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36:02

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势篇1

一是结合旱改水,优先支持水田。集中打造榆树市、公主岭市、永吉县、前郭县、德惠市、梅河口、九台区8个10万亩大片区。与旱改水结合,新增50万亩水田要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二是结合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优先支持高效特色种植基地。围绕花生、大豆、马铃薯等特色产业优势区规划,今年重点支持建设前郭县5.5万亩花生、洮南市5.6158万亩花生、敦化13万亩大豆特色产业基地。

三是结合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优先支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今年重点支持白城市燕麦产业园、九台鲜食玉米和粮改饲基地、洮南红干椒基地建设,利用龙头企业资金和规模优势,提高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

四是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产业园建设,优先支持示范园区。支持前农示范区、长吉展示区、华侨农场示范园,集中连片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各地要根据本地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统筹建设计划落实,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点和样板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势篇2

一是改善了生产条件。针对项目区“田块不整、沟渠不全,遇旱难灌、遇涝难排”的实际状况,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清沟除杂,畅通水路;改土整地,化零为整;修路建桥,便捷交通;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通过综合整治,项目区基本达到了“渠相连、路通畅、田成方、林成网”的建设标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二是强化了科技支撑。通过不断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引进优质粳稻新品种“扬粳4227”,推广稻麦标准化施肥、常见病虫害防治和秸秆全量还田等技术,新扩良种种植面积400亩;注重与省里下河农科所、大学等高校科研所的合作,重点围绕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种植等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共培训1250人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三是带动了农民增收。在增产增收方面,通过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万公斤,亩均增收达50元;在降本节支增收方面,通过衬砌渠道等灌溉设施建设,项目区节地、节工、节水、节电明显,按平均每亩20元计算,每年可节本20万元;在土地流转得益增收方面,通过推进土地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项目区农民每亩可增收100多元。

根据我区2010年—2020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0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5.7万亩,累计达24.89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的70%以上。为确保实现上述目标,我区将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把握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重点开发。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认真安排实施年度建设内容,注重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投资,做大做强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二是多元投入、立体开发。充分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注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管理措施相结合,全面提升建设水平。三是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在规划区内围绕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力量。在规划区内围绕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力量、重点投入、连片开发,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一片、成效一片、带动一片、致富一方。

二、突出建设重点

一是突出基础设施配套。针对丘陵地区水源相对不足的情况,挖塘浚库,节水灌溉,新建灌溉泵站和衬砌渠道;针对沿江、沿湖地区雨季易涝的情况,疏浚排水通道,增建排涝泵站;针对田间交通不畅的情况,新建田间道路,配套田间建筑物。二是突出土壤培肥改良。针对土壤板结、肥力不足的现状,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对土壤进行培肥改良,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理化性能,增强地力。三是突出科技支撑能力。通过强化农民技术培训、建设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基地、开展值保专业服务等形式,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四是突出合作组织建设。引导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领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强化保障措施

一是组织保障。为抓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区政府成立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业资源开发局,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管理、实施以及指导、检查、考核、验收等日常事务工作,统一管理调配人、财、物。各有关镇也相应建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并依据区总体规划,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强化考核激励,区政府每年与各项目镇签订农业综合开发目标责任状,明确任务和职责,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势篇3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粮棉油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巩固高产创建成果,突出主要作物和优势产区,集约项目,集成技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通过辐射带动,促进平衡增产,全面提升粮棉油综合生产能力。

在全省粮棉油优势产区,建设678个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其中粮食作物600个(小麦350,玉米250,水稻50),油料作物44个(油菜18,花生26),棉花34个。小麦万亩集中连片亩产600千克以上;玉米万亩集中连片亩产700千克以上;水稻万亩集中连片亩产700千克以上;大豆示范县亩产较上年增5%以上;马铃薯万亩集中连片亩产2000~3000千克;油菜、花生示范县亩产较上年增5%以上;棉花万亩集中连片亩产100~150千克。

二、实施内容

(一)科学确定高产创建示范区。各地要组织专家实地考察,了解示范区基本情况,按照农田水利基本条件好、交通便利、农民种田水平高等要求,科学选择示范区。示范区要规范管理,实行专人负责。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标准粮田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农田水电网配套实施,整合项目资金向优势区域、向高产创建区域倾斜,切实加大示范区建设投入。要加强核心示范区建设,切实把核心示范区建设成为各级领导的指挥田、农技人员的试验田和农民科学种田的样板田。扶持和培育种植大户,提高大户规模生产水平。开展农户高产竞赛活动,调动农民高产创建的积极性。

(二)推广优良品种。根据粮食高产创建目标要求,结合各创建县(市)万亩示范片特点与优势,组织专家组论证确定高产创建主导品种,将高产创建活动与良种推广补贴、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相结合,确保优良品种在万亩示范点、高产创建县适宜种植区域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使万亩示范方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三)集成高产技术。根据高产优质、节本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促进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小麦主推精播半精播、氮肥后移、节水栽培等技术;水稻积极推进“一密五推”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合理增加穗数,推广轻简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配方施肥、机械化作业;玉米重点推进“一密四改”等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

