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资产管理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56:57

村级资产管理方案篇1

關键词:村级档案档案资源资源建设

村级档案资源真实记录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及党的建设的全过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關。正确分析当前村级档案资源建设的现状、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村级档案资源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是村级档案资源建设的历史性课题。笔者就村级档案资源建设的特点、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等几方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便于对村级档案资源建设的探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村级档案资源的特点

村级档案资源有着不同于机關、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的特点,一是原始性。村级档案大多是村和村民自发产生的第一手材料,档案中原件原稿居多,如村级统计报表,会议记录等。二是相關性。村级档案资源事關广大农民群众最關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与民生直接關联。如村民自治档案是村民在参与选举和被选举以及申诉个人利益等方面形成的档案;农业生产档案是农业生产中形成的耕种、收获、自然灾害、土地承包等方面的档案;财务档案包括村民房屋、财产、低保等;档案内容大都涉及村民切身的利益,与老百姓息息相關。三是广泛性。村级档案资源领域很宽,覆盖了从民主选举、劳动就业、养老保险、土地房屋权属、人口婚姻及医疗保险等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伴随新生事物的出现,还催生了土地流转档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档案等等。在档案门类方面,不单单有纸质档案,有的还有实物、声像等特殊载体档案。四是特殊性。在农村档案的整理上,难以完全参照现行机關档案整理的方式来进行;在农村档案收集上,大多数时候靠村民习惯和道德规范来推进;在农村档案利用上,被动利用成分居多;在档案管理上,很少配备专室、专柜、专人,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现代化管理手段更难以得到应用。

二、村级档案资源建设现状

从延庆县开展村级建档工作实际来看,采取大村、有条件的村(班子健全,有办公场所,有一定经济实力)实行村级档案村级保管:对没条件的村,采取“村档乡管”的形式。通过制发《村级建档考核标准》、《村级文书档案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表》等文件规范村级档案工作。截止目前,全县15个乡镇376个行政村全部完成了村级建档工作。一是将档案资源建设与乡村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村级档案资源为乡村经济服务、为村级示范户服务,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如小丰营村是我县有名的蔬菜标准化基地之一,种植蔬菜1000亩。“每种菜什么时候育苗、定植、施肥、打药、植保、病防等都有详细记录,每位技术人员一套明细表。”为蔬菜建立了田间档案。二是村级档案资源的利用在为山林权属纠纷调处、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一些村通过收集保管村级民主议事决策、民主监督、村务公开监督检查及村民自治章程等各项配套制度的相關档案资料,解决村级民主管理工作中的深层次问题,解决村干部“怕”公开、村务公开内容不全的问题。四是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换届选举、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组织活动、工作请示和报告等各项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及组织名册、人员登记表等档案信息资源,为推进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当前农村档案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来,县村级档案资源建设总体发展是健康的,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较多。

(一)档案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延庆县现有的15个乡镇,376个行政村,各个行政村均建立了综合档案室,并全部达到了县级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但由于对档案和农村档案工作的认知程度不同,产生档案的数量、质量也不尽相同,对档案的利用及编研工作开展的程度也不一致,只有少数行政村建立了展室。

(二)人员不专业。农村基层档案工作者队伍整体的业务素质、知识结构、人才结构还不能适应档案管理的要求。村一级档案多由会计、妇女主任、村官或其他村干部个人保管。档案管理人员时常变动,其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难以得到提高,缺乏基本的文件材料整理归档知识,难以独立完成立卷归档工作。

(三)设施不配套。档案保管条件没有完全达到安全管理要求。受到村级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只有个别的村有单独库房,大多数村档案室是与会计室、村委会合并用房,按照档案室的“八防”要求,大多数档案室未达到专门档案室的安全要求。少数乡镇村档案室档案装具老化、数量不够,对档案安全保管不利。

(四)收集不齐全。由于村级档案长期处于管理缺位状态,特别是村级换届以后,无严格的工作交接,有相当一部分没有选上的村干部将手中的档案资料据为己有,或者是时间久了丢失了,给档案资料收集带来困难。已收集的材料内容门类不齐、数量不多。如农民承包土地明细登记册,村组集体财物登记,工程承包合同,林地承包合同等,村级自身形成的材料较少,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本应形成的重要档案没有形成。

(五)整理利用不规范。现有部分文件材料存在着载体质量低劣、书写材料不符合长久保管要求:归档整理不够系统、规范等问题。缺乏档案检索工具,既不利于档案资源有效开发,也不便于档案的查阅利用。

(六)经费不足限制了档案的发展水平。各行政村每年不能设置针对档案管理的预算,只是作为办公经费的一部分购买一些必需的档案装具。

究其原因:

一是思想认识上的缺陷。由于档案的价值具有滞后性、潜在性和间接性,我们所调查的大多数乡镇领导认为,档案工作抓得再好也出不了政绩,缺乏一种历史责任感,多数村干部对档案工作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把村级档案资源建设作为村一级的基础性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是法律法规上的缺陷。《档案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人员负责保管本机關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但由于法律对农村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具体的制衡措施,很难改变当前农村档案工作“散”、“乱”的现象。

三是体制机制上的缺陷。农村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的制度体系尚未形成:区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模式也收效甚微。

四是宣传教育上的缺陷。区县一级开展档案业务培训班,难以到达村一级档案人员,更难组织他们互相观摩交流,导致村档案管理人员见识不广,视野不开阔,业务工作水平难于提高。

四、加强农村档案资源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档案管理措施

1.强化村级档案意识。村级档案是各个行政村历史的见证,是村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内容,要加强村级档案人员档案意识,使档案工作深入人心。

2.拓宽思路,加强档案的收集。农村中凡是反映农村的发展、变化、历程的各种形式的档案是村级档案工作的最基本的范畴,而反映本村的特色的档案材料也应是档案工作收集的内容:村庄的古迹、历史变化、景点、古树名木、传说故事、老人的口述资料、村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等。同时鼓励农民建立家庭档案。

3.提前介入,主动收集档案。档案工作要主动、抓机遇,村里的重大活动、重要事件、重点工程、重要人物等活动,档案人员应做到提前介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平时收集与现场收集相结合,对内收集与对外收集相结合,随时收集或活动结束时集中收集,避免盲目被动接收,做到有的放矢。

(二)适度投入完善村级档案室综合功能

充分发挥村级档案室的作用。村级档案室要建设成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宣传站、农村工作的服务站、档案工作的文化站、城乡一体化的联络站。

农村档案资源建设是一项社会性事业,主要以社会效益为主,自身效益很少,因此,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村档案工作的投入,发挥档案文化优势,村民走进档案室既可以了解村庄的发展变化,寻找本村历史的印迹:也可以了解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村民遇到问题还可以到档案室查阅档案,使村级档案室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见证者。

