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十篇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十篇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19:05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农村财务经济发展促进制约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财务管理特征分析

(一)互助组时期农户私有经济背景下互助组时期,以“评分计工”为核心的工分制雏形形成。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共同纲领》“农民是土地的所有者”的推动下,实行了,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生产积极性高涨而生产力水平低,因此,临时性互助组、长年定型互助组等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小农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在这一阶段,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资源的整体匮乏,对农村财务管理的要求也很低:主要核算农户自己的投入与产出,同时采用“评分计工”方式对互助组内部的劳动力与劳动资料投入进行计量和分配,在推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工分制的雏形,并奠定了按劳、按投入计酬分配的基础。

(二)合作社时期部分集体所有制经济背景下初级合作社时期,生产资料私有与合作并存,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评分计工”有所发展,“劳股结合”的分配制度与财务监督制度开始实施,财务规范意识产生。1953年12月,《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颁布,决议指出,初级社中,土地、牲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仍归农民私人所有,但由初级社集体共同使用,并折股分红。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全面展开。农户以土地入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即所有权仍归农户,经营权归合作社,产生了部分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此经济背景下,农业实行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评工计分、统一分配、入股分红。这样的产权与分配制度,使农户折股报酬与劳动报酬都与农户向集体的劳动投入结合起来,对农户的经济行为有一种正的激励效应,进而提高了农户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作为该阶段的农村财务,既要核算合作社的投入与产出,又要核算农户个人的分配收入,还必须建立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分配制度,所以农村财务管理主要是解决评分合理、分配公平的问题。《决议》指出了要逐步建立必要的、简单易行、但又严格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凡社内一切财务开支和对于农业贷款的运用,必须经过民主讨论决定,其批准权限应按开支数目的大小,分别由社员大会或理事会讨论决定,各种账目必须适当地分别清楚,并要定期公布,以便受到社员的经常监督”。决议的要求反映了当时环境下集体经济的需求,也就是建立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实行民主管理。由此可以看出,该阶段经济发展背景下,评分计工的会计计量方式得到发展。在基于私有与部分集体经济所有制并存的生产关系下,分配制度与监督制度开始建立,推动农村财务由过去较为单一的会计核算向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和监督相结合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转变。

(三)高级合作社时期集体所有制经济下的高级合作社时期,生产资料集体所有,“按劳计酬多劳多得”的单一分配原则得以确立,财务管理工作内容进一步扩大,财务预算与财务计划制度开始建立,财务规范要求提高,财务管理要求与财务人员素质的矛盾开始显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消了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实行统一经营、统一劳动、统一安排生产,按照社员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统一核算分配,不再支付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报酬。农业合作化后,财务工作始终是合作社管理中一个最薄弱的环节,也是社员意见最大的地方。不少社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不公开。为此,1955年11月,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中要求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委员会应该制定年度生产的财务收支计划,并提交社员大会审查批准,再一次强调要建立必要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定期公布财务收支状况,且明确提出了社员实行“按劳计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为了尽早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关于财务方面的规定,并结合整社运动,各地花费了很大精力清理合作社的财务工作,在财务公开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整体财务状况依然混乱。其主要原因是会计力量弱,领导干部又普遍不懂财务,对财务工作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鉴于领导干部财务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缺乏,后来成立的会计辅导站,对各社的会计工作起到了一定的辅导作用。初级社被高级社所取代,生产资料全部集体所有,生产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分配在高级社全社范围内进行,经营成果在不同生产队收入中被平均化,生产关系的转变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低下的财务管理水平也影响了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受到束缚。

(四)时期公有制经济背景下的时期,建国以来首个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专门文件颁布,明确提出要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度以及财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化。评工计分、按劳分配的核心没有改变,但以“基本核算单位”变革为主线的平均主义体现充分。是通过合并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管理组织。1962年颁布的《农村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明确农村一般地分为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以生产队所有制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的根本制度。生产队是的基本核算单位。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制度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公社全体社员的生产资料由生产队统一经营和管理,社员无权自主调用,社员在集体经济组织的统一安排下劳动,劳动采取评工计分、按劳分配的办法,实行工农商学兵于一体、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为适应公社管理体制的需要,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逐步转变为计划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和收益分配。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生产、分配、交换、以及人民思想意识的变化。过去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生产组织、收入分配、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一套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今天大型的综合性的的需要。1960年7月4日中共中央及时了《关于加强财务工作的指示》,要求一定要用极大的努力,加强经营管理,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度,保证公社各项生产建设事业的充分发展和社员收入的不断增加。坚持勤俭办社,实行经济核算,健全财务制度(包括财务计划、会计制度、现金和物资管理等),加强民主管理。但是由于受和后期的,使财务制度的执行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绝对平均主义盛行,不仅没有使直接生产者――农民享受到共产主义制度所能带来的经济实惠,而且严重侵犯了生产队和农民的物质利益,极大地挫伤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使基层的矛盾趋于缓和,变革了经济核算单位,但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平均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

二、改革开放后农村财务管理特征分析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在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双层经营,统分结合”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财务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围绕农村经济改革进行变革,系统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农村经济发展多样化催生了农村财务管理多模式。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权和部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利益主体,分配制度随之变迁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都是自己的”,国家以税的形式参与分配,乡村以费的形式参与分配,分配关系由自上而下调整为自下而上,既有农户分散经营,还有集体经营,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释放。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资料表明,在广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1978-1984年间,中国农业产出每年保持了7.7%的增长率,1984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以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42.23%,这七年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增长最快的时期。农村经营体制的变革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财务管理逐步规范化和科学化。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明确要求:“集体经济的核算单位,要建立经济核算制度,搞好经济活动分析,降低生产成本。社队的财务整顿,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分批展开,争取一两年内完成。通过整顿,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民主监督的制度。要整顿编制,缩减人员补贴,减轻不合理负担。要清产核资,培训经营管理人员,稳定财会队伍,积极试行会计专业化,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各地按照中央文件的精神,纷纷进行了财务整顿工作。为了改变财务混乱的局面,结合清理整顿,边整边改,逐步引入了审计制度,建立了农村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开支审批制度、各项财产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和百分考核制度。达到了财务管理制度化,审计监督日常化,账单正规化,会计程序规范化,帮助了被审计单位加强和改善财务。随着农村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行为逐渐增多,财务管理的内容日益扩大。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应对不同经济管理的要求,会计委托制、财务双代管、农村会计委派制等多种财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此阶段中,农村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村财务管理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建立,财务规范化程度提高。

