风格,因此,可以将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中国的“追赶型设计”时期。具体来说,伴随着“读图时代”、“与国际接轨”的到来,使得这一时期中国的现代设计体现出明显的“国际化”的特征,简单的模仿和移植西方的“视觉设计语言”成为当时中国现代设计的普遍现象。设计院校中“三大构成”的地位远远高于对中国民间艺术形式的挖掘和表现,因此,无论是企业主还是诸多设计师都非常注重对当代设计思想、设计潮流尤其是国际性的时尚元素的把握和应用,一方面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应用比较少,往往把这些元素认为是落后、传统甚至是“俗气”的象征,不愿意应用到各种设计作品中去;另一方面在少量作品中也出现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但却呈现出鲜明的“中西融合”的特征。比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便是应用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进行平面设计的典型代表之一。他不仅有着一流的设计水平,而且还有着一流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观念。靳埭强先生主张把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思想精髓与文化内涵融入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之中去,并且强调这种融入不是简单的相加或者是直观的展示,而是在对中国民间艺术深入理解和对现代设计理念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一种有效融合,因此,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很多我国普通民众习以为见的元素,比如传统的纸墨、毛笔、砚台、旗袍、风筝、方胜、古钱、剪纸、木尺、算盘、书法、水墨、刺绣以及各种各样的戏曲人物等等。在当时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普遍西化的社会背景下,设计师对于民间艺术选择方式就是考量其文化认知的一个尺度。在这方面,靳埭强先生从我国本土文化“古老的根”中寻求改革、创新与发展,在西方中心化的文化语境与设计氛围中寻求一个新的更具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由此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很多作品中都融入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由此在当时形成了鲜明的设计风格。比如靳埭强先生设计的《节日系列》平面作品中,采用文艺评论•literatureandartcriticism2013•03艺术研究我国民间剪纸艺术来表现身穿现代短裙、短裤服饰的现代小孩手举花环时欢快愉悦的场景,既具有鲜明的传统艺术特色,同时又具有现代的设计内容或者是表现内容。除此之外,靳埭强先生还采用西方现代设计理念来表现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由此形成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比如他设计的中国银行铜钱造型的标识作品。整个作品采用人们熟知的铜钱形状为主,下面配上传统毛笔书写的“中国银行”四个大字和正规宋体字“BanKoFCHina”,简洁醒目,信息传递直接,很好地融合了本土元素与国际现代设计理念,鲜明地体现出中国银行“立足国内、走向国际”的形象特点。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设计中“回归本土化”的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于2003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提高了与西方社会各个领域竞争与合作的程度,使整个市场的竞争变革更加激烈,无论是广告设计、包装设计,还是服饰设计等等对设计作品鲜明的风格特征、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一方面是西方现代设计对民族的、本土的设计元素的重视与回归;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政府部门对于传统文化产业传承与创新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促使诸多设计师越来越重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设计理念、美学韵味以及在现代设计中的设计方式与表现效果等等,由此开启了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设计中“回归本土化”的新的发展时期。首先,设计师改变了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看法,认为这是一种能够提升设计作品文化内涵和大众吸引力的设计元素,能够促使作品形成不一样的风格特点,因此,在作品中加大了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表现力度,比如对于剪纸与刻纸艺术的表现以及对于皮影、玉雕、木雕、砖雕、雕镌、年画、扎纸、彩灯、风筝等民间艺术形式的表现等等,几乎成了设计界的一种风尚或者是设计潮流。其次,设计师也非常注重对传统民间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成熟的造型特征与设计技巧的挖掘和应用,并将提炼出来的抽象化的造型和表现技法与现代企业、产品的发展理念、定位信息进行有效的融合和嫁接,以此来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信息表现的力度、吸引力与传播效果等等。比如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在整体构图与主题表现方面不受生活习惯、题材内容的限制,可以创造性地将各种形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产生对比、连贯、衬托的作用。这种平面取物的表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剪纸艺术的立体性、主观性、时空性与平面性的表现效果,不仅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而且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蕴涵着深厚的民俗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因此,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在诸多现代设计中都被广泛使用,包括产品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服饰设计等等。这是当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设计中最典型的一种表现方式。

大众文化下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篇3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提高。

在现代艺术教育中引入风格淳朴的民间传统艺术,其本质并非让学生片面、生硬地追求与模仿艺术形象上的原始与荒蛮,而是通过强化这一方面的学习来实现对其内涵的理解和精髓的升华,借以充实自我艺术创造,使民间传统艺术在创新中与现代意识发生碰撞,达到审美层面上的互补和统一,焕发非一般的光彩。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道德理念延续。

民间传统艺术在历史车轮碾过后,雄健的底蕴越发显现出来了,其将思想理性有机融合到鲜活的艺术形象中,用以宣扬正面历史人物形象、进行道德教育。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生价值理想,决定着民间传统艺术家肩负着启蒙教育的责任,而民间传统艺术那一股“寓教于乐”的独特方式与亲和力,不时启迪着人们的道德理念、人生价值和审美情趣,这便是民间传统艺术隐于艺术形象下的潜在价值,也是现代艺术教育中得以突围的亮点所在。

