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服务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8:45

患者服务管理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多部门职能作用,全面加强精神疾病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提高综合服务管理水平,减少重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一)建立县、乡、村三级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

(二)县、乡两级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得到加强,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效管理治疗率年达到60%,年达到80%。

(三)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的乡镇(社区)年达到70%,年达到85%;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年达到60%,年达到80%。

(四)将重性精神病人全部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化管理,建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档案,年达到60%,年达到80%。

(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显著提高。居民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比例年达到80%。

三、工作内容

(一)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

1、在县医院开设精神病专科门诊,并设立康复病区。主要负责一般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

2、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公共卫生科,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指定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负责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精神疾病患者随访评估和健康体检,实施精神疾病患者分类干预及宣传教育工作。

(二)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培养

1、在县医院精神病专科门诊配备3-6名精神心理疾病专科医师。

2、逐级组织开展精神疾病治疗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在岗精神疾病治疗专业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重点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在精神心理疾病预防、筛查、评估、诊治、康复等方面的专业水平。

(三)规范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在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管理的时候,记录家属提供来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定期随访。对于纳入健康管理的患者,通过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每年至少随访4次。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3、健康体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有条件的可增加血常规、尿常规、大便潜血、血脂、眼底、心电图、B超等检查。

4、分类干预。

(1)对病情稳定(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2)对病情基本稳定(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医生可在现用药物基础上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剂量,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调整过一次剂量后,可连续观察4~6周,若患者症状稳定或虽然症状明显但比上次已有好转,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仍无效果,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若同时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要查找原因对症治疗,2周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若有必要,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对病情不稳定(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社会功能较差,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的患者,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四)组织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与宣传教育

组织精神疾病防治专业人员编制影音、图片、文字等形式的宣传资料,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文艺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精神心理疾病宣传教育。定期组织专家深入社区、乡村、学校等开展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宣讲普及活动,预防精神心理疾病发生。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精神疾病患者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重大事项的决策与部署等。

(二)明确职责分工

卫生部门

1、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建立和完善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制订精神疾病防治工作计划与方案,组织成立精神疾病防治专家组,组织开展精神疾病管理服务监督检查。

2、专业医疗卫生机构

(1)县精神疾病专科治疗机构

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向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提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承担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任务。

(2)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

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组织开展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管理和心理卫生教育工作。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定期随访、信息收集与报告,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患者服药及家庭护理指导,开展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财政部门

负责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落实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并安排有关经费。

民政部门

对符合民政部门医疗救助条件的人员,及时予以救助。

发展改革部门

负责将精神疾病防治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投资计划,安排精神卫生建设项目。

人社部门

根据实际情况,将重性精神疾病纳入慢性病管理范围,按规定报销药品费用,保障病人门诊和住院治疗。

患者服务管理篇2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优质护理;服务

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是我国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它主要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并反复发作为特征。患者发病时将会造成支气管壁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症状,从而破坏支气管纤毛清除功能,严重者影响通气功能。使肺部感染经久不愈,甚至可以引起窒息而导致死亡。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治疗后由于缺乏有效地护理使得患者治疗后并发症较多。近年来,优质护理在慢性支气管炎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1]。为了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支气管炎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我院诊治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来我院诊治的80例患者病历资料等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有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为49~84岁,平均年龄为(59.3±1.2)岁,病程在1~6月,平均病程为(3.5±2.4)月;对照组有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为40~66岁,平均年龄为(56.7±0.8)岁,病程在1.2~6.5月,平均病程为(4.2±3.1)月。研究中,两组对其治疗方案等均完全知情权,实验均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饮食护理;②药物依从性护理;③日常护理等,让患儿及其家属了解患者治疗方案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一般护理。患者入院后要保持病房内的清洁、干净,并且在冬天做好相应的取暖准备,避免患者发生感冒,加重病情。而在饮食上应该加强患者干预,尽可能让患者饮食一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对于饮食不佳患者可以采用半流或流质饮食,并且日常生活中要鼓励患者饮食(至少1000ml/d)。②症状的观察和护理。咳嗽、咳痰。患者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特征,如:咳嗽的性质、时间、节奏等,观察患者痰液的颜色、气味等,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验。鼓励患者有效地咳嗽、咳痰,有痰不易排出时,可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根据医嘱服用化痰药物。同时,还可采取引流等措施排痰。喘:对于喘严重患者要让患者保持半卧位并给予吸氧,正确调节吸氧流量。③药物治疗的观察和护理此类疾病最主要是控制感染,应按照医嘱针对致病菌的类别和药物敏感性合理应用抗生素,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及病情变化,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营养支持,注意痰液的稀化和引流,这是缓解气道阻塞,有效控制感染的必要条件。④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加强身体的耐寒锻炼,气候变化时注意衣服的增减,避免受凉,耐寒锻炼需从夏季开始,先用手按摩面部,后用冷水浸毛巾拧干后擦头面部,渐及四肢。体质好、耐受力强者,可全身大面积冷水摩擦,持续到9月份,以后继续用冷水摩擦面颈部,最低限度冬季也要用冷水洗鼻部,以提高耐寒能力,预防和减少本病的发作。同时,应避免尘埃和煤烟对呼吸道的刺激、有吸烟嗜好应戒除[2]。

1.3统计学处理方法利用SpSS16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χ2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p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

3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护理不当,病情会越来越重或反复发作,增加患者住院时间,经济上也造成巨大的浪费[3]。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优质护理在临床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本次研究中,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能提高慢性支气管炎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并能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疗效,体现护士自身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梁丽珠.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手术室中的开展应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12,(l0):76-77.

[2]才加埔,肖坚.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46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18):126-127.

[3]李璐彤,毋琪渝,王艳杰,等.中医护理的特点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28):6020-6023.

患者服务管理篇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门诊输液室,北京100029

[摘要]目的对门诊患者输液安全管理中细微服务理念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所接收的门诊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引入细微服务理念,且利用日常的考核、患者满意度、输液质量等对实行细微服务理念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和2012年相比,2013年在引入细微服务理念之后患者的投诉率明显下降,满意率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3年度患者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与渗透率明显低于上一年,差异明显。结论在门诊患者输液过程中,引入细微服务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静脉输液的质量,且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值得大力推广。

[

关键词]门诊;安全管理;细微服务理念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6(a)-0066-02

一般情况下,医院门诊的输液患者,数量大,流动性大,年龄差异较大,和护理人员相处的时间不长,护理人员无法全面的掌握患者的基本病情,所以,患者接受门诊输液治疗存在一定的危险[1]。鉴于此,我院为了加强门诊患者输液的安全性,避免各类医患、护患纠纷的发生,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门诊输液安全管理过程中,开始引入细微服务的理念,获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所接收的门诊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677例,女323例,年龄在4~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岁。另外,在全部患者当中,521例为平诊患者,479例为急诊患者。

