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9:26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篇1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思维;科普惠农;对策;思路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核心理念

互联网思维虽然源于互联网,但其形成和发展却更多借助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动。这些新技术虽然植根于互联网,却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及其派生出来的数据挖掘、移动互联等新形式,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贴心、个性化、精准等高附加值的服务。正是用户对这种新型服务的需求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催生了互联网思维这一新事物的形成和发展。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至上、体验为王”,要求在平等、开放基础之上,对市场、用户、产品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重新审视,并借助互联网技术及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行业以及传统的思维。

互联网思维不仅是一种技术思维,一种商业思维,更是一种系统思维。不仅适用于互联网企业,更是适合于所有的企业和行业。

二、当前农村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的农村科普工作,会发现目前农村科普工作至少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农村科普教育对象的结构性缺少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目前已经有很多农村人口离开农村进城务工,这些人已经基本脱离农村,很少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不但主观上对传统的科普内容不太关注,客观条件也使他们无法接受农村科技长廊等科普产品的教育和影响。

广大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养成和提高本应该是农村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青少年普遍更习惯于无纸化阅读、碎片化阅读等。同时,农村青少年较少承担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所以,他们很难对目前农村科普的各种内容产生兴趣,所以农村科普的工作其实很难惠及广大农村青少年。

(二)农村科普工作的内容需重新定位

传统的农村科普工作以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为普及内容,以服务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提高农民科技致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可以说“科普富农”是农村科普的主要目标,也是“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主要考核评价依据。

近年来,不少地区特别是平原地区农民已经逐步实现脱贫,走向小康,这些地方农民对农村科普工作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科普富农”,不仅仅需要覆盖农村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等生产领域,更需要涉及到农村生产之外的日常生活、健康、家庭、情感、养老、教育、服务业等领域。但目前的科普工作还很少涉及这些领域。

(三)农村科普产品的表现形式有待改进

目前,农村科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科技长廊、图书馆、科普网站、科技下乡讲座等。这些科普活动对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提升农民科技致富的能力,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曾经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移动互联时代,这些科普形式已经开始逐渐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科技长廊、图书馆、科普网站等内容更新慢、无法惠及外地务工人员、无法解决广大农村人口真正关心的问题、无法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缺点已经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三、思路和对策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民主、开放、平等”特点,以及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等思维核心,用互联网思维来观察和思考农村科普工作,会有新的思路和对策。

(一)改进农村科普的传播途径和形式

农村科普工作现有科技长廊、图书馆、科普网站、科技讲座等形式,有些地区还开发了短信群发等形式。在充分利用这些科普形式的同时,要积极开发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官网等新媒体进行科普宣传,有效克服时空、地域限制,既有助于农村科普受众的全覆盖,又充分满足广大新农民的阅读习惯、学习条件。

科普工作者要更多地站在广大农民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要分析各类科普对象的真实需求、个人爱好、学习习惯、学习条件等,这其实就是用户思维的典型表现。

(二)改进科普作品的创作和生产

专业的工作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员去做,科普作品的创作和生产应该更多利用社会资源如专业的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科普工作者一般有某一领域(如生产、生活等)的丰富知识,而专业的制作公司擅长于将专家的知识以更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更合理便捷的渠道,有效呈现给最终用户。科普工作者要主动和专业的制作公司合作,共同开发高质量的科普产品。这其实是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的典型表现。

(三)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

广大农村人口因地、因时、因人等各种因素,会有千变万化的科普需求。也会因地、因时、因人等各种因素,有形形的学习习惯、学习条件等。农村科普工作者应该主动利用大数据的功能,充分了解更多科普对象的需求、爱好、习惯、实际条件等,借助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根据不同受众人群的学习方式、阅读习惯、接受能力、关注领域等,开展个性化的、精细化、准确定位的科普服务。

(四)充分发挥先进集体和个人的示范作用

在今天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一个中心,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农村科普工作者不仅要利用自身的劳动来开展科普惠农工作,还要善于利用先进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的示范效应,鼓励他们主动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宣传自己,引导更多农民参与农村科普,提高科w文化素养。

结语

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在2011年百度联盟峰会上指出:“企业家们今后要有互联网思维,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的思维方式要逐渐像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农村科普工作的实质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来研究农村科普工作的未来发展,我们能及时发现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改变思路、创新方法,从而使农村科普工作不断适应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形势,推动农村科普工作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篇2

 (一)互联网金融通过金融脱媒能够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着缺乏抵押物、单笔交易金额小、边际业务成本高、违约成本较低引致较大道德风险等现象,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偏向于向大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商业性”与“普惠性”冲突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最大障碍。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有助于缓解这一障碍。

互联网技术手段与金融服务的结合使得金融资源交易双方的信息传递速度和准确度急剧增强,促使金融中介的作用不断弱化,信息不对称现象逐渐消除,金融资源配置脱媒逐渐兴起。例如,互联网金融主流业态p2p网贷平台的金融服务交易双方能够利用网络平台自行完成资金的匹配、定价和交易,原来提供对称信息服务的金融媒体不复存在,信息获取成本大大降低,金融服务交易效率显著提高。

