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十篇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十篇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54:59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1

[关键词]医疗机构;新生儿;病房建设;服务能力;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4-55-05

我国新生儿学科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已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近年来,我国新生儿的救治水平大幅提高,新生儿死亡率由1991年的33.1‰下降至2011年的7.8‰,降幅明显。但随着我国二孩政策开放,新生儿科医疗服务资源越显匮乏。佛山市南海区作为广东省二线城市发展极具代表性的区域,医疗机构学科建设颇具规模。本研究通过对佛山市南海区开设产科的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全面的现状调查,对其新生儿病房的布局、建设、技术、设备、人员配置等情况作了全面的调研和评估,为加强广东省二线城市新生儿病房医疗服务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佛山市南海区所有开设产科的医疗机构,包括三甲综合医院和妇幼专科医院,二甲综合医院,一甲医疗卫生院,共有17家。调查时间为2016年11月1~15日,本次调查研究覆盖全区所有开设产科的医疗机构。

1.2调查方法

由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医院是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设计《2016年南海区新生儿科服务能力现状调查表》,其内容包括人员设置及培养、开展的技术项目、业务量及技术指标、科研工作等。该调查表的alpha信度系数与效度Kmo系数均在0.8~0.9之间。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调查活动,调查数据统计周期为2015年10月~2016年9月,针对各医疗机构新生儿科的布局、建设、技术、设备、人才等情况作全面的调研。参与调查的医院指定负责人,对各医院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发放设计好的调查表,由各医院负责人收集、总汇、审核相关资料,并做好填报工作,对有疑问的问卷进行复核。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新生儿专业归属

佛山市南海区17家开设产科的医疗机构中,三甲医院2家(11.8%)、二甲医院8家(47.0%)、一甲医院7家(41.2%),其中开设产科但未开设新生儿科或新生儿病区的有1家(5.9%),设立新生儿科病床但归属于儿科的有11家(64.7%),独立设置新生儿科的有5家(29.4%),其中o置niCU的有3家(17.6%)。

2.2新生儿科(病区)的业务情况

病房收治病种前三位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早产儿。前三位死因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3.3%)、新生儿重度窒息(26.7%)、早产儿和极地出生体重儿(20%)。新生儿窒息死亡率0.8%。

2.3新生儿病房和niCU开放床位数及年住院量情况

17家医疗机构中三甲医院、二甲医院、一甲医院新生儿科床位所占比例分别为24.4%、50.4%、25.2%;年住院总量所占比例分别为30.7%、47.0%、22.3%。三甲医院新生儿科床位、niCU床位均数及平均年住院量均明显高于二甲医院(p

2.4人员配置情况

佛山市南海区5家独立开设新生儿科的医疗机构总床位数为125张,而人员配置中,护士总数与开放床位比为0.82:1,医护比为1:2.49;新生儿科医师中高级职称占68.3%,住院医师仅占31.7%,中高级职称比例明显高于住院医师比例(X2=10.98,p

2.5产儿科合作,产房、手术室新法复苏及设备情况

各级医疗机构新生儿新法复苏的开展及产儿科合作率高达94.1%,但空氧混合仪、t-piece复苏器的普及率仍较低,分别为35.3%和29.4%。见表3。

2.6医疗设备情况

各级医疗机构配置率最高的医疗设备是温箱、光疗仪、复苏囊及喉镜等基本治疗和抢救设备,佛山市南海区尚未配置价格高昂的一氧化氮治疗仪。见表4。

2.7新生儿科技术开展情况

各项治疗技术的开展率为0%~94.1%,开展率最高的为新生儿气管插管术,各项诊断技术开展率为5.9%~88.2%,最高的为微生物培养。见表5。

3讨论

我国新生儿学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成为儿科学、围产医学最为活跃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次调查研究显示,佛山市南海区的新生儿病房建设初具成效,新生儿诊疗服务已达到一定水平。

调查显示,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病房建设覆盖率较高,17家开设产科的医疗机构中,设新生儿科(病房)的有16家,达94.1%,个别二甲医院已建立较成熟的niCU,显示出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学科向着独立学科方向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尚未实施统一的新生儿科分级标准,本次研究也是按照医院级别分层,发达国家已建立较成熟的新生儿病房分级制度。封志纯也提出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的建议,希望能对推动我国新生儿学科的建设和规范发展做出贡献。

规模方面,平均新生儿病房床位15.6张,平均niCU床位1.0张,总体来说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病房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各级别医疗机构间差距较大。从各级医院新生儿床位开放及收治病人数来看,二甲医院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级别医院,分别为50.4%及47.0%,这表明二甲医院在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科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员配备方面,2010年卫生部印发《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指出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当为0.6:1以上。按照《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的要求,到2015年,全国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护士配置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其中,三级医院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8:1,二级医院应不低于0.6:1。佛山市南海区5家独立开设新生儿科的医疗机构护士总数与开放床位比为0.82:1,体水平已达到其中三甲医院的要求。但本研究中计算的是新生儿科护士总数与注册床位比,目前大多数医院都存在加床现象,实际开放床位数远超过注册床位数。因此,如果按照实际开放床位数计算,则护床比的真正比率偏低。医护比为1:2.49,超过《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中对医护比1:1.2的要求,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明显低下,香港地区、日本、泰国、德国、英国等国的医护比例为1:4以上;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家医护比1:6以上。按照我国卫生部等级医院标准要求三级医院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的比例为1:3:5:7,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科医师组成结构不合理,主要以中高级职称为主,住院医师仅占31.7%,低年资医师偏少,后备力量不足。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增加,儿科医生短缺形势更加严峻。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中的基本要素,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科仍需增加医护人员配置的投入,在新生儿科医生就业和从业方面给予优惠,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否则将影响本区新生儿科发展。

新生儿窒息是围生期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同时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复苏作为围产医学产儿科配合的第一个切入点,是产儿科医护人员共同保护胎儿完成向新生儿平稳过渡的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其质量不仅影响新生儿存活率,而且关联着其生命质量。因此,新生儿复苏是新生儿医学的重要内容,注重基层医院培训与管理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尽管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新法复苏的开展及产儿科合作率高达94.1%,但新生儿重度窒息仍为新生儿病房主要死因之一(26.7%),新生儿窒息死亡率达0.8%。另外,国外研究表明,新生儿复苏时使用纯氧会对新生儿产生伤害,达到目标血氧饱和度后应降低使用氧浓度,可达到更好的复苏效果,同时减轻高氧损伤。但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病房空氧混合仪及t-piece复苏器的普及率仍较低,分别为35.3%和29.4%,说明仍需加强佛山市南海区新生儿新法复苏技能培训及和这方面的设备投入。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2

创办0~6岁儿童的家长学校科普项目申报书

项目的主题与意义(限1000字)(明确说明项目的设立背景、主题、目的以及实施的意义。包括:项目对公众学习科学技术有何积极促进作用,是否体现时代特色,是否具有沙坪坝区特点等。方案具有科学性、通俗性,项目主题与方案内容具备相关性与协调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或完成后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或对推动沙坪坝区科普工作有积极促进作用等。)

 

项目设立背景: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已经让年轻的70后、80后倍感压力,而他们又正处于生儿育女的高峰期,缺乏经验的他们,在已经极度疲惫的状况下,又面临传统与现代育儿观的交替冲击,更显不知所措。他们需要一个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专业机构来为他们排难解惑,而目前沙坪坝区还未设立类似科普育儿机构,而我院作为沙区妇幼保健专业机构,恰恰具有这个责任和能力来完成这项工作,故拟创办“0—6岁儿童的家长学校”。

 

项目设立主题:

