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十篇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十篇

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30:17

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篇1

【关键词】信息数字化;档案;应用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机密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各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及时解决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信息数字化是主要体系,对管好用好档案的资源开发起着重要作用。以往存在的缺档、断档、死档会给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原来以纸质格式的各类文件及其他文字及数据资料逐步被计算机的电子格式所替代。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档案,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的优势日益突显,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的便捷

所谓档案的信息数字化就是以馆藏档案资料为主要的物质对象,用缩微的形式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使之转换成为缩微软件形成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有如下几个便捷:

(一)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的计算机的潜能,提高利用率。目前大多数基层档案馆对计算机的应用单一,开发利用功能简单,有的仅仅用于档案录入和文件的储存,利用的低效率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的极大浪费,使用信息数字化管理档案可以使档案数据更准确快捷地利用共享。

(二)信息数字化的建设使oa办公室自动化推向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oa办公系统实现了数据的一次输入,多次利用。文书处理人员在完成文件的拟写、签发、编号、录入、等工作后,只需要一个归档点击操作,就完成了从文件处理系统到档案管理系统的归档工作。需要利用时,利用者只需根据访问权限进行在线检索,就可以浏览所需要的内容,档案资料通过办公平台实现了共享。oa系统可以提供多种查询检索功能,可以实现档案信息自动分类、检索、自动编目等,使档案检索利用变得更加快捷、高效。

(三)档案信息化管理使档案人员可以从繁琐的整理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档案编研和二次开发利用上,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利用效率,由此,不仅扩大了社会影响,而且还拓宽了服务范围,档案部门的地位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二、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管理及对策

(一)强化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意识,积极推动网络化归档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普及档案信息化的档案意识,让企业各部门了解信息化档案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密切配合档案工作,充分利用办公自动化的文档一体化工作平台方便档案的网络信息化归档管理。各立卷部门的档案管理者在档案管理部门的规范标准和在职档案人员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权限范围将所在部门产生的需要归档的文件备注上处理意见,通过数字化办公平台传输到档案数据库,年终时只需向档案馆移交一份立卷清单即可,从而减少了档案部门的计算机输入工作,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方便与快捷。

(二)加强档案信息化工作与实际日常档案整体规划。企业档案工作一定要把档案工作人员对信息建设的业务培训工作考核纳入企业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管理中,这是目前大多数煤炭企业单位档案工作最容易疏忽的方面,同时还应注意将档案管理信息化与技术资料信息网络相区别,企业的技术资料(即图纸)是为了服务企业的技术管理。协调企业技术部门图纸,标准化资料管理的一种组织,两者在职能工作范围及管理模式有所不同。因此要想使得档案管理能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对企业档案能够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不断提高档案信息服务。

三、新档案信息数字化、提升服务理念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及企业,首先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档案进行编研,从而加强了档案数字化建设,要将档案利用计算机对一些重要的档案进行汇编,进行数字化采集。利用计算机编制检索目录提供利用不仅方便查询,提高工作效率,也使档案更加规范化。其次,创新档案信息化深加工,要将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和科学指导意义的文献报告等编制成数字化档案,编研资料不仅可以利用手续方便查询,为借阅者提供周到全面的服务,而且能够延长档案原件的寿命,档案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使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得到同步提高,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总之,信息数字化是新世纪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信息化利用和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化已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加快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进程,逐步完善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其优势在于有利于档案原件的保护;有利于文件归档方式的改善;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有利于档案信息的检索和利用方便。为档案高效利用打下了基础,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为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篇2

[关键词]企业档案馆数字档案馆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已成为企业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战略资源,档案作为无形资产的承载者,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档案数字化建设变为现实,从此,企业档案馆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也就势在必行。企业在建设数字档案的过程中,首先一定要深刻了解数字档案馆的功能与作用,然后再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构建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数字档案馆。

一、企业数字档案馆的功能与作用

所谓企业数字档案馆就是企业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档案数字化、存储海量化、结构合理化、形式多样化、技术标准化、管理科学化、信息社会化、业务网络化,把分散的、系列的企业档案资源形成集中的、立体式的资源,并加快信息的检索、使用与共享,其功能与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实现企业档案信息共享、推动社会进步

企业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会使整个国家的企业档案资源连接在一起成为可能,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互通有无,实现资源有机整合,必然能带来社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档案馆所承载的企业档案信息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有效宣传企业,提升企业形象

品牌成为当今企业持续经营的法宝之一,良好的形象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作为企业信息资源承载者的数字档案馆,其建设必然能加快企业信息的传播,从而让社会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企业,达到宣扬企业的目的;同时,文化是一种强大的、无形的力量,企业数字档案馆文化建设既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不断进步,又能够实现对外宣传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为企业快速准确提供生产、技术、管理、决策等信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数字档案馆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不仅涵盖了文件材料,而且还包含各类文献资源、语音、视频、图形图像等等,它每天都在吸收和存储着大量的数据。数字档案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海量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科学的分类,通过高效快捷的检索工具与方法,快速准确地向利用者提供参考依据,为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地发挥档案服务企业决策、发展的作用。

二、企业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企业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

加强企业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主要是加强档案管理系统、数据系统、硬件系统建设。

1.建设强有力的档案管理系统。企业数字档案信息与传统纸质档案的保管和维护方式截然不同,它必须把现实中的纸质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信息资源,这意味着强大的信息录入、分类、维护及安全工作,要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因此,必须建立文件内容、背景信息、结构信息、元数据信息的组合管理模式。

加强企业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建设,更应针对企业自身的部门职能,对形成的各类档案信息进行科学的评估分析、合理规划,全面建设全新的档案管理体系,动态的档案知识积累体系,确保企业档案知识得到及时的收集、归档。

2.建设强容量的数据系统。数据库是企业数字档案馆数据系统的核心和基础,也是企业数字档案馆的灵魂。所谓数据库就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数字文档包括数字化文件、图片、视频等数字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由独立纵向业务信息系统到横向贯通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建设,等集成到档案信息系统的循序渐进过程,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企业的二级单位档案数据库网络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是企业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核心基础。

由于数字信息数据具有不同的类型,因此,在数字档案数据库中,应区别对待,科学建设企业数据资源库,实现对各类档案信息的存储,以期获得更好的访问控制和数据安全性。

3.建设强兼容性的硬件系统。数字档案馆一般是集中式的硬件布局,即由集团总部或企业本部服务器组集中存储数据和提供数据管理服务。其广域网范围内的客户机,通过网络访问中央服务器组的形式,来提供档案管理与档案利用服务。数字档案馆包括五大核心服务器群组:应用服务器、文件浏览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全文检索服务器及流媒体服务器。

(2)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目前,由于我国长期实行条块侵害的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企业档案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档案馆的企业缺乏统一指导,根据自己的企业状况来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不足,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要真正实现档案信息自动化,关键在于应规范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业务管理标准,只有档案管理业务规范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档案管理标准化、档案信息自动化。从另一角度来说,要提高整个档案管理系统的现代化水平,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环节都应达到现代化先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档案信息管理的整体优势,实现“1+1>2”,提高企业档案系统的综合管理能力。

(3)提高思想认识,强化企业数字档案馆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企业数字档案馆建设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为此,必须引起企业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建立起领导组织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一方面,领导干部须明确职责,专人专责,把加强数字化档案的任务分配到个人,以行使领导职责。由于信息技术的便利性,在企业管理中形成的大量电子档案,分散在领导与员工个人手中,但因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企业应对这些档案科学分析归纳,制定合理的归档范围,对重要的信息与档案及时整理与归档。另一方面,树立正确的档案数字化建设理念,深刻认识到档案数字化建设不是间断的、片面的、一时兴起的工程,而是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将数字档案馆建设纳入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开发出与企业各项业务发展相适应的档案管理软件,配备与之相应的硬件设施。