 (二)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普惠覆盖

首先,从覆盖的区域来看。传统金融机构一般通过增设营业网点的方式来扩展自身的服务范围,由于增设营业网点机会成本较高,传统金融机构将大部分网点资源配置到了城市商业中心区,导致经济落后地区的金融服务难以渗透。而互联网金融热潮可以克服金融服务难以全面渗透的弊端,即使经济落后地区没有银行营业网点,客户也能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工具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互联网的普及是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基础,图3是根据《201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绘制的。调研结果显示了2005-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以及互联网普及率,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接近6.49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47.9%。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推广,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面也将远远超出实体机构的覆盖面,金融排斥问题将进一步缓解,金融普惠性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其次,从覆盖的服务人群来看。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创新降低了客户准人门槛,无论是以小微企业为主的资产端还是低收人群体广泛参与的理财端,被传统金融排斥在外的弱势群体都能够通过接受金融服务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企业另辟蹊径,利用互联网技术创造了一个以小搏大的机会,通过极低的边际成木来实现范围经济,普惠金融的内涵进一步凸显。

 (三)互联网金融超低边际成本有效保障普惠金融持续性

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部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载体之一,但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部在运营上的盈利性和普惠性存在冲突。如果要致力于普惠金融的推广,实现扶贫等社会目标,商业银行应该主要向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人者等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而商业银行也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最终诉求,只有实现企业盈利,才能持续运营,才能实现更广泛的覆盖,从而惠及低收人群体。普惠性和盈利性之所以存在冲突,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部的社会目标与盈利目标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即致力于实现推广普惠金融的社会目标,利润最大化原则将被破坏,部门经营的可持续性遭到挑战;过度强调盈利目标,小微企业部门就丧失了普惠性追求,被重新赋子了贵族属性。

互联网金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实现了金融交易操作流程的网络化与标准化,极大地提高了业务处理速度,边际成木持续降低,为缓解二者的冲突提供了解决之道。第一,互联网金融通过提高支付效率,降低支付成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以移动支付为基础,通过移动通信设备,利用无线通信技术、百计算等来完成支付流程,新兴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社会支付效率,支付成木不断降低。第二,互联网金融能够整合信息资源,降低信息获取成木。互联网金融能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海量交易信息存储,再基于数据挖掘与处理技术将碎片式数据转化成有效信息,继而完成海量数据价值提取。基于电商平台的阿里、京东等消费金融模式就是将自身平台的数据优势与小额贷款相结合,通过电商平台中客户的经营数据,依托上述数据价值提取技术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和风险评估,并依此进行授信决策,大幅降低单笔授信成木。因此,互联网金融能够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业务开展的边际成木,普惠金融发展的持续性得以保障。

互联网金融回归普惠本质发展策略选择

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于金融需求的尾部市场,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又存在着内契合性,因此互联网金融要回归普惠木质,必须从市场结构人手,通过改变互联网金融需求市场的部形状,让互联网金融走上回归普惠木质之道。

 (一)延长客户长尾策略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驱动因素依然是金融机构能够取得可持续收益,而大规模的用户交易量是续收益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延长服务对象需求长尾、扩大服务范围、实现范围经济是开展互联金融业务的发展导向。用户规模上升和交易意愿增强之间存在着螺旋上升、相互促进的关系,因皿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是吸引新投资者并增强交易意愿,提升用户规模和交易频率。一方面,互联金融企业要发挥创新优势,强调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中的应用,改善互联网金融服务和产品质量,降客户的交易成木,优化资产供给,提高产品的收益,吸引更多的潜在投资者投资互联网金融。另一面,互联网金融要结合自身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局限的特点,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不断创新合适运营模式,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群体的金融服务诉求。互联网金融要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优化户体验,不断探索新兴的运营模式,如图4所示,实现延长客户长尾目标。

(二)加厚客户长尾策略

能为服务对象创造更高水平的价值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繁荣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而高水平的价值源于互联网金融提供的相关业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决定了投资者的交易愿意。例如,2013年阿里金融旗下的天弘基金基于支付宝平台推出了余额宝,在提供了与活期存款便利程度相当服务的同时,又为客户带来了比定期存款更高的理财收益,客户的交易数量几乎呈现指数增长。因此,如果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投资者的交易意愿,每个投资者的交易数量和频率都会增加,如图5所示,互联网金融市场需求曲线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曲线尾部变得更加肥厚。

(三)驱动客户长尾向下策略

互联网金融凭借其高效率的支付体系、对称的信息服务、独立客观的第三方信用评级等优势,能够有效降低投资者风险,提高投资者收益,吸引更多金融交易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中进行,从而引致大量资金从传统金融市场转向互联网金融市场,如图6所示,互联网金融客户需求曲线长尾不断向下。

互联网金融回归普惠本质的路径选择

 (一)依靠大数据和云计算建设普惠金融发展服务机制

通过现有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交易支付、融资结算、资信风险评估等多方面数据进行收集和积累,充分提升金融数据挖掘能力。基于对客户数据的有效分析,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和收益偏好,设计出多层次的金融产品,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服务覆盖率,实现普惠金融目标。另外,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进一步智能化应用百计算技术,对每个客户的风险级别和风险敞口进行准确度量,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增强普惠金融发展的持续性。

 (二)搭建互联网金融普惠导向发展的政策体系

在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配套、强化政策贯彻落实的同时,适度放宽互联网金融准人标准,下放审批权限,并在分析前期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各层次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突破传统金融“灌溉”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高效、便捷、个性化定制等优势以覆盖小微企业等传统金融机构放弃的长尾市场,让尽可能多的群体获得与其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另外,从法律层面进一步界定互联网金融范畴,厘定发展方向,明晰交易主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监管部门要在制度层面保证互联网金融普惠导向发展创新驱动力和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进行互联网金融创新,适时开展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试点,并对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和充分披露,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和资产组合规避风险,在此基础上提高普惠金融客户应对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政策、法律、制度的有效实施,构筑互联网金融普惠持续发展体系。

