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11:32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篇1

【摘要】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效率也在不断提升,传统消费过度已经成为新话题,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依托完善的电子商务体系,o2o模式为解决问题提供可行的思路,即通过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加以解决。从实际发展来看,共享经济虽然在应用模式上已经初见雏形,但在理论体系构建及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基于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对影响其发展的要素进行分析,结合存在的问题,从创新要素、总体架构、盈利模式、运营策略以及推广对策等角度,研究制定相应的策略,力求为构建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商业模式o2o共享经济商业经济

随着全球技术革命的发展,为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提供一个完整的产业服务支撑,人们发现了有很多工作和生活存在问题,有效协调过度消费,因此便产生了“共享”的现象,即为促进共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成熟的o2o模式为无线连接提供了平台,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资源共享。

一、商业模式的演变

关于商业模式,大家的普遍认识是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对定价权的控制能力,然而在二十世纪90年代之后,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在悄然无声地发生了质的变化,尤其是在数字化世界中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体现为:1)马太效应的增强;2)边际成本降低;3)低成本的信息交互。

要想构建新的商业经济模式,那么首先就必须了解过去,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原型非常简单,为制造并销售它。从工业时代的角度出发,此时有两个成本的发生:1)商品的制造成本,2)商品的流转成本。

因此,在工业时代,规模效应对成本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规模效益体现在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然而从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看出曲线商业模式的演进:改善供给端能力、重新定义需求、优化流转效率、商品的虚拟化。

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市场自身进化,传统的商业模式不断变化,出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改善供给端能力(2)重新定义需求(3)改善流转效率降低成本(4)虚拟化商品,流转成本为零。

因此,在制造产品并销售出去这个商业环节里,我们可以看到改变供给方式与能力、C2B、优化流转效率以及商品的数字化/虚拟化几种不同的商业模式演进方式,比较革命的是虚拟化,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的存在已经脱离了三维空间,从有形化到无形化。商业模式演进为“服务+产品”组合拳的形式。

二、数字世界中的未来商业模式服务模型

互联网引发了对于新旧模式的热烈讨论,许多销售产品的公司逐渐转向销售“服务”,以咨询解决方案将产品销售出去的方式,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产品和服务有怎样的区别?服务的本质是什么?它与产品的核心区别是,它是一个事件。即服务要素在时间上的消耗,它与产品的最大区别就是多了时间t变量。或者说从商品到服务,商业模式本质的变化为销售产品其实就是销售某种服务要素的时间过程。

在数字世界里,服务要素可以低成本地复制,它们都有一个服务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共同特点。比如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在线医疗,金融平台,数据服务业等等,目前正在变革的各行各业的诸多环节都逐渐显示出这样的特质。这是我们能够预想的商业模式的极致――人们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服务要素,从而提高了服务事件的数量和范围。

展望未来十年,数字化和大数据是中国商业经济模式继续变革和深化的重点,因为在数字化世界里,产品的交互是如此简单,服务要素的复制如此容易,以及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匹配变得越发强大和基于用户数据的多种增值商业模式将会大行其道。

原来的商业建立在点对点的连接方式,互联网将这些点扁平化地接入并交互,一个巨大的星形网络形成后,交互速度大大提高。既然商业模式的进化发展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促使了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么,我们就不可忽视这其中对商业模式演变的深远影响。

三、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发展现状

(一)在线产业发展迅速

共享经济其实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合,随着o2o平台的发展和完善,最大限度地优化分享经济的优势。如旅游产业网络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网站都推出了自己的旅游线路,实际上是分享经济的一部分,处于闲置状态的旅游资源,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选择旅游,可以实现其最大利益,共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并通过软件将旅行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能够充分激活社会资源,由于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群众,分享o2o平台聚集了更多的社会功能,从而提高资源共享的效率。

(二)共享经济优势凸显

大量的闲置物品和生活品如果根据功能的商品,除了买家的使用功能、休闲功能必须有一个新的用户,只能通过o2o平台闲置功能用户科学组合,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于大量调查数据,分享经济能有效提高休闲产品的利用率,同时降低成本,根据人们需求的消费者的要求,可能不需要产品本身,产品的功能,很多人使用的产品,以确保其功能全面发展。

(三)业态创新成为主流

分享经济不断创新发展,将逐步形成健全的实践体系。由于商品有许多用途,共享经济在国家创新热潮下,人们开始自觉地研究现有商品的功能以及实现价值。从经济本身的角度来看,商品和其功能的自由交换是初级阶段,随着人们自由交换越来越深入,需求将是巨大的。因此共享经济的创新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一)\信体系建设失衡

目前,中国的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通过o2o平台,相应的保护机制仍然完善。例如,如何解决细节的产品描述是真实的纠纷,如何保护双方的利益,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这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的结果。因此如果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外部发展空间很难。

(二)闲置产能调动不佳

目前,虽然o2o平台已经建立,可以实现商品的自由贸易功能,但现实中由于缺乏评价标准和相应的条件,许多商品处于闲置状态。通过社会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分享可以受益,但分享实体经济真正闲置产能调动不佳。

(三)移动优势利用不充分

目前的分享经济,很多人主要以高价值的商品交换,主要是由于更安全的交易价值。从实践来看,分享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让移动运营商整合差异化,而且电商一体化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每当需要分享经济需求时,如果不能建立连接到o2o平台的移动终端,那么就看不到优势。

五、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构建

(一)共享经济创新要素分析

1.信用机制

本质上分享经济交易是建立在陌生与陌生人的基础上,不能揭示客户主体的完整性,只能通过第三方平台来衡量,才能保证交易的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通过在同一平台上保持良好的交易记录,可以促进诚信。

2.发掘闲置产能

由于消费过剩的存在,产生了大量的闲置能力,可以发现只有通过分享经济的最大价值,才能找到商品相匹配的价值,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所用,因此建立相应的评价和安全保障体系,才能确保充分利用闲置能力。

3.有效共享网络

共享经济需要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的帮助,建立共享经济o2o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分享经济、人力资源和材料的有效结合,逐步提高客户的经济份额的热情。

4.符合社交需求

任何一种经济模式,应着眼于共同经济的社会因素,通过o2o平台闲置物品显示,淘宝可以采取相同的模式,让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在这个平台上当消费者发现可以有效地消除剩余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那么将其会积极推动和参与。

(二)总体架构分析

通过分析上述o2o环境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结合每个要素的特点,构建基本的经济价值模型,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分析商业模式的要素和创新能力,获取、创造、传递和实现价值取向的稳定性制度,对于促进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盈利模式分析

基于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分析,盈利模式主要包括:

1.平台服务费

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于共享经济发展是必然选择,成为o2o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利于自由经济的相互发展,平台能参加部分服务,确保正常有序运行。

2.平台推广费

在不影响共享经济功能的前提下,由于线上线下的优势,提高信息技术的整体营销能力和水平,可以采取最大化广告收入的方式。

3.线下展示费

宣传模式也是一种服务模式,要搭建一个平台,必须进行相应的宣传,可以有针对性地获得相应的广告收入,获得运营费用。

4.增值附加费

作为数据资源积累和数据中心演进的o2o平台,当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实现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共同的经济形态。如社会研究和分析的热点话题,一些业务的做法,如决策模式可以转化为收入,以保持经济份额。

(四)运营策略分析

1.诚信价值评级

建立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必须依靠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所有的交易都会有更高的信誉,也更有可能促进经济的相互发展。在经济不断发展下,共享经济模式将逐渐由熟人转向一个陌生人经济活动,这需要o2o平台形成调节系统良好的安全机制和信用评价体系,尤其要重视信用评级系统的价格,通过历史交易行为和表现,确定系统级。

为了提高信用评级,信用评级也可以选择与平台相对较高的平台进行合作,因为很多社交活动用户部分的平台已经收集到了足够的信息,可以直接使用或共同分享经济平台。如腾讯微信也会有相应的认证功能,安全性高的指标,很少出现欺诈行为,因此将使双方一个安全感,共享经济会增加信用值。

2.互动口碑营销

从社会活动出发,分享经济更具有互动性和口碑性,信息彼此之间更透明,可信度更高,应建立符合各方利益需求的互动商业模式。发挥良好的口碑效应,提高用户体验的效果,并随着社会网络营销的帮助作用,形成病毒效应。评估交易过程和反馈网络平台用户满意度能得到更多的理解,还可以通过讨论,优惠券和问卷调查来增强客户的热情和参与互动,加强信息数据的深度。

3.移动终端营销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消费者最佳时机的传播平台,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通过手机将取得更好的效果。目前,营销网站开始开发应用程序和相关的组,通过相应的接口设置,实现客户快速反应,共享经济的供求对接,减少供应和需求的接口,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支付平台实现快速的支持,移动终端的应用将推动共享经济进一步发展。

4.进行市场激励及优惠推广

在中国,由于不成熟的信用体系的存在,为了实现有效的推广,必须打破国内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障碍。

(1)优惠吸引

目前,高信誉的朋友圈可以采取优惠方式,这部分潜在的支持团体,如购买商品,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折扣,使顾客购物消费,他们在朋友圈的经验,是一种快速提升。

(2)利益激励

对于社会群体来说,自由体验总是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参与,逐渐扩大品牌和经济模式的影响。如流行的“扫QR码,赠礼物”活动,除了平台意识外,还可以获取个人信息扫描。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效率也在不断提升,全球科技取得革命性的发展,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为产业行为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从实际发展来看,共享经济虽然在应用模式上已经初见雏形,但在理论体系构建及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力求为构建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进而推动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使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参看文献: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篇2

[关键词]共享单车;摩拜单车;“小黄车”;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572;F7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17)03-0073-02

基于移动hpp和智能硬件开发技术,“共享单车”近两年来在大城市异军突起,为城市人群提供了便捷经济、绿色低碳、更高效率的出行服务。人们借助互联网,为短途出行找到了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案,租用价格低廉、无桩借还车模式等为城市人提供了良好的出行体验。

笔者从一开始对摩拜单车/ofo(简称“小黄车”)并不感冒,到短途出行基本离不开共享单车,只经历了短短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相信很多在校大学生也感同身受。无可否认,这种即租即用、停放方便的单车出行拥有巨大的便利性。这个点子(共享单车)并不是没有人想到过,甚至有很多人在出行或面临“最后一公里”问题时都会冒出“有辆即租即用的自行车该多好啊”这种想法,但是大部分人随即也就忘掉了。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和ofo的创始人戴威却把想法变为了现实。

一、摩拜单车和“小黄车”的兴起

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浙江大学新闻系,曾在多家知名媒体担任记者,可谓资深媒体人,却奋不顾身地去开创了共享单车帝国,绝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个不可思议的转变,在传统的小富即安的思维中,放弃当前的一切去创新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冒险。

胡玮炜的成功来源于她的性格和执行力,她在演讲中曾说如果有一个想法不去施行她会很难受,所以她一定要去完成它。在古时候这叫做天命所在,而现在它早已被默认为是成功者的必备品质。她的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动机来源于她在拉斯维加斯参加的一次汽车展览会,与其说她抓住了行业的风标,不如说她抓住了每一个来自路人包括自己的心声。胡玮炜的成功还在于她的坚持和敢做。胡玮炜并不是商科出身,但是她从事的新闻行业塑造了她的阅读习惯,并积累了极大的阅读量,相当宽广的知识面和诸多社会经历积累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法,让她有能力也有胆量去创业。她的思路和想法都能很准确地抓住要点,决策和计划能恰到好处,同样也离不开这些条件。

