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6:19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篇1

全县防汛抗灾工作已经进入非常时期。今天,县委、县政府专题召开全县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会,主要是贯彻落实省、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会议精神,认真研究我县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措施,切实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刚才,灵官殿镇介绍了防灾避灾的先进作法和经验,水务、国土部门通报了我县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情况,还观摩了灵官殿镇双河口村山洪灾害紧急避灾演练。等会,县委周书记、艾县长还将作重要指示,大家一定要认真领会精神,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领会省、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会议精神

6月17日,省委、省政府在浏阳市召开全省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座谈会。省委张春贤书记在会上强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要求、措施和责任,确保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抓紧抓好、落到实处。总的要求是保持“一个原则、两个确保”,即始终保持人民生命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杜绝群死伤;确保水库(电站)、尾矿库安全,不垮一库一坝。6月22日,市委、市政府在洞口县召开了全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会议,市政府郭市长就绥宁“6·9”洪灾讲了十个方面二十个问题,并部署安排当前的防汛抗灾工作。市委童书记做了重要讲话,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不垮一库一坝,杜绝群死群伤”的防汛工作目标,果断克服麻痹松懈思想与侥幸心理,结合本地实际,着力抓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各级各部门务必抓好“六个落实”,即责任落实、防灾落实、测量落实、预报落实、保障落实、整改落实。全县上下一定要认真领会省、市会议精神,尤其省委张春贤书记和市委童名谦书记的讲话精神,对照我县的工作目标与任务,结合各自工作,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

二、正确分析我县目前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刚强领导下,我县未发生一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山洪地质灾害。应该肯定,全县上下对防御山洪地质灾害越来越重视,科学防控,积极应对,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前段时间气象部门几次预报有强降水过程,我县虽然没有大的强降雨,没有造成大的损失。我们希望风调雨顺,但必须有备无患。如今年6月24日,简家陇、水东江乡及三都、黄家坝水库等地持续一个多小时强降雨,其中简家陇最大三小时降雨96毫米、杨家冲老百姓房子水浸四行土砖高,冲垮了一些山塘,淹没禾苗、西瓜,造成了一些经济损失。幸好只有一阵子,雨就停了,假如时间再长,那么就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已进入主汛期,到了险情和灾情易发、高发的时候。因我县防御山洪地质灾害基础不牢,隐患大,所以,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详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山洪地质灾害隐患较多。目前全县重点山洪防治区就涉及26个乡镇,103个村,其中市级重点村48个。存在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25处,其中崩塌1处、滑坡85处、泥石流4处、地面塌陷4处,岩溶塌陷1处。主要分布在两市镇、牛马司、界岭、砂石等矿区以及灵官殿、石株桥等花岗岩分布区。二是尾砂坝安全问题突出。我县有邵东铅锌矿尾矿库、高桥铅锌矿尾矿库、金众矿业公司尾矿库、华泰龙公司渣场四座尾矿库,大都存在着坝体稳定性不强,巡坝、放矿工人业务素质不高,无观测设施,无应急救援物质储备等安全隐患。目前,我县已进入主汛期,强降水天气时有出现,对尾矿库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三是水利工程现状不容乐观。据统计,全县126座水库中存在不同程度险情的有56座,尚有23座没有通防汛公路。中型水库干渠及引水渠共有险工险段132处,非凡是三合、炉前、天台山三座水库的引水渠,不但难以发挥防洪减灾作用,而且已成为安全度汛的重大隐患。四是报警设备缺乏与落伍。全县48个山洪地质灾害易发村仅有17个配备了高音喇叭等报警设施,其它31个仅配置了铜锣、口哨等简易报警设施。五是防汛器材物资配备不足。非凡是属乡镇治理的小型水库防汛器材物资储备严峻不足。六是非法建房、构筑现象时有发生。在水工程治理与保护范围内非法修建建筑物、构筑物。如黑田铺乡大塘村刘富军擅自在左冲水库溢洪道治理范围内非法建房,严峻影响该水库的安全运行。七是基层群众防灾避灾意识不强。山区群众受教导程度相对较低,对灾害认识不足,防灾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低。此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山洪灾害损失,与水争地、与山争地现象普遍,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解决。

三、扎实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的各项工作

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省委“保持一个原则,做到两个确保”的总体要求,紧扣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不溃一库一坝,杜绝群死群伤“的防汛工作目标,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宣传发动。防汛抗灾工作必须广泛动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要进一步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导培训,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将防御山洪灾害的基本知识宣传到村、组、户,将防灾、避灾、救灾常识送进机关、学校、工厂、矿区等,切实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要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各级干部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各级干部非凡是乡村领导干部和党员骨干的应急反应和组织指挥能力。

2、强化防汛抗灾预案的落实。山洪地质灾害的不确定性,要求防汛工作必须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不断地总结经验,落实预案制度。防汛预案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性,力求周密细致,重在可操作性。各乡镇、各部门都要按照“零伤亡,少损失”的要求,对险段防守、队伍调度、人员转移、物资调运、医疗救护、治安保卫以及灾后救济、保险理赔等各项工作,制订简洁、明确的操作规程。

3、建立健全预警预报体系。这项工作做好了可以为防汛抗灾争取更多的时间。气象、水文、水务、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切实加强雨情自动监测站、人工监测点、水情监测站、气象雷达等预警设施建造,加强实时监测。相关部门要搞好对河流水情以及山体滑坡、泥石流的监测预报,努力提高预报的时效和精度。同时要与各乡镇对自然灾害易发村进行全面排查,对没有预警预报装置的自然灾害易发村,要予以配置好;对已有的要进行维修和完善;气象部门要及时正确气象、水文预报信息,非凡是对灾害性天气变化,要进行会商,要随时向社会。各乡镇要加强基层预警体系建造,在手机短信预警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采用电话、敲锣、吹口哨、高音喇叭等快速、简便、可靠的报警手段,形成直接覆盖到每一个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乡镇、村、组、户的群众预警系统。

4、全面落实查险处险措施。一是全面排查。各乡镇、安监、国土、水务部门要迅速组织力量对各类水利工程、矿山和山洪灾害易发区进行“拉网式“排查,逐乡镇逐村组逐塘库排查并建档,对严峻存在问题的研究处置方案,建立台账,迅速形成排查书面报告。二是抓紧处险。对查出来的险情,不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得存有侥幸心理。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对一时难以彻底消除隐患的要确定应急抢护方案与安全度汛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5、落实防汛物资与抢险队伍。各乡镇要按照分级负责和防大汛的要求,想尽千方百计备足防汛物资器材,并做到专人治理。没按要求备足抢险物资的一定要及时补充备足,并做到治理有序,除编织袋等不易保管的物资可以采取代储的方式储存外,其它如砂卵石、木材等抢险物资一定要以实物的方式储存到位。各乡镇要将山洪地质灾害易发村的高频口哨、铜锣等简易实用的预警设施配备到位。各水库要落实好以水管单位为主的专业抢险队伍,以大坝四周村组劳动力为主的常备抢险队伍。中型水库不得少于300人,小一型水库不得少于100人,小二型水库不得少于50人。县人武部预备一支100人防汛抢险机动队伍。抢险队伍人员要造具花名册,并进行培训,建立联系卡,确保一旦出现险情,能够拉得出、顶得住、战得胜。

6、认真搞好防御演练。这次会议后,各乡镇要组织搞一次防御演练,对可能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村及病险水库下游村进行一次演练,切实提高实战能力。防御演练要做到测报有设施、预警有手段、转移有路线、避灾有地点、安顿有方案、生活有着落、防疫有保障、群众受教导。

四、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建造和责任制

当前正值主汛期,防汛抗灾责任重大,各乡镇、各部门要紧急行动起来,以责任促工作,以工作促落实,以落实促效果。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篇2

一、组织指挥机构

当出现突发性局地山洪灾害后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研究情况,根据险情、灾情迅速作出决定,县防汛指挥部命令,启动预案,各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按预案分工协作,所在乡镇政府及防汛单位具体实施。

二、工作职责

1、职能部门工作职责:

当河道出现突发性险情或出现突发性山洪灾害时,县防汛指挥部命令,水务局派员现场技术指导,制定方案,属地乡镇负责组织实施。当发生突发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县防汛指挥部命令,矿管办(滑坡办)派员现场技术指导、制定方案,属地乡镇负责组织实施抢险。

1)、县气象局负责诱发山洪灾害的天气监测和预报,提前做好强降雨和灾害性天气预报,为山洪灾害防御提供气象预报信息。

(2)、县矿管办负责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治理,全面掌握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确定降雨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危险区域,分析标明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及影响范围,把防灾“明白卡”发放到村、户,并加强监测预警,切实做好我县矿山汛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监督检查工作和技术指导。

(3)、水务部门要做好山区洪水预报及各类水利工程的安全度汛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山区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

(4)、建设部门要全面掌握山洪灾害易发地区群众居住分布情况,加强城乡居民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严格对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工程项目的规划审批,使各类设施建设尽可能避开山洪灾害危险区域。

(5)、民政部门要做好山洪灾害危险区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

(6)、农业部门要做好山洪灾害群众籽种供应工作。

(7)、交通部门要做好山洪灾害道路的抢修疏通工作。

(8)、财政部门要做好山洪灾害资金扶持工作。

(9)、林业部门要做好山洪灾害林木的抢护工作。

(10)、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要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及时研究处理突发的山洪灾害。

(11)、县粮食局、电力局、人武部、公安局、供销联社、商业局、物资局、卫生局、广电局、发改委、电信局、移动公司、教育局、经贸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按照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职责执行。

2、乡镇工作职责:

(1)乡镇长对本辖区防汛工作负总责,全面广泛深入宣传防汛知识法律法规,做好广大干部群众抗洪抢险救灾组织动员工作。

(2)及时组建抢险队伍抢险抗灾,落实防汛职责和任务。

(3)积极筹措防汛抢险所需物资。

(4)加强防汛值班,固定防汛专用电话,确保水情、雨情、险情、灾情快速传递和防汛抢险指令的执行。

(5)及时如实统计,快速上报洪涝、地质灾情。

三、山洪灾害报告和处理程序

如果发生山洪灾害,所在乡镇政府应在6小时内,同时迅速上报县防汛办、县矿管办;如果发生山洪灾害,山区乡镇政府应在4小时内、平原乡镇应在2小时内迅速报县防汛办。防汛办、矿管办、城镇防汛办在1小时内按程序报县防汛指挥部领导和上级部门,积极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四、监测预报

各乡镇政府要建立严格的防汛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各级领导手机要全天待机,保证防汛通讯联络畅通,并及时处理雨、水、险情警报。凡接到强降雨预报,要精心组织,妥善安排,迅速通知受威胁地区群众做好防汛抗灾准备。凡30分钟内降雨超过10mm的地区,做好启动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准备,派员监测重点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域的险情;凡1小时降雨量超过30mm的地区,要适时启动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各级党政部门领导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果断启动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有条不紊地开展抗洪抢险,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预警信号方式

(1)、当突发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时的报警按照《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县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案》规定的报警方式执行。

(2)、山区乡镇山洪暴发时采取鸣锣报警方式。

六、抢险救灾

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机构报告的同时,当地应急抢险队要迅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

2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山体、建筑物等要落实专人进行监测、防御。

3当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4如有人畜伤亡,要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

5对紧急转移人员作好临时安置,确保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卫生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工作。

6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七、保障措施

1、汛前检查

汛前,县级有关部门及乡镇政府要对所辖区域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限期处理,消除隐患问题,该搬迁的要及早搬迁,对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要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2、宣传教育

要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宣传,向社会公布山洪灾害危险区分布范围和相应的防御措施,要采取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山洪灾害的防御知识,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如遇险情,做到防、撤、抢有序进行。并采用签发明白卡、张贴公示、培训宣讲等方式广泛向可能受灾群众预先交底告知。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篇3

