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前景十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前景十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38:0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前景篇1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改问题对策

一、前言

经济社会日渐发展促使计算机技术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信息化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以及传统教育方式,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计算机教学实用性以及操作性非常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理论传授方式,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计算机实际发展情况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整体水平。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教学内容与现实想脱离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非常乐氐慕滩睦匣问题,这就使得计算机教学内容、社会现实相脱离。计算机技术革新步伐逐渐加快促使高职院校需要重视计算机教材案例以及教学内容更新工作,促使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技术保持一致,有效满足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的需求。从目前来看,在选择计算机教材过程中,教材内容往往是选取之前的案例和教学内容,计算机教材内容存在着更新不及时问题。此外,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着教学方式落后的问题,虽然计算机教师感觉到计算机技术发展,但是却无法将新型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二)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

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逐渐变化促使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但是由于缺乏高水平教师工作队伍,再加上计算机教师自身缺乏软件工程工作经验以及实际的操作经验,这就使得教师无法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有效结合,学生缺乏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以及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高职院校开始工作,但是自身缺乏丰富实践经验,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是照本宣科,也并没有做到重组教材,实际的教学中缺乏精品工作意识,往往只是注重实际工作进度,但是却并没有考量到实际的教学结果,教师缺乏交流能力、互动能力以及操作能力。在进行上机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进行教材小例子中进行教学,缺乏综合性以及系统性,这就使得学生缺乏问题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这就使得计算机专业学生无法胜任未来工作,缺乏就业竞争力。

(三)缺乏科学课程结构

在开展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性现象,同时计算机教材内容过于落后无法满足时展潮流,这就使得教学内容无法满足时展需求。高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教材编写过程中,往往只是关注理论教学,教学内容中仍然涵盖着非常多的陈旧计算机知识点,不利于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以及专业素养,这就使得学生知识体系首先,学生缺乏创造热情。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职计算机教改对策分析

(一)树立先进计算机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直接的影响实际教学效果,高职院校需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结合社会发展特点以及计算机岗位实际需求来实现针对性教学,提升教学实用性,提升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还需要重视计算机教学内容更新作用,有效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岗位需求,同时还需要对计算机教学资源、计算机教学环境等进行有效改革,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更新传统课程教学结构

为了能够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计算机教师需要重视计算机教材内容革新工作,构建更加合理、更加科学课程教学架构。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需要实现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促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硬件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有效掌握计算机硬件维护工作以及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等等,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术性人才。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结合时展特点,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岗位需求以及市场需求角度着手来优化课程发展结构,促使学生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有效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此外,高职院校还需要有效调整计算机课程结构,利用多样化课程教学方式来构建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课程结构,提升计算机教学课程实用性。

四、结语

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使计算机技术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促使计算机人才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缺口。信息化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坚持科学教育理念,构建更加完善教育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以及参与积极性,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计算机技术发展特点来及时掌握市场发展动向,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重视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提升计算机教学水平,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宋菲菲.信息化背景下探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J].通讯世界,2016(2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前景篇2

1大数据对中职计算机技术移动学习的价值分析

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普遍应用的今天,大数据技术为行业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教育行业的发展来讲,有了大数据技术的利用,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市场化特征表现的更加明显,教育实效性效果有了显著提升。总结分析大数据在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其产生了三方面的突出价值。

1.1大数据为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参考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很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实际上是与社会脱节的,这对于职业院校的价值体现十分不利。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实践积极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当前社会计算机的应用需求现状,可以为更加合理的设置计算机技术课程提供参考。简言之,大数据技术能够准确的分析技术发展以及应用趋势,可以为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的实践提供参考,使院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做到充分的与社会接轨,这样,职业教育的价值发挥会更加的显著。

1.2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为计算机技术教学的创新提供依据

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需要,尤其是职业教育,传统教育模式对其的限制表现的越来月明显,所以教育模式、教育方法需要做创新。大数据技术的利用一方面能够掌握未来计算机人才需要的基本方向,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各种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利用实效,基于人才发展方向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分析,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可以选择更符合人才发展方向的教学模式,这对于教学促进来讲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1.3大数据技术的利用能够为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的优化提供帮助

在教学实践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做教学问题的总结和分析,职业院校以及老师会更加清楚的掌握到教学中比较容易犯得错误,基于数据结果进行错误发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够有效的帮助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实现优化和进步。

2大数据背景下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目标设定不科学

中职院校在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教学时,对于一些非专业性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们掌握住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的操作技巧,帮助学生们通过全国计算机的考试,而对于一些非专业的学生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满足就业要求。在这种教学目标之下,很多的学生们往往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过关率,而对于一些考试内容进行学习,忽视了对其他计算机以及网络应用技术的了解和认识,很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出现了偏差。

2.2基础教材与现实需要的差距较大

经过对当下中职院校学生们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以及大纲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其中包括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以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内容,教师们在对教材进行讲解时往往注重于理论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们对于一些实践应用的培养,这样会造成考试和需求之间的相分离。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往往注重学生们对于一些应用模块题型的练习,而忽视了对相关内容的讲解,导致学生们知识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些常见的常考的函数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多级列表设置等模块仍是相对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由于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内容不能够满足考试所需,很难真正的提高学生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

2.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在对计算机进行教学时往往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师在课堂中居于主体,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接受,参与热情不高,也无法提高自身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当下部分中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时依然是把课堂的实际任务操作演练或者是借助多媒体教学作为重点内容,帮助学生们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尽管这样能够让学生们了解教材的重点内容,但是学生们实践能力相对较差,这种理论教学和实际教学相分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日益的丧失兴趣,尤其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真正的解决实际的问题。

2.4教学实践与理论的脱节表现较为明显

中职院校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学生们的地位较为被动,教师们不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不仅让学生们的积极性下降,而且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在讲解中也缺乏重点和针对性,这样不仅导致学生们对计算机教学较为反感,而且也不利于提高自己的主观学习性,最终让学生们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程度依然有限,无法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提高中职院校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到学生们的未来就业。

3基于大数据背景下中职院校计算机技术移动教学措施分析

3.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灵活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固定性比较强,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比较的固定,这对于移动学习来讲十分不利,所以在大数据背景下要积极的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就教学模式的改变来看,主要有两点:(1)针对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问题,然后由老师基于重点做教学视频的制作。一般来讲,遵循“一个问题一段视频”的原则,这不仅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阐述,而且有效的区分了问题的解答,缩短的视频的实践。在生活和学习中,学生能够利用移动设备和网络进行灵活的在线学习,比如业余时候进行短视频的观看。(2)采用平台联系模式做移动学习。平台联系模式主要指的是老师利用大数据分析的结构构建具体问题的分析平台,学生能够在移动设备中随时随地的访问平台进行询问和探讨问题,进而解决相应的疑惑。总之,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做“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并积极的利用当前生活中的数据交流平台和移动网络设备,学生的移动学习效率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学习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得到显著的加强。

