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管理的痛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45:58

固定资产管理的痛点篇1

方法:选择我科住院静脉输液的儿童520例,连续两天在患儿的左、右手手背静脉对称部位各穿刺1次。第一天采用传统固定法固定针柄为对照组,第二天采用加强针柄固定法为实验组,观察穿刺部位疼痛和针头滑出血管外情况。

结果:两组穿刺部位疼痛和针头滑出血管外情况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结论:加强儿童静脉输液固定法,减轻了输液过程中穿刺部位疼痛,避免了针头滑出静脉血管外,保证了输液治疗顺利。

关键词:儿童手背静脉输液疼痛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37-02

众所周知,因为儿童恐惧、害怕扎针和疼痛,静脉输液时会出现啼哭,难以配合固定,注射后随意摆动注射部位,或大幅度改变,不但使输液速度改变,出现过快、过慢或者滴速暂停等现象,直接影响了临床治疗的目的和疗效,并且就会出现穿刺部位疼痛和针头滑出血管外的情况,为了确保输液顺利完成,我科在给儿童输液时用加强针柄固定方法,效果比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的儿童520例,其中男性289例,女性231例,年龄3.5-7岁,所得疾病构成有急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小儿肺炎等。穿刺静脉均为儿童手背浅静脉。采用自身对照比较的研究方法,将520例儿童的左右手随机分组。第一天采用传统固定法固定针柄为对照组,第二天采用加强针柄固定法为实验组。穿刺成功后固定针柄所用输液贴,均为泰州市精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医用输液贴。观察穿刺部位疼痛和针头滑出血管外情况。活动时穿刺部位疼痛和针头滑出血管外排除固定以外的原因造成。输液时两组患儿所用输液器、液体、加药种类、加药量、操作者、消毒剂使用的种类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固定方法。备齐用物,根据患儿血管分析情况和针头型号选择直而易固定的手背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对照组按传统方法采用输液贴4条固定法:我医院临床普遍使用泰州市精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输液贴(江苏省泰州市九龙台商工业园区世纪大道北侧),有三条胶带和一片带透气棉的输液贴,第一条胶带与针头垂直一字型固定针柄,第二条用中心带护垫的一条一字型固定于穿刺针眼部位,第三条置针柄下方前托针柄固定在手背第二条胶带上方,防止针头脱出血管,最后一条将针头软管绕一圈或S型固定于穿刺左侧或右侧,避开针头及血管走向前方。实验组用加强固定方法是在传统方法固定的基础上,在第一条固定针柄的那条上再固定一条约长15cm的医用胶布。

1.3观察指标和评估标准。疼痛的判断以接受静脉输液时儿童的面部表情、疼痛的反应和病人感觉为标准。无痛:患儿面部表情不变,无任何反应,穿刺部位无痛感;微痛:患儿面部表情不变,疼痛反应轻微,穿刺部位有短暂痛感,时间不超过8S;剧痛:患儿面部表情紧张,咬牙,皱眉,甚至张口,并有退缩肢体的动作,穿刺部位很痛,持续时间12S以上。针头滑出血管外时局部肿胀、疼痛、挤压近针头端输液胶管无回血有阻力。

1.4统计学分析。方所得数据采用SpSS12.5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计数资料以例(n)、率(%)表示,进行X2检验,p

2结果

实验组患儿在穿刺部位疼痛和针头滑出血管外情况两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3.1儿童静脉输液是小儿科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也是儿科护士临床工作中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及时正确的输液可以挽救患儿的生命,是保证患儿治疗及护理安全的重要环节,儿童静脉输液过程固定针柄很重要,只有局部固定牢固才能确保静脉输液顺利进行。但往往存在固定好后,由于患儿活动时,输液胶管被牵拉引起输液贴松动,连带针柄、针头部位,出现穿刺部位疼痛和针头滑出血管外,重新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并且增加了护理工作量,浪费了医疗资源。加强针柄固定法使静脉输液更固定牢固,有效减轻了儿童静脉输液时的疼痛,减少了针头滑出血管外,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和护理工作质量。

3.2国际疼痛学会(LaSp)。1979年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1983年,美国疼痛协会(apS)提倡将疼痛作为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并于1995年正式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加以重视[1]。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充分重视疼痛,在诊疗过程中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有研究显示:95%的患者害怕静脉穿刺,害怕疼痛,希望护士能依次穿刺成功[2]。特别是小儿科的儿童对静脉穿刺有恐惧心理。使用加强针柄固定方法固定提高了输液顺利率,减少患儿重新穿刺的痛苦。同时也起到了保护血管作用,减少了因静脉血管内膜损伤引起的并发症,患儿及家长满意度高。

3.3由于患儿的合作性差,对情绪不稳定、烦躁、哭闹的患儿,护士主动指导家属如何固定注射部位,避免输液距离大幅度变动,根据家属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进行静脉相关知识宣教,满足家属对患儿输液安全的需要。家属通过健康教育,并获得一些基础的静脉输液护理常识,如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保持静脉输液滴速的重要性等[3]。使家属自觉配合与护理人员共同照护患儿,确保静脉输液顺利进行,减轻患儿穿刺点疼痛。保证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有效的作用,达到最佳的治疗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岩龄.翻转针柄法减轻甘露醇所致疼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1):30~30