 (三)完善互联网普惠金融信用征信体系

互联网金融惠及了以小微企业为代表的长尾金融市场。那么,如何针对长尾客户开展适度征信调查、风险控制已成为互联网金融长效、可持续发挥普惠功能的关键,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紧密契合对征信提出了更紧迫的需求。一方面,开展普惠金融意味着客户层级的下移—小微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风险相应加大;另一方面,以p2p和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呈现较为典型的“自金融”特点,其关键环节就是投资方能在信息充分披露基础上作出自主决策,这就要依赖信用评估、征信服务作为其发展的基础设施。首先,互联网金融企业要拓宽个人信用报告获取渠道。就现阶段而言,个人取得本人信用报告主要通过各级人民银行征信服务窗口,因此人民银行应尽快完善征信系统,开放公民信用报告接口,在公民授权的前提下,增加互联网金融企业获取个人信用报告的便利性。其次,要加快互联网金融机构纳人征信系统的步伐。由人民银行牵头组织管理,以当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商业性征信机构为借鉴案例,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对央行征信的补充功能,探索互联网金融机构参与全民征信发展之路,引导其在普惠金融中发挥积极作用。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篇3

作为中央企业,中国普天始终主动遵循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趋势,积极以改革创新的思维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管理创新,使企业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中国普天加快在信息通信、智慧城市、低碳绿色能源等主导产业领域的发展步伐,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强信息通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着力在政府、产业、民生等关键领域抢占制高点,引领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和制造业的双向融合,实现互动发展,中国普天也将通信、芯片、软件、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和应用向各个领域延伸,在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互联网+”是普天创新最强劲的驱动力

中国普天作为较早进入充分竞争市场的中央企业之一,始终把建设创新型企业、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提出以“创新、集成、资本”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指导原则,发挥创新驱动力,通过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整合优质产业资源,加强全产业链运营,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不断推进企业由传统通信设备制造商向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综合运营服务商转型。

中国普天抓住国家“两化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宽带中国”等战略机遇,凭借在通信产业积累的深厚经验和技术优势,积极拓展产业辐射面,提高技术的利用率和贡献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中国普天的产业已经覆盖信息通信网络和信息安全、智慧城市、绿色低碳能源以及工业自动化重大装备等领域,涵盖27个产业链,涉及320余项产品与服务。公司在京津冀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中西部地区均建立了重要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制造基地。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中国普天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政府、产业、民生、低碳、信息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利用互联网思维促进创新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领域,结合智能制造的发展要求,加快信息通信技术创新突破,着力提升技术水平与应用能力,打造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设施和平台,积极探索面向行业与服务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引领示范效应。

积极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行业应用领域

“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依靠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

在政府领域,中国普天通过融合Lte、tetRa/pDt核心技术,业内首创宽窄带集群融合一体化专网解决方案,将4G宽带多媒体集群的高清视频、多媒体指挥调度、高速数据下载等优势与窄带集群的大区制覆盖、网络抗毁性强、频谱需求低等优势相结合,真正实现了宽带集群和窄带集群融合互通,有效保护了用户窄带集群投资,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效率。该方案对于公共安全、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功能要求较高的政府、公安、武警以及军队等都十分适用。

目前,中国普天宽窄带融合解决方案已正式商用,成功应用于北京政务物联数据专网、银川政务专网等智慧城市建设,并在福州、沈阳、成都等地建设试验网。近期,由中国普天设计建设的银川市政务信息网暨银川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荣获由国家信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颁发的“2014年度智慧城市与宽带集群最佳应用奖”,成为国内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典范。中国普天还将继续打造数字集群系统宽窄带差异化发展优势,形成行业领先、契合用户需求、有强大竞争力的普天特色系统。

在产业领域,中国普天针对行业物联网应用的无线通信需求,基于Lte核心技术,采用全ip网络架构,使用各行业230mHz频段的离散频谱资源,深度定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te230无线宽带通信系统,具有广覆盖、安全性高、可靠性强、频谱适应性强等优势。普天Lte230系统已经在浙江、广东、新疆、河北、江苏、内蒙古、宁夏、青海、江西、湖南、福建等17个省区市的电网企业开展4G试点应用,得到了行业用户的良好反馈。

近期,中国普天与南瑞智芯联合申报的“基于tD-Lte230的电力无线通信基带芯片”在“2014年度中关村十大系列推介活动”中成功入选“2014年度中关村十大创新成果”。这一成果已在江苏昆山电网经过外场实测,对其性能、功耗均进行了验证。该芯片设计具备国内领先和行业领先水平,不仅能够满足电力行业应用要求,同时填补了我国在电力无线通信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空白,实现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突破。

在民生领域,中国普天基于医疗“云”的远程医疗云平台提供包括脑卒中远程救治、远程医疗培训、医院信息化系统、患者跟踪、母婴安全等医疗信息化管理服务,还可应用于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其中,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的指导下,中国普天与北京宣武医院合作,将远程医疗技术应用于脑卒中紧急救治,共同建设了国家远程卒中中心,搭建了覆盖京津冀并辐射全国的脑卒中远程救治指导网络,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减轻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