3.2创新教学方法,强化移动教学实践的加强

教学方法对具体的教学效果提升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实践中基于大数据分析创新教学方法,强化移动教学实践的加强现实意义显著。就具体的方法创新来讲,目标表现比较抢眼的方法有两个:

3.2.1采用碎片教育法

所谓的碎片教育法和系统教育法是相对的,这种教育方法的实施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利用课余时间做小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具体的分析来看,系统的知识量比较大,需要的学习周期也比较长,所以学生很难在教学中实现移动学习。碎片教育法将系统性的知识进行肢解,将其拆解为零散的知识点,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可以利用移动设备等进行细小知识点的存储,这样,其可以在生活休息中实现移动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3.2.2翻转教学法、面对面教学以及在线教学等方法

在网络时代之下,可以借助于网络教学的平台开展计算机应用教学。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的设计,并且制定出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们真正的在做中学、学中做,因此教师可以依托于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采取面对面教学或者是在线教学等教学模式。通过构建这种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平台,可以让学生们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也进一步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3.3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为移动教学提供资源

在大数据背景下,构建网络教育平台为移动教学提供资源,这于中职院校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提升来讲现实意义显著。就网络教育平台的具体构建来看,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1)构建在线学习平台,此平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空间限制,老师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学习资料的共享,学生能够通过平台观看和学习老师共享的资源,这样,学生在课堂之余又多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与渠道。通过平台的利用,学生与老师实现了从课上到课下的对话,知识领悟会更加的深刻,所以学生无论是理论记忆还是技术感受都会有明显的提升。(2)实现了对课程资源的有效补充。从具体的分析来看,虽然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果能够实现针对性的课程设置,但是毕竟课程的执行周期较长,所以一些新技术、新内容无法在教材当中另做补充。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作为信息资源补充站,老师以及学校将相关专业的最新消息在平台上,由老师和学生做在线的共享学习和交流,这不仅提升了老师的知识范围,学生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发展信息。简言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技术教学有效的实现了课上和课下的联动,实现了课本资源和网络资源的相互补充,这对于最终的教学成果提升有显著的价值和意义。

3.4基于移动学习目标做评价和考核

在教育教学中,考核评价对于教学的具体进步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所以为了在移动学习实践中强调对学生的考核,需要基于移动学习目标制定考核体系。从上述分析来看,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教育实施对移动学习有比较大的帮助,所以当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部分内容是以网络的方式进行教授的,这种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形成了互补,所以学生只有实现了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双重认知,其学习的成绩才会有显著性提升。在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中,为了敦促学生积极的参与移动学习,可以将网络教学的内容在考核中做更大比例的设置,这样,基于考核评价可以确定学生具体的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基于教学实践反馈的相关内容,学校和老师再做具体的课程调整,课程实施的具体价值和目标会更加显著。总之,基于移动学习目标做评价和考核体系的设定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4总结

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分析和利用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好的参考,所以在教育教学中需要积极的利用大数据。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对于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提升有重要的帮助,但是目前的教育模式过于固定,不符合移动大环境,因此积极的分析移动学习的突出现实意义,并针对目前的教育教学问题做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移动学习分析和讨论,这能够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和生活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董琰.大数据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移动学习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32):66-67.

[2]柳甲荣.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在茶文化翻译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7(02):210-211.

[3]潘期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04):143-144.

[4]张建生.试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策略[J].才智,2016(33):73-7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前景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情景教学;教学方式

进入21世纪,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所必备的一种现代通用智能工具,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技能也已成为人们所必需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在社会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技工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相应职业能力和高素质、胜任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中高级应用技能型人才。计算机能力是中职学校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搞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促进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跃上新台阶,目前各技术学校都将其设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应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实现教育与科研的有效结合。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应通过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最新的硬件设施和各种软件层出不穷。本文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应该逐渐从产品教学中走出来,从教学内容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中文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文excel电子表格软件、中文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新教学模式的尝试

1.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

在“两步走”教学步骤的基础上发展为“三步走”。主要体现在: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之后,并不直接开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而是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方面的教学。考虑到计算机本专业的学生在其后要开设大量的本专业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这些后续课程的前导,因此在当前的第二步(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的教学)安排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其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更多地教授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部核心运用。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中,不仅要完成word、excel、powerpoint相关知识的教学,还着重强调在软件使用中对内部嵌入VBa语言的了解。这是对之前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学到的软件概念的实践感知,也是对其后本专业软件课程的一个提前认知。

2.对空港地勤,物流及其他专业学生的教学

空港,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服务性部门,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很少会更深入地对计算机软件编程和硬件维护方面进行研究,而是办公软件运用较为频繁。所以,笔者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上花大量的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工作方向,在介绍基本的软件使用技巧之后,讲解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这样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了解计算机的相关软件,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以至工作带来便利。

例如在进行word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我们可以增加“如何通过word制作销售协议书配货单”、“如何通过word制作每日运送货物的流量”、“如何通过word制作企划方案”等有关他们从事工作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课后作业和课外扩展环节里,布置通过word制作客流,物流管理手册、每日工作评估报告等练习项目。

在进行excel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我们也可以增加了“如何通过excel制作大区货物运送价格调查表”、“如何通过excel制作市场调查与分析表”等管理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外扩展环节里,布置了通过excel制作新产品市场调查与分析表等练习项目。

三、结束语

在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进行相关教学后,进行了大量的反馈调查,运用对比法分析表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情景教学,可以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专业兴趣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特别重要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也让很多拥有电脑的同学更深入地了解到计算机的用处之广、之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学生在案例制作、探索过程中更牢固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操作计算机的基本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计算机教师认真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朝着“培养全面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方向发展,让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能更好地造就技工人才。

参考文献:

[1]詹昌明.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08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前景篇4

关键词:高职;专本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250-03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背景及现状

“十二五”时期是广东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东省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重点,统筹协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做好技能人才培养、实训、评价、使用和激励等工作,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到2020年,力争使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急需大批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特别是互联网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激增。从近期对人才市场的职业需求分析来看,广东省人才总需求中,信息技术人才占55%,其中仅it专业人才缺口达到25万名以上,而且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快,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供不应求,主要原因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难以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虽然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好、学科建设基础扎实,但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欠缺,而高职学校在培养学生技能上较强,专业紧贴生产一线,能满足企业与岗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实践机会,但它在专业理论上有待加强,所以要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上的问题,就要与本科院校专业对接,与企业合作联合教学,协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强调“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强调“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03号)文件精神,对于推动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来讲,首先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积极发展服务我省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的学科专业,着力提高工科专业比重,构建优势学科专业群。其次,要形成促进各高校合理定位、错位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建设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省属本科高等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打造一批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示范性(骨干)高职学校。本科院校具有雄厚的学科优势及师资等资源,高职院院校具有丰富的校企合作等资源。从国家、省教育规划改革文件精神来看,适时开展省属高校与高职院校协同办学,既符合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要求,在获得政策支持的基础上也充分发挥了两种类型院校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为打造新型办学模式、最终实现培养高质量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提供有效途径与措施。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的意义