关键词:万全县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措施

1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县境降雨多集中在6~9月,或暴雨倾盆,或阴雨连绵,加上万全县境北部山区山高、坡陡,植被破坏,保水能力差,地表,土壤侵蚀剧烈,沟壑纵横等特有的地理环境,极易诱发山洪,且形成河道坡陡流急,行洪猛,历时短,泥沙含量大,洪峰破坏力强的特点。

2山洪灾害现状

万全县山洪灾害较多,主要灾害类型为山洪、滑坡、泥石流、水库、塘坝下游威胁区。全县山洪灾害威胁区涉及11个乡镇,共有10条流域,威胁涉及150个村,共计25000户,共计65301户,人口148760人,房间237404间,耕地28.8万亩。

3防灾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3.1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县政府设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构成了县防洪抗旱的管理体系,防汛指挥部门在防灾减灾中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多年来,在对本地的防灾工作进行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对能防治山洪灾害的一些非工程措施方面,县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布置与建设,从而减少了部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就总体而言,在应对山洪灾害方面,还是缺少必要的防御手段,这些防灾非工程措施非常薄弱。

①在一些山洪灾害严重区域布设了气象监测设施,并初步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络,但监测网点布设不够,覆盖率不高,山洪灾害防御的通信预警系统建设尚处起步阶段。

②县防灾减灾组织编制了较为完善的防灾预案,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大部分乡村尚未编制预案或预案不完善。

③政策法规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专门针对山洪灾害防治的有关法律文件的配套法规、执行程序和操作条文尚不完善。

④防灾管理工作逐步加强,但山洪灾害防治涉及多个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现有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力度较弱。

3.2防灾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情况下,对地区范围内的一些重要的城镇以及大型工矿企业,还有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所在区域,我们设置了不同程度的治理保护措施,这些治理措施对有效地减轻山洪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部分问题存在,例如:

①堤防、河道整治等防洪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差。

②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治理工程薄弱。泥石流、滑坡防治手段落后,由于没有足够资金,仅极少数采取了工程治理措施。

③水土流失治理进度缓慢。多年来水土保持投资主要以群众投工、投劳为主,水土流失治理进度缓慢。受人为及自然的双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河床抬高,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

4万全县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措施具体分析

全县共计五条主要河道分10条小流域,应对10条流域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同时和县防办进行联网运行。主要建设内容:新设立简易雨量观测站点121;新增雨量自动遥测站点50个;新建简易水位监测站点5处;新增雨量、水位自动监测站点7处,新增视频监测站2个。县防办建立监测预警平台,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查询、水雨情监测查询、气象国土信息服务、水情预报服务、预警服务、应急响应服务和系统管理;加大宣传,印发《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手册》,制作山洪灾害防御宣传光碟及录音带,制作《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宣传牌、宣传栏和警示牌等;对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人员、责任人、监测人员、预警人员、片区负责人进行山洪灾害知识培训,对监测预警系统技术及运行维护进行培训,对数据采集、汇总进行培训,进行山洪灾害的防御演练。

4.1预警

根据万全县历史降雨及山洪灾害情况,结合万全县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类型等,确定每个小流域或乡镇村各级临界雨量、水位等预警指标,并在实际运用中修订完善。

4.2监测

万全县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主要包括雨水情监测、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预报决策、预警系统等子系统建设。本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主要针对防治降雨在山区引发的洪水灾害的监测预警及群测群防设施,同时考虑防治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要求,预留与相关部门的数据接口。

4.3责任组织

为保证山洪灾害安全转移,成立了县、乡(镇)、村、队(街)、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组织指挥机构主要在县、乡(镇)、村建立。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篇4

关键词:牙克石市山洪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113-01

牙克石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部,东经120°28′~122°29′,北纬47°39′~50°52′,市域沿大兴安岭主脉南北分布,市境南北长352km,东西宽147km,全市总面积27590km2。牙克石市地处亚寒带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600m以上。年平均气温-2.6℃,多年平均降雨量385.8mm,牙克石市现辖11个镇(办、便民服务中心),7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总人口37.5万人。

牙克石市共有大小河流85条,分属嫩江、额尔古纳河两大水系。市境内较大河流有四条,其中:额尔古纳河水系有海拉尔河、图里河;嫩江水系有雅鲁河、绰尔河。牙克石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26827万m3,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425273万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补给量60417万m3,重复计算量58863万m3。地下水可利用量12620万m3。由于我市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汛期降雨比较集中,常常发生山洪。

1山洪灾害类型、原因及特点

1.1类型

(1)由突发暴雨引发的溪河洪水猛涨,造成山洪灾害。

(2)镇区附近荒山荒坡由于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引发坡洪、泥石流灾害。

(3)由于春季融雪导致溪河沟发生融雪性突发水灾(桃花汛)。

(4)由于降雨导致陡坡崩塌。

1.2原因

(1)地形地貌因素。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地形往往是山高、陡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蚀沟谷发育,其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土壤,有利于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一遇到较强的地表冲击时,从而形成山洪灾害。

(2)气象水文因素。诱发山洪灾害的气象因素主要有强降雨和气温显著升高。当遇有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而引发的溪河洪水猛涨,造成山洪灾害。春季融雪导致溪河沟发生融雪性突发水灾。

(3)人类活动因素。山丘地区过度开发土地,陡坡开荒,工程建设对山体造成破坏,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天然植被,乱砍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引发坡洪、泥石流灾害。

1.3特点

(1)突发性强,预测预报难度大。由于暴雨发生的不确定性导致发生降雨或融水历时短,短时间内即可形成灾害。

(2)灾害抢险救灾难度大,由于突发性强,对于组织抢险的应急反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各种因素的复杂性,组织抢险进行人员撤离、财产转移等工作的难度很大。

(3)灾害发生具有区域性,相对集中的特点。洪灾相对集中,山洪灾害易发区域相对固定。

(4)灾害发生具有季节性,多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

2山洪灾害防治的重要性

我市是山洪灾害多发区之一。汛期集中强降雨,突发性山洪时有发生,常常造成人员伤亡、房屋田地被毁、交通通信中断等危害,严重影响了我市的经济增长、妨碍了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随着山区经济日益发展,人类需求的不断增强,解决好山洪灾害问题已刻不容缓。

3山洪灾害防治措施

牙克石市防灾工程措施主要有堤防、排洪沟、坡面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三类。这三类工程措施中城镇堤防100.746km,其中防御标准以下的堤防有59.52km。不达标准的排洪沟有37km以及少量坡面水土保持工程。

山洪灾害防治要想依靠工程措施达到防御山洪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非工程措施的作用,才能真正达到防御山洪的目的。

牙克石市2012年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实施,总投资600万元。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简易监测雨量站7个、自动监测雨量站30个、自动土壤墒情监测站4个、自动监测水位站3个、无线预警广播36个、监测预警平台1个。

4建议

4.1编制山洪灾害预案

防灾预案是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调度和抢险救灾的依据,是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防灾、救灾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分别编制全市、防治区所属乡镇和防治村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明确各级山洪灾害防御部门职责及责任人员,确定转移安置路线,拟定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措施。

4.2做好宣传培训演练

(1)宣传。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宣传册、挂图、光碟及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做到进村、入户、到人,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

(2)培训。对旗、乡(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人员、责任人、监测人员、预警人员、片区负责人进行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明确各自职责,确保指挥系统正常、有效运转。对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技术及运行维护进行培训,保障系统有效运行。

(3)演练。在山洪灾害的严重的流域和村屯,每年汛前结合山洪灾害防御修编预案,及时组织开展一次山洪灾害避灾演练,使每位组织者、每位群众都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怎样避险撤离,清楚转移路线,安置地点,哪是安全区、哪是危险区,即使在电力、通讯等中断的情况下不乱阵脚,安全转移。

4.3做好监测预警工作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以水雨情信息监测系统为数据基础,以预报决策系统为依托,提前预知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最终实现及时下发预警信息,根据预警信息危急程度及山洪可能危害范围的不同,通过适宜的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参考文献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篇5

关键词:暴雨;洪涝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p3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1683(2015)001-0017-04

FlooddisastercauseanalysisandpreventionCountermeasuresofmeteorologicalfactorstrigger

―Datongin2013July14-15largerainstormcaseanalysis

GaoQing-lan1,ZHanGGuo-yong2,BaiHai-wei3,YanGChun-cang1,BaiGui-ju1,LiUJie-li1,LiLa-ping1,wanGLi-li1

(1.theDatongmeteorologicalBureau,Shanxiprovince,Datong037010,China;2.theShanxiprovincemeteorologicalBureau,taiYuan030002;3.northUniversityofChina,taiYuan030002)

abstract:inmidJuly2013,theDatongareaappeared3timesrainstormprocess,causedtheflooddisasterindifferentdegree,especiallytheJuly14-15thisheavyrainprocess,rangeiswide,thebig,rainfallconcentrated,localstrong,disasterlosses,wereanalyzedbasedonthemeteorologicalfactors,causingthefloodgeologicalfactorsandhumanfactors,thedevelopmentandevolutionofweathersystemcausingtheheavyrainprocesswasanalyzedindetailinthispaper,putforwardsuggestionsonmonitoringandforecastingwarninglevelofflooddisaster,provideareferenceforthepredictionandpreventionofmeteorologicaldisasters.

Keywords:Storm;causesflooding;countermeasures

洪涝是中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洪涝突发性强,破坏性大,近年来已成为防灾减灾的突出问题[1]。2013年入夏以来,大同市降水比往年同期偏多,主要集中在7月上中旬。6月28日至7月2日、7月7日至7月11日、特别是7月14日至7月15日期间,大同市县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降雨持续异常偏多,造成各县(区)不同程度受灾,部分村民住房受雨水浸蚀,农村土坯房(含土窑洞)严重受损,一些年久失修的土窑洞已倒塌,部分农作物被淹,中小型山洪3次,崩塌1次,经济损失严重。鉴于这次大到暴雨造成的灾害损失严重,我们对其过程特点、形成原因加以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对策。

1洪涝灾害特点

1.1洪涝灾害影响范围广

2013年7月14日-15日,全省降水主要集中在忻州西部、朔州大部、大同地区(如图1所示)。强降雨基本覆盖大同的所有县区和大同市城区,这次大范围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8县区(国家站)过程降水量介于24.7~62.7mm。本次过程降雨量大,范围广,灾害面大,导致8个县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图1大同市2013年7月14日8时-7月16日8时累计降水量

1.2降雨强度大,维持时间短

自7月14日20时到15日5时,大同地区出现了较强降雨过程(图2)。其中强降雨中心在天镇、阳高两县,从图2可以看出,天镇的降水集中在7月14日20时-7月15日05时,累计降雨量为43.8mm,最强降水主要时段集中在14日20时至15日02时,大同县从20时到23:40降水量为34.9mm,加密区域雨量站降水量超过50mm的乡镇计44个,25~50mm的为50站,最大乡镇雨量(阳高孙仁堡)达110.1mm,小时最大雨强19.7mm。雨势大、雨量集中、局地性强。高强度、短历时的集中降雨是引起洪涝灾害及中小型山洪、崩塌等次生灾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全市各县区不同程度受灾,天镇损失最为严重。

图2天镇县2013年7月14日14时-7月16日6时逐小时降水实况

1.3灾害损失重

据民政部门调查统计,受洪涝灾害影响,全市各县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113223人,倒塌房屋3291间1372户3385人,严重损坏房屋14943间5280户14001人,一般损坏房屋82639间37273户95837人,紧急转移安置9848户28328人,农作物受损2972.6hm2,绝收504.2hm2,受灾比较严重的是天镇县,全县倒塌房屋1457间522户1271人,严重损坏房屋8341间2779户6943人,一般损坏房屋59714间27916户75340人,紧急安置转移6620户19875人。经济损失约24521.65万元。

