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思想十篇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思想十篇

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34:48

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思想篇1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民办与公办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方面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能够在将来实现顺利就业,为社会进步与发展贡献每一个人的力量与智慧,但其亦存在其自身的特殊性。

1、学生的特殊性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与价值观、道德观,整体素质上均存在一定的差距。是因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大多数来源于高考成绩不理想的群体,为了获得一技之长,才来到民办高职院校求学。部分同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同时,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价值观方面的特殊性,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民办教育的特殊性

民办教育的与公办院校教育目标一致性的同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民办高职院校旨在培养懂技术、会操作、能实践的专业性应用人才。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是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吸引人才的亮点与创新之处。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现就业,立足于社会的保障与前提,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了解、掌握这一鲜明特点,实现职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

3、环境的特殊性

民办院校的办学特点呈现出社会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其办学借助了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在校大学生除了在校园内学习、生活外,还要参与单位与企业的实习等教学安排。有时在校外的时间往往较多,因此民办高职大学生很容易受校外环境的影响,此时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者与管理者都提出了考验与挑战。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民办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

当前大学生都成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社会观念越来越开放,多元文化日益交融,他们也感受到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存竞争压力的加大;国家独生子女政策限制了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导致了独生子女问题的突出,当大学生逐步独生子女化之后,他们表现出社会适应能力不高,社会协作能力低的特点;时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过去民办高职大学生不存在就业难问题,而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亦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问题。再加上民办院校大学生生活环境、生源等因素的特殊性。民办高职大学生当中,常见的问题包括生活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和性问题以及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需要进一步强化

近年来,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环境下,国家给予了民办高职院校越来越多的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民办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配置上仍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办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对于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征不是很了解与熟悉。其次,从事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大多数属于外聘人员,不具有专业性与规定性,有经常变动的现象。最后,部分老师未结合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照搬普通高校的教育方式,效果甚微。

3、“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合力尚未形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书、管理与服务理念的有机科学融合,其不仅仅是辅导员老师、学生干部的职责与工作。高校应将其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首要任务,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力量,实现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任务与目标。部分教师仅仅做到了教书或管理,而与育人的理念与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部分教师的教育、服务方式尚未与时俱进,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将思想政治教育渗入到日常的管理与服务过程中。

三、优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注重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

如前所述,民办高校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失衡现象严重,产生了不少的不良情绪,对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自我心理调适。(1)要争取更好的实现环境和自己协调一致。大学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诸如校园环境、宿舍关系、班级氛围等方面的影响,所以提醒自己保持和环境的积极互动,特别是周围人际关系的协调平衡,避免孤立的面对问题,这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现实环境当中,我们很容易接收到环境、人际的压力,失去环境和自己的平衡关系,所以应当尽快恢复自己和周围的联系,积极主动的消除干扰因素,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2)善于求助。有些问题我们可以独立解决,有的压力则无法解决。一般性心理问题每个人都会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对于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人,善于求助对他们来说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只有通过心理咨询师和临床医生更为有效的方法,才会让他们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当然,即便遇到的是一个不大的问题,这时候你找人去倾诉一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有效的避免由于心理问题,压力过大而产生的跳楼、自杀等恶性事件的产生。

2、加快专业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民办院校由于体制的原因,其教师大多来自其他高校的外聘教师,缺乏专业性。应通过相应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建设进行职业指导的专门师资队伍,丰富其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就业指导老师应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关注最新的社会人才需求计划情况,注重相关专业学生的培育。如果民办高校本来师资力量不足,可以聘请社会上有经验的就业指导人员。

3、改革传统的灌输方法

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思想篇2

——记__区特教中心学校校长__

人物速写

睿智的目光、谦和的智者;务实的工作、执着的追求;超前的理念、创新的思想;卓越的才干、过人的胆识。

__,1970年出生于山光积翠、水色含青的南__,1989年师范毕业后在下庄乡任教,1992年调入__区教育局政工科工作,他以满腔的热情和扎实的工作,赢得了广泛赞誉。20__年被任命为__区教育局普教科科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科长,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科长以其出色的业务能力、务实的工作作风及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换来了__区基础教育的快速、全面地发展。20__年__同志被任命为__区特教中心学校校长,上岗伊始他就确立了自己“敢想、敢干、敢负责”的管理理念和“从来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办学理念。

短短的两年,他凭借超前的理念、过人的胆识使__特教中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使__特教事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崭露头角。

更新理念多元办学

挖掘特殊教育的内涵,拓展特殊教育的外延。

——__

特殊教育需要激情,激情来自于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殚精竭虑、卧薪尝胆、一往无前。

——__

从教育局基教科科长到特教中心学校校长,杜校长对特殊教育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发现特教学校与普通学校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特殊教育“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狭窄封闭的办学方式束缚了学校的发展。特教学校的办学思想没有真正考虑残疾孩子的实际需求,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学生活逐渐抹杀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有鉴如此,他的办学思路逐渐清晰,“一年树品牌,二年创特色,三年争地位”发展的脉络也基本勾画出来。

