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的管理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7:40

团队的管理培训篇1

关键词:团队培训模式;眼科护理;安全管理;护理差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眼科工作的4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护理人员未实施团队培训干预,2018年2月至2018年4月,护理人员均实施团队培训干预。40名护理人员年龄24~45岁,平均(28.82±6.52)岁;级别: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6人,护师10人,护士21人。本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通过,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眼科护士;②研究调查期间在岗;③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排除标准:①研究调查期间因生病等原因请假者;②进修人员;③实习护生;④不愿参与培训者。

1.2方法

团队培训模式的具体实施内容如下。(1)构建护理团队并对其进行理论授课。为确保医院眼科护理工作顺利进行,采用分批授课的形式,将40名护理人员分为4组,分4个批次授课,授课内容包括团队合作的要领、态度、知识及技能。通过投票选取1名队长,队长负责召集队员,维持团队功能,收集队员的反馈信息。(2)案例分析。选择数名愿意配合的护理人员扮演患者,案例的设置主要为基础护理内容及急救护理工作,在案例设计中还穿插药物误输、设备故障及违背伦理等事件,以锻炼护士的协作能力。护士在分配角色后,明确各自任务与职责,在训练过程中及时指出对方存在的问题,当发生分歧时,采用冲突解决模式,即叙述问题经过、提出观点和建议、陈述及预见可能出现的结果,最大限度提高眼科患者住院安全性。(3)提前预见护理事件。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相互学习、帮助,掌握队友的工作完成量、技术水平及护理人员资源分配情况。及时掌握患者眼部症状、视力变化,提前预见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并与队友商讨应对方案。(4)明确护理管理信息。及时了解护理工作分配情况,根据护理项目重要程度进行干预,熟练掌握医疗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利用情境感知的方法培养护士的感知能力,便于其及时明确周围环境变化,并对失误链进行预测、识别,采取措施预防事故发生。(5)定期评估。队长每月末组织1次交流会,分析近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鼓励队友相互交流,及时改正错误。

1.3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标准

科室护士长分别在2018年1、4月末发放各量表,简单介绍量表内容,由护士独立填写,并当场回收。本研究中共发放量表40份,回收40份,回收率为100%。发放量表包括:①郑瑾等[3]编制的护理人员管理技能问卷,内容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政治素质4个维度,40个条目,每个箱目1~4分,总分40~160分,该问卷的Cronbach's系数为0.970,可信度高。②护理管理者安全态度评分量表,由郭霞等[4]修订,包括团队合作、安全氛围、管理感知、工作条件、工作满意、压力感知6项内容,31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分值越高表明安全态度越好。记录护士不同时期的护理差错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计量资料用n/%、x軃±s表示,用χ2、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团队培训模式实施前、后安全管理技能评分比较

团队培训模式实施后,护理人员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政治素质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

2.2团队培训模式实施前、后安全态度评分比较

团队培训模式实施后,护理人员的团队合作、安全氛围、管理感知、工作满意、压力感知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

2.3团队培训模式实施前、后护理差错发生情况比较

团队培训模式实施前,护士护理差错总发生率为20.00%,显著高于实施后的2.50%(p0.05。

团队的管理培训篇2

关键词:学习团队;管理;快乐;智慧创新

所谓学习团队是指由具有共同专业兴趣的员工自愿组成的,以注册年度内完成一项课题攻关为目标,或以注册年度内开展宽领域、多层次业务学习交流为目标的注册式、自主管理、自主培训型的学习组织单元。学习团队分为两种类型,即课题攻关型和业务学习型。它具有如下特点:

1.矩阵式组织:学习团队构建以专业为纽带,纵向由职能部门到基层班组,横向融合核心专业的矩阵式学习组织模式,实现学习型组织概念由无形到有形。

2.全过程管理:学习团队建设依托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学习―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学习激励机制等措施,实现学习团队全过程、规范化、常态化管理。

3.共享知识库:学习团队强调全员参与和过程学习,倡导共享团队学习经验和成果,强调知识分享与融汇,鼓励技术创新,加强知识管理,建立知识库作为企业共享的知识财富。

(1)为加强学习团队管理,引导学习团队开展活动,厦门局制定了系列活动规范:①申请注册:学习团队申请注册时应提交注册资料并按学习计划和课题项目开展活动。②集体学习:学习团队集体学习每次一般不少于60分钟,活动时间由团队根据学习计划自行安排,通过oa系统活动信息,并将每次团队学习、讨论的主要内容如实记录在《学习团队活动手册》上。③交流研讨:学习团队在注册年度内应充分利用学习团队网上管理平台,至少开展一期主题技术、业务交流研讨。④技术推广:学习团队在注册年度内应积极承担本专业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推广,积极参与本专业培训方案、培训课件和教材题库的编写和制作。

(2)为激励学习团队管理,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厦门局提出了系列激励措施:①嘉奖培训绩效:学习团队组建和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各部门培训绩效考评项目,获“十佳学习团队”表彰的队长所在部门年度培训绩效考评中按每个获奖团队嘉奖0.5分。②开展评优表彰:每年开展“十佳学习团队”评选及表彰,并对团队队长和成员给予表彰奖励。④提供培训经费:学习团队每年可申请最高额度1万元以内的专项培训经费,以自主安排包括邀请学术讲座、购置培训书籍和器材等培训活动。④发放培训津贴:对于年度考评合格的团队,学习团队队长给予600元培训津贴。⑤优先专业培训:学习团队的队长和骨干每年至少可参加一次本专业较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学习团队成员在参加本专业技术培训和学术活动上享有优先权。⑥换算培训学时:学习团队成员的集中学习时间可统计为个人有效培训学时。⑦优先选聘内训师:学习团队成员在局内训师选聘上享有优先权。

(3)此外,为加强“学习―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激励机制,厦门局还加强如下建设:①建设四个职业发展通道,构筑员工成才金色跑道:设置四条职业发展通道,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铺垫了宽阔的职业平台,改变以往“独木桥”式的单向管理职业路径,从职业发展上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②量化学习成效评价,激励员工学习成长。重视学习成效的量化评价和动态应用,将学习成效作为员工职位晋升、申报职业资格和技术职称、竞争上岗、调岗调薪的必备条件之一,并可进入职业通道优先发展,以不断激发员工内在学习动力和压力,力求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③大力开展职业竞赛,激励员工比学赶超。开展主要专业和工种职业技能竞赛,做到主要工种两年一赛,对涌现出的优秀人才予以重奖。搭建公平竞争的展示舞台,使勤奋学习、业务拔尖的员工成为企业的“明星员工”,以榜样的力量吸引感召更多的员工投入学习成才的行列中。

自2006年底启动学习团队建设以来,学习团队的专业涵盖变电运行、变电检修、调度自动化、配电运检、电力营销等主要核心专业领域,全局自发学习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在创建学习型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员工队伍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学习团队成果丰硕。厦门电业局共注册成立了近百个学习团队,涉及20多个专业领域,参与团队学习的员工超过2000多人次。学习团队围绕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专业开展团队学习,共完成课题攻关项目47个,各获奖团队的成果被刻成光盘,供各学习团队学习及企业培训教学使用,实现了知识的总结提升,为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2.助力员工职业发展。学习团队的成立提供了学习交流、展现成果的平台,引导全局员工树立学习光荣、学以致用的理念,传播着“快乐学习、分享知识”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浓厚的学习风气,促进员工个人终身学习和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从个体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转变,使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不断提高。

