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包企业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34:25

分包企业管理制度篇1

全面实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消息,日前,人社部副部长邱小平就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要求在工程建设领域坚持先签劳动合同后进场施工,全面实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施工总承包企业要加强对分包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发放的监督管理,不得以包代管;推行银行工资制度,鼓励实行分包企业农民工工资委托施工总承包企业直接的办法。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就健全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邱小平表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事关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总体得到遏制,但目前仍未得到根治,特别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因素影响,一些地区还有所反弹,少数地区甚至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和极端事件。由此可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对于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原因,邱小平指出,从各地反映的情况来看,当前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仍主要发生在工程建设领域,同时,加工制造、采矿等各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逐步增多。

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建设领域市场秩序不规范。工程项目违法分包、层层转包、挂靠承包、垫资施工和拖欠工程款等问题仍大量存在,无用工主体资格的包工头带队伍参加施工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建设单位与农民工之间形成了很长的债务链,工资支付的责任主体难以落实。

二是建设领域用工管理和工资支付行为不规范。施工企业普遍采取平时只给农民工发基本生活费,工程竣工后或春节前结清工资等做法,将农民工工资与工程款捆绑在一起,一旦工程款不到位极易导致欠薪。同时,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流动性大,使农民工在追讨工资时往往缺乏证据。

三是当前一些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煤炭等行业的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逐步成为新的欠薪风险源。

四是保障工资支付的法律制度仍不健全。工资保证金等制度执行刚性不足,发挥作用不到位。企业拖欠工资的违法成本过低,最高罚款不超过2万元,与用人单位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拖欠工资数额相比,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

邱小平就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方面的做法介绍,一是探索实行工资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和建筑总承包企业负责解决分包企业欠薪责任制等制度、办法。

二是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监察执法,在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开展日常巡视检查的基础上,每年岁末年初,人社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加强对重点行业的排查和监控。同时,加大涉及农民工报酬争议的处理力度。

三是健全劳动保障行政监察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大对欠薪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四是加强综合治理,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对于《意见》针对拖欠工资问题突出的工程建设领域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邱小平称,意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既兼顾其他行业企业,又以治理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为重点,从用工管理、工资发放、资金拨付、保障制度、项目管理等环节予以规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一是针对用工管理和工资支付行为不规范问题,进一步明确要落实各类企业包括建设领域施工企业依法按月足额支付工资的主体责任,强调施工总承包企业对所承包工程项目的农民工工资支付负总责;要求在工程建设领域坚持先签劳动合同后进场施工,全面实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施工总承包企业要加强对分包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发放的监督管理,不得以包代管;推行银行工资制度,鼓励实行分包企业农民工工资委托施工总承包企业直接的办法。

二是针对一些企业工资支付主体责任难落实问题,要求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和保障制度。其中,针对现实中工程款与农民工工资往往捆绑在一起的问题,为保证工程款中的人工费不被挪作他用,在总结一些地方经验基础上,特别提出要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劳务费)专用账户管理制度,推动农民工工资与工程材料款等相分离,要求建设单位在拨付工程款时,按照合同约定的比例或施工总承包企业提供的数额,将工程款中的人工费用单独拨付到施工总承包企业在银行设立的农民工工资(劳务费)专用账户,确保专款专用;针对工程款拨付不到位等导致的欠薪问题,明确了建设单位或施工总承包企业的清偿责任。

三是针对企业拖欠工资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要求严厉查处拖欠工资行为,对恶意欠薪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要求完善企业守法诚信管理制度,建立拖欠工资企业黑名单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使失信企业在全国范围内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四是针对建设领域市场秩序不规范问题,提出加强建设资金监管、规范工程款支付和结算行为、改革工程建设领域用工方式等政策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拖欠工资问题。

广州建筑施工实名制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健全建筑从业人员信用体系,规范劳动用工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解决拖欠建筑工人工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中发〔20xx〕1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xx〕1号)、《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建市〔20xx〕138号)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建筑劳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建市〔20xx〕112号)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建筑施工实名制(以下简称实名制),是指建筑施工企业按照规定,将本市在建项目的建筑从业人员基本信息、作业工人考勤与工资支付信息和施工进度情况等信息登记建档,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并将以上信息报送行政监管部门接受监督管理的制度。

本办法所称建筑工程,是指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含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本办法所称建筑从业人员,是指建筑项目负责人、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

本办法所称施工企业,是指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建筑施工实名制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建筑施工实名制以建设项目为管理单位。施工总承包企业对实名制管理负总责;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对本企业施工范围的实名制管理负责。监理企业对实名制实施情况进行监理。

第五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规定。

市建设宣传教育和建筑业劳保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市建设宣教劳保中心)受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实施全市建筑工程实名制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区管建筑工程实名制监督管理工作。

市、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按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实名制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建立建筑施工实名制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推行实名制信息化管理方式。

第七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协助处理农民工欠薪事件中,应将实名制采集的用工信息作为重要依据。

第二章实名制信息内容和登记标准

第八条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内容包括建筑从业人员基本信息、作业工人考勤与工资支付信息、施工进度情况信息。

第九条建筑从业人员中的项目负责人包括项目经理(注册建造师)、技术负责人、安全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现场管理人员包括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造价员和材料员、劳务员。作业工人包括特种作业人员、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

建筑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项包括个人身份信息、从业资格、培训教育、劳动合同、作业人员工资帐号、项目岗位等。

第十条作业工人的考勤与工资支付信息。

工人考勤信息项包括工人姓名、身份证号、工作天数。

工资支付信息项包括工人姓名、身份证号、当月工资结算数、当月工资支付数。

第十一条施工进度情况信息。包括月度工程施工进度情况信息、与月度工程施工进度对应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等信息。

信息项包括当月工程施工进度情况,当月劳务作业人员工作时间、工作量和工资单价,使用材料(设备)的品牌、数量、规格和单价,使用机械的型号、数量和单价。

第十二条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应当分别编制建筑从业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进场计划,并纳入施工总承包企业建筑从业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进场计划,由施工总承包企业报监理企业审核和监理。

第十三条施工企业按本办法规定时间周期收集、汇总与建筑施工实名制有关的信息,做好信息基础工作。

第十四条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按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作业工人考勤与工资支付信息和施工进度信息分类编制本企业的月度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报表,报施工总承包企业汇总。施工总承包企业以月为周期汇总登记。

第十五条月度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报表应分别由施工企业填表人、审核人和项目经理签字,盖施工企业项目部印章后存档,纸质档案保存至工程竣工且工资全部结清后两年以上。

第十六条汇总的作业工人考勤与工资支付信息应按月在公示栏进行公示。相关施工企业负责处理公示期间出现的争议,争议事项处理情况应在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报表中备注。

第十七条施工总承包企业按照规定,按月向负责该工程监管工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管理机构报送实名制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实效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三章施工现场管理

第十八条建筑施工现场实行总承包管理制度。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当对依法分包的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实施统一管理,督促落实实名制管理。

建设单位直接发包的分包单位,应与施工总承包单位签订总分包管理协议,明确现场管理责任,并按照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要求开展实名制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十九条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当建立实名制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实名制信息采集、登记、报送、审核和档案管理的有关制度。

第二十条施工企业应当安排专职劳务员负责实名制管理工作,劳务员应经培训并熟练掌握实名制管理操作流程后上岗。

第二十一条施工现场实行封闭式管理,生活区与施工区应严格分开,进入施工区的通道应设置门禁和考勤设备。

第二十二条施工现场生活区应当设置信息公示栏,每月10日前将上月作业工人考勤与工资结算和支付信息在在信息公示栏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天。

第二十三条监理企业应当对施工企业落实建筑施工实名制情况进行监理。对施工单位未按本规定落实建筑施工实名制管理工作的,应发出书面《监理通知单》,要求其限期整改。施工企业逾期未整改的,监理企业应向负责该工程监管工作的建设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管理机构报告。

第四章信息化管理

第二十四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全市统一的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

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时为建设项目施工总承包企业分配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的账号。

