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38:42

村庄规划调研报告篇1

一、x市村庄的基本情况。(一)我市村庄现状。x市全市域面积X平方公里,辖城区X个街道办事处,X个镇,X个乡。共X个行政村,X个自然村,X多个村民组,每平方公里约X.X个村庄。全市现有总人口约X万,常住人口X万人,流动人口约X万人,城镇化率X.X%。x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X文化源远流长,素有x之称。x现存地面历史文化遗存X余处,X年被命名为x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目前,x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中,针对全市X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局已统筹考虑,充分结合规划管理工作实际,已制定实施方案,对于每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将采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实地调研和深入座谈的基础上,以村规民约为指导,正在科学规划编制各村庄规划。目前正分批次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X个(含传统村落,其中传统村落共X个:X个已完成评审,X个完成规划待评审,X个正在编制)。

(二)村庄改造提升的特征。x市现阶段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明显(红薯烟叶种植、三粉加工、中药材种植),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类型多样,水资源较为贫乏。农业地区村庄现状按照特征分类,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①村庄数量众多,空间分布不均,西部山区村庄建设分散,自然村较多。如:

X村就包含X个自然村;②煤炭开采区村庄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已经实施了村庄的整体搬迁。③部分现状“空心村”现象明显,土地浪费严重,有的村庄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如:x以及西部山区;④沿路建设时有发生,受长期以来马路经济的影响,部分村庄沿路建设情况比较严重。如:X;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居住环境较差。如:一些山区村庄,一些相对偏远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村庄。

(三)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近年来,x市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统揽“美丽x”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启动了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了X个新型农村社区,这些社区大部分已经建成投用。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对农村村庄以整治提升为主,着重进行村容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其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提升,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共打造人居环境先进村X个,美丽乡村X个,美丽乡村群X个,创建省级生态镇X个,省级生态村X个。

我市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我市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总规纲要》省级评审,《市域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基本完成,规划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城乡居民点体系。对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庄优先编制村庄规划,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优秀民风民俗,正在编制历史文化民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村庄有

X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村人口的规划意识较为薄弱。相对于城镇人口而言,农村村民的规划意识较差,规划宣传少,乱盖乱建、不服从规划管理现象较为普遍。(二)资金问题是当前农村改造提升建设的主要瓶颈。由于村庄的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也使得大量的村庄没有经济能力去进行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有些村庄受自然条件限制发展困难。部分村庄地处偏远,村庄所处位置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其规划建设难度大,基础设施修建困难。四)乡镇规划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乡镇的规划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较为欠缺,难以形成高效的指导,且乡镇分管领导更换较为频繁,总体业务素质相对较低。(五)整治空心村办法不多复耕率低。虽然也有一些村庄在空心村整治中创新了一些办法,给予了有效解决,但大部分空心村改造进展慢,政策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复耕率低也导致了建设用地指标的匮乏。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当前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一)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力度。

X、督促X乡镇进行总规修编工作。X三个历史文化名镇初步规划已编制完成,X年需督促进行评审及其他后续工作;X、对财政局审定的X个传统村落规划进行费用请示、招投标、并督促规划编制进展工作。X、申请财政资金对未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的村庄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X、督促需做村庄规划的乡镇积极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二)重视宣传,加强引导。新农村规划建设涉及面广,必须加强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是加强新农村政策宣传。向群众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方针政策,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二是加强规划法规的宣传。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认识到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和强制性,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三是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宣传。使农村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规划在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加快农村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区别对待,分类推进。结合国家和省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按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坚持“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原则,根据村庄所处的处置及产业等,结合x市村庄发展实际,将村庄划分为城镇化改造型、重点提升型、整治完善型、建议搬迁型和特色保护型五种发展类型,制定异质化发展路径,以“配套提升为主、改造重建为辅”,分类指引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村落。对城镇化改造型村庄,按照城镇社区或城市居住区建设要求,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以改造重建为主,为城镇和产业发展腾让更多建设用地指标;对重点提升型村庄,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搞好环境整治和设施配套,整合现有资源,调整完善功能布局;对建议搬迁型村庄,迁入附近的城区或乡镇、就近并入中心村建设,或合并部分迁并村进行异地新建;对整治完善型村庄按照传统村落建设要求,整治空心村,改善村容村貌,以配套提升为主;特色保护型村庄,在保持村庄现有基础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对村庄环境进行美化。

(四)广开渠道,加大投入。一是充分争取上级资金。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巨资支持民生项目建设,要紧跟国家投资政策方向,加大力度,及早做好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对符合上级投资政策的项目进行整合,争取更多的农业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建设的盘子,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已经争取到的上级资金项目,尽快开工,加快推进;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公共财政框架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筹资体系。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三是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财政新增投入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对上级资金项目的配套资金列入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按时足额拨付

(五)注重培训,强化管理。积极组织对乡(镇)领导干部及从事村镇工作的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介绍好的思路和理念,学习借鉴外省、外市的好做法、好经验、好理念、好思路,重点培训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知识,不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新农村规划建设。每个村都要确定相对固定分管村规划规划建设的村干部,经培训后,负责管理本村庄内的规划建设工作。

(六)引进人才,指导建设。鉴于当前乡镇和农村规划建设人才匮乏,难以对乡镇和村庄建设有效指导的现状,建议由县级规划部门对社会公开招聘规划专业人员,按每个乡镇配备X-X名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准,对乡镇派驻“规划师”,加强乡镇一级的规划技术力量,下村入户指导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建设工作。

村庄规划调研报告篇2

关键词:村庄规划;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而村庄规划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如何对村庄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促进村庄规划的顺利实施一直以来都成为规划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大难题。而目前为止,公众参与村庄规划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方式,因为新农村建设必须是符合村民意愿,能够带给村民实惠并且得到村民拥护的,在这一基础上村民载参与到村庄规划中能够更有效的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村庄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含义

村庄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指政府为之服务的主体民众参与社会主义村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保证规划行为的民主与科学,使规划更能符合实际情况和切实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并确保规划工作的成功实施。公众参与村庄规划实质上是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其目的是集思广益,使政府关于村庄的规划和建设能被当地民众认可和接受,以此来提高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公众可以在村庄规划的调研、目标制定、规划方案、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参与到村庄规划中来,提出自己对目前村庄的意见以及对村庄未来发展的看法供规划者参考。

2.公众参与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村庄规划的编制中也开始注重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比如规划前期在村庄的调研工作以及规划方案制定完成后的公示等,但公众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参与的不足依然存在。总得来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公众参与村庄规划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的村庄规划建设中,村民参与只是少数农村社区的创新之举,大多数农村规划建设的各项活动几乎都与村民分离,成为乡村领导自我意志充分表现的舞台,只有极少数村民对于村庄的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多数村民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对事关每一个公民甚至子孙后展的村庄大事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在村庄规划方案公示之后,得到的村民主动反馈的信息也很少,需要规划人员再次去村里面进行信息收集。因此,对农村社区决策产生影响的只是少部分人,这与真正意义上的村民参与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2.2公众参与村庄规划的效果不佳

虽然村民参与已在我国部分农村社区推进,但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另外,由于规划工作专业性强,同时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知识,而目前大多数村民整体素质不高,知识层次不同,很难对规划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多数百姓对规划看不懂也听不懂,因此对于方案的修改难以提出有参考价值性的建议;再则,就只关心自己所在的村什么时候能拆迁等涉及切身利益的项目,如多数村民关注的是村庄的道路规划、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而对于村庄的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规划则兴趣不高。

2.3公众参与村庄规划的形式较为单一

现阶段,我国村庄规划中村民参与的主要方式仍以乡镇政府为主导,这种参与方式无法真正实现自主性和持续性,效果很难得到保证。目前的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前期调研阶段,主要包括对村干部、村庄主要企业的访谈,对村民的问卷调查、入户访谈,规划人员发放的传单和情况说明书以及初步规划方案公示阶段规划人员的宣讲、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公众关于初步规划方案的意见收集等。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村民很少主动参与,不会把自己的立场表达出来,因而相关的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也很难得到有效监督。