4.培训工作硕果累累。学习团队建设与“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紧密结合,形成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的企业文化。近年来,厦门电业局在福建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同业对标中总分位居首位,专业调考总成绩、人才密度、高技能人才比例等指标均名列榜首,职业技能竞赛硕果累累。

团队的管理培训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培养机制;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G64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近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快速膨胀,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始终是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西部地方高校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年教师的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机制不够健全、培养体系不够完整,严重制约了西部地方高校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教学团队型青年教师培养机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和培训机制的探讨,进而为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一、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基础,包括导师和经费保障,导师保障主要通过有效的导师遴选机制,选择负责人,具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作为导师,并通过团队交流和学习,形成学习型组团,组团的交流学习形成课程团队。其中导师选拔主要通过构建选拔指标,自愿报名,青年教师和导师之间通过双向选拔并依据导师主导课程和青年教师的专业方向一致性作为导师选拔的基础条件,可以形成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一对一的导师指导模式。多元模式更有利于青年教师间和导师间的交流,资源配置和效率达到最大化,避免传统一对一培养模式的固定化,多元模式有利于青年教师的选择和配比,增加青年教师的选择权和导师选择权,有利于形成稳定教学团队。

资金缺乏保障是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屏障,目前学校主要通过给予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形式作为指导补偿,此并不能很好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大部分指导教师是被动指导,主要由于缺少资金保障,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专项青年教师指导基金,专门用于对指导教师的鼓励,并且通过设定考察指标监督指导教师的指导责任,并分等级设指标等量评价指导教师的工作。

二、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在教学团队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教学团队激励机制主要涉及主体、客体、激励方式、激励结果和主体和客体激励行为方式,基于教学团队的激励机制,主体相对多元,并且主体客体呈现逻辑激励,即学校-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导师、导师-青年老师,三种激励配对呈现明显的连锁反应,其中学校-教学团队激励是基础,主要表现为物质激励,学校通过对指导老师工作认可基础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教学团队-导师的激励是关键,教学团队并不是成熟的组织,青年教师和导师之间结构单一,因此其资金的分配机制是重点,导师-青年教师是激励的重点,导师言传身教是激励的手段和方法,其对青年教学的影响直接通过反馈链条主导其激励机制的综合作用。

图1青年教师激励机制

三、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是管理系统的内在结构与机理,其形成与作用是完全由自身决定的,是一种内运动过程。管理机制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具有保证其功能实现的结构与作用系统。教学团队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基本呈现多元管理形式,有别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模式基本以监督、考核为主,对于青年教师缺乏过程管理,教学团队的管理模式,既对青年教师过程进行管理也对其结果进行评价,既对导师和团队管理,也对青年教师进行管理,既考虑管理过程也重视培养结果。

图2青年教师过程管理模式

四、培训机制

培训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最有效方式,目前培训主要通过岗前培训和院内培训为主,培训效果较差,基本是过程主义,加强培训体系构建是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首先,增大培训力度,重点放在教学技能的训练和科研规范和素养提高,同时对职业道德进行学习。培训包括外部培训和内部培训,外部培训主要包括岗前培训、学校培训、学院培训,内部培训主要指教学团队培训,其中外部培训是一次培训是结果性培训,内部培训是可持续性培训,重心应该放在内部团队培训。

结语: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新教师是这一资源的重要储备,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培养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关系到高校的长远发展。保障机制教学团队型青年教师培养的基础,有效、科学的分配导师和资金能有效的提高青年教师的科教能力;激励机制是团队型青年教师培育的动力,有力、有为、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更好的保持高校青年教师活力;管理机制是团队型青年教师培养的重点,多元有效的科学管理和评价能有效的提升青年教师的自我成长;培训机制是教学团队型青年教师培养关键,多途径、可持续的培养模式能加速青年教师的成才速度。

参考文献:

[1]方红.关于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212-215.

[2]李国武.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调查与研究--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219-224.

[3]张传宏,豆德利.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6,06:50-51.

[4]冯林,杨.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09:97-98.

[5]刘德新.高校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快速培养模式[J].内江科技,2007,05:159+143.

[6]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52-54.

[7]于广云.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67-71.

1资助情况:新疆农业大学教改项目(2013JXGG05)

团队的管理培训篇4

被引进的同业团队主管一般是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原公司是绩优业务员或储备主管,因没有进一步上升空间或晋升难度较大而换一家公司任职主管的(也包括原公司承诺给其晋升但未兑现的);二是在原公司做得不好,被淘汰或主动离开寻找新机会的;三是之前已经离开行业但因种种原因又再次回到行业内的;四在原公司做得比较好,因原公司人事/政策或某些方面发生变动,新公司给予的名单/待遇又较有吸引力而跳槽的。以上的几种情况中第四种情况较少,不在掌控范围之内,并且对电销团队主管来说带团队成员换工作是有较大风险的,越是做得好的团队越是如此。笔者多年来也很少见到这种情况的主管平级跳槽(除非是另外给其一个更高的平台,比如原来是团队主管,到新公司后晋升为部门经理,但这种情况对于该团队和用人公司来说会面临其他的经营风险,此处暂不讨论)。综上,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同业引进的团队主管大部分还是偏弱的――这也是目前寿险电销市场团队主管的主体情况:80%以上主管所带领的团队是月业绩低于10万的“弱体团队”(具体分析见《寿险电销tL的选拔策略》一文)注1,在原本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来到一家新公司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对同业引进的团队主管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就势在必行。

目前行业内很多人对“培训”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培训”就是“上课”,因此需要强调一下,本文涉及的“培训”更主要是结合受训对象的实际工作开展的“培养、训练与帮助”。按入职时间,同业引进主管的培训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适应期”、“发展期”及“提升期”,“适应期”对应其任职的前两个月,“发展期”对应其任职的第3-6个月,“提升期”对应其任职的7-12个月。这其中“适应期”培训是同业引进团队主管所特有的,“发展期”、“提升期”培训与内部晋升主管的“任职初期培育”与“提升培育”两个阶段相类似,但因为培训对象本身已经是具备一定从业经历的有经验人士,因此在这两个阶段所花费的时间应该更短,效果也应该更好。此部分内容在《寿险电销tL的培育》注2一文中已有详细阐述,大家可以参考应用,这里不作赘述。本文重点讲述“适应期”的培训应如何开展。

顾名思义,“适应期”是同业引进主管到新公司任职的初期,还处于适应、磨合阶段。这一时期的培训重点是使新引进主管充分了解新公司的基本情况,带领团队快速完成与公司的衔接,顺利完成过渡。在适应期对引进主管的培训应着重于四个方面,包括知识类、技巧类、规划类、沟通类,下面分别看一下。

知识类:主要包括公司/股东基本知识、基本法、产品知识、名单背景及管理规则、营运/品质管理规则等。这些内容是新引进团队主管开展工作的理论基础,必须在任职首月彻底掌握,可以通过集中授课及讲解来完成初步培训,但要注意只进行讲授类培训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还需要结合考试、通关等形式使受训人员充分掌握。

