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58:05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篇1

关键词:自考;信息化管理;毕业环节;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作为国民高等教育重要组成之一的自学考试,因为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其管理工作相对全日制教育更为复杂,利用信息化对自考生进行有效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建立完整详实的考生基本信息数据库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二、毕业环节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建立完整的考籍数据库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设计一套用于毕业环节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收集、处理、分析进入毕业环节考生的全部考籍信息,同时还能根据考籍信息对考生的申请资格进行自动审核。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一套用于线上受理毕业环节资格申请的信息管理平台,对毕业环资格审核采用线上申请和线下确认相结合的方式,即在线上提交网上毕业环节资格预申请,线下提交送审材料进行确认,这样将毕业环节网上管理和考生线下递交申请材料有机地结合,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毕业环节基本信息和考籍数据库。

(一)线上提交资格申请

在预申请系统开放期间,考生以本人身份证和准考证信息登陆申请页面,填写相关信息,在网上完成毕业环节资格申请。为简化在线申请程序,当考生所有考籍均在本校获得时,系统会根据考生的基本信息自动调取相关成绩。一旦收到考生提交的网上申请,系统在后台就立即执行资格审核功能,根据考生准考证、身份证信息,自动提取考生在本校的考籍信息,再结合其提交的其他考籍、证书等信息,自动审核材料是否符合申请要求。如满足申请条件,系统会自动为考生生成一个序列号,并提示网上审核通过。如果系统接收到的提交信息不完整,会提示考生补充相关材料内容,一步步帮助考生完成网上申请流程。

(二)线下资格申请确认

由于学校数据库的不完整,外校考籍等信息由考生自己填写,所以现场审核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核查该部分信息是否真实、准确,相关证明材料和成绩是否符合要求。毕业环节管理系统经过反复修改和测试,自2014年投入使用以来,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当进入毕业环节人数众多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优势更为明显。

一是改变了以往被动等待考生提交材料,来现场的考生人数分布不均衡的局面;二是可以合理安排、优化各种配置,提前做好接待准备和应对措施,更好地为考生提供服务;三是加强了考生和学校之间的网上互动,方便考生即时知晓审核结果,也间接起到提示考生申请材料完整性的作用;四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发挥系统自动审核功能,减轻了人工审核的压力,也减少了误差,极大地提高审核效率和质量;五是通过系统平台,建立了完整的考籍数据库,实现了对考籍的信息化管理,可以科学方便地对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为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开考计划调整等提供详实的技术支持。

三、数据选择和统计结果分析

我们对进入毕业环节阶段的考生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了尽可能减少非主流因素的影响,以期获得更具代表性,可靠性的分析结果,选取数据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选择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且近年来未有大规模调整的专业;二是专业的开考计划相对稳定;三是在研究时段,该专业对考生进入毕业环节的资格要求未有调整;四是该专业考生人数具有一定规模,数据相对具有可比性。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选择了某一经管类专业,在2015~2016上半年连续3个批次,每批约有700~900名考生进入毕业环节,我们对考生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整理,分析其年龄、性别构成,以及从报名参加考试开始到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等基本情况,由此来分析近年参加自考的考生特点。

(一)进入毕业环节时的考生年龄分布

在2015~2016上半年连续三个批次,进入毕业环节时考生的平均年龄28.5~29.3岁。图1为各年龄区间考生人数占同批次考生总数的比例,显然,三个批次分析结果均呈现基本一致单边下降变化趋势,即随着年龄增加,考生数量近直线快速下降。这种趋势在2015上、下半年2个批次的考生中尤为明显,年龄在25岁以下的考生,都是各年龄段中人数最多的,超过同批次总人数的34%,其中又以2015上半年的考生比例最高,达到同批次总人数40%。2016上半年,年龄在25岁以下考生和25~30岁的考生,都约为同批次总人数的34%~35%。在这三批次考生中,年龄在30~35岁之间的考生数,已下降至总考生人数的20%以下,超过40岁的考生,仅占总人数5%左右。在图2“该年龄段考生占总人数比例”中,三个批次各年龄段考生分布比例非常相近,年龄在30岁以下的考生都达到同批次总考生人数的60%~70%,35岁以下的考生都超过了同批次总考生人数的80%。统计结果表明,35岁以下的年轻考生是参加自考的主力生源。

(二)考生性别构成

对三个批次毕业环节考生的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总体上女性考生数量远超过男性,接近男性的2倍(图3)。对比这三个批次各年龄段考生(图4),明显发现,考生性别比例变化趋势非常相近:在25岁以下低龄段考生中女性比例最高,都超过同批次考生总数70%,近同期男性考生人数3倍。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考生比例逐步下降,而男性考生的比例则相应上升。当年龄超过35~40岁以后,男性考生人数开始超过同期女性考生。

(三)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的分布特点

对考生从参加该专业第一门课程考试开始到进入毕业环节时所用总时间(下文简称“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时间单位以“月”计)进行统计,考生进入毕业环节平均用时数为32.2~34.2个月。以平均用时数为中间点,将进入毕业环节的时间等比分为7个时间段,图5为不同用时数的时段内,进入毕业环节人数占同批次总人数的比例,三个批次共同特征非常明显:当用时数在某一区间时,考生人数达到最高,在该峰值两侧时间段,人数以峰值分界呈正态分布。在2015和2016上半年这2个批次考生中,考生数量最多集中在用时数18~24个月之间,超过总考生数的25%,而2015下半年则是用时数24~30个月的考生比例最高,超过总人数的30%。当用时数超过该峰值区间时,随着时间的增加,考生人数呈快速下降的趋势。在这三批次考生中,用时数在36~42个月的考生,近总人数的5%,用时超过48个月的考生都不到总人数的10%。

图6为不同用时时段进入毕业环节的考生比例,三批次考生用时数与人数比例呈现非常相近的同步趋势。都有超过50%以上的考生进入毕业环节用时24~30个月,约80%的考生需要30~36个月,90%的考生用时48个月以内。根据这一统计分析结果,可以从该专业的新生报名数,预测将来进入毕业环节和申请毕业的考生人数。当需要对专业课程计划进行调整时,也可以据此预估出可能受到政策影响的老考生人数,从而为专业改革调整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持。

(四)进入毕业环节平均用时数与年龄的关系

对不同年龄段考生进入毕业环节的平均用时数进行分析,发现三个批次也呈现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图7),年龄在25~30岁之间的考生,都为同批次考生中用时数最多的群体,约需要34~36个月。当年龄超过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毕业环节平均用时数反而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年龄超过40岁的考生,平均用时数仅接近30个月,为同批次各年龄段考生中平均用时数最少的。由此可见,该专业考生的年龄与考试时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年龄增长并非考生参加自考学习的不利因素。

四、结论

对2015~2016上半年B续三个批次进入毕业环节的自考生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考生平均年龄28.5~29.3岁,30岁以下的考生是参加自考的主力生源,超过60%的考生年龄低于30岁,超过80%的考生年龄低于35岁。2.总体上,女性考生人数接近男性2倍。在35岁以下的低龄段考生中,女性考生数量远远超过男性,而在超过35~40岁的考生中,男性则多于女性。3.三个批次进入毕业环节的平均用时数为32.2~34.2个月。统计结果显示,有超过50%的考生在24~30个月进入毕业环节,约80%的考生在30~36个月内进入毕业环节,90%的考生在48个月内进入毕业环节。4.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最多的考生集中在25~30岁之间。当年龄超过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平均用时数反而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在三批次考生中,年龄超过40岁的考生,平均用时数都为所有考生中最少。