固定资产管理的痛点篇2

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是从肢体的生理功能出发,通过扎带对夹板的约束力,固定垫对骨折断端防止或矫正成角畸形和侧方移位的效应力,充分利用肢体肌肉收缩活动时所产生的内在动力,使肢体内部动力因骨折所致的不平衡重新恢复到平衡。夹板只固定骨折局部,一般不超过上、下关节,便于及时功能锻炼,又不妨碍肌肉的纵向收缩,尤适应于前臂骨折手法复位后的固定。小夹板固定是目前临床治疗骨折的最常用的外固定方式,如何在小夹板固定期间正确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也是保证骨折顺利愈合,促进肢体功能早日恢复的重要措施。2014-01-2014-04,我们对47例前臂骨折接受小夹板固定治疗的患者给予精细化护理,并与骨科一般护理47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94例均为我院骨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护理组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龄3~78岁,平均(40.61±3.52)岁;病程2~8周,平均(5.23±2.12)周;骨折部位;桡骨远端骨折26例(其中左侧7例,右侧19例),尺桡骨远端双骨折21例(其中左侧7例,右侧14例)。对照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龄7~75岁,平均(42.53±4.65)岁;病程2~10周,平均(5.35±1.53)周;骨折部位;桡骨远端骨折24例(其中左侧7例,右侧17例),尺桡骨远端双骨折23例(其中左侧9例,右侧14例)。2组均予手法整复复位后给予小夹板固定及中药外敷口服治疗,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予小夹板外固定常规护理。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做好病室环境管理、入院介绍、生命体征的观察及记录,定时巡视病房,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固定前向患者讲解小夹板固定的注意事项,以取得其主动配合;固定后注意夹板的松紧度,保持患肢功能位,密切观察其末梢血运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及早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1.2.2护理组予精细化护理

1.2.2.1入院护理骨折患者多是因为车祸及其他事故所致,事发突然,伴随骨折部位的剧烈疼痛,使患者极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护士应热情接待患者,向患者作自我介绍,并介绍病区环境、病房设施的使用,消除患者心中的紧张不安。

1.2.2.2固定前护理固定前向患者做好健康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志护理,详细讲解小夹板外固定是一种弹性固定,不影响关节的活动和肌肉收缩,便于及时调节松紧程度,动静结合,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并且小夹板有治疗费用低、痛苦少、透气性强、塑形功能好等优点,消除其对小夹板固定的疑惑心理,取得患者主动配合。

1.2.2.3固定中护理讲解固定中的注意事项,帮助其选择舒适、利于操作的体位。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患者出现疼痛难忍、面色苍白、心率增加、呼吸急促时,及时提醒医师停止操作,待患者稳定后再实施固定。

1.2.2.4固定后护理①帮助患者抬高患肢,并保持患肢于功能位,仰卧时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可在患肢下放置枕头、棉垫等,利于患肢消肿止痛。②保护患肢,防止碰撞、牵拉、挤压或其他原因导致骨折再移位。③注意观察小夹板包扎的松紧度,使患者自感肢体无明显的压迫感,手指活动时无明显不适,以用手推动布带或绑带时,布带或绑带在夹板表面上下移动0.5~1cm为度,维持夹板固定得当,不能随便松解夹板,以免骨折端移位。患肢肿胀消退时,及时报告医师,进行调整。④整复固定后1~7d内,应密切观察受伤肢体末端的血液循环、温度、颜色、感觉和运动功能,尤其是整复后前1~3h内。受伤肢体如出现疼痛无缓解、持续加重,感觉障碍,疼痛反应迟钝,功能受限,末端颜色苍白或发青,远端皮温偏低等,表示小夹板固定过紧,血液循环不良,应将松紧度调整至合适为止。⑤经常检查压垫的放置位置是否合适,固定初期患肢肿胀,夹板边缘易产生压伤,注意检查夹板边缘处皮肤有无红肿、水疱等压伤现象,若皮肤表面出现溃疡、水疱、疼痛时,应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处理。溃疡面用纱布覆盖,小水疱不必处理,大水疱用注射器抽尽水疱中的液体,用纱布覆盖,以免感染。⑥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固定早期的功能锻炼应以肌肉的收缩及舒张运动为主要形式;固定中期除了继续进行患肢肌肉收缩及舒张运动以外,应指导患者逐渐进行关节被动和主动运动;固定后期,功能锻炼应以主动活动为主。

配合各种理疗,促进肿胀的消失和骨折的愈合。

1.2.2.5饮食护理固定早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米粥之类。骨折中后期,应嘱患者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钙质食物,如牛奶、鸡蛋、骨头汤、豆制品、海产品等,促进骨折愈合。

1.3观察指标于第1d起开始动态观察患者反应,4周后评定疗效,并随访10周,统计患者恢复时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评定患者满意度。0~4分,不满意;5~6分,一般;7~8分,较满意;9~10分,满意。满意率=[(较满意+满意)/总人数]×100%[5]。

1.4疗效标准治愈:骨折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局部无明显畸形,无疼痛肿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或腕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受限在15°以内;好转:骨折对位欠佳,局部轻度疼痛,轻度畸形,腕背伸、掌屈及前臂旋转受限在45°以内;未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压痛、叩击痛存在,功能障碍。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论文摘要

2.22组患者满意率比较见表2。

论文摘要

由表2可见,2组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高于对照组。

2.32组患者恢复时间比较见表3。

论文摘要

经Ridit检验,护理组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

3、小结

小夹板是中医学对骨折复位后外固定的方法,具有固定确实可靠,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治疗费用低,患者痛苦少的优点。通过我们的精细化护理,为患者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并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因人而异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固定前给患者讲解小夹板固定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固定后严密观察肢端动脉的搏动及温度、颜色、感觉、肿胀程度、手指活动等,随时观察小夹板包扎的松紧度并及时调整,及早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并教会其具体方法,如固定早期以肌肉的收缩及舒张运动为主,中期指导患者关节被动和主动运动为主,后期以主动活动为主。配合各种理疗和饮食的调理等护理措施,以促进骨折愈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恢复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黄清兰.护士怎样对骨折固定病人做宣教[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5):2055.

[2]柯红安.尺桡骨干双骨折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2,27(5):85.

[3]黄月勤.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1):318.

[4]吕式瑗.创伤骨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0-130.