技巧类:此处主要指上述知识类内容的有效应用,例如如何持续强化业务员对公司的认知、强化人员留存意愿并有效向客户进行介绍、如何结合团队人员情况落实产品拨打安排、如何利用基本法推动业务员业绩提升、如何有效运用不同类型的名单并做好名单检视、如何按照公司要求的营运/品质管理规定开展业务……对同业引进的团队主管来说这些技巧需要新任职公司的“资深人士”给予帮助和指导,使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避免其完全按照在原公司的经验操作执行甚至乱做一气而产生冲突及不适应的情况。

规划类:一般来说,新引进的团队主管所带领的团队初期业绩平台不会太高,如何帮助其设定一个合理的成长路径及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而初到新公司的团队主管往往有大量的事情要去做,这时候就需要有人(一般是其直属主管)帮助其厘清重点,明晰各项事务的轻重缓急,协助其逐步达成团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点。关于成长路径及目标的设定,因同业引进团队主管大部分会享有聘才或享受基本法的打折考核,在设定目标时完成聘才目标或达成基本法考核是一个基本线,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根据团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制定出既符合团队实际情况又满足公司要求的发展规划及目标。时间上,建议制定6个月的发展规划及目标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享有聘才的主管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既业绩目标的制定要符合“聘才结束后,收入不下降”的原则,否则会容易出现团队主管在聘才结束后收入大幅下降从而离开的情况。在完成了6个月的整体发展规划及目标设定后还需要帮助团队主管逐月分解核心工作,并在每月实时追踪落实,视实际情况适度调整,以确保阶段目标的达成。这项工作最好在主管任职半个月之内完成,而前两个月是目标达成及该主管树立信心、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务必管理到位。

沟通类:到了一个新环境,涉及到的人、事、制度等方方面面都会与之前有所不同,而各家公司人员的沟通习惯、沟通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一句俗语说“80%的误会都是由沟通不畅产生”,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这就需要帮助新主管尽快熟悉相关人/事,了解新公司的沟通规则,尽快适应新环境。之所以将这一部分单独一提,是因为笔者见过由于沟通问题产生的误会和纠纷实在是非常之多,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之大,轻则在后续工作中持续磕磕绊绊,重者情绪爆棚人员离职,而此类问题一旦发生也较难处理,当事双方都委屈,主管领导也为难。电销中心本来就是一个人员密集的地方,员工又太过年轻,此类事情应尽可能避免。

前两个月的“适应期”适应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引进团队的后期发展,而引进团队在前两个月所贡献的业绩一般都不多,主要是后续持续提升后所能产生的贡献,因此在这一阶段打好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这个阶段也是雇佣双方互相深入了解的关键阶段,能否把引进的团队由“XX公司的团队”变成“自己的团队”、将对方由“身在心不定”转变为“心定力一致”的状态,也基本是由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否到位决定的,因此在这一时期做好相关工作,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套用一句歌词来说,叫“怎么爱他都不嫌多”,可千万不要是“面谈时热情似火,引进后打落冷宫”,如果是这样的话,为双方着想看,还是不要引进为妙,否则一定难以达到开展同业引进这项工作的目的和效果,而且会对公司在市场上的声誉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那就真是得不偿失了。

团队的管理培训篇5

相较于其他行业,水泥行业销售具有如下特点:销售半径取决于运输成本和产销地的价格差,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干法旋窑产品成为水泥市场的主导产品,产品同质化严重;目标客户主要为大型商混公司、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大中型水电站、高速公路及高铁项目、大型水泥经销商及水泥门市等,在销售中处于强势地位;普遍采取“直销模式为主、经销商模式为辅”的双重渠道管理模式,销售渠道较短;广告投放费用较少,人员销售占主导地位。正是由于水泥行业的特殊性,导致营销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在水泥企业生产经营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研究买方市场下水泥企业营销团队的管理方案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水泥企业营销团队管理的现状分析

第一,团队成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水泥企业营销团队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较强的谈判技巧、销售技能和投诉处理技巧,而且需要丰富的水泥知识、混凝土知识和财务知识。但目前多数水泥企业的营销人员学历较低,所具备的知识和观念比较陈旧(例如认为产品价格决定一切,不理解任何产品提供的都是综合价值),同时水泥企业也缺少有关水泥、混凝土及财务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导致营销人员难以出色地胜任本职工作。

第二,营销人员与经销商存在抢单冲突。水泥企业普遍采取直销与经销的双重渠道管理模式,而水泥销售区域受到运输半径的限制,狭小的销售半径决定了营销人员和经销商处于同一销售区域,因此抢单冲突在所难免。而面临营销人员与经销商间的抢单冲突,多数水泥企业并没有采取适宜的管理措施,而简单采取“打压业务员、支持经销商”的做法,此种做法虽然不会造成企业整体市场份额的丢失,但严重影响了营销团队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缺乏有效的薪酬激励来激发营销人员的工作热情。不少水泥企业都以结果为导向,缺乏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仅以个人销量和回款比例环比核算。在此种背景下,营销人员容易出现短视行为,采取控制发货量以及延长合同回款时间等手段来应付绩效考核,不仅会给对手造成可乘之机,也不利于企业对整个市场的统筹管控。

第四,销售经理缺乏团队管理经验。不少水泥企业的销售经理都是从一线业务做起,优点是熟悉产品和业务的操作,但由于之前并没有销售方面的管理培训,因此缺少销售团队的管理经验和技巧。一些销售经理因缺乏团队管理经验,带领销售团队遇到问题时会惊慌失措,自身也会因觉得带领团队困难重重而丧失信心。

2新时期水泥企业营销团队的管理方案

2.1选择适宜的营销策略

买方市场下,传统营销手段已经无法适应水泥企业发展的需求,为此水泥企业必须实时调整营销策略,制定能够变现的竞争战略和战术。具体说来,水泥企业可以采用的营销策略包括如下几种(如下表所示)。

2.2建设学习型营销团队,加强营销人员的系统培训

一方面,水泥企业要积极建设学习型营销团队。学者彼得?圣吉研究发现,很多企业销售团队成员的个人智商都不低,均在1.20左右,但是团队的整体智商却只有60左右,因此营销团队成员的交流和协作是很重要的,它能够让所有成员的创造力得到升华,切实提升营销团队的整体实力。基于此,水泥企业要组织营销人员进行团队学习,让营销人员通过学习交流,相互借鉴和分享各自的成功销售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使团队成员实现心灵的沟通,达到团队成员共同成长的目的。

另一方面,水泥企业要切实加强营销人员的系统培训。水泥企业要加强对营销人员培训的重视,在鼓励营销人员自我学习提高的同时,也应由人力资源部根据营销人员需求制订年度培训计划,并在每次培训结束后,通过测试检验及时评估效果。具体说来,水泥企业营销人员的系统培训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企业文化培训,主要融入公司企业文化,销售产品及传导公司文化、企业价值观和产品综合价值;②营销理论知识培训,针对营销一线人员,主要有公关礼仪、营销技能、市场调研等课程,维护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提高营销技巧和业务熟练程度;针对区域销售经理,主要有品牌宣传、渠道建设、应收款管理、市场规划等课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中高层管理领导,主要是营销团队文化建设、营销管理、品牌管理以及领导艺术方面相关课程;③理论知识培训,包括营销专门培训课程以及财务相关知识、水泥、混凝土、应收款管理等培训课程;④实战训练,包括经典案例分析、商业谈判和拓展训练,旨在通过真枪实弹的训练来提高营销人员的销售能力。