通过准确的数据分析,可以更详细地掌握考生的来源、年龄分布及其学习规律,帮助我们更完整、科学、更深层次地了解考生,从而对考生进行有序、高效的科学管理,更好地为考生服务。同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该专业的发展规律,从而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帮助我们科学地规范管理工作,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优化安排考试计划,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帮助自考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井,秦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与创新[J].成人教育,2015(11).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篇2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a

引言:建筑工程项目能够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发挥着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建筑工程项目内的每一个环节和因素都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会为项目的完成和提高全力以赴的投入。该文通过分析建设工程信息的特点,探索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开发的意义,对工程项目的特点与信息需求分析,从而研究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的显著特征,并作出总结。

1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开发的意义

1.1工程建设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我国自从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作用下,对工程项目建设的投资速度和幅度都呈现跨越式发展。国内工程建设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但是随着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虽然机会增大,但是来自国际承包商的挑战和压力也是与日俱增的。任何行业的发展和企业技术的改革都离不开工程项目。因此,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效益。因此,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系统充分考虑自身建设业的特点,借鉴制造业现代集成管理系统的理论和实施的成功经验,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工程项目三者之间融会贯通,实现面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将有利于管理水平的迅速提升,从而增加相邻和相关行业的生产效益。

1.2有利于提高我国工程建设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一些数据统计中显示,我国的工程承包发展已经跻身于世界的前列。但是,目前而言,虽然技术在革新,但是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却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与世界市场需求脱轨。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有效结合,有利于推动我国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系统的发展,能够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为拓展国际市场扫清障碍。

2建设工程信息的特点和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系统设计思路

2.1建设工程信息的特点

建筑工程信息设计工程进展的各个阶段,关系到各个部门内部和外部的沟通、决策以及协调,这对工程的影响是是全方位的。因此,复杂的信息需要有效的管理,如何设计管理模式,需要考量信息的特征。

首先,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除具有一般信息的典型特点外,还具有内容构成的复杂性、广泛来源性、阶段形成性征、时间产生延续性以及信息类型和载体多样性的综合特征。

因为建筑工程项目是跨部门、跨专业、跨地区的综合产品。整个工程项目由始至终的各个环节都是与信息密不可分的。由于工程项目阶段大约有五个,所以相应的信息也是具有五个阶段。工程从开展至结束以及后期的维护和使用都体现了时间上的延续性特征。工程项目中涵盖各种体裁的文件、规划图等信息,每个阶段产生的资料和信息都具有显著的差异化,信息类型和载体的多样化等特点。

2.2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系统设计思路

工程项目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管理过程的全方位统筹。结合上述特点,具体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理念和步骤应该分为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前期需要加强需求分析,进行总体规划,设置具体目标,实现多方协同,注重效益。

第二,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系统设计的内容较为繁杂,涉及各种层面的技术,所以难度较高,应该开展联合科技攻关。

第三,基于联合攻关的技术难题解决之后,应该借鉴典型重大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设立工程示范,将系统的功能进行不断的完善。通过试用,进行反复测试,反复评价,从而实现系统集成的目标。

3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特色及系统定位

3.1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特色

第一,能够实现信息的远距实时共享。此外,系统针对使用者的权限加以区分,能够将信息分配给各种不同的使用者,让他们分别具备修改和阅读或不可见的权限,能够实现档案资料的安全管理和使用。

第二,数据统一集成管理也是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管理对象为工程建设各管理过程中参与各方产生的一切文档、图纸和相关数据,且兼容不同格式。能够可以通过数据处理有效集成各种表格,涵盖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各种项目用表。

第三,历史数据回溯功能和信息关联能力。如果有需要记录项目进展过程发生的事件,那么可以根据集成管理数据中的管理指针,去追溯所发生的事件轨迹。集成管理系统具备数据按工程进度回顾分析的能力。而且系统中存在的各种信息数据能够实现内部关联,并且能够为关联查询提供支持。

第四,层次化至直观查询功能能够可以根据分类或主题进行查询,建立相互间的动态链接,实现数据、图文件的关联性。这样能够保证查询时,既能够查到数据内容,也可以翻阅相关的图纸或其他形式的信息。

3.2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的目标定位

多样化的系统功能设置充分满足了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的管理,实现了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为项目完成夯实了基础。只有有效结合工作流程与系统的实际开发,才能够推动项目的完成。在该系统的应用中,还发现其功能可以进一步的强化、细分和扩充。例如,可以构建办公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的推广,可以通过模块化结构进行营销,制定个性化生产方案,能够符合各种单位和部门的差异化需求。

此外,为了有效发挥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的优势,充分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要实现目标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既能够推动项目工程建设的自身发展,实现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带动相关领域内的产业发展,提升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

4结论

我国各地工程建设工程信息管理水平都不是很高。而且资料的获取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工程质量检查过程中,很多与信息相关的问题都凸显出来。因此,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的构建有效解决了这些暴露的问题。而且显著地提升了工程信息资料的管理效率。为各个单位和部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管理工具,这将推动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及工程质量的提高,而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都非常可观。

参考文献:

[1]孙继德,王大伟.项目信息门户在大型烟草建设项目中的应用研究[C]//美国Jamesmadison大学、武汉大学高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心、美国科研出版社.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ngineeringandBusinessmanagement(eBm2011).美国Jamesmadison大学、武汉大学高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心、美国科研出版社,2011:4.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篇3

关键词:物流 管理 信息系统

从实践的角度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物流信息的采集和传输主要依靠信函、电话、手工记录,物流信息系统处于简单阶段。

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由于物流理念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局限,物流信息化仍处在较低水平。管理信息系统在物流中的初步应用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之处。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企业开始注意物流管理的系统化和整体化,mBp、mRpii的概念被提出,企业的信息管理流程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信息管理在物流企业管理中已逐步体现其核心地位的作用。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tQm、Jit、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概念的提出,大大丰富了物流信息管理的内容。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识别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使物流信息管理进入高级阶段。

就物流管理信系统的研究而言,从总体上看,比较深入的研究只有20多年的历史。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顾。

一、关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edwardJ.Bardi等(1994)对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高层管理人员参与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也阐述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对高层管理的作用。

Lisawilliamswalton(1995)从技术层面上介绍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同时介绍了物流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

CarlosF.Daganzo(1999)和Becerra-Femandez等(2000)认为LmiS(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目标是在3S1L(Speed、Safety、Surely和Low)的原则下,以最少的费用提供最好的物流服务。

宋伟(2001)主要阐述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功能;分析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等问题。

胡健、印玺(2005)认为,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对自身经营战略的定位及对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合理规划。第三方物流(miS)开发集中度较低,设计中没有很好地考虑客户需求,缺乏完善的相关业务信息的标准化工作执行环境。并提出,要改进我国第三方物流(miS)开发与应用水平,开发应有明确的产品定位或客户定位;第三方物流企业应仔细分析其现有物流运作流程和价值链,找出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与软件开发商共同参与第三方物流(miS)规划;同时应加强信息数据的标准化。