(4)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

数字化信息不同于纸质信息,它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具有对外开放性的性质,广大用户可以快捷、迅速的使用,这就产生了信息安全问题。数字化档案馆必须建立强大的安全系统,有效地阻止外来的侵袭和攻击,维护系统安全,全面保障信息内容安全。

(5)加强数字档案馆文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篇3

关键词: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197-02

一、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

1.商业数字图书馆。本文所指的商业数字图书馆是由独立的组织或企业通过购买、交换等手段将各类知识资源进行收集、并加以转换、描述,以计算机可处理的数字化形式存贮,以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方式和统一友好的检索界面,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用户提供数字信息服务以实现企业商业目的数字图书馆。例如,超星数字图书馆和Google数字图书馆等。

商业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内涵:第一,商业数字图书馆是为了实现和保证整个企业的利益,由组织或企业实施的一种以私利为主,可能附带有公益性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赢利是其最重要的目标,公共性和公共利益居于次要地位。第二,商业图书馆都是作为一种赢利性的事业而存在,它创造经济价值,主要由独立企业或组织拨款建设,所提供的服务基本要收取费用,即使是以免费服务的形式,也会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企业利益补偿。第三,商业图书馆服务对象针对性强,大多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提供有较高知识含量的专门服务。

2.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由于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资源”与“建设”的集合概念,本身具有明显的复合性,多维性和不确定性。对信息资源认识上的模糊性,也导致了在对信息资源建设概念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目前,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网络环境下对商业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就更无法达成共识,曹作华把“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分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两部分。而情报界所说的信息资源建设就是指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即数据库的建设。

二、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分类

1.规模模式。按服务对象所处地理范围划分,可分为世界级、部级、地区级商业数字图书馆。所谓世界级商业数字图书馆就是指那些受网络技术影响较大、技术先进、电子化或数字化程度高,面向全球用户服务的商业数字图书馆。如GooSe数字图书馆。部级商业数字图书馆就是指那些服务对象主要面向全国用户的商业数字图书馆。如CnKi数字图书馆。而地区级商业数字图书馆主要是指为某一地区用户或某一系统内用户服务的商业数字图书馆。主要服务于某些特定行业的商业数字图书馆,也可划归到地区级商业数字图书馆模式中。

2.占有模式。按照商业数字图书馆是否拥有数字资源版权或者网络传播权,可以分为拥有模式、存取模式和拥有与存取共存的混合模式。所谓拥有模式就是指商业数字图书馆占有图书版权或者数字图书的网络传播权。所谓“存取”模式,商业数字图书馆按照相关协议,一定期限内获取数字资源的网络传播权。混合模式是指商业数字图书馆选择拥有与存取并重的资源占有模式,这也是在资源共享时代大主题背景下产生的。

3.获取模式。按照商业数字图书馆获取数字信息资料是否付出了一定的经济代价,分为无偿获取模式和有偿获取模式。无偿获取模式是指商业数字图书馆公开免费获取一些数字信息资源的模式。有偿获取模式是指商业数字图书馆付出了一定经济成本,或是进行某种利益交换的而获取信息资源的一种模式。通常可分购买模式和交换模式。

4.创建模式。创建模式是指商业数字图书馆本身是否参与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可分为自建、他建和共建共享模式。自建模式是指一些商业数字图书馆根据本馆自身的需要,本馆自己加工、开发一些具有本馆馆藏资源特色的专题数字据库或网络信息资源(重点学科导航等)。他建模式是指商业数字图书馆为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的需要,委托具有一定数字化加工能力的专业机构对馆藏中非数字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而获得信息资源的模式。共建共享模式则是指商业数字图书馆与其合作方共同建设共同享用数字信息资源而获得信息资源的一种模式。

5.月艮务模式。服务模式是指商业数字图书馆采用何种服务手段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模式。一般分为常规服务模式和特色服务模式。商业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常规服务包括常规信息检索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信息传递服务;信息导航服务等。商业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特色服务包括基于“推”模式的网络。信息服务和个性化信息服务等。

三、商业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

1.用户因素――用户至上。商业数字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必须考虑人的作用,始终把用户放在第一位,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用户的查寻信息的兴趣、偏好和行为来选择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从而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商业目的。

iS0900h2000质量管理标准中的八项原则的第一条就是“以用户为关注点”。具体含义就是“组织依存于用户,因此组织应当理解用户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用户要求并争取超越用户期望。”这是对包括信息服务业在内的服务业质量评价的最高要求和最好评价。数字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需要遵循“用户至上”的原则。

“高度关注用户”就是要使一个企业及其战略经营单位都要准确识别用户,知道本企业及其战略经营单位的用户是谁,用户有什么需求,并对用户需求进行量化描述,进而通过对用户需求满足程度现状的测评、分析,了解与用户需求的差距,明确用户不满意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措施,实施改进,提升用户满意水平。

数字图书馆用户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用户,由固定的持证用户转变为带有虚拟特征的网络用户。图书馆用户的群体概念变得日益模糊不清,信息用户的范围与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户的需求与利用习惯越来越复杂化、个性化、多样化。

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选择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模式创新活动,其基本特征中有许多方面与用户有关,如关注用户,提供高度细分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创新要求企业了解自己的用户,对用户需求的变化给予迅速回应,以用户化产品来满足用户,为用户创造最大价值,甚至帮助用户取得成功。

2.市场因素――充分实用。高度关注外部市场,在企业外部存在着一个可以出售本企业特有的优势、能力或能力要素的市场――不完全市场。不完全市场意味着竞争}生均衡的基本性质不能得到满足。问题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市场构成从本质上就是不完全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仅仅是体现由不完全向完全的努力而已。正是这样的一个不完全市场

可以实现本企业特有的优势、能力或能力要素的出售,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结构的变革。企业进行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设计创新,一定要考虑到数字图书市场需求情况,将能够引导市场需求和影响市场价格。

企业选择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要能充分满足信息用户的现实需求,如信息检索、浏览、查询等,为此需要结合用户的具体信息需求和现代技术手段,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充分满足现代信息环境下的用户利用信息的现实需求,选择充分实用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3.信息因素――发挥优势。高度关注信息,建立一整套出色的价值捕捉机制或利润模型,能够从市场信息的洪水中找出市场的信息盲点,并把这些市场的信息盲点挖掘出来,善于发现他人决策的错误背景,从而抓住这种市场机会。这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过程,就是发现企业新的商业模式的过程,也就是在混沌中建立新的市场秩序和创立新的市场竞争规则的过程。麦肯锡咨询公司高级管理顾问理查德・福斯特与萨拉・卡普兰(Foster&Kaplan,2001)指出,“创造性破坏”决不应是管理者行有余力后才去做的事,它应该成为日常的、必不可少的管理活动。如果管理者没有极大地关注“创造性破坏”,其他的管理活动都可能成为无用功――说不定哪个早晨醒来,管理者发现他的公司已经被市场彻底地“破坏”了。当Google数字图书馆项目推出后,Yahoo并没有马上跟进,但在Google陷入与出版商的版权战争之中,暂停进行数字化工作之际,Yahoo于2005年1月3日宣布了其数字图书馆计划,并采取了不同于Google版权处理模式,试图在商业数字图书馆领域取得先机。

企业在选择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时,为了争取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除关注市场,要努力发挥本企业的优势,还要注意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将信息资源建设模的设计与企业的产品策略、资源获取策略、服务策略结合起来,以使得产品和服务具有特色,增强企业竞争的整体优势,以利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Google商业数字图书馆选择向用户提供免费检索利用数字图书服务,与Coogle强大的搜索服务能力密切相关。

4.企业制度文化因素――增加赢利。高度关注企业内部制度与文化,要有一套精心设计的、能够支持和强化企业运行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文化,要有人文的思想和视角,包括良好的经营理念、创新的变革精神等。麦肯锡咨询公司高级管理顾问理查德・福斯特与萨拉・卡普兰(Foster&Kaplan,2001)认为,为了确保公司按市场“行为风格”行事,高层管理必须持续不断地改变公司的心智模式(mentalmodel),其特点是创造和破坏放在优先地位。亨利・明兹伯格(mintzberg,1999)强调,商业模式的推行过程是“精雕细琢的,即建立灵活的结构和开放的文化,关注主动性的战略执行,并将它们与组织的整体愿景整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郭亚军.肖 强.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评价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4).