(四)加强病虫害防控。及时监测示范片病虫害发生动态,准确预报发生趋势,提前制定科学制定重大病虫害防控预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技术措施,有机结合,开展统防统治,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药行为,全面禁止高毒农药生产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目标的需肥规律,分别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内容,为示范区确定施肥数量、选择肥料品种、施肥时期和改进施肥方法等提供技术服务,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示范区(县、市、区)农业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早谋划高产创建技术方案,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千方百计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高产创建措施落实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运行机制,做到有组织、有方案、有措施、有督察、有奖惩,确保任务落实到人、责任明确到人、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大资金和项目投入。各示范区整合良种补贴、科技人户、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新型农民培训、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农机具补贴等项目,重点向粮棉油高产示范点倾斜。积极争取财政专项投入,重点支持开展良种示范、技术培训、协作攻关、现场观摩、测产验收、组织宣传等工作。积极争取设立高产创建奖励基金,对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三)加强工作督导和宣传引导。各地要成立粮棉油高产创建专家小组和督导组,在省高产创建领导小组统一安排下,切实加强高产创建工作的督导力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针对措施加以解决,保证高产创建顺利进行,确保高产创建目标任务的完成。适时组织开展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测产验收工作,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观摩交流活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大力宣传高产创建实施成效,形成行政领导、科技人员、企业齐抓共管、广泛参与的氛围。

(四)加强绩效考核。组织制定统一规范、操作性强的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考核指标体系,把高产创建作为评估各地粮食生产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重大粮食项目和全年粮食表彰的重要依据,加强动态检查考核,兑现表彰奖励措施。充分调动各地开展高产创建的积极性。

链接

全国种植业工作会议召开 明确2010四项重点任务

12月29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种植业工作会议,总结种植业发展成就和经验,研充部署2010年种植业工作重点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副部长危朝安出席会议并讲话。

韩长赋强调,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粮食生产始终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基础中的基础。各地各级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正确把握粮食生产形势,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加大力度,毫不松懈抓粮食,千方百计夺丰收,确保目标不动摇、力度不减弱、工作不放松,努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好形势,要进一步强化落实责任,始终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作为各级农业部门的首要任务,积极推动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主产区责任重大,非主产区也责无旁贷。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抓好政幕落实和宣传引导,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抓粮、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思路任务,将增产目标落实到主产区域,落实到主要作物,落实到具体措施。进一步务实发展基础,重点实施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力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总结完善近年粮食增产经验,探索行之有效工作机制,形成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强大合

力。

危朝安指出,2010年种植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十分繁重。要按照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两个千方百计”、“两个确保”的总体要求,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大规模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因创建,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努力保持种植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会议明确了2010种植业四项重点任务:一是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确保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单产恢复到2008年的历史最高水平,总产力争有所增加。要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作物、重大技术、关键农时,突出抓好防灾减灾工作。二是合理引导结构调整,棉花面积恢复到8500万亩左右,油料2亿亩以上,糖料恢复到2850万亩,园艺作物保持面积稳定,重点抓好质量,提高效益。三是切实加强基础建设。加快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实施范围,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四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节水农业、推进科学施肥、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走节肥、节药、节水、节种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势篇4

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以来,始终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根本任务,通过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努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这是农业综合开发与其他开发方式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财政支农建设资金最明显的区别,也是单独设置农业综合开发机构的重要原因。在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执行这个根本任务。

——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实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和外资等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是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证。同时,为减轻地方配套压力,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投入的配套比例,由2001年的1∶0.98,降低到了2004年的1∶0.66,降幅达33%。中央反复强调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并明确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要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地方各级财政尤其是省级财政要按照现行政策规定的比例,及时足额地落实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

——加强和规范开发范围。切实遵循总量控制、适度进出、奖优罚劣、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和规范开发县管理,严格控制开发范围。这是避免资金分散,突出开发重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国家农发办核定的各省(区、市)开发县总数,一律不得突破。申请新增开发县的省(区、市),必须相应先退出等量开发县。对申请的新增开发县要按规定程序和要求严格组织评估。因严重违规违纪问题被取消开发县的,开发县总数相应减少。对于退出农场的省(区、市),今后原则上不增加开发县数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开发县轮换、末位暂停等措施,加大各开发县的投入规模。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在粮食主产区。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进一步加大对主产区的投入,不仅新增资金安排用于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部分要达到80%以上,存量资金也要通过调整结构提高用于主产区的比重。各粮食主产省(区),都要确定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粮食主产县(市),增加对粮食主产县(市)的投入。非粮食主产省(区)的农业综合开发,也要切实加大对本地区粮食主产县(市)的支持力度。

——集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粮食主产省(区)的新增资金,主要集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安排粮食主产省(区)的存量资金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资金,也要比去年有所增加。要坚持按区域或灌区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开发,减少项目数量,扩大项目规模,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规模效益。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逐步提高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投入标准和建设标准,注重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努力把中低产田改造成为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同时,要把中低产田改造与建设优势农产品特别是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对位于农产品优势产区内申报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特别是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同等情况下予以优先安排,努力把项目区建成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尤其是优质粮食生产的基地。粮食主产省(区)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要重点支持《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中的标准粮田建设。对该《规划》中确定的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484个县(农场),其中属于农业综合开发范围的县,要作为粮食主产省(区)的重中之重,进行重点倾斜,着力支持其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标准粮田。