“0—6岁儿童的家长学校”项目创办的主题是“科学育儿、全区普及,培育健康聪明宝宝”。

 

项目设立目的:

邀请全国与全市儿童营养与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目的在于向儿童父母及相关抚养人传播预防接种、早期教育、喂养、神经行为发育检查、营养、心理健康等育儿知识,正确处理婴幼儿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营养、行为、教育、心理等问题,并通过这一途径,逐步向全区普及科学育儿方法。同时,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积累更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好地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方法,营造全区科学育儿的氛围。

 

项目实施意义:

沙区妇幼保健院,承担着全区的公共卫生与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实施本项目,首先体现以政府为主导的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引导民众从经验育儿向科学育儿进行转变,并不断传播和传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再者,优秀的一代人必将建设一个优秀的社会,一个优秀的国家,为我国长期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申报单位科普工作情况介绍(明确本单位科普工作现状及科普工作条件。包括:本单位已有的科普设施和科普工作条件、科普专兼职人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情况;对外开放的科普教育单位,还要特别陈述年开展活动次数、年参加活动人次等情况;申报科普能力建设类项目的单位,还要特别陈述现有科普能力条件,项目完成后,本单位科普能力在哪些方面给予提升,其对推动本单位科普工作有何重要作用。)

沙坪坝区妇幼保健院承担着全区妇女、儿童预防保健、健康咨询、医疗服务和对辖区医疗机构和托幼园所进行妇幼保健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及人员培训等职责。副市长谢小军,重庆市委常委翁杰明,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副部长蒋作君,前重庆市妇联主席杨恩芳领导等曾亲临医院视察,近些年来又得到了市、区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使医院发展成为一所拥有产科、妇科、计划生育科、儿科、不孕不育专科、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等8个临床科室,3个医技科室,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医院。目前全院有职工108人,医护人员中高级职称占总人数38%,长期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妇幼保健院保持着学术交流、业务往来。

我院长期以来坚持进入大专院校及社区进行科普知识的宣教工作,每周定期进行院内宣教工作,我院的拓展部负责每年院内及院外宣教的安排及组织工作,拥有先进的宣教器材,并从各科室选派专家教授作为宣教人选。

目前院内开展的科普学校有:孕妇学校,为孕前、孕期的准爸爸、准妈妈及家属提供科学的优生优育知识;家长学校,为0-6岁儿童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知识;生殖健康关怀学校,为所有育龄妇女及家属、大、中学生提供计划生育知识,保障妇女健康。

以此可见,我院有丰富的资源可开展该活动。

四、科普项目申报内容(拟实现目标及主要内容、形式、规模等)

(申报项目单位应根据项目指南的要求,详细陈述申报内容,特别要陈述以下内容:科普能力建设类:申报项目单位应陈述完整的建设设计方案、设计草图以及运行管理方案;创新科普活动类:申报项目单位应陈述①活动标题(或主题),②活动目的,③活动对象,④活动主要内容和特点,⑤活动组织方法及实施步骤(包括时间进度安排),⑥活动所需要器材,⑦参考资料等)

活动主题:“0—6岁儿童的家长学校”项目创办的主题是“科学育儿、全区普及,培育健康聪明宝宝”。

活动拟实现目标:邀请全国与全市儿童营养与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目的在于向儿童父母及相关抚养人传播预防接种、早期教育、喂养、神经行为发育检查、营养、心理健康等育儿知识,正确处理婴幼儿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营养、行为、教育、心理等问题,并通过这一途径,逐步向区普及科学育儿方法。同时,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积累更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好地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方法,营造全区科学育儿的氛围。

活动对象:全区0~6岁儿童家长

活动主要内容:1、新生儿入户访视:通过公共卫生科调查我区的新生儿出生时间与家住地址、联系方式,进行入户访视的形式,指派我院儿科医师进行上门访视,及时发现一些新生儿期疾病:如黄疸、脑损伤、感染性疾病等,并进行早期治疗,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同时指导家长母乳喂养与VitaD的添加。

2、集体授课:邀请全国与全市儿童营养与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由我院联系场地,向儿童父母及相关抚养人传播科学的育儿知识,正确处理婴幼儿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营养、行为、教育、心理等问题。

3、育儿知识全天咨询:我院会安排儿科专家与专线就家长育儿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活动特点:

“新”:本项目以新的方式、全新的知识体系展现给家长,开启了沙区育儿领域之先河;

“广”:本项目受众面广,达到全区0-6岁儿童家长的50%以上,实现广泛传播的目的;

“持续性强”:本项目不但将开展一年,如效果良好将继续开展;同时,将传统与科学的育儿知识进行合理结合,通过广大家长育儿观念的转变,将持续传承下去。

活动组织方法与实施步骤:

1)       活动组织方法:由本院牵头,会同全国、全市育儿专家教授协作完成;

2)       实施步骤:

 

 

 

 

活动宣传

2011.04

科普活动试运行

2011.05-06

活动场地改建和器材到位、调试

2011.04

规划活动内容

2011.03

完成组织构架搭建及人员安排

2011.03

确定活动主题和目的

2011.02

 

 

 项目总结

2011.08-2012.03

 科普项目正式运行

2011.08-2012.03

小结及改进

2011.07

 

五、项目实施已具备的条件

 

(现有人才、技术、管理水平,前期工作基础与成果,完成本项目所具有的独特优势;项目的投资额、资金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儿童保健科是保健院开设较早的科室之一,迄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是沙坪坝区唯一的儿童保健业务专业机构,被评为院级重点学科和区级重点学科,在全区儿童保健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儿童保健科已从当年不足10平米的诊断室发展到有150平方米的大小8个诊断、治疗室。儿童保健科同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业务人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3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0%以上(包括两名在读研究生),中高级职称占60%以上。科室负责人从事儿童保健工作26年,为区级学术学科带头人、重庆市儿童保健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优生优育协会发育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心理学会儿童心理分会专委会委员。目前门诊量达20497人次,科室还承担着全区妇幼保健人员和托幼园所保健人员管理、培训和健康体检工作;托幼园所儿童的入托体检、保健指导和集体儿童生长发育、营养评价及膳食指导;全区散居儿童健康监测及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承担和参加了全国儿童生长发育标准调查、国家CDC儿童肥胖调查、重庆市肥胖儿童调查、脑瘫筛查等科研课调查工作。作为院级和区级重点学科,单位在设备的购置、人员的进修、科研调查等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扶持儿童保健科的发展。 

我院产科年分娩人次达856人,新生儿共计860人,预访接种与儿童健康体检、早期教育、入托体检人次达28200人次;儿科门诊人次45327人,且以上人次中0~6岁儿童占96%以上。据以上数据统计,每年我院可面向74387人次以上的家长,占全区的80%以上。

我院于2010年8月开始,已在院内逐步开展了此项工作,由院内中高级职称及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周六下午进行集体宣教,开展此项目半年来,被宣传人数超过2500人次。通过此项科普工作,我科人员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家长科学育儿的知识也得到了普及。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3

关键词5岁以下儿童死亡婴儿死亡死因构成

为了解《临翔区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5岁以下儿童率指标的完成情况、儿童死亡率的动态变化及原因,找出围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从而提高儿童保健质量,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现将临翔区2001~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依据卫生部妇幼卫生司1991年下发的《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及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由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收集、整理及审核上报的辖区范围内2001年~2010年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年报资料,包括本地户口及居住1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同时,还收集《云南省2010年妇幼卫生工作主要指标汇编》中临沧市及云南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相关信息。

方法:采用生态学分析方法对辖区范围内2001~2010年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主要指标包括年龄别死亡率、死因顺位、死亡前就医情况。