本办法实施前已开工的建设项目,施工总承包企业向负责工程监管工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开通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账号,并按本办法规定录入建筑施工实名制相关信息。

第二十五条施工总承包企业开通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账号后,应在建筑从业人员进场施工前录入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并进行动态维护。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定期上传实名制的其它有关信息。

第二十六条鼓励施工总承包企业使用以智能卡以及指纹或虹膜等为信息介质的考勤系统进行实名制管理,自动建立工人考勤数据库。

本办法实施前已开工的建设项目应当在开通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后及时补录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将施工和监理企业关于实名制的实施情况纳入企业综合诚信评价体系,按施工现场管理的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施工总承包企业负责按照企业综合诚信评价规则,对项目所属的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实施实名制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十八条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委托的管理机构对本办法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将检查结果在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于未按要求落实实名制的施工企业进行通报批评,并予以不良行为记录。

第二十九条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管理机构应当公布投诉举报电话,接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违反实名制相关行为的投诉、举报,并依法调查处理。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条施工、监理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企业综合诚信评价制度进行扣分。

(一)施工企业未按规定报送实名制信息的;

(二)施工企业报送虚假数据的;

(三)施工企业未建立实名制信息登记档案或档案不符合规定标准的;

(四)监理企业未履行对施工企业执行实名制情况进行监理的;

(五)施工企业未按规定执行实名制,监理企业未要求整改,或施工企业逾期仍未整改,监理企业未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

第三十一条施工企业发生因拖欠工人工资或工程款引发群体事件,且未按规定建立建筑施工实名制信息登记档案或档案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按相关规定纳入企业黑名单管理。

分包企业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施工企业;分包管理;重点

一、施工企业要重视分包管理

随着施工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投标,使得工程项目不断的增加,根据施工企业目前现有的技术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并不能满足施工项目的需要。如果随着工程量的增加临时进行招聘,还要对招聘人员进行培训,招聘人员的薪酬待遇也要大大的提高,大大减少施工企业的流动资金,另外,新培训的员工并不能立即适应现在国有企业现有到流程制度,也不一定能和经验丰富的分包工人相比。特别是现在的国有施工企业正是转型阶段,资金严重不足,致使施工设备落后、无自有到周转工具,不能满足工程施工。在租用设备和周转工具时,还有可能产生短期内租不到设备和周转工具耽误工期的现象和租金过高增加企业的资金投入的现象。因此,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施工企业采取了把工程分包出去的措施,以便减少施工企业的资金投入、使工程按时完成并保证工程质量。

同时分包工程结束后,相关项目管理人员要对分包队伍的施工能力、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和信誉等情况做出真实的评价,使总包企业了解分包商的基本资料,以便壮大施工企业的资源库。

二、建立完善的分包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分包管理工作要想有效的开展下去,就要建立健全的分包管理制度。首先,施工企业应该建立工程分包管理机构,给其相关的权利,明确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通常施工企业工程分包管理机构要由项目经理、工程技术部门、商务部门、财务等部门等负责人组成。其中项目经理的责任是对分包工程全方位的跟进、管理以及监督;工程技术部门负责人对公司分包工作进行日常管理,其他部门责任人负责对分包工作的配合与协调。

其次,要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分包工程范围,同时还要明确分包审批所有的相关程序,减少因为分包而违反法律,提高施工企业分包管理控制能力。具体分包过程及要点体现在:(一)施工企业在投标过程中应该同时制定分包计划,使分包计划和项目计划同时进行,在施工企业中标之后,在对分包计划进行细化,使分包工作与项目工作内容相同。(二)确定分包合同的范围。分包合同包括分包商工作内容、工程质量标准、对分包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及规范、工程材料的规格、开工竣工的时间、工程进度的安排、所需要使用的设备、施工管理人员以及分包商的责任和义务等因素。施工企业一定要注意在合同中细致、准备的把这些内容描述出来,以防止出现经济损失。(三)在把工程分包出去的时候,要注意分包商的资质、分包商所有的设备与施工人员的技术、分包商的以往业绩、资金实力、管理体系以及信誉度等,便于选择正确的分包商。(四)签订分包合同是时候,应该由项目管理机构共同出面商谈以及监督,防止有人违法分包,使施工企业利益受到损害。一般对分包商的责任与义务、钱款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进行一一规定。最后合同签订,形成具有法律效率的书面合同,减少施工企业的风险。

三、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施工企业,不但要有完善的分包管理制度还要有健全的监督机制,使分包管理工作有效的进行。施工企业首先应该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让审计人员全程对分包工程进行跟踪审计,便于及时发现工程分包招标、合同管理、施工期间以及资金结算等各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防止分包管理人员不按照分包管理制度体系办事,尤其是施工人员安全方面,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多数都与分包相关,而安全管理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因此,在施工现场一定要配备有相关资质的安全员进行检查和监督。监督部门要定期对施工现象进行检查,减少施工企业分包管理的漏洞,促进施工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真真正正的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四、提高施工企业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施工企业的支付管理

为了保障分包工程的质量与工程进度,施工企业在分包合同中要谨慎的决定给分包商付款的比例、方式、时间。同时还要要求分包商就缴纳一定的保证金,为施工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在施工期间,分包商要及时上报领料时间费用等工作内容,尤其是施工时需要的辅料、水电用款,防止施工企业过多的付给分包商工程款。施工企业内部要完善项目支付流程,防止分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债务遗留的现象产生,同时分期支付工程款可以促进工程的进度。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施工企业的分包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改变施工企业自身的分包管理观念,重视分包管理。其次要完善施工企业分包管理的制度体系,使分包管理有的放矢。再次要健全监管机制,使分包管理工作加以落实。从多方面加强分包管理工作,为施工企业减少经济损失,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扩大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光,陈霞,李贲,周玉刚.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及相关对策[J].科技信息,2009,(07)

[2]许卫兰.对当前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J].大众科技,2005,(11)

分包企业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分包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并不陌生,而分包管理却还存在很多问题。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而分包管理也成为了一种管理趋势,同时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国的法律对分包管理有一定的规范,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不够完善,这对建筑施工工程质量影响很大。那么,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要如何来做好分包管理,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分包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分包商是施工总承包工程的参与者之一,是一种分散决策的经济实体,起目标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总承包企业和分包商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做出违背市场交易原则的事情。当下,我国分包商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中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分包管理体系不完善。一些分包商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或者管理体系运行漏洞较大,没有重视或者建立企业管理文化,服务宗旨不明确。

二是一些分包商的施工现场管理员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较低,无法达到施工总成本企业的管理要求。一些分包商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施工管理,没有完全考虑到和总承包企业之间的管理衔接,这样一来就造成工程项目没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三是一些分包商对待工程质量缺乏工期意识,在工程施工中不能做到自我有效管理,这很容易造成总承包企业大量投入的各方面资源都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资源浪费使得总承包企业要花很多精力来管理分包商。

二、如何做好建筑施工总企业分包管理

施工总承包企业要想做好分包管理,就必须充分发挥分包方在施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完善经营管理思路,让分包方的管理更加适应总承包企业的工程施工要求。

1.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施工总承包企业要想做好分包管理,那么就需要稳定好分包方队伍,密切双方的合作关系,从长远着手,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方法,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之能够长期和总承包企业友好合作。只有通过长期的合作和磨合,总承包企业的施工管理理念才能被分包商熟悉、接受。总承包企业必须要对分包合作者有清楚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施工中选择合适的分包商,才能做好分包管理。另外,对于有战略合作关系的分包商,总承包企业必须通过严格而可惜的考评机制来选择优秀的分包商,要了解分包商的企业特点、队伍状况、业务方向、企业股权情况等等,然后寻找合适的分包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巩固双方和合作基础。

对待有战略合作关系的分包商,总承包企业应该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分包商的管理水平、施工质量等方面必须有明确的限制以及要求,要让分包商有患难与共的合作意识。总承包企业对待不同的分包商,要有不同的政策,给予优秀的分包商比一般分包商更好的待遇,在价格、款项、任务等方面给优秀的分包商一些政策优惠,让他们能够共享合作成果。最后,总承包企业要对分包商进行动态的管理,让资源流动起来,严格清理不符合要求的分包商。