(二)农村税费改革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如何化解乡村债务成为了农村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自1996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买方市场,农村分配关系趋向市场化。农产品过剩导致了较为严重的难卖和价格下跌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产积极性受挫。农民收入和负担问题开始成为农村分配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为此,政府积极推进农村“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税费改革政策,并直至取消农业税,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发展阶段。农村税费改革后,由村级直接掌握使用的资金、村级收入明显减少,农村高额负债难消化的矛盾凸现,农村财务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不认真解决债务,势必影响税费改革成果的巩固。各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化解乡村债务:一是清欠还债;二是节支还债;三是盘活资产还债;四是通过发展还债;五是建立奖补机制激励化债。但农村债务的最终化解,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农村经济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组织动员农户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强乡村财力,逐步解决村级债务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时期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走上专业化、集团化发展,农村财务与工商企业财务并存,二者相互融合,新型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以工补农、工农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包括从事产业化经营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不同运营模式的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组织中的成员“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解决了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问题,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得以迅速提升。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使农村财务管理的内容与要求逐步与工商企业财务管理内容接轨,合作组织的筹资、投资与运营、收回与分配等资金管理内容除保留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性要求外,更多的则是与工商企业各种组织形式相一致的管理内容。这样的财务管理机制,规范且科学,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得农民同合作经济组织之间,在合理的利益驱动下形成了一个稳固结合、共同发展的格局,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三、新中国农村财务管理演变的启示

(一)服务于农村经济是农村财务管理的使命,农村财务管理要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变迁从建国60年来农村财务管理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来看:服务于农村经济是农村财务管理的使命,农村财务管理要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变迁。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经历了从互助组、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的私有生产资料越来越少,没有了其他收入来源,农民最关心的就是集体收入的分配问题。分配的合不合理,关系到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关系到农村生产效率的高低,最终反映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所以农村的分配制度一直在跟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评工计分、劳股结合,到按劳计酬、高度的平均主义。农村的经济体制并不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分配制度一再改革也是为了服务于当时条件下的农村经济水平,尽可能地使分配制度服务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农村合作的初期,农村财务管理的分配确实让农民的得到了实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到后期过于冒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过多地加入了国家强制意志成分,并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实行分户经营,农民付出的劳动同得到的劳动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稳定,农村财务管理的重点就在于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由此产生了多种财务管理模式。近年来国家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农业发展还比较缓慢,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进行了税费改革,使农村村级财务收入锐减,高额债务难以消化的局面凸显,积极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化解债务问题。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国家把农村建设提到重要议程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搞好发展,大力提倡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农村财务管理也随之逐步地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迈进,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财务管理要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安排,并能够得到真正落实我国农村财务制度建设发展比较缓慢,第一个全国性的规范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制度《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于1991年,之前国家的一些文件里面对农村财务规范也有所体现,只要有经济,就会有财务。回顾农村财务管理60年的发展历程,有章不循是农村财务管理发展的一大毒瘤。经常进行清理整顿,整顿之后又不认真落实,前清后乱,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后来进行的种种管理模式,也是为了让财务制度能够更有效地得以实施,规章制度合理完善,真正落实到位,干群关系就会融洽,有利于农村各项政策措施的无障碍实施,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农村财务管理要逐步走向现代化随着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村财务管理不仅仅是村级组织的财务管理,这时而更偏重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财务问题,涉及到合作组织的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问题。由于农业合作组织的一个原则就是“民办、民管、民受益”,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外追求经济利益,目的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拉动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进程,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与企业的目标并不相同,但是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加强组织内部治理,分配合理,实行资本积累,保持资产价值的相对稳定,保证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晓梅:《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会计》2006年第2期。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篇2

1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村财务管理人才

农村财务如何管,管得好坏,归根到底是人的因素,所以培养高素质的农村财务管理队伍尤为重要,农村财务管理队伍不仅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也包括各级领导干部。一是要培养领导干部要树立管好农村财务的意识。实践反复证明,哪里的领导干部素质好,哪里的财务管理得好;哪里的领导干部对财务重视,哪里的农村财务就管理比较规范;哪里的领导干部带头起模范作用,哪里的财务就不混乱。这就要求业务主管部门要注重对各级领导在农村财务管理方面进行理论、思想、素质等方面的培训与学习,强化他们在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管理责任,要把抓好农村财务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二是着重培养一批责任心较强,理论水平较高,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农村财务管理专业队伍。

2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农村财务民主管理氛围

如何防止农村财务出现贪污、挪用等混乱现象,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实行以财务公开为内容的村务公开已在各地施行,实行乡、村、社、民主理财小组共同监督、民主理财的局面已然打开,这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贪污、挪用现象,有效地防止了集体资产的流失。但是,从农村财务管理现阶段出现的许多现象来看,有的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民主理财走了过场,有的地方只公布了总帐,但群众不知其所以然,有的民主理财有其名无其实,村里的财务开支仍是几个村干部说了算,或是村主要领导说了算,所以,要真正理好农村财务,真正监督领导干部,农村财务公开制度必须常抓不懈,必须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公开制度,要实行按期、定时、全面公开,内容规范、形式多样、知晓面广,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民主理财小组人员也要和村委同步实行选举和轮换,选择的民主理财小组人员要能真正代表群众,责任心强,思想境界高,有一定的专业水平,真正起到监督、理财作用。

3理顺实施一种适宜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

现阶段,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各地不一,有的是实行村帐村管、乡镇监督的体制;有的实行村、社帐务乡镇集中统一做帐;有的实行村社财务乡镇;有的实行村社财务乡镇委派会计。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资金收入渠道发生了变化,支出范围发生了变化,农村体制改革和乡镇改革也引起农经队伍发生了变化。为适应农村财务的这一变化,必须变革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各地应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区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且这个模式在一个县或一个乡镇要统一。对于村社交通不变,村社专业会计人员业务不熟的乡镇,宜采取着力培训村社会计,按月或季到乡镇政府统一做帐,集中公开;而对于交通方便、乡镇农经人员专业知识强、责任感重的乡镇,就宜采取乡镇制,由政府统一做帐,统一公开时间、内容;而对于那些村社经济较好,资金收支频繁,帐目复杂,本村社又无法找到合适的专业会计的,乡镇就可以实行会计委派制。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村级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38-01

村级财务管理历来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影响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深化村级财务管理水平,推进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进程,既是搞好农村民主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解决当前农村矛盾和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更是确保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笔者结合近年来深入接触此项工作的机遇浅谈几点感想。

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是抓好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关键。针对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特点和“村集体财务计算机网络监管和村集体会计委托制度”改革要求,结合村级财务审计和检查过程中凸显出的新问题、新趋势,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福建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福建省村集体会计委托制度暂行规定》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的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及各地配套出台的相关文件的要求,规范完善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各项制度(职权),使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建立用制度管人、约束人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进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进程,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真正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是抓好制度执行,是推进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进程的重中之重。要紧紧围绕严格执行制度,从规范管理入手,着重从四个方面强化制度执行和约束。首先是公开制度内容,让干部群众共同关注和监督制度执行,增强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的意识;其次是村级财务管理和核算业务人员熟练掌握各项制度,从财务收支核算中实施监督,对违反制度规定的事项,该纠正的纠正,该拒绝的拒绝,加强会计监督制度执行的力度;第三是将制度执行作为村级财务考核考评重要内容,并将制度执行与干部工资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增强村级执行制度的主动性;第四是将制度执行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明确执行制度的责任和责任追究规定,增强村级负责人执行制度的约束力。

三是不断完善制度,是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与改革发展的需要。始终要将制度执行与制度完善有机结合和统一,有针对性组织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等人员,调研座谈,认真征求制度执行和制度完善的合理建议,对执行中认为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结合上级财务管理规定和财政财经法规等,进行整理、修订和完善,既保证制度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又体现与时俱进,适应村级经济发展和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使各项管理制度能有效地规范村级财务活动。