而ofo的创始人戴威更像是我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毕业,一开始创建的ofo并不是―个共享单车而是骑游平台,戴威凭借过硬的实力和敏锐的嗅觉,以及积累的一定数量的客户资源成就了“小黄车”的辉煌。

二、摩拜单车和“小黄车”运营思路之异同

摩拜单车和“小黄车”拥有相似的发展目标和不同的发展思路。而他们的发展核心,同样是“便利”两个字,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给人们的短途出行提供方便。而单纯地就便利性来说,无疑,“小黄车”更胜一筹,即开即用,车身轻便,即放即停,小黄车最大的特点是其鲜艳的颜色和简易的租车方式(用微信关注公众号即可)。

笔者个人先接触的是小黄车,之后才是摩拜单车,人们的主管感受往往容易先入为主,因此,用惯了小黄车的我,曾经一度很抵触摩拜单车,包括其先付299元押金的模式和实名的信用制度,以及其停放位置的规定和扣除信用的约束,让我这个被小黄车“惯坏”的人非常不适应,小黄车极度自由的使用方式和以信任为基础运营模式让人感到一种被人信任的感觉,包括其手动终结骑行时间,主动报修即可获得单笔免费还有许多人性化的设置和套餐优惠。所以我一直很认真地遵守着小黄车的使用规范和守则,同时唾弃那些把小黄车上锁纳为己用或是钻空子占小便宜的群体。然而事实上道德观念上的唾弃是最没有用的一种手段,小黄车的数量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锐减,从刚开始的随处可见到后来整个宿舍区包括教学区几乎找不到一辆就可见一斑,武汉大学计算机大楼旁边停着的一排又一排的坏掉小黄车更是触目惊心。大概在小黄车推行的一个学期之后,第一批小黄车就几乎被破坏殆尽,共享单车项目低价位、高成本、高销量的定位使小黄车苦不堪言,甚至不确定每一辆小黄车在促销推广计划的大背景下是否拿到了与初始成本相同的毛利润,而后期的公关费用、运输费用和损耗维修费用等其他费用应该是稳赔不赚的。几乎可以认定,小黄车的第一轮实验,也就是在高校的推广至少是不成功的(此处没有具体数据支持,笔者推算,每辆小黄车大概每天被租用3次,服役时间为两个月且期间不需要维修)。

三、共享单的不同经营模式之思考

所有的商业模式都面临着这样五个问题:一是你所针对的目标用户群体和市场是什么,他们有什么特点?二是你所针对的这个市场和群体是否足够大?如果只是一个小群体,比如整个社区需要理发的人,那么你并不是在创业,而是在当一个理发师糊口。三是你所开创的这个模式会动谁的利益,与谁有利益冲突和竞争?如果对方是个大集团你是否能抗住这个阻力去完成你的创业?四是你的模式是否容易被抄袭或者复制?如果被别人套用过来你是否有你的方法保持你的商业模式的特殊性和唯一性?五是你靠什么盈利?你用什么方法回报投资你的人?你用什么方法得到你所需要的利益?这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点,其中最难回答的其实是第五个问题,每一个理想主义的创业者基本都会把前四个问题回答好,而最后一个问题却大多模糊对待,包括已经相对成功的创业者,比如小米、滴滴打车,等等,他们的需求、市场等都十分新颖且有发展前途,但是在盈利方面却并不能十分清晰地回答出自己的盈利模式和目标,算是半个理想主义者。这样的商业模式的优点在于他们有清晰的定位和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能够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吸引大量客户并锁定固定的用户群体,缺点是初期的盈利和财政捉襟见肘,如果有相似的大财团复制这种创意和模式,在没有充足的资金的支持下,在不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下几乎是注定失败的结局。

与“小黄车”相比,摩拜单车在这一点做得堪称完美,即“押金投资+按时收费”模式,这种运营模式是它强于“小黄车”的地方,“小黄车”可以说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商业模式,但是摩拜单车才是让人拍案叫绝的那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和自我定位都是它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摩拜单车也有它的缺点,车身过重(某同学反映:开起来像坦克)、押金返还不及时、座椅等不能调整,等等。但是瑕不掩瑜,在巨大的数量和良好的车身质量以及不错的用户体验的冲击下,它几乎统一了共享单车市场,在大部分用户心目中成为了共享单车的代名词。但是与其他市场不同的是,共享单车这一市场并太不讲究情怀,人们关心的只有是否方便和便宜,摩拜单车过早地投放了大量“不完美”的单车在各个城市包括景点,却没有做好后期治理工作。新闻爆出的“武汉东湖绿道摩拜单车被推到水沟”事件即暴露了共享单车的后期管理问题。管理和规划方面如果全部交给用户不仅做不到井井有条,反而会降低用户体验,如果交给景区工作人员和城市管理部门则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共享单车公司进退两难。某种程度而言,摩拜单车似乎并不是很了解这块市场的特性,而一味地想要成为主导,有些操之过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共享单车见怪不怪而开始精益求精的时候,摩拜单车的这些缺点就会被逐渐放大,而被大量投放的成车和已经完善的体系恰恰成了摩拜单车的掣肘,让其很难突破已有的固定模式实现业绩飞跃。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篇3

关键词:共享经济;纳税;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目前,共享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共享出行、共享空间、共享金融等九大领域,并向更多的传统行业和细分领域渗透。从消费者角度看,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能较好地满足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对于经营者来说,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能帮助经营者提高现有资产的使用率,降低资产的闲置率。但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同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诸如消费者权益保障不足、不公平竞争以及偷漏税等问题。本文试着对我国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下的纳税问题展开讨论,希望能为我国共享经济的健康、持续地发展提供相应的建议。

一、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一)共享经济的扩张迅猛,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共享经济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提出,从行业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形态、用户习惯、平台建设、供需双方认知等方面都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细分行业(例如租车、房屋短租等)将进入高速成长期。从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来看,我国共享经济发展迅速,平台企业成长快速。速途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共享经济各领域代表性企业的参与人数快速增加。以我国在线短租市场为例:我国在线短租市场是从2012年起步,当时的市场规模仅有1.4亿元,2014年已达到38亿元,2015年超过100亿元,环比增长幅度为163%。从上述数据不难发现,短短几年时间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了传统行业。可以说,共享经济的崛起已对我国传统行业的发展以及现有的法律法规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二)共享领域不断拓展

我国共享领域拓展迅速,从最初的共享交通、共享空间迅速渗透到金融共享、餐饮、物流共享、服务共享、岗位共享、师资共享等多个领域,并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新能源领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扩张。正如共享经济的倡导者所希望的,在不久的将来,一切可分享的东西都将被分享,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将因其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中国共享经济企业开启国际化进程

尽管全球共享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各国的共享经济发展不一,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的竞争压力同样迫使我国一些共享经济企业在模仿国外成功共享经济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创新,而且一些创新成功的共享经济企业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以wiFi万能钥匙为例,2015年5月,wiFi万能钥匙凭借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不到一年里,其已经在巴西、俄罗斯、墨西哥、印尼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Googleplay工具榜上排名第一,用户遍及22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少数能覆盖全球用户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之一。

(四)与传统经济之间冲突不断

较传统经济模式,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供需双方仅需通过共享平台匹配相关信息完成交易,作为回报,仅需要支付少量的费用给共享平台的提供者——网络公司。可以说,共享平台帮助供需双方既节约了双方的时间,又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了经济成本,使得经营成本较高的传统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此外,共享经济的发展也冲击着我国原有的商业逻辑和经济秩序,引发了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使得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冲突不断。

二、加强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纳税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税法对于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共享经济企业(或个人)缺少相关的执法依据,从而给人们造成了共享经济企业(或个人)不需要纳税的认识误区。事实上,在我国只要进行交易,取得了所得是需要交纳相关税费的。因此,加强对共享经济企业(或个人)纳税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国家税收流失的问题,同时,对缓解与传统经济冲突、促进公平竞争、实现税收公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控制税收流失的需要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迅猛,根据新华社相关报道,2015年我国共享经济及其相关市场的规模已高达1.95万亿元。并预测未来五年,共享经济将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占我国GDp比重将在10%以上。由此看来,共享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动力,但对我国税收征管来说,共享经济造成我国税收收入的流失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需要完善相关税收法规,将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下的业务活动纳入税收征管范围内,并加强监管,从而控制税收流失问题。

(二)缓解与传统企业冲突、促进公平竞争

虽然中央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政府部门对共享经济的监管以及相关政策还在制定之中。在目前相关政策不明的情况下,共享经济逃避了传统企业的税收、社会保险等,加之一些行业准入门槛低,只需向运营平台提出申请即可经营,使得一些共享经济企业(或个人)以低于传统企业的成本经营,这样对传统企业产生了不公平竞争。为了缓解与传统企业冲突、促进公平竞争,应加强对共享经济企业(或个人)的纳税管理。

(三)实现税收公平

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除在交易方式上与传统经济模式有所差别外,在交易的本质上两者并无区别(与传统餐饮住宿行业、车辆租赁行业一样,提供住宿餐饮、出租自行车服务)。因此,共享经济企业(或个人)发生了应税行为或取得了应税所得应该履行纳税义务,对共享经济企业(或个人)加强纳税管理不仅能够对我国现有的税收征管工作带来积极的促进意义,而且对我国经济均衡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实现税收公平。

三、共享经济商业模式面临的纳税问题

相对传统经济活动,共享经济活动具有方便快捷、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产使用率等优势,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几年在我国出现了“井喷”之势。值得注意的是,共享经济活动具有无纸化、虚拟化等特性,也带来了不少纳税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纳税主体的确定问题

纳税主体是我国税法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在我国现行税收法规中,纳税主体主要通过交易所产生的物理痕迹及凭证等因素来确定,但在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下,这种判定方式不再有效。一方面,我国现有税收制度未对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纳税主体制定明确的、具体的规定。在通常情形下,税务机关依据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对其实施税收监管。但是,部分共享经济的经营者(特别是个人经营者)只是按照共享运营平台的要求,办理简单的登记,没有进行工商登记,更别说税务登记,导致无法准确认定征税主体。另一方面,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中,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连接渠道仅是借助网络等第三方平台,因此,交易双方也可以利用高科技技术变更或隐匿真实的姓名、身份和地址,加大了税收征管难度。

(二)税目和税率的不确定

企业(或个人)将闲置的资产提供给他人使用获得收益,对于这种收益,从经济学的角度,被认为是对原有资产价值的提升,是一种增值。从税法角度看,获取这部分增值的企业(或个人),是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负有纳税义务。如何确定税目和税率,如何抵扣等问题将随之产生。以增值税的税率确定为例,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现“营改增”,纳税人在缴纳相关流转税时,不再需要判断应交增值税还是应交营业税。但是,由于课税对象(属于提供实物?还是提供服务?)界限模糊,不易辨别,使得税目和税率难以确定。以家庭美食共享平台——“妈妈的菜”为例,其收取的费用中涵盖了菜品原料和提供服务的费用,因此,在判断税目时,是属于商品销售,还是属于提供生活服务业服务,较难辨别。目前,我国税法对销售商品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而对提供生活服务的增值税税率为6%,所以,如何确定税目和税率成为纳税的争论点。目前,我国税法尚未对共享经济相关税目和税率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在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下,由于税目和税率的不确定性,导致不同纳税人的税负差异较大。