(三)健全业务标准

首先,建议国家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会同各有關业务主管部门研究制定符合实际,适应发展需求的农村档案资源管理业务标准和规范,抓好农村档案资源法规体系建设。其次,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各专业主管机關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档案资源建设的法规、标准,使农村档案资源建设工作能够在法规标准的指导下,健康有序的发展。第三,要建立健全村级档案资源体系和利用体系,积极探索农村档案资源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促进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加强执法监督

村级资产管理方案篇2

一、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交易服务平台组建意义和工作目标

(一)组建意义。为进一步深化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做到群众明白、干部清白,确保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公平、公开、公正、透明,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有效减少因集体资产交易不够公平、公开而造成群众上访事件发生,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大资产管理力度,引导集体资产逐步走向市场化管理;增加集体资产收益,实现收益最大化,不断提高群众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二)工作目标。通过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以中心为依托,以信息化为载体,丰富和创新网络服务手段,提供各种集体资产交易信息,及时了解掌握资产动态,以促进街道、村(社区)两级集体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资产增值、群众增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资产交易制度,强化集体资产管理,将街道、各村(社区)集体资产纳入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和交易,实现民主议事程序规范化、合法化、透明化,达到经济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纳入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管理和交易的资产范围

街道、村(社区)两级集体资产在资产所有权不变,信息、招租主体不变,签订合同主体不变,追收投包款、租赁款责任不变,收益分配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所有资产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管理和交易。包括:街道、村(社区)两级所有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

三、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功能

(一)台帐动态管理;

(二)交易信息;

(三)资格审查与组织交易;

(四)组织合同鉴证;

(五)审核监督;

(六)档案管理。

四、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组建工作任务

(一)建立和完善集体资产动态管理台帐。指导督促各集体经济资产信息录入电脑系统与资产变动情况及时进行变更登记,建立镇村两级资产登记台帐,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实时反映资产变动情况。

(二)建立和完善集体资产交易信息机制。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将集体资产交易信息在公示栏公示,也可在媒体、网站上。

(三)资产交易工作。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制定集体资产交易方式和工作流程,组织开展交易工作。街道集体资产交易审核小组按照有关规定审核集体资产交易方案、资产交易方的资格和条件,监督交易程序与执行步骤是否依法依规,确保集体资产交易按民主议事程序公平、公开、公正进行。

(四)建立和完善集体资产交易档案管理。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各村(社区)集体资产交易站要做好相关文件、方案、表格、电子文档等建档立册工作。

五、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组建实施步骤

2014年6月30日前,完成街道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组建工作。

(一)准备发动阶段(4月上旬—4月中旬)

1.准备阶段(4月上旬—4月中旬)

成立街道、村(社区)二级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交易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街道集体资产交易审核小组;制定街道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组建工作方案;组建香山街道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落实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拟定和完善交易管理办法及纳入管理交易的通知等相关指导性文件,指导街道开展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组建工作。

2.宣传发动(4月中旬—下旬)

街道顺序召开书记恳谈会、街道、村(社区)两级干部动员、监管交易服务平台信息员培训大会,各村(社区)召开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座谈会或动员会,传达上级推行组建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工作相关文件精神,明确实施流程,组织部署工作。此外,充分利用电视、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二)组织实施阶段(4月中旬—6月上旬)

1.4月中旬—5月上旬,完善街道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人员配备到位。各村(社区)相应组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站,作为主持本村(社区)集体资产交易工作的常设工作机构。制定相关表格,开展调查摸底研究和清产核资工作,对街道、村(社区)两级集体资产进行归类汇总。

2.5月上旬—5月中旬,指导督促各集体经济资产信息录入相关电子文档,建立镇村两级集体资产登记台帐,进行动态管理。

3.5月下旬—6月上旬试运行相关信息平台,交易信息,指导集体资产按相关规则和程序通过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进行交易,完善集体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和交易档案管理;建立交易信息公开制度,将交易完成后签订的合同信息在村务公开栏公开。

(三)验收总结阶段(6月中旬—6月下旬)

街道镇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归档工作,以备检查验收。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上级有关要求认真做好验收和总结工作,并将工作总结上报区领导小组。

六、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组建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开展组建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工作是街道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充分保障该项工作的开展。

(二)提高认识,做好监督

提高组建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心的思想认识,规范街道、村(社区)两级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监督交易程序与执行步骤的依法依规;指导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按相关规定和程序公平、公开、公正进行交易。

村级资产管理方案篇3

一、创新农村档案建设管理机制

在农村档案建设管理阶段,衡水市桃城区在六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一是政策机制。档案,具有农村公共物品属性,需要政府扶持。衡水市桃城区的做法是:将农村档案管理写入“十二五”规划;每年至少一次列入区政府常务会议或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确定“财政补贴、三级负担”的资金供给方案等。上述机制和制度构成《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并以“红头文件”形式付诸实施。二是部门联动机制。区政府成立由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动的领导小组并建立信息沟通、协调、督查、考核制度,成立由区级分管领导任组长,档案、组织、财政、民政、农工等13个涉农部门和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并逐步完善部门联动、齐抓共管机制,执行力得到保证,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三是“五六七”规程。在专业上,桃城区档案局在广泛调研、考察基础上,依据有关法律和标准制定《农村档案规范管理技术规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五项安排、六项标准、七个文件”,简称“五六七”规程。“五项安排”规定行政领导与财力支持,“六项标准”规定专业技术规范;“七个文件”规定“政府主导、乡村统筹”实施路径。四是“乡村一体化”设计。农村事务管理“乡村一体”特征具有普遍性,农村档案建设的路径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衡水市桃城区新农村档案建设自始至终把乡镇平台建设均作为重点和起点,并在数年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符合本地实际的思路,即:“欲善于村,首善于乡,乡镇统筹,建管并重”。2009-2010年他们选择郑家河沿镇及其种(chong,音:虫)高村试行一镇带一村的“1+1”试点;2011年在邓庄镇推动一镇带多村的“1+n”示范;2012年在赵圈镇建立“村档镇代管”模式试点并在全区全面实施;2013年选择重点乡镇试点建立“乡级档案管理服务中心”,使其体制设计与乡镇“七所八站”具同等地位,共同构成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体制创新探索。乡村一体化建设既为乡镇档案管理平台建设积累了经验,也成为区乡村三级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性构成。五是“三要素”及其配置结构。在农村建档阶段,档案、档案设施设备和档案员可称为“三要素”,其中以档案员,即人的要素禀赋最高。在农村档案员选拔和培养上,衡水市桃城区《规程》规定,农村档案员选配需要具备“六有”条件,即有文化、有经验、有兴趣、有思想、有责任、有组织观念,并经过三轮梯次培训后持证上岗。在档案形成上,桃城区以“三级体系”为平台,提出“凡是法律不排斥者一律归档”的要求,调整“农村档案资源收集范围表”,将农村档案扩展分类为5类20项;综合多种收集方式汇聚农村档案资源,尽力做到“应收尽收”;对个人收藏史料和特别档案予以登记,与收藏者达成协议,产权不变,收归入馆。在档案设施设备建设上,贯彻“财政补贴、标准配置”方针,区级财政补贴农村集中建档阶段纸质装具和档案橱柜50%;乡镇财政补贴档案橱柜50%;村级辟置独立档案室、电脑等。六是档案管理模式。农村档案管理模式可不拘一格。桃城区主要推行三种模式:一是独立建档模式,有独立建档条件的村尽可能采用这一模式;二是“村档乡代管”模式,在档案规范初始阶段,桃城区将建档条件不完备村的档案集中到乡镇统一管理,乡镇独立设置“村档乡代管档案室”,由乡镇代行管理与服务,资源产权不变。三是“分区建档”模式,以管理成本与效率为参照,桃城区按毗邻、产业、特征等相关性,在意愿妥协情况下,实行村级档案就近集中定点管理,建立“区片综合档案室”。他们认为,三种模式的关系定位是:后两种模式是独立建档的过渡形式。同时,衡水市桃城区还探索提出农村档案管理“二级三维结构理论模型”和农村档案“五个缓建”约束机制。