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科技转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协同培养的改革,形成高职院校“3+2”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可以完善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深化高职学生的内涵,提高本科生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构建广东现代产业提供更有力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在国内外it产业的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广东省力争打造有全球竞争力的高规模的计算机技术产业群,计算机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珠三角洲地区企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依托的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旺盛,拥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计算机类专本对接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为珠三角地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更高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是需要培养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专业,应具有高理论技术开发水平,所以,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多方位多层次联合对接,如:高职学校和本科院校的对接、高职学校和企业的对接,另外,还得需要上级政府部门及人社厅的支持,通过专本对接、校企联合、政府支持,成立协同创新合作平台,有利于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降低办学成本;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企业用人需求、人才产业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性人才,这是珠三角地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的需求。计算机类专本对接人才培养的创新和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专本对接、校企联合,这种两对结一合作不仅培养了学生能力和知识并重,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模块及实施过程也达到了灵活灵用、教学相互交替,同时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特长的培养,体现了个性化的教学理念,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总体思路

根据协同育人总体思想,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要充分按照产教结合一体化。课程构建要与本科院校及企业需求链接,教学上可以理论和实践进行分类指导、管理上分线管理,课程构建进行模块划分并开展多样性的课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更好地推动学校教学优化和发展。

四、高职计算机专业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方法

1.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之前要对校企合作企业及学生进行访问和调查,通过调研,更加明确对应学生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构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且分析和总结出核心职业能力和核心课程。

2.创新协同育人机制,重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重构课程体系,综合设计计算机专业“3+2”五年制本科的培养模块及课程内容模块,每块培养模块的讲课和考核进行分工,通过高职、本科、行业、企业分别完成不同课程模块或模块中的不同部分,以发挥各自优势,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3.改革教学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化,在行业、企业的参与下,制定计算机专业与课程标准;将行业认可的相关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及认证的内容,如: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信息系统分析师、软件工程师等引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的教学、考核标准化,本专企协同的“督教、督学、督管”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与评价、反馈与督促,充分保证协同培养的人才质量。

4.根据信息化产业、金融行业对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岗位需求,依据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广东省教育厅、省人社厅、本科、高职与企业五方联动,制定和落实本科毕业证+学位证+准工程师的毕业标准,凸显协同育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以国际行业标准为引领,促进专业标准化建设。(1)引进行业企业国际化职业标准,以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学科交叉的复合型职业岗位要求,重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使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由学科教学型转向应用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2)以国际化视野培养应用型人才,利用我省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和毗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创造有利于汇聚国际资源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环境,随着广州国际金融城的建立,将引进国际性金融企业总部和双百金融企业进驻,需要着力打造一大批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通过设置金融英语、网络金融、金融信息安全等与国际金融行业相适应的课程,以适应金融信息技术人才的国际化就业的新趋势。(3)本专企协同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既定的专业与课程标准,构建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本专企协同的“督教、督学、督管”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与评价、反馈与督促。引进第三方评价,实现“管办评”分离,形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

五、高职计算机专业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效果

1.通过开展计算机专业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3+2”协同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模式,协同创新、资源整合、提升办学绩效,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2.依托产业需求,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提高毕业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和满意度,实现高薪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3.搭建一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签订中心;培养一批具有高技能职称、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积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经验与培育模式;初步积累五年高职教育的办学经验与培育模式。

4.逐步加大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扩大协同培养的专业群;开创五年高职院校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产出一批较高水平的纵向、横向项目,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以及输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使企业生产技术有明显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总之,通过开展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协同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改革,可以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3+2”协同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模式,协同创新、资源整合、提升办学绩效,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依托产业需求,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提高毕业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和满意度,实现高薪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前景篇5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加强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学特点,同时对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指导。

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发展,一方面,高职教育迎合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即对高层次专业技术型人力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目标是培育合格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者,首要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育优秀人才。这些都给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确定了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既为高职院校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高职院校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生产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必需。特别是在生产一线、服务一线、管理一线的相关工作,对计算机的依赖更是难以割舍。数据表明,社会企业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掌握多项生产技能、具有浓厚计算机专业背景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需求数量持续攀升。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扩张,我国青年人口数量的减少,导致教育资源出现不平衡性的问题,给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进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探索,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素养,对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以及提升院校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学特点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对于职业技术学院,由于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定位、学生特点、教师配备等方面有别于一般高校,所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学也具有一般高校不具备的特点。

1.应用性实践性特色突出。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适应未来职业需要,这也决定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特色十分明显。一方面,学校需要通过计算机理论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通过上机实践,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可以为学生以后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体系开放内容更新快。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与计算机相关的新技术、新系统、新软件不断推陈出新,要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实现无缝对接,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必须是开放的、不断更新的,这就给职业技术学院,特别是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以适应突飞猛进的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提高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正确引导学生上机操作。计算机课程的实践特征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上机实践环节的教学。由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生源广、来源千差万别,导致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对于有的学生来讲,入校时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相关的应用软件的运用;而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可能还没有实际操作过计算机,导致在上机练习时,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而有的学生则对上机感到无所谓,会把上机时间作为游戏娱乐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做好相关引导工作。

二、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各级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人才倾斜等方面力度都在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尽管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施不断完善,较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参加高考学生数量的减少,这给高职院校招生、教学与发展都带来了严峻挑战。计算机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其他技术专业或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只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形势的变化,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面临着一定的压力,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首先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必须认清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抓住症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1.计算机教学定位相对模糊。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定位,是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社会需求、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增强教学针对性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计算机教学定位不仅有利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职业技术学院的整体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由于计算机应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普及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这就对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计算机素养与技能已经成为一个学校有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标志之一。计算机办学定位准确、计算机教学目标明确对相关专业的发展促进作用大,然而现实中,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没有对计算机教学进行科学定位,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定位不准,这就削弱了计算机教学的优势,导致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相对较弱、就业趋紧、社会声誉差,直接影响职业技术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2.学生计算机水平千差万别。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的不断变化,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受地区差异的影响,使得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的基础和计算机素养参差不齐。即使现在基础教育要求各年级都开设计算机课程,但由于受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局限,特别是受师资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的计算机教育中,课程设置、师资的配套、教学软硬件条件方面,都存在诸多的差异。学生计算机水平千差万别的现状导致了高职院校在组织教学时,面临诸多的矛盾与问题。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都掌握了较好的计算机基础,在组织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强化基础教学,将使这一部分学生对教学失去兴趣,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严重时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教学的开展。而对于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如果压缩基础知识的教学,会使得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如果在组织计算机教学时,不能兼顾这两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容易出现问题,其他同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样的话,整个班级的计算机教学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3.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核心是通过科学高效的教学,培养具备较高政治、道德、文化素养,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技术学院这种独特的定位与职能,决定了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重点与普通高校具有明显的区别,要求职业技术学院更趋向于技能培养,而非侧重于理论教授。现实中,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组织,特别是计算机教学,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往往还是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组织教学,对于计算机操作与实践的时间相对较少。对于计算机教学的考核与考查,也更多地反映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很少把精力放在实践技能的考核上。即使是对实践技能进行考查,也相对宽松,对于一些考查操作的试题,往往只要通过背记知识点,完全不需要通过上机实践就可以轻松过关,导致许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正常安排的上机活动中,草草应付,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上网聊天、打游戏上,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性特色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和落实。