(三)无纸化交易带来的税收计征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共享经济交易活动是以共享网络交易平台为基础,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交易记录以及凭证等都是各种电子化的数字信息。由于传统纸质的财务账簿和凭证被无纸化的数字信息替代,以票控税的方法难以有效实施。其次,数据信息易被修改和删除,使得税务机关无法准确掌握真实的数字信息,导致税务稽查困难。此外,由于存在为了赚取各类共享补贴而进行的刷单行为,使共享服务的供应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真实交易金额难以与虚假的刷单金额进行分离,进而难以确定真实的应纳税所得额,给税收计征造成困难。

四、解决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纳税问题的建议

(一)完善共享经济的税法体系

共享经济若要健康、有序发展,势必要形成一个和谐的法制环境作为保障。可是,至今我国还没有为共享经济提供一个合适的法制环境。这就需要我国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先进经验,针对我国共享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专门的税收法律法规,明确共享经济的纳税主体、交易活动中的适用税种和税率等,构建我国共享经济的税收法律体系。

(二)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共享经济具有提高闲置资产利用率、低碳环保以及实现充分就业和弹性工作等优势。而且,据相关报道,在我国,共享经济正在向各个行业渗透,对刺激我国经济增长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上述因素,国家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共享经济发展。此外,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共享经济仍在起步阶段,不少共享经济模式的企业还在萌芽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抗压性不强,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如财政补贴、低税率、减税等税收优惠等)。

(三)推行网上电子税务登记制度

想要解决纳税主体的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共享经济企业(或个人)的税收征管工作。第一,先要做好税务登记。不同于传统的税务登记,对于共享经济经营者的税务登记,可采用电子式税务登记。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采集登记纳税人的主要应税服务(或商品)的种类、常用交易结算方式、相关银行账户的账号等信息,并要求纳税人当信息发生变更后,在规定期限内及时更新相关资料,便于主管税务机关进行有效监管。第三,建议税务机关与共享经济第三方平台合作,对平台的共享经济经营者实施强制的电子税务登记,可以有效地帮助税务机关确定共享经济经营者的纳税主体资格。

(四)推行第三方平台代扣代缴

在共享经济交易过程中,第三方共享平台一方面收集闲置资源信息,另一方面引入资源的需求者,在适当的时间对供需进行匹配,各取所需。所以,第三方共享平台在整个共享交易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信息交换、资金收付的媒介,也是信息流和商流的记录者。由此,为税务机关与第三方共享平台合作进行税款的代收代缴提供了可操作性。让第三方共享平台对共享经济经营者的应税所得进行代扣代缴税款,可以形成税务机关监管平台监管经营者的有效管理链条,起到提高征管效率、加强税收监管、降低征税成本的作用。

五、结语

在共享经济中,每个人既可成为消费者,也可变身为经营者,这种模式逐渐被大家所认可和接受。共享经济的纳税问题是现阶段税收研究的热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手段的支持下,对共享经济经营者征税的条件已经具备。税务机关将对目前的税收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促进共享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波,王金兰.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税收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05).

[2]李彦兵.共享经济的税务问题研究——以UBeR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6(30).

[3]秦海涛.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探讨及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建议[J].商业经济研究,2016(24).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篇4

关键词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

一、引言

随着科技革新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共享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978年美国的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琼・斯潘首次提出了共享经济的概念,但直到2008年经济危机后才最先在欧美国家流行起来。近几年,共享经济逐渐走进中国,滴滴、ofo共享单车等企业的出现便是顺应经济潮流而生,但是ofo及此类企业的商业模式却一直被外界所诟病,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只一味地烧钱,若有一天不再受资本的追捧,企业如何依靠自己活下去?因此,对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研究十分必要。

二、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共享单车行业处速发展时期,ofo、摩拜、小等层出不穷,在此以ofo为研究对象。ofo共享单车起初是北京大学几个学生的创业项目,现已发展成一家创业公司,致力于解决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ofo已经完成多轮融资。2016年10月,ofo宣布完成1.3亿美元的C轮融资;2017年3月1日,ofo宣布完成4.5亿美元的D轮融资,成为共享单车行业单笔融资的最高纪录。

共享单车能成为资本的宠儿是因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依赖资本而需有清晰的商业模式。据iBm商业研究所和哈佛商学院克利斯坦森教授的观点,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基本的运营方法,包括:用户价值定义、利润公式、产业定位及核心资源和流程。

(一)用户价值定义

用户价值定义是为目标用户提供的价值,是企业产品、服务和渠道的某种组合,强调满足用户的需求。ofo从校园到城市超过150万辆单车为4亿人次提供过出行服务,但ofo并不销售产品,而是通过一个共享平台将单车的使用权暂时转移给需求者,需求者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及提高单车的使用率来创造价值。

(二)利润公式

利润公式主要包括成本结构、收入来源等方面。

成本结构:ofo的固定成本主要是单车的生产投放成本,不同于摩拜自主研发的方式,ofo选择与第三方合作,未升级前一辆单车的成本为200多元,升级后也仅有300元左右,理论上属于轻资产运营。变动成本主要为车辆丢失、损坏及运营管理费用。

收入来源:这是ofo商业模式中不太清晰的一部分。ofo改变之前复杂的计费标准,现行计费规则为师生0.5元/小时,非师生1元/小时,校内两元封顶,校外不封顶。从表面看,ofo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分时租赁的租金,但就算其日订单量能达到两百万次,日租金也仅有一百多万,却要承担超过150万辆自行车的投放、丢失损耗及管理费用,所以租金里的利润空间并不大。除了租金还有押金。ofo的押金为99元,从2015年6月至今,ofo的注册用户超过2000万,押金的数额可想而知。ofo可实现即时退还押金,但由于用户黏性不会所有人同时申请退押金,因此仍会有大量资金沉淀在平台上。虽然ofo强调会对押金进行专款专项保存,但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却仍在继续烧钱,当无法从资本市场融资之后,押金会否被动用,我们不得而知。

(三)产业定位

产业定位是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及充当的角色。按设想,ofo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让有车的人将车拿出来分享并取得平台上其他车辆的使用权,用户只需支付小额费用便可使用平台上的车,即C2B2C的模式。但走出校园后ofo有90%的车辆为自营,仅有10%的车辆来自共享,所以很大程度上还是B2C的模式,即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充当的角色还是生产者而非完全意义上的第三方平台。

(四)核心资源和流程

核心资源和流程是企业将所需的各类有形及无形资源整合的生产及运营流程,在此主要指单车的管理流程。管理中的难点一方面是“潮汐效应”,指一个地点一车难求而在另一个地点停满了车却无人使用的现象,但该问题会随着用户养成习惯,企业采集到大量数据之后被解决;另一方面是有人对单车进行私占和恶意破坏的问题,在对此方面还没有明确法律约束的今天暂时还无法解决该问题。除此之外,破坏密码锁、乱停乱放、贴虚假二维码等都是共享单车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三、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

对于共享单车行业,影响其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主要是利益相关者和科技。

利益相关者在此主要指投资者、客户及当地社区。首先是投资者,共享单车能进入市场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企业开启疯狂烧钱模式也正因为其背后有雄厚的资本作支撑,故投资者是改变共享单车烧钱圈地却不注重盈利模式现状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次是客户,即单车的用户,各个共享单车企业之所以一直加大投放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抢人,因此对客户用车需求及用车习惯的研究十分重要,有助于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最后是当地社区,共享单车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利,但势必会损害到一些人的利益,如传统的公交、出租车行业,如何安顿好这些人,如何合理地切分“最后一公里”这块蛋糕,不仅是企业也是政府要思考的问题。投资者和客户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企业为社区创造社会价值,这些价值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转化,因此利益相关者是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国家如此,对互联网企业而言也是如此。共享单车想要走更远,想要使商业模式运转更灵活,科技创新尤为必要。在单车上安装灵敏的定位装置降低单车丢失率、将密码锁设计得更难以破解、app使用更为方便等这些都需要技术的支持,因此科技也是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

四、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

政府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尤其是押金方面要切实保障用户的利益,要在法律上加强对公众用车行为的引导和制约,减少单车私占、恶意破坏等事件的发生,还要对单车停放占用车位的问题进行规范。

企业方面一是要加快技术研发工作,二是要在抢占市场的同时思考什么才是支撑企业活下去的关键,ofo的日订单量早已突破百万,意味着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在平台上活跃,有人有现金流,完全可以在平台上做一些“不务正业”的事,例如发展社交功能,做电商,接广告等,而疯狂烧钱模式带来的则是低价竞争和对商业模式的破坏。

对公众而言,使用单车的是我们,破坏单车的也是我们,我们享受着共享单车带来的便利,理应对共享单车加以爱惜。规范自我行为,自觉遵守用车规则是对共享单车起码的尊重。

五、结语

社会在进步,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虽然共享单车行业目前仍处于抢占市场的时期,运营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秉持着环保和共享理念的共享单车也会在创新中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为河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尹一丁.商业模式创新的四种方法[n].

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6-29(022).

[2]益言.共享经济发展简介[J].金融会计,总第265期,2015(12).

[3]肖晗.共享单车市场巨头全面“开战”[n].深圳商报,2017-03-02(a05).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篇5

关键词:敏捷供应链供应链协作

供应链的效率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200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反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确立企业供应链管理改善的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理论界和实践界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协作模式适用性的角度对企业构建敏捷供应链问题进行综述和探讨。

敏捷供应链协作模式的发展演变

供应链协作问题早已有之,但是真正将敏捷供应链协作关系模式化的还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纤维纺织行业出现了大幅度萎缩的趋势,整个供应链的低效运作掩盖了单个环节上的高效,信息共享与企业的协作问题被提上了日程,能够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响应的QR(QuickResponse)模式应运而生。

随着零售业竞争的激化和供应链构筑呼声的高涨,20世纪90年代,美国食品杂货行业在推动敏捷供应链管理的进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推出了有效的顾客响应eCR(efficientConsumerResponse)观念,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并采纳了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和Jmi(Jointmanagementinventory)协作模式。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开始向更高一层的无缝联结转化,升级为协同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andReplenishment)。

信息共享与供应链协作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和供应决策。当下游需求以一定方差波动时,由于供应链的固有属性,需求的不确定性沿着供应链自下而上逐级放大,上游供应商往往面临比下游供应商更大的波动方差。这种现象反映了供应链上需求的不同步现象,被称为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Bullwhipeffect)。牛鞭效应极易造成货物的大量积压或者短缺,从而演变为服务质量下滑,客户满意度下降等现象。解决“牛鞭效应”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在供应链上尽可能地实现信息共享。已有的协作模式尽管名目繁多,但是其核心不外乎信息共享,只不过不同的协作模式,共享的信息内容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供应链上企业间所共享的信息越具广度和深度,企业间的协作关系就越紧密,也越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管理。从现有的协作模式来看,企业之间可共享的信息有如下分类:

(一)订单信息

企业之间的订单来往是最原始的信息共享形式,最初的供应链以订单信息的逆流而上为协作纽带。

(二)销售信息

仅仅通过订单传递需求信息,会出现如前所述的“牛鞭效应”。所以用实际销售数据共享来代替订单数据传递是供应链上企业实现协作信息共享的第一步,需求信息的传递由原来的线形结构变为网状结构,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信息失真。

(三)库存信息

库存信息是保持整个系统信息顺畅完整的关键,获得准确及时的库存信息有利于企业减少库存成本,合理安排生产和进行市场预测。

(四)预测信息

通常,越是靠近市场的供应链成员越是了解市场,越是可以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如果供应链上的下游成员愿意与其上游协作伙伴共享预测信息,将会便于其上游成员设计更准确的生产计划,从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五)计划信息

在供应商与制造商两级供应链中,制造商可以利用供应商的生产、配送计划来提高自己的计划水准,而供应商可以根据制造商的生产计划为其提供可靠的补给。同样,在制造商与销售商两级供应链中,制造商与销售商可共享其生产计划与促销计划。

在不同的供应链协作模式中,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仅仅是通过订单来传递信息;有的还共享一些库存信息和销售信息;而有的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内容非常深入,甚至包括共同预测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改进产品等。从QR模式开始,供应商与下游企业信息共享的程度连续加强,直到最终供应商实行完全库存管理,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渐进过程。实行QR协作模式的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在订单、销售和库存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eCR在QR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的共同计划的部分。到CpFR双方基本上启动了全面的信息合作,不仅实现了订单、销售和库存等信息的共享,而且在计划和预测方面也加强了交流。

权力结构与供应链协作

尽管供应链中的企业相互依赖,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相互协作,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常常不是对等的。供应链通常都会有渠道领袖(核心企业),这些核心企业对链上的其它企业有较强的影响。这些较强的企业有大量的机会来利用其相对优势,而且他们的选择通常会对供应链能否长期健康运作产生巨大影响。

企业权力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在供应链上具有权力优势的企业,对于供应链的有效运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供应与采购商的权力分布较为合理时,双方可以实现较好的协作,否则,容易出现权力的滥用。例如,实行Vmi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处理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的权力关系。供应商要对采购商的库存负责,采购商就应将其在供应链中的权力部分地转移给供应商,以便供应商可以有更大的自主决策权,很好地把握最终客户的需求来计划成本和安排库存。可实际上,常常因供应商没有得到足够的授权而导致Vmi的失败。

不同的协作模式对供应链上成员之间的权力分布有不同的要求。Jonah等(2003)认为在由供应商与采购商构成的供应链中,QR和eCR模式下,采购商应具有比供应商更大的权力;Vmi模式下,供应商更加贴近最终用户,是价格和质量的受益者,而且可以获得更多回报;在CpFR模式下,两方应实力相当,相互合作,都不能单方面向对方施加影响。

企业权力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既成事实,因此,选择何种协作模式要基于实际的供应链权力结构特点,超越现有权力结构的容纳范围,供应链协作很难实现。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供应链协作,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上成员要实行一定程度上的权力让渡与迁移。生产特点与供应链协作

供应链管理协作模式大多都是由制造商-零售商这一段供应链发起,然后被制造商迁移到更为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一段。以制造商为核心的供应链协作模式要根据制造行业的生产特点来进行选择。通常,制造业可以分为离散型和流程型两类。相对于离散行业,流程行业,尤其是供应链较为上端的流程企业,从供应链协作的角度看,具有如下特点:

生产周期较长。这种状况导致流程行业的供应链呈现一种“推式”而不是“拉式”的过程,缺乏对短期需求的敏捷性,并且要保有大量的库存。

需要保持大批量或连续生产,以减少成本。这也是流程行业不同于离散行业之处。许多在离散行业适用的协作模式,对于流程行业根本不适用。如Vmi,这种协作模式更适合生产周期较短、订货频繁的行业,在流程行业采用Vmi需要慎重考虑。

企业的生产计划要根据中长期的需求预测来制定,对其预测的准确性要求很高。流程企业生产具有连续性,一旦运作起来,一般情况是不能改变的,而且要持续很长时间,这就需要更加准确的中长期的需求预测。

流程行业更倾向于保持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不应仅仅停留在当前信息的共享上,还应相互协调计划,实现供应链企业联盟的同步化。

由于具有以上特点,尽管单个流程型企业在自动化程度上可能要高于离散型企业,其整体的供应链管理明显落后于离散行业。现有的供应链协作模式在离散行业的应用程度要远远大于流程行业。具有协同预测和计划优势的CpFR模式,在流程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应该会有较好的前景。

支持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协作模式

(一)Vmi

Vmi是一种将权力转移给上游供应商的供应链协作方式,采用这种模式可以使供应商在不加扭曲的决策信息指导下对需求进行灵活响应。理想的Vmi协作模式是由以供应商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构成的,供应商要具备需求预测、库存管理和分销商管理等诸多能力,因而具有信息和权力优势的供应商更乐意实行该模式。但实际当中,相当多的以采购商为核心的供应链采用这一模式。由于采购商权力的客观存在,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与权力的转移。例如,许多知名的计算机和家电公司,将其零部件以供应商的名义放在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的仓库之中。这些企业根据销售信息产生需求计划,然后将需求计划下发给第三方物流中心,再由物流中心根据供应商的情况为其制定安全库存。在此过程中,供应商根据采购商和第三方物流中心提供的当前库存量、需求预测量和安全库存水平来进行补货决策。供应商承担的库存成本,并没有为其换来相当的信息与权力,采购商仍然享有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和权力优势。

作为近年来在理论与实践上逐步成熟的管理思想,Vmi得到众多国际大型企业的推崇。宝洁(p&G)与沃尔玛(wal-mart)的合作是实施Vmi的先驱。另外一些高科技企业,如Dell,Hp等都是成功实施Vmi的典型。国内企业如联想、海尔、美的等也纷纷导入Vmi模式。值得注意的是,Vmi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协作模式,它更适用于高频率小批量生产的行业企业,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流程行业来讲,Vmi要慎用。

(二)CpFR

在QR与eCR模式中,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利用网络共享销售数据,来实现迅速补货或滞销品削减等功能,但是,在销售预测方面,两者是独自进行的。由于各经济主体利益和地位的不一致,加上经验积累不同,各企业所做出的预测往往会有一些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就会导致某些企业的经营损失和无效管理。如果供应链各企业在能力集成的基础上,共同作出预测,则大大降低了预测的偏差和由此产生的风险。

CpFR提倡的是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停留在简单的数据交换,而要深入到象预测信息和计划信息这样的知识交换。尽管CpFR适用的行业很广泛,但是,这种近乎理想的协作模式必然会面临重重障碍。其中,信息共享和权力结构就是很难逾越的两道屏障。CpFR要求协作双方相互承诺长期的公开沟通和信息共享,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战略层次的协作。但是,预测与计划信息通常与企业战略相关,更容易涉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双方来讲也更容易因为信息的暴露而带来风险。企业之间的信息阻隔是推行CpFR的障碍之一。另外,CpFR模式的运作要求企业之间的权利基本保持均衡。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企业之间多数不能实现权力平等。某些企业由于占有稀缺资源,控制金融资源、独占部分信息等拥有比其他企业更大的权利。如果它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这种权利对链中其他企业在价格、库存共享等方面进行压制,那么很容易导致权利的滥用,必将破坏供应链的协调运作。

CpFR已经在许多行业得到了应用,例如服装、汽车和高科技行业。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采用CpFR的用户当中,有67%的用户提高了预测的精确度,56%的用户降低了库存提高了服务水平。CpFR的行业适用性较广。不仅适用于离散行业,而且可以运用于流程行业。

本文从信息共享、权力结构和生产特点三个维度,对支持敏捷供应链的几种协作模式进行了比较,并重点讨论了Vmi与CpFR两种模式的适用性。由讨论可以得出,企业在选择协作模式时,应该基于供应链的权力结构,根据自身生产特点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共享信息范围。

参考文献:

1.宋华.物流供应链管理机制与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宋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案例.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雷小清.供应链的敏捷化原则和策略.中国流通经济,2003

4.姚余梁.变化的供应链管理,不变的信息共享.中国电子商务,2002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篇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模式;激励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美国宝洁公司发现“帮宝适”产品的销售量很稳定,但是从零售商到分销商的订单波动很大,从分销商到制造商的订单波动更惊人。人们称这种订单从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为“牛鞭效应”。随后,大量学者对“牛鞭效应”进行研究。LeeHL等深入研究后,提出了解决“牛鞭效应”的基本方法――在供应链企业间加强信息共享。供应链的优化的关键,就是要实现信息共享。其中有两大类信息共享问题对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影响特别突出,一是关于量的信息;二是关于产品组合的信息。

一、供应链环境下信息共享的价值分析

根据供应链中合作企业间信息的流动方向,可大致将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分为两类:一是从原料供应商到制造商、零售商以及顾客的纵向供应链信息共享;二是企业与同行企业之间的横向信息共享。

1、供应链中的纵向信息共享。传统上,上下游的企业之间是一种以“价格谈判”为核心的竞争关系,是“推”战略,而不是“拉”战略,缺乏一致的消费者导向战略。信息共享使整个供应链能够实现高效的消费者响应,提高整体绩效。

(1)零售商与消费者的信息交互。零售商能与消费者近距离接触,及时全面进行信息相互传递并据此作出市场预测。

(2)销售商与制造商共享信息。能够避免供货短缺时因上下游博弈而产生的虚假需求、制造商超量存货,和因制造商增加生产能力或赶工引起的成本增加。也能让销售商保持适度库存,在服务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节省成本。斯坦福大学曾经对食品和消费品行业的100家生产商和100家零售商做过调查,结果表明企业信息共享越大,其盈利能力越强。

(3)供应商与制造商实现信息共享。供应商掌握了制造商的生产进度安排和库存控制,就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长、短期生产计划和供货计划。根据制造商的库存水平变化及时准确地安排送货,既节约了制造商的订单发出成本,又使得两者的原料库存降低。

2、供应链中的横向信息共享。供应链中同行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有着利益冲突,使得一些企业不愿公开信息,从而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实际上,同行企业间合理共享信息可以做到“双赢”。

(1)同一个企业的供应商之间信息共享。一个生产性企业生产一种产品一般需要多种原材料,原材料供应分属不同的供应商。因不同供应商的供货时间、运输方式等的不同,原材料供应有早有晚。这样就增加了制造商的库存成本,因储存而来价值衰减;同时有些供应商怕耽误生产,而采用空运等高成本的运输方式。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可以节约成本,增大供应链上的利润空间。

(2)生产同类或功能替代性产品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该类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享生产、技术、销售信息。共享生产信息,可以将自己的某些业务外包或是接受同行企业的转包业务,减少由于生产能力的限制而带来的损失。同行企业之间通过共享信息,加强合作,能共同抵御外来大型竞争企业的冲击,降低了风险,共存共赢,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益。

