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法律法规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12:39

小学生法律法规常识篇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108-01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是维护社会安定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人们只有具备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方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中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更应当遵从这一发展需要,不断地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手段,从而健康地成长。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思想品德教师如何把握思想品德学科特点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进行规则意识与守法观念教育,实现法律意识培养由浅入深、循序发展

法律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规则与秩序意识,学生只有认识规则、遵守秩序,方能够形成较强的法律意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开展规则意识与守法观念教育,在课程导入、教学渗透、日常交流等多个方面下功夫,使学生在思想和观念上重视法律意识。例如,教学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的《规则与秩序》,笔者没有急于进入课堂教学流程,而是随机抽8个学生上台,让每个学生随意从课文中选择一段文字以不同的方言、语速、音量和语调同时进行朗读,台下的学生聆听。“七嘴八舌”式的朗读使得课堂一片嘈杂。笔者把握机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混乱不堪、嘈杂散乱的状态?”学生们陷入了沉思,很快就意识到这是因为缺少“规则”导致“秩序”混乱。这样导入课堂,自然地将规则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内容引出,使学生能够明白遵守规则与法律的重要性。

教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守法观念,需要在日常行为中慢慢地渗透,一点一滴地进行培养。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过马路的过程中,以行人“闯红灯”的现象为切入点,介绍了相关交通规则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笔者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还开展了“遵规守纪向我看”活动。

二、构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法律知识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教师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能,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来构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例如,教学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法律初探》,在课堂教学之初,笔者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常用的法律知识进行了讲解,使学生对其形成基本的认知和印象。接着,笔者用“知识竞答”的形式来逐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组织“教师提问,小组抢答”“小组之间竞答”“小组内部竞答”等多种形式的问答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在学生初步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基础上,笔者将事先准备好的小品《公交车故事》(偷盗案例)、情景剧《保护自我》(青少年保护案例)、案例演示《我的物品你别动》(物权法案例)等引入课堂,这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随后,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对相关案例进行“审判”,提升了学生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最后,笔者组织“课堂辩论赛”,让学生围绕“道德与法律的效力谁更大?”“未成年人是否需要法律照顾?”等辩题开展辩论。这样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三、课堂引导与课外延伸并重,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中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要注重课堂层面的引导,同时也要注重课外延伸。

小学生法律法规常识篇2

   1.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5,教师要求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四种分法:1和4;2和3;3和2;4和1。由此学生认识到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等。这就是分析法。反过来,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1和4可以组成5,2和3也可以组成5。这就是综合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再一次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指导学生认识5还可以分成5个1,从而知道5里面有5个1;反过来,5个1能组成5。分析、综合法广泛应用于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的计算等教学中。

   2.比较与分类的方法。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比如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他就会比较长短,比较大小,进而学会比较多少。然后就会把同样大小的放在一起,相同形状的归为一类。或者把相同属性的数学归并在一起(整数、小数、分数)。前者反映的是比较方法,后者例举的是分类方法。分类常常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比较和分类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3.抽象与概括的方法。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例如,10以内加法题一共有45道,学生初学时都是靠记住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但是如果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规律,学生的计算就灵活多了:①一个数加上1,其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后继数。②应用加法的交换性质。③一个数加上2,共13道题,可运用规律①推得。④5+5=10。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其认识水平也可以大大提高。又如,在计算得数是11的加法时,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出2+9、3+8、7+4、6+5等几道题之后,从中抽象出“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在学习后面的所有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了。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将被意义理解所代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4.归纳与演绎的方法。这是经常运用的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类推到一般的规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定律、性质及法则,很多是用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如加法的交换律是通过枚举整数中的几个“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相加和不变”的例子推导概括出来的。这样的推理在小学一年级就可以经常开展训练。如让学生演算下面各题后发现一种规律:7-7=,6-6=,5-5=……9-8=,8-7=……2-1=。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有理、有据的思维。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推到特殊的思维方法。例如一年级学生“算加法想减法”,实际上是以加减互逆关系作为大前提,从而推算出减法式题的计算结果。又如,由“0不能做除数”为大前提,根据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推理出分母和比的后项不能为0。事实上,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因此,归纳与演绎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小学生法律法规常识篇3

关键词课堂逻辑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而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思考并善于思考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掌握如下一些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5,教师要求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四种分法:1和4;2和3;3和2;4和1。由此学生认识到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等。这就是分析法。反过来,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1和4可以组成5,2和3也可以组成5。这就是综合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再一次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指导学生认识5还可以分成5个1,从而知道5里面有5个1;反过来,5个1能组成5。分析、综合法广泛应用于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的计算等教学中。

二、比较与分类的方法

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比如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他就会比较长短,比较大小,进而学会比较多少。然后就会把同样大小的放在一起,相同形状的归为一类。或者把相同属性的数学归并在一起(整数、小数、分数)。前者反映的是比较方法,后者例举的是分类方法。分类常常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比较和分类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三、抽象与概括的方法

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例如,10以内加法题一共有45道,学生初学时都是靠记住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但是如果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规律,学生的计算就灵活多了:1.一个数加上1,其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后继数。2.应用加法的交换性质。3.一个数加上2,共13道题,可运用规律①推得。4.5+5=10。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其认识水平也可以大大提高。又如,在计算得数是11的加法时,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出2+9、3+8、7+4、6+5等几道题之后,从中抽象出“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在学习后面的所有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了。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将被意义理解所代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四、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这是经常运用的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类推到一般的规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定律、性质及法则,很多是用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如加法的交换律是通过枚举整数中的几个“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相加和不变”的例子推导概括出来的。这样的推理在小学一年级就可以经常开展训练。如让学生演算下面各题后发现一种规律:7-7=,6-6=,5-5=……9-8=,8-7=……2-1=。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有理、有据的思维。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推到特殊的思维方法。例如一年级学生“算加法想减法”,实际上是以加减互逆关系作为大前提,从而推算出减法式题的计算结果。又如,由“0不能做除数”为大前提,根据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推理出分母和比的后项不能为0。事实上,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因此,归纳与演绎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小学生法律法规常识篇4

为什么要对初中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呢?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国情教育。2011年下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下面就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对初中生加强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

我校位于市中心,有一部分学生是走读生。每到上学放学时间,学校大门口就挤满卖小吃的摊档和家长接送孩子的车辆,这给学生进出校园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学生对此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没有做好;而有的学生却认为,对于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我们无权过问,也没有办法过问。在讲授《我们也有监督权》一课时,我就从这个例子切入,让学生明白我们有权也有办法过问此事。中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同样拥有监督权,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权利。我们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给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以直接向有关工作人员反映情况的形式来行使监督权。