此外,中国普天还与上海中福会养老院、山东有线电视台健康服务平台合作,在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方面,推出了涵盖安全监护、健康管理、康复保健的智能监护系统,使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的管理和服务。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篇4

关键词:物联网(iot);射频识别(RFiD);网络应用;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2)08-0078-03

Featuresandapplicationofinternetofthings

maYin

(JiangsuCollegeofinformationtechnology,wuxi214153,China)

abstract:acomprehensiveanalysisofinternetofthings(iot)ismade.theoriginandbasicconceptsofiotispresentedfirstly.thecurrentresearchoniotathomelandandabroadandapplicationofiotareintroducedsecondly.thekeytechniquesofiotsuchasthearchitecture,perceptionandterminaltechnology,securityofiotandintelligencearediscussedindetail.Combinedwiththedevelopmentandcurrentindustrysituation,thesuggestionsaboutiotapplicationandtechnicalimprovementaremadefinally.

Keywords:internetofthings(iot);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internetapplication;keytechnique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管理与服务也得到快速发展,物联网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物联网是以感知为核心的物物互联的综合信息系统,其发展将促进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向着现代智能化的方式转变,可大大提高生产力和社会运行效率,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3次革命。

早在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就已经提及物物互联的概念,但受限于当时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情况而未引起重视。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为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1999年,在建立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物联网的基础上,美国auto-iD中心首先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从此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1]。

物联网的基本思想产生于上世纪末,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才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2005年,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通过一些关键技术,用互联网将世界上的物体都连接在一起,使世界万物都可以上网,世界上所有物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等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poSS)于2008年在《物联网2020》[3]报告中分析预测了未来物联网的发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等领域;2010—2015年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互联;2015—2020年进入半智能化阶段;2020年之后实现全智能化。目前,物联网的产业发展和应用正在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期,物物互联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RFiD在欧美国家已具有成熟的产业链,这些国家主要将RFiD技术应用于交通、车辆管理、身份识别、生产线自动化控制、仓储管理及物资跟踪等领域。我国目前的物联网虽然只有小规模应用,但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已经明确。

1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特点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的重要特征。物联网是一种复杂多样的综合网络系统,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过程,可以把物联网分为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

1.1感知识别层

感知识别层由大量具有感知和识别功能的设备组成,可以部署于世界任何地方、任何环境之中,被感知和识别的对象也不受限制。感知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联系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纽带,主要作用是感知和识别物体,采集并捕获信息。关键技术不仅包括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器等信息自动生成设备,也包括各种智能电子产品用来人工信息生成,主要是感知和识别设备的功耗、物体标签信息的浓缩和写入、物体信息代码的分类匹配等。近年来,各类可联网的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多媒体播放器、上网本、笔记本、平板电脑等迅速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分享信息。信息生成方式的多样化是物联网区别于其他网络的重要特征。

1.2网络构建层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篇5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金融的支付清算(偿付)、动员储蓄(吸存)、转化投资(放贷)最基本的三个功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技术与金融的融合,改进了金融的效率,将金融服务受众扩大到更广泛的地域层面和下层群体,逐步具有了普惠金融的属性。

发展普惠金融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策略,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金融支持系统。传统金融的普惠性不够,表现为低收入者、小微经济体、弱势产业、弱势地区难以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这种局面,推进中国的金融走向普惠金融之路。目前,移动支付、移动网络基金理财、网络保险销售、网络证券交易、移动网络放贷等都大大降低了老百姓的转账、投资、理财等服务准入门槛。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金融信息的传播更快,范围更广,基于大数据的信用评级技术大大降低了信用搜寻成本,提高了网络金融效率。

但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还存在若干限制因素,客观上限制了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如投资理财风险较高,p2p网贷利率高、风控不力,网络贷款、众筹融资项目真实性存在问题,对于金融管理部门而言,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难度大,缺乏相应规制问题。

与线下民间借贷相比,互联网借贷成本有一定的下降,这是信息透明化的贡献,但是,与普惠金融的可接受成本目标而言,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风险问题,这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被大大削弱,而普惠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就是商业的可持续性。

因此,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在降低运营成本方面下功夫,无论是传统银行、金融机构还是民间类金融机构,亦或是互联网技术公司,互联网信息服务公司,降低成本的途径是有效的风控和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风险构成了金融的主要成本,技术创新可以降低这种成本。比如,大数据的挖掘技术,就是亟待攻克的关键技术,互联网搜索公司,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采用互联网时代的合作共享模式,非互联网技术型企业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需要与技术类公司进行分工协作,获得协同发展的收益。从而降低成本,实现商业可持续性。

互联网金融代表着信息化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方向,是建立真正普惠性金融体系的必由之路。因此,对于需要加强金融服务的偏远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鼓励依托信息技术的金融服务创新,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对互联网金融创新要给予一定的支持,但必须在有效的监管范围内开展创新。当然,法律和监管政策需要提供适当空间,实施差别化的政策,给予基础性金融服务提供商更多的包容性。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篇6

标准出台为通用网址提供有利契机

关键词寻址技术对于非英语国家互联网用户来说并不陌生。在中、日、韩等国家,由于母语上的差异,长串难记的英文域名一直困扰着广大网民,并成为很多企业网站进行网络推广的障碍。而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以母语为主体的关键词寻址方式日渐受到众多普通网民的喜爱。

我国市场上,通用网址这样的中文关键词寻址技术早已迅速成长起来,在通过简单易记的中文词组满足网民网上购物、直达等多种需求的同时,还为企业提供了精准的营销方式和推广手段。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国内五百强企业都注册了通用网址,引领了国内互联网的主流应用;而世界五百强企业也纷纷注册通用网址用于企业网络营销,以迎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