二、机制创新为档案服务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无限活力

衡水市桃城区新农村档案规范化管理,带来的是农村档案工作上的无限活力。在拓展和深化农村档案服务领域,贴近农民利用需求等方面,服务功能有明显提升。

服务乡村文化建设。在史志编纂方面,首部《桃城区志》正在编纂过程中,村级档案资料的收集、立卷接续和开放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史证资料,补充了大量珍贵史实材料。通过档案与史志资料结合,起到了相互促进、相互印证、共同丰富的效果,农村档案为区志编纂提供了12万字历史资料和116幅照片,提高了区志编纂效率和质量;桃城区《东明村志》编纂出版得益于新农村档案建设,一部村史记录下东明村30年发展历程,反映出中国城镇化缩影,见证了衡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东明村在此次农村档案规范化管理中,利用室藏文书档案2000余件、实物(照片)档案70余件翔实的史料编写出97万字的《东明村史》。在村史馆建设中,桃城区东明村2011年建成面积1500平方米的村史馆,展示了桃城历史文化,如十八酒坊、舞龙舞狮、东明抗战、解放战争遗史等;邓庄镇北苏闸村2007年建成面积1000平方米村史馆,藏录新中国成立前后70年长焦史料,成为市级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和“安乐秧歌”民族艺术发源考察基地。

降解民间矛盾。此轮新农村档案规范化“解锁”了大量尘封的历史积存资料,并在调解农村社会矛盾和分歧中起到了立竿见影作用。例如:在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外部矛盾中,桃城区胡堂村与镇供销合作社之间地界纠纷持续了15年,由于无法找到原始证据而难以解决,还一度激化矛盾,造成经济损失。2013年档案规范化管理中,终于使历史“死档”被活化,这一矛盾迎刃而解。在降解农村内部矛盾中,桃城区梁庄村调整土地时,因原始土地承包资料没有归档而无法提供证据,村民对承包地面积产生异议,导致村民与村委会矛盾长期未能解决,甚至影响到国家粮食直补政策落实和村民和谐,同样,此事件在2012年村档规范时被一夕消解,村民因此对农村档案管理赞誉有嘉。

促进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档案资料不仅记载了新农村建设过程,而且记载了发展动因和规律,档案规范化管理在更高程度上约束村务管理无序化、村干部决策随意化和村务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权力“寻租”问题,起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的作用,增强基层干群之间信任。桃城区实践调研证明:农村九成干部和七成群众支持建档。

助力产业经济发展。桃城区东明村“东明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物流业、蔬菜批发、建筑材料市场、劳动力就业市场于一体的大中型企业,村(企)综合档案室保管着城乡建设和村级企业发展历史档案千余件,包括《制度汇编》、员工培训《培训教材》等书籍,也包括企业形象、产业扩展、企业文化、《光辉历程》等资料。

村级资产管理方案篇4

行政村是党和政府在农村最基层一级村民自治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行政村会产生大量的档案,这些档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科学有序地开展社会主义新村建设各项工作基础,在提高农村基层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管理水平,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繁荣农村文化、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扎实做好村级档案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1我县行政村档案工作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县是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全县有21个乡镇,213个行政村,40个社区。2000年我县开始开展建档试点工作,通过县档案局的大力指导,在乡镇农经站和行政村的配合下经验收达到省三级标准。但在后来的几年中,虽然我们每年都在强调要抓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2005年通过两办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通知》,但行政村档案工作的发展成效缓慢。截至2010年底,全县仅有5个行政村达到省三级标准,其余的村虽然建档率达到100%,但档案意识仍然不强,档案还不规范,档案管理整体水平还较差。具体表现在:

一是乡(镇)村干部档案意识差,不重视村级档案工作,对档案工作的经费投入少,有的村以农活忙,缺资金为由,认为只要村上各项经济指标完成了,心无档案工作。

二是有的村文书缺乏基本的档案整理和管理知识技术,村文书不能按时将村庄规划建设、村民自治、村级文化建设,村级财务会计、上级机关针对本村的文件及照片,声像资料立卷归档,其原因是文件资料收集不齐全。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等手中的资料没有按时交给文书统一立卷归档,认为各自的材料各自保管方便利用。久而久之又形成了大量的积存零散文件,新上任的文书看到就头痛,主观上把档案工作理顺,但却无从下手,在整理档案时不分类,不分保管期限,不写卷内目录,把一年形成的材料订做一本。

三是行政村档案保管条件差,有的村无专用档案柜,档案放在抽屉里或者其他柜子里,文件材料仍然各自保管,没有集中统一管理。加上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或者责任心不强,这样对档案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更谈不上行政村档案方便利用的问题。

四是上级档案业务部门县、乡(镇)对农村基层村级档案干部指导检查不够,管理体制不健全,乡镇对行政村规范建档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列入目标考核。农村基层村级档案工作制度不完善,组织不健全。级档案干部缺乏全面系统的档案管理业务培训,没有档案管理知识,导致农村基层村级档案工作还很不到位。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2.1理顺关系,协调发展,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体系与机制

1、强化乡镇档案的工作职能,乡镇档案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乡镇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人员负责保管本机关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按档案法的要求,将乡镇及行政村的档案工作纳入政府考核目标责任制,乡镇政府应加强对行政村档案工作指导、培训、检查、监督,制定考核措施,强化监管力度。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把档案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健全档案机构,统筹安排发展档案事业所需经费”。各乡镇要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投入,确保乡、镇、村档案工作的开展。

3、加强业务指导。县级档案管理部门要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突出重点,深入乡村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宣传增强乡村干部群众的档案意识,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乡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创造条件。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目标任务。