2.4公众参与村庄规划的机制有待健全

同发达国家公众参与成熟机制相比,我国公众参与规划的相关体制尚不健全,尤其是公众参与组织机制和规划后期维护监督管理体制亟待进一步完善。在公众参与村庄规划中,由于公众意见尚未合法化,规划人员对公众意见的处理存在很大灵活性;公众利益表达渠道尚不完善,有些建议无法正常反馈上来,缺乏有效的利益传输机构;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维护监督管理制度约束等。村庄规划公众参与也并未渗透到每个环节,多数尚停留在前期规划编制阶段。据调查,公众普遍认为,后期的监督管理工作是政府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事,与村民没多大关系。

3.提高公众参与村庄规划的建议

公众参与村庄规划既能更好的分配社会资源,又能大大增强村庄规划政策的合法性、提高村庄规划决策的质量,也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那么如何使村民有序地参与到农村规划建设中来?应该针对农村规划建设中村民参与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村民参与机制,以充分地发挥村民在村庄规划建设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村庄规划中公众的参与度。

3.1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一是要完善村庄规划公众参与宣传机制。明确村庄规划宣传部门的职责,确定相关工作人员的宣传任务。落实好城乡规划宣传设施、规划展示厅、规划网站的建设。二是,要重视村庄规划建设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村民参与意识,帮助村民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参与对于农村社区管理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此,要加强对农村社区负责人、村民代表的培训,培养一批有一定知识、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农村社区精英骨干,他们能积极参与到村庄规划建设中来,并较好地表达大多数居民的要求。三是,增强乡村基层干部的参与意识教育,强化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不把村民参与作为一种表面功夫。在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多与村民交流探讨,敢于采纳不同意见,多方论证,谨慎决策,切实提高农村社区建设决策的水平。

3.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完善公众参与方式

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就目前来说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技能素养和政治素质比较差。要提高村庄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度就要靠公众素质的提高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一方面,广大民众要不断培养学习意识,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另一方面,政府要为民众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可以通过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等措施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政府则可以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改善教育设施,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

在村庄规划中公众参与应采取更符合农村现实的公众参与方法,如进行公众座谈会、村民意见公投、村民代表大会、民意问卷调查、入户访谈、规划培训等方式,鼓励村民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以后规划过程还可以举行听证会、规划信息反馈活动来增加公众在村庄规划中的参与度。

3.3健全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包括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就目前村庄规划公众参与而言,法制建设方面的任务是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实施办法,制定详尽的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在有法可依的同时,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执法方面的问题,以此来促使政府工作人员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实施各项公众参与制度。目前,村庄规划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公众参与村庄规划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因此,需要制定一些村庄规划的法规和具体实施细则,为村庄规划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保障公众在村庄规划过程中的参与权。

3.4完善规划信息公开制度,坚持进行高质量的反馈

信息公开是村庄规划公众参与的前提,没有信息公开就没有公众参与。要将相关文件在政府专门的办公室备案和存档,所有非文件都必须公开。村庄规划初步方案制定后,在村民集中的地点还需进行为期三天的公示,规划人员进行现场讲解,确保公众的知情权。规划实施前,还须按需要法定公告,告知公众其权利。必要时,向相关组织及个人发出通知及文书。尤其要注重确定少数民族和残疾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的反馈是取得参与实效和建立公众对参与的信心的关键,没有反馈,参与的效果则会大为减损。要对所有提出的建议从地方发展政策及其他发展因素等方面进行考量,并公布接受或是不接受该建议的理由。尤其对提出的反对意见、建议或是相关修改建议的答复出具报告并公布。

村庄规划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公众意愿就要增强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广泛吸引公众参与到村庄规划建设中来。村庄规划建设只有被村民认知和理解,在公众心目中才会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DB/oL].

[2]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DB/oL]

[3]陆佩华,王英利,王苗苗.新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村民参与问题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9,6.

[4]刘晓瑜.公众参与模式下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践[J].山西建筑,2008,4.

[5]刘韶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机制[J].科技创新导报,2008.

[6]候丽.权利、决策、发展――21世纪迈向民主公开的中国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1999,(12).

村庄规划调研报告篇3

关键词:小浪底水库移民规划设计

小浪底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实施工作从1992年开始,至今已搬迁安置移民18.5万人,占移民总数的92.5%。近十年的实践证明,小浪底水库移民项目规划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1严格的工作程序是科学规划设计的前提

小浪底水库移民规划设计工作,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完整地经历了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施设计等阶段。项目规划设计单位黄委会设计院,从50年代开始进行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在1959年、1970年、1980年、1982年、1985年分别进行过几次深度不同的淹没损失调查,并于枢纽工程一起编写了可行性研究报告。1986年,水库淹没处理和移民安置规划进入初步设计阶段,黄委会设计院对水库淹没影响的实物指标进行了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写了《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初步设计阶段水库淹没及移民安置规划报告》。之后,按照水利部的意见,设计院又进行了多次补充完善,1991在加拿大黄河联营公司的帮助下,完成移民初步设计阶段规划设计报告的修订,随后上报水利部和国家计委,通过国家计委的正式审批。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增加。1991年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开始后,河南、山西两省政府及库区群众要求对水库淹没的实物指标(指库区内不同种类、不同质量和数量的财产实物)进行复查,该要求符合《水利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的要求,水利部于1994年以水移[1994]58号文下达“关于小浪底库区淹没影响实物指标复查工作计划的批复”。黄委会设计院受业主的委托,在地方各级政府的配合下,从1994年3月开始,对小浪底水库淹没影响实物指标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并在1995年7月完成《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技施设计阶段水库淹没实物指标调查报告》,同年9月完成《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技施设计阶段水库库区第一期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经过水利部的审查和国家计委组织的专家组的多次评审,1997年,国家计委以计建设[1997]1249号文对报告和概算进行了批复。库区第二、三期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工作从1995年开始,1997年完成《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技施设计阶段水库库区第二、三期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报告》,1998年8月,国家计委以计投资(1998)2018号文对报告和概算进行了批复。

小浪底水库移民是利用国际开发信贷协会贷款项目,按照世行的要求,它同时经历了以下工作阶段:

(1)项目选定阶段:主要是对黄河干流总体规划方案,干流上已建和拟建工程移民数量,我国移民安置方面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等进行了了解。

(2)项目准备阶段:根据世行导则的要求,聘请加拿大黄河联营公司专家,帮助编写了小浪底移民安置简明报告和移民安置规划图集,以及移民安置综述报告和专题报告,同时对施工区和库区第一期移民安置做出了详细规划,并进行了小浪底移民安置试点。

(3)项目评估阶段:补充完善了移民安置规划,编制了世行贷款外资使用方案。

(4)项目谈判阶段:讨论研究世行提出的《开发信贷协议》(草稿)和《小浪底移民项目评估报告》,签订《小浪底移民项目议定谈判纪要》。

(5)项目执行与监督阶段:世行每年要对小浪底移民项目检查2次,检查的内容包括移民规划设计方案的落实情况、资金到位情况等。

小浪底水库移民项目规划设计工作程序,受到国内规范和世界银行的双重约束,正是这一严格的工作程序,才保证了项目的科学合理规划设计。

2翔实的实物指标调查是科学规划设计的基础

我国水库移民安置规划和基础设施项目设计。遵循原规模、原标准、恢复原功能的“三原原则”。因此,实物指标调查是移民工作的基础,没有可靠的实物指标调查成果,就弄不清移民项目的“家底”,就不能做出切合实际的规划设计。

小浪底水库实物指标调查分为三个阶段。1986年以前的调查是可行性研究阶段,1986年的全面调查是初步设计阶段,1994年,项目业主根据水利部的要求,委托黄委设计院会同地方政府开展了小浪底工程技施设计阶段的水库淹没实物指标调查。1994年的实物指标调查是非常翔实的。为保证实物指标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调查工作确立了“业主牵头,设计院为主,地方参与”的组织形式,分别成立河南工作组和山西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由业主、省移民办、市移民办、县移民办、乡(镇)政府领导、村干部等部门的人员组成。业主负责总体协调和成果审核,地方移民部门代表当地政府参与并配合设计院工作,设计院具体负责组织调查。在调查中,工作组逐乡、逐村、逐户、逐项进行丈量登记,建立移民户籍财产档案,并由户主签字、法人代表认可。同时,为便于解决实施工作中的争执或遗留问题,对每个农户还绘制有院落草图。1994年实物指标调查,共投入人员近1300人次,历时10个月。