2.3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

(1)设计合理的Kpi。目前不少水泥企业营销团队人员薪酬设计的Kpi只包括销量和违约应收款,而从市场营销角度而言,能够体现企业长期目标的指标是利润和消费者满意度,并非销售量。基于此,水泥企业应该将利润和客户满意度纳入到营销人员的Kpi中,将企业长期目标和营销人员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开发和激励营销人员的功效。

(2)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现阶段不少水泥企业强调营销人员的个人激励而忽视了营销团队的整体奖励,实际上营销团队效益最大化比营销人员个人业绩好更有意义。因此在薪酬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整个营销团队的业绩最大化,力求将营销人员个人收益和团队收益结合起来。比如,可以抽取营销人员个人收入的10%作为团队共同分割的收入,然后将团队共同分割的收入由营销团队成员平均分配;片区经理挂靠片区50%的绩效工资,这样做的效果可以鼓励营销人员团结合作,迫使管理人员加强区域管理,提高工作绩效,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2.4加强渠道冲突的管理

笔者认为,水泥企业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渠道冲突的管理:①企业对直供客户进行应收账款考核,对承运方进行配送管理考核,对经销商进行管理和考核。经销商对各自区域的分销商和门市进行管理和考核。每月营销人员不定期到区域市场进行检查和指导,监督的同时帮助其渠道管理和拓展;②企业与直供客户根据量价款签订买卖合同;与承运方签订承运合同,包含承运责任和违规处罚;与经销商签订经销合同,包含年底销售目标、促销计划、渠道拓展、维护及处罚、销售目标完成奖励兑现,应收账款考核等,实行量化考核指标管理;③所有渠道客户都要按照公司销售渠道管理制度进行合法、合规、合理的运营,营销中心严格按照制度化管理营销渠道,对违规者加大处罚力度。

团队的管理培训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团队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策性的扩招使各地高职高专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这不但给学生工作增加很大的压力,同时也给大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但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一个学生工作者的能力始终有限,如果无论大事小事都一手抓,那就会事倍功半;但如果放开手脚,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有一个优秀的班级管理团队成为必需。下面,就我在工作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对这个团队的建设过程进行叙述。

一、团队成员的选择

班级管理团队的好坏,决定于团队成员的组成情况,能否选择适当的人选至关重要。大部分高职学生在经过高中所谓黑色六月后,都是怀着兴奋、好奇的心理进入大学校园,高职高专类学生的特点是理论知识欠佳、动手能力强、适应环境能力良好。大多数高职高专学生在这里都迫不及待的想要表现自己,要在大学校园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么,这就成为我们学生工作者选择班级团队成员的最佳时机。我将这个过程分成以下三个时间段:

(一)军训阶段。

军训可谓是学生进入大学所要经历的第一个阶段,他们可能第一次体会到与自己过去所接受的训练有所区别,在这一个过程可以很好的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军训期间,大部分同学都能将自己的潜能体现出来,他们会尝试去竞争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如排头兵、旗手等,那么,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一个初步的评价,也是日后选择班级管理团队成员重要的一个参考。

(二)新生入学教育阶段。

通过半个月的军训,班级内部开始形成一定框架,大家相互间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彼此的能力也有一定的了解。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学校为这些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如演讲、表演、操作等。能力强与弱,在这里也会有一定的比较,从中可以更清晰,准确的了解前一阶段所确定的初步人选。

(三)学生选择阶段。

在以上两个环节后,班级管理团队可以说已经初具框架,学生之间也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意见,那么,在这个时候就要正式进入学生民主选择阶段,也就是通过班级学生进行民主的班干选举,选出大家心里认为适合充当这一角色的人选,通过这种方式,结合前期的考查选举出最终的班级管理团队成员。

二、班级管理团队的培养

好玉需要精雕细琢,无论所选举的学生有多优秀,他们都很难马上就可以适应自己的位置,找准工作的重心与方法。因此,在完成团队组建后,我们都要对其进行一次系统的培训,从各方面的锻炼中提升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等。针对高职高专学生个性突出、难管理、自主意识薄弱的特点,这个培训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学生工作培训。

这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培训,通过老师、师兄师姐的经验讲述,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让学生管理团队成员认识自己的工作性质、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等基本知识和加强对突发事件处理方法教育。集中培训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加深学生干部之间的交流与认识。在集中培训中,大家更愿意提出意见来共同讨论,共同解决

问题,这就增强了培训的效果。通过这样培训,团队成员可以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相互交流、相互比较,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做到与大家共同进步。

(二)活动开展。

从工作经验证明,活动的开展是体现一个班级管理团队能力最好的机会,也是管理团队磨合的最好训练方法。因此,在早期的培训中,应该安排更多的活动去让这些团队去实践,从实践中分析成败,不断的总结与改进,迅速的积累经验。在活动开展中,无论是团队的合作,还是个人能力的程度都可以得到体现,而且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与取得成果这一时期,学生个人的心理也会得到满足,从而对工作有了更高的认同感,产生更高热情。

三、班级管理团队的管理方法

团队的管理是建设一个良好的队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班级管理团队是老师工作上的助手,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一道桥梁,学生工作者对团队管理的好不好对其是否能在班级里建立威信,能否顺利开展各项活动,能否传达好上级通知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制度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情都必须有规矩的约束,制度的建设不但保证了团队在工作开展中有个参照的标准,同时也给外界提供了评价的标准。制度的保证让干部能严于律已,也让他们在工作中更好的寻找到自己的方向与目标。同时,制度的奖惩条例对成员又是一种前进的动力,随着大学与社会关联越来越密切,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深入学生的内心,以前那种靠着精神支柱去推动工作的制度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大学,只有在制度上体现出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推动工作的发展。

(二)学生民主评议。

对于团队的成员,制度上的约束只是一方面,制度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很好的体现一个人的能力,所以在团队管理的同时也要发挥学生民主评议的作用,让同学发言。高职高专不乏人才,从成长的经历来看,高职高专学生与社会接触更多,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这让高职高专的学生更懂得社会的生存之道,所以在工作中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为工作而工作的现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监督到位,但是,同学之间是可以清楚的看出来的,因此,学生民主评议的好坏是对学生干部能力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建设好这个团队的重要参考。

(三)自评。

团队的管理培训篇7

关键词拓展训练应用税务系统

税务学院主要承担全国税务系统司局级领导干部培训、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处级领导干部培训、国际税务培训、青年业务骨干培训、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等各类教育培训任务。每年培训人数稳定在2万人左右,培训量大,任务重,同时由于培训对象的特殊性,就决定了管理学员是难点、重点,这就对学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税务学院对学员的管理也是以班级为单位,所有教学活动安排都围绕班级展开,所以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院的培训大局。成人培训的班级管理区别于学生时代,税务学院也在不断的结合实践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拓展训练作为新兴的培训模式,其培训效果显著,学员参与度高,整个过程中都贯穿着“熔炼团队,挑战自我”的激情,让学员感悟团队是一种力量,团队是一种精神。拓展训练这种新颖培训形式被越来越多的班级管理者所看重,并实践于班级管理中,其效果很显著,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班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拓展训练的概述