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农村档案工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档案部门要加强与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财政、文化、教育、社保、计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有效的档案工作协调机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专项工作中,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分工负责,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依法督查、指导。

2.2夯实基础,科学规范行政村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

1、进一步规范村级建档工作,各行政村要将档案工作列入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建立村级档案收集管理制度,村文书负责村级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工作,按照行政村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分类整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2、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档案的保管条件。村级档案必须有专室专柜存放,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我县兆雅镇开展了村档镇观的试点工作,即行政村档案由镇上集中保管,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村干部的档案意识,确保村级档案的安全保管。

3、开展各种形式的利用服务。村级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应以维护村集体利益和村民个人利益为原则,在保证档案安全的条件下,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和服务设施,建立起现行文件、图书、资料、科技信息为一体的新型农村档案管理模式,以满足农村的信息需要,丰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2.3以点带面,树立典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顺利开展

一要加强对村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确保村级档案人员的稳定,我县在2010年—2012年分三期对全县的行政村的村文书进行了培训,增强了村文书的档案意识,提高了整理当的实际操作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村级资产管理方案篇5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基层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乡镇(含街道办、红云高新区,下同)、社区(村、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集体经济组织)。

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农村集体“三资”,资金是指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资产是指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兴建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水利、交通、文化、教育等基础公益设施以及农业资产、材料物资、债权等其他资产;资源是指法律法规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草地、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

第四条农村集体“三资”归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集体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进行管理。尚未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的,由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管理。

第五条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集体“三资”依法享有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在民主自愿的原则下,委托乡镇代为管理。

第六条农村集体“三资”受法律保护,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挪用、私分、损坏、挥霍浪费、非法查封、扣押、抵押、冻结、没收、平调农村集体资产以及非法用农村集体资产进行担保。

第二章机构及职责

第七条县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负责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研究制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相关制度,组织开展业务培训;

(三)组织实施农村集体“三资”评估、审计、公开招投标及委托服务工作;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县、乡镇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国土资源、水务、民政、林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第九条乡镇依托其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建立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三资”中心),所需经费纳入乡镇财政预算,不得向村级收取。

第十条“三资”中心的主要职责:

(一)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及有关规定,对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公开;

(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协助集体经济组织做好资产、资源租赁、承包、招投标、合同签订以及公开公示等工作;

(三)指导集体经济组织开展“三资”清查,编制农村集体“三资”预决算方案;

(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数据统计上报、监管网络操作维护以及各类原始资料整理归档;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十一条“三资”中心应制定委托服务细则,规范服务流程,建立健全财务预决算、收支审批管理、村级账户管理、“三资”台账管理、债权债务管理、票据管理、转移性资金收支管理等制度,严格落实委托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绩效考评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

第十二条集体经济组织对本组织的经济活动和“三资”管理资料的合法法、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确保“三资”的安全与完整。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本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章程、决议和决定;

(二)制定和执行本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

(三)负责本村集体“三资”的经营和管理,并调查处理“三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四)定期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并公开公示农村集体“三资”使用、经营、管理状况;

(五)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十三条集体经济组织已实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的,要与乡镇经管站补办委托协议等有关手续,由“三资”中心进行服务。

第十四条农村集体“三资”实行委托后,集体经济组织配备1名报账员,负责村级备用金的领取、保管,原始凭证的收集整理,款项收付及日记账登记,应收应付、资产资源台账的登记及其他日常管理事务。

报账员不得由社区(村、村组)主要干部或其亲属担任。

第十五条“三资”中心会计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报账员均要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并保持相对稳定。确需调整的,经“三资”中心审查后,报县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章资金管理

第十六条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由“三资”中心代管。“三资”中心以村为单位在银行开户,实行“收支两条线”和乡镇、社区(村、村组)“双印鉴”管理。严禁村集体资金与财政资金和其他项目资金混存,严禁挪用、侵占村集体资金。

第十七条集体资金收入必须在5日内存入银行专户,支出时根据用款额度按程序办理。

第十八条集体经济组织办理资金收支事项必须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制定年度收入计划,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报“三资”中心审批;

(二)收取各项收入时,必须使用专用收款收据,收款收据由报账员按票据管理的有关规定领取和使用;

(三)严格控制各项开支标准,积极压缩非生产性支出,严格控制通讯费、差旅费支出;

(四)预算内支出需经主要负责人审批。大额开支(具体标准由乡镇制定)及超出预算的开支,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报“三资”中心和乡镇分管负责人审核批准;

(五)集体经济组织开支审批按下列程序进行:财务事项发生时,经办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经村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核同意后,由村民主理财小组负责人签字,报村主要负责人审批并签字,报账员每月定期到“三资”中心报账,经审核合格后,加盖审计专用章方可入账。对不符合相关规定的不予入账。

第十九条村级工程项目的支出,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必须严格审核工程招投标、工程合同、工程总价款支付明细、工程变动情况等资料,审核通过后,由“三资”中心进行会计账务处理。

第二十条村级集中采购要在“三资”中心的监督指导下,委托乡镇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招投标中心,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法组织实施。

第四章资产管理

第二十一条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应当依法进行登记,实行账、实管理。

第二十二条应按类别建立资产管理台账,及时记录资产的增减变动与使用情况。资产管理台账内容应包括:资产的名称、类别、数量、单位、购建时间、预计使用年限、原始价值、折旧额、净值等。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还应当登记承包、租赁单位(人员)名称,承包费或租赁金以及承包、租赁期限等。明确资产归属,并报“三资”中心备案。

第二十三条集体资产实行专人管理,严格履行出入库手续,严禁私自外借或占有,对无故出现的实物亏损,由保管人员负责赔偿。

资产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要定期核对,每年至少组织1次资产清查。清查要实事求是,账内资产要实地盘点,做到账、实相符;有账无物的资产要查明原因,按照有关程序核销;有物无账的资产要按照评估价或市场价及时入账。

第二十四条未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处理集体资产。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评估:

(一)承包、租赁、出让集体资产或以参股、联营、合作方式经营集体资产;

(二)集体资产拍卖、转让、交易等产权变更;

(三)依照国家规定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六条需要资产评估时,要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委托具有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按照市场原则确定价格,评估结果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确认,并报“三资”中心备案。

第二十七条集体资产购建、处置以及承包、租赁、出让经营,村内道路、水利、房屋建筑等工程项目建设,应采用公开协商或招投标方式进行。招投标项目及招投标方式的确定,要充分尊重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意愿,履行民主程序,严格依法依纪进行。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中标权。

第二十八条已经出让、损毁或报废的资产,应及时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核销申请,阐明形成原因,并附明细清单。经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后,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复核,并在村务公开栏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由“三资”中心依法、依规进行账务处理并备案。