统计学处理:对历年来的年报资料死亡率与构成比的描述、X2检验、X2趋势性检验。

结果

临翔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2001~2010年临翔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18.57‰,其中婴儿死亡率下降了14.84‰,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了9.39‰,经趋势性X2检验,5岁以下儿童的年龄别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经X2检验,2010年临翔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分别低于临沧市(19.31‰)及云南省(15.31‰)水平。见表1。

死因顺位分析:在431例死亡婴儿中,共调查到339例婴儿的死因,主要死因为出生窒息、肺炎、早产等,其他原因死亡27例(6.26%);而1~4岁儿童死亡110例,调查了99例的死因,主要死因为意外及肺炎。见表2。

死前就医情况及死亡地点分布:有40.5%的儿童死前未就医,死亡地点主要是在家中;死前就医主要在村卫生室及县级医院。在就医途中死亡的比例仅7.02%。见表3和表4。

讨论

10年来,临翔区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不仅实现了《临翔区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终期目标,而且低于全市及全省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实施了“降消”项目、新农合政策、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项目,政府加大了对妇幼保健的投入,改善了产、儿科的急救条件,规范了产、儿科的各种医疗抢救常规。

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婴儿死亡,工作重点是降低新生儿死亡。但调查表明婴儿的死因顺位依次为出生窒息、肺炎、早产、腹泻、先天异常和营养性疾病等,提示围产期保健仍是我区的薄弱环节,今后工作的重点应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培训,提高产儿科的新生儿疾病的诊治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早产的发生。

5岁以下儿童死前的医疗卫生利用调查显示:多数家庭在儿童死前发生了就医行为,就医地点主要在村卫生室及县级医院;死亡地点主要是在家中,在就医途中死亡的比例较低,提示我区的儿童保健网络相对健全,但村医的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建议:①重点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和新生儿疾病诊治的培训:对各级医疗单位产科、儿科医师加强有效培训,重点是围产期与新生儿期保健。产时必须详细观察产程,提高产科质量,加强产儿科合作,改善产科抢救措施,加强新生儿插管技术、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喂养护理保健常规等。②多部门协作加强儿童先天性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的先天性疾病占有较高的比重[1],不仅需要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重视母孕期营养,加大孕妇保健知识宣传培训,普及遗传优生知识等一系列医疗,而且需要得到政府、妇联、民政、财政等多部门的密切配合。③加强基层儿童系统管理:调查发现5岁以下儿童死因漏报率较高,应加强基层儿童系统管理,尤其是切实加强新生儿访视,并进行aRi和腹泻的预防及监测[2],降低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把高危儿、体弱儿在最基层的专案管理起来,提高高危孕产妇及高危儿管理率,识别处理好围产儿异常的诊治、筛查和及时转诊工作。④预防意外事故发生:溺水、交通意外等是1~4岁儿童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加强家庭健康教育及安全教育,使家长识别生活中的有害习惯及行为对儿童产生的危害,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建立农村托儿机构或组织农忙临时托儿站,预防意外发生。

参考文献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4

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是一种幼儿个别化的、对周围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自由结伴,进行个别化的、操作性的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间接指导。如何在科学区域中支持幼儿自主探究是科学区域中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是科学区域活动的关键所在。

皮亚杰的观点认为幼儿只有主动的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在探索活动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在科学区域活动中要满足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产生探究的欲望是需要材料为依托的。

1现状与困惑

然而观察平时的科学区区域会发现材料选择与投放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1)材料投放盲目:没有考虑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材料与学习活动缺乏有机的联系,缺乏系统的序列;(2)材料投放无序:往往要检查了才想到增添一些新材料否则就是天天老面孔;(2)材料投放无趣:材料游戏趣味性差,幼儿机械化操作摆弄,无法获得愉快体验。这些问题都大大削弱了科学区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探究的发展价值。

在观察和交流中发现教师们对科学区材料的投放存在不少的困惑:(1)如何结合教学和幼儿特点,减少材料投放的盲目性?(2)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及时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增加材料投放的趣味性?(3)如何使材料发挥其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成为不说话的老师,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怎样投放科学区材料、投放怎样的操作材料才适宜显得尤为重要。

2材料选择与投放的原则

2.1材料的性质――取材生活、真实自然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鉴于年龄的特点,幼儿能够认识及应该认识的都是生活中初浅的科学知识、直观经验,所以科学区域中材料的性质也应该贴近生活、真实自然。

教师在准备活动区材料时,应调动幼儿共同来收集筹备,不仅使得材料的来源更加丰富,而且幼儿自己收集来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运用于活动中会引发幼儿对材料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从而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积极地在活动中探索、操作,获得经验和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

科学区角活动的材料,应尽量选用幼儿生活中的实物而不是替代品,应让幼儿尽量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探究,教师要引导幼儿并和幼儿一起随时收集身边易得、卫生、安全的可利用材料,供幼儿在科学区角活动时选用。

2.2材料的内容――激发思维、结构合理。

(1)材料的引导性。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缺乏引导性的材料,只能让幼儿盲目的摆弄材料,也谈不上幼儿的自主探究。引导性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

(2)材料的结构性。结构一词指的是相互关联的方式。科学区角活动中材料的结构是指材料在被使用时能揭示的现象间的某些关系。科学区角活动中材料的结构特指内在的关系――一种和自然现象相关联的形式。幼儿科学学习中的概念是“前概念”,是指简单水平层次上的抽象,一般称之为核心经验,是幼儿日后探索外部世界的基础,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材料的结构性能够保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取科学认识的核心经验。

根据这个原则在选择科学区域材料以期达到学习目标时就需要考虑:这些材料能揭示什么重要的科学概念,材料与概念的结构关系,材料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从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出发,选择相应的主体材料和辅助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特定范围内的材料来尝试解决问题,以达到获得相应科学核心经验的目的。

2.3材料的投放――促进操作、反复探究、因人而异

(1)材料的操作性。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操作探索为幼儿学习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为幼儿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幼儿获得成功创造了条件。幼儿依靠直接经验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物来发现问题,通过自己亲身的操作来认识问题,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来得出结论。所以科学的区域材料应具有操作性,从而引发幼儿动手、动脑,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2)材料的探究性。幼儿的科学探究具有试误性的特点,大致会经历“发现问题――假设――探索――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探究一般经历多次这样的循环过程。所以给幼儿准备的科学区域材料要能够支持幼儿反复多次的探究及多人次的探究。年龄越小的幼儿越是喜欢重复同一个动作,并且要在多次操作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相同的知识,所以科学区角投放的材料不是一次性的材料,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要经得住幼儿反复的操作、尝试,这样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保持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使活动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5

【关键词】小儿腹痛;临床表现;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15-02

1腹痛的部位及疼痛性质的观察

腹痛的性质和程度常反应疾病变化的进展情况,在观察病情过程中如腹痛加重,提示病变有发展或炎症在加重甚至会发生腹腔脏器穿孔的可能性,如阑尾炎穿孔,一般来讲,持续性钝痛或隐痛通常是炎症或出血刺激腹膜而引起的结果,阵发性腹痛伴恶心呕吐,通常为肠道发生阻塞后痉挛性收缩的缘故。

1.1内脏性腹痛由于空腔脏器扭转或阻塞,致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而影响其排空,则导致平滑肌痉挛性收缩,造成局部肠缺血,这些刺激作用于内脏受器,其冲动经变或神经,通过内脏神经,经相应脊髓节段传至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腹痛的症状出现,此种疼痛为缓痛或钝痛,伴有皮肤感觉过度或腹部痉挛症状出现。疼痛部位多在腹部中线附近,而范围较广泛,且定位差,这种腹痛多见于腹股沟嵌顿性疝,肠梗阻,肠套叠等疾病。