杜校长给特殊教育带来的是一种崭新的、开放的办学理念。他对特殊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特殊教育应理解为“对有特殊需求人群的教育”,以此定位特殊教育的外延,普通教育中正常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上网成瘾等问题也应纳入特殊教育的范畴。杜校长正是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自己干事创业的工作激情,他北上首都、南下上海考察学习,策划成立了“美国‘小海龟’__儿童感统训练中心”;充分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力邀同窗挚友翟召博来校作“心理学报告会”,并在特教中心学校成立“翟召博心理咨询工作室”;诚邀特色教师加盟建立了“‘小海龟’陶艺工作室”、“DiY手工坊”;与社会知名品牌合作成立了“立聪堂听力康复中心”;发挥资源优势建立了“新触觉健康屋”、“家教资源室”等面向社会的特色教育模块。在特色模块逐个建立的基础之上,特教中心学校依据科学、放眼未来,举办了一所民办培训机构——__“小海龟”儿童能力发展培训中心学校,走出了一条“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新路子。

开拓创新打造特色学校

人是要有理想的,不怕你不做,就怕你不想做,只要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好。

——__

一、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抓大不放小。

给杜校长做下属,你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权力,只要是你分管的工作,你可以得到充分的授权,只要你有想法,你可以得到他最大的支持。然而,在管理上“抓大”的杜校长,却又是一个不“放小”的校长。他常常会直接给任课教师提一些改进的意见,有时候具体到黑板上的一个字。

杜校长来到学校后首先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实行权力下放,实行“三部管理”(即培优部、启音部、启智部)体制,提高了管理效益。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启音部试用普校教材,将普校教材与聋校教材适当整合,使之更加符合聋生特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启智部根据学生的差异特点,推行三级教育模式:学前康复训练、康复班教育训练和分类教育训练班。三类教育训练班授课又打破原来的班级界限,实行走班教学,把学科能力水平相当的学生编在同一个班内上课,这样教师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位学生每一天都学有所得。其次改革师生评价,搭建竞争向上的平台。对学生评价,语数以书面评价为主,其他科目以展示为主,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也就体现了对教师的评价。杜校长更是鼓励教师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在他的鼓励下,康复班教师在康复实践中努力探索,进行个案研究,以单元主题形式,对每个学生分别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康复策略,通过游戏教学、口语教学、体能训练、自理能力训练,实现教育引导与行为矫治,在具体实践中记录每一个学生的训练资料和康复历程,形成了《康复班教学方案》、《康复班个案手册》、《教育康复发展评价手册》等教学成果。

二、建设学校文化,打造特色学校

杜校长始终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灵魂,并把建设“人本化的校园”作为特教中心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目标。杜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一切都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的需要为需要,以学生的满足为满足。在这里,孩子们拥有家一般的舒展和安逸,父母般的呵护和关爱,杜校长要求教师做到“对待工作有爱心,备课上课要精心,教育教学要耐心,监护学生要细心”;在环境建设中杜校长坚持以“文化品位、人文精神”为理念,着眼于学校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着眼于环境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感染,让学生真切感到“每堵墙壁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在传情,每个景点都在启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杜校长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他用“小海龟”命名了一些功能室,以此为依托打造学校特色,了解杜校长的都知道,这并不是一种形式的东西,其内在管理的规范、细致和最大的管理效能才是他的追求。在杜校长的理念中,一个好老师就是一个品牌,实行特色教师带特色模块,打造特色办学的亮点。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只有走自己的路,不断调整适合于不同学生的课程目标,建立特色鲜明、系统的校本体系,我们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俯首甘为孺子牛

管理就是服务,作为一名校长我在思考对自己的角色定位。

——__

我的博客名是“BUS”,愿我这辆“BUS”能带领大家去寻找心中的那片绿洲或是清澈的泉水。

——__

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思想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

民办高校因为投资主体、办学方式、生源不同,导致了其在运行机制上区别与公办高校,正是因为这些特殊性,民办高校应该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理顺各种关系,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规律和方法。

1.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的特殊性

1.1党组织工作职责的特殊性

2001年6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普通高校党组织讨论决定学校改革和发展以及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干部的选拔、教育、培养、考察和监督。2001年中组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规定,民办高校党组织工作的职责:对学校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支持学校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负责人依法办学;加强学校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做好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工作和发展党员工作。相比较而言,党组织在民办高校和普通高校的地位差距很大,这也决定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

1.2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的特殊性

民办高校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普通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两者在领导体制上有很大不同,民办高校是办学人投资的,而普通高校是政府投资的,在民办高校董事会实际上代表投资者对学校行使管理和决策权力。在有些民办高校党组织负责人也进入董事会,但是地位和作用于普通高校的党政联席会有很大区别,党组织负责人作为一般董事不足以影响董事会做出某项决定,或者说形同虚设。受机构规模和人员编制的影响,有些民办高校党组织存在挂靠和简化的倾向。

1.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特殊性

与普通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运转除了出资人最初的投资外,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生源、资金、师资以及相关的设备直接影响着民办高校的发展,所以如何保证生源成了民办高校领导班子的主要工作任务。此外,民办高校的师资方面兼职教师占据了绝大部分,专职教师力量的薄弱,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师,主要来源于离退休人员和留校生,部分学校也引进了一定数量的公办高校毕业生,教师的素质差距较大,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薄弱,人员的配置不足和不稳定性,这在运行机制上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1.4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机制的特殊性