二、以民主管理为关键,规范村级民主理财制度

一是民主管理,是规范村级财务的有效途径。实施“村集体财务计算机网络监管和村集体会计委托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是民主管理环节。要将村级民主管理作为加强和规范村级村务、财务监督管理的重点,按照合法有效的程序成立民主监督管理机构。村首先由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由3-5人组成,再从监督委员会成员中推选产生民主理财小组,由3人组成,要求理财组成员必须有一定文化程度、政策性强、公正、正派,懂得简单的会计业务知识。选举产生的民主理财小组在村民委员会任期内,实施村级财务理财监督,理财的范围是本村全部收支和所有经济活动;理财实行审查审核制度,并制定理财办法。理财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参与制定本村的财务制度和财务收支预算;审查各项财务收支,否决不合理的开支;监督财务收支预算和各项财务制度的执行;监督财务公开工作;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财务管理问题。

二是定期开展民主理财活动,是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手段。村级民主理财工作按季(月)开展,由理财小组组长召集,村委会组织成员共同参加,村报账员公布当期财务收支情况和收支票据,理财小组成员对照财务管理制度,逐张凭证审核,并签署审核意见,审核同意的加盖理财小组章,交村委会负责人审批,报账员整理归集,季(月)底报账。理财小组适时向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当期理财情况和村级财务计划执行情况以及财务公开情况,同时实行重大财务活动和财务事项及时报告制度。

三、以审计监督和财务检查为手段,规范财务公开监督机制

一是加强财务公开力度,提高群众监督效果。要坚持把村级财务公开摆在村级民主管理首位,发挥群众监督的主体作用,制定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明确财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方法和要求。坚持做到内容全面公开、及时公开、公开程序规范,公开地点固定、公布举报电话,并由村委会安排人员负责群众对财务问题的解释。

二是加强会计监督,发挥村级财务监督辅助作用。会计监督的重点是制度执行、村级财务预算执行、债权、债务和资产、民主理财等方面。在坚持核算业务人员报账审核审查的同时,从三个方面实施监督。首先是按季(月)召开财务例会,采取互审的方式,审查村级财务收支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债权债务和资产变动情况,针对问题提出纠正意见,通报、分析情况,反馈意见到村;其次是实行半年和年终财务报告制度,由会计人员到村,提供资料,在村委会主持下,由村负责人向村民代表大会报告财务收支和财务计划执行情况,接受代表监督。

三是制定审计计划,发挥财务审计监督的补充作用。首先是结合财务检查工作,实施年度常规审计工作,有计划正常审计30%村,实行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方式采取全面审计和专项审计相结合,审计范围为各项收支、土地补偿费的管理使用、村级债务、农民负担、“一事一议”专项资金、村级财政补助资金、强农惠农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等,逐年实施;其次是结合村级换届,任期届满全面组织审计;第三是审计工作由县农业局负责组织实施,采取重点抽审和委托乡镇审计的方式进行;第四是对有财务问题的村有重点进行审计;第五是及时公开财务审计结果,通过会议和公开栏等形式向群众公布审计结果。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农村财务;规范化;思路对策

   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政权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搞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中央和省一再要求要认真搞好村级财务的管理,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一项大事来抓。之所以如此重视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是因为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由于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得村党支部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各种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所以完善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在当前已是刻不容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财务管理已显得相对滞后,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混乱,迫切需要进行规范。如何切实解决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培训,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农村财务管理既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因此,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至关重要。财会人员被确定之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以稳定财会人员队伍。这里关键是要严格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必须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建立岗位责任制,财会人员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要切实加强业务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业务考核,稳定队伍,提高素质,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多年来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问题一直困绕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会计队伍。因此,一是应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凡经群众推荐,村委会上报,乡镇考核合格,应由乡镇会计管理站审批并统一颁发聘书;二是建立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备、考核、聘任以及劳动报酬、岗位责任制等均做出明确规定,不经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三是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建立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网络,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整个乡镇的会计人员。

   财会人员是村乡里的“内当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有较高政治觉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为此,各级领导应重视对村级财会人员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争取尽快地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贯彻落实到乡村一级;同时乡村也要建立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即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其资格证的级次,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之职,保持财会队伍稳定。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必须要坚持“五个统一”,有效化解农村财务管理的矛盾

   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必须要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统一帐、表、册、据,规范会计操作程序;统一审批手续,规范支出管理;统一业务培训,规范交接手续;统一档案专柜,规范财务资料。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农村的财务行为进一步规范,从而可以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农民也不必为财务问题而上访,干部也不必因财务管理而费心,干群关系将更加密切,为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为此,各级乡镇领导都必须提高对村级财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使之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农村财务规范化就是要求村级的各项收入、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和部门对农村拨付的资金,都要规范缴付手续,统一管理,有效监督。这样可使村级收入管理得到加强,有效遏制乱收费、乱摊派行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村级各项支出均在村财乡管部门的全程监督下使用,资金使用进一步规范和透明,不仅避免了资金使用的盲目性,还可有效地杜绝挤占、挪用等违纪现象的发生。

   三、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化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好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制度保证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是搞好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证。为使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新颁布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合作经济财务制度》这两个新制度。新《制度》针对目前村级财务混乱的种种现状,对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农民负担款项和共同生产费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对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工作,推进村级财务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篇5

摘要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管理的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着职能简单化、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面临这一严峻态势,农村信用社要真正实现改革,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是对农村信用社这一金融企业信用活动中各项资金和财务收支活动进行计划、组织、调节和控制的总称。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信用社已经开始独立面对市场。面临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农村信用社要真正实现向现代金融业的转变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内部管理。但从我国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看,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其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如何科学地运用财务管理的手段,以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现代金融业所要关注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从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其正处在从传统的财务管理向现代财务管理转型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权力严重分散,责、权、利不统一

信用社没有独立的财产和主体资格,开展重大财务活动必须由上级授权。财务工作者权力和责任的不对称,产生了贷款“非农化”倾向和“寻租”行为,信用社资金配置缺乏效率,不良资产迅速上升,理财难度增加,财务管理职能无法得到体现。财务管理职能失衡主要表现为:所进行的理财活动主要围绕存贷款、财务收支、利润三个方面的计划展开,不能围绕千变万化的实际业务发展情况而达到动态管理的目的;理财环节侧重于事后核算,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很少涉及。

(二)缺乏科学的指标体系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信用社存贷款、资本结构、风险控制、财务分析所占比例较低,缺乏相应的指标体系对财务工作进行衡量。目前,广东省农金监管部门下达的五项考核指标,在全国已经走在改革的前列,相对完整,但仍不能全面考察信用社经营状况,尤其是对费用支出的指标考核单一,仅有“综合费用率”一项,虽然比费用定额管理前进了一大步,但仍不够科学。而处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信用社,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衡量其经营管理水平、经营业绩、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削弱了对信用社的监管,制约了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三)财会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基础薄弱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财会人员许多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工作受外界因素制约,难以坚持原则,财会工作真实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账务处理不规范,白条抵库、入账现象严重;有的科目不当,印记不全,使财会账账不相符、账证不相符、账实不相符情况严重;选用的标准过于简单,内容过于狭窄,导致信用社分部报表不完善,财务报告不规范,目前所披露业绩基本上都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损益表,信息披露不完全,一般只提供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缺乏相关性,不能为管理者和监管部门提供预警信号。