固定资产管理的痛点篇3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腰椎不稳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1(a)-0036-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内的髓核通过纤维环的薄弱处突出或膨出入椎管,压迫椎管内的神经根或脊髓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大多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该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较大,时好时坏迁延时间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重者甚至出现截瘫及二便障碍,治疗较困难,保守治疗容易复发,手术治疗风险大,费用也较高,患者多不易接受,术后远期还会产生一系列后遗问题使是否手术较难决定。为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该研究分析该院2006年5月―2011年6月期间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76例,对三种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法治疗效果的进行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男50例,女26例,年龄40~55岁,平均年龄49岁。腰痛伴左侧下肢放射性疼痛者22例,腰痛伴右下肢放射性疼痛者18例,腰痛伴双下肢放射性疼痛10例,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并出现间歇性跛行者20例,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并出现二便障碍者3例,腰痛伴双下肢不全瘫者3例。

1.2影像学资料

全部病例均行腰椎磁共振、Ct及X光片检查,确定间盘突出的部位、数量、大小和对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的程度和椎管狭窄的程度,腰椎退行性变的程度和是否有腰椎滑脱情况存在。

1.3手术方式

手术采用上下半椎板切除开窗髓核摘除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小关节融合术3种术式。

2结果

上下半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30例,术后基本治愈的25例,术后仍感疼痛但明显减轻的5例,其中术后1年复发1例,其中术后1年再发疼痛的3例(复查磁共振腰椎间盘突出症没复发,但出现腰部疼痛的患者),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37例,术后基本治愈的37例,1年后取出内固定,取出内固定1年内再发疼痛的2例,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小关节融合术的9例,基本治愈9例,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术后观察2年,无再发疼痛。

3讨论

3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①上下半椎板切除开窗髓核摘除术适合单纯髓核突出明显,压迫同平面一侧脊髓和神经根并且无椎管狭窄者,其优点是切口小(5~6cm),出血少,肌肉损伤小,手术相对操作简单,但必须定位准确,椎体破坏小,不影响椎体的自身稳定性,(即不破坏椎体前、中、后柱),不需要内固定,也就大大的减少手术费用,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恢复快,可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容易接受。其缺点是视野小,适用范围小,仅适用单纯取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该术式减压效果差,对突出椎间盘组织是否取净和椎管减压是否彻底及神经根松解情况不易观察,容易复发(不是复发椎间盘突出,而是局部术区结缔组织增生而产生类似椎间盘突出物压迫脊髓和神经根的效果)。因为没有内固定,腰椎不稳情况没有解决,术后易出现腰痛症状。②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适合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其优点是手术视野广,减压充分彻底,对突出椎间盘组织是否取净和减压是否彻底容易观察,如发现减压不彻底可向上和向下探查也较容易,对合并有腰椎管狭窄者可以一并解除,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可加强该节段腰椎稳定性,也可减少因腰椎间盘突出术后腰椎不稳而引起脊髓的进一步损伤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腰椎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和稳定作用。其缺点是手术损伤范围大,出血较多,有时需要输血,手术难度提高,易损伤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硬脊膜还会造成脑脊液漏,增加感染的机率,因为需要内固定而致费用高,对脊柱后柱的稳定性破坏严重,虽进行了内固定,加强了腰椎后柱的力量,但内固定物是需要取出的,取出后,脊柱的稳定性和力量会减弱,另外行内固定的椎体相对稳定了,相当于把两节或多节椎体融合了,使固定的椎体间的活动消失,进而使该手术间盘节段上下俩节间盘的负担增加而长久会引起上下俩节间盘的病变,引起该两节段的腰痛。当椎弓根钉取出后,会因脊柱的稳定性差而易复发腰痛。③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小关节融合术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有腰椎滑脱的患者,特别是伴有严重二便障碍和下肢瘫痪症状者,其优点同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了腰椎的稳定性,当内固定物取出后,该节段仍稳定,也就相当于把该节段的两节椎体融合了。其缺点是造成腰椎融合,影响腰椎的活动度,有报道会引起该间盘上下邻近椎间盘或多节椎间盘的负担加重而引起腰痛等症状。

腰椎不稳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易被忽视,也是极难解决的难题。腰椎不稳其实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逐渐变性而失去弹性和缩小,椎体会因为间盘内容物的支撑发生变化而造成上下俩椎体的距离变小,据统计变小约0.8~1.0mm,这样就会使该间盘平面腰椎小关节轻度错位,其周围相关的肌肉和神经的发生扭曲变形而产生疼痛,同时也会使椎间孔变窄而压迫和刺激神经根造成下肢放射性疼痛,腰椎小关节错位虽然轻微但会刺激其周围的神经和使其关节囊受到不正常的牵拉而造成腰部疼痛,因肌肉轻微扭曲而使肌肉力量减弱和力量方向改变,长时间会造成腰肌劳损而引起腰部疼痛,在此状态下,椎间盘的纤维环会受到损坏而出现薄弱的地方,髓核通过纤维环的薄弱处膨出或突出到椎管里,而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所以腰椎不稳是引起腰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原因。另外,腰椎不稳会造成该腰椎间盘平面腰椎间的不正常滑动和摆动,使该平面的腰椎和韧带为了稳定腰椎而产生保护性增生而出现腰椎骨质增生、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增生和钙化,继而出现椎管狭窄情况,加重腰痛程度。大多数人因为腰椎骨质增生,也就是俗话说的“骨刺”引起腰痛,本人认为腰椎退行性变,即骨质增生本身不会引起腰痛,而是人体为了自我保护,为了增加腰椎的稳定性才出现自我保护行为,解剖证明所谓骨刺不像该院想象的是一个尖尖的刺扎在肉里,其实是椎体上下缘一圈的唇样增生,它增加了上下俩椎体的接触面积,使上下椎体更加稳定,腰痛严重者的上下椎体的骨质增生发生融合而稳定该节段,就和打了椎弓根钉的效果一样,所以出现骨质增生只能说明该患者的腰椎非常的不好,也就是说腰痛引起骨质增生,但骨质增生不会引起腰痛。脊髓及神经根在椎管内有1~2mm的活动度,当患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该活动度消失或减少,使人在轻微的腰部活动时就容易造成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刺激而出现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症状,突出的间盘组织压迫硬脊膜造成局部的脑脊液回流障碍,而使局部的脑脊液压力增高,会造成局部脊髓和神经水肿,也是引起腰痛的一个原因。所以,不管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对腰椎不稳问题的解决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和防止复发的关键,但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容易忽视。