2.加强分包监督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的监督管理十分重要,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每个企业都无法做好工程施工管理。施工总承包企业需要对分包商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第一,从监督方式上来看,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机制来选择合适的分包商,而对分包商的合同签订、款项支付、考核评价等方面需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监督。第二,从监督执行措施上来看,总承包企业必须要广泛的监督和检查分包商在工程分包过程中的各方面检查工作,使之能够严格按照总承包企业的要求进行施工。第三,从监督信息渠道来看,总成败企业要认真核查收集来的关于分包商的违规信息,根据内部管理系统和相关人员的调查来进行核对,切实执行相关的监督管理规定。

对于存在不法违规的分包商,总承包企业要坚决治理。总承包企业应该和分包商一起实现合作双赢、共同发展,双方都要有一定的服务理念。总承包企业要将分包商的发展也规划到企业的发展计划中去,而且要坚决打击不讲诚信、违法乱纪的分包商。在和分包商合作共赢的过程中,也要防范分包商的不良行为,维护企业的市场秩序和安全施工环境。对于违法违规的分包商,总承包企业坚决不与之合作,而对于分包资质存在问题、能力不高、没有信誉的分包商,总承包企业及时解除合作关系或者禁止和这样的分包商合作,这样是为了防止出现对总承包企业不利的损失。对待那些故意破坏工程施工的分包商,总承包企业应该请求政府相关部门介入,并追求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还要通过法律手段举报不按合同规定施工的分包商,通过或者仲裁来减少企业的损失。

3.通过培训提高分包商的施工质量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少企业都很重视职工的能力培训,通过有效的培训能够让员工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得到很大提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而对于施工总承包企业来说,就需要加强分包商的整体素质的提升管理,这对总承包企业的工程施工具有巨大的影响。总承包企业要积极培训分包商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让他们在培训中了解总承包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分包管理制度(措施),并为分包商培训特殊工种,解决施工需要。而培训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集中培训、项目现场培训、委外培训等等,培训的重点内容是分包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并通过互利双赢的理念来提高分包商的能力水平,使之符合总承包企业的管理需要。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施工总承包企业要想在当前的建筑行业的竞争发展中生存下去,要想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就需要做好分包管理。施工总承包企业必须科学的制定分包管理策略,充分发挥出分包方的作用,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但是,分包管理又是施工总承包企业的一种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任务,解决分包管理问题也不是短期就能够实现的,企业必须不断的经营发展中进行科学的探索,总结正确的经验,制定合理的对策,才能够实现总承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分包企业管理制度篇4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容量巨大,劳务工人为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数已经达到5003万人,其中建筑劳务工人4000余万人,成为我国建筑业产业大军中的重要力量。为了规范劳务市场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建立预防施工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劳务分包已经成为施工企业劳务用工组织的一个重要渠道。

劳务分包的概念

所谓劳务分包,又称劳务作业分包,是指施工总承包企业或专业承包企业(以下简称劳务作业发包人)将其承包工程中的劳务作业发包给劳务承包企业(以下简称劳务作业承包人)完成的活动。

劳务分包的组织形式

自带劳务。自带劳务承包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施工企业组建内部作业队,内部员工担任队长,作业人员由正式员工和社会招募劳务人员组成。所招劳务人员需经过岗前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补充到相应专业施工班组,与施工单位签订以完成一定工作内容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与施工企业正式建立合同制劳动关系,归属作业队管理。劳动报酬则依据劳动合同,由施工单位统一办理实名制工资卡,根据考勤及考核结果由作业队造表发放。这种形式既可以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同时也可以有效保护农民工权益。另一种是组建企业全资或控股的劳务公司,通过社会招募,充分利用企业技术和管理优势,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劳动工人队伍,独立承接劳务作业任务。该部分人员由劳务公司组织培训合格后,由劳务公司负责进行岗前培训、劳动合同签订等工作,并在企业内部进行统一有效的组织和调配。这种方式不仅利于企业合理调配劳动资源,降低劳务交易成本,同时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保障。

零散劳务。零散的劳务分包,是指工程施工劳务发包企业针对某一具体的工程施工内容而临时雇用的劳务工人,也称为临时工。在这种劳务分包模式中,承包人通常是氖履骋惶囟ǖ摹⒌ヒ还こ痰睦臀褡饕担赚取的仅为劳务工费。因其在提供劳务期间属于临时用工性质,也就无法对施工期间发生的意外人身伤害事故承担主要责任以及对工程质量承担终身责任,仅对发包人承担“合格”的质量责任。

成建制劳务。成建制劳务分包,指以企业的形态从施工总承包企业或专业承包企业处分项、分部或单位工程地承包劳务作业。该形式所体现的优势在于对建筑劳务的管理体现社会化、市场化,对施工操作所造成的工程质量等问题的责任容易确定。

劳务分包管理的优势

劳务分包管理模式是工程建设项目规范化管理发展的必须趋势。劳务分包管理模式在企业经营上规避了法律的风险,避免了无资质劳务企业或“包工头”带队伍承包,从而造成的施工企业对工程整体管控力较弱,难以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的有效控制。

劳务分包管理模式是企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劳务分包管理模式下,工程施工所需材料、设备主要由施工企业自行采购或租赁,企业可以根据内部相关规定有效控制材料价格、质量,进一步可以有效地实行总量控制,防止偷工减料,避免质量、安全隐患,从而更好地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同时,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劳务分包管理模式能全额获取主材和设备采购的增值税发票,通过进项税的抵扣从而大幅降低税负。

劳务分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施工领域零散劳务多为农民工,其基本特点为学历低、技术差,大多数人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往往只能从传统的“传帮带”获得专业技能,在施工过程中企业制定的技术方案和措施得不到很好地贯彻,技术装备水平不能得到提高。

对成建制劳务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管理方式粗放,对劳务分包队伍很难进行有效控制,在施工中重用轻管,不够重视过程管理,工程安全、质量、进度得不到保障。

在实际施工中,由于施工员安排工作的不合理,容易出现作业面不科学,增加进场后重新分配作业面的协调难度,导致施工队伍之间的衔接脱节或者相互推诿,增加了施工协调难度。

另外,在施工中因过分依赖外部劳务队伍而容易导致受制于人。

应对劳务分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通过招募社会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内部专业技能培训及考核,组建内部专业工班,加强自带劳务管理,从而尽量减少零散劳务的使用。

完善企业内部劳务用工风险防范机制。严格实施项目准入制度,提高分包单位进入项目的门槛。准入后从工程施工安全、质量、进度、工人工资支付等方面对分包单位进行全面考核,并严格执行奖惩制度。项目结束后,以综合评分的方法对分包单位作总体考核评价,以考核为结果依据建立合格分包单位资源库,以便与专业实力强、管理水平高、信誉良好的分包单位长期合作。考核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

提高项目基层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施工过程控制。项目部要配备合格的施工员,根据工程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合理调配生产要素,严密组织工程施工,以提高项目整体管理水平与协调难度。

分包企业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施工企业;劳务分包;管理困境;对策

abstract:theconstructionenterpriseinthesubcontractormanagementprocessinthelinkhasverymanyproblems,thereisriskmanagement.inthispapertheauthorcombinedconstructionenterprisesubcontractortheactualprocessofmanagement,enterprisemanagementbythesubcontractortheinternalandexternalfactorstothecausesofproblems,thispaperputsforwardthesubcontractorperfectenterpriseriskcontrolmechanism,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process,strengtheningthesupervisionofthesubcontractorteamconstructiontargetedmeasures.

