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业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8:21

电力工业发展史篇1

关键词:电力;博物馆;文明;嘉兴电力局

作者简介:杨晓(1981-),女,浙江诸暨人,浙江嘉兴电力局,经济师;戴振国(1965-),男,浙江海宁人,浙江嘉兴电力局,助理政工师。(浙江嘉兴31403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118-02

一、嘉兴电力博物馆建设的背景

嘉兴是党的诞生地之一,是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发源地,作为服务历史名城的供电企业,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响应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大市的要求,传承和弘扬嘉兴电力百年历史文化,二是如何建设新时期企业文化的宣传阵地。

一是传承和弘扬嘉兴电力百年历史文化需要新载体。嘉兴自1912年有电以来,电力发展已经历了一个世纪。随着市政改革的进程,记载电力发展的建筑和实物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少数遗产被收录档案馆和地方博物馆,更多的文史资料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保护和搜集史料需要有专业的机构和专门的载体。

二是记载和宣传嘉兴电力局文明历史需要有效的宣传阵地。精神文明建设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企业改革的进程而逐渐完善的过程。嘉兴电力局的精神财富涵盖了安全、生产、营销、党建、廉政等各个方面,完整地展示和继承宝贵财富、宣传嘉兴电力企业形象、教育新一代的电力职工,需要有形的平台和宣传阵地。

二、实施内容和过程

1.建馆起因

从文化研究工程来说,创建电力博物馆是企业文明成果的积淀。博物馆的特点是可以突破书籍、档案的某些局限,以展示实物取胜,让人们在观赏实物的过程中,更加信服地感知文化、感知历史、感知科学。

创建嘉兴电力博物馆另一个重要起因是建设文化大省的时代背景。1999年12月14日中共浙江省委十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及开展文化发展“六项工程”的要求。嘉兴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了建设文化大市、打造人文嘉兴的规划。2004年11月13日,原嘉兴市长陈德荣亲自签发了“建议嘉兴电力局建设电力博物馆”的983号市长批示。嘉兴电力局经过调查研究,决定筹建嘉兴电力博物馆。

2.筹备过程

2005年10月14日,嘉兴电力局发出《关于成立嘉兴电力史陈列室筹建组织机构的通知》(嘉电办[2005]518号),开始筹建嘉兴电力博物馆。2006年10月25日,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嘉文[2006]135号文批复,同意建立嘉兴电力博物馆。博物馆建设纳入《嘉兴电力局“十一五”规划纲要》,成立电力博物馆筹建办公室,筹建办公室下设:综合、实物、文史三个小组,设专职人员6人。

为挖掘和抢救电力史料,嘉兴电力博物馆与市博物馆联合在《浙江日报》、《嘉兴日报》发表征集电力实物、文献资料启事。并与市电力行业协会联合行文《关于嘉兴电力博物馆征集电力志的函》,发往全国101个电力行业协会。同时在嘉兴电力信息网、《嘉兴电力报》、《嘉兴电力行协通讯》上信息和征集文物启事,并走访嘉兴相关电力企业、市档案局、市博物馆等,收集相关文史资料和实物。

经过积极筹备,博物馆文史资料已初具规模,随后,嘉兴电力局借鉴国内外博物馆发展建设的经验,编写了4万余字的电力博物馆陈列大纲,并开始展厅的布展和装饰,为2008年初,嘉兴电力博物馆正式开馆做好准备。

3.建设情况

嘉兴电力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1600多平米,一期于2008年1月8日正式开馆。展厅包括序厅、中国与电力、嘉兴与电力、电力与科技四个厅,其中嘉兴与电力展厅记录了从嘉兴永明电灯公司创立至今的嘉兴电力发展历程。展厅内新科技应用最多的是电力与科技厅,展示了电是如何产生的,静电、电磁的发生等一批模型。至一期开馆时,共收集各类文史资料、电力设备、实物等“电力文物”1000多件。征集到1949年前的重要实物,史料100多件。

在博物馆一期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嘉兴电力局又成立二期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博物馆的扩建工作,进一步延伸展示内容,拓宽展示范围。电力博物馆二期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展示面积200平方米,截止二期建成时,又搜集到实物、文史资料184件。展厅设置展板50块,展柜15个,展示内容以“电与文明”为基调,以时间为顺序,分探索发展曲折前进、改革开放迅猛发展、深化改革再铸辉煌、励精图治开拓奋进四个部分,展示嘉兴电力局自1962年建局以来的历史。嘉兴电力局把博物馆打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2010年6月,嘉兴电力博物馆第二展厅如期竣工,向党的生日献礼。

4.制度保证

随着博物馆建设的不断推进,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也相应出台。主要有《嘉兴电力博物馆章程》和《嘉兴电力博物馆管理职责》两套管理机制。《嘉兴电力博物馆章程》旨在抢救、保护电力史料、文物,规范电力博物馆史料、实物征集管理工作。章程分为征集范围、征集办法、入库管理方法、库房安全保卫制度、展厅安全和管理制度、火灾应急方案六个部分,明确了博物馆在建设和运行中的标准化管理规范。在《嘉兴电力博物馆管理职责》中,明确了由嘉兴电力局思想政治工作部负责博物馆业务管理和经费预算。思想政治工作部作为主要的管理部门,负责博物馆改造、布展计划的编制、文史资料的采购、年度经费预算、博物馆布展内容、资料提供、各项制度的制定等职责。两名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参观、来人来访的日常接待工作、博物馆安全保卫、水电设施、环境卫生等。

三、结果成效

“一个企业能够办出这样一座博物馆真是不易,你们把嘉兴民营电业创业过程都能完整保存下来了。这是一份可贵的电力工业遗产。现代电力工业的文明史。”2008年1月31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一行在视察嘉兴电力博物馆时作如上表示。

1.文史资料呈现文明内涵

嘉兴电力博物馆馆藏文史资料、实物1000多件,其中:1917年嘉兴永明电灯公司发行的《嘉兴城市全图》是目前发现的嘉兴历史上第一张有图例、比例尺的嘉兴地图;1948年的《中国电网分布图》是中国电力历史上第一张有图例、比例尺的全国电力分布图。在博物馆正式开馆后,嘉兴电力局组织人员对所有馆藏实物进行了清理,并分门别类,登记造册。藏品半数以上来自电力后人的捐赠,收录的厂徽、早期任命文件、早期电力建设图片、行政会议记录等,呈现出嘉兴电力百年发展历史,深刻展现了嘉兴电力局企业文化的内涵。

2.电力名人彰显文化底蕴

原国家水利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嘉兴籍电力名人钱正英为“嘉兴电力博物馆”题写了馆名。嘉兴籍电力名人还有水利电力工程专家汪胡桢、电机制造专家褚应璜、海宁硖石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徐申如、原嘉兴电厂副厂长陆与可等。1939年3月30日,在绍兴接见了5位电力工人,并亲笔题写带有“光明”二字的5幅条幅。为陆与可的题词是“前途光明”成为当年5幅题词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幅。电力名人后人捐赠的印章、信件等资料再一次还原历史,彰显了嘉兴电力浓厚的文化底蕴。

3.职工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嘉兴电力博物馆紧邻教育培训中心,成为职工教育培训的又一阵地。博物馆建成后,上万名电力职工参观博物馆,接受文化熏陶。每年新进单位职工都会到博物馆接受培训,全面系统地了解嘉兴电力局的历史,以更好地融入企业。在嘉兴电力博物馆,职工可以学习各专业条线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亲身体验嘉兴电力的发展变革。嘉兴电力博物馆为职工教育培训提供了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嘉兴电力人的文化素质。

4.科普教育宣传电力文化

嘉兴电力局在每年的社会开放日,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博物馆。同时,电力博物馆也被市科技协会、栅堰小学、三水湾小学等选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嘉兴电力博物馆成为传播电力科学知识,宣传嘉兴电力文明的有效载体。

5.信息共享传播文明成果

嘉兴电力博物馆目前免费对外开放,除本单位职工外,接待的主要对象是各级领导、系统兄弟单位等。嘉兴市委书记李卫宁、原市委书记陈德荣、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原核电工业部办公厅主任、二弹一星顾问李鹰翔等先后来到嘉兴电力博物馆参观,陕西汉中供电局、西安供电局等系统内多家单位也曾来到电力博物馆参观学习。嘉兴电力博物馆与嘉兴电力局档案室合作编写《永明》嘉兴百年电力(1908-2008年),嘉兴电力工业丛书一册,并专门制作了明信片、信封,免费对外发放。嘉兴电力博物馆实现信息共享的最大化,成为嘉兴电力企业文化的交流传播平台。

四、总结思考

嘉兴电力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被批准的电力行业博物馆,是浙江省唯一一家电力博物馆。博物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过程,作为嘉兴电力局企业文化的实体展现,立足嘉兴,面向浙江,放眼全国,是传播电力文化,集博物、展览于一体的现代行业科普博物馆。博物馆继承了江南历史文化底蕴,以嘉兴电力作为城市发展的命脉,全面揭示嘉兴地区社会、人文经济发展的演变进程,充分展示电力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人类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是嘉兴电力百年文化的积淀,是嘉兴电力局企业文化的展示基地、教育基地和培训基地,也是嘉兴电力局企业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

电力工业发展史篇2

广东电网企业文化建设的

总体情况

2009年,按照《广东电网公司创建国际先进省级电网公司工作总体框架方案》的部署,公司全面启动了企业文化系统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公司企业文化的氛围在各层级全面形成,以“万家灯火,南网情深”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南网文化理念不断完善并深植人心,以企业文化组织保障机制、载体支撑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以及社会责任报告机制为基础的体系建设基本健全,企业凝聚力、企业影响力显著提升,逐步形成具有广东电网人“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创先文化氛围。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南网文化推进与管理系统建设为框架,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员工,调动全员参与、共同推进,注重文化传承、融入中心、务求实效、创新载体,遵循“完善、推进、提升、构建”的工作原则,系统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文化识别系统、文化传播系统、文化转化系统、文化保障系统和文化评价系统。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形成以核心价值理念为基础,以重安全、重服务、重责任为特征的主体文化;形成具有世界眼光、广东底蕴、央企风范、南网特色的文化生态;形成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硬实力相匹配、南网排头兵地位相符合的文化软实力。

