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辽宁高考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09:25

2013辽宁高考作文篇1

2013年辽宁高考英语作文题目:介绍中秋节

作文考的是“介绍中秋节。”作文给了几个条件,“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旅游”,然后根据这些材料用100词介绍。

2013辽宁高考作文篇2

学业水平考试要更加注重公平

李海雄介绍:“这次分类考核,特别是将部分学生的录取与高中成绩挂钩是我们的一次尝试。”东北大学从2012年开始就以高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综合素质考核等为基准进行录取学生。而2013年的招生简章上又特别强调了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录取目标。“学业水平是个高中生的学业基础,我们要对满足这个条件的中学生进行考核。让更多综合成绩合格、单科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理想的大学。”李海雄把这些考生分为三类,即理工学科创新潜质的考生、文法科创新潜质的考生、英语专业潜质的考生。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业规划方向,东北大学还规定,理工类、文法类、语言类不可兼报。

据记者了解,辽宁省学业水平考试分为考试科目、测试科目与考查科目3项,学生可以拥有多次考试机会。“这中间,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还存在着沟通和协调的问题,各方要更加公平和透明,才能满足广大考生和家长的需要。”李海雄说。

2012年辽宁省内考生试点了高考出分后进行自主选拔考试,当年录取了346名考生,改革试点获得成功并得到教育部认可。李海雄表示,2013年,东大继续在辽宁省试点高考出分后综合评价自主选拔。详细的方案将在2013年5月初公布。

招生计划有望扩大

与往年一样,东大在招生计划之外单独增加招生计划进行综合评价录取。李海雄表示,2013年有可能适当扩大在辽宁省综合评价录取的规模。

“关于扩大的目标如何实现,如何通过计划外招生录取取,这是我们当前要细化的工作。而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高校要实现招生更大的自。”李海雄认为,高考出分之后进行自主选拔,对于很多高考生来说增加了录取机会。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的考生,无论填报志愿时是否填报东北大学,都可以报名参加该校综合评价录取考核,这对于估分填报志愿失误的考生又多了一次选择的机会,而且未被该校综合评价录取的考生,不影响其参加本科第一批次及其以后批次的录取。

2013辽宁高考作文篇3

[关键词]经济形势;辽宁省;经济发展;十大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049-02

1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后续效应

2003年以来,辽宁作为东北振兴战略的中心,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到较多的优惠政策和发展要素,今后后期效应还会继续显现,并且会更加强劲,这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

2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这种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商业机会多和商务成本低。外国资本、东南沿海资本纷纷看好辽宁,南资北上、外资北上的势头迅猛。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13年达到290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与东南沿海当年的开放相比,辽宁多了一个南方资本。2013年辽宁从省外引进资金8800多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据统计,现在有120多万南方人在辽宁投资兴业。国内外投资已经成为推动辽宁发展的重要力量。

3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初期效果开始显现

目前,辽宁已经形成了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这就是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和突破辽西北。其中,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这两大部级平台,极大地提升了辽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极大地振奋了全省人民的精神。以大连为龙头的沿海六市即将发挥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形成开发开放的新局面。以国务院批准设立大连金普新区为契机,加大支持力度,组织编制好新区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沈阳经济区八城市也将着力培育连接聚合扩散能力,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和生产要素同城化、一体化发展。辽西北三市也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现代农业和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形成活力迸发的新增长区。三大战略实施以来,三大经济板块中的工业园区、工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已经成为辽宁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镇山之宝”。

4经济发展多点支撑的局面业已形成

在辽宁的经济总量中,沈阳、大连两市各种经济指标之和都占到全省一半以上,接近60%,其余12个市占40%。现在两个副省级城市仍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与此同时,其他12个市也都在争先恐后发展,总量不断扩大。多点支撑的经济意义在于,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大背景下,辽宁省经济不会因为一两个地区表现欠佳就出现整体下滑的情况。

5县域经济逐步发展壮大

辽宁省的城市经济在全国并不落后,落后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上,被称为“短板”。在发展县域经济上,辽宁省确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思路,重点抓了农业的一县一业,工业产业集群和县城建设三项具体工作。2013年,辽宁省44个县(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930亿元,占全省比重达28%,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县域工业产业集群达到26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县域经济挺身而出,为辽宁省保增长做出重大贡献,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下一步工作中,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夺取粮食丰收。一县一业示范县(市)提升档次、扩大规模。投资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加快建设,早日竣工投产见效。加快发展县域工业产业集群。抓好经济园区、产业园区建设,合理确定产业定位,集约使用资源。2014年,在我省经济下滑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县域经济必定会全速前进,勇担重任。

6工业增长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工业是辽宁省经济的脊梁,经济增长能否稳定,关键靠工业。这几年,辽宁省狠抓了工业五项工程,工业基础更加厚重,竞争实力稳步提升,抗经济波动的能力逐渐增强。在现在的发展形势下,工业必定会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工业产业集群已经产生新的发展能量。沈阳装备制造业、大连软件、鞍山钢材深加工、抚顺能源装备、本溪生物医药、丹东仪器仪表、营口电机、锦州光伏产业、阜新液压件、辽阳芳烃和精细化工、铁岭专用车、朝阳新能源电器、盘锦石油装备、葫芦岛数字技术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正在发展壮大。2013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85个,其中,突破千亿元的5个。装备制造业增长保持稳定。装备制造业占整个工业318%,对工业增长举足轻重。从指标上看,装备制造业今年不仅会平稳增长,而且会好于2013年。

7服务业开始跃入发展的主战场

辽宁省作为城镇化水平居于全国前列的省份,服务业比重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是短板。为了推进服务业大发展快发展,辽宁省明确提出城区必须在服务业发展中承担主力军作用。同时,加快推进区划调整和向城区放权两项改革,增强城区经济发展活力。房地产业税收占全省地税收入的26%左右,是辽宁省重要的支柱产业。辽宁省的房地产市场以刚性需求为主,占比达到90%左右,市场以中小户型为主,占比达到70%以上。所以,总体来看,辽宁省房地产业一直处于健康发展的态势,这种态势一直会延续上半年乃至全年。温泉旅游、沟域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2013年,投资10亿元以上的温泉项目78个,营业收入增长25%。

8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

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前期投入大,但一旦建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2008年以来,辽宁省下大力气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023公里,6年间增长了近一倍。建设了哈大铁路客运专线、京沈客运专线、沈丹客运专线、丹大快速铁路。以上在建项目投入运营后,辽宁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营业里程将稳居全国第一。建设了盘锦荣兴港、丹东海洋红、锦州龙栖湾、葫芦岛石河等大型港口。扩建新建了沈阳桃仙、大连机场、锦州机场、营口机场、朝阳机场5个机场。建设了大伙房水库二期工程、锦凌水库、青山水库、猴山水库、三湾水利枢纽主体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设了沈阳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和大连地铁一号线、二号线。2014年半年对京沈客专、徐大堡核电、大连长兴岛炼化一体化新开工项目,建立绿色通道,使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主动争取国家战略性重大项目在辽宁省布局,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9生态建设综合效应逐步体现