教育有公益性和产业性,公益性带来社会效益,产业性带来经济效益,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办学者和出资者都是政府,政府把教育作为工业性事业,每年都有经费注入。而民办高校出资者除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外,是希望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的,甚至经济收益占据核心地位。所以民办高校往往把经费投入到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校园和专业建设上,在有限的资金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将会受到限制,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缺乏必要的资金、设备以及师资保障。

1.5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在一些地区招生中,民办高校绝大部分属于专科层次,少量的本科招的是三本的学生,导致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整体生源质量的差距。而不少民办高校的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误区,认为自己进的是民办高校,主要是花钱来学习,来读书,来学习知识、学技术,能将来找个好工作,对自己没有全面发展的要求,从而忽视对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2.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对策研究

2.1以政策为导向,保证民办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对于任何性质的学校来说,政策资源将是最大的资源,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民办高校将不会有今天的发展规模,政府出台了系列法规支持民办高校,有1982年的修订的宪法中规定允许社会力量办学;有1987年的《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规定》,有1993年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有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民办那教育促进法实施条列》,在这些法规和政策的指导下,民办高等教育也一步一步走向规范化和法规化。关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需要政府的支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改善教师待遇不公局面。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民办高等学校及其教师和学生享有与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教师和学生平等的法律地位。该法对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民办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时,代表的是国家和社会从事培养人的工作,所以,必须履行与公办学校教师相同的义务,享有相同的权利,而不能因为学校的举办者不同而有所改变。

二是改变招生不公,学生待遇不公局面。在我国行政法规明文规定,所有教育机构均有享有招生自。但是在统一招生考试录取中,公立院校优先、民办高校最后录取原则,现在的民办高校基本上都是三本院校,按照录取的顺序,一本、二本录取后才开始三本,使得民办高校的招生质量受限,恶性循环,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永远跟不上公办学院的学生质量,无形中就会增加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所以应贯彻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在招生、教学、行政管理和发放毕业证等方面均享用平等权利,尤其应改革招生制度,允许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平等的参与不同层级的招生,改善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

三是加强监督环节的政策落实。民办高校培养的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才,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强化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定期派专员深入各个民办高校了解情况,可以督促作用,同时,将民办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作为下阶段各个民办高校招生规模的参考依据,建立评估体系。

2.2准确定位民办高校党组织的建设和地位

民办高校不同于普通高校,党组织挂靠也比较复杂,有挂靠在主办单位的,也有挂靠在公办高校,也有挂靠在教工委。这就造成了党组织管理的分散与混乱,民办高校党组织在事实上处于无领导、无管理的混乱状态,也导致民办高校党组织的定位缺乏保障。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确立民办高校党组织地位。党组织的地位是思想政治工作和安全稳定工作的保障,如何确保党组织的地位,目前国家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款,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没有涉及到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在《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关于社会力量办学若干规定》和《民办高校设置的暂行规定》等对民办高校党建问题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论述,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是依据公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不适合民办高校,在2000年中组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意见》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但是针对面太广,是对民办的大中小学的统一要求,没有专门针对民办高校,而且作为党内文件缺乏法律法规约束性,而党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承担者,所以如果想解决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的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好党组织的地位问题。解决地位问题需要国家出台针对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法律,确立统一部门管理民办高校党组织,通过法律条文来确立民办高校党组织的地位,参与民办高校重大事件的决策,更重要的是有否决权,重大决策必须党组织签署后才能执行。在高校内可实行党政联谊制度,发挥党组织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议事权和监督权。

二是完善党组织的组织机构。民办高校用人采取的是聘用制,机制灵活,人员流动性大,党员处于流动变化中,党组织的组织基础不牢靠。在调查的20所民办高校中,有4家未建立党组织、组建率低。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效果。所以必须建立健全学校党委领导的院系党团组织,并且配备专兼职人员,才能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把健全的党团组织作为民办高校德育评估的重要一方面。

三是坚持党建带团建,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民办高校要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基础,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坚持标准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对入党积极分子要注重早期培养,加强制度建设,对党员要保持先进性教育,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此外,坚持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抓好主题教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竭诚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2.3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在调查中,民办高校学生认为学校即使有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多数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加上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无法满足学生需要,所以应该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队伍。

一要提高认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管理机制。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辅导员,在辅导员的管理上存在体制不清的情况。辅导员的工作也包含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思想、文体、就业以及安全各个方面。在学校各个部门进行工作部署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辅导员,导致各个行政部门都可以召开辅导员工作会议进行工作部署,辅导员受多层领导。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疲于应付各种各项的工作,压力大,更本无法进行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理顺辅导员的隶属关系,避免多层领导的现象,由党组织直接负责对辅导员的管理。