罗闻泉(2006)在分析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给出了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完整设计方案,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满足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物流全过程的高效管理。

黄文涛、颜海珠(2007)通过建立物资订货、仓储、配送、供销和供应商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平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从而优化物资供应模式,降低物资供应成本,增强竞争实力。

孙胜楠、陈国华(2007)阐述了物流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物流产业进一步升级,实现现代物流运作的关键环节。并从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市场的供需状况出发,通过对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找出制约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原因,提出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市场的发展策略。

刘遂宪(2008)从应用角度,简要阐述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类型、一般分类方法及最新的系统开发方法;通过对现代物流技术和粮食物流的深入分析,说明了物流现代化的根本是物流信息化;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在粮食物流领域的具体应用,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筒仓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开发原则和设计方法以及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关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模型的研究

martin,Christopher(1998)提出常见的LmiS具有如下几个模块;营销分析模块、接单模块、运输分析模块、仓储管理模块、客户查询模块、财务管理模块、接口模块、安全功能模块等。

edwardsm、Burwenm.p等(2000)认为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出发,研发LmiS需要从数据库、网络设计、系统结构、模块化分等细节权衡考虑。

胡文斌、潘文军(2002)分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特点,提出了比较适合于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软件和网络结构,最后提出了系统的数据序设计方案。

葛振忠、梁嘉骥(2003)分析了现代企业生态环境下构建动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并对此进行了必要的界定和应遵循的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agent的动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构建中所需的相应技术。

高贵兵、刘炜琪、胡新宇(2007)分析了物流管理软件在我国市场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并结合eRp系统的原理提出第三方物流管理软件的系统流程、系统模型,并介绍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及系统的实现方案。

曹彬(2008),通过对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描述了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详细说明了每个功能模块的作用,绘制了仓储物流各业务流程图,进行了数据库分析与设计,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思想。

杨艳萍、刘福星(2008)从逆向物流的含义、特点出发,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安全设计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实现方法。

三、关于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岳辉(2004)对逆向物流的概念和构成进行了研究,指出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企业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墓本功能和总体框架,并提出设计C/S与B/S相混合的企业逆向物流信息系统。

任松、杨学强等(2006)探讨了基于C/S和B/S模式下的逆向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为加快逆向装备物流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张颂梅(2007)在了解逆向物流及信息系统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逆向物流的特点,和所需信息的类型,对逆向物流资源化管理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通过建立一个集政府、制造企业、第三方(包括回收商和处理商)、消费者于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使得各种类型的信息能

够在参与各方中得到共享。

刘巍(2008)阐述了逆向物流特点,分析了基于信息技术的逆向物流流程,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逆向物流实施网络,并对该系统的体系结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

杨艳萍、刘福星(2008)从逆向物流的含义、特点出发,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安全设计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实现方法。

四、关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际运用状况的分析

郑海涌(2000)探讨了当前连锁超市中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状况以及在连锁超市中使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做法,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促进连锁超市提升竞争力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郭冬芬、何东彬(2002)以加强邮政物流配送管理为目的,通过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理论,在总结了GiS在邮政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GiS在邮政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关核心技术问题,最后通过对实例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指导性方案。

陈睿、朱汉成(2003)对系统开发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开发方法和开发策略进行综合运用的方法模型,根据武钢金结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武钢金结公司的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模型、总体设计及结构模式,其对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王辉自、晓东(2004)从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开发背景、设计原理以及实际经验出发,阐述了如何利用软件工程及网络应用开发等信息技术,在企业现有物流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合理划分以及适当调整,自主开发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物流管理系统软件。通过该系统软件的实际应用,严格规范了业务管理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从整体上提高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刘俊兰、韩冬雪等(2008)分析了目前医院在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财务核算和实物资产控制为主要内容,以流程改造为主线再造建立了相应管理信息系统,解决了医院钱物管理脱节的问题,提升了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徐建军、罗永昆等(2008)分析了天津市电力公司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明确管理职责、落实管理责任,实现公司物资管理从计划、招标、合同、采购、领料、调拨、配送、销售到结算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五、关于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刘琪彦(2003)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点和作业过程,提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思路及其3个子系统(操作作业子系统、管理控制子系统和决策支持子系统),以及系统静态信息管理、运输指令管理和查询管理的框架。

罗闻泉(2006)在分析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给出了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完整设计方案,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满足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物流全过程的高效管理,具有实用性。

周大钧(2007)分析了第三方物流的业务流程特点和系统需求,介绍了J2ee平台的基本知识和框架特点,并结合某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探讨了基于J2ee平台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与设计技术。

胡健、印玺(2007)认为,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持,通过对物流配送的各环节进行有限的资源最优配置,主要包括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心和物流企业对外的web站点。文章提出,应将开放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作为系统开发的总体目标,系统应包括客户管理子系统、订单管理子系统、仓库管理子系统、配送管理子系统、经营决策子系统、账务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等。

梁家豪、吴杰(2008)基于web服务的miS系统也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新一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分析了传统两层C/S结构和B/S的区别,基于J2ee的体系结构对weB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篇4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它能把各种信息用地理和相关的视图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图形与数据库技术来采集,分析数据,从而为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以及政府部门管理提供新知识为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决策服务。作为基础测绘数据,需要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更新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数字产品。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已经经过了近20年的历程,国内外著名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中国的各个行业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所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设的应用系统中,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最基本职能就是管理数字地形图,让用户能够轻松地利用它快速地检索所需要地区的地形数据,并按照用户需要的格式进行输出。我们目前接触过的地理信息系统有多种,但对其数据管理方式有所了解的并不多。

1、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方式

1.1地理信息系统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应用系统,它能把各种信息同地理位置和有关的视图结合起来,并把地理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及各种应用对象、GiS技术、遥感、GpS技术、internte、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等融为一体,利用计算机图形与数据库技术来采集、存储、管理、处理、检索、分析和输出地理图形及其属性数据,从而为土地利用、资源评价与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城市规划以及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识,为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决策服务。

1.2空间数据的描述方式和特征

基础数据的主要成果是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这种信息称为空间信息或空间信息的描述信息。如果这些空间信息是以一系列X.Y.Z点串表现的点、线或多边形,这种形式为矢量形式;还有一种以像素阵列方式表现的点、线或多边形,如图片、图像等,这种方式称为栅格形式。现在的基础数据多为矢量形式,矢量形式是空间数据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矢量数据库的管理方法与空间数据的特征密切相关。空间数据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2.1每个空间对象都具有空间坐标,即空间对象隐含了空间分布特征;

1.2.2非结构化特征使它不满足关系数据模型的范式要求,因而空间图形数据难以直接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1.2.3空间关系特征要求记录拓扑信息以表达多种空间关系,因而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1.2.4分类编码特征,明确每一个、每组空间对象;

1.2.5海量数据特征等都对矢量数据的管理方法大大增加了难度。

1.3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方式

基于空间数据具有自身的上述特殊特征,国内外对空间数据的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开发,长期以来,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的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3.1文件与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系统

由于空间数据具有其自身的上述特殊特征,这种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难以满足要求,因而大部分CiS软件采用混合管理的模式。即用文件系统管理几何图形数据,用商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属性数据,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目标标识或者内部连接码进行连接。