二、民间传统艺术对高校

艺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1.教育模式--灵活创新。

为实现民间传统文化与高校美术课程的高度结合,可一面组建以兴趣爱好为基点的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学习剪纸、陶艺等民间传统技艺,再将这些学习成果带入课堂中进行交流探讨,互相促进学习,拓展课堂范围;另一面还可邀请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人走入课堂,为学生演示传统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讲述技艺的发展历程,也可借机向学生传达一些民间传统艺术正面临失传的现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投身于传统艺术事业。此外,还可尽量挖掘本地民间传统艺术教育资源,利用乡土文化来感染学生,增加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2.教育思路--广泛拓展。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成就了高校教育形式的深刻变革,足不出户也可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媒体元素与文字一起带入高校美术课堂中,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来引入入胜,同理,民间传统艺术的形成过程、传统艺术作品的制作工艺等也都能在一方屏幕上得以生动呈现。不难发现,生活的周遭尽是可以取材的传统艺术素材,民间传统艺术的气息早已弥漫大街小巷,悄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只要用心发现,有意识搜集,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唾手可得,当艺术走下高不可攀的神台,紧密结合到生活点滴中,才能真正对人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产生引导作用,才能在生活这一不竭源泉的滋养下获得更为鲜活的生命,焕发更为绚丽的光彩,这对高校艺术教育思路拓展大有裨益。

3.教育理念--打破传统。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篇4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模式化表达权利界定

深厚的文化底蕴,各民族迥异的生活环境、民族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之蕴育、流传灌溉了肥沃的土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承载着道德教育、审美观念传播、民族信仰传递等功能。对之予以法律保护,是认同和尊重群体民族风格及民族文化的体现,既能增强群体之优秀文化主体意识,保持文化多样性;又能满足群体之精神需求,增强其文化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奠定构建和谐社会之基石。

一、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民间文学艺术”之内涵界定的多样性和术语使用的多样化,使得对这一领域之研究,尚未达成实质性共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此类事物表述为“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和“传统文化表达”,此表述已为各国所认可。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82年《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防止非法利用及其他损害的国内立法示范法条》给出的定义为:“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是由具有传统艺术遗产特征的要素构成,并由某一国的居民团体(或反映该团体的传统艺术取向的个人)创制并维系的产品。

UneSC01989年《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建议案》给出的定义为:“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人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化、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

笔者借鉴上述定义将其内涵界定为: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系指由某一民族或区域群体(或反映该群体传统艺术取向的个人)所创作并维系,构成传统文化遗产之组成部分,反映该民族或区域群体历史渊源、风俗习惯、、民族风格、文化传统等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艺术性表达形式。包括:一是言语表达形式,诸如民间故事、诗歌、神话及谜语;二是音乐表达形式,诸如民歌、民间说唱音乐及器乐;三是活动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舞蹈、戏曲、宗教仪式及杂技艺术;四是有形表达形式,即固定在物质载体上的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诸如民间剪纸、绘画、雕刻、蜡染、刺绣等。有的学者认为保护对象不包括有形表达。笔者认为有形表达依附有形载体的特性不妨碍其成为受保护对象。有形表达保护的剪纸等“体裁”和前三类保护民间故事等“体裁”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有物质化的形式要求。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是尚未固定在任何有形载体上,但可就相同主题,以人的动作、言语或艺术品为载体,传达的模式化信息。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不同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和民间文艺衍生作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民间世代相传的,长期演变,没有特定作者,通过民间流传而逐渐形成的带有鲜明地域色彩,反映某一社会群体文学艺术特性的作品。

民间文艺衍生作品具有明确具体的作者,是在借鉴素材、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或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基础上创作的,受著作权法保护的,能够以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劳动成果。包括:一是受民间文学艺术素材的启发创作的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二是吸收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质,进行艺术再创作形成的改编作品。这类作品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质进行创造性加工,又没有失去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之艺术精髓。如在赫哲族民歌《想情郎》、《狩猎的哥哥回来了》原主题曲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手法,进行旋律改编形成的作品《乌苏里船歌》。三是以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模式为内核创作的作品。此类作品在借用民间文学艺术主题、传统表达风格或者民间文学艺术体裁(如剪纸、刺绣等)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丰富阅历、审美情趣创作完成。如白秀娥利用剪纸体裁,根据“蛇”这一母题的基本造型和图文样式,创作的蛇年生肖邮票。

二、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特征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是沿袭共同传统文化的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表达,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创作主体的群体性。群体是生活在一起,具有共同、风俗习惯、价值追求,沿袭共同传统文化的人群集合体。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无论是群体无意识的创作,还是个人创作、反映群体价值取向、为群体认同吸收并发展的创作,都是群体的智慧结晶,其创作、流传和保存,都鲜明地打上了群体智慧的烙印。

二是创作活动的传承性。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创作具有永动性,促之发展的是群体固有的特质。创作是群体生产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各群体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信仰传递的天然工具。因此创作活动延续不断。群体的特质促使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在流传过程中保持“内核”的稳定性。“内核”的稳定性保障创作的传承性。

三是流传地域的相对性。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创作、流传深受流传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对于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某一群体的传统文化不被其它群体认同,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从而带有地域性色彩。然而,地域性不是绝对的,群体文化被其它群体认同后,就会产生跨地域的流传,甚至在国家之间产生共鸣。比如,梁祝传说从区域性传说演化成全国性的文化遗产,如今流传到国外。