——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积极扶持辐射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增强对优质农产品基地特别是优质粮食基地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定扶持的龙头企业,要着重看其带动基地发展尤其是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同时,完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适当加大扶持力度。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势篇5

一、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全面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围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创新开发机制和模式,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进行科学管理精细管理,实现项目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资金使用的高效益,确保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和干部安全,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

(一)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坚持水路林田综合治理,加强项目区水网、路网、林网、电网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着力建设万亩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全市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万亩,年增粮食生产能力万公斤以上。

(二)扶龙头建基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蔬菜、棉花、优质小麦、玉米、小杂粮、红(冬)枣、梨、牧草等种植基地建设和肉(奶)牛、肉(蛋)鸡、猪、羊、鸭等养殖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生产,促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集中力量支持特色农产品加工,打造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培育知名品牌,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完善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服务。支持农产品贮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户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提供健全的保障体系。

(三)加强科技示范推广,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增加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先进实用技术,支持良种良法的推广,让各种先进适用技术率先在项目区内组装配套。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推进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支持项目区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支持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环境评价体系建设,统筹基地建设和加工生产过程,推进标准化生产。

(四)切实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平衡。综合采取工程节水、调整种植结构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等措施,维护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提高项目区林木覆盖率,为高标准农田提供生态屏障。支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

二、突出重点,健全机制,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持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开展“对标先进、全面创优”活动,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项目建设质量,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资金的更大支持。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将市、县两级配套资金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足额落实。积极推行开发资金“倒配制”,市级财政每年拿出部分资金,支持开发积极性高的县(市)提高土地治理建设标准,建设高标准农田,相应县(市)要按照规定比例落实好本级财政资金。鼓励县级财政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用于提高各类项目建设的标准质量,或者参照国家项目的标准,立项建设自己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充分调动项目区农民和产业化经营项目承担单位筹资投劳的积极性,按照国家确定的比例落实自筹资金。大力吸引金融资本、企业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外资等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鼓励以县级为单位,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各尽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载体,整合各类支农资金,聚焦资金安排和项目布局,推进规模开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努力形成财政资金引导、各方参与、多元投入的资金投入机制,不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资金规模。

(二)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加强资金分配和项目县动态管理。健全完善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年度考核办法,本着重点突出、公平合理、简便易行、注重实效的原则,健全完善指标体系和程序办法,加强对资金到位率、实际完成率、支出合格率、任务完成率、工程完好率以及项目综合效益的绩效评价,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按照“综合因素法”,合理分配各县(市、区)年度资金规模。科学合理确定各因素所占比例及各县(市、区)投资基数,充分体现奖优罚劣。加大奖优罚劣力度,对在年度考核中排名靠前的县奖励规模,排名靠后的县削减规模,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县暂停开发资格;对获得产业化经营优胜项目的县优先申报新项目。继续推行竞争立项,县市农发办对拟开发乡、村实行竞争立项,择优选项。

(三)加强项目规划设计和项目库建设,推进项目区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在县级政府的组织协调下,认真编制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并将规划与农田水利设施统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扶贫开发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相衔接,规划连片面积要达到—万亩,开发重点县规划连片面积要达到万亩以上。着力抓好项目库建设,搞好项目的遴选、论证、审核、排序、现场考察记录和定期滚动更新,提高项目立项的准确性和主动性。加强项目设计工作,抓好扩初设计的编制和审定,提高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和竞争力。坚持自下而上搞设计,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产业特点,制定土地治理项目的设计范本和定额。对重点县市土地治理项目实行市级统一设计。

(四)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监控机制,加强项目全程管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要实行竞争立项,通过认真筛选、实地勘察、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组织专家评估、立项公示等环节,确保科学准确择优立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要认真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全面实行工程监理制、工程和物资招标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保证项目计划落实和工程建设质量。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严格执行专人管理、分账核算和专款专用要求,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县级财政资金报账制,保证资金安全运行、有效使用。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意见工程的管护,创新管护模式,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资金,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成果长期发挥效益。

(五)建立健全项目与资金管理责任制,激发调动有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坚持对农业综合开发年度项目和资金执行情况进行验收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分配下年度资金规模的主要依据。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实行责任制,把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坚持谁考察谁负责、谁审查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实行责任追究制。

三、加强领导,搞好队伍建设,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各级政府要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发展大局,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认真解决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的问题。要调整充实各级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改善其工作条件和环境,以适应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需要。

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势篇6

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目前高标准农田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在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如四川、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制定了《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广东省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综合看来,高标准农田应具备以下特征:水资源有保证,农田集中连片且单片规模较大,灌排等农田水利设施达到一定标准,道路通达率较高,林网健全,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突出等。多年来,通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连续投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农用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耕地等级和产能。据统计,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0.53亿hm2增加到2009年的0.59亿hm2,节水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0.16万hm2提高到2009年的0.26万hm2,粮食单产从1999年的4687.5kg/hm2增加到2009年的4875kg/hm2①。1999—201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13亿hm2,补充耕地的约340万hm2,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2.1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当前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涉农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等,上述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其中,除中央分成的3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外,大部分资金由各地自行使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2/3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于沿海省份[3]。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历年排在前列[4],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高(表1),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少,资金富余。而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新疆等省份土地出让收入较低,耕地面积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不健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低,这些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由此形成了区域间的资金投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倒挂”现象。