在手术中该院发现取出的突出的间盘组织不是像胶冻样的正常间盘组织,而是像韧带样坚韧的增生结缔组织,可见大多数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的患病时间较长,突出的间盘组织被机化而致,其周围韧带的钙化增生和骨质的增生会造成椎管狭窄,故手术不能仅单纯取出突出的间盘组织就结束,而需对该处进行探查,直到脊髓和神经根彻底解除卡压为止,其标准是脊髓的硬膜囊内脑脊液充盈、硬脊膜囊透亮,脑脊液在脊髓内流通通畅,脊髓平滑无压迫情况,轻轻牵拉神经根有约5mm的活动度,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卡压,即为减压彻底,这样手术效果好,不易复发,必要时可扩大侧隐窝,给神经根更大的空间。手术中尽量少破坏正常的组织,切除处的处理要尽量彻底,以避免术后瘢痕及增生的组织较多再次出现椎管狭窄及压迫情况。另外,打椎弓根钉时尽量在椎弓根的中部或靠近外上部拧入,因为神经根紧贴椎弓根的内下部出椎间孔,椎弓根钉拧入靠内下容易穿透椎弓根损伤神经根而造成严重的下肢疼痛甚至瘫痪,如果神经根断裂或损伤有时是不可逆的。

综上所述,该研究认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以保守为主,如症状较重,保守治疗无效者,方可考虑手术治疗,我认为,仔细的术前准备,准确的定位,正确的手术方式选择,术中的细致操作,胆大心细,彻底的解除神经根和脊髓的压迫,纠正腰椎不稳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养成良好的用腰习惯,避免久坐,睡硬板床,加强腰背肌的锻炼,适当的体育运动,是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有效措施,腰部是力量的根本,腰部出现疾病会使全身都没有力量,故爱护好自己的腰部,要从日常做起。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玉丰,徐印坎.脊柱疾病[J].实用骨科学,2000(3):1507-1548.

[2]靳安民,陈仲,邵振海,等.腰椎间盘突出症三种术式疗效的比较[J].经腰痛杂志,1998,18(12):711-714.

[3]赵长庚,白巍,郝国严,等.9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远期疗效分析[J].颈腰痛杂志,1999,20(3):97-98.

[4]朱青安,张建发,卢海俊,等.髓核摘除和椎弓切除对腰椎节段稳定性和扭转强度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1998,13(1):1-4.

[5]戴先文,王全平,欧阳均,等.腰椎后路手术对其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骨伤,2002,15(11):650-651.

固定资产管理的痛点篇4

1.1一般资料。从2000年6月起我科对110例需长期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病人行piCC置管,男62例,女48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35.6岁。其中乳腺癌15例,肺癌24例,淋巴癌35例,白血病36例。

1.2材料。piCC导管采用美国BeCtonDiCKinS_on公司生产的intRpnaSCULoRCatHeteR型号4Fr长度60cm,胶贴采用3m透明贴。理疗垫采用天津市天磁有限公司生产的天磁软体热。

1.3方法。(1)实验组方法。①piCC置管后将外留导管拉至水平与手臂成垂直位置后,再向斜下方拉直,用3m透明贴固定;②piCC置管时,让病人上身取直立,手臂外展成90°,头偏向穿刺肩部,同时用10~20ml盐水缓慢注液;③piCC置管后用理疗垫热敷上臂,4次/d,20~30min/次,同时嘱咐病人抬高肢体。(2)对照组方法。①将外留导管以“S”型固定;②置管时,病人平卧,手臂外展成90°,头偏向穿刺侧肩部[2];③常规湿热敷。

1.4资料分析方法。(1)通过统计学分析脱管及进管发生例数来反映2种固定方式的差异;(2)通过统计学分析进入颈静脉的例数来反映2种置管方法的差异;(3)通过统计学分析出现上臂红、肿、痛的例数来反映2种热敷方式的差异。

2结果

2.12组脱管及进管发生情况。实验组50例次,脱管及进管发生率为8%(4例次),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30/50例次),经统计学处理,χ2=15.06,p<0.02,表明应用水平拉直与上臂垂直方式固定与“S”型固定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22组置管进入颈静脉情况。实验组进入颈静脉的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4/25例次),经统计学处理,χ2=4.35,p<0.02,表明应采用依靠重力配合加压静注的置管方式与常规置管方式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32组出现上臂肿胀、静脉炎的情况[3]。实验组出现上臂肿胀、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2/50例次),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10/50例次),经统计学处理,χ2=3.02,p<0.02,表明应用理疗垫热敷与用湿热敷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piCC导管脱管及进管一直是导管护理的难点,由于聚酯纤维套一般需3~4周才能被结缔组织包裹固定。所以,我们一方面在选择穿刺部位上下功夫,尽量避开肘窝,另一方面改良了导管的固定方式,因为随着手臂的屈伸,肌肉带动导管在穿刺点内、外来回进出,不但容易对穿刺点刺激造成出血及感染,还对血管产生机械性损伤,引起静脉炎。而将导管拉至水平与手臂成垂直位置后,增加了导管进出的阻力,同时减小了受手臂屈伸肌肉牵拉的影响,大大降低了导管脱管及进管的可能性。

3.2piCC插管成功的关键在于置管是否能到达预期的位置。依据解剖学位置,尽量避免在头静脉穿刺[4]。应首选贵要静脉,送管时动作轻柔,匀速缓慢,常规的送管方法仍可使导管进入颈静脉。而使病人上身直立,当导管达到肩部时,依靠导管自身重力,配合加压静脉注液,导管则向下进入锁骨下静脉,继而入上腔静脉。