2洪涝成因分析

2.1气象因素

洪涝灾害通常是洪水灾害和涝淹灾害的合称。洪灾是指河流泛滥淹没田地所引起的灾害。涝灾是指长期大雨或暴雨而产生大量积水和径流,淹没了低洼的土地所造成的灾害。洪灾和涝灾往往同时发生,“洪”一般都会引起“涝”,因此,洪”与“涝”相连,成为一种气象灾害[2]。

2.1.1前期降水偏多

2013年6月28日至7月11日,我市出现了两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各县区过程累计降水量介于20.4~77.0mm,平均降水量44.1mm。降水主要集中在我市东部大部分地区及南部部分地区。区域站降水量超过50mm的乡镇计25个,乡镇最大降水出现在灵丘县赵北乡,为87.7mm。

从时间分布来看,7月降水主要集中在上中旬,全市上旬平均降水量为92.3mm,同比异常偏多198%,为1981年以来同期最大值;全市中旬平均降水量为55.3mm,同比异常偏多96%(见图3)

图3大同市历年7月份降水演变

2.1.2高空环流形势

“副高+西来槽”是山西暴雨的典型形势模型[3]。在7月14日-15日降水过程中,亚洲中高纬地区呈“两脊一槽”形势[4]。在上下游两个强势暖脊的影响下,大部分冷空气盘踞在贝加尔湖北侧,而少部冷空气则沿巴湖脊滑下,影响新疆一带。14日20时,高原短波槽与河西走廊短波槽合并,并移至河套西部阿拉善高原。在北方冷空气逐渐东移南下和台风“苏力”登陆北上的共同作用之下,副热带高压逐渐东退,下游的暖脊随着冷平流的汇入,逐渐减弱,同时贝加尔湖冷涡逐步向东向南发展,15日贝湖冷涡槽与中纬度槽合并为500hpa深槽,形成了稳定的环流形势,造成了降水的持续时间长。

2013年7月14日08时至15日20时,南亚高压持续加强,高空急流呈准纬向,山西处于南亚高压东北侧的发散气流控制区,高层辐散条件良好,急流抽吸作用较强(图4)。

图42013年7月14日8时-16日8时环流配置

2.1.3动力条件

高空700hpa,14日20日开始,随着高空槽的发展东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逐渐东退,位于山西中部的横切逐渐转为经向,与贝湖低槽合并;地面上,先期脊前下滑的冷空气与冷涡东移后部的冷空气合并,冷锋逐渐东移,在14日夜间至15日8时冷锋的移动缓慢,持续的抬升作用,造成了此次降水的持续。降水主要集中在西太副高西北侧“584线”附近。14日20时开始大同上空转为上升运动,维持到15日20时前后。200hpa高层急流一直存在,低层15日8时-20时之间冷锋过境,过境后低层转为西北风控制。

2.1.4热力条件

在降水开始之初,北部的冷空气明显,南部的暖湿舌一直延伸到山西中北部。大同地区处在假相当位温随高度减小(θsez

2.1.5水汽条件

从图5可以看出,850~700hpa两层温度露点差都小于4℃,接近饱和。在山西北部出现了很强的低层水汽辐合。晋北地区处在中低层湿层深厚,是明显的持续性降水的探空形势。700hpa西南大风速带的建立与北伸,为晋北地区降水输送了热力平流,造成了层结的不稳定;同时输送水汽到晋北地区,从欧洲数值预报中心细网格资料可以清晰看出,随着横切的转竖,西南急流加强,14日夜间至15日2时,晋北地区位于急流出口区,风速的辐合极强,这是造成阳高、天镇降水较大的主要原因。850hpa东南急流自台风东侧将水汽输送至晋北地区。14日20时850~700hpa比湿分别达到15g/kg和10.5g/kg,整层水汽通量大,造成了降水量级偏大。

图514日20时中尺度分析

2.2地形、地质因素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境内最高峰是阳高县六棱山主峰黄羊尖2420m,最低处为灵丘县冉庄河558m,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川兼备。土石山区、丘陵区占总面积的79%。主要有恒山、太白山、六棱山等。桑干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市,形成了周围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除桑干河外,境内主要河流还有属海河水系的御河、南洋河、壶流河、唐河和属黄河水系的苍头河。尤其是御河由北向南穿城市中心区域而过,特大山洪沿河暴发时,对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构成极大威胁。

生态系统环境非常脆弱。稀疏的植被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和保水保土效应已不明显。植被较少,抗蚀能力差,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干燥贫瘠的土壤使地表土层疏松,各要素之间仅维持相互保护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水分循环弱而被破坏,较小的扰动即可使系统崩溃[5]。由气象条件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及农业气象灾害等也较为严重。

2.3人为因素

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的破坏。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使生态环境恶化,森林植被面积少,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2]。随着经济活动强度的日益增加,经济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同素有“煤海”之称,地下矿藏的分布面广,长期大量无序的挖山,采石,开垦等活动,部分矿山开采区域出现塌陷,使环境负荷加重,同时也给城市及周边村落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隐患。

水患意识薄弱。大同地处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因距海洋较远,加之境内山地的屏障作用,暖湿气流难以大量深入,属于中国降水量较少的地区,群众中有“十年九旱”之说[6],干旱导致土质疏松,遇有较大降水极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7]。在山区,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河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8]。有些村民将房屋建造在沿河的地势低洼处等危险地带,缺乏水患意识和防灾意识,对山洪洪涝灾害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防洪减灾意识比较淡薄,行洪河道人为障碍增多,行洪能力明显下降[2],存在麻痹思想,关键时刻缺乏自防自救的能力。

人为原因造成的洪灾,主要是河道设障严重,人为束窄河道,洪水不能畅泄造成的洪灾[9]。

3防御体系及对策

针对7.15气象灾害,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依法防灾,科学应对原则。暴雨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监测、通信、预警、预报等非工程措施为主,并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确保大灾面前无死亡。

3.1科学预报

依托气象卫星、雷达、自动站等现代化气象灾害监测手段、科学合理的预报业务技术流程(技术业务流程如图6所示),专家联合会商,强化密切监视实时通报,于7月12日提前预警灾害天气,与国土资源局的会商沟通,两局联合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指出受暴雨影响,部分地区发生崩塌、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提醒相关部门、广大市民最好预防,为防灾减灾争取时间、发挥重要作用。

图6技术业务流程图

3.2及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制作决策服务材料,向当地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大同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体系框如图7所示)。政府领导、部门联动促进共同防御,发现问题及时排险,措施得力。研究[10]表明,气象、国土、水文、地质、民政、通讯、交通,卫生、宣传等部门建立协调一致、反应迅速的防御体系,科学防御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

3.3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

通过新闻及媒体,将局地暴雨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快速传达至目标用户群,建立快捷有效的防御体系,科学防御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重点河道建立完备的应急防汛预案,实施应急排险,勘查治理或搬迁避让的具体措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4加强防洪应急避险

在洪涝高风险区,提高水利设施的防御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降低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性。提前对防洪

图7大同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体系框

工程开展综合治理,修筑堤防,整治河道,合理采取蓄、泄、滞、分等工程措施。居住在病险水库下游、山体易滑坡地带、低洼地带、有结构安全隐患房屋等危险区域人群,及时转移到安全区域。

4结论

(1)有利于暴雨的高空环流形势、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是这次气象灾害形成的主要气象要素。

(2)洪涝、山洪地质灾害是大同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前期降水偏多,且在14日20时至15日02时,雨量集中,短时雨势大,小时最大雨强20mm,局地性强是这次暴雨引发洪灾的主要原因。

(3)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加剧了洪灾的强度,人为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4)灾害性天气可预报、可预防。此次过程范围之广,雨强之大历史罕见,预报难度一般,但暴雨的落区不好掌握。此次过程预报准确,进而才能产生后续气象服务以及部门联防的良好效果。

(5)洪涝、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预报再准确,再及时,相关部门和广大市民不能正确地采取应对措施,防灾减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防洪、减灾的政策法规体系,尤其重要的是须提高防洪调度指挥能力,相关部门以及广大市民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共同防御的力量一定优于政府部门单方面的措施预防。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势在必行,也是部门联合防御向全民防御转变的必要基础。

(6)洪涝灾害防治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各科研单位须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加强山洪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

(7)随着社会经济财富的增加,洪涝灾害在加剧,人类对洪涝适应性对策(包括消极的经济欠发展行动和积极的兴修水利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洪涝灾害[11]。加强荒山荒坡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防洪工程标准,依然是政府和社会今后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细生,刘红年,张华,等.湖南“5・31”特大暴雨山洪成因及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6(4):68.

[2]李茂松,李森,李育蔽.中国农业气象.中国近50年洪涝灾害灾情分析[J].2004,25(1):38-40.

[3]周一鹤,施友功,王余初.山西天气预报手册[K].气象出版社,1989(7):106-107.

[4]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气象出版社,2000(10):354-355.

[5]胡建军等《气象条件对大同市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研究及其对策》技术研究报告[m].2000:2-3.

[6]高清兰,李亚军,张国勇,等,大同市干旱成因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快报,2013(3):115.

[7]王志录,孙畅,包红霞,等.甘肃省舟曲县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与气象成因分析及其应对建议[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22(1)13.

[8]孙艳艳,王娜,浅谈暴雨气象服务在山洪灾害防御中的应用[J].现代化农业,2013(8):7-8.

[9]闫顺喜.晋城市洪涝灾害规律研究[J].山西水利科技,2006(2):79.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篇6

1.1编制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规范和指导全县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以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安全和谐稳定的环境。

1.2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订)》、《*县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等,以及*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文件,*市汛字[*]4号关于转发《关于做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制定本预案。

1.3编制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全面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群防群测群治机制和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完善联动协调和快速反应机制,切实做好防御山洪灾害的各项工作。

本预案根据全县的现状和社会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编制,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进行修订。

2基本情况

2.1自然情况

2.1.1河流分布情况

县内主要河流有平固江、孤江、良口河、云亭河、梅江等五个水系。

(1)平固江:属*江二级支流,域内河段长23.9km,控制面积2274km2,由潋水、氵岁水等7条较大支流组成,在龙口镇睦埠村流至域外。

(2)孤江水系:域内河长23km,控制面积535km2,由良村河、枫边河、石印河、南坑河等6条较大支流组成,汇入永丰县的孤江。

(3)良口河水系:域内河长20km,控制面积260km2,由均村河、泮溪河等2条主要支流组成,在均村乡五里隘流至域外。

(4)梅江水系:域内河长6.3km,控制面积81km2,主要有社富乡的九山河、留龙河和梅窖、樟木的部分流域。

(5)云亭河水系:域内河长18.8km,控制面积65km2,主要有龙潭河、严潭河和高兴的龙口河。

2.1.2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征

*县属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9℃;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29℃;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7.2℃。平均无霜期284天,最长年份335天,最短年份242天。年平均日照为1861.4小时,日照率为4.2%,年平均蒸发量为1635.8mm,年均相对温度为78%,风向以西北风为主导;夏季为西南偏南风,年平均风速为1.8m/s,极大风速达22m/s。

县境范围内年平均径流深835.9mm,径流总量为26.87亿立方米,实测最大年径流量为48.95亿立方米(1973年),最小年径流量为11.46

亿立方米(1963年),比值为4.3∶1。县城在南外于1969年建立了水位观测站,对县城防洪安全影响较大的氵岁水河进行水位观测,实测最高水位140.96m,最低水位136.92m。