[2]游丽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24-25.

[3]毛垣生.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16-22.

[4]RetrievedDecember23,2002fromalexia.lis.uiuc.edu/sloan/eref.htmi.

[5]iSo9000:2000版八项质量管理原则[eB/oL].省略/news/newFile/2005109164008.htm.

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篇4

经济发达国家的数字城市建设基本上经过了四个阶段,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城市政府与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阶段、城市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联网连接阶段,以及智能建筑、数字社区、数字城市的建设阶段。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前三个阶段的任务,正在开始第四阶段的建设。与它们相比,我国的城市数字化水平要落后一些,但是,我国城市数字化工程起步虽晚但起点高,因为我们的策略是城市化、数字化同步推进。目前,我国已经有100多个城市先后提出建设数字城市的规划,这些工程总投入将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数字城市建设正在迎来一个新的高潮。

数字城市建设的目标

数字城市是指综合运用3S(GpS、GiS、RS)技术、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充分采集、整合和挖掘城市各种数据信息资源,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社区与公众的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应用系统和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它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

虽然数字城市的概念可以看成是数字地球概念的引伸,它是一个数字化的、虚拟的“城市”,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数字城市不是一个纯技术的概念,它同时也意味着城市管理和规划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数字城市涉及两个方面:

技术范畴:利用3S、多媒体信息、网络等技术,建设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服务。据统计,80%的城市信息都与空间位置有关。

社会范畴: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等技术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运行的信息化,即完成城市的电子政府、电子社区、电子商务的建设。

不管是强调技术内涵还是强调社会内涵,数字城市的最终目标都是要提升城市竞争力。因为数字城市可为城市建设提供全新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调控手段。例如,城市规划设计师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决策、设计和管理,就像走在现实的城市街道上或乘坐直升机观察规划、设计城市空间布置、组合配置城市资源、改善交通系统活动一样。

数字城市无疑将为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监管城市提供革命性的手段,因而对传统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这种手段也是一种可持续、适应城市变化的手段,从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改善和调控提供有力的工具。

数字城市中的

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城市的建设主要以城市为主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政府、企业和社区信息服务能力,增强城市辐射能力,提高城市运行质量,提升人民信息生活水平。其中,主要涉及以下基础设施的建设:

1.信息基础设施

实现数字城市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有高速、宽带、交互、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遍布城市各个社区、居民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所有工商企业、机关单位、学校和居民家庭;实现信息技术产业化、信息服务网络化;全社会可享受便捷、广泛的信息服务等。

2.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在上述基础设施之上,数字城市建设还要建立一个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基于此核心平台进行空间信息的获取、更新、处理和应用。因为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数字城市目标的核心和基础,如果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数字城市建设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便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主要任务是把不同信息源(跟踪矢量化数据、扫描栅格化数据、遥感栅格图像及GpS数据等)、不同比例尺及不同的投影方式、不规则分幅的空间图进行采集和处理,并在系统中复合显示、叠加查询、综合分析,以及交换传输等。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可采用逻辑集中、物理分布式结构,它包括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空间数据信息管理和交换中心、行业空间数据工程、公共应用平台、Ca中心、数据库体系、网络体系等系统。

3.实时数据更新

能实时进行数据更新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是城市实现全天候、全方位、高效率的优质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重要保证。

数字城市的

应用系统建设

前面的内容只是为数字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字城市真正发挥作用还在于建立和完善各种应用系统。

1.空间数据管理系统(SDm)

SDm的本质是对海量城市空间数据进行管理,通过信息化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人民生活和城市环境的质量,并为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SDm可采用工业化标准的空间数据引擎进行海量空间数据管理,面向行业应用实现空间数据高效访问,提供全面的业务应用模型和管理机制,实现与GiS平台相关的空间数据共享;利用web服务技术,基于空间数据共享中间件,对外提供基本的与空间相关的web服务和与行业相关的应用web服务,供不同的行业应用系统调用;利用空间数据共享平台提供的基本服务,可以快速构建多级体系的电子政务应用体系。

2.加快重点应用的普及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是数字城市重点应用的三个主要方面,对城市信息化发展有示范性和促进作用。另外,在引导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的过程中,要加快信息化示范区的建设,为信息化提供载体。

电子政务作为政府实现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在城市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和带动作用日趋重要。政府应率先实施信息化,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务是在互联网络平台上实现政府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和中介服务资源的整合,为企业和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的、快捷、简便、高效的政务服务。

电子商务是以信息化为手段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信息产业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经济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向城市集聚不仅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更快捷地获取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跟踪,不断进行创新。企业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经营管理、决策效率,降低产品与服务成本,拓展网络业务,确立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竞争优势。

数学城市建设还要特别重视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防止“重硬轻软”。

3.城市一卡通系统

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篇5

关键词:企业;数字鸿沟;诱因;建议

一、“数字鸿沟”——未来贫富差距的诱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深入推进,信息时代的产业格局以及全球化产业分工逐渐有了分晓,而不均衡发展造成的数字鸿沟问题也逐步凸现。“信息差距”与“数字鸿沟”不仅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反映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企业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差距。就其产生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率彼此间差异很大造成的。近年来,数字鸿沟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1999年发出警告:把这个世界的贫穷人口从数字革命中排除出去是危险的,并一再强调要打破数字鸿沟。2000年以来,联合国、欧盟、oeCD、亚太经合组织、八国首脑峰会等纷纷围绕数字鸿沟问题展开讨论。与此相关的政治和外交活动日益频繁。世界范围内的数字鸿沟拉大了南北经济差距,突出了美国的一超地位,加剧了国家内部分化;国家范围内的数字鸿沟拉大了地区间的发展平衡;而行业间的数字鸿沟则强化了竞争中处于优势企业的强者地位,对信息化落后的企业而言更是严峻的挑战。更为严重的是,今天的“数字鸿沟”就是明天的财富差距。在信息时代,这种差距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的不同和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而不断扩大,而且扩大的速度要比工业化时代快得多。随着人类慢慢步入信息社会,企业也要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转变经营职能。新一轮的生产经营计划要紧靠信息技术的支持与获取。正像美国企业管理专家彼特·德鲁克所说的那样,信息社会的主要职能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与分配,而不再是物质的生产与分配”。