(一)拓展训练的概念

拓展训练是与传统的认知教育不同的体验式教育活动,追根溯源,它是体验式教育在中国特定环境中的产物。拓展训练一词是中国对这种体验式教育的本土化认知,是最早将其引入中国的刘力等人对它的命名,也是“人众人”培训机构的注册商标。由于拓展训练在培训领域所带来的潜在价值和震撼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在不断的“拓展”,现今已由课程产品发展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和学习模式,同时得到了学校教育系统的认可,并应用到许多相关领域,成为中国户外体验式教育的主打品牌。

提起拓展训练,我们要说明outwardBound,这个词从字面上讲“出海的船”,最初用在航海中,是船只出发前,用于召唤船员上船的旗语,表明船出发的时刻到了。而现在outwardBound同样成为特定环境的产物,已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名称,被大家所知道。

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Bound,也就是通常大家讲的外展训练,寓意是一艘小船离开平静的港湾,驶向未知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更大风雨的挑战。

(二)拓展训练理论支撑

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thetreasurewithin)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观点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就是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也称之为教育的四大支柱。

“四大支柱”强调以“学会共同生活”作为基础,也就是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人,与他人友好相处,从小培训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四大支柱”不仅强调知识学习,更强调实际的掌控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四大支柱”对于知识的学习,强调让学生掌握认知的手段、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四大支柱”强调德育为基础、重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认知等,能较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传统教育相比,更具有积极意义。而拓展训练与教育“四大支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2]。

(三)拓展训练的价值

拓展训练重在过程的参与,它就像一面镜子,能从镜子中看到我们在团队活动中的表现,每个人好的一面坏的一面,甚至丑陋的一面,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理念,并对我们的生活学习有所帮助,这就是价值所在。

我们常常把木桶原理与拓展训练相结合,木桶原理是:一个木桶有若干块长木板组成,组成木桶的木板有长短之分,木桶的容量取决于短的木板,当然了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是否有间隙。那么在拓展训练中我们强调“熔炼团队,挑战自我”,一个团队的战斗力,我们肯定个体的战斗力(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要取决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也就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拓展训练的理论精髓。

二、拓展训练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颖的培训形式较早进入到税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中,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被越来越多的税务施教机构所重视,各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摸索适合税务干部的拓展训练,不断的积累经验。2004年税务学院率先在司局长班成功应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的、标准化的面对不同类型班级的拓展教学,成为学院的授课亮点。与此同时作为学员管理者也有思考与启发,把拓展训练这种良好的培训形式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在某些中长期培训班级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不断的总结摸索,很见成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受到广大学员的好评。

(一)应用的内容及形式

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我们形成了一套标准化应用模式。应用的形式主要是拓展训练课程融入到班级教学中,把拓展训练作为教学的团队建设模块,属于培训中的教学环节,引起参训学员重视,让其积极参与其中。根据来学院学习班级的性质、班级时间长短、班级人数、班级人员职务等来灵活安排拓展活动。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应用较多的拓展内容有:拓展破冰、室外拓展、专题性拓展项目、两个主题活动、特色活动等。

(二)打破距离感与陌生感,使每个人融入到班级活动中-——破冰之旅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外界种种的隔阂而产生了距离感与陌生感,就像我们每个人身上包裹了一层厚厚的坚冰。破冰之旅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学的小游戏打破人与人的坚冰,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了解、熟悉,营造一种便于深入交流的氛围,同时组建自己的团队文化。对于班级的学员相互之间不了解,破冰课程就显的非常重要,对于接下来的培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通过活动后让大家在陌生的环境下充满着热情与激情去求学。

(三)激发潜能,超越自我,促进班级和谐——“熔炼团队,挑战自我”主题活动

“熔炼团队,挑战自我”主题活动的目的通过经典的团队协作、团队竞技类项目培养大家的向心力、凝聚力、大局意识、协同合作意识、服务意识等,打造一支高绩效、创新型优秀团队。

我们根据团队客观情况,培训人员的职务、岗位等特点运用了挑战no.1、驿站传书、扑克接龙、沟通造桥、七巧板等项目,通过项目的体验感悟团队是一种精神,团队是一种力量。

(四)共叙同学友情,塑造和谐班级——丰富多彩拓展游戏体验

“共叙同学友情,塑造和谐班级”主题活动的目的是为加强学员交流,增进学员的感情,提供一个可以供大家轻松交流的交平台,对破冰形式的不断巩固,以游戏互动开展,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相互熟悉的全新状态,增进感情,促进友谊。

活动主题总共分为三个环节:热身模块,再次破冰模块,体验模块。热身板块目的在于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调动学员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按摩操”和“开心一块五”两个经典的小游戏,带给学员一种积极轻松的心态来面对接下来的活动体验。再次破冰模块,是课堂破冰的延续,破冰课中我们让小组内的成员相互熟悉,再次破冰模式就是给学员提供一个可轻松交流的平台来认识更多的学员。我们通过“拍三”与“名字叠罗汉”两个游戏让学员在游戏中互动,在互动中加深相互的了解,在整个参与的过程中大家积极参与,氛围活跃,沟通顺畅。体验模块在相互熟悉的全新模式下,检验组织成员参与主动性,建立自己的团队节奏,提高学员组织、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和技巧,重在对团队的熔炼。我们精心准备了“老虎美女与猎人”,“激情节拍”两个体验项目,让大家在体验中相互理解,相互的鼓励,相互尊重,让大家明白要想在活动中以不变应万变就必须得加强对团队的熔炼。

(五)增强团队意识,提高班级凝聚力——非教学环节活动

拓展训练与非教学环节相结合,突出拓展培训师的作用,整个过程中专门的拓展老师作为教学联络员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加强与学员的沟通,既对学员管理,又可全面了解拓展活动的实施情况。主要是拓展训练贯穿于班级的健身课、趣味运动会、学员联谊活动等等。在每个环节都安排精彩而丰富的拓展游戏,让大家收获知识,收获友谊。

三、拓展训练在班级应用的特点及作用

整个班级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能激发学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每一个项目都有其相应的分值,这种形式迫使团队成员追求高目标,不但能激发团队内部成员的潜能,提高效率,而且有助于团队在竞争、比较中,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团队的不足,加以改变,提高实力。

拓展训练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能通过参与活动达到提高参训人员综合素质的能力,提高工作技能与工作效率,提高学员团队协作精神。活动的亮点所在,就是能使拓展训练与班级活动相融合,贯穿于学员培训的整个过程,能够很好的支配学员的非课堂活动时间,有助于学院对学员的管理。

活动的安排遵循实践原则,按照学生的实践整合教学内容,密切的结合学员的学习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让学员的班级生活与拓展训练想融合。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设计中我们坚持理论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同时坚持让学员亲身体会、自我学习、自我完善。