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22.3mm,降水天数平均为155天。降雨在地区分布上有显著的北大于南,东大于西,山区大于丘陵盆地的特点,雨量的年际变化率相差不大,约在20~60%之间,实测最多年与最少年之比值约为2.5~3.1倍,以西北六科站的1971年降水2467mm为最多,南部的龙口站1963年794mm为最少。由于县境内天气为大气环流的高空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两个因子所左右,一般自3月份开始降水逐渐增强,4~6月产生大量降水进入主汛期。据资料统计,4~9月份的雨量多年平均为1100mm,占全年降水的72.3%。*境内的暴雨主要由锋面气旋、高空低涡、台风以及高空切变线等几种环流形成,以锋面气旋频繁因素最为显著,由于受地形及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县境内各地出现的暴雨次数、强度、历时、降水量、笼罩面积均有差异。锋、面暴雨主要出现在4~6月,其降雨范围大,历时长,台风暴雨一般出现在7~9月,降雨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大暴雨多出现在5~6月,一次暴雨量以50~100mm较为多见,约占92%,超过150mm的特大暴雨仅占1%左右。暴雨历时一般在3d以内,以1d为主。

县内洪水主要受暴雨、地形、水土流失等几个因素影响,由于境内东北西三面地势较高,向中部和南部倾斜,河道支河多呈扇形分布,源短流急,集中汇于主流易发生山洪。两个支流潋水氵岁水的洪水汇于平江。平江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出现的季节与暴雨发生季节相一致,洪水最早出现在3~4月,但一般峰量不大,5~6月为洪水季节,尤其是6月份往往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7~9月受台风影响,也会出现短历时洪水,故平江洪水可分为春汛、夏汛、秋汛三种,以夏汛为最大。

由于岁水、潋水两流域的中、上游河床坡降较陡,河床调蓄能力小,洪水陡涨陡落,一次洪水的洪量以1d为主,洪水历时1~2d。

2.1.3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水土流失等情况

域内属罗宵山脉与武夷山脉之间的雩山山区。北、东、西三面多为中低山,峰峦重叠,地势高竣,一般地面高程在海拔300m以上,最高的大乌山,黄海高程1204.5m。中南部以潋江镇为中心,形成不封闭盆地,海拔在130m~150m之间,盆地四周为丘陵及岗地。区域内流域主要分属于平固江、孤江、良口河、云亭河、梅江等五个水系,以平固江为主流,其他呈放射状分布流向区域外。

根据地貌成因差异,区域可分为侵蚀、剥蚀构造,河流冲积、岩溶等三个类型地貌。区域内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约70%,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白垩系、石炭系、泥盆系、寒武系和震旦系等,其中以震旦系、白垩系分布最广,分布于*盆地及周围。寒武系分布于西部及西北部边缘,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干支流河道两岸。

*县是长江以南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县综合侵蚀模数为每年915.8m3/km2,折合1224.2吨/km2。

2.2经济社会情况

2.2.1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全县现有18个乡、7个镇、4个国营林场,全县总户数190065户,其中乡村户数144060户;总人口738889人,其中农业人口619658人,非农业人口119231人;社会劳动力资源总数437500人,其中农业劳动力364000人。

2.2.2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

域内有耕地面积418995亩,其中水田375593亩,旱地43402亩。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逐步走向工业强县。全县拥有30多个工业门类,以卷烟、建材、机械、水泥、食品加工、服装为主;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五业,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大豆、药材、烟叶、蔬菜,林果以柑桔、脐橙为主,包括:桃、李、枇杷、杨梅、梨等。园内生产总值24964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52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8915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7206万元。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9176元/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贫困监测)1458元/人,农民人均纯收入(70户调查数)2225元/人。

2.2.3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建国前*工业极为落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形成规模较大,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农、林、牧等各行业及结构产业调整日趋合理,增涨幅度逐年增加,正朝着向上健康发展轨道。

2.3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

2.3.1历史山洪灾害情况

县内山洪灾害主要受暴雨、地形、地质和水土流失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山洪、滑坡、崩塌,个别地方也会出现泥石流,其中主要的灾害是山洪和滑坡崩塌,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县农田受灾5千亩以上的发生率为65%,受灾1万亩以上的发生率为35%,受灾2万亩以上的发生率为20%,超过4万亩的发生率为5%,灾情最严重的是1969年日降雨量达262.7mm,翰林桥流量2720m3/s,受灾农田10.03万亩,平固江两岸堤防溃决,冲毁水利工程5118座(处),倒房6080间,桥梁503座,造成512户无家可归;其次是1996年,24小时降雨达254mm,全县受灾人口39万人,受灾农作物24.6万亩,倒房2150间,死亡人数11人,重伤54人。洪涝灾害主要是发生在氵岁水、潋水的下游及平江河两岸的低洼区,滑坡和崩塌主要是发生在兴江、良村、城岗、枫边、南坑、崇贤、茶园、方太、鼎龙、东村、兴莲、永丰、均村、隆坪、樟木等山区乡镇。

2.3.2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洪涝灾害的成因是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地形三面高,南部低,河道陂降陡,形成源短流急,汇流时间短,洪水陡涨陡落,来势凶猛。

滑坡和崩塌的成因是降雨时段长达2~5天或日降雨量超过100mm时,山体饱和、山陂陡坎失稳,造成灾害,且灾害范围点多面广,没有一定规律,有时甚至居住了几十年或上百年的房屋前后坡坎也会出现滑坡和崩塌,防不胜防,极易带来严重的灾害。

2.4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2.4.1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几年全县对山洪灾害的防御意识有所加强,政府每年都通过会议、文件、广播等手段进行宣传动员,加强易发区的防范,完成了全县防洪预案、水库防洪预案和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建立了相应的防灾救灾措施。但是,科技含量低,设备落后,缺乏先进的监控措施。目前,县级仅有县气象局的气象监测系统和雨量观测站,缺乏水文监测系统和地质监测系统,通讯也仅有电话联络,在灾害预警信息时时间长、工作量大。

2.4.2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工程措施方面,全县共有小型水库54座,大部分建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工程老化、病险水库多,近几年虽然上级加大了加固水库的投入,但仍然还有一大部分工程因收入有限还没有得到处理,尤其是小(二)型水库,上级没有列入加固投入的对象,地方财政紧张,无足够资金加固水库;河堤防洪标准低,山洪沟、泥石流沟的建设及滑坡治理工程几乎为零,以上存在的问题,给防汛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山洪灾害的防御更是任务繁重。

3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3.1划分原则

3.1.1区域内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

本区域山洪灾害主要受暴雨、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等因素的影响,而诱发山洪灾害的直接原因归根结底是集中性强降雨。据统计,历史山洪灾害发生的区域与强降雨区域基本吻合,而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山洪灾害大部分与切坡建房有关。

区域内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4~7月的强降水期。当降雨达到一定程度(日降水量达100mm以上或连续降雨3日以上)时,可能大量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1.2危险区、安全区划分

根据我县域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强度,再结合历史山洪灾害发生的范围,将县域划分为山洪灾害危险区和安全区两区域。

危险区是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

安全区是降危险区以外的人类生产生活区。

区域内规模较大的群发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梅窖、兴江、城岗、良村、兴莲、长冈、社富、鼎龙、隆坪、永丰、高兴等乡镇,再就是城镇乡村建设和工业、交通、水利、矿山建设等人为工程活动是诱发崩塌灾害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几年工程施工形成的高陡边坡、水库(电站)坝肩、溢洪道以及引水渠等都是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的主要地段。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具体区域为:

画眉坳钨矿590m以下采空区;画眉坳钨矿590以上采空区;画眉坳钨矿选厂尾沙坝;梅窖煤矿、石灰窑;城岗、良村莹石矿矿区;鼎龙莹石矿、稀土矿区;鼎龙圩镇开发区;隆坪莹石矿带至高兴启光、埠进;兴莲方岭排煤矿矿区;留龙金矿矿区;长冈园塘村王屋村;高兴启光村;永丰*村桂坑子组;隆坪高园村老虎坑组;京九铁路沿线*段;各乡镇花岗岩层风化残留物沉积区域;平江、氵岁水、潋水和小(二)型以上水库的堤防及私人新建电站、填面等区域。

3.2“两区”的基本情况

根据所述区划原则确定的区域,“两区”的经济社会基本情况为危险区人口共3.4008万人,耕地4.8573万亩,国内生产总值1149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6554万元。安全区人口共70.4881万人,耕地37.0422万亩,国内生产总值2385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35852万元。危险区基本情况详见附表3。县域内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和范围见*县山洪灾害风险图。

4组织指挥体系

4.1组织指挥机构

4.1.1县级组织指挥机构

本区域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和负责组织全县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由县政府分管防汛抗旱工作的副县长任总指挥,县人武部部长、县水利局局长任副总指挥。根据本县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特点及需要,本区域指挥部成员单位为县政府办、县人武部、县水利局、县监察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农办、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商业局、县卫生局、县气象局、县矿管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经贸委、县广播电视局、县供电公司、县粮食局、县物资局、县供销社、县药监局、县公路局、县电信公司、县农机局、县安监局、*火车站、长冈水库管理局、长龙水库管理站等,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同时还设立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其人员由指挥部成员单位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分组情况见(4.2职责和分工)。

4.1.2乡镇组织指挥机构

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指挥机构,在县指挥部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和协调辖区内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乡镇长任指挥长,对本乡镇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负总责。各乡镇应从辖区内行政村抽调相关人员组成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小组和成立2~3个应急、抢险队伍(每队不少于10人)。同时,乡镇内各行政村要成立以村主任为主要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并且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1~2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每个村、组均要落实并且确定降雨、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等情况的监测人员,确定一名或多名信号发送员,并将其名单和联系电话报乡镇、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4.2职责和分工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设立的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的构成单位详见如下:

监测组:由县指挥部成员单位水利局、气象局、矿管局、国土资源局、公路局、林业局、供销社组成。

信息组:由县指挥部成员单位县政府办、监察局、农业局、电信公司、广播电视局、经贸委组成。

转移组:由县指挥部成员单位人武部、公安局、安监局、供电公司、农机局、长冈水库管理局、*火车站组成。

调度组:由县指挥部成员单位财政局、交通局、农办、粮食局、发改委、长龙水库管理站组成。

保障组:由县指挥部成员单位民政局、建设局、卫生局、物资局、药监局、商业局组成。

4.2.1县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主要职责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全县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主要是指挥、协调或者参与处置各类山洪灾害防治与救灾工作;分析、判断成灾原因,确定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方案;部署和组织有关部门参加抢险救灾;指导乡镇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等。

县指挥部成员单位分成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做好各项工作。

县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汇集、上报山洪灾害险情灾情和应急处置、救灾进展情况;提出具体应急处置措施与救灾方案建议;贯彻县指挥部的指示、部署,协调乡镇指挥机构与县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各项工作,并督促落实;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为县领导和指挥部提供决策依据。

当发生山洪灾害或者出现险情时,县指挥部应根据灾害程度,派出工作组赶赴事发地与当地指挥机构共同设立现场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县指挥部成员单位有关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有效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4.2.2乡镇防汛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

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应在县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组织辖区内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等。村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主要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救灾等工作。

4.2.3各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

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内雨量站、气象站等的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

信息组:负责对县指挥部、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质、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

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产基地审批手续的联系等工作。

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报警信号。

4.2.4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县域内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责任落实到人。坚持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区域内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乡村组干部可以联户承包,群测群防。

依托和充分利用现有公用通信网络,建立县指挥部与指挥部成员,各工作组人员、抢险队人员及信号发送员的通信联系,确保随时能够通过其办公、住宅、移动电话或者互联网进行联系,特别是灾害发生时或出现险情时,各路人员保证24小时不关机,不离开县域内。

5监测预警

5.1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确定

5.1.1山洪灾害雨情临界值的确定

搞好我县的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参照历史上我县在发生山洪灾害时的降雨情况,根据各区域的暴雨特性、地形与地质条件以及前期降雨等情况,分析和确定本区域范围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值、综合全县历年降雨资料分析,全县各山区乡、镇可能发生或引发山洪、地质灾害的临界雨量值分别为每小时30mm,每3小时50~70mm,每6小时80~100mm,日雨量超过100mm以上。