二、农村信用社财务问题的成因

(一)产权模糊,无法形成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必然受到产权结构的制约,不同的产权结构形成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信用社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的因素在于信用社产权制度方面的缺陷。农村信用社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历年积累的产权形成因素十分复杂,既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又有国家银行支持,还有农村信用社职工的劳动积累,其产权关系十分模糊,难以量化。而长期以来,中央对地方的让权,以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地方金融机构的定位方便了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干预,作为农村信用社产权的所有者从来没有行使过所有者权力,造成了真正的所有者缺位,财务管理职能没有明确的服务主体。

(二)所有者缺位造成了农村信用社不能形成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对经营者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

委托者与者存在利益偏差,在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监管者多方博弈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督约束机制弱化,人为了追求地位、权力、个人收入,很少或者无权考虑委托人的利益,更谈不上认真履行委托契约,出现了大量“败德”行为,如“内部人控制”。没有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无法形成统一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必然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农村金融机构三个目标之一:提高财务持续性,缺乏必要的制度基础,很难实现。

(三)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明确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反复变更,改革开放之初到1996年的十几年之间,农村信用社接受农业银行的管理,其财务管理的目标即是为农行服务,充当基层营业所管家的角色,为农行提供足够的营业费用;1996年行社脱钩之后,农村信用社先后接受了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管理,财务管理的目标仅仅是控制费用,维持正常运转的需要。2003年,开始推进新一轮“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机构”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之后,农村信用社被改造成县域内农村农民、中小企业及信用社职工为员工的中小型县域金融企业,追求股东利润的最大化开始进入了财务管理的目标的范畴。但由于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加上大部分股东素质较低,农民居多,且许多农民社员当初入股动机仅仅是为了获取优惠的贷款而来的,他们的股东意识非常淡薄。财务管理的目标服从于监管部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财务管理的目标趋于模糊。

(四)理财者素质不高

根据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的典型调查,在农村信用社的职工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不足1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30%,其中会计从业人员中受过大专教育不到10%。一方面,信用社联社、信用社的财务管理者主要是县乡行政任命的主任和财务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普遍老化,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对现代财务理论变化缺乏必要了解,无法应对变幻的理财环境。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裙带关系和关系网,使有些真才实学,坚持原则,上进心强的财务人员得不到重用,从而纷纷外流,而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因为缺乏良好的竞争环境,没有相应的收入分配的弹性机制,难以录用,财务管理人员结构得不到更新,理财水平无法提升,导致大量财务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信用社改革亦受制约,其职能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三、新形势下加强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村信用社在变幻的环境中如何适应和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信用社财务管理职能

财务管理职能的履行有利于经营成果的顺利实现,信用社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体现为财务报告、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和监督。

1.资产管理

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的统计显示,2005年7月,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30640亿元,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10.83%,已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信用社应积极走入市场,将资金盘活,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目前广泛发展的小额贷款已经产生了很大的积极效应,应依据这种思路,积极探寻资产增值的新渠道。针对体制和经营所产生的大量不良资产,应加快剥离:一方面可以学习商业银行经验,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应加快处理不良资产的步伐,可以采取清收、拍卖、置换、债转股等多种形式将不良资产盘活。

2.内部控制

首先要加强会计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要健全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会计记账、账务处理和经营成果要完全独立,遵循规范化、监督制约、账务核对和安全谨慎原则,建立并落实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合理的授权分责制度,按照业务工作程序和授权,健全、完善各种审批手续,同时,建立科学的计算机系统风险控制制度。其次,在财务费用管理上下功夫,严格控制费用开支,减少经营成本,将农村信用社盘活资产存量与优化增量结合起来,注重“新”与“老”的统一,在发展中清收和消化不良贷款。最后,督促农村信用社加强财务收支管理,扭亏增盈。农村信用社在固定资产购建之前要按照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农村信用社和联社不得筹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或抽调农村信用社自有资金兴建办公楼,对农村信用社和联社违反财务管理规定、挪用信贷资金、兴建办公大楼和购买小汽车的,要严肃查处、追究农村信用社主任和联社主任的责任。

3.监督与考核

完善监督与考核机制,建立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以此客观、公正、全面评价信用社的经营状况。一是建立平价核心指标以实现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为主的业绩考核体制;二是建立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的设置,既要考虑信用社短期效益的实现,又要兼顾信用社长期发展的要求,既要突出业绩指标,又要将非正常的因素表面化,克服考评的不完整和不客观,确保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同一行业考核标准,促进考评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工作具有可比性,促进信用社的竞争发展。

(二)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管理素质

1.严把招聘环节

选聘高素质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财务管理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信息。以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独特的企业文化,吸引和稳定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才,以进一步规范信用社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严把财务干部选拔关

在财务干部的选拔上要严格业务考核、群众评议、党委审定程序,切实把思想品质好,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理论基础好的人员选拔到财务工作岗位上来。

3.提升员工素质

坚持和完善财务干部培训机制,加强各级财会人员的专业基础建设,抓好短训、轮训、函授、自学等多类型培训工作。同时紧密联系专业学历教育实际,切实促进财会人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政策,增强新素质。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信用社的现状,挖掘原因,对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提出设想:提高人员思想认识,树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新观念;根据实际,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健全财务制度,严格内部管理;不断学习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通过加强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发展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伍中信等.高级财务管理理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8-11.

[2]张万志,吴跃云.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比较优势研究.金融研究.2002(3):25-28.

[3]彭达胜,陈敏等.浅谈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下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2(9)p26-27.[4]杨会朴.关于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思考.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2):30-32.

[5]农村信用社改革系列报道之一.中华工商时报.2002.04.05.

[6]王化成,刘彦俊.财务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徐之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华北金融.2003.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农村综合改革;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9-0029-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9.07

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经济社会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变革。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标志着税费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并由此转入了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变革农村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一些深层次障碍,不仅涉及经济层面,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1],这对于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山东农村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现状

2006年以来,山东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农村综合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深入推进三项改革,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夯实农村综合改革制度基础