二、现代企业为什么会跌入“沟”中

在国内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和“企业上网工程”过程中,有的企业已经适应了信息社会的行走规则,逐步地实现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而有的企业则很不幸,他们陷入了“数字鸿沟”的泥潭中。那么这些企业为什么会跌入“沟”中?这其中主要分为两种原因。其一,有些工业社会时期经营很好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生产及战略经营的重要性,仍然以传统方式经营企业,缺少掌握准确信息的能力和手段,信息资源的稀缺使企业原先的优势在信息时代的竞争中已不复存在,逐步跌入数字鸿沟的深渊中。目前国内实现信息化和没有实现信息化的企业已经表现出很显著的差异。未实现信息化的企业制订决策是基于推测和评估,而信息化企业则是基于全面了解、精确掌握,在it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对企业资源进行相当精确和有效的配置,在经营措施出现失误之前可以及时察觉问题所在,尽快纠正,这是传统企业无法做到的。其二,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时代的到来,但并没有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实施信息化建设,怎样实现信息化生产,只是一味盲目地搞“网络建设”,在重金投资建立了一流的通信——计算机网络之后,网络系统上信息贫乏、数据混乱、应用系统相互割裂成为一些“信息孤岛”,远不能支持管理决策。这就需要我们深思: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息化战略,应该找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数字鸿沟”究竟在哪里,研究跨越这种“鸿沟”的策略和方法。

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许多企业受益匪浅。但是,信息化不是什么“万灵药”,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才会成功。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失败现象很多,我们的企业应该反思,应以战略的眼光,审时度势,找出信息化之“弊病”,走出失败的怪圈。

三、走出“数字鸿沟”之路

企业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白企业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只有思想上真正领悟了其中的意义才能使企业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方向对了,也就避免了走入“数字鸿沟”的歧途。究竟什么是企业信息化?让公司里的每个员工都上网,给每个销售人员都配上笔记本电脑,再建立一个网站就是信息化吗?这只是一些表面的现象,并非实质。从本质上讲,企业信息化就是应用信息技术重构企业核心业务,加强企业运作控制,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未来的企业如何能活下去,其致胜的关键在于巧妙连接信息情报与策略性管理。企业决策者必须迅速分析、理解与处理情报资讯,同时迅速付诸策略性思考,调整经营的脚步,以便掌握时机,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管理者更应该是调兵遣将的高手,既能善用资源,又能灵活运用情报资讯、拟定战术。未来的商战必须配合财务系统、行销网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整合”,打的是整体战,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竞争”而且是“合作”,情报信息的分享、充分运用才是未来企业致胜的要素。这才是企业全面的信息化意义所在。

信息化的意义搞清楚了,对于那些在企业盲目进行网络建设,并没有真正运用信息为自己服务的企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把数字化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这是一种在全企业范围内实施的综合性战略计划,采用这种计划的企业,要坚信数字化管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至关重要,要不遗余力地推行数字化管理战略计划。

2.建立支撑数字化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组织形式。为了实现企业的数字化管理并取得成效,就得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一是要有负责数字化管理活动的领导人,承担制定数字化管理的计划和战略;二是成立专门的小组,完成与数字化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三是建立支撑数字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另外数字化管理适应的组织形式是"扁平型"的结构,而不是传统的“金字塔型”结构。

3.企业中的“信息孤岛”。“信息孤岛”是指原有的企业有部分职能部门分散地开发了各自的信息系统,并没有考虑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形成了大量冗余信息,使信息无法整合,各个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所以,要在企业中实行全面的信息化改造,进行信息系统的全面整合,需要对信息资源重新规划。

4.进行it咨询,解决信息化上马的盲目性。lt咨询不同于传统的管理咨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战略方面,后者一般包括战略和决策咨询,而前者则偏重于电子商务条件下的战略计划与转型;管理方面,后者以投融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会、生产组织为主,前者则主要涵盖了业务流程重组以及eRp系统应用实施等;信息方面,后者是传统化的市场调查、分析与信息整合,前者则以it市场分析咨询和互联网信息服务咨询为中心。

it咨询可以辅助企业信息化实施项目从可行性分析到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包括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项目管理、应用效果评价和用户的培训。而分析多数信息化失败的原因在于前期的分析不够,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使得对信息化的困难估计不够,对企业业务流程的转变措手不及。因此,要加强前期需求分析过程中it咨询的力度,做好人员的培训,使企业的业务流程顺畅。

5.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建立学习型组织。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知识创新凸显,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之间大有加大数字鸿沟的趋势,由于导致“数字鸿沟”的核心问题是创新能力的差异,因此人力资本应当成为今后企业重视的首要资本,并加大力度吸纳顶尖的高新科技人才,企业在吸引一定的信息技术人才的同时,更要使企业调整组织结构,建立学习型组织,以适应社会及外界环境的变化。思想上的认识会导致企业内因发生变化,但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通过企业的外因,即企业的外部环境讨论一下走出“数字鸿沟”的道路。

6.加强信息化过程的监理工作,有效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在信息化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企业与开发商经常发生意见分歧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原因就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一种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致使项目在质量、进度、投人等方面都无法得到很好的保证和控制。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重要的职能作用。因此,当前急需政府的介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信息化项目监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使信息项目监理工作实现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并且有法可依,维护用户的利益。从这当中可以看出来,政府的作用是必须的。

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篇6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电子档案;磁性载体档案;数字化

档案信息化是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是档案部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具体体现,也是档案部门遵循档案工作自身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科技进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必然选择。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信息化协调和同步发展,并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方案中,立足全局与长远。近年来,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企业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足,存量纸质档案数字化水平较低,增量电子档案管理不规范,系统建设分散,档案信息资源孤岛现象比较突出,难以适应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需要,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匮乏等。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和长期的任务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1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研制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初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系统研发工作往往是由专业的信息工程技术人员来承担,而使用信息系统的人员却涉及到企业的各部门各工种。由于研发人员专业单一以及在研发过程中缺乏与用户的有效沟通,导致最终开发出来的成品利用率很低,或未能实现应有的服务功能,还有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问题等。要解决以上问题,还要面对企业各个部门庞大的信息量,因此系统研发者必需开发好对应的信息端口,实现信息的及时归档对接,并按照信息使用过程的功能需求分类。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可分为基础软硬件环境的安全与系统应用环境的安全。前者是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硬件安全设施,后者是用户权责、管理模式以及身份确认等。开发好的信息系统要有以下功能:可以同时支持多类型异地段的用户访问;从单一的局域网运转系统发展成为跨系统、跨平台的广域网管理系统;它的应用模式为灵活的档案数据库架构;具有信息等级用户访问限制模式功能,以及跨库搜寻模式功能等[1]。

2企业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管理

企业电子文件是企业生产运营和管理的业务凭证,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产,也是国家的重要信息资源。电子文件具有高效、便捷的优势,同时具有易失真、易失实、易失效等特性。所以加强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迫在眉睫。一是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提升。通过建立制度标准,对企业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和规范管理,使信息的归集、管理和利用做到有章可循,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精益化和标准化管理水平提升。二是有利于消除信息壁垒。建立企业电子文件管理平台,将极大地促进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提升信息价值。三是有利于维护企业核心利益。通过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可对各业务信息系统承载的大量重要信息数据,按国家标准进行导出并封装,从而确保这些信息数据的完整、安全和长久可读。要做好电子文档的归档管理,首先要提高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往往一项工作可以引申出不同种类不同格式的电子文件,某一部门的电子文件很有可能在另一部门却无法使用,因此,所有电子文件必须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归档。其次要确保归档的电子文件具有法律效力。电子文件具有极强的可更改性,可通过电子签名和保密技术来保证内容的有效性和原始性。档案部门应当与信息管理部门相互结合,档案部门应该完善电子文件产生全过程的管理制度,信息部门对文件的产生和使用范围行驶监督、检查和指导的职能,保证电子文档具有法律效力。在新旧管理体系交织阶段,很多工作人员还无法完全接受办公自动化条件下的电子文件归档,完全使用电子文件还需要一个过程[2]。