1.2方法

①严格规范输液操作流程。医院应该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有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例如在早会时,将之前护理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统计与整理,并给出相应的处理对策,对于护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应该进一步强化与改善[2]。护理部门应该定期对护理人员的输液质量、操作情况进行考核,并且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实时掌握病患对护理质量、就医过程以及疗效等方面的满意情况,同时向病患征求有关的意见,以便及时改正,进而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

②改善门诊环境。医院应该对门诊治疗区、输液区的环境进行全面的改善,进而确保门诊输液的安全性。依据医院感染的相关要求,应该定时对治疗区进行消毒,且展开细菌监测。另外,为了能够充分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各种需求,可以在输液区内添加一些基本的设施,例如饮水机、空调等等。

③严格贯彻制度。通常情况下,门诊输液的患者具有以下特点,即流量大、年龄差异大、使用药品种类繁多等。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必须清楚掌握不同药品的注意事项。比如化疗药品在出现药物外渗之后,倘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那么将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情节较轻的将出现静脉炎、局部疼痛以及红肿等症状,严重的将导致患者的周围组织出现坏死[3]。针对部分静脉降压药物,例如尼卡地平、硝普钠等,对于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其的巡视,严密观察患者的输液滴数。针对一些极易引发过敏反应的药物,例如头孢、青霉素等,患者在使用这类药物时,护理人员应当采取交班制度,以便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之后能够及时采取措施[4]。

④细微服务理念的引入。在医院门诊输液患者中采取细微服务理念,其主要的方式就是在输液之前,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提前的交流工作,通过彼此之间充分的交流,使护理人员能够清楚掌握患者的实际感受与需求,了解患者的病史、实际病情等情况,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治疗措施的科学性与护理操作的重要性[5];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所提出的各种疑问或不解,护理人员应当站在患者的立场上给予详细的解答;另外,护理人员还应该为患者及其家属详细的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及其不良反应,以便能在最大限度上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进而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

⑤满意度调查方法: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的方法统计,满分为100分,由高到低依次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非常满意:问卷调查结果分数≥90分;基本满意:问卷调查结果分数在60~89分范围内;不满意:问卷调查结果分数<60分。满意度的计算公式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患者例数/该组患者总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予以代表,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3年门诊输液患者的投诉率为1.2%(12/1000),满意率为95.4%(954/1000),外周静脉炎发生率为11.3%(113/1000),外周静脉渗出率为4.1%(41/1000),滴速符合率为85.7%(857/1000),输液卡书写合格率为81.1%(811/1000);而2012年的投诉率为2.5%(25/1000),满意率为90.3%(903/1000),外周静脉炎发生率为15.3%(153/1000),外周静脉渗出率为9.6%(96/1000),滴速符合率为89.5%(895/1000),输液卡书写合格率为79.8%(798/1000)。

由此可见,2013年在引入细微服务理念之后患者的投诉率明显下降,满意率显著提升,和2012年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3年度患者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与渗透率明显低于上一年,差异明显;且输液卡书写合格率与滴速负荷率明显上升,与2012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所示。

3讨论

由于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的提升,医院门诊的输液患者数量也开始呈现增多的趋势。因为到医院就诊输液的患者大多数是急诊患者,需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并且门诊的输液要求相对比较高,就诊时间集中,周转快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护理人员的压力,进而影响了护理操作的质量,从而引发护患纠纷[6]。

针对这种情况,在医院门诊部门引入细微服务理念,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强化对护理人员的有效培训,并且改善医院治疗环境,严格按照有关制度执行各项操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临床操作技能,避免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使患者的满意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在本次研究中,我院于2013年将细微服务理念引入到门诊之后,患者的投诉率1.2%,明显低于上一年度(2.5%),且患者的满意率也有所提升,在2013年,其满意率达到了95.4%;另外,患者外周静脉炎发生率、渗出率明显下降,而滴速负荷率、护理人员输液卡书写合格率等也得到一定的改善。由此可见,在门诊患者输液过程中,引入细微服务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静脉输液的质量,且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值得大力推广。

[

参考文献]

[1]黄幼丽.细微服务理念在门诊患者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58-59.

[2]李妍.社区门诊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与细微服务[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8):321.

[3]杨辉,李婵,赵璎,等.儿科门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细微服务理念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2):119.

[4]何一萍.细微服务对改善门诊静脉输液质量和安全的作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4):46-48.

[5]邱玉玉.浅谈输液安全管理的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3,(13):73-74.

患者服务管理篇4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95-02

高血压是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不仅可以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功能障碍,而且是脑卒中、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学者曾对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依从行为作过调查,只有18.6%的患者完全遵医嘱口服药物。为了解高血压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现状及效果,抽取我县两个社区进行调查分析,针对现状问题提出改善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抽选2012年1月到2015年12月在我县按照2011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高血压患者服务规范进行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工作较好、有县级医疗机构主治医师指导的2个社区确诊且管理时限大于18月者患者共200例,其中男性100例,平均年龄54岁,女性100例,平均年龄55.5岁,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13例,小学108例,文盲及半文盲79例。高血压诊断1.筛查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2.对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非同日3次血压高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转诊到上级医院确诊,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对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1.2方法

1.2.1调取《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对管理3个月和管理18月时的症状控制、血压控制率、体质指数、遵医行为、服药依从性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比。

1.2.2统计标准症状控制按无症状和有症状统计;血压控制满意(收缩压

1.3结果

1.3.1管理3个月时93例(46.5%)患者有症状,107例(53.5%)患者无症状;153例(76.5%)患者血压控制不满意,47例(23.5%)患者血压控制满意;体质指数:过轻3例(1.5%),正常74例(37.0%),超重79例(39.5%),肥胖42例(21.0%),非常肥胖2例(1.0%);遵医行为:良好36例(18.0%),一般83例(41.5%),差83例(41.5%);服药依从性:规律43例(21.5%),不规律122例(61.0%),不服药35例(17.5%)。

1.3.2管理18个月时63例(31.5%)患者有症状,137例(68.5%)患者无症状;53例(26.5%)患者血压控制不满意,147例(73.5%)患者血压控制满意;体质指数:过轻3例(1.5%),正常87例(43.5%),超重73例(36.5),肥胖36例(18.0%),非常肥胖1例(0.5%);遵医行为:良好30例(15.0%),一般143例(71.5%),差27例(13.5%);服药依从性:规律151例(75.5%),不规律42例(21.0%),不服药7例(3.5%)。

1.3.3结果比较管理3个月与管理18个月比较症状有无,经χ2检验,p小于0.05,有显著差异,即管理18个月后与无症状者明显少于有症状者;血压控制满意率,经χ2检验,p小于0.05,有显著差异,即管理18个月后血压控制满意率明显提高;体质指数按过轻、正常、超重、肥胖、非常肥胖分别进行χ2检验,p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即管理18个月后患者体质指数无明显改变;遵医行为良好经χ2检验,p大于0.05,无显著差异;遵医行为一般经χ2检验,p小于于0.05,有显著差异;遵医行为差经χ2检验,p小于0.05,有显著差异;服药依从性按规律、不规律、不服药分别进行χ2检验,p均小于0.05,有显著差异。