调查工作开始之前,我们首先按照《水利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和《水利水电工程淹没实物指标调查细则》的规定,编写了《小浪底水库技施设计阶段淹没实物指标调查工作大纲》,对调查内容和标准进行了明确。对于每类实物指标,“工作大纲”还有更详细的分类,例如房屋按用途和完整状况分为主房和杂房,主房和杂房按结构分为预制房、砖木平房、砖木高平房、混合房、土木平房、土木高平房、砖石窑、土窑8种。每种房屋具有明确的定义。如砖木高平房指墙体为砖或石材料,屋面为瓦,墙高在4.0米左右,并且具有两层窗户;砖石窑指用砖或石材料衬砌过的窑洞。

小浪底水库共建立移民财产档案近6万份,每份档案都包含有约50个指标,调查收集的数据达300万组。它是小浪底水库移民规划设计工作的“基石”。 3环境容量分析保证了移民安置区的合理确定

合理确定移民安置去向是小浪底水库规划设计工作的首要任务。在确定去向中,遵循先近后远,容量优先的原则。即先考虑后靠,后考虑近迁,再者为远迁,但都必须以有安置移民的容量为前提。

小浪底移民选择和确定安置区的工作程序为:先由地方政府同设计单位,根据国民统计资料初选安置区,然后再由设计单位对初选方案进行详细的调查,进行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研究确定安置区。通过以上程序,小浪底水库库区移民共规划了251个居民点,12个新乡(镇)。安置区涉及14个县(市),66个乡(镇),449个村庄。其中山西省涉及垣曲、平陆、夏县3个县的17个乡(镇)、73个村庄;河南省涉及陕县、渑池、新安、孟津、济源以及非受淹区的义马、孟州、温县、原阳、中牟、开封11个县(市)的49个乡(镇)、376个村庄。从安置方式上分,后靠安置的有2.5万人占13%,本县近迁安置的有11.5万人占58%,出县远迁安置的有5.6万人,占29%。

选择和确定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是关键。如果不进行环境容量分析而随意确定安置区,在移民安置后,移民和安置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都将存在风险。小浪底水库移民每一个安置区都经过了环境容量分析。一个地区的环境容量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土地的粮食产量、水资源、矿藏、资金投入、地理位置、技术水平等。根据水库建设的特点和小浪底移民安置区的具体情况,小浪底在环境容量分析中,以土地的粮食产量为主要分析对象,其它因素作为参考。拿库区一期移民为例。小浪底库区一期移民共4.61万人,以农业安置为主,初选方案,移民分别安置在河南省的孟津、济源、新安、义马、温县、孟州和原阳7个县(市),直接安置移民的村庄有75个,其环境容量核算方法和过程为:

(1)预测安置区人口

安置区75个村庄,在设计基准年1994年的总人口为13.13万人,按照河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期推算,到移民设计水平年1996年,安置区原居民人口增长为13.72万人,到校核水平年2000年为14.27万人。

(2)确定人均耗粮标准

人均耗量标准采取各县(市)的规划标准。根据安置区各县(市)的“十年规划”,安置区的人均耗量标准,设计水平年为545kg/人.年,校核水平年为549kg/人.年。

(3)预测安置区粮食总产量

预测粮食总产量需考虑的因素很多,例如土地改良、种子改良、耕地总面积的减少等。在综合考虑影响粮食总产量因素后,根据安置区各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预测。库区一期移民安置涉及到的57村庄,设计水平年粮食总产量为13218.6万kg,校核水平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4291.9万kg。

(4)环境容量核算

根据以上预测数据可以计算出,安置区57个村庄,在设计水平年可容纳的人口总数为24.25万人,扣除原居民人口13.72万人,可安置移民10.53万人;在校核水平年可容纳的人口总数为26.03万人,扣除安置区原居民人口14.27万人,可安置移民11.76万人。

通过以上环境容量的预测核算,我们可以知道,小浪底库区一期移民的安置区,环境容量比较宽裕,4.61万人在这75个村庄中进行安置,不会出现土地资源短缺,粮食不够吃的现象。移民在这里,其生产生活水平可以得到逐步的恢复和持续的发展。

4专家咨询服务保证了规划设计的成果质量

村庄规划调研报告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和积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贯彻“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民主治村”的理念,力争用三年时间将我区村庄建设成为“经济发展、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结合*区农业发展规划,系统规划我区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改造方案,做到村庄改造与区域整体规划相结合,产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结合,管理理念与现代产业经营理念相结合,全面提高*区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和农村的风俗习惯,保证规划切合实际,符合民意。坚持改造与保护并举,重在保护与修缮。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做到风貌各异、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多姿多彩。

(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对不同区位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庄,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在改造中,要以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为前提,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同时,必须考虑区、镇财政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实力,量力而行,控制标准,节约土地和投资,讲究实效,不大拆大建,不增加基层和农民负担。

(三)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作用与农民主体地位、政府引导扶持与农民积极参与的关系。发挥好政府的组织、引导、协调和服务功能,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好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二者的有效互动。要尊重民意,以村民民主决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出劳为前提,政府给予奖励补助,使政府投入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出劳相结合,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努力形成“农民家园农民建”、“建家园、爱家园”的良好氛围。

(四)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改造重点,做到统筹兼顾。村庄改造要与基本农田划定、土地整理复垦、违法搭建整治、“清洁家园”建设及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打好基础,夯实产业基础,发挥特色优势,在认真总结后全面推开。

(五)规范管理,阳光操作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项目,确保筹资筹劳方案的制定、村民议事过程、政府奖补项目的申请、资金和劳务使用管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接受群众监督。

三、*区村庄改造的条件、内容和要求

(一)条件和重点

1、实施改造的村庄,原则上应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属区城乡规划体系中确定保留的中心村或规划保留的农村居住点;二是农民居住相对集中,一般不少于50户;三是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农民有参与改造的愿望,能自觉配合工程建设;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群众中有威信,组织动员和协调能力较强,管理民主,自觉接受村民监督。

2、重点改造的村庄为符合以上规定条件并列入市计划改造范围的村庄。

(二)要求与内容

1、重点村庄改造(列入市计划改造范围)的总体要求是“公建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民宅村容整洁、农村特色浓郁、居家安全文明”;一般村庄改造(列入区计划改造范围)的总体要求是“自然、整洁、舒适、安全”。

2、村庄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内道路及桥梁改修建、村内河道清淤整理、村内污水治理、村公用公共设施完善、村庄绿化景观建设、民宅房屋墙体外立面整修、宅前屋后环境改造等。

3、村庄改造的具体标准要求:

(1)村内道路改造:道路改建要节约用地与投资,按村交通需求确定道路宽度。一般自然村落的主要道路,有条件的可实施道路绿化、设置路灯。村内主干道、通往自然村和进农户的路要硬化。

(2)村内桥梁修缮和改造:相关桥梁应按道路宽度及负载要求实施同步改扩建,现有无法满足通行负载要求、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桥应全部实施改造;对桥面、接坡、护栏破损的桥梁应按规定要求进行修缮。

(3)村内河道疏浚:基本消除河道黑臭淤积,疏通水系;清理河岸垃圾,加固岸坡;清除岸边违章建筑和河道阻水物;岸旁基本覆绿,根据河道实际可修建生态岸坡、河岸边设置护栏和亲水平台等。

(4)墙体外立面整修:对于破旧房屋的外立面,按规划方案及多数村民意见实施修缮粉刷;村主要道路和景观附近的建筑物可实施一定的美化处理。

(5)宅前屋后环境整治: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构筑物及其他设施;整理破败空心房、空闲宅基地和其他空闲地;清除民宅前后乱搭乱堆杂物。

(6)生活垃圾处理:配置垃圾箱和垃圾运送设备,生活垃圾收集率和清运率达到100%;引导实施垃圾分类收集、促进农户使用有机肥、探索有机垃圾资源化途径。

(7)生活供水设施改造:自然村落的现有供水管网破旧或口径过小、供水水压不足的,可按村庄建设规划要求对供水管网实施标准化改造;在供水质量达标的前提下,可采取局部调整、改造的办法给予解决。

(8)生活污水处理:村庄雨、污水完成分流,有条件的村庄应促进雨水循环利用;农户生活污水进入化粪池,再通过新设管道进行集中收集处理。有条件的可实施污水纳管工程,纳入城镇污水管网;暂不具备条件纳管的,可采用区自然村落改造试点单位经验处理达标。