3磁性载体档案管理

磁性载体档案是以磁性材料(如计算机磁带、软磁盘、录像带、录音带)为信息载体的档案,这类档案在贮存和保护方面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对磁性载体档案的贮存和管理要注意几点:库房温湿度、清洁度、风压、防火、防水、防磁、防紫外线、装具、运输和复制等。

4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工作管理

数字化工作是企业档案部门一项重中之重工作,许多企业已经把本企业的许多核心技术的纸质档案转化成电子档案,并逐步数字化管理。经过近几年来企业档案部门对数字化工作的摸索和研究,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手工录入技术。这种技术全凭人工键盘、鼠标输入。在输入的过程中会浪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资金,并且这种技术只适合于全文本模式的档案(文书、会计档案),而企业馆藏大部分以科技档案、底图档案为主,所以这种技术根本不能适应企业数字化发展的要求。2)数字扫描技术。即通过扫描仪、数据化仪或者数码相机等工具将科技档案、底图档案数字化后以图形或者图像方式保存到数据库中。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速度较快,保存了档案的原貌。但是这种技术会存在偶尔扫描效果不好、字迹模糊、图像质量不稳定、扫描仪自身难以纠正的硬件差错等问题,以及在扫描完毕后系统挂接过程中出现不可避免的人工误差等问题。3)手工录入与数字扫描相结合的技术,形成文本带图像式档案。这种方式综合了前两种技术的优点和缺点,通过手工输入可以修改扫描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对字迹模糊处加以备注说明。档案数字化,并不是所有档案都要数字化,应该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对企业生产、经营起到至关重要的档案、自主产权档案、自行研发产品档案以及利用率高的档案要优先数字化。为了节省存储空间,一般以黑白扫描为主,但对黑白扫描分辨效果不明显的档案一定要进行彩色扫描。采集录入的数据要与原件一一对应。

总之,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地进行管理提升和流程再造,才能实现企业档案数字化与信息化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需要。

作者:王佳津单位: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篇7

【关键词】电力设计、信息化、生产经营、管理系统、资料链、业务流程、成品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目前,信息化产业革命已蔓延全球,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计算机互联网的改革带来了新一轮经济革命,世界正走进信息社会。各国也都深深感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电力企业也不例外。从企业规划或计划、生产、营销等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逐步提高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程度,彻底实现电力设计企业气息化设计与管理,使信息对企业的贡献达到较高水平的过程。

2.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对于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就是建设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就是将网络和信息,硬件和软件,管理和生产相融合,综合利用各种数据、信息、流程和技术,形成信息系统资料链,进而把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提升为一种在企业战略目标和企业资源总体规划指导下的综合项目管理的理念和应用。

3.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追溯可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的特征形成在上世纪末,而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征日趋明显多样化。

3.1从无到有

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出现,并且在企业之间引起了巨大的波动,电力设计企业也开始尝试将简单的编程应用与计算利用pC机操作,到了八十年代,电力设计企业就开始实行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例如:利用CaD制图,实行财务电算化。

3.2从模块到系统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力设计企业对实现信息化管理更加迫切,开始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建设该部门的业务管理应用系统,使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由以往简单的功能应用模块渐渐向部门级的信息系统模式转变,使电力设计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3.3从分散到集中

前些年来,为大力推进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电力设计企业制定了“整合信息孤岛、提升管理效能”的目标,按照“统一应用、统一设计、统一组织”的目标思路,进行优化整合发展。

4.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4.1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的融合

随着那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电力设计企业只有快速、合理地调配资源,提供优质核心服务,才能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创造更多实际价值。一般来说,除财务系统因其特殊性需要独立外,综合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系统应系统整合,统一信息化。企业员工对信息系统的掌握水平,也是影口向整个系统效率的最要因素之一,对于以应用为主的多数员工,掌握一个系统相对来说更容易。员工登录一个系统,即可完成所有工作,可以实现身兼多职、管理与生产兼顾、多个项目兼顾比较普遍的特点。

4.2信息化的标准化

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标准化也是一大发展趋势,是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要获得最佳秩序,实现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最佳方案的要求。标准化的进程要远远早于信息化建设,随着人类社会工业文明进程的开始,标准化活动就已经开始。

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中,信息流动是根本,信息要在各个环节之间流动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无论是综合办公、人力资源、项目管理,所有的系统进行信息化的前提是标准化,只有用精确的编码定义事物,用准确的规则规范行为,才能充分发挥精确信息化工具的优势。标准化与信息化紧密相连,标准化应走在信息化建设的前面,或者保持同步发展,决不能滞后于信息化。对于电力设计企业,在保持设计产品标准化的同时,还要进行管理标准化建设,信息系统在内容标准化的同时,也要有程序标准化。标准化与信息化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4.3即时通讯作为信息系统的应用界面

据统计,90%以上的企业网内的电脑终端上都在运行QQ等个人即时通信软件,日常的沟通和联络除了实际接触外,大部分都在使用即时通讯。即时通讯方便快捷,更便于沟通、协同,在使用系统内共同的即时通讯信息、指导业务流程、协同操作方面,形成各个模块集成的通讯客户端,这样,便进一步节省时间,实现即时操作。

4.4业务对象数字化

电力设计企业的主要业务是电力工程设计,业务对象数字化包括设计过程的数字化和设计成品(图纸)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是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设计数字化不是简单的使用CaD绘图软件替代图板,而是建立设计对象的可视化信息模型,用此模型完成专业问协同配合并生成设计成品。在设计数字化方面,电力设计企业在国内的设计行业中是比较领先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地区级电力设计院就率先引进了三维设计系统,本世纪初,省级电力设计院先后普及了三维设计系统。在一些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电力设计院,由项目定制、工艺设计、系统设计、布置设计、详图设计组成的发电工程设计新流程已经基本形成。三维设计也由发电工程三维设计拓展到变电站三维设计、送电线路三维可视化选线。

设计数字化的另一个方面是设计成品数字化,设计成品数字化又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就是设计成果的数字化移交,另一部分就是设计成品(图纸)的数字化。数字化移交在国内的一些发电工程项目中已经得到应用,在设计方或总包方向业主提供设计图纸或物理电厂的同时,提交包含所有设计信息的数字电厂。图纸的数字化现在并没有实际应用出现,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纸的数字化必将是发展发向。现在数字出版领域,数字水印、数字版权证书技术已经成熟,随着业主及施工安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步,数字化图纸必将取代纸介质图纸。

4.5云技术的应用

云的应用包括云计算和云存储,云可以说是当今信息技术最热的话题,据最新报道,澳大利亚已经有4o%多的企业将计算机应用转移到了云端。云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云技术的应用也是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云技术的特点对于用户来讲,就是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云应用可以为其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当然,目前云技术只在商业应用领域应用比较广泛,但工程领域的应用也为期不远。

对于电力设计企业,每年投入信息系统软、硬件的资金有限,一些大型工程设计、计算软件(包括工厂三维设计系统),工程应用频率较低,维持有效的应用节点数量并支付升级服务年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这些软件从云端获取,按需要扩展,使用完释放。软件来自云计算和项目数据来自云存储,为异地分布式协同设计、现场设计、工地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云计算、云操作、云管理等云端业务也将进一步进入电力行业,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升级发展。

5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必将扭转了信息化滞后制约电力设计企业发展和管理的被动局面,完成信息化应用从条块分割的部门级向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企业级的转变,实现了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跨越发展。信息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充实、完善、改进,再充实、再完善、再改进,才能把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好做实,把信息管理平台推开推深。

参考文献:

【1】孙斌.电力设计信息化演进阶段及其战略规划路径分析[J]电力工程技术,2011,(9):72-76.