环境具有综合效应,它能吸引投资,能振奋人民群众的精神,也能增加投入,带动经济发展。2008年以来,辽宁举全省之力,在全国首创性地实施了碧水、青山、蓝天三大生态治理工程。碧水工程集中体现在辽河和凌河流域治理。借鉴外国经验,组建了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实行整个河流的综合治理,消灭了辽河干流劣五类水质,摘掉了重度污染帽子。成立了凌河管理局,实施退田还河生态封育,大凌河、小凌河生态环境明显恢复。青山工程八项治理措施实施以来,成效显著,林木绿化率达到482%。蓝天工程上,采取六项措施整治大气污染,空气质量明显提高。辽宁省也已经明确在下一步工作中继续抓好碧水工程,加强辽河、大小凌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启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大力推进青山工程,抓好围栏封育、矿山治理、山体植被恢复等重点任务,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加强扬尘污染治理,严格企业达标排放。抓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宜居乡村建设。现在,辽宁省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已形成良性循环,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反哺作用日益显现,这又是一个具有辽宁特色的发展优势,并且是长期的、可持续的优势。

10形成了一整套抓经济工作的措施和方法

近几年,辽宁省经济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在困难与挑战面前,辽宁省形成了一整套抓经济运行的措施和方法,这既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较大的发展优势。

提早谋划,工作抢先一步:2014年要干的事,2013年四季度就开始谋划,充分准备,并且打好提前量。目标管理:将目标细化、量化,并做到责任到人。走进基层,现场办公:深入基层,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企业一个企业抓,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推进,绝不走过场。提高工作效率: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加班加点,加速推进工作进程。强化监督:坚持旬调度、月分析、季度通报,牢牢掌握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严明奖惩制度:凡考核不能完成工作目标的,通报批评,启动约谈制度和行政问责制度。

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大幕已经拉开,辽宁的现代化建设必将迈向新的历史阶段。

参考文献:

[1]李威,郭洪渊辽宁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分析[J].辽宁经济,2009(4).

[2]姜旭辽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研究[J].理论界,2007(8).

2013辽宁高考作文篇4

[关键词]转型升级;能源消费结构;能源装备制造业;eviews模型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9029

1引言

1.1研究现状

国内不少学者在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做了研究,一部分学者从第一、二、三产业变革的角度,分析各个行业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有研究发现第二产业和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最大,电力、煤等的生产和供应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1]。在对第二产业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发现装备制造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举足轻重的地位,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对综合国力有推动作用,更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有着重要影响[2]。能源装备制造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分支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尤为明显,有学者按人均用电量的方法预测2020年国家对能源消费的需求[3],当进一步对能源效率进行研究时发现在产业结构变动的初期,其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并不能马上得到体现,需要到中期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趋势才能扩大化得显示出来[4]。也有不少学者专注于各具有代表性的省市进行研究,在对辽宁省的能源消费结构进行分析中发现辽宁省存在严重的新能源发展落后、明显低于全国的现象[5],虽然各能源消费量存在着短期的波动,但是在长期依然处于煤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6]。

1.2全国能源消费情况及能源装备制造业状况

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供求出现了很大的缺口。在1990年有5219万吨标准煤的剩余,2000年出现了10483万吨标准煤的缺口,到了2009年缺口达到了32029万吨标准煤,能源短缺成为一种上升的趋势。按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缺口将会越来越大[4]。

1.3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亟待升级转型

辽宁省作为我国在东北地区的领头省份,是重要的老型工业基地,省内拥有的能源装备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了资本存量和一批国内的行业龙头企业。但是,能源消费量的不断攀升,给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带来的双重挤压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发展对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压力加大,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辽宁能源装备制造业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单位产值和能耗高、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较大等,因此辽宁省的能源装备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

2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标体系

2.1指标体系的构建

王玉燕等人对企业转型升级战略评价体系设计的主题层为: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结构优化、智能化率、绿色驱动。我们进行选择和修改后设计了如下的4大主题层。第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目标和主要任务,要将企业向经济效益型转变。经济发展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和常规能源投资比率。第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衡量企业是否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准。一个优秀的能源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应该以高技术进行生产制造。技术创新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项目数和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经费占其销售收入比重。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企业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能源装备制造业向低成本、高效率方向发展。其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第四,绿色驱动。绿色驱动是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

2.2指标体系的数据分析

第一,经济发展。2004年到2013年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从2004年的43078万元到2009年的1381.95万元,再到2010年的2371.35万元,之后一直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常规能源投资比率从2004年的01086,2008年的02到2009年的014,再到2010年和2011年的018,然后是2012年的015,2013年的017。这里的常规能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其他的投资主要是新能源投资,包括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2005年的常规能源投资比率最大,为0374。第二,技术创新。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项目数量、2005年为3897项,2006年为4583项,2008年为5959项,2009年为8760项,2010年为8145项,2011年为7416项,2012年为8641项,2013年为8568项。可见,2004年的新产品项目数最少,之后的几年项目数都比2008年的高,并且保持着较高的数量,保持较稳健增长。第三,产业结构优化。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行业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在2004年至2013年间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推动了整体行业的转型升级。第四,绿色驱动。在2004年至2013年,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工业废水及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有所波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除2010年至2011年波动较大外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变化则渐趋平缓,说明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近年来向绿色环保型企业逐渐转变,这推动着整体行业的转型升级。

3辽宁省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3.1能源消费总量

辽宁省正处于经济的发展时期,其发展主要依托传统的装备制造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但是传统的装备制造业的不断扩张必然增加对能源的消费需求。从2000年以来,辽宁省的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处于增长阶段,2009年至2013年的增长率依次为73%、92%、82%、3.8%、2.8%。

3.2能源消费结构

总体看来,辽宁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但是依旧存在较大问题,主要体现在虽然天然气消费量和原油消费量的比重在增加,但是原煤消费量在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依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原煤消费占比高,石油、天然气等消费量占比低,辽宁省这样的能源消费结构特点与全国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特征基本一致。又由于辽宁省核电以及风电的缺失,导致辽宁省水电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占比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原先传统老工业基地又使得原油消费量及其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3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仅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还反映开源和节能的关系。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小,意味着能源利用效率越高,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低。经过对辽宁省与全国2005―2013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比较,从2005―2013年,辽宁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值为066,全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62,辽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体趋势上来看辽宁省与全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2005―2008年都处于一个缓慢降低的过程,在2009―2011年略有回升,而后又存在下降趋势,辽宁省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全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趋势基本一致。

4模型分析与检验

4.1变量选取

经分析,影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驱动。为此,考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X1,常规能源投资比率X2,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项目数X3,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经费占其销售收入比重X4,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5,工业废气排放量X6,工业废水排放量X7。

根据已知数据,本文将辽宁省能源消费函数表示为:

Y=β1+β2lnX1+β3X2+β4lnX3+β5X4+β6X5+β7lnX6+β8lnX7

其中,Yt为第t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X1为企业利润总和(万元);X2为常规能源投资比率;X3为新产品项目数(项/年);X4为新产品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X5为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6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亿标立方米);X7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吨)。

为估计模型参数,从辽宁省统计年鉴收集2004―2013年的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4.2模型分析

