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3:17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篇1

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课由于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都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难以在新背景下较好地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经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措施。因此,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及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也是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现状和新课标要求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小学教学都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开展,所有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所以,对取得成绩的直接作用力比较弱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等课程的重视度也就非常小。总结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课现状主要是:学生阅读机会少、阅读重视度不高、阅读能力差。

(二)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识能力。开展阅读课的最主要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新课标背景下,只有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基础上才能够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主动通过阅读方式认识世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一)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

过去小学语文阅读无法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和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按照新课标要求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而导致阅读课无法发挥有效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给予阅读课足够的重视,并努力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对每一堂阅读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比如设置知识与技能目标、方法目标以及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从而让学生在阅读课中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从中得到更多感悟。

(二)指导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教师精讲课文之前独自对文章进行初次了解的过程。若学生在上阅读课之前就已经把文章阅读一遍,那么就能够大体了解文章的主要结构、主要内容、表现方法以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在教师精讲的时候就能够更加有感触,还能够通过教师讲解解除自己的疑惑,提高整个阅读效率。对于如何提高课前阅读的效率,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几个问题,或者让学生自行设置一些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在阅读文章之后自己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也就能够使阅读活动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效率。比如,在学习《琥珀》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课前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琥珀是怎么形成的”、“松脂球又如何演变成为化石”、“文章中有一个新词‘约莫’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什么词语代替”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

(三)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阅读障碍

所谓的阅读障碍并不是实际所说的障碍,而是指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与阅读课文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解答这些问题。比如,在阅读学习《揠苗助长》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讲课时设置这样的问题“农夫为何费了那么多的力气禾苗不但没有长而且还枯死了呢?”“如果你是农夫,那么在这个事情中你会怎么处理呢”等。让学生在了解拔苗助长坏处的同时能够设想若是自己会如何做,为学生展开一个新的想象空间创造条件,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时多加思考和想象的好习惯。

(四)科学利用教学评价的重要推动力

教学评价不仅是反映一个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状况,在很多方面更是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而且这种教学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注意看学生进步的、好的方面,而不是学生不好的方面,多用一些鼓励和表扬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让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提高自信心,慢慢地喜欢阅读课,喜欢阅读课老师,提高语文阅读的积极性,从而推动阅读教学更好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在新课标背景下,为了能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对小学语文阅读的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刻反思之外,还要通过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利用好教学评价等形式来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

语文作为母语体系的基础性学科,对于我国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一直以来语文都是基础教育系统极为重要的课程,尤其是小学阶段更是如此,识字断文也成了许多教师和家长衡量语文学习的水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的综合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新课标对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也有了新的内涵界定,即语文教学要在以往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完善人格的培养。那么,这一长远目标的落实,体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需要怎么去做?教师在阅读教学的环节中又该如何去把握呢?我们循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流程,结合教材内容来简单归纳如下。

一、导读:合理引导,聚焦注意力,增加阅读课文内容的针对性

导读是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必要前提,对阅读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进行阅读。通常来讲,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课文导读。第一种就是通过课文背景的介绍,为学生做好文章整体基调的铺垫,这个环节也有利于将小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聚焦。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抗日战争硝烟场景的视频,并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的艰苦,进而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上。第二种就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比如教授《开国大典》的时候,教师可以列出以下几个问题:1.找出开国大典的时间与地点;2.开国大典的会场布置怎样;3.课文共描写了哪几个场面。通过这些提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带着明确的问题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敏感性。

二、速读:眼手并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寻找生疏知识点

有了良好的导读过程,学生就能够很顺利地进入到速读状态。速读,简而言之就是快速阅读,是从课文中迅速提取所需信息的一种方法,是帮助小学生提高注意力的很好训练方法。默读是速读的最好方法,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语言系统发展不完善,比如不出声便很难进行流畅的阅读,因此这个环节教师尽量不要让学生进行默读,可以用小声读的方式代替默读。速读质量主要依赖于教师在导读阶段给学生呈现的问题,另外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速读阶段做到眼手共用,阅读过程中碰到不认识的字就用笔画出来,等速读完后进行统一解答。速读在课堂组织上可以通过小组形式开展,比如将班级学生分为六组,各小组学生可以就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朋辈互学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总之,速读的核心在于一个“快”字,通过快速的阅读帮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