广东电网企业文化建设的

特色做法

注重历史传承。企业历史的挖掘和传承,是企业文化塑造的重要抓手。在这方面,公司的做法一是抓住重要的历史节点,像佛山局、江门局、中山局、揭阳局等单位很好地借助有电百年、电量突破100亿等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在企业发展的重大历史题材上,注意企业精神的提炼和塑造,如:2008年的抗冰抢险复电战役、2010年的亚运保电工作,我们通过出版《亚运之光》《点亮亚运》《决战南岭》等书籍,并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主题演讲等形式,大力弘扬抗冰精神和亚运保电精神,同时也选树了一批企业的先进典型。企业创先成果在抗冰复电、亚运保电中得到了检阅。“忠诚负责、勇于担当、众志成城、追求卓越”的保电精神得到了升华。三是深度挖掘企业历史文化故事,编辑出版《百年灯火――广东电力发展史》《老电力人传记》《这十年・我的故事》《亲历》等文化丛书,力求从人、事、物等不同侧面展示广东电力的发展历程和人文故事。肇庆局的《生根――60年,一个央企的聚变》《世纪光华》,汕头局的《有融乃大》、中山局的《中山电力百年史话》、江门局的《江门电力百年光影》等,都是基层编写的反映企业历史的精品书籍。四是对新入企员工进行企业历史教育。公司每年都会对新员工集中开展广东电力发展史和企业文化教育辅导。

注重品牌打造。为营造内和外顺的发展环境,公司提出了“牵手行动”理念,并着力将其打造成为党建文化特色品牌。公司实施“牵手行动”,致力于广泛建立企业内外部良好合作关系,消除内部阻碍,减轻外部阻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为了推广“牵手行动”品牌,我们面向员工广泛征集“牵手行动”标志和主题形象语,并应用规范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牵手行动”标志以“人”作为基本设计元素,五个人手相牵、心相连,整体形成一朵木棉花的形状。木棉花是广州市花,象征希望和幸福。“牵手行动”标志寓意为同心结南网、合作谋发展、牵手奔幸福之义。标志以橙色为主色调,橙色象征温暖和热情,主要表达电网人携手点亮万家灯火、共筑幸福美好家园之意。在对外牵手行动方面,我们重点关注四方面的牵手;与政府牵手,重视与省市各级政府及经贸、工商、税务、财政、审计、物价、公安、司法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使公司成为各级政府重视、信任并给予大力支持的企业;与客户牵手,高度重视并不断提高对电信、石油、石化、钢铁等大客户的供电服务,增进友谊,达成谅解,使公司成为广大用电客户所理解、所依托并予以积极配合的企业;与媒体牵手,重视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网站等社会主流媒体的合作,使公司成为新闻媒体关注、赞誉并主动为之宣传的企业;与社区牵手,重视加强与所在地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公司成为当地社区接纳、肯定并引以为豪的企业。

在实践中,公司各单位很好地利用“牵手行动”载体,解决电网建设、安全管理、供电服务等问题。如:公司先后牵手清远、中山、佛山、江门、珠海、河源、汕尾、阳江等地市政府,签订了“十二五”电网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牵手153个社区,重点解决民生用电问题,惠及了6.9万居民;牵手104家粤企签署《绿色宣言》,协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牵手农村共谋致富发展之路;牵手媒体,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等。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在主要时段、重要位置报道公司的经验做法。同时,公司以“牵手行动”为载体,精心策划了“牵手幸福・成就梦想”“牵手同行・文化穿粤”“牵手村居・服务前移”“牵手社区・和谐共赢”等系列活动,“牵手行动”品牌引起了企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注重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了公司层面、直属单位、县区单位三级文化建设推进机构,并明晰了党群部门、专业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定位。二是培养了一支由专家型、专业型、操作型三级人才构成的企业文化建设队伍。三是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企业文化讲师团队。四是建成了一支由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员、高级辅导员和专家级辅导员组成的员工辅导员队伍(17人具备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五是成立了职工文艺骨干队伍。目前在公司文联五个协会注册的会员达1200多人,拥有各类“国字号”的文艺职工达40多人。2012年,公司首次授予林祖跃等4位同志“企业文化建设贡献奖”;授予张吉刚、陈荣亲等10人“职工文化艺术家”称号;授予肇庆供电局威武醒狮队等6个团体“职工文化艺术品牌”团队。其中,肇庆供电局威武醒狮队由30名员工组成,他们坚持深挖民间传统狮艺,独自创作了《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和《福临门》等多个现代醒狮套路,在众多部级系列比赛中获得金奖。

注重整合展示。2012年,结合南方电网公司成立十周年,公司举办了首届企业文化周活动。活动由政工部牵头,办公室、工会、新闻中心、市场部、安监部配合,7家地市单位承办,全体员工广泛参与。通过文化论坛、职工作品展、社会开放日、书画笔会、安全“金点子”分享、微博随手拍、颁奖典礼等形式,集中展现南网成立十年来公司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员工精神风貌。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白洁在参加文化周活动时说:“广东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周活动有规模、成体系、显特色、见成效,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好。”借此,我们出版了《2012文化印记》一书,重点回顾了活动的难忘瞬间。另一方面,注重企业文化的转化和展示,目前,公司系统共建立企业文化综合(专业)展馆展厅64个,像中山局“供电文化展馆”、佛山局“电力体验馆”、江门局“专业文化展厅”、培评中心“电力安全体感中心”以及肇庆局正在筹建的首个电力营销计量馆等,让企业文化真正看得见、摸得着,为员工融入企业、社会了解企业提供了重要窗口。

注重示范引领。公司编制了《企业文化建设规划(2013―2015)》。同时,制订了企业文化示范单位以及安全、服务、廉洁、法制等专业文化管理办法和考评标准,并指导基层开展创建工作。目前,东莞局变电管理一所、中山局输电管理部、肇庆局500kV砚都变电站已成为公司首批“安全文化示范基地”;佛山局客户服务中心、江门局客户服务中心、汕头局客户服务中心已成为公司首批“服务文化示范基地”。在总结推广6个专业文化示范基地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公司年底前还将选树一批专业文化、班组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为了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员工、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们精心策划了5场文化沙龙,主题是“榜样的力量、梦想的召唤、节约的理念、文化的交融、精神的传承”,分别在公司机关本部、粤东、粤西、粤北和珠三角地区举办,深受员工喜爱。

注重平台建设。一是搭建企业文化简报、手机报、网页“立体式”的宣传平台。二是注重新媒体宣传平台的应用。如:试点推广微博微信的应用、开展微视频的创作大赛、电子书的制作、歌曲mtV的制作等等。三是成立广东电网公司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并以团体会员形式加入广东省文联。公司文联设企业文化研究、文学创作、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五个协会,明确公司文艺工作者“为企业服务,为员工服务”的“二为”方向,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紧紧围绕班组故事、企业精神、先进人物、历史文化、创先工作等主题开展创作,致力于创作出一批企业文化精品。在去年开展的文化精品节目和作品征集活动中,共征集到文学类作品60余件、书法作品100余件、绘画作品50余件、摄影作品1000件、音乐及影像类作品40余件,涌现出了大量反映企业、职工的精品力作。同时,公司文联各协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音乐舞蹈协会组织艺术团到南澳岛重点工程慰问演出、组织参加了“幸福南网梦之声”员工歌唱比赛;公司摄影协会组织参加“电力与我”百年佛电、“安康杯”全国摄影比赛;公司书法美术协会开展了“我要安全我会安全”书画比赛,等等。

广东电网企业文化建设的

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企业文化建设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之初提出“六个一”的短期目标:一套企业文化丛书、一部反映企业文化的宣传片、一个企业文化宣讲团队、一支职工文艺达人队伍、一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交流平台、一批企业文化示范展厅(展馆),很好地构建起企业文化建设的雏形。

电力工业发展史篇3

1938年,在延安那个山沟里出现了一个电影团,就那么几个人,第一次举起革命电影的旗帜。在世界的电影历史上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情况?后人不禁要问,电影团都作了些什么?它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让我们回到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在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下,革命圣地延安组织成立了“延安电影团”。它最初属于八路军总政治部,后来改属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它虽然称作“团”,其实它的成员加在一起不过十来个人,分成一个摄影队,一个放映队。它的主要成员都是来自上海的进步电影工作者,是曾经参加过党领导的左翼电影运动,接受过革命思想影响的同志。他们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投奔到延安献身革命。延安电影团的成立,开创了我们党直接掌握电影事业的历史,也开创了我国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人民电影的历史,更可以说是党的左翼电影运动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延安电影团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肩负起开拓人民电影事业的历史重任。

黄土高原的陕北,历史上就是非常贫瘠的地方。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后,又遭到敌人的反革命封锁,经济极端困难。在这样的环境里建设电影事业,开展电影制片工作,确是很不寻常的。摄制电影是一项复杂的工艺过程,需要机械化的技术设备,需要各种消耗材料,还要有能适应近代生产的各种条件。可是那时电影团的全部“家当”,只有几孔阴湿的黄土窑洞、两台小型摄影机和很少的胶片;后来增加了一点放映设备,仅此而已。延安既没有电和自来水,又缺乏技术设备,制片材料更没有来源,加上延安生活又是那样艰苦,要在这里建立电影事业,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电影团没有被这些困难难倒,他们在延安革命精神的激励下,面对物资匮乏的一系列困难,创造性地采取各种革命的办法,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坚持工作。他们深入敌后战场,深入边区群众火热的斗争中去,把反映革命斗争的影片摄制出来。电影团就是以这种革命精神,艰苦奋斗,从无到有地把人民的电影事业开创起来。

