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实际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10:02

管理学的实际应用篇1

【关键词】周目标教学;护理;临床实习;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34-01

临床护理作为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实习护士在进入临床之前有着良好的临床综合能力和素质。临床实习的带教是护理管理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实习护士进入临床,更好地适应临床需要及掌握护理相关技能显得尤为关键。现代医学护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改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及临床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护理管理临床实习带教中培养实习护士的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更令人满意的教学目标成为了护理临床实习带教的研究热点[1]。笔者选取大专以上实习护士120名,随机分组后分别采用传统带教模式和周目标教学带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已完成护理管理理论教学后进入我院实习的120名大专以上护士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名,对照组男12名,女48名,年龄21.5±3.2岁;实验组男15名,女45名,年龄22.2±2.8岁。护理管理的临床实习带教老师均为各病区护士长,年龄35.6±11.4岁,其中本科学历14名,硕士学历4名,平均教学资历6.5±4.2年。两组实习护士的性别、年龄比较无明显差异,带教老师年龄、学历、教学资历等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实施方法:两组实习时间均为8周,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带教老师不需做周目标规划,学生常规进行跟班学习和临床护理管理相关实习。实验组采用周目标带教模式,详细制定并实施周目标计划,主要周目标、参考内容及实践内容见表1。周目标的计划内容的实施要求带教老师严格按照教学安排进行。实习护士在带教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主参与具体的护理管理活动,在提供参考书籍和指导参与实践的同时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具体操作和临床案例激发学生对护理管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每周开展周目标教学的讨论会,主要讨论内容为分享护理管理学习和体验的心得、发现管理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方案,由总带教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对下一周的周目标教学计划提出新的要求。

表1周目标教学计划的教学安排

1.3评价方案:周目标教学效果评价采用双向评价,即学生临床能力的客观评价、带教老师对学生表现的评分和学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评价。前者根据学生的实习讨论、实习报告、实习表现、整改计划四方面的临床能力进行评价和考核,分别记录分数分别为30分、20分、30分、20分,合计后作为临床能力的总评分。①实习讨论的评价:主要参考12周次周目标讨论总结会中学生的发言、总结和心得,对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包含创新观念的发言给予高评分。②实习报告的评价:讨论报告及总结报告中对报告的真实性、临床实用性及创新性给予高评分。③实习表现的评价:主要根据带教老师的客观评价,对自主自觉性、积极主动性、创新性及应变整体把握能力给予高评分。④整改计划的评价:对能提出解决实际问题方案,有良好的整改效果的计划给予高评分。后者设计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带教老师的带教态度、方法、管理、能力和效果等进行满意度评价。

1.4统计方法:数据统计用SpSS13.0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数据表示用(x ̄±s),p

2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临床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其中包括四项评价指标的单项评分及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120例学生临床能力及对带教老师满意度比较(x ̄±s)

3讨论

3.1周目标教学提高学生临床能力:通过表2的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四项临床能力指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

3.2周目标教学提高学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通过表2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3周目标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老师的灵活教学及教学进程的客观评价,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教学模式。周目标教学是临床多年带教经验的成果结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调动参与者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可以培养管理者的科学带教意识,从而避免实习带教过程中的随意性、片面性、低效率性和不可预见性[3]。因此,周目标教学模式的推广使用及科学开展有利于提高护理管理中的教学质量,促进护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玫玉,范湘鸿等.周目标教学在护理管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26(8):68-69.

管理学的实际应用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学教学联系实际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高职开展管理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技能,从而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实践证明,为了确保高职管理学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管理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立足实际,重点突出

1.立足行业实际。专业性强是高职教育的特色,而且高职教育的专业与职业都是有较直接的联系的。“隔行如隔山”,各专业由于其对应的职业不同,不仅其专业课程不同,就是同一门课也不完全相同。如同样是管理学,给印刷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就应该侧重结合印刷行业的管理现状来展开,给医药营销的学生进行教学就应该侧重结合医药行业的管理现状来进行。

2.从学生就业市场的实际出发。同一个行业,不同的企业由于企业传统、企业规模等不同,导致其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对高职生进行管理学教学就要从本校高职生主要就业的企业的实际出发,以确保学以致用。如从历年来本校毕业生就业来看,主要是在一些中小企业,在进行管理学的教学时就多从中小企业的管理实际出发。

3.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了确保高职管理学对高职生适用、够用,在教学时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因材施教,是所有教学都应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高职管理学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各高职院校由于其生源、就业市场等不尽相同,因此,其学生的实际需要也不完全相同。如有的学校毕业生多半是在企业从事基层的管理工作,在进行管理学教学时,就应该侧重于基层管理角色;有的学校毕业生多半是在企业从事中层管理工作,在进行管理学教学时,就应侧重于中层管理者的角色。

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1.调查研究行业及企业实际。首先,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经常深入实际,与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加强联系,必要时要深入企业,了解行业、企业的实际,搜集真实资料,获取真实素材,以确保所教知识是适用的,所选素材是有代表性、有针对性的,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的目的。其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不断地深入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弄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便有的放矢地提高自己。如在07印刷班管理学教学中,笔者邀请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印刷企业的经理到学校开设讲座,把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等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明晰自己与就业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有参照性地进行补充和提高。

2.调查研究学生实际。首先,教师要通过观察、查看学生资料等多种方式深入调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了解他们的长处与不足,进而有目的地引导其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如在07印刷班的管理学教学中,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该班学生的计划、组织观念及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在管理学相关知识内容的教学中,便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充分认识计划、组织观念及能力对个人及组织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另外,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划、组织能力,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小组研究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设计组织一次班级的专题活动。有一个小组计划并组织了一场校级演讲比赛,有一个小组计划并组织了一次旧货拍卖等。其次,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有必要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其毕业志向等,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如在07医营班的管理学教学中,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该班不少学生对毕业后自主创业有兴趣,因此,在该班的管理学教学中,笔者重点立足于公司最高层的角色来展开教学。最后,“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跟其他学科一样,管理学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各种教学方法均各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教师在进行管理学教学时,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要通过深入调查,根据教学任务及学生的实际,选择效果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对问题的引入是好的教学方法,但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真实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就不如让学生亲自组织具体活动的研讨式教学方法的效果好。

三、多方协作,共同参与

首先,“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为了更好地贯彻高职院校的这一办学宗旨,高职院校不仅要从课程设置上着手,更要从课程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着手。因此,为了编制出更为适用的高职管理学教材,高职院校及其他相关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及直接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与企业管理专家一道编写更好的管理学校本教材。

其次,管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课,更是一门实践课。为了确保管理学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管理学教学的质量,高职管理学教学不仅应涉及承担管理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和学习的主体学生,更应涉及企业、学校等多方部门。如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让学生组织活动,这就常常需要取得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最后,高职管理学教学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更是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管理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计划、组织和管理自己的学业,乃至人生,从而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对高职管理学教学效果的评价应是多角度、多方参与的,其评价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笔试评价的是学生对管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组织具体的活动评价的是学生对管理学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等等。

四、相信学生,委以重任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仅是教育应遵守的基本规律,还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在管理学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就得相信学生。如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联系企业,并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但是,对学生的信任是有根据的,委以重任时目的要明确。另外,对学生委以重任时,不仅教师自己要明白,更要让学生明白,此行为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不是教师在推卸责任。委以重任后,教师还要及时跟进,为学生提供各种必要的帮助。如为学生提供各种所需要的资料,必要时还得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经费和补助。

总之,高职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科学,其教学的关键在于密切联系实际,即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等,都要从行业、企业的实际出发,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突出,有的放矢,从而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

参考文献:

[1]陈云萍.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管理学教学方法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5.