(3)生产互补性产品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对于生产或销售该类产品的企业,信息共享,主要是对客户信息的共享,能给供应链带来良好影响。一方面,可以扩大本企业和合作企业的客户来源,提高销售额,增大了本身和供应链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为顾客提供了有用产品信息,节约了顾客的成本,使得整个供应链趋于优化。

二、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模式

信息共享模式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三种:

1.点对点的直联共享模式

该模式指供应链合作伙伴间通过自身内部信息系统,利用专有网络互传信息。信息从提供方到需求方,不需经由数据转换或储存中心,信息的提供和获取是多对多关系,通常直接用eDi专线连接。

数据传输速度快,运行稳定是它的优点;但假设供应链中合作企业数量较多(n个),则该模式需要构架n×(n-1)/2条eDi专线,成本费用太高,并且专用性程度也太高。

2.基于internet的互联共享模式

该模式是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对外延伸,企业a、B、C分别建立了外部共享数据库a′、B′、C′,然后选择相关信息经加工后存放其中,合作伙伴通过internet只能从a′、B′、C′中获取加工过的信息,无法触及第一手数据。共享信息通过intranet从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库发送到位于防火墙外的共享数据库中,合作企业以weB方式,进入该外部共享数据库。

当供应链中节点企业较多,有n个,单个企业要获取其它企业的共享信息需访问n-1个企业的外部数据库。因此,进行共享数据的访问是一件很繁琐的工作。

3.基于信息中心的集中管理模式

该模式就是将供应链中的共享信息集中在一个信息中心的公共数据库中,各企业根据权限对其进行操作,完成与多个合作伙伴的信息交流。

信息中心可以由第三方信息企业提供,为了向节点企业提供增值的信息服务,它还要主动地从外部去收集、加工相关信息,从而有人为介入共享信息处理的过程。另外,第三方企业和供应链企业之间只是合作关系,一旦合作中止,信息的安全性难以保证。因此,对第三方企业的信用要求很高。

以专用的信息平台系统取代第三方信息企业,则节点企业内部信息和信息平台数据库间的数据传输和处理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信息平台服务商只对平台运行进行维护或根据用户的需要开发新功能模块,不提供具体的信息服务;共享信息的种类、标准等都由链上节点企业商定,信息共享的公平性和安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信息平台模式对企业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较高。

三、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的激励策略

供应链中围绕链上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得到的利益与参与信息共享付出的成本并不一致,从而使一些企业失去参与信息共享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可遵循利益引导的思想来建立激励监督机制。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以价格为核心的激励措施

信息共享可以有效降低上游企业的库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因此,上游企业可以给予参与信息共享的下游企业较低的产品转移价格,这样下游企业可以从信息共享中获利,进而影响它的行为。以及用批量折扣的方式吸引下游参与信息共享;还有,可以允许下游成员以低于批发价的返销价格将超过需求的产品退给上游企业。

2.缩短零售商的前置期

与零售商信息共享时,除采用价格折扣等策略外,还可缩短零售商的前置期。尽管缩短前置期会导致零售商库存水平下降,也会影响制造商的库存费用和缺货损失费用,但就供应链整体来看,这有利于降低整体的库存水平,也使零售商订货模型更加稳定,提高制造商生产决策的准确性,实现双赢。

3.制定信息共享的标准

对有利益冲突的节点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是无法也不应当改变这种竞争关系的。因此,供应链应该制定一定的信息共享标准,下游企业应据此对所有上游企业提供统一的信息,保证上游企业间竞争的公平性。此外,公平竞争的环境还可以保证消费者,包括最终消费者和中间厂商的利益不受垄断企业的损害。

4.提高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那些已被指定用途或已经发生的支出。当一方做违约决策时,它就会衡量合作终止给自己带来的损失与违约给自己带来的收益。合作双方可以通过对合作业务所需固定资产共同投资、共同进行研发等来提高沉没成本。

5.建立利益再分配机制。

信息共享使链中成员的效益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减少,但一般情况下供应链的绩效会有所提高。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利益再分配,势必会影响信息共享的程度,因为市场上所有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的”。

6.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对不合作的节点企业,供应链管理还应当设计合理的评价系统,定期对信息共享成员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做相应调整。但这种强硬式策略需要以善意、宽容和简单为原则,在反复沟通中进行并防止盟主企业对其他企业的过分要求。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LeeHL.informationSharinginaSupplyChain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management,2000.

[2]波里尔C鲍尔J.电子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社,2002.78-86.

[3]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25-130.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篇7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绩效;商务模式;共享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1-28

作者简介:傅鸿震(1974-),男,福建漳平人,闽南师范大学管理科学系教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战略与商务模式创新;吴芳(1984-),女,江西南昌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商务模式对社会责任与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基于闽企的经验证据”,项目编号:2013B055。

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一些缺失企业社会责任的现象频繁发生,引起了媒体、政府及公众的高度关注与担忧,促使企业界对社会问题进行反思。在环境日益重视社会责任的情况下,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履行社会责任。这就给企业提出了一大难题:一方面企业需尽可能降低成本盈利,另一方面又需拿出部分利润,回报社会。企业到底应该如何处理上述此消彼长的利益冲突是现今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porter和Kramer(2011)指出企业与社会利益冲突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创造共享价值,即企业找到社会责任与经营业务之间的交汇点,通过满足社会需求,在创造出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价值[1]。企业创造共享价值的做法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Businessmodel)。由此,本文尝试基于商务模式视角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由于案例研究特别适合研究“怎么样”和“为什么”之类的问题(Yin,1994)[2],所以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通过四个中国上市家电企业的多案例研究,探讨商务模式怎样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为什么有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提高绩效不会相冲突而有的企业却会冲突”的现实难题做出解释。

一、相关理论与理论框架

(一)企业社会责任

Carroll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某一特定时期里社会所赋予企业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的期望[3],主要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4]。这一定义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及引用,因此本文把它作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的理论基础。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创造利润的经营过程中,除了对股东利益负责之外,还需要对员工、客户等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起经济、法律、伦理及慈善方面的责任。考虑企业的资源有限,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象要有侧重点,通常企业选取首要利益相关者作为对象,即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环境、社区、政府这七类利益相关者(Clarkson,1995)[5]。

此外,为更好地把握企业社会责任内涵,需要对其进行层次界定。参考刘长喜(2009)的企业社会责任层次分类法[6],本文从两个层次来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即基本层次社会责任和高级层次社会责任。前者主要包含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这个层次责任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企业必须履行;后者包含伦理责任与慈善责任,这个层次责任更多的是自愿成分,法律并不强制要求企业履行。

(二)商务模式

尽管商务模式已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其内涵理解不一,尚没有一个广为认可的定义。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视角的概念定义,即盈利视角、系统视角、价值创造视角。早期学者主要从盈利视角理解商务模式内涵,比如Slywotsky和morrison(1997)认为商务模式是能使企业盈利的方式和战略[7]。而后一些学者认为商务模式是一个“系统”,比如Zott和amit(2010)指出商务模式是跨越企业边界所形成的一个相互依赖的活动系统[8]。近些年则有不少学者强调商务模式是企业关于如何进行价值创造的体现,比如Shafer等(2005)认为商务模式是企业在一个价值网络里创造并获取价值的潜在逻辑及战略选择的表现[9]。

本文基于价值创造视角理解商务模式的内涵,认为商务模式是企业如何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体现。不同企业创造价值的内在逻辑会有差异性,其商务模式也就存在着差别,因此需要对商务模式进行分类界定,才能更好地理解及辨别企业商务模式的特点。本文以共享价值理论作为商务模式分类依据。根据porter和Kramer(2011)的共享价值观点,共享价值是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冲突的解决之道,它是一个有效实现经济目标的新型管理方法,体现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本文视之为“共享型商务模式”。一些以精明务实著称的企业,如Ge、Google等,其商务模式早已注重共享价值方面的设计,设法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进步。但现实中有不少企业的商务模式反映了它们零散地考虑社会责任或经营业务与社会需求相分离的特点,这是与共享型商务模式相对立的另一种商务模式,本文称之为“非共享型商务模式”。这样,本文界定出共享型与非共享型两大类商务模式,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创造共享价值程度或采用共享价值措施多与少的差异。共享型商务模式应用于经营过程较多采用共享价值措施的企业,而非共享型商务模式应用于较少采用共享价值措施的企业。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目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尚未达成共识。尽管多数学者得出了正相关的结论(如waddock和Grave,1997;Simpson和Kohers,2002)[10-11],但也有学者发现了两者呈负相关(如ingram和Frazier,1983;Brammer等,2006)[12-13]、不相关(如mcwilliams和Siegel,2000)[14]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不一致的研究结论,说明二者很可能是受到某权变因素变量的调节影响。本文引入商务模式作为调节变量,认为商务模式会调节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方向,并提出如下理论框架(见图1)。

采取共享型商务模式设计的企业,遵循共享价值的原则,追求“既要做得好又要做好事”的目标(Kotler和Lee,2004)[15],把社会问题看成既是挑战,又是重要的业务机会来源(Drucker,1973)[16],使企业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能够与自身业务结合在一起,这样企业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社会价值,即创造出共享价值,从而让社会进步与企业成功之间有了更加紧密的关系。在现实中,有许多通过共享型商务模式解决社会问题的例子。例如,日本丰田企业研发出混合动力车型普瑞斯,很好地解决了汽车的尾气排放问题,其排放气体仅为常规汽车排气量的10%,但油耗却仅需常规汽车一半的量,从而为丰田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同时也为环保做出贡献。因此,共享型商务模式表明社会进步与经济效益提升并不矛盾,两者之间往往能相互强化。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1:当企业采取共享型商务模式设计,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采取非共享型商务模式设计的企业,其履行的社会责任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慈善捐款阶段,或者其大部分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主营业务并不具有关联性,往往会忽视社会需求背后所隐藏的潜在市场及收益;此外,它们把履行社会责任更多地看成是一种义务(Kotler和Lee,2004),或者视为一种平息压力的行事方式(porter和Kramer,2006)[17]。这样会使企业经常陷入一系列的短期预防性反应,形成各类不协调的社会责任活动以及脱离了企业战略的慈善行为,这既不会产生任何有意义的社会影响,也不会给企业业务带来任何有价值的战略性利益,自然也就无法加强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因此,企业也就难以保持可持续性的发展。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2:当企业采取非共享型商务模式设计,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具有负向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eisenhardt(1989)认为案例样本的选择并不需要随机抽样,而是应该结合研究目的采取选择性抽样原则,只要样本能够符合典型性和代表性特点,即可作为研究对象[18]。根据理论框架及研究目的,本文遵循如下标准选择案例样本:(1)选取样本的行业限定在我国家电上市公司,以避免出现不同行业企业在社会责任要求标准方面的差异性,减少外部变异性;(2)选取的样本在企业社会责任、商务模式、企业绩效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以便于案例比较分析及更好地达到多重检验效果;(3)选取的样本可以保证数据或信息的可获取性,从而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上述标准,本文确定4家中国上市家电企业为研究对象,即青岛海尔(简称海尔)、格力电器(简称格力)、伊立浦电器(简称伊立浦)、厦门灿坤(简称灿坤),它们均来自于中国证监会定义的“C76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行业,其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基于案例数据的可获取性考虑,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对二手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及编码来获取相关研究变量的2010年数据。二手资料数据来源主要如下:案例企业官网、年度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百度、谷歌、锐思(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等。