Keywords:constructionenterprise;thesubcontractor;managementproblem;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施工企业劳务分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劳务分包队伍选择环节

1.1.1分包队伍选择不规范

对于劳务分包队伍的选择,很多施工企业的处理比较随意。没有明确的选择标准,缺乏对分包队伍招标制度的执行力度,使用的劳务分包队伍社会背景复杂,统一调度难,管理阻力大,项目管理被动。

1.1.2缺乏完善的分包合同管理

劳务分包的合同管理非常重要,但现实中许多施工企业对其却缺乏足够重视,往往只与劳务分包队伍达成口头协议或简单的书面协议,没有严格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形成管理漏洞,弱化约束效果。一些劳务分包队伍利用合同管理的盲点,在工程结算时重复结算、过量结算,使施工企业损失严重却无法维权。

1.1.3甲指分包现象普遍

所谓甲指分包,就是开发商将工程总包给施工企业后,又通过附带劳务分包合同,自行指定劳务分包队伍。甲指分包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最大弊端在于工程结算权在开发商手中,难以对分包队伍进行有效控制,施工协调难度大、进度慢,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1.2施工过程控制环节

1.2.1对劳务分包再分包缺乏有效控制

虽然目前劳务二次分包为法律所不允许,但现实中劳务分包再分包现象仍然突出。通常施工企业首次选择的分包队伍实力较有保证,可以帮助防范企业风险。而很多再分包队伍就只有施工工人,缺乏资质和技术力量支持,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再分包也造成施工企业和施工一线之间的管理跨度增大,增加管理层级,延缓指令传递,降低执行力,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风险。

1.2.2劳务分包队伍作业面缺乏科学分配

劳务分包队伍普遍倾向于选择体量较大、易于操作的作业面。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劳务分包队伍不服从施工企业统一部署,抢先占据有利作业面,只干大活,细部与高难度部位处理不及时,增加了工程质量和进度控制的难度。

1.2.3对劳务分包施工缺乏过程控制

施工企业在劳务分包进场后,管理粗放,缺乏过程控制,施工日志缺乏,技术交底流于形式,导致劳务分包大材小用,小材不用,材料浪费严重,经常会造成工程隐蔽部位的质量缺陷,也对后期结算不利。

2劳务分包管理中所存在问题的原因

劳务分包管理出现如上问题,既有企业内部招标、技术、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也有外在市场环境、开发商及政府政策的原因。

2.1施工企业内部因素

2.1.1缺乏规范的招标工作意识

科学完善的招标流程,包括标段安排、标的设定等,有助于科学判定作业量,分配作业面。但在引进劳务分包队伍的过程中,很多施工企业或者项目部对招标工作的规范操作重视度不够,甚至缺失招标流程,不仅使劳务队伍素质得不到保证,还会造成作业面初次分配不科学,增加进场后重新分配作业面的协调难度,导致施工队伍之间的衔接脱节或者扯皮推诿。招标工作不规范还会给合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形成法律漏洞,容易滋生腐败,使劳务分包再分包现象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增加施工企业的管理风险。

2.1.2企业自身技术管理不完善

随着建筑市场的飞速发展,很多施工企业面临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企业承揽的工程量增长迅速,但技术人才并没有随之增加。很多年轻的技术人员心态浮躁、经验不足,甚至缺乏对工作职责的责任感。技术人员监督不到位,会助长工人的惰性;技术人员指导不科学、出现错误指导,则会降低工人的认同感,增加劳务分包队伍控制协调难度。此外,作为劳务分包管理执行的主体,技术人员每天同工地打交道,也会产生懈怠情绪。一旦丧失技术管理的动力和激情,劳务队伍的管理就更难以按既定计划推进。

2.2施工企业外部因素

2.2.1施工劳务供应市场的先天制约

一是劳务队伍素质偏低。施工项目出现工程质量差、工期滞后等现象,与劳务队伍自身素质偏低有着直接联系。低学历化日趋突出,近10年来,施工领域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在57%~58%之间。这些都影响到劳务队伍素质的提高。

二是劳务市场供给趋紧。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民工荒”,反映出劳务市场已经呈现供不应求的变化。表现在施工领域,首先是农民工绝对数量的短缺。随着市场经济意识的增强,农民工提供的劳动作为商品,也会进行价格选择。在劳动强度、待遇、工作环境、住宿条件等因素上,相对于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建筑业并无明显优势。其次,由于进入人员的绝对数量减少,目前的劳务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技术和经验的传递出现断层,也造成建筑业农民工相对数量的不足。同时,开发商为提前回笼资金,对工期的要求都比较紧,必然要求施工企业加大劳务投入,增加了劳动力的有效需求。这种劳务供给的趋紧,在短时间不会得到明显改善,建筑劳务的供需失衡将会进一步加剧,“民工荒”现象将会更加突出。

2.2.2甲指分包增加劳务管理难度

作为项目的管理者,施工企业必须拥有统一指挥权、控制权,才能有效地调配各种资源,按照效率和效益的原则完成施工任务。但现实中,开发商为了降低成本或者获得额外收益,常会指定部分工程的劳务分包,形成甲指分包,控制了该部分工程款的决定权。施工企业对甲指分包工期、工序、工种方面的管理措施,不得不通过开发商中转,增加了管理层级。管理指令经过开发商的过滤后再传递到劳务队伍,管理时效和指令执行效力大打折扣。

分包企业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9.2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1-00105-0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历史较短,发展相对不平衡,管理经验不足,特别是在人事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近年来,在市场运作中,为了突破人力资源管理瓶颈,许多中小企业开始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并进行了一定的实践与理论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作用,降低风险,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成为理论研究和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现状及主要模式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企业根据需要将原来自身承担的人力资源管理部分内容或全部职能外包出去,交由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外包服务商)进行管理,以实现用工成本的降低和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通过与企业签订服务合约,提供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通常包括企业员工的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和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规划和制度创新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如雨后春笋。中小企业主要是由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国有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组成。据统计,中小企业占全国工商注册企业99%的高比重,解决了我国城镇总就业量的75%以上人口的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这些中小企业历史发展较短,管理经验少,受规模、成本、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员工的福利待遇和培训等不能及时到位,更没有长远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化,所以很难招聘到高素质员工,同时也导致企业关键性岗位和高技术人才流失严重。随着国外企业的不断涌入,国内同行的激烈竞争,面对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要求,企业领导者往往力不从心,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亟需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一种新兴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企业雇用员工的成本较高,而外包服务商通过规模化服务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能以比较合理的价格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很多企业都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而在我国,外包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同时由于整个商业环境的诚信体系比较脆弱,许多中小企业在观念上很难接受外包。我国目前仅有25%的企业实行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与企业员工总数的人数比例通常是1:100,而我国目前这个比例相对较低,仅为1:30左右。外商投资、中外合资的中小企业是目前使用人力资源外包最多的企业类型,几乎所有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的中小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企业越来越多。但总体而言,我国特别是内地的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普及率不高,外包业务也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的水平。

美国现代著名管理大师p·杜拉克曾经指出,在未来10年至15年内,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的机会、活动和业务也应该采取外包形式。杜拉克的这段话,向我们深刻的揭示了一个道理,即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社会高速运行、专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种管理方式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应成为企业留住优秀人才、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效率的最佳选择。因此,采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是企业提高专业技术、回避风险的需要,是市场竞争和企业战略管理的客观要求。据调查,[1]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联合管理外包模式。这类模式也就是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和外包服务商共同管理企业人力资源。原则上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企业内部管理为主,由专业的外包服务商派人进驻企业或聘请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顾问来企业指导、调查、会诊。主要是帮助企业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人事管理制度,使企业内部真正建立起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和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这种联合管理的模式对较小企业比较适用,而且操作灵活,费用较低。

二是企业横向一体化外包模式。这类模式就是把更多内容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整体转包给外包服务商进行管理。在实践中,企业并不是全部把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外包出去,而是有选择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外包工作,并把外包职能划分为各个具体的模式。例如人员聘用职能外包模式、企业员工培训职能外包模式、薪资发放职能外包模式、福利管理职能外包模式、绩效考核职能外包模式、制度方案设计与创新职能外包模式、人才发展规划职能外包模式等等。双方通过外包项目来进行操作。这类模式适合经济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这类横向一体化模式服务内容宽泛,使企业省心、省事、省力,效益明显。特别在我国的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普遍受欢迎。缺点是管理成本较高。