5.1.2山洪灾害水情临界值的确定

根据我县各山区乡镇的地质地貌条件,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山洪灾害时的雨强及雨量值,以及由此造成各溪河两岸达到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低洼地带来分析划分和确定山洪影响区域。针对各地具体情况确定山洪灾害易发区,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性程度大小,将山洪易发区划分为危险区和警戒区。从而确定山洪灾害的防治区域。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主要是山丘区,如我县的枫边、南坑、崇贤、良村、茶园等乡镇,这些山丘区,不仅会有山洪产生,而且由于各种人类活动(果茶开发莹矿开采等),一旦山洪暴发就会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对此,需重点防治。一般的山洪灾害防治区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的。

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域中可能受到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威胁的区域称为“山洪灾害威胁区”,山洪灾害威胁区是山洪灾害防治区的一个部分,其中的人员财产是主要的保护对象。

5.2实时监测

5.2.1监测内容

主要是辖区内的降雨、水位、泥石流及滑坡等信息。

①全县雨量、水位及水文站点信息。

目前,我县辖区内的平江、氵岁水、潋水几大主要河流的流域面上设置了龙口、杰村、*、桐林、古龙岗、东村、莲塘、鼎龙、长冈、均村、长龙、崇贤、城岗、良村、南坑等15个常设雨量站,长龙、东村两个专用水文站,南外、埠头、龙口三个水位站,执行长期报汛任务的有东村、长龙、长冈、城岗等站。这些站大多数都配有程控电话和手机,基本上能做到测得到,报得出,基本能够满足各山丘区乡镇监测人员及村民防御山洪随时施测的需要,满足下游各控制站的洪水监测调度需要。

②辖区内泥石流及滑坡等信息

根据我县各山丘区乡镇村的地质地貌等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建设等活动强度,结合各处暴雨、降水等特性,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规模较大的群发性崩塌、泥石流滑坡等主要发生在兴江、良村、兴莲、鼎龙、永丰、隆坪、均村、茶园、枫边、崇贤、南坑、方太等乡镇。

5.2.2监测要求

山洪灾害突发性强,可预见时间短,预见性差,但是只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灾害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因此,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在汛前汛中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各乡、镇、各部门要在县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指挥下,加强联系,密切配合,互通信息,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及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同时,要认真落实防治山洪地质灾害资金,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各乡镇要组织有关人员对辖区内的桥涵等有可能影响泄洪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排查,对于影响到河道正常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要坚决予以拆除,确保洪水来临能够及时畅通下泄。

三是积极发动群众实现“群测群防”。对居住在可能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危险地段,特别是重点灾害隐患点进行认真的排查,各乡镇要确定专人对隐患点进行全天候监测,并将监测人员名单报县防汛指挥部和所在乡镇备案。

四是各乡镇政府要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宣传计划,采取广播电视会议墙(板)报,培训等形式,积极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和防灾水平。在汛期中,要及时通过各种宣传工具,防治地质灾害警示信息,避免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是摸清受山洪灾害隐患安全威胁的居民及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财产、负责人、联系方式等信息,确保在遇到险情转移时不漏掉一人。

六是对所有纳入监测的项目、地点、对象,要求各地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坚持以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原则;坚持避治结合,避重于治,防治兼顾,以防为主的原则,以确保人员安全为首要目标。

5.2.3监测系统的设立

一是建立和完善全县应急、测报系统,目前遍布全县各乡镇村的雨量站有15个,专门报汛站4个,专用水文站2个,水位站3个,另外,在长冈水库流域内,近年又已布设遥测雨量站8个、水位站2个、水文站2个、库区内基本实现观测,报汛现代化。这些站、点基本上构建了我县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网络,以各乡镇为单位,可以通过就近设立的测点测站,随时掌握当地或邻近地段内的降雨、洪水情况、分析和预测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为县防汛指挥部发出预警信息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构建山洪灾害三级监测网络。成立山洪地质灾害监测中心,主要负责全县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管理、指导,协调各乡镇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监测站开展日常监测工作。各乡镇均应成立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站,具体负责和督促各村组对各类灾害点实施监测,业务指导和监测数据的上报以及信息的上传下达等工作。在全县有山洪地质灾害点的村、组(居点),建立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组、负责实地监测。

三是完善信息采集系统。在全县各山丘区重点发生过山洪地质灾害地段内增设水位,雨量观测站(点),配备通讯联络电话、配备专职兼职人员,做到区域内的暴雨与洪水测报迅速准确。

5.3通信

要依托和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网络、语音查询、短信、数字式调幅无线电指挥系统,专用警报系统等公用通信网络,要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因地制宜地建设与公用通信网络方式相适应的山洪灾害监测信息、警报等的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络,逐步建立县级管理部门山洪灾害各类数据汇集、采集及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在应急期间和灾害现场的通讯联络畅通。

5.4预测预报预警

5.4.1山洪、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我县各山丘区乡镇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各处人类活动强度,结合降水趋势预报进行分析,灾害主要集中在4~7月份的暴雨强降水期。当降雨量达到每小时30mm,日雨量达100mm以上的大到暴雨或连续几天的大到暴雨,就可能山洪暴发,引发岗地崩塌,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我县的山洪灾害易发区主要有枫边、崇贤、南坑、良村、城岗、兴莲、兴江、梅窖、社富、鼎龙、永丰、均村、隆坪等乡镇。

5.4.2预报内容

主要包括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以上预报内容分别由气象部门气象预报,水利部门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矿管部门泥石流和滑坡崩塌预报。

5.4.3预警内容

主要包括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其划分如下:

(1)当气象部门预报降雨强度为暴雨时为山洪灾害危险预警,称为三级预警。

(2)当气象部门预报降雨强度为大暴雨时为山洪灾害中度危险预警,称为二级预警。

(3)当气象部门预报降雨强度为特大暴雨时为山洪灾害高度危险预警,称为一级预警。

另外,由于我县的山区汛期降雨有不同特征,降雨量大致是东大于西,北大于南,气象部门可能预测不到局部小范围的强对流天气,因此,一旦发生局部降雨时,必须及时根据降雨强度判断山洪灾害的预警级别,当山丘区某一雨量观测站(点)一小时降雨量达到或超过50mm时,即可该站(点)附近所在乡镇的一级预警。不同级别的预警由县防汛指挥部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通知至各乡镇做好相关的的准备工作。各乡镇接到预警通知后要及时向有关的村通报,并按照本方案要求各乡镇制定各自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做好相关的抢险救灾准备工作。

5.4.4预警启用时机

(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时,相关的行政责任人(即山丘区乡镇、村一把手)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已发生的降雨接近或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县防汛指挥部应暴雨预警信息。

(2)当主要河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可能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时,县乡各级指挥部应向下游预警信息。

(3)当山丘区乡镇发生或发现泥石流滑坡等前期征兆时,应向相关的行政村、组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

(4)当水库、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相关信息。

5.4.5预警的及程序

根据调查监测分析的接近临界雨量,水位及山洪灾害征兆等,县防汛指挥部要及时警报,要求各山丘区乡镇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预警程序和启用条件。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防汛指挥机构发(见图一),如遇紧急情况(如:水库、山塘溃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村、组可直接报告县、乡两级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预警信号,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见图二)。

5.4.6预警方式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如:语音电话、手机短信等),报警信号(如:信号弹、报警器等),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报警可采用电话、手机、敲锣或鸣号等形式,考虑到降雨时可能伴有大风、雷鸣等干扰以及停电的可能,各巡逻队在晚间还应配备强力照明灯,并事先预定灯光警报信号,采取灯光信号报警时应派专人时刻监视报警信号。

5.4.7预警实施措施

(1)三级预警实施措施

接到三级预警后,由所在行政村、组织有可能受山洪威胁的群众组成由村干部带队的巡逻队小组。开始降雨后,巡逻小组应携带报警及通讯工具进行巡查,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向附近群众报警。群众接到警报后立即向事先指定的地点撤离。

(2)二级预警的实施措施

在接到二级预警后,由所在山丘区乡镇政府通知相关的行政村在启动预警的基础上,由驻村干部参加巡逻,降雨后由带队的乡镇干部每隔一小时向当天值班的乡镇带班领导报告巡逻情况,并严格实行零报告制度,即使未出现问题也要定时进行联络。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有效措

施向附近群众报警,群众接到警报后,立即向事先指定的地点撤离,乡镇领导要迅速赶往该地区,做好组织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

(3)一级预警的实施措施

在接到一级预警后,由所在乡镇政府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雨情信息一级预警,乡镇主要领导应根据事先的分包任务,在降雨前到达分包地区进行指挥,降雨后,每隔半小时由巡逻队带队的乡镇干部向分包地区的领导报告情况,并严格实行零报告制度,即使未出现问题,也要定时进行联络。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向附近群众报警,群众接到警报后应立即向事先指定的地点撤离,同时,县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要按照《*县防洪预案》中的责任划分各司其职,迅速开展抢险救灾的各项工作。

6转移安置

6.1转移安置准备

(1)县防汛指挥部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天气预报和各监测站(点)实测雨情信息等情况,确定并一、二、三级预警通知,各乡镇接到不同级别的预警信息通知后,应迅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并立即通知相关的村组干部群众,群众接到通知和警报后应立即向事前指定地点撤退转移和安置。

(2)县防汛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协助各乡镇防汛组织机构制作和发放防灾“明白卡”,将该区域的转移路线、转移时机、安置地点及相关的责任人等信息记录在“明白卡”中,将“明白卡”发放到相关的防灾责任人和群众手中。当收到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后,县、乡、村各相关单位和当地群众要按照“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灾、躲灾、避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6.2转移安置纪律

(1)乡(镇)、村各级领导要根据转移村庄的具体情况,确定需要转移安置的人员、财产和大牲口等,转移安置应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以集体有组织地转移安置为主。

(2)转移安置的地点、线路确定应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形式,具体的转移撤退路线安置地点由各乡镇根据实际的地形地势制订。在转移时需严格落实责任制,采取县、乡(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行动,指挥,并将转移安置纪律向群众解释清楚。

6.3责任追究

防御山洪灾害工作与全县的防汛工作密不可分,是整体防汛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防御山洪灾害的组织与县乡两级防汛指挥机构应是同用一套班子,行使同样的职权,负有同样的责任。实行行政首长总体负责,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分工负责,是搞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明确规定:“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县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一定要抓早、抓实、抓好,做到有备无患,全面落实领导、队伍、方案、物资等各项责任制,进一步强化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逐级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做好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各有关责任人要按照责任分工,深入到现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发生汛情时要立即赶赴现场抗洪抢险救灾,切实履行职责。凡因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出现问题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7抢险救灾

7.1抢险救灾准备

7.1.1普及山洪灾害防御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贯彻实施《山洪灾害防御条例》,使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在劳动和中途歇息过程中,随时注意场地周围的异常变化和自己可以选择的退路;自救办法,增强防灾意识,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7.1.2建立抢险救灾机制和方案

加强山洪灾害防御专业应急防治与抢险救灾队伍组织建设。确定救灾方案,建立严格的责任制,配备越野车,生命探测仪、轻型挖掘、支护设备等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设施,装备、物资储备等,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防治与救灾力量及时到位,快速投入应急救援和抢险工作。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武警、乡镇(村庄、社区)应急、救援志愿者组织等。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防治与救灾演练,提高应急防治与救灾能力。

7.1.3搞好物资和资金储备

各有关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储备用于灾民安置、医疗卫生;生活必需品和突发性山洪灾害救助所需挖掘器具、支护器材、防渗布以及应急治理所需普通钢材、水泥、砂石等抢险救灾专用物资。保证抢险救灾物资的供应。山洪灾害防治与救灾费用按财政应急保障预案规定执行。