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探讨

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专业院校,要立足学校实际,不断推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不断提升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水平。

1.创新计算机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的灵魂,是推动教学的内生动力。计算机教学要坚持以先进的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方法,开放办学,培育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要立足教学创新,以提高兴趣为基础,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计算机系统、工作流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处理等基础理论、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又要注重把一些社会热点、计算机技术发展动态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教学过程。此外,还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如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课程,做到既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程序课程的需求,同时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化自学与互动合作。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开展自学与互动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等形式进行互动、合作学习。通过制定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细化学习内容,合理进行归纳梳理,通过任务的方式将整理后的问题下达到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问题互相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学习,之后把讨论后要介绍的知识或者任务完成的过程用幻灯片的形式在课程教学活动现场进行讲解与展示,最后由授课老师对演示内容进行最后的讲评与更正。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及“人机互动”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与开展互动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得到不断提升。

3.打造良好的实习条件。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职能注定学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实习环节的教学,特别是计算机教学,其实践性、应用性特征需要突出,需要得到更多关注。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使学生来有所学、学有所会、会有所用,切实提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技能。要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实习场地及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使计算机教学的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增强学生的实习兴趣,增加人人参与实习的机会。在抓好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认真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广泛开展计算机应用相关竞赛,并将其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对兴趣小组开放计算机实验室,指定专业教师进行跟踪辅导,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拓宽计算机学习空间,增加计算机上机实践时间,提高计算机技能。

4.搞好毕业生就业对接。职业技术学院的核心职能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适合社会需要、企业所需的人才,充分就业是职业技术学院必须要认真解决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学校深入社会、企业广泛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量、技能掌握范围,掌握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广泛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订单式”教学,充分发挥企业生产设备齐全、生产条件优越的条件,使企业成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重要实习基地,使学生提前进入生产实践,使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陈步英.浅谈高职计算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

[2]贵颖祺.工学结合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的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0(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前景篇6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中本衔接;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

中本衔接指的是近几年来各地普遍实行的本科学校对口招收中专生直接读本科的办学模式。中本衔接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中本衔接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纪初,广西2013年正式启动本科学校对口招收中专生,迄今为止已招收三届。从这三届的教育培养现状看,中本衔接发展很快,成绩也很突出,但实际问题很多,课程衔接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具体问题。就“会计电算化”课程而言,突出问题是: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岗位需求衔接问题,教学内容中专本科分层提升、有机统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教学及其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精神,影响到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笔者拟结合梧州财经学校和梧州学院财会类专业中专本科衔接的实际情况,联系笔者本人教学实际,就中专本科衔接背景下中专阶段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与会计电算化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创新作一探索。

一、会计电算化软件与会计电算化课程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使用基础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1]87会计电算化软件与会计电算化课程一体化指的是会计电算化软件与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融合发展,表现为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运用、发展与创新。加强会计电算化软件与会计电算化课程一体化建设,对于当前深化会计电算化专业与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培养质量,促进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我国目前无论是电算化软件还是电算化教学都适应不了企业和时代的要求。

(一)电算化软件发展滞后

当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大融合特征越来越明显。新的时代特征要求各行各业的财会业务越来越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我国电算化软件发展起步较晚,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电算化软件发展要求。一是企业财会的电算化软件应用发展不平衡,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人才、资金等原因,财会业务还没有完全实现数据化、网络化、电算化,甚至没有采用电算化软件,有的电算化水平还停留在模拟手工记账的初始阶段,更遑论智能化。二是电算化软件兼容性不足和系统复杂性过度,操作难度较大。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会计软件有很多,已经通过财政部认可的就有40多种,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达200多种”[1]88,比较普遍的是用友和金蝶软件。目前国内市场的会计软件虽然种类多,但功能大同小异,大多缺乏关键性的管理功能,操作系统兼容性不足,从不同软件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由于缺乏兼容性,无论是操作界面还是路径抑或是会计账务处理均存在较大差异。安装电算化软件,需要匹配相应的数据库和服务器,甚至是相应的计算机型号。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要求相应的电算化软件跟着升级。另外安装和维护电算化系统的技术要求比较高,无论是企业还是教学机构都需要不断投资并改善。三是电算化系统的安全隐患多。计算机系统经常受硬件设备或者是网络黑客的影响,出现死机或者其他故障。在电算化系统操作过程中,计算机是必备的硬件设备。如果计算机出现故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互联网的普及在方便大家的同时,也带来企业财务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四是电算化人才紧缺。我国电算化事业发展起步晚于世界发达国家,精通计算机电脑、网络、财会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严重缺乏,能够不断研发升级并完全掌握电算化软件的高级人才少之又少。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事业单位的电算化操作大部分只是取代手工入账这一块,在软件管理、信息共享及其综合运用及分析管理方面使用较少。广西会计电算化发展起步晚于全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开始全面推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基础工作薄弱,管理缺位,专业人才缺乏,会计软件不完善。[2]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推进会计电算化事业快速发展迫在眉睫。

(二)电算化教学滞后

电算化事业发展需要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自1979年起已有36年的发展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发展缓慢,特别是会计电算化软件与电算化教学课程的融合发展进展缓慢,存在很多不足。一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与专业师资短缺。基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多样性和高校这方面专业教师不足等实际情况,我国高校和地方用人单位对电算化师资的培养,普遍根据使用单位对电算化软件的需要组织短期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餐式”培训后立即上岗。二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比较零乱。目前,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五花八门,多是开发商为了某项产品开发使用而配套的系列教材教具,不具有严格意义上学校教育专业教材,甚至出现中专生、高专生、本科生使用同一本教材的现象。三是电算化教学知识片面,普遍采用的是对某一个电算化软件进行理论授课和上机操作,无法兼顾不同软件。四是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单调,满足不了培养复合人才的需要,电算化类专业授课课程内容需要融合财会类、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专业课程,但目前的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或限于某一类别技术,或某个类别机械拼凑,缺少多学科知识融合、多行业技术整合。五是中专、高专、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衔接缺乏科学性,人才培养规格、层次模糊,不同规格、层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交叉重复较多。

二、会计电算化软件与会计电算化课程一体化

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教育部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指出:“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新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加强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变革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和技术手段。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推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推动建设技能教室、标准化厂房、开放式实习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4]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系列重要精神,提高职业院校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是关键,就中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而言,关键是改革和创新课程知识模块和技术技能模块。