3.3piCC置管后,由于血液流速减慢及导管在血管内造成异物刺激,加之病人紧张致使血管收缩痉挛,造成上肢肿胀、疼痛、静脉炎[5],影响了治疗。以往采用湿热敷[6],易引起穿刺点感染,且操作不方便,病人不愿接受。用理疗垫热敷,由于其温度适宜,热量易于被人体吸收,可发射出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线,使热量穿透力增强,舒适安全,易于被患者接受,故疗效显著。

固定资产管理的痛点篇5

 

关键词: 胸部损伤;连枷胸;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创伤性胸壁浮动36例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18~63岁,平均45.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8例,工伤事故5例,其他3例。发生于左肺12例,右肺16例,双侧8例。临床表现;伤后均有胸痛,胸壁软化,呼吸困难。其中发绀10例,血痰l3例,皮下气肿15例,36例均有不同程度地体克,受伤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且可闻及干、湿性??簟p夭?线检查提示有3~22根肋骨骨折,其中22例为单侧多根肋骨骨折,14例为双侧多根肋骨骨折,伤侧肺野内均呈大小不等的絮片状阴影。血气分析有12例po2<60mmHg(1mmHg=0.133kpa)。合并血气胸2l例,锁骨骨折7例,肩胛骨骨折2例,其他骨折3例,创伤性膈疝2例,腹部损伤5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29例采用非手术治疗,7例采用手术内固定。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为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的排痰,早期止痛,纠正低氧血症,合理输入晶体液与胶体液,及时处理合并症,其中有21例结合使用外固定。本组中有5例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呼吸机支持治疗。

   1.3 结果

   31例非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均在伤后或手术后3~7d呼吸逐渐平稳,2周后肺部干、湿??粝??X线检查肺部片状渗出阴影吸收好转。5例呼吸机支持者1~3周拔管,逐渐好转。3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22±5.8)d。  

   2 讨论  

   2.1 治疗方法的选择

   胸壁加压包扎是治疗连枷胸的传统方法。虽可消除反常呼吸,缓解病人由于骨折端相互摩擦而产生的疼痛,但是也限制了肺的膨胀,使大量肺泡不能开放,造成肺通气降低,产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呼吸功能不全。我们曾对2例高龄患者施行胸壁加压包扎,结果未等固定完毕即感呼吸困难加重,难以忍受,解除固定后,呼吸困难随之减轻。因此,胸壁加压包扎、不宜常规使用,特别对于高龄病人更要慎用。孤岛型范围大的连枷胸,在纠止肺挫伤治疗的同时,应辅以胸壁牵引固定。但对位于心前区的连枷胸即使范围较小,也不宜加压包扎,应施行胸壁牵引固定。对于错位大、病情严重的病人,施行肋骨内固定术。我们对7例伴有内脏损伤的患者在行开胸处理内脏破裂的同时,对肋骨骨折实施了内固定手术。骨折过多的,因术野显露困难,未全部固定断裂的肋骨,争取固定达断肋的2/3,效果满意。但是,多数内固定需切开胸腔,且有些类型骨折很难施行内固定手术。如不适当地扩大手术,会加重伤肺的病理生理改变,使治疗、抢救更加困难,因此应选择外固定牵引并着眼于肺挫伤的处理,加强机械通气治疗。仅当有内脏损伤需开胸手术时才辅以肋骨内固定手术。

   2.2 肺挫伤的处理

   在创伤性连枷胸的患者中,肺挫伤是最严重的肺实质损伤,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1)肺毛细血管壁损伤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肺间质及肺泡水肿,造成氧弥散障碍,从而产生低氧血症;(2)缺氧又可引起肺血管阻力升离,形成肺动脉高压;(3)肺挫伤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导致肺萎陷,产生功能性肺静-动脉分流,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针对这种情况,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积极止痛,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由于伤后疼痛,患者咳嗽排痰能力下降,情绪紧张时患者多浅快呼吸,潮气量过大,不利于气体交换,因此需给予必要的止痛与镇静处理;(2)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雾化吸入。近年来我们用氨溴索等静脉滴注稀化痰液效果明显。同时加强肺部物理治疗,定期反复拍背,必要时可经鼻腔或气管切开吸痰;(3)适当调整输液的量与质。由于肺水肿的存在,伤后24h后可给予一定量的胶体液,如白蛋白或新鲜血浆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肺水肿的发生。晶体的输入要适当控

[1] [2] 

制,但过分控制晶体的输入量又易造成痰液黏稠,因此要根据肺部是否有湿??艚?械髡?()积极的营养支持。由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及焦虑或发热等,患者的能量消耗较大,要加强营养支持。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必要时加用肠外静脉营养;()合理应用抗生素。特别是对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应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应用抗生素;()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 呼吸机使用与合并症的处理

固定资产管理的痛点篇6

关键词: 胸部损伤;连枷胸;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创伤性胸壁浮动36例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18~63岁,平均45.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8例,工伤事故5例,其他3例。发生于左肺12例,右肺16例,双侧8例。临床表现;伤后均有胸痛,胸壁软化,呼吸困难。其中发绀10例,血痰l3例,皮下气肿15例,36例均有不同程度地体克,受伤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且可闻及干、湿性啰音。胸部X线检查提示有3~22根肋骨骨折,其中22例为单侧多根肋骨骨折,14例为双侧多根肋骨骨折,伤侧肺野内均呈大小不等的絮片状阴影。血气分析有12例po2<60mmHg(1mmHg=0.133kpa)。合并血气胸2l例,锁骨骨折7例,肩胛骨骨折2例,其他骨折3例,创伤性膈疝2例,腹部损伤5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29例采用非手术治疗,7例采用手术内固定。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为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的排痰,早期止痛,纠正低氧血症,合理输入晶体液与胶体液,及时处理合并症,其中有21例结合使用外固定。本组中有5例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呼吸机支持治疗。