大多数农村患者对高血压病了解不够,有的认为降压药物不能吃,吃了就有依赖再也停不了;有的认为无自觉症状可停药,还有的甚至认为自己无自觉症状,没病,不需要服药;也有的觉得终生服药经济负担重,不愿意服药。社区医务人员对辖区内的患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针对每个患者的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病因、诱发因素、预防和药物作用等知识,确实解决日常血压监测、指导患者申报慢性病,使患者对高血压病有了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依从性,有效控制血压。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高血压患者服务规范,能够经济、有效的管理高血压患者,提高血压控制率,从而达到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致死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惠峰沈月秀.社区干预对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08年4月第23卷

患者服务管理篇5

大庆市第三医院感染科,黑龙江大庆163000

[摘要]目的探究全程护理管理在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该院出院2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护理管理模式随机均分至a、B两组。a组采取全程护理管理模式(Cm),B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跟踪1年。观察两组相关指标。结果a组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高、精神状态良好,停药人数多、再住院患者少且满意度高,效果远远优于常规护理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依从性,减少患者用药甚至停用药物,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满意度高。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全程护理管理;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3(a)-0109-02

applicationeffectofthewholenursingmanagementin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innursingservice

QiULijuan

Departmentofinfectiousdiseases,DaqingthirdHospital,Daqing,Heilongjiangprovince,16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fulldischargeofcaremanagementin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methods250casesofhospitaldischargein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wererandomlydividedaccordingtothemodelofcaretothea,Bgroups.agrouptotakefullcaremanagement(Cm),groupBtakeroutinecaremanagement.trackingayear.Relatedindicatorswereobserved.Resultstheagroupofschizophrenicpatientcomplianceishigh,agoodmentalstate,stoppingnumberofyears,andthenlessandinpatientsatisfactionishigh,theeffectisfarsuperiortotheconventionalcaregroupB.Significant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wholenursingmanagementmodelcaneffectivelyimprovethecomplianceof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discharged,reducingorevenstoppingthedruginpatientswithmedication,improvingpatientmentalstate,satisfactionishigh.

[Keywords]Schizophrenia;Fullnursingmanagement;Compliance

[作者简介]邱丽娟(1967-),女,黑龙江省绥化市人,大学本科,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

作为慢性迁延性精神障碍疾病,精神分裂症不仅会导致患者意识失控、生活不能自理,而且致残率高,多数患者会出现自残、自杀甚至伤人、杀人等倾向,而且该病症复发率较高。常规的治疗手段多为将患者接入精神病院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治疗,而对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则仅嘱咐其进行简单的复查,而忽略了出院后多方面影响因素,这大大增加了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率与死亡率[1]。因此,就该院2014年1—12月间250例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深入的回顾性研究,进一步分析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50例精神分裂症研患者都是从该院恢复出院的患者,其男女各有132例(52.8%)、118例(47.2%)。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的有关标准。经检查2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为伴有不同程度的自虐、幻听、幻视、妄想、以及自杀等症状。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缺陷,大多生活无法自理。所有患者的病情均在1年以上3但均未超过3年[2]。在该院住院期间均采用喹硫平、奥氮平或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直至恢复可出院。将250例出院精神分裂症按照所采取的护理模式的不同随机均分至采用Cm护理模式的a组与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手段的B组。a、B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病程以及身高、体重等一般信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患有严重躯体疾病患者、滥用药物患者、精神发育迟滞患者以及偏执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等症状患者。

1.2方法

B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仅定期进行电话或短信随访。a组实施全程护理管理,如下所示。

1.2.1成立研究小组针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建立Cm护理模式的专项研究小组。共计9人,其中主治医师1名,主管护师2名、责任护士4名以及登记记录人员2名。并对所有人员进行Cm的相关培训,达到规范的一致性要求。同时,制定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关依从性表现、停药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1.2.2Cm具体措施在与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后,分别对a、B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随访跟踪。其中,对于125例B组患者主要采取定期定时的回访检查与记录,具体时间由双方商议决定,对于停药患者则需在8周后询问具体情况。同时,对于随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严重患者则再次入院治疗。而对于采取Cm的a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再上述常规随访护理的基础上,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全程的心理疏导、交流联系以及调动患者周围亲友共同进行出院干预护理,使其更好的恢复。具体如下所示。

首先,要加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沟通,不仅与患者还要与其家人亲属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Cm小组应至少1周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并且每月至少1次登门随访检查,要全面了解病情的恢复情况,包括用药持续时间、停药时间以及有关不良反应等。其次,还要密切观察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及时向患者讲述病情恢复进展,讲解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病理常识等,消除患者不安、烦躁等消极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后,对每次电话回访、登门随访等病情进展及相关用药情况、依从性情况记录登记,并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

1.3患者停药判定标准

根据aB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门诊取药记录以及随访记录,若患者自某个月开始服药率低于50%,并且次月仍未改善的则从第1个服药率<50%起便为停药。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采取Cm护理模式的125例a组精神分裂症患者仅4人完全不遵从医嘱,其依从性高达96.8%,而采取常规出院护理手段B组依从性仅为80.8%;同时,a组患者停药率及再住院率情况均远远优于常规出院护理的B组。而且调查显示,采取Cm护理模式a组患者满意度达96%,而B组患者满意度仅为81.6%。aB两组两组出院护理模式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最新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已成为我国精神病患者的第一大精神疾病,约占所有精神病患者的一半。而在慢性精神疾病患者中该比例更高,约为60%。而传统的住院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只是对于急性患者进行了有效的控制,或是仅用药物暂时性、阶段性的控制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而对于出院患者的长期巩固或是跟踪管理几乎为零。这也造成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差、复发率高等特征。而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想当然的认为自己一康复痊愈进而停止进药,因此引发病症复发甚至更严重的精神衰退、社会功能缺陷等症状[4]。

Cm护理模式作为全面、系统、长效的综合护理管理模式,在国外已普遍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出院治疗,而在我国则属少例。Cm模式不仅包括了常规的出院电话回访、随访等事项,而且集评估、计划、执行、监督等多环节于一体,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全程的监控护理[5]。该护理模式不仅强化了患者出院后的随访督导,而且有效消除了患者消极不佳的消极情绪,调动了医护人员同患者本身、患者家属三维一体的协同治疗机制。大大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进而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日康复。同时,由于该模式具有严谨的跟踪记录,以及全程的监督机制,因此,大大消除了患者出院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有关不良反应或病情复发的先兆症状等。由上述结果可明显发现,采用Cm模式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护理不仅有效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降低患者的再次入院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同时,能够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停药情况降低复发率。

综上,Cm模式在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参考文献]

[1]齐亚杰.全程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探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8):1748-1749.