1.2感应性腹痛此种腹痛常与内脏性腹痛,同时并存或相继发生,当内脏病变使痛觉神经至纤维受刺激,发生冲动,伴入相应的脊髓节段的脊髓神经支配的皮肤部位时而引起体表感应性疼痛。此类疼痛性质的体表感应区是右下腹,小厂的体表感应区在脐周,胃的体表感应区在上腹,肝胆的感应区在左上腹和右肩胛,肾输尿管的感应区在腰和腹股沟。

2腹痛时腹部体征和观察

儿科护士在观察时,主要是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的程度及范围。听诊肠鸣音亢进减弱消失等很重要。如肠梗阻时肠鸣音亢进,腹膜炎时肠鸣音减退或消失,肠套叠时一般多沿升结肠或降结肠方向可触及肿物,在病程早期与病变部位可触及结肠肿物。

3根据腹痛特点鉴别内科、外科性腹痛

在外科急腹症时,腹痛大多是最先出现或最主要的症状,在临床上表现,多数患者有腹痛而后发烧,腹痛多为开始为隐痛,随病情性发展而为持续性疼痛,到病变发展到高峰时可表现为刀割痛或绞痛,内科性疾病性腹痛一般伴有发烧或腹泻后伴有腹痛,腹痛的性质为肠绞痛,对见于急性痢疾或小儿急性肠炎患者,这种腹痛大便后可缓解或暂时性消失,可表现为周期性。但儿科疾病所出现的腹痛不如成人典型,所以在观察鉴别时应格外认真细致

3.1儿内科性腹痛疾病小儿内科性疾病伴有腹痛还可见于腹腔外疾病,如小儿肺炎,胸膜炎、等等,右侧胸膜炎时,由于肋间神经受刺激,可引起上腹放射性疼痛,甚至部分有上腹压痛和腹肌紧张,右侧胸膜炎的患儿在腹痛前通常有发烧呼吸快多咳嗽和腹部体征。在儿内科疾病引起的腹痛一般较轻。疼痛点一般不固定,无腹膜刺激症状,另外小儿内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和回肠来感染,其表现儿童患有呼吸道感染,腹痛前常有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扁桃体炎的病史,腹痛起初位于右下腹,很少出现呕吐,右下腹压痛可随侧卧位而变换位置,无腹膜刺激征和血象增高为主要特点。

3.2小儿外科腹痛性疾病小儿外科急腹症的腹痛,其程度都较重,常伴有较明显的腹膜刺激症状出现,而儿童少数一开始即为右下腹痛,疼痛时幼儿以手指脐部表达腹痛,疼痛持续性,故小儿多蜷曲取侧卧位为主要临床表现,但也有儿童阑尾炎疼痛部位不典型者,易被误诊。

4观察腹痛是伴有症状及临床表现,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4.1呕吐腹腔内脏器炎症引起的呕吐,多发生在疾病半期,呕吐次数不多,如阑尾炎伴有感染肺炎等,如为肠梗阻引起者,则呕吐频繁,呕吐量也大,呕吐发生时间的迟早与梗阻发生的水平高低有关。

4.2排便于排气情况观察出现腹痛后排气,而且呕吐频繁肠梗阻的有利诊断依据。大便的性状是腹痛伴腹痛患儿诊断的重要依据,肉眼观察粪便性状,甚为重要,常见的异常粪便伴有腹痛为小儿较多腹泻蛋花汤样粪便,痢疾的脓血便,肠套叠的果酱样便,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常有组织的血便,溃疡伴出血柏油样便等。

4.3哭闹哭闹为儿童腹痛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有些儿童对痉挛疼痛不能忍受或不能表达,当腹痛时,患儿突然大哭呈陈发性,达到声嘶力竭状态,有制止力年长儿童也可用腹痛大声哭叫,外科疾病疼痛时,患儿突然大哭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冰冷,周围有少量血便、右上腹可出现肿块,报告值班医师,怀疑肠套叠,给予手术治疗而被治愈。

4.4对皮肤的观察腹痛过程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可能有及肝胆系统性疾病,腹痛时伴有皮肤黏膜有出血点或紫癜,可能为肠型小儿过程性紫癜皮肤主要贫血伴有肠病者,应考虑消化道溃疡出血的可能性,所以观察皮肤与腹痛的关系也非常重要。

5一般护理

腹痛患儿非常痛苦。要求护士要耐心细致的进行护理,对年长的儿童,尤其症状持续较久或复发者,除了正常护理外,应给予心理上的护理,减少由于紧张情绪造成精神性绞痛加剧,对年幼点儿童,除腹痛外,护理人员要低调热情的进行护理,有利于患儿的病性变化的观察。

5.1饮食上的护理腹痛严重影响患儿的饮食,加上腹痛伴有腹泻呕吐者,体液流失,消耗量大,在这应保持患儿应有的摄入量,对疑有急腹症患儿禁食,可给予静脉输液补充热量。

5.2针对病情护理至关重要对诊断不明的腹痛患儿不宜给与镇静解痉药物,更安全给予止痛剂,以免掩盖症状及病情的观察,延误诊断。有些内科疾病的腹痛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外科性疾病,故对小儿的腹痛应仔细观察腹痛性质部位程度,并发症状结合临床病史。及时报告给值班医师,力求尽早确诊和及时专科给予手术治疗

总之,小儿腹痛病因交杂,有时病情发病严重,需要我们全面细致的观察和周到的护理,才能有助诊断,有助治疗,有助患儿的康复。

参考文献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6

一、设定合理的目标

目标是创设科学区活动环境、选择活动内容、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虽说自主、自由的区域活动不同于严谨的集体教育活动,但也应有目标,只有在目标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刺激,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主动的摆弄、操作去发现知识,巩固已有的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中。

二、投放适宜的材料

材料是科学区域创设的关键,材料的多少、质量的高低、材料之间的结构关系直接关系到科学区活动的开展和幼儿的探索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投放适宜的材料,丰富科学区活动的内容。

1、材料投放的要求。第一,安全,不要用有缺角、有毛刺、不卫生的物品。第二,可操作性强,富有变化。科学区的材料不是用来摆设的,不需要过于强调美观,也不要投放不要太多的无法摆弄的成品,应该尽可能满足所有幼儿喜欢动手做的特点,提供可操作性强、富有变化的材料。第三,经济、实用,多选用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科学区的材料有些必须要购买,比如放大镜、磁铁、电池、电线等,但大多数材料可以在周围环境或在日常生活用品中找到,这既经济实用,符合环保的理念,又符合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的现状需要。

2、材料的呈现。班级科学区的材料越丰富越好,但对于幼儿来讲,一次呈现的材料却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把所有的材料都乱七八糟地堆放在桌上,或者堆放在筐子里交给幼儿,会让幼儿无所适从,甚至有可能会让他们把探索材料变成打闹的玩具,所以,材料最好是按主题循序渐进地分层次呈现。此外,因为材料能物化科学探索的目标,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注意材料的呈现方式,让一次呈现的材料整齐、有序,既能体现明确的目标指向,又能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3、材料的来源。建议教师在幼儿园或班级门口设置一个“百宝箱”,收集来自家庭的各种废旧材料。也希望教师在班级里设置一个“宝贝展示区”,允许幼儿将自己收集自己喜欢的各种物品,并展示出来,这些“宝贝”很有可能引发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带幼儿到周围的商店、工厂、农户家等寻找边角材料或废旧材料,在征求别人的同意之后带回幼儿园。幼儿园周围的大自然更是我们科学区材料不竭的来源,教师在带幼儿外出春游、秋游、散步时,可以和幼儿一起搜集需要的材料带回来。班级科学区主要围绕各种自然现象和物理现象,开展各种探索活动,活动类型主要有观察活动、实验活动、测量活动、操作活动等,准备的材料可参考后面的“科学发现室的创建”那部分内容。