活动的设计非常灵活多变的。首先操作内容的灵活多变,我们以活动项目资源的充足为保障,培训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快速的作出变化。如我们可以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需要或特殊天气影响等对体验内容作出调整。其次是活动形式的灵活多变,体现在当我们新的班级活动时,我们会迅速组织拓展老师研究,在最短的时间制定出适用于次活动的拓展训练安排。再次是我们的所设计的活动内容适应性强。

从党校的角度分析,学校为了更好的管理学员也希望拓展训练创新培训形式。首先,通过多种多样的拓展活动让来自全国各地的税务公务员以最短的时间相了解,增进友谊;其次,通过拓展训练这种参与度高、培训效果好的优势,与学员的课余生活相结合,有效的利用学员的课余时间,以拓展活动的形式丰富课余生活,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从学员的角度分析,培训学员都是脱产培训,时间上有短期班(一周左右),有中期班(两周到一个月),有长期班(一个半月到四个半月),课余时间较多。有强烈的愿望希望通过某些活动载体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周围的环境,认识更多的同学;同时也是通过活动来缓解释放工作压力和学业压力,丰富课余文化生活。面对这种现状,拓展训练培训形式的创新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把拓展训练与学员的生活学习无缝链接,形成了课堂学习的精彩,课后体验丰富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钱永健.拓展训练[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3-6.

团队的管理培训篇8

1应用型师资队伍内涵

地方高校多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是“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精神为灵魂”;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满足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基层一线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强调其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1]。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及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创设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二是要建设一支既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层面胜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师资队伍[2]。同时,应用型师资队伍还应具有“三实”特色:一是“实用”。教师不仅要具有实用的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实用的教学方法和与实际密切联系的治学观念。二是“实践”。教师要有生产、工程的实践经验或经历,要有与地方经济、行业系统密切联系的经历或渠道,具备善于实践的能力。三是“求实”。主要体现在实践与理论之中求真务实。社会实际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在生产实践中创新,及时捕捉本领域内的最新热点,始终处于生产实践的最前沿[3]。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的师资缺乏“三实”能力,教师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缺乏一批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带头人;缺乏师资队伍分类管理、考核、聘任、建设政策、晋升通道、培训平台;缺乏师资团队建设、考核评价机制,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地方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坚定办学定位,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应用型特色,从体制与机制着手,进一步加快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为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开辟新天地。

2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2.1与时俱进,加快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与建设通过理念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突出应用性特色,结合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发展的走向,进一步优化重组、改革地方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大力实施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建立学校、院(部)、基层学术组织三级管理体制,统筹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在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中的学术作用。强化院(部)二级办学实体的地位,建立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制度。结合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院(部)和基层组织在岗位设置、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津贴分配等方面的职责与权力。探讨以学科或专业或核心课程为基础的基层学术组织的构建;为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充分激发基层学术组织领导者和成员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创新科技和教学组织形式,重点培育一批应用型科技创新和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实验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二、三课堂指导团队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团队。通过立项的方式重点建设高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指导团队、校外专业实习指导团队、高端科技竞赛项目指导团队以及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团队。鼓励支持二级学院(部)各种形式、各种功能的科技和教学团队建设。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组建新型基层学术组织,共同进行科技和教学活动,促进学校教师向应用型、创新型转化。

2.2实行分类管理,制定有利于教师向不同类型教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首先,把不同类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合理设置教师职务岗位,推进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实施,建立不同类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为教师提供不同的职业发展平台与通道,形成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科学合理、民主和规范的教师考核评价办法。积极引导和激励教师围绕学校总体发展要求,根据自身特长、特点和潜能,合理定位,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途径,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平时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把考核工作体现在师资管理的各个环节,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并做到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实际利益挂钩。其次,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建立校院两级教师职业生涯支持体系,构建学位教育、技能培训、高层次研究等“三位一体”的培训制度。开展有针对性的新知识、新技能培训,通过进实验室、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应用型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对中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予以早规划、早指导、早培养,根据每位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借助个人职业心理分析,结合个人科学素养、创新素质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等;建立有针对性的职业方案和个性化事业发展支持计划,实现聘期内的过程跟踪、培养机制。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骨干到国内外名校进修深造、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骨干教师到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工作锻炼;同时,建立以企业技术骨干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库。

2.3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为名牌专业和科技创新团队设置特聘教授、讲席教授岗位,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将调入、兼职、柔性聘用等引进方式结合起来。同时以创新平台为依托、特聘教授为核心,组建创新团队,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具有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专业带头人需要跟踪行业动态、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善于整合资源、凝聚团队、协调成员关系、制定发展规划;使团队能够处于学术与技术最前沿,游刃于教学与生产,企业与校园之间。通过带头人带领应用型骨干教师成长,培养一批,带动一层,发挥重点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缩短培养周期,优化能力结构,迅速提升团队内涵。

2.4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训构筑系列多功能社会服务平台,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培养,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每年可选派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到国内外名校进修深造、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等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践锻炼,培养教师形成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观,增进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推出教师“访企计划”及其配套政策,鼓励专业教师获取专业执业资格,构建学校与社会对口单位联系的长效机制。职业培训准备可以采取以下几个途径:

2.4.1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应用型教师培养应从单一模式向“定向型”和“开放型”结合的模式转变。通过组织教师在校外实训基地、对口企业工作站培训、与企业重点项目工程合作等方式,定期组织教师轮训,重点掌握先进技能,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动向,提高应用型素质。实现校企人员双身份、课程建设双骨干,使高校教师和企业骨干一起结合工作流程开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和生产实践双向融合。

2.4.2构筑系列多功能社会服务平台,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加强与政府、校企(事)合作,建立校外教师培训基地。如整合地方高校所在的区域内外、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面向地方其他高校的青年教师培训基地;依托相关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培训基地等。

2.4.3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在建设专业教室(实训中心)、实习工厂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2.4.4实施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请进来、走出去”加大应用型教师培养力度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走出去”就是要充分利用校外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优质资源,充分开展包括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以及参观学习等学习提高方式。“请进来”就是要聘请校外专家学者讲学、技术人员举办专题培训等。统筹兼顾,按照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短期与长期培训相结合、自我培训与学校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搭建校内外相结合的高水平培养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优质资源,提高中心教师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水平和能力,大力培养应用型教师,逐步形成“专兼结合、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的应用型教学团队,使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迈上一个新台阶。

2.5建立应用型兼职教师资源库在著名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兼职教师基地,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不断充实优质教师资源;完善兼职教师制度,建立“结构多层次、授课多形式、管理多元化”的兼职教师队伍服务体系。重视兼职教师的信息备案、日常管理、监督考核,考察合格后确定为长期合作教师资源,以此甄选出一支来源稳定、使用灵活而实践经验丰富的应用型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对聘进学校上专业技能课的应用型人才,要强化进行教学技巧和方法的培训。根据兼职教师结构多层次和授课多形式的特点,兼职教师的管理模式应坚持动态性和多元化。主要做法有:(1)把学校层面的管理和学院层面的管理结合起来,建设学校的“兼职教师资源库”,相对稳定兼职教师队伍,避免兼职教师聘任中的随意性、盲目性;(2)设立聘任兼职教师的专项基金,通过与企业签订教学项目合作协议等多种形式,支付兼职教师的费用;(3)制定聘任兼职教师的明确政策,根据企业人才流动性强的特点,建立兼职教师的动态管理机制,对已入库的兼职教师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构建相应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此相应,实行适应兼职教师教学特点的课程制度改革。