2.2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国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一倍以上[2],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hm2,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如四川省金堂县的1个土地整治项目区,1农户家庭3口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共0.24hm2,却有37块耕地,平均每块不足0.0067hm2[5],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由于其承包的耕地零星分布在不同区位,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一方面,为减小田块破碎程度,提高灌溉保证率,确保道路通畅,则必须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同时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要占用原有耕地,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十分敏感和复杂,为避免产生纠纷,一些地方开展有关工作时,仅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占用土地进行权属调整,项目区田块较为破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整治完成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小,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破碎化,有效耕地数量因此减少[6-8]。

2.3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工作,包括: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办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目前,除江苏等少数省份整合上述专项资金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外,多数地区由各部门分别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此外,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日益普遍,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降低复种指数,或将原来的精耕细作改为粗放式经营,更有甚者撂荒耕地[9-10],这些地区农民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愿非常高,希望借此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加大机械化作业,在有效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但村集体等基层组织怕麻烦,意愿不大,没有及时争取相关部门资金。2.4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多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11],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12]。

3针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3.1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在不改变耕地用途,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适度流转。在此基础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真正做到降低田坎系数和田块破碎化程度,建设集中连片的格网条田,进而保障农业规模化作业和经营。此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可以有效破解由于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复种指数降低、耕地被撂荒等问题,并充分利用在农村留守的有效劳动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势篇7

   近几年来,我县紧紧依托资源优势,立足市场需求,坚持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路子,加快了传统农业的改造,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1、实行品种改良,优化了农业内部结构。优质稻面积达40万亩,占水稻总播面的63%,纽荷尔、山下红等市场畅销柑桔种植面积达2.6万亩,“湘蕾”金银花发展到5.2万亩,优质鸡蛋枣达3万亩,二元杂交母猪发展到2.86万头,年出栏三杂猪40余万头,水稻、柑桔、枣子、金银花、生猪五大产业的优质率达85%以上。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银花之乡”龙庄湾乡已发展金银花1.5万亩,年产值达3500万元,人平获利4200元,占该乡人平纯收入的70%。水田庄的黄瓤西瓜、双井的脆蜜桃、桐木坨的枣子、洑水湾的柑桔、岗东芭蕉的苗木花卉、观音阁坪里的草莓等等,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果(花)。

   2、狠抓项目建设,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先后实施了土地治理、标准良田、国土整理、农村通畅工程、通达工程、溆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小农水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建设路渠配套的标准农田2.5万亩。特别是溆水灌区项目,总投资达2亿多元,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现已投资1600万元完成渠道防渗25公里,改善灌溉面积2万多亩。完成农村通畅工程676公里,通达工程566公里,乡村交通落后面貌得到极大改善。200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以来,新增农机具1.14万台套,全县农机具达4.9万台套,总动力达32.85万千瓦,实现机耕30万亩、机收15万亩。

3、推进产业开发,提高了种养综合效益。全县优质稻、柑桔、枣子、金银花面积分别达40万亩、12万亩、7.5万亩和7万亩,年出栏生猪达88万头,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张。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发展到28家,其中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的9家,11家企业跻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0亿元。先后有翠玉猕猴桃、雪峰片片桔等5个产品获省农博会金奖,雪峰片片桔、沁园指接板、维康舒桔片、鸡蛋枣等5个产品被评为省、市名牌产品。制定了枣子、金银花、水稻、油菜、生猪、***鹅等农产品地方标准化生产规程,完成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73.6万亩、无公害生猪51万头,完成无公害产品认证3个,绿色产品认证4个,生产标准化得到加强。

4、突出规模生产,激活了农业经营模式。土地流转加快。全县已有3.7万户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流转面积达21.85万亩。福香果品合作社,在全县9个乡镇租赁土地4260亩建立标准化柑桔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197家,成员达2万多人,其中专业合作社121家,连接各类基地11.48万亩,带动农户5.01万户。生源优质稻专业合作社从10名社员408亩水田发展到7个分社480名社员,集约土地3100亩,与5200户农户建立订单生产,总面积达19690亩。规模大户迅猛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县种植规模20亩以上的大户达1640户,其中100亩以上的153户,规模养殖大户1520户,其中年出栏500头生猪以上的大户180户,1000头以上的37户。