三、精读:解析课文,融入情感教育,实现升华

精读是阅读过程的核心部分,很多实质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这一环节的顺利实施。精读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化,以高频率的师生互动实现对课文的分析,通常是通过教师带领学生逐句、逐段阅读与分析展开的。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可以在精读环节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给学生解释新词“风和日丽、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的意思并进行造句练习;引导同学进行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和段落的划分;分析课文几个场景中内心思想的转变,通观全文地让学生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远大,达到对学生的激励;……精读部分操作相对较为灵活,只要围绕教学任务而开展,教师可以在形式上进行多种创新,师生问答、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等方式均可使用。

四、诵读:强化训练,注重迁移,学以致用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诵读,诵读可以说是阅读的良好检验与收尾,对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迁移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作为语言载体来讲,语文学科诵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有效的记忆是学生有效使用语文言语工具的重要前提。诵读还有一层重要含义,就是能在强化学生记忆基础上,达到顺利迁移的目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的熟读,在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诵读,小学生的知识相对较少,需要大量的原始材料积累,才能够开拓其思维空间,进而对相仿的材料进行信息加工,产生新的知识经验。基于这种需要,语文教师应该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诵读过程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小组竞赛、默写等方式进行,鉴于小学生的理解力和整体把握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将诵读任务进行分解,比如一人背诵一段,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小学阅读课"四点'导学、多元感悟"教学尝试.张贻波.上海教育科研.2009(8)

[2]创新小学阅读教学策略增强小学阅读教学效率.徐光华.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8)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篇3

一.重视农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非常关键。对于农村学生来讲,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必须要灌输语文阅读的思想,使学生能够在业余时间将语文阅读作为重要的兴趣和爱好,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新课标下,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要想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除了要在课堂上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对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目前农村语文教学来看,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已经放在了语文教学的首位,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新课标下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要想取得积极教学效果,并提高教学成绩,就要重视农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改变传统的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满堂灌的方式,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不管学生的接受程度,只是按照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现实需要,导致了这种教学模式僵化,不能取得积极效果。在新课标下,对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创新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农村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度创新。因此,我们要想取得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效果,就要改变传统的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重视学生的接受程度,在语文课堂上给予学生以阅读方法的指导,激发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积极的阅读教学模式予以保证。

三.重点开展农村语文的合作探究式教育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受阅读知识和生活体验等的限制,肯定存在许多疑难问题。教师应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对于这些疑难问题,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加以解决。探讨遵循的原则是:一要有探讨的价值;二要能解决课文的重难点。可以采取分组制,每小组选取一个中心发言人进行交流(要求每人轮流做中心发言人),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多角度解读课文,力争做到对课文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丰富学生的阅读所得,并使学生在讨论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一过程实质上是自主阅读的延伸。讨论中,教师除了科学地设置问题外,应重在引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感悟课文,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另外,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后,要逐步培养学生自行设置讨论问题的能力。

四.教会农村学生正确的语文阅读方法

从目前农村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来看,一些高中学生对语文阅读没有兴趣,其根本原因在于老师在语文课堂内没有教会学生正确的语文阅读方法,导致一部分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存在困难,无法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久而久之对语文阅读失去兴趣。基于这种状况,我们在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阅读方法的培养,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教会学生正确的语文阅读方法,使学生能够从语文阅读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并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语文阅读方法的培养,应该将阅读方法的培养当做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事情来做,通过阅读方法的培养促进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对于农村高中学生来讲,在语文阅读的时候,除了缺乏良好的方法之外,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导致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提高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除了要采取上述措施以外,还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引起足够的重视。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对语文阅读有更深层次理解,从根本上提高语文阅读成绩。从目前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来看,我们迫切需要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促进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篇4