管理学的实际应用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一体两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课题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2016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16RC01

全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以下简称广外南商)为例,按照2016级广外南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财务管理专业"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广外南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我校2016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培养具备会计学、金融学等方面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能力、全面预算管理能力、资金融投资能力、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纳税管理与筹划能力、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具备良好的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养,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以上培养目标,包含以下几方面内涵:

从培养目标看,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会计学、金融学等方面知识和能力。

从培养要求看,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会计、财务管理、金融方面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会计、融投资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融投资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从职业岗位定位看,本专业的学生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一是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二是掌握本专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财务、金融、税务筹划工作的基本技能、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三是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际财务管理、国际金融、国际税法,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实践。四是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学生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五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生须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水平考试。六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七是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社会活动的能力,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广外南商财务管理专业"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为了实现以上培养目标,本专业秉承广外南商“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的办学宗旨,着力构建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主体,外语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一体两翼"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一体”是指出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主体,“两翼”分别是指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一体两翼"体现在广外南商2016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及学分分配摘录如下表1:

(一)“一体”--专业主体构建

对通基础、精专业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环节设计为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4理论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计45理论学分,共89理论学分,占总学分158的56.3%。

(二)“一翼”--外语水平构建

对外语水平培养的国际化教学环节设计要求是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能运用外语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进行较好的沟通与交流,学生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具体设计为大学外语教育课程和专业英语教育课程两大模块,大学外语教育课程共24学分,占总学分的15.2%,392学时,占15.7%;专业英语教育课程包括工商管理专业英语、财务管理专业英语和会计专业英语7学分(占4.4%)三门必修课程和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国际会计、国际金融、国际税收双语选修课程。

(三)“一翼”--实践能力构建

对能力培养的应用型实践教学环节科学设计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独立实践教学,其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31学分,独立实践教学包括军训与军事理论、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新能力计14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共45学分,占28.5%。

将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分为基本技能实验环节、专业技能实验环节、综合实训环节和创业与创新实训环节。

本技能实验环节,主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来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

专业技能实验环节,主要从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沟通和协调技能等方面来帮助学生获取必要的专业基本技能。

综合实训环节,通过财务决策平台等财务情景模拟演练、eRp系统模拟实训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管理学的实际应用篇4

【关键词】管理会计;双语;应用型目标;路径和方法

引言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发展的步伐越快,越需要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对国际水平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要求就越高和更为迫切。管理会计的“决策、规划、控制与考核”的职能决定了管理会计信息是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决策信息和实施方案的关键角色,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迫切需要“拥有先进理念、与国际接轨,懂得经营和企业管理流程、能够帮助企业作出更好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所以,培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较高的决策和规划能力、能够推动企业整体绩效不断提高的管理会计人才,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财政部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十年规划》中提出了“着力培养造就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队伍的要求。2010年及2011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要求央企国企选拔财务人员参加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的认证培训。这反映了我国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已经就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会计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并加强了管理会计人才能力培训方面的举措,而且强调了国际化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

教育教学对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可以为其更好地投入到管理会计角色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作为管理会计知识普及的重要场所和培养会计人才的前沿阵地――高等学校,更应该适应国际环境和社会发展对管理会计知识国际化和应用型要求的提高,促使管理会计教学目标由注重理论体系向注重实际应用性转变。而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以其鲜明的国际化的优势,必将受到现实环境的更大需求,也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根据环境的需求明确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实现路径、原则要求、保障机制等,是构建应用型导向的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体系的重要考量,也是实现国家对双语教学政策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策略的重要教育机制。

一、金融危机环境对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改革诉求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危机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了机遇,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金融危机促使企业爆发了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需求,促进了管理会计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的定位,企业迫切需要预算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来支持业绩目标的实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形势恶化的环境中,纵观处于竞争优势的全球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无非就是从战略的高度来把握企业总体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等,将创新、成本管理和竞争战略进行有效整合。使用科学的管理会计,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价值,已经是企业迫在眉睫的事情。2011年5月8日,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主席Fredericke,Schea认为,在全球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实际上是连接企业、运营和财务的纽带,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而金融危机更加突显了管理会计这一纽带的重要性。管理会计是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推动企业价值创造的利器。如何将管理会计信息用活,使管理会计人员能够围绕公司战略作出提高企业效益、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强有力的决策,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在企业发展中所扮演的“参谋长”的角色?这是当前国际环境下对管理会计人才提出的挑战,也是对管理会计教学“如何从理念、方法和技术上提供支持和引导”的现实需求。

环境的变更要求我国管理会计教学需要及时适应企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管理会计更具战略视野,应着力于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关注的视角扩展到国际不确定性环境的需求,将关注的焦点从理论知识转移到实践能力。适应这种环境需求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采用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管理会计是起源于西方的,我国当前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水平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同时,经济全球化、企业发展战略的全球化也促使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在接受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并能够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加以应用。这种现实的需求是直接催生我国不断完善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体系的土壤。

二、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特点

引入管理会计双语教学,对于学生知识架构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则与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培训对于企业财务人员的影响力一样,既有利于学生接受最为先进的知识体系,又能够培养学生国际化的思维、国际化的视野和在国际复杂的环境中作出分析和决策的能力。这种功效是由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英文原版教材保证了先进的国际性视野和思维

英文原版教材保证了与国际知识体系的一致性,能够引导学生直接用国际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与国内的管理会计教材相比较,原版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案例、情景性分析和多样化、由浅入深的多层次的模拟练习。英文原版教所引用的案例非常广泛,既有大型的跨国公司,也有政府、非盈利机构,比国内的教材具有更为宽阔的拓展空间和应用性,而且,原版教材版本更新比较快,并根据实际内容的重要性或者实际的需求来决定章节。比如,阿特金森、卡普兰等编著的《管理会计》(第五版)就将平衡计分卡作为单独一章进行讲解。

(二)注重运用知识点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以笔者所用的阿特肯森、卡普兰等主编的教材为例,每一章是从情景案例开始,提出现实中遇到的困境是什么(即,提出问题),然后是比较详细并辅之以小例题的内容讲解,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融入到现实中的问题和解答之中(即,分析问题)。本章结束的时候,重新返回本章开始的情景案例,让学生综合本章所有的知识点来分析这个案例,找出案例中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应该如何转变观点和方法,让学生知道在什么环境下应该运用不同的概念和方法(即,解决问题)。这种点面结合、融会贯通的教材体系能够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性,同时又能让学生准确了解不同章节所学的内容究竟是怎样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