【2】何曦.电力设计企业基于Soa实施信息化探讨与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09,(2).

【3】吴俊华.标准化为信息化奠定技术基础[J]经济研究导刊,2008,(14)237-238.

【4】洪颖.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勘察设计,2011,(1):121-124.

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篇8

关键词:Sam模型;mBoSS;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支撑系统

中图分类号:G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5-1398-03

theConstructionStudyofCableDigitaltV'siBSp

FUXiao

(HefeiCabletelevisionBroadbandnetworkCo.LtD,Hefei,230001,China)

abstract:Basedontheinformationconstructionsituationofcabletelevisionindustry,theorywithpractice,theconstructionideaofcabledigitaltV’siBSp(integratedbusinesssupportingplatform)wasputforward:itstrategyandenterprisestrategywasintegratedaccordingtoSammodel;thearchitectureofiBSpsuitedforcabletVbusinesswasdesignedbasedonmBoSStechnology;through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theorganizationstructureandoperationflowwererearrangedtotheaimof"unifiedplanningandstagedimplementation".Fromtheseideas,thereasonableandfeasibleconstructionsuggestionsofiBSpwereproposedinordertoenhancethecorecompetitionoftheenterprisesoastopromotethehealthydevelopmentofcabledigitaltV.

Keywords:Sam(Strategicalignmentmodel);mBoSS(management&BusinessoperationSupportingSystem);cabledigitaltelevision;iBSp(integratedbusinesssupportingplatform)

1有线电视行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挑战

有线电视行业在过去1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历程中,由于其模拟电视业务形成的垄断性质,一直是以业务为中心,采用传统分散的单业务运营系统。进入数字电视时代,由于数字电视节目和计费种类大大丰富,有线电视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市场竞争的形成,有线电视运营商必须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运营体制,运用it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数字电视管理水平和业务扩展适应能力,这就需要运营商全面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

面对有线数字电视多业务运营的需求,传统分散的单业务运营系统越来越显示出其不足:部分业务系统的独自管理,导致各部门以各自利益和需求为重,信息较为封闭,沟通不畅,经验无法共享。导致各系统的发展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另外系统的分散建设和管理水平的差异,也直接影响到公司管理层对公司业务运营战略的评估和预测。

总的来说,有线电视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确立it在企业中的地位以及it系统的投资效益分析也很模糊,对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和规划,公司管理层对it系统的重视不足,it与企业战略的关系非常脆弱,基本上采用需要再建设的原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因此系统实施后很难达到预定效果。由于各系统独自建设,系统整合存在很大困难,无法满足“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模式,这些都是有线运营商在有线数字时代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2信息技术对有线数字电视业务运作的意义

2.1管理信息系统概念

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的目的是通过现代管理模式与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企业合理、系统的管理经营与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资源、人、技术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产生企业经济效益。管理信息系统,如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mRpii(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与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等,是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技术结合的杰作。

2.2信息技术对有线电视业务运作的意义

分析信息系统对有线数字电视业务运作的应用价值,需要考虑企业的市场营销或生产运作是否需要信息技术较大的支持;本企业所处的行业是否是信息技术影响较大的行业;本企业在所处的行业中,是否是信息技术运用的领导者。

对于有线电视行业而言,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运作具有很深刻的影响:企业需要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在企业内部实现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电子化,实现流程的合理设计与合理控制,形成企业最佳运作状态,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流的优化与提升,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最终达到其战略目标。

信息系统的应用,除了可以降低内部运作效率和运作成本,还可以获得其他无形的收益,比如,通过CRm系统的应用进行客户信息记录和客户分析,帮助企业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减少客户流失,挖掘潜在的新客户。另外,某些通过信息系统分析制定的营销策略以及方便快捷的服务方式,可以促使用户不断的继续购买某个产品或者服务,这些额外销售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收益,还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这时,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分析,信息系统的实施可以使有线数字电视业务在管理和技术上达到价值的放大,使企业进而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有线电视行业需要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也需要根据有线数字电视未来的运营模式进行信息技术战略的制定。

3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支撑系统建设思考

3.1Sam模型分析

战略一致性模型Sam(Strategicalignmentmodel)也称是战略对应模型,战略策应模型,Venkatraman和他的同事在1993年提出,企业信息化战略投入的价值难以体现的首要原因在于企业的运营战略与it战略之间缺少策应关系。其次是企业缺少一个动态的操作流程来保证运营战略与it战略之间持久的策应关系。Sam模型提出的一套进行it战略规划的思考架构,帮助企业如何检查经营战略与信息架构之间的一致性,如图1所示。

图1Sam模型图(资料来源:mBa智库百科)

因此,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组织战略,站在企业级的高度,认真审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作用,思考自身发展的规划,同时结合当前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能力,科学地规划信息技术的应用,保持信息化建设战略与组织发展战略一致,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架构,并合理地规划组织变革、系统实施等,才能规避信息化建设的各种风险,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

3.2mBoSS技术体系介绍

mBoSS(management&BusinessoperationSupportingSystem管理业务运营支撑平台)信息架构,是中国电信提出的企业信息化统一规范体系,是对传统BoSS架构的延伸和完善。mBoSS规范体系系统地描述了管理支撑系统(mSS)、业务支撑系统(BSS)、运营支撑系统(oSS)、企业数据模型(eDa)等重要组成部分的管理运营架构、业务流程、信息和数据与技术架构等核心层面。

1)oSS(operationSupportSystem运营支持系统):包含用于运行和监控网络的所有系统,如报告或计费系统。它不是网络本身,它是整个运营基础结构,包括运营网络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其中客户支持功能是由业务支持系统(BSS)执行的。

2)BSS(BusinessSupportSystem业务支持系统):BSS的设计目标包括客户关系管理(CRm)、业务供应链管理(SCm)、经营决策支持系统(DSS)。

3)mSS(managementSupportSystem管理支撑系统):mSS系统是面向人力、财务、工程等企业管理的管理支撑系统,包括综合管理系统和oa/知识管理系统。

可以说,mBoSS要向上支持多种新的增值业务,向下要做深整体架构,稳定、安全、灵活、易于扩展,横向要与内部其他系统以及外部合作系统相衔接,构建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只有这样,mBoSS才能有一定的前瞻性,成为业务发展强有力的多业务支撑运营平台。

3.3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支撑系统的建设研究

3.3.1Sam模型对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支撑系统建设的意义

Sam模型对有线信息化战略的确立有着重大的意义。进入信息时代,企业之间越来越相似,出现了竞争趋同现象。战略定位(positioning)法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porter对他早年提出的定位法进行了批判,他说企业仅仅利用定位来确立战略“因其太僵滞而必须放弃”。完善强大的it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应的基础分析数据,因此在结合企业实际的基础上,企业战略强化必须从基础数据的指针化开始,这需要强大的it系统支持。it战略规划必须与业务目标捆绑在一起,才能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有线长期以来“以业务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方式,使得企业只注重系统对现有业务的满足度,更关注企业如何多获取市场利润上,很少考虑到信息技术在数字电视市场化运作中的支持作用和未来的适应能力。这导致企业市场策略的提出没有一定的规划性和战略性,对it系统的认识程度不足。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也为有线数字电视未来的高速发展埋下了隐患。

针对有线“以业务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可以看到Sam模型对有线信息化建设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可以帮助有线运营商在未来数字电视业务发展的环境下,建立合理信息化建设战略,为有线数字电视多业务运营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3.3.2mBoSS架构对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支撑系统建设的意义