第二十九条对于由集体经济组织承担责任的不实资产,集体经济组织应保留后续追索处置的权利,实行“账销案存”。

第五章资源管理

第三十条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如实掌握集体资源构成状况,建立集体资源登记簿,逐项记录资源的名称、类别、位置、四至、面积、使用方式等。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还应当登记承包、租赁单位(或人员)的名称、地址,承包、租赁的用途,承包费或租赁金,期限和起止日期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及发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事项等要重点记录。

第三十一条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集体资源,由农户自主经营。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集体资源,采取承包、租赁的,其承包、租赁方案应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统一实行公开招投标,其中村级机动地承包期限不得超过3年,并签订由县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监制的合同文本。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集体资源,要明确经营管理者的责任和经营目标,确定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定期对资源的使用、维护和收益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向全体成员公开。

第三十二条集体经济组织要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在不改变权属关系和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

第三十三条集体经济组织要每年对集体资源进行清查并向全体成员公布,加强动态管理和保护,切实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第三十四条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源权属发生争议,应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申请乡镇人民政府或县人民政府协调处理,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

权属争议解决期间,争议双方不得改变集体资源的使用现状。

第六章资产资源经济合同管理

第三十五条“三资”中心应加强对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合同的监管,全面清理和规范各集体经济组织历年来的经济合同,并建立台账。台账内容应包括:合同类别、名称、对方当事人、合同标的、数量、起止时间、价款总额、合同兑现等情况。

第三十六条集体经济组织的工程项目、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及出让经营和大额物品采购等经济活动,必须签订书面合同,统一编号,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责任。

第三十七条集体经济组织拟签订的经济合同,必须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初审,初审通过后签订正式合同。

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资源经济合同至少一式三份,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三资”中心备案一份。本办法实施前签订的正在履行的合同,必须将合同复印件报“三资”中心备案。

第三十八条经济合同正式签订后,不得随意变更或者解除。确需变更或解除的,要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审核,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三资”中心备案。

第三十九条“三资”中心每年应对各类资产、资源经济合同与其承包、租赁、出让经营情况进行清查核对,保证承包费、租金和出让金足额入账。

第四十条“三资”中心对签订的经济合同实行动态监管,不定期对合同当事人进行回访,督促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积极防范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及时调处出现的纠纷。

第七章债权债务管理

第四十一条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建立专项台账,按债权债务发生的时间、数量、账龄、经手人、证明人等情况分类登记造册,及时核算与管理村级债权债务。

第四十二条集体经济组织应建立村级举债申报制度,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确需举债的,必须经村民委员会集体研究,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审批。擅自借款发生的债务,谁借款、谁负责。

第四十三条核销债权债务应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核销申请,由村民主理财小组进行初审,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通过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三资”中心依法、依规进行账务处理并备案。

第八章信息与档案管理

第四十四条“三资”中心应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档案,明确专人负责,定期分类整理。档案内容包括:集体经济组织基本情况,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三资”管理台账、财务计划、财务公开、会计人员交接清单、会计档案销毁清单以及电子数据备份等,承包合同及其他经济合同或协议等文书。

第四十五条“三资”中心应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等行为。

第四十六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档案的保管期限和销毁程序,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章“三资”监管与责任追究

第四十七条集体经济组织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督与管理。

(一)建立以群众代表为主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制定民主理财办法,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对财务公开活动进行监督。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按规定程序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推选产生,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数按照村规模和理财工作量大小确定,一般为5-7人;村干部、财会人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民主理财小组有权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和上级纪委、农村经营管理主管部门反映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向村民做好解释说明。

(二)设置固定的财务公开栏,按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定期进行财务公开;重大经济业务或事项,要及时逐项逐笔公开。同时,要公开监督电话,听取群众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对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财政奖补、村级债权债务、转移性资金收支等事项进行重点监控。

第四十八条县、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定期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专项检查和审计监督,通报检查和审计结果,及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第四十九条对查出有侵占农村集体“三资”问题的,应当责成责任人将侵占的集体“三资”如数退还集体经济组织,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构成违纪的,移交纪检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附则

村级资产管理方案篇6

一、建立健全村级财会岗位管理制度

要按照有关法规和村级财会业务的需要,设置村级财会岗位,配备相应财会人员,建立健全村级财会岗位管理制度。要规范设帐,会计核算、填制凭证、登记帐簿、编制财务报表和会计报告等,必须符合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要明确规定财会人员职责和权限,实行财会工作岗位责任制,加强对财会岗位的监督管理,规范财会人员行为。

二、建立健全村级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

村集体收支要纳入帐内核算。年初,由村“两委”研究制定预算方案,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乡镇政府备案后执行,年终做出决算报告。对收入不纳入帐内核算、擅自设置帐外帐、私设“小金库”或违反有关财务列支规定的,要严格按照有关法规进行处理,并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开支审批制度

村级财务开支要严格审批权限,根据村经济发展状况合理确定村级开支审批限额。超过审批限额的,村级要提前写出申请,报乡镇经管部门审核、乡镇政府审批。大项开支要按照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的程序进行讨论决定,并报乡镇政府审批。超过审批限额、未经审批的开支一律不予入帐。

四、建立健全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

要从严控制村级非生产性开支。村级原则上不能出现招待费,对必需的如招商引资、经营性等方面的招待费,由乡镇实行总量限额控制。严格控制村级交通通讯工具的配备,村集体一般不得配备非经营性小汽车、手机、寻呼机等。严格控制村级干部的工资支出。每个村庄享受固定补贴的干部职数,1000人口以下的一般不能超过3人,1000—2000人口的一般不能超过4人,2000人口以上的一般不能超过5人;其他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原则上控制在本村总人口的2‰之内。要坚持帐、款分管。出纳员负责办理现金的收支和保管工作,非出纳员一律不得管理现金。

五、建立健全村集体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要加强对村级集体资产的管理,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集体资产的购建、出让、抵押(包括新上工副业项目、固定资产的变卖和报废处理等),要按照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的程序讨论决定。集体固定资产出让和承包经营,要合理确定出让金、承包金和折旧费等指标,并认真做好合同的签订和兑现工作。要建立健全物资管理制度,做到专人保管,每年不少于两次盘点,发现损坏、丢失、盘亏的,须及时查明原因后方可处理,确保帐实相符,并按规定登记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台帐”。要加强村集体的债权债务管理,对各种经济往来要全部纳入帐内核算,区别不同情况及时组织清收、偿还。村集体不得随意举债,确需借款的,必须按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形成决议,并报经乡镇党委政府备案后实施。

六、建立健全村级财务档案管理制度

村级财务档案包括各种经济合同和承包合同或协议,各项财务计划及收益分配方案,各种会计资料等。各村要安排专人负责对档案进行管理,并按照会计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予以保管和销毁。对违反规定,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资料的,由乡镇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严肃进行处理。