(三)运用多样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双语教学除了要具有优秀的教材体系和知识架构之外,还需要用有效的方法将先进的理念、方法和思维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输给学生。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采取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分析等不同的方式,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在以后实际工作中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聚焦应用创新型目标,完善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模式

虽然近些年我国管理会计双语教学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整个教学体系还不完善和完整,配套的措施还没有完全跟上,还不能完全实现管理会计双语教学应用型目标的要求。为了使管理会计双语教学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结构内发挥最大的效用,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应用环境、发展现状,在明确管理会计发展目标需求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实现路径和方法,加强师资力量,完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

第一,明确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多元化和国际化目标。目标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以及相关激励措施的采用。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目标应是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在多元化的目标体系中,系统掌握管理会计专业知识是基本目标,而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综合运用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现实环境下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综合分析,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是最终目标。这些多元化目标价值的体现最终聚焦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即要求学生在面临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能够运用专业业务知识和能力去决策、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实现。在管理会计目标的国际化方面,我国可以借鉴iFaC《国际教育白皮书》(2003)的观点。iFaC指出,会计教育和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有能力的职业会计师,能力包括:态度、行为技能、广阔的企业视野、功能性技能、技术知识、智力能力(如知识、理解力、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

第二,基于学科特点,探寻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路径和教学原则。在实现路径上,需要根据各个学校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以及师资力量,作出合理的规划。基本而言,应以管理会计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为主线,分解、提炼、设计出服务于不同章节目标的知识群;同时,设计这些知识群所对应的阶段性任务、问题串和综合案例。在教学路径上,要贯彻“学生参与、方法多样、点面结合、综合运用、科研渗透、学用结合”的教学原则。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教师讲解、问题解答和综合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系统掌握不同章节的知识群,同时也保证了在系列任务解决中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第三,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目标的关键。管理会计是运用会计的方法、理念为业务运行提供服务,所以,管理会计双语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原版教材的优势,充分借鉴国外已经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将书本知识与实际业务结合起来。当前,中外在管理会计教学上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有问题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地教学等方式。在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所采用的原版教材中已经包含了大量的国外案例,但是,为了更细地提升这些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在中国当前环境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可以查找中国的案例并补充讲解。为了解决管理会计教学和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哈佛大学商学院卡普兰教授提倡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实地研究在我国管理会计教学中所占的比重非常低,要想真正了解企业组织的管理决策者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足,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实地研究。这不仅可以增强其探究的兴趣,也会促使学生对管理会计课程中的问题作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

第四,师资力量是双语教学质量的保障。会计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生产函数,选择会计专业的新生为生产原料,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是产成品,而教师是生产工程师或管理者,直接决定产成品的质量(于增彪、赵晓东,2004)。为此,学校可以制定双语教学队伍培养计划,采取去国外合作院校进行短期培训、交流,或者请外教集中培训,或者增强国内开展专业双语教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引导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实现案例的共享。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使教师在知识储备、国际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建立独立、客观、科学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斌,吴应宇,张日方.“金融危机与中国管理会计――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0(2):86-88.

管理学的实际应用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管理维护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深化改革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良好发展,将计算机实际应用在教学中成为了现今提高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在多媒体教室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计算机的良好维护以及有效管理则成为了现今各个学校以及教师关注的焦点。下面就计算机的实际管理以及实际维护这两方面内容展开研究分析。

一、探析计算机管理

1.1保护卡管理

对于多媒体教室中的计算机而言对其给与实际的管理首先要从保护卡管理来讲,保护卡作为一种比较传统的管理方式显然在现今已经过时,在这里做简要分析,该种管理方式无论是利用网络卡还是单机卡在实际管理操作方面都较为繁杂,同时管理也不具备安全性[1]。

1.2无盘系统管理

对于多媒体教室中的计算机而言对其给与实际的管理还要从无盘系统管理来讲,所谓的无盘系统主要是指利用无盘工作站进而构建成的管理局域网,该种计算机管理方式能够在没有光盘以及软驱等外存支持状况下进行计算机的实际启动以及操作系统的运行。而为了能够保障该种局域网的良好构架则需要专用软件以及服务器的支持。

该种管理方式具备了众多的管理优点:其一是管理具备了良好的存储性。利用先进虚拟化存储桌面实现了对计算机中工作站信息的统一管理。其二是管理具备了简洁性,管理过程中仅仅是需要对服务器做好实际管理即可[2]。

1.3有盘系统管理

对多媒体教室中的计算机给与实际的管理除了可以进行保护卡以及无盘系统这两种管理方式之外,还可以应用有盘系统实际管理方式。该种管理方式主要是建立在无盘管理基础上实现的。具体来讲就是对计算机工作站添加相应的硬盘再配备专业软件进而将无盘管理局域网改变成有盘管理方式。

该种有盘管理同样具有一定的优点:其一管理具备了数据流量较小性,即计算机实际启动运行环节中所需数据流量较小。其二是管理具备了实际安全性,即管理中能够对木马等相关病毒给与有效的破坏与预防,进而最大化保障了计算机运行的实际安全性。

二、探析计算机维护

2.1硬件与软件保护

对多媒体教室中计算机给与实际维护首先要从硬件以及软件的良好保护方面来讲,其一对于硬件的保护:在计算机的主机上安装相应的还原卡,通过还原卡进而对计算机中重要信息进行系统分区并给与病毒预防,也就是说在还原卡的良好硬件保护下无论是计算机出现了误删又或者是误改状况都不会对硬盘产生实际影响。其二对于软件的保护:在计算机中安装相应的还原精灵,通过还原精灵能够有效预防计算机被病毒所侵袭进而实际将软件安全性给与有效提高[3]。

2.2系统恢复与备份

对多媒体教室中计算机给与实际维护还要从系统恢复以及备份方面来讲。windows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系统,同时这个系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出现系统损坏又或者是瘫痪状况。因而针对该种状况可以使用相关ghost软件对计算机中的相关信息数据给与有效恢复以及良好备份。通过ghost软件能够在较短时间中解决计算机系统瘫痪问题。

2.3系统维修

对多媒体教室中计算机给与实际维护还要从系统维修方面来讲。一般计算机系统故障主要是集中在显示器无法有效使用以及电脑无法读取usb数据两方面。针对显示器无法有效使用方面的故障可以对vga分配器进行良好检查,检查内容主要是集中在分配器接线松紧方面,此外还可以对显示器开关进行有无打开方面的检查。

而针对计算机无法对usb数据有效读取方面的故障,则可以检查计算机中是否出现硬盘的实际图标又或者是将硬盘重新进行插入。

三、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对于多媒体教室中的计算机应该做好日常的实际维护以及管理工作,通过对计算机给与有效维护以及有效管理进而实际延长计算机相关使用寿命,同时也为学校中实际多媒体教学的良好开展给与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胡志文.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系统维护策略及技巧[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5:150-151.