三、进行有效的指导

1、科学区的活动应与主题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密切联系。科学区活动可以在主题教学活动之前,为主题教学活动积累经验,也可以成为主题教学活动之后的延伸活动,充分满足每个幼儿动手做和探索的欲望。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幼儿园生活都有很多的教育契机,教师和父母都应该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并使之和科学区的活动形成有效的互动,保证科学区的活动不断有新意,趣味盎然。

2、科学区活动指导应该以观察为前提。教师如何指导幼儿在科学区的活动呢?没有一种方法是普遍实用的,因为如果没有教师没有对于幼儿活动现状进行的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就不可能对幼儿科学探索活动进行有教师的有效的指导,所以,科学区活动指导的前提是教师对于幼儿活动的观察。

四、给予幼儿自由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拐杖”,离开语言的思维是虚晃无力的,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的。在科学区角活动中,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使幼儿理清思路,更清晰的了解某些事,发展总结和表达的能力。让幼儿向成人或同伴讲述自己观察到了什么,怎样观察到的,怎样推理和分类的,这样做对于培养幼儿与他人交流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教给他们一些描述性的词语,如柔软的、光滑的、刺鼻的等,发展他们评议表达能力。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活动课程;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86―03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就业难的背后反映的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无一技之长、同质化发展与市场所需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促使我们对不同层次高校定位的思考。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而多数地方普通高校作为夹心层,定位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以至于其所培养的毕业生也处于高不成、低不成的尴尬境地。为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我国进入了现代职业教育时代。诚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言,现代职业教育非传统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显然,地方普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即理论够用、技能过硬、上手即用的幼儿教师。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涉及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本文重点阐述的是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必备的设计活动课程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活动课程设计能力的重要性

(一)活动课程的地位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类型主要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生本位课程,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也无外乎此三种课程类型。其中,学科课程分为单学科与综合学科课程,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属于综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分为指定领域课程与非指定领域课程,指定领域的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课程;学生本位课程是指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于一体的新型课程。

学生本位课程在融合学科与活动课程对立特质的同时,从客观上也消解了这些特征,即在课堂上既要突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要体现儿童的主体性,通过活动,促进儿童主动探究。事实上,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两种课程的优势往往无法充分体现,这意味着原来课程的优势丧失或变得形式化。另外,如何做到对两种课程特质的兼收并蓄,对于教师来说的确是新的挑战。因此,学生本位课程作为一种新型课程,其设计在理论上是较为理想的,在教师的实际操作中是有难度的,其实施效果还有待于正在进行的教育实践的检验。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均为数年来被中外的教育实践检验的课程类型,各具优势与不足,正是这两种课程内涵和形式的对立性,更彰显了两者并存的必要性,进而促成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从儿童全面发展的角度看,既要有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还需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生本位课程的并举也许更能成全儿童真正生命的成长,不必盲目否定某一方以求进步。

鉴于我国长期以来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历史背景,尽管国家几度进行基础教育、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然而,活动课程的开展仍不容乐观,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二)活动课程的含义及范围

活动课程是根据儿童的经验或团体生活统合起来的课程,其理论基础是“经验主义”课程哲学观,所以又称经验课程。活动课程是儿童在活动中主动探究、实践,进而获得经验的课程。这里的“活动”有身体的活动,更有思维的活动。

活动课程不以幼儿教师的讲授为主,也不是幼儿教师用繁杂的问题控制儿童思维的走向;它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体性,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培养。活动课程契合当下的幼儿教育理念和现行的课程观,即幼儿教育应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总和,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在我国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当中,活动课程大致源于三个方面。

1.以单元主题活动、区域活动形式出现的活动课程。这里的单元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并不是学科课程之后的课外延伸或补充活动,而是列入课表的正规课程。单元主题活动是指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并与所有幼儿共同探究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其呈现的形式为幼儿教师围绕某个主题,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一系列的子活动,逐步达到主题总目标的过程。在实施子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关注的是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与亲身经历,旨在促进幼儿的自我发现。区域活动是指幼儿教师在活动区内为幼儿提供每一个活动内容所需要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探索、体验与发现。因此,区域活动并非无目的的区角自由活动。

2.引进国外的活动课程。如蒙氏课程、福禄贝尔课程及方案教学等生成性课程,这类课程属于以幼儿动手操作教具、主动探究发现为主的活动课程。诚如虞永平所言,只有将幼儿的经验和知识的获得看作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才能从这里起步。

3.改造或创编的活动课程。幼儿教师将科学领域、社会领域等五大领域的课程改造成活动课程,即这些领域课程不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是以幼儿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为主。但这类活动课程的产生需要较高素养的教师、相关的教学设施、社区资源等,以此种方式产生的活动课程在国内并不多见。当然,幼儿园还可以自行创编活动课程,这需要依靠本土化教育资源与高素质的师资团队。

值得注意的是,对某些五大领域课程只是改变了教学方法、手段或教学形式,适当加入一些游戏的做法,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诸多问题为主线,以层层递进的缜密教学环节作为轨道的学科课程,充其量贴近“学生本位课程”,但并不符合活动课程的特质,因为这种课程始终处于教师的高度控制之下,并非以儿童的自主探究、发现为主,因此,这样改造的学科课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活动课程。

(三)培养学前教育本科生活动课程设计能力的重要性

活动课程是当前幼儿园不可或缺的一种课程类型,且应占据幼儿园课程设置的主导地位。如前所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生本位课程的并举更能成全儿童真正生命的成长,至于三种课程类型所占的比例,一般应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层次教育目标的要求而有所不同。根据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即第一信号系统占绝对优势,以感知觉、动作、具体形象思维为认知基础。而且,幼儿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并非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兴趣、能力、良好的习惯等。因此,幼儿园活动课程设置的比例应占课程设置总量的多数更为合理。

幼儿园活动课程地位的提升意味着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即职前的幼儿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不同类型活动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其设计原则、要点。事实上,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也是学生就业、与市场需求对接必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当前的幼儿园招聘往往要求应聘者设计一个单元主题活动、区域活动,或上一节蒙氏课,展示一个音乐活动的设计等,而这些课程同属活动课程的范畴或是以活动课程的设计理念出发进行设计的。可见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是学生经受就业市场检验的关键能力,是学生人职后设计活动课程、改造活动课程、开发活动课程的重要保证,是学生将来作为幼儿教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因为活动课程的设计牵涉到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应该并且有能力带给孩子们何种课程的大问题。

二、我国在职幼儿教师开展活动课程的现状

纵观我国的幼教机构,系统地设置并有效实施活动课程的幼儿教师并不多,仅限于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的部分优质幼儿园中少数的幼儿教师,如苏州市金家坝幼儿园教师尝试结合本土资源创编饲养活动课程;昆山市实验幼儿园教师尝试将单元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整合在一起,即以单元主题活动方案为理论指导,按照单元主题活动的子目标在各区域投放材料,实施有目的的区域活动。事实上,我国多数中小城市,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幼儿教师设计活动课程的能力明显不足,造成幼儿园活动课程的数量严重不足,其实施效果也令人担忧。

现列举2014年1月调研的绥化市15所幼儿园的第一手材料,对绥化市幼儿园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加以阐述。在绥化市15所幼儿园中只有7%的幼儿园开展了单元主题活动,有13%的幼儿园开展了区域活动,且此两种活动只是学科课程的课外延伸活动,而非真正的活动课程。有7%的幼儿园开设了福禄贝尔课程或魔力猴课程;关于蒙氏课程的设置涉及的幼儿园相对较多,也仅占27%;至于改造或创编的活动课程并不存在。