四是保护期限的无限性。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伴随着群体的日常生产生活,是群体传统文化、精神信仰的外现,由此决定群体根据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精神需求的变化,相应地改造加工民间文学艺术表达。这意味着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创作,是一个只有“始”,而没有“终”的流动过程,因此应无期限地保护。

五是保护内容的模式性。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是特定信息的模式化表达,核心是具有传统艺术特色的、特定的模式化信息,由众多群体特质汇集在一起作为模式体现。模式是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灵魂,体现为相似母题的组合或相似的表达形式,是群体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反映。言语表达体现为“口头程式理论”,即个体依据程式化的主题、程式化的典型场景和程式化的句法来结构作品。个体以模式为轮廓,据其生活阅历、丰富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作场景构建生动形象的作品。民间舞蹈大多有基本的表演模式,如长沙民间舞蹈《狮舞》的“拜五方”,《地花鼓》的“扯四角”,《龙舞》的“跑圆场”等。此外,有形表达依附的造型艺术品也传递着模式化信息。如杨柳青胖娃娃年画主题中,手持莲花、怀抱鲤鱼、圆头圆脑,体态丰腴的人物造型和白底粉面、花青的头顶及水纹、红色的鲤鱼及莲花,翠绿的荷叶等模式化的着色手法。

三、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权利内容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来源群体重视的是精神权利、文化认同感的满足。尽管群体也关注经济利益,但更注重文化能否受到尊重和认可,并得到持续发展。王鹤云女士称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为“文化特性权”,包括文化归属权、公布权、文化尊严权、使用权、传授权、传播权、获得报酬权七类。笔者认为权利内容包括标示来源权、公开权、文化尊严权、专有使用权、许可使用权和传授权。

标示来源权是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传播时的必然要求,是向外界表明创作群体身份和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来源地的权利。其中须注意:标示方式的恰当性(即不能破坏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完整性和原始风貌)和来源地、来源群体的真实性。

公开权即有权决定是否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向群体之外的公众公开的权利。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创作的延续性决定其不属于公有领域。发达国家主张归入公有领域是其无偿窃取、进行商业化利用的托词。传统背景和习惯范围内的使用,使之更多是在群体范围内流传。公开权针对仅仅在群体范围内流传和虽超出群体范围、但尚未超出我国领域,尤其是具有神圣和神秘色彩的民间文学艺术表达。

文化尊严权即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和内涵完整,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维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原生态。民间文学艺术表达通常是在传统背景和习惯范围内使用,有时脱离背景的使用都会侵害群体的文化尊严权,毋宁说歪曲、滥用。非原生境使用产生侮辱民族信仰的情形,是群体抵制他人使用的主要原因。文化尊严权通过保障公众领悟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之特质、民间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促使公众认同、积极弘扬民间文学艺术表达。

专有使用权是群体在传统背景和习惯范围内享有的固有权利。群体作为创作者、传播者和保持者,作为私权主体,固然享有专有使用、拒绝他人未经许可使用的权利。此处规定专有使用权,是为了与群体成员以营利为目的,在传统背景和习惯范围之外使用民间文学艺术表达,须支付合理费用的情形相区分。

许可使用权,即允许群体之外的个人或组织以营利为目的的使用,并获取报酬的权利。许可使用的方式包括复制、展览、表演、摄制、改编和翻译。以艺术创作为目的的使用,只要不侵害权利主体的其它权利,都是允许自由使用的。

传授权,即权利主体有权决定将其掌握的技艺向谁传授、通过什么方式传授的权利,但该权利的行使不能与国家有关的强制性法规、群体习惯相冲突。传授权针对的是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所涉及的技艺。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是民族风格的体现,是国家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因此应对权利主体设定禁止权的权利限制,即不享有转让权和放弃权。此外,还需借鉴《著作权法》的权利限制制度,构建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制度。

四、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权利归属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篇5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题材;剪纸艺术;个性化

近年来,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对文化和艺术的保护、传承意识越来越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播方式。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和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剪纸艺术作为民族艺术的分支,传承了少数民族上千年的文化艺术,那些深藏于少数民族背后的民俗文化、历史情感、宗教秘俗,展现为剪纸艺术中的喜怒哀乐、宗教仪式、子孙祈福等艺术符号。剪纸艺术借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传承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近年来,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艺术作品由于缺乏创新,在艺术表现形式、用途上都难以满足现代人的诉求。尤其是步入互联网时代后,大数据科技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更多的人开始思索传统艺术如何与现代科技、生活接轨,这也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的结果。康定斯基在20世纪曾经预言:“未来的艺术形式将会把各种艺术手段结合成一体,并且会超越所有单一种类的艺术手段,产生出壮丽的综合成果。”