利用eviews软件,生成Yt、X1、X2、X3、X4、X5、X6、X7等数据,采用这些数据对模型进行oLS回归,结果如下图所示。

4.3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年企业利润总和每增加1%,平均说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0076348%;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常规能源投资比率每减少1%,当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0017920%;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新产品项目数每降低一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加0532005%;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新产品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每增加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降低0121898%;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每降低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加0008564%;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每降低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加0280799%;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每降低1%,平均说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加0163081%。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不一致。

(2)统计检验。该模型R2=0978618,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03781,F检验值13.07660,明显显著;但是当α=005时不仅所有X的系数t检验不显著,而且X6,X7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反,这表明该模型中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3)修正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去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分别作Y对X1、X2、X3、X4、X5、X6、X7的一元回归。最后修正严重多重共线性影响后的回归结果为

Y=8329183+0015952X2-0513537lnX3-0092704X4-0016233X5+0293701lnX6

t=(1077253)(4.4800612)(-4.420264)(3.709751)(-2.961766)(-3.399382)

R2=0976312R2=-0946702F=32.97209Dw=2.739423

这表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常规能源投资比率X2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X6每下降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下降0015952%、0293701%;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新产品项目数X3、新产品经费占销售收入X4、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5每增加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下降0513537%、0092704%、0016233%。

5结论

第一,常规能源投资比率越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越少,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小,能源消费结构越优化;第二,新产品项目数越多,新产品经费占销售收入越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小,能源消费结构越优化;第三,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越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小,能源消费结构越优化;第四,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程度越高,能源消费结构越优化。

参考文献:

[1]袁菲菲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影响的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2]孙韬,赵树宽,乔壮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1(5):38-41.

[3]程钧培能源装备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和对策[J].发电设备,2011(25):1-4.

[4]王强,郑颖,伍世代,李婷婷能源效率对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响应[J].地理学报,2011(6):741-749

2013辽宁高考作文篇5

abstract:inthispaper,basedontheactualsituationofindustrializationandinformatizationintegration,theevaluationsystemoftheintegrationofequipmentmanufacturingindustryinLiaoningprovinceisdeveloped.throughempiricalresearch,aHpand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areusedtoevaluatetheintegrationmaturityofequipmentmanufacturingindustryinLiaoningprovince,andtheresultsaresummarized.thebottleneckproblemisfound,toprovidebasisforthein-depthintegrationofinformatizationandthemanufacturingindustryinChinaintheeraofbigdata.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指标体系

Keywords:equipmentmanufacturingindustry;industrializationandinformatizationintegration;index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185-02

0引言

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的重要支柱产业,面临大而不强,附加值较低,利润率低的困境。近年来,在国家陆续出台的《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国家重大战略指引下,在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政策支持及政府大力推动及企业自身需求牵引下,经过十几年两化融合建设,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两化融合发展不平衡,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本文首先构建两化融合指标体系,通过调研获取样本数据,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两化融合成熟度进行测量、评估。

1两化融合评价的国内外现状

目前,已有的关于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评价的文献有20余篇,关于两化融合评价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产业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融合,缺乏关于细分行业及企业两化融合情况的评价,而针对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的评价更是凤毛麟角。其中,王健正等(2013)建立了针对装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信息化评价模型[1];李宝玉等(2015)以福建省为例构建了具有制造企业共性的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提出组合加权灰色关联和加权欧式举例的topSiS评价方法[2];戴卫东(2015)等以沈阳装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提出能够反映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两化融合指标体系[3]。上述文献构建的两化融合指标体系没有参考国家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23020-2013),缺乏一定的完备性和科学性。另外,周剑,陈杰(2013)按照GB/t23020-2013的要求,基于全国35个制造业行业,提出一套覆盖制造业企业全局的两化融合评价体系[4],但不是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为背景,并且对于评价方法没有进行详细论述。有鉴于此,本文在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按照GB/t23020-2013和GB/tBBBBB-20BB[5]的要求,结合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实际,制定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评价体系。

2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对于两化融合指标的构建,主要依据GB/t23020-2013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结合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实际情况,建立各级指标并获取数据。具体指标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1基a条件a1

基础条件建设情况主要衡量两化融合基本资源保障的水平和能力。两化融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应该合理、适度、稳定和持续;两化融合应该设置相关的专职信息化部门,并且要有两化融合复合型人才作保障;信息设备数量、设备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要满足两化融合要求。

2.2两化融合应用能力a2

信息技术应该融合到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应用情况,覆盖产品设计、生产、销售、采购、库存等重要环节,对相应业务是否能形成良好支撑;各个单项信息系统应该能够实现跨部门、跨业务的综合和集成;信息化和工业化进行深度融合,应该借助于工业互联网技术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新型能力。

2.3两化融合绩效a3

企业通过两化融合既要达到提高业务效率、优化财务管理水平、提升顾客满意度的目的。同时,应该给企业带来销售收入增加、成本降低、利润增长等经济效益。两化融合更深层次应该是传统制造企业最终向服务性制造企业成功转型。

3两化融合的评价方法

前文构建的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体系。有些指标体系可以用具体数值准确描述,有些无法用确切数值表示,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两化融合进行评价。

3.1确定指标权重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首先采用重要性标度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其次,通过matLab编程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最大特征向量;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

3.2建立评价等级集

两化融合成熟度等级集合针对基础设施条件、应用水平和能力及对企业各个层面的支撑能力等角度,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评价等级集V={初级水平,中级水平,较高级水平,高级水平},按照10分制打分,则评价等级集V=(3,5,7,9)。

3.3构造模糊评价样本矩阵

组织相关人员对两化融合各指标进行评价,可以定量算的指标根据计算的数值划分属于哪一个评价等级,具有较强的模糊性的定性指标直接确定属于哪个评价等级。

3.4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上述权重和评价矩阵,计算得到模糊综合评价向量;结合评价等级,换算成分数从而得出结论。

4实证研究

4.1两化融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是通过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另外参考陈杰、周剑【2016】[7]和张玉柯【2013】[8]指标权重确定的。根据1-9重要性标度方法,构造相关的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在考虑权重设置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辽宁省当前两化融合的现状和未来需求;第二,两化融合评价是否能为下一步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参考;第三,考虑辽宁深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的实际。随着两化融合的不断推进,企业由关注基础条件和资源层面上升到两化融合的应用,因此基础条件与资源权重为0.297,两化融合应用能力为0.539;在两化融合的二级指标权重设置时考虑辽宁省大多数装备制造业还是处于单向应用阶段,因此该项权重设置为0.694,相对较高。由于提高竞争力和社会效益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目标较高且较难判定,因此权重相对较低。

4.2确定模糊矩阵

本次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调查及网上调研等多种方式收集了100个样本装备制造企业的数据,样本覆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中小型企业及微型企业。对各级指标进行评价:

B1=a1*R1=(0.10,0.23,0.43,0.24)F1=B1*Vt=6.6

B2=a2*R2=(0.22,0.36,0.22,0.20)F2=B2*Vt=5.8

B3=a3*R3=(0.48,0.35,0.09,0.08)F3=B3*Vt=4.5

B=a*R=(0.24,0.31,0.26,0.19)F=B*Vt=5.8

4.3实证分析

从上文中的评价数据可以看出:

①基础条件和资源方面得分最高,表明企业对于两化融合所需的基础条件和资源已经基本准备就绪,企业对两化融合的重视程度较高,资金投入基本稳定,硬件、软件资源等准备较为充分。②两化融合应用能力总体上处于中级水平。少数骨干企业如沈飞、沈机、鞍钢、大连机床,大连重工、沈鼓集团等企业两化融合具有较高水平,进入了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的发展阶段,且打造出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③两化融合绩效能力得分较低,处于初中级水平,说明在两化融合过程中仅有17%的成熟度较高的企业具有良好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效益。④两化融合成熟度综合得分为5.8,说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水平处于中级阶段向较高级水平发展的进程中,两化融合过程中面临“综合集成”和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创新的困境,两化融合克服这些瓶颈问题后,两化融合绩效会实现跨越式增长,两化融合红利将彻底释放。

5结论

本文依据GB/t23020-2013和GB/tBBBBB-20BB,制定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评价体系,通过实证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两化融合成熟度进行测量、评估,总结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成效,找出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出现的瓶颈问题,为下一步提出大数据时代推进信息化与中国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具体策略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建正.冯立冬.吴国浩.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装备制造业信息化评价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3.

[2]李宝玉.黄章树.叶志龙.基于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价体系研究及实证――以福建省为例[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5.

[3]戴卫东,赵丽丽,秦亚菲.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指标体系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5.

[4]周剑,陈杰.制造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

[5]工信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BBBBB-20BB).2014.

[6]胡冰.企业两化融合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013辽宁高考作文篇6

[关键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贡献率;地区经济差异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069

1引言

辽宁省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名副其实的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中国主要的工业与原材料基地。但是进入2014年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中有10个城市的实际GDp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另外,产业结构方面出现第二产业占比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下降,最近几年辽宁省名义GDp的增长动力不足,其原因在于其增长主要依靠于大量的扩张投入,而并非依赖于新技术、改进设备与科技来增加产量。

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要素投入和tFp是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源泉[1],那么要素投入和tFp哪部分才是导致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源泉,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争议颇多。而关于tFp对辽宁省经济差异贡献的研究虽然有,但是无一例外地都忽略了经济发展中能源投入和环境容量的问题,这可能导致tFp的测算出现偏差。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动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因此,将能源消费量引入到投入指标中,将工业“三废”作为非期望产出来重新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测算值很可能会低于传统的生产效率测算[2]。由此考虑能源投入和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辽宁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记为GtFp)对辽宁省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将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驱动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实证研究变量设计

21投入指标

211资本投入

资本存量估算我们采用“永续盘存法”。单豪杰(2008)的数据统计完整且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测算了以1952年为基期的1952―2006年期间的全国30个省份及全国总量的资本存量。因此,在后续研究中资本存量数据依据其估算方法推算而来[3],即资本投入指标采用年均资本存量(亿元)表示。

212劳动投入

一般情况下对生产率的测算如果采用年均囊等嗽保ㄍ蛉耍,表示仅仅考虑了资本与劳动的投入要素,在本文中我们还加入了第三个投入要素:能源。这是因为,在计算中加入了非期望产出,而其主要来源是能源[4]。因此在这里可以将能源消费量(万吨标准煤)作为衡量劳动投入的指标。

22产出指标

221国内生产总值的期望产出

考虑能源要素可以作为投入要素,因此期望产出采用了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表示,又以2005年为基期将其他折算为实际GDp。

222工业“三废”的非期望产出

在改革开放期间,工业GDp占我国总GDp的401%,但是工业消耗却占据了全国能源的679%,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高达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31%,[5]由此可见,工业是造成经济活动中的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工业“三废”的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

现有文献中关于非期望产出指标的选择问题一直没有统一标准。笔者将研究时间的起点设为2004年,我们在选择非期望产出指标时主要考虑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亿标立方米)以及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万吨)三个要素。

3模型的建立

31研究方法

以2004―2013年辽宁省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测算并比较分析辽宁省地区在考虑环境约束和不考虑环境约束两种情形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根据DDF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的特点对辽宁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值进行分解,探寻辽宁省经济增长效率的改善方向。

32建立模型

321非期望产出的生产可能集

如图1[2]所示,x轴代表非期望产出,y轴代表期望产出。假设有C、D、e三个生产单位,关于第i个单位,用xi表示投人要素、yi表示期望产出、zi表示非期望产出,生产可能集表示如下,即用第i个生产单位的生产产出表示:p=(xi、yi、-bi)代表xi能生产(yi、bi)。由图示可以知道,e的期望产出是最大的,过e点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与y轴交于点B。根据生产可能性集的单调性、凸性以及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零联合”处置等假设,此时的生产可能性集为包络线oCDeF与x轴之间的部分,而包络线oCDeF即为生产可能性前沿面。

322考虑环境因素的产出集

环境技术可以表示为以下产出集合的形式(Fare等,2007):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可以被分解为技术变化变化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二者的乘积,即:

4实证结果分析――辽宁省tFp的再估算

41辽宁省GtFp的测算

411测算结果

基于2004―2013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投入产出数据,分别在有无环境污染影响的条件下,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和基于DDF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辽宁省生产率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见表1、表2和图2。表1给出了辽宁省年度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分解与贡献份额的测算结果,而表2报告了近9年来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数情况(即含能源与环境要素的情况下)。图2报告了两种情况下的时间趋势。

412分析测算结果

(1)辽宁省环境的管理缺乏效率。由于辽宁省各个地级市能源消费量这个指标数据的缺失,我们只研究了近9年来的变化趋势,但是仍然不难发现,在考虑环境污染的条件下,GtFp指数普遍低于ttFp指数。除了2010年GtFp指数高于ttFp以外,另外的8个年份和均值都是ttFp要高于GtFp,这与朱承亮(2014)的研究结论一致,在考虑了环境污染的非期望产出后,tFp的增长率要低于传统的tFp增长率,由此可看出辽宁省环境的管理缺乏效率。

(2)辽宁省的经济增长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由表1可知,近9年来辽宁省的tFp总体上是负增长的,并且GtFp与ttFp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为负,这不仅仅说明了辽宁省经济增长的方式属于资本拉动型,也说明了辽宁省的经济增长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也就是说,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一方面,能源、劳动力、房地产及信贷的成本在急剧上升,同时,另一方面,辽宁省的公司收益却变得越来越少。这就是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特征。马来西亚、巴西等国的不少新兴经济体早在经济发展之初便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不过发现尚早,还有机会扭转这种不好的局面。同时,该研究结果表明,产能过剩、私营企业及过度建设市场提前进入一种效率低下的状态,这就使辽宁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拖累了辽宁省的经济增长。

(3)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承载能力弱。导致辽宁省GtFp增长率为负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辽宁省是老工业基地,其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在工业“三废”排放非期望产出多,严重影响了辽宁省经济的发展,造成环境绩效低下,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对于辽宁省的经济增长来说,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以来越发依赖政府的直接投资。同时,中国逐渐倾向于使国有工业巨头合理化来增加经济增长率,因为它们所依赖的金融市场没有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少变化。这样一来,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就受到了影响。先前对辽宁省的tFp增长率的估计中,夸大了包括GDp增长在内的过往经济增长率。这就意味着,金融危机过后的时期,辽宁省的实际tFp增长率就变为负值,自1995―2004年tFp增长率从26%的均值下降到了2005―2013年的-553%。这个时期是从1971―1977年以来,生产率第一次连累了辽宁省的经济增长。