三是员工业务培训外包模式。这类模式就是把中小企业员工的各种培训任务外包出去。利用外包服务商的优秀教师、行业信息、专业培训技巧,提供广泛的交流和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有的企业还通过专业的外包培训学院,采取“订单式”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员工培训实用技术和理论,使员工在短期内尽快掌握操作技术。这类模式虽然比较单一,但又是通过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完成培训任务,周期短,效果明显。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同行业培训基地不断建立。例如各大中城市都建立了部级软件行业的培训基地,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作为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新兴产业,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2]

1.企业领导层对外包服务商的选择性风险。首先,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受规模、成本、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问题。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能力、适应外包市场变化的能力、谈判能力、管理能力、监控能力等等都显得很欠缺。其次,外包企业领导层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知识尚缺乏了解,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加之,对外包服务商的前期考察工作不到位,沟通交流不充分,因此,没有真正了解到外包服务商的经营发展状况、社会声誉与诚信、资金运作等,在外包前就很难筛选与判断。企业也无法考证是否外包有所值。遇上了优秀的外包服务商,就会有助于企业发展;遇上了缺乏诚信、综合实力较差的服务商,企业就会由此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导致外包失败。

2.企业在外包项目和内容上遇到的操作性风险。首先,在外包合同的签订上,可能会凸显操作上的风险。由于企业外包经验缺乏,加之前期工作不够细致,在合同文本中,对有的外包项目和内容事先考虑不周,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和约束,使对方钻了空子,造成合作搁浅。其次,在操作过程中,企业在生产组织和经营安全上可能遇到不可预见的风险。由于实行了人力资源外包,企业的相关资料,如管理文件、营销策略、发展战略等都不可避免地要告诉外包服务商。这些信息对服务商的公开有时会引发企业核心机密的外泄,造成企业的运转处于被动状态。

3.企业与外包商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潜在性风险。合同签订后,企业与外包商的合作行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外包企业与外包服务商是两个不同的法人实体,二者的合作以合同为基础,同时存在着服务和竞争的关系。在合作过程中,二者之间难免会由于利益的分配及风险的分担而产生一定的冲突和纠纷。这里所说的潜在性风险是指两个方面的现象有可能发生。一方面,企业与外包服务商在合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冲突现象。首先,各自的企业理念、用人观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文化差异等,使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交流与沟通上的障碍和冲突。这些都会影响企业对外包服务商的接受程度和方案的落实。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对企业员工来说是一个变革,原来的一套人事管理会相应改变,员工会产生各种顾虑和猜疑,这些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外包服务商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不能与企业的其他工作内容融为一体,则会造成效率下降,形成“水土不服”,引发员工不满。随着外包的进一步深入,这种现象可能会逐渐转化为难以调和的矛盾。另一方面,企业与外包服务商在合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失控现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并不是把企业的管理权彻底交给了外包服务商,只是把有关具体的管理项目交给外包服务商去运作。这就需要双方通过密切的合作来实现共同约定的目标。据调查,在外包的实践中,短期内的合作双方关系相对较好,外包服务商既能按企业的要求如约完成工作任务,又能做到及时沟通和交流。但是,有少数外包企业合同签订后,认为剩下的职能就是外包服务商的事,平时不管不问,丧失了对外包管理职能的控制。有少数的外包服务商,一旦试运行期限已过,工作便不沟通不交流,工作质量越来越差,管理成本就会不断上升,这种风险必然会在绩效和成本中显现。有少数的外包企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及时给外包服务商提供有关资料,不能正常拨付服务费,挫伤了服务商的工作积极性。他们其中一旦有一方“翻脸不认人”,二者将无法继续合作,给双方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麻烦。

4.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缺陷和不足所带来的制度性风险。一方面,法律和政策制度上的缺乏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最大的风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一种新兴产业。目前而言,我国法律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规范和约束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特别是当企业与外包服务商发生合同纠纷时谁来仲裁?如何做到能进能出,例如企业机会丧失的问题、可控性的问题、退出外包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有待法律法规的解决。另一方面,对外包服务商的监管不到位也是造成市场不够规范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合理的统一的外包服务收费标准。甚至在一个地区,参照的价目价格都不一样,外包服务商是否诚信、是否规范经营、是否专业等问题令人担忧;加之一些非法机构违章经营,导致外包服务商市场不规范,甚至混乱,潜在的风险很大,

三、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的风险防范

为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可能的风险,笔者认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3]

1.谨慎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外包模式和服务商。外包服务模式和外包服务商的选择是外包实施的关键环节,对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与外包服务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委托关系,而是战略伙伴的关系。因此,企业要从宏观层面分析自身特点,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业务特点与预定目标设定选择标准,慎重选择外包模式和外包服务商。

首先,企业在选择外包服务模式时应遵循四条原则:一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则;二是获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专家服务的原则;三是降低成本的原则;四是降低风险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原则。其次,选择外包服务商要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充分考虑企业的规模、企业的文化、企业发展前景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认真评估鉴别,谨慎选择,把好入口关。应该坚持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不能盲目地追求大品牌。除了价格费用外,应从外包服务商的实力、客户整体、专业指导、客户口碑等综合考虑。再次,需要对外包服务商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在考察外包服务商之前,外包企业可以向做过类似外包业务的单位进行咨询和请教,学习这方面的经验。考察时企业应与外包服务商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考察外包服务商是否有服务承诺,是否有软硬件建设的设想,是否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是否能够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同时,还应该考虑是与一家外包商合作还是与多家公司进行分别合作。

2.提高外包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力度。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的风险管理,主要目的是尽最大可能使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外包获得效益,及时地处置和控制风险,减少和避免损失。[4]

首先,通过与外包服务商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外包合同,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要认识到,外包不是万能的,百分之百的外包是万万不能的。在外包决策前,应从企业的全局和实际出发,精心策划、合理确定外包内容和项目,必须认真区分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对于企业的核心业务,尤其应该持谨慎态度。对于一些涉及机密及敏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适度对外承包。应该明确承包商和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以及服务范围、违约罚则等。为了防止外包服务商窃取企业的重要信息,可在合同条款中注明有关惩罚措施。其次,外包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防范机制。通过风险评估和预警,及时分析和预测外包中潜在的风险。实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制定好外包的分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及时掌握各阶段工作内容及进度,定期检查工作效率,进行严格的量化考核,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出现问题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防止问题堆积。再次,外包企业要紧紧抓住管理的主动权。合同签订后,外包企业需要制定与外包相关的规章制度,起到间接监管与激励外包服务商的积极作用。既要防止合作过程中产生矛盾和冲突,又要预防合作过程中失控现象的发生。注重企业内部冲突的协调,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与外包服务商密切合作,互相尊重,努力建立双方互利互惠的良好关系,保持畅通有效的沟通渠道,积极营造改革创新的环境,促进外包服务的实施;要对管理流程进行组合优化,为外包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3.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外包市场。对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后成效如何,双方发生纠纷后由哪些部门来出面解决,这些都成为企业考虑最多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要当好“裁判员”,应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为这一行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一是要加强立法,尽快建立有针对性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这就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地总结和提炼,进而将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二是要积极鼓励、支持、提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协会在外包商与企业协调中发挥作用;三是在市场规范方面,政府应该努力引领与规范行业规则,并监督执法,用统一的标准和收费价格,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提供商的资格认定;四是政府部门应该发挥其普遍的约束力和权威性,营造一种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对外包市场进行严格管理。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的自身队伍建设。企业要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支持,只有拥有了高素质、掌握高科技的人力资源,企业才能如鱼得水,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要取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为企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守纪律、信誉度好的人力资源。只有这样,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企业才能发展,才能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5]当然,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也应该采取强有力措施。一方面,要加强我国人力资源外包网站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多信息选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外包服务商队伍,为他们制定有关优惠政策,让他们及早进入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同时,政府还要通过岗位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人才培训激励机制和外包服务机构信誉等级评定制度,促进企业和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的双赢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成义.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问题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4).

[2]何薇.浅谈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J].致富时

代,2011,(1).