一、选取优秀的阅读材料,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必须有的放矢,明确读书任务。在选材方面,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理解水平,以便于学生吸收和理解。另外,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为宗旨,增加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提炼最纯质的东西。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时,应根据学生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心志特点,帮助学生制订读书计划,创造读书条件,安排读书时间。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保证阅读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引导和评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兴趣

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学生认识事物是有规律的,我们应遵循其规律,不能超越。例如: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努力做到不错字、不加字、不掉字、不断句等;再读课文时,则要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找出不理解的词、句进行质疑;细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不理解的词句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其意;精读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背诵精彩词句和段落。由此可见,指导学生阅读时,要经历一个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必须将“读前想后,读后想前,边读边想,读细读深”贯穿始终。另外,在要求学生读时,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让孩子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最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第九册《可爱的草塘》一文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接着,我在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草塘的美与物产的丰富,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在情境的感染之下,孩子们不由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自己就置身于草塘之中,尽赏草塘的种种神奇以及千般之美,从而生发出对可爱草塘的喜爱之情。这时,我再次激发学生边想象草塘的美景边朗读课文,学生自然能够读得有声有色,充满感情。

三、读有变化,形式多样;读有示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叶圣陶先生说:“漫不经心地读着读着,即使读到烂熟,也难有心得,必须随时运用交流和讨论,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利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这也是新课标所极力倡导的阅读模式。读的形式主要有听读、默读、比赛读、分角色读、集体读、指名读、略读、浏览等,在读中培养语感,加强文学情感的熏陶,加强美的熏陶,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兴趣,教师应对课文中一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够唤起学生的美感的精美片段进行范读和导读,使他们掌握朗读技巧,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等在朗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朗读表现力,感受语言的音蕴之美,真正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

四、扩大阅读,强化积累,善于倾听,尊重和珍惜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扩大阅读,强化积累,背诵大量优秀的诗文,从而积累语言和文化,提升语文素养,使之终身受益。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是体现语文工具性、实际性和人文性的重要途径。当然,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正处于积累性阅读阶段,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走进去”,还会“跳出来”,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真实的体验。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与讨论中认真倾听他们生动精致的阐述以及语文课特有的魅力,去完善学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教给他们观察、调查、读书、看报、查阅资料等方法,将其与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教学变新、变宽、变活。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篇5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交流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以阅读教学为先导,由建国初期至今的教学大纲无一不强调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大凡有一定教龄的语文老师都在阅读教学方面下足功夫,并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比较注重老师的引导、点拨、启发。而新课标关于阅读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阅读目标特别强调读者的个性体验,仅“自己”一词就出现九次:“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打开一个广阔而深邃的精神世界,给学生“打好人生的精神底色”已是当务之急了。

简单地在语文课堂上进行阅读指导,对学生来说是“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学生会感觉这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对一个学生而言,要具体到:若干时间内的阅读量多少,内容如何,怎样指导阅读等。

吕叔湘认为学生每天要读5000字才能形成起码的阅读能力。有起码的阅读积累,才会有语言的感知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问题的分析,对生活中复杂现象的理解,对生活中复杂想象的理解,对微妙情感的体味。阅读之于写作更是如此,“阅读是写作的根,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制约了写作能力的发展”。

在引导学生阅读方面,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阅读,坚持阅读的无错原则,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不要蛮横地规定阅读任务,而要保证学生阅读的自由,给予学生选择合理的时间、恰当的书籍、可行的阅读方式和自己阅读效果的自由。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以自觉的态度来阅读。要让学生把阅读任务逐渐变为自己的阅读需要。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很多阅读文章都包含浓厚的感彩,只有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品味这类情感,才有可能受到熏陶、感染,达到阅读的效果。其次,教师在引导阅读方面,各人又有各人的做法。条件较好的学校设置了阅读课,其形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学生带到阅览室,学生爱看什么就看什么,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另一种是让学生将课外书带到课堂上,学生在课堂上看书,老师在讲台上看学生看书。事实上这两种都是“放羊式”的阅读教学,鲜有教学的意味在其中,更不要提及阅读效果。古今中外,汗牛充栋的文化书籍,有积极的、有消极的,读什么,这是个问题。基于此,我认为阅读的书籍应该有益,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广阔的、深邃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科技与人文的,只要是“一切凝聚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进入中学生的视野”。