我校是市重点中学,96%左右的学生能够自觉学习、刻苦钻研。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不以为然的学生也是有的。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维护权利 履行义务》一课时,班上大多数学生都在认真听讲并做着笔记,唯独一个男生始终一副无精打采、我行我素的样子。我提醒他,他却振振有词地说:“学不学是我的权利,你管得着吗?再说不认真学习又不犯法!”我怔了一下,心想虽然“牛不喝水强按头”也没用,但道理却要跟他讲清楚。我说:“如果你认为做了要去坐牢的事情才算是违法的话,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你现在不认真学习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宪法》中‘法律所要求的必须去做’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等有关规定,也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中‘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规定。”那个男生听我引经据典这么一说,不敢再放肆,只好低下头去。其他学生似有所悟,更加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

思想品德课教师和班主任工作劳心劳力,不仅要当爹当妈,有时还要充当“侦探”和“心理医生”的角色。所以提高学生的纪律观念、法制观念,普及法律常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怎样教育学生学习法律常识

首先,在内容上应以与他们生活、学习有直接关联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使他们通过耳熟能详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初步树立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

其次,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教育,应采取多途径、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如充分利用课堂、广播站、学校橱窗、班级黑板报等作为法律常识教育的载体,使学生对相关的法律常识有一个基本的感知。

再次,还应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学生对枯燥的法律条文不感兴趣,为此,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如:针对性地播放《今日说法》的一些案例、课前三分钟法律演讲等。另外还可开展法律常识展览、观看法制教育片、举办主题班会、手抄报评比、知识竞赛等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学习、运用等一系列活动中将枯燥、乏味、难懂的法律知识深深扎根在脑海里,让他们用头脑记法律,用眼睛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在各种活动中增强法制观念。我先后开展了“小偷的照片应不应该公示”“一元钱官司要不要打”等课堂辩论会。学生们引经据典,在激烈的辩论中理清了哪些是生活中看似合情合理却不合法的事情,哪些是看似不合情理却合乎法律规范的事情,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法律常识的热情。

通过学习,大多数学生就会了解到不良行为的定义。不良行为一般都是违法行为,它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如果任其发展,不良行为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犯罪。

通过学习,大多数学生懂得了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懂得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了跟未成年人密切相关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

通过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认真地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能够抵制不良诱惑,能够做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通过学习,大多数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学会依法实施自我保护,学会依法行使监督权。

小学生法律法规常识篇5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知识需要,我常常把一些教学上的难点及学生难以掌握的规律和方法,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上的一些积累,用编儿歌、编歌谣的形式,把有些学生难懂难记的知识,用浅显的文字或精短的语句加以概括,使学生能理解背诵、熟记能详。既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识记生字用歌谣,终生受用忘不了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记难写的汉字。比如,“囊中取物”的“囊”字,我就根据字形特点,编成歌谣:“一横中,在上方,秃宝盖下两扇窗;一口井,中间放,衣字无点在下方。”学生很快就记住了。既方便,又有趣。

二、比较分数有绝招

经过多年积累,在教分数比较大小时,我发现了规律,觉得比较起来又快又好。我便编成顺口溜:“两个分数比大小,总结规律有诀窍。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较小分数小;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较大分数小;分子分母都不同,通分之后再比较。”这是在一般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我归纳至此。一种更为简捷的方法我又总结出来了,那就是:“还有一种方法好,交叉相乘效率高:分子分母乘得积,留给分子作参考;此积若小分数小,不信试试快又好。”(注:即甲分数的分子乘以乙分数的分母的积为甲数比较值,乙数的分子乘以甲数的分母的积作为乙数的比较值,最后看比较值哪个大,哪个分数就大。)后一种比较方法适合直接判断。

三、学习分数应用题,记住规律快无比

我在教学生分数应用题时,常常遇到“是谁、占谁、比谁、相当于谁”等字样的,还有“谁比谁多(少)几(百)分之几”的问题。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此类题的基础上,同学生一道探寻规律,总结方法,最后得出结论。我又把它编成歌谣:“是谁占谁或比谁,就用某数除以谁。比谁谁就作除数,两数之差占首位。”学生利用这个方法,解题快速又准确。

四、巧记规律用歌谣,用于教学上校报;资源共享献爱心,积累运用就是好

我编的歌谣《月份天数记忆歌》《唐宋家记忆歌》《正确使用“的、地、得”》《灵活运用“着、了、过”》《名词动词认认看》《行政省区记忆歌》《身份证上知识多》《爱护书本和文具》等一些教学歌谣、小诗相继在我们永吉二实验校报《晨露》上发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小学生法律法规常识篇6

知法守法从点点滴滴中的小事做起,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一个法制社会。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小学生法制教育讲话稿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法制教育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你们的知识和素质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稳定,更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讲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希望你们从小立大志,下苦功,将来干大事。

镇领导不仅时刻关心着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也时刻牵挂着同学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今天,在镇领导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我们齐聚一堂,开展一次法制讲座活动。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结合我本人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开展这样一个活动很有必要,也非常及时。希望通过今天的这个讲座,让同学们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从小树立“学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杜绝违法犯罪行为,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好少年。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未成年人为什么要学习法律知识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犯罪成员在案犯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教育程度低、法制观念淡薄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行为性质及严重程度。在一些未成年人盗窃、抢劫等案件中,大部分行为人均表示,根本不知道其行为是犯罪行为。这都是平时不学法、不懂法造成的恶果。

其次,学好法律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生享有法律赋予的生命权、受教育权、继承权健康权、名誉权、人身自由权等权利受法律保护,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例如:有的个别家长让自己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辍学,作为学生,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如果你学了《义务教育法》就知道你的父母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父母必须使适龄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定,可以向学校或有关单位报告,求得解决。再比如:某家养的狗咬伤了路过的学生怎么办?如果你学习了《民法通则》等127条后,就知道: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总之,只有学法,才能知法、懂法,才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小学生应当学习哪些法律常识

作为在校学生,你们的年龄基本都介于8至13周岁之间,这个年龄是心理成长,变化最大、也是逆反心理最重要的阶段,用一颗平衡的、正直的心态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走下去,便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就。相反“一失足便成千古恨”!走错了一步也许会贻误终身。鉴于你们年龄还小,知识还不够完备,只需要了解并掌握以下几点与你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

(一)18周岁以下均为未成年人,作为未成年人,我们首先应当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从而知道当我们受到伤害时应当寻求哪些保护。

(二)14至16周岁,为限制行为能力人。16周岁:完全行为能力人。《刑法》规定16周岁为刑事责任年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1条规定14周岁为治安处罚年龄,也就是年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对自己的违法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但认知能力较弱,因此《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的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以减免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三)、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于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是不成熟和不稳定的,也是最容易给他人造成伤害的群体,应由本人及其监护人共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四)、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伤害的,应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五)、《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12周岁以上方能骑自行车上路,18周岁至60周岁允许驾驶机动车辆。《通路交通安全法》还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