一、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与动画艺术结合

数字时代的到来令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动画艺术也借此东风在各个领域中展现了更多、更新的艺术形式,将传统的动画形式与三维动画等构建成新的动画艺术形式,沿着数字化的方向不断推陈出新,将视觉、听觉、触觉上的感受通过镜头表现得绚丽多姿。少数民族题材剪纸更多的是追求质感和形式上的审美,少数民族题材剪纸与动画艺术的结合,可以从二维动画的角度表现故事情节和地域环境,将不同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文化通过二维动画传播,利用虚拟空间的维度表现。新媒体传播的主要手法也借助交互形式,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如通过微信、QQ、微博等互联网交互方式进行少数民族题材剪纸艺术的传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民族间的互动,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对艺术进行新的创作和传播。通过与观者的互动和沟通,将剪纸艺术进行新的解析与重构,通过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通过三维动画广泛传播。三维动画艺术与少数民族题材剪纸艺术结合,两者在审美情感的追求上是和谐统一的,对于故事的情节、场景、人物、颜色等符号的安排与虚拟空间的构成应讲究艺术性。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应原汁原味地传播出去,在二维、三维动画艺术的空间里找寻自己的一席之地,通过独特的地域、民俗题材,将新的创意与传统的民俗剪纸情节脚本交融,生成数字化的三维表现形式。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形式在动画艺术领域传播,以民族的瑰宝赋予二维、三维动画艺术更丰富的符号语言,通过科技信息数据的不断创新,删繁就简,在视频或平面的后期制作中,借用虚拟科技等手段,将传统难以获得的效果通过技术手段呈现出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将剪纸艺术的技术、故事情节通过镜头语言表现,解放了思想,革新了思维。少数民族题材剪纸融合新媒体技术手段,不仅在创意创新上融入了更多的符号元素,从二维、三维的角度丰富了艺术语言,刺激了大众的审美需求,激发了大众审美对于传统艺术的神往,也是传统文化中文化与民俗的体现。

二、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与网络传播结合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发展,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各媒介间的融合日渐加深,也催生了新媒体艺术的新型审美理念与审美追求。正是新媒体的低门槛,催生出一系列的新艺术表现手法和跨时代的新艺术家。他们根植传统文化,衍生大尺度的探索模式,在大数据时代找寻自己的一席之地,以网媒为中心辐射观者大众。过去一段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作为展示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力量,却一度受制作流程与地域的限制仅仅在当地流传。改革的浪潮影响着人们对于传统手工艺术的看法。数码产品与互联网充斥于人们的生活,新旧技术的交替必然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话题,少数民族题材剪纸艺术也必将搭上网络传播的顺风车,从而将民族的东西推向世界。少数民族题材剪纸和网络传播融合,一方面,网络数字媒介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为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艺术带来了技术上的升级与外观上的包装,透过三维空间来加深材料的质感,从静态转换成动态传播也是一个新的突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立足于传统剪纸艺术的根基,找寻少数民族题材剪纸新的艺术空间,利用新的媒介手段创作出不同的交互性作品。

三、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与本土文化结合

不同的少数民族题材剪纸在文化上是大相径庭的。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域环境不同,文化、宗教、艺术的表征也各异。文化上的认同与民族性的认同在倾向性上是一致的,文化中又具有民族性的延伸。剪纸艺术是民族文化的分支之一,民族文化烙印在剪纸艺术的审美构建上,剪纸艺术包含深厚的民族感情。少数民族题材剪纸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沃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与文化内因,是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与传承的岁月里对于文化和民族的精神需求,是剪纸艺术的心的纽带与诗意的栖居地。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艺术在民间艺人手中代代相传,是劳动人民集体的艺术结晶,是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表征,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符号印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千年,对于现今和历史都有深刻的意义,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尤其在打造剪纸艺术这个传统文化产品品牌形象的过程中,本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文化源自创造,创造不能没了传统,一个民族的发展在艺术上的突破必然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它反映了一个民族在日常生活和人文环境下的心理需求与认同感。不论是哪个少数民族题材的剪纸,在艺术形式上对喜怒哀乐、装饰、故事情节等的表现,都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内涵,肩负着传承、保护、创新的重要使命。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艺术传播方式百花齐放,各民族交往密切,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加深各民族的紧密团结、沟通交流。寻求少数民族题材剪纸艺术的精髓,将民间剪纸艺术传承、推广开来,立足于本土文化,不断求新求变,可以避免各民族丰富的传统技艺与民族文化的消亡。

参考文献:

[1]栾伟丽.动画造型与民间美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孙立军.中国动画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

[3]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王光敏.剪纸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5](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6.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篇6

一、我国艺术设计的现实情况

我国艺术设计起步比较晚,呈现年轻化状态。长时间以来,西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影响着国内的艺术设计,给国内的艺术设计者们造成了深深的影响。因此,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很多设计师们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未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因此,盲目地模仿西方文化形式导致国内艺术设计比较肤浅,缺少浓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只能是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创新。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

(一)继承传统文化的思维形式国内传统文化的主要思维特点包括循环性、辩证性和统一性,传统文化比较关注物质内部的统一,比较重视对物质的归纳与总结。所以,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从整体上进行掌握,不能只关注事物的片面性,在追逐层次美的同时还要保持内部的相互协调,只有这样的艺术设计思维,才能确保艺术设计作品的欣赏性和艺术性。

(二)使用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艺术设计里面的文化底蕴要通过传统文化符号来进行展示。传统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和比喻性。传统文化经受过历史的考验,充满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换句话说,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艺术设计中融合传统文化可以使现代生活更加的雅致。