(4)辽宁省经济增长方式为资本和能源双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根据图2辽宁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因素的变动趋势来看的话,将辽宁省GtFp分解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tC和技术效率增长率GeC后发现,近9年间技术进步增长率约为03%,而技术效率增长率约为-02%。这说明技术进步对辽宁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贡献率很小,而技术效率阻碍了辽宁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根据以上核算,可以看出,能源消费与资本均对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产生影响,第一驱动力是资本,能居于第二位。由此可以看出,目前辽宁省经济增长为粗放型,即同时依靠于资本与能源的驱动,并且在GtFp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的这个研究成果,并没有在辽宁省近9年的经济增长中应验。

42辽宁省各地区GtFp增长率与贡献率的比较

第一,在测算出辽宁省各地级市GtFp增长率和名义GDp增长率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计算出了辽宁省各地级市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算结果见表3。

通过表2和表3的数据对比分析发现,辽宁省各个地区的GtFp增长率每年都有很大的波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差距显著。GtFp增长率排名前五的是阜新、抚顺、铁岭、辽阳和本溪,排名后五的分别是朝阳、锦州、丹东、盘锦和营口。GtFp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排名来看,排名前五的是鞍山、抚顺、锦州、本溪和葫芦岛,排名后五的城市分别是盘锦、丹东、铁岭、沈阳和阜新。但当我们结合环境资源因素,即考虑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时,两者结果出现了不一致性。这种差异性多来源于辽宁省各个城市实际GDp增长率逐年降低。

第二,把辽宁省划分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和辽西沿海经济区三大区域。其中,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包含沈阳、辽阳、鞍山、铁岭、抚顺和本溪6个地市。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包含丹东、营口和大连3个地市。辽西经济区包含朝阳、葫芦岛、盘锦、阜新和锦州5个地市。在此基础上,我们计算出这三个地区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见表4。

从表4中不难看出,辽宁省只有辽宁中部地区的GtFp是保持正向增长的,而其余两个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都是负向增长的。而辽西地区的排名在辽东半岛之前,和辽西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及环境承载能力强有关。以锦州和葫芦岛为例,第三产业在锦州和葫芦岛的产业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兴旺,优化了市场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工业“三废”排放等非期望产出较少,创造了较高的环境绩效。

5结论与政策建议

关于辽宁省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题,本文在环境资源约束条件下,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辽宁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再估算,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如果忽略环境因素,我们将会高估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增长的贡献,最终导致我们容易对辽宁省的经济增长盲目乐观。第二,目前来看,辽宁省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资本和能源双驱动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在2004―2013年的考察期内,GtFp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而GtFp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多数年份里为负,因此很难看出GtFp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在考察期内对GtFp分解发现,技术进步呈现缓慢的增长态势,但是技术效率却逐年降低,技术效率的改善进程缓慢。

提出针对辽宁省经济改革等方面的建议:第一,要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总体上看,辽宁各地区都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赖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就需要不断去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同时加大创新力度。不断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扩大对外开放,去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二,提高辽东半岛和辽西地区的GtFp增长率迫在眉睫。分区域来看,只有辽宁中部地区的GtFp增长率为正。因此提高辽东半岛和辽西地区的GtpF增长率就迫在眉睫。这就要求辽东半岛和辽西地区能够加快生产技术进步的进程,从而进一步促进各类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升。经济活动更加细致地分工合作和更加优化经济结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能起到更加充分的作用,也能有更高的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因此为了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为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就必须全力发展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加强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让资源通过市场机制向高效利用的产业和行业流通,政府在引进外资企业时,也应限制高排放、高能耗企业的进入。

参考文献:

[1]BosworthB,CollinsStheempirricsofGrowth∶anUpdate[J].Brookingpapersoneconomicactivity,2003(2):113-206

[2]朱承亮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与来源分解[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6)

[3]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8(10)

[4]张雪基于面板数据的辽宁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2

[5]陈诗一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a发展[J].经济研究,2010(3)

[6]胡鞍钢未来经济增长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J].政策,2003(1)

[7]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J].经济研究,2008(2)

[8]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

2013辽宁高考作文篇7

关键词: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资产负债率

近年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较快,主要产品产量不断上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以沈阳、辽阳、营口三市为例,2013年三市规模上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为7349亿元,同比增加了28.3%。三市装备制造业主要产品方面,2013年三市汽车产量为104.1万辆,占辽宁省产量的96.3%,当年产量同比上升25%。金属切割机床53159台,占辽宁省产量的50.9%,当年产量同比下降9.6%。水泥专用设备产量24555吨,占辽宁省产量的10.2%,当年产量同比下降55.7%。金属冶炼设备产量83121吨,占辽宁省产量的52.0%,当年产量同比上升25%。产量上看,水泥专用设备和机床产品产量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为房地产市场低迷,房屋销售量下降,导致水泥设备的需求下降。机床行业高端产品少,同时行业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机床产品的生产量下降。

一、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装备制造业财务发展情况分析

(一)装备制造业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较低,增长速度慢

样本城市中,营口市2013年装备制造业投资总额186.1亿元,是2004年投资总额的10倍。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的年份主要是2007至2010年,2010年之后增长幅度明显放缓,4年间仅增长26亿元。相比之下,房地产投资则一路高歌猛进,2007至2013年间,投资增长282亿元。

沈阳市2013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最大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6384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5920亿元,增长了近13倍。房地产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走势与行业投资总计一致,在2013年达到最大值,之后有下降趋势。而装备制造业无该趋势,保持了一直增长的趋势,在2013年为1020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979亿元,增长了近24倍,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如图2所示。

(二)金融业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不及房地产业

依据人民银行对中期贷款按行业分类,相关数据显示,房地产行业获得的中长期贷款数量最大,增长趋势明显,装备制造业获得的中长期贷款较少,且增长缓慢。三个样本城市中,2008年年末的房地产业的中长期贷款数量为270亿元,装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数量为88亿元,不到房地产业的1/3。2013年年末房地产业的中长期贷款数量为977亿元,增长了2.6倍,装备制造业贷款数量为130亿元,增长了仅48%,贷款数量下降到房地产行业的13%,装备制造业获得金融机构的相对支持力度下降明显。如图3所示。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从中长期贷款的投向来看,资金多数流向了房地产行业,实体经济获得的数量有限。这在短期对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稳定了就业,阻止了经济下滑,但同时也为以后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如房地产泡沫、实体经济倒退等。

二、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速度慢,资金支持力度弱,高端核心技术较少,发展易受制于人

(一)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面临资金制约瓶颈

一是融资瓶颈加剧。目前国家存款准备金率达20%,严重制约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规模。同时,全国性投机盛行,大量资金在房地产市场、地方融资平台和银行间市场套利,投向实体经济资金规模不断下降。二是融资成本提高,财务负担沉重。企业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升0.75个百分点,仅此某机床集团2012年财务成本增加2亿元。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行业利润率5%~6%,上亿元的财务成本,相当于吃掉企业20%~50%的利润。三是部分企业应收账款持续增加,回款困难,资金紧张程度加剧。2013年6月末,省属24户企业应收账款净额158.7亿元,同比增长17.2%;调查的配套生产的287户中小微企业41.8%存在三角债,户均应收账款同比增长52.8%。某机床2013年上半年应收账款达62亿元,同比增长40%。