有线“以业务为中心”的信息建设模式,导致企业各业务系统各自独立,在业务发展中,各信息系统分别独自建设,甚至有各业务部门独自维护和管理,各系统各自独立,只满足各业务部门的现有或未来短期的业务需求。因此,系统间功能界定不清楚,缺乏某些关键功能,同时部分功能重复。由于各系统先后独自建设,缺乏统一的企业数据模型,因此业务数据无法共享,只能通过数据接口实现部分数据的调用,因此对整体把握客户完整信息有很大影响。因此,各系统无法进行融合,业务受理需要同时开设三种模拟电视、宽带接入、数字电视三个业务窗口进行办理。这种模式显然无法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在一个窗口同时办理多类业务的需求。

mBoSS技术架构提出的意义正是在于保证各it系统的互连互通、互相协调,避免“信息孤岛”的形成。该功能架构明确定义了支撑企业管理和运营所需要的业务功能,并清晰界定其范围和层次。各系统间通过企业集成平台,采用流程集成、应用集成、数据集成、界面集成等多种集成方式,实现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

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作为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运营商,其业务特点与电信业务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在进行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支撑系统的建设中可以考虑利用mBoSS架构作为参考模型,当然,不论是BoSS还是mBoSS,都是一个电信运营商提出的概念模型,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综合业务运营商的各信息系统分割独立,自成体系,数据无法共享。作为多业务运营的广电运营商,可以借助BoSS模型进行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支撑系统的建设,避免陷入以前“以业务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误区。

4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支撑系统的建设建议

针对国内大部分有线运营商信息化建设现状,笔者提出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支撑系统的建设建议:进行it战略与公司运营战略的整合,参考电信BoSS/mBoSS技术架构进行系统架构设计,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分布实施,保证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支撑平台的顺利实施,以支持管理和业务的发展。

1)信息技术战略与运营战略的整合:使用信息系统的目标是支持公司战略获得成功,所以信息化建设战略与公司战略的整合是完全必要的。针对有线信息化建设现状,建议根据整体的经营战略,通盘考虑组织和业务流程,制定互联互通、支持全局的信息技术战略。即建设“以客户为中心”、能够与企业整体运营战略相匹配的综合业务支撑平台,使it能够转化为企业内部运作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2)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支撑平台系统架构的确立: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支撑系统是大型的应用系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确定企业的信息系统架构,尤其是综合业务支撑平台的架构。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支撑系统的整体设计可以参照中国电信提出的mBoSS技术架构体系,结合有线运营的实际与特殊需求,构建适应数字电视增值业务扩展的系统结构模型。

3)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支撑平台与BRp理论的结合:BRp理论强调以顾客为中心和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它的重要目的是优化工作流程。BRp与信息系统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线运营商在信息战略和信息架构确立后,有必要通过推行BRp为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支撑平台的实施做准备。通过组织结构的优化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为有线数字电视综合业务支撑平台的成功实施奠定基础。

4)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业务支撑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规划,规划中要明确最终目标、阶段目标和分步骤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徐志坚.信息系统与公司竞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徐志坚.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11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王永贵.客户关系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6](美)肯尼思・C・劳东.管理信息系统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陈国青,理查德・诺兰,沃伦・麦克法兰.it战略与竞争优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邵旭辉,周顺平.有线BoSS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中国有线电视,2005(24):2425-2428.

[9]黄川,杨文涛,龚树萍.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J].中国有线电视,2004(14):89-91.

[10]陈如苗.广电网络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开发和使用[J].电视技术,2005(S1):15-17.

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篇9

[关键词]信息安全;管理;控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X922;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081-01

1企业信息安全的现状

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安全建设上逐步添加了上网行为管理、内网安全管理等新的安全设备,但信息安全防护理念还停留在防的阶段,信息安全策略都是在安全事件发生后再补救,导致了企业信息防范的主动性和意识不高,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企业it运维环境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2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构建原则

企业信息化安全建设的目标是在保障企业数字化成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构建企业信息安全体系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建立企业完善的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制定信息安全管理规范,来保障信息安全制度的落实以及企业信息化安全体系的不断完善。基本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过程包括:分析企业数字化资产评估和风险分析、规划信息系统动态安全模型、建立可靠严谨的执行策略、选用安全可靠的的防护产品等。

2.2提高企业员工自身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

在企业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中,防护设备和防护策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企业员工的行为也是维护企业数字化成果不可忽略的组成。所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安全管理时,绝对不能忽视对人的行为规范和绩效管理。在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安全前,应制定企业员工信息安全行为规范,有效地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和数字化成果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保证企业信息安全。其次阶段递进的培训信息安全人才也是保障企业数字化成果的重要措施。企业对员工进行逐次的安全培训,强化企业员工对信息安全的概念,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员工的行为符合整个企业信息安全的防范要求。

2.3及时优化更新企业信息安全防护技术

当企业对自身信息安全做出了一套整体完善的防护规划时,就应当考虑采用何种安全防护技术来支撑整个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对于安全防护技术来说可以分为身份识别、网络隔离、网络安全扫描、实时监控与入侵发现、安全备份恢复等。比如身份识别的目的在于防止非企业人员访问企业资源,并且可以根据员工级别分配人员访问权限,达到企业敏感信息的安全保障。

3企业信息安全体系部署的建议

根据企业信息安全建设架构,在满足终端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安全防护体系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3.1实施终端安全,规范终端用户行为

在企业信息安全事件中,数字化成果泄漏是属于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行为。企业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前,企业员工对自己的个人行为不规范,造成了员工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实现信息外漏。比如通过U盘等存储介质拷贝或者通过聊天软件传递企业的核心数字化成果。对于这类高危的行为,我们在建设安全防护体系时,仅仅靠上网行为管理控制是不能完全杜绝的。应该当用户接入企业信息化平台前,就对用户的终端系统进行安全规范检查,符合企业制定的终端安全要求后再接入企业内网。同时配合上网行为管理的策略对员工的上网行为进行审计,使得企业员工的操作行为符合企业制定的上网行为规范,从终端用户提升企业的防护水平。

3.2建设安全完善的Vpn接入平台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考虑总部和分支机构的信息化需要,必然会采用Vpn方式来解决企业的需求。不论是采用SSLVpn还是ipSecVpn,Vpn加密传输都是通用的选择。对于分支机构可以考虑专用的Vpn设备和总部进行ipSec连接,这种方式更安全可靠稳定。对于移动终端的接入可以考虑SSLVpn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做好对于移动终端的身份认证识别。其实我们在设备采购时,可以要求设备商做好多种接入方式的需求,并且帮助企业搭建认证方式。这将有利于企业日常维护,提升企业信息系统的Vpn接入水平。

3.3优化企业网络的隔离性和控制性

在规划企业网络安全边际时,要面对多个部门和分支结构,合理的规划安全网络边际将是关键。企业的网络体系可以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各体系之间的相互隔离和访问策略是防止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的重要环节。在企业多样化网络环境的背景下,根据企业安全优先级及面临的风险程度,做出适合企业信息安全的防护策略和访问控制策略。根据相应防护设备进行深层次的安全防护,真正实现oSi的L2~L7层的安全防护。

3.4实现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统一管理

为企业信息安全构建统一的安全防护体系,重要的优势就是能实现对全网安全设备及安全事件的统一管理,做到对整个网络安全事件的“可视、可控和可管”。企业采购的各种安全设备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安全日志,如果单靠相关人员的识别日志既费时效率又低。而且不同安全厂商的日志报表还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当安全事件发生时,企业管理员很难实现对信息安全的统一分析和管理。所以在企业在构建信息安全体系时,就必须要考虑安全设备日志之间的统一化,设定相应的访问控制和安全策略实现日志的归类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对全网安全事件的“可视、可控和可管”。

4结束语

信息安全的主要内容就是保护企业的数字化成果的安全和完整。企业在实施信息安全防护过程中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工作。我们需要在前期做好详尽的安全防护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不断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安全策略和访问控制,保证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同时全体企业员工一起遵守企业制定的信息安全防护管理规定,这样才能为企业的信息安全提供生命力和主动性,真正为企业的核心业务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段永红.如何构建企业信息安全体系[J].科技视界,2012,16:179-180.