1.3.2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

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图形和属性数据都用现有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软件不作任何扩展,由CiS软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使之不仅能管理结构化的属性数据,也能管理非结构化的图形数据。

1.3.3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由于直接采用通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效率不高,而非结构化空间数据对GiS来说又十分重要,所以人们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进行扩展,通过定义操纵各种空间对象的api函数,使之能直接存储和管理非结构化的空间数据。

1.3.4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

目前,面向对象数据模型是最适应于空间数据的表达和管理,因为它不仅支持变长记录,而且支持对象嵌套、信息的继承与聚集。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允许用户定义对象的数据结构以及它的操作。因而可以将空间对象根据GiS的需求,定义出合适的数据结构和一组操作。

2、空间数据的无缝管理

现在的基础数据均是将测区按某种比例尺划分成若干图幅进行,在测区表现和浏览方面不直观。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管理多种基础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的无缝管理,也就是将测量的成果成片的管理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提供作体系,在基础测绘的工作中,使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整个测区,以达到最为理想的工作效果。

实现无缝空间数据库有两个不同的阶段:

一是在逻辑概念上的“无缝”组织阶段。所谓逻辑要领上的“无缝”组织,只是从用户的视角来看待空间数据库,它基于morton码的瓦片式大型地理空间数据库设计思想,并建立了一个“无缝”GiS数据库。然而,它们仍然只是一种逻辑概念上的“无缝”组织,能够完成地理数据的几何接边和逻辑接边,但物理上仍然按照图幅的概念进行存储管理,对同一地物实体在多个几何标识和同一地物标识间进行后台关联处理,对用户来说是不可见的,因而说是逻辑上的“无缝”组织。

优点:在用户视点上,系统便于操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地理空间数据库的组织弱点。

缺点:因为其物理底层依然是分幅方式管理地图,其分割地理实体的机制依旧,通过多个几何标识进行后台关联处理使系统的灵活性降低;查询检索依然不便(通过关联涉及多图幅或多专题):地理实体的完整性与一致性维护;数据分步管理等对“关联机制”的“压力”;插入或修改数据库会使“关联机制”不得不作相应的变动。所以逻辑上的“无缝”在本质上依然没有解决问题。

二是在逻辑上和物理概念上真正的地理空间数据库无缝组织阶段。物理概念上真正的地理数据无缝组织是从底层、从设计者的视角解决了传统GiS的分幅管理的问题使客观对象在地理数据库中以唯一的几何和物理标识被记录,这样从本质上(物理结构)使客观世界中的完整地物对象得以在计算机中被存贮。这样,不但从用户视角看,其在逻辑上是无缝的,同时从设计者视角看,其物理地层结构也是无缝的。

优点:从内到外统一了逻辑与物理的“无缝”概念,从本质上解决了GiS数据组织上的弱点问题。

缺点:数据的入库要求过于严格,在现实情况下有一定的难度;对己有GiS数据库的改造工作量较大。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篇5

【关键词】云计算;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1引言

上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库存管理订购点的不足提出了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planning,mRp),经过三个阶段的演变发展成为了今天的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nterpriseResourceplan,eRp)。从目前来看,由于eRp系统建立成本高,并且需要各种资源条件的配合,其在企业中的应用还比较低,建立并能成功使用的百分比只有30%。云计算的出现有望改变这一现状。

所谓云计算即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laaS、mSp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云计算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进而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使eRp系统再也不用为资源系统发愁,不但提高了eRp的应用范围,还提高了eRp系统的使用率。通过云计算技术的应用,eRp系统的应用范围不仅包括了大型企业,也在中小企业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由此使eRp系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2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

考虑到eRp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先进的技术特点,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得到应用是必然选择。从目前来看,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作用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1)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企业信息的使用率

对于企业来讲,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数据信息需要处理,利用原有的eRp管理系统,只能实现一般数据的处理,并且处理速度处理效果都不理想。也没有实现对企业信息数据的充分利用。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对企业原有的eRp管理系统是一个有力的补充,不但增加了eRp管理系统的功能,还提高了企业信息的使用率。

(2)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促进了eRp系统的发展和运用

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得到应用后,直接提高了eRp管理系统的使用频率,实现了对企业信息数据的综合利用和分析,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使企业的信息管理档次得到提升。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诸多优点,十分适合处理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信息数据,系统的应用促进了eRp系统的发展和运用。

(3)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了eRp系统的使用效果

考虑到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特性,在企业中应用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了必然。由于此系统能够实现对企业内部管理数据的综合运用和处理,因此直接促进了eRp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从目前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实际来看,直接提升了eRp系统的使用效果。

3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分析

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将原有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云计算技术进行了有益的结合,综合了二者的优点,在云计算的模式下提高了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充分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经过对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解后发现,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挥了云计算技术的优势

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应用了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主要是由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网格计算发展来的,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目前,对于云计算的认识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云计算没仍没有普遍一致的定义。通俗的理解是,云计算的“云“就是存在于互联网上的服务器集群上的资源,包括硬件资源(服务器、存储器、CpU等)和软件资源(如应用软件、集成开发环境等),本地计算机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发送一个需求信息,远端就会有成千上万的计算机提供需要的资源并将结果返回到本地计算机。这样,本地计算机几乎不需要做什么,所有的处理都在云计算提供商所提供的计算机群来完成。

(2)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eRp系统的充分利用

从目前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来看,其本质是一个管理平台,在这一平台上管理思想被系统化和形象化,可以为员工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eRp系统除了是一个有效的管理平台之外,其本身作为一个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的资源和信息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eRp系统的现实应用来看,eRp系统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企业资源信息管理模式,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持续提高。由此可见,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eRp系统的充分利用。

(3)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结合了云计算技术和eRp系统的优点

对于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而言,其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了云计算技术和eRp技术上。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云计算技术已经成为了目前计算机技术的最主要的发展成果,对信息系统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但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处理效率,还增加了信息系统的功能,使信息处理系统的实用性更强。而eRp技术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功能上难以实现突破,无法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基于这种考虑,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结合了云计算技术的优点和eRp企业管理信息的优点,将二者融为一体,创造出了适合企业的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

4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

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在企业中实现了大规模的应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信息处理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提高了企业信息数据管理的实效性和工作效率。目前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在企业得到了重要应用。

(1)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财务系统得到重要应用

在企业的财务系统中,涉及到的基础数据非常多,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人工记账手段很难达到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了达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和财务信息准确率目标,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成为了必然。从目前企业中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来看,该系统对完善企业财务制度,优化财务信息处理流程,增加财务信息处理手段有很大的帮助。该系统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对企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2)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销售系统得到了重要应用

在企业的销售系统中,各项销售数据和指标对企业营销政策的制定和营销行为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这些数据和指标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销售状况,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销售系统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应用情况来看,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销售业务数据的分析能力和管理效率,使企业的销售数据处理速度更快,直接提高了企业销售数据的有效性,为企业销售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3)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库存管理系统得到重要应用

在企业管理中,库存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企业的库存管理不但关系到能否实现产品的有效管理,还关系到能否为销售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的参数和依据。基于这种现实需要,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库存管理中取得了重要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保证了企业的库存管理能够满足企业需要,并为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的库存管理系统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使企业的库存管理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5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从目前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来看,eRp系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受到其自身限制,eRp系统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借助于云计算技术。应用了云计算技术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了企业的管理行为,节约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促进了企业管理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综合效益,相信未来基于云计算模式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樨,汤伟,王孟效.eRp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9年03期.