一是着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基层政府为民服务的能力。在严格守住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两条底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为农服务质量、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有效途径[2]。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和人员管理,将机构设置、经费管理形式及人员基本信息,全部纳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全省全部乡镇实行编制实名制、公示制。在推进村级综合改革方面,结合山东实际,提出坚持“五个不变”原则,积极稳妥推进行政村合并。减少村干部职数,精简村级费用,整合村级资源,逐步建立起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通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积极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基层财政的保障能力。全省除经济实力强、财政收支规模大、管理水平较高的乡镇外,其他乡镇原则上全面推行乡财县管。省级建立县乡财源建设考核奖励制度,对县域经济发展成绩突出的县进行奖励;对欠发达县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实行超收返还,激发了各地培植财源的积极性。2009年,确定20个县(市)为“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县(市)。进一步创新财政管理方式,理顺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了市县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三是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落实经费保障,为农村义务教育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起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创造性地将普通高中阶段困难学生纳入资助政策范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圆满完成了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二)扎实稳妥化解乡村债务,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乡村债务是困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重大隐患[3]。全国层面的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起始于2007年,前一阶段主要是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现阶段转向化解乡村垫交税费等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2007年,山东省正式启动了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试点工作。2008年,对债务进行了全面清理核实和审计锁定。2009年,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对化解债务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提出明确要求。2010年,启动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兑付工作。2011年,全面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化债任务,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学校和乡村稳定发展的大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增加了农民现金收入,拉动了居民消费,保障了群众利益,有力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贯彻落实,切实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三)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近年来,山东省严格落实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村级补助的比例不低于20%的规定,2011年,“对村民委员会和党支部的补助”共完成15.59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3.9%。制定下发了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和相关制度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来源渠道,保证了村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等基本支出需要,并督促财力状况好的地方,从新增财力中安排适当资金用于村级组织运转[4]。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落实情况的专项督查,强化措施、完善机制、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切实增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能力。全省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日趋完善,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村干部的积极性,增强了村级组织自我保障和发展能力,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四)积极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构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长效机制

为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问题,省财政积极筹措奖补资金,会同农业等部门,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为平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逐步构建起“财政资金引导、农民筹资投劳、社会捐资赞助”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5]。山东省自2009年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2010年在全省范围内推开。2011年,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与生态文明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全省各级财政投入47.3亿元,引导带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总投入104.2亿元,在147个县(市、区)、1436个乡(镇、街办)、19269个村开展了此项工作,共涉及项目4.8万个,惠及村民2090.9万人,有效激发了群众投资投劳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搭建了基层干部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平台,呈现出群众得实惠、干部受锻炼、基层组织凝聚力增强的喜人局面,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二元经济结构下多年积累形成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财权事权不对应,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基层行政管理体制运行不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中一直存在着机构改革进展不均衡、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等问题。税费改革后,虽然乡镇政府机构臃肿、人员过多的状况有所缓解,但事权与责任不对应,职能边界模糊等问题仍很突出。许多地方的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也存在着运转经费紧张、干部队伍老化、凝聚力不强、威信不高等问题,村级组织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加之,基层政权组织对农民的政策引导与扶持不足,部分农民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护。

(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由于公共财政对城乡支持力度差距较大,导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田水利、乡村道路、饮水供电等设施建设条件较差,农民“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问题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加之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资源在城乡配置上存在明显差距,农民在上学、看病、养老、医疗和社会救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很难得到根本解决。

(三)城乡要素市场配置不均衡,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要

一方面,农民仅拥有土地、房屋、林地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权与使用权,缺乏所有权、转让权等权益,生产资料适度集中经营与利用率低,城乡要素市场配置不均衡,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较突出,农民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村中介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发展缓慢,农民享受社会性和公共比较难。农村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大量农户、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信贷资金得不到有效满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活力。

三、新时期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思考

新时期,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解决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适应公共服务要求为切入点,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逐步消除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环节,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6]。

(一)把握关键,统筹推进“三项改革”

把继续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在乡镇机构改革方面,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和实名制管理的同时,将乡镇机构改革的重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和合理调整组织机构上。要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在对地方各级政府层级功能进行总体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切实解决好“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等职责任务,着力推动乡镇在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农村工作新机制、推动农村新型服务体系建设、合理调整组织机构、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方面,按照“整体框架不变、完善保障内容、依法增加投入、支持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着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一步优化县乡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和落实民生政策的基本财力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履行职能和提供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推进和完善“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改革试点,进一步提高基层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二)立足当前,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农村综合改革是一场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涉及相关利益格局的调整,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时间跨度长。当前,需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稳妥推进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的清理核实和化解工作。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是继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后中央出台的又一项重大惠民政策,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于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国务院在重庆、贵州、甘肃3省市开展了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试点,目前试点省份增至12个。截至去年末,全国已累计化解债务72亿元。山东省于2011年开展了清理核实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试点工作,目前已在全省范围内启动此项工作。清理核实和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深受乡村干部和群众欢迎,有利于稳定农村干部队伍,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有利于减少基层债务纠纷,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有利于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城乡一体化。二是继续深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积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规范管理年”活动,力争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在操作程序、项目运作、资金监管等各个方面有新突破,综合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同时,认真做好“四个结合”,即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相结合,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与农村综合环境整治相结合,与省委选派抓促“第一书记”工作相结合,切实为基层办实事,让群众得实惠。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村级组织依法有效履行职能。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深入了解基层情况,及时发现村级组织运转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保障水平,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同时,积极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村级组织自我保障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探索实践,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健全制度,强化措施,探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改革。一是研究推进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政策措施。这项工作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编制、财政、发展改革、农业、公安、金融等单位的配合协作,要在土地、户籍、金融、财税体制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加强政策指导和经验总结,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二是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综合改革示范点。可选择若干市、县建立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综合改革示范点,加强政策指导与制度创新,选择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公共财政制度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为全面推进改革积累经验。跟踪了解地方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和农村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改革情况,及时总结推广经验。按照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要求,选择事关“三农”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推进改革提供政策储备。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推进国有林场、水利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综合改革联系村制度,掌握社情民意,为深化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三是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将不同程度地涉及农村土地、金融、社会保障等其他方面的改革。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的研究,会同有关部门协同推进各项改革,以发挥改革的整体功效,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少春.从农村税费改革走向农村综合改革[J].中国财政,2011(6).

[2]王卫星.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夯实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基础[J].中国财政,2010(21).

[3]黄斯克.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6).

[4]钟庆君.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需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J].中国发展观察,2011(11).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村社;财务管理;集体经济

村社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紧密联系,当前国家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十分关注,并制定了众多的支持政策。相对应的,村社财务管理工作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工作重点逐渐向民主理财倾斜,工作任务量加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难度。对此,村社还应实现全方位、规范化的财务管理,通过对管理制度的完善、监督力度的加强等,增强财务管理效力,壮大集体经济。

一、村社财务管理在壮大集体经济上的意义

壮大集体经济是当前我国十分关注的问题,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尤其是其中的三资问题,必须要良好应对,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提升。村社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为农民合法利益提供保障,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加强村社财务管理,可以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优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壮大集体经济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经难以与集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因而,我国农村还需深入了解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优化解决,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二、村社财务管理工作现存问题

(一)村社财务管理缺乏完善制度支持

当前我国一些偏远农村地区,村干部思想观念跟不上时展,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并不重视,导致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不够全面,完善工作迟迟无法提上日程。第一,在账目管理制度上,缺乏规范的科目设置,采用流水账的方式记录,管理流程不规范。第二,在现金管理制度上,由于制度落实力度较弱,导致资金挪用的情况频频出现。例如某县村委会换届的一次审计中,工作人员便发现了223个单位存在挪用资金的行为,总金额近300万元。第三,在人员管理制度上,缺乏完善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等,财务管理人员的招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公正性,甚至存在任人唯亲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同时,激励制度的缺乏,也使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消极懈怠,导致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大大降低。第四,在责任制度上,缺乏有效的责任落实和制度落实机制,财务管理人员责任不明确,处罚力度较小,导致一些财务管理人员明知故犯,且屡教不改,财务管理工作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村社财务管理工作脱离实际