(二)装备制造业行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境外资本在装备制造业行业投资热情较低,且资本有抽逃趋势

装备制造业行业的资产负债率高于工业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样本城市中,沈阳市2012年装备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1%,比2011年上升了2%。资产负债率2012年比工业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高7%。行业内部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甚至高达90%以上,如某机床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2014年6月为81.7%,某重工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在2014年6月达90.4%。在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装备制造业中的境外资本明显低于房地产行业,且资本有抽逃趋势。以样本城市沈阳为例,2012年数据显示,装备制造业中的境外资本为92亿元,房地产行业的境外资本为652亿元,仅为房地产行业的14%,这说明引进的外资多数流向了房地产行业,外资对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所起的作用不理想,远低于预期。且境外资本近年来有抽逃趋势,以样本城市沈阳为例2012年,该市装备制造业行业实收资本中的境外资本为231亿万元,比2011年减少了9亿元,这极不利于沈阳市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三、建议对策

(一)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

是争取省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辽宁省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关键配套设备和零部件自主化。对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在固定资产折旧、投资退税等方面予以支持。二是建议对辽宁省引进国外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的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审查,尽力避免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推动制定外资并购装备制造企业管理办法,加强外资并购市场监管,保护民族工业和品牌。三是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激励机制,出台实施细则,对国产首台(套)装备,采取设备加速折旧、政府加大投入等方式予以支持。

(二)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

金融主管部门如当地的人民银行、银监会、政府金融办等机构,要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重点企业情况,找准问题,思考对策,共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创新。一是人民银行可以在业务范围内对装备制造业予以支持,对商业银行为装备制造业企业办理票据贴现时优先对其进行再贴现,对商业银行获得的人民银行再贴现资金要全部或大部分用于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信贷投放。针对企业直接融资的需求,加大短期融资融券和中期票据的推广和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二是对金融主管部门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应成立专门部门,定时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评估支持效果。需要调整的政策要及时调整,需要改进的要及时改进,需要重新制定的要重新制定,确保各项支持政策要确实能够发挥作用,解决困难,推动创新。

(三)企业要进一步引进社会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关注三角债问题

目前沈阳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不利于所有者权益的实现,也侵蚀了企业利润。沈阳市企业降低资产负债率的最好路径应是增加资本投入,扩充资本金,减少负债规模。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技术改造有稳定的资金,也可以使先进的技术资本提升该行业的技术水平,增强该行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可以实现该行业资本结构的多元化,提高该行业的管理水平。应收应付款数额较大,就意味着企业间的相互债务较多,三角债情况越复杂。在经济形势波动的环境中,企业产生的支付风险就越容易引起连锁风险,进而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沈阳市该行业应该降低企业间的三角债,关注相互间的债务风险。

参考文献:

[1]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13.

[2]蒋贤臣.浅议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5).

[3]李唐.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对策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4.

[4]马震.辽宁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4.

2013辽宁高考作文篇8

 

随着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发起,工业文化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英、法、德、美、日相继形成了自己的工业文化。而我国的工业文化的发展起源于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当时建立了大批工业企业,开启了我国工业化的先河,工业文化伴随着这些工业成长也开始萌芽,但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的工业文化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工业化道路才开始大规模出现,并且是带有计划经济模式的工业文化。改革开放后,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工业化走上正确道路,工业文化走上正常发展轨道。直至今天,我国的工业文化仍处在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决策,并开始实施《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战略实施的10年中,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渐从低谷中走出来,但并未真正的走向辉煌。2013年,在《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中,东北三省仍有23个地级老工业城市、4个省会城市市辖区,其中辽宁省有11个地级老工业城市、1个省会城市市辖区有待改造规划,分别占全国相应总量的11.56%、4%,占东北三省地级市、省会城市辖区的30.56%、4.35%。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全面战略已经开始。

 

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全面开始,作为一个区域特色的独特表现,文化是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老工业基地,工业文化,就是其传承创新的最重要的部分。

 

1.工业文化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中的内涵

 

工业文化作为一个词汇在20世纪初提起,国外对工业文化的描述主要集中在行业文化中。我国学术界对工业文化有几种描述:王正林(2006)认为,工业文化不仅指工业社会的精神生产,也不只是工业社会的物质生产,而是包括了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方方面面,以及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水平[1]。余祖光(2010)主要从行为和制度文化的角度阐释工业文化的内涵,认为工业文化应包括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等[2]。赵学通(2013)认为工业是各种产业、各个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组成的集合体,工业文化包括产业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三个层次[3]。

 

辽宁老工业基地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其特有的区域文化与其社会历史实践密不可分,工业作为区域中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各个行业优秀企业文化的概括与结晶,不断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形成了这个区域特有的工业文化。

 

综上所述,工业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产业企业在长期的工业活动中所创造和提炼的文化价值观念的集合[4]。其包涵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2.工业文化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中的现状研究

 

2.1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工业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及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它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5]。

 

近年来,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如何处理传统老工业基地改造、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利用,对辽宁各级地方政府决策提出了现实要求。辽宁未来发展定位于以装备制造业等为支柱产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遗产对于辽宁这样的老工业基地来说,不但是二十世纪百年历史馈赠,更是当今发展之基石。现阶段辽宁省对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全面的展开,辽宁省政府已将工业文化遗产列入到城市工业布局调整规划中,其中沈阳市铁西区作为辽宁乃至中国著名的重工业区,在老厂区拆迁中,以工业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保护模式主要有主题博物馆模式、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区模式、区域一体化治理模式等。现阶段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辽宁乃至全国都走在了前列。对我国工业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2.2工业文化与教育协同发展

 

教育是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工业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工业文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机融合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提升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核心战略。

 

辽宁省有本专科120余所,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高校定位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2015年11月,辽宁省教育厅为确保地方经济文化的传承,也确立了部分院校相应用型转型战略,进一步将高校定位在服务区域文化经济,也使更多的学校开展工业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工业文化素养、校企共建符合先进工业文化特征的课程体系、跨越校企文化鸿沟,提高教师工业文化素养、吸收企业文化精华,建设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工业文化教育。

 

3.工业文化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中的实现路径

 

3.1工业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意产业已经逐渐形成,为创意产业注入文化,并结合辽宁老工业基地区域特点,将工业发展与遗留的价值与文化相结合,突出其原有的存在价值;将工业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为创意产业注入工业文化的思考,以老工业基地的工业文化底蕴引领制造时代新方向,建立辽宁自主的制造创造品牌。

 

3.2校企工业文化教育相结合

 

作为国家重点改造的辽宁老工业基地,担负着“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任务,而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最重要的是人的教育。只有将工业文化同时引入学校和企业,才能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在高校中,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工业文化素养;跨越校企文化鸿沟,提高教师工业文化素养;建设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工业文化教育都是工业文化教育的体现。在企业中,开展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相结合的工业文化活动,让文化行走在企业每一个角落。建立校园企业一贯制互通的工业文化教育,让工业文化传承在企业和校园间,更好的树立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理念。