二、发展现代农业希望与困难并存

我县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潜力大、希望大,但障碍因素也较多。

1、土地流转不畅。全县土地流转尚处于初始阶段、无序状态,流转不规范,流转范围窄,流转规模不大,特别是集中成片规模流转更难。究其原因,一是思想意识旧。农民对土地的眷念根深蒂固,视土地为命根子,部分农户明知种田效益低,宁守着几分地耕作,也不愿流转给他人。有的外出务工者担心打工受挫,给自己留下“后路”,宁愿抛荒或由别人代耕,也不愿长期流转土地。二是机制不活。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尚未建立,流转市场未形成,造成放任自流,无人监管,流入、流出方缺乏信息沟通,流转程序不规范、容易引发矛盾纠纷。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一是标准化生产严重滞后。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思想观念落后,只追求产品数量,而忽视质量。加上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化生产的规模小,实力弱,导致农药、化肥滥施乱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得不到落实。二是加工水平不高。县内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未形成群体优势,多数企业设备简陋,生产手段落后,生产能力和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的带动能力弱。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前些年,农技推广人员待遇低,不得不以经营为主谋求生存,技术推广、服务难以到位。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服务机构,结构松散,会员联系不紧密,协作性不强,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服务层次不高,带动能力弱。

3、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耕地质量逐年下降,低产田面积不断增加,占全县的30%;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全县有病险水库67座,占总数的67.6%,病险山塘占总数的91.3%,废弃渠道近2000公里,占总长的20%,渠系利用系数不到0.5,渗漏相当严重。二是机械化装备水平不高。农田机耕道路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农田根本没有机耕道,加上柴油机等农机具不属补贴范围,影响了农机具的推广和使用,全县中型拖拉机仅15台,联合收割机248台,水稻机械化水平不到30%,其他作物机械化刚刚起步,农副产品和畜牧养殖机械更少。

4、农民素质偏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方式仍禁锢在传统农业之中,思想保守、封闭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农民文化素质低,据初步统计,全县农民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仍占70%以上,高中以上不足30%,而且,大多数有文化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农民大多为老者。如祖市殿镇四门村共2060人,有劳力1430人,外出务工884人,仍从事农业生产560人,在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中,年龄60岁以上的270人,50-60岁的230人,30-50岁的60人,文化程度高中77人,初中及以下408人,文盲75人。

5、投入不足。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对农业投入较薄弱,而且由于资金部门分割、分块管理、整合力度不强,使用效率不高。金融部门为化解风险而采取严格的担保、抵押政策,农户贷款十分困难。农业银行的惠农卡贷款政策,银行担心收不回贷款,真正贷给农民的资金十分少。农业发展银行每年进行一次“清零”,对企业正常生产造成巨大压力,多数企业不愿贷款。同时,农业是弱势产业,比较效益低,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农民自身投入不足,发展积极性不高。

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要围绕四个重点,解决四大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完善产业化经营体制,提高农业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1、大力发展农业工厂化生产,解决农产品商品率提升不快的问题。一是实行基地规模扩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基地的规模扩张,形成集中连片开发的产业带。突出主导产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转变农业生产主体,依靠公司化运作,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专业化、规模化开发路子。力争到2015年,全县优质稻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优质柑桔基地15万亩,枣子基地达10万亩,金银花基地达10万亩,年出栏生猪达150万头。同时,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时鲜蔬菜、苗木花卉、农家乐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专业村。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突出抓好柑桔、枣子等鲜销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优势农产品,引导和扶植农户发展农产品加工,培育和强化加工产业集群,引导和鼓励有一定实力的加工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盘活资本,整合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精深加工,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抓好雪峰公司、芳香米业、金裕米业、鼎立木业、文理生物、紫牛科技等市级龙头企业建设,力争通过3-5年努力,培育出2-3家省级龙头企业,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达10家。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实行订单生产,带动农民发展。三是打造品牌。加快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产后加工水平,争创名牌。加强品牌的宣传、炒作,把名牌做强、规模做大,真正打造几个叫得响的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向市场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

2、切实加强科技推广应用,解决农业科技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一要培育新型农民。着力推进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111”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专项培训,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育一批农民技术员和科技二传手、示范户,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政策,知晓法规,学会经营,懂得管理,掌握技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二要推广良种良法。着眼国际国内市场,引进和推广适宜我县发展的优良品种,并选育一批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逐步实现品种的优质化,迎合市场需求。加快良种良法配套,重点推广轻简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立体种养、生物防虫、节水灌溉、低能耗设施农业等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保鲜等加工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三要实施标准化生产。立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我县农产品地方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控制,使农产品生产安全、生态、高效。加快标准推广应用,强化技术培训、指导,通过制订安全生产明白卡、警示语等有效方式,让农民明白该怎么生产,不该怎么生产。大力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小区、示范基地,普及成套标准化生产技术,引导和带动农户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化标准的检验,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杜绝不合标准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对标准化生产的产品,诱导利用,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价格。

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势篇8

(一)优化发展种植业、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优化发展种植业,稳步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辽宁省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按照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建立适应加工业和畜牧业发展需要的种植业结构,优化农业内部生产结构,推进辽宁省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二)加快发展畜牧业,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优化畜牧业结构,发展规模化精品畜牧业,提高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优势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和畜产品安全监控体系,不断提高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能力及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充分合理利用牧业资源,促进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三)建设发达的生态林体系,保障生态安全

加大建设生态林体系,着力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拓展以森林经营为基础的第一产业,提升以林产品为主的第二产业,开发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同时,大力造林育林,扩大森林资源,坚决保护、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

(四)进一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地方龙头企业

进一步发展粮食产品、畜产品、林特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其附加值。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形成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原料示范基地。