1、学生乘车时应该注意的安全:①头部、手不要伸出车窗外;②上、下车不要拥挤;③不要强行搭乘机动车;④乘车时不要向车外乱扔东西。⑥坐在前排的人不要与司机聊天,影响司机安全驾驶……

2、学生行走时应该注意的安全:①靠右侧靠边行走;②在公路上不要追跑、玩游戏、打球等;③横穿公路时,要前后观看清楚后,确保安全通行,有横行斑马线或天桥的地方,要走斑观线或天桥,不要闯红灯!④不要向过往车辆抛杂物……

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同学们积极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警惕学习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要从小做起,加强自身修养,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到明事理、辩是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未成年人如何加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

(一)、未成年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

实践证明青少年学生一旦养成了?a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target='_blank'>种植涣枷靶院笠谜词呛懿蝗菀椎模枰ǚ押艽蟮牧ζ虼耍嗌倌暄陀Ω迷谌粘i詈脱爸校Υψ袷毓曳伞⒎ü妗⑸缁峁补娣叮袷厣缁峁拢有闪己玫南肮撸欢霞忧孔晕倚扪晕业鹘凇⒆晕彝晟疲跃醯种莆シǚ缸镄形囊铡?/p>(二)、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

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如案犯李某原是某中学的学生,因父母离异无人管教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他就自暴自弃,成天泡在网吧里上网玩游戏,并结识了刘某等人,后与刘某等人一同去打架伤人,抢出租车司机,坠落的无法自拔,最后被关进临牢,被判处七年徒刑。

(三)、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四)、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

未成年孩子对犯罪的自我防范,还必需懂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同学们要以躲避免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提倡你们去同违法犯罪分子面对面博斗,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设法摆脱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110”报警。对于这一点,我给同学们举个案例,这个案例中的作法对同学们很有借鉴作用,一天住在城郊的小女孩娟娟放学后背着书包独自一人往家里赶,罪犯王某看见娟娟脖子上挂着一把钥匙往家赶的样子,王某心想:这个小女孩家可能大人不在家,我就跟着她,待她打开门后我就冲进去抢点东西。于是王某就一直跟着娟娟,走了一段路后娟娟发现后面有个男青年一直跟着她,心里很害怕,在走到自家房子门口时,她心想:如果我现在开门进屋的话,这个坏蛋一定会冲进我家干坏事的,我不能开门。娟娟一直在家门前马路上逛来逛去,王某见娟娟没开门就躲在马路对面等,过了一会儿,娟娟看见隔壁的张阿姨走了过来,就立即凑着张阿姨的耳朵把她遇到的情况告诉了张阿姨,张阿姨叫娟娟去开门,她立即打110报警。在娟娟开门后,王某就冲上前将娟娟逼进一个小房间里反锁起来,并威胁娟娟不准喊叫,他自己就到娟娟父母的房间里翻东西,在王某翻东西时,由于张阿姨报了警,公安人员及时赶到将王某抓获。

总之同学们如遇上不法侵害时,不要害怕,一定要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要敢于检举揭发,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我们要坚信邪不可能压正的道理,干坏事的心总是虚的,害怕的应该是他们。

作家柳青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同学们还没有走上社会,前面的道路还很长,一定要走好每一步,学会分析,学会辩别,学会拒绝,才能学会自我保护,否则一旦触犯法律,法律是无情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遗憾,到时候后悔就晚了。在学校,大家要多学习一些系统的法律知识,逐步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有效预防违法犯罪,树立守法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能正常运行。”

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天天向上。祝老师们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祝领导们事业蒸蒸日上,前程似锦。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小学生法制教育讲话稿】

各位同学:

你们好!

今天我以法制副校长的身份,给大家上的第一堂法制课,希望大家进一步提高法制观念,在学法、知法、守法上有所帮助。,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同时更是抛砖引玉。由于本人的学识和能力所限,加上时间有限,准备不足,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学法、懂法、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一、我们应懂得哪些法律常识:

(一)法是如何解释的这个问题,有无数种说法,汉语中的法字。古作。左旁的水字是公平的意思。右旁的来自“神明裁判”故事里的一头刚直的独角神兽。传说当两方打官司时,审判官便把拉出来,它的角去顶撞谁,谁就是不直者,谁就败诉。律字是“均布”既“不偏不倚的意思。由此可知,在我国法律一词的本来含义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公平、公正”,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二)法制,有广义和狭义之解,广义的法制,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总和。狭义的法制,指全体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严格按照法律办事。社会主义法制是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它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几个方面的统一。中心环节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和全体公民都要严格地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以确立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实现统治和进行建设所必须的法律秩序。

(三)法律体系:我国的法律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宪法和法律,另一类从属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文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的立法基础。它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就其内容和制定机关而言,可分为基本法律和其它法律,基本法律是指刑法、民法、诉讼法律、行政法律、经济法律。其它法律是指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如森林法、商标法、海关法、食品卫生法。

(四)什么是违法与犯罪?

在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案例,事情发生在20__年5月26日某县城水上花园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是星期日,三位中学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嘻玩,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下,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流,在这里我给同学们出三个思考题:(1)第一步应该怎么做,(2)甲失手致伤乙,算不算犯罪,(3)如果甲构成犯罪,犯什么罪。结果应是(1)尽快送附近医院或是拔打120急救电话,治疗伤者,同时报警。前提是如果鉴定部门确定为重伤,且甲的年龄已满16周岁,首先是甲的这种行为构成犯罪,其次违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徒刑或拘役。这个案例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受害人的伤势,如果是轻微伤,构成治安违法,如果是轻伤,则是自诉案件,适用刑法。再次就要考虑的是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所谓刑事责任年龄,就是指对犯罪后果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定年龄。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的,应负刑事责任。同时《刑法》第十四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在这个案件中,如果某甲不满16周岁,不构成犯罪。因为他是过失伤害,而不是故意伤害,但是某甲的监护人将承担治疗费用和行政处理。这里我特要提醒违法和犯罪不是同一个概念。

首先违法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禁止做的及不允许做的或是应当做的而不去做的行为。犯罪是指触犯《刑法》,严重危害社会,依照《刑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其次根据我们的办案实践,违法行为主要表现在违法治安管理的行为,触犯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犯罪触犯的是《刑法》。

第三,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违法的处罚种类有治安警告、治安罚款、治安拘留。按照《刑法》对犯罪分子处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从以上我给大家介绍的有关法律常识和案例分析,违法不等于犯罪,犯罪必定违法,无论是违法与犯罪,同学们都不能触犯,要从点滴做起,从遵守校纪、校规入手,做学法守法的好学生、好公民,禁止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否则就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小学生法制教育讲话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上午好。20__年的今天是我们国家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第四年,同时也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3周年。国家把每年的12月4日(也是现行宪法实施日)作为全国法制宣传日。从1986年起,我国政府开始普法教育的五年规划。通过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今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的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根据上级各部门关于法制宣传的工作部署,要求全体师生都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同时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活动从11月下旬开始,到12月中旬结束。因此,我们才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举行集会进行法制宣讲。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培养守法习惯,争做合法公民》。下面我主要讲三点:

一、法律的重要性。

治理国家离不开法律。我们经常讲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12月4日通过的第四个宪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法律或者有法不依,将会成为一盘散沙,社会会混乱不堪,国家就会处于**之中。在十年中,由于法律不完善或者有法不依,人民群众深受其害。公民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法。法律伴随我们的一生。自从来到人世间,首先享有的法定的权利是人身权利,以及获得父母抚养和教育的权利;从儿童、少年到青年,我们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具备劳动能力时,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达到法定年龄,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服兵役的义务,有登记结婚的权利,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我们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等等。

二、守法光荣,违法可耻。

法律很重要,在人们心目中,法律永远是神圣的。法律具有权威性,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制裁违法犯罪,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因此,作为中小学生应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一方面,我们可以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另一方面决不能忘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当今社会,惟有崇尚法律、遵纪守法,才能享有充分的权利,获得真正的自由。在生活中,我们常发现,有一些人,由于缺少法律意识,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些人的行为给家人造成巨大的打击,甚至导致家破人亡。对自己而言,浪费自己的大好青春。而且违法犯罪的经历会给他一生带来污点,不利于他今后的发展。所以,违法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刑事责任分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一个人一旦成为违法犯罪分子,社会给他的眼光是蔑视、是厌恶、人们会避之不及。这种人犹如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所以,守法光荣,违法可耻。

三、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守法的好少年、好公民。

根据六五普法规定,青少年是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道德水平高、法律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就不会作出违法犯罪的事情。相反,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沼。因此,我们向全体同学提出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1)重视自身道德修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到讲文明、讲礼貌,自觉遵纪守法,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一日常规管理的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2)谨慎交友。禁止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做朋友。之所以提出这一条,是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相当一部分同学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容易沾染不良习气。所以,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3)及时改正自身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4条规定,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有: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观看淫秽音像制品或淫秽书籍,进入营业性网吧或歌舞厅等。如有以上不良行为,希望大家引以为戒,悬崖勒马,未时为晚。要知道,“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错误任其发展就会变成大错误,小违纪任其发展就可能变成大违法。世上无后悔药,到时悔之晚矣!

同学们,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伴随我们成长。希望大家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自身做起。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同时,认真学法、养成良好的守法习惯,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为自己成为合格的守法公民和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小学生法制教育讲话稿】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很高兴能在这里代表学校所有在校学生发言,并且很荣幸能在我校进行“法制宣传活动”启动仪式。

同学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会酿成将来一次大的失足。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做起,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法律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同学们,当你头脑发热,准备行动时,想一想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当你受到不良行为侵犯时,能否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争取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以及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但在我们的身边,有一小部分人却根本没有这种意识,所以我们看到有人会随手拿走同学的笔、乱扔同学的橡皮、给同学乱起污辱性绰号、为一点点小事动手动脚;有些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不尊重老师;更有甚者,有些同学张口闭嘴都是脏话,无故旷课,进网吧,玩游戏,还故意破坏公物等等,这些行为都是违纪甚至是违法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不仅有责任和义务提升自己的道德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好习惯,更应懂得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思想,用规矩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一个遵规守纪的好公民!从现在开始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这是和谐校园的保障。我们要自觉遵守学校的升旗制度、两操、集会制度、进出校门制度、请假制度、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也要学习法律常识,增强安全意识。使自己安心学习、安静学习。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和工作,和谐的校园能使我们精神振奋,人际之间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心情舒畅,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让我们携起手,用和谐凝聚人心,用和谐团结力量,用和谐孕育希望——在和谐中,体验共同成长!

同学们,我们不能也不允许那些不良行为伤害我们美丽的校园、伤害我们幼嫩的心灵,让我们团结起来,帮助那些已有不良行为的同学,人人树立“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为创造和谐的同学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校园而共同努力!

【小学生法制教育讲话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希望通过本次学习,使同学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如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将来做一名建设伟大祖国的栋梁之材。也许,大家认为我所说的都是些大道理,也许大家会觉得讲的都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会通过一下这些话,来告诉大家,其实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守法其实很简单。

我们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身边常出现一些较严重的违纪现象,如有的同学私自离校夜不归宿、打架斗殴,偷窃、故意损毁财物等等……种种现象,令人担忧同时也催人深思。法律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维护自己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同学们,当你们头脑发热,准备行动时,想一想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当你受到不良行为侵犯时,能否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争取做到学法、懂法、守法、同时还能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那么什么叫遵纪守法呢?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守有关纪律,依法办事,严格恪守法律规范就叫遵纪守法。有的同学认为,处处都遵纪守法,那我们就没有自由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由是有条件的。鸟在空中飞翔,它们是自由的;但如果把鸟放入水中那么它们不仅得不到自由,而且很快就会死掉。人走在马路上是自由的,但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乱走马路,乱闯红灯,就会被车辆撞倒,那就失去了行走的自由。因此,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另外,纪律也在约束限制自由,又保护自由。学校有纪律,单位有纪律。当你走进阅览室,里面静悄悄的,只能听到偶尔翻书的沙沙声。对于想看书的人来说,这一片多么宝贵的宁静!因为人人都遵守阅览室规则,大家可以享受这静心阅读不受干扰的自由。若有人不守纪律,高声谈笑,大家就觉得很难受,这种自由就消失了,必然要有纪律来约束和制止这种行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大河坝学校一向是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为你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几年来,无论是外地也好,还是我们身边,侵害校园的案件,以及学生犯罪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学校正常的学习、教学秩序我们的学习氛围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们一方面对侵害校园的犯罪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整治工作,提高自我防卫能力。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近些年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下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从自身因素上看,一是自我控制能力脆弱,别人说,我们去搞点啥,弄点啥,谁家玉米地里的玉米多好多好,我们掰些回来烤着吃,几个伙伴们一吆喝都去了。你们知不知道,其实这种偷东西,法律上来说就是盗窃,就是违法的行为。二是头脑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偏激粗暴,由于我们还都是孩子,所以有些时候没有大人想得那么多,比如,他弄坏了我的杯子,我就要找几个人去揍他一顿出出气。其实这些都是很简单常见的违法行为。如果你们一失手,打严重了打成重伤了,假如把人眼睛或是啥打坏了,怎么办?那就是犯罪了,是要被判刑的,受到法律的制裁。三是贪图享受,现在每个家庭的生活条件都越来越好了,很多小朋友都光知道和家里伸手要钱,很少说,我给家里怎么样能减轻点经济负担,怎么样能让父母过的轻松。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而种下了懒惰,贪婪的祸根。不知道付出,只知道索取。