延安电影团从1938年成立,到1946年结束。它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袁牧之编导,吴印咸、徐肖冰摄影)、《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吴印咸、徐肖冰摄影,钱筱璋编辑)两部长纪录片,以及一些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片。数量虽然不多,但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后来因为胶片将尽,只好不拍电影,利用剩余的少量胶片,改拍照片,拍摄了陕甘宁边区各方面的战斗风貌,供给国内外报刊发表,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所拍的那些纪录影片,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火热斗争,表现了创造那个时代伟大历史的广大人民群众。如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就是反映八路军三五九旅全体战士,在陕甘宁边区遭受敌人封锁的严重经济困难时刻,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挺身而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赴南泥湾地区,披荆斩棘,战天斗地,屯田生产,实现经济自给,达到丰衣足食的惊人事迹。三五九旅的创举,对当时克服边区的经济困难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电影团抓住这个题材,及时深入部队,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在他们劳动的过程中,把那些感人的事迹,真实地拍成影片,历尽艰难制作出来,在边区各处广为放映,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影片歌颂了八路军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宣传了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为动员边区军民奋起战胜反革命封锁,坚持抗战,起了有力的鼓舞作用。影片上映后,轰动了边区,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这是电影团实践同志的革命文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服务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此外,电影团的放映队也是陕甘宁边区唯一的放映队。它长年累月地在延安和边区各地巡回放映电影,给从未看过电影的边区群众带来新的文化生活。那时的放映工作也是非常艰苦的。不管是数九寒天,还是炎夏酷暑,他们靠着两条腿,爬山越岭,涉水穿沟,到处奔波,走遍了边区各地,把影片送到党政机关、部队、工厂、农村中去。他们使用的设备简陋陈旧,所用的燃料,是边区石油工人自己用土法炼制的汽油,标号低,容易凝结,经常堵塞油管,造成故障。那时放映的影片绝大多数是苏联早期的影片,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夏伯阳》、《十三勇士》、《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这些影片都是俄语对白,观众听不懂,也就看不懂影片,所以必须在放映时进行现场口译。为了适应陕北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口译不仅要通俗易懂,还要解释清楚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的相互关系,题材的历史背景等等,帮助群众正确了解影片的内容,达到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受到有益的革命教育,使他们能够从影片主要人物所表现的先进思想和革命情操中,得到激励和鼓舞。这样就把电影放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了。电影团在放映工作上的革命自觉性和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的精神,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群众感动地认为,电影团给他们送去的不仅是电影,也是党的温暖和关怀。

党中央的许多领导同志都十分关怀电影团的成长。电影团从延安出发到华北敌后根据地去拍片时,同志亲切地同他们话别,并高瞻远瞩地指出革命电影事业的光明前景,坚定电影团的同志们建设革命电影事业的信心。历史验证了同志的预言。同志更是关心备至,在电影团筹组期间,亲自帮助制订方案;建立放映队时,亲自手把手地教大家放映技术。影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在党中央大礼堂首映时,同志高兴地特意走到后台扩大器旁,仔细地询问影片情况,称赞影片的成绩,勉励大家广为放映影片。同志热情地把在前方拍好的底片安全地带到后方。这种事例还多得很,难以一一叙述了。电影团能够在漫长的艰难处境中奋斗不懈,坚持革命,在困苦中乐观地放眼未来的事业,能为迎接人民电影事业在全国的大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都是和党的爱护和教导分不开的。

中国共产党在其艰苦发展的过程中,对电影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不仅于30年代在上海的私营电影企业参与了进步电影的制作,培养了自己的电影骨干,而且于70年前的抗战初期,在武汉酝酿谋划,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延安根据地建立了自己的电影事业――延安电影团。这是党建立的第一个电影组织机构,是一支人员精干、能征善战的电影队伍。它开创了党自己掌握电影这个最有力的宣传武器的历史,肩负着开拓党的电影事业、为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服务的历史使命,迎着抗日烽火,走上艰苦创业的道路,谱写出人民电影事业的最初篇章。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延安电影团创造了电影历史上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整整8年的奋斗,以简陋的设备记录了我国人民在苦难中创造辉煌业绩的真实形象,为推动抗战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做出了贡献,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打下了基础,为历史留下了非常珍贵丰富的电影和摄影的影像资料,奠定了“延安风格”的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延安电影精神”,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永远的丰碑。

抗战时期,电影团局处一隅,由于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不可能开展更多更大的活动,事业还处在萌芽状态。但从开拓的意义上来看,它有如人民电影事业的星星之火,做出了良好的开端,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延安到兴山,从电影团到东北电影制片厂,这是一段艰难的历史进程。随着革命形势的大发展,星星之火终于燃成燎原之势,人民电影事业扩展全国,空前兴旺发达。延安电影团当年的一切,同今天电影事业的巨大发展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党的电影事业刚刚开创的年代,延安电影团能够屡经艰难曲折,仍然斗志不衰。他们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了信心,对未来将成为中国电影的主人充满了信心,对未来的电影将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充满了信心。他们以执着追求的革命精神,坚持完成开拓党的电影事业的艰巨任务,是极不容易的。

衡量一个电影机构的标准,首先要评价它制作的电影。电影是艺术作品,延安电影团在极其艰难条件下所拍摄和制作的电影,用我们今天现代的标准和发展的眼光来评价,仍然能体会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震撼力,惊叹其电影的专业艺术水平和不拘一格的制作技术创新。早在赴延安之前就已有成名作品的袁牧之、吴印咸、钱筱璋,成为延安风格电影作品的领军人物。正是这些在艺术上的成就使延安电影团的电影具有真正巨大的政治宣传力,由此而让今天的电影人和观众不得不钦佩延安电影人的智慧、魄力和高超的专业水平。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曾对延安电影团有过评价:“根据地电影创作,开创了中国纪录影片创作的新时代。它记录的现实生活是全新的,它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创作态度也是全新的,同时,它的影像形态以及激情高扬、战斗性和感染力强烈的内在情绪,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纪录片创作风格,为‘延安纪录电影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在此之前和除此之外,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还没有将如此庞大的构想、明确的主题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比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中国100多年的电影史,曾有无数的电影工作者和电影制作单位,但从没有一个单位及它们的全体工作者能像延安电影团一样,以成熟的民族责任感和艺术责任感,用电影完全宣传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中流砥柱作用,弘扬民族优秀品质,鼓舞中华民族自强自立、争取解放的士气。延安电影团就是制作“主旋律”电影,倡导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的一面光辉旗帜。用电影和照片纪录党和革命的历史,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生活的根本目标和导向。他们“一切为了党的电影事业”的革命激情,从来也没有因为任何原因而熄灭过,并燃烧了一辈子。延安电影团是八路军的文化工作队,是我们的人民军队培养出来,成为电影战线上最能战斗的队伍。他们的摄影机和照相机如同战士的枪和炮,以深刻生动的镜头向敌人“开火”。

延安电影团具有“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延安电影精神,革命是翻天覆地的事业,就是要在千难万险中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壮举。为了建立我国无产阶级自己的革命电影事业,延安电影团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冲破一切困难,在艰苦奋斗中创业。他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成了他们的本能。以献身精神开拓党的电影事业的人们,做出了前所未有的事业:摄制出许多影片,培育了一批革命电影事业的骨干,在从未映过电影的陕北山沟村寨里放映了很多革命电影,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广场电影,使电影真正成为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媒介。这就是延安电影精神所创造的奇迹。

延安电影团是延安时期党中央指定的新闻及重大事件的电影和图片的专业摄制机构,虽然条件极其有限,仍然创造性地摄制了许多极具文献价值的纪录片、电影资料、照片资料。70年过去了,进入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艺术和影视的观念和技术日新月异,这些资料有了更多的使用价值,真正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高瞻远瞩在最艰苦的抗战初期建立延安电影团的意义,实现了延安电影前辈贡献的青春与心血的价值,使延安电影团的继承者能够在这些宝贵资料的基础上开拓更大发展机遇,使后人能够共享这些前辈留下的史料。

令人遗憾的是,延安电影团的很多老人已经离开了,带着未完成的心愿走了。而在过去的年代里,除了电影团成立50周年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内部出版过一本纪念册,以及电影团老前辈零星发表过一些回忆文章外,对这段历史的讲述还几乎是一片空白。研究中国电影史的权威程季华先生,曾与延安电影团的主要领导人共事多年,在他的著名之作《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用相当篇幅首次简述了延安电影团的历史和作用。除此之外,在其它少数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专业书籍中也有提及,但多是短篇带过,难表其全面的历史和评价。在2005年,中国庆祝中国电影的百年华诞,也鲜有叙述。甚至有不少学习电影学和电影史的博士毕业生居然没有听说过延安电影团。

2008年对延安电影团来说是极其有意义的,是它成立70周年的纪念。在如此漫长的70年里,延安电影团的历史功绩真实地显现出来。延安电影团主要成员吴印咸的女儿吴筑清和钱筱璋的女儿张岱尽其努力,在2008年5月完成了一部40万字400幅图片的传记,《中国电影的丰碑――延安电影团故事》。作者满怀延安电影团前辈的青春、心血与愿望,重新踏上他们的历史征程,沿着他们的心路历程,再现延安电影团的详细历史,再现许许多多人们熟悉的领袖、著名人士、电影人物所经历的前所未闻的历史事件。

正如延安电影团成员、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老厂长钱筱璋所说的:“延安电影团的成立,代表着一个新生的力量,对中国的电影历史是一个划时代的事情。它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是,解放战争胜利以后整个全国电影的大发展,延安电影团是一个根子。”从1938年至2008年,延安电影团成立整整70年了。在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的时候,回顾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端是极其有意义的。延安电影团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为中国电影史做出杰出贡献的。我们今天纪念延安电影团,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从延安电影团的光荣历程和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重张艺术与政治完美结合的“延安电影风格”,弘扬开拓创新的“延安电影精神”。

[右上]电影团成立合影(1939)