(五)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

不同区域应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以区域开发、产业配套、集群发展为重点,加快开发高效特色产业,在辽东、辽西北、辽中和辽南分别建设适于本区域的优质高效特色产品产业经济带。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布局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

二、辽宁省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

可将辽宁省划分为5个现代农业类型区,不同的类型区有着不同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一)辽东山地农业区

该区是辽宁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无计划地发展蚕场、参场、牧场、柴场、采矿场和开发坡耕地,致使山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重,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日益频繁,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因此,该区立体农业建设应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主,以治山、保水、保土为中心,结合发展多种经济,建立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针阔混交最佳结合的水源涵养林体系和种养加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二)辽河平原农业区

该区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机械化程度高,是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层变浅,犁底层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耕地污染严重,牧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该区立体农业建设应以建设稳产、高产、无污染基本农田为重点,加强基本农田设施建设,提高排灌和机械化作业水平,在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合理轮作、间作、多元互补的基础上,开发纵向空间,增加牛、猪、禽、鱼和瓜菜等物种多层次、多梯级转化利用的互补型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三)辽西北半干旱丘陵农业区

该区光热资源丰富,具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潜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资源匮乏,风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草场滥垦过牧,功能日益退化,土地瘠薄板结,土地质量下降,产品产量低而不稳,农田环境恶化等。因此,该区现代化农业建设应当坚持搞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植树种草为重点,实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宜果则果,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建设战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使当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增值,实现农林牧的良性循环。变粮食作物单一种植为林粮经(饲)多层次、多流向、多梯级增值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四)城郊型庭院农业区

该区距离城市近,是大城市蔬菜等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生产结构不尽合理,管理体系不完善,工业“三废”污染严重。该区立体农业建设应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大力发展城市林业、无公害蔬菜、肉蛋奶生产,防治工业“三废”污染,形成绿化、种养、观光等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势篇9

[关键词]黑龙江;农垦;农业综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F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1-0072-03

黑龙江是我国著名的粮仓,农垦企业在该省农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黑龙江土地辽阔而肥沃,但生产季节紧,局部地区存在旱涝不均的现象。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土壤障碍因素,强化农业设施保障,对促进黑龙江农业发展及确保主产省的粮食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十一五”期间黑龙江农垦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情况

(一)农业综合开发从广度和纵深全面推进

在国家严格控制项目县增加的大背景下,垦区项目农场数量仍持续增多。到“十一32”期末,黑龙江垦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场数量由“十五”期间的66个增加到74个。对规划治理任务已经完成的5个项目农场进行了等量进出的适时调整,优化了项目农场的布局,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享受到农业综合开发公共财政的阳光。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垦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资金投入比“十五”期间增加了17%。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已成为垦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的持续稳定和重要的投资来源,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共完成治理面积30.45万公顷。其中,改造中低产田22.07万公顷;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12个,治理面积1.2万公顷;建设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9个,治理面积3.46万公顷;建设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5个,治理面积3.694万公顷;建设良种繁育基地项目5个,基地面积2467公顷。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建设目标。“十一五”期间垦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825亿千克。

(三)推进了垦区农业产业化进程

黑龙江农垦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把农业结构调整列入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内容,重点扶持了优质水稻、高油大豆、专用小麦等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北大荒米业、九三油脂、北大荒丰缘麦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19.47万公顷,占中低产田改造总任务的88.2%。同时,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种植、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区域主导产业,共建设和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15个。其中,围绕总局确定的发展畜牧业这一主导产业,农业综合开发连续对完达山乳业、北大荒肉业和北大荒牛业等龙头企业的奶源、生猪和肉牛生产基地建设进行大力扶持。共建设高标准畜牧养殖小区59个,其中,奶牛养殖基地30个、生猪养殖和繁育基地16个、肉牛养殖和繁育基地13个。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和带动,垦区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相互配套的农业优势产业,促进了垦区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了垦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农业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用于科技推广的投资为8046.28万元,培训职工8.15万人次,示范推广新技术22余万公顷次;重点推广新品种、良种繁育、测土配方和科学施肥以及农业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强化了对项目区职工的技能培训,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了职工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并带动了垦区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时,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建设,营造大批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通过治理,大大缓解了项目区水土流失,增强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了林木覆盖率,美化和保护了项目区的环境,为项目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农业综合开发影响日益扩大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强化了对项目和资金的精细化管理,使垦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一是严格控制开发范围和开发规模,并强化对项目农场的动态管理。二是严把评审立项关,切实提高项目选择的准确性。三是加强质量管理,全面推行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资金公示制和检查验收制。四是严格对资金的监管,切实做到按“三专”规定管理财政资金,严格执行场级报账制和资金的使用审核、批准和审计制度,确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安全高效运行。五是加强基础工作,细化档案管理。六是抓好项目运行管护制度的落实,确保已建成的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二、黑龙江农垦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整体水平不够平衡

1.项目科技含量仍然偏低,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少。

2.部分农场项目资金安排比较分散,建设重点不突出,工程质量标准低,效益不明显。

3.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较少,如二龙山农场至今只建设了0.2万公顷高标准农田,仅占农场耕地的7%。