七、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理财制度

村级要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小组,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村民主理财小组代表全体村民对村级财务实行民主理财,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妨碍民主理财小组行使职权。民主理财小组每月应对本期发生的经济收支事项进行一次审核。理财活动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不准以个人意见或少数人意见阻止、干扰整个民主理财活动。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不认真履行职责、和无正当理由长期不按规定实施理财的,经调查核实,乡镇经管部门和村民可建议村“两委”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予以撤换。

八、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审计制度

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由乡镇经管部门根据有关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规定,在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具体实施。对村“两委”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要定期进行审计,离任或发现问题要及时审计。审计内容主要包括:(1)经济发展和责任目标完成情况;(2)集体积累增加和使用情况;(3)集体资产有无流失和帐实是否相符;(4)有无贪占集体资产、挪用公款及其他违法违纪行为;(5)财务收支活动和反映这些活动的有关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准确、合法;(6)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要对农村干部和财会人员实行经济责任终身追究制,任职期间财务收支虚假,有违法违纪、经济犯罪行为的,不管在职或离任,都要按规定追究责任。

九、建立健全村级财务乡镇代管制度

要从实际出发,对不具备条件或不适宜单独设立专职财务管理人员的村庄,实行村级财务乡镇代管制度,其帐簿、现金等由所在乡镇经管部门代行管理。要实行备用金制和预算审批制,乡镇经管部门按村庄业务量大小确定各村的备用金数额,严禁坐支。乡镇经管部门要按照财务有关规定,严格管理村庄财务,建立健全各种财会制度,严禁乡镇平调、挪用村集体资金。

有条件的乡镇还可实行财务审接制,采取经管部门财务人员定村包片的办法,定期到所负责的村,召集村“两委”成员、村财务人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部分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逐张单据进行审核,现场理财、接帐。经审核符合要求的收支单据,由民主理财小组签字盖章后报销入帐;不符合要求的收支单据不予报销入帐。经审接的村级财务帐目,由经管部门负责,在规定时间到各村张榜公布。

村级资产管理方案篇7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现状

××县全县辖5镇3乡81个村委会48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档案部门和农、林、水、土、民政等涉农部门相互配合,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成效显著:全县各乡镇机关档案室管理全部达到四星级以上等级标准;各乡镇涉农站所及村委会建档率达100%,其中已有5个社区和5个村委会档案室建设达到三星级等级标准;农村第二轮土地延包档案、土地经营权证补换发档案、农村税改档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等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档案全部规范建档,部分已接收进馆。

二、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在管理体制、人员和设施设备的配备、经费落实、档案资源建设及建立档案工作长效机制方面还存在不足,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档案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农业农村档案难以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有的档案工作体制不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乡镇作为一级政权组织,既有齐全的职能部门,还有村委会(社区)、站(所)等单位,但是乡镇作为一个立档单位,其在县档案馆中只有一个全宗,乡镇档案室作为综合档案室,必须集中管理乡镇各类档案。而事实上,乡镇各类档案无法做到综合管理,而只是保管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群团的文件材料,所辖站(所)等单位的档案都是分散在各站(所)管理,由各单位自行整理立卷保管,因而难以实现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使乡镇档案无法反映乡镇档案的全貌,阻碍了乡镇档案作用的发挥。

(二)农村基层档案意识淡薄。多数乡镇分管领导和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相对到位,但多数村委会干部对档案工作知之甚少。受“就档案抓档案”、“重藏轻用”的传统思维影响,基层单位普遍只重视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而没有把农业和农村档案与“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档案的价值具有滞后性、潜在性和间接性,导致基层干部群众缺乏对农业和农村档案需求的迫切性,档案工作在他们心目中地位不重要,有的对档案还不甚了解。上述原因致使农业和农村档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还显得内容单一、服务不力。

(二)发展不平衡。乡镇与乡镇之间,站所与站所之间,村与村之间明显存在差异;乡镇档案工作明显好于村级档案工作。

(三)档案人员变动频繁、业务不熟练。目前,各乡镇档案人员均为兼职,档案人员由于兼职过多,不能专心从事档案工作。加之变动频繁,档案人员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难以得到提高,造成档案业务不熟,难以独立完成立卷归档工作任务,更不能从事对基层档案业务的指导工作。少数兼职档案人员甚至把档案工作当作一种额外工作,敬业精神不强,不能全身心地投身农业档案工作。

(四)设施设备难以满足安全保管需要。少数乡镇受办公用房的限制,没有专门的库房,综合档案室成为了杂物间;部分乡镇机关档案室缺少防盗、防火、防潮、防尘设备;少数乡镇档案室档案装具老化、数量不够,对档案安全保管极为不利。村民委员会档案保管条件更差,还存在无房无柜无设备现象,档案资料分散在个人抽屉里。

(五)归档整理和管理还不够科学。突出的表现在,一是收集不够齐全;二是整理不规范;三是重文书档案轻其他如图片、影像、实物等档案。

(六)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5镇3乡虽然全部按要求统一安装了“南天档案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但目前还处于文书档案目录的录入阶段,部分档案人员对“南天”软件的操作还够熟练。多数乡镇现代化管理档案的工作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距原文数据库的建立还任重道远。村委会一级现代化管理档案工作几乎所有为零。此外,服务手段还不够健全,档案检索方法还比较原始。

(七)撤并乡镇档案迟迟未接收进馆。撤并乡镇档案的移交和接收制约因素较多,至今尚未接收进县档案馆,难以确保齐全、完整和不发生安全事故。

三、加强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为推动档案工作切实有效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按照省委农办、省档案局、省民政厅、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各级档案部门、县属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扎扎实实地做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

(一)完善机制,统筹规划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县档案行政部门要把做好为“三农”服务方面的档案工作当成档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认真履行筹划、组织、管理、监督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职责,依法加强对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要讲究工作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宏观指导与具体指导相结合。要针对我县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加强××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意见》,要制定和出台《××县村级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县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二)加强协作,促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不断发展。档案部门、县属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新修订的《××省档案条例》的有关规定,把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和计划中,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领导,把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在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时,强调切实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二是在下达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规划、计划和任务时,强调将工作中产生的文件材料收集归档;三是在检查新农村建设工作时,同步检查新农村建设文件材料的归档情况;四是要及时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档案工作条件,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健全机制,强化乡镇档案工作职能。乡镇档案工作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各乡镇要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把档案工作列入本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与其它工作同布置、同检查;二是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了解本乡镇档案工作情况,分管领导要落实责任,积极协调理顺关系,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对档案工作给予支持;三是要创造条件,为乡镇档案室建设、村委会(社区)档案室建设解决好经费、库房、设施设备等各种实际问题;四是要保持专(兼)职档案人员的相对稳定,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履行乡镇档案的行政管理职能,做好对乡镇机关、基层站所、村委会(社区)档案的监督和指导工作。五是要注意收集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切身利益、农村政权建设、小城镇建设密切相关的文件材料。以服务为宗旨,依托乡镇综合档案室积极开展档案咨询、利用等服务,为农民查阅利用档案提供方便,为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四)整体推进,全面完成村级建档升星级工作。村委会(社区)建档工作是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也是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一是各村委会(社区)文书要担负起兼职档案人员的工作职责,具体负责本行政村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工作;二是各村委会(社区)要积极筹措档案工作必须的经费,有条件的要设立档案室,条件好的要建成档案、图书、资料、科技信息合一的综合档案室,条件有限的至少要有一组档案箱柜,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三是要以档案管理升星级工作进一步促进村级档案的规范管理。已完成升星级验收的要进一步查缺补漏,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在安全保管、提供利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还未开展升星级工作的,要按照年初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要求,按时按质完成升星级验收工作。各村委会(社区)要建立健全归档、保管、借阅、移交制度,并执行到位,维护集体和村民的利益。村委会换届时,有关人员应进行档案移交,履行交接签字手续,不得将档案资料据为己有或销毁。行政村撤销、合并时,应明确档案的归属与流向,防止档案流失。四是要注重加大农村基层党群工作、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务工作、农业生产活动、土地山林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等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力度,并按时整理归档,丰富农村档案信息资源。