左起:李恩荣、袁牧之、王旭、勤务人员、徐肖冰、叶苍林、吴印咸、魏起

[右下]纪念延安电影团成立50周年领导接见合影(1988)

1988年9月5日星期一下午在人大会堂四川厅举行纪念延安电影团五十周年座谈会。国家副主席王震,党中央书记芮杏文出席,到会120余人

前排左起:苏云、吴雪、陈播(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艾知生(广电部部长)、吴印咸、芮杏文(党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王震(国家副主席)、王忍之(部长)、王阑西、陈昊苏(广电部副部长、纪念延安电影团成立50周年筹委会主任)、陈荒煤、吴祖强

二排左起:何文今(科影)、薛伯青(八一厂)、包同之(电影局副局长)、郝玉生、石益民、XXX、索心忠、唐泽华、罗光、王乐民、罗光达、张可奋、丁峤(广电部副部长,主管电影)

三排左起:程默、XXX、周从初、翟超、姜云川、王永振、刘长忠、张建珍、徐肖冰、徐怀中(八一厂)、肖穆(八一厂)

四排左起:XXX、吴本立、曾萍、XXX、陈锦(儿影)、杜修贤、鲁明、高振宗、葛雷、刘沛然

五排左起:钱江、钱筱璋、侯波、王紫非、刘德胜(后调延安留守组放映队)、席珍、李彦(后调延安留守组放映队)、张家克、吴国英、杨采

电力工业发展史篇4

宁波供电公司针对劳模史婵的工作特点,创建史婵劳模工作室,并对史婵劳模工作室的内涵进行了阐述,突出反映了供电优质服务的一些措施,进而分析了劳模工作室的经验做法,概括了劳模工作室的创建亮点特色及取得成效,说明了史婵劳模工作室在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劳模工作室;企业;科学发展

0引言

史婵是宁波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95598远程工作班班长,长期从事供电服务工作。她曾获得国家电网公司“十佳服务之星”、浙江省供电公司劳模、宁波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并当选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她带领的班组先后获得“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部级“青年文明号”、国网公司“工人先锋号”、浙江电力“标杆班组”等荣誉称号。她是宁波供电公司优质供电服务的杰出代表。现在,我们以她的名字,创建了史婵劳模工作室,推动企业的科学、和谐、稳定发展。

1史婵劳模工作室的内涵

1.1一句口号

设计了一句包含史婵(谐音)的名字在内的比较押韵话,口号是“始于客户需求,蝉联客户满意。”

1.2二座阵地

劳模工作阵地,党代表工作阵地。

建立工作室日常运营管理机制。工作阵地方面,表现一些创新服务项目管理办法、项目执行进度等;组织阵地方面,表现党代表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等,设计工作记录本,记录群众反映问题与解决情况。

1.3三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专业化服务、公益化服务。

1.3.1个性化服务:针对普通客户、大客户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常态化的服务。

(1)普通客户服务

1)社(台)区经理制

2)居民优化用电建议书

3)流动营业厅

4)电力知识讲堂

(2)大客户服务

1)大客户经理制

2)业扩联合服务中心

3)领导挂钩

4)高危及重要用户“2+1”工作网

1.3.2专业化服务:针对所有客户提供的专业化的电力服务。

主要成果:《电力营销一线员工作业一本通》丛书,今年4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面向全国出版。该丛书分为四本分册,涵盖营业窗口、用电检查、装表接电、电费抄催四个营销主要专业。该丛书由宁波供电公司一线技术骨干编写,内容包括服务规范、作业规范、现场管理、应急处理等方面。

(1)营业窗口:体现“全程引导、贴心服务”

(2)用电检查:体现“规范操作、可靠运行”

(3)装表接电:体现“作业安全、准确计量”

(4)电费抄催:体现“准确抄表、柔性催费”

1.3.3公益化服务

(1)宁波电力小草服务队:宁波供电公司特色服务品牌。21年前从奉化起步,2011年全市推广,是面向孤寡老人、军烈属等的一个爱心志愿服务队,目前爱心结对近5000户,荣誉很多。

(2)国家电网共产党员服务队: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统一建立。

1.3.4四大基地:该工作室是宁波供电公司“优质服务培训基地”、“服务文化传播基地”、“品质服务创新基地”、“班组管理示范基地”。

(1)优质服务培训基地:开辟一块实体化的培训教室,建立培训管理机制,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以及劳模(或内训师)讲授等形式,提高员工服务技能。

(2)服务文化传播基地:展示内容和培训内容即是对服务文化的传播。

(3)品质服务创新基地:展示企业管理创新、同业对标典型经验、科技项目、QC等具体成果,以及现有项目进度。

(4)班组管理示范基地:工作室即是一个班组,此班组的管理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建立工作室日常运营管理机制,体现班组“家园”文化(“四大乐章”:即“家人·责任”、“家事·一本经”、“家园·共建”、“家风·和谐”)。

1.3.5五星管理

(1)人员管理:通过培训、技能通关、劳动竞赛、星级评定等方式,对员工的服务、技能进行管理。

(2)班组建设:对班组提出规范化建设要求,例如6S等。

(3)过程管控:对工作过程进行音视频监控、数据稽查、电费核算,对服务、业务进行实时把控。

(4)投诉处理:对客服投诉、业务质量事件进行规范化处理。

(5)业绩考核:精益计分考核、同业对标考核、绩效考核。

2主要经验做法

2.1搭建服务平台

为助推劳模工作室的创建,客户服务中心坚持以劳模精神为典型引领、以骨干力量为技术支撑、以加强领导为组织支持,广泛发动、层层动员,大力号召广大职工学习劳模精神、发扬劳模品质,为史婵劳模工作室的创建奠定扎实了基础。

榜样引领,骨干带动。史婵,是宁波供电公司优质服务的一个符号、一个缩影,是宁波供电公司优质服务团队的领头羊;劳模工作室以“史婵”为旗帜,以客户服务中心骨干力量为优势,积极传承史婵“用微笑与真诚为客户服务,用耐心与理解为客户解忧”的服务热情,努力传递“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真情。

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始终关注劳模工作室的成长,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并亲临筹建现场,听取工作室创建情况,随时解决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多方面支持劳模工作室工作开展,这大大提升创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此外,通过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劳模工作室定位及服务基调,强化了工作室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

2.2落实创建任务

工作室狠抓员工的学习培训、选拨考核及人才培养,带领单位全体员工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大面积培养供电服务各级各岗中的专家及技术能手。

狠抓学习培训。注重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工作,以提升团队整体素质为重点,坚持定期开展包括电力基础知识、营销知识、优质服务知识、电力法律法规、文明用语和各类案例情景模拟等在内的专业业务培训,组织交流学习,有效提升员工爱岗敬业、思想素质、服务水平。对综合素质或业绩突出者,给予技术评定、提拔晋升、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优先考虑,鼓励带动员工总体素质提升,推动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严格人才选拨。组织开展员工工作汇报、走访调研、座谈,建立“道德模范”、“杰出青年”、“文明职工”评选平台,多方面挖掘营销优秀人才。紧密结合每年开展的“业务培训、技术比武、岗位建功”三位一体的综合竞赛活动,岗位技能通关,以及全员绩效考核和精益计分考核,开展各种攻坚竞赛和考核评比,最高效、最直接地选拔营销优秀人才,并纳入后备干部的储备力量,充分发挥优秀骨干“传帮带”的作用。

2.3攻克管理难点

劳模工作室成员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快速通道,更是电力营销服务任务中攻坚克难的生力军。以“健全管理机制、确保有效途径”、“强化考核管理、优化内部机制”为攻克办法,有效解决了供电服务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和困难。

健全管理机制。在建设过程中,工作室坚持按照“五个统一”(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原则,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标识体系、组织体系和考核机制,统一人员行为规范,凝聚服务亮点,强化监督检查,着力提升员工的“精气神”。同时全面落实“四项重点”,确保工作做到“四有”,即有主题、有内容、有抓手、有实效。通过规范工作内容、实施建设标准、建立工作机制等环节的建立与明确,为用户提供及时、优质的故障抢修专业服务,为特殊群体提供爱心(志愿)供用电服务、亲情服务、增值服务等个性化服务。建立健全监督检查、重大事项报告、绩效考核等机制,了解掌握工作成效,加大考核力度,确保电力服务工作专业规范。

强化考核管理。重视工作室自身的内质外形建设,从岗位职责、工作标准、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工作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在制定了《员工岗位职责》、《员工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一线员工绩效管理,坚持定期开展各项专业培训,并将培训成效纳入每月精益计分绩效考核。另外,对供电服务人员坚持“五星”标准综合星级评定,表现优秀的员工将获得五星鉴定并进行奖励。开展常态化“双例会”工作模式,通过周例会和月例会的总结、分析,提炼亮点与经验做法,进一步提高了员工供电服务的服务热情、服务内涵和服务技能。通过制度化考核管理,奖惩并进的考核机制,激发员工工作热忱,以微笑、用心的服务切实提高供电服务水平。

3创建亮点及特色

创新服务,用创新力激活生产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史婵劳模工作室以创新文化力为重要抓手,以“大营销”的集约化、专业化、扁平化为主线,先后推出流动营业厅新服务形式、营业厅优质服务“8法36经”,建立社(台)区经理制、大客户经理制、重点业扩项目领导联系制,创建高危及重要客户“2+1”网络平台,并积极推广10kV客户业扩联合服务中心工作流程,充分利用和发挥各方面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高效、便捷、规范的工作方式方法,强化QC创新平台,不断提高供电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通过管理创新、科技创新、QC创新,进一步优化制度流程,广泛推广成功经验,以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理念,深度诠释“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

规范管理,用品质筑就品牌特色。企业的品牌形象是企业经济实力和企业文化内涵的综合体现,是团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劳模工作室在践行统一的企业标准、统一的行为规范的前提下,坚持打造宁波供电公司特有的服务品牌。大客户经理制,业扩联合服务,共产党员服务队等,通过个性化、专业化、公益化“三化服务”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服务模式,将企业标准和规章制度建设全过程融入工作室创建,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基因深植于工作室的体系运行,与电力事业相融并举。