基于“阅读是一种综和性的活动”这一实质,我认为学生在阅读中都会有或多或少、或精彩或粗陋的体验,引导学生把体验说出,利用“交流”这种形式是较可行的。同学和同学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体验碰撞,将使思想得到沟通,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再思考获得更精彩的体验。学生在阅读中,一个人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个人就获得两种以上的思想。美学强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这个意义上,交流的读者比没有交流的读者,在单位时间里应该有双倍的收获。至于如何交流,采用的方式也可是多样的,我认为比较可行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谈话式的交流

这种方式是现在电视上常用的一种,如“艺术人生”、“面对面”等节目。可由一位学生主持,几位同学针对同学近来所看的某些作品进行交谈,其他同学可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总结。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参与的学生面广,气氛也比较热烈,其不足之处是这种方式较费时。

2.沙龙式交谈

这种形式是将全班同学围坐成圈,谈谈自己近来所读及较大的收获。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内容多样;不足之处是没有重点,有漫无边际的感觉。

3.展览式交流

这种形式是将学生新近阅读的作品心得做成手抄报,而后张贴在教室墙壁上。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不受时间的限制,不足是少了一点气氛。

4.演讲式交流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生活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49-02

新课标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那么,在新课标下,我们如何去把握阅读教学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1注重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阅读教学的个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后进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和发展,提倡自由选择。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破除框框,让其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2注重生活阅读

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本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如《紫藤萝瀑布》、《挖荠菜》、《七根火柴》等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相距较远,所写的内容也远离学生的生活,所抒发的情感也让学生觉得遥远。总之,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到陌生。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也应该阅读作者在创作上的成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人生的各种境遇,理解他们身上所浸润的文化底蕴,挖掘自身的生活体验,把自身经历与文本结合,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生活的阅读。

3注重情感阅读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因为情感是推动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力,阅读教学应以情感去激发学生情感。如《背影》,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真实事例:下岗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还要做饭;父母亲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等,都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父母之爱的真切体验,并“同化”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此外,朗读也是激感的重要途径,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熏陶朗读、体验朗读等等,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的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4注重略读、精读

要完成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略读可以说是最佳选择。“略读的目的在于理解,收得其内容”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思维轨迹,弄清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观点,态度和感情,既达到了理解文本的目的,又能增大阅读量;“精读的目的在于揣摩和鉴赏”。在阅读教学中,它可分为三种基本功夫:理解、鉴赏、触发。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关于词句的,一个是关于全文的。在理解基础上的就是鉴赏。揣摩文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要求学生把我放人作品中,两相比较,并能冷静的思考。“诗要反复的吟,词要低徊的诵,文要周回的默读,小说要耐心的看”。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有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又从作品跳出来,有属于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可见阅读中,理解是基础,鉴赏是提高,触发则是升华。理解的深度,鉴赏的水平,触发的丰富程度,应作为新课标下检验学生阅读能力强弱的具体标准。

5注重质疑阅读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篇7

一、实施个性化阅读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展现学生个性。在我国有关语文教育的相关规定中已经明确提出学生的阅读教育比较特殊,它具备个性化特征字生的阅读教育一定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单纯依靠老师的课堂讲授并不能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老师要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在阅读中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