二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考评机制。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考评机制要立足于民办高校的实际,做到绩效考核。第一,要奖惩分明,在约束的同时给予激励措施。第二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灵活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工作,使这支队伍没有后顾之忧。第三,建立绩效工资制度,也就是解决队伍的待遇问题,建立起学历、岗位、工作量、科研等各个方面相结合的绩效工资制度,这样这支队伍才能立足于学校,以主人翁的心态来参与工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三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设机制。从工作人员的配备、选聘到培训、考评、晋升、发展等进行系统规划,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整体水平。原则上,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具有以下条件: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奉献精神,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做好岗前培训制度,学校聘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岗前应该参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辅导员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之对思想政治工作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做好在职培训,和培养科研骨干一样,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培养,鼓励这支队伍的再教育工作。

此外,积极争取思想政治工作者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政策,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具有适合其岗位特点和专业发展的评聘序列,比如在行政晋升方面,可以按照工作年限和工作绩效分等级。

参考文献:

[1]黄培明.浅谈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J].福州大学至诚学院,2005(1)

[2]卢彩晨、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回顾与前瞻[J].教育发展研究,2007(3B)

[3]张胜利、曾文.浅析教育与公平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思想篇4

【关键词】特殊教育;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专业化;教师

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特殊儿童教育的需要。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以特殊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以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基础,以强有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为保障,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1、科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促进学校有序发展

拥有一支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科学教育水平的团队是建立一所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坚实基础。特殊教育学校要始终把“一切为了特殊需要儿童”作为办学宗旨。教职工发挥团结、友爱、求实、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紧密结合特殊教育工作特点,以求真、务实、严谨、善导为教学之本引导学生勤奋、有礼、刻苦、残而不废。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就是:遵循特殊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以科研为先导,目标管理,内外协调,和谐发展。

以教育部颁布实施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为学校工作的行动总则,在学生的入学及学籍管理,教育教学工作,校长、教师和其他人员,机构与日常管理,卫生保健及安全工作,校园、校舍、设备及经费,学校、社会与家庭等方面规范管理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工要热爱特殊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学校工作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1.1深化校内管理机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

1.1.1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认真落实校级领导、中层科室领导分工负责制。认真执行《学校三级值周管理办法》,制订教研组长责任制,完善班主任责任制,切实提高领导管理水平和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鼓励青年教师毛遂自荐,竞争上岗,让有精力、有思想的教师担任学校管理职务。实现了中层领导竞争上岗制度,使学校管理充满活力和生机。

1.1.2内部管理建设规范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深化以狠抓学校内部管理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教改”的方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本着立足实际,重在实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内个科室制定完善的岗位职责,人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实行目标责任制,着重日常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落实,做到校级领导亲自抓,科室领导具体抓,及时总结,逐步完善。使学校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1.2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特别是共青团的积极作用。召集大家参加学校的大型校务委员会,就学校发展的政策方针协调讨论,献计献策。鼓励优秀的青年教师奋发向上,并选派青年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提升自我。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师培训模式。聘请离退休老领导、社会各界名流担任学校名誉顾问。一是发挥他们的“余热”,为做好残疾儿童教育工作、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献计献策。扩大对外交流,加强横向联系,建立友好协作学校。二是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到校对青年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三是积极参与省市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与时俱进,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四是选派我校青年教师到外校考察学习,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带回来。

1.3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一是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的思想意识,加强领导,健全科研管理体制。充实教务处人员,设置教科室,负责收集特教资讯和指导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把教研工作纳入正常科学有序的轨道。建立从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到每个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体制,明确职责,使学校的教研活动开展的蓬勃有序。

1.4制定并实施重大责任和一般责任事故追究制度,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学校所招的学生都是残疾儿童,要意识到责任重于泰山。建立紧急重大事项报告、重要问题磋商、重要情况通报等决策执行稽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让每位教职工心里都绷紧安全这根弦。

2、高素质、专业化的青年教师队伍提升办学品味

2.1我校教师队伍年轻化,可塑性强,我们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首先把好教师入口关,通过在职函授学习提高学历,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和顶岗实习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建校初期,学校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特长的中专生,通过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层次,现已取得大学学历,很多已经取得本科学历。随后从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引进了一批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校先后选派多位青年教师到大连盲哑学校学习考察和顶岗实习。到目前为止,现有教师殊教育专业毕业的42人,专业化水平达75%以上,处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广博的文化科学素质、精深的专业知识素质、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娴熟的教育技能,使我校教学成绩卓有成效。

2.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直接影响到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它是实施学校一切任务的根本保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教师,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作为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承担起特殊教育这个艰巨的使命。我们克服心理的忧虑,认识到所从事职业的艰辛和待遇的差异,认识到所教对象的特殊性和新形势下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广大青年教师树立起师德意识,质量意识、精品意识、集体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献给残疾儿童一颗真正的爱心,并耐心细致地、不厌其烦地给予他们帮助、照顾和培训,帮助他们全面康复,重返社会。克服那种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克服那种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知识老化,不思进取的思想。以师德建设和提高业务水平、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3“学校要办好,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摆在了突出位置。通过教代会、团代会完善学校的教师聘任制,按教师资格制度的要求,接收了一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大中专生,引进了一批专业对口,层次较高的专业人才。按照“科学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的原则,制定各学科、各年级、各部门的科学合理的用人计划,使我们的教师队伍精良专业。