 

3.3工业文化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

 

在现有学科专业如工业设计、视觉传达、知识产权等基础上,构建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相关专业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及时将其固化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过程之中,培养符合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创新型人才。

2013辽宁高考作文篇9

景区管理课程是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甚至是核心课程。陈艳(2013)、罗贵萍(2018)等老师也有此认同,因为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旅游业三大支柱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但如果没有旅游景区,这三个支柱的业务将大比例减少,由游客参与旅游活动的目的或者需求决定。不论业态如何发展,著名景区游览的游客打卡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全国高职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毋庸置疑,对普通高职院校的旅游类专业而言,景区类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景区类课程教学是学生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专业教学组成。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旅游类专业自2011级开始开设《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九年来,课程名称和课程性质几经调整,但仍在每届学生中开课,以达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旅游景区相关知识、掌握必要技能。

二、景区类课程建设发展情况

截至2018年11月15日,以“景区课程改革”“混合式教改”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筛选提炼有指导价值的论文13篇。陈艳(2013)、罗贵萍(2018)、李婉娜(2015)等分别从教学模式研究和课程教学改革角度进行了论述,提出景区课程改革的实用性、动态性、实践性、多元性等特点。事实上,景区类课程建设与改革和其他专业课程改革一样,要经历多年的设计、实践、总结、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我校景区课程也从课程名称、课程模块、课时分配、授课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与测试等多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尝试。

(一)《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建设阶段

我校《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是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2012-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第三学期开课,32学时(实践12学时)。该课程设置为景区服务和景区管理两个课程模块,各自占16学时。以教师讲授和模拟实训为主,以考查方式结课。

(二)《辽宁景区实务》课程建设阶段

《辽宁景区实务》课程是我校2012-2013级涉外旅游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由《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而来。第四学期开课,48学时(实践16学时)。课程结束后的实训周,开设30学时《辽宁景区实务实训》的集中实训课程。该课程包括辽宁景区实务概述(4学时)、辽宁特色旅游实务(14学时)、景区服务(10学时)、景区管理(20~24学时)等四个模块。以教师讲授、小组任务、项目教学等方式完成各模块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了较为科学的“随堂测试评价表”“随堂测评结课考评表”等相关excel表格模板,进行日常教学分析和分值统计,课程以考试方式结课(平时成绩和期末测试为6∶4)。在后续的实训周实训课里,围绕景区服务各岗位实际以设置实训作业单、实地景区考察和现场小组任务完成、返校汇报成果等方式进行。鉴于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需要,落实了辽宁域内的重点景区踏勘采拍,进行特色旅游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制作,完善“旅游综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虚拟软件于2013级学生第四学期投入使用。

(三)《辽宁特色旅游实务》课程建设阶段

《辽宁特色旅游实务》课程是我校2014-2015级涉外旅游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由《辽宁景区实务》课程改革而来。第四学期开课,48学时(实践16学时)。原辽宁省旅游局在贯彻执行国家旅游局的方针政策文件基础上,大力推进我省特色旅游建设工程,打造“辽宁滨海黄金大道”“精品线路一环三线”“精品线路五色旅游(金银红绿蓝)”等重量级旅游产品等实际行动的理解。把金色、银色、红色、绿色、蓝色等“五色旅游”拓展成辽宁特色旅游概念,涵盖辽宁生态旅游、辽宁温泉旅游、辽宁工业旅游、辽宁乡村旅游、辽宁海洋旅游、辽宁冰雪旅游、辽宁民俗旅游以及辽宁古迹旅游等多个项目。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与行业密切一致,因此将建设两年多的《辽宁景区实务》课程更名为《辽宁特色旅游实务》课程。该课程包括特色景区管理解析(4学时)、辽宁特色景区实务(温泉、工业、海洋、乡村、民俗、冰雪、古迹、红色等景区的票务服务、商业服务、接待服务、导游服务等32学时)、特色景区常规管理(12~14学时)等三个模块。在“辽宁特色景区实务”模块采取小组项目任务方式运用景区实训室的特色旅游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软件更加熟悉景区功能、景区布局、景区类型和特点等,并更好地进行景区讲解和类型分析。课程采取过程考核,取消期末考试考核。据课程网络后台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特色景区实务模块的兴趣度达81%,对课程满意度达96%。课程结束后的实训周开设30学时的《辽宁景区实务实训》集中实训课程。继续围绕景区(如沈阳三农博览园,含生态、乡村、民俗、红色等等类型景观)服务各岗位实际,以设置实训作业单、实地景区考察和现场小组任务(如景区环境、景区商业、景区功能区、景区厕所、景区人力等任务)完成、返校形成小组成果汇报等方式进行。该专业在我校招生4届,以景区、导游、外语为专业课程体系的侧重。2012-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的《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按专业选修课开设。因国家调整高职专业目录,涉外旅游、旅游服务与管理、历史文化旅游同旅游管理专业合并,于2016年开始按新的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因此,在设计2016级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将该课程按专业核心课设置,在2016-2018级旅游管理专业开课,但取消该课程的实训周集中实训学时。九年来两个专业分别在三个阶段按不同的课程属性持续建设和改革,课程教学团队完成了高职教研成果系列规划教材《特色旅游景区实务》的编写,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8月公开出版,已获得辽宁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积累了一定的景区类课程教学和改革经验。

三、新时代如何进行景区类课程混合式改革与建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建设与改革比以往的任何阶段都显得时不我待,与时俱进的课程反思和调整不仅是对学生培养负责,更是行业企业的发展助力。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学生是客户,课程是产品。及时更新的产品才能更加符合客户的需求,才能帮助客户更好的运用到社会中。

(一)有效的课程结构设计

既然课程是产品,那么课程结构设计与内容整合就像产品设计一样,重要性毋庸置疑。对于旅游高职教师而言,在周而复始的课程推进中,需对课程进行一轮轮的设计。景区类课程设计结构要搭建课程模块、更新课程信息、组合课程内容,根据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厘清课程内容逻辑,分析重难点内容,结合理论与实践内容,设计应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为目的,做到两个循环,开课学期的课程有一个完整的循环,课程结课达到开课的预期,完成授课计划的安排;大概2~3年有一个明显改革的循环,使课程在执行2~3轮后有一个设计结构上的升华或改进,以符合新一批学生的需求。

(二)适当的工具手段选择

如何将景区课程这一产品传递给客户也很关键。当前,各校都投入使用了网络教学平台,采购了如超星、点为等信息技术公司提供的app和电脑端教学平台,还有很多如蓝墨云班课等。优质共享课、资源库也有学习的资源。工具各种各样,景区类课程可结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酌情选择可使用、方便采用的信息化工具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但需注意,任何工具都是手段,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作为实训性质较强的景区课程,不应忽略实地实训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持续的课堂实践开展

景区课程要把握学生的实践锻炼效果,需在课上课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监督。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是通过线上(信息化工具为载体,把课堂延伸)线下(师生面对面,真实课堂任务)的组合,综合两种课堂的优点,进行有效的课堂实践,把课堂的教学核心交给学生,调动旅游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兴趣。另外,拓展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和眼界,以更好的认知真实景区,培养其专业理解能力。此过程需要教师进行事先的课程设计,需保证课程实践性和更新的持续性。