村级资产管理方案篇8

一、农村“三资”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财务管理不规范。前几年,我市积极推行“村账乡”制度,村级财务管理有了加强,但在集体资金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违规设立账外账,规避财务监管。二是公款私存屡禁不止,现金管理混乱。大多数村,违反库存现金限额管理规定,超限额保管库存现金,个别村还存在公款私存现象,现金管理较为混乱,为私借乱领集体资金提供了方便。

2、集体资产处置不规范。目前农村集体资产普遍存在集体资产家底不清、产权不明、无资产台账等问题,如在山林、荒地、集体房屋等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过程中,存在着程序不合法、手续不完整、上交承包费用的方式不规范等现象,有的集体资产处置未经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有的是个别村干部说了算。

3、工程项目建设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一是违背民主决策程序,承发包不公开、不透明。二是工程质量管理疏松。如农村道路等,在建造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管理真空,工程变更较随意,手续不规范。三是工程财务管理混乱。有的村干部在工程建设中,通过虚增工程量、虚开发票、提前超额支付工程款等手段,从中获取不正当利益。

4、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专项资金没有专款专用,甚至采取收入不入账或虚报支出等手段,侵占、挪用专项资金。此外,农村土地征用费管理发放漏洞较多,村干部虚报、截留土地征用款现象仍时有发生。

二、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够。有的错误地认为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乡镇组织对农村“三资”无权管、也无法管,致使监管工作停留在形式上。

2、制度机制失范。如在工程项目建设方面3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于目前法律法规对这类小额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导致小额工程项目成为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滋生腐败的土壤。在集体资产处置方面,从资产的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到资产处置等各个环节,都还存在因无具体可依照的配套制度,造成集体资产的大量流失现象。

3、监督管理乏力。近些年来各级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力度在加强,相应的制约机制也得到建立,但从具体实践看,这些制约措施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有的甚至形同虚设,使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为所欲为、滥用权力。如在村务公开方面,存在公开的内容、程序不规范,甚至存在隐瞒真实情况,应付上级检查,搞假公开等现象。

三、对策建议

1、规范农村“三资”管理。针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制度上的缺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促使这些领域制度规范化、法制化。一要推行农村公共资源招投标制度。在具体运作过程中,要突出把好申请、审核、公告、投标、开标评标、公示、签约等环节,确保全程“阳光操作”,逐步规范农村招投标和产权交易市场。二要完善“村帐乡”制度。要进一步加强乡镇“村帐乡”队伍建设,明确人员编制,配强专职会计,落实工资待遇,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加快财务管理电算化和网络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三要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制度。针对村集体资产、资源存在的产权不清晰、长期闲置浪费、流失严重、被挪用占用的问题,要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资产监管制度”,由乡镇设立“村集体资产监管中心”,进一步建立健全集体资产产权界定、评估、登记、台帐管理、处置、保值增值等项配套制度。

2、完善权力制约机制。要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两委”班子议事规则,规范农村基层干部行为,确保村级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和集体资金管理由集体讨论决定,防止由个别人说了算或少数人的暗箱操作。

3、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一要推行村级组织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二要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三要建立基层党风廉政监督网络。

村级资产管理方案篇9

1.“两个服务中心”建设的现状

榆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便民服务工作,结合榆树市实际,制定了《榆树市农村“三资”管理及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榆树市农村“三资”管理及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榆树市纪委下设“三资”管理及便民服务办公室,具体负责综合、检查、指导和协调;各乡镇街党委、政府成立了农村“三资”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对惠农政策、村级财务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服务工作;配备了工作人员具体负责“三资”管理和便民服务工作;各乡镇街建立服务大厅,农村“两个服务中心”都在服务大厅统一集中办公。通过资产清核,全市388个村级组织截止2010年9月末,资产总额达68953万元。

2.“两个服务中心”建设的主要做法

2.1明确管理主体村级组织资金、账务必须由乡镇、街、农村“三资”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在坚持资金、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不变的前提下,管好用好集体资金,严禁平调、挪用,确保资金安全。产生的各项支出如实报账,由中心审核后办理资金结算,确保村级财务核算体系的完整性。

2.2健全管理制度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健全财务预算、费用报批、票据使用、民主理财、财务公开等制度,并张贴上墙,接受群众监督。规范业务流程,村级资金收入的缴存全部由村级报账员进行,村其他人员不得代替。村级组织内部不得以任何个人或集体名义设置账外账、小金库,搞体外“循环”,确保村级资金保值增值。

2.3规范账务处理在账务处理上做到先理财,后入账。财务事项必须取得或填制有效的原始凭证,通过“三签字”齐全后由乡镇农村“三资”服务中心会计人员审核记账。

2.4及时公开财务收支情况村级财务收支情况每季度公开一次,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随时公开,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村,财务收支情况要做到每月公布一次。公开后,安排专人解答村民提出的问题。凡是公开的资料,年底要装订成册,归档保管。

2.5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村级收入必须全额列入村级账内核算;严禁村级组织发生各种非公费用的报销行为。

2.6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通过农村“两个服务中心”建设,群众问题都能在本乡镇村解决,这样既方便了群众,又服务了群众,增强了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感。

3.“两个服务中心”取得的主要成效

3.1增强了农村集体资产监管透明度通过建立资产管理台账,明晰了集体资产产权、主体和范围,增强了资产监管透明度。通过公示、公开将村级干部的权力置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加了资产管理和处置的透明度。