“国家行业标准的出台为通用网址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业界专家对记者表示。首先,国家标准从技术及体系上对关键词寻址服务进行了规范,这也使得通用网址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做到有据可依,以此推出更具人性化的寻址服务;其次,符合国家标准的关键词寻址服务会将在更广的领域获得来自电信运营商、互联网浏览器等方面的支持,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中国关键词行业标准的出台,将为韩国、日本等其它关键词寻址技术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提供良好的借鉴,并进而推动该行业在全球互联网领域的发展”专家说到。

中文或将改变互联网发展格局

在以英文为主要应用语言的互联网世界中,关键词寻址技术一直是中国等非英语国家普及互联网应用、提升互联网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业内人士认为,关键词寻址国家标准出台,同中文互联网发展的大潮密切相关,反映出国家对中文互联网发展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中文互联网成为全球的一枝奇葩。在国家大力支持之下,中文域名和通用网址构建起中文互联网的两个重要支点。中文域名实现了国家域名体系的本地化,通用网址则帮助人们快速寻找到目标网站,实现便捷上网,二者互相补充,增强了用户网络品牌和中文在世界互联网的影响力。我国关键字寻址国家标准的出台,不仅是对覆盖3亿多网民的关键词寻址市场的一次规范,也将对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篇7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概况

1.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情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0%,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继续缩小。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在总体人口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但我国农村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占比却保持上升,反映出农村互联网普及工作的成效。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27.5%,延续了2012年的增长态势,城乡互联网普及差距进一步减少,农村地区依然是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农村当然也就会成为政府和电信、互联网企业发力的重要市场。

2.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首先,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逐渐发展壮大,不但减少了信用社,农商行,邮政的业务量,还减少了资本的投入。同时,更多的业务可以用网银等互联网工具在家解决,更加的方便快捷。

其次,互联网金融带动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的普及,有效的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和农村微型金融的结合,将会从融资和支付等多方面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1][2]。百姓能够及时的用互联网金融进行农产品贸易,还可以在网上办理百姓比较关注的社保,低保的相关业务。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非是一往无前,顺风顺水,在其未来发展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阻碍发展的瓶颈。而农村互联网金融更是面临着越来越巨大的挑战。对于农村互联网金融而言,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有两点:

首先,农村百姓普遍对互联网金融认知度不高。在农村,可能接触到网络的人只有中青年,因此我们对某县的几个乡镇对102名中青年进行问卷调查,不知道有互联网金融的有97人,了解过互联网金融的有3人,而使用过互联网金融的只有2人。可见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的使用率是相当低的。相关的金融机构目前也还没有重视互联网金融对农村的意义,因此也没有在农村进行相关宣传[4]。

其次,就互联网金融本身来说,在服务对象与内容,也没有倾向于农村市场。例如,如果你进入某银行的个人网银界面,你可以用个人网银买理财,你可以用个人网银买车险,你也可以用个人网银买基金等等。然而,农村百姓需要的不是基金,也不是理财,而是更需要的是与农业相关,与农村百姓相关的金融产品。

三、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对策和建议

1.在推广农村互联网金融时要有针对性

一方面要大力普及互联网和农村金融的知识,提高农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度,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农业生产等。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市场的特殊性,可以在"个人网银""企业网银"的基础上,单独设立“农村网银”[3]。在使用上首先要方便,过于复杂不利于在农村市场的推广,其次要简单,农村普通百姓的知识文化所决定的,最后就是要快捷,让农村百姓感受到“互联网的速度”。在功能上,也要坚持“农村特色化”。

2.利用互联网技术下形成的一系列远程服务模式优化金融支农服务

目前,互联网融资的两种典型模式是众筹和p2p。这两种模式的共同之处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并具有程序简化、效率较高、民间小额贷款等特点。农村银行机构可以借鉴其服务高效的优势,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微信等社交平台构成的掌上银行,通过与移动运营商及增信机构合作,简化授信程序,开发相应的小额农贷产品。同时,为了便于客户了解、熟悉和运用该服务模式,农村银行机构可以通过设立移动银行或体验店的方式[6],大力推广惠及广大客户的新型服务模式。

3.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村银行机构的支付结算服务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篇8