2013辽宁高考作文篇10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经济新常态;全面振兴;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F5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6-0038-0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辽宁省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凸显,传统优势产业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缺少新动力支撑,经济增速持续下滑,2013-2015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8.7%、5.8%、3.0%。破解辽宁经济困境必须培育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现代物流业是集交通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货代、信息等多种相关行业为一体的服务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都有密切联系,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基础性产业。今年4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以生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物流社会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作为生产业,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促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实现辽宁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是辽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优化产业结构、落实供给侧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创新产业运行模式、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物流业,为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对于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辽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良好,物流规模不断壮大

“十二五”期间,辽宁物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物流节点城市依托自身区位和产业优势不断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物流总量不断扩大,物流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发展条件持续改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辽宁虽然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物流产业基础,但与当前全面振兴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与中东部地区发达省份相比,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受2014年以来经济低迷的影响,辽宁物流业近期总体增长乏力。但是由于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快递业长期保持高速增长。辽宁省物流总量发展情况和物流基础设施情况具体见表1和表2。

(二)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对外贸易通道拓宽

辽宁为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省内各物流节点城市全方位拓宽对外贸易通道,开展了“辽满欧”、“辽蒙欧”和“辽海欧”大通道建设。2015年辽宁与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依托东北资源优势共建陆海铁联运的“辽满欧”大通道,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通道以大连、营口为起点,途经满洲里到达俄罗斯乃至欧洲各地。截至2015年10月,大连港去往满洲里方向的去程班列运量,逆势增长76%,回程班列运量增幅达到了500%。2015年11月,大连港集团与德国国家铁路公司共同签署了中欧班列合作协议。自2014年下半年起,丹东港已经开通经阿尔山、满洲里及毕其格图口岸至蒙古、直至欧洲的“辽蒙欧”大通道。“辽海欧”通道以大连港为起点,至白令海峡向西航行到达欧洲各港口,该通道也在积极规划建设中。

在中韩自贸协定生效的政策背景下,营口规划建设中韩自贸示范区。韩国商品城一期2015年9月开业后,已有70多家韩国商社进驻。丹东港依托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利用“一带一路”北方起点的地理位置优势,主动强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往来合作。沈阳国际物流港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优秀物流园区,在此基础上,2016年1月,由沈阳市政府与营口港联合成立沈阳港集团,集团涵盖了营口港、沈阳铁路局、哈尔滨铁路局、沈阳机场集团四大物流服务商。

(三)电商物流发展迅速

随着“互联网+”与市场各个领域的融合,电子商务以成本低、不受空间约束等优势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线上交易已经成为现代主流商业模式之一,各行业都不同程度的开展电子商务。电商的快速普及和发展带动了运输、仓储、商贸、供销、邮政、快递等各个行业。以快递业为例,2016年3月,辽宁省同城快递和异地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都呈高速增长态势(见表3)。今年,大连依托区位、产业、贸易、港口等优势成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未来辽宁省与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的物流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辽宁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物流业整体运行效率不高

物流业是跨行业跨地区的产业系统,系统内部各功能要素、物流环节之间的高效衔接和协调发展,直接影响物流业整体运行的效率。物流各功能要素和环节之间的高效衔接依赖于物流器具、设施设备、操作流程的标准化。目前我省物流地方标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已经制定的标准大多为推荐标准,在推行方面力度不强,企业配合意愿不高。此外,企业间信息系统对接尚未普及。物流各功能要素的协调发展依赖于政府的整体科学规划,不受重视。发展缓慢的物流子行业必然会带来木桶短板效应严重制约整体产业的发展。辽宁物流基础设施配套性、兼容性不高,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整体发展与南方省份相比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辽宁物流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根据《2014年辽宁统计年鉴》,辽宁2013年仓储企业、航空运输企业和管道运输企业总体是处于亏损状态的。

(二)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

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现有大量物流资源无法满足现代产业的高端物流服务需求,现代物流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与传统物流资源闲置问题并存。以仓储业为例,通用仓储设施面积8.6亿平方米,折合人均面积0.66平方米,但其中大部分为老旧仓库,不能满足现代产业物资存储需求,高标准仓储设施则十分短缺,仅2000万平方米,只占总体的2%左右。物流业急需通过技术改造和经营模式创新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的高端物流服务转型,以支撑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缓慢

目前,辽宁省大多数物流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物流网络的规模效益难以发挥、竞争力薄弱;很多企业是从传统仓储企业和运输企业发展起来的,企业服务功能仍然单一,主要提供低端的物流服务,难以提供集包装、运输、仓储、配送等功能要素为一体的系统;企业物流技术与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服务水平较低,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不多,市场集中度低,企业利润微薄。根据《2014年辽宁统计年鉴》,辽宁2013年有仓储企业254家,装卸搬运和运输企业335家,各类运输企业1361家,虽然辽宁物流企业数量很大,但是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遴选的“2015年中国物流企业50强”中,却没有一家是辽宁的本土企业。

三、辽宁现代物流业发展思路

(一)加强政府对区域物流的统一科学规划

物流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社会物流大系统的整体优化,政府的宏观统筹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包括:(1)物流硬件设施的规划,如公路、港口、货站、机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重要设施的建设以及城乡物流网络体系的完善;(2)物流软件的规划,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物流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多式联运的配套设计。规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辽宁的区域优势、地理条件、产业状况等省情,吸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重点企业专家进行论证,充分利用智库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

(二)推动本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

基于辽宁大部分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运输、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的现实情况,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必须首先树立现代物流的经营理念,转变企业原有仅依靠传统单一的服务的经营模式,引导企业开发增值服务项目,为大中型生产性企业提供整套的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其次,政府应将国内外企业引进和本土重点企业培育并举,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入驻辽宁,鼓励其与本土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出台产业扶植政策,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储运、商贸物流等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物流企业,进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再次,引导企业应用“互联网+物流”、云计算、物联网、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FiD(无线射频识别)、eDi(电子数据交换)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提升管理水平,推动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外贸和批发企业的转型升级。最后应鼓励物流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开展如生鲜冷链、汽车物流、零担运输、物流金融、商贸物流等特色化经营,避免同质性低端市场的恶性竞争。

(三)引导企业物流技术创新、服务创新

制定智慧物流规划,鼓励物流企业开展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引导企业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智能仓储、配送、运输的发展。积极推广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带板运输等现代物流业组织方式,推动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鼓励企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提供高端增值服务,开展个性化的物流服务,打造物流品牌。如依托辽宁装备制造业良好的发展基础,引导企业研制和使用重型运输车辆、大型吊装设备以及仓库自动化设备等物流装备。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行业协会是连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能有效推动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秩序,制定和实施行业标准并及时向政府反映企业的利益诉求。2013年,辽宁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成立,之后陆续制定了《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等地方物流行业标准,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未来应在物流标准化建设、物流技术推广、地方物流行业统计、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企业资质认证等方面进一步充分发挥联合会特有的积极作用。为此,政府要加大对行业协会的支持力度,协会要走进企业,为企业服务,为此提升协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