3.2防止了资产流失,遏制了违规违纪现象财权和事权的监督管理由事后监管变为事前、事中监督管理,杜绝了村集体非正常性的开支。

3.3减少了案件,加强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农村“两个服务中心”建设,打破了农村财务管理混乱、农民对村级事务不清、不知情、不参与的局面,避免了矛盾纠纷,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4.“两个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个别村干部违规发包集体资产、资源个别村干部在山林、土地、果园、渔塘、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时,搞暗箱操作,私自延长非平均承包合同承包期等违法行为。

4.2合同不规范,集体利益得不到保证书面规范合同少,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等或其他条款不符合法定要求等。有的村以收据代替合同,承包方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4.3财务制度执行不力,少数干部不廉洁有的村大额支出不讨论;有的干部自用自批,理财小组形同虚设;有的村主要干部干预财务,使财务人员无法正常结账;有的村开支报销凭证不规范,支出凭证手续不完整。

4.4少数村财会人员素质低,责任心差财会人员故意拖延报账时间,没按照正常程序结账;工作调整后档案移交不全,账目无法结算。

5.开展“两个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建议

5.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村“两个服务中心”建设要充分认识和加强农村“两个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水平。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

村级资产管理方案篇10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管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在全县开展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清产核资实施方案的通知》(沁政办发[__]77号)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农村集体“三资”属于村集体全体成员共同所有,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进行清产核资有利于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有利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有利于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摸清农村集体“三资”现状,构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新机制,实现监督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进一步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全面摸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管理、经营和监督情况,明晰农村集体“三资”所有权,规范农村会计委托服务,确保其安全完整、合理利用和稳定增值,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有力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三资”信息化动态监管。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所有权、收益权不变的原则。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坚持村级所有、乡监管指导的原则,村级集体“三资”的所有权和收益权不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或理由平调、挪用、侵占农村集体“三资”。

2.坚持民主决策的原则。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个工作过程要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资产资源的登记、变卖、经营、交易和产权变更要及时公开。

3.坚持维护原经营合同不变的原则。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已经流转经营,但合同尚未到期的,只登记入帐不中止合同,维护原确立的经营关系不变,维护原承包人(或经营者)的权益,待合同到期或双方自愿终止原合同后,再重新组织实施。

4.坚持稳妥解决问题的原则。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及产权界定,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特别是__村、东王勇村资产量大的村以及集体山地规模较大的村,遇到的问题会更多,开展清理登记工作一定要细致据实,认真评估,重要问题逐级请示、集体研究决定,避免因草率武断造成差错。

三、范围及任务

(一)工作范围

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包括村集体拥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村集体投资兴建或接受捐赠形成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水利、交通、文化、教育等基础公益设施以及农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长期投资、短期投资、材料物资、应收款项等资产;懒于村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园地、四荒地、宅基地等资源。

(二)工作任务

1.清查核实集体“三资”。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先账内、后账外逐项进行清查核实,全面清查摸清集体所有“三资”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行效益等情况,进行账实、账证、账账核对,确定盘盈盘亏情况。

2.建立“三资”管理台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对村集体“三资”的所有权归属关系进行确认,建立并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登记簿,进行台账管理。同时明晰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产权,为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权登记工作奠定基础。

3.建立信息化监管系统。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县级组织协调、乡镇具体实施”的工作模式。统一使用农业部推荐的中农信达三资管理软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信息化监管网络平台,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及运行情况的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实时监管。

四、工作步骤

全乡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实行统一工作时间要求,统一全面清产核资报表格式,统一“三资”管理软件,统一“三资”管理软件,统一“三资”监管网络平台。自__年5月下旬开始,__年12月底前结束,共分五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__年6月15前完成)

1.成立领导机构。乡成立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全乡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研究制定有关政策规定和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问题。2.制定实施方案。各村要根据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方案要明确清产核资工作目标、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工作步骤、工作方法等,特别是要明确清查的依据、方法、要求和问题处理的办法,以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经营和监管的具体要求等。

3.开展宣传发动。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及清产核资工作的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了解此次清产核资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为清产核资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4.组织业务培训。乡培训各村工作人员,明确工作的政策规定、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工作方法等,掌握工作技能和工作技巧。

(二)清查阶段(__年6月底前完成)

以2012年12月31日为清产核资基准日,村级清产核资工作实施小组在乡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按照具体实施方案,对本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实。

1.账务清理(__年7月20日)。按照有关会计制度核算要求,编制清产核资基准日的各类会计报表及明细表,确保各项收支业务、资产、负债完整准确入账,做到账账相符、账证相符。

2.“三资”清查(__年8月20日)。填定《“三资”清理情况登记表》,对各项资金、资产、资源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对和查实,逐项清理所有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账款、对外投资、存货、固定资产和账外资产、资源,做好有关抵押、担保等事项的清理。同时梳理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协议、合同,整理债权债务发生的有关书面证明资料。

对清查中遇到的问题,要按照尊重历史与民主决策的原则,集体研究处理。对有物有账的固定资产,按原值登记;对有物无值;对报废、有账无物的不实资产,由村级清产核资实施小组拟定处理意见,经公示,群众无异议后,列为报废和盘亏资产;对权属不清、存在争议的资产、资源,上报乡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处理,待权属明了后,再作调整。

3.公开公示(__年8月底)。“三资”清查核实后,村清产核资实施小组应及时将“三资”核实的初步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10天,并保存好相应的影像资料。公示期间,要安排有关人员受理群众咨询和来访,并认真做好记录和解释工作。对“三资”清查结果有异议的,村清产核资实施小组要认真组织复查复核,直至群众认可。乡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监督电话(7976000),接受群众举报和咨询。

4、汇总报批(__年9月12日)。乡领导组对各村级实施小组报送的清产核资结果进行审查并确认无误后,填写各村《“三资”清理情况登记表》,并编写村清产核资报告,上报乡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乡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对各村清产核资结果进行审核批复,并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相关表格逐级汇总后,于9>,!

(三)资产资源登记阶段(__年10月底前完成)

村集体“三资”清查结束后,乡会计委托中心要依据清产核资结果,分类分村设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资源的名称、类别、数量、使用状况、所处位置、保管人等。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还应当登记承包、租赁单位(人员)名称,承包、租赁期限,承包费或租赁金收缴情况等。“三资”管理台账由县统一印制,乡会计服务中民和村级集体各保存一套资产、资源台和经济合同台账(农村土地承包台账要单独设立)。

(四)建设监管平台阶段(__年11月底前完成)

2014年11月底前乡会计服务中心要将农村集体“三资”相关数据及相关信息资料录入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网络系统,建立清晰完整的“三资”台账和网络数据库,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体系。

(五)检查验收阶段(__年12月10日前完成)

各村委要对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检查验收,乡领导小组将对各村清产核资工作进行抽查。通过检查对好的做法进行总结、推广,对工作不扎实、落实不到位的进行通报批评。

五、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各支部、村委要把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作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村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负责,精心指导,严格督查,帮助解决问题,切实完成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