村社财务管理工作中,一些财务管理人员通常无法将农民利益考虑在内,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与实际相脱离,难以在集体经济的壮大上发挥自身价值。例如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晰的背景下,土地流转常被村委会等直接掌控。农民无法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意见无法得到倾听和采纳,导致集体经济利益受损。同时,土地流转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私募交易,缺乏规范保障,不仅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同时也给村社日后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三)监督职能的发挥缺乏效力

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监督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效力不足,无法充分保障集体资产的合理运用。首先,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少数领导干部对监督管理存在抵触心理,阻碍监督职能的良好实现。同时,在这些人员的阻挠下,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也大大加重,一些人员很有可能借机做出损害集体经济利益的行为。其次,一些村社财务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在监督职能的履行上存在遗漏,使个别干部在不受监督的情况下,随意挪用、浪费资金,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并使群干关系出现严重矛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四)村社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养欠缺

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涉及会计方面知识,同时还包含法律知识、管理知识等。当前村社财务管理人员,普遍存在业务素养不足的情况,导致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都难以得到提升,无法适应当前集体经济发展形势。同时,目前村社缺乏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财务管理人员知识体系相对陈旧,专业技能水平较低,难以应对日益繁重的财务管理工作,无法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壮大集体经济上的作用。

三、基于壮大集体经济的村社财务管理强化对策

(一)完善村社财务管理制度

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应具备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因而,在村社财务管理工作中,也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第一,应制定统一的财务制度,建立“村有,乡代管”的财务管理模式,在所有权维持原有状态的情况下,请乡镇农经管理部门对财务账目、财务管理档案、资产购置等进行统一管理。第二,应建立完善的现金管理制度,在银行开设专门账户,对集体资金进行管理,并一律采用相关部门要求的收款单据。同时,科学设置账目,严格填写,确保集体自资金每一笔支出都真实合理,从而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完善人员管理制度。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招聘制度,确保选拔程序的公开,避免出现任人唯亲的情况。同时,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调动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第四,完善责任制度,对财务管理责任进行细化,确保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明确自身职责,并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增强其责任意识,避免作出违法违规行为使集体经济利益受损,壮大集体经济。

(二)联系实际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在村社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必须与实际相联系,确保集体经济利益的有效维护,实现集体经济壮大目标。首先,应创建资产资源交易平台,促进集体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注重资产产权保护,避免侵权行为。其次,应严格核实资源,明确归属,从而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依据。最后,还应结合我国当前的法律发挥,对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进行合法合理的确定,为日后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三)加大财务管理监督力度

为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农村审计是监督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应针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设置专门、独立的审计机构,对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面监督。同时,对于一些常见问题和重点问题,应格外注重,加强审计,例如村干部在银行开设多个账户、不合理巨额开销等。若是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存在重大违法问题,应及时上报司法机关,并追究相应责任,以维护集体经济利益。另外,坚持公开监督管理,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公开化,从而确保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四)注重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村社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需要配置专业化的财务人员。因而,村社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中,也应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对其专业知识、业务操作水平等进行考查,并对通过其全年表现,评判其职业素养,实现综合全面考核,并对不合格人员进行解聘。同时,应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新聘人员,应要求其接受入职教育,入职考核合格后才准许上岗。对于在职人员,也应定期给予专业知识等的培训机会,并通过相应的激励制度,调动财务管理人员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提高自身素养,形成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

四、结论

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为维护集体经济利益,保证集体资产的合理使用,还需尽快加强村社财务管理。针对当前现有问题,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实事求是,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培养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实现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最终达成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大明.农村财务――完善农村财务管理的有效办法[J].吉林农业,2012(02).

[2]刘家稳.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J].中国农业信息,2015(07).

[3]况晓梅.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相关建议[J].北京农业,2014(18).

[4]王玉娟,马丽.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J].宁夏农林科技,2016(06).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篇8

*年,全县农经工作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省市农经工作的部署,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强化“三农”主题,增措施,强管理,固基础,进一步强化职能,完善机制,全面加强农业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努力促进我县农经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指导思想

*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第十一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时代主题,牢牢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任务,以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建设川东特色农业大县”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大力推动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经工作任务

(一)、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大力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地流转

1、进一步深入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强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重点宣传*年3月1日起施行的《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要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加大土地承包法律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引导农民理性、合法地表达诉求。加强基层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的法律和政策教育,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意识,增强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和政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切实搞好农村土地经营权证颁发的扫尾工作。各乡镇应于*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签订、农村土地台帐的建立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颁发工作。各地要将完善后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农村土地台帐,以社为单位装订成册,由各乡镇农经站统一管理,并将完善后的农村土地台账于*年6月前交县农经站一份进行备案管理。农村土地承包档案,县乡农经站要长期保存,规范管理。加强农村耕地动态管理,对于原已纳入耕地管理的地块实施退耕还林,经林业部门验收并颁发林权证的,各乡镇农经站应依法收回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进行变更登记或注销。

2、坚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大力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各乡镇要在去年农村土地流转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台帐,及时掌握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指导和监管工作。指导流转双方当事人按照全省统一制定的耕地流转格式文本,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签订书面合同。重点是抓好流转大户的合同指导和监管,流转大户合同签订率100%。并搞好备案、登记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库,及时公布流转供求信息,提供业务指导和服务。县农经站要着重抓好对流转土地在100亩以上的土地流转大户的有关流转程序和手续进行检查,使其全部达到规范化管理要求。

3、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条例》和《*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关于农村承包纠纷仲裁工作实施意见》的规定,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的调查处理。各乡镇农经站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委员会,要加强对土地承包、征占纠纷的调解力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当地。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要集中培训仲裁人员,健全工作制度,规范仲裁程序,完善文书档案,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仲裁工作。

(二)、强化农村财务与集体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1、按照《四川省财政厅、农业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通知》(川财会[2004]53号)文件的要求,全面推行“村账乡管、资金村用”、“社账村管、资金社用”的农村财务管理体系。各乡镇要按照新会计制度的核算要求,认真抓好村社2007年账务结算工作,及时结转科目,建立新账,规范会计档案。村级要健全“三账、二簿、一册”,即总帐,明细帐、出纳帐,固定资产物资登记簿、劳动用工登记簿和农户下欠税费分户花名册。社级要建立“二账”,即总账和出纳账。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管,村社集体资金实行村社集体所有,乡镇农经站代管,分户专储。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坚持村级财务年审年检制度。

指导村社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办法和议事规则,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在管财、用财方面的监督作用,强化对村社财务收支的监督和对财务公开内容的审核,做到公开全面、及时、准确。村务公开面要达到100%。

抓好村级财务账簿年审年检工作,各乡镇农经站在3月1月至3月31日将所辖村(社区)2007年度的总账、明细账、出纳账、农户下欠税费分户结算花名册统一报送县农经审计站进行年审年检。