[2]于雷.企业信息安全体系构建[J].科技与企业,2011,08:69.

[3]彭佩,张婕,李红梅.企业信息安全立体防护体系构建及运行[J].现代电子技术,2014,12:42-45+48.

[4]刘小发,李良,严海涛.基于企业网络的信息安全体系构建策略探讨[J].邮电设计技术,2013,12:25-28.

[5]白雪祺,张锐锋.浅析企业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建设[J].管理观察,2014,27:81-83.

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篇10

一、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问题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消费市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原料药生产出口稳居世界第一。2007-2017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5967亿元增长至282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6.8%,远高于同期GDp增长率。不过,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弱、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产品仍“以仿为主”,创新药欠缺,药品质量和疗效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随着近几年药品“带量采购”、“两票制”等政策的实施,对药企运营与成本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再加上疫情冲击,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收到较大影响,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近几年一度出现下滑。在以上背景下,推动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我国药企向创新型技术型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据统计,我国有超过一半的医药制造企业处于单点信息化、数字化覆盖状态,系统间集成度较低;另外,仍有26%的医药制造企业处于数字化起步阶段。具体而言,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信息化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是新药研发能力普遍偏低,研发阶段信息化支撑手段缺乏。当前医药研发需要强大的平台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支撑,我国医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处于传统医药研发阶段,缺乏信息化手段及数据的支撑,导致药物研发耗时耗力,且成功率低。第二是医药生产阶段信息化及自动化大部分处于单点覆盖阶段,未形成端到端集成。一方面部分生产环节还未实现自动化,这在中成药制造企业中较为常见,如药材预处理、药物提取、环境控制等环节,仍需要大量人工参与。另一方面,医药企业信息化与自动化大部分互相分离,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没有得到实时收集以用于研发、生产过程的控制及管理。第三是企业营销流通、产业链协同等环节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对药品营销渠道管理、营销数据的实时跟踪及数据分析能力普遍不足。同时,当前药企普遍缺乏互联网营销及用户服务类平台,基于线上的创新发展观念薄弱。另外,医药制造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上下游企业数据同步、资源及业务协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短板。

二、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推进创新发展建议

基于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自动化现状及问题,为推进我国医药制造企业运营升级、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提升行业在国际的综合竞争力,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研发、生产、营销流通、用户服务等环节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同时推进企业各环节系统间集成及数据共享流通,最终实现智能化研发、智能化生产制造、智能化企业管理等全新生产运营模式的构建,具体建议如下。

(一)研发环节数字化

医药研发环节数字化是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存在的最大短板,也是企业加强创新药开发力度的关键一步。研发环节数字化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企业内部要构建统一的研发基础数据库,如电子实验记录、仪器原始数据、化合物/生物样品数据、生物活性数据库等,实现研发过程中各类数据电子化、标准化,并实现基础数据库在企业内部的数据共享。二是完善企业级的研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研发流程集成。构建医药研发平台,建立标准化的研发流程,基于研发平台实现研发流程集成。基于研发平台推进研发数据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实现对研发进程和研发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实验效率,加快药物研发进程。三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辅助研发创新。医药制造企业应和专注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过程中的应用,以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例如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等阶段进行大批量文本分析及预测、虚拟药物筛选、病例分析及临床匹配、晶型预测、发掘药物新适应症等工作,以提高药物研发效率。

(二)生产环节数字化

医药生产环节应重点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各环节智能化系统的整合,逐步形成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体系。由于化药、生物药、中药生产数字化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体方案。具体建议如下。一是中小企业首先提升药品生产关键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等智能设备的普及,加强提取、浓缩、醇化、干燥、灭菌等关键环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部署,逐步实现各个环节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参数(如温度、流量、压力、液位、质量、浓度等)的自动采集、监测、分析、集中显示、报警和控制,简化生产流程,减少人工干预。二是逐步形成贯穿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体系。在关键环节自动化系统部署基础上,推进各环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整合,形成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体系,强化生产制造各类参数数据汇聚与分析,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快速、合理、准确传递与共享,全面提高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能力。三是完善企业生产类信息化系统建设及综合集成。完善生产执行(meS)、环境监测、药品质量监管、仓储管理等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数据、物料、能耗等数据接入到生产信息化系统中,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测及分析应用。推进生产信息化系统间集成及数据共享流通,形成集管控、优化、调度、执行和经营于一体的生产新模式。

(三)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

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是传统医药制造企业较为欠缺环节,随着“互联网+”在医药及医疗领域的渗透,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成为医药企业进行精准营销、开展服务化转型的关键。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搭建精准营销平台。医药制造企业应联合医药流通企业打造面向基层医疗市场的数字化精准营销平台,重点探索医药产品精准营销方式,提高资源投放有效性。一方面基于精准营销平台整合下游终端客户资源,汇聚营销数据和客户数据,掌握药品流向动态,对渠道终端(如医院、药店等)营销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以辅助差异化营销科学决策制定、渠道优化、终端覆盖等。另一方面基于新媒体环境,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分析医生社交网络、阅读量和转发量、医学信息浏览记录等线上数据,挖掘医生使用偏好,实现有的放矢、精准营销。二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医药新零售、健康服务平台。医药制造企业应探索建设B2B、B2C电子商务平台或与大型医药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实现营销渠道下沉,推进线下线上全面融合。另外,有实力的医药制造企业可探索建设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并和线下医院、体检中心、理疗中心、药店等实体机构进行密切合作,将数字化服务平台向线下机构及个人用户延伸,基于平台开展药事个性化远程咨询、疗效数字化评估、远程审方、健康监测、健康管理等。同时基于平台沉淀消费者疾病谱变化、健康需求和消费习惯等数据信息,开展C2m反向定制化研发生产。另外,医药制造企业应积极与数字化诊疗平台、互联网医院等平台类企业合作,联合推出慢病管理、术后跟踪等服务,包括在线诊断、药品购买配送、用药跟踪等,形成“医+药”闭环,延伸大健康服务半径,创新开展营销模式。

(四)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

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是医药制造企业实现内部运营升级的重要手段,通常包括企业人财物的数字化综合管理、企业数据汇聚及综合分析、企业智能决策等。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推进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升级。针对中小企业,建议通过实地部署或采购SaaS服务等方式,推广办公自动化、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运营管理类信息系统的使用,加强企业管理精准管控能力。对于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建议推进运营管理类系统与药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流通、用户服务等环节信息化系统的整合,实现研发、生产、营销、用户服务、企业运营管理相关流程及数据的融合贯通。二是提升企业大数据创新应用水平。建议有实力的医药制造企业打造企业数据,盘活企业全量数据,实现企业各环节数据的汇聚整合、提纯加工、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服务等,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反馈的工艺优化、流程优化、设备维护与事故风险预警、精准营销及用户服务能力,实现企业生产与运营管理的智能决策和深度优化。三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化协同。加强医药制造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协作,通过系统整合、流程打通等推进上下游企业生产要素互通共享,逐步实现产业链互联、平台协同、要素融通,推动产业链企业生产和服务资源优化配置。

三、推进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