[2]王利红,陈金鹰,杨俊.云计算模式eRp企业管理系统[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2年01期.

[3]刘异,呙维,江万寿,龚健雅.一种基于云计算模型的遥感处理服务模式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年09期.

[4]徐玲.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宁夏机械,2009年04期.

[5]步春媛,徐大华.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年18期.

[6]王德文,宋亚奇,朱永利.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电网信息平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22期.

[7]宁家骏.云计算时代加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的若干思考[J].信息网络安全,2012.2.

[8]季一木,康家邦,潘俏羽等.一种云计算安全模型与架构设计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6.

[9]胡春辉.云计算安全风险与保护技术框架分析[J].信息网络安全,2012.7.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篇6

关键词:制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风险识别风险应对

制药企业是典型的连续型生产制造企业,其所生产的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生产和销售过程的控制与其他工业产品不同。制药企业的生产能力相对稳定,在制药企业中企业关心物料的控制、产品的销售、质量的跟踪、生产的计划性、销售费用的控制及考核体系建立。

目前国内制药企业突出的特点有:产品大多以仿制为主;药品的品种多;新产品的研发周期长;药品的生产对专利(配方)及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有较强的依赖性;药品生产过程必须符合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管理要求;药品的销售范围广,各销售片区、各品种的销售情况不易从总体上把握。针对制药企业的特点,制药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应具备以下特点:从生产管理角度来看,制药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应能够实现以下功能:生产过程的管理,药品批号的管理,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的管理,物料的管理。从产品质量管理角度来看,制药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应能够实现根据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质量管理要求,系统能够保存产品质量检验的所有信息,便于以后产品质量的追溯。从仓储管理角度来看,制药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应能够实现物料和供需之间建立有效的缓冲区。仓储管理提供对库存物品的出库,入库,盘点和补充进货等操作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营销管理角度来看,制药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应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以信息交流的障碍,能够实现从产品销售发货到收款整个流程的全部业务数据都能实时地在系统中透明体现,便于信息的共享、监督。从行业角度来看,制药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应充分体现医药行业的行业特色。

信息管理系统项目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对整个企业组织的改革与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规划和风险控制这几个步骤,其中最关键的是第一步风险识别。

通常信息管理系统项目按照其实施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项目初始阶段、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上线运行阶段。由于这四个阶段所涉及的内容不相同,因此在这四个阶段中有些风险是该阶段所特有的,而有些风险则是其中某几个阶段所共有的。我们将采用信息管理系统项目风险基础核对表法对风险进行识别。

制药企业在实施信息管理系统项目时,在项目每个阶段开始前或遇到风险性事件和完全不确定性事件时,可采用信息管理系统项目风险因素基础核对表法对风险进行识别。然后以信息管理系统项目风险因素基础核对表列出的各项因素作为项目风险识别的参考标准,进一步系统化识别出尽可能多的项目潜在风险。

有些是某个阶段所特有的,而有些则是几个阶段所共有的。对于各个阶段可能发生的风险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规避,这些风险按照其性质可分为四大类:项目管理的风险、项目外部的风险、项目组织的风险和项目技术的风险。

在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管理方面可能遇到的风险有:项目盲目上马,项目准备工作未做好,项目目标不明确;项目计划编制不完善,项目不能按照既定的进度进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容易产生冲突等。

针对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管理方面的风险应采取以下措施:明确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应实现的目标,做好项目准备工作;制定完善的项目计划;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开展项目活动,加强项目实施监控工作,定期召开项目实施例会;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做好人员之间的沟通工作,避免冲突的发生;做好项目范围管理工作,做好需求变更控制;注重信息管理系统的培训工作。

项目外部风险应对方法。任何一个项目都是运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信息管理系统项目也不例外。在实施信息管理系统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外部因素对项目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如:企业所在的行业规范和国家标准对项目的影响,尤其是制药行业应更为注意这些行业规范和国家标准的影响因素;社会文化对项目的影响;管理咨询公司的实力和服务质量对项目的影响等。

针对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外部方面可能遇到的风险应采取以下措施不同的措施:制药企业在实施信息管理系统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医药行业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认证的特殊行业要求;避免过于盲目实施信息管理系统;选择优秀的管理咨询公司。

项目组织风险应对方法。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的实施团队应包括以下几部分:项目领导小组、项目技术小组、项目业务小组、管理咨询公司或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提供商的实施小组。在信息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团队起着决定性作用。拥有优秀的实施团队,几乎是所有成功实施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的共同特征。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分制管理;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3-872-02

aninformation-basedmodelonCreditSystemofeducationaladminitrationininindependentCollege

weiYan-ping,JianGYa-nan,wanGSu-ting

(ScienceandtechnologyCollegeofningboUniversity,ningbo315211,China)

abstract:thispapergivesaninformation-basedmodel,onthebasesofdetailedanalyzingtheprocessandproblemofthe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inindependentcollege.thenewmodeloftheinformation-basedsystemmeetthe"information-lose"phnomenain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andputforwardanewideaforindependentcollege’screditsystemadministration.

Keywords:independentcollege;creditsystem;information-basedsystem

1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不断深化,独立学院这种依托母体优势教育资源的高起点新兴办学模式,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独立学院发展之初,考虑到当时教育发展水平,树立办学特色,获取社会认同,大多数独立学院采用了学分制管理――这种高起点的教学管理模式。然而,推行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因素,学分制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加之学分制管理制度本身也有其客观存在的弊端,导致现行的学分制管理水平不能满足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如学分制重目标管理轻过程控制的特点与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自主性低的不相适应。目前来看,独立学院学分制管理制度中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针对独立学院学分制管理中存在的信息流通不畅问题,力图构建一个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方交互的信息化平台模型,以期为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深化管理服务理念提供一点建议。

2独立学院学分制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独立学院从主要依托母体发展到逐步独立的发展壮大期,学分制管理进入了从简单照搬母体运行模式到针对自身特点的深化发展阶段:

首先从独立学院软件条件来说,独立学院发展初期依托原国有高校多年办学积淀的无形资产和教学资源,采用民办高校独立运作体制,独立于母体高校办学[1]。在原母体高校多年办学的基础上,其教学管理是在较高的起点开始的,可以说独立学院在发展之初已经有了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条件。同时学分制管理制度下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选修第二学位和辅修专业等特点与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等有较高的契合度,与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是相适应的。其次从独立学院硬件条件来说,不论是管理队伍和管理水平还是资金水平都基本满足学分制管理下的选课制度、弹性学制、导师制、精品课程、网上教学管理系统等建设条件。