从客观因素上看,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当前很多孩子家里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就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管教也不够,不严。很多学生家里不知道你在学校里表现怎样。父母在外管不到你,爷爷奶奶拿你没办法,就可以偷着出去上网,玩游戏等等,这些都是让我们养成恶习的因素;二是学校和家庭管理的脱节,很多孩子在学校,家里不知道到底去没去上课,在家里,老师不知道到底放学回没回家去,还是去网吧了。所以,很多孩子都在这种空隙里跑去上网,逃课等等,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很多恶习,不可悔改。三是社会消极方面的误导,由于当前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趋向金钱,利益化,使得很多学生对道德和法律的观念也慢慢淡化,越来越向钱看齐,认钱不认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思想越来越淡化。

所以,对学生来说,让违法犯罪远离校园,远离自身,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案例表明,校园犯罪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气候,越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学生纪律差的学校,发生的事件越多。如果我们让阳光普照校园,那么参与犯罪者就不敢出现。阳光是什么,阳光就是学校的正气,就是全校师生的正气。正气就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品行,我们的为人、处事,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心。那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如何使我们在这么美好的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呢,除了好好学习之外,我们还应该如何加强自我防卫能力呢,有以下三点希望同学们多学习学习:

1、提高法律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你们要多学点法律知识,弄明白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只有明白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才有可能自己不做违法犯罪的事,同时也有可能制止他人违法犯罪。比如说我们都有上学读书的权力,如果你们的家长不让你们来学校读书了,你就可以说:对不起,国家法律明确保护我们未成年人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这是我的权力,你们必须保证让我上学。这就是我们知道了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我们自己的权力。

2、增强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为什么侵害校园犯罪屡禁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学们没有团结起来,缺少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面对犯罪分子的暴力威胁,竟然会束手无策,让他们得逞,原因是他们被犯罪分子的暴力所屈服。假如说:放学后,在门口遇到三五个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向你们勒索钱财怎么办?我们的同学可以一边机制巧妙的和他们周旋,一边可以掩护其他人脱身,跑回去给老师或是我们派出所报信。老师或者是我们就会很快过去帮助你们的,这不是很好嘛,既惩治了违法犯罪又保护了大家,我们还能在团结斗争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

3:掌握基本的求生技巧和安全意识:遇到侵害,学会报警。如果遇到坏人打哪个电话呢:110;如果遇到有同学或家人受伤严重呢120;如果遇到火灾呢、119。那我们打了报警电话又如何正确报案呢:拨通报警号码,电话通了以后:是110/120吗,我叫谁谁谁,我在哪个地方遇到了什么事情,将你所看到的情况简明扼要地叙述一遍。说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为啥发生这个事,什么原因;结果怎么样。这些简单的情况一定要讲清楚,以便于我们的民警或是救援人员迅速准确的找到你、帮助你。同时提醒大家的是报警电话是紧急情况下才使用的,不要随意或是没事了就打报警电话。第二个是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大家都晓得在这里我就不强调了。消防安全特别重要,和我们息息相关,平时我们要做到不玩火、注意野外用火,学会在火灾中逃生,比如说火灾发生后要低着身子,俯身爬行向外逃生,要有秩序的撤离。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常识,也是关键时刻救命的稻草。

总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这都寄希望于广大的青少年,都要靠你们将来去完成。我们要“尊敬教师,热爱班级,努力为学校和班级做好人好事”。在家孝敬父母,在学校里刻苦读书,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起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希望你们多学习知识文化,多读书,读好书。一个人只有用知识武装了头脑,将来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新世纪的主人,希望你们认真学习,遵纪守法,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立志成才,祖国的未来寄托在你们身上。

小学生法律法规常识篇7

法是维持社会安定,保持社会正常秩序的有力的无形的公平的一种约束方式,只有更多的人懂法守法,社会才会变得更好,那么,小学班级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2021年小学班级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2021年小学班级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一)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法治教,坚持法制教育和法制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广大教师、学生的法制观念,保障师生合法权益,使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趋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全面推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重点内容

1、小学法制教育要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普及有关法律的基本常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自护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

2、普及和宣传法律的常识,让每名学生不断提高和增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

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创建法制教育立体网络,注重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宣传,为家乡的法制建设服务。

三、具体措施

1、发挥班会、晨会等阵地作用,广泛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活动。

(1)、每月一节法制教育活动课。各班利用班会课观看相关录像片;进行法律、案件的品评、讨论与辨析;巩固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法制课质量;注重法制内容向其它学科的渗透教育,提高学法效果。

(2)、每周一次事例说法教育。各班利用班会,通过国旗下演讲、校园广播、教组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犯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道路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

2、采用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形式,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1)、要求班班刊出一期以“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与防范”为主题的黑板报。

(2)、刊出一期“走进文明”简报,不定期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尤其是卫生、公物保护、仪表等违纪现象进行检查。

3、做好后进生思想行为转化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

(1)、对后进生建立个人档案,了解该生后进的原因;建立跟踪调查,定期研讨的制度。

(2)、建立一对一的帮教结对制度,明确要求对这些学生要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护,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转化环境。

(3)、一月谈话制。学校会同法制副校长对后进生每月进行一次谈话,了解后地生的思想动态,用真诚的感召帮助后进生进步。

4、积极展开法制安全教育宣传,大力推进学法用法实践活动。

(1)、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开展征文演讲、模拟法庭、法制电子小报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与法制教育基地建设、社会实践、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日、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等有机结合。

(2)、积极开展交通法规、禁毒、环保、青少年自我保护等学习、宣传、实践活动,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青少年学生在学法中学会用法、守法,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

5、学校要与社区和家庭的教育引导相结合,增强法制安全教育工作的合力。

(1)、在师生中进行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师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有效地防止后进生流失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坚持法制教育无小事,常抓不懈,做到教育有针对性,切实把普法教育落实到实处,促进学校工作的发展。

(2)、要依靠家长,依托社区,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社区学校的作用,开展家长学校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和专题活动,与社区共建青少年法律学校,进一步实现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联动机制,力求形成全方位、不同空间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新局面。

2021年小学班级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二)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会议精神,贯彻“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重要思想,认真实施《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切实把青少年法制教育摆上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中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推进依法治教,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课风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做尊纪守法的合格公民意识。

二、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

1、贯彻上级文件精神,树立法制教育意识。

在教师中继续深入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材料的学习活动,提高广大师生正确认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树立牢固的法制教育意识,并使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自觉地渗透法制教育,为我校形成强大的法制教育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矗。在学习过程中,学校还将安排教师重点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等与教育有关的出国留学网法律法规,开展教师写一些心得体会,进一步加深对法制教育的认识。