7.2抢险、救灾

7.2.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伍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协助灾区政府动员受区灾害威胁的群众以及其他人员疏散,转移到安全地带。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并迅速对事件进行监控、追踪,供当地政府或上级相关部门指挥决策,同时,各单位或各部门应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快速反应,高效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7.2.2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山体建筑物要有专人监测防御。县水利、气象局负责水情、汛情和天气的监测,提供山洪灾害预警预报所需的气象、水文资料信息,对灾区的气象条件进行监测预报,县矿管部门对山体危害区要安排专人监测。

7.2.3当发生灾情时,县应急委员会及有关部门依照防灾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到达指定岗位,具体组织、指挥、协调山洪灾害应急工作,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及时划定山洪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7.2.4在受灾区如有人畜伤亡,公安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等应火速赶赴灾区现场,抢救被压埋或受伤人员,医护工作者应同时赶赴现场,对受伤或压埋人员进行快速治疗和输氧、伤口包扎等,使被压、受伤人员尽量减轻痛苦,减少死亡。对于灾区现场死亡的人畜尸体,救灾工作人员应立即搬移尸体,对人体进行妥善处理,对牲畜进行深埋,以防腐化污蚀空气,发生疫情传染群众。

7.2.5对于紧急转移的受灾人员,各有关部门应尽快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保证受灾群众的衣食无忧,出行安全,保证学生的学习不间断,同时,县卫生防疫部门应对受灾区域进行快速的卫生防疫工作。

7.2.6山洪灾害发生后,建设、水利、电力、交通、电信部门应立即行动起来,统一协调、积极配合,快速投入到抢修受损毁的供水、城市道路和排水设施工作中,负责组织灾后房屋安全鉴定的有关工作,负责组织抢修受损毁的供电设施和道路、桥梁及通信等基础设施,保障受灾群众的生活、交通和通信的便利。

8保障措施

8.1汛前检查

汛前,要全面开展险情排查,完善测群防网络。以乡镇为单位对乡镇山洪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和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地区进行一次全面的对立网式险情排查,要做到责任明确,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发现隐患及时对隐患点采取果断的防范措施,制定具体防灾预案,排除隐患。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向山洪灾害威胁区的村民发放“明白卡”,落实监测防治责任,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并将详细情况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8.2宣传教育及演练

8.2.1要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有效形式,大力宣传《防洪法》、应急预案和年度防治方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宣传山洪灾害防治科普知识,特别对灾害隐患点周围的干部群众,更要进行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对山洪灾害的预防,治理、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知识;增强全民,尤其受威胁地区人员的防范意识,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8.2.2当有山洪灾害威胁时,应及时转移群众,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提供紧急避难场所,妥善安置灾区群众,保证基本生活。在组织群众转移时,要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不要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溪沟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方向转移,确保在转移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8.2.3组织区域内人员开展实战演练。各级防汛组织机构应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应急演练,以检验、改善和强化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专业抢险队伍必须针对本区域内易发生的各类险情有针对性地每年进行抢险救灾实战演练;特别是抢险救灾和疏散撤离灾区群众的演练。

8.3纪律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篇7

关键词:娄底市山洪诱发灾害防御对策

娄底市地处湘中腹地,辖两县两市一区,人口399万,地理座标为东经110°45′40″~112°31′05″,北纬27°12′28″~28°14′27″,东西横跨160公里,南北纵长102公里,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83%;是一个山、丘、岗、平地貌俱全的地区。

一、基本情况

(一)地貌形态的基本特征

全市地貌地形呈西高东低,南北山地对峙,中部低凹成“S”型盆地的地貌轮廓,湘资两大水系在境内呈树枝状,幅射式发育,地貌类型呈山地成片,岗丘交错成串,平地绵展的组合特点。

(二)气候特征及洪涝灾害情况

我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5.3~17.0℃,年降水量一般在1300~1400毫米,在市区呈现较明显的区位性和季节性分布。

年降水量由西东向东递减,西部山区多于东部丘陵平地,新化的双林、大熊山在1800毫米左右,新化县城、冷水江市城区1400毫米,涟源市城、娄星区城区在1350毫米左右,双峰的永丰、荷叶1300毫米左右。新化的大熊山和古台山以西地区、田坪以北地区,涟源白马水库地区是市区三个多雨区,娄星区的小碧和双峰的花门为市内两个少雨区。

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娄底市的降水量各季分布很不均匀,4~6月降水高度集中,是我市的主汛期亦是山洪灾害易发期。这三个月的降水量平均为550~600毫米,占全年的42~44%。7~9月是我市旱季,降水在250~300毫米之间,但又多大到暴雨降水过程,形成洪涝。

自16世纪以来的500年中,共发生洪涝灾害148次,其中16世纪25年、17世纪32年、18世纪24年、19世纪24年、20世纪45年,其中以1912年、1924年、1926年、1931年、1949年、1954年、1969年、1973年、1988年、1990年、1996年、1998年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从洪涝灾害发生的地域分布来看,由于受市内地形地貌的影响,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资江、涟水、测水、湄水等中部沿岸低洼处,即沿河分布的中间“S”型带状盆地,包括以圳上、油溪、琅瑭、西河、上梅、洋溪、槎溪等为主要地区的中部新化丘岗平原区、以三甲、石马山、六亩塘、渡头塘、茅塘、白马、杨市为主要地区的涟源丘岗平原区,以洪山、走马、永丰、梓门等主要地区的双峰丘岗平原区,及涟源北部伏口、七星、安平、湄江等主要地区的北部中低山区和双峰荷叶、井字等地区的东部低丘陵区。历年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的3年特大洪涝灾害(1990年、1996年、1998年),绝大部份就发生在这些地区,而这些地区人口密集、且工农业、交通运输、财贸商业较为发达,一旦发生洪涝,灾情十分惨重。

1990年6月11日至16日,我市普降暴雨和特大暴雨,致使市内168个乡(撤区并乡后)2525个村74.5万亩农田受灾,估计减产粮食4500万公斤,冲毁水库2座,塘坝7752处,累计死亡49人,冲垮渠道2429公里,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

1996年是我市遭灾最为严重的一年。6月1日和7月中旬的特大暴雨,全市有70%的乡镇和50%的人口受灾,40%的作物受灾,20%左右绝收,直接损失达25.5亿元。

1998年,我市的暴雨山洪亦是连续不断,异常频繁,我市先后于4月30日、5月8日、5月21~22日、6月12~16日、6月22~23日、6月27日和7月30日8次普遍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其中以5月~6月间的几次暴雨山洪损失尤为严重,涟源市连续三次遭受大暴雨山洪袭击。全年8次暴雨山洪,全市有77个乡镇2532个村遭受山洪灾害,共倒塌房屋1.8万间,死亡3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7万亩,成灾面积50万亩,绝收1.6万亩,共毁坏中型水库1座,小i型水库1座,小ii型水库35座,有609个工矿企业全部停产,中断铁路2条达52小时,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8亿元。

转贴于 二、娄底市山洪灾害易发区的划分

根据省防指的工作安排,针对近年来我市山洪灾害的特点,市防指几年来一直把对山洪灾害的防御列为防汛工作的重点,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对山洪灾害易发区的划分标准及如何有效防御减少损失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讨。

对我市的山洪灾害可以划分为山洪灾害易发区和山洪诱发灾害区。山洪灾害易发区是指直接受暴雨山洪影响冲淹,损毁的地区。山洪诱发灾害区是指因受暴雨影响形成山体滑坡崩塌、地面沉陷开裂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的地区。

(一)山洪灾害发生区划分原则和警戒级别划分标准

划分的原则是:以村为最小统计单位,以各村历年来实际发生的山洪灾害的频率和损失为基本依据,以山洪灾害损失达20%作为减灾条件,再进一步划分警戒级别的标准。

划分的标准是:我们把山洪灾害易发区分成三个等级,特级、i级、ii级。一日降雨量50~100毫米,每平方公里损失达50万元以上,且平均两年发生一次以上的定为特级;山洪灾害易发区,一日降雨50~100毫米,每平方公里损失达25~49万元,且平均两年发生一次以上的定为i级山洪灾害易发区;一日降雨50~100毫米,每平方公里损失达10~24万元,且平均两年发生一次以上的定ii级山洪灾害易发生区。对直接影响铁路、重要公路、重点工矿企业及重要国防设施的地区,一律定为特级。

(二)山洪诱发灾害区的警戒级别划分标准

山洪诱发灾害在我市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地表大面积沉陷、地裂缝和矿渣堆积冲刷等几种灾害类型。按照预测规模和范围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确定为三个警戒等级:特级、i级、ii级。

具体划分标准是:山体滑坡或预测规模在10万立方米以上或1平方公里以上且可能对人员及财产设施造成巨大的隐患点定为特级,预测规模在1~10×104立方米或0.1~1平方公里之间且可能对人员及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隐患点定为i级,预测规模在0.1~1×104立方米且可能地人员及财产设施造成较大损失的隐患点定为ii级,其余视为一般灾害,不再定级。

(三)山洪灾害易发区和山洪诱发灾害区划分

全市85个乡镇,明确为山洪灾害易发区的乡镇35个计168个村和大熊山林场,分别是新化县南部天龙山暴雨区的维山乡、槎溪镇、洋溪镇,新化县西部奉家山暴雨区的水车镇、奉家镇、西河镇、孟公镇、金凤乡、琅瑭镇,北部大熊山暴雨区的七星街镇、伏口镇、湄江镇、安平镇,红日暴雨区的三甲乡、六亩塘镇、石马山镇,龙山暴雨区的白马镇、茅塘镇;冷水江市的三尖乡、禾青镇、矿山乡、中连乡、毛易乡;娄星区的双江乡、大科乡、小碧乡、万宝镇;双峰县的荷叶镇、井字镇、杏子铺镇、石牛乡、沙塘乡、永丰镇。以村为单位划分警戒级别划分55个村为特级警戒区,89个村为i级警戒区,24个村为ii级警戒区。可能危及7.95万人,2万栋房屋的安全。

全市大小山洪隐患点诸多,共确定特级隐患共20处,分别为水车镇的金龙村滑坡、老庄村滑坡、龙湘村滑坡、白水村滑坡、油溪乡的白芦村滑坡、游家金塘湾滑坡、奉家花岗岩滑坡群;涟源市三甲乡的东山村滑坡、白溪村滑坡、谢家村滑坡、六亩塘镇的利民村滑坡、芙蓉村滑坡;冷水江市的浪石滩地裂缝、潘桥乡铜钟滑坡、陡岩水库山体滑坡、矿山乡的船山村滑坡、樟木村滑坡。娄星区大科乡的大新村泥石流滑坡、思乐村滑坡、小碧乡的日岩村滑坡。划分i级隐患警戒区10处,ii级隐患警戒区25处。可能危及人口11.2万,房屋6122栋,耕地2.0万亩,其中主要是冷水江市浪石滩地裂缝的影响,仅此一处可能危及整个冷水江市城区10万人,3000栋房屋的安全。

针对溃坝水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此次山洪灾害调查将全市所有标准洪水可能漫顶或病险严重水库(堤防)工程做了全面调查统计。全市共计95处,其中中型水库4座,小i型水库14座,小ii型水库69座,堤防工程8处。这些病险工程使下游31.7万人、8.04万栋房屋、24.5万亩农田直接受到洪水的威胁。

综上的三项(山洪灾害易发区、山洪诱发灾害隐患区、溃(坝)堤工程影响区),直接影响50.9万人口,10.65万栋房屋及许多水利、交通、电力、工矿等设施的安全。同时从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对受灾人口和各类设施的操作,影响最大的还是溃坝洪水造成的损失,其次是山洪易发区的灾害损失,再其次是山洪诱发灾害隐患区。

转贴于 三、山洪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特殊的地貌地形条件,决定了我市是一个山洪灾害易发区。我市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倾斜,南北山地对峙,中部低洼呈“S”型带状盆地绵展,资湘两大水系在市内分流,地表切割强烈,且水系呈树枝状,幅射式发育,当发生暴雨或连续性大雨时,山洪便迅速向中部平丘岗区汇集形成洪灾。