4.农业产业化项目缺、投资少、配套比例较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缺口较大。

(二)个别农场在资金投入上过分依赖中央财政资金,自筹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足额落实到位

1.农民筹资投劳任务落实难。随着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增大,同时自筹资金的比例也在增长,农民收入增长比例相对较少,极大地制约了农户再生产能力的提高。

2.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筹资投劳要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农业综合开发的筹资规定与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矛盾很难协调,而随着农村大量劳力外出务工,农业综合开发投劳计划在实际操作上完成困难。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量相对较少,渠道还不够宽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量与黑龙江农垦的重要性和贡献率不相称。

2.由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很多企业合并重组成立集团公司,由多个法人合并为一个法人。但项目只按法人申报和批准,每个法人只能承担一个项目。

3.项目指南规定一些专项只对企业开放,限制科研单位对项目的申报。

(四)机构和队伍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需要不相适应

1.项目区人员虽已基本配置到位,但由于人员调整和调动,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2.农发基层管理机构人员少,不够健全,设备落后,急需引进人才,健全机构,购置设备。

三、关于加强黑龙江农垦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思考

(一)巩固和加强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

继续把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重点加强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优化品种结构,改进品种质量,在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加强原种扩繁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主要农作物的供种能力。“十二五”期间,黑龙江垦区根据主要农作物种植发展的需要,规划建设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等主要作物原种扩繁和良种繁育基地项目10个。二是继续坚持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十二五”期间,黑龙江垦区规划改造中低产田330万亩。三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提高高产稳产农田比重。“十二五”期间,黑龙江垦区将集中资金,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7.6万公顷。四是充分利用垦区水土资源,加快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步伐。“十二五”期间,黑龙江垦区计划对已建成的中型灌区进行节水配套改造,规划改造0.33万~2万公顷重点中型灌区15处,设计灌溉面积7.07万公顷;规划改造0.067万~0.33万公顷一般中型灌区40处,设计灌溉面积6.8万公顷。五是加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建设,促进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继续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农场进行治理改造。

(二)坚持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

逐步提高中低产田改造投资标准,突出抓好以农田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采取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综合措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把中低产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标准化农田。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把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成为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农业基础完备、农机配备先进、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示范区,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示范作用,扩大农业综合开发的影响力。加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建设,通过加强建设小型水保工程、种植水土保持林、治理冲刷沟、改变垄向、保土耕作、保护性耕作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量,提高水资源涵蓄量,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创造生态条件,保护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果。

(三)加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投入力度,降低自筹配套资金比例

黑龙江垦区地处粮食主产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高,发展粮食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垦区现有中低产田近1600万亩,每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只能安排改造中低产田50多万亩。治理改造的步伐跟不上农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在中央强调对粮食主产区进行重点支持的情况下,建议进一步加大对黑龙江垦区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国家已出台惠农政策,取消了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级自筹配套,由省级财政列入预算。由于黑龙江等中央直属垦区没有地方财政,享受不到这一惠农政策,再加上垦区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企业办社会情况,企业负担仍然较重。建议国家考虑垦区的特殊性,降低自筹配套资金比例,中央财政资金与自筹配套资金的比例降到1:0.2。企业自筹资金部分实行任务书目标管理,不列入招投标计划,不纳入财政资金预算,免开税收票据,由企业建账管理。

(四)增加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

国家农发办自1999年核定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费,该项事业费由总局和管理局两级农发机构人员使用,现有管理人员约70人,截至2012年已长达13年没有增加额度。该项经费与目前黑龙江垦区机构人员以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不适应。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目前有项目农场74个,分布9个地市的65县(区),东西跨度900公里,南北跨度1100公里,管理范围较大,管理费用较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模也在逐年增加,管理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无论是数量还是资金规模都在逐年增加。随着农业综合开发两级管理人员的扩充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的扩大,现有的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费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管理需要,建议增加额度。

(五)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一是抓好机构稳定和加强工作,特别是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农场单独设立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并配备能适应工作需要的专职人员。二是抓好培训工作,采取综合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垦区农发工作人员进行资金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农发队伍整体素质。三是抓好作风建设,联系实际工作,深入开展向先进典型人物学习活动,弘扬扎根基层、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牢固树立为职工群众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坚持廉洁从政、勤政为民,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势篇10

**年我县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及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和市委二届十四次全委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三年农村大变样夯实基础。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保持39.32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5.39万吨,种植业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80元。

切实加强小春田间管理,认真落实灾后自救措施,确保小春粮食产量达到4.45万吨。按照“稳定面积攻单产、科技避灾争主动、优化结构提品质、产业化经营增效益、实现增产又增收”的思路,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提升旱粮生产产量,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大力发展名特水果,因地制宜发展药材。全年大春粮食总产达到11.16万吨;蔬菜产量10.5万吨;水果产量5.2万吨;中药材3万亩。