榜样引领,用行动带动全员提升。大力开展职工“道德讲座”,发挥史婵劳模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挖掘、培树身边的先进事迹和人物,通过典型带动和示范引导作用,让全体员工学有榜样、赶有方向。积极打造优质服务的“四大基地”,通过实体化教室培训、劳模授课、师带徒等形式,提高员工服务技能;通过服务文化、创新理念、管理示范等手段,展示传播企业责任与使命。以榜样的实际行动践行爱岗敬业,坚持带头学、带头做,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全面带动、提升员工的技能和素质。

4取得成效

4.1服务管控更加牢固

史婵劳模工作室有机结合专业化和个性化的供电服务,有效规范营业窗口、用电检查、装表接电等服务流程,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口号、优质服务工作要诀,充分展现了电力标准规范的服务模式。营业窗口全程式引导服务模式,建立服务协同化机制,实现了营业厅360度全方位服务,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赞誉与信任。95598工单“加减法”模式,加快了工单处理速度,减少了流转环节,缩短了回复时间,实现了工单集约化管理,同时也降低了投诉风险。此外,工作室加大对服务、业务实行实时把控,广泛开展音视频监控、数据稽查、电费核算等工作,以细致严谨的管控,确保了优质服务的高效到位,为建立企业良好形象树立了榜样。

4.2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涵、树立服务品牌为契机,史婵劳模工作室紧密结合供电服务实际工作,以发挥青年优势力量和共产党员先锋带动为指引,严格执行《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和《员工服务“十个不准”》,在全大市推广和全面开展共产党员特色服务,切实发挥共产党员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劳模工作室以创新的服务理念、严格的服务准则、专业个性化的服务优势以及队伍的紧密协作,迅速地提升了宁波电力优质服务水平,更好、更便捷地为电力客户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5结束语

经过创建史婵劳模工作室,打造劳模先进工作团队,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创新管理、技能培训、优质服务等系列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展示创新成果,在提升员工业务技能水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优质品牌服务,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电力工业发展史篇5

五个历史最好水平是:

()煤炭产销量创出矿区历史最好水平。全年煤炭产量万吨,比去年超产万吨,同比增长;煤炭销量万吨,同比增长。

()企业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创出矿区历史最好水平。全年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接近于一年翻一番的水平。

()经济效益创出矿区历史最好水平。累计实现利润万元;上缴税金亿元。

()员工工资增长幅度创出矿区历史最好水平。职工人均收入元,比去年净增加元,同比增长。

()安全生产创出矿区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龙口矿区历史上第一个安全年。×月×日,北皂矿实现了安全生产天,创造了集团公司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五个重大突破是:

一是转变员工思想观念实现重大突破,奠定了进一步做强的思想基础。

即将过去的一年,是改革的一年、发展的一年,是员工思想空前活跃和产生重大转变的一年;在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这一年里,我们开展了四次思想解放,促使员工的思想观念实现了由担心疑虑到充满信心、由评头论足到干事创业、由落后保守到勇于改革的三大转变,直接推动了公司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新班子在上任第一个星期后,就提出了“目标”和××××年“保四争五超百万”的奋斗目标,广大员工、包括很大一部分管理人员议论纷纷、感到困难很大;但通过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全年煤炭产量万吨,比去年超产万吨,同比增长,提前一个月完成“保版权所有四争五超百万”的年度目标。广大员工干事创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明显增强。工程处去年全年产值万元,亏损万元;今年以来,工程处抓住集团公司跨越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开发市场,全年产值突破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利润万元。其中,土建公司在短短个月的时间内就交工户住宅,完成产值万元;矿建公司面向社会争市场,全年工程量多万元,相当于过去工程处的全年工作量,其中承揽的社会工程量就超过,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是改革企业管理机制实现重大突破,构建了大集团的发展框架。

徐矿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后,全面推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构建起“一集团、三个专业化分公司、三个控股子公司”的专业化管理体制,建立了大集团的基本框架。通过实施主辅分离,已经先后对实业、物业、公安保卫、教育、医疗等五大专业实行“一条线”专业化管理,完成煤业公司内部的主辅分离,共有多人从煤炭主业中分离划转出来,为下一步辅业改制做好了人员上和组织上的充分准备。

三是三项制度改革实现重大突破,探索出一条国企改革的成功路子。

从去年×月×日开始,集团公司全面推行管理人员聘任制,新选拔的科处级管理人员,一律签订“管理人员聘任合同”,易岗易薪,彻底打破“干部身份终身制”;改革劳动用工制度,不再招收全民所有制员工,包括大中专毕业生,一律与公司签订劳务协议,双向选择,来去自由,从源头上关闭全民所有制员工增长的大门,解决了国有企业人员负担重的问题;改革分配制度,拉开分配档次,体现岗位责任,调动了各层次员工的积极性。

四是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增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集团公司立足于企业实际,着眼于长远发展,积极培育接续产业,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煤、电、油、工程建设、汽车运输五大产业群的发展框架基本搭成。集团公司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是去年的倍;先后上马了个发展项目:()热电厂二期工程投产发电,热电公司整体热电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万。()完成对海阳热电厂的整体收购工作,热电生产能力为万。()完成胶州热电厂的整体收购工作,热电生产能力为万。()月份,新城塑料公司经过技术扩建改造,产品打入社会市场,年产值收入多万元。()月份完成改制的汽车运输公司,当年产值收入突破万元。()月份正式建成营业的徐矿商城,当年销售总收入万元。()港口配煤场月份开始筹建,目前已经投入运营。()铸造厂仅用个月的时间就建成投产,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目标,实现产值万元。()劳保制品厂,计划可安置员工人。()支护材料厂,由两个矿的支护材料厂合并组成,预计明年销售收入万元。

在大力发展接续产业的同时,集团公司在实业公司各个厂点大力推行股权多元化改造,为非煤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汽车运输公司、橡塑制品公司、博德复合材料公司等个效益比较好的非煤企业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通过职工持股会参股,组建了由员工参股的热电有限公司、矿山设备租赁公司。

五是员工生活质量改善的力度实现重大突破,创造了“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大力实施安居工程,新建住房万平方米,一次性使多户无房户搬进了新居,改善了员工的住房条件;大力开展扶贫解困工作,制定了针对特困职工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原来万元扶贫基金的基础上,再注入资金万元,加大了对特困职工和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通过加快发展,创造就业岗位,今年共为原有的名待岗人员和名大中专、技校毕业生人安排了工作岗位,解决了在职员工下岗待业等历史遗留问题,在全省煤炭系统率先实现在职员工无待业、消灭无房户。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公司广大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各位老领导、老同志的关心和支持。为此,我代表集团公司党政工,向全矿区的离退休老同志及家属表示衷心的感谢!

××××年是提前实现“”奋斗目标、做强做大的关键一年。集团公司将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将投资重点转向实业公司、物业公司,全面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确保集团公司年销售收入亿元,目标亿元;其中,煤业公司煤炭销售收入确保亿元,实业公司产值收入确保亿元,物业公司产值收入确保亿元,工程建设总公司产值收入亿元,热电公司产值收入亿元,掀起提前翻两番的新高潮,争取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真正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⒈立足龙口,展开双翼,发展煤炭主业规模。

首先,要保证龙口矿区实现稳产高产。××××年,煤业公司要确保生产销售原煤万吨,目标万吨,力争万吨;同时要发挥港口配煤场的优势,启动配煤市场,拓展龙口煤的盈利空间,力争配煤销量万吨,实现原煤生产万吨、销售万吨的目标。

其次,要建立煤炭发展的资源储备。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海域煤田研究、开发力度,预计××××年季度,全国第一个海下采煤工作面就可以在龙口矿区正式投产,形成矿区接续能力。另一方面,要展开双翼,实行煤炭主业的规模扩张。西翼向西部发展,走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的路子,通过控股经营,在西部省区形成万吨的煤炭生产能力;积极进行煤炭贸易,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向朝鲜开进。通过以上措施,争取~年内形成万吨的矿区规模,形成主业的优势。

⒉内部扩建,外部扩张,加快发展热电产业。

集团公司以开发低热值煤热电厂为主体,形成发电、供电、供热一条龙经营体系,力争到××××年装机容量达到万千瓦。内部扩建,就是在集团公司热电厂一二期工程并网发电的基础上,××××年进行一期扩建,届时内部将形成万规模;外部扩张,就是发挥徐矿集团的资源优势,通过合资建版权所有厂、收购兼并,掌握一定的电力资源。月份已基本完成胶州和海阳热电厂的整体收购工作,在矿区外部形成万发电能力;今年初又与莱州市政府签订协议,决定在莱州开发区建设一座热电厂,规划为台万发电机组,争取明年元旦投产发电。通过不断发展延伸热电产业链,将热电生产发展成为第二产业,争取三年内形成龙口矿区的替代产业。

⒊加快论证,积极运作,推进油母页岩的综合开发利用。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油母页岩炼油论证工作;下一步将完成油母页岩发电的论证报告和环保论证报告,力争用年时间形成龙口矿区的第三主业,完成产业结构调整。

⒋内保外联,拓展市场,积极抢占建筑业市场。

今年×月×日,集团公司工程处已经正式完成社会注册,成立徐矿集团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标志着工程处已经完成了公司制改造,成为一家独立的社会法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下设矿、土、安三个专业化分公司,以建设国家大型企业为目标,以矿区内部工程建设为掩护,面向社会,参与竞争。××××年,要利用集团公司最后一年的内保政策,抓住机遇,积蓄力量,产值收入要力争亿元,××××年确保产值突破亿元。

⒌搞活服务,造福员工,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

××××年将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把物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树立“大物业、大产业、大服务”的观念,模拟法人,规范运作。目前,徐矿集团接待中心已经完成了设计招标工作,预计年底即可投入营业,为物业公司创造亿元的产值收入打好基础。