2.6加大应用型专业教学团队和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通过打造应用型、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平台和机制,全面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建立个人业绩与团队相结合的全方位绩效考评、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和团队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建立团队建设、激励和评价机制;推动团队建设与学科建设各要素融合互促,形成各自特色与优势。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组建团队,开展原创性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取得重大突破或成果。

2.6.1建立团队建设、激励和评价机制(1)以管理重心下移作为出发点,以调动最基层组织和个人积极性为目标实施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管理改革。制定规范性文件全面考核团队,把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服务地方和人才培养等纳入综合考量,每年考核评比,与经费和奖励挂钩。(2)以各种方式将校内外紧密相关人员融入教师团队。通过学术带头人强势吸引、业缘和研究方向相近组合、项目参与、教学配合、学院安排等方式促成学校教师形成内聚力较强的团队,吸引校内外相关人员和聘请的兼职(客座)教授进入团队。(3)加强团队文化建设。逐步引导各团队在团队理念确定、价值观、目标愿景、规则与习惯、和谐关系等方面固定化和模式化。

2.6.2推动团队建设与学科建设各要素融合互促,形成各自特色与优势(1)教学、科研一体化。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专业为依托、核心课程体系为牵引,尽量确保同一团队是在相近课程任教,在同一教研室(系)、实验室工作,但不拘泥,可跨教研室(系)、实验室跨院跨校组团;促进教学内容和科研内容交融互补、教学科研同步交流、科研和教改项目互促。(2)团队推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开放。团队依托或联系相应实验室,负责相应实验教学,并负责其功能完善及层次提升。重点实验室通过建立开放、流动、合作、共享等机制,形成团队特色与优势。完善重点实验室项目负责人制度。(3)团队对口专业建设。建立团队联系专业制度,把专业课程和培养方案改革、新专业申报、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学生毕业实习与论文、学生就业及发展指导、就业推荐与团队捆绑。

2.6.3推进团队加强应用创新人才培养通过深化学生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各团队教师参与课外大学生科创活动,担任引导、指导和评判工作;团队教师科研项目吸引学生参与;团队配合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和综合素质培养;团队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服务社会系列活动。

3地方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条件

3.1组织保障成立改革项目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人事、教务、科研、财务及各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检查督促师资建设措施的实施。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能够按照要求落实到位,明确各相关部门的第一责任人。

3.2资金保障学校要多途径筹措经费保障应用型教师引进和培养所需的配套资金;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联合共建的方式获取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的专项投入;扩大学校自筹开发创收经费投入力度;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设立专门账户,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加强对各建设项目的科学论证,严格审批,做到“优效优投”、“优项优投”。

团队的管理培训篇9

咨询式培训团队,囊括市调、行业分析、战略选择、组织流程规范、营销策略、销售管理、品牌推广等多个专业角色,可以是一一对应到不同的专业人员,也可以是一人兼任两个角色,比如市调与行业分析、战略与组织流程规范,而营销策略、销售管理、品牌推广则最好由不同专业人员分别担当。同时,咨询式培训团队的成员,“成分”最好杂一些,学院派与实战派为基调,励志派为高亢之音,而深谙咨询式培训派则必须为主旋律。叶敦明建议:引导他人,除了学识与实践之外,更重要的是信念。这种信念,浅层次的是帮助客户企业取得更好的市场业绩,深层次的则是帮助企业经营者获得持续发展的经营动能,而这种动能,就是二次创业的激情,就是抛弃小成、奔向大成的信念与坚韧。

较为理想的咨询式培训课程中,要有一名主讲老师和多名专业老师联袂演出。主讲老师,集编导、主演、主持人等三种角色;专业老师,则是负责某一块或二块专业内容的讲解与辅导。专业老师,要比咨询项目中的项目总监或项目经理,负责客户需求的整体把握、专业服务进程与质量控制、专业人员指导与协调等。而专业老师,则是负责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另外呢,就是做主讲老师或其他专业老师的助理。总体上讲,分工协作的依据,就是咨询式培训项目的总体内容与专业要求。这其中,主讲老师要同时具备专业能力与管理能力,虽属不易,但不得不为之。

主讲老师与专业老师,在课程的整体进程中,是主角与配角的有秩序的切换。若该节课程由主讲老师担当,那么专业老师则是在案例剖析、分组讨论的辅导、发言记录、最终陈述上分担组织与引导任务;若该节课程由专业老师担当,那么主讲老师则是幕后组织者、分组讨论的辅导者、最后评判者。叶敦明认为,主讲老师与专业老师,平时最好就是一个团队,而不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更好的情况,这个团队每年都有2-3个咨询项目一同作业与磨合,长期磨合出来的默契是非常有价值的。要想提高客户企业的团队作战能力,咨询式培训团队就必须协调自如、配合默契。

培训课程的效果,也要由团队来实现。主讲人也许关注的是现场发言与案例讨论,而团队其他老师则会更清楚问题的由来、学员的掌握程度,以及接下去执行的动力大小。若是企业的主管领导或人力资源负责人在场,那么,咨询式培训团队还可以与他们交流用人、管人的现实问题与方法。这些,都会牵涉到咨询式培训的双效合一:学会与用好。

好的咨询式培训团队,在内部管理上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也有合乎企业精神的管理规范与流程,更为重要的,就是有清晰的、有积极意义的企业经营使命与价值观。说到这里,有两本书推荐给各位企业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作者都是马克斯-韦伯,你会发现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的根源,还有,你还可以顺势体检一下自己企业的经营信仰。有信仰的企业,才会守道、用道、得道。

培训内容的组织落地,是对咨询式培训团队的最大考验。第一个问题,培训落地,就是将培训核心内容与企业经营现状的简单结合吗?第二个问题,事前定制的培训内容,能符合动态的企业发展吗?第三个问题,头头是道的咨询式培训,若是在企业中遇到利益阻力或者能力拖累,该如何处理呢?叶敦明认为,咨询式培训的预期效果,好比理想情况下的科学实验;而企业想得到的实际效果,则必须是历经千难万劫的正果。正果,必定是有信念的经营者的经营绩效,必定是有作为的企业获得了客户的认可与回报,必定是企业家精神再一次得以实现。

团队的管理培训篇10

关键词:跨学科创新团队产学研环糊精

中图分类号:tS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4-0071-02

abstract:themainresponsibilityfortheuniversityistocultivatehighqualitytalentswithspiritofinnovationandcareerconsciousness.Basedontheproblemthatexistedintheprocessofcultivatingtalentswithinnovationandcareerminds,thenewscience-process-tradecombinedcultivationmodelwasexposed.innovationteamcanbeconstructedbyabsorptionofstudentsmajoredinfoodscience,internationaltrade,andbusinessadministration,andthecoretechnology-industrialprocessing-markettradecanbecombinedtogethertoformainterdisciplinary-foodrelated-innovation-careerteam.thisconceivewillprovidereferenceforinnovation-carrertalentscultivationandfor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