2.4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加快,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年轻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学校按照“坚持标准、突出重点、优中选优、确保质量”的原则,采取竞争培养机制,用“走出去”的办法,把工作表现好,成绩突出的教师,送到外面去学习进修、考察,开阔其视野,更新观念,更好的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2.5加强管理,从严治校,建设良好的校凤、学风和教风。经常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检查,对照师德标准,规范教育教学工作行为。加强智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思想篇5

入;管理;宣传力度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4)

20―0020―01

当前,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存在着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体系有待完善;特殊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亟待改善与规范;残疾学生家庭经济普遍困难;特教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特殊教育管理体制明显滞后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从事特殊教育的经验,对发展特殊教育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更新特殊教育观念,使发展特殊教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巨大发展与丰富,弱势群体逐步得到更多的关注,这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是教育及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均衡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此,全社会要有充分的认识。

二、加大政府投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

要以法律形式强化政府责任。政府的投入,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根本。因此,地方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和中央政府的补助应以法律形式确定一个比例,使特殊教育的投入有所保障。在落实投入的情况下,还要开展合格学校验收工作,推进标准化工程建设,使学校的硬件、软件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

三、完善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特殊教育学校办得如何,除了其他因素外,教师的水平与职业道德是重要因素之一。其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奉献意识,爱心、耐心、善心是特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其二,严把入口和出口关。其三,提高教师待遇,让专业毕业的教师进得来、留得住,让在特校工作的教师安心工作、甘于奉献。其四,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另外,开办各种专业培训班,特校教师达到职业道德、文化水平、专业素质的进一步发展,为特校发展奠定雄厚师资基础。

2.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大力开展学前教育、中高等教育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开展学前教育可以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尤其对智力康复、语言康复起关键作用。忽视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高中和高等教育,导致许多残疾学生毕业即失学或失业,其中许多残疾学生初中毕业后又回到了原先的生活状态,从而从整体上影响了残疾人素质的提高。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国家要在更多的师范院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招收更多有志于从事特殊教育的大学生就读,也要制定教师培训的中长期规划,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

3.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应该把残疾儿童少年培养成具有一技之长,为将来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自食其力创造条件,这是特殊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因此,残疾儿童少年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在九年义务阶段完成,学校的教育必须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提供条件和保证。

4.加强督导评估工作,推动特殊教育发展。首先要制定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评估细则,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第二,根据评估细则,对全省所有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评估定级,促使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和重视,从而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

5.特教学校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完善内部管理,拓展教育功能,形成办学特色。在办校思想方面,各级各类特教学校要坚持“以残疾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教育好一个学生就是解救一个残疾家庭”的服务意识,培养教师强烈的责任感,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创造性地工作,才能提高办校水平。

在教师管理方面,学校要切实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加强教师的学习与培训,走“年轻化”、“专业化”、“教研化”的教师发展之路。

在教育功能拓展方面,学校要尽量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比如,开展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开展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指导;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并推荐就业等等。

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思想篇6

一、理念先行、认识到位,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特殊教育学校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进行观念的迁移,树立以“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学校特色发展为方向,创文化型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以此来引领教职工的教育思想,指导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构建集康复、教育、培训、就业等为一体的特色化校园环境。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是一项能让残疾人真正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的基础工程,坚持“让聋、盲学生背着一只书包进来,怀揣几门技术出去”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经济特色为依托,以聋、盲学生有理论、技能强、能就业为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能发挥聋盲学生特长、有地域经济特色的职教专业,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培育人文内涵丰厚的学校物质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物质文化实质上就是学校文化的物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大到校舍,小到桌椅,美化绿化等,是由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它们能够迅速为人们提供感觉刺激,给人一种有意义的感情熏陶和启迪,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学校文化。

物质文化建设要根据特殊教育特点、时代特点、区域特点和学校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风格。另一方面又能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要以满足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既要追求美化,又要兼顾无障碍化。

三、尊重生命,融合特质,创设规范民主的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规章制度的制订;二是规章制度的实施。特教学校规章制度的制订应该把“尊重生命”放在首位。对每一个生命抱有敬畏之心,全方位的尊重人、发展人和锻炼人,贯以“在教育中生活,在生活中教育”的理念,从而提高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质量。学校一切规章制度由师生共同讨论通过并实施,并能集中反映学校师生的的意志、意向。校园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校园制度是否被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消极的制度是“不准做什么”,积极的制度是“可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也就是说只有当校园制度这种“外在文化”转变为全校成员的“内在文化”时,才算是真正发挥了校园制度文化的作用。因此学校制度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决不是凭主观意志随意决定,而必须服务于学校的全面发展。

四、注重养成,积极引导,培育爱满校园的学校行为文化

学校行为文化是指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主要指人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交流沟通合乎人们期盼的或规定的礼仪规范等,它是学校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特教教师不论作为一个个体或者是集体,重要的是展示其行为态度,在形象上体现亲和力、尊重他人和共商协助,它不仅展示了教师的个人风采,更体现了特教老师以爱为业、无私奉献的品质。在爱满校园的育人氛围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刻苦学习,自强自立,回报社会。