要充分体现海滨矿区特色,科学制定社区规划方案,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断优化美化矿区环境,争取××××年通过小康矿区的验收,进一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⒍深化改革,转机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管理机制。

××××年,集团公司将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国企改革的要求,以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股份制改造、政策性破产为重点,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理顺企业的经营机制、管理格局和运行机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用足用活政策,积极稳妥推进政策性破产工作。洼里矿已列入国家第三批政策性关闭破产计划。根据全省煤炭工业改革与发展会议的要求,××××年,第三批关闭破产矿井要进入破产程序,上半年重点完成关闭破产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年底之前完成全部终结法律程序。

二是实施主辅分离,优化煤炭主业。徐矿集团主辅分离的基本想法是“三个三分之一”,即公司名在职员工中,三分之一留在主业,三分之一分离为辅业,三分之一进入政策性破产程序。按照全省煤炭工业改革与发展大会的要求,××××年底要完成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同时结合股份制改造,积极争取回购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三是实行股份制改造,放开搞活各类经济实体。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确保稳定”的原则,××××年实行“抓大放小”,凡是年销售收入在万元以上的非煤企业,由集团公司实行控股经营;凡是年销售收入在万元以下的,一律实行民营化改造,争取到××××年底将国有资产全部退出,实行员工控股。对物业范畴的经济实体,一律实行模拟市场化运转,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为××××年移交社会做准备。教育培训系统的非义务教育,如集团公司高中、技校、干校和个职工培训中心,要逐步改制为集团公司参股的民营学校,实行面向社会、自主招生、自主分配、自负盈亏,在人员、资产等方面为下一步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创造了必要条件。

电力工业发展史篇6

【关键词】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变迁;历史使命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041―05

正如南国农先生所说,“我国电化教育发展是先有电化教育这个事,后有电化教育这个名,再有电化教育这个学”[1]。在由“事”到“名”,再到“学”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技术工作者扮演的角色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角色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变迁史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史密切相关。在如今时代,社会赋予教育技术学更多的历史使命,教育技术工作者面临新的角色。如何转变角色,应对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成了当今教育技术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潜学科时期:先进教育媒体与理念的引进与推广者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大体上由潜学科、发展学科、发达学科三个阶段构成。[2]一般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具备3个要素:特定的研究对象、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三所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明确了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这标志着教育技术学在我国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我们把1986年之前的这段时期称为教育技术学的潜学科时期,1986年至今的这段时期称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学科时期。

从专业名称上看,我国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学”两个阶段。在1993年之前,我国主要使用“电化教育”这个名称,这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词汇。1993年之后,我国主要使用“教育技术”这个名称。电化教育在我国首次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表现为学成归国的一些进步人士把国外先进的教育媒体和理念带入国内用于推行平民教育;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教育技术学”阶段。与之相对应,有了“电化教育工作者”(简称电教工作者)和“教育技术工作者”两种名称。

在教育技术学的潜学科时期,电教工作者主要承担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媒体和理念,并推广到教育实践的任务。电教工作者把电化教育由国外引到国内,由民间推向政府,由社会教育领域推向学校教育领域。尤其是在早期,电教工作者为普及科普知识,提高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出现与快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教工作者围绕自己的历史使命,主要工作范畴涉及引进教育媒体、译制教学资料、培养电教人才、撰写电教教材、创办电教刊物、成立电教组织和机构等。

1917年,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回国后,就立下“要使全国人都受教育”的宏愿,积极投入到平民教育运动。为推行平民教育,陶行知在长沙、烟台、嘉兴举办了大规模的千字课教学试验。在嘉兴试验时用了幻灯。1922年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农学院举办农业专修科,设立推广部,从美国农业部买了幻灯片、电影片,配上留声机或口头讲解,由邵仲香等组成放映宣传示范队到各地宣传介绍科学种棉的知识。[3]20世纪50年代,萧树滋先生在电教处工作期间,运用幻灯、电影、播音等电教手段积极开展社会宣传教育,在贯彻婚姻法和抗美援朝运动中,曾多次在天安门广场晚上放映自制的幻灯片,每场都有几千人观看,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极佳的宣传效果。[4]

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国光影片公司拍摄了我国最早的教育影片――《盲童教育》、《养真幼儿园》、《女子体育》、《陆军教练》、《养蚕》等。从1930年起,金陵大学理学院经常使用无声教学影片配合有关学科的教学,并与上海柯达公司合作,共翻译了60多部教学影片。[5]翻译制作教学影片之外,电教工作者还制作了大量的教学唱片、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等系列教学资料,有力保障了电教活动的顺利开展。

1936年,无锡市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办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设立了我国最早的电教专业。1945年,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建立我国最早的电化教育系。[6]除了成立专门的电教专业外,还有些学校尝试在学校开设了电化教育选修课。1948年,燕京大学教育系开设了“视听教育课”。1951年,辅仁大学教育系开设了电教课。1983年,在电教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恢复了电化教育学专业。

1936年,上海教育界人士办了一个“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并出版了我国最早的电教刊物――《电化教育》周刊。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电教专著――《有声教育电影》(陈友松著)。[7]1941年金陵大学理学院影片部和电影播音专修科创办了《电影与播音》杂志。1942年12月1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编印了《电教通讯》。社会教育司编印了《电化教育》,为社会教育辅导丛书之一。1948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了舒新城编著的《电化教育讲话》。[8]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给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促使中国教育事业呈现新的发展态势。电化教育学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各种电教著作和学术期刊逐渐增多。潜学科时期电教著作如表1。80年代以后,电教工作者相继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开放教育研究》等一些学术刊物。

1932年,在南京成立了我国最早的群众性电教学术团体――“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6年,南京教育部成立了我国最早的政府电影机构――电影教育委员会。[9]1978年,教育部成立了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化教育馆。1979年,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领导创办了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据1985年统计,电教机构设置已经初具规模,基本情况如下:建立省级电教馆29个,地级电教馆、站438个,县级电教馆、站、科2253个。建立省级电大35所,地级电大分校540所,县级电大工作站1168个,基层教学班30000多个。高等学校(不包括山东省高校)有800所建立了电教中心(室)。[10]

二发展学科时期: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探索与建设者

在电教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下,先进的教育媒体与理念逐步得到我国教育界人士的广泛认可,电教活动在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促使电化教育日趋完善与成熟,并与1986年成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学科的独立赋予电教工作者新的使命,探索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成为电教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高等院校各学科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学科尤为明显。教育技术学科在高等院校中的发展有目共睹,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枝奇葩。教育技术学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知识剧增的社会背景对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为宗旨的教育技术学的客观需要,另一方得益于教育技术工作者发挥了“教育技术精神”(电化教育精神),全力推动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教育技术工作者结合新时期的历史特点,引领教育技术特色和创新发展,促进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快速发展。

发展学科时期,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具体任务是进一步明确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建立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围绕这些任务,教育技术工作者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并取得了系列优秀成果,有力保障了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

学科建设方面。教育技术工作者建设了两个部级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6个省级重点学科(西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开展了系列课题研究,出版了系列教育技术著作;建立了较完备的人才培养途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打造了两个教育技术学权威核心期刊(《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8种CSSCi源期刊(《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外语电化教学》、《中国教育信息化》)和《中国医学教育技术》、《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期刊;成功创办了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全国教育技术博士论坛、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等系列学术会议;建设了一批优秀的网络学术交流平台(中国教育技术网、中国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科网、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教育技术学科资源网等网站)。

专业建设方面。教育技术工作者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方向。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规范经过前期调研、三次“教指委”工作会议、两次全国范围教育技术学专业系主任研讨会,基本确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五个培养方向,即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媒体技术、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远程教育。[11]构建了教育技术专业系统的五个模块:学校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方向核心课程、专业任选课和试验课程。[12]此外,还建设了一批优秀的教育技术精品课程。随着一些优秀教材的出版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教育内容有了较大改观,专业水平有了提高,规范了教育技术专科生、本科生教育,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学队伍建设和专科生、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教育技术学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的设立,培养了较高层次的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提高了教学队伍的质量和水平。这些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满足了社会发展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变迁的原因:历史选择与科技进步

一门学科的诞生与社会背景和科学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20世纪是一个知识剧增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急剧膨胀的时代。知识剧增、科技的发展和人的全面需求为教育技术学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育技术工作者是教育技术学的主人,承担着促进教育技术学发展,实现教育技术学的社会价值的重要任务。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和人类对教育技术学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促使教育技术学由一个潜学科逐渐成长为一个发展学科。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使命发生了由“先进教育媒体与理念的引进与推广者”向“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探索与建设者”的转变。

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原理,不仅适合于生物界,而且适合于学科的发展。对于学科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门学科都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唯有符合历史需求的学科,才能得到快速发展。在教育技术学的潜学科时期,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人们的科学知识很贫乏,专业教师又相对非常少的国家。为了快速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幻灯、投影、录音、影片等一些教育媒体被应用到教育之中,有效扩大了教育范围,提高了教育效果,解决了教师匮乏的现实问题。这是教育技术潜学科出现的历史原因。随着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教育技术逐渐成熟,具备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历史又赋予教育技术工作者新的任务,即探索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是一门联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性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计算机、投影仪、视频展示台、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育媒体逐步进入教育领域,成为支撑教育实践的有效工具,有力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成为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变迁的重要原因。

除了历史选择和科技进步之外,教育技术工作者自身的发展也是促进角色变迁的原因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人明显有了技术化、信息化的特征。信息的储存、传输、呈现方式发生变化,促使人的大脑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思维方式、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均发生了变化。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能力明显增强。这种能力提升了教育技术工作者认识教育技术本质,探索和建设教育技术的能力。