2、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语文阅读个性化教育中学生是其中的主体他们在理解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学生是根本不存在的正因为如此,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必须要实施个性化阅读教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们的个性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为了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充分展现出来,老师就要善于利用语文的个性化教学手段根据每个学生个性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3、个性化阅读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动脑能力。在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育中字生主要是用心来感受文章内容只有经过反复阅读文章他们才能够把文章理解透彻感受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从实际上来说冷性化教学是对以往阅读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转统的阅读教育并没有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而个性化阅读教育做到了这一点。它能够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字生开始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其动能能力能够得到极大提升。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对策探析

1、要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读中实现与作者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会逐步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于永正老师在教《小稻秧脱险记》时,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一些“一拥而上”、“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团团围住”等词,此时,于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自己解释或让其他同学解释或自查资料解释),而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第一遍过后,于老师问:“对刚才提的问题是不是多少明白点?”少部分学生犹豫地点头。再读第二遍后,于老师又问:“这回是不是又明白一点?”有部分学生肯定地点头。接下来于老师示范读。读后,于老师又问:“这回是不是明白得更多了?”大部分学生点头,极少部分疑惑,再让学生像老师一样放声读一遍。四遍过去,于老师感到时机成熟,才找了部分同学根据读书时自己理解的意思去和老师一块做动作,原来明白的,此时更深刻地领会了,不明白的也豁然开朗。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篇8

[关键词]新课标跨文化意识阅读教学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文化意识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初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例如:有些词汇或表达方法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能发现隐含在语言中的对他国文化的态度(例如:文化崇拜和文化歧视);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民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客观和公平的认识;了解英语国家最突出的文化特色;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重要(历史)文化现象的渊源;初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在日常生活和人们价值观中的体现。”可以看出,《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更多地强调了“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强调中国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吸纳。要引导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视角、不同种类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理解尊重,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文化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文化和语言是全息的关系。每个民族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和历史传统而形成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文化的独特性反映并沉淀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语言的许多方面如词汇意义、句法结构、交际模式以及篇章修辞原则等,都包含着文化的素。因此,让学生了解国与国之问的文化差异,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珍视和理解,又能奠定个人终身发展的人文素质。

(二)文化意识与阅读教学

从英语教学的角度看,英语教学并非仅仅要学生掌握多少语言技能,而是要通过它成功地走向世界,与人类和世界交流。因此,了解语言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能力,成为英语教学中一项相当重要的内容。近三年高考阅读理解选材时题材多样化、交际化和生活化,逐渐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渗透,如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也就是说近几年高考试题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试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量不断增加;着重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如果我们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用大量时问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不仅费时费力效果不佳,而且会加重负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培养和提高跨文化意识能力,不仅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调查研究

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貌是英语课应有的一个层面。但是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忽视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对所教的两个班129名学生进行了“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的问卷调查,问题设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和途径、学习兴趣及掌握程度。问卷内容及调查结果如下:

(一)你认为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对英语成绩的提高很重要吗?

通过此表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及风俗习惯在英语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你自己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程度如何?

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了解很少或不了解。

(三)你目前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现在绝大多数高中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参加高考、得高分、考重点大学,然后才会考虑自己的职业、技能。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应是交际,而且是跨文化的交际,忽视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

(四)你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了解主要通过何种途径?

通过此表可以看出,英语课并没有成为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主要途径。教师授课还多以语言知识为主。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应加大文化渗透的力度,满足学生了解这些文化习俗的需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五)你对下列哪种英语国家的文化现象感兴趣?通过此表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喜欢听英文歌曲,迷恋体育电影明星和歌手。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更多其它方面的文化知识,是学生对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更丰富。

总之,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学习不够重视、了解不多。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看来英语教学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异国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四、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文化意识的尝试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切入点,增加课堂的文化渗透密度

“文化渗透”是现行教材的一个特色。教材逐步介绍西方文化知识,主要包括地理、历史、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内容。英语教师应尽力把这些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是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西方文化。

例如,在“theonemillionpoundBanknote”这一课时,我用下面的图表进行导课:

具体做法是:(1)让学生搭配表中的著名文学作品及作者;(2)通过问答形式与学生讨论这些作品的故事梗概及作者的平生;(3)介绍作者的其他文学作品,建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的作用是:(1)通过填表练习,复习了高中教材中出现的大部分英美文学作品及作者,是学生对英美文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感受;(2)介绍相关的作品及故事情节可以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3)学生可以在课后的阅读中进一步感受英美文学的魅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又如,在学习“FreedomFighter”时,学生了解到“martinLutherKing”是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为了加强理解,我把他著名的演讲“ihaveadream”全文印发给学生,并给学生播放演讲录音。留给学生的课后作业是练习朗读演讲稿全文,完全模仿他的语音语调及饱满的激情,然后开一节朗读竞赛课。竞赛中学生逼真的模仿表演引来了阵阵笑声和掌声。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这位自由战士的人格魅力也加深了理解。

(二)利用课外阅读渗透文化意识

唯一的课堂传授途径不能促成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提高,还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网络,还可以通过阅读报刊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该民族生活态度、精神风貌、价值追求的综合体现。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缩影。通过它,不仅可以学习语言知识,而且可以了解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世相百态,从而增加对该国文化的认识。好的文学作品如《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飘》等等,在阅读过程中,尽可能的注意其中的文化细节,以便更深层次地了解西方文化。将外国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无异于在他们面前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必将吸引他们去探索,去求知。在探求的过程中,外国文学作品所特有的风格、精美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将使他们领路享受西方文化的内涵。

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兴趣时,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应选择文化知识内容丰富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训练,以利于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阅读材料可以是名人轶事、历史传说、民问故事、寓言、幽默小品、新闻报道、史地常识、科普文章等等,要求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篇幅适当、内涵丰富、难度适中。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篇9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对广大英语教师提出了,要加强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并且还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融会贯通,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在具体初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开展阅读教学,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出强烈的英语语感,提高学生的英语兴趣,使学生养成运用英语的良好习惯。

一、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英语教学必须变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将过去对语法和单词的重视度转移到培养学生英语口语实际运用能力上。这就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在实际英语教学课堂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英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加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将英语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培养英语预感,形成英语思维。

此外,英语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英语潜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还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还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不能让学生做只会写不会说的英语哑巴。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学习英语的有效的方法。阅读是初中生认识英语、认识西方国家的桥梁。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必须积极开展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英语阅读,不但要熟读英语教材课文,还要将英语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增加英语课外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二、英语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

1.加强英语综合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

初中英语教材的编写通常将知识按照单元划分,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话题讨论,并将与话题相关的文章集合在该单元内。这样的编排方法充分体现了英语教学的综合整体性,为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在具体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英语的综合性,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

例如,在Friends这一单元中,该单元选入的文章都围绕着“Friends”这一主题。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整合各个环节,为开展教学活动做好铺垫。在welcometotheUnit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文中描述人物特点的词汇与词组,可以适当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在ComicStrip。的会话中导入单元重点单词share和friendship,在Reading环节,教师要为学生播放课文录音,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寻找阅读答案。

2.整合精读泛读,培养学生阅读技巧

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详细讲述精读与泛读的不同技巧,并且要为学生分析精读课文与泛读课文各自的特点与作用。在学习长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精读教学的方法,同时要注意结合课外阅读读物,拓展学生的英语视野,提高学生的精读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泛读能力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的课外英语读物,例如或英语名言警句文摘、英语童话故事等,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阅读氛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泛读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另外,教师在具体英语教学实践中,要尽量多使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会话的过程中一搞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学生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就是将英语作为交流芳芳投入实际运用,要灵活运用一门语言,必须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在进行交流交流时,学生还应该对西方英语国家有所认知,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生活习俗。英语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民族、地理、文化知识的最好途径,同时英语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英语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初中阶段,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尽量为学生创造使用英语的条件和氛围,给予学生展示英语实践能力的平台,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教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让学生可以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更远大的发展前景,紧跟时代、接轨世界。