2、坚持村社财务人员上岗资格管理,开展村社财会人员业务培训。按照《四川省村社集体财务管理办法》,对村社财务人员持证上岗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对2007年全县农村村级领导班子换届后未取得上岗资格证的村会计人员进行上岗资格培训,对考试合格者颁发省农业厅统一印制和编序的《村社财会人员上岗证》,培训率要达100%。2007年度村社财会人员上岗资格证年检年审工作于*年3月底前统一报送县农经站进行年审年检。

3、强化村级债务管理。在2006年、2007年农村集体经济债权债务清理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债务管理坚决制止新增债务的通知》(农经发〔2005〕21号)文件要求,开展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债权债务清理核实工作,锁定村级债务,杜绝村社新增债务。

4、按照《四川省内部审计条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实施办法》的规定,依法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乡镇审计文书,进一步完善农村财务收支审计、村社干部任期离任审计、大宗土地流转合同跟踪审计等审计制度。乡镇农经审计小组要对已完成换届选举的村开展村社干部任期或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面要达到100%;对大宗土地流转合同及其它承包租赁合同实行随时跟踪审计;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项审计。重要事项向县农经审计站报告。县农经审计站要在对全县各村(社区)2007年的会计账簿进行年审年检的基础上,确定县站重点审计的村社,并做好对各乡镇审计工作的指导。

(三)、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要按照中央、省、市的部署和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标本兼治,坚持预防与查处相结合,进一步明确工作范围和重点,强化监管措施,加强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1、完善减轻农民负担的“四项制度”。要进一步落实和健全涉农税收、价格及收费公示制,适时更新公示内容,创新公示形式,除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统一公示外,涉农收费单位要在收费现场进行公示。继续深入贯彻执行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坚持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进行通报,进一步完善预防和处置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的有效机制。

2、健全农民负担日常监督管理机制。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卡、项目审核与监测等日常监督管理制度,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与农村土地承包、农村集体财务和农村审计等管理紧密结合,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强化农民负担管理,畅通涉及农民负担的渠道,建立健全受理、督办、处理和反馈制度,做到受理及时、督办得力、处理到位。强化农民负担检查,实行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检查与回访、明察与暗访、检查与处理相结合,不断提高检查效果。强化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重点查处向农民乱收费、乱罚款、截留平调挪用农民的各种补贴补偿款以及其他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事)件。

3、强化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责任制。要继续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继续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专项治理部门责任制,强化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完善减轻农民负担的考核办法,将考核作为选拔任命乡镇领导和部门领导的重要依据。

4、加强减轻农民负担的“四项监管”:一是规范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管理,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文件出台、项目公示的审核。二是加强“一事一议”、“村民自治”筹资筹劳监管,筹资筹劳的适用范围和议事的民主程序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执行。对筹集资金和劳务的管理使用情况实施监督、审计。通过审核、检查、审计等多种监管方式,及时纠正超出规定范围向农民筹资筹劳、以行政命令方式下达筹资筹劳任务、平调使用筹集的资金和劳务及强行以资代劳等行为。三是开展对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乱收费、乱摊派等问题的监管,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四是做好对农民补贴补偿和对村级财政性补助资金的监管,并将农民反应强烈的征地补偿等涉及农民权益的问题纳入监管范围。

(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

继续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贯彻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法律,切实把法律送到基层、送到农户。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统一宣传、统一生产、统一营销、统一管理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今年10月底前各乡镇建立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合作社1个,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财务制度建设。尽可能多地培育出一批重点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致富,发展地方经济。县农经站重点抓好3?D5个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其中市级示范、县级示范的专业合作社各一个。

(五)、做好农经统计及农产品成本核算

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切实做好农经统计及农产品成本核算。重点是抓好每村三社七户记帐户业务指导,切实做好记帐户各项经济活动的跟踪调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各乡镇农经站要按时按质上报小春播面、小春产量预测、小春产量、大春播面、大春产量预测、大春产量等各种定期报表和农业年报,真实、客观地反映农村经济概貌。

(六)、有序开展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整顿的扫尾工作

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整顿,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各乡镇农经站必须高度重视,全面做好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整顿工作。加强农村合作基金会遗留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积极依法清收借款、及时变现收回的资产,切实做好“村收村兑”未兑付个人股金清兑工作。在未全面兑付“村收村兑”未兑付个人股金前,要积极做好股民的宣传、解释工作。

三、考核办法

(一)、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按统一标准和口径进行评分。具体由县农经站组织实施,分阶段对各项任务随机检查,检查结果作为年终评分的依据。

(二)、考核实行百分制,本通知下达各乡镇的考核指标及分值,完成任务为满分,没有完成任务按比例扣分。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农村;财务;问题

一、民主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监委会作用虚化、流于形式

村(社)务监委会是代表村(社)或社员股东进行民主理财的主体,是实现民主

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关键。财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理财制度是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农村财务管理透明度的重大措施。临安各镇(街道)均设有村(社)务监督委员会,虽然监委会组成人员都是通过选举产生,但要让村(社)务监委会真正发挥作用,仍相差甚远[[64]。调查发现,村务监督委员会兼任民主理财依法依规行使理财监督权力,但对账务收支情况仅停留在表面,难以对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和重大财务事项等实施有效监督,使得村(社)务监委会只是一种虚设,变成了村委会和村经济合作社的附属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未能达到真正意识上的民主参与。

二、农村财务管理公开化、透明化程度较低

农村财务公开是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村务公开的重点,是农村财务实行民主监督的重要手段,该制度关系村民的切身利益,意味着村民由单纯利益分配的受体转变为利益主体的地位。在财务公开方面,各镇(街道)能按规定每月、每季度公开一次,但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未能按要求做到公开;公开内容不全,只公开合理收支,有意省略具体应公开的收支项目;体现较多的是农村欠账,业务招待费及其他开支等明细账的少;公布规章制度多,公布违规违纪的事少;过多使用会计专业术语,村民对村里的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招投标合同、验收决策情况等公开都不符合相关要求,无法真正实现财务公开的目的。

三、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管力度弱化

现有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中心隶属镇(街道)经管站管理,其中心主任往往由农经站负责人兼任,成员由农经、林业、农业、水利等人员组成。一些会计也由农经员兼任,镇(街道)农经站承担农村财务的指导、管理和监督职能。市、镇(街道)农经部门是农村财务的监督指导部门,但主要还是通过定期的业务指导来实施监督,对农村财务的审计只能保证重点,不能兼顾面上。

另一方面由于法律规定尚存在缺陷,加上农村财务问题自身复杂,农村财务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监管机制。同时,审计渠道不顺、监审不力。各地开展审计的依据标准不一,而且许多规定涉及农村审计内容的又相对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及时对村干部进行离任审计、任期审计或年度财务审计。此外,机构建设不规范和审计经费的医乏使得农村审计的效用低且难以正常开展。

四、财会人员素质不高、会计业务水平低

自推行农村会计职业化管理以来,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农村财务管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对某市18个镇(街道)401名农村财会人员现状的调查统计,从中获知当前临安市农村财会人员基本情况。