(一)创新会计电算化课程知识模块,

实现会计电算化软件基础知识与会计电算化专业基础知识一体化融合当前中专电算化课程系列教材普遍采用金蝶或者用友软件为蓝本展开电算化知识授课,其中60%内容授课为金蝶或用友系统操作知识。电算化课程内容大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会计电算化简介,占10%;第二部分是某款电算化软件的操作知识,占60%;第三部分是办公软件在会计电算化中的运用,占30%。这种课程知识模块适用于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做账的过程,随着经济、科技及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这种课程知识模块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模拟手工记账的初步探索阶段、与其他业务相结合的推广发展阶段、引入会计专业分析的渗透融合阶段、与内控相结合建立eRp系统的集成管理阶段。目前,会计电算化正向管理一体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发展,会计工作无论是核算还是监督,甚至是所有流程都能够全智能一体化轻轻松松完成。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教学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做出相应调整,创新会计电算化知识模块。可考虑增加电算化软件基础知识篇,弥补单一软件知识的不足,同时将现在通行的教学模块中的第三部分内容办公软件在会计电算化中的运用放到实践教学大模块中去。调整后的知识模块可分以下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为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模块,主要介绍会计电算化内涵、特点及发展等基本知识,占15%;第二模块为电算化软件基础知识模块,主要介绍电算化软件内涵、特点、功能及发展等基本知识,占25%;第三模块为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与办公软件运用的基本知识模块,主要介绍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与办公软件运用的方法及技巧,占60%。这样的知识板块较好地体现了会计电算化软件基础知识与会计电算化会计基础知识一体化融合,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在实践教学的职业教育本质,还为中专毕业后升入本科学习打好知识基础。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实践教学与软件使用一体化

1.建设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提高会计电算化实际操作技能虚拟技术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门综合性信息技术,它涵盖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教学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多种技术,通过三维实景,创造一种身临其境并参与环境互动的高科技技术仿真系统,类似于年轻人喜欢玩的网络游戏。通过虚拟仿真系统,创造模拟企业会计电算化操作全过程,甚至是公司运营过程的情景模式,设立相关关卡,学生犹如在游戏中,不断升级闯关,通过闯关升级学习掌握更高层次的电算化软件及操作流程知识及技能技巧,或者是学习掌握更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技巧。这种教学将娱乐与教育结合,寓技术技能教育于娱乐之中,为学生创造快乐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游戏和虚拟仿真情景中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过程,体验电算化软件的实际操作,符合中专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2.规范整合电算化软件技术教学,

提高学生电算化软件技术、计算机电脑技术、网络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学科融合是当前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反映在会计电算化行业的突出表现是电算化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高度融合。适应这一时代和行业特点,必须教育培养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据此,中专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必须整合电算化软件技术,规范电算化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整体统一。不仅电算化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各有不同的功能和要求,而且不同的电算化软件、不同的电脑软硬件配置、不同的网络设施,均有不同的具体功能和实际操作技术技能要求,作为一个中专毕业的专业会计电算师,最低要求是比较熟练掌握市场最常见最通用的几款电算化软件技术和电脑、网络技术并能较熟练地操作。但毕竟是会计电算化的中专毕业生,无论是单独的还是整合的电算化软件技术、电脑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都仅仅是初步的、初级的,这就有个“度”的准确界定与把握。在中专本科衔接背景下,中专阶段要立足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着眼于应用本科或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在整合电算化软件技术,提高电算化软件技术、计算机电脑技术、网络技术综合运用能力方面,能上机操作、能进行日常维护就行,至于故障排除、软件维修研发创新等高端或较高端技术则是进入本科及其以上教育层次的事。

3.加强电算化操作安全教育与培训,

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和水平在互联网+时代,资源数据共享将越来越普遍,会计电算化领域也不例外。一个单位的会计电算系统,无论是对内(企业、学校等)、对外(管理机构如税务局等)都能方便接入,即使不同的系统也可以直接使用,这在资源数据共享方面提供了很大方便,但也存在泄密的风险。企业的财务信息有一定的商业机密,为了确保信息安全,需要完善电算化系统安全技术设施,完善系统操作权限,严格明确岗位权限,设置良好的监管系统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到位。这就要求把电算化操作安全教育与培训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要完善电算化操作制度,教育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和水平,防止泄密。

三、会计电算化软件与会计电算化课程一体化

改革的关键是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拥有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系列职称和会计电算化行业资格或技术职务的教师。教育以教师为本,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会计电算化软件与会计电算化课程一体化改革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相关文件均反复强调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专师资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突出问题是“先天没跟上,后天拉更远”。从来源上看,中专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本科或大专毕业生,少部分来自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形式整体好像是“双师型”结构,实质则不然,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很少。真实情况是:多数有教师系列职称的专任教师不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更谈不上行业资格证或行业技术职称;来自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学历低,基本上没有教师系列职称,有的连教师资格证也没有,甚至连行业资格证都没有。更为严重的是,中专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发展严重滞后,在知识技术爆炸式发展的新时代,许多教师吃老本,他们面对新设备、新科技,不知所措,甚至不能运用日新月异的ppt课件。这样的师资队伍很难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迫在眉睫。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落实国家关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从广西和梧州财经学校、梧州职业学院实际情况看,当前要特别强调落实和完善公办教师的编制制度、福利制度、继续教育制度、企业实践制度、专业带头人制度、业绩考评制度,等等。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激励教师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教师继续教育重点是会计电算化软件技术、计算机电脑技术、网络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学习培训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晓庆.浅谈会计电算化发展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会计之友,2011(35).

[2]张帆.加快广西会计电算化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53):96.

[3]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eB/oL].(2012-06-14).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5-02).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前景篇7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职业本科;财会类;人才培养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商业模式所颠覆。在2021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实体经济与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王坚在《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一文中指出企业所管理数据的规模、种类和复杂程度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工业领域进入了以工业互联网和万物互联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管理相比较,管理的策略以及数据价值的利用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洞见转为先见,并基于大数据智能和知识进行决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合,使得财务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本科培养面向行业岗位群(职业群),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必然要与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对接,所以基于企业数字化背景,本文探讨了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的在于:一是研究人才培养的思路,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二是进行课程的建设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建议;三是对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提出科学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育部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依靠主要产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才。基于此,本文围绕行业、职业以及岗位群分析构建“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三方共育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企业、学校、兄弟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一是职业本科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实训室、工作室,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有效实现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对接。三是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合作院校进行充分论证,参照国家专业标准,分析财会类专业对应的行业,细分面向的职业以及岗位(群),并分解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或普适性工作任务,总结其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从而针对此能力开设课程,最终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由实操型转变为实战型,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实现“岗课赛证”深度融合