1文献综述

近几年,学界对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研究方兴未艾,众多学者都进行了大量探究,其中关于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推进作用的文献也较多。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有别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而且其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下的金融无中介状态,本身具有普惠作用。焦瑾璞(2014)认为普惠金融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国家对普惠金融也越来越重视,同时也指出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推动,其中便包括互联网金融的作用。王金龙、乔成云(2014)则探究了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内在关系,分析了各自模式所存在的优势及不足,主张三者扬长避短,协同发展。朱迎、刘海二、高见(2015)从农村金融普惠的角度,研究了互联网金融的巨大优势,认为互联网金融能够提高农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融资可获得性及有利于改善农村的金融基础设施。在对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相关关系的大量文献中,学者们都一致认为基于金融创新的互联网金融能够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虽然大部分也都提及互联网金融在降低成本方面的优势,但很少就该角度对互联网金融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机制进行细致的分析。本文创新点正立足于此,从成本角度下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互联网金融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的作用机制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主要是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所决定的。因为普惠金融的宗旨是服务所有有金融业务需求的群体,其中当然包括传统金融无力服务也服务不好的小微群体,这部分群体得不到传统金融行业服务的原因也正是金融交易成本在双方之间居高不下,致使即使在一方有强烈需求的情况下,另一方也没有动机顾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打破了这一“僵局”,创新性的服务模式和突破时空限制的服务途径,使得那些没有机会享受到合适的金融服务的群体也能进行各种金融交易,包括在线支付、网上借贷、网络理财等都很好地填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真空”地带。从作用机制上看,互联网金融通过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从而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1)互联网金融最大限度突破时空界限,节省了网点布局与人员配备成本。互联网金融基于信息科学技术,利用移动终端实现网络支付等各种金融服务,只需要设备联网便可轻松实现各种交易。这最大限度的突破了以往金融服务模式的时空限制(特定地点、特定时间获得某种金融服务),节省了传统金融需要布局实体服务网点的建设成本和配备专业服务人员的人工成本。而原先这些成本是会被计入银行业务开展的运营成本中,在随着业务开展过程中将这些成本分摊给接受服务的群体,这样金融交易成本随之抬高。互联网金融成本使得这部分成本被最大程度地降低,从而带来交易成本的下降。(2)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成本。金融交易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是难以避免的,尤其是传统金融模式下,金融服务机构往往无力收集到小微群体(包括农民、学生、小微企业等)的财产状况、信誉水平、偿还能力等信息。主要的原因便是小微群体相对分散,相关信息繁杂模糊,传统金融机构在发展这些服务对象进行审查时,投入的成本过高,甚至远远超出所得利润。互联网金融则可以通过生成、保留用户金融服务需求、服务记录等信息,通过云计算对海量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到金融服务机构所需要的用户相关信息,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由原来信息收集所带来的金融交易成本。(3)提高了金融支付效率以及资源配置效率,进而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利用移动电子设备,通过网络传输以及云计算等方式转移货币价值,从而实现各种金融交易,高效率的支付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支付成本。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平台,金融交易可以绕过传统的金融中介在网上需求,在透明高效的环境里实现直接交易,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最大限度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进而降低交易成本。

3互联网金融降低成本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

(1)p2p网贷模式。p2p网贷是指个人对个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资金借贷融通行为。其流程是借款人在网上贷款需求,招标一个或多个投资者提供固定利率的贷款。通过p2p网贷平台,可以实现零散资金的充分利用:一方面能够为闲散资金的持有者创造一个更好的投资平台,使得这部分人获得较传统金融机构存款更高的利润;另一方面为有小额资金借贷需求的群体提供了良好的贷款机会,这部分群体过去往往由于无担保物、缺乏信用记录、还贷能力难以鉴定等,而被传统金融机构拒之门外。在这种模式下,借贷双方依托于网络平台,最大限度节约时间且突破了地域制约,通过专业化服务团队的运作,信息收集与处理成本也得到大幅度降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双方交易成本,契合普惠金融的理念。(2)网络理财模式。网络理财模式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理财模式,即投资者通过互联网获取金融理财服务。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等,使得网络理财较传统理财方式有了更大的成本优势。与传统理财模式相比较,网络理财的服务供应商能够通过节省运营成本、通信成本、信息收集及利用费用等降低总运营成本,大幅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最终使得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之间的交易成本也随之降低。统计数据显示,发展虚拟网上理财网站的投资仅为建设营业网点费用的三分之一左右,日常费用只有其四分之一左右。网络理财模式的出现使得个人、家庭等的投资渠道得以拓宽,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低交易成本也致使服务门槛大幅降低,进而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3)众筹模式。众筹模式是指个人或团体利用互联网以及SnS传播的特性向公众展示创意,通过团购+预约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不同于传统融资模式,众筹不再以投资是否盈利作为投资者投资的单一标准,而是部分移向投资者(网友)的兴趣。众筹模式具有低门槛、多样性、注重创意、依靠大众力量等特征,使得原先有创意无资金的人能够启动自己的项目。在这点上,众筹模式降低了融资者的融资成本,推动了金融走向普惠性。

4为互联网金融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篇9

关键词科技馆;科学传播;“互联网+”;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72-0052-01

科学本身在社会学科中处于高地位,传统的科学普及是自上而下的,即在科学传播中科学本身没有与公众对话交流。《2016年中国科协科普工作要点》中第七项“拓展科普信息传播渠道”提到:充分利用和借助现有传播渠道,拓宽传统传播渠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科学传播渠道[1]。真正的科普建设是科技信息、科学知识通过不同传播渠道,跨越时空和场所在不同的个体和群体之间进行交流。科学元勘语境下的科学传播不是一个如何“传播”科学的问题,而是要研究“科学”如何能够“交流”起来[2]。

1互联网下的科学传播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类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而新的传播方式引发了新的传播问题和方法的研究[3]。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以及众多的用户改变了社会信息系统的线性传播,新媒体(微博、微信、app)的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是网状传播,它是一种裂变传播。

2科技馆科学传播的局限性

科技馆教育主要形式是展览教育或探究式实验活动,这种科学传播的方式依赖于展品,科技馆的地址、开放时间。受场馆场地的制约,科技馆的科学知识内容通过展品固定展陈;展品无法及时更新,依托于展品表达科学知识的科普形式也受到了限制。这样的传播方式使得公众只能单向的接受科学知识,没有参与到科技馆的科学交流中。“互联网+”时代下,公众习惯了碎片式的获取各种信息,为打破单向传播模式,科技馆应该打造一个科学交流平台,在传播学视角下本文将提出一些观点。