(9)村内绿化:在村庄道路和河道两旁、民宅及单位前后的空地中,保留原有树木,并利用体现农村自然气息的经济作物和本土植被实施因地制宜的绿化,做到村庄及房前屋后无空地荒地。

(10)农宅改厕:配合污水纳管工程粪便排入化粪池,通过新设管道进行污水的集中收集处理。

(11)村内照明装置:根据村内道路和河道两旁实际,因地制宜设置路灯。

(12)其它:在改造过程中,经确定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与构筑物应严格加以保护,破损的按原貌整修恢复;村庄内的古树名木不得砍伐;林地、湿地、水面等不得随意填挖更改。

四、*区实施村庄改造的措施和资金的筹措

(一)措施

1、建立工作小组。成立由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区委政研室、区农绿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委、区规划局、区建管局、区房地局、区水务局等部门分管领导和浦江镇、马桥镇、华漕镇等行政负责人参加的区村庄改造工作小组;镇成立由镇行政负责人任组长的镇村庄改造工作小组。

2、落实工作职责。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委政研室负责村庄改造的组织协调;区农绿局负责村庄改造的方案上报及环境绿化;区财政局负责村庄改造的资金安排、使用与监督管理;区发改委负责村庄改造的项目立项审批管理;区规划局负责村庄改造的规划与设计指导;区建管局负责改造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区房地局负责改造区域的用地管理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区水务局负责改造区域的村宅河道整治。浦江镇、马桥镇、华漕镇等镇村庄改造工作小组负责编制和组织实施本镇的村庄改造方案。

3、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加强领导,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区相关职能部门要尽职尽责,努力形成工作合力;镇政府是实施村庄改造的第一责任人,要制订好村庄改造的方案和实施计划,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一起积极引导村民充分行使民利,鼓励开展村庄改造工作。镇、村要按有关规定办理项目手续,认真组织项目实施,确保村庄改造工作健康有序进行。村庄改造方案及项目计划须经区村庄改造工作小组审核,报区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4、建立监管制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工作公示制度,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立资金运用监督管理机制,及时公开财务收支状况,接受社会和农民的监督;对违规操作、截留挪用资金的行为,要责令纠正,追回资金,并按照规定,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要汇总相关资料,建立档案,规范管理。

5、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坚持阶段性集中改造与日常性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形成农民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巩固和发展改造成果。

6、工作步骤和要求。

(1)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区工作小组开展调研,制定“*区村庄改造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年5月~6月)

(2)工作方案的制订。各镇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制订*年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包括改造方案和工作计划。改造方案应详细说明改造项目、建设标准、投资预算等(基本达到可实施操作的深度);工作计划包括基本情况(户数、人数及年龄结构、现状条件等)、改造项目、资金预算和来源、时间进度和有关建议等。(*年6月~7月)

(3)工作方案的修订。各镇在完成工作方案编制后,报区村庄改造工作小组讨论,对工作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年7月~8月)

(4)工作方案的审批。工作方案经区村庄改造工作小组审核,并报区政府批准后,由各镇和区府相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责组织实施。镇工作小组根据方案编制项目概算后报送区工作小组评审和核定;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施工图及预算书,报区工作小组备案。(*年8月)

(5)项目的实施。项目由各镇按*年政府采购目录组织实施,凡属集中采购项目,统一进入区政府采购平台操作。其余项目,各镇要引入竞争机制,自行招标(即不进入区招投标交易平台),以行政村为标段,按规范程序选择施工单位,邀请三家以上施工单位竞标。自行招标必须贯彻招投标四要素,即组建招标工作小组和评标工作小组、制作规范招标文件和评标办法、组织投标单位现场踏勘、选择价廉质优的投标单位中标,确保招标公开、公平、公正。镇村要与施工单位签订书面施工合同,明确承、发双方权利和义务。施工期间,要按规定委托施工监理和造价咨询机构现场监督,做好施工监理,确保质量,控制造价。(*年9月~11月)

(6)项目的验收。按照村庄改造工作进度,由区、镇村庄改造工作小组分别组织阶段性检查,对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及时研究解决。村庄改造工作结束后,进行项目竣工验收和评估总结(各镇要委托有资质的审价单位予以审价),由镇工作小组先行检查和预验收,并向区工作小组提出验收申请。区工作小组受理后,将组织区府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和验收(属重点改造的村庄,由区工作小组向市村庄改造工作小组提出验收申请)。在各级验收中,凡不合格的单位和项目,都要及时进行整改。(*年11月底前完成改造工作、12月上中旬区预验收、12月下旬市验收)

(二)资金的筹措与拨付

1、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出劳。在村民房前屋后环境整理、拆除违章建筑、铺设进宅路、改厕改灶和庭院绿化等方面都要体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作用,以出资出劳为前提,政府给予奖励补助。

2、镇政府加大投入。有条件的镇要加大对村庄改造资金投入的力度。

3、实行财政奖补政策。村庄改造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村庄改造的建设标准为2万元/户(其中还包括项目改造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和审价等费用),其中市、区财政奖补70%,镇承担20%,村承担10%(主要以出劳出工体现)。奖补资金在项目开工后分三次下拨,即项目开工支付1/3,项目完工支付1/3,出具审价报告后支付1/3。村庄改造中如出现超支情况,超支部分由各镇统筹自负。凡列入城乡统筹项目,按区、镇分担比例列入区重大项目投资计划。

4、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资金投向,重点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农村公共事业加大投入。村庄改造中涉及的村主要道路、危桥改造、供水与生活污水处理等项目,由区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工作方案并优先纳入年度专项补贴建设计划。项目由区发改委立项审批,资金按区相关职能部门同类项目原负担比例区、镇分级承担。项目按规定进行政府采购。区级资金可按工程进度拨付至80%,待出具审价报告后再支付余款。审价单位由区财政局、区招管办按规定排序确定。

本实施意见由区委政策研究室负责解释。

村庄规划调研报告篇5

一、引论

2001年,我们在山西、湖北、山东、吉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广东和北京各选择一个村作了关于村民自治实践状况的调查。调查选点是随机的,没有典型性,但比较真实。调查报告的作者都是近年活跃在村民自治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都有过较为长期的农村调查经历,调查经验比较丰富,调查报告生动有趣,提出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令人深思[1]。

这些调查报告大都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村民自治的政策后果,二是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村民自治也可以看作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制度[2],其目标是在国家不能为村庄提供足够秩序的情况下,通过改善村庄的治理来提供自足的村庄秩序。改善村庄治理的具体办法就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上规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调查报告的情况来看,村民自治大大改善了村庄治理,从而为村庄秩序提供了制度基础。不过,村民自治也带来了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村庄的表现相当不同,抽象地讨论村民自治的好和坏,功与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深入到村庄内部来看村民自治这一自上而下安排下来的制度,讨论村民自治制度与村庄的对接过程,与村庄自组织资源,与村庄集体经济状况,与村民的面子、宗族观念,乃至于与村民的性格和村民与村民之间的相互联系状况的相关性,从而理解村民自治的实践过程,看到制度背后的社会基础。村庄自足的秩序需求,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当前村庄本身的社会状况,构成了调查报告的关键词。

二、村民自治制度安排的分类标准

在对调查报告的编辑上,我们将派性和集体经济状况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而将选举和村庄秩序作为了共同项。这样编辑的理由,是民主选举作为村庄政治中最为耀目的事件,对村庄治理的影响最大,也是当前村民自治制度安排中实施最为彻底有效,最不同于传统村庄治理方式的方面。民主决策本来是村庄治理中更为基础的方面,可惜当前民主决策在实践中落实的不好,不如民主选举普遍落到了实处。选择选举作为共同项的另一个原因是,正是选举这个牵动所有村民和村干部的戏剧化事件,最为彻底地将村庄社会的形貌表现了出来,反过来又构造了村庄社会本身的形貌。村集体经济状况往往决定了村庄治理的方式,也决定了村庄选举的方式,村庄选举又制造或强化,有时也消解了村庄的派性斗争。