(二)暴雨强度大,是暴雨山洪灾害严重的重要原因。我市降雨总体分布表现为从西向东递减,但在北西南三面中低山区形成六大暴雨中心,受这些暴雨中心的直接影响,在强降雨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迅速汇集成大暴雨山洪。1996年6月1日地处龙山暴雨区的白马、茅塘等地日降水250.7米,地处梅城、天龙山暴雨区的新化县县城、车田江库区、半山水库库区等日降水达300毫米,7月15日,西河镇、孟公镇、琅瑭镇降水量211.4毫米,其中2个小时降水98毫米。1998年5月8日,地处梅城暴雨区的涟源市伏口镇日降水280毫米,5月22日,地处龙山暴雨区的白马、三甲降水319.4毫米,其中7个小时降水180毫米。因这些地区本属地势低洼的中部平丘岗区,又位于暴雨区内,极易形成暴雨山洪,造成山洪灾害。

(三)山体地质条件差,坡度陡,导致山体滑坡和崩塌。我市地貌类型组合集中,岩情聚类集中分布,花岗岩集中分布于天龙山、水车、荷叶三地,这三处花岗岩体在温度变化下极易发生粒状的崩溃、变散,在植被被解体时,容易造成并有大规模的崩体存在。全市变质岩地区一般呈现出侵蚀强烈,沟谷深切深度达500~800米,且节理十分发育。地貌多悬崖峭壁、基岩裸露、风化壳厚、岩溶发育。因三类岩体地区存在的密集节理和厚风化壳,致使市内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隐患普遍存在。新化县水车、奉家花岗岩就发育了上百个不同规模的滑坡体,预测规模30平方公里。新化县游家镇金塘滑坡,预测规模达100万立方米,油溪乡白节村滑坡、规模约为170万立方米,涟源市六亩塘利民村滑坡,预测规模100万立方米,娄星区小碧乡日岩村滑坡,预测规模在10万立方米以上,这些大规模的滑坡隐患,一旦诱发,将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四)采煤与工矿企业的密集分布,决定了我市山洪地质灾害易多发的特殊环境。我市是能源、原材料基地,上千家采煤、采矿等工矿企业在市内密集分布,由于采矿加上近年来的乱采滥挖在全市造成了大范围地裂缝、采挖区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特别是在暴雨的直接诱发下,一是加剧了地裂缝的开展,地表大面积沉陷,使地表房屋倒塌,水库、山塘被毁;二是形成滑坡、崩塌,山洪诱发灾害;三是大量的采矿废渣堆积或冲入河道,增加了泥石流等山洪灾害的诱发因素,同时对河道的淤积造成了洪水泛滥。比如:冷水江市浪石滩地裂缝及危岩体,预测规模达650万立方米,直接危及整个城区的生命财产安全。双峰县坳头山磺矿的大规模废渣堆积,成为一个巨大的废渣泥石流隐患。

(五)河道淤塞严重,泄洪能力严重不足。我市16度以上的坡度面积为700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57.3%,25°坡以上的面积为390万亩,占全市面积的32.2%,主要呈现为山地地貌,花岗岩和灰岩山地,又多为暴雨区,雨水冲刷强,水土流失严重。到1998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2392平方公里,虽然局部地区进行了初步治理,但治理跟不上流失,大部分地区因未能治理已开始转向中度和强度流失,估计每年流失地表土约700万吨以上,全市195条5公里以上河流计3311公里河道比50年代普遍抬升1~2米,致使行洪能力大为减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普遍存在侵占河道和行洪滩地的行为,对河道的行洪影响较大;加上对河道的治理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河道上阻水建筑物较多,人为地抬高了河床水位。冷水江市球溪河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球溪河系资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新邵县田心乡,从冷水江市三尖乡石槽入口,流经三尖、禾青2个乡镇16村,境内全长16公里,由于所处山高坡降,两岸山坡均在25°以上,暴雨一来,在极短时间内便可迅速汇集形成山洪。加上沿河两岸几十家采矿企业废渣淤积河道十分严重,目前,上游仍有采矿废渣20余万立方米,在境内16公里长的河道上建有12处固定式引水河坝,跨河大小桥梁21座,严重阻碍行洪。由于泥沙、矿渣淤积和各类阻水建筑物的影响,河床不断变窄,局部地区断面已不足20米,河床不断抬高,现已普遍淤塞1.0~1.5米,致使球溪河发生山洪涝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损失越来越大。目前,在日降水30毫米的情况下便可形成山洪灾害,是我市最为典型的山洪灾害特级易发区。

(六)小城镇建设规划不完善,缺乏防御山洪灾害的措施。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而在规划建设时,一般都没有防洪规划,且不断向河滩、河道保护范围争地。同时,农民在建房、耕种时侵占河道现象普遍、致使在洪水淹没范围没有加大的情况下,淹没损失的程度加剧,人为地加大了山洪灾害的损失程度。

四、山洪灾害的防御

山洪灾害的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同时也是防汛救灾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而且对山洪灾害尚未专门的投资渠道,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系统综合的防御。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防御山洪灾害的意识。山洪灾害是我市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暴发突然、破坏力大,且无灾发预感,要降低灾害损失,首先要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认识,牢固树立防御山洪灾害的思想,要在防汛宣传时加大对山洪灾害防御的宣传力度,并广泛利用广播、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造成宣传声势。同时要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宣传的权威性和大范围宣传效应,制作公益广告和科技专题,持之以恒,注重实效,真正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

(二)深入调查研究,划定山洪灾害范围。对山洪灾害的综合防治是一个新的课题,必须组织力量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论证,寻找适合本地实际的优化防治方案。可以由防汛指挥部组织地矿、水利等部门对山洪灾害易发区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地域的气象、水文、地理、地势及居住人口数量等各种因素,分析其成灾机率和遭灾的可能程度,分级划出警戒区域,并在明确的特级、i级、ii级等警戒区要划界立标,严格控制生产、居住和建设。

(三)统一规划,部门协同,坚持依法防治山洪灾害。山洪灾害防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需要社会各部门通力协作。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山洪灾害的综合治理,水利部门要严格按照《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湖南省实施(防洪法)办法》的有关规定,严格实施项目建议书和涉河项目审批制度,加大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做好河道的清障划界等工作;国土部门要进一步严格单位和个人的建设用地审批、指导人们主动避险建房,避险修路采矿;城镇部门要加强城市(镇)尤其是小城镇和农村建设的规划,对工程建设要专门进行防洪论证,山洪灾害的防御措施论证,并做好质量监督工作;林业部门要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工作。

(四)制定紧急避险预案,减少山洪灾害损失。目前,在工程措施不足以抵挡特大山洪的情况下,要各地进一步抓紧做好和完善避灾预案,对划分的山洪灾害易发区和山洪灾害诱发隐患区以及病险水库下游低洼地区,尤其是对所划定的特级、i级警戒区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避灾方案,并在特级、i级警戒区要树立永久性界碑,一旦进入警戒状态,要按市~乡~村~组~户的次序,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出紧急避灾信号,并落实好转移路线和人员安置方式。

(五)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山洪灾害治理。由于暴雨山洪的突发性很强,而现有的气象测报对小流域特大暴雨很难预测,提前避险转移的时间很短。因此,从目前来看,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避结合”。但我们认为:治是根本,防是关键,避是重要手段。从现在开始,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展开对山洪灾害的治理,从根本上减轻山洪灾害的损失。一是要做好山洪的坡面治理,通过采取合理的农业耕作措施、坡面林草、禁止新开坡土梯田、封山固沙、护坡固脚等措施,由小流域向全流域展开。二是要进一步做好河道整治保护。要采取严厉手段坚决制止在沿河两岸任意倾倒堆放废渣废料,防止工矿企业废渣进入河道。同时要加强河道的疏通治理,河道治理时要有统一的防洪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实施。要严格涉河项目的项目同意书和工程建设审批制度,妥善处理好与小城镇建设和农庄建设的关系,增强住房避洪意识。减少特大山洪、泥石流等冲毁房屋。对河道内作业行为要严加规范管理,防止采砂、淘金对河床河势的破坏。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篇8

关键词:防洪减灾;洪灾特性;防灾减灾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常山县地处浙江西部丘陵山区,位于东经118°15’~118°45’,北纬的28°46’~29°13’。东接柯城区,南靠江山市,西邻江西省玉山县,西北与开化相接,东北角濒淳安。全县东西长46公里,南北斜线宽55.6公里,总面积1099.1平方公里,人口331621人。

由于区域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特殊,常山县山洪灾害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

1洪涝灾害特性

洪灾的时间分布不均。常山县洪灾在年内发生的时间多为4~10月,但主要集中于5~7月;局部小流域山洪灾害多发。洪涝灾害受灾范围与暴雨笼罩面积、暴雨中心、地势有关;洪灾出现快、抢险难度大。常山县的局部洪灾特点是暴雨洪水来势凶猛、历时短、洪灾出现快,基本无预见期可言。

2致灾因素分析

2.1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是致灾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暴雨强度大。常山县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60.5毫米,最大年降雨量2542.7毫米(1998年),最少年降雨量为1120毫米(1978年),每年4~10月都有可能发生灾害性暴雨,据统计,在1956~2011年56年中共发生洪涝灾害57次。

2.2水文因素

常山县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汛期降雨容易达到蓄满产流。降雨历时短、蒸发损失少等因素,使得径流系数大、汇流快、产流多,容易形成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暴落。由于常山县河道坡降大,河流源短流急,洪峰到来时,水位高,峰量大,洪水过程尖瘦。来势凶猛。

2.3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条件对洪涝灾害的形成也有较大影响,有利的下垫面条件会减轻洪水灾害;恶劣的下垫面条件,则会加重洪灾。常山县的下垫面条件是不利的,甚至是恶劣的,主要表现在:一是河流源短,河床比降大,槽蓄能力低;二是地形地貌有利于洪水形成;三是水土流失影响。

3防洪减灾对策

根据常山县洪涝灾害特性和社会发展目标,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的建设,应依据钱塘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指导思想,坚持蓄泄兼施、以泄为主的防洪方针,以现有防洪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兼顾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综合需求,在建设高质量的工程体系的同时,强化非工程措施,不断提高对洪涝的控制水平,实现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

3.1建设人水协调的防洪工程体系

(1)加快山塘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整治建设

常山县现有中小水库87座,山塘218座,大部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坝,质量较差,虽通过近几年除险加固,但仍有部分没有加固,存在安全隐患不少,存在问题的山塘水库安全度汛是今后防汛工作的重点,要加强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力度,保障山塘水库安全。由于常山县兴建大型防洪水库受多方面条件制约,必须加强河道整治建设。注重融入生态、景观、文化等文明理念,河道整治应采取河道清淤,拓宽河道,改建和拆除阻水碍洪的桥梁、涵闸及清除违章建筑等工程措施。结合建设生态河、生态堤。目前,应继续抓好钱塘江治理工程常山港治理一期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小流域堤防加固工程建设;同时,要建管并重,加强河道管理。严禁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和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严禁无节制的河道采砂。

(2)强化山塘水库等水利工程日常安全管理

突出抓好山塘水库等水利工程日常安全管理。强化水库山塘安全管理责任制,进一步落实政府、主管部门和管理单位的安全责任,加强安全监管,严格水库安全巡查管理制度和控制运用计划执行,对存在病险或正在除险加固的水库,采取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确保险情及早发现和得到有效控制,杜绝垮坝失事。常山县拥有中小水库87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总库容1.53亿m3,防洪库容为0.48亿m3。这些水库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常山港小支流的上游,起到很好的蓄洪削峰作用。做好优化水库合理的调度,具有一定的蓄滞洪作用,充分发挥水库防洪作用。