一是会计人员设置不规范,财务人员整体年龄偏大。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人员为148人,占36.91%;无证人员253人,占总数的63.09%,任职超过会计工作年限10年以上241人,占60%025^-45岁的人数为40%}45^-55岁占55.86%。二是学历、职称层次不高,业务素质低下。在现有农村财会人员队伍中,初高中学历者占绝大多数,接受财会专业教育的财务人员缺乏,使会计固有的职能难以发挥。初、高中学历人员占比达81.8%,中专和大专以上学历比例仅为18.2%。无技术资格比例达64.09%,在有技术资格人员中,中级以上资格人员仅占4.74%。三是财务管理水平较低,职业规范、法制观念缺乏,绕开监管的非规范化操作较为常见;部分农村会计对会计工作整体认知度较差,难以按照新会计法规的统一要求进行会计核算,难以及时对农村财务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实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四是财务管理信息化与电算化水平较低。网络化时代,电算化是农村财务管理的治本之策,面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普及,调查发现,由于岗前岗后也不注重后续教育,不能很好地将电脑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调查还得知只有57.11%的人表示会操作电脑,31.67%的村能够采取电算化会计,财务人员对财务处理过程中各类情况不能应对自如,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专业性和连续性差的现状。

五、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现行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和规定中,在“管财”“理财”方面,有些内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偏离轨道。面对社会千变万化的情况,一种制度条款形式难以解决农村存在的所有的问题,以适应新形势,确保工作有章可循。其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新政策的出台与其相应的管理制度迫切的需要修订、完善和重新制定。例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农村债权债务管理以及财务开支审批和费用执行控制管理制度等,这些都需要健全和完善才能不断适应农村财务管理的新形势、新内容,以便于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行之有效。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篇10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推进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巩固全县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果,规范全县农村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推进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年来全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明确下一步全县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思路,团结协作,认真组织开展好我县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刚才,县农业局和财政局就如何开展好此项工作作了很好的发言,我非常赞同。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全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县按照“巩固基础、规范管理、完善机制、提升水平”的工作思路,切实把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作为抓好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认真抓好落实,通过不断加强农村会计管理,规范基层会计工作,积极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探索出了一条农村财务管理的新模式。目前,全县已有者腊乡和江那镇两个乡(镇)顺利开展了村账代管工作,代管集体资金总额已达到3*.4万元。通过认真组织开展村账代管工作,为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村帐代管工作:一是巩固了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通过强化对农村集体资产和资源的监管,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充分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优势,有效地促进了农村集体资产的增值和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和服务功能。二是深化了农村综合改革。通过建立健全资产台账制度,严格政策界限,对乡村债务实施动态监测,有效控制了乡村债务的增加,为化解乡村债务,发展好村级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推进了农村民主管理进程。通过将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农村机动和“四荒地”的发包、集体资产的处置、村级“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粮食直补及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作为财务公开的主要内容,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目前,全县100个村委会社区1236个村小组已全部实行了财务公开制度,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确保了村务公开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四是加强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各乡(镇)在做好常规业务审计的同时,结合村组换届积极开展了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并及时开展了项目资金效益审计工作,加强了对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的审计监督,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廉政建设。

通过全县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在全县各民族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少数村组干部认识不到位,工作不积极、不主动、配合不够,导致出现村务公开不全面、监督机制不完善、收费票据不正规等问题。二是由于一些村组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由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和部分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出现村组间财务管理发展不平衡,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四是农村财务管理法制化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健全村级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通过深入开展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大力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高度重视。为此,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是新形势下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村级财务公开水平的有效载体,是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手段,对切实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改善好党群干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切实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通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政治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必将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有效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

(二)切实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是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需要

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加大财务公开力度、加强农村审计,不仅可以切实维护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促进村级事务管理民主化,也能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对于有效遏制各种农村基层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稳定,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切实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混乱仍然是农民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重要问题。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套更为完整的资产和财务管理体系,缺乏更加行之有效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为此,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通过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体系,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管理监督,进一步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切实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切实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是维护农村稳定的需要

当前,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和农村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随着土地征占的补偿、村改居和老城区拆迁改建过程中侵占集体资产以及村级债务沉重等一些问题的出现,引发了农村社会矛盾,客观上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

(五)切实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需要

农村财务管理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不断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法制化,切实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逐步走上法制轨道。

三、创新思路,明确目标,全面推进全县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逐步走入正轨

按照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体系,完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要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规范管理行为,健全监督体系,改进工作手段等措施,积极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逐步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科学化、程序规范化、理财民主化、监督制度化、手段现代化”的工作目标。计划在2009年底全面完成全县所有的村小组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为此,我再提几点要求:一是要坚持好“五项原则”。要坚持民主自愿的原则。村集体实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必须尊重农村群众意愿和民利,由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在村集体与委托机构相互协商的基础上,订立书面委托协议方可实施。不得强制实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要坚持“四权”不变的原则。村集体的资产是由其成员入股和长期劳动积累所形成的共有资产,属集体性质,归全体成员共同所有,实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必须保持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侵占、平调、挪用、拆借村集体资金,不得擅自改变集体资金性质,不得侵犯村集体的合法权益。要坚持独立核算的原则。实行会计委托服务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原财务独立核算的主体不变,按村、组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保持原村级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保持村级财务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已开展委托服务的乡(镇)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运作,对未开展委托服务的乡(镇)的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工作。要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要从有利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开展好各项工作,不能搞一刀切。二是要贯穿于“五个始终”。要始终以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为出发点。紧紧围绕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严格按照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认真落实农村财务管理、农村财务公开和防止化解农村债务的有关方针政策,切实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将我县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不断引向深入。要始终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工作的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合法权益作为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根本目的,积极推进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始终围绕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等中心任务。严格把握农村改革发展大局,积极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不断充实完善工作内容。要始终以依法行政为工作的着力点。联系自身工作实际,不断转变工作方式和作风,扎实推动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逐步走上依法行政、健康发展的轨道。要始终以改革创新经营体制为开展好各项工作的立足点。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激活农村的内在活力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农村经济与推进农村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把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与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紧密结合起来,紧扣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这个主题,抓住改革创新这个关键,从经营体制上创新,在深化改革中突破,努力推动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顺利开展。三是要重点抓好“六项工作”。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由于实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乡(镇)要务必要高度重视,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长效机制,及时整合乡(镇)政府、农经站、财政所等单位的现有人员,在乡(镇)政府或乡(镇)财政所组建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机构。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各负其责,认真抓好落实。特别是县农业局和财政局,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县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二是要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砚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砚政办发〔2009〕号)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精心研究制定各乡(镇)实施方案,扎实推进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要建立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县级财政要在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专项用于县乡开展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人员培训、设备购置等费用补助,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将会计委托服务机构正常运转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确保会计委托服务机构正常开展工作。四是要积极推行会计电算化工作。由于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量大,业务较为繁杂,要结合“数字乡村”工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投入,大力推行会计电算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五是要健全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要通过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健全村级民主理财小组,规范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责、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等工作,全面实行财务公开,切实加强村组财务审计监督。六是要开展好宣传教育活动。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进一步加大对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逐步扩大影响范围,特别是要做好村级基层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好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良好氛围。