[2]李春花.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开放式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7):127.

[3]张玉海.心理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32(3):605.

[4]虢彩霞,梅蕊,方静.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2(2):36-38.

患者服务管理篇6

摘   要:医院在开设门诊服务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门诊投诉事件。患者投诉的原因较多,通过开展有效的投诉管理,可及时了解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缺陷,并制定相应的改进对策,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医院要充分认识到投诉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服务质量,使医护人员能够拥有完善的沟通意识和服务意识,确保医院内部管理迈向科学化和精细化。关键词:投诉管理 门诊服务质量改进

门诊患者投诉的主要内容医院门诊每天要接待大量的患者,并为其提供医疗服务。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会对医疗服务具有不同的需求,除了要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外,还要使其拥有良好的就诊体验。患者十分看重与医生、医务人员的交流,以及其所提供的服务是否到位,就诊是否便捷等。一旦患者的内心期望与所接受的就医服务产生冲突,患者就会对医疗服务产生不满,并对其进行投诉。部分患者投诉的主要内容是医务人员的服务生硬,语言不够亲切,不能为患者正确耐心解释病情,未及时嘱咐注意事项,导致患者对医疗服务产生不满并投诉。一部分患者认为在排队时需要等候较长的时间,不能在第一时间享受到就诊服务,就诊秩序比较混乱。部分患者会对医院的空间、环境和布局产生不满,影响其就医感受。还有患者在投诉中指出,医务人员并未按照其岗位职责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如使检验样本出现丢失的现象,还会有药物发放错误、漏发放等问题,部分医务人员在收取挂号费时出现错误,患者的病案出现遗失等。少部分患者和家属缺乏必要的医疗专业知识,不能正确认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对于疾病的发展理解程度有限,从而影响其对诊疗结果的满意度。另外还有少部分患者不理解医院的医疗制度,对报销和收费项目存有疑惑。医务人员未及时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或存在误诊误治的现象[2]。

医院开展门诊投诉管理的必要性根据调查数据显示[1],多数患者认为医院需要对现有的投诉进行有效管理,这对于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医院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管理水平,则要对现有的投诉管理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医院可通过投诉信息,获得有价值的资源,这对于医院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由于投诉通常是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不满意的直接表达,是反映患者满意度的直观资料。因此,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对投诉进行管理,确保投诉的内容得到有效分析与利用,就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满足患者的诉求,使患者更加信赖医院,保障患者和医院的权益。此外,投诉的内容可及时反映出医院在服务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与管理漏洞,通过有效的管理后,可对现有的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继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医院重视患者的投诉,并通过实际行动进行改进,可确保患者更加信赖医院,有助于医院树立良好的口碑。

加强门诊投诉管理,改进医疗服务质量近年来,我国医疗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与医疗有关的法律法规也得到进一步完善,患者的就诊理念和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尤其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门诊是医院服务的重要窗口,其工作的时效性强,节奏快,涉及的环节多,每天需接待大量的患者。由于医患接触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很容易产生投诉纠纷。如果不能及时对投诉进行处理,就会影响医院的社会效益,不利于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开展投诉管理,提高门诊的服务质量[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医院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确保广大医务人员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在确保患者得到有效医治的同时,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了解患者的需求,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要提供诚信服务,为患者提供良好的门诊服务。由于患者在投诉过程中反映出部分医务人员的服务沟通意识比较差,不能详细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和病情,缺乏耐心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患者感受到与医务人员交流存在比较严重的障碍。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服务理念进行改进。由于各大医院对于信息化诊疗方式越发重视,临床医生会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获取患者的生理指标。而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频率越来越低,部分医务人员对患者缺乏耐心。由于医务人员会将更多注意力放在疾病专业的诊断与治疗上,未考虑到患者的个人需求,缺乏人文关怀的理念,则导致患者产生被忽视的感觉,不利于打造和谐医患关系。医院要高度重视门诊投诉管理,引进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及时反馈医疗投诉的问题,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要建立完善的长效沟通机制,使患者和医务人员能够随时进行沟通,满足患者的需求,不断提高医院内部管理水平[3]。在投诉管理中融入pDCa理念:为了进一步提高门诊投诉管理的质量,可构建pDCa循环管理体系,根据pDCa循环的模式对投诉信息进行有效汇总和分析,并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整改,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的门诊服务至关重要,部分患者对门诊环境不满意,认为现有的就诊流程存在不合理之处,如取药时间较长,排队和就诊的等候时间过长。要构建高效的就诊流程,对传统的门诊布局空间限制进行突破,积极改造传统的取药模式。患者进行缴费时,只需通过打印取药凭条的方式,就可缩短患者的取药等候时间。这种一站式取药模式,即可确保各项信息得到有效的同步管理,还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体验[4]。建立完善的就医环境:要合理对门诊的环境进行布局,为患者带来良好的心理感受,营造温馨而舒适的人性化就诊环境。部分辅助检查项目可能会由于无法集中在某个区域,导致就诊者需往返于多个楼层之间,不仅会增加就诊者的疲劳感,还会使其对医疗服务产生不满。由于门诊科室较多,可在门诊大厅设置专门的服务台和客服中心,为患者打造一站式服务模式。可设置便民门诊,使患者能够感受到温馨愉快的就医环境,使其对医院的服务更加信任。患者在门诊期间的相关诊疗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管理,计算机将门诊挂号、收费、排队叫号等系统进行整合,确保就诊流程得到有效改善,使患者的就诊时间缩短,方便患者随时进行检查、就诊和取药。完善电子叫号功能,确保候诊秩序更加完善,提高就诊服务质量和效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双休日与节假日门诊,为患者提供更多方便。建立多元化投诉沟通渠道:为了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要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得到有效沟通,并确保其贯穿整个医疗过程始终。要打造公开、透明、多元化的投诉渠道,确保医患双方积极进行互动和沟通。医院要对投诉渠道进行公示,使患者能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引导患者文明表达诉求。可采用第三方调解的方式,及时解决医疗纠纷。通常会由医疗纠纷人民解调会作为第三方机构,这一机构具有天然的中立性与公信力,其调解结果会通过司法确认的方式被医患双方所了解。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医疗服务自身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许多患者的医学知识有限,对治疗结果的期望值过高,不了解一般疾病的发展和自然转归,也不了解与之相关的并发症,很容易导致其对治疗结果的期望过大,这种与内心预期的反差,必然会产生投诉,使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质量产生怀疑。为了改变这一问题,医院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能够充分了解到各种医疗信息,对疾病的治愈率、误诊率和单病种费用等内容进行详细的宣传,使更多患者能够体谅医院,了解治疗的规律,不再对医疗服务产生怀疑。媒体要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缔造正面舆论导向,使医院与患者能够及时进行沟通。重视门诊核心力量的建设:医院要确保门诊始终拥有相对稳定的高年资医生队伍,在普通门诊中必须要有中级职称以上的医生出诊,保证出诊医生数量固定,对门诊医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在日常门诊服务中,除了要为患者提供普通门诊服务之外,还要有专家门诊。患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由选择,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涉及疑难病例时,要及时由门诊专家进行会诊。设置特色门诊,如风湿病、皮肤病、口腔矫正修复等门诊,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要成立专门的会诊中心,组织专家及时就会诊意见进行讨论,明确诊断要求,提出针对性治疗意见。要成立专门的门诊质量考评小组,定期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安全和感染等内容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并将考评结果及时进行通报,对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奖励。要明确每一名工作人员的职责,可采取首诊医生负责制,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更上一层楼。要对门诊病历书写制度进行改进,使诊疗过程更加完整。要对门诊各科室的上班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加强巡视力度和应急问题的处理能力:医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门诊巡视制度,并进一步落实。值班主任每天要对门诊各科室进行巡视,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情况,对医疗服务质量等内容进行巡查,加大监督力度,使广大医护人员能够为患者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及时化解矛盾,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感。要保证网络通信系统发挥出正常的功能,一旦遇到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要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最大程度降低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损失。工作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医院投诉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要对投诉事件的内容和原因进行仔细分析,了解患者的心理,充分做到以患者为本,通过公平公正的处理方式,满足患者的需求。