因此,独立学院管理起点高,学分制各个要素都比较齐备。但在发掘自身特色的管理上比较欠缺,信息化平台模型就是在分析了独立学院生源特色之后提出的一项特色管理办法。

2)独立学院生源特色和学分制要求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从大众化向个性化,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首先,由于独立学院“三本”生源招生,决定了其学生文化功底较差,个体在文化素质上和智力因素上的极端化差异现象较多[1],很多学生偏科现象严重;独立学院学生更注重自身能力的发展且自身职业定位更鲜明,个性化表现较之更为突出。因此,这些学生虽然对自己定位明确但缺乏个人规划能力,在选课时只是单从个人爱好着手,盲目性很大;且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差,学生无法合理运用学分制提供的“自由学习”的资源空间,反而利用这种“自由”胡乱凑学分而无法达到“自主成才”的目的。其次,选课制度将原有的行政班级的概念打散,学生上课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混合的,学生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给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监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管理,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立体管理网络。通过以上两点分析,独立学院学分制管理形成能够体现自身特色的管理体系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分析造成目前管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教学管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管理转变的过程中学生流动性和特殊性增强,对管理实时性要求增高。可以归结为:学生、教师、管理方信息沟通、信息和回馈管道不畅,导致的“信息缺失”现象使教学管理处于被动局面。例如:由于学生没有及时获取和自己相关的“有效”信息,不但影响了正常的管理工作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另外,学分制下的教学过程是比较自由松散的,而针对独立学院生源特点,在注重结果的教学过程中对管理监控要求较高,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是针对学生个人,由教师和管理方共同进行的。要实现这种个性化的管理,首要条件就是在管理中有通畅的信息管道,保证各种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到学生本人。

3信息化平台模型构建

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整合教务管理、学籍管理、教师学生管理、校产管理、图书管理、系统管理于一体的综合的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能准确、及时的反映学校各项工作的当前状态,使教学管理过程的各要素得到有效的协调和整合,帮助学校各职能部门做出决策,及时通过系统回馈的数据调整管理方式[2]。虽然这种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将处于分散状态的信息集中收集、处理,辅助管理决策;但是在信息交互方面,这类系统无法将管理方的信息及时、有效的下达。本文中的信息化平台模型正是基于弥补这个不足提出的。

信息化平台模型是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整合已有数据,将分散的局部数据库建成全局数据库,确定需要实现共享的信息。通过总结教学管理中的经验,科学的对管理对象(学生)进行分类,实现学分制体系下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生个性化信息管理,并能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变动。图1给出了该信息平台的信息流图。

如图1显示信息流从教师和管理人员流向学生,信息平台包括三个子系统:学生个人信息管理子系统,教师课堂信息管理子系统,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子系统。下面对这三个子系统进行介绍:

1)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子系统:高校教务工作和学生工作虽是独立的两块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学生工作和教务工作又是紧密联系的。例如学生成绩、毕业等数据都是由教务提供给学工,学工将学生违纪、获奖等信息提供教务。子系统整合两个管理库中数据,实现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信息共享。解决两个部门由于沟通缺乏和信息不畅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在面向学生信息的时候结合学生教学班级信息和行政班级信息,细化分类为管理人员信息创造更有效的途径。

2)教师课堂管理子系统:由于学分制下的选课制打乱了班级管理的概念,教师课后对学生难以控制。该系统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和管理子系统的信息实现共享,教师可以获取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和奖惩信息,同时子系统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实现教师网上点名管理和作业管理,方便教师对学生平时学习进行监控。

3)学生个人信息管理子系统:从图中看出,该子系统接受来自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信息,比如从教务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处了解自己相关的信息,从任课教师处了解自己到课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该子系统是信息流的终点,负责对信息进行个性化处理。

这三个子系统将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有机结合,在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有机整合,使之更符合独立学院学生和教学管理的特点,例如将教务和学工结合的信息和教师网上点名系统都是符合独立学院特色管理的。由这三个子系统构成的信息平台使得管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提高了独立学院学分制管理水平,展现了管理特色。

4思考与展望

我院在信息平台的应用中,有力的减轻了管理工作中信息的压力,教师对教学过程控制较方便,并对学生的学业规划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但目前系统缺乏对学生回馈信息的有效接受和处理,学生也不能通过系统自主的选择并定制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这些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信息化平台通过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基于独立学院特点为学分制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朱翠英.独立学院学分制改革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Z3):32-33.

[2]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技术通讯,2000(7):17-21.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篇8

关键词: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特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7007303

作者简介:赵方平(1966-),男,江苏高邮人,江苏省高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障部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与推广。

0引言

计算机信息系统忠实地“执行”政策,减少人为带来的错误和损失,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并使服务向基层延伸,管理更加可靠、规范。计算机管理不但带来了医疗保险管理的信息化,还能对各类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充分利用社会医疗卫生资源,及时掌握人们健康状况信息,有利于实现对医疗保险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最终使医疗保险基金社会效益最大化。网络和信息管理技术,使医疗保险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向外延伸到基层;信息系统的高速运算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集中存贮的数据具有以下优点:①长期保管;②海量存贮;③快速查询;④按需要进行数据分析。

1需求分析

医疗保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具有通信网点多、数据量大、模式多样、服务对象多、系统数据真实性要求高、系统可靠性安全性要求严的准金融系统。同时由于医保政策不断完善,难以一步到位,系统需要不断进行维护;偶然事件多,结果预料困难;系统操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要求系统易学易用;在同其他应用系统,特别是同医院管理系统对接时,要求高,难度大;操作人员培训任务繁重;数据存储要求冗余,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安全性与完整性。

综上所述,建立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必须按医保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规范性地开发。首先是建立医保管理中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集中存放参保单位信息、个人信息、定点医疗机构信息和相应的医疗数据信息;其次要能够支持医保管理中心的业务处理需求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统计与分析;再次建立一套计算机网络系统及相应的应用维护机制;最后要满足参保者到医疗服务机构就医行为及医保业务处理要求,并能与现行的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相连,支持医院系统与医保中心系统进行实时信息传输、结算和相关医保信息查询,支持医院对信息的统计分析,为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2系统结构

高邮市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于2001年开发了第一版,2008年借推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有利形势,开发了第二版,建成了一个办公网络和一个业务经办网络,并物理隔离。业务经办将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整合在同一系统中,强化了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系统性能。改脱机为实时,解决了医院与中心数据不同步造成的不真实不准确的问题;增加了社区服务系统,将居民参保登记管理前移到了社区;强化了前台结算,特殊门诊、市内住院网上审核、结算;强化了“二定点”和“三目录”管理。实现同全市定点医院管理系统HiS接口。

新系统按职能分5个子系统,即医疗保险中心(iC卡)业务、定点医疗机构(药店)、网络通信、社区服务、系统管理分析决策报表。整个系统以管理需求为核心进行开发。建立了完善可靠的权限、备份和恢复策略;对结算数据的合法性、正确性、一致性进行实时监测校验,防止非法侵入;建立了系统运行日志,对系统的访问操作及数据的修改进行详细记录;数据传输压缩加密,提高安全性和传输速度;对iC卡数据信息加密等。最终达到了一卡在手,全市就医。

其中医疗保险中心管理系统具有:单位和职工、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管理;保险基金征缴管理;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及医疗费用结算管理;iC卡发放管理包括制卡、发卡、换卡、结算、查询、挂失,iC卡检测修复、加解密,黑名单处理;个人账户管理、查询;定点医疗机构(药店)管理;“二定点”“三目录”管理;中心个人结算报销管理;与定点医疗机构信息交换;综合数据处理及审核监督管理,为决策提供统计分析信息等。定点医疗(药店)管理系统是医疗保险支出数据采集端,系统以实用、方便、高效、快速、准确为目标,同时提供了标准的接口函数,方便与医院管理系统接口。功能包括门诊挂号划价结算、住院登记、记帐、结算;医院与医保经办机构对账、统计报表、数据传输、相关业务数据查询。社区管理实现了居民在社区参保、缴费、住院登记以及查询等管理功能。