3基于传播五要素分析“互联网+科技馆”

传播学著名学者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传播者、传播信息、受播者、传播通道与传播效果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的5w线性传播模式及其传播过程。“互联网+”时代下,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科学传播转变了模式,公众作为“把关人”开始对科学信息进行筛选,参与科学信息的再加工,科学传播变为全民的乐趣。

3.1科技馆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打通科学传播双向通道

传播机构和传播工作者通过媒介(如科技馆展品、展项)对大众进行传播,如今的科学普及工作注重打造一个科学交流的平台,把科学传播作为首要任务的科技馆应当基于传统展览教育,打开一条双向的科学交流通道,给予公众参与科学的平台。“互联网+”时代下科学传播从线性式转化为分裂式,基于传播学的传播者、传播信息、受播者、传播通道与传播效果五要素模型,本文提出了“互联网+科技馆”的新思路。

1)传播者――打造定位准确的特色互联网传播方式。科技馆首先要明确科学传播的定位――实现科学与观众双向交流,科技馆的科学传播活动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想要实现科技馆的教育目的,需制定“互联网+科技馆”具体政策作指导,落实科技馆在科学传播过程中的新定位。科技类博物馆包括自然、科技、天文、动植物、工业遗址等,不同类型的科技馆涵盖的科学知识不同,科技类博物馆在明确自己的定位后,应该依照相关政策制定出属于自己科技馆的特色互联网科学传播方案。

2)传播信息――依托互联网进行展品科普内容创新。在“互联网+科普”项目的科普信息化建设中,科普内容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创新,涵盖了人类科学知识的方方面面,科普形式有科普游戏、科普视频、科普电子读物等。科技馆的科学传播主要依托于展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科普内容以科技馆展品为主添加社会热点、地域特色等进行形式创新,通过互联网技术制造寓教于乐的科技馆特色科普内容。

3)受播者――增加非在场传播的受播者。科学传播方式已经由传统的线性传播变为了分裂式,互联网有巨大数量的用户,其中青少年是互联网用户的中坚力量,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多数时候针对青少年人群,如何最大程度抓住青少年的眼球,“互联网+”成为了科技馆转型关键,科技馆应该设计并丰富服务科技馆主题的网页、开发app,拥有自己的微平台,让科技馆走进互联网,与公众交流对话。

4)传播通道――增加公众参与程度是重点。科技馆在拥有了自己的主题网页等新媒体途径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成为了重点,依托于现有的互联网平台:腾讯、微信、微博等,增加科学信息的分裂传播,科技馆应当和新媒体公司开展具体的合作项目,使科普走进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促进科技馆的转型。

5)传播效果――利用大数据处理。有目的的科学传播应当以受播者的需求为导向,科普内容要定位不同目标群体。利用大数据分析科普产品用户的需求,使科技馆面向互联网传播时是以大众需求为导向;互联网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科技馆利用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做更好的科普决策。

3.2科技馆提高传播速度与质量的对策

考虑到科技馆利用互联网优化传播途径时会面临的几点问题:科技馆新媒体传播的技术还不够先进,网页开发设计人员缺乏,微平台的运行不能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为了提高科技馆科学传播的速度与质量,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1)科技馆注重人才吸收。科技馆要做好自己主导的特色“互联网+科技馆”项目,需要一定的人才储备。目前科技馆实施互联网技术开发方面的可能会出现问题,因为网页开发、app设计以及微平台的运营,科普内容的实时创新都需要互联网技术支撑,科普效果大数据处理需要统计学专业背景的人才。科技馆在吸收科普专业研究者的同时,应该纳入it类、统计学等相关领域的人才。

2)高校、it行业与科技馆的项目合作。科技馆的科学传播信息应该涉及更广阔的领域,科学传播项目也要依靠现有的互联网平台。由国家政策作指导,促进高校、it行业与科技馆合作关系,让高校为科技馆提供人才,科技馆研究人员去到高校学习理论研究,互联网行业与科技馆行业的人才通过商业或者公益项目在科普领域相互交流,创造一个三方人才的交流空间,培养科技馆的综合型人才。

3)鼓励民间自媒体参与科技馆微平台互动。微平台的传播效果依靠科普内容的受欢迎度,但更大程度上依靠民间自媒体的二次传播,比如微博的传播,一个大V微博账号转发一次信息可直接增加信息分裂传播次数。科技馆想要打造有影响力的微平台,与民间自媒体合作很重要。鼓励民间自媒体进行科普创作,开展有奖类科普作品征集,鼓励公民参与科学,打造一个全民科学交流的氛围。

4结论

科技馆作为科学信息传播的载体,开展的非正式教育面向群体广,在“互联网+”的裂变式传播下,科普开始向“科普传播”的交流模式转型。本文从新传播视角出发基于传播五要素对科技馆的科学传播转型提出了新思路。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科技馆”是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打造科学普及的科学交流平台是今后科普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吴玲.论科技馆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科普教育[C]//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4:397-401.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篇10

近几年来建筑行业俨然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只是居住和实用性等方面了,对于建筑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同样也成为人们的追求,互联网技术成为智能建筑的技术平台。如何追求建筑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怎样才能保证建筑在保证自身的舒适性的同时还能给居民提供互联网的服务与享受?这就需要考虑如何在智能建筑中运用互联网技术。