财会类专业与众多职业岗位需求关联紧密,因此,要从实际工作岗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出发,对接行业、岗位,理清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与“1+X”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之间的关系,改革培养财会专业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路径,真正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见图1。基于岗位设置课程,并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纳入课程体系。一是梳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课程,并将其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如财会类专业的“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可以将初级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基础、出纳实务课程;将中级证书在初级证书基础上增加的内容纳入纳税申报实务;将高级证书的内容纳入到大数据分析类的课程和财务管理、纳税筹划课程。二是将技能竞赛内容梳理后纳入对应的课程,并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如将智能财税大赛与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在校级竞赛训练时,以相关课程的上课内容为主,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省级竞赛选拔了选手。在省赛训练队成立之后,学生将进入到中级证书内容的学习,此时学生仍然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竞赛知识,并在课后进行针对大赛的重点辅导,真正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育人理念,也符合大赛精神。将竞赛内容纳入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三是将竞赛中体现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日常教学结合,相互促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达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

一、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将相关大数据和智能化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也是目前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的难点之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会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审计核算、经济前景预测、资产评估预测、参与会计管理决策和规划、运营风险防范及企业重大事项预测等。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将导致传统的会计核算、科目汇总、账目登记、报表编制被完全或部分取代,会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减少,会计就业岗位的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在教学方面,就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财会类专业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得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立体化,这必然要求高校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知识。基于此现状,本文认为应该建设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尽管高校已经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如何融入会计课程体系中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和实施,如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加入大数据、Rpa等;各教育类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了一些相关课程,但仍存在软件平台繁多、内容融合深度不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所以目前尚未有企业数字化背景下,针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相对完善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三、解决措施

成立专家委员会专门研讨相关课程的设立、开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两次邀请正保网中网集团专家,共同研讨职业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大数据财务课程建设、“1+X”证书课证融通、会计技能竞赛课赛融通等问题。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如开发大数据财务初级、智能财务中级、高级数据挖掘课程、python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实训课,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如财务共享实训、财务数字化实训、智能财税实训等课程。此外,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教材的编写,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教材。教材的编制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三教”改革其中之一,因此,应鼓励校企共同开发教材,使其最大程度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匹配。

四、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职业教育本科财会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会计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职业进阶课程四大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其主要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基础学科的工具方法,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二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岗课赛证”的融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其知识体系系统化。三是岗位能力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与行业、岗位对接,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形成实训类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四是职业进阶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职业的迁移能力。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

一、师资队伍建设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入,新技术的引入必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升级,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根据职业本科院校双师素质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对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校企合作双方通过互聘制度实现身份的互换,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二是以赛促教,专业教师参与各类技能大赛的指导或参加技能大赛,如智能财税技能大赛重点关注“财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新专业建设与数字化改造,教师通过参与指导大赛,可以提升其对数字化财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三是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教师应积极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四是学历再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之前高职高专院校升本之后形成,其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普遍以研究生居多。但作为职业本科学校,这样的教师学历结构已不能满足职业本科发展的需要,所以应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学历再提升,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搭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并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培养财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如成立以合作企业为依托的工作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专业课程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将专业知识与单项实训内容融合、将教室与实训室融合、将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有效衔接学生就业实习。同时,将技能大赛平台与日常实践教学平台融合,精确地将技能大赛平台模块拆分到各实训课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通过企业实习,搭建真实的实战战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本科院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本文从培养思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作者简介:袁文娟(1985—),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会方向。

参考文献

[1]孔祥宏.基于数字化、共享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煤炭,2021,47(02):41-45.

[2]刘检华,李坤平,庄存波,张雷.大数据时代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内涵与技术体系[J/o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20[2022-06-24].

[3]侯正施.职业本科ai+会计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研究—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4).

[4]王坚.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J].上海信息化,2018(12):16-1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前景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81-0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各种网络技术和新协议不断出现,某些几年前的主流技术如今已经过时,或将被替代。现在的大多数计算机网络教材,尤其高职高专教材,已经不符合新时期新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特点,有必要加以改革。

一、计算机网络在新时期新背景下的特点

(一)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融合越来越紧密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融合,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进了相关的新技术和新业务的丰富。尤其是2009年以来,新技术、新业务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面对这种新形势,有必要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补充更新这方面的知识,这也是学生在以后从事诸如市场营销、企事业管理等工作中所要用到的。

(二)物联网方兴未艾

随着传感技术的成熟,互联网的发达,设备信息处理能力的增强,再加上经济危机驱动,物联网应运而生。物联网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将体现物联网的发展目标和思路。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形成初步框架,生产出如物联网空调、物联网洗衣机等产品。虽然物联网不只涉及了计算机网络,但与之关系密切,而且作为一个新兴的信息技术,所以把它作为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是合适的。

(三)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化商业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的一个新领域已经真正地走向传统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电子商务与计算机网络联系紧密,它的许多安全技术有赖于网络协议。电子商务将在以后的社会与我们生活越来越密切,学生很有必要对它有所了解。

(四)流媒体技术应用广泛

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的融合,下一代多媒体融合业务已成为通信市场的发展趋势。在网络上传输实时的多媒体信息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语音、视频、在线游戏、可视电话等应用,也出现了如RtCp、Rtp等流媒体传输协议。

二、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主要是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大专层次的实用型人才。由于实行非学科教育,课时等方面的限制,课程内容不仅应强调“够用”,而且应更贴近时代,体现新时期背景下的特点,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也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如我校的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很可能接触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业务,而我们现阶段的计算机网络的教材内容不能体现出新时期新背景下的计算网络的特点,应做一些改革。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相对来说课时比较少,那么在教学内容方面,现阶段不太用的、过时的知识不应介绍。比如令牌环网、面向连接X.25技术等。对于信道的分析,数据通信中差错检测、校验、拥塞控制的内容进行概念性介绍就可以。在介绍oSi七层参考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时,可对oSi七层参考模型进行简单介绍,着重介绍tCp/ip四层模型,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tCp/ip协议已经演变成一个工业标准,也是企业进行产品设计的标准。经过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容整合后,多出来的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在新时期新背景下的一些特点。

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融合方面,可向学生介绍国家现阶段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即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相关内容及意义。具体内容方面,可包括以3G技术为代表移动互联网、pStn固网向nGn软交换/ip网络的转换、aDSL宽带接入技术、p2p协议及电信网与互联网融合后的一些业务,如手机上网,手机聊天、微博等。在物联网方面,可介绍物联网的概念及现实与未来,还有涉及到的技术如RFiD射频识别技术、wiFi技术、GpS、云计算等。电子商务在以后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应对电子商务形态、应用,相关的各类支付方式予以了解,还要对它涉及到的网络技术、安全技术予以了解。比如说,web技术、认证技术、Set协议、SSL协议等。一些具体的应用操作如网上银行、电子钱包、U盾(密码管理器)等也应掌握。流媒体应用方面,学生应了解到流媒体的概念、Rtp协议、RtCp协议、VoD技术,视频会议等方面内容。

三、总结

自2009年起,我们逐步把计算机网络在新时期新背景的一些特点向学生介绍。以前,学生总感觉计算机网络概念繁多,枯燥乏味,与实际尤其是一些新事物联系少。自从把一些新时期特点加入网络教学后,学生乐于接受,取得满意的效果。

计算机网络是一种不断发展和拓展的技术,我们只能把教学内容保持常新的状态,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学生。