五、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创建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特教学校的精神文化力求“情景化”。俗话说“情由景生、触景生情”,要让文化理念通过情感这个中介,巧妙地渗透在各种情境中。因此,要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精心设计各种情境,如精心组织一项典礼、一个仪式、一项活动、一次讲话,或使人感到庄严肃穆、触动灵魂,或是亲切温暖、感人至深,或是激动人心、产生动力,从而让学生整体、形象地感知学校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

六、加强研究、注重内涵,推进特教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思想篇7

一、加快树立聋人学校,鼎力开展初级教育

1.适龄聋童入学率低

经过抽样调查,新疆有言语残疾人7~15岁聋童入学状况是:听力残疾儿童人数为3900人,已入学人数为2244人,入学率为57.5%;言语残疾儿童人数为6700人,已入学为3873人,入学率为57.8%。从统计的入学聋童数字来看,还有大量聋人儿童失学,每年的入学率依然很低,这样就对聋人中、高等教育的开展极为不利。

2.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作用没有很好发挥

新疆经济欠兴旺,绿洲不连片,地域广大,交通不便等实践,在普通学校积极展开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和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这是新疆进步残疾儿童入学率,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方式和卓有成效的途径。但据察看理解,新疆如此大面积的随班就读学生中,真正意义上的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学生可能屈指可数,他们只是到普通学校去上学,去随班“混”读。脚踏实地的讲,随班就读工作质量不高,工作处于低程度,低层次的开展阶段。如何使随班就读走入轨道,如何进步质量,是特殊教育的燃眉之急。听力和言语残疾儿童中有的听不见,有的不会说话,不知教师讲什么,他们交流靠的是手语。而学校的现行教育现状和教学环境很难保证他们正常上学,他们不只要学习学问,更需求适用技艺和自理才能的培育和锻炼。因而,重新疆目前状况动身,在各地州应重点树立聋哑学校。

3.特殊教育学校不只数量少,且散布不均

在数量上,新疆聋校共有8所,这八所聋校的树立是从1959年到2010年51年的时间相继树立的,建校速度慢不能顺应我区特殊教育的开展情况。新疆地域广大,特殊教育学校不只数量少,且散布不均。特殊教育学校仅有8所,树立在4个地域,还有7个地(州,市)未树立特殊教育学校,正常儿童不出乡就能够承受中、小学教育,而残疾孩子无法走读。不是他们不想上学,而是当地无特殊学校可上,要上学就得分开乡,本县、本地、(州),分开父母。新疆占疆土面积的1/6,县与县间,地域与地域间相距较远,一个残疾孩子自身出行就不便,有的听不见,有的行动不便,要上学就得到外地去承受9年义务教育,两者相比差距显而易见。如和地步区聋哑孩子上学要到喀什聋哑学校上学,都是少数民族孩子,为了顺应学生教学,教员把手语编译成了维文,用维文授课、学生经过九年的学习,毕业后来到乌鲁木齐职业中专学校学习,该校要用汉语授课,学生要从头开端学习汉语,这样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艰难,三年毕业后,回到当地,却要用维文和家里人交流,有的家长就不想让孩子上学,形成学生流失。

新疆多数地(州、市)尚无特教学校。现有学校数量少,经费紧缺,设备粗陋,短少专业教员,原有的民办聋校相继关闭,特殊教育的这种落后场面与新疆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和各族残疾儿童入学请求极不顺应。事实阐明,加快树立特殊教育学校,才是处理聋人中等教育的首要工作。只要开展了初等教育,才干开展中等教育,才干处理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接轨的问题。

二、中等教育生源缺乏致使新疆中等教育开展迟缓

聋人中、高等教育要接轨,除上述说的特教学校少外,中等教育的生源缺乏,致使中等教育难以开展也是重要缘由之一。

其一,目前新疆的中等教育开展极端迟缓,全疆只要一所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和乌鲁木齐市聋校的高中年级,两所学校每年承受中等教育的聋生共有120人。其他七所聋校没有设中等教育,这样极不利于新疆高等教育的开展。

其二,家长的片面的狭隘的思想认识。有的聋童家长以为孩子能识几个字,会写本人的名字,写个短句能写信,就能够了,不需求往高层培育,再加上经济担负重,因此,许多聋生上完了八、九年级,就回家参与劳动或工作了。还有的家长,只让孩子上完六年级就回家了。

其三,残疾人的存在是一个社会问题,按比例布置具有劳动才能的残疾人就业,是处理这一社会问题的有效办法。而新疆遥远地域的聋人学生毕业后得不到社会的供认,难以就业,从而影响适龄聋童入学的积极性,促使适龄聋童家长阻止其子女入学,使得初等教育的生员缺乏而招致聋人中等教育的不健全。由于生员缺乏,使得中等教育难以开展。鼎力处理聋人中等教育,加快建立聋人中等教育学校或职业教育。只要聋人初等教育总体程度向上开展了,才干促进和开展聋人的中高等教育程度,完成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含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

三、树立聋人教育协会,做好各方面的谐和工作

聋人教育要有合理化目的的统一,须树立全局性的、可以谐和开展的机构。固然目前己处理了归属问题,业务上由自治区教委管理,但在特教教学办法、教学讨论、手语的统一上等等,都是步调一致,教学手语不统一,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艰难。