2、完善在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法制教育意识

普及青少年法制知识,把法制教育纳入教育大纲、计划,做到计划、教材、课时、教师四个落实,既有课堂教育,又有丰富生动的活动,并确保课时到位,充分运用思想品德课、班会讲授法律知识,开设法制教育的专门课程,使法制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加强自护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调查、收集社会中由于无知、愚昧而造成的自我伤害事故或他人伤害事件,分析原因,自我对照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让每个学生能在活动中明白:只有知法懂法,才能进行自我保护,才能健康成长。

3、开展活动,丰富学生法律知识

在法制教育的方法上,既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又要拓展新的途径,利用广播站、黑板报、法制讲座、观看录像、主题队会、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扎扎实实地学习并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交通管理条例》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文;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从而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发现与矫治;让学生从理论上、行为上参与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的学习,达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新境界。

4、加强沟通,提高普法工作成效

(1)教育在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告家长书和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法律知识,明确家长的法律责任,树立法制观念。一方面,家长为树立了正确的榜样。另一方面,也使家长能及时、有效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家访、家长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及时把学生在校期间的遵纪守法表现告诉家长;同时也能从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学生在双休日、节假日、寒假中的表现。使学校和家长能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真正使法制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沟通。

2021年小学班级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三)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实施“四五”普法规划,实现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以法施教,依法治校,为德育工作的长足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普法学习,组织学生不断加强法律基础知识和新法规的学习,并从实际出发,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加强学习交流,不断丰富法律知识。

2、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强化班风建设,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苗头,防微杜渐,把违法违纪率降到最低限度。

三、工作措施:

1、组织学法,增强法制意识

学法、懂法是守法的前提,加强学习,是普法工作的基础。为此,班主任要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市教育局编印的有关文件汇编,做到依法施教;学生以《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学习宣传教育的重点,增强法制意识。

2、开展活动,丰富学生法律知识

在法制教育的方法上,通过法制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除此之外,组织社区假日小队、优秀少先队员走上街头、义务宣传法律知识,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

3、加强沟通,提高普法工作成效

召开学生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法制教育,并争取学生家长及全社会支持,组织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如文艺表演、知识抢答、上街宣传、小报展览等,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普法氛围。

四、活动安排:

三月份:交通安全法规宣传教育;

四月份:1、家长与学生共学法律活动(给孩子讲法律故事);

2、观看法制教育录象活动;

五月份:1、教师法律知识讲座;

小学生法律法规常识篇8

行动计划学习实践目标与任务

为贯彻落实关于宪法学习宣传教育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相关任务安排和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关于组织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现制定2019年“宪法小卫士”行动计划学习实践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如下。

一、小学阶段

目标:初步了解宪法常识,初步树立法治意识,通过实践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树立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养成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任务1:在学校集体诵读《宪法》条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学习宪法与法治知识。完成后在微信小程序中打卡。

任务2:与家长一起做一件与宪法、法治相关的小事,在微信小程序中写下事件与感想。完成后在微信小程序中打卡。

例a:在生活中,某些路口会出现闯红灯现象。学生自己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如发现家长或其他同学闯红灯及时进行劝说引导。

例B:根据《环境保护法》,公民应当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目前,部分省市已出台了垃圾分类的地方性法规。学生主动了解地方垃圾分类法规,与家长或小伙伴一起学习并践行垃圾分类。

任务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请写下自己对祖国的祝福。学习与国旗、国徽相关的知识,观察身边的国旗、国徽等是否有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如果发现,请老师或家长协助向相关部门提出改正建议。完成后在微信小程序中打卡。

例如:观察身边国旗、国徽的图案是否准确,在尺寸、形状、颜色等方面是否有不规范的地方;观察日常生活的陈设布置中是否使用了印有国徽的座签,礼品店或文具店里有没有出售印有国徽图案的商品等。参考网址:

qspfw.moe.gov.cn/html/bureau/20190505/15518.html

任务4:在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参与学生法治知识能力测评,取得铜牌以上成绩。

二、初中阶段

目标: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进一步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和程序思维,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理念,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任务1:寻找学校、社区的普法宣传栏,认真阅读并学习其内容,写下学习心得。若发现宣传用语使用不规范的情况,请老师或家长协助向相关部门建议并宣传正确用法。完成后在微信小程序中打卡。

例如:路边一些普法宣传栏、博物馆内的介绍说明中,混淆“权利”与“权力”;在某些宣传展板中,将“法治”错印为“法制”等。

任务2: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中国地图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学习国家主权与领土等知识,在微信小程序中写下学习心得。完成后在微信小程序中打卡。

例如:中国地图的使用应该参照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出具的标准地图,但个别网站的地图对中国领土的标注不完整、不准确。参考网址:bzdt.ch.mnr.gov.cn

任务3:做一件与环保相关的小事,在微信小程序中写下事件与感想。完成后在微信小程序中打卡。

例如:随身携带水杯,拒绝一次性纸杯;买东西使用帆布袋,拒绝塑料袋等。

任务4:在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参与学生法治知识能力测评,取得铜牌以上成绩。

三、高中阶段

目标: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以及法律常识,强化守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初步具备参与法治实践、正确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

任务1:学习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知识,发现生活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典型案例,在微信小程序中写下学习心得或感想。完成后在微信小程序中打卡。

例如:网络社区允许上传原创图片的作者开启版权保护功能,禁止其他用户直接保存图片。

任务2:学习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与案例,结合实际生活在微信小程序中写下心得或感想。完成后在微信小程序中打卡。

例a:食品外包装应当印制有关商品的基本情况,包括商品名称、商标、产地、生产者名称、生产日期等信息,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例B:在外消费时主动向商家索取发票等销售凭证,自觉养成分类整理发票的习惯,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发票收纳本”。遇到商家以各种理由不提供发票的情况,可向当地税务部门举报。

任务3:在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参与学生法治知识能力测评,取得铜牌以上成绩。

四、大学阶段

目标: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基本掌握公民常用法律知识,基本具备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任务1: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国防领域的重要事件,在微信小程序中简单阐述该事件对我国国防事业和民族复兴的推动作用。完成后在微信小程序中打卡。

例如:了解“辽宁号”航空母舰对我国军事体系建设、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意义,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任务2:利用假期与课余时间参与法治相关实践活动。在微信小程序中上传参与各项活动的照片,并写下感想与收获(不超过300字)。完成后在微信小程序中打卡。

例如:参观法治教育基地,观摩司法审判(网络或现场)和行政执法活动等;参与由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大学生普法志愿者入社区、乡村、中小学活动;设立法律咨询台,发放法治宣传资料,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和法治文艺演出等,宣传普及法律法规知识,运用掌握的法律知识为群众释疑解惑、提供法律援助等。