管理学的实际应用篇6

关键词:公共管理;管理定量分析;教学问题及对策

引言

管理定量分析是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并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和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公共管理专业开设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基本宗旨是使学生学会使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多种定量分析方法,能利用数据信息通过定量计算得出正确结论,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该课程能帮助管理者科学地分析复杂市场的动态,准确把握市场变化的基本规律,制定正确的决策,有效地管理企业和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然而,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传统课程强调的是某一门知识的系统性和基础性,与其它课程之间联系相对较少,而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更强调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应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但是,目前高校本科专业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尚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为此,本文结合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从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找出在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合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依据。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内容应该根据该专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设置,而目前针对管理定量分析的教材内容大多篇幅较长,内容倾向于大而全,未能与专业需求有机结合,造成了“所学非所需”。而且,目前的教材的内容安排大多缺少丰富的与实际管理决策相结合的生动案例,内容体系相对陈旧刻板,降低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教师的能动性。此外,公共管理专业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其管理决策问题往往同时涉及定性与定量两类变量,需要将两类处理方式有机结合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而目前的教学内容大多只重视定量方法的讲解,忽略了定性问题定量化求解能力的培养。

(二)前置课程设置不合理

管理定量分析是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管理决策问题为背景,以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为主要工具,其核心思想就是为管理决策提供定量化的依据。由于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在学习该课程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例如: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统计软件的应用,并且最好熟练掌握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因此,针对公共管理专业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或者三年级。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统计软件的熟练使用对学好该门课程至关重要,因为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如何在繁冗的数据中寻找到需要的数据,并进行合适的预处理对于后续定量计算过程的正确性将起到重要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单一

尽管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以定量分析为主要工具,但其最终目的却是通过这一工具来解决实际管理决策问题。而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按部就班,平铺直叙,课堂教学方法几乎全部以讲授为主,完全不注重教学方法的适应性调整和综合运用,使得学生觉得管理定量分析与运筹学、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一样,学习起来不但困难重重,而且枯燥乏味,从而使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失去了的其本质特征。

(四)实践性教学不足

公共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更强调学生具备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然而,目前高校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大多重理论,轻应用,缺乏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只会求解题目,对社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

(五)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为考试课,考核形式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内容主要是课程的基本理论点和基本知识。这种考试方式侧重于对学生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考核,无法考核学生利用基本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考核方式与教学目标脱钩。

(六)教学效果缺乏反馈

目前,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检验方式过于单一,主要采用学生考试分数来检验课程的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我们对我校两届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关于其在大学二年级所学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在其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的调查显示,60%的人认为所学非所用,30%的人感觉所学的方法之间不能有机结合,无法满足实际管理决策问题的需要,70%的人认为所学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应当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联系起来。由于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多学科特点,在编写或选用教材时,应充分听取管理学、运筹学及统计学等相关学科专业教师的建议。此外,由于公共管理领域日益增多的复杂管理决策问题,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保证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应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安排丰富且能反映实际问题的教学案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二)合理设置前置课程

为了便于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顺利开展,应将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和线性代数等前置课程的教学通过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安排在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之前完成。而且在开设该课程之前,还应安排学生进行一次认知实习,其目的是了解相关的实际管理决策问题,知道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因此,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一般应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或者三年级。

(三)丰富教学方法

加强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分工式教学、分组讨论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增强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可以将学生分组,并通过“角色互换”将一部分教学任务或者实际生活中的管理决策问题下派给各个小组,驱动学生一起合作,互相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管理定量分析是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解决实际管理决策问题的工具和方法,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应该适当加大实践性教学的份量,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动手寻找并解决一些与定量分析有关的课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组,并安排各个小组调查在校学生对各种电脑品牌的满意度。在学生进行调查统计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讨论并对比各种抽样方法,并分析各种抽样方法所得出结论的正确性。通过这种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讨论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开阔思路,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邀请政府和企业等管理决策部门走进课堂,为学生系统讲述与定量分析相关的一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进一步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五)丰富考核方式

由于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其教学目标。为了突出该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应该将平时作业、实践性训练、课堂讨论、认知实习、撰写论文和闭卷考试的方式结合起来,其中闭卷考试中应着重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以便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建立多渠道教学效果评估机制

为了准确、客观衡量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应该改革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机制,而且要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追踪,分析毕业生所学到的工具与方法能否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据此对教材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进行适应性的调节,避免“闭门造车”式的教学,实现“学以致用”。

三、结束语

随着管理理论实践的不断深化,定量分析方法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从而促进了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一门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普遍开展的核心课程。本文根据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从教材内容、前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设计、考核方式及教学评估机制六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给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为提高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娟.定量分析方法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改教法,2013,261:92-93.

[2]邓淇中,周志强.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4):92-94.

[3]顾剑华.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9,2:127-128.

[4]叶慧,曹洪波,刘杨.民族院校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互动教学法实施情况调查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3,2:36-38.

管理学的实际应用篇7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发展现状

虽然教育部门在各个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但是从发展实际上看,当前的高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发展水平高低不一,总体表现为,沿海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开展水平和开展效果良好,与之相对的西部地区则是发展较为落后。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发展中,人们加强了对实践教学和信息技术软件的应用,调动各种力量对教学环境进行了改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加强物流实验教师的建设,为学生的电子商务物流学习提供了设施的支持。但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实际训练发展仍停留在应用简单的物流模拟操作软件来完成训练,所应用的设施和实际教学需要不相匹配,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高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教学模式安排及发展实际和社会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不适应。

电子商务物流教学管理和社会对电子商务管理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原因

有关领导在思想上不重视

现阶段电子商务物流教学开设的课程众多,但是课程的开设不具有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导致学生在学习完之后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比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是电子商务物流教学的核心课程,理论性很强,但也需要能够被应用到实践中。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将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但是实际教学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认识不够,使得课程开展的实际意义不大,在理论学习枯燥的情况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教学设备应用不完善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开设了与之相关的物流管理课程,但是这门课程的实践性不够,在具体的实践设备安排上甚至还不如职业技术类学校的要求,在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相关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很难有效开展。

教学目标不明确

很多高职院校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教学管理中予以重视,但是实际教学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对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够,难以保证学生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

教学内容设计不规范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目标设置的不明确由此导致电子商务物流教学中经常更换教师,对教学内容侧重点的设置带来了麻烦,出现了内容五花八门的现象,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且教学内容侧重点会跟着教师的变化发生变化,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方面缺乏统一的规范。

校企合作缺乏必要的渠道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是一门融合了理论和实践的课程,因此在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技能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实践的引导。但是现阶段的电子商务物流教学模式中忽视了对实践的重视,导致教学和实践的脱离,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

加强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目标的明确

学校在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要设定好明确的人才培养发展目标,在目标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岗位需求之前的关系。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能脱离实际的发展需要,并要以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对人才进行培养。

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人们对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加深了重视,同时,在物流业的渗透发展下,有关人员深刻认识到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对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意义。高校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并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加强对物流学信息化、物流供应链发展管理、物流仓储配送的重视,在教学内容中加强这些课程的比例,并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电子信息技术知识,从而促进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创新化、科技化发展。

选择和教学目标相符合的具有针对性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材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因而在教材选择上也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材内容要尽可能多地涉及到物流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以及装卸搬运等知识,并要求教材的选择要具有指导实践的针对性意义。

加强校企合作交流,构建一种校企合作的实践型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需要具备物流管理知识技能以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是一种精通管理和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了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有关教育人员需要在研究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企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质的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实际演练能力,帮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技能,充分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得自己的能力发展和企业对自己的需求相适应。