   1.3 结果

   31例非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均在伤后或手术后3~7d呼吸逐渐平稳,2周后肺部干、湿啰音消失,X线检查肺部片状渗出阴影吸收好转。5例呼吸机支持者1~3周拔管,逐渐好转。3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22±5.8)d。  

   2 讨论  

   2.1 治疗方法的选择

   胸壁加压包扎是治疗连枷胸的传统方法。虽可消除反常呼吸,缓解病人由于骨折端相互摩擦而产生的疼痛,但是也限制了肺的膨胀,使大量肺泡不能开放,造成肺通气降低,产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呼吸功能不全。我们曾对2例高龄患者施行胸壁加压包扎,结果未等固定完毕即感呼吸困难加重,难以忍受,解除固定后,呼吸困难随之减轻。因此,胸壁加压包扎、不宜常规使用,特别对于高龄病人更要慎用。孤岛型范围大的连枷胸,在纠止肺挫伤治疗的同时,应辅以胸壁牵引固定。但对位于心前区的连枷胸即使范围较小,也不宜加压包扎,应施行胸壁牵引固定。对于错位大、病情严重的病人,施行肋骨内固定术。我们对7例伴有内脏损伤的患者在行开胸处理内脏破裂的同时,对肋骨骨折实施了内固定手术。骨折过多的,因术野显露困难,未全部固定断裂的肋骨,争取固定达断肋的2/3,效果满意。但是,多数内固定需切开胸腔,且有些类型骨折很难施行内固定手术。如不适当地扩大手术,会加重伤肺的病理生理改变,使治疗、抢救更加困难,因此应选择外固定牵引并着眼于肺挫伤的处理,加强机械通气治疗。仅当有内脏损伤需开胸手术时才辅以肋骨内固定手术。

固定资产管理的痛点篇7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中心成立于2003年9月,至今走过11年的历程,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疼痛诊疗中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疼痛诊疗和管理体系,已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疼痛诊疗中心和同行公认的品牌疼痛康复科室。

由本中心发起成立的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汇集国内多个学科300余名知名疼痛学者,是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唯一具备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的疼痛基地。

2014年,本中心联合国内数十家医院、企业、社会团体及协会成立了“中国疼痛康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北京高新疼痛诊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4年7月29日筹备成立大会选举疼痛诊疗中心主任倪家骧教授为联盟理事长。联盟目前有150余家单位会员,其中医院会员占60%以上,涵盖全国20余省或直辖市的三甲医院及重点医院,初步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医疗服务网络。

本中心研究开发和引进了多项治疗疑难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治愈了十余万顽固性疼痛患者,医疗质量及科研水平居全国前列。

颈肩痛、腰腿痛:创伤小恢复快

慢性的颈、肩、腰、腿痛多是由于椎间盘突出所造成,发病原因主要在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外伤和劳损等。传统治疗多以手术为主,因切口大、剥离组织范围广、出血多、不可避免的软组织损伤、骨损伤、脊柱稳定性受破坏、卧床和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以及较为常见的神经粘连或硬膜外腔的粘连等不良作用,而使病人惧怕手术治疗。

宣武医院疼痛诊疗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发和引进了多项治疗颈肩痛、腰腿痛以及颈源性头痛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这些技术包括等离子椎间盘射频消融术、椎间盘射频热凝术,体温可弯曲电磁波椎间盘消融术等。这些技术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目前治愈了十余万例顽固性颈腰部疼痛患者。

三叉神经痛:不再需要长期口服药物

三叉神经痛是累及面部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反复发作的短暂而剧烈的疼痛。宣武医院疼痛诊疗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Ct-神经电生理联合导航定位三叉神经痛射频治疗术。在Ct精确导航下结合电生理检测,将细小的射频针经过卵圆孔送入三叉神经半月节,给予选择性适度热凝固毁损,阻断疼痛信号在神经内部的传导,从而消除疼痛,避免了过去盲目穿刺疗效不佳和并发症多的缺点。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具有经济、简单、创伤小等优点。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简单效果好

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皮肤病,沿神经支配的皮肤出现带状疱疹,伴随神经痛。宣武医院疼痛诊疗中心采用神经介入微创术,在Ct或C形臂X线机的导航引导下,采用椎管内微量连续给药结合选择性神经毁损术,能有效地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癌痛:高效提高生活质量

固定资产管理的痛点篇8

关键词: DRFS内固定器;腰椎滑脱症;脊柱融合术

   重度腰椎滑脱症是指Ⅱ度以上的腰椎滑脱,临床症状较重,大多需要手术治疗。经后路脊柱内固定系统种类较多,国内较常用的内固定系统就有RF,aF,SF,Steffee,USS,SRS,tenor等十余种。作者自1999年11月开始应用DRFS(简称协和钢板)内固定器治疗Ⅱ度以上的腰椎滑脱症32例,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33~64岁,平均47岁。根据meyerding分类方法,Ⅱ度滑脱23例,Ⅲ度滑脱9例。L419例,L513例,32例均为真性滑脱。病程最长12年,最短3年,平均32.5个月。均有下腰痛,其中合并双下肢痛18例,单侧痛14例,有间歇性跛行23例,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感觉减退15例,膝踝反射减弱9例,7例出现马尾神经症状。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采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腰椎后正中切口,显露滑移椎及下位椎体的横突和关节突。先进行狭窄椎管彻底减压术,然后在滑脱椎体及其下紧邻的椎体两侧椎弓根打入椎弓根螺丝钉。注意钉上的六角型钉座应大部分露在骨质外以利复位,然后套上钢板,有椎间隙狭窄者可将上方螺钉与钢板上槽空下端紧贴。先拧紧两侧下方凸型螺母,使钢板上端后翘,交替拧紧上方两侧凸型螺母,使产生后提拉复位,并产生解剖角重建腰椎生理性前凸,最后作横突小关节后外植骨融合术。术后切口内负压引流24~48h,卧床3周。术后即练习直腿抬高,防止神经根粘连,2周后可进行腰背肌锻练,3周后带支具扶双拐练习行走。