在15所幼儿园中,有4所幼儿园开设了活动课程,占本次调研幼儿园总数的27%,其余11所幼儿园没有开设任何一种形式的活动课程。这4所幼儿园的活动课程占每所幼儿园课程设置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31%、15%、15%、8%。可见,此次调研的15所幼儿园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是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活动课程所占比例过小,甚至多数幼儿园均没有开设活动课程。即便是开设活动课的幼儿园,其活动课的实施效果也着实令人担忧。

诚然,影响活动课程开设的因素众多,但不能否认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幼儿园开设活动课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调研中发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幼儿教师的来源一般为当地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多数教师只知道学科课程,不理解活动课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引进的活动课程仅停留在模仿、照搬的层次上,不能正确领悟引进课程的精髓,没有能力对其进行改造,更无法彰显引进课程的本土化和时代性,至于实施真正的区域活动、单元主题活动、蒙氏课程等也显然是勉为其难,这些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活动课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现状

纵观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部分高层次院校的学前学生对活动课程的理解较为深入,其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也较强。如北京师范大学前专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了《幼儿园课程论》,教师采用案例式讲解,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活动课程的特点及设计要点,同时充分利用见习实践,让学生对自行设计的单元主题活动、区域活动进行汇报,对蒙氏教法、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园中的运用进行研讨等,使学生将所学理论、技能与就业市场频繁对接,专业能力提升较快。当然,学生对于方案教学等生成性活动课程的涉猎仍然较少。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低层次院校,特别是2000年后升本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亟待提高。以绥化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20份,有效回收208份。调研结果显示,68%的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活动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其类型;75%的学生对幼儿园活动课程设置与实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42%的学生不会设计单元主题活动;69%的学生区域活动的设计不符合活动课程的特点,仅为学科课程的课外自由活动;93%的学生对于现代蒙氏教育理解不够深入,仅停留在传统蒙氏教具的操作上,甚至还有40%的学生连传统的蒙氏教育都不能正确解读;85%的学生不会设计方案教学等生成性活动课程,无法给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至于如何将幼儿园的领域课程改造成活动课程没有人能够提供恰当的思路,充其量就是将学科课程改造为学生本位课程。

(二)提升学前教育本科生活动课程设计能力的建议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当中,可以系统地开设“幼儿园课程论”、“幼儿园活动课程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并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为便于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类型的活动课程,熟练掌握活动课程的内涵、特点及设计要点,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意与一线幼儿园紧密联系,增加学生去幼儿园见习的频率及时间,突出学以致用,跟踪指导。关注见习后学生设计的活动课程方案,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汇报、研讨,及时提升学生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在学生的顶岗实习中明确授课要求,即以不同类型活动课程的形式设计并完成每一节课。

正确对待市场需求,在与就业市场对接的过程中,既要顺应市场需求,在尊重家长、幼儿园、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还应发挥教师独特的育人功能,起到引领市场的作用。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其工作对象是儿童,因此,活动课程设计还应立足于儿童生命的成长,不应完全盲从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从地区差异、不同层次院校的差异、本科生的个体差异看,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面对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幼教市场用人考核标准的变化,家长、社会教育观念的更新及其需求的转变,迫使学前教育本科生亟须提高专业素养,提升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幼教实践的能力,特别是设计活动课程的能力,改造、创编活动课程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与市场对接,并为学生人职后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幼儿教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3―12―3l(2).

[2]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与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5(1):35.

[3]丁邦平,顾明远.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离还是融合一兼论“学生本位课程”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02(10):31.

[4][6][7]王春燕.幼儿园课程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5,177.

[5]冯晓霞.以活动理论为基础建构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1997(4):26.

[8]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00.

[9]计彩娟.饲养活动课程开发:从问题到行动――以大班饲养主题《可爱的蚕宝宝》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3(6):76.

[10]朱晓琼.开放与渗透延续与融合一幼儿园课程主题在区域活动中的价值呈现[J].江苏教育研究,2014(1):64―65.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8

一、深入挖掘具有乡土特色的主题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旨在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我们通过翻阅书籍、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从丰富的邕宁物产中筛选出一些适合在幼儿中开展科学探究的事物,设计成8个主题的科学教学活动,涵盖小、中、大班,构成我院科学领域园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小班两个主题的集体教学活动

1.认识火龙果。活动目标:①通过观察实物,了解火龙果的外形特点;②能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对火龙果的认识和发现;③知道果皮不能乱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观察木棉花。活动目标:①观察木棉花的颜色和外形特征;②激发对木棉花的喜爱,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的美。

(二)中班三个主题的集体教学活动

1.可爱的蚕宝宝。活动目标:①初步了解蚕一生的主要成长阶段及其外形特征;②知道蚕的食物是桑叶;③萌发养蚕和关心蚕宝宝的情感。

2.认识甘蔗。活动目标:①了解甘蔗的特征和用途;②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牛。活动目标:①知道牛的外形特征;②了解牛的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三)大班三个主题的集体教学活动

1.观察本地特色树种榕树。活动目标:①学习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榕树的树干、气生根及叶片的特征;②尝试运用典型特征观察法,找出榕树与其他树木的明显不同之处,并能用语言、动作、绘画等方式表现榕树的特点;③积极参与观察活动。

2.认识淮山。活动目标: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淮山的主要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②大胆地记录自己的探究结果,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③初步了解淮山的用处及各种制品。

3.科学实验“糖去哪儿了”。活动目标:①通过探索操作,初步理解方糖在水中的溶化速度与方糖的形状、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是否搅拌等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②尝试用简单的绘画方式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③大胆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

二、探究实施课程的有效方法

(一)在集体教学中培养幼儿的科学品质

1.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作用,引导家长适时配合保育院的集体教学,丰富幼儿相关的知识经验。如:春天来了,木棉花盛开,老师会布置亲子活动任务,要求家长带着孩子到江边赏花、捡拾落花;过年过节的时候,我们会提醒家长带幼儿到乡下走亲访友,顺便让孩子观察大榕树和牛。家长还可以根据我们教学的需要,和幼儿一道去收集有关的实物及图片资料,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幼儿在随着父母接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会对大自然产生亲近感,并对大自然中的生物产生爱心和好奇心。

2.在集体教学过程中,注意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实物等操作材料,训练幼儿的动手能力,培育幼儿的探究热情。科学教育强调让幼儿动手动脑,获取知识。比如在大班“认识淮山”的科学活动中,我们提供了白、紫两种颜色的淮山和竹片、棍子、积木等操作工具,让幼儿自己选择操作工具进行探究。有时家长会带来有叶子的甘蔗、木棉花、火龙果等,我们便让每一个幼儿都在课堂中亲自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探索自己想弄明白的问题的答案,从而学到相关的知识。

3.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造不断成功的机会,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会让幼儿产生极强的自信心。为此,在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我们会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对幼儿的探索活动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观察木棉花”活动中,幼儿每人手拿一朵木棉花进行观察。教师在个别提问时,对于能力稍弱的幼儿,教师只要求幼儿说出花瓣的颜色;对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会要求其数出花瓣的数量。由于要求不同,每一名幼儿都能按教师的要求进行观察,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一日生活皆课程,开发环境课程,让科学教育无处不在

1.在院内创设科学环境,让幼儿体会到科学教育无处不在。除了引导家长带幼儿到自然界的大环境中观察、体验,我们还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可近距离观察的院内科学小环境。