任务3:了解社会热点法律问题,思考正确的应对和处理方式,结合身边的案件或事件写下学习思考与体会(不超过300字)。完成后在微信小程序中打卡。

例a:禁止“校园贷”。近年来,校园贷的问题在校园造成不良影响。2016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原中国银监会办公厅联合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实时预警机制和应对处置机制等。

2017年9月,教育部明确要求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如果在校园或身边同学中发现了“校园贷、回租贷、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等情况,及时向学校反映,以维护自身和同学的合法权益。

小学生法律法规常识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逻辑思维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56-01

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5,教师要求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四种分法:1和4;2和3;3和2;4和1。由此学生认识到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等。反过来,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1和4可以组成5,2和3也可以组成5。这就是综合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再一次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指导学生认识5还可以分成5个1,从而知道5里面有5个1;反过来,5个1能组成5。分析、综合法广泛应用于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的计算等教学中。

二、比较与分类的方法

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比如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他就会比较长短,比较大小,进而学会比较多少。然后就会把同样大小的放在一起,相同形状的归为一类。或者把相同属性的数学归并在一起(整数、小数、分数)。前者反映的是比较方法,后者例举的是分类方法。分类常常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比较和分类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三、抽象与概括的方法

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例如,10以内加法题一共有45道,学生初学时都是靠记住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但是如果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规律,学生的计算就灵活多了:

①一个数加上1,其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后继数。

②应用加法的交换性质。

③一个数加上2,共13道题,可运用规律①推得。

④5+5=10。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其认识水平也可以大大提高。

又如,在计算得数是11的加法时,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出2+9、3+8、7+4、6+5等几道题之后,从中抽象出“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在学习后面的所有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了。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将被意义理解所代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四、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这是经常运用的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类推到一般的规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定律、性质及法则,很多是用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如加法的交换律是通过枚举整数中的几个“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相加和不变”的例子推导概括出来的。这样的推理在小学一年级就可以经常开展训练。如让学生演算下面各题后发现一种规律:7-7=,6-6=,5-5=……9-8=,8-7=……2-1=。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有理、有据的思维。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推到特殊的思维方法。例如一年级学生“算加法想减法”,实际上是以加减互逆关系作为大前提,从而推算出减法式题的计算结果。又如,由“0不能做除数”为大前提,根据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推理出分母和比的后项不能为0。事实上,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因此,归纳与演绎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小学生法律法规常识篇10

【教材分析】“认识法律规则”是北师大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生活离不开规则”第8课“法律是特殊的规则”第一站的内容。

内容主要围绕对初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备的法律基础知识而设计,帮助学生梳理法律概念,明确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树立法律意识。学生只有知法,才能守法、用法,保护自己健康成长。内容在前一课“面对公共生活”的基础之上,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强调社会公共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作为规范社会公共生活的规则,有其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法律在规范我们言行以及保护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的特殊作用。本站内容既是对前一课内容的总结和升华,又为下一站内容做好了知识、情感上的铺垫和准备,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课程在整体设计思路上强调避免学科本位,避免过度强调法律学科本身知识体系的做法,但并不意味着知识内容本身不需要逻辑结构。为避免重复,将本站“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类规则”调整至“7.2学会遵守规则”“公共生活规则有有形和无形两类”;“8.2遵守法律规则”“法律的三大基本特征”调整至本站。调整后本站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层: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2.法律的三大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法律略知一二,但对法律的概念、法律与道德的区别的感性认识还是比较少的。

由于学生基本上为独生子女,来自家庭的溺爱使得他们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缺乏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遵守规则的意识,进而导致个人无法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对于社会上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学生的评价往往比较偏激,难以成为很好的分析者和批判者,从而产生错误的意识和行为,为自身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引导学生认识法律规则的特殊性,懂得法律是人们说话、办事所依据的最低准则,使学生严守法律底线,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很必要而且很重要。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热爱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情感与觉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导入“网络谣言第一案——‘秦火火’案”,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不能没有规则的约束,初步形成对法律的感性认识;通过对“秦火火”案的深层剖析,将道德规则与法律规则列表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三大基本特征,明白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通过“秦火火”造谣行为违反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的不同后果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法律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效力是因为它是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知识与技能。

了解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则和法律的其他特征,初步形成运用法律知识对社会现象及个人行为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法律的三大基本特征。

确立依据:学生只有在充分认识法律规则特点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真正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安定与和谐方面的作用,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规则。因此,让学生理解“法律的三大基本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则。

确立依据:与其他行为规则相比较,法律规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但国家强制力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视频导入事实说话

教师:最近各大电视台、网络新闻中有一个人非常“火”,而且他的网名也与“火”有关,你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秦火火”。

教师:对,看来同学们非常关心我们的社会生活。“秦火火”为什么会“火”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秦火火”事件。

教师播放新闻视频:《网络红人秦火火诽谤、寻衅滋事案开庭审理》

(视频说明:4月17日,备受关注的秦志晖(网名“秦火火”)诽谤、寻衅滋事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朝阳法院以秦志晖犯诽谤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两年,以秦志晖犯寻衅滋事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三年。秦志晖当庭表示不上诉。此案是2013年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来,第一起依法公开审理的典型案件。因此,该案也被称为“打击网络谣言第一案”。

教师:“秦火火”的做法对吗?

学生:不对。

教师:他的行为违反了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哪些规则?

学生1:“秦火火”行为违反了“诚实守信”的道德规则。

学生2:“秦火火”行为违反了“不造谣,不传谣”的网络公约。

学生3:“秦火火”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

教师:是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规则,规则包括法律、道德、伦理、规章制度等,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规则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应共同认可、共同遵守,将服从公共生活的规则作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播放“秦火火”案件视频,引导学生分析“秦火火”行为的性质,让学生充分感受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各种规则是一个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

第二环节:案例分析概念对比

过渡:法律和道德是两种最重要的社会规则,他们都有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但是,它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深层剖析这一案例。

屏幕显示幻灯片:《“秦火火”制造、编造过的网络热点》

教师:“秦火火”除了制造“7.23”动车事故谣言,挑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外,还编造雷锋生活奢侈情节,污称这一道德楷模的形象完全是由国家制造的;利用“郭美美炫富事件”蓄意炒作,编造了一些地方公务员被要求必须向红十字会捐款的谣言,恶意攻击中国的慈善救援制度;捏造全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并将著名军事专家、资深媒体记者、社会名人和一些普通群众作为攻击对象,无中生有编造故事,恶意造谣抹黑中伤。

教师:我们知道,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能规范人们的行为。“秦火火”面对网友质疑和谴责并没有愧疚和悔改之意,而是先后造谣、传谣3000余起,甚至被捕时还在叫嚣:“谣言并不是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道德规范、仁义廉耻对“秦火火”这类人为什么就不起作用呢?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原因,回答问题)

屏幕显示幻灯片:《道德规范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产生及表现方式、实现方式、调整范围三个方面归纳道德规范的特点。

教师:由此可见,正是由于道德是依靠人们内心的信念加以维系和调整的,“秦火火”缺乏道德信念,就算面对社会舆论的谴责他也是无动于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教师:那么,像“秦火火”这种缺乏道德信念的人,我们应该用什么来约束他的行为?