四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教育技术价值彰显者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是一个创意时代,是一个重视效率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彰显的时代。这个时期赋予教育技术学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即彰显教育技术学的价值。如何彰显教育技术学的价值,提高教育技术学的社会贡献率,成为教育技术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面对新时期的特点,教育技术工作者唯有认清历史使命,及时转变角色,才能促进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再上新台阶。教育技术工作者是教育技术学的主人,是驾驭教育技术学科,促进它为人类发展服务的舵手。为了更好地彰显教育技术学的价值,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努力完成以下历史使命。

第一,促进教育技术学从发展学科向发达学科迈进。[13]当前教育技术学正处于从发展学科向发达学科迈进的关键期,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势在必行。经过70余年的发展,教育技术学实现了从服务于教育教学,支持其他学科发展,到促进教育创新和变革,引领其他学科发展的转变。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创新和变革,引领其他学科发展,教育技术学必须成为发达学科。唯有发达学科,才能为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更好地引领其他学科的发展。

第二,重新构建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是教育资源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教育资源是21世纪的重要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质量与数量,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实施。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从数量上看,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存在建设质量不高、重复性建设、资源分布不均匀、共享难度大等系列问题。重新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第三,构建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不意味着,有了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就有了良好的数字学习环境。在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指导下,构建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者充分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效率。构建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对于促进数字化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第四,积极吸收各种新兴教育理论与技术,深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理论与技术的支持,它是对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依赖性很强的学科。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近些年,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知识管理、生态学、复杂性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给教育技术学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深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以达到更好地促进人类学习与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

第五,提高现有教育媒体的利用率,促进教育技术有效支撑教育教学,追求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据计世资讯研究(CCwResearch),2003-2007年,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总投资约1300亿元。如此巨大的投入,我们是否获得了与之相匹配的产出呢?这是一个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问题。教育技术工作者有责任运用教育技术,提高现有教育媒体的利用率,促进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4]庄为其.南国农与萧树滋――我国电教开拓者与奠基人[m].兰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2000:21,82.

[2]刘仲林.跨学科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65-67.

[3]吴在扬.中国电化教育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

[5][6][7][9]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20.

[8]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3.

[10]南国农.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77.

电力工业发展史篇7

一、用伟大“民族精神”教育和凝聚职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电力改革发展的需要

1、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用伟大民族精神教育和凝聚职工,是实现党的**确定的奋斗目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强调,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全民族团结在一起,更加努力奋斗。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困难,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我们披荆斩棘、开拓未来。尤其是在当前非典型肺炎疯狂肆虐的情况下,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空前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奋斗目标,需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临危不乱,共同奋斗;更需要用伟大的民族精神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团结人民,迎难而上,去克服困难,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电力职工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任,理应当好先行。这就更加需要我们不断发扬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坚持用伟大的民族精神教育和凝聚职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使全体职工都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团结奋斗的精神状态,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中,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弘扬民族精神,用伟大民族精神教育和凝聚职工,是不断推进电力改革发展的需要。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电力事业的面貌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巨变。然而我们应当看到,电力改革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任重而道远。尤其是随着党和国家有关电力改革各项方针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实现主副分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等项改革措施后,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改革冲击波所带来的巨大考验,广大电力职工对电力改革的关切度也在不断增加,思想变得空前活跃,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在改革中,我们所有的电力企业都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例如: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怎样进一步发展我们的电力多种产业?芽如何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芽如何发展和壮大农电事业,使电力更好地为农村、为农民、为农业服务?芽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强化和搞好电力安全生产?芽在电力改革发展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如何保证职工队伍的思想稳定,团结和凝聚职工,为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芽这些,都需要我们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去鼓舞和教育职工,使他们团结一致,始终保持电业职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去努力实现我们的事业更加辉煌、收入稳步提高、企业更加发达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3、弘扬民族精神,用伟大民族精神教育和凝聚职工,是努力培养“四有”职工队伍的需要。在新形势下,我们电力职工队伍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的大中专毕生作为新鲜血液加入到了我们的职工队伍中来。以我们盐城供电公司为例,近十年来进入电力系统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就占到了40%以上。这些大中专毕业生,有知识、有文化,视野开阔,为电力企业发展带来了希望。但也应该看到,他们中有些人,对我们民族的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缺乏了解,有些人虽然从书本上和课堂上了解到一些我们民族的传统和历史,但却缺乏身体力行的精神和紧迫感,有些人缺乏实践,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尽快把他们培养和锻炼成为电力职工队伍的合格接班人,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伟大民族精神的进一步灌输和教育,使他们了解昨天,懂得历史,创造未来,增进身体力行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努力打造一支既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思想先进、爱岗敬业的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电力职工队伍,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用伟大民族精神教育和凝聚职工,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伟大的民族精神教育和凝聚职工,不能单纯固守我们民族精神固有的内涵,而应当结合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结合电力改革发展的新实践,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使之适应电力事业不断发展的新要求。

1、要把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新形势下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从事的伟大斗争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灾害、外敌入侵、疫病肆虐的生存与发展的斗争中,锤炼了我们民族特有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激励下,我们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伟大业绩,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志士仁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在近百年来的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发扬和丰富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既体现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精神、江姐精神、杨靖宇精神、精神上,也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孟泰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去实现新的更加伟大的奋斗目标,去推进电力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需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与时俱进,结合新时期的伟大斗争实践,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尤其是在当前我们与非典型肺炎作斗争的关键时刻,在我们国家和民族经受严峻考验的关头,更需要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既用伟大民族精神激励和鼓舞我们与疫病作斗争,同时也需要我们在与疫病斗争中,逐步形成民族精神新的内涵。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努力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开创电力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推进电力事业不断现代化,去实现我们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2、要把民族精神的教育与学习新时期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尤其是电力改革发展中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党领导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模范人物,孔繁森、李素丽、李国安、郑培民,他们是我们时代的骄子,他们的事迹是民族精神在新的伟大历史时期的生动体现。同样在我们电力系统,改革开放20多年来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先进模范人物,他们是我们电力职工的骄傲,他们的事迹同样是伟大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生动体现。在当前与非典型肺炎作斗争中,我们有许多电力职工,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争分夺秒为抗击非典型肺炎保供电,作贡献,必将涌现出一批新的、充分体现我们民族精神的新的先进个人。我们要充分运用他们的事迹,对广大职工进行教育,激励和鼓舞他们去为实现电力改革发展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3、要充分运用我们身边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对职工进行教育,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新内容。在我们的身边,在电力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新的创造,都涌现着新的人物和事迹,这些创造和发展,这些新的人物和事迹,都为丰富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加着新的内容。长期以来,我们公司党委和行政,十分注重运用这些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的新的人物和事迹,对干部职工进行教育,为保证我们创建一流供电企业,夺取两个文明建设的新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每年都坚持评选优秀共产党员、评选十佳专业标兵,十件文明新事等等,在农电系统大力宣传了全国优秀农电工钱美龙,在公司中层干部中宣传了“弘扬盐城精神、争当四个模范”的先进典型——阜宁县供电公司总经理马爱杰,还宣传了舍弃个人利益,一心为电力事业发展作贡献的干部——现任响水县供电公司总经理施建东。在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爱国、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在干部职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起到了教育和激励的良好作用。我们坚信,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由他们这样的千千万万普通中华民族成员的创造和奉献积累起来的,弘扬民族精神,更应当注重从学习我们身边的英雄模范人物做起,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更能教育、激励和鼓舞职工。

三、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和凝聚职工,去为完成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宣传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用伟大的民族精神教育和凝聚职工,既要注意运用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也要根据新形势下干部职工的新构成,以及他们接受事物的新特点,注意采取新的方式方法,以增强教育效果,把伟大的民族精神灌输到每一个员工的脑海里,融入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之中。

1、要注意大力宣传我们国家和民族历史上涌现的无数体现着我们这个民族伟大精神和业绩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在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在创造着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和业绩的同时,涌现出了千千万万个英雄人物,屈原、司马迁、苏武、范仲淹、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关天培、、杨靖宇、赵一曼……,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和骄傲,我们要运用多种方式宣传他们的事迹,让职工了解民族的历史,熟悉英雄人物的事迹,掌握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从而为实现我们新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2、注意着力教育、培养和发现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新的典型,使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一代一代,生生不息,延续下去。例如在当前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就已经涌现出了钟南山、叶欣、李晓红等无数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事迹,必将还涌现出更多新的英雄模人物,这正是体现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新的典型。同样,在我们电力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也会每时每刻都涌现着许许多多新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我们要注意教育、培养和发现他们,大力宣扬他们的事迹,请他们给员工作报告,现身说法,用他们的精神和事迹,教育、鼓舞和感召职工,努力培养更多的“四有”新人,去创造我们更加辉煌和灿烂的明天。

3、要注意运用多种载体,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用伟大民族精神武装干部职工的思想。比如,充分运用我们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运用我们网络,运用我们的报纸、简报、板报、黑板报和VCD、录像片、闭路电视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宣传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体现民族精神的杰出人物,宣传我们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宣传我们生活中所涌现的体现着伟大民族精神的新的人物和事迹,使伟大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电力工业发展史篇8

[关键词]工业题材专题片创作实践

辽宁作为工业大省,具有与生俱来的工业气质和钢铁铸就的工业品格。近年来,在影视创作领域,辽宁工业题材的电影如《钢的琴》、电视剧《钢铁年代》等作品已经为展现辽宁工业精神,塑造工人形象树立了典范,但是辽宁工业题材的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却仍是一个天地广阔、急待展开和深入研究的领域,无论是作品的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都还基本上是一个空白。

《崛起的海岸》是2010年大连广播电视台第一次以电视专题片的方式,记录大连的历史,并寻找支撑大连这片海岸崛起的不竭力量的力作。其中的第五、第六集《城市的脊梁》主要以大连工业的发展作为主要的蓝本,对大连的工业史做了一次全景式的解读,对大连的产业工人和城市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播出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和集体共鸣,也成为辽宁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工业题材类电视专题片的典型创作。