(二)变量选取与度量

1.企业社会责任变量。在参考abbott和monsen(1979)[19]、Kapoor和Sandhu(2010)[20]、徐尚昆和杨汝岱(2007)[21]、黄群慧等(2009)[22]、衣凤鹏(2012)[23]等学者的相关文献基础上,本文设计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测量指标由一级与二级指标所构成。一级指标包含股东、员工、供应商、客户、环境、社区、政府这七大类责任以及正调整项与负调整项这两类调整项。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所对应的具体测量条目,其中股东责任包含健全治理结构、利润分红、保障中小股东利益、信息披露规范、杜绝内幕交易、避免非法关联交易这6个条目;员工责任包含按时支付工资、健康与安全、保障员工权益、培训、文化生活、帮助员工职业规划、帮助困难员工这7个条目;供应商责任包含及时支付货款、无商业贿赂、公平交易、长期合作关系、要求供应商生产经营符合社会责任基本标准这5个条目;客户责任包括产品合格、国际质量标准认证、货真价实、无虚假广告、良好售后服务这5个条目;环境责任包括污染治理、避免污染的生产行为、节能减排这3个条目;社区责任包含慈善捐赠、关心弱势群体、支持教育、支持文化艺术与体育、支持其它公益这5个条目;政府责任包括照章纳税、遵守法规、促进就业;正调整项包含股东责任、员工责任等六大类责任的获奖奖项(因现实中不存在供应商责任奖项,所以没有设立此奖项)及企业社会责任奖①;负调整项包含股东、员工等七大类责任缺失。最终企业社会责任变量共有48个测量条目。运用内容分析法,借鉴abbott和monsen(1979)的“0-1”赋值法,如果企业在其社会责任报告、官网、年度报告等上面定性或定量披露了股东等七大类责任相应的测量条目中的某一项,并且网上无相关负面报道,则分值为1,否则为0。此外,参考黄群慧等(2009)的赋值方法,如果企业获得正调整项里的某类奖项,则给予奖励分,每类奖项得1分;而负调整项里的每项责任缺失行为(从百度或谷歌搜索相关负面报道)则给予相应的惩罚分,每项缺失扣2分。这样,企业社会责任的测量得分,理论上的最高分为41分,最低分为-14分②。

2.商务模式变量。前文已根据企业实施共享价值措施的多少把商务模式划分为共享型与非共享型两种类型,接着需要界定出现实中有哪些共享价值措施。porter和Kramer(2011)认为企业有三种创造共享价值的途径:第一,重新构想产品与市场;第二,重新界定价值链的生产率;第三,改善当地产业集群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基于三种途径,本文从中细分出11项共享价值度量措施,即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为边缘市场提供相应的产品、对员工实施有效或创新的激励措施、致力于产品的环保节能设计与研发、通过技术或管理创新提升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回收利用、开展绿色营销、培育或扶持供应商发展、与科研机构或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与高校或职校合作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参与制定或引领行业标准。然后,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共享价值措施进行计数,当企业采取某项共享价值措施时,计数一次,累加企业采取共享价值措施的合计总数③,其最高值为11,最低值为0。最后根据合计总数高低界定企业的商务模式所属类型(共享型或非共享型)。

3.企业绩效变量。本文选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绩效测量指标,它是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中最常用的绩效测量指标之一(orlitzky等,2003)[24]。选取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另一个原因是它能反映企业为股东创造利润能力的特性,可以更好地验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为股东盈利是否相冲突的问题。

(三)效度与信度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效度检验通常采用内容效度里的逻辑效度作为标准,而逻辑效度主要运用专家评价法(莫长炜,2008)[25]。本文在进行研究变量的测量指标及其度量方法的设计过程时,与熟悉本研究的四位专家学者(其中一位是教授)进行了多次反复的沟通与确认,直至他们一致认可为止,从而保障研究变量测量指标的内容效度。

三、案例分析

多案例研究主要涉及案例内分析与跨案例分析两部分。本文首先进行案例内分析,对每一个案例分别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展开跨案例分析,对案例企业逐一比较分析,进而验证理论框架设计的可行性。

(一)案例企业的社会责任、商务模式及企业绩效情况

为简洁起见,本文用表2来表征企业社会责任、商务模式及企业绩效三个变量的案例内分析结果,其中企业绩效是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简称为Roe)来测量。案例企业的绩效是好还是差,需要与行业中位值或平均值进行比较才能得出结论。本文选用行业中位值作为参照点,如果案例企业的绩效指标值高于行业中位值,绩效初步评价为好,高出行业中位值越多,企业绩效视为越好;反之,如果低于中位值,则绩效评价为差,低于中位值越多,则企业绩效视为越差。通过锐思(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下载的112家“C76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行业企业的绩效指标数据,可得出该行业企业2010年的Roe中位值为11.65%。由于海尔及格力的Roe值均远高于行业中位值,所以它们的企业绩效均视为很好;灿坤的Roe为15.01%,高于行业中位值,反映其较好的盈利能力,因此,2010年灿坤取得较好的企业绩效;而伊立浦的Roe值远低于行业中位值,因此,其企业绩效较差。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历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有的研究支持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的观点,有的研究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给企业绩效带来负面影响等。本文通过四个案例企业的比较分析,也反映出两者关系方向的不一致性。

在四个案例企业中,格力与海尔在2010年履行了较多的社会责任,并且都取得很好的企业绩效。从具体表现的数据看,格力的企业社会责任评分(35分)高于海尔的评分(31分),其当年企业绩效(Roe为36.51%)也高于海尔的绩效(Roe为24.28%)。因此,格力和海尔这两个案例企业,呈现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性的特点。此外,格力、海尔相对于伊立浦或灿坤而言,也反映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性。但是,接着分析伊立浦和灿坤这两家企业,却发现灿坤的2010年社会责任表现一般,其企业社会责任评分(17分)低于伊立浦的评分(21分);然而灿坤2010年的企业绩效却比伊立浦好。因此,伊立浦与灿坤的案例情况体现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负相关性的特点。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本文案例研究也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它们可能是正相关性,也可能是负相关性,这就需要考虑权变因素变量对二者关系的影响。

(三)商务模式对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影响的比较分析

在理论研究框架中,本文引入商务模式这一权变因素变量,并假定商务模式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方向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在跨案例分析里得到有力的支持。

通过跨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商务模式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提高绩效冲突与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海尔与格力采取的是共享型商务模式设计,全面考虑了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如何相结合的问题,在其经营过程能够设法从产品、边缘市场、价值链及当地产业集群等寻求共享价值机会,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创造出共享价值。这样,海尔与格力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能够支持企业自身的经营目标,同时它们的经营活动也能够有助于促进社会发展,从而实现了社会与企业的双赢,成功克服了履行社会责任与提高绩效相冲突的悖论。

至于伊立浦与灿坤,它们并没有在商务模式里系统考虑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如何相融合的问题,其履行的大多数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活动显得相互脱节,只是在一些个别环节创造出共享价值,比如伊立浦仅在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环保节能产品设计与研发以及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方面创造出共享价值,而灿坤的共享价值措施甚至更少,比伊立浦企业还少一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伊立浦和灿坤采取的是非共享型商务模式设计,它们未能有效处理好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履行的社会责任活动不能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也就是伊立浦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比灿坤好,但企业绩效却比灿坤差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前文理论框架的假设1及假设2均获得了案例数据的支撑。

四、结语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冲突与否,商务模式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企业采取共享型商务模式,企业能够从满足社会需求来实现经济价值,创造出共享价值,从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提升企业绩效就不会出现冲突的情况;而当企业采取非共享型商务模式,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就会处于相互分离或不一致的情况,那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提高绩效就会出现冲突的局面。

本研究对企业及政府均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首先,对企业而言,履行社会责任并不一定与提升绩效相冲突,但其前提是采取了共享型商务模式设计。因此,企业应致力于共享型商务模式设计,这样才能做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本文在收集及分析案例数据的过程中,发现案例企业所采取的共享价值措施中有不少是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结果,比如家电下乡补贴、低碳环保等政策的相继出台,带动了先行者企业(如海尔及格力)创造出共享价值,这就说明了企业的共享型商务模式设计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

毋庸讳言,本文仅仅选用四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结论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检验。后续的研究方向可以收集大样本数据,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本研究所提出的商务模式是否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一种调节作用。

注释:

①若企业获“社会责任特别大奖”或“和谐关系引领示范企业”,则视企业获得“企业社会责任奖”;若获“中国上市公司100强”、“信息披露奖项”中任一项,则视企业获得“股东责任奖”;其它五大类责任奖,以相应关联的奖项为判别依据。

②若企业没有履行股东、员工、供应商等七类责任中的任一类社会责任细项,并且负调整项里的7类责任全部缺失,则企业社会责任分值为-14分。

③不累加计数同一项共享价值措施,即不计算共享价值措施的频数,因为频数难以识别与界定。

参考文献:

[1]portermeandKramermR.CreatingSharedValue[J].HarvardBusinessReview,2011,89(1):63-77.

[2]YinRK.CaseStudyResearch:Designandmethodology[m].California:Sagepublications,1994.

[3]CarrollaB.athree-DimensionalConceptualmodelofCorporate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79,4(4):497-505.

[4]CarrollaB.thepyramid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towardthemoralmanagementoforganizationalStakeholders[J].BusinessHorizons,1991,34(4):39-48.

[5]ClarksonmBe.aStakeholderFrameworkforanalyzingandevaluating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5,20(1):92-117.

[6]刘长喜.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契约的视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7]SlywotzkyaandmorrisonD.theprofitZone:HowStrategicBusinessDesignwillLeadYoutotomorrow’sprofits[m].newYork:RandomHouse,1997.

[8]ZottCandamitR.BusinessmodelDesign:anactivitySystemperspective[J].LongRangeplanning,2010,43(3):216-226.

[9]ShaferSm,SmithHJandLinderJC.thepowerofBusinessmodels[J].BusinessHorizons,2005,48(3):199-207.

[10]waddockSaandGravesSB.the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FinancialperformanceLink[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7,18(4):303-319.

[11]SimpsonwGandKoherst.theLinkbetweenCorporateSocialandFinancialperformance:evidencefromtheBankingindustry[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2,35(2):97-109.

[12]ingramRwandFrazierKB.narrativeDisclosuresinannualReports[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1983,11(1):49-60.

[13]BrammerS,BrooksCandpavelinS.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andStockReturns:UKevidencefromDisaggregatemeasures[J].Financialmanagement,2006,35(3):97-116.

[14]mcwillamsaandSiegelD.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theoryoftheFirmperspectiv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1,26(1):117-127.

[15]KotlerpandLeen.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DoingthemostGoodforYourCompanyandYourCause[m].newJersey:wiley&Sons,2004.

[16]Druckerp.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m].newYork:Harper&Row,1973.

[17]portermeandKramermR.theLinkbetweenCompetitiveadvantageand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6,84(12):78-92.

[18]eisenhardtKm.BuildingtheoriesfromCaseStudyResearch[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9,14(4):532-550.