[3]曾自卫.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现状与对策

研究[J].中国经贸,2010,(8).

[4]邢妍,王薇.浅谈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J].

企业家天地,2010,(2).

分包企业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施工;总承包;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tu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7-0075-02

1施工总承包企业安全形势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筑业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建筑企业的先进施工管理方法,例如施工总承包制、招投标制、项目经理责任制等,改进施工管理手段,为建筑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过,当前我国施工总承包企业在项目承包和施工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2施工总承包企业安全管理问题探讨

(1)施工总承包企业在中标后与业主签订合同,虽然要全权负责工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很多的矛盾,总是有些关系无法理顺,导致总承包企业没有充分发挥工程管理的实际作用。

(2)有些业主将主体工程分包给几个承包企业,而有的承包企业没有相应的承包资质,这种违规的工程发包被挂名承包出去。

(3)一些业主在发包项目工程时,让总承包企业全权负责管理,但是却没有付给总承包企业管理费用,专业的承包企业没有付配合费。

(4)专业的承包企业出现了质量安全问题,虽然总承包企业负有一定的责任,可是专业承包企业没有服从管理,在工程中违规操作,而总承包企业只能将问题反映给监理单位和业主,从而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矛盾,使双方关系恶化,对于安全问题相互推卸责任,最终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5)一项工程从施工到完工,其过程是复杂的。这就需要专业承包企业和施工总承包企业相互配合。从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角度来看,它需要组织协调好专业承包企业的工程进度,使其不被影响,而施工总承包企业没有得到业主的管理授权,从而导致专业承包企业没有完全听从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调动,各自为政的做法影响了工程的进度。

(6)计划经济时期,业主需要组建工程班子来进行施工指挥,而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我们借鉴和学习了国际先进经验,工程施工都实行建设监理制,减轻了业务单位的负担。但是,当前还是有一些业主的观念没有彻底转变过来,一些业主组织人员发包工程项目,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施工总承包企业的管理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是一种浪费资源的做法,还增加了工程的成本,扰乱了工程施工进度,因此需要我们认真进行反思,并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3如何做好施工总承包企业安全管理工作

总承包企业要根据现场施工的安全标准,认真组织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安全管理目标和措施。

3.1做好安全管理组织策划

一是要安全管理机构要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件》的规定来设置。具体来说,安全施工的第一责任人是总承包项目的第一负责人,其工作内容是负责研究和决定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安全管理机构的成员包括设计、勘察等一系列环节的相关主管领导,对于安全管理责任要认真落实,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必须高效、干练,相关成员需要有国家承认的安全生产培训资格证,当然还要有丰富的施工经验。

二是要有风险意识。识别和控制危险源,是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一种预防手段,在施工前科学控制风险,可以将事故发生概率尽量降低。所以,施工总承包企业的hse经理需要识别和评价分包企业的危险源,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比如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或者危险。

三是要完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由于施工过程中项目的安全风险时刻存在,所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十分重要。即在施工中实行安全管理责任制,对于承包方、施工方、项目组等要明确安全责任,制定和完善施工审查制度、安全技术标准、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施工管理等安全制度。

3.2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教育及安全培训

对于现场施工人员来说,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让施工人员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识,从而减少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发生,使因人为失误而造成的安全事故最大程度得到控制。安全教育、培训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来实施。一般来说,项目经理和专职安全员等需要对现场施

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包括工程的现场情况、安全隐患,项目安全管理方针政策,施工必知的安全知识,施工设备的安全操作和劳动保护意识。对于临时施工人员,需要就工程基本情况、现场环境、施工特点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教育和培训。而对于特种作业人员(电工、机械操作工、焊工等)来说,不但要让他们熟悉一般的安全教育知识,还必须根据国家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管理规定,进行相关培训和考核,只有具备相关资格证书才能进入岗位。

3.3加强安全监查力度

施工总承包企业在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监查过程中,应该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来执行,对于特种施工项目必须要有特种专业的要求。安全管理中的安全生产检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防范和消除安全隐患,改善施工人员的劳动环境。通过安全监查,能够发现并消除施工中的危险源,从而保证工程的安全施工。另外,在安全监查中,监查人员自身必须要有相当丰富的业务经验,精通安全法律法规与安全监查标准,在监查过程中必须要有严格而准确的尺度,对于工程中存在问题的地方,要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从而能够让施工管理者认真消除安全隐患。如果工程施工中存在管理混乱、违法违规生产与操作等问题,要根据规定给予严厉处罚。

4结语

总而言之,施工总承包企业的项目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必须顾全大局,所有参与施工和管理的人员都必须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管理者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管理办法,从整体上将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完善施工总承包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做好总承包企业的安全管理监督工作,不能有半点疏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主要参考文献

[1]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审委员会.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分包企业管理制度篇8

1重要性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在兼顾全局的基础上,要分清重要事项和重大风险业务单元,制定出更严格的措施,加强控制管理。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工程质量和人身安全事故是企业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风险业务单元,对于这类事项要实行集体决策和联签制度。

2制衡性原则

房地产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与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要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制衡。比如工程施工部和工程质量部要分别设置两个科室,由不同的两位副总分别管理;材料的采购与验收部门要分开设置等,也就是说完成某项工作要由互不隶属的两个以上部门来完成,以便形成互相监督、相互制衡。

3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要讲究实施成本与效益,忽略成本的控制是无意义的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必须全面考虑投入与产出效益之比,有些控制工作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但能够防范风险的发生,这种控制对企业来说仍然是必须的。

二加强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策略

1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与控制

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制度和体系,积极规避财务风险资金是企业的血脉,必须严格控制资金流入和流出,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内部、外部多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企业应该在本年末对下年的资金进行全面的预算,严格按预算筹集、使用资金,严格按照预算的程序和审批权限管控资金,将资金管控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环节,并实行预算与业绩考核的无缝连接,做到节约有奖、超支有罚、奖罚分明的管理考核体制;对于确实需要超出预算的支出,应该按照预算的审批程序和权限,逐级报批调整预算,使企业资金管控科学合理。

2提高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素质

严格控制分包工程的质量房地产企业与一般的工业企业有本质的区别,它的产品金额较大并涉及到民生,一旦出现问题,给企业、国家、人民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这要求房地产企业从业人员要有高度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在工作中要恪尽职守,勤勉尽责。公司对工程总承包商在进行工程分包时,要对分包工程的承包公司的情况、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有所了解;作为总承包商应要求分包公司做好其公司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员工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如果总承包方认为分包公司人员管理达不到其要求,也可向该公司安排专业人才进行管理施工,以确保工程质量。对于分包出去的工程,严格按照工程预算书规定使用的材料,对不达标的材料坚决予以退回,同时还要加强施工过程中工程量的监督,决不允许偷工减料;还要聘请专业的监理公司,对于技术标准要求比较严格的部分,要有监理公司监督管理;在有效监督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要督促施工效率,减少怠工、费工现象,有效地缩短工程工期;企业可结合施工现场和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制定出合理的方案,总承包方也可适当地给予技术支持和相应的奖惩制度。

3建立全局风险意识

全面识别企业风险,建立风险应急预案风险是未来一个事件的发生或不发生的可能性给既定的目标带来的影响。风险无处不在,只要一个事物存在就会面临种种风险,房地产企业亦如此。所以,房地产企业上至高层,下到普通员工,都应该有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尤其是高层应及时全面地向全员灌输风险管理思想,对工程质量、人员安全等各业务层面采用行业风险组合清单、职能部门风险汇总等办法进行风险识别,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与判断,结合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并不断调整风险应对策略,企业还需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理程序,风险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减少企业资产、声誉等各方面的损失。

4结合本企业实际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和实施一套统一、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企业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企业应当结合本企业实际,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内部控制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等良好的内部控制架构体系,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能够相互制衡;在业务层面上,内部控制要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每项业务都要有科学合理的管控制度,使企业整个管控过程不存在空白点;对重大项目的招标、重大人事任免、重大责任事故的处理要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实行联签制度,任何人不能单独决策或破坏联签制度,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结语