加强对国外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管理经验的借鉴

管理学的实际应用篇8

关键词:国际化;财务管理;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89-03

在一个开放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际化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鉴于此,许多高校纷纷确定了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意义

作为一个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将成为财务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国际化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经济金融全球化呈现出如下新特征: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迅速扩张,市场交易手段和方式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全球并购活动频繁,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生产经营和配置资源;wto、imF等国际经济组织在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全球化的浪潮对我国企业经营的金融市场环境、筹资和投资活动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寻求机遇、规避风险,将是财务管理人员应当面临的重要课题。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对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培养通晓国际会计准则和事务,同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终身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一起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三大发展趋势。世界许多国家都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本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2010年7月29日,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三)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需要

自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并于1999年开始招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内涵

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属于国际化专业人才之一,目前我国对国际化专业人才并没有一个比较统一和固定的标准。

2003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提出,国际化专业人才是“能够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并且在某一专业、层次、领域内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或能力,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的人才”。

国内学术界就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内涵界定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一,从能力素质方面对国际化专业人才进行界定;第二,从文化知识背景、技能要求及素质结构等方面界定;第三,强调国际性。尽管学术界对“国际化专业人才”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国际化专业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专业人才。

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素质和技能。第一,拥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独到见解以及强烈的创新探究精神;第二,拥有财务管理领域相关技能,以及很强的国际化知识结构体系;第三,熟练掌握国际财务金融惯例和规则;第四,积极参与国际财务金融活动;第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拥有很强的现代信息处理能力;第六,拥有超高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养。

三、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方法与手段,其中实现方法与手段又包括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管理与评估三个方面的内容。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重点大学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基本人才培养目标。国内其他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也陆续采取措施加强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高校在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途径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例如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引入英国和加拿大财务管理职业资格考试来培养国际化人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则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来实现国际化。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如下的成绩。

第一,制订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新形势下,我国许多高校将国际化作为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如清华大学培养“面向世界的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北京大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导型人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将“国际化”确立为财务管理本科办学特色,大连民族学院提出要培养“有较强外语能力和沟通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一些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中也出现“国际化”、“国际视野”或“全球化”等词语。

第二,开设国际化的课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均开设了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中文讲授或中英文交替讲授,一些重点高校还开设了全英文课程。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增开了具有国际化内容的课程,如国际关系学、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文化研究、国际史、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会计等,这些课程反映了国际社会、政治、历史、法律、文化、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能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此外,许多高校加大了引进国外优秀财务金融类教材的速度,各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国外大学专业教材,高校在教学中选用国外翻译教材甚至原版教材的比例大大提高。

第三,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在“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下,许多高校一方面邀请国外学者来本校讲学和开展科研活动,另一方面派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讲学和科研。此外,一些高校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项目合作,进行科学研究,迅速地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第四,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采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一般高校都具备了多媒体教学条件,一些高校还开办了网上教学、财务金融实验室。部分高校推广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类案例(尤其是最新国外财经案例)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一些高校通过开设各类财务管理实务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第五,建立教学和人才质量评价系统。目前高校普遍建立了教学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第一,通过定期听课、开座谈会、集中交流、学生评教等方式,对教师的备课、授课、作业、考核、指导实验或实践、指导(辅导)毕业论文等方面进行常规监控;第二,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来自于教育部门和社会三个方面,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合格率、各项竞赛获奖率、科技创新能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用人单位评估等方面。

(二)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一些问题,如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等,与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第一,培养目标定位过高。目前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实际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与我国本科教育所处的环境不相吻合,存在定位较为广泛和过高的问题。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财务管理本科毕业生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此外,本科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满足高级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而能直接从事财务管理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第二,未建立系统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国际化还处于各自为政的境况,尚未形成系统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尚未开展国际化课程教师资格认证,导致部分国际化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影响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数门国际化课程,例如开始了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等课程,增加了现有课程的国际内容,但这些课程和内容之间缺乏逻辑衔接,呈碎片堆积状况;课程名目混杂,边界不清;内容重复或遗漏。

第三,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千校一面”,缺乏各自的优势和特长。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造成“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此外,部分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仍然沿用“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手段、网络教学等先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没有广泛使用;教学与实践脱节,培养的学生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欠缺。

第四,缺乏科学的国际化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种封闭的体系,注重对校内教师的监控,缺乏对企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教学环节的监控;注重对教师授课的监控,缺乏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监控;注重终结性评价,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我国当前对财务管理人才质量的评价多停留在表面上和数量上,忽视质量;评估过程不规范,评估方式单一;评估结论不科学;重视外部评价、忽视内部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中并未涉及国际化方面,抑或对人才的国际化评价偏主观,缺乏客观的指标等等。

四、优化高校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第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就是要明确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的选择,做出取舍。高校要避免“高大全”的目标定位,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和办学定位准确地界定培养目标,比如,除少数研究型大学外大部分高校可以将财务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财务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即以企业而不是机关或事业单位为顾客,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研究或教学为导向。只有这样明确定位,并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式等方面强调实践教学和应用训练,高校才能培养出大量符合企业需要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第二,引入国际化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体系。目前,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国际职业资格考试包括:美国管理会计师(Cma)、财务管理师(CFm)、财务策划师(RFp)、注册理财规划师(CFp)、美国财务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国际认证财务顾问师(RFC)等,这些职业资格考试是由不同的机构主办,其培训计划和大纲能反映会计、财务管理、金融领域最新发展态势,实践性和操作性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可以根据学生英文水平和专业程度,引入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考证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对接,使课程体系在结构上与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相一致,在内容上与执业岗位的需要相一致,实现基于优势互补的课程体系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促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教师作为国际化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他们的态度和观念直接影响着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他们的知识和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化课程的效果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要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首先要有一支较强的国际化师资队伍。高校应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一方面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培训、攻读学位、合作科研;一方面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专家来华访问和讲学、聘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名师)等,开展院际、校际和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运用国际化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录音、录像、投影、电视、网络、语音实验室、卫星传输等进行教学。同时,要开发各种教学软件,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教学等方式,课堂教学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多样化的实践课堂教学方式,如开展多媒体、远程和个性化财务实验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和教师点评等方式,让学生在虚拟的全球市场环境中进行筹资、投资等财务管理活动。

第五,改革教学质量和人才评价制度。首先,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方式,构建由学校领导、院系领导、督导专家、学生信息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生评教等构成的、约束、培养和激励机制紧密配合的三位一体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其次,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参考文献:

[1]陈永丽,龚枢.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J].财会通讯,2011,(12).

[2]李然.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雷金英.财务管理专业“阶梯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9).

[4]陈瑾,庄文岩,尹.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系统研究[J].经济师,2012,(3).

[5]朱传华.基于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2).

[6]宋海涛.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3).

[7]张凌.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9,(3).