结语要结合医院门诊工作的特点,积极开展投诉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重视投诉信息,对其进行仔细分析,了解现阶段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充分做到以患者为本,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融入人性关怀理念,改善就医环境,为患者提供多元化投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使患者能够更加信任医疗服务。参考文献[1]李洪梅,王子姝.基于门诊投诉现状浅析医院管理和人文服务[J].重庆医学,2014,43(18):2384-2385.[2]周君,王燕森,陈富强.门诊投诉原因分析及管理措施[J].中国医院,2014,18(5):48-49.[3]盛素巧.做好门诊投诉管理,提升患者满意度[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5):261-262.[4]纪伟伟,王耀刚,王伟平,等.新媒体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9):77-78.

患者服务管理篇7

1.为广大患者人群提供人性化服务,以全面提升病案整体服务质量

1.1对患者人格给予高度尊重

病案管理人员每天都需要和大量病案利用者接触,其服务态度将会对病案利用者的情绪变化、医院形象等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在接待客户时,应站在患者的立场为患者考虑,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和知情权,不可将患者隐私以闲话方式肆意传播。

1.2平等对待患者,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病案管理人员要明白患者不能以高低划分,要以平等态度接待每一位患者,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坚决不可以貌取人,尤其是对待下岗工人、老年人、农民等文化水平有限的群体,一定要积极主动询问,以热情饱满的态度向患者提供服务。

1.3实际工作中规范文明用语行为

对任何患者而言,都不希望病案管理者以冷若冰霜的态度对待自己。站在人性化立场来说,和蔼可亲、以礼相待的服务可以使患者感受到温馨和惬意,同时也拉近了病案管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距离、在接待来访患者时,病案管理人员应曾强主动服务意识,面带笑容,文明用语,主动咨询患者需要帮助办理的问题。另外,病案服务需要接待的患者很多,这些患者的文化水平也略有差异,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情绪暴躁、不遵章守纪,甚至言语暴躁、乱发脾气的患者,护理人员在面对这些患者时,要保持沉着冷静,面露微笑,耐性向其解释,以取得患者的宽容和谅解。接待死亡家属时,要耐性听取家属主诉,给予理解和同情,安抚患者家属情绪,嘱其保重身体等[2]。

1.4尽可能避免时间浪费

病案管理人员要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便捷的方法帮助患者进行检索,快速查找出病案信息,以满足患者提出的需求,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

1.5不同层次的患者要根据其实际情况给予差异

病案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到患者实际情况,对其文化水平、行为方式、心理素质要全面了解,根据不同的病案目的,在提供病案信息服务时,要对各类人员使用病案信息的范围进行正确评估,例如民事纠纷、伤残鉴定、医保报销等,以提供不同的病案信息,满足患者各种不同的需求[3]。

2.做好病案室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人性化服务的前提是做好病案室基础设施工作,病案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接待环境。对各项服务设施都要全面考虑到,提供便利设施。及宣传病案管理规定、病案信息服务指南等相关知识。

3.真正做到提供专项和个体化服务

针对院内医务人员,病案管理人员一定要以热情主动的了解其利用目的,尽可能向医务人员提供便利的检索条件,从多角度、多层次为其提供病案信息,以便帮助医务人员快速寻找到需要的病案,并协助他们共同完成借阅登记手续工作。

4.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是人性化服务的关键所在

用户各种各样的要求,给病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病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精湛的业务技术,还需要具备医学基础知识,全面学习各种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提升其综合水平。病案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病案服务的要求标准,主动保护医院和用户合作权益,努力向多元化结构复合型人才发展,以便适应时展对病案管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4]。

5.讨论

患者服务管理篇8

关键词:老年科门诊;“一站式”服务;服务质量;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01-01我院是云南省中医医院暨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开放病床500余张,老年病科日均门诊量为200~300人次,病人诊疗多集中在上午,因此早晨老年病科门诊候诊区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患者密集,再加上老年病科身体检查相当繁琐,患者感到不便。从2006年4月起,我院开展了专门的“一站式”服务模式的专科老年科门诊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优化了护理服务的过程,受到病人一致好评。我们将介绍具体内容如下。

1“一站式”服务的含义

实施“一站式”服务以前,老年人做各种检查、交费、取药等需要到不同楼层,在“一站式”服务试验的基础上,一楼门诊大厅的老人挂号后可以乘电梯到三楼,通过导诊引导到后台排号,等待轮到该病人时导诊会引导该病人见医生。其间老年病人可以在图书馆大厅沙发上看书,听轻音,电视广播和一些健康教育节目,可适用于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如果你想做B超检查,和其他各种检查可在同一层楼。导诊台有一个专业的护士解答老人问题,发现有老年人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确保老年人的安全。候诊厅,图书馆,一天2次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一站式”服务的工作内容

2.1提供老年人“一站式”服务内容

2.1.1挂号环节:在医院官网设有科室及科室专家详细介绍,老年患者可根据自身病情选择专家并进行网上预约挂号。

2.1.2门诊“一站式”服务项目:门诊导医服务、方便门诊、便民服务、预约服务。在全院内科系统唯一设立门诊护理岗位,对老年患者进行首诊护理评估,分诊,中医养生保健指导,对行动不便等特殊需求患者进行全程门诊陪同诊疗、检查、取药、办理住院等。为病人及时介绍疾病知识。病人进入老年病科门诊后,责任护士负担“一站式”服务的落实完善。责任护士热情迎接病人,为病人及家属介绍主诊医生、疾病相关知识。