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思想篇8

一、特殊教育学校现状

1.学生情况。

目前,4所特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共设听障班6个,智障班12个,在校残疾学生总数498人。4所学校开办四十年来,累计招收聋哑、弱智等各类残疾学生数千人,向高一级学校输送达学生总数的70%,有316人接受初中以上教育,239人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近几年毕业生数百人接受了大学高等教育。听智残疾生入学率达到市区的85%以上。

2.教师情况。

4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2个教学班,教职工26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40人。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为99%,有一半以上为特教院校相关专业毕业,非特教专业毕业人数仍很多。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和师能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近年来,特校教师群体先后被授予“青年文明号”、“师德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教师与学生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3.学校情况。

四所特教学校在对残疾学生的教育上,都能够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宗旨,在教育机制和管理上不断地完善,在思想上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在施教上,不断地探索新方法,促进了吉林省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特殊教育中的问题

1.对特殊教育的认知。

经过对几家学校的调研,发现普遍的现象是我们一些教师对特殊教育认知不足,再加之沟通渠道不顺畅,而且有些家长把残疾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推给了学校,这种“卸包袱”的思想,导致了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综合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情况势必影响到特殊教育的质量。

2.学生的安全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特殊学校所在地理位置比较偏避,由于交通不便利,给一些孩子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埋下了安全隐患,同时也导致了那些由家长陪送来上学的孩子,一旦家长有事情脱不开身,就出现了部分孩子不能按时来上学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残疾孩子的系统性规范性的教育。

3.师资力量缺乏。

残疾儿童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存在不安心本职岗位工作的情况,这就要求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师,要摆正思想,积极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工作中来。

三、特殊教育的发展策略

1.提高特殊学生的入学率,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导致残疾儿童未入学的因素:一些家长对特殊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残疾儿童就近学校、教师服务主动性不够;受特校办学规模的限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残疾儿童教育没有形成系统性、规范性的教育模式,还有我们在宣传上和与家长的沟通上也缺乏力度,这就形成了整个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不足。我们应该在特殊教育上首先加强与残疾儿童家长的沟通工作,让家长们了解特殊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让家长们积极参与到特殊教育中来,一起来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

2.优化整合资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特殊教育更应该顺势而行,积极遵循国家在特殊教育出台的一些政策,依此来推动我省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1)为了让每一个残疾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应有的教育,我们在创办学校时,应该根据当地残疾儿童的分布情况选取学校地址。(2)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应该选取寄宿的教学管理。(3)加强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对那些轻度残疾的儿童,采取就近入普通学校就读。(4)改进教学内容,探索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他们人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5)定时定期对残疾儿童进行咨询和指导工作。

3.提高认识,注重关爱。

残疾儿童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单靠哪一个方面的努力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提高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关爱,这样才能够形成一种合力,使我国的特殊教育逐步地完善,让所有的残疾儿童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教育,让他们在将来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股力量。

4.寓教于活动,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综合我省特殊教育的具体情况,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让那些残疾儿童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得到全面发展。那些残疾的儿童,由于受自身的局限和来自社会的歧视,他们的活动能力很少,与外界缺乏互动式的交流,这对他们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十分不利,容易形成自备、自闭、偏执等心理特征,为了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根除这些不利因素对他们未来的影响,建议我们的学校应该多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品种多样的课外互动的活动中,感受来自人们的关爱和温暖,在他们幼小心灵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

5.打造素质高的特殊教育团队。

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思想篇9

一、特殊教育学校现状

1.学生情况。目前,4所特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共设听障班6个,智障班12个,在校残疾学生总数498人。4所学校开办四十年来,累计招收聋哑、弱智等各类残疾学生数千人,向高一级学校输送达学生总数的70%,有316人接受初中以上教育,239人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近几年毕业生数百人接受了大学高等教育。听智残疾生入学率达到市区的85%以上。

2.教师情况。4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2个教学班,教职工26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40人。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为99%,有一半以上为特教院校相关专业毕业,非特教专业毕业人数仍很多。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和师能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近年来,特校教师群体先后被授予“青年文明号”、“师德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教师与学生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3.学校情况。四所特教学校在对残疾学生的教育上,都能够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宗旨,在教育机制和管理上不断地完善,在思想上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在施教上,不断地探索新方法,促进了吉林省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特殊教育中的问题

1.对特殊教育的认知。经过对几家学校的调研,发现普遍的现象是我们一些教师对特殊教育认知不足,再加之沟通渠道不顺畅,而且有些家长把残疾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推给了学校,这种“卸包袱”的思想,导致了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综合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情况势必影响到特殊教育的质量。

2.学生的安全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特殊学校所在地理位置比较偏避,由于交通不便利,给一些孩子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埋下了安全隐患,同时也导致了那些由家长陪送来上学的孩子,一旦家长有事情脱不开身,就出现了部分孩子不能按时来上学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残疾孩子的系统性规范性的教育。

3.师资力量缺乏。残疾儿童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存在不安心本职岗位工作的情况,这就要求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师,要摆正思想,积极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工作中来。