具体来讲,村集体经济状况对村民自治的影响极大。所谓村集体经济,就是村级组织可以获得或掌握使用的经济资源,较多的村集体经济资源不仅可以减少向村民提取经济资源的数量,缓和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因为收取提留产生的干群矛盾,而且可以通过向村民分配村集体创造的公共物品,获得村干部对村民的主动性。较多的村集体经济资源,提高了村级组织的运作效率,强化了村干部对村民的优势地位。引入村民自治制度以后,村民有更多参加村务活动的积极性,更愿意参加村委会的选举和村务决策。在村级组织不仅不需要向村民提取经济资源,而且可以向村民分配公共福利时,村务决策,尤其是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决策的合法化了的村务决策,具有强大的执行能力。而村集体经济很少的村庄,村级组织不仅不能代替农民向国家交纳税费,而且办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村民出钱出力,由此造成农民负担过重和干群关系紧张,村民以拒交税费来抗拒村干部的权威,村民获得了对村干部的主动性。引入村民自治制度以后,村民既可能通过民主的办法来抵制上级过多的提取,也可能通过选择好干部,达成善协议,来改善村庄治理,提高村庄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但是,因为村集体经济资源较少,村干部的正当报酬不会太高,村民达成合作协议涉及出钱出力而难度骤增,少数反对合作的村民成为村庄公共物品提供越不过去的坎。从村民方面看,要么对村庄事务参与过度,要么对村级治理漠不关心。总之,村集体经济资源的有无与多少,对于村民自治的过程与后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较多的村集体经济资源因其本身的来源与性质的不同,而会对治理产生相当不同的影响。具体来看,一类村庄的集体经济资源主要来自村办企业,这类村庄的村级组织掌握着大大优于一般村民的经济资源,并因此具有远高于一般村民的权威。这类村庄的村干部具有很强的绵延性和传递性,即使是村委会选举,也大多是由村级组织自身的决定和上级组织的干预,决定了村干部的当选。在那些由能人办村办企业起家的明星村,如华西村、南街村,情况更是如此。苏南的村办企业发达,其村级治理或村民自治的过程便大多是这种类型。另一类村庄的集体经济资源主要来自于卖土地的收入,这类村庄的收入来得太容易,且与某个村干部的个人魅力没有关系。简单地说,这种收入很难归入某个村干部和村级组织的经营才干,与个人无关。这类村庄获得的集体经济资源便面临着村民强大的分享压力,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村民可以分成一派又一派组织起来分享村集体收入的成果。这类村庄,村民参与村务积极,村干部本身缺乏自我绵延与传递的能力,村委会选举成为动员全村村民的最有力武器,村民代表会议吵得一塌糊涂。这类村庄大多集中于个体私营经济发达的城郊型农村。目前发生的村委会主任罢免案之所以大多发生在温州、珠江三角洲等私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郊型农村,不是没有原因的。

村集体经济较少的村庄也有激烈的争斗,具体可以分出两种类型,一类是与传统因素联系起来的争斗,诸如与宗族意识、面子观念、宗教信仰等相联的争斗。另一类是与少数村干部或村民个人利益密切联系起来的争斗。这两种争斗在目前的中国农村,因为传统深入农村的能力大大下降,而更多表现为上层的、间接的且间歇性的争斗。相对来说,与传统相联系的村庄争斗更加稳定和深入,在村庄的动员能力更强,具有“派系”斗争的特征。而在那些村集体经济较少且传统断裂的村庄,即使发生争斗,也仅限于上层少数人中,这种争斗很不稳定,动员能力弱,以利益许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分派斗争只能是派性斗争。派性斗争最重要的特征是以两个争斗的个人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争斗双方中一方的退出,即意味着派性斗争的结束[3]。

大多数集体经济贫乏村庄即使引入村民自治制度,也并不因此产生戏剧性的场面。一切似乎都没有变化,村民对村委会选举十分冷漠,更不用说对村务决策的参与了。多数村民的想法是,只要村干部不找我收钱,他们做什么事情与我何干!不过,当村民因为诸如水利工程、桥梁道路等设施被破坏,社会治安、道德水平等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是迫切期望村干部来为他们提供公共物品和村庄秩序的。村民自治是提供公共物品的一种办法,这是一种民主的办法,试图通过村民本身的参与来约束村干部的不良行为,提高村庄资源的动员能力,从而为村庄秩序提供来自村庄的基础。实践中的很多村庄是比较好地达到了这个目标的。问题是,这种办法并非一了百了。离开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离开了对少数村民不合作倾向的约束能力,村民自治这种民主治村方法的效果要大打折扣。必须将村民自治的效果与村民的行为倾向,与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关系状况及这种关系对村民行为的约束能力,与村民和村干部及村庄精英的互动状况相联系,来讨论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在那里。随后应该讨论村民自治的相关政策问题。

三、村民自治实践中的理论问题

先来讨论与村民自治实践相关的理论问题。这里讨论的理论问题,仅是一个方面,即村民自治制度村庄基础的方面。

1、村庄的规模。这里及前面讲的村庄,也就是村委会。村委会的规模即其人口的多少和地域的大小。当前的村委会一般是承接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大队而来。生产大队下面的生产小队改为村民小组。人民公社初期实行“一大二公”,生产单位规模较大,带来极大的效率损失。1962年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人民公社60条》确认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将生产队作为组织劳动的基本单位。生产队一般20-30户人家,百余人,是一个相互熟识的熟人社会,这种社会中,因为相互熟识,可以相互监督,舆论约束也比较有力,从而减轻了人民公社体制本身的问题,使人民公社可以再延续20年之久。建立在生产小队之上的生产大队及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村委会,规模较生产队要大一个数量级,在这种规模的社会中,村民不再相互熟识,舆论压力下降,一致行动能力不足,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互动往往经由村干部这个中介。我们将村委会这样一个规模的社会称为“半熟人社会”[4]。作为“半熟人社会”的村委会,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动能力具有“半熟人社会”的特点,特别是在村委会选举及村务决策中,不理解村委会半熟人社会的特点,很难理解村级治理的某些方面。

2、村民与村民之间的联系。村民与村民之间的联系,我们叫做“村庄社会关联”[5]。“村庄社会关联”指村民之间关系的性质、强度及其广泛性,尤其指建立在这种关系之上的村民一致行动的能力。任何一个社会得以延续,都是建立在社会成员相互合作基础之上的,与其他人无联系不合作的原子化的个人,是现代社会所淘汰的对象。村民自治及村庄秩序的获得同样有赖于村民的合作或村民之间建立有强有力的关系,正是村民之间强有力的关系,使得村民会议通过的决策不只是对赞同者具有约束力,而是对全体村民具有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不是凭借暴力,而是凭借村民心中的正义和他们对村庄正义的敬畏。他们受到村庄舆论及与这种舆论密切相关的村民与村民之间关系的约束。村庄社会关联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村庄现状密切相关的。其中的两个方面尤其与村庄社会关联关系密切。一是村庄传统的状况。宗族意识构成了村民之间的宗族联系及与这种联系相关的一致行动能力。面子观念则造成了舆论本身的力量。二是村庄经济社会分化的状况,即在村庄内部因为资源分布不均衡而产生的一些占有优势资源的村庄精英对一般村民的影响能力,这种影响能力是村庄形成群体行动的一个基础。不同村庄的社会关联程度并不相同。当前市场经济与现代传媒的进村和村民的自由流动可能性,对于村庄社会关联状况有极大影响,这会构成对村民自治这种治理制度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十分不足。

3、村庄精英。村庄精英是一个“古老”的研究课题,诸如对乡村土绅的研究和“长老统治”的说法。村民自治是一项授权村民的治理事业,但这并不是说村里的所有事情都由村民去做,也不是说每一个村民所做的事情和他们的影响力是相同的。正是因为村民之间各不相同的影响能力,构成了村民本身的结构分化,这种结构分化塑造了当前村庄治理的现状[6]。

所谓村庄精英,就是村庄中较一般村民影响力大,行动能力强的人。这些人拥有诸如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优势资源。村庄精英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式及村庄精英数量的多少,与村庄本身有密切关系,宗族头人、宗教领袖和经济大户是些高大威猛的村庄精英,这样的人不会很多,却“力大无比”。“大社员”、小地痞是些细小琐碎的村庄精英,这样的村庄精英数量虽多,影响力却很有限。村庄精英往往不只是在村庄范围活动,他们可能将主要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村庄以外,对于村庄治理没有兴趣。这样的村庄精英,严格说是不在村的精英,与村庄治理关系不大。还有一些人虽然一直在村庄以外生活,却十分在意村庄生活,他们的生活面向村庄,这些不在村的人事实上是在村精英。细致观察村庄精英的状况,对于理解村庄治理,尤其是村民自治引入之后村民的行动和村庄决策的达成,会很有意思。也就是说,因为村庄精英本身的状况不同,造成村民自治这个全国一统制度安排实践后果的不同。以上三点讨论,只是希望回答为什么实践中的村民自治过程与后果的不同。过去学术界和政策部门过于关注村民自治制度实践中的政府方面,自上而下的方面,这也是村民自治制度实施之初所应关注的主要方面。当前的村民自治制度已实践10余年,仅从自上而下的视角来看,显然不够,因此,我们将村民自治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定位于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以上三个方面在全国不同村庄的表现相当不同,就必然造成村民自治这一民主化村级治理制度实践的不同。这样我们就会对村民自治实践有一个更为理性的判断。