3系统的功能特点

现就信息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及优点总结如下: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篇9

笔者结合了自身经历与理解后,总结出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五个阶段,依次为辅助阶段、支持阶段、应用阶段、增值阶段、推动阶段,见图2。这五阶段暂不考虑企业模式或组织等特点(如咨询公司知识型企业特点、集团型企业的多层级特点、穗港两地操作的合规性特点),这些特点都是附加考虑的因素。

1.辅助阶段

此信息化阶段的总体特点可概括为“后勤辅助”。

这阶段的发展背景往往是,企业规模不大,管理链条不大。强调快速决策与响应。很多事情通过表格文件或者开会就可解决,it甚至会增加员工的工作量、成为负担。

在此背景下,信息化能发挥的作用有限,it往往作为后勤部门提供局部的应用,如CaD、财务计算等,这类应用没有对管理产生冲击,只是提高部分领域的工作效率。

信息部门往往是简单的计算系统维护部门,徘徊在企业的边缘。信息化的职能一般有网络管理、桌面维护、电话传真的设备维护,人员上通常只有几名熟悉电脑技术、负责企业内计算机装配和网络维护的员工。此时,充当后勤角色的it人员,对计算机相关的工作都需要处理,例如老板的信用卡被atm吞了,it人员也会被叫去处理。

这阶段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it机会不多,也只有业务发展起来了才有it的机会。

2.支持阶段

此信息化阶段的总体特点可概括为“技术支撑”。

这类企业的管理链条、信息量开始逐步扩大,开始关注效率与管控,通过人工已经处理不了业务,需通过it支撑核心业务。如St老板原来会去巡查市场,但现在面对2000多个网点就很难像过往一样管理,就需要建设营销费用系统;如某子公司要上eRp的原因就是“单据太多”、“人工管理不了”、“很乱”。

信息化架构的建设特点是“大规模”。大规模建设是因为信息化空白领域多、基础薄弱,也是因为大规模建设能提高企业对it的依赖。建设顺序一般都是,先建设业务层面的系统(如eRp、pLm、CRm),再考虑管理层面的系统(HR、全面预算等)。

此时,企业开始出现具备管理职能的信息化专职架构,但也只是从属于其他部门,往往向上级部门汇报。具体设置则根据企业管理特定而不同,有的隶属于行政部门,有的隶属于财务部门,有的隶属于运营部门;信息化职能上开始包括规划、开发、实施、运维等,但规划职能往往较弱。人员开始扩充,从几个人发展到十几个人;若采取外包策略,人员数量则有限。

而因为未来信息化将得到持续建设与投入、人员可成长增值,信息部门开始充满生机与期待。但因为过往信息化定位较低、视野有限,人员以技术背景为主,信息部门对企业全局、业务的了解有限,难以规划信息化的发展,所以存在较多困惑。此阶段面临的关键挑战是清晰地描述信息化未来三年的发展蓝图,如建设哪些系统、如何保障系统有序建设。此时,咨询公司的it规划、系统监理很可能成为对口的方案与服务。

3.应用阶段

应用阶段的总体特点可概括为“广泛深入的应用”。

信息化的发展背景可归纳为,一方面企业的组织系统化越发重要,管理也更加成熟、标准化,更多的领域可通过系统进行固化。另一方面信息化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可成为一条发展主线。

而信息化架构的建设关注两大方面,一是it架构的优化整合,二是哪些系统可新建设或完善。在架构优化方面,因为企业经历了大规模建设系统的阶段,系统与基础设施越来越多,面临系统集成性有限、信息孤岛较多、系统操作繁多的问题,所以信息化资源开始全面整合,如aD工程建立aD平台整合小系统、如Z集团开始建立云平台、建立eSB。在上新系统或优化系统方面,it组织需要持续有事情干、体现价值,就需要寻找优化点或空白点,对于具备业务的公司而言,空白点往往在战略管控层面,如Bi、全面预算。

此时,信息部门已经运作得比较成熟,但仍旧从属于其他部门,定位仍然不高。信息部门开始越来越强调规划职能,强调技术标准的制定,开始全面规范管理、建立各类制度。

此阶段面临的关键问题,除了架构优化、寻找空缺点优化点之外,就是it的价值体现。信息化难以体现对业务的提升价值,导致高层关注程度不高、it话语权小,正如某客户老总所说“只有聊管理才能够跟业务部门对话,it是工具,怎么实现业务部门不懂也不关注,但是关注it工具带来的价值”。所以it人员会表现出“苦恼”“压抑”的情绪。而帮助it体现价值的手段,一般都从it组织职能上入手,如考虑转换成利润中心、增设流程管理职能的可能性。

4.增值阶段

增值阶段的总体特点可概括为“业务增值”。

此阶段中,业务部门更看重it能否提供最优服务来改进流程效益,实现业务增值。it部门也开始跳出it技术的定位,强调it价值、业务增值。

信息化架构上更加强调it的统一架构,也强调主动服务主动优化的管理,正如华为原流程与it管理部总工办主任王涛所说:“it系统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就要由被动走向主动”

it职能上,了解华为、华润的信息部门的信息后,就会发现这样的特点:作为一级部门、作为利润中心。而华为则增加了流程管理的职能,见图3。

要实现it部门的高定位、一级部门、利润中心,个人认为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1)资源充足,确保有足够的人手去强化系统优化、流程管理的工作;(2)系统完善,当系统建设成熟稳定后才有精力腾出来做更高价值的事情;(3)有效承接战略,it部门需要及时地掌握公司战略、才能通过it支撑战略、优化业务,这意味着it部门可能参与到经营分析会等战略管理措施中;(4)业务流程能力,it人员需要了解业务、掌握流程管理的知识、了解业内最佳实践,才能帮助优化业务;(5)管理标准化,当it服务得到明确,才能签订服务协议,才能实现利润中心的要求。

5.推动阶段

信息化的总体特点可概括为“推动企业结构创新”。此阶段,信息化帮助企业形成战略远见和关于企业新结构的思考,其价值是通过it方案能否建议和实施创新举措和战略举措来衡量。这阶段也可以说是信息化发展的愿景,存在但遥远。

存在,通过ZaRa可推测而得。其快速时尚模式应该需要快速的信息流,这就需要全面覆盖且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作支撑,这便显示了it的推动价值、战略价值。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篇10

关键词:校园安防系统智能化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领域巨大延伸,人为的治安问题日趋动态化和复杂化,自然灾害也呈现突发性和严重危害性的特点,高技术犯罪上升,新安全问题突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受到来自于多方面的威胁。为避免人身受到伤害、财务受到损失,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不受干扰,针对各种主要安全威胁的综合安防系统就应用而生。综合安防系统是指利用各种高科技的监控手段和信息处理技术,对各种居住环境加以监控,及时反馈环境中的各种事故、灾害和违法事件信息,从而对治安和安全进行预防和有效处理的安全防范系统。高校校园作为特定的人群居住环境,保证该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1校园安防系统的概念