2.1.3病区“一站区”服务内容:为老年患者提供住院手续办理服务。提供聘用护工、寻租车辆、简单购物、非规定时间供餐。

2.1.4检查环节:为老年患者进行所有检查的预约服务,并陪同患者检查。科室免费提供轮椅及平车,必要时携出诊箱陪同检查保障患者外出检查的安全。

2.1.5治疗环节:根据老年患者病情及生活习惯需要,合理安排制定护理治疗时间表,护士床旁治疗无需患者到治疗室。

2.1.6收费环节:床尾设置每日治疗卡,方便患者核对每日治疗项目及治疗情况。每日发放日住院清单。

2.1.7餐饮环节:科室联系后勤保障人员每日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床旁订餐并按时送餐到病房。

2.1.8陪护环节:若患者有需求,科室联系后勤陪护站为患者提供专业人员陪护服务。

2.1.9出院环节:为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2.2“一站式”服务的形式和宣教:病区环境整洁,安静,舒适,安全。病房设有中心供氧,电动床,沙发,冰箱,电视,浴室,独立卫生间,提供24小时热水、微波炉、针线包、老花镜等。病区张贴有就诊流程,收费明细,各种安全提示和温馨提示及中医养生保健宣传资料和健康教育宣传栏。

2.3推行精细化管理持续改进护理服务

2.3.1以病人为中心提供全程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并关注患者满意度每月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每季度进行总结,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

2.3.2绩效考核管理与护理质量管理相结合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周对相关质控项目进行检查并结合绩效管理进行考扣。

2.3.3投诉管理:患者选择医疗服务排在前三位的因素分别是“意见渠道”、“医疗流程”、“服务态度”是。为了避免患者“投诉无门”现象,我院于今年初率先设立“患者诉求中心”,从“龙多四靠不下雨”受理投诉到“一站式”投诉接待医患关系办公室,变被动应对到主动接受管理投诉,由专业人员日常接待患者对医疗过程中医疗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投诉,实现“零距离”的医患沟通。

2.3.4患者安全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及应急预案并进行应急演练,正确、准确,及时对老年患者进行相关风险评估,根据评估提供相应护理措施。对高危患者实时监测,杜绝安全隐患,保障患者安全。

2.3.5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水平:(1)抓人才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开展护理急救技能大练兵活动;重视新护士队伍建设。(2)抓创新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开展“品管圈”和“护理流程改造”工作;护理部组织全院护理创新暨评比活动。(3)抓文化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的内在修养。鼓励护士积极参与医院文化建设;也努力提高护士科研意识,提供护士论文学习和发表的平台。

3结果

本院通过发放调查问卷1265份,收回1260份,满意1197份,一般43份,无所谓20份。

4讨论

4.1“一站式”服务为患者提供了方便:在理论上,对“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一体化的实质,可以是服务流程和内容的整合。“一站式”服务可以更多的显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方便患者,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又可以提高医疗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

4.2信息技术管理为“一站式”的服务提供技术保障,推进“一站式”服务的发展:我们的医院实现数字化管理,扩大医疗服务的空间和时间。医务人员可以对门诊患者的全过程在视野范围内监测,以确保诊断及治疗过程安全,使医院人、物流、运营管理体现了全新的服务理念,显示出服务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消除诊断和治疗过程的瓶颈部分,这样护士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提供服务,体现优质的护理服务。

4.3“一站式”服务深化整体护理的内涵:实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深化整体护理的内涵。实行“一站式”服务后,避免了因为服务不到位,给患者造成的“自助式”服务的现象。优化患者的就诊过程不仅可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等待时间,提高患者有效就诊率,还可以充分利用医院现有资源,有效缓解门诊拥挤现象,使门诊资源在一个广泛的范围内统一管理。“一站式”服务,体现了优质、高效的服务精神,无论是在患者利益的需要,还是符合医院发展的需要,都在医疗市场的发展需求下,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英.老年病科实行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新举措[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6,27(02):156-157.

患者服务管理篇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妇产科优质护理中的价值。方法:以医院妇产科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实施优质护理的对照组和实施品管圈联合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疾病相关知识知晓度,以及护理差错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生活护理、服务态度、操作技能、整体护理等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明显提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妇产科优质护理,能够明显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度,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关键词:

品管圈活动;妇产科;优质护理

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是日本学者首先提出,品管圈活动作为一种团队合作模式,是同一工作场所内部人员自发组成,自我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工作质量[1,2]。选取2016年1~8月医院妇产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优质护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8月医院妇产科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实施优质护理的对照组和实施品管圈联合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年龄为20~42岁,平均年龄为(28.50±4.70)岁;本科14例,专科20例,其他学历6例。观察组患者中,年龄为21~44岁,平均年龄为(28.80±4.90)岁;本科13例,专科21例,其他学历6例。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患者入院后针对其特点,做好健康宣教,使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观察组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优质护理中,首先成立品管圈小组,根据科室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划分队员,投票选出组长和副组长,整个活动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护理质量为目的[3]。根据pDCa循环法,妇产科优质护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包括计划(plan,p)、实施(Done,D)、检查(Check,C)、处理(action,a),一个月为一个周期。(1)建立标准:在妇产科内部确定护理服务质量检查的评估标准,涉及健康教育、生活护理、服务态度、操作技能、护理整体等多个护理服务方面。(2)发现问题[4]:在妇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组长深入病房检查护理人员工作情况,掌握患者情况及妇产科常规护理工作落实情况,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态度,询问患者护理人员巡视病房、健康宣教等情况。并将患者及家属反馈的问题及时解决,还要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及健康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每月组织1次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针对重症患者应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稳定交接班,有序地完成护理计划。(3)分析问题[5]:通过查房、询问患者,了解优质护理工作情况,并与评价标准比较,分析其中问题,常见的护理问题为护理服务资料分类不详、护理文书书写不及时、患者不清楚自己的责任护士名字、健康宣教力度不足等。(4)应对措施[6]:组织科室护理人员集体学习护理先进理念及措施,整理护理实践经验,明确护理制度中的缺陷,不断完善护理管理制度,明确护理人员工作职责,规范护理服务流程,制定应急预案,限制护理人员负责的患者数量(不超过8个),护理人员应满足患者的正当需求,了解并掌握所负责患者的病情及体征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疾病相关知识知晓度,以及护理差错(错漏医嘱、给药错误、采样错误)发生率。制定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7],从健康教育、生活护理、服务态度、操作技能、整体护理等护理服务方面评估护理服务,由患者自行填写,发放80份调查卷,收回80份调查卷,收回率为100%,每项评估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制定疾病相关知识知晓度调查表[8],由患者自行填写,了解患者对健康宣教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其分为完全掌握、基本掌握、未掌握,知晓度=(完全掌握+基本掌握)/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见表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生活护理、服务态度、操作技能、整体护理等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明显提升(p<0.05)

2.2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度比较

见表2。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p<0.05)。

2.3两组患者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比较

见表3。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

3讨论

品管圈应用于妇产科优质护理中,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还通过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家属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度,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9]。另外,品管圈活动还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为患者服务的工作中,也有利于护理管理的不断规范,使护理管理制度得到更好的完善[10]。妇产科优质护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能够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有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也能提高患者对妇产科疾病相关知识认知度,使其意识到遵医嘱治疗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治疗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韦东梅.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妇产科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3):438-439.