(三)融合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陈设艺术是东方文明的耀眼明星,它包含着庄重大气的气质、轻松自然的神韵以及超于世俗的境遇等品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质是人性化设计的主要内容,艺术设计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不能照搬照抄;既要继承又要发扬光大,传统陈设艺术对现代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艺术设计与书画艺术相融合中国绘画艺术丰富多彩,风格多种多样。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比较鲜明的笔墨韵味,绘画艺术是表达情感的根基。在我国一些传统地方产品的设计中,经常采用国画绘画形式作为画面,这样能够有效地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增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底蕴,使设计作品更富有表现力。民间绘画艺术的壁画、年画、剪纸、版画等形式,均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浓烈的东方艺术美感与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艺术的剪纸艺术,它代表着民俗文化的精髓,传递着民间美术艺术的形式美;民间剪纸艺术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欢,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特的造型、鲜亮的色彩、吉祥的寓意以及浓厚的文化内涵。民间剪纸艺术在地域上的不同主要是受民族文化差异和时代不同的影响,所有的艺术形态都为现代设计提供素材。食品包装上大量使用了这样的艺术形式。比如,经常看到的马宋饼,它的包装就使用了廊坊地区流传已久的年画设计元素,这不仅提升了商品的文化底蕴,还给人们带来了美的视觉享受。

(五)体现与表达传统图案因素中国经常使用传统图案,因为它们是民俗、民族和民间文化的千年累积,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表现形式,同时灵活多样、内涵比较深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图案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它们代表着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背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

(六)体现人的现代情节艺术设计里经常会使用到的装饰方式就是传统图案,比如藻井纹、云纹、砖画纹以及铜器纹等;传统艺术设计里还会使用到民间的美术艺术,比如剪纸、皮影以及织染等。对传统图案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取其精髓进行再次重组,将其使用到图形设计面,让传统图案和现代设计真正地实现有机融合,象征性地对画面进行处理,构成与众不同的艺术设计特点。代表着时代的特点,体现着人的现代情节,让观看者在情感上有所共鸣,使其展现最佳的艺术魅力,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使民族特点展现得更加突出,使艺术效果更加的明显。

三、结语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篇7

我们现在看到的民间艺术不外乎两种存在形式:一是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这主要是指仍以原生态的形式存留在偏远、落后的乡村民间生活中的那一类民间艺术。这类艺术数量少且正处于消失的过程之中,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愈快,其消亡的速度愈快,两者成正比;二是市场态的民间艺术,在城市市场、旅游市场的各种民间艺术品,如在西安各市场尤其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乃至各大宾馆销售部所看到的布老虎、五毒肚兜、泥玩具、泥面具、剪纸、皮影等各式传统民间艺术品与传统玉器、仿古青铜器等等工艺品,构筑了一个无所不有的商品世界。这是文化工业的产品,本质上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艺术品。这些产品,保持了传统民间艺术品的原有形式,但质量普遍有所下降,也有的因使用现代材料质量有所提高,它们可能同样出于农民之手,但传统民间艺术的本质已经改变。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民间艺术品的存在和功能价值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生态民间艺术品向市场态转变的根本原因,我以为有两方面:

一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传统民间艺术是传统生产方式的产物,男耕女织,自作自用。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既是传统民间艺术生产的经济基础,又是其本质特征之一。

20世纪中国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50年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二十余年间,中国社会转型加快,随着国家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已基本上被取代,大机械、大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方式。现代化大生产提供了全社会百姓日常所需的所有生活、生产用品,而且物美价廉。在此情形下,“自作自用”一是没有必要,二是成本太高,三是其品质已不适应现代需求,因而传统民间艺术基本上退出了生产的主流行业。农民只有在缺少购买的经济条件、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可能从事“自作自用”的生产。

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及原有的民间艺术的生产者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也是必然的。因此,民间艺术乃至民间文化的保护已迫在眉睫,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最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事。

二是生活方式的变革。传统民间艺术既是传统生产方式的产物,也是传统生活方式的产物。生产方式变了,生活方式会随之改变。农村是传统民间艺术生产的主要地区,在小农经济时代,即在以农业为主体的时代,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方式差别不大,而且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以农村生活方式为主导形式的,农村不仅包围城市,而且“主导”城市,城市实际是乡村化的城市。传统民间艺术的形式实际上是乡村文化和艺术的形式。随着中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生产方式,农村以城市生活方式为自己追求和摹仿的对象,城市“主导”着农村,农村成了准城市化的农村。传统民间艺术随着这种变革而日益边缘化,整体上走向了消亡之路,其中小部分在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蜕变成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生产,使传统民间艺术的存在成为一种市场态的存在。

二、作为当代文化工业的民间艺术

在现代,城市成了社会的主体,城市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传统的乡村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大众文化”,只不过两者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现代城市的大众文化主要是理性的科技文化,是西方文化,汽车、电视、洗衣机、剃须刀、运动鞋乃至迪斯科音乐、电影,都是如此。城市文化在受西方文化冲击改造的同时,以自己新的存在影响和改造着乡村文化。就传统的民间艺术而言,随着乡村文化在整个社会主导性的失落,它也开始了自身失落、消亡和被选择、被改造的过程。