[19]abbottwFandmonsenRJ.onthemeasurement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Self-ReportedDisclosuresasamethodofmeasuringCorporateSocialinvolvement[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79,22(3):501-515.

[20]KapoorSandSandhuHS.2010.DoesitpaytoBeSociallyResponsible?anempiricalexaminationofimpact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onFinancialperformance[J].GlobalBusinessReview,11(2):185-208.

[21]徐尚昆,杨汝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5):71-79.

[22]黄群慧,彭华岗,钟宏武.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状况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9(10):23-35.

[23]衣凤鹏.企业社会责任作用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2(5):41-45.

[24]orlitzkym,SchmidtFLandRynesSL.CorporateSocialandFinancialperformance:ameta-analysis[J].organizationStudies,2003,24(3):403-441.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篇8

关键词:共享单车分时租赁会计核算

一、前言

“互联网+”在各行各业渗透,社会对互联网开放性、共享性逐渐认同,随之而来的“共享经济”这一新型经济模式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共享经济”这一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78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marcusFelson和伊利诺大学社会学教授JoeL.Spaeth在其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到了共享经济的概念。共享经济的特点是通过第三方建立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共享基础,消费者个人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产品交易,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本质上是一种资源使用权的转移。而共享单车就是基于共享经济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扩大共享的边界,从闲置资源的共享扩展到提供专门的资源共享服务,开创出了一个全新的经济模式。共享单车基于此产生了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即单车所有权属于运营商,借助互联网技术使得使用权可以在用户间迅速切换,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但是,这种以互联网为运营方式的共享单车的分时租赁模式明显有别于传统的租赁行业,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这种新的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分时租赁模式并没有明确的会计核算指导,资产的确认、计量以及租赁押金的确认、会计处理等会计核算问题都值得思考。因此,文章在分析ofo共享单车基础上,探究分时租赁模式的会计核算问题。

二、ofo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概述

共享单车的概念由公共自行车租赁演变而来。2007年,真正智能化且具有实用价值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才引进我国,主要是以政府主导、分城市统一管理的模式;2010年到2013年,安永行公司的成立以及承接政府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成功标志着由企业主导、把控自行车运营环节的承包市政单车的模式形成;2014年,依托于互联网思维的ofo共享单车成立,共享单车的概念也孕育而生。ofo共享单车所属公司为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ofo),其经营模式本质上是一个分时租赁问题,ofo通过自行车的购置,带动了上游自行车生产制造业,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实现下游用户自行车使用权的实时切换,新车造价每辆300元,使用周期短,用户通过缴纳99元押金注册、扫码解锁使用,收费方式为师生用户每小时0.5元,非师生用户每小时1元,此外,ofo还允许用户将自己的闲置单车共享到ofo共享平台,以1换n,获得ofo共享单车终身免费使用权。但是,总的而言,共享单车本质上仍是资产使用权的有偿转移,属于分时租赁模式,部分会计处理仍需遵循租赁业务的相关会计准则。

三、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模式会计核算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共享单车行业界定及适用准则不明确。共享单车行业是互联网经济时代所产生的一种资源与服务的新型经济生态,是一种“共享”商业模式。尽管共享单车本质上属于租赁业务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共享单车有着独特的行业特点:单车不同于传统的租赁资产、使用权的实时转移,经营者维护困难以及资产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德心等,此外,共享单车又有着与网络零售业的B2C电子商务模式,属于通过互联网销售租赁服务,这些都使得新生的共享单车行业明显有别于传统的租赁行业。因而,共享单车行业不能简单地界定为网络零售业或者传统的租赁行业。为了促进共享单车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对于共享单车行业的界定以及会计核算时所适用的准则规范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二)资产归类确认存在模糊问题。目前的共享单车市场,几家企业所投放的单车造价大不相同,如ofo共享单车的成本不到300元,在单车的使用群体广泛、重复使用率高以及缺乏政府及社会监管,单车的偷盗、人为损坏情况极为严重的情况下,单车使用寿命多数达不到一个会计年度。按照新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中所强调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共享单车独特的行业特点,使得单车界定为企业的固定资a显得不是十分合理,但是企业持有单车目的是以备出租,也不符合存货定义,不应当确认为存货。因而,单车在资产归类确认方面存在模糊的问题。

(三)押金处理问题。共享单车自2016年以来用户数量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2017年ofo共享单车宣布注册用户已达到1000多万,而每人99元的押金也意味着押金总额达到数亿元,使得人们质疑押金的安全性以及运营商是否仅仅以单车租赁收入为盈利模式,押金问题将会是对共享单车企业的一大挑战。

四、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模式会计核算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和完善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模式会计准则和规范。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模式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在各大城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市场上兴起了共享单车的热潮,投资者纷纷跻身于单车市场,但是目前我国的相关会计核算准则对这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指导,导致实际会计实务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问题,因而,政府加快制定和完善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模式会计准则和规范刻不容缓,以达到规范共享单车行业财务处理的目的。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篇9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信用数据对电子商务赢利模式创新作用的研究属于当前国内外电子商务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外对于电子商务赢利模式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电子商务赢利模式的界定;(2)电子商务赢利模式构成;(3)电子商务赢利表现(设计)模式的工具;(4)电子商务赢利模式的改进方法;(5)电子商务评价模式的要素和指导方针。目前研究的最为深入、也是争论最多的领域,集中在(1)(2)两个方面。Linder和Cantrell认为,赢利模式是创造组织价值的核心逻辑。petrovic等人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认为赢利模式是一个通过一系列业务过程创造价值的商业系统。还有一部分研究者从赢利模式的主要元素以及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来界定赢利模式。欧洲学者paultimmers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把赢利模式定义为一个集合了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体系结构,包括了对于不同商业活动参与者以及他们所扮演角色的解析。

目前学术界对“信用数据”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定义。国内对个人信用数据的定义比较全面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各商业银行建立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该数据采集、整理、保存个人信用信息,形成“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从而来全面记录个人信用活动、反应个人信用状况,帮助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信贷管理效率,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健康发展,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提供服务。同时,帮助个人积累信誉财富、方便个人借款。笔者综合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的定义,将电子商务平台信用数据界定为:基于网络平台用户使用平台进行交互过程中累积的各种行为数据,平台企业通过归纳、分类和整理,从而形成的系统完善的数据资料以及全面、科学、系统的信用数据集合。

二、现阶段信用数据运营方式

据统计,淘宝网目前在国内C2C领域已经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巨大的用户规模和网络平台用户使用平台进行交互过程中累积了丰富繁多的数据,基于原始数据进行归纳、分类而后形成系统完善的数据资料和全面、科学、系统的信用数据集合,现阶段淘宝对信用数据的利用已有一定的成果,以下将以淘宝为例简单分析信用数据的运营方式现状:

(一)信用评价系统规范电子商务交易行为

淘宝网基于中国国情,通过以信用评价和店铺评分为形式的信用评价体系,免收会员费和交易费使得新用户持续高速增加,不断完善的信用培育和管理系统促进了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巨大的用户规模促进网络平台用户使用平台进行交互过程中累积的信用数据迅速增加,也为淘宝带来了大量的广告收入。买家与卖家双向互评机制通过交易博弈分析的结果表明,只有买卖双方达成一致的信用指标,才能促进电子交易行为规范化。

(二)以信用数据为基础开发新工具

一方面,淘宝通过对web数据的挖掘,利用交易数据快速提取有利的商业信息,自主开发了相关消费者行为分析工具,例如量子统计分析、行业排名条形统计等,使卖家可以实现经济效益更大化。而另一方面,交互过程中累积的信用数据又转变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淘宝将自己的海量用户交易数据出借给其他开发商,而这些开发商运用信用数据开发出其他完善淘宝交易平台的服务,淘宝则收取交易提成。这样依托于原有的信用数据,开发新的服务,实现资源的二度利用,既丰富发展了平台的业务,又促进了平台的赢利性。

(三)支付宝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持

支付宝作为支持网络交易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其累积的信用数据是日后建立个人信息信用数据的重要基础,实名认证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个人或企业的身份可信性。

(四)基于信用数据基础上的小规模开放平台

目前淘宝依靠已掌握的庞大用户基础,建立了相当程度的信用数据库,使大批小型网络公司和个人软件编程爱好者有了发挥的空间,由网店功能派生出来的助理性软件也骤然增加,一方面使电子商务的买卖双方对于交易状况有更清晰、直观的体验,同时作为数据资源提供的终端,淘宝也获得了相当的收益。另外p2p的小额网络贷款也是利用信用数据丰富电子商务功能的重要方面,通过网络贷款无限放大了可贷款人群的范围和数量,并使借贷双方更加有效、透明。

三、创新赢利模式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研究,笔者总结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对于信用数据的利用还不够充分,诸多方面的整合与改进可以更大程度地促进行业的长足发展,同时可为电子商务平台创造更多必要价值和开创全新赢利模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一)细化信用评价体系区间划分

从信用数据出发,将信用评价体系的区间进行重新划分,同时增加细节方面的信用数据利用,促进信用评价体系更加公平化、高效化。(1)从信用数据出发,对不同属性的商品划分区间,兼顾交易次数与交易金额,进行评分,使得买家对卖家的信用指数了解得更充分;(2)规范身份认证,采取实名制。借助“二代身份证”信息管理平台加强个人诚信管理,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逐步建设和完善以组织机构代码和身份证等为基础的实名制信息共享平台体系。

(二)全面实行数据库营销策略

数据库营销又称为病毒营销,是目前众多网络营销模式中收效相当显著的营销方式,层次较高的数据库营销是在全面分析信用数据的基础上实现营销对象“对症下药”。精准营销不仅仅体现在客户获取阶段,更多的是客户培育、挽留、提升等后续环节的差异化、个性化等方面。通常情况的数据库营销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挖掘三个部分。

(1)数据收集。信用数据的收集与其他形式数据途径大相径庭,最有其特点的途径是通过网络交易产生的数据收集而成。而收集到用户信息之后需要进行归类和处理,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消费实力,不同的年龄阶段,要进行合理的分类整合。(2)数据整理。利用这些信息对信用数据进行重新划分和整理,可以充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推广活动。如邮件广告群发、短信群发、Dm宣传单直投等。网络数据库营销可以大幅改进且完善之处在于:动态更新、顾客主动加入、改善顾客关系。(3)数据挖掘。客户数据和营销数据的运营管理,是开展数据库营销的基础工程,包括收集、录入、汇总、关联、清洗、管理、分析和收发(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电话、直邮等将信息发出去,同时将反馈信息收回,存入和更新数据库),同时需要管理、流程、it等资源的配合。

(三)积极开发第三方信用数据共享平台

到目前为止,全球电子商务发展进入智慧发展阶段,全新的高速模式引入电子商务,本世纪电子商务世界最为流行的词汇变成了“云”,这一突破性的变化也给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云商务已经掀起了基于网络交易的信用数据共享的热潮,2009年iBm公司的云商务平台获得了很大成效,充分说明了其可行性和发展潜力。