校园综合安防系统就是以一般人居环境安全防范系统为基础,结合高等学校建筑物多、人员密集复杂、环境功能主体繁杂的特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和公安部门的有关规定,对大学校园中重点要害部门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使校园安全管理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防范系统。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1重要性的特点。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在高校校园生活的学生属于特殊群体,其人身和财产安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的稳定,因此在高校校园建立的综合安防系统较其他人群居驻地有着独特的重要性,属于重点监控和防范的区域,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认识上都具有重要性的特点。

1.2高技术的特点。在我国,高校本身是技术生产的重要场所,与此相对应的治安案件、灾害事故也有着同样的高技术性质。学校聚集的人群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其知识水平造就的治安案件或者违法事件以及灾害事故的技术水平也相应较其它区域有所提高。因此防御此类事故的发生必须与其相对应,使用高技术的手段和措施加以预防和处理,决定了高校校园综合安防系统的高技术的特点。

1.3广泛性的特点。在其他人群聚居地,进行综合安防系统设计与管理的时候,公安部门或者安全保卫部门独立工作和行动的特点很突出。但是在高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中,综合治理的特点十分明显,它需要有着广泛地参与,调动环境中一切有利于系统实施的因素协同进行工作。因此便决定了高校校园综合安防系统的广泛性特点。

1.4预防为主的特点。其它环境之中的安全防范系统除了强调预防功能之外,更加注重事件的事后处理问题,而系统主要是提供事件处理的各种重要信息。但是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考虑到对整个社会的突出影响,一般不允许重大不稳定事件发生。因此高校校园综合安防系统必须注重于事前预警和防范功能,使各类事件的发生最大可能的被消灭在萌芽状态。所以说,高校校园综合安防系统必须是以预防各类治安案件的发生为主要功能。

2校园综合安防系统的组成

为了更好的营造高校教学、科研氛围,保证良好的治安和安全环境,在高校校园建立综合安全防范系统越来越显得十分必要。按照当前安全防范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三个主要部分。通过这三个部分的正常运转,及时将各种有利于解决校园安全问题的信息传递到相关职能部门,促使相关职能部门做出正确的安全管理决策,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

2.1信息采集部分。信息采集部分的功能主要是在第一时间获得校园区域内各种人员及事件的信息,其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监控系统或红外探测系统完成。信息采集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通常的采集渠道不仅仅限于单一的途径,往往在安全防范区域内设置多重防线,分层管理和布控,获得有利于安全决策的相关信息。

2.2信息传输部分。当信息采集设备收到的各种有用信息之后,需要将这些信息及时传送到信息处理系统,以便决策设备或机构及是获取正确信息。信息传输部分对整个系统的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必须考虑信息传输介质,如光缆、电话线等;信息传输介质的分布也是在设计安防系统时必须仔细研究的问题,例如,如何使传输距离最小化、传输信息损失最小化等。

2.3信息处理部分。信息处理系统是整个综合安防系统的核心和心脏,承担对所采集到信息进行处理的全部工作,并且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最直接的信息支持。通常信息处理部分在安防系统中被称为“监控中心”。它负责整个安防系统的动态图像监控、显示、控制、记录、指挥、调度、电力供给等任务。

不论校园综合安防系统的功能如何,其组成部分均为上述三个内容,在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区域中,安防系统的主要功能集中体现在对人的防范和对事的防范上。这里所说的对人的防范主要是通过电视监控系统来完成,通过电视监控系统的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实时了解和掌握各种嫌疑人作案的治安隐患;对事的防范主要是通过报警系统来完成,报警系统负责收集校园内各种灾害事故发生的前兆信息,以便有关部门作出及时正确的事故判断和安全管理决策,其实施的过程也是通过上述三个组成部分来完成。因此,一个完整的校园综合安防系统应该是包括有电视监控系统和防盗及灾害报警系统两大部分、三个阶段的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3建立智能化校园安防系统

建立智能化校园为基础的综合安防系统除了应该具备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周界防盗报警系统和消防报警系统之外,还应该包括对讲/可视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门禁系统和公共广播系统等内容。

3.1对讲/可视控制系统在各个办公楼或建筑物及教师住宅的单元入口处安装防盗门和对讲装置,以实现访客与建筑物内人员(住户)对讲/可视,可以实现语音/图像传输;通过室内分机可以遥控开启防盗门电控锁,也可利用门口主机通过密码、钥匙或者感应卡开启防盗门;在有火灾报警的情况下可以自动开启楼梯门锁以及向所有室内人员群发报警信号。该系统主要用于校园教职工的住宅楼中。

3.2电子巡更系统该系统可以指定保安人员巡更校园各区域及重要部位的巡更路线,并安装巡更点。保安巡更人员携带巡更记录机按照指定的路线和时间到达巡更点并进行纪录,将记录信息传送到监控中心。管理人员可以调阅、打印保安人员的工作情况,加强保安人员的管理,实现人防和技防的结合。

3.3停车场管理系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校园区域内的车辆也越来越多,因此停车场管理系统也应该是未来综合安防系统的发展目标。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校园停车场的出入口进行控制,对校园内人员和外来人员的车辆进出及收费进行有效管理,包括记录各种车辆进出及存放的时间,对内部车辆进行存放管理,对外部车辆进行收费管理等。

3.4门禁系统主要应用于重要部门的入口。用户采用非接触感应卡出入大门,通过电脑编程在控制主机上进行开门/关门的设定,系统可以任意对卡片的使用时间、使用地点进行设定,对门户的状态包括门的打开/关闭、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等都被记录在电脑之中。系统还可以通过硬件触电联接或通过网关与闭路监控,防盗及消防报警实现系统间协调联动。

3.5公共广播系统在校园的广场、草坪、绿地、道路交汇处等位置设置音响、音柱等放音设备,由监控中心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控制,在每日早晚及特定时间(课间、休息时间等)播放音乐、通知、娱乐节目等。在有紧急事件发生时监控中心可以强制切换至紧急广播状态,进行各种灾害报警或者事件消息广播。以智能化校园为基础的综合安防系统建设必须以校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既要符合校园区域的安全要求,还要考虑合理的经济性,不能盲目建设,求大求全。以上所列的是构建智能化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一些可选择的子系统,在资金投入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加以应用。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快速的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者众多的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正是这种情况使得高校校园的安全管理成为不仅涉及自身区域环境的问题,而且成为影响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愈来愈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和核心,成为众多学者关心的重要课题。

对于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小区环境,必须利用有效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稳定的、长期的实时监控,保证高校校园的安全,积极寻求改变学校的安全防范手段和途径,使校园的安全防范模式不断向信息化、综合化、网络化和主动化方向发展,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国斌.校园安防系统建设方案[m].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99.

[2]王军,马青波,隋虎林,赵辉.火灾自动报警监控联网技术的应用于发展[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8(12):5-10.

[3]刘光德,一种报警系统的设计方法[j].机械与电子.2008.(7):72-74.

[4]陈海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途径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刘宏.高职院校大学生管理对策[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3月.

[6]赵有生.国外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8月.

[7]陈昭明.关于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8期.

[8]吴建设.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核心技能培养:意义、现状、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