因此,在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英语文摘,充实对英语国家的认识,培养英语语感,教师要结合课堂实际活动,以阅读为切入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篇10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07-01

当前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四大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阅读,作为培养语文素养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语文考试的难题,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提高,才能从容面对中考大关。

阅读的定义与:面临的问题

根据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由此定义,我们能得到新课标对阅读与阅读教学的期望有:

第一,阅读的目的是通过阅读文本,学生得以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第二,“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些都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便要尊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受;

第三,阅读教学是一个多边对话的过程,因此,学生、老师、文本、教材编者都是平等的,阅读是个灵动的动态过程,没有预设目的,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模式,鼓励心灵交流,鼓励思想碰撞;

第四,“运用语言文字信息”,说明阅读教学中将贴近文本,钻研文本,这也对教师、教材编者的文学理论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定义与期望,实实在在体现了语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性质。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问题与疑惑。笔者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最主要的是:

如今阅读教学中大部分老师为适应新课标,阅读教学大都采取了课堂讨论的方式。“群言堂”上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十分热闹,其中不乏有闪光点。教师角色,通过这种方式有本质的改变吗,从传统的绝对权威变成“对话者”了吗?对于学生,这真的能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吗?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实质性的提高吗?为何在考试中简单的鉴赏题也难以回答?

反思

教育心理学中认为,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原因,从学生角度分析,主要是焦虑、动机、兴趣、期望和成就感。这五点过低或过高都会印象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因此,“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只是课堂方式的转变,并没有解决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因素,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会因为这种改变而提高。同时,课堂方式的转变并不是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出的改变,而是根据新课标要求而改变,阅读教学方式的主导权依然在老师手上。因此,教师角色并没有改变,并不是“对话者”。

笔者认为,所谓“对话者”,但并不是指教师的角色就是一成不变的,毕竟师生之间在能力与素养之间始终有所差别。所以,不妨把阅读课堂当做一场老师与学生们的聚会,老师组织这场聚会,目标是积极引导对方(学生),使对方(学生)能不断进步,争取能力与素养能与自己平等的“对话者”,喜欢上阅读教学这场聚会。由此,教师要将妨碍这场聚会的因素各个击破。

焦虑主要来源于效率的差别。“群言堂”上积极发言的总是占领这意见领袖的高峰,理解有难度的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的位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是一句空话。教师此时的角色便是组织者,安排好时间,使学生们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与讨论时间,时间不能过短,否则会影响思考质量,已不能过长,否则会使学生产生惰性。这样,才能使焦虑感逐渐冷静下来。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召唤读者来填充其中的空白。那么,此时的教师便是一个引导者,带领学生找到文本的结构。比如李商隐著名诗篇《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讲述了诗歌中百花残、蜡炬灰、春蚕死等意象后,诗中至死不渝的追念的氛围便出来了,此时让学生讨论,便让学生有路可循。喊着“发展思维、审美体验”的口号,只会让学生和老师都恐慌。有了门路,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感,也使教学得心应手。

阅读前,努力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此时的教师是一个悬念制造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好奇阅读,这样首先会提高阅读效率,这是考试的基本技巧。但是,不能够把悬念设置当做问题提出,这样会使阅读过程中许多信息被自动过滤。

其实,传统阅读教学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传统阅读教学主要是针对考试阅读技巧进行训练。比如在现代文阅读中的技巧有:写景状物散文要大胆地往人的品质上靠,写文叙事的散文要往情感上靠,写景的文章要找议论抒情的句子,叙事的文章要看对人物思想活动的段落,答题时不能笼统作答,而要条理分割、扣住文章中的原话作答……这些看似是应试技巧,但是也是从文学规律中概括出来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就强调情景交融、物我合一,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文章,就会简单清晰很多。扣住文章原话回答问题,也是要求学生不能远离文本。同时条理分割的作答,也是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因此,教师上课时多传授一些阅读技巧,可以是阅读变得轻松愉快,同时也是学生更有成就感。而且,掌握规律,才能打遍天下,这样,才是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