当代城市市场中作为文化工业的民间艺术,首先是被城市精英文化选择和改造的结果。精英文化对具有乡村文化特质的原生态民间艺术有着理性的、理论化的认识,精英文化将原生态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优秀成份作为本民族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而加以认识、保留与弘扬。这种认识和努力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之下中国民族文化整体走向式微的情况下开始产生的。在20世纪初,一些学者已开始对民间文化和艺术进行研究,张亮采1912年即出版了《中国风俗史》;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近世歌谣征集处,1920年成立了歌谣研究会,1922年出版了《歌谣周刊》;中国民俗语学和民间文化及艺术的研究由此拉开了序幕。这亦可以看作学术界对当时社会变革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反应。同样,当代市场态的民间艺术的生产与精英文化对它的确认和选择是分不开的。

精英文化对传统民间艺术的选择以原生态的为主,提出整理、保护发展的构想也是面向原生态民间艺术而不是面向市场态民间艺术的。但在这种研究、保护中,精英文化的选择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民间艺术,一方面将感性的原生态传统民间艺术理论化,在理论阐释的同时,赋予它更多的内涵;一方面将原生态民间艺术“雅化”,民间艺术本质上是民俗的艺术,精英文化的提倡与研究,使传统民间艺术变俗为雅,成为最具艺术本性、最纯粹的东西。

但是,作为社会主导文化的城市大众文化是雅俗一体的文化,它能使俗变雅,也能使雅变俗。在精英文化的追捧下,传统的民间艺术有时成为一种“秀”,在一些艺术精英的联欢会上,民间艺术的即兴表演又象征性地完成了一次由雅变俗的过程。总之,传统民间艺术处于一种被选择、被改造的地位。

市场化是20世纪社会和文化变革对传统民间艺术最深刻的改造。市场化使当代传统形式的民间艺术生产改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文化工业生产,也使真正意义上的由精英文化竖之为雅文化的民间艺术还原为俗文化。通过大量生产,民间艺术成为大众消费的产品(在西安市场,花二三元人民币可以买到一件十二生肖的布绣挂饰,可见其产量之巨大,竞争之激烈)。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旗手阿多诺在论述文化工业时亦指出了这种变化,他认为文化工业“在其全部分支中,各种产品(它们是专为大众消费制作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那种消费的性质)或多或少是根据计划制造的。独立的分支在结构上很相似,至少彼此相符,将自身组织成一个天衣无缝的体系,这种情形之所以可能出现,凭借了当代的技术能力和经济上与行政上的集中。文化工业有意从上面与其消费者的结合。对双方都不利的是,它强行将分隔了几千年的高雅艺术与低等艺术结合在一起。高雅艺术的严肃性被毁于对其功效的反思;低等艺术的严肃性因强加于它内在固有的反叛性之上的文明化的约束而消亡。”[J]文化工业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受市场需求和其实现利润价值需求的支配,“获取利润的动机决定着各种文化形式的性质”[2]。市场化的民间艺术形式的性质也同样是由获取利润的动机所支配的。市场化将民间艺术变成了大众艺术,诚如大众文化理论家麦克唐纳在考察民间文化时所揭示的:“民间艺术从下面成长起来。它是民众自发的、原生的表现,由他们自己塑造,几乎没有受到高稚文化的恩惠,适合他们自己的需要。大众文化则是从上面强加的。它是由商人们雇佣的艺人制作的;它的受众是被动的消费者,他们的参与限于在购买和不购买之间进行选择……民间艺术是民众自己的公共机构,他们的私人小花园用围墙与其主人‘高稚文化’整齐的大花园隔开了。但是,大众文化打破了这堵围墙,把大众与高雅文化贬了值的形式相结合,因而成了政治统治的一种工具。”[3]当传统民间艺术以商品形式出现时,意味着有用性和适销的尺度优先于品质、艺术性甚至它原生的文化性,在普遍的市场中,当传统民间艺术以工业化的方式大批量被制造出来、并穿戴着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外衣,按照有用性、适销的尺度销售时,获胜的不是品质而是交易。因此,“这样的文化产品不可能是艺术,因为它们再也不具备本真的、名副其实的艺术作品的韵味;它们也不可能是‘民间’文化,因为它们再也不是来自‘民众’,所以不可能反映或满足他们的体验与兴趣”[4]。在市场态的民间艺术中,除形式外我们再也难以发现民间艺术那种原生的意义和内涵,文化工业的生产机器生产的都是商品,不过各种商品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价格而已,在这一点上,文化工业具有同化一切的力量,它实际上是借用不同的形式生产着同一种产品。

注释

[1][2][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著,阎嘉译,《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71页。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篇8

一、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平面设计

民间美术包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我国民族造型艺术、民族文化、艺术设计的心理源头,从古至今,无论哪一种艺术,最初的艺术雏形和艺术心理都是来源于民间美术,历史的发展需要一步步完成,而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稳定的持续性,无论外来文化如何冲击,民族传统文化永远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平面设计是以视觉感知为主,但是成功的平面设计首先应该表达的是文化精神内涵,所以,平面设计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应该是设计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民间美术在民间世代相传,历经千百年,在我国有着稳定的社会文化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其丰富的艺术形态,鲜明的民族意识,这是现代平面设计创作的源泉。