工业在大连的城市发展中曾起到过什么样的作用?工人阶级的品格和这座城市的性格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正是这两集片子着重要探讨的问题。如何用形象化的电视手段对抽象的工业精神进行解读,使观众乐于接受并认同?创作者借鉴运用文艺创作中的“典型化”手段,成为结构全篇的创作思路。这一方式也在实践中得以印证从而为辽宁工业题材专题片创作提供一种成功的借鉴。

一、人物典型化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用电视的手段呈现历史,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对人物的挖掘。《城市的脊梁》用两条线索全景展现130年大连的工业发展史:一条是明线,按照大连工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讲述大连工业从缘起到抗争,从后方军工厂到共和国骄子,从转型期的阵痛到新时期弄潮儿的发展脉络;另一条是暗线,以不同的人物故事来揭示大连产业工人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

电视专题片作为历史的真实呈现与现实解读,创作者需要处理好历史影像表述中微观,个案与宏大叙事的关系。这里所说的“人物典型化”创作思路是指“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现象”。因此,必须在对历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确定大连工业史中的核心事件,继而找出核心事件当中起到主导或决定性作用的典型人物。站在历史空间的大视角下,古今勾连,追根溯源,运用故事还原的表现手法和人物命运的方位感描述。达到活化主题,使节目具有情感基础并为观众所接受的目的。

在大连工业史130年的历史上,按时间顺序,厘清了如下的事件脉络:旅顺大坞修建,大连产业工人缘起;日俄殖民统治时期,大连第二,第三代产业工人诞生;解放战争时期后方军工厂;建国后大连工业的国家队地位;改革开放后的敢为人先;改革阵痛之际的国企嬗变;新时代的创新与超越等等。针对每一段有标志意义的历史事件,都有对应的典型人物。比如修建旅顺大坞的工程技术人员陆昭爱以及工程现场总指挥袁保龄;大连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中华工学会创办人之一的唐韵超;解放战争时期,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多次负伤,先后做过20余次手术,被称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兵工专家吴运铎;建国后的劳模代表,从五十年代的赵桂兰到新时期的王亮,在这一大批劳模身上,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痴劲”、“疯劲”和“傻劲”。这种对事业的“痴”、对工作的“疯”、对得失的“傻”,正是大连工业发展中所需的闯劲、干劲、韧劲,也是城市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身上的精神底色。

企业家群体里面,则选取了大连冷冻机厂的原厂长张和,他率先在大连搞了厂长负责制试点,体现了大连工业敢为人先的气质;大连重工起重董事长宋甲晶,在中国第一个全员引进日式管理,彰显了大连工业与国际接轨,海纳百川的胸怀。

值得一提的是,在反映大连工业支援内地建设的部分里,摄制组找到了当年从大连机车厂来到山西大同安家的老工人栾忠周,巧合的是,栾忠周的外孙女修韵大学毕业后也选择了大连机车厂,其工作岗位恰好是栾忠周原来所在的车间。《城市的脊梁》这样总结这一历史的巧合“从大连到大同,再从大同到大连,栾家三代人用各自的人生轨迹完成了一个历史的轮回,这是大连工人血脉的传延,是一座城市对中国工业发展贡献的缩影。”

二、细节典型化

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说:“画无细节则空”。画艺如此,电视专题片亦如此。细节是表现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典型的细节能以少胜多,以小见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典型化的过程中,细节是否典型也十分重要。

在《崛起的海岸——城市的脊梁》中,细节随处可见。从艺术表现上,十分重视画面细节的处理。在拍摄旅顺历史遗迹时,特别邀请原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馆长周祥令带我们去找寻当年旅顺电报局的旧址。画面上出现了一处二层职工宿舍,镜头在斑驳陆离的墙面上移动,配以地图的展示,加上老馆长娓娓道来的解说,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了画面的历史感。再如,当讲到老工人栾忠周扎根内地45年时,画面呈现的是他的女儿栾淑杰向镜头展示一个当年从大连带过来的大柜子,虽然是很短的一段对白,但却能勾起大连人内心深处的记忆。

再比如,讲到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引用了大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董志正的一段介绍:“八级大工匠工资:160,刚毕业的大学生56”。这样具体的工资对比,一下子就把当年工人的地位,工人对技术的追求生动鲜活地表现出来。

三、历史资料典型化

背景,又称为环境,是电视专题片的基本构成因素,也是电视专题片所反映的人物的性格、命运和事件赖以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据和基础。在一部具体的电视专题片中,由于所反映和表现的题材、主题等因素的不同,其所处理的背景也就有所不同、有所侧重、有所选择。

《城市的脊梁》涵盖130历史,期间涉及的事件,人物浩如烟海,纷繁复杂。在创作的过程中,笔者的体会是要先做加法,后做减法。加法是指从书籍,网络,材料当中了解历史,熟悉历史。广泛采访当事人,专家学者,汲取营养,总结提高。在搜集资料及策划阶段,先后查阅过的工业史,工人运动史等书籍十几部,拍摄的素材资料将近1500分钟。减法是指在大量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在千头万绪中理出头绪,去粗取精,用最能说明问题的资料来构成片子的背景,绝不面面俱到。《城市的脊梁(上、下)》两集播出版全长130分钟,带比超过10:1。

电力工业发展史篇9

2015年,总理在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提出了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作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对我国的复兴崛起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的国家人口众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全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必将成为全球资源消耗第一大国,全球能源消耗第一大国,全球人居工程及水利工程建设第一大国。目前我国与之相应的企业有国家电网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大唐电力、华能国际、系列煤炭央企、水电公司、矿业公司、建筑工程公司等特大型企业,这些企业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基石和保证,是代表国家产业走出国门的先头兵,这些领域的技术革新也应纳入国家战略,不然,我们的制造业就没有坚强的保障,我们的国家安全也就没有了坚强的保障。

国家硬实力,是国家正常运行所需物质财富、能源以及生存环境的生产保障能力,是第二产业的全产业链,亦即工业的全产业链。若要确保上述国家硬实力自主、独立、先进和强大,我们就必须发展“自主可控,技术超越”的工业体系,打造“中国工业2025”。我们建议将“中国工业2025”提升为国家战略,使得“中国工业2025”战略与中央的“一带一路”战略相呼应,通过发展国家硬实力,来保障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为国家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国家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从而实现国家的复兴崛起。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国家的经济先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多数国家的发展以农业、贸易和殖民地掠夺为主,只有英国抓住了因蒸汽机的发明而推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机遇,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制定了保护创新的专利法。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英国领导世界发展潮流100多年直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可以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的崛起。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推动了全球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美国有爱迪生、斯泰因梅茨、特斯拉等电力电子技术发明家,有以Ge为代表的全球领先的电力电子企业,美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并成为全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方式和经济的全面影响,美国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强国。

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晶体管、半导体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明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这一次工业革命中,日本抓住了机遇,并发展为全球经济强国。

两个世纪以来,全球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每次工业革命都诞生了一个新的世界经济强国。

以互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为核心技术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悄然到来,欧洲以德国西门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提出了“工业4.0”战略,该战略旨在尽量保留德国工业存量技术优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美国以Ge公司为代表的企业也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战略,将互联网技术和理念全面、深入地引入工业领域,重塑智能工业新时代。德国和美国对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技术推动力认知是一致的,他们如此力推互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都是希望掌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话语权,确保其自身在全球经济的领先优势,都有着深厚的国家战略考量。

电力工业发展史篇10

[关键词]新时期;电子文件档案;档案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8094

作为一种知识管理,档案管理在社会发展中表现出来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面对社会新形势的发展、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需要,如何将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并以此来指导档案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电子文件档案的出现和发展

计算机的诞生带来了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电子军事、电子政府等一系列新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因特网的全球性、开放性、共享性、动态性发展,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介入internet。电子政务系统中大量的政府公文通过internet、高效流转,档案已不再仅仅以单一的纸质形式存在,以磁、电、光等介质为主要信息载体的文件应运而生,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档案。

由于电子文件档案的出现和发展时间短,暴露的问题较多,网络环境下电子文件档案管理正面临非授权访问、信息泄露或丢失、数据完整性被破坏、利用网络传播病毒的威胁,因此,对电子文件档案的科学管理已成为一个全球面临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电子文件是社会进步的产物,确保电子文件档案的安全是21世纪档案工作遇到的新课题。不断地研究、探索这方面的工作,不但能够及时发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不足,改进电子技术措施,增加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使档案资源得到安全、可靠的保护,更能加强档案信息交流,准确、快速地向社会提供有利的信息资源,促进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

2档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从历史的角度看,档案是历史的记录,通过档案可以摸清历史脉络,了解重要史实,从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现实的角度看,档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它记录了党和国家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让老百姓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档案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社会文明的思想宝库,是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借助珍贵的档案资料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了,一方面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状况,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提供准确依据,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性证据;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各方准确认定企业经营成果,为企业与各有关方面进行有益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地更新档案管理观念,勇敢探索和尝试新的档案管理手段,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整体发展状况和经营成果。档案管理成果同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决定了该企业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决定着企业的商业版图和未来发展,对于实现该企业经营战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一般档案管理都是采用一台微机一套软件的管理办法,档案管理与提供利用远远适应不了档案网络化发展的需要。档案管理手段的落后,给档案工作带来消极后果,主要是落后的档案管理技术跟不上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与传统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相比,电子文件的管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优势非常明显。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可以不断地提升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做好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不但可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3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升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档案部门大力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图使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同步。

电子文件归档所涉及的问题更加广泛,受制约因素多,仅靠档案部门独家很难完成,应采取电子文件形成部门、档案部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三结合的方法。电子文件归档部门熟悉各项管理业务,了解电子文件的自然形成规律和历史联系,是承担归档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在鉴定工作价值时最有发言权;档案部门掌握归档的原则、方法,又了解全局情况,可以发挥把关和统筹作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既是电子文件的形成单位,又是设计和维护信息管理网络、管理电子信息的专业技术部门,在电子文件归档制度化、标准化的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三个部门的职能应用于相互渗透,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电子文件归档中集成一体,共同形成质量较好的电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