首先,在活动区域植入科学教育内容。我们在“种植园”内种植了百香果、芭蕉、粽子叶、火龙果、甘蔗等本土特色植物,吸引着幼儿细心观察。孩子们观察后会发现:火龙果长在有刺的茎上;芭蕉会开花。还有些幼儿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跟小伙伴们分享:“我们吃的糍粑就是用芭蕉叶包的!”班级的“自然角”也是幼儿进行科学观察的地方,他们可以随时在这里观察蚕宝宝和田螺。以上活动区域中包含有丰富的“物产”元素,幼儿在体验活动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然物产的奇妙,培养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其次,创设墙面环境,让幼儿在与墙饰的“对话”中感知邕宁土特产。幼儿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保育院内度过的,院内墙饰是幼儿耳濡目染的“朋友”,让幼儿与墙饰“对话”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些与科学相关的墙饰,并出版了多期关于邕宁土特产的板报摆放在操场四周,还在“科学探究室”的过道上张贴了大幅的榕树图片,在班级教室的主题墙上张贴着幼儿和家长收集来的物产图片等。

2.在日常或节庆游戏活动中加入邕宁特产元素。在庆“六一”民俗亲子游园活动中,我们把邕宁的特产巧妙地融入各种游戏当中,如“彩虹美食街自助餐”中的芋头糕、玉米棒,幼儿在“美味加工厂”里亲手熬制红薯糖水,通过“脑筋大考验”猜有关邕宁特产的谜语,“套圈乐”里准备了各种邕宁特产,“神秘的箱子”让幼儿伸手到箱子里去触摸邕宁的特产水果并猜猜它是什么,“拼图乐”准备了各种不完整的邕宁特产的图片让幼儿去拼图,等等。节日庆典,日常游戏,让邕宁的特产始终陪伴在幼儿的身边。

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膳食中的邕宁特产元素更是无日不见。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9

一、中班幼嚎蒲区自制游戏材料分类的研究

我们根据班级幼儿的科学实际水平,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探究性游戏,研究幼儿的兴趣点,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为出发点,让幼儿能够积极探索,再探索,使幼儿的经验能够可持续发展。游戏的内容选取通过结合主题教学活动的内容以及观察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引发的探索点为题材,挖掘游戏的内容,将其分为展板类材料、操作体验类材料以及主题延伸类材料。

1.展板类材料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必要能力之一,在展板类自制游戏材料中,我们一般是选择墙面展示或欣赏的形式,直观便于幼儿欣赏观看。例如,在主题《香香的蔬菜》中,蔬菜不易长时间保存,所以通过图片,将蔬菜进行分类展示,便于幼儿观察。

2.操作体验类材料

操作类游戏材料是幼儿接触最多的游戏材料,位置便于幼儿拿取。我们根据游戏材料的特性,按照电磁、力和运动、光影、风、水等游戏内容进行分类摆放,这些科学材料是幼儿平时比较感兴趣,能够自己独立操作的,方便幼儿开展区域活动。

3.主题延伸类材料

主题延伸类材料根据主题相应投放游戏材料,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例如在主题《运动身体》中,孩子们对科学活动《自由下落的物体》很感兴趣,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提供了科学自制玩具“羽毛飞起来”,让幼儿利用吹、扇扇子等方法让羽毛飞起来。

二、中班幼儿科学区自制游戏材料设计的研究

在科学区中探究性游戏的自制材料的研究中遵循让材料真正地为活动服务的原则,不追求数量、种类的多,而是思考使用材料的目的,让材料发挥最大的作用,引发幼儿的思考。并且作为自制材料,需要研究材料的可操作性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且寻找生活中的材料来制作这些操作性强的实验材料。中班的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在逐步发展,呈现出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趋势,他们最先关注的就是那些形象卡通、色彩鲜艳的玩具,所以我们在提供科学区自制玩具的时候,多以形象卡通的成品玩具为主。但是过于单一的玩具,孩子们游戏之后就会逐渐失去兴趣,我们于是适当根据幼儿的兴趣,提供一些低结构、便于多次操作探索的玩具。

三、中班幼儿科学区自制游戏材料投放策略及效应的研究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要学习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必须成为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于是我们在投放科学区域自制玩具的时候,从幼儿的生活出发,从幼儿感兴趣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科学玩具,并且让幼儿玩起来。

1.围绕主题活动内容适时投放相应的材料

教师可以根据主题活动,放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适当地提供相应的科学自制玩具,引导幼儿积极主动而有效地学习,使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学习、操作、探索,积累经验,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结合主题活动《快快慢慢》,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各种关于快慢的科学玩具,比如“谁爬楼更快”,同样高度,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跑得快!孩子们通过转动转轴,发现同样高度的电梯,上升速度不一样,通过孩子们多次游戏的时候,孩子们发现原来上升速度不同,是因为转轴的大小不一样,转轴越大,上升的速度比较快,发现了这个有趣的原理,孩子们游戏的时候更加投入了。

2.联系各种趣味科学活动适当选择材料投放

(1)小科实验屋

小科实验屋活动是我园园本课程活动之一,与幼儿园基地相联系,幼儿园外的老师每月会给孩子们带来各种有趣的科学探究性游戏,神奇的火山爆发、翻滚的小胶囊等等,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我们也会结合小科实验屋活动,根据活动内容,适当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的玩具进行二次加工创造,再次投放到科学区,让幼儿进行游戏。

(2)科学一课三研活动

科学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在注重幼儿主体发展的同时,也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会衍生出适合幼儿的科学游戏,由此,经过老师的创造,将玩具投放到科学区。例如在科学活动《神奇的纳米海绵》中,孩子们了解纳米海绵和普通海绵的区别,于是我在活动开展完之后,在科学区提供了“勤劳的小蜜蜂”,将两种不同的海绵投放,并且投入有记号笔涂抹的底板,引导幼儿观察擦拭,发现纳米海绵的神奇。

3.结合家长资源适当选择材料投放

家长作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是幼儿园值得挖掘的宝贵的教育资源。有效结合家长资源,我们班级定期开展爱心家长活动,家长朋友们为孩子们带来了新鲜的科学材料,活动之后投放到科学区,让孩子们进行自由探索。

例如在爱心家长活动《有趣的视觉错觉》中,家长为孩子们带来了很多视觉错觉图片和视频,在活动之后,我们将此做成科学玩具,让幼儿在区域活动的时候体验各种有趣的视觉错觉现象。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10

我国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早期儿童发展。早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了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具体意见和措施。可以说,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早期儿童发展工作正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春天。

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0~6岁儿童早期发展还没有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家长普遍缺乏科学育儿知识和能力。城乡二元结构使这方面的政府公共服务一直难以覆盖农村地区;跨部门合作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或未得到有效落实;与早期儿童发展有关的资源难以有效地进行整合;服务队伍没有建立或者不够稳定;合适的服务模式也有待进一步探索。加之当今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后,父母与儿童亲子分离,使得儿童在家庭结构不完善的环境中成长,缺少应有的关爱和科学的养育,潜在问题严重。总的来说,早期儿童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合作项目实践中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为给农村大龄女童、育龄妇女、孕产妇、儿童养育者和0~6岁儿童等提供早期儿童发展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中国科协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依托在中国中西部地区10个省20个县的140多个非正规教育项目农村社区非正规教育知识信息资源中心,于2009年指导15个县开展了早期儿童发展科普活动,得到了目标人群和社区群众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政府领导和合作部门的大力称赞,反响十分强烈。为更好地开展这项活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非正规教育项目办公室在2009年度总结会期间组织项目县进行了活动经验交流,对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总结等环节给出了具体指导和明确要求,并于2010年指导20个县开展了早期儿童发展科普活动。两年的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活动实施的必要性和目的