二、强化关键措施,确保粮食稳定增产

(一)多措并举,稳定播种面积。

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严格征用基本农田审批制度,严禁非法乱占滥用耕地。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努力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根据我县气候特点和蓄水情况,大力推广苗床免(少)耕旱育秧技术,实行大、中、小苗配套,千方百计多栽水稻;通过改制复种和“三田”改旱,稳定玉米播种面积;通过改制复种、大搞“增种”,增加红苕面积;积极推广秋马铃薯种植技术,进一步扩大马铃薯栽种面积;通过推广“麦/玉/豆”种植新模式和春玉米间作冬大豆以及利用果园、桑园、田边地角等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年全县种植水稻18.24万亩、玉米2.5万亩、红苕1.9万亩、马铃薯2.0万亩、大豆0.5万亩。

(二)扎实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油作物单产水平。

以“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为契机,在全县开展亩产水稻600公斤、马铃薯(鲜薯)**公斤的高产创建活动,重点在凤鸣、彭溪、观音、青龙等乡镇创建水稻万亩高产示范区,其中在凤鸣镇菱角村建立100亩水稻高产核心攻关田,在武阳、锦江、观音等乡镇创建马铃薯万亩高产示范区,其中在武阳乡顺江村建立100亩高产核心攻关田。100亩高产核心攻关田亩产水稻700公斤、马铃薯(鲜薯)3000公斤以上,辐射带动全县单个作物单产较前3年平均提高5%以上。集中成片建立千亩展示片和万亩示范区,集成创新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实用增产技术。通过百亩攻关、千亩展示和万亩示范,辐射带动大面积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

(三)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减轻灾害损失。

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意识。确立“顺势而为、主动应对、科学制旱、积极避旱”的抗旱工作思路,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避旱,变以抗为主为防抗结合,变单一抗旱为综合抗旱。继续落实好以早制旱、以水制旱、以旱制旱、以调制旱、以改制旱、以科技制旱和以多制旱等制旱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贯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强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及时监测预警信息。加强植保专业防治队伍建设,重大病虫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搞好高毒农药替代工作,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通过努力,确保全年病虫防治面积占应防面积的95%以上,将病虫灾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三、发挥区位优势,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我县粮油、蔬菜、中药材、水果、水稻制种等产业优势,进一步扩大东西部浅丘优质水果,中部平坝优质粮油、中药材、水稻制种,岷江沿岸优质蔬菜等产业带。围绕做大做强优质粮油、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新建一批优质水稻、专用玉米、专用马铃薯、优质油菜、优质蔬菜、名特水果、中药材等生产示范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坚持调高、调特、调优、调强,加强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加快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加速全县一村一品发展。依托测土配方、中低产田造、植保工程、马铃薯产业提升行动、科技培训等项目,加大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示范,努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挖掘特色优势作物的增产和增效潜力。完善对龙头企业的定点服务,加大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品牌申报等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的力度。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认定、产品认定和证后监管,积极推进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及**省名牌农产品、**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创建,努力提升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围绕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切实从关键技术研发、实用技术推广、资源高效利用、农民素质提升四个方面强化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确保全县粮食良种普及率在90%以上,试验推广粮油新品种20个。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推广机制,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把主导品牌、主推技术、主体培训有机融合,实现人员、技术、品种、物资、信息等“五入户”,扩大实用技术覆盖面。全年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200人,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次,培训新型骨干农民**人,带动农户科技推广1.5万户,推广旱育抛秧10万亩、水稻免耕栽培15万亩、地膜玉米1.2万亩。

五、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增强耕地产出能力

切实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强化以土地平整、地力培肥、渠系配套、农田节水、地力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耕地的地力水平和产出能力。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优粮工程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完成1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沃土工程”项目,完成测土配方施肥8万亩;深入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土壤有机质提升10万亩。

六、强化监督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503号),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果。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准入制,完善可追溯制度,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按标准生产。积极配合,全面完成全国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全年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培训5万人次,推广标准化生产5万亩次,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七、以农村沼气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大国债沼气项目、省财政沼气补助项目申报力度,认真落实地方财政沼气项目补助,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动员农户加大投入,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20口。认真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积极推广“猪—沼—果”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加强畜牧粪便处理,积极申报畜牧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示范项目,防治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健全建管分离机制,不断完善农村沼气物业化管理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清洁示范工程,大力推广能源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全年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达到5万亩以上。

八、加快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经营水平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评价体系,建立区(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新引进规模大户5家以上,流转农村土地1000亩。依托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产品生产优势,围绕粮油、水果、蔬菜、中药材、茧丝绸等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输,认真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

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依法规范专合组织的运作,维护专合组织及成员的合法权益。支持专合组织发展经济实体,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增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带领作用。

积极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融资机制、运行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公司+基地+体系+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营销合作组织、加工流通企业等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改善营销服务,不断开拓农产品市场。

九、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目标任务实现

实现**年农业增产增收目标任务,强化行政推动是关键。一要强化政策落实。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政策,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要强化目标管理。按照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将**年粮食产量指标层层分解,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三要强化资金投入。增加对农民特别是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各乡镇应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研究解决项目实施工作经费。四要强化农资监管。扎实开展“农药种子肥料管理年”活动,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落实《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6个新规定。抓住春耕备耕关键时节,以农药、种子、肥料为重点,加强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五要强化作风转变。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搞好技术培训,抓好示范样板,辐射和带动大面积生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协作,搞好技术、信息和市场服务,协调解决好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为夺取**年农业增产增收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