   1.3 结果 术前平均滑脱率36%,术后平均复位率94%。随访12~68个月,平均36个月。按照症状、神经功能障碍等综合指标评价临床疗效[1],优:腰腿痛症状消失,神经功能障碍完全恢复;良:腰腿痛症状大部分消失,偶有疼痛,神经功能障碍大部分恢复;可:腰腿痛症状减轻,偶有疼痛,但无需服止痛药,神经功能障碍部分恢复,但仍有麻木,间断疼痛及肌萎缩;差: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本组优18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87.5%,无椎弓根钉松动、拔出、断钉和断棒等并发症发生。

 2 讨   论

   2.1 DRFS内固定系统的优点 DRFS内固定器是在分析RF内固定物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改进和设计的。RF具有撑开复位功能,且通过角度螺钉可重建和维持腰前凸,但矫正应力过度集中,在角度钉成角部位,造成断钉者屡有报告,而且RF需要固定的螺钉螺母太多,不易放置,操作比较繁琐。而理想的治疗脊柱滑脱椎管狭窄的内固定装置应具备:a)向后提拉向前滑脱的椎体,恢复狭窄椎间隙一定宽度以利复位;b)重建腰椎生理性前凸;c)提供牢固的三维内固定;d)容易放置,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DRFS内固定器具备轴向撑开、后提拉复位的作用,其提拉钉直径粗、螺纹大、把持力强,板状结构一端有15°角是预制的,通过钉尾螺帽的推进产生螺钉提拉复位效应,比RF系统操作简单、复位好、固定可靠,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且DRFS内固定装置由钛合金材料制成,生物相容性好,不具备磁性,术后行Ct、mRi检查伪影少。胡令东等[2]在分析腰椎滑脱术后远期并发症时发现,选择钛合金材料作内固定物可以减少远期假关节的形成,亦能减少术后远期疼痛的发生。

   2.2 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治疗 腰椎滑脱的治疗目的是恢复腰椎正常排列、解除神经压迫和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其稳定性的维持主要是通过脊柱融合来实现的。重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症状较重,影响工作生活,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伴有明显神经根受压症状体征或病程较长的Ⅱ度以上滑脱,应行神经根管减压,因为除了病椎滑移、神经根受牵拉外,小关节突增生、肥大、内聚,关节囊增生、肥厚,黄韧带增生钙化等,不断对神经根管道进行侵占和充填,使神经根管更加狭窄,因而在复位过程中,往往发生神经根损伤[3],故手术时一定要遵循首先椎管减压神经根探查,其次植骨融合,最后复位固定的原则。目前,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已广泛应用于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对于严重的腰椎滑脱病例,Csecsei等[4]推荐经后路采用椎弓根系统治疗。

   任何椎体复位内固定都是暂时的,椎体间植骨融合才是长久解决问题的关键。手术中单纯注意减压和内固定复位,而对植骨量和植骨床的准备不够充分,最后会导致手术失败,因此作者在做自体髂骨植骨时强调足量、紧密、重点、即用四原则[2]。植骨块与块、棒与棒以及棒块与植骨床之间紧密接触,受力的着重点要加量紧密植骨,切取的植骨条修整满意后尽快应用。对于骨质疏松比较明显的病人,先在钉道内注入骨水泥后再植入椎弓根钉;而且通过pmma等骨水泥强化椎弓根系统,能显著提高螺钉的轴向拔出力[5]。经后路采用DRFS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重度腰椎滑脱能得到较为确实的复位和固定,可以充分减压,植骨融合率高,能有效改善和恢复神经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邹德威,海涌,马华松,等.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5):259263.

[2]胡令东,高文举,郑遵成,等.腰椎滑脱后路术后远期并发症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2):897899.

固定资产管理的痛点篇9

关键词液气胸中心静脉导管应用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5年以来应用中心静脉置管术对8例自发性气胸病人和12例中等量以上的胸腔积液病人进行胸腔闭式引流。自发性气胸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5~70岁;肺部压缩带在20%~40%,置管1~6天,置管后8例气胸完全闭合。胸腔积液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5~72岁,置管时间3~30天,引流通畅性良好。5例结核性胸水在积极综合治疗下胸水完全吸收,5例癌性胸水患者胸闷、气憋等胸水压迫症状明显改善而出院。

患者准备:向患者讲清治疗目的与方法,以取得理解和合作,测量体重、生命体征。

物品准备:消毒用0.5%碘伏、75%酒精、2%利多卡因,无菌手套1副、中心静脉置管1副、5ml注射器1个、无菌洞巾、无菌纱布、无菌透明3m敷贴1张,一次性无菌引流袋、肾上腺素、氧气。

术中配合:穿刺时,嘱患者坐位,给予吸氧,根据B超定位标记确定穿刺部位,常规消毒皮肤,穿刺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以2%利多卡因自皮肤至胸膜壁层行浸润麻醉后,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用特殊注射器,边进针边回抽,有落空感,发现有胸液进入注射器内即停止推进,用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将导引钢丝J型端从注射器内腔插入至胸腔,固定钢丝,退出穿刺针。再将中心静脉导管顺暴露在体外的钢丝末端,逐渐向皮内推进达胸腔10cm,即固定导管,退出钢丝,将尾端接上引流瓶或引流袋,最后用3m透明敷贴固定导管,即形成了与输液形状倒置的引流系统。

心理护理:胸腔穿刺是一种创伤性操作,病人往往产生担心疼痛、损伤肺部等恐惧心理。应着重介绍本引流方法的优点,使其坚定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导管的固定:固定时,敷贴外的导管应再盘1圈用胶布固定。嘱病人注意固定导管防止脱落、扭曲、阻塞,以保持引流通畅。