四、村民自治实践中的政策问题

引入村民自治制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村庄秩序自足提供的问题,因为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无力为庞大的农村社会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不过,村民自治制度还必须同时解决国家向乡村社会的渗透能力。在当前的行政体制下面,乡镇一级设基层政权,但乡镇这个基层政权的范围太大,一般人口在5万左右,地域数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区区乡镇干部无法将诸如计划生育、收粮派款等繁重的任务完成,他们无力面对数量庞大的村民。何况他们根本不可能熟悉村民。村委会是一个半熟人社会,千人左右,村干部对每个村民都很熟悉,正是村干部可以成为乡镇行政离不开的腿。这样一来,村干部就不仅要成为村民的当家人,而且要成为乡镇行政的人。这就面临着村民自治的第一个政策性问题:乡村关系问题。在不同的地区,乡村关系面临的问题并不相同,因此,在乡村关系政策上面所留有的空间也不相同。有些农村地区,乡镇政府的首要难题是计划生育,如江西农村。大部分不发达农村地区,乡镇政府的首要问题是收粮派款,是如何为农村义务教育提取足够的经费,如湖北、安徽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政府可能不再有计划生育或收粮派款的压力,但如何保证村级组织的有序运作,如何介入村庄内部派性争斗,如何保证村庄公共物品的有序提供,却可能成为乡镇政府颇为头痛的事情,如浙江温洲农村的情况。总的来说,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因为乡村组织掌握有大量经济资源,乡镇有求于村级组织的相对较少,而村级组织往往需要从乡镇一级获得合法性资源和权威资源,乡村关系方面,乡镇有更大的主动权。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乡镇一级急切需要村级组织协助完成让乡村两级都感头痛的计划生育和收粮派款的硬任务,乡镇一级不敢得罪村干部,村干部也因为合法收入太少而工作难度太高,而缺乏当下去的意愿。乡镇有时默许村干部在合法收入之外捞取灰色收入,有时利用正式关系之外的非正式人际交往来笼络村干部[7]。

村民自治制度的引入,强化了乡村关系中事实上一直存在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当乡村合谋以向农民提取资源时,农民不会对乡村干部留有好感,农民要么对村庄事务漠不关心,要么联合起来将乡镇事务意愿过强的村干部选下来。农民联合起来的基础是他们的组织方式,在不同地区农民的组织方式是十分不同的。农民组织的一种方式是派性斗争。派性斗争首先是村庄内部分成两派的斗争。其中一派特别是处于村庄权力弱势的一派习惯打出为民请命的招牌,将对手置于与乡镇合谋的不利处境。选举中,乡镇事实上是希望干预以选出自己满意人选的,但乡镇干预的结果必然强化受到损害一派的愤怒,受到乡镇支持一派即使当选,也会不断受到另一派的“刁难”。乡镇因此更加难以完成向村一级渗透的任务。大多数乡镇目前终于知道,在村委会选举这类政策操作性很强的事情上,“按法律和政策来”,不带意志让村民选上谁谁当[8]。村委会选举的自由度越来越高。

高度自由的村委会选举,会因为村民的不感兴趣以及村民在原子化基础上的无联合,而变得没有力量,乡村关系依然按照惯性向前走。从完成国家任务的角度,这有可能是好事,但在当前中央政府事实上很难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很难控制乡村组织的背景下,各种劳民伤财的“积极行政”措施肥了部分官员,而折腾苦了本来很穷的村民。沉重农民负担和高额村级债务成为当前全国农村的恶疾,即为明证。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的情况大不一样。村中两派斗争需要乡镇作为裁决者,乡镇较欠发达农村地区更超脱于村庄斗争,不仅超脱,而且事实上成为村庄争斗的受益者。这类地区乡村关系面临的问题与欠发达农村地区会很不相同。

显然,乡村关系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和要求是相当不同的,这不仅与乡村组织面对的国家任务的不同有关,而且与农民的组织方式,村集体经济的发育状况等等有关。在笼统谈乡村关系之前,似乎应先分清是什么类型的乡村关系。与乡村关系紧密相关的是村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所谓“两委关系”。“两委关系”也是当前村民自治实践中的焦点问题。与之相关制度设计很多,争论极大。总体来说,我们认为两委关系也如乡村关系一样,在不同地区因为面对的任务和所处村庄基础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表现。关键是应将两委关系由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回归到村庄中予以理解,将笼统的讨论具体化到实践中去。

五、结语

假若我们只是局限在制度文本和总体状况上研究村民自治,这种研究很快就会被实践抛在一边。中国是有9亿农民和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大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是当前包括乡村在内的中国的显著特点,这种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村民自治制度以及其它诸种自上而下安排下来制度的不同生长基础。苏力在回答同一套法律在乡土社会的人民法庭和城市或工商发达地区运作的差别时写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社会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伴的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以及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及其行为方式的不同。”[9]他主要讨论了法律实践因为经济方面的差别而造成的过程与结果的差别。如果将苏力的法律实践的差别换为国家自上而下安排的制度实践的差别,比如村民自治制度的差别,就会发现苏力结论的普适性。而如果不看得那么根本,我们还应看到,不仅是经济不平衡,而且有文化不平衡和其它不平衡的因素在决定村民自治制度实践不平衡方面的作用。学术界如何深入到不平衡的农村实践中去,理解自上而下制度安排的不同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诸如村民自治这些上面安排下来制度的处境,对于完善这些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术研究当然也有重要意义。

--------------------------------------------------------------------------------

[1]参见范瑜、贺雪峰主编《村庄治理与秩序——村民自治调查报告》,即出版。

[2]参见贺雪峰:“论民主化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3]参见贺雪峰:“乡村选举中的派性与派系”,《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4期。

[4]参见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会”,《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

[5]参见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即发表;董磊明:“传统与嬗变——苏南乡镇企业改制后的村级治理”,《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6]参见仝志辉、贺雪峰:“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第1期;贺雪峰:“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型村庄的权力结构”,《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7]吴思红将这种非正式人际交往称作“体制外动员”,参见吴思红:“村民自治制度下的乡村关系与农村社会动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村庄规划调研报告篇6

__镇尹村共有320户,1080人,村集体办粉丝加工厂一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1000万元。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建设“平安村庄”,为全村群众创造—个安定、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是一件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因此,日常工作中,我们紧紧抓住建设“平安龙口”的有利契机,以规范“五位一体”管理为基础,不断完善村级各项工作程序,努力减少各类矛盾纠纷隐患,灵活化解出现的不稳定苗头。全村连续20多年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没有出现一起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下面,将我们村在创建“平安村庄”工作中的做法和打算汇报一下。

一、从健全“五位一体”机制入手,努力把住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工作中,我们根据上级的要求,在村内建立健全了“五位一体”的村级综合治理组织,做到“人员、报酬、制度、责任”四落实,切实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具体作到了三点。一是落实岗位责任,明确工作目标。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健全了工作目标、工作责任、工作监督三个方面的工作体系,形成了村内平安创建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具体、奖惩兑现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大调度,预防矛盾纠纷激化。日常工作中,作到了每周一排查一汇报,对发现的问题,实行“一个问题一名村干部负责,两委确定一组解决方案”的方法,限期解决,确保发现的问题不出村,不激化。三是从细微小事抓起,把住维护稳定的最基层防线。村“五位一体”综合组织成员,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性,及时发现和化解群众中随时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今年春天,我们村有二名参战退伍的复员军人,受战友的串联,要在敏感期和战友一起到有关部门去要政策。村治保会一名成员,在听到有的群众谈论这一话题时,觉得问题比较严重,便及时报告了村党支部。我们立即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两名参战退伍军人态度非常坚决,一定要到有关部门去要政策。村里便召开了专门的“两委”会进行研究。由村集体出车,党支部书记亲自陪同两名参战退伍军人,一起到民政局、局、退伍军人稳定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去咨询政策。经过现场咨询了解,彻底打消了两名同志敏感期外出的念头,他们还及时与战友进行了沟通,也打消了其战友外出的念头。