(1)平台主要服务和面向对象。作为信用数据共享平台必然是以平台主体掌握的大量信用数据为基础,开辟的促进行业长足发展的空间系统。其主要服务可囊括个人业务、企业业务和政府业务三个部分,同时也是平台拟搭建后的面向对象。其中个人业务包括p2p模式的网络贷款、个人平台账号管理中心;企业业务包括企业针对个人信用环境分析报告、企业信用数据“一站式”服务(信用数据统计、分析、分级信用数据库模块、信用数据共享申请等);政府业务是非赢利性质,主要在得到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础上,为政府提供相关企业和个人全面、整合的信用数据分析,以促进电子商务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规范与完善。

(2)平台设计拟使用的技术支持。从共享平台功能上划分,可实现的途径有: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信用信息共享;以角色访问控制为主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根据云商务模式的共享平台。同时将开发和利用相关交易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数据输出的技术,对平台设计进行技术完善。

(3)信用数据共享平台搭建的意义。作为第三方信用数据共享平台,在最大程度上将相关信用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组合,也同时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了信用数据的全面利用。为网络交易信用体系的完善作出了极大贡献,同时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全新电子商务赢利模式的引进,可以使数据更加真实有效。

(四)信用数据进一步利用需要政府支持

(1)大型惠及全民的信用数据信息网络平台除了大型电子商务企业联盟之外,应有更完善的政府支持,企业联盟利用其掌握的信用数据提供相应的有偿服务,政府对于海量信用数据进行整合与监督,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双赢。(2)政策支持。更加规范且完善的信用信息政策成为必不可少的发展步骤,所有信用数据的利用应在规范的法律、政策环境下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企业的创新赢利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可循环。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篇10

abstract:inthetraditionalrentalsupplychain,it’sdifficulttoachieveprofitmaximizationbecauseofindependentdecision-making.theproposedrevenuesharingcontracttomaximizetheprofitsofsuchproblemspossible.thisarticlewilltakethesaleseffortsintoaccountsuchissuesmodel,builtbythebestsaleseffortsandtheoptimalorderquantityjointlydetermineofthenewmodel,designedthenewcontractoperatingmechanism,makingthemodelmoreclosetoreality,andthroughmathematicalconfirmedtherevenuesharingcontractinsuchmodelsisstillfeasible.onthisbasis,givetheresultsoftheexample,throughanalysistheexampleofthemodelisfurtherillustratesthemodel.

关键词:出租供应链;收益共享;销售努力

Keywords:rentalsupplychain;revenuesharing;salesefforts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012-03

0引言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出租供应链作为供应链的一个分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关于它的研究对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供应链契约的类型主要有:定价契约、回购契约、数量弹性契约、收益共享契约、销售回扣契约等。特别是在最近几年中,收益共享契约在诸如影碟租赁行业等许多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者们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Cachon和Lariviere在总的层面上分析了收益共享契约的优劣,并对收益共享契约的应用环境进行了延伸,给出了在考虑销售努力的情况下,收益共享契约的应用情况[1]。文献[2]中考虑了使用收益共享契约对newsboy型商品库存模型进行协调。在文献[3]中Veen和Venugopal对影碟租赁市场的收益共享契约应用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在此契约下,供应链双方的收益都比在独立模式下得到的收益有所提高的结论。文献[4]分析了收益共享契约对基于利润共享的供应链的协调问题。文献[5]考虑了收益共享契约在模糊需求模型中的应用。文献[6]分析了收益共享协调供应链的效率进行了研究。文献[7]给出了在newsboy型商品中,由最优广告费用和订货量联合确定的随机需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1基本模型

本文研究的是一个二级出租供应链的协调问题。供应链中包含一个制造商和一个出租商,在单个出租周期内,制造商以成本C生产出一种商品,然后以批发价格w批发给出租商,出租商订购Q单位后再以p的价格出租给消费者,期末商品没有残值和处理费用。

文中所使用的符号包括:H:商品初始最高需求;Q:出租商订购量;c:制造商制造成本;n:单个周期内商品出租次数;w:批发价格;p:出租价格;e:出租商努力水平;g(e):努力成本;r:制造商利润分享率;πr:出租商的利润;πs:制造商利润;π:供应链总利润。

在一个出租周期内,对于一种新上市的碟片或书籍都存在一个初始最高需求H,并且需求是随时间逐渐下降的,则得到的出租需求模型为:

D(t)=H-Ht(0

如图1所示。

则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即为单周期内商品出租总次数:

n=Q(1-)(2)

另一方面,在单出租商的供应链模式中,出租商除了通过改变订购量和销售价格来提高自己的收益外,还可以通过销售努力来影响收益,这种销售努力包括:广告投入、服务质量和专柜展示等。在本文中,我们引入了e来衡量出租商的销售努力,并且假设出租商的收益πr是可微的且是随e严格增长的,满足?坠πr/?坠e=0(即这种销售努力对收益的影响是有限的)。为了衡量这种努力成本引入了g(e),并假设它是可微的凸函数,其中g(0)=0。

则出租商在付出了g(e)=e2的努力成本后得到的逆需求曲线为:

p(Q,e)=a+2b(3)

其中a、b为常数,通常由以往销售经验所得。

由此得到出租商的利润函数πr为:

πr=pn-wQ-e2(4)

制造商的利润函数πs为:

πs=(w-C)Q(5)

则供应链的总利润π为:

π=πr+πs=pn-CQ-e2(6)

下面我们将对上述模型在三种不同的决策模式下进行研究,第一种模式为独立模式,此种模式下供应链双方独立决策,各自决定适合自己的最优情况;第二种模式为合作模式,此种模式下供应链双方共同决策,目的是使供应链的整体利润达到最优;第三种情况是用收益共享契约来协调供应链,其目的在于使供应链的整体利润最大的情形下,以参数r(收益分享率)来分配利润。

2对模型的求解

2.1在独立决策模式下对模型的求解:此种模式下,首先由制造商给出碟片的批发价格w,然后出租商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最佳的订购量Q和最佳的销售努力e,由(2)、(3)、(4)式得:

πr=pn-wQ-e2=(a+2b)Q(1-)-wQ-e2

先给定e,由=0求得Q1*,再Q1*将带回上式,由=0求得e1*,将e1*回带入Q1*,最后得到的最优解为:

e1*=(7)

Q1*=H--e1*(8)

2.2在合作模式下对模型的求解:此种模式下,由制造商和出租商双方共同决策,目标是追求供应链整体的利润最大化,由(2)、(3)、(6)式得:

π=πr+πs=pn-CQ-e2=(a+2b)Q(1-)-CQ-e2

先给定e,由=0求Q2*得,再将Q2*带回上式,由求=0得e2*,将e2*回带入Q2*,最后得到的最优解为:

e2*=(9)

Q2*=H--e2*(10)

2.3在收益共享契约模式下对模型的求解:在此种模式下,销售收益和努力成本都由双方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担,这里设置的参数为r(0

πr=(1-r)pn-wQ-(1-r)e2(11)

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πs=rpn+(w-C)Q-re2(12)

供应链的整体利润为:

π=πr+πs=pn-CQ-e2(13)

由出租商希望利润最大化,对于(11)式,先给定e,由=0求得Q3*,再将Q3*带回上式,由=0求得e3*,将e3*回带入Q3*,最后得到的最优解为:

e3*=(14)

Q3*=H--e3*(15)

定理1:当w=(1-r)c时,在收益共享机制下得到的出租供应链的总利润等于在联合决策模式下供应链的总利润。

证明:对比收益共享机制和联合决策模式下的最佳销售努力和订购量,由(14)式=(9)式即=

(15)式=(10)式即H--e3*=H--e2*

得到w=(1-r)c。

由此可见,用收益共享契约可以使供应链的总利润达到最优,但是首先要求制造商必须以低于成本价的批发价格(1-r)c将商品批发给出租商,由于出租商会将一部分收益转移给制造商,所以这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

下面就是如何确定收益分享率r,即出租商应将收益的多少转移给制造商,以使供应链双方的收益都高于在独立决策模式下的收益。为了便于分析,这里我们给定πri、πsi、πi(i=1、2、3)来表示出租商、制造商和供应链整体在不同模式下的利润。

定理2:在收益共享模式下,必存在这样的收益共享率r,当供应链采用(w=(1-r)c,r)的协调机制时,可以是供应链双方的收益高于在独立决策模式的收益。

证明:出租商对于可接受的r必须满足:πr3=(1-r)π2>πr1

由此得到:r

制造商对于可接受的r必须满足:πs3=rπ2>πs1

由此得到:r>r-=

又因为:r+-r-=1-->0

所以必存在r∈(r-,r+)使得满足契约要求。

3算例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模型,我们列举了如下的实例:某种新商品上市,则在一个出租周期内,根据以往的销售经验预测此种商品上市的初始最高需求H=100单位,制造商生产此种商品的成本c=10元/单位,出租商以批发价格w=12元/单位从制造商那里购得商品。同时根据以往销售经验,在引入销售努力时,所得到的逆需求曲线p(Q,e)中的常数a、b分别为a=20、b=5。此时得到的在独立和合作模式下的数据如表1。

在收益共享模式中,当批发价格w=(1-r)c时,可以获得和合作模式下一样的最优销售努力和订购量。此时由表1可知相对于独立模式下的最佳销售努力,收益共享模式下的最佳销售努力有所减少,但相对于对立模式下的最佳订购量却有所增加,此外出租价格p也有所减少,这有利于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在利润方面,由上述数据可以得出独立模式下出租商的利润πr1=295.14元,制造商的利润πs1=78元,供应链的总利润π1=373.14元。而收益共享模式下的总利润π3=π2=492.52元。可见供应链的总利润提高了492.52-373.14=119.38元,说明契约是可行的。

接下来就是确定收益返还率r了,由定理2可知r+=1-=0.4,r-==0.16。选择r=0.2,则此时出租商的利润πr3=394.02元,制造商的利润πs3=98.5元。可以看出供应量双方的利润相对于独立模式下都增加了,进一步说明了契约是有效的。

4结束语

本文将销售努力纳入到传统的单周期出租供应链模型中,发展了由最佳销售努力投入和最优订购量的决策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说明了合作模式下供应链的总利润要优于独立模式下只采用批发价格契约供应链的总利润,并考虑了用收益共享契约来协调此类问题,证实了收益共享契约对此类模型进行协调的可行性,从而使传统模型更加贴近实际,提高了模型的竞争性。

参考文献:

[1]CachonGp,Larivierema.SupplyChainCoordinationwithRevenueSharingContracts:StrengthsandLimitations[J].managementScience,2000,1(51):30-44.

[2]pasternackB.UsingRevenueSharingtoachieveChannelCoordinationforanewsboytypeinventorymodel[R].CSUFullerton,1999.210―223.

[3]JaavanderVeen*,VVenugopal.Usingrevenuesharingtocreatewin-wininthevideorentalsupplychain[J].JournaloftheoperationalResearchSociety,56(2005):757-762.

[4]SatyaveerS.Chauhan,Jean-marieproth*.analysisofasupplychainpartnershipwithrevenuesharing[J].productioneconomics,97(2005):44-51.

[5]Junyanwang*,RuiqingZhaoandwangshengtang.Supplychaincoordinationbyrevenue-sharingcontractwithfuzzydemand[J].Journalofintelligent&FuzzySystems,19(2008):40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