【参考文献】

[1]贺思德.计算机安全网络与应用(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前景篇9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创新;就业

0前言

职业型、技能型、实用型和应用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最终的目标是要面向社会,成功就业[1]。但是近年来,计算机专业人才普遍偏低的就业率,以及一些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这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流频繁的趋势之下已然屡见不鲜,而社会也正时时刻刻被期待着高水平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涌现。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奠定未来成功就业的基础,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模式就必须为此进行做出改革和创新,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加以分析和改进,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并且要主动去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并且将研究、改革、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产学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到底,这样才能实现促进专业人才就业的目标。

1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模式中的弊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革命也在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个广泛且深刻的技术革命,已经深入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然而,尽管有许多的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许多计算机专业人才,但不少调查结果表明,高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中仍存在有诸多弊端,造成各大高职院校中大部分计算机专业人才无法就业,用人单位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1)师资力量薄弱

对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堂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的,是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因素。目前在企业实践方面,甚至是专业实践等方面,许多教师的经验都是空白如纸。在不能把科研过程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情况进行教学,是无法以这样的方法培育出能适应工作的计算机技术专业人才的。因此,想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首先就要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

(2)教学条件缺乏

各种现代行业中,计算机行业具有极强的时代感。但现今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为了努力适应工作岗位,却出现了面对工作经常束手无策的"疲软"现象。这种现象所体现出来的客观事实是: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滞后,严重缺乏课程教学,以及其他方面的培训与发展。而且,还有实训软件的落后,实训基地的缺乏等原因。这样一来,直接导致大多计算机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长时间无法顶岗工作。而且会影响到毕业生的工作业绩,甚至是未来的发展。

因此,在这个信息知识爆炸的年代,高职院校必须加快专业建设的步伐,才能保证跟上时代的脚步。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适用于教学的改革手段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内容要贴合市场需求,关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了解市场对人才供给的需求,紧紧跟随行业中的主流技术,及时定位和调整课程设置,要果断拒绝那些早已退出市场的教学课程。这样,不但可以促进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教材的开发在教学过程里占着重要比重,教科书中设置的内容是学生的学习重点和学习质量的决定因素。所以,高职教育应注重开发精品课程,内容要充分满足就业要求,不但设置与教材相配套的软件与相应的材料,还要注重特色教材的运用。

一个计算机技术性人才的最基本要求,至少要精通计算机的技术知识,以及在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方面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实训基地和实训室,以及各种主流的视讯软件和多媒体设备要灵活运用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当中。

要想自身技术得到提高,就必须不停地探索,而探索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断地实践。教师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学会主动去学习实践。通过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分层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处理实际问题[2]。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突出职业技能培训,并全方面加入各种实训项目,实行科研理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案。

假设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变化都能被计算机应用技术设置的专业课程所适应,那么,高职院校中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绝对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2)适用于就业的培养模式

学生将来就业最需要的,便是职业技能。高职院校是应用型人才的生产线,而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与否,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前景直接相关。但是,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并不能在一时半刻之间就完成,必须要通过循环渐进不断地积累,才能达到目的。要形成计算机技能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就必须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才能获得实际的经验。一个个性人才,他如果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满足不停变化的市场需求,那他就绝对不是被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培养出来的。必然是经过了不断的实践,拉近了自身能力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拥有了较高的应变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站稳脚跟。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与企业展开积极合作。根据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校方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工作岗位,还可以围绕岗位要求,工作能力的不同,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锻炼他们的技能,更是为了让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上的需求。或者,可以聘请一个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与校方人员一同打造一个指导机构,负责人员的培训活动和进行全程指导,并定期交流。可以针对调整和完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举办专门的讲座。

而在完善自身技术,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很多大学生想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但是却不够了解社会,也没有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先得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是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应该做的事。大学生们应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以此为明确指导,朝着理想目标而努力前进。这样一来,社交能力,社会竞争力和持之以恒的职业素质也会在这个前进的过程中慢慢形成。所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们应该为了学生们能顺利就业,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来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案,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3)适用于实训的条件建设

学校创建模拟专业的工作环境,与他人实施后,将基础实验室,职业技能培训室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的布局,与系统相关的业务,组织,产品开发流程张贴上墙,形成了较强的专业氛围,鼓励教师收集一些实际的项目开发实例,通过实践整个项目,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实施小案例,校园实验室和实施开放系统,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培训时间。

职业能力是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为了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可以在校内创建模拟专业的工作环境,把基础实验室、职业技能培训室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来进行布局,其相关业务、组织制度、产品开发的流程都可张贴上墙,以此来营造出较强的专业氛围。校内的实训室应实施开放措施,以保证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培训。学校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如鼓励教师和学生一同成立工作室,以计算机维修、多媒体应用、网页设计以及软件开发等多样化的内容作为创业实践。高职院校还应尝试与企业进行联合招生与培养,让学生能以工学交替的模式来学习和进行预就业,这样可以更进一步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4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服务目的,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作为基本要求,并与市场需求同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改进改革教学与创新,以此让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潮。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应用范围原本就十分广泛,就业率的高低主要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能否与社会需求很好地契合。所以,以提高就业率为导向,积极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实现就业梦想。

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前景篇10

关键词园林技术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0-0324-02

majorCurriculumSystemConstructionofGardentechnologySpecialtyBasedonVocationalCompetencytraining

panGeng-yun

(puerCollege,puerYunnan665000)

abstractaccordingtothefeaturesofthetimeandthegardenspecialty,basedontheresearchforthegraduatesfromthelandscapearchitectureandtheenterprisesorpublicinstitutions,theprofessionalskillofthepositionsforthegardenindustrywasanalyzedandsummarizedfromtheperspectiveofthesocialneedandtakingabilitytrainingasthestartingpoint,theconstructionofaprofessionalcurriculumsystemforgardentechniquewasexplored,amodefortheprofessionalcurriculumsystemandtheprofessionalcompetencesthatcouldmeettheneedofthepositionsingardenindustrywereproposed.