收稿日期:2013-11-04

管理学的实际应用篇9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国际工程市场的发展形势,指出我国公司的差距和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文中提出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和创新型的高级管理人才,并阐述了其内涵;还提出各对外公司应培养一大批各方面的国际工程管理专家。结合笔者的经验介绍了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国际工程管理工程项目人才培养

一、国际工程市场发展态势及对人才的需求

我国工程建设企业走向国际工程承包和咨询市场已有二十七载春秋。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近年来国际工程事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对外承包工程的第六大国,并开始进入了快速、良性的发展轨道。

尽管如此,也应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公司存在的差距。国际工程市场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公司垄断市场的程度很高。2005年,全球200家大设计咨询公司中,欧、美、日公司166家,占83%,但却占有国际设计咨询总营业额的89.5%;全球225家大承包商中,欧、美、日公司131家,占58.2%,但却占有国际工程承包总营业额的88%。由于大部分国际工程市场被发达国家所占据,我国公司要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绝非易事。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在国外承包的大型或超大型工程项目较少,工程咨询设计的国际竞争力较弱,设计―建造、交钥匙总承包、Bot项目比较少,经济效益也不理想。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匮乏。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工程技术人才总体素质比较高,理论基础好,实践经验丰富,但最缺乏的是工程管理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中国公司在开拓国际工程市场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人才,但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差距,远远跟不上形势要求。鉴于更多的公司将走向国际市场,加入wto之后更多的外国公司也将进入国内市场,如果不抓紧人才的培养,将面临着当我们作为业主方时,不会管理国际工程项目;而作为承包方时,工程虽然建成了但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被动局面。只有下大力气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外向型、复合型、开拓型的管理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公司的素质和竞争力。

二、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

国际工程是指一个工程项目的策划、咨询、融资、采购、承包、管理以及培训等阶段,其主要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并且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管理的工程。国际工程是一项跨国的经济活动,这个市场长期被发达国家所垄断,进入市场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对项目管理的要求高,必须实施严格的合同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又是一门跨多个专业和多个学科的新学科,在国际上这门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因此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应是基于爱国主义情操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创新型的高级管理人才。

(一)复合型

复合型指知识结构要“硬”、“软”结合,即一方面应具备某一个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具有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我国过去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很多人仅是某一领域的技术专家,然而参与国际工程咨询或承包,常常要求一个人既懂技术,又要懂管理和经济,否则将不能胜任。

1.工程技术理论基础。一般指在一个专业领域具有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基础,这个领域可以是土建,也可以是化工、水利、电力、通讯等。

2.管理学基础。包括管理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市场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工程估价以及有关法律知识等。

3.经济学基础。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工程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保险以及公司理财等。

(二)外向型

外向型不仅指外语水平,更包括了解和熟悉有关的国际惯例。具体地说:

1.技术方面。熟悉国外通用的设计规程、技术规范、实验标准等,能看懂英文的有关技术文件。

2.经济方面。了解国际上有关贸易、融资、工程保险以及财务的要求。

3.管理方面。掌握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原理,特别要熟悉合同管理以及工程进度、质量和成本管理。能够使用国际上通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项目管理。

4.外语方面。除具有熟练的外语听说、阅读和较好的信函、合同书写能力外,还应熟悉和理解国际通用的项目管理专业用语和合同文本。

(三)开拓型

开拓型和创新型主要指从事国际工程的高级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思想素质。

1.判断决策能力。具有战略发展眼光,能把握国际工程市场的发展趋势,从而对企业和项目进行目标管理。从事国际工程管理不仅要熟悉了解本行业的知识,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新事物敏感,善于抓住机遇,主动寻找机会,开拓新的市场。国际工程情况复杂,瞬息万变,此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拼搏奋斗精神。国际工程是一项充满风险的事业,在国外工作不仅常常在不熟悉的国家和地区,更主要是和完全陌生的合同各方以及外国政府机构、群众团体打交道,因而会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这就要求具备善于管理风险、利用风险、百折不挠、不怕困难的精神,同时还要心胸开阔,遇到挫折时要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较高的情商。

3.组织管理能力。由于在国外实施项目的复杂性,更需要依靠领导班子的集体力量和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虚心好学、不固执己见。

4.注重公关技巧。有快速反应能力,能随机应变,懂得“双赢”原则,善于按照“伙伴关系”和“团队精神”来与合同各方及政府、群众团体交往、谈判、解决棘手问题。

(四)创新型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际工程项目往往是跨多种不同文化的项目,其参与方具有各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工作习惯,工作中将会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新问题,因而要求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应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国际工程管理人才还应善于不断总结经验,善于通过实践和多种渠道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从事国际工程管理的人员都应该具有国家振兴感和民族责任感,应该意识到自己在海外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个人,代表所在的企业,更是代表了中华民族,代表了中国的形象,因而应该在各方面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这样经过海外工作的锻炼,才能将自己锻造成高水平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

三、大力培养各种类型的国际工程管理专家

国际工程市场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而潜力巨大的市场,人才资源对于国际工程企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

决定性的意义。作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措施,国际工程企业应有意识地培养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国际工程管理专家,才能提升企业的国际工程市场竞争力。

第一是国际工程企业家。企业家应是一个技术专家和社会学家相结合的领导。国际工程企业家首先要具有战略管理眼光,即是从企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目标、内外环境和资源条件进行谋划和决策;还要善于研究市场,抓住入世后的机遇,敢于“脚踏两只船”,即在注重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将开发国际工程市场列为企业的重要战略目标;敢于面对风险,善于管理风险,同时也会实事求是地、冷静地分析处理问题。

国际工程企业家还必须十分重视塑造企业品牌。日趋激烈的国际工程市场竞争要求企业除具有管理优势、技术优势之外,还应具有品牌优势。品牌塑造的核心部分之一便是企业的形象。如果每个成员都能做到“诚信为本,一诺千金”并长期坚持,则能大大提高公司的形象,品牌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对国际工程公司和人员长期立足国际工程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是国际工程项目经理。除了应具备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和创新型的基本素质外,必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有深入的理解,应具有使用英语与有关各方直接沟通的能力。应善于建立适应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应善于发挥项目组每一个人的业务才能和管理才能,特别是面对来自多国的管理和施工人员时,要具有能管理好“国际化团队”的能力和胸怀;对项目的重大问题及时决策;善于分析和管理项目风险;善于做好与项目有关各方的沟通和协调,注重诚信和守约,用“双赢”的思想去解决矛盾和纠纷。

第三是国际工程咨询专家,指能从事国际工程项目的策划、可行性研究、评估、设计、监理等咨询工作的专家,熟悉了解国际通用的各种技术规范,并具备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国际工程咨询专家进入国际工程市场,可以帮助企业得到更多设计/建造及交钥匙等总承包的大项目。投标时如果有设计专家参与,既可以帮助理解招标文件的设计方案和规范要求,又可以帮助提出“备选方案”(alternative),有利于中标。

第四是合同管理专家。国际工程合同是工程合同中最复杂、最严格的合同,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有数十个合同。合同专家既应该会编写投标文件,又应能很快地理解和掌握对方的招标文件,提出问题,并在合同谈判中进行解决。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实施中最核心的工作,包含对技术、进度、质量、成本、健康、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的管理,还包括风险和索赔管理,因为这些内容都需要遵循合同中的要求。要学会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运用合同保护自己,争取自身合理的权利。