预防感染:加强局部皮肤护理,指导病人擦身时保持置管周围皮肤清洁,引流时间长者一般更换敷贴1~2次/周,同时用碘伏消毒穿刺点,更换引流袋1次/日。

引流管护理:胸腔大量的渗出液因含纤维蛋白,易引起导管阻塞或形成包块,还有不当、打折等,都可能使导管引流不畅。如引流管无液体流出,应先检查是否打折,然后用生理盐水5~10ml从导管冲入,最好每天冲洗1次。

观察:胸腔积液患者注意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色、性质。胸腔积液尽量一次性缓慢排出,一般排液速度≤50ml/分[1]。

对症处理:病人在置管期间,除给予心理安慰外,如休息。睡眠不好时可遵医嘱给予口服镇静剂,有轻微疼痛者可给予止痛药等对症处理。

讨论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只行1次穿刺即可,导管头部圆滑柔软,对局部刺激小,引流形成密闭系统,长期引流不引起感染;气胸患者不易引起皮下气肿[2];病人舒适,改变不引起疼痛,患者可下床随意活动。取代了传统引流方法反复抽吸、容易感染、费时费力[3]、增加病人痛苦的缺点,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重点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穿刺点的保护以及对患者的整体护理。指导患者自我护理是治疗的前提,保持导管的固定通畅及预防穿刺部位感染是治疗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魏长春,刘彦彦,董秋兰,等.大量胸水不同排液方法的临床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02,24(2):26.

固定资产管理的痛点篇10

【摘要】剖宫产术后可给妇女带来许多不利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产生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一系列不适以及情感的一种不愉快经历。术后疼痛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的严重的经历,影响产妇的休息和情绪,不利于机体恢复。因此术后麻醉镇痛泵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产妇术后疼痛的问题。

【关键词】剖宫产镇痛泵应用护理

术后镇痛的目的在于减轻产妇手术后的疼痛和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改善睡眠,减少不利因素,促进早日康复。我们现随机抽取2010年150例行剖宫产手术后安置一次性持续微量麻醉镇痛泵的产妇为观察样本均收满意效果。

现将应用介绍如下

1资料与治疗方法

1.1一般资料

15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年龄:23~38岁,孕期:38-40周,平素身体健康无乳房发育不全及内分泌病史,无合并妊娠高血压症。

1.2治疗方法

所有产妇术毕留置硬膜外导尿管并连接镇痛泵,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穿刺点L2-3,术中用药为1.73%碳酸利多卡因,组织平面在t8以下,术后镇痛药物采用0125%左右比卡因和5mg/ml曲马多混合液(+恩丹西酮8mg)左右比卡因是酰胺类局麻药,主要是通过增加神经电刺激的值,减慢神经刺激的传播和减少动作电位的升高率来阻滞神经刺激的传导,但有时可出现恶心呕吐副作用,曲马多为中枢作用的阿片类镇痛药,主要用于术后止痛,其镇痛起效快,效果佳,副作用小,而且不降低延髓呼吸中枢对电学刺激的反应性,无平滑肌作用所以对呼吸无明显抑制作用,安全可靠,最主要的是曲多马应用期间不会影响子宫收缩,恩丹西酮是一种强效,高选择性的5-Ht受体拮抗剂,有强制吐作用。他通过拮抗位于周围和中枢中位局部神经元的5-Ht受体而发挥止吐作用,还可以抑制阿片诱导的恶心。三种药物联合应用于术后镇痛,相互作用,最大限度减少副作用的产生,加强止痛效果。

2结果

镇痛效果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方法(VaS),经评定

3护理措施

3.1术前评估

3.1.1一般情况:年龄,职业,性别特征,药物使用情况,特别是麻醉药物的使用史和接触史。

3.1.2心理和认知状态:①病人对于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的认识程度;②对术前准备,护理配合,和术后情况的了解程度。

3.1.3术前的理护理

做好详尽的解释工作,向病人及家属介绍麻醉的过程和必要的配合,以及术后镇痛泵的应用目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等情况,以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和用药顾虑。

3.3术后护理

3.3.1生命体征的观察

密切观察血压,脉搏。麻醉镇痛是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使机体的痛阈提高,同时也使脉率减慢,血压降低,所以镇痛期间,每30分钟观察一次脉搏,血压,使脉搏保持在60次/分以上,收缩压,不低于90mmH2g,同时,注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情况等监测,定时间问产妇的感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3.2导管的护理

术后固定好穿刺部位及其导管,防止其扭曲,打折季脱开。尤其注意镇痛泵的衔接部位和硬膜外穿刺点的无菌保护,帮助患者翻身或坐起时应当注意保护硬膜外导管的自然通畅,勿折成角或挤压变形。

3.3.3并发症的护理

常见病发症为恶心,呕吐,镇痛泵中左布比卡因为酰胺类局部麻醉剂。虽然不良反应小,但因身体状况不同,相同剂量的药物,患者出现不同反应,尽管配用恩丹西酮止吐,仍有几首患者可能出现此不良反应,还有术前用药,麻醉操作,空腹与否等因素都可以发生。

方法:①避免长期禁食,容量过少;②使用止吐药。

4讨论

剖宫产术后引起的疼痛,直接影响产妇的心理,生理诸多因素包括产妇的休息睡眠和情绪反应的影响,导致产后的失眠焦虑,抑郁以及植物性功能紊乱等问题,还可以引起产妇交感神经兴奋和内内源性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醛固酮,皮质醇等释放,并对机体的泌乳,宫缩和胃肠功能等生理机能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产妇术后康复进程延缓。剖宫产术使用持续微量麻醉镇痛泵,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促进产妇机体恢复,但一定安控制好单位时间捏给药量,使其达到理想的镇痛目的,又不出现不良反应,要求术前做好宣教工作,术后密切观察泵内药物的输注速度和产妇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必要时应停止麻醉镇痛泵的使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