Keywordsgardentechnologyspecialty;professionalcapacity;curriculumsystem

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交流讨论等方法,对园林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期推动园林技术专业的发展,为园林行业输送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1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1]。在当前园林职业岗位要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园林技术专业特点,对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当代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可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又称通用能力,是所有职业活动中都需要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可分为基本能力与关键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良好的品质,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并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等。关键能力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2];由于这种能力关系到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挥的程度,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所以称为关键能力[3],是作为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学习能力等。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很容易产生工作倦怠、迷惘、压力过大等负面心理因素,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高压力下自我缓解与自我调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协调发展的共同结果,也是学生心理成熟健康的一种表现。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速,而高职教育由于学生基础底子薄,学制短,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比较有限,这就要求在高职课程体系设计中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在工作中,无论是技术还是工作方法都需要不断地创新,当前在企业绩效管理中,员工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考评指标。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主要方面,而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会做人成为当前高职学生发展的主要特征。

专业职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适应某个工作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1],具体分为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及专业拓展能力。现代园林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园林人才的从业范围从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管理,到区域性的景观规划。根据园林行业工作流程、职业岗位调查分析,园林企业对岗位能力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园林植物识别与栽培养护能力,因此把这三大能力确定为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再围绕三大专业核心能力确定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园林技术专业基础能力为园林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手绘表现、绘图效果表现能力;园林工程读图识图、材料识别、测量能力;园林植物认知、病虫害识别与综合防治能力。园林技术专业拓展能力为园林建筑造型设计、植物造景、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方案设计、投标能力;园林工程管理、项目监理、预算决算、成本控制能力、园林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园林植物繁育、常见园林机具的使用与日常维护、园林植物的造型与应用、园林植物产品营销能力。

2根据园林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2.1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确定

云南省几所学校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都表述为“培养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风景区、城镇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由于园林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单一,导致培养的学生在植物栽培与养护方面没有园艺专业学生强,在规划设计方面没有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强,在设计表达方面没有美术和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强,在工程施工与管理方面实践能力差,适应工作的时间长,增加了企业对人才的再培养成本,加重了学生就业难度[4]。因此,高职农林院校培养目标的专业定位,应有一个侧重点,形成一专多能,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2.2根据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总结的职业能力,结合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以下模块构成。

模块1:岗位熟悉及见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大学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园林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情感。开设时间为开学第1、2周,安排相应的学分,采用点名、检查笔记等方式进行考核。在开学的第1周,介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有效学习等,使学生迅速实现学习角色的转变,对相对较多的自由时间有比较合理的安排,对自己融入的新生活有全面的了解。聘请园林企业专家与管理者以讲座的形式介绍园林行业的情况。专业负责人介绍本校本专业的情况,让学生初步识别校内部分挂牌园林植物,初步了解园林工程的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到相关建材市场了解园林硬质景观工程材料,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情感。第2周组织学生到校内外实训基地、园林企业见习,让学生直接进入未来职业岗位,使学生对园林职业有个充分的认识,在未来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更能有针对性地、主动地掌握及认识一些重点知识。

模块2:旨在培养职业基本能力与关键能力。开设时间为第1、2学期,内容注重基础性,强调通识性,是基本能力,关键能力的基础部分,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主要课程有应用文的写作、计算机基础、公共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道德与职业规划、体育、心理健康等。

模块3:旨在培养职业基本能力与关键能力,其贯穿整个课程体系,是职业基本能力与关键能力的深化和补充,以选修课、活动、讲座等形式进行,成绩计算学分。选修课设置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中外文学与语言、文化历史与哲学、演讲与口才、语言应用课程和思维训练课程等;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编程、网页设计、数据库、FLaSH动画制作、SpSS统计软件等;外语应用能力:实用英语、专业英语等;其他能力:公共关系、现代礼仪、信息处理等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风景园林设计协会、插花协会等)活动、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大赛,以及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传授最新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等。

模块4: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在第1、2学期,结合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实训。第1学期园林设计基础:园林绘画技法、设计初步、园林美学;园林工程基础:园林测量;园林植物基础:植物形态特征及解剖、植物生长与环境。第2学期设计基础:园林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基础:工程材料;植物基础:园林树木、园林花卉。

模块5:旨在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以专业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在第3学期,结合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实训。核心课程为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模块6、7、8:旨在围绕核心能力强化专业能力与培养专业拓展能力,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在第3、4学期,结合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实训与综合实训。学生可以通过1年的在校学习,深刻理解园林专业内涵、当代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后,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方向,进一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拓展课程;同时学生可根据兴趣和就业岗位自行选择某一岗位,在真实的生产或仿真环境下进行综合实训。这样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强化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锻炼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模块6:旨在强化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培养具有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公园设计、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设计、园林效果图绘制、园林工程施工图绘制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园林规划设计事务所、园林绿化设计企业、园林工程公司及其他相关职业岗位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园林规划方案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图绘制等工作。课程开设园林建筑设计、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景观效果图手绘技艺、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园林硬质景观设计等课程。结合课程进行单项小型绿地设计,进行园林绿地综合设计实训内容包括方案设计、扩初设计、编制设计说明书、施工图设计,参与校内外紧密型实习企业主持的设计项目,强化园林设计方向职业能力训练。

模块7:旨在强化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培养具有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植物栽植养护、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现场监理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园林工程施工单位从事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监理、园林植物栽植养护等工作。课程开设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招投标,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监理、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进行园林工程综合实训,利用校内外紧密型实习企业中标工程的清单编制园林工程预决算,再由相应企业进行对照比较,检验工程成本控制情况;利用校内外紧密型实习企业中标工程编制商务标和技术标以及施工组织设计;参与校内外紧密型实习企业主持的工程项目,强化工程施工方向职业能力训练。

模块8:旨在强化园林植物认知、生产与应用能力,培养具备生态学、植物学、园林植物培育与应用、绿地养护、园林苗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园林、城市建设、农业、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课程开设园林苗圃、插花与盆景制作、花卉生产技术、设施园艺与无土栽培、植物组织培养,植物遗传育种、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机具使用与维护、市场营销等。以校园绿地、在校内基地和紧密型校企合作基地为平台,进行植物生产、养护管理的生产实践,综合训练树木、花卉、草坪的栽培与植物保护技能,强化种植方向的职业能力训练。

模块9:为专业选修深化课程,旨在培养专业能力,其目标不是为了了解知识,扩大知识面,而是对学生感兴趣学科的进一步加深。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在第3、4学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选择某一专业方向进一步深化学习,为其以后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开设的课程如气象学、土壤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有机化学、数理统计、高等数学等园林植物领域高端人才的专业基础课;绘画、美学、力学、地理学、历史学、文学等园林设计领域高端人才的专业基础课;课题研究(课题的申请,实验试验方法,专业论文撰写规范等方面的知识)等课程[5-6]。

模块10:为自主学习模块,旨在培养自学能力,课程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在教师指导下课余时间有选择的进行自修。开设课程如园林设计方案鉴赏、园林法规、植物文化、园林摄影、园林产品营销等。

模块11:顶岗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邀请园林企业专家与管理者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集中进行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然后分散到校外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行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建立实习技术指导方案和以企业考核为主的考核评价制度。学生结合顶岗实习,进行国家劳动部认定的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模块12: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第6学期,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推行研究型教学方式,是增强学生能力的载体,学生可到校内外园林绿化相关的部门,按学校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顺利通过答辩。

3结语

职业能力的培养对高职院校和学生本人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园林企业行业实际需要出发,明确培养目标,积极深入基层了解园林行业岗位需求,探讨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并据此认真调整课程设置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企业输送区别于本科“研究型”人才及中职“简单操作型”人才的高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是高职园林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向。

4参考文献

[1]曲文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

[2]高振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3):81-84,88.

[3]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1(8):86-87.

[4]铁铮.中国园林专业建设之路如何走?[J].绿色中国,2012(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