学生:法律!

教师:为什么法律就能约束他的行为?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原因,回答问题)

过渡:法律之所以能约束“秦火火”这类人的行为,是因为法律有着不同于其他规则的约束效力。法律强大的约束效力从哪里来?

屏幕显示幻灯片:《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教师:请同学们看图思考,是“秦火火”主动要求进看守所接受审讯,然后去法庭接受审判的吗?

学生:因为他违反法律,所以警察强行把他抓去接受审查和审判,他是被迫的。

教师:是的。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军队、法庭、警察、监狱就是国家的强制力量,有它们的保证和保障,法律才能得以实施,对人们的行为才能具有强大的约束效力。

教师: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那么道德等其他规则有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吗?

学生:没有。道德是依靠传统风俗、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加以维系和调整的,违反道德规范,会受到自己的良心和社会舆论的谴责。道德觉悟不高的人根本不会把它当回事,自然对人们的行为不会产生强大的约束效力。

设计意图:通过“秦火火”造谣行为违反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的不同后果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法律之所以具有很强的约束效力是因为它是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由此追问,为什么法律就能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教师:“秦火火”的行为违反了《刑法》。下面我们以《刑法》为例来进行分析。《刑法》制定与修改的过程与哪个机关密切相关?

学生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学生2:全国人大常委会。

教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们国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享有最高立法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它的常设机构。由此可见,法律的产生也与其它规则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这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国家制定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直接创制法律,即制定出新的、过去没有的法律规范。国家认可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根据实际需要,对社会上原来已经存在的某些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赋予其法律效力,使之成为法律。

屏幕显示幻灯片:《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教师:“秦火火”与以上三个人物的行为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都是违法行为。

教师:他们的角色各有什么不同?

学生:“秦火火”是网络红人,夏俊峰是小商贩,李代沫是明星,谷俊山是高官。

教师:这组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算是明星,有再大的名气,就算是高官,有再大的权力,只要违反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教师:这体现出法律的另一个特征——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三层含义:任何人无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任何人无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平等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人无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一旦触犯了国家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屏幕显示幻灯片:《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宪法的比较》

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能约束“全体社会成员”吗?

学生:能。

教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能约束“全体社会成员”吗?

学生:不能,它只能约束中学生的行为。

教师: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与其他行为规则的重要区别。单位内部规章制度、中学生行为守则等只约束特定范围的人群,它们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并不具有普遍性。

教师:如果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触犯中国法律,会不会受到中国法律的制裁?

学生1:会,因为他触犯了中国法律。

学生2:不会,因为他是外国人,会被引渡。

教师:全体社会成员是指所有生活在当前社会中的人,当然也包括在当地生活、工作或旅游的外国人。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发现,法律的确和其他规则不一样,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请你根据刚才的学习内容填写表格《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中的法律部分。

屏幕显示幻灯片:《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

学生:(填写表格并展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以“秦火火”案件为主线,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层剖析,将道德规则与法律规则列表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三大基本特征,明白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理性认知

过渡:到此,“秦火火”事件暂时划上了一个句号,秦志晖因为自身行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伴随着“秦火火”事件的进展,我们对法律的特殊性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教师:学完今天这课,同学们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屏幕显示幻灯片:《课堂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课堂小结)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规则。法律规则与其它规则相比,有其特殊性。它的特殊性表现在: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使得法律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大的约束效力,如果人们违反法律规则,社会就将依据法律规则强制矫正这种行为。因此我们要将法律作为我们说话、办事所依据的最低准则,不违法是我们的行为底线。如果超出了法律许可的界限,我们就会像“秦火火”一样,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能系统把握课程知识;通过适当引申,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能够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第四环节:情感升华践行生活

屏幕显示幻灯片:《“秦火火”最后的法庭陈述》

教师:“秦火火”的案例给我们哪些警示?

学生1:如果违反法律会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生活。

学生2:要遵守法律,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学生3:要坚守自己的法律底线,绝不能违反法律。

学生4:……

屏幕显示幻灯片:《我来发微博》

教师:请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就“秦火火”事件发一条微博。发微博时,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1:不造谣,不传谣。

学生2:要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不诽谤他人,不寻衅滋事。

学生3:虽然“秦火火”的行为遭人厌恶,但对他的评论也应实事求是,不可夸大其词。

学生4:140个字以内。

学生5:……

教师:(总结)“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法律”。法律强大的约束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人们的合法权益,保障着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为我们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我们应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言行,用法律守护利益,用法律守护自由,用法律守护幸福!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拓展,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导之以行。

【教学反思】

一、教学特色

1.教学资源的选取。本课教学内容“法律的特殊性”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应选取何种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遵循“生活化、时代性、主体性”的原则,有效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呢?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公共生活的扩展,学生的生活已经扩展到互联网空间。初中生心理和生理发育都还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自控能力不强,情绪波动大、易冲动,极易受到网上不文明、不道德信息的影响,甚至误人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我校大部分七年级学生都配有手机,学生除了使用手机的电话功能外,更多地是使用手机上QQ、微博或是微信,经常会自己制造或是转发一些帖子。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网络生活,认识到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是摆在思想品德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新课开课前几天,刚好“秦火火”案在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教师敏锐捕捉这一教育契机,利用这一“原汁原味”、学生颇感兴趣的生活案例为载体,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发教学问题,链接全课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既有效阐发了“法律的特殊性”,又较好地引导学生“理性利用现代媒体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2.教学过程的设计。本教学设计以“秦火火”案件为主线贯穿全篇。通过案件的逐步呈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抽丝剥茧地深层剖析,从而使学生领会法律的特殊性,增强依法自律意识。

教师先通过播放《网络红人秦火火诽谤、寻衅滋事案开庭审理》的视频新闻导入新课,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对法律有一个初步、感性的认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就“秦火火”案件进行案例分析。随着事件的深入发展,教学问题的层层递进,学生通过列表将法律概念与道德概念进行对比,从而厘清法律概念,认识法律的特殊性。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增强理性认知。最后教师创设课外扩展活动“我来发微博”,以达到情感升华、践行生活的目的。

全篇教学设计整体感强,富有新意,知识与情境水乳交融。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积极、富有情趣的教学生态环境中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升修养。

二、努力方向

1.回归教材,重视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教材,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加强知识点的系统构建。引导学生重视基本问题的掌握,学会用普遍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2.建构“欣赏型”德育模式。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这样来形容他的“欣赏型”德育模式: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如果可以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主体建构”这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就可以在自由的“欣赏”(即教育和接受)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