Keywords:interdisciplinaryinnovationteam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cyclodextrin

党的十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1]。创新的主体是人才,科技创新必须依靠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来实现和完成。拥有创新能力团队的培养以及拥有创业精神的创新团队的构建,不仅对于培养食品专业全面发展人才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促进学科交叉、搭建实践型学科平台、改进食品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针对食品专业学生因市场意识淡薄、对公司实际运营模式陌生等造成的“纸上谈兵”型创新团队,将创新与创业进行结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吸纳包括食品、国贸、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科的学生构成新的创新团队,并且邀请国内知名教授和学者担任专家顾问,充分与企业进行合作,达到以专业核心技术为支撑,不断培养团队食品研发创新能力,确保技术竞争优势;以工业工程加工为途径,确保研发产品顺利生产;以市场营销贸易为驱动,了解行业背景,把握市场动向,以市场需求反馈技术研发,促进创新成果快速孵化,形成跨学科食品创业创新团队。

1当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解析

目前高校在培养食品专业人才过程中主要集中在通识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3]。整体而言,立足市场前沿,结合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结合的教育匮乏,使得当前没有产品导向的单纯创业思维训练陷入死循环,没有市场导向的创新技术很难实现转化,失去现实意义。这就导致大学生创业没有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参与科研计划也不知所指,不知所终,最后沦为研究生们的“免费劳动力”,这与培养大学生完善的创新能力和健全的创业素质背道而驰,这也使得心怀热情的年轻大学生在参与了诸多的创新课题和创业培训之后完全丧失了对于科研的兴趣和对创业的期待。这与培养大学生捕捉机会的潜能培育、适应工作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培养大相径庭。学校提供所谓越多的机会,就将大学生退离创新创业越远。

2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构想及实现途径

以“工科”为基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离不开食品工业的强势发展,同时食品工业的发展也大力促进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整合及调整。在此基础之上,国内不少食品相关院校均拥有良好的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合作途径。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为例,学院现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无锡)”,国家粮油标准研究验证中心等平台,与65个校外实习基地以及与全国知名企业建立的战略联盟,与中粮集团、光明食品集团、益海嘉里集团、鲁花集团、雨润集团、中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安井集团、萌力优营养食品有限公司、美国奥特奇等70余家食品加工领域领军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及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构建新型的科工贸创新团队,并提出团队构想如下。

2.1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的必要基础

在跨学科团队构建初期,团队人员的筛选、协作与分工是决定团队命运的关键,对于队员的专业特长及分工描述如下:

技术人员,长期从事食品方面的研究工作的硕士或者博士,在食品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均有丰富的学识及过硬的经验,他们在本创新团队中主要根据市场反馈信息进行针对性研究,开发新产品;对企业提出的实际问题开展相应研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对企业生产中所需改进设备等工程问题给予技术支持。

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食品专业基础及管理专业基础(涉及专业为食品科学、工商管理),有在食品企业实习或工作的经历;他们主要直接负责决策团队发展战略,协调团队的全面工作;监督公司战略执行和组织各项大型会议与活动。

市场及营销人员(涉及专业为食品科学、国际贸易),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饱满的激情,良好的沟通和书面表达能力,善于学习、善于总结,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市场反馈能力,通过实践做到对市场先知先觉,他们负责市场联络、市场分析和市场拓展,分析市场形势,挖掘具备潜在价值的新产品;寻找行业潜在客户,发展新的终端,加强与潜在客户的沟通。

2.2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的立体培养

对于跨学科食品创业创新团队培养时,不仅要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和运营决策能力,此外,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创业创新团队的竞争意识和把握市场风向的敏锐力。具体如下。

2.2.1依据团队整体发展战略设定培养目标

在食品专业常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重新设定培养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利用交叉创新思维进行食品相关研究创新的能力,提升食品专业学生对于食品市场和食品贸易的认知能力。

2.2.2依据培养目标设定培训项目

按照新成员岗前入职培训制度的模式,对团队成员进行包括军事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三个部分的培训:

①军事训练:培养员工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吃苦精神。

②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团队文化和制度培训,使团队成员了解团队理念、团队精神和研发范围;学习和掌握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了解学校之外的公司、部门所述地点、内外环境、单位性质等。

要对新队员拟任岗位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悉岗位职责、业务知识、日常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及操作要领。

③实际操作训练:按照团队“传、帮、带”责任制度,以案例形式讲解团队在创新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团队成员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实习。

培训后进行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结合平时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成绩综合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补考不合格者,不予录用。

通过以上对于创业创新团队的多方位、立体培养模式探索,构建跨学科食品科工贸创业创新团队。

3跨学科食品科工贸创业创新团队成员的成长

在现有的研发团队科研范围内,聚焦研发产品之一(环糊精)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了教授责任制下涵盖食品、国贸、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学科队员的创新团队。团队分工合作,对环糊精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环糊精研况进行归纳总结,采用波特“五力模型”[4],分别从替代竞争分析,同行业竞争者分析,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潜在进入者竞争分析,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等方面分析了创新团队在环糊精研发等方面面对的竞争实情,采用Swot分析[5],分析了创新团队的竞争优势、劣势,面对的机遇以及挑战,为提高整体竞争力并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针对环糊精研发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实行差异化战略,并实现后续的技术支持与升级。致力于环糊精技术的科技创新,不断拓宽环糊精技术应用领域,实施科技创新导向的领先战略,为国内环糊精生产、应用企业提供专业化、系统化、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支持,引导企业的技术革新,推动环糊精在应用领域的规模化发展。结合环糊精市场分析,了解并把握环糊精现状及未来走向,发现环糊精技术发展的新领域,建设起生产与研发的互动沟通平台,参加国际交流的一体化研发战略。实施人才战略,建设开放而严谨的立体式招聘方式和系统科学的面试工具,吸纳海内外精英,使团队成员参与到为团队的愿景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并为团队成员提供发展平台,使每个成员都有无限的上升空间,建立培训教育机制,拓宽技术交流平台,为团队成员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派遣核心技术人员到海外交流、学习,并将最新、最前沿的国际信息及时传送分享。分别对技术风险、行业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使该创新团队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科技为保障,将产品的实用价值与科技的无形价值相结合,最大程度上促进环糊精生产企业与环糊精应用企业对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通过以上跨学科食品创业创新团队训练,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热情,同时也为食品专业的学生积累了创业经验,有效地促进了食品专业学生快速全面成长。例如,以团队成员中食品学院的孙同学为例,该同学从大学二年级加入到该创新团队中,经过创业实训和创新技能培训,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该同学随后在大三实现了创业;再如团队成员中食品学院的严同学,经过了系统的创业和创新培训后,对公司运营和市场拓展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已经收到了英国雷丁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邀请函,准备在食品专业背景的基础上辅修工商管理,为将来创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跨学科食品科工贸创业创新团队的构建和实践探索表明,立足学科交叉,促进食品与工商管理及国际贸易等相结合,能够有效改善创业创新团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效果。此外,该培养模式可广泛适于同时拥有食品、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学科的相关食品院校,具有非常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亮.浅论十报告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内涵[J].改革与开放,2013,4:7-8.

[2]张耀亮.我国创新团队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3.

[3]史雅倩.有关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0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