二,从为群众解难题谋福利入手,努力减少矛盾纠纷隐患

多年来,村“两委”将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作为减少村级矛盾纠纷隐患、建设平安家园的重要举措来抓,我们先后将全村将350多栋旧民房扒倒重建,达到花园式村庄标准,并投入100多万元,硬化了全村的大街小巷;村民全部免费吃本文转载自上了自来水,家家免费安装了加密电视;新挖30米深、直径3.5米的大口井多眼,农用电网架到所有地块,全村水浇地面积达到100%;20__年又投入20多万元,新建了20处老人房,供村内没有居住条件的老人免费居住;全村65岁以上的老党员、老干部和普通村民,每年都能享受到集体发给的生活补助;村里群众无论谁家有红白事,集体都要给予一定的补助,免费使用集体的车辆;对发生天灾人祸的家庭,两委成员都要亲自上门看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每年“老人节”、“七·一”节、春节期间,村两委成员都要与全村老人、党员或回乡的大学生一起庆贺。向老人、党员、大学生汇报工作。在我们尹村村,“两委”成员在为群众服务方面分工明确,村民无论大小事,只要集体能办的事情就不用群众亲自跑。诚恳的工作和民主的办事程序,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同时,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从构筑群防群治体系入手,努力实现平安村庄建设的四个新突破

一是在构筑群防群治体系上要有新突破。工作中,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在群防群治体系方面不断完善机制,要结合村庄街道规划比较集中的优势,将每10户居住在一条街道上的群众划为—个联保小组。全村共可划联保小组30个,每一个联保小组设定一名矛盾纠纷信息员,一般由村民代表担任。在村内矛盾纠纷化解时,实行“三步化解法”。第一步,实行联保小组信息员化解。在发现了矛盾纠纷苗头后,信息员及时发挥同为邻居的优势,入户进行化解,争取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群众家中,做到苗头不出户。第二步,实行调委会化解。村里将进一步规范健全村级接待室标准,如果有矛盾纠纷在联保小组化解不了,信息员要及向村调解委员会汇报,调委会要及时组织调解、治安、信息员或村民小组长等有关人员,在村调解接待室进行化解。调解接待室计划一边是调解员,中间是当事人双方,另一边是群众评议席,形式就象一个“小法庭”。要努力将村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调解接待室。第三步,实行村“两委”化解。如果有矛盾纠纷在村调委会化解不了,要及时报告村党支部、村委会,村里再及时召开“两委”专题会议对问题进行研究,必要时还要请镇有关职能部门的同志一起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原则是不能将矛盾纠纷激化或上交。

二是在依法治村上要有新突破。建设“平安村庄”,法治是保障。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依法治村,维护法律尊严,在法制轨道上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正,维护好群众各方面的利益。工作中,我们将在全村大力

村庄规划调研报告篇7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循序渐进,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破解农村宅基地管理中一时难以解决、矛盾相对尖锐的重大问题,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切实提高我县农村宅基地管理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深入调研,摸清全县宅基地管理现状,创新破解方法,依法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积极推进拆旧建新和退宅还耕,合理安排农民建房用地指标,逐步解决农村旧村难改造及一户多宅等问题,实现村民“一户一宅、住宅入区”的总体目标。

三、主要工作和任务

(一)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

1、各地要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小城镇建设工作,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村庄集镇规划,村庄集镇规划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范围和用地面积,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对已编制的村庄规划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按法定程序报批并予以公告。在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按照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范围,按照人均用地总量控制用地规模。编制农村宅基地整理规划,高效开发利用不需要农转用指标的村内空闲地等存量建设用地。

2、按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各乡(镇)、村要严格实施村庄集镇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县城规划区内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划定禁建区、限建区、准建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

(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

1、严格农村村民宅基地申请报批条件和审查报批程序。执行农村村民建房“一户一宅”之规定,且面积不得超出人均30m2。农村村民申请建房条件、报批条件和程序及审查责任严格按兴府发[*]55号文件执行。采取政府网上公示、公告等方式,公开拟批准的宅基地,接受广大群众监督。

2、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要严格收费项目和标准,不得在农村建房管理中擅自立项、扩大或提高标准收费、“搭车收费”。同时,必须做到“三到场”。即:受理宅基地申请后,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

3、加强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各乡(镇)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和变更登记工作,按照《土地登记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0号令)的规定,做到登记发证到户、内容规范清楚,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充分发挥地籍档案资料对宅基地的监督管理作用,落实“一户一宅”法律制度。

(三)坚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全面实施拆旧建新和退宅还耕工程。

1、全面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各乡镇要组织力量查清辖区内农村居民点数量、用地总面积、宅基地宗数、宅基地总面积,“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户数及面积,超标准占地宗数及面积等情况,及时制定利用规划、计划和政策的措施。农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荒地。凡村内有空闲地、老宅基地未利用的,不得批准占用耕地。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可采取回收返公、奖励返耕地、置换流转等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可采取签订合同、个人承诺等措施确保按期拆除旧房,交出旧宅地。

2、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因地制宜、合理编制项目区实施规划。依据规划,按照建新与拆旧必须挂钩联动的原则,统筹安排项目区,在同一项目区内落实拆旧地块与建新地块。农宅复垦所获取的指标部分,优先用于该乡镇村民建房用地报批。各乡镇、村作为全面实施拆旧建新和退宅还耕工程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负起责任,多管齐下,每个乡镇要选择一个项目区试点,实施拆旧建新和退宅还耕工程。

(四)强化日常监管,加大违法用地查处力度。

健全动态巡查制度,切实加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土地违法行为。要确保辖区内违法用地的发现率、制止率、查处率达到100%。县国土局、建设局要重点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县城规划区内农村宅基地的监督管理,从严查处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及不符合规划的用地行为。

(五)加强对农村建房的服务指导和管理。

要强化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建设,确保村镇建设工作有序开展。要根据村镇总体规划确定的近期发展目标,划定近期建设控制线和下达农村建设用地的年度计划指标。要大力推广《江西省农村小康住宅通用图集》及其他标准图、通用图,提高农房建设水平。要加强农村房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杜绝事故的发生。

四、总体安排和方法步骤

这次构建农村宅基地管理新机制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时间安排为*年11—12月。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年11月20日-*年11月30日)

1、成立机构,加强宣传。成立*县农村宅基地管理新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办、农工部、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农业局、林业局、建设局、法制办、监察局、法院、公安局、司法局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国土局,由国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国土局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副主任及信息联络员。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宣传力度,明确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要求,营造工作氛围。

2、开展专题学习和组织讨论,全面查摆问题。组织县、乡两级干部专题学习科学发展观有关文件、国家相关土地法律法规政策、国家土督察机构和省人民政府加强土地督察与土地管理工作联席会议精神、国家土地督察南京局及省政府领导讲话等。针对全县农村宅基地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现有政策措施,查找问题,探讨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

第二阶段:推进实施阶段(12月1日-12月10日)

1、梳理总结以往的经验作法,查缺补漏。梳理自2003年土地清理整顿以来,县里有关政策规定,总结好的做法,完善不足之处。重点对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推进“空心村”整治和拆旧建新、村庄集镇规划、一户一宅审批方法、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等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

2、深入开展调研、寻求破解难题之策。由县国土局牵头,相关单位和乡镇配合,组成调研组,对目前农村宅基地管理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对策建议,进行集中调研。

3、制定政策、完善制度。在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基础上,领导小组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根据*县实际和土地管理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形成我县土地管理新机制,制定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实施推广,总结提高(12月11日-12月30日)

1、实施推广。全面实施县里制订的有关土地管理新政策及配套措施,并在实施时予以完善。

2、总结提高。由县国土局负责对开展试点以来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并报上级国土资源部门。

村庄规划调研报告篇8

 

神符村第一书记 李弘

 

按照市委、县委的安排,2016年11月30日我担任汾西县团柏乡仁马庄村第一书记,2017年4月26日到永安镇神符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七个月以来,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我紧紧依靠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围绕“五个着力”、“抓党建促脱贫,冬季暖心行动”踏踏实实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汇报如下:

一、履行“建强基层组织”职责,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在团柏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重新整修了村委办公、会议室,坚持开展了党日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尤其是“讲政治、知敬畏、守规矩”专项治理活动开展以来,我牵头制定了学习方案、学习计划,组织集体学习14次,全体党员都写学习笔记,两委班子成员都写了心得体会,我个人写学习笔记四万字。组织召开了2016年度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

二、按照“五个一”工作的要求,我带领村两委班子对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回头看”,完善了贫困户档案、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帮扶责任书、脱贫计划、工作台帐、扶贫手册。“两节”期间,我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五千元购买了米面油对村贫困户进行了慰问救助。村“定查评”总结会议后,我牵头起草了2016年度工作总结2017年工作计划及2017年精准扶贫工作计划,在充分征求全村党员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仁马庄村2017年度村党支部目标任务措施等。

三、按照县脱贫攻坚领导组的安排,经村两委班子多次

研究,我拟定了仁马庄村2017年产业扶贫规划方案,对村农业发展目标、畜牧业发展目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做了具体规划。围绕“一户一策一产业,一村一品一主体”发展思路,制定了仁马庄村农业产业精准帮扶实施方案、产业扶贫资金运行监督管理办法,推荐申报了仁马庄村“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项目(艺华农牧专业合作社)。按照县委的安排,对30户党员、群众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

四、4月26日到永安镇神符村后,我首先是跟前任第一书记进行了工作交接,其次向村里的村干部了解了些村里的基本情况,最后根据村里的情况,先整理了部分党建学习资料,共计十六本。随后根据县扶贫局和镇政府安排,对我村2015年以来建档贫困户信息进行核对,我同第一副书记陈伟斌借此机会,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深入贫困户家中,自带复印机,加班加点对我村建档236户825人进行了大部分的了解及身份信息的收集,到6月30日建档立卡扶贫系统信息核对工作基本完成。在此期间,我向第一副书记了解了我村原脱贫计划,对我村目前脱贫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了解,我村目前主要以部分政策实施和产业带动来实现脱贫,我村现状:通过县扶贫局和乡镇府的努力,已为我村安装了100Kw的光伏发电,还有“一村一品一主体”的产业扶贫项目,待到产生效益后,可有效的提高我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可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

村庄规划调研报告篇9

一、空心村改造的现状

2012年,我县80个新农村建设点中涉及空心村改造的有27个自然村。通过对空心村的改造,明显改善了村庄的村容村貌,盘活挖潜了存量建设用地,节约了土地资源,保护了耕地。

二、存在问题与困难

(一)村民的宅基地“私有”观念严重,造成原有宅基地难以统筹规划使用。多数村民把上辈传下的宅基地视为祖业,对其严加看管和保护,哪怕是空置停止使用多年,也不能让其收归集体;有的村民随意多占宅基地,建新不拆旧,退宅承诺难以兑现。

(二)由于历史原因,村庄规划编制滞后。有的村庄已经形成空心村,村庄规划才姗姗来迟。

(三)空心村改造缺乏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改造空心村是对原有宅基地重新“洗牌”和分配,原有的宅基地有的规划成道路,有的规划为绿地,有的收归集体后,分配给符合申请住房条件的村民,空心村改造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部分村民的利益,尤其是人多地少的水西部分乡镇尤为明显,如果没有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支持,整治空心村的原有宅基地上的房屋是难以实施拆除的,原有宅基地使用权是难以收回集体的。

三、解决的思路和措施

(一)严格执行村庄规划,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政策,村委会、村小组应督促村民落实好退宅承诺。宅基地属集体所有,要管理好集体土地,村级应担负重要职责,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如果没有节约用地意识,有政策有规划也难以有效地贯彻执行。

村庄规划调研报告篇10

(一)实施范围

2012年我县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为:湾沚镇、六郎镇、陶辛镇、红杨镇和花桥镇。

(二)目标任务

2012年需改造1000户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

二、补助对象与标准

(一)补助对象。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重点是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

(二)建设标准。危房改造采取重建和修缮加固两种类型。重建或修缮加固住房建筑面积原则上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

(三)补助标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资金以农户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多渠道筹集改造资金。政府分类补助标准为:五保户、农村低保户重建房屋户均2万元;修缮加固户均0.6万元。贫困残疾人家庭、其他困难户重建房屋户均1万元,修缮加固户均0.4万元。

(四)资金分担。政府补助部分,中央每户综合补助6000元;省级每户综合补助2000元。除中央和省级补助外,其余不足部分由市、县财政按照25%:75%比例承担。

县、镇财政可根据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情况,安排必要的危房鉴定、规划编制等工作经费。

三、改造方式与时限

(一)改造方式。危房改造分为重建和修缮加固两种方式。农村危房改造坚持以分散分户改造为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危房集中村庄的危房改造,结合村庄整治、圩堤达标、新农村建设,统筹协调道路、供水、亮化、沼气、环保、改厕等设施建设,整体改善人居环境。

1、重建。拟改造农村危房系整栋房屋属D级危房的应拆除重建。重建房屋原则上以农户自建为主,自建确有困难且有统建意愿的,镇政府要协助农户选择有资质的施工队伍统建。

2、修缮加固。拟改造农村危房系局部危险属C级危房的应修缮加固,由农户自行修缮加固;自行加固确有困难的,镇政府要主动帮助。

(二)完成时限。2012年11月30日前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四、工作要求

(一)规划引导,科学实施。各镇要及时将改造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村、落实到贫困农户。加强规划引导,推广《省农村危房改造设计图集》使用,提升农村危房改造水平,合理确定农房建设标准和抗震等级,加强地方建筑材料研究利用,降低成本。农村危房改造户数比较集中的村庄,必须编制村庄规划。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结合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建筑风格和抗震等级,科学编制农村危房改造设计方案。

(二)整合资源,合理推进。统筹整合土地整治、农村清洁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改水改厕、农家书屋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农网改造等项目,通过政府补助、银行信贷、社会捐助、农民自筹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促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三)严格程序,加强管理。要优先改造住房最危险、经济最困难的贫困农户房屋。坚持“户申报、村评议、镇审核、县核准”和公开、公正、公平原则,规范工作程序。

1、个人申请。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家庭,由户主自愿向所在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

2、集体评议。村委会接到贫困农户的申请后,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评议,并将结果在村务公开栏予以公示。经评议认为符合救助条件,且公示无异议的,填写申报材料上报镇政府审核。对经评议或公示有异议、经复核不符合补助对象条件的,应及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3、入户审核。镇政府收到村委会的申报材料后,组织人员上门核查。经审核确认符合条件的,报县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简称“县危改整治办”)审批。

4、复核批准。县危改整治办接到上报材料后,应立即复核,对符合补助对象条件的,予以批准,并根据县房屋安全专业鉴定机构出具的农户住房危险程度鉴定意见,核定补助标准。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审批,并说明理由。

5、竣工验收。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竣工后,各镇要组织自查验收,以村为单位填写工程竣工验收表和整体验收报告,县危改整治办根据各镇提供的工程竣工验收表和整体验收报告对工程竣工验收情况进行审核验收,并向相关部门提交验收报告。

(四)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县财政局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补助资金要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并按有关资金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使用,健全内控制度,执行规定标准,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各镇要做好资金发放到户的监督管理,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审计、稽查等工作。要定期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肃处理。

(五)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农村危房改造要严格执行农房抗震安全基本要求。各镇要组织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建立完善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危房改造的工程质量安全。县危改整治办要组织力量,对危房改造施工现场开展质量安全巡查与指导监督,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六)建立信息报告和档案管理。各镇要严格执行周报制度,每周将工程进度报县危改整治办。县危改整治办要按照有关要求,及时汇总并上报有关农村危房改造计划落实、资金下达、监督管理等情况。各镇要组织编印农村危房改造信息,定期或不定期报送建设成效、存在问题和建议等情况。

按照《关于建设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知》(建村函〔〕168号)要求,完善危房改造农户纸质档案,实行一户一档,批准一户、建档一户,规范有关信息管理。各镇要及时、全面、真实、准确录入“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工程进度等情况将以录入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为准,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县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各镇政府是农村危房改造的责任主体,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制定具体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必要的工作人员和经费。

(二)完善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农村危房改造的政策和规定,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审计和社会监督,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公开、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