分包企业管理制度篇9

论文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问题,解决策略



1.1外包委托方造成的问题



1.1.1企业自身管理能力不足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呈现出力不从心的状态时,就会进行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这种企业对外包方存在较大的心理期待,因而在其它管理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放松状态,反而使外包业务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使得企业对于外包业务的监管也一塌糊涂。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产生管理漏洞也无能力促进其改善。



1.1.2人力资源外包业务成本核算出现差错



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进行外包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企业节省支出,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但是由于企业在外包业务成本核算中考虑的不周全,将一些暗含成本遗忘,如打造与外包方的关系投入、情感投入以及获得的员工幸福感反馈等。这些精神成本对企业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将其忽略必然会对企业自身的成长不利。



1.1.3企业对市场把握不准



企业想要进行人力资源外包,就要对相应的外包市场进行一定的考查和分析,将外包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但是,由于企业在市场信息获取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或者是时间短无法完全把握市场动向,无法对市场信息进行客观的评价,因此使得一些劣质外包方有可乘之机。



1.2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方存在的问题



当前阶段,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方分国外方和国内公司两种。对于国外方,由于地域差异、国情差异、人文差异使得国外服务方很难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表现出高质量状态。而国内相关服务方又良莠不齐,管理团队素质各异、服务手段相对平庸,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就是当前阶段,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方在国内尚属新兴行业,业内服务费用无统一标准,价格变动的主观性较大。同时也没有相应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对其执业进行标准监督,使得外包方竞争无底线现象常有发生。另外,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尚无相应的配套法规作支撑,委托方违权难,会刺激外包方无视委托方而产生服务质量问题。



1.3人力资源外包业务本身的不成熟



人力资源外包业务在我国属于新兴起的一项业务,其发展历程短,调整手段较单一,再先进的管理措施也很难在服务中实现无缝衔接。导致外包业务仅能实现基本的预期效果,对于员工精神层面的激励、企业知识和技术核心的升级等无从涉及。此外,随着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实施,企业员工的人事调动将会产生较大的变化,使得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下降,员工无工作幸福感,企业凝聚力也会受到影响。还有就是外包业务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时间作过渡,想要立马见效可能性较低,这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外包风险。至于合同上,也存在一定的弊病,书面约定不全面或无约定就进行业务外包,使得企业无从着手来督促外包方来尽心尽力管理。



2.针对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外包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全面提升企业委托方的管理水平



2.1.1明确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目的及内容。对于管理水平不够的企业来说,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外包业务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十分有利。由于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有限,难于对外包方进行监督,人力资源管理此时最好的做法是对服务条款和外包目的进行明确规定。合同制定时要考虑周全,明确外包内容。对于涉及企业特殊性的管理内容最好由企业自行管理。在进行外包时,要将外包所能达到的服务效果进行量化定级,对于外包方达不到合同目标时要规定好相应的违约责任。另外,在外包合同上也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使得企业在外包时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利益,企业才能对自身的发展在战略管理角度上进行提升。



2.1.2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来源于企业的效益。企业在人力资源外包时,同样需要获得节省开支,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凝聚力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服务外包业务时,企业需要从有形的资金成本核算到无形的资金成本核算的全面考虑,并进行中长期的效益分析。决策层参与到外包方成本预算考量中去,对外包方的成本核算进行全面了解,并出于企业自身利益考虑与外包方进行合理的成本拟定。此外,企业还要对外包方进行全程监督与成本控制,发现问题协商解决,并做出战略发展的相应调整,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成效显著。



2.1.3企业进行多维度考量来把握外包方市场运作能力。外包方的责任心、服务水平和管理手段以及市场信誉等都直接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企业人力资源业务外包的目标就是要以低成本投入来获得较大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因此,外包方的市场运作能力十分关键。此时,企业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对外包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其方法不仅要停留在企业资质上,还要从服务案例、用户反馈、网络宣传、市场评价、外包方团队协作能力、管理手段等等方方面面进行多维度的调查,形成完整的外包能力评价,从而降低企业外包风险,提高企业外包效果,促进企业人力资源业务外包目标的实现。



2.2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方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2.2.1建立行业标准,完善管理制度。外包方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外包业务的完成效果。虽然当前人力资源外包业务运作模式尚不完善,但企业自律性直接体现其管理水平和外包能力。因此,外包企业在做到专业化管理的同时,要从内部管理制度入手进行改革,摒除不良竞争恶习,建立有序竞争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收费制度,近而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为企业委托方提供良好的保障,这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2.2.2搞好人才资源储备。外包方除了运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进行业务包揽外,还需要经验丰富,理论扎实,头脑灵活,职业素养高的管理团队来执行。人才在整个业务实施过程中具有主动性作用,对外包效果的实现起决定作用。因此,外包方人才团队的建设与储备十分关键。外包企业在平常管理中,要对人才加以调整和培养,使得团队年龄跨度合理,心理期望值正常,并不断进行专业技能培养,使得人才能上能下,能说能做,能管能放。并在实际外包业务中不断进行锻炼。保证团队人人是精英,个个是良将,才能为外包业务的良好实现提供人才保证。



2.2.3发展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方式



据调查“人力资源外包”在各个行业都有需求,但目前在一些项目性工作较多的行业最普遍,主要集中在it、金融、市场营销行业。服务的形式主要是以工程项目类的用人需求为主,时间长则两三年,短则几个月。因此,为扩大人力资源外包市场,作为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方,首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公司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其次要有明确的定位,要为人才和委托方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最后就是要有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要有与众不同的人才服务措施,为人力资源外包委托方和人才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使人力资源外包得以健康发展。



2.3政府履行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行政监管职能



为了完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将其引导到标准化、成熟化阶段,政府有必要承担起第三方监督、监管职能的责任。政府的参与一方面可以提供政策性保护,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外包双方在公正的平台上进行业务合作。另外,政府的监督力度相对来说较强硬,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提高双方合作的满意度。因此,政府出台相应的制度和行业标准,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保障,激励外包企业走进规范化的行业范畴。同时能够促进立法,将人力资源外包业务上升到法制角度,使得两方均有法可依。



2.3.1政府引导与宣传。作为新兴的外包服务行业,政府引导其走向成熟化、规范化、标准化十分必要。可以保证行业发展不偏离市场经济,不偏离我国的国情。因此,政府需要从观念上、思维上、行动上和效果上进行宣传与引导,促进人力资源外包行业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2.3.2实行人力资源外包业务市场准入制度。所谓的准入制度就是对外包方进行资质认证,只有得到资质认证的外包方才有资格进行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承接。这种制度可以促进外包方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从而有效的避免外包企业利用不良竞争手段进行业务承接的问题,提高外包企业的规范化运作。



2.3.3实行人力资源外包许可审批制度。政府要利用市场准入制度来引导和规范外包企业,就要在审批制度上进行完善与健全。在审批时,要求外包企业就服务范围、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团队组成等进行上报备案,达到政府规定的审批标准才准许进入市场,并颁发证书,每年一次进行综合评估年审。

参考文献

[1]高娟.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人力资源外包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6(02)

分包企业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施工合同签订技巧管理提高措施

施工合同规定工程的造价、工期和质量,这是普遍存在于建筑业的观点。在这一认识的支配下,当事人往往把施工合同所表达的丰富内容抽象化,肢解为几个支离破碎、互不相关的概念和数字。于是,合同签订后,即束之高阁;纠纷临头时,又手忙脚乱,笔者通过对部分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状况的调查,都印证了这一问题。工程实践中存在的施工合同无管理、施工合同挂历与施工项目管理分离、施工合同管理与施工企业管理相脱节的情况,既源于对施工合同作用的偏颇之见,又对工程建设承发包双方的利益造成损害。

针对这种情况,施工单位在推行项目法施工、实行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等转换内部经营机制改革的同时,重新认识施工合同在建筑市场管理、施工企业管理、施工项目管理中的作用,重视改善施工合同在签订和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对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施工合同的作用