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儿童的早期发展和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家长普遍缺乏科学的儿童养育知识和技能,存在着这一方面的强烈需求。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中强调“提高母亲的科学素质,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中提出“提高农村妇女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母亲的科学素质和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农村家庭育龄妇女所掌握的健康知识直接影响家庭中儿童的健康发展。

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妇女等目标受众提供科学健康的早期儿童发展理念与知识,传播科学的育儿观念,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和养育观,通过技能的培训,促进行动,提高农村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参与和社区文化氛围的提升,为科普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深化跨部门合作,共享活动资源,通过活动促进县科协同其他部门的合作。

二、活动的组织领导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负责活动在部级层面的总体协调和管理。县科协负责制定活动计划和组织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县科协与当地卫生、医院、妇联、计生、幼教等多部门建立合作,整合各方资源,联合开展活动。活动过程中,省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给予了县科协一定的指导和支持。

三、活动内容

包括孕前孕期保健、新生儿护理、儿童营养、儿童安全、亲子游戏、儿童智力发展、科学育儿、(地方)婴幼儿常见疾病、儿童健康检查及处理常识、妇女生殖健康知识等内容。

四、活动形式

在实际活动过程中,采用了专家讲课、科普展板展示、技能演示、实际操作练习、知识解答、亲子游戏、健康测试、有奖知识竞答等形式,并且注重参与,做到“听、看、做”相结合,“问、答、评”相结合。活动中,专家尽量利用贴近生活实际的实例讲解,使理论知识浅显易懂,实际操作分解到位,注重技能传授和理念传播。多个县还利用投影设备播放图片和视频片段,增大了活动的信息量,使活动更生动、形象,内容更易被受众接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是很多欠发达地区妇女群众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它打破了传统的“老师台上讲、受众台下听”、“发明白纸”等科普活动方式,让活动始终保持在兴趣盎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调动了她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她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掌握更多科学知识和技能。

五、活动资源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了《珍贵的第一年》、《早期儿童营养画册》、《孕期与新生儿护理》等早教光盘和图书,中国科协提供了《优生优育》展板和挂图,当地科协、卫生部门编印了相关科普知识材料,购买了婴幼儿玩具,聘请了当地经验丰富的医生和幼教老师等。

六、活动成果

通过举办农村社区早期儿童发展科普活动,使参与活动的孕产妇、儿童养育者、大龄女童培养了儿童养育的科学观念,了解并掌握了早期儿童发展的知识信息和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2009年有2560名,2010年有3585名孕产妇、儿童养育者、大龄女童、1~6岁儿童等参与活动。此外,活动还提高了县科协与其他部门的合作程度,探索了农村社区科普工作的新内容、新形式。

七、活动创新之处

1.农村社区早期儿童发展是农村科普工作的创新性内容。活动实践和效果反馈证明,这些内容贴近农村社区生活实际,契合农村社区群众的需要,实用性强,能够解决当地群众的实际问题。从长远看,对于提高边远贫困地区群众的科学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活动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实惠,基层群众对这些内容的科普活动很欢迎也乐于参与。

2.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浅显易懂,符合当地群众的接受程度并且乐于参与其中。

3.动员和组织多方面力量参与,利用了不同机构开发的成熟科普资源,是跨部门合作的成功实践。县科协在活动中充分利用了非正规教育项目在基层设立的140多个村知识信息资源中心,联合当地卫生局、医院、妇幼保健院、计生局、妇联、疾控中心、幼教等多部门开展活动。如陕西省丹凤县,县人口计生局负责组织学员及培训场地,妇联负责联系培训师资,科协负责提供培训资料、培训效果的收集及开展相关活动。陕西永寿县与县妇联合作,由县妇联聘请县妇幼保健站的医生作为专家参加活动。湖南平江组织医务工作者开展咨询、义诊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就诊难的实际困难,并与县医院联系,组织妇女进行免费妇科检查。

4.送科普活动上门,使活动目标受众在家门口就能充分、便利地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科普活动大餐,真正做到了科普资源和科普活动深入农村基层。

八、未来工作展望

1.各级科协应抓住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有利时机,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早期儿童发展科普活动,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

2.在政府领导下,积极深化同有关部门的合作,建立一支稳定、优秀的早期儿童发展科普专家队伍。

3.利用农村社区的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小学、幼儿园等,整合社区资源,建立早期儿童发展社区资源中心,定期开放,组织专家到社区资源中心开展活动,尽可能提供一站式的科普和资源服务,并使之长效化。

4.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建立县级家长科学育儿知识网络,通过社区资源中心等途径收集目标受众的需求和问题,组织专家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现场科普等形式加以解答和指导。

5.提高0~6岁儿童家长的参与程度,通过开展诸如“优秀社区妈妈评选”、“我为儿童发展做贡献”等活动,带动更多家长参与,传播科学育儿观念,提高科学育儿能力,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为社区早期儿童发展科普活动做贡献。

6.重视父亲在儿童早期发展科普活动中的作用。

活动典型事例

青海省同仁县科协通过与妇联、妇幼保健站等多部门合作,在扎毛乡麻什当村、年都乎乡尕沙日村、保安镇群吾村集中组织孕妇及育龄妇女举办了每村各一期20人,每期4天共12天的培训班,聘请南措加和夏吾措两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当地专家,应用藏、汉两种语言讲授了孕期保健、新生儿护理、孕前注意事项、产前检查、合理的营养膳食搭配及农村常见食物资源的种类、常见妇科疾病、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传染病的危害和定期接种疫苗的必要性等相关知识。在讲授中,两位专家结合当地当前广大妇女的健康现状实际,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特点,详细讲解了上述内容,并就村民关心的问题作了解答。

在河南汝阳县鸭兰村,专家为家长讲解婴幼儿各时期发育情况的标志并就具体问题进行解答时,一名母亲提出自己11个月大的孩子还没长出一颗牙齿,并且他的头看起来好像戴了一个紧箍咒,针对她的问题,专家进行了详细解答,听了专家的讲解妈妈才知道原来孩子的营养没跟上,缺钙、锌等多种维生素。

四川剑阁县开展了女性和儿童知识讲座、现场B超检查、义诊、体检等活动,汉阳镇中心村快要当妈妈的喻凤参加了这次活动,听了讲座,领取了活动资料,做了B超检查,她的身体和胎儿的发育都很正常,临走时她非常幸福地对工作人员说:“感谢这次活动,免费检查身体,使我学会了如何科学养孩子,如何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非常有用、有意义,我要做一名科学的妈妈,养育一个健康、快乐的宝宝!”

内蒙古敖汉旗是部级贫困县,当地妇女普遍缺乏孕期保健和优生优育知识,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孕妇杨春兰刚刚怀孕一个月,对妇幼保健一窍不通,这次的培训对她来说犹如雪中送炭,通过几天的培训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她非常认真和自信地表示,从现在开始要按专家说的去做,科学胎教,合理营养,定期检查,注意保健卫生。

甘肃安定区科协、科技局联合7个项目村组织开展了以优生优育为主题、育龄妇女为主体的集宣传培训、咨询服务、游戏娱乐于一体的优生优育活动,并特别邀请了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的两名主任医师参与活动。通过医生的诊断,发现周家河村的儿童大多数有铅超标问题。对这一问题医生提出要尽快正式体检化验,查明原因,采取措施消除对当地儿童的危害。

陕西永寿县在健康知识培训中,结合当地实际,特别就日常食用的硒碘盐知识做了讲解,专业人员与农村妇女面对面座谈,对个别农村妇女目前身体不适等问题,专业人员建议到县城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