三、特殊教育的发展策略

1.提高特殊学生的入学率,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导致残疾儿童未入学的因素:一些家长对特殊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残疾儿童就近学校、教师服务主动性不够;受特校办学规模的限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残疾儿童教育没有形成系统性、规范性的教育模式,还有我们在宣传上和与家长的沟通上也缺乏力度,这就形成了整个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不足。我们应该在特殊教育上首先加强与残疾儿童家长的沟通工作,让家长们了解特殊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让家长们积极参与到特殊教育中来,一起来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

2.优化整合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特殊教育更应该顺势而行,积极遵循国家在特殊教育出台的一些政策,依此来推动我省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1)为了让每一个残疾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应有的教育,我们在创办学校时,应该根据当地残疾儿童的分布情况选取学校地址。

(2)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应该选取寄宿的教学管理。

(3)加强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对那些轻度残疾的儿童,采取就近入普通学校就读。

(4)改进教学内容,探索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他们人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定时定期对残疾儿童进行咨询和指导工作。

3.提高认识,注重关爱。残疾儿童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下转63页)(上接16页)统工程,不是单单靠哪一个方面的努力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提高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关爱,这样才能够形成一种合力,使我国的特殊教育逐步地完善,让所有的残疾儿童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教育,让他们在将来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股力量。

4.寓教于活动,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综合我省特殊教育的具体情况,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让那些残疾儿童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得到全面发展。

那些残疾的儿童,由于受自身的局限和来自社会的歧视,他们的活动能力很少,与外界缺乏互动式的交流,这对他们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十分不利,容易形成自备、自闭、偏执等心理特征,为了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根除这些不利因素对他们未来的影响,建议我们的学校应该多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品种多样的课外互动的活动中,感受来自人们的关爱和温暖,在他们幼小心灵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

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思想篇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各类学校的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民办学校也不例外。为了在新的形势之下更好地开展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我们每个人都要将全面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作为自身行动指南,不断探索增强德育工作效率的途径。当前,改进和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性任务,因而我国各高校都应将德育工作置于首要位置,全面贯彻落实到教育阶段的各环节。

一、当前我国民办学校德育培训工作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之处

首先,没有正确处理和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改革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八大再次重申在思想政治的工作当中要重视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可见,德育的培训工作是一项极为严肃的工作,但有些学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质,在对许多问题处于糊涂状态之下,就急于下结论,这样不仅不能全面落实好德育培训工作,反而致使青少年缺乏合理认识,不能学以致用。

其次,缺乏对改革开放之下学生的思想复杂性进行全面分析。对于这个问题,它的表现就在于对学生思想认识层面上的不良倾向与模糊性没有进行及时、正确的教育,忽视了德育本身的指导与防范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总习惯用主流意识来判断学生思想变迁,只能看到他们变化的大致趋向,却没有认识到这种趋向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受到这类因素的影响,对于学生思想上出现的一些危险信号没有及时教育与引导,任其滋生与成长[2]。

二、当前我国民办学校在德育培训工作方面的特殊性

首先,历史背景具有特殊性质。民办学校、民办教育是同社会主义理论认识而发展和壮大的。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行,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不断得到深入发展,因而,教育体制方面的改革也显得势在必行,整体背景的转换也为我国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为低下,人口比重大等问题导致了我国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依靠传统的公立教育体系,因而不能较好满足国民所需,这些同样也为当前的民办教育提供了发展的紧迫性与现实基础。

其次,资源条件本身具有特殊性。第一,民校教师本身具有流动性、区域性的特征,因而造成了教师个体在文化程度方面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这种文化形成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因此,此种现象对构建教师文化极为不利。第二,我国民校学生个体差异性较为明显。我国各民办院校学生生源通常具有不同的社会层次、地区跨越程度大等特点,因而不同的学生群体,其家庭的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学生的性格方面的差异较为明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学生群体方面的文化必定呈现多样化态势,而如果这种多样性趋于复杂,那么将对学生发展与教学发展不利。

三、创新我国民办院校德育工作的措施与对策

第一,转变传统外灌形式,努力构建内建工程,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探索民办教育新培训的模式。德育培训的模式具有多样性,不是一种单独的存在。以德育的课程教学为例来讲,教师应该树立一种将学生视为主体的科学教育观,将学生品德需要放在首要位置,严格遵循学生品德养成的成长规律,积极构建互动的、民主的、开放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通过不断的角色互换、情景模拟、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进而明晰美与丑、善与恶,转变传统外灌模式,使德育培训的过程转变为学生自行实践、积极参与的主动模式,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导向与组织功能,帮助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德育效率。

第二,强化校园文化构建,努力促进我国民办院校德育培训多样化。将构建优美育人环境与浓郁文化氛围作为着力点,规划和设计好校园环境建设工程,从知识化、绿化、人性化、净化等关键词入手,创优民办院校的校容校貌;以改善当前学校学风、教风、作风为目标,长期坚持、严格要求,建立优良的校园校风;利用重要的纪念日及节假日,对学生实行相关的主题实践与思想教育活动;大力开展类似心理健康活动,将德育培训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深入至学生内心深处,转变为学生自觉行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