随着历史的变迁,各个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有所不同,设计水平也参差不齐,但在民族文化底蕴上却有共同性。现代平面设计的创造过程不仅是为生活服务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文化精神的过程,在现代设计过程对民族文化越来越重视,都希望从设计作品本身的文化与本土文化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两者完美结合。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上,各个国家与民族的优秀设计却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例子,与我们同属东方民族的日本在其设计的作品中就很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结合,如著名平面设计家田中一光就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优秀的典型,他很好的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融入到了一起,既蕴含着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神韵,又具备了强烈的现代艺术美感,将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融为一体,并使东西方美学文化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我国,特有的剪纸、木板年画、印染、刺绣等民间美术形式中,都具有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底蕴。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些民间美术资源,使现代设计更加具有深厚的文化精神内涵。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与现代平面设计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反映基层人民的理想与情趣的艺术形式,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美术也不断的发展前进,同时派生出其他的艺术形式,并且不断丰富自身艺术语言形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阶段的审美追求与生活需要,形成了一定的传统样式和相对应的表现形式,在创新过程中,民间美术的风格、手法、造型也都得到了不同的体现和延续。如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是借用我国传统美术中的凤鸟图形,采用“喜相逢”的独特结构形式设计而成,加以变形,突出凤凰这个主题形象,线条流畅,不仅在造型上生动完美,而且能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个是借鉴民间图形与造型的成功设计典范。现代设计过程中注意到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并且从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中学习创新,加以利用,为现代平面设计服务。

三、传统民间美术的色彩与现代平面设计

民间美术的色彩是民间文化精神的体现,五彩缤纷的颜色彰显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色彩都具有着特定的意义,民间美术色彩的运用与造型以及民间色彩所代表的的装饰性、主观性都对现代平面艺术设计起着重要的影响,广为现代设计界所借鉴吸收。传统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平面设计都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表现性,都需要用最简洁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在如今讲究个性的社会里,把传统色彩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使最质朴、最本质的色彩来传递视觉设计,这对于现代平面设计是一种丰富与发展。如何把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通过现代平面设计来表达出来是现代平面设计所追求的。中国香港的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他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作品中,开创了崭新的设计局面。台湾设计师叶国松的作品《恭贺新禧》采用大红做底色,用黄色、黑色、石绿、靛青作为点缀,使作品年味十足,而又不失东方特色。民间美术中的色彩搭配是民间美术色彩的重要特点,民间所流传的如“色多不繁,色少不散”“艳不俗,淡适宜”“光有大红大绿不算好,黄能托色少不了”“要想精,加点青”“黄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等等这些通俗的民间色彩搭配口诀都体现着人民大众的色彩观念,将这些渗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不仅能够使作品色彩丰富,吸引人民大众的眼球,而且能够收到很好的视觉效果。

四、传统民间美术的图式与现代平面设计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篇9

关键词:民族声乐;传统戏曲;声腔艺术

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作为我国内容丰富的民族歌曲之一,主要是在传统的说唱艺术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后,戏曲声腔艺术的优秀技法和歌唱练习方法与民族声乐巧妙地融合,更加凸显出其独特魅力和音感。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最基本要求即字正腔圆,要求演唱者必须咬字清楚,发音正确,任何字的发音均不能模糊而过或含糊不清。此种训练要求与民族声乐的练习具有一致性,但是两者在咬字和吐字方面还具有极大的差别性。从总体而言两者的异同均具有规律性,可以被提炼出来进行较为明晰的对比。

一、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渊源

民族声乐的发源与四个方面因素有直接的关系。从其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在纪元前民族声乐主要以唐诗宋词、元曲宋词、乐府诗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当进入宋代后,鼓词、元杂剧和散曲等成为民族声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此后的多年时间,民族声乐多以山歌、民歌、号子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五四之后,民族声乐在融入欧洲声乐艺术技巧的过程中以儿童舞剧、新歌剧、艺术歌曲、群众歌曲等形式展现。但是,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民族声乐包含民歌、戏曲和曲艺,而且以具有此三种风格的艺术形式进行展现,从最为原始的音乐中萌芽,经过歌、乐、舞三者的逐渐融合而出现了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民族声乐在原始的歌、乐、舞三者的有效融合之后,逐渐演变成歌舞形式和各类的民歌、戏曲及杂剧等。现代所看到的民族声乐主要作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存在,但是在古代的历史典籍记载中,民族声乐主要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实践的艺术表现及社会生活场景的艺术再现。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民族声乐融合了不同区域的语言和生活习俗,按照地理环境来区分则成为多元化的各具特点的民族声乐演唱方式和风格。

尽管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主要来自民间说唱、歌舞和滑稽戏三种形式的演变,但是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与此三者有根本性的差别,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与其他体系有不同的音乐唱腔表现,此种声腔艺术形式主要以其产生地的民歌、语言和民间音乐等为基础,在融合其他类别音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创新。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所凝聚的中国音乐的典型性艺术规律也同样源自民歌、各个地区的语言及民歌和舞蹈等素材。正是因为不同区域的不同语言和不用区域对不同民俗的艺术表达,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的发展才有了新的动力。由此可见,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应该是民族声乐从广义角度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变异,与民族声乐发展所需要的不同区域的语言和民俗的艺术表达具有同样的需求。