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建筑中应用互联网技术是当前信息化时展的产物,也是人类对于生活质量和活动领域扩大逐渐上升的结果,通常来说,智能建筑互联网技术就是对于建筑综合使用多项的高科技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等等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建筑物设计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并且对于建筑内部电气系统、防火防盗系统的自动化和综合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使得操作更加方便简单。除此之外,特别是建筑物内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监控的作用,确保了居民的安全性,增强了建筑的智能型。由此见得,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就是帮助建筑物实现管理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信息的网络化与建筑物的智能化。

因为在建筑物上应用互联网技术是目前建筑行业中大力发展的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的智能建筑具有工作效率高、居住环境舒适、节能和安全等特点,在发达国家中更是广泛的普及。虽然在我国这项技术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速度惊人,积累了一定技术和经验。特别是像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等一线城市都有着相当高的应用水平,而在中小型城市中普及力度还是有待加强。但是从政府对于在建筑物中推广互联网技术的政策中可以看出,智能建筑正在向大型的公共建筑和居民楼迈进,相信我国的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一定会得到更快的突破和进展。

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在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接入万维网,为住户提供海量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住户通过互联网,可以访问全球网站,接受来自网站的信息。这些网站能够带来各种资讯体验,如新闻、视频、音乐、网络社区交流、电子购物、网上订餐、网上医疗服务、在线学习等等,有了互联网,建筑成了全球信息网络的一个组成不部分,它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单元,一个可以参与全球互动的单元。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彼此交换信息,从而实现互联网无国界的零距离理念。

实现网上办公自动化。在智能建筑中,利用互联网技术,文件将以电子信息的形式以邮件或其他载体快速传送。并且共享打印机,实现无纸化办公。上下级之间可以通过即时通信软件,通过互联网实时进行视频通话,召开办公会议。从而实现了高效的办公,而且也实现了环保节能。

实现基于互联网的设备状态监控。在智能建筑中,各种电气设备包括电梯、消防、监控、供水、供电等,均可以在配备相应数字传感器的情况下,将数据通过采集器、编码器等,以标准格式数据通过互联网传送到中央控制计算机,从而使中央控制计算机实时监控各设备的状态,掌握设备运行动态,确保设备可靠运行,保障设备运行安全。

实现供水供气供电自动化计费,为物业单位提供了可靠便捷的计费手段。住户使用的供水供气供电设施配以相应数字化计量器具,将相应使用数据传送到中央处理机房,中心处理软件相应计算出费用,并通过与银行签订相应代扣协议,在住户授权的情况下实现快速交费,住户在家里通过互联网,在自己的计算机上通过浏览器可以查询相应的收费情况。

通过互联网构建全方位的安保门禁系统。现代门禁系统采用了诸如非接触式智能卡、指纹识别等技术,确保住户的出入安全。但是传统的安保系统往往是独立的,其信息只在门禁系统内流通处理。借助互联网,住户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家里的人员出入情况,并可以借助视频系统,了解到更详细的信息。由于现代加密技术有比较成熟的应用案例,通过数据加密,不用担心泄密的问题。

另外在智能停车管理系统中,通过互联网,停车场的车位情况可以在互联网终端实时展现,借助智能卡,可以方便地实现停车出入管理。大大降低管理难度,提高管理效率。

以上列举的互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说明了智能建筑离不开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技术,智能建筑将获取应用层面上突破,为进一步的实际应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由此可以开发出许许多多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了便捷化和高效化的服务,满足人们的各种的需求。

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设计原则

4.1设计中严格采用相关标准

在智能建筑中,关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应该始终贯彻严格遵循标准的原则。

标准,是技术应用的准绳和参照物,一个合理的有质量的设计应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以确保相关设计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指标,确保系统的可用性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同时,按照标准进行的设计,便于各厂商的产品实现彼此的互换和配套。不至于当系统中某个产品不再生产,因找不到替代品而使系统完全崩溃。

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各个应用系统往往针对某个特定的目标而设计,就某个特定应用目标而言,国家往往没有制定相应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和施工单位应该就通用和基础部分按照严格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如网络工程、综合布线工程、系统集成方面在设计和施工中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而在应用系统方面在设计上适度超前,在具体指标上留有提高余量。

4.2构建适度超前的网络系统

网络技术作为互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能建筑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合适的网络,才能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可靠的接入服务。在建筑智能化工程,普遍采用综合布线工程(如图2所示),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目前的工程实践中,光纤到户已经成为许多智能建筑的常用网络介质。当然,采用光纤到幢,超5类非屏蔽双绞线到户,也是经常采用的工程选择。无论采用何用形式,都应该考虑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需要,故此必须对网络数据接口、信息点设置、带宽等预留余量。另外,为了满足无线局域网的需要,考虑在智能建筑网络系统中建设无线接入点。

4.3考虑合适的费效比

由于智能建筑在应用互联网技术方面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一些应用系统尚在开发中,一些已经有成熟的应用,因此既不能一步到位,也不能完全割裂。这就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综合的费效比,即在设计中将基础的网络通讯系统建设好,然后根据需要采用相应的应用系统。这样既能保证最高的投入产出比,保证建设投入产生应有的效益。同时,不致系统出现闲置,产生不应有的浪费。

结语

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普及,在现在以及未来将成为智能建筑发展的源动力。依托互联网技术,智能建筑将实现真正的智能化、自动化、节能化,并且促进人们生活品质的升级、工作效率的提高。采用互联网技术,使智能建筑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促使了智能化建筑的发展,为未来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开拓了更广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