第五是投标报价专家。投标报价时既要熟悉市场行情,又能很快地阅读理解外文招标文件,并发现其中隐含的问题,会运用各种投标报价技巧,编制出高水平的投标报价文件。投标报价专家还要善于在投标过程中分析业主方的心理状态、投标对手的动向,以便及时采用相应的策略争取中标。投标报价的水平是项目能否赢利的重要基础。

第六是工程施工专家。国际工程的施工专家决不仅仅是指熟悉施工技术、善于进行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的工程师,还应该了解和熟悉国际上通用的规范和规程,能独立阅读理解合同中的外文技术规范和图纸,懂得项目管理,特别是合同中对施工进度、质量控制、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要求。能用英文在现场处理各类施工技术问题,还应善于防范风险,具备索赔意识。

第七是物资管理专家。工程项目中物资采购常占到工程总支出的50-70%,把好物资这一关对项目经费的开源节流、保证工程质量以及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赢利都非常重要。物资管理专家应十分熟悉各种外贸环节,了解物资市场行情、品种、规格和性能和各种运输方法,海关手续,保险事项以及如何进行验收、支付和索赔等。

第八是财务管理专家。须熟悉项目内部的财务管理,特别是工程结算有关问题,懂得国外对项目的各项财务报表和审计的要求,熟悉外汇管理、了解国外有关财会和税收的法律,会合理避税。从公司财务管理角度还应懂得投资决策和投资风险,特别是海外投资有关事宜。

第九是融资专家。融资是进行国际工程咨询和承包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各公司都要刻意培养懂得融资理论、了解融资途径、熟悉融资手续和掌握融资方法的融资专家。他们应广交国内外金融界的朋友,使公司在需要时能及时得到资金支持。融资能力是能否承揽大型工程总承包项目和Bot/ppp项目的基础。

第十是风险和保险专家。工程项目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估风险、管理好风险,包括合理分担风险,回避、转移和有计划的自留风险就是风险管理专家的任务。国外也有专门的风险管理公司提供这方面的专业服务。保险是风险对策的一项重要工具。了解和熟悉各类(如设计、施工、运输、人员等)保险的有关规定,以顺利策划和购买保险,并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及时进行保险索赔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十一是索赔专家。索赔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一方面应该使项目的每个人都具有索赔意识,善于捕捉索赔机遇;另一方面要有一些索赔专家自始至终管理索赔。索赔专家应十分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项目的合同(特别是合同条件),掌握国际上有关索赔的案例和索赔的计算方法。索赔专家还应具有“敏感、深入、耐心、机智”的品质。一个项目的索赔专家小组的人员最好不要轻易变动,因为索赔是一个连贯性很强的工作,要固定人员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功。

十二是信息管理专家。公司的信息资源管理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司内部网络,不同等级具备不同的权限,能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流通及共享;二是公司和国内外各个分公司以及项目经理部的网络联系,通过这个网络可以及时传递信息,请示汇报和传递决策意见;三是电子商务网,包括市场信息、招标投标、货物采购等均可在网上进行。公司应有信息管理专家,以便负责设计、更新和维护信息管理系统,保证公司在一个高效率的信息平台上运行。

十三是安全管理专家。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始终,涉及从投标中的安全评估至提出施工安全方案和现场的安全管理等环节。所以安全管理专家应具有完整的、多方面的工程专业技术知识,熟悉安全评估、防范、救助,并且还应熟悉国际劳工组织(iLo)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2001系列标准以及合同适用法律国有关工程安全、福利、防火等相关法律及惯例。

十四是环境保护专家。环境保护专家应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之前提出环保方案,在施工中监控对健康有害的各种因素;对供应商、分包商的环保资质进行审查;同时还应熟悉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系列标准以及工程所在国与环保有关的法律。

十五是法律专家。一般的国际工程项目多半在工程所在国聘请当地的律师协助了解当地法律,进行诉讼或仲裁。笔者建议应该下大功夫培养一些复合型、外向型的本公司的法律专家,使他们不但懂得国际上与工程相关的法律,而且也了解本公司主要从事的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有很高的外语水平。依靠他们,一方面可以提高公司成员,特别是领导层的法律意识,协助制定、审要的国际工程合同;另一方面可以协助项目经理聘请合适的本地律师。如发生较大的纠纷以致将争端提交仲裁时,一个案子可能拖延几年时间,依靠当地律师十分不便,价格昂贵,本公司的律师此时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四、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

“国际工程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四个方向之一,该方向十分重视技术基础以及围绕国际工程管理的管理和经济基础知识。专业课中包括“国际工程承包(含投标报价)”、“国际工程合同管理”、“FiDiC合同条件(原文版)”、“项目管理”等课程,还十分重视学生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该方向的毕业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很受各对外公司的欢迎。有的公司采取了“跑步上岗”的方法,即在每年秋冬即来校招聘学生,签约后在第二年春天即到该公司实习和培训,这样毕业后很快即可到国外第一线去工作。学生中有一批获得“科技英语”“法律”、“金融”等双学位的学生更受各对外公司欢迎。工程管理专业的工学硕士和工程硕士也很适合各类工程专业毕业生或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脱产或不脱产攻读,以培养高层次的工程管理人才。

(二)针对大项目组织“国际工程管理”培训班

在公司拿到大项目的前后,组织拟派往项目经理部的人员到有基础的高校或本公司培训基地,参加3-6个月的培训班。培训内容除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有关课程外,还包括专业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这种培训班的学员除了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外,外语基础很重要,最好先经过培训选拔,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实践证明,这种培训班的“产出/投入”比是非常高的。

(三)短期专题培训班

这种培训班是适应公司某一部分人员特殊需要的短期培训,如合同管理、投标报价、风险管理、索赔管理、FiDiC合同条件等。这种班时间虽然短但针对性强,最好办成专题咨询研讨班,请业内专家将授课与咨询研讨相结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效果比较好。

(四)利用国外资源培养人才

包括送到外国公司去参加工作,参加国外组织的各类培训班,请外国的专家到国内讲学等。选拔外语好、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去外国公司较长期的参加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可以学习到外国公司第一手的经验,不仅仅是技术知识和管理技巧,还有处理各类问题时的一些新的理念和工作作风,而且外文也会有一个大的提高。如果请外国专家讲学,则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防止“科普式”的讲学,要组织学员做好准备,以把专家的特长学到手。

(五)在中外“联营体”中培养人才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我国公司有时和外国公司组成联营体承包工程,这样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取得双赢的效果。采用“联营体”方式承包工程也是向外国公司学习的很好机会。这时中方公司一定要选派一批外文功底好的人员参加联营体的工作,尽可能地在各部门(如合同管理部、物资采购部等)担当一定的职务,这样可以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决策,达到在工作中培养人才的目的,切忌只是在联营体中充当分包与劳务的角色。

(六)重视在工程实践中培养

去海外参与国际工程承包本身就是对干部最好的培养,应要求每个部门和人员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一个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该陆续产生一批论文或报告,而在竣工后,则应编印论文集或工程总结(包括技术、管理等方面)。相关人员在撰写论文或报告的过程中必然要去学习有关理论、整理有关数据,才能总结出带有指导性的经验。