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和民族声乐经过漫长的发展之后,以其对古代人民劳动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艺术总结,以及各自散发出的魅力获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支持。尽管两者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和完整的体系,但是由于形式的差异性植根于古代原始歌舞的基础上,各自出现了新的发展路线,如民族声乐对山歌、号子、说唱等民族艺术形式的表现主要侧重情感表达,而古老的歌舞所重视的肢体动作表达则被忽略,这就导致民族声乐按照以演唱方式为主的发展路线进行延伸。而戏曲主要发源于原始歌舞的游戏活动中,对于动作和语言的双重侧重导致现代戏曲在声腔艺术的表现方面必须配合动作进行表现,动作是否融入直接导致了两者的表现形式出现差异。

二、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的融合点

(一)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声腔艺术演唱方法的融合性

歌唱主要是一种音乐和语言在某种情感的融合下,利用人声所进行的综合性且具有语言化的艺术表演形式,需要人类的生理和心理进行同步活动,以悦耳的声音和适当的气息来表现出歌唱者丰富的情感。从该点来看,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和民族声乐演唱同样隶属于声乐的范畴之内,同样需要人类丰富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来作为演唱的基本支撑。在演唱的要求方面,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和民族声乐都以字正腔圆和气沉丹田作为发声和呼吸的要求,在以情带声的同时,还必须咬字归韵、声情并茂和吐字收声。在共鸣和润腔方面,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和民族声乐的融合点主要在于两者均要求以字行腔和以声圆字,确保字领腔行的同时字领声行。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和民族声乐对于声音和字的结合及转化成唱腔表现出来的过程要求极为严格,声腔的巧妙融合同时也是对民族语言进行正确处理的重要手段。由于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和民族声乐两者均属于民族风格,在追求音色和音质的优美与明亮方面具有一致性,尤其要求感情和表达方式自然直接。从唱腔的呈现方式角度而言,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和民族声乐的演唱方式均具有民族说唱的特点。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篇10

【关键词】本土元素平面设计创新

1中国的传统文化概述

1.1汉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汉字是我国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形成的重要的特色文化。因此我国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它也成为了一种传统的视觉艺术。我国可参考的文字从甲骨文开始,不断的进化,艺术美感也在不断汲取营养上升,进化历史有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措书。至今为止,文字为设计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在进行平面设计时,人们对汉字进行了改造与使用,使其具有更加符合我国人民审美观念的特点。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使用,将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而且因为汉字拥有特别的形态,能够给当代艺术设计带来很多的创造灵感。

1.2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

剪纸是中国民间最受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气息与灵魂。剪纸采用了镂空的艺术工艺,给人以独特的视觉体验和艺术享受。剪纸由于材料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明显,广受人们的喜爱。

1.3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皮影艺术

皮影戏来源于悠久的战国时代,在汉朝时兴起,宋朝最为兴盛,元朝期间流传到西亚和欧洲,历史悠长,源远流长。由于制作工序复杂,传统的皮影戏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有很多局限性和障碍。皮影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可以为影视文化创作提丰富的想法和灵感。

1.4最具中国特色的年画艺术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家喻户晓。顾名思义,年画当然是过年张贴的,代表着对新的•年进行祈福,既达到装饰的效果,又有了喜庆的含义。年画的图形语言、艺术手法、色彩意向、寓意象征都对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年画不仅在外表设计上采用鲜艳的色彩来吸引眼球,也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年画采用了夸张、变形、抽象等修饰手法使得其塑造的形象生动、鲜明。民间年画的艺术特征和独特性,以及年画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融合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中。年画在传统文化中独具一格的亲民性,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中可以很好地与广大群众进行交融。

1.5传统手工技艺之糖画

糖画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糖画具有极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通过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理解,糖画就是把糖做成画,虽然它是画,但是它是由糖做成的,不仅可以观赏,也可以食用,民间俗称“倒糖人儿”。糖画同时拥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代表中华文化的重要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同时糖画的制作题材广泛,各种人物、动物、植物等都可以通过糖画来表现,同时兼具好吃又好玩的特性。糖画是一门对制作技艺要求很高的艺术形式,同时又要拥有很好的创造力,绘画基础及其表现手法方面的要求。然而当代很多人买糖画首先因为它好吃,其次是对当年点点滴滴的回忆。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往往能勾起大家对童年的回忆。所以在现代艺术创作中,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艺术特征来唤起大家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进而产生对这门艺术的热爱;还可以将这种传统艺术加以创_、修改、变形,并运用到现代的Vi包装设计、LoGo设计、服饰计等领域,使其多元化、国际化,将这门传统的艺术和现代艺术结合走向国际。

结语

对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的艺术创作和传承,设计者应该在充分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基础上再创作和加工,要以现代、国际化的语言、画面、思维把中国的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来,从而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创造现代艺术设计的辉煌,使得现代的艺术创作与设计更加具有中华民族自己的特色和味道。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都是人类的文化,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与创作必须要以民族的传承为根本点和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与外来的优秀文化进行融合与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做到民间艺术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和传承。虽然现如今我国的艺术、文化教育取得/很好的成就,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反思在艺术创作与设计中的不足。中国作为传统文化大国,应该积极地保留和弘扬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得这些文化走向国际化、多元化、全球化。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