1.合同是项目施工的依据。项目管理部门要根据工程规模、难易程度组建,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计划、报表、竣工结算等要按合同的约定编制、报送,工程的质量、进度等都需按合同的要求组织施工,工程的材料、设备等应按合同约定的规格、数量、价格进行购买。

2.合同是发生纠纷时企业进行索赔的依据。索赔合同索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于业主违约引起,主要指业主未按《示范文本》规定完成应该完成的工作以及未能按时拨付预付款、工程款、拖延图纸审批、拖延对承包方提出变更、索赔的答复等;二是由于工程项目本身变更引起,如工程量的变化、材料价格变化、现场签证等;三是由施工条件和环境变化引起,如一周内连续停水、停电超过8小时,连续大雨不能进行室外作业等。

3.合同能够有效转移企业风险。《示范文本》中有违约、索赔、争议、保险、担保等转移风险条款,如能将这些内容协商并写进合同,那么就可将业主违约、工程变更以及自身在施工中发生的一些意外伤害向业主或第三方转移。

二、施工合同签订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合同作用的叙述可以看出,合同关系到施工企业的工程进度、风险转移和争议处置等涉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施工企业意义重大。因此,对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和技巧进行归纳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1.合同内容的严谨性和合法性

(1)确保合同措辞的严谨性

目前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普遍采用建设部与国家工商局共同制定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但也有使用业主与承揽方协商起草的其它合同文件。建设部与国家工商局共同制定的示范文本,签订合同前仔细阅读和理解通用条款十分重要,如果使用由业主起草的合同文本,则更应该仔细研究,对关键词和关键语句含义要达成共识,避免在理解合同条款时产生多义性和随意性。

(2)确保签订合同的合法性

签订合同的内容要合法,内容的合法性具体表现在工程合同的各项条款中。合同的主要条款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反映了当事人对合同的要求,工程合同价款中,履行方式及违约责任等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关系到有关双方权利和义务等各项条款,在订立合同时应考虑全面、细致,避免出现责任不清。

2.审查发包人和分包人的资质等级及履约能力和信用

施工单位在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对发包人和分包人主体资格的审查是签约的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我国法律规定,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房产开发的企业或从事工程监理、建筑施工的企业都必须取得相应的资质等级,承包人承包的项目应当是依法批准的合法项目。违反这些规定,将因项目不合法而导致所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因此,在订立合同时,应先审查建设单位是否依法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否取得相应的经营资格和等级证书,审查建设单位签约代表人的资格,审查工程项目的合法性以及发包方的履约能力和信用情况。在现实工程中对分包方的审查相对审查发包方更为重要,施工单位与分包单位的法律纠纷在工程中最为普遍也最为棘手,如何防止各分包单位的违约对施工单位来说至关重要。

3.施工合同最重要的几项内容

工期、质量、造价是建设施工企业的最重要问题,因此有关这三个方面的合同条款是施工合同最重要的内容,必须详细考虑和制定。

(1)对工期的规定。实践中关于工期的争议多因开工、竣工日期未明确界定而产生。开工日期有“破土之日”、“验线之日”或“合同签订之日”之说;竣工日期有“验收合格之日”、“交付使用之日”、“申请验收之日”之说。无论采用那种,均应在合同中予以明确约定。

(2)对工程质量的规定。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不再是工程竣工验收和工程质量评定的主体,竣工验收将由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进行。因此,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参加验收的单位、人员,采用的质量标准,验收程序,须签署的文件及产生质量争议的处理办法等。

(3)对工程造价的规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最常见的纠纷是对工程造价的争议。由于任何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都不可能避免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和材料差价的发生,所以均难以“一次性包死,不作调整”。因此,合同中必须对价款调整的范围、程序、计算依据和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材料价格的签发、确认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样,将对后续结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三、施工合同签订过程中的一些技巧

1.明确规定发包方、总包方和分包各方的责任和关系。尽管发包方与总包方与分包方之间订有总包合同和分包合同,法律对发包方、总包方及分包方各自的责任和相互关系也有原则性规定,但实践中仍然常常发生分包方不接受发包方监督和发包方直接向分包方拨款造成总包方难以管理的现象,作为总承包施工企业,不仅要与业主签订总承包合同,同时也要与分包单位签订分包合同。因此,不仅在总包合同中应当将各方责任和关系具体化,在分包合同中也应将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具体化,便于操作和管理,避免或减少纠纷。

2.规范监理工程师及双方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我国《民法通则》明确规定,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及其它工作人员的经营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发包方、承包方、监理等方参与生产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管理工作人员较多,但往往职责和权限不明确或不为对方所知,由此造成双方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合同应明确列出各方派出的管理人员名单,明确其各自的职责和权限,特别应将具有项目变更、签证、价格确认等权利的人员、签认范围、程序、生效条件等做出明确的规定,防止其他人员随意签字,给各方造成损失。

3.量化合同中关于不可抗力的相关约定。施工合同《通用条款》对不可抗力发生后当事人责任、义务、费用等如何划分均作了详细规定,但发包人和承包人都不能认为不可抗力的内容只是这些。对此,在合同实践中很多合同的《专用条款》一栏都无约定内容。《通用条款》未明确,实践中双方难以形成共识,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对可能发生的风、雨、雪、洪、震等自然灾害程度应予以量化。如几级以上的大风、几级以上的地震、持续多少天达到多少毫米的降水量、降雪量等等,才可能认定为不可抗力,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4.详细规定工程进度拨付款和竣工结算程序。在实际操作中,合同对工程结算一般只限于对工程进度按月拨付款或按工程进度拨付款的规定,而对如何申请拨款、如何审核确认拨款数额以及双方对进度款额认识不一致时如何处理等等问题往往缺少详细的合同规定,这样很容易引起双方的争议,影响工程施工进度。一般合同中对竣工结算程序的规定也较粗,不明确,不利操作。因此,施工合同中应特别注重对拨款和结算程序的约定,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确保工程进度。

5.运用担保制度降低风险系数。在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可以运用法律资源中的担保制度,来防范或减少合同条款所带来的风险。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通常都是业主要求施工单位向其出具履约担保,而业主向施工单位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的却较少。因此,从减少纠纷和降低风险出发,施工企业在向业主提供履约担保的同时,也要求业主向施工企业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

四、新形势下施工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措施

社会主义新形势下,虽然一系列建筑法规的出台规范了施工合同的管理和实施,但总体来说,施工合同仍存在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低等问题。为加强合同管理,提高合同质量,保证合同的全面履行,做到管理有规章、签约有约束、履约有检查,提高合同履约率,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合同意识及合同观念。这不仅是施工企业规范经营,提高效益的主观要求,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环境中,依法治企的客观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加强合同管理教育,建立全员合同管理培训机制。合同管理教育的内容要适应国家法律及相关知识完善和发展的需要,通过教育,使企业各个层次人员都能牢固树立合同意识和法治观念,营造良好的企业合同管理氛围。

2.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体系。施工企业必须在深入研究企业自身的体制、机制、规模和现状基础上,结合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一般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起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要求的合同管理体系,理顺信息流通渠道,适应施工合同动态管理、过程管理、风险管理的需要。

3.设置合同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施工合同的管理必须注重专门化、协调化和信息化。具体而言,就是在施工企业内(包括集团和公司)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和保存合同,配备专门的专业人员具体负责合同管理工作,强化合同管理过程中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调与合作。

4.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施工企业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合理的合同管理制度,才能将合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项制度:施工企业内部会审制度、审查批准制度、印章制度、检查和奖励制度、统计考核制度、合同管理评估制度、合同管理目标制度以及合同管理质量责任制度。

5.实施合同信息化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以及《合同法》对电子、传真、数据交换等新型合同订立的确认,我们应当大力推行合同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建立文档编码及检查系统,建立文档的收集、处理制度;建立行文制度、传达制度、确认制度,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社会资源。

施工合同是施工企业安排施工、进行索赔、控制工程成本和进行竣工结算的依据,并且为转移风险提供可能。所以施工企业不仅要重视施工合同的签订过程,还应重视合同管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与学习,提高制度建设水平,建立科学的合同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梁慧星.合同法的成功与不足[j].中外法学,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