总之,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应理论和实践并重,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通过理论学习,可以使其认识水平更加系统全面,并得到理论上的提高;有理论基础的人员,特别是刚毕业的学生则应到第一线去工作。一个企业必须有一个全面的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只有如此,五年到十年后,我国才能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才能迎接下一阶段对外承包市场的多元化,特别是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需要,从而保证我国“走出去”战略取得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何伯森:论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天津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何伯森:论国际工程咨询市场的开发,《国际经济合作》,1998年第1期。

金锐:建筑投资持续增长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国际经济合作》,2006年第10期。

管理学的实际应用篇10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国际化课程学习;创新能力培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渤海大学校级教改立项项目(项目编号:BDJG-14-YB-C-01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5日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是目前高校所面临的迫切需要改革的环节,早在很多年以前,我国高校就已经从外交活动、合作项目层面把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作为出发点,进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与国际化接轨中,通常将重心主要放在两大方面:一是放在科研和培养项目上,主要为了争取外资和扩大影响;二是人才素质培养层面,创立国际化互认课程,培养国际化技能的本科毕业生。这就是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

iSeC项目(又称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具有独特的学业规划,凡是参与本项目的学生,在没有出国前就会充分体验到海外高等院校的学习氛围,学习美国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在美国高校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为学生未来适应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iSeC项目大纲要求学生英语达到相应水平,熟悉国际运作规则,具备国际视野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国际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具备国际化的竞争优势。他们是未来国内紧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他们将深受中外用人单位青睐,他们也将享有更高的年薪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这是高等教育首要关注的一个问题。近年来,企业对供应链管理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社会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尤其是国际化供应链管理创新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的稀缺,很多高校开设了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以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需求的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是,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明显不足。因此,加强高等院校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影响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僵硬地把国际化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的全盘教授。承担国际化课程的教师都是经过留学基金委进行统一培训的有上岗资格的专业教师。但是,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被传统的思维所影响而缺乏主见和创新意识,善于学习但缺乏创新,对所学的知识不愿意也不善于思考,被动的随着老师和小组长的节奏前行,仍然用传统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目前,各大高校在相应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国际化教育理念及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增加了有关学生国际化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但大多数高等院校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僵硬的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全盘照搬,教师的引导性地位并没有灵活充分的体现出来,大部分学生是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而在实践性方面的培训也多以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难以培养出应用创新型的人才。

(二)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明辨性思维思考问题。明辨性思维,就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以,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明辨性思维的目的在于获得理解、评估观点和解决问题,它提倡的是怀疑精神,要求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在国际化课程教学中,明辨性思维应该随着授课的内容,不断地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和理念当中。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对明辨性思维的确切要求,对明辨性思维的教育问题是个空白,不会用明辨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更不会把问题一分为二用创新的精神去解决问题。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影响到学生创新活力的不仅仅是人们接收到的大量的信息和观点,如何把接收到的复杂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判断和批判性接收,对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曾说:在未来15~20年,要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上升,就必须更新教育模式,重视和开始对大学生明辨性思维的培养。

(三)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教学环节滞后。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大力发展国际项目,引进国际化人才,传授本科学生国际化技能。把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引到中国来,同时也把中国先进的文化管理、科学技术带到国外留学生中。理论上尽量与国际接轨,应用国际教材,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但在实践环节上,与国际接轨的实践环节严重滞后。显然,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动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创新意识淡薄,没有足够的对国际化实践环节的重视。没有国际化实践环节,即使有些高校增加了国际化实践环节,其实践内容也非常陈旧,实践形式也较单一,而且并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大学生。除此之外,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师与实践基地也是导致学生没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现阶段的供应链管理课上,大多数老师采用理论讲解或利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很少把学生带到课外去,带到真正的生产实践当中去,更谈不上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教学。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没有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实践基地。目前在学校周边企业中没有相关的国际化供应链企业,也是导致实践基地的建立和维系缺少稳定性、责任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因之一。

(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没有真正地与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在高校最为广泛的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教学法,在理论教学部分,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这种传统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缺少师生交流和互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在引入了iSeC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模拟法、小组讨论、角色表演、辩论赛等,但很多学生不适应也不配合这种更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的教学法。况且上课班型的人数太多,没有办法针对每个人的自身特点而定制不同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授课和讲解过程中缺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过程的讲解就致使学生们还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顺着教师的想法去思考问题,没有真正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高供应链管理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重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培养创新的国际化教育理念。目前,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供应链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以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国际化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创新能力、国际化培养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科学构建,以提高学生适应国际供应链市场为向导,以提高学生国际化的综合素质和国际适应能力。以国际化为前提,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国际供应链模块,把国际供应链法律法规、绿色供应链管理、国际采购等相关课程加到国际供应链模块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相关的模块课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适应国际化的素质要求,又使学生学习到了供应链国际化专业知识。

(二)运用明辨性思维,把iSeC国际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运用iSeC的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的运用明辨性思维,对课堂教学安排进行合理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明辨性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中小班教学,30~60人为宜,可以采取演讲、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法、辩论赛、布置任务等iSeC的教学方法,使这些方法贯穿于教学始终,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把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的落实到供应链管理课程当中。

(三)增加国际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国内很少有国际化供应链公司,这就给供应链国际化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高等院校在设置国际化实践教学环节时,应着手于具有国际贸易的大型物流企业或者是供应链设计公司,与他们签订产学实践基地。从实践环节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基本理论知识以更可视化、人性化、感观化的形式多方式的呈现给学生,利用网络模拟平台、仿真实验系统、人机交互模拟等先进的教学方式代替传统的“黑板+ppt”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又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高等院校可以聘请供应链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作为学生实践训练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体现专业教学的开放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手段与国际化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先进的iSeC教学手段与国际化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高等学校方面,学校应鼓励每个学生参加供应链及物流创新创业大赛,任课教师在创新上积极引导。教师要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心。以学术科研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们的创造潜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注册国际采购经理证、注册生产和库存经理证书或国际注册高级供应链师等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认证,达到持证上岗。高等院校应以相关科目免修或者是资金奖励等手段鼓励拿到国际资格证的同学,通过课外系统的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课外课内一起抓,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以iSeC国际化考核理念,完善供应链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在教学成绩考核方面,笔者建议采用iSeC综合考核体系,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采取分节考核法,把每一堂每一节的课堂分数落实在纸面上,同时把期末的试题库试卷再乘以相应的系数,改变以前一纸定乾坤的应试体系。同时把握过程教学管理,综合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调查报告、课堂讨论、小论文、自我展示等各个环节中把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化体现出来。同时,学校通过采用创新能力及获取创新学分的激励方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或科研活动,进行一定范围的专业阅读、一定程度地参与专业大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学分。对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的回报。

三、结语

提高供应链竞争力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供应链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供应链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就要求高等院校充分利用国际化课程素材,从理论知识方面和创新能力两方面,构建新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深化研究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改革,为我国供应链行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国际化、高素质、管理型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占飞,魏春艳等.iSeC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借鉴――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5.29.1.

[2]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