(3)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与管理

加强城市洪涝风险管理,加快城市防洪排涝泵站建设与管理。防止城市建设挤占河道水域,防止市政建设截断排水通道。要在现有城市排水系统的基础上,采取设置水闸、排涝站、排水渠等工程措施,逐一复核重要工程、地段和地下空间的防洪排涝能力,不能满足要求的必须限期解决;目前,要着力抓好桃园小区重点内涝点的整治,加快建设桃园排涝泵站。加强内河排涝泵站、城南排涝泵站、定阳排涝泵站的管理,要逐一落实排涝和排水河道清障清杂责任,确保排水排涝通畅,落实应急管理及抢险措施。

(4)积极治理水土流失

治理水土流失是防洪减灾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后应在重点治理容易造成河流、水库淤积和城市下水道堵塞的严重水土流失区的基础上,加强对采石场、砖厂的整治与管理。加强水土保持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制度,同时,要加大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力度,对未经审批进行开发或未按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单位予以处罚,对重点水保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切实做到遏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3.2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

(1)不断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巩固基层防御体系成果

山洪地质灾害突发性强、成灾快、预测难的特点决定了其防御重心在基层,主要以乡、村、组、户为防御单位。这就要求必须狠抓基层防御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灾害易发区乡镇、村组防灾组织体系,狠抓责任体系建设,将责任层层落实到最底层,使基层群测群防体系能迅速有效地发挥作用。

(2)完善水雨情信息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准确及时的监测预警是做好防汛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加强气象水文、水情信息测报,不断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完善信息采集系统。全县建成59处水情自动遥测站,37处简易雨量观测站,基本达到每20平方公里分布有一处雨水情遥测站点,平均每个乡镇设3-4个自动测报站点;气象、水文部门要加强监测站点维护管理,保障暴雨与洪水测报迅速准确。常山县2010年建成了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平台,具有基础信息查询、水雨情监测查询、气象信息服务、水情预报服务、预警服务、预警响应服务、系统管理等功能,操作简单,实用性强。

(3)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洪减灾意识

加强宣传培训工作,开展防洪法规和防御山洪灾害知识宣传教育是非工程措施的主要内容之一。针对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偏低的现实,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使各级领导、各级部门、广大人民群众认识洪涝灾害特点,了解防洪减灾的指导思想和对策,增强全体市民的水忧患意识和依法防洪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防洪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增强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普及防洪知识,提高市民抢险、应急避险和自防自救能力。

3.3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初衷和目的是充分发挥其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导航”作用,确保处置有力、有效开展,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编制一套科学、实用的应急预案,是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基础。针对基层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要指导乡镇、村制定详实周密、易于操作的预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相互衔接”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防御特大洪水预案,当发生超标准洪水时,要及时、全面掌握水情工情信息,充分发挥河道的泄洪作用、水库的调蓄作用和其他防洪工程的防洪作用,尽量控制洪水,确保重点地区的的防洪安全。防御特大洪水预案主要包括:建立抗灾指挥组织系统,制定防洪体系联合优化调度方案、防汛抢险方案,编制不同频率的洪水风险图,制定水文气象监测、预报和警报方案和通信保障方案,制定临灾时的减灾措施、实施防抗救行动计划,预案的起动条件的规定和灾害评估准备等。应急演练是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保障,注重应急演练实效。按照“平战结合(平时和临战)、城乡结合、干群结合”的思路,对所有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演练,进一步检验预案实用性、可操作性,提高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篇9

2016年我镇防汛工作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国家防总及省、市、县领导对防汛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树立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的思想,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按照依法防洪、科学防洪的要求,全力做好安全度汛工作。做到发生防洪标准内洪水,堤防不溃堤、小塘坝不垮坝,人员无伤亡。发生超标准洪水要科学安排,全力组织抢险,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防汛工作重点

1、是防御穆棱河及大石河的洪水,穆棱河堤防维修和险段道口备料。

2、是确保三座小塘坝和两处水利渠首汛期安全。

3、是做好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及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4、是做好各村及社区危房防汛安全工作。

5、是抓好镇内防洪除涝。

6、是做好河道清障和堤防工程管理维护工作,确保堤防工程安全。

三、防汛任务与措施

1、堤防:穆棱河堤防段堤长11.55公里,堤上道口7处,险段及道口备料520立方米,大石头河堤防堤长7.5公里,加固维修涵闸3处。

2、塘坝:全镇有三座小塘坝,张家塘坝、塘坝、德胜塘坝,各村要把小塘坝进行认真检查,安排一名专职人员负责小塘坝的安全工作,发现问题,采取得力措施及时解决,发生险情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各村要把小塘坝位置,集雨面积,蓄水量,下游影响范围,承包人及电话同方案一并报镇防汛办。各村要与承包人相互联系,要对本辖区小塘坝进行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险情应立即上报。各村及有关单位要对本辖区内的危房进行一次认真检查,对不能居住的危房,各村要因地制宜妥善安排好住处。

3、防山洪、坡洪及地质灾害工作

(1)我镇属于半山区地形,汛期遇到局部暴雨,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去年县里为我镇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工程建设投资,根据省、市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县防办在张家村、德胜村、荣华村、保中村等建立了山洪灾害防御自动预警预报系统,各村屯要指定专人管好、用好自动预警预报系统,充分发挥自动预警预报系统在山洪灾害防御中的作用。同时各村屯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截流沟等进行一次彻底清淤。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时,要确保人员安全转移。

(2)为做好防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宣传和普及防灾避险知识工作,对易发生山洪灾害的村屯要重点宣传,设立危险地带警示牌、防山洪泥石流避险知识宣传牌等。各村委会要督促检查落实到位。二是做好山洪灾害防预工作,进一步完善各村屯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预案》内容要让群众都知道。做到人人心中有数,一旦发生暴雨山洪泥石流,要有专人预警通知,专人指挥撤离,民兵抢险队协助,群众明确转移信号、转移路线和转移安置地点,确保人员安全。

(3)各村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小煤井的防洪、安全工作,坚决杜绝小煤井发生洪水倒灌事件的发生,按照属地关系,本着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各有关负责人一定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井口和人员安全。

(4)组织村民要提高警惕,特别是雨水集中时刻关注自己住房的变化,一旦有险情立即撤离。责成专人负责,确定防灾避险范围和对象,落实到户,确定疏散地点。注意收集气象水文资料,连续降雨30mm以上时,要组织避险对象撤离危险区。雨停2小时后,认为危险以解除方可返回住地。一旦发生险情、灾难时,要立即进行抢险救护,并及时向上级汇报。

(5)镇所属各单位的防汛工作。各单位要对本单位安全保卫、用电设施等进行全面检查。煤矿要防止小井倒灌问题发生,确保安全。进入汛期,各单位要加强值班值宿,农村要保证广播和通讯网络24小时的畅通。

四、防汛任务和领导责任制落实

1、抢险队伍:由镇武装部统一编制450人的抢险队伍。各村要把人员名单上报到镇武装部。

2、防汛物质:防汛编织袋2万条,抢险车辆35台,指挥车1台,船2只,车、船主名单上报到镇武装部。

3、防汛编织袋2万条,集中到各村委会,并派专人保管。

4、各单位要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制定本单位的防汛方案,并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和方案报镇防汛工作指挥部。要指定一名领导负责防汛日常工作,及时反映情况,汇报防汛工作进度,筹备防汛物质。要把防汛队伍、车辆、船只落实到人头并登记造册,公布上墙,做到如之即来,来则能战。

五、险区人民转移地点和联络方法

1、如遇险情用手摇报警器联系及用电话、广播和专人负责通知,人员和设备落实好专人管理并上报管理人员姓名、联系方式,并要通知、宣传到每家、每户、每个人,保证通知无误。

2、险区人民转移地点

保中五组、勇鲜大屯转移到德胜村:保中一、二、三组,勇鲜小屯转移到;保中四组、新胜屯转移到红胜村;新峰村、古山子、明俊村转移到;光荣转移到后岗;石河北六组转移到石河北村;四组、七组转移到砖厂,险区人员、财产转移由镇包村干部和村干部负责组织。同时做好低洼地区居民和转移的准备工作。

六、清除河障,保证行洪畅通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篇10

一、会商的部门和人员

防御应对气象灾害和灾情会商会议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召集,也可由县气象、水利、矿管等部门动议提请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实际需要召集,由防汛抗旱指挥部一名副总指挥主持,由县气象局、水利局、矿管局、安监局、水保局、农粮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和业务承办人参加,必要时可将会商部门扩大至防汛抗旱指挥部其他成员单位和有关乡(镇、场、管委会)。

如遇较大灾情,或有重大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时,会商会议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主持,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参加。

二、会商形式

防御应对气象灾害和灾情会商形式分为会议会商和电话会商。

会议会商:根据气象条件变化形势、灾害程度及其发生、发展、结束的不同时期和抗灾救灾工作的需要,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会商会议。

电话会商:根据防范应付和抗灾救灾工作的实际需要,部门之间采取电话、传真、网络邮件等快捷形式及时沟通联系。

除召开会商会议和电话会商外,也可采取互通简报、信息、工作通讯等形式通报相关情况。

三、会商内容

1、互相通报有关部门所掌握的雨情、汛情、旱情、山洪地质灾害点和尾矿库、拦砂坝安全动态等信息;人员受灾、农业受灾、房屋受损、水利、交通、设施受损、人员紧急转移安置以及经济损失等情况;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以及救灾工作进展情况等。

2、互相通报有关部门抗灾救灾工作的阶段总结、好的经验与做法、重大举措以及下一步计划措施等。

3、针对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布置工作任务。

4、其他需要会商的内容。

四、职责与分工

县气象局:负责提供专业气象预报信息及其可能造成的灾害形势分析,对防范应对期间气象条件进行分析测报,提出防灾减灾措施建议等。

县水利局:负责对会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会商报告报县委、县政府;组织、指导水库、山塘、河道等水利工程灾害隐患排查、预案落实和险情处置;统计分析全县防汛抗旱动态信息,提出措施建议等。

县农粮局:负责提供农业生产灾情信息,依据可能发生的气候灾害和灾情发展提出农业减灾对策,提出工作措施等。

县矿管局:负责组织、指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预案落实和险情处置,提供相关工作动态信息以及采取的措施等。

县安监局:负责组织、指导尾矿库等安全隐患排查、预案落实和险情处置,提供相关工作动态信息以及采取的措施等。

县水保局:负责组织、指导拦砂坝等安全隐患排查、预案落实和险情处置,提供相关工作动态信息以及采取的措施等。

县民政局:负责提供人员受灾、财产受损、紧急转移安置、倒损房屋恢复重建、救灾款物分配以及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的情况和措施,负责统筹全县防范避让山洪地质灾害转移安置点建设等。

县林业、果业、交通等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结合本单位职能,分别负责组织开展灾害性气象条件下林业、果业、涉河(水库)交通工程等方面安全隐患排查、预案落实和抢险处置,提供相关灾情动态信息,提出防灾减灾的措施等。

各乡(镇、场、管委会):负责辖区内雨情、汛情、旱情、山洪地质灾害、尾矿库、拦砂坝以及林业、果业、交通工程等方面隐患排查,落实具体预案,组织抢险处置;掌握提供相关动态信息和工作措施等。

五、有关事项

1、强化会商组织。各乡(镇、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要将防御应对气象灾害和灾情会商作为防灾减灾的一项根本措施抓紧抓实,安排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精于业务、掌握情况、责任心强的承办人员参与会商和抓日常工作,人员名单请于文件下发之日起3日内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2、科学分析雨、水情变化趋势。气象部门应及时掌握天气变化,对灾害性气象时段进行科学测报分析,并提前1-2天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动议召开会商会议;灾害性气象时段内,准确做好雨情统计分析,科学预测天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