[2]李婵婵.品管圈活动在妇产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2):288-289.

[3]刘静.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5,21(25):109-110.

[4]矫克云.品管圈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和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2):321-322.

[5]李红英.品管圈在妇产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9):5-6.

[6]余亚君,孙秀娟.“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妇产科患者健康满意度的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30(4):563-564.

[7]王静英.品管圈管理对提高住院患者健康宣教知晓率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128-130.

[8]程秀娟.品管圈活动在分娩室的应用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4):49-50.

[9]卢海燕,卢静.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妇科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15,2(5):107-108.

患者服务管理篇10

医疗行业具有高风险、高专业性,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人性化的特点。进入21世纪,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医疗服务行业早已突破了“有病求医”的概念,人们就医的总体需求向舒适化、技术专业化、服务精细化、情感多元化发展。因此,在现代医疗服务行业,患者所需求的不仅是医疗服务的及时性,技术水平的有效性,还有服务过程中情感价值的交互性。社会已经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人们不仅追求生命的意义,更注重生活的体验,同时也注重对情感体验的满足,更加注重情境、感动、新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那些触动人心的情感体验和故事。大医精诚的王忠诚、林巧稚、张孝骞等,他们无一不是以高超的医术服务人,医者仁心感动人,攀登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高峰,让无数患者感动,成为了一代名医。“体验经济”带给我们的启示:在医疗服务行业中,医疗服务也是一种消费过程,当这个过程结束后,患者的记忆仍停留在过去的体验中。为适应这种消费的需要,医务工作者必须注重对患者个体的服务,需要了解患者个体的需求状况,而且服务的语言不再仅仅是视觉符号的单纯表现,要仔细研究患者的感情和知觉心理系统,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满足个性体验。这不仅是一种情感体验的实现,也是一种情感价值的实现。

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中的情感问题医疗机构作为健康服务行业,专业化程度要求高,服务规范化、标准化要求也同样重要,因为它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由于患者身份的特殊性,在享受医疗服务过程中体验更加敏感和突出。而患者及其家属是医疗服务的起始和终端,对医疗服务技术以外的情感体验(包括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医疗设备、就医环境等等)满意不满意,能够做出客观真实的判断,如何从满意度着手提升患者的情感体验,医院应解决员工和患者满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医务人员情感满意问题。目前很多研究重患者满意度调查,忽视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实际上“只有员工满意,才能使服务对象满意”。医院的人本化特征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要注意加强人本管理和员工情感价值的挖掘,让医院中的每个人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为患者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满意有别于其它行业,有严格的执业资格准入要求,专业门类有医生、护士、药剂师、技师、检验师及后勤保障管理人员等,其工作性质不同,满意度的要求也不同,层次明显,医护处在一线要求更高。医务人员情感满意类型可分为:理念满意、行为满意、视听满意等。理念满意。反映的是一种医院文化和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是指医务人员对医院理念的认可度、被满足的程度与对医院工作的感受。既包括了医院对患者或者社会的经营服务理念,也包括了对内部医护技等专业人员的管理理念。医院的理念与医务人员的思想是否吻合,会影响到医务人员的工作情绪以及对同事、对病人的反应。理念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一种责任。当优秀的文化变成一种境界时,医疗服务过程就会自然融合成一种人文关怀、团队合作、配合默契治病救人的情感模式,是医院和个人成就技术、责任价值的原动力。

行为满意。医务工作者的行为满意,是指对所在医院经营上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模式要求被满足程度的感受,以及对患者行为的感受。比如,在非典时期,不仅要求医务人员做好职业防护,同时也要求病人做好防护措施,以防交叉传染。如果没有做到,也会影响到医务工作者的行为满意。视听满意。是指医务工作者为患者服务后,要求在视觉、听觉上被满足的程度和感受,即口碑如何。这种满意促使医务工作者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技术和服务水平。患者情感满意问题。患者满意与否,从本质来看反映的是就医时的心理状态,来源于就医过程中本人或陪同亲属的感受与其期望值比较后形成的认识,囊括了医疗技术、服务态度、就医环境、等待时间及治疗效果等诸多因素。探讨“如何使患者满意”已经成为现代医院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课题。

患者满意的要素。主要由理念满意、行为满意和视听满意构成。理念满意。是指患者对医院服务理念的认同感,它源于医务人员的价值观,使患者接受医院服务时产生信任与理解,影响着医院的运营策略、管理原则、行为取向、医德规范和发展战略等。也就是指患者对为其提供服务的医院的服务理念满足程度的感受。可以说,理念满意是患者满意的前提,是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得到了患者的认同。行为满意。是指患者对医院运营机制和模式满意程度的感受。2011年2月全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五个轮子同时转,其中在缓解人民群众就医难、看病贵的措施中就提出了“转变服务理念,优化诊疗流程,推行便民惠民措施”,强调要调动医务人员服务病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从医疗行为上要实现医患双赢的效果。因此,行为满意主要是针对医院在医疗服务医患交互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的反馈。视听满意。是指患者对医院形象在视觉、听觉上满足程度的感受。医院的视听满意能够将医院的理念满意和行为满意的各种信息传递给患者,让患者通过视觉和听觉直接进行直观、真实的感受。可以说,医院的视听满意是在短期内认可就医医院的有效途径之一,特别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运用好视听满意可以起到让良好印象“先入为主”的重要作用。满意的层次。顾客满意实际上属于心理学概念,它指的是顾客的感觉状态,是效果与期望之间的函数。我们将顾客满意的概念引入医疗服务中,借助这个函数关系,可以把患者的满意程度分成三个层次。

“不满意”层次。往往由于社会或患者期望大于医院实际服务水平,以失望和不满意而成为医疗服务中情感医患矛盾的焦点和导火索。究其原因,一是不同患者期望的差异性,期望值高的患者情感反应更敏感;二是医院的功能定位、社会影响与实际不符合,失望大于期望。满意层次。社会或患者的价值期望等于医院实际服务水平,医务人员接待热情,尽职尽责,结果表现为患者满意。这是因为患者体验到的医疗服务与就医前的期望十分接近,所以,就会做出“比较满意”或者“一般满意”的反馈。对医院而言,处于这种状态的患者有可能成为忠诚顾客,而且会有可能重复就医甚至推荐他人来就医,但是也有可能选择竞争对手的医院。感动层次。患者情感反应、医患情感交互的“最高层次”。社会或患者价值期望小于医院实际服务水平,医院服务人性化,绿色通道畅通,接待服务热情、态度和蔼,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富有同情心、仁爱之心,精诚之怀,结果表现为患者感动。患者经历就医体验后,对医疗技术、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感知都超过了预期,此时的患者会体验到喜悦和满足,甚至感动。感动的顾客往往最容易成为忠诚顾客,患者即使不需要重复就医,也会把令自己感动的就医经历告诉其他人。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及家属情绪因为病痛比较低落,医务工作者稍有不慎,将会触及患者及家属的情绪。但是另一方面,患者需要专业、周到的医疗和护理,以保障生命健康,这是特别需要细心、耐心、精益求精才能完成的工作,使患者满意应该是医疗服务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医疗服务中将情感与满意结合起来有助于我们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情感管理对策医疗服务中的情感价值在服务行业中,特征明显,医务人员满意和患者满意是医疗行业服务不断改进的主题。医务人员是服务的载体,工作的满意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的质量。患者是医疗服务的受体,对医疗服务质量能够做出客观真实的判断,情感管理较为浓厚。如何加强医疗服务行业的情感管理,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重视“医患沟通”,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情感价值流程。医院管理要对服务患者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和判断,包括门诊接诊、入院、出院及检查治疗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环节,涵盖服务准备、服务进展的传递、服务信息的收集、人力资源的组织等过程,找出关键环节,形成服务流程,在运行中不断的改进提高,打破部门壁垒,患者可通过服务流程的过程产生情感价值。医务人员要主动与病人沟通,并通过交流发现可能使患者产生负面情感的环节,加以改正,避免不良情绪蔓延形成纠纷。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医患沟通是患者与医务人员情感互动的必要途径,医疗服务中医患双方的沟通对情感互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医学心理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都希望知道自己的诊断和检验结果、治疗方案等信息,而且越快愈好,如总是得不到自己病情的结果,可能出现“期待性焦虑”,这种强烈的心理问题会激化疾病发展;再者医疗行业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现象,医患双方的信息交换如果不充分,会影响对患者的病因寻找、病史采集和疾病诊断;很多疾病本身就是一个长期治疗和恢复的过程,医护人员需要得到病人接受治疗后的身心反应、波动变化等信息,如果沟通不足,病人难以反馈,耽误病情,使病人身心受创;另外沟通不足会失去医患双方的信任感,引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因此,医疗服务情感管理首先应将“医患沟通”和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情感价值流程作为改进工作、提升服务的基础,实现情感交互中的“理念满意”。

推行医疗服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医疗服务行业患者最终对服务的情感判断,来自就诊各个阶段的综合的满意度。医院管理者可针对患者就医各阶段不同的步骤制定服务标准,从而增强患者对环节服务的情感认知,并从细节着手,规范工作,减少失误。建立“以患者为导向”的医院服务规范,把握患者的就诊心理,患者对就诊医院的选择,就诊过程的评价是医院研究患者满意度的重要前提。患者的整个就诊过程包括就诊前、就诊中和就诊后,每个阶段都可影响患者的最终满意度。诊前阶段。患者通过亲朋好友、同事或媒体、网络等获取医院服务能力的信息,开始对医院的判断与评估,最终确定到某家医院就诊。选择过程是:信息收集→风险判断→选择就诊医院→前往就诊。医院各种信息的准确、可靠、真实性是影响患者选择医院就医行为的关键。因此,指导患者就诊前信息的充分性、决策的风险性是影响患者满意的主要因素。就诊阶段。是指医院提供的各项硬件设施、专业技能和服务规范、质量标准等,患者接受医院这些服务的诊疗阶段。此阶段,医院现场管理的有序性、服务流程的高效性、沟通的有效性是影响患者满意的主要因素。有序的服务现场能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标准规范的就医指南会增强患者的信任感,精细、高效的服务流程可以缩短患者的等候服务或往返时间,良好的沟通技巧可获得患者的主动配合,给患者留下满意的感受,实现医患双方满意双赢的效果。诊后评价阶段。这一阶段在患者就诊过程中就开始了评价。最终满意与否,患者评价的结果是对前两个阶段满意感的积累与明确化,但就诊后的一些特有的因素对这一评价结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是投诉渠道的通畅性。医院要重视建立通畅的患者投诉的有效渠道并管理好,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如有意见或不满,还有对医院提出合理化建议,应能够及时反馈给医院。二是医院在收到患者的意见、建议时,应及时给予解决,以免造成更大的不利影响。还要对患者的投诉进行分析研究,了解患者的需求,找出解决办法,以利于医院工作的改进。

提高医疗机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自身素质。情感诉诸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的心理活动不是简单背几个法则就可以掌握的,它要求管理者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有健全的人格和较高的道德修养,掌握管理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管理者的行为不只是个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企业行为。情感管理要实现的是管理柔性,以刚性手段落实柔性方案,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心理上的身份界线,淡化二者之间管与被管、领导与服从的关系,从不同层面唤起人们的自尊与自我管理意识,实现“无为而治”的管理效果。因此,他们更应当提高自己在学识、修养、品行、沟通、诚信、关怀和信任员工等各方面的行为,梳理自己的良好形象,以个人魅力和努力感染员工,起到表率作用。要将这种表率融入到为病人服务的情感中,把患者当亲人、朋友,要有仁爱之心,服务热情周到,细节服务到位,使服务得到升华,使患者感动,得到高于预期的满意效果。

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员工满意。医院领导要了解医务人员的需求,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想法,工作中碰到的困难,个人业务发展,家庭困难等,重视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注意缓解工作压力。为了增强医务人员的职业稳定性和安全感,医院领导要在社会保险方面给予员工保障。医院要从尊重维护医务人员的人格和利益方面,在公平、公正上建立合理的制度,以事管人、用制度管人,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针对医务人员希望得到关爱、有归属感的情感需要,医院可以建立员工个人重大事项档案,对他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给予特别关注,建立员工与医院之间的情感关系。另外,医院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与医务人员进行近距离接触与沟通,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拉近心理距离,形成朋友式的关系。正因为这种关系的存在,员工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进而能够从感情和行为上接受管理。同时管理者应善用激励手段,使医务人员的努力和付出得到物质经济回报和应有的精神回报,而精神回报所产生的作用是物质和经济无法衡量的。4.4针对医务人员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管理者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使医务人员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与时俱进,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价值观,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并为其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管理者应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使医务人员在组织中感受到医院理念,医院精神,医院文化所带来的有利于个体成长、发展和充分发掘其潜能的机会,使医务人员的价值观与医院理念和医院精神相一致,这是医院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的较高境界,即医院文化促进个体成长,个体自我实现促进医院发展。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降低医疗成本,实现医患情感沟通及时有效。电子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医疗服务领域对缩短患者就诊等待时间、降低医疗成本、信息资源共享、实施远程医疗救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信息技术还可以大大增加医患双方的沟通渠道,很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情感问题迎刃而解。“看病贵”的实际含义就是患者的就医成本过高,缓解“看病贵”就是要围绕病人控制成本,将围绕医院的成本核算变为围绕病人的成本核算,医院